(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职业匹配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职业匹配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职业匹配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职业匹配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职业匹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职业匹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职业匹配研究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职业匹配研究 摘摘 要要 在竞争激烈、生存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人们渐渐地走入了一个“误区”“先就 业后择业” ,而忽视了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的重要性。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管理 类人力资源,他们就业后能否做好本职工作,能否发挥潜能,将对所在单位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使更多的工商管理类大学生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本文将所有工商管理类大学 生能从事的职业分为四类:技术类、管理类、安全稳定类和自主独立类职业,借鉴生态位 态势理论,构建了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评价模型,研究该类大学生与四类职 业的简单匹配,并对该类大学生与职业之间的深度匹配关系进行了探索和检验。 本文借鉴生态位态势理论思想,从态和势两方面构建了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生态位评价 指标体系与模型,对 300 位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280 份,运 用德尔菲法和序关系分析法(g1-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该类大 学生个体生态位的值;提出了职业种群假说,阐述了职业种群特点,构建了职业生态位评 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对 350 位四类职业从业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 281 份, 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突变模型,得到相应的生态位数值;探讨了工商管理类大学 生与四类职业的匹配关系。 关键字:关键字: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职业,生态位,综合素质,匹配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职业匹配研究 ii research on evaluation and matching of vocation and students qualitie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bstract with the drastic competition and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to survive, people gradually come into a “misunderstanding”“employment first and choice after”, while ignor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choices to a suitable vocation to themselves. the student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re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whether they can do well and develop their potential after employed will have a major impact on their units. in order to make more student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o choose a fit occupation, in this paper, vocation which all student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an do wa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technology, management, security and stability, and independence vo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niche theory was referred to, the models of evaluation of vocation and qualities of student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were constructed, the primary and advanced match to the students and four categories of vocations were studied. this paper profited from the niche ecostate-ecorole theory, so the index system and model of students niche evaluation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were constructed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ecostate and ecorole, and 300 student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questionnaires, 280 questionnaires were taken back. two methods of delphi and sequence analyze (g1) were applied to determine each index weigh, and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was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individual niche value of student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vocational species hypothesis was posed and its traits were elaborated. the index system and model of vocational niche evaluation were constructed, and 350 employee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questionnaires, 281 questionnaires were taken back. the methods of delphi,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nd mutation model were applied to calculate vocation individual niche value. matching to students and vocation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was explored. key words: student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vocation, niche, quality, match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竞争愈演愈烈,我国要想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拥 有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尤其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而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作为当代管理型高级知识 分子,背负着强大祖国的重任,更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大学生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地评 价认识自己,才有可能提高自身能力,进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只有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才有可 能更多地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英国的培根曾说过:“青年人比较适合发明,而不适 合判断;适合执行,而不适合磋商;适合新的计划,而不适合固定的职业。”这说明每个人都应该有适 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 只有从事力所能及的事, 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毕业生就业只是其职业生涯的开始, 抱有“先就业后择业”心态的毕业生不仅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将来, 还可能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负 面影响。 据有关调查显示,有 44.21%的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仍有 13.11%的毕业生抱着“车到山前 必有路”的就业心态,对就业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表示;而选择“先择业后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仅为 13.95%,可见在“先择业后就业”还是“先就业后择业”问题上,后者目前更受毕业生认可。造成这 种现象影响因素较多, 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大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 这就直接导致他们 在择业上的盲目性。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 尽管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有很多, 并且越来越成熟, 但是, 绝大多数研究中只是把大学生当作了提高教育水平的客体, 而未把他们看作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主体, 更 是很少提到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其自身, 给出其就业盲目问题的解决方法, 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与大学 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鉴于此,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盲目的问题, 使大学生科学地为自己定位,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其职业匹配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而生态学的生态位理论为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科 学的方法。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以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为例,在生态位态势理论的基础 上对其综合素质评价与职业匹配进行研究, 希望能够使该类大学生能够科学正确地评价自己, 认识自己; 为其科学理性地选择合适的职业提供指导, 以实现科学合理的人职匹配, 为更有效合理地利用人力资 源提供新思路。 1-2 论文研究思路及意义 1-2 论文研究思路及意义 1-2-1 论文研究思路 1-2-1 论文研究思路 全文的总体思路是: 借鉴生态学中生态位理论, 将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和职业视为社会系统中的种群, 从态和势两方面分析, 分别构建该类大学生生态位和职业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 通过问卷调 研、数据处理,分别计算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个体生态位值和技术类、管理类、安全稳定类及自主独立类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职业匹配研究 2 等四类职业生态位值; 构建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与四类职业的初步简单匹配模型, 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 处理,拟合得出了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个体生态位与职业生态位的函数关系。 1-2-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个体生态位值相比较,可以了解到哪些学生生存空间较大,具有较强的竞争 优势;而哪些学生生存空间较小,竞争优势相对较弱。有利于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优势; 有利于高校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2)技术类、管理类、安全稳定类及自主独立类等四类职业生态位值,可以了解同类职业企业对该 类人员素质的要求情况,便于学生侧面了解该企业的竞争实力及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 (3)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生态位与职业匹配函数关系式,可以使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 择业观念,为其今后的择业方向选择提供指导,避免其就业的盲目性。 (4)本论文的研究能为企业聘用合适人才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为高校改善和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给予指导与建议。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及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部分“相关理论综述” 。分别介绍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现状,生态位相关理论及在管理类 研究的应用现状,以及相关的匹配理论和职业选择理论。 第三部分“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生态位评价” 。首先借鉴生态位态势理论,将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视为 社会系统中一个种群, 研究分析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密切相关的态势因子, 构建反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生 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运用德尔菲法和序关系分析法(g1-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问卷调 研与数据提取,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该类大学生个体生态位的值; 最后将该类大学生的生态位值进 行分析与讨论。 第四部分“职业生态位评价” 。首先,借鉴生态学相关理论,提出职业种群假说,阐述职业的种群 特征, 而后运用生态位态势理论的相关成果, 从态势两个方面构建职业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及生态位评 价模型, 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 (指数标度) 确定态因子各维度权重。 通过问卷调研与数据标准化, 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突变模型计算态值和势值,并计算得出技术类、管理类、安全稳定类和自主独立 类等四类职业个体生态位值。最后将所得四类职业个体生态位值进行分析与讨论。 第五部分“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生态位与职业生态位匹配关系” 。首先,对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与技术 类、管理类、安全稳定类和自主独立类等四类职业进行初步简单匹配,并在初步匹配的基础上,运用统 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拟合得出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个体生态位与职业生态位的函数关系; 并对它们之间 的关系进行分析与讨论,对该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进行预期与展望。 第六部分“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部分的分析与讨论,从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方面、提升大 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和强化高校综合素质教育三个方面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给予对策与建议。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本论文的框架如图 1.1 所示: 图 1.1 论文研究框架 figure 1.1 research frame of the thesis 1-3-2 论文的创新点 1-3-2 论文的创新点 (1)在生态学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职业种群假说,为职业研究开辟了新方法。 (2) 借鉴生态位态势理论, 从态和势两个方面分别分析构建了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生 态位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更科学地评价该类大学生与职业生态位提供新思路。 (3) 运用统计方法拟合得出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生态位与职业生态位的函数关系式, 为大学生综合素 质评价与职业匹配研究提供新方法。 (4) 从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方面、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和强化高校综合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提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职业匹配研究 4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状况 2-1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状况 2-1-1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 2-1-1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 “素质”是一个经典的生理、心理学概念,又是一个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被广泛使用的概念,通常的 解释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以及后天的素养1。 杨叔子先生曾引用美国物理学家劳厄的一句话对素质进行阐述:“素质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忘光后剩 下的东西。 ”这个不正规的界定却有着深刻的、准确的内涵2,它表明知识素质,素质是知识升华后 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载体只能是人的大脑,而知识是具备一定素质的个体能随时学习的东西,它的载体 可以是书本,也可以是光盘等。 心理学对 “素质” 的解释是: “人们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 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 , 其内涵是指人的先天性、遗传性的自然素质,其外延则限于个人的素质1。 教育界对“素质”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是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的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 运动器官和大脑的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所以也叫遗传素质或叫享赋。这种遗传素质对人 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另一种解释认为,素质是人的基本品质,是个人在后天环境的 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它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 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 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3。 人的综合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接受教育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的主体性 品质, 即人的智商、 情商等方面的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整合4。 人的综合素质与先天禀赋密切相关, 当然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和终身教育实践中形成, 包括思想品德素质、 科学文 化素质、能力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都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则是指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如才智、 能力和内在涵养等。 2-1-2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1-2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评价的内涵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指评价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学生在主要活动领域中行为的表征信 息,包括评价者的耳闻、目睹、体察与调查,针对某一素质评价目标做出量值与价值的判断过程;或直 接从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性的过程,包括评论、评价与评定,而主要是针对一定评价目标 体系的质、量、值的品评,但也包括直接对被评价者的分析与评论5。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2)评价的特征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 其主体包括评价者和被评价者, 它们都 是有血有肉的人,这就决定了素质评价不同于其它形式的评价活动,归纳起来,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 特征6: 第一,它是心理测量,而不是物质测量。这一特点是就素质评价的内容指向而言的。一般来讲,素 质评价主要是对个体心理现象的测量,包括能力、兴趣、性格、气质及价值观等,其测量对象具有内在 性、隐蔽性和无形性的特点。而物质测量是对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的有形实体的测量,因此,相对 物质测量来说,心理测量就复杂艰巨得多。 第二,它是抽样评价,而不是整体评价。从理论上讲,素质评价实施时,涉猎的范围越广,收集的 相关信息越充分、越全面,评价结果就越有效,越具体客观。但在实际操作中,任何一项评价的主持者, 在有限时间内不可能掌握被评价者素质的全部表征信息,只能本着“部分能够反映整体”的原则,对评 价要素进行抽样,保证样本足够多及足够的代表性,从样本的评价结果来推断全部待评价内容的特征。 第三,它是相对评价,而不是绝对评价。任何评价从实施者的主观愿望来说,都力求尽量客观地反 映被评价者素质的实际状况。 但由于素质评价是对人的评价, 评价的主观性决定素质评价必然会存在误 差。 一方面评价方案的设计及评价活动的实施都是凭借评价者的个人经验进行的, 而不同的评价人员对 评价目标的理解,评价工具的使用及评价结果分析解释,都难免带有个人色彩,不可能完全一致;另一 方面,作为评价对象的人,其素质是抽象的、模糊的,其构成是极为复杂的;三是评价工具亦有一定的 局限性。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1927)提出了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原理,那么素质评价中的测不准更为明 显。这就是说,素质评价既有准确的一面,也有测不准的一面。当然,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及评价 技术的发展,素质评价将逐步摆脱测不准的状态,逼近测准的状态。 第四, 它是间接评价, 而不是直接评价。 素质是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基质, 其本身是不能直接测量的。 但智慧、性格、品质等素质状态及其功能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即具有一定的表出性。如果本文 把人的素质特征赋予明确的涵义、标准或操作定义,就可以通过对人的行为及其行为结果的测定,去间 接测量人的素质特征。因此,素质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智力、能力、个性、品质等所表现出来的可测因 素进行的一种间接评价。 总之,高校学生素质特征是抽象的,却是客观存在的,且能显示程度上的差别。因而,本文可以把 它量化,并从行为的表现上间接对这些特征进行评价。 2-1-3 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状况 2-1-3 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状况 从 1905 年开始,中国教育评价步入近现代系统化发展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主要是现代教育 评价大规模发展的理论奠基时期。其主要内容是介绍和改造外国教育评价研究成果,其中有张秉洁、胡 国任编教育测量(北京高等师范 1922 年出版),吴天敏的中国比纳一西蒙智力测验之经过(第二次 修订) ,汤鸿析的教育测验等7。 21 世纪后,詹万生(2001)8提出了“五要素”评价模式;张辉(2003)9研究创建的大学生思想、 政治、品德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是对德育目标具体化、系统化后而形成的关于德育评价活动的一种有重点、 成序列、有结构的量标系统;徐明春(2004)10在考察了现有大学生素质评价系统的基础上,运用模糊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职业匹配研究 6 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人人都能得到奖励的激励模型,并运用基于 j2ee 技术的 b/s(browser/server)结构实 现了高校经济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胡显芝(2005)11以重庆大学软件学院的项目“学生素质 智能评价系统研究与开发”为研究背景,运用现代计算机的多种高科技技术,开发了学生素质智能评价 系统,建立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了模糊评价的基本理论,建立了智能评价模型和评价知识库以 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智能评价。 而后,随着国内竞争的激烈,就业形势的严峻,学者们越来越重视研究大学生评价的客观方法,也 越来越意识到大学生评价对其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唐幼纯、范君晖(2007)12通过对大学生德、智、体的特征分析,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的改进评价模型, 在与传统的加权平均计算方法相比后, 认为该模型可以更准确、 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德、 智、体综合素质,且可以用不同的偏重程度区分德、智、体各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贡献度。万伟、王 命延、陈熹(2007)13根据 rough 集理论,提出了基于 rough 集的一种完全数据驱动的多指标综合评 价方法,旨在消除权重设置的主观性,实现完全数据驱动,不需要人为设置权重。张毅(2006)14运 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某班一学年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实践情况, 从信息量等角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 各指标的权重,并根据得到的综合评价得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排序、划分等级。孔素然、梁宏英 (2007)15针对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的静态、固定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的学生能力评价方法 基于聚类分析的学生素质评价方法, 使从事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 特长进行教 学安排。谢静(2007)16通过分析目前地方高校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现状和不足,针对学生就业提出 了一系列完善高校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措施。 可见, 该学者已经意识到了大学生评价对于其就业的重要 意义,但是没有明确指出大学生评价如何指导其就业。胡红霞(2007)17利用 ahp 法建立大学生就业 素质模型,结合企业和大学生实际问卷调查赋予双权重,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反映了企业与大学 生关于大学生就业素质观点的差距。 2-1-4 国外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状况 2-1-4 国外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状况 国外研究者对于大学生评价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兴趣、学习等方面;研究的主要目的,仍然是提高教 育水平和提高学生成绩。 早在 1864 年,英国一位名叫费舍(g. fisher)的教师编写了作业量表集 ,作为教师以后评定学生 各科成绩的参照标准。泰勒(1934)在成绩测验的编制中,叙述了他的教育测验观及利用教育测验 等多种方法进行教育评价活动的原理与方法7。 ranjit biswas(1994)18为了向学生提供与他们测评结合的评估报告,将模糊评价法运用到学生评 估中;klaus-henning hansen(1999)19研究了学生在科学教育方面兴趣的定性评估方法。在衡量学生对 科学学习行为兴趣的 14 个项目中,应用了附加类分析法、多维测量法和序数潜在域分析法。他认为, 比较这些方法的计算结果,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学生对科学教育的兴趣。 janet、d.brian(2001)20认为学生素质标准反映一系列的教育目标,他们在文中将大学生素质的 一系列指标分为五个因子, 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中最大方差旋转分析这五个因子中各项指标之间的关 系。第一个因子是一般技能和能力,包括: (1)学习上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2)学习的独立性; (3)责 任感; (4)综合分析能力及批判性思考能力。第二个因子是学术表现,包括: (1)课程成绩; (2)计划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完成情况; (3)信息处理能力。第三个因子是就业能力,包括: (1)工作表现; (2)找到工作的能力; (3)专长。第四个因子是特殊能力,包括基础数学能力和第二外语能力。第五个因子是学术准备,包 括: (1)中学准备; (2)一般学术准备工作; (3)具体计划的准备。这个分析最重要的结果是,一般技 能和能力因子解释了其最大方差的含义, 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技能与个人能力和态度结合起来; 认为学 生比老师能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自身素质。 r.waugh(2003)21通过问卷调查,运用 rasch 模型测量大学生在校的八个方面经历,从而得出关 于大学生素质的有效推论。他认为,态度影响预期行为。如果学生对应该发生的事情有高素质的愿望, 那么,他们很可能会有较高素质的行为;反之亦然。 katrien 等(2006)22在比较评估学生表现的四种方法:档案袋评估、案例评估、同行评估和多项 选择测试评估后,认为评估对学生表现未产生全面的影响;mien、filip(2006)23认为学生在求学过程 中,所参加的各种测验评估,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进步,这些测验评估的目标是让教师认识 到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点,以激励他们适应学生学习为基础的教学。 2-2 生态位理论综述 2-2 生态位理论综述 2-2-1 生态位概念发展 2-2-1 生态位概念发展 早在 1894 年密执安大学的 streere 在解释鸟类物种分离而居于菲律宾各岛现象时对“生态位”就很 感兴趣,但未作任何解释24。johnson(1910)25最早使用了生态位一词“同一地区的不同物种可以 占据环境中的不同生态位”,可惜他没有对生态位进行定义,未将其发展成一个完整的概念24。 grinell(1917,1924,1928)在研究加利福尼亚长尾鸣禽的生态关系时使用生态位术语并首先给以定 义。他运用植被覆盖、栖息地、非生物因子、资源和被捕食者等所有环境中的限制性因子来描述物种的 生态位。 他指出, 在同一动物区系中定居的两个种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生态位。 他把生态位定义为 “恰 好被一个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分布单位(ultimate distributional unit)”24,26。 动物生态学家 charles elton(1927)认为:“一个动物的生态位表明它在生物环境中的地位及其与食 物和天敌的关系” ,他特别强调物种在群落营养关系中的角色(role)27。 50 年代后期,hutchinson(1957)从空间、资源利用等多方面考虑,对生态位概念予以数学的抽象, 提出了生态位的多维超体积(n-dmensionalhypervolume)模式。hutchison 认为,生物在环境中受着多个 而不是二个或三个资源因子的供应和限制,每个因子对该物种都有一定的适合度阈值,在所有这些阈值 所限定的区域内,任何一点所构成的环境资源组合状态上,该物种均可以生存繁衍,所有这些状态组合 点共同构成了该物种在该环境中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hutchinson 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础生态位 (fundamental niche)和现实生态位(realized niche)两个概念。 多维超体积概念为现代生态位理论研究奠定 了基础28,29。 e.p.odum(1959)给生态位下定义为“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而这种位置和状 况决定于该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反应和特有行为。 ”他把生境比作生物的“住址” ,而把生态位比作生 物的“职业”28,30。 在此后的年代里,e.r.pianka(1983)28定义了“一个生物单位的生态位” ;grubb(1977)30视“生态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职业匹配研究 8 位为植物与所处环境的总关系” ;王刚等(1984)31应用集合概念定义生态位;colinvaux(1986)24提出 “物种生态位”概念;刘建国、马世骏(1990)25提出了“扩展的生态位理论” ;caoguanxia(1995) 32则应用模糊集理论定义生态位;张光明、谢寿昌(1997)33把“一定生态环境里的某种生物在其入 侵、定居、繁衍、发展以至衰退、消亡历程的每个时段上的全部生态学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地位”,称 为该物种在该生态环境中的生态位。 2-2-2 生态位评价 2-2-2 生态位评价 生态位的概念是抽象模糊的, 所能给人们具体了解的是一些刻画它的数量指标, 即所谓的生态位测 度(nichemetrics),如生态位宽度(nichebreadth)、生态位重叠(nicheoverlap)、生态位体积(nichevolume) 及生态位维数(nichedimension)等。其中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是描述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与物种生态 位间关系的重要数量指标,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指标的估算与分析上31,34,35,36。 (1)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宽度又称生态位广度(niche width)、生态位大小(niche size)37。许多学者曾给生态位宽度下 定义,slobodkin、levins、macarthur 所给的定义是:在生态位空间中,沿着某一具体路线通过生态位的 一段“距离”37。hurlbert 则将其定义为物种利用或趋于利用所有可利用资源状态而减少种内个体相遇 的程度。kohn 认为,生态位宽度是生态专化性的倒数37。van valen(1965)定义“生态位宽度(niche breadth)”为“在有限资源的多维空间中为一物种或一群落片段所利用的比例”37,38。余世孝等(1994) 38在 n 维生态位空间分割为分室的基础上,定义物种生态位宽度为物种在分室上分布与样本在分室的 频率分布之间的吻合度。王刚(1984)31认为,生态位宽度是指种 y 和 n 个生态因子的适应(或利用) 范围。此后,levins 将生态位宽度确定为“任何生态位轴上包含该变量的所有确定为可见值的点组成部 分的长度”39,40。 经典的生态位宽度测度式基于物种在单一生态位维上各自状态的分布比例量, 而难以 应用于物种在多维生态位空间的宽度侧度。生态位宽度测度国内外有 10 个计算公式,根据近几年的研 究资料,在森林群落方面,生态位宽度计算使用较多的是 levins 公式与 smith 公式41。smith 公式能较 为客观地反映植物种群生态位宽度的大小,而且有利于不同种群间生态位宽度大小的比较。 (2)生态位重叠 关于生态位重叠,目前有各种不同的定义。研究生态位理论的许多生态学家把两个种对一定资源位 (resource state,即 n 维生态因子空间中的一点或一很小的体积)的共同利用程度作为生态位重叠 (abrams,1980;colwell,1971)42,43。hurlbert(1978)定义生态位重叠为两个种在同一资源位上的相遇频 率,pielou(1972)提出了资源位上平均生态位重叠的概念,并视之为资源位上种的多样性37。王刚等定义 生态位重叠是两个种在其与生态因子联系上的相似性。 同时也存在着多种计算生态位重叠的方法。 重叠 测度同样有很多的计算公式,根据以往的研究,在森林群落方面,生态位重叠计算便用较多的是 pianka 公式,pianka 公式可客观地反映出种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以及种群间生态位重叠关系的变化。 (3)生态位体积和维度 根据王刚(1984)31的定义,生态位体积是指函数 f 在其定义区域上的 n 的重积分。一般说来, 竞争常常借助于小生境的利用、 所吃食物和活动时间的差异而大大减弱, 这样就可把生态位的有效维数 减少到三个, 即地点、 食物和活动时间。 维数的增加使每个物种的生态位空间都具有更多的相邻竞争者,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因而大大地分散了竞争28,44。 2-2-3 竞争排斥原理 2-2-3 竞争排斥原理 生态系统中竞争的结果是促使物种选择相适应的生态位。俄国生物学家 gause(1934)研究了两种 草履虫的竞争结果后, 得出了如下的结论28,45,46,47,48:“生态学上接近的两个物种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 的,如果是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或活动时间等方面要有所分离” ,或者说生物群落中 两种生物不可能占有相同的生态位,这就是所谓的竞争排斥原理。可见,生态位概念与竞争排斥原理是 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一般地来讲,种内竞争促使两物种的生态位接近,种间竞争又促使两竞争物种生 态位分开,这是两个相反的进化方向25,45,46,47,48。 2-2-4 生态位态势理论 2-2-4 生态位态势理论 生物学理论认为: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单元都具有“态”和“势”两个方面的属性, “态”是指生 物单元的状态,是生物单元过去生长发育、学习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 “势”是指生物体单 元对环境的现实支配力或影响力,如能量和物质变换的速率、生物增长率、占据新生境的能力。生态位 是描述某个生物体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作用, 是某生物单元 的“态”和“势”两方面属性的综合49。任何生物体单元的生态位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主体与环境 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转换状况;二是主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即主体内部各个部件运行及相互协调状 况31。 我国学者朱春全(1997)49提出了生态位态势理论。他认为生态位是生物单元态和势的相对比较, 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生物单元的状态(能量、生物量、个体数量、资源占有量、适应能力、智能水平、经 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等),是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 果;二是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能量和物质变换的速率、生产力、生物增长率、经 济增长率、占据新环境的能力。前者可视为生物单元的态,后者可视为生物单元的势。这两个方面的综 合体现了特定生物单元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地位与作用。 在测定生物单元的生态位时, 不仅要测定他们 的状态,而且也要测定他们对环境的影响力或支配力。在考虑某生态系统生物单元i的绝对生态位时可 以用下列方程式来表示: iiii nsap=+ (2-1) 其中1,2,3,in=?; i n为生物单元i的绝对生态位, i s为生物单元i的态, i p为生物单元i的势, i a为量纲转换系数。他还指出生物单元态随着时间的变化一般呈“s”型曲线,而势的变化则呈“钟” 型曲线。态是势的基础,相反生物单元的势又促进其态的转化,即从一种状态变化成另一种状态。 2-2-5 生态位理论应用现状 2-2-5 生态位理论应用现状 尽管近百年来生态位概念未能达成很好共识, 但把生态位理论应用在竞争系数估计50,51、 极限相似 性52、资源划分、土地评价、群落稳定性讨论、城市生态学53、人类生态学54等领域内已取得很好的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职业匹配研究 10 成效。 赵红(2004)55在对生态智慧型企业竞争策略进行仿生研究时,以企业生态位的拓展为切入点,研 究了种内竞争的隐式模型、显式模型以及种间竞争模型,并推出了企业种演化的规律。钱辉(2004)56 在生态位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生态位由需求、资源、技术和制度因子共同描述与决定,构建了企业生 态位因子模型,运用协同学中的绝热消去原理对各因子间的关联作用及其对生态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基于突变模型的企业生态位状态评价方法, 研究了企业生态位互动框架下的企业演化实质及 其路径特征,得出结论:企业演化可分为内部演化和外部演化两个部分,企业演化主要由两种动力机制 作用:学习和创新机制、环境选择机制,企业演化过程具有路径依赖性、协同演化性和不均衡性等明显 的特征,及企业的演化受到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强烈影响。许芳(2006)57根据企业是一个特殊的生 命体、企业与其环境也构成复杂的生态关系,采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系统分析、类比分析等 研究方法, 按照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及企业战略发展阶段(环境适应、 对抗竞争、 合作竞争、 互惠共生), 借鉴生态学原理研究企业与环境(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的本质企业生态位及其战 略,揭示企业与环境之间适应、竞争、合作、共生的生态机理,在此基础上得出适用于企业的生态战略。 纪秋颖、林健(2006)58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大学定位研究,引入大学教学生态位和大学科研生态 位,并用二者的均衡协调程度分析了我国 16 所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现状,针对不同的类型提出了大学发 展的方向和重点。 颜爱民(2006)59借鉴生态位理论,界定了人力资源个体生态位概念,构建了人力资源个体生态位 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与检验;参照生态位态势理论设计了企业生态位评价指标,并 通过对样本企业实证研究,进行了模型有效性检验;在得出企业生态位值和核心员工个体生态位值后, 运用数学方法拟合得出个体生态位 i n和企业生态位 o n之间的线性关系式:0.402.56 io nn=+,并运 用样本企业和核心员工的检验运算证明了该函数关系的有效性。王文波、薛晶(2007)60将生态位理论 应用于研究企业人才安全方面,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实例进行验证,得出对企业人才安全的评价。 马计斌等(2008)61将生态位思想引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在尝试改进人力资源生态位测算方法,提 出一种评价模型,并用实例分析说明该模型的科学可行。 但是,未见资料显示有关生态位理论用于大学生素质和职业评价方面的研究。 2-3 匹配理论 2-3 匹配理论 2-3-1 匹配的思想 2-3-1 匹配的思想 匹配思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泰罗的管理思想,在工厂管理著作中,他就提出了 人员匹配的思想62;人事相符,员工与岗位相适应的思想。他主张把过去由工人挑选岗位变成由岗 位挑选人。人员素质。他认为一个全才必须具有下列 9 种品德:脑力、教育、专业技术知识、手艺或 体力、机智、充沛的精力、毅力、诚实、判断力或常识及良好的健康情况。不同公司的工作岗位,对素 质的要求有明显差别。 “管理过程之父”法约尔在他的代表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蕴藏着如下匹配的思想63。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社会秩序。法约尔主张在企业内部不仅应建立起物质秩序,而且应建立起社会秩序,即“应该使每个 人都有一个位置,每个人都在指定给他的位置上。 ” “完善的秩序还要求位置适合于人,人也适合于他的 位置。 ”人员素质。法约尔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各类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他认为,在企业里, 人员所需的能力主要包括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商业能力、财务能力、安全能力和会计能力六大类,在 不同岗位工作的人,其能力结构不同。 “组织理论之父”的马克斯韦伯,也提出岗位匹配,其思想是64:理想的行政组织。韦伯倡 导的金字塔型组织机构,可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职能主要是决策,中层职能主要是执行,下层职 能主要是操作。 等级原则。 在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中, 各种职务和职位都是按照等级原则组织起来的, 形成一个行政指挥体系。人员任用。韦伯指出,各个职位的候选人是以技术条件为依据而挑选的,在 最合乎理性的情况,他们通过考试或表明其技术训练的证件或两者兼而有之来挑选的。 中国古代有筑巢引凤和伯乐相马的典故, 这些典故中包含了朴素的匹配的理论和思想。 早期匹配思 想的提出,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即最大限度挖掘员工的潜能,让不同的员工完 成其能力所及的工作,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其能力做出最大的贡献64。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在实践 中的运用与推广,不仅提升了管理理论,同时也为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提供了方法基础。 2-3-2 职业选择理论 2-3-2 职业选择理论 1)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1)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金斯伯格(ginzberg)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职业意识形成的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职 业的发展是在理解自己, 同时也理解周围的职业世界过程中进行的。 他把职业意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幻想阶段(指小学阶段) 。这一阶段是儿童身体、智力、情绪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会产生 对未来职业角色的幻想,如想当教师、医生等。虽然这种职业意识是极不稳定的,也很少有现实性,但 这毕竟是职业意识的萌芽,它具有易变、随机、浪漫、浅近和模糊的特点。尝试阶段(指中学阶段)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处于青春前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青少年的社会化程度也逐步提高,青少 年对职业的种类、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情感、价值观等 都会反映到职业的选择上,他们的实际就业目标与原来的志向开始出现了分化,青少年能客观、冷静地 分析自己的条件和发展前途,具有较为实际、明确、具体的特征。但由于生理成熟、心理成熟以及社会 化并不是平行发展的, “发育加速”和“社会化后延”的矛盾,使青少年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经常处在 不断变化之中, 对职业的评价和认识还很不稳定, 尚处于职业的尝试阶段。 过渡阶段 (中学即将毕业) 。 此阶段大约 18 岁开始。在这段时期内,青年将对应现实的职业要求检验他的尝试性职业选择。此阶段 又是当代青年比较紧张的阶段, 他们面临着升学或者离开学校面对现实的职业选择。 对直接就业的同学 来说,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往往是自信、自尊、痛苦、忧虑、期待、彷徨交织一起。对职业的经济地位、 社会地位、稳定性、安全感和是否有利于个人才能的发挥等进行着综合的评价和权衡,逐步排除那些不 可能实现的目标,选择更为现实、有可能实现的目标。现实阶段(中学毕业以后) 。在这个阶段的青 年职业意识基本形成。在工作岗位的青年,他们充分发挥着个人的特长,协调职业需求与个人因素(兴 趣、爱好、特长、职业价值观)的关系,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反之,则内心产生矛盾冲突,从而对工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职业匹配研究 12 作产生消极的心理。 (2)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心理学家舒伯(super)把“自我意识”作为职业发展理论的核心,并把自我意识替换为职业的名 称,作为指导出路的主要机能。他认为职业意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自我意识与职业形成一定的关系,并 加以实现的过程65。 舒伯还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