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组织集成的机制与方法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组织集成的机制与方法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组织集成的机制与方法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组织集成的机制与方法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组织集成的机制与方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组织集成的机制与方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近十多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组织 集成制造模型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如动态制造联盟、战 略制造联盟、敏捷制造、制造团队、分形组织等等。然而,这些主要体现为制造 组织模式的变化,而对组织集成机制的系统研究还基本上是一块待填补的空白。 为此,本课题主要对组织集成的机制与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 本文首先研究了组织集成的机制。通过分析组织集成的经济、管理和技术理 论基础,提出了基于最优组织单元的网络化、柔性化组织集成的新机制。其中, 本文主要阐明了最优组织单元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然后系统地论述了基于最 优组织单元的网络化、柔性化组织的集成及其内部的协调、运作过程。 其次,组织作为一个社会技术系统,故本文从社会技术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 了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组织文化)分析,提出了组织集成的社会技术整合分 析方法及其在工作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再次,通过分析了业务流程重组(bpr)和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本 文提出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 bpr 与 tqm 的整合方法一种折中的持续变革 方法,并将这种持续变革的方法作为组织集成的持续创新技术。之后,本文系统 地阐述了组织集成的持续创新方法、过程,以及持续创新的管理。 最后,本文通过分析了组织集成综合评价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因素,建立相 应的评价体系。然后再通过建立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来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最优组织单元 组织集成的机制 社会技术系统 持续创新 关键词:最优组织单元 组织集成的机制 社会技术系统 持续创新 abstract abstract in recent ten years, along with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and the abroad application of the amt, people have made a lot of studies in the mode of organization integrating and have acquired great production, such as the dynamic manufacturing alliance、strategic manufacturing alliance、agile manufacturing、 manufacturing team、fractal organization and so on. but these mostly incarnate the change of the organization mode, however, the systemic study in the organization integrated mechanism on the whole is still a blank place in which waits for people to study. therefore, this thesis takes the primary probe into the organization integrated mechanism and method. first, this thesis makes a study in the organization integrated mechanism. it puts forward the networked、flexible organization integrated mechanism based on the optimization organization unit by analyzing the base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in the organization integration. thereinto, this thesis clarifie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 and function of the optimization organization unit, then it makes a systematic exposition in the integration and the inside harmonizing、running process of the networked、flexible organization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optimization organization unit. second, organization is a social-technology system. so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echnology、economic and management of the organiz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ocial-technology system,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analysis method of the social-technology conform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job design. third, by analysing the theory of the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 and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formity method of the bpr and the tqm based on the life cycle theory-a method of persistent change of splitting the difference, and then takes it as the technology of the organizat ion integration persistent innovation. then,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exposition in the method and the process of the persistent innova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integr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evaluating system by analysing the economic 、 technology and the social factors of the integrated evaluation. and then, it takes the integrated evaluation by establishing a mode of illegibility math integrated evaluation. keyword: optimization organization unit organization integrated mechanism social-technology system persistent innovation 创新性声明 创新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 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论文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 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 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本人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 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人保证毕 业离校后,发表论文或使用论文工作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查阅和借阅论文;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 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21 世纪,人类已步入信息时代,并迈向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 高技术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在推动着制造业的变革与发展的同时, 也推动了制造业组织结构模式的变革与发展。组织集成模式将成为组织变革的主 要发展趋势。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进入 21 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市场经济的全球 化,越来越短的产品生命周期和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满意度的提高等等。世界 市场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传统的相对稳定型市场,演变成动态的多变型市 场。同行业之间、跨行业之间及跨国之间的相互竞争十分剧烈。具体表现在1: 竞争越来越激烈。先进技术的巨大发展与广泛应用,使得制造业的生产力 的大了很大的发展,进而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并降低了成本,最终导致了同行业企 业数量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并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竞争。而此时,顾客由于其可挑选 的余地很大,其要求(如产品的功能、交货时间、质量、价格与服务等)便变得 越来越高。这样,企业为了赢得市场必然要用各种策略去取悦顾客。 市场竞争的国际化。21 世纪的市场是国际化的大市场,任何国家若想实行 贸易保护主义,必将被排斥在世界经济大家庭以外。在这种大趋势下,各国市场 都要向外开放,造成竞争的国际化。 市场的动态化。21 世纪的市场是动态多变的,这就意味着顾客需求的多样 化。即顾客要求的是“与众不同”。动态化还意味着顾客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喜 新厌旧”将成为潮流。这两个特点决定了产品的生产特点将是多品种、小批量,甚 至单件化,还要求产品投放市场的周期大大缩短。 市场的多元化。未来的市场不仅是高新产品的统一天下,而且是多品种、 多种质量档次、各种价格档次的产品共存的市场。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 对制造业而言,每个企业所面临持续多变和不可完全预测 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产品的竞争。为提高竞争,制造业 必须以最快的上市速度(t) 、 最好的质量(q) 、 最低的成本(c) 、 最优的服务(s) 及 最清洁的环境(e) 来满足不同顾客对新产品的需求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现今,市场环境的“3c”2,即顾客(customer) ,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 (change)已使得传统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很难在新的多边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获得竞争优势。为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人们将制造技术与飞速发展着的信 2 组织集成的机制与方法研究 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系统技术予以有机融合,形成一系列的新一 代先进制造技术。如计算机集成制造3-5(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 ce)、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 am)、虚拟制造(virtual manufacturing, vm)、绿色制造(green manufacturing,ge) 等等。这些先进制造技术现已成为提高企业敏捷性、柔性、健壮性的关键手段, 正推动着制造业进入信息化、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敏捷化的新的历史时期。 然而,国内外的实践表明许多企业在开发和实施先进制造技术后并为取得预 期的成效,甚至走向失败的命运。究其原因是许多企业在实施先进制造技术时, 往往是只单纯考虑技术因素而忽视其他重要因素而引起的,没有真正认识到企业 是一个集社会、经济、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有人认为大多数企业实施先进 制造技术失败的原因是组织与人的问题10-11。 majchrzak总结了 154 项关于只重视 技术来提高制造水平的实证调查,最后认为先进制造的效益必须依靠与在组织和 人支持下的技术变革, 而brodner则主张技术、 工作组织和人的技巧必须互相适应, 并行设计1012-13。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先进制造系统中的人、组织与技 术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甚至可能超过了技术的作用。为此,我们在实施先进制 造系统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人、组织、技术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技术影响组织结构:joan woodward 曾对 100 家英国公司(包括单件制造、 大量制造及流程型制造企业)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技术 的复杂性与结构变量(如管理幅度、指挥链的长度等)的选择相互有关。技术是 确定任务和专业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工作群体的大小和构成以及他们与其它工人 和监督人员的相互作用的范围等。它影响组织中人的各种作用和地位、报酬和奖 赏。它在每个雇员的任务设计中是最有影响的,如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及其时间、 自主权与独立性的大小、与其它人员相互影响的类型。 但是,许多文献也已经论证了组织结构的转变对于实施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 性: 先进制造最大的好处是来源于先进制造所要求的新型组织, 而不是技术本身。 与技术创新相伴随的组织创新在开发先进制造技术时扮演着关键角色。许多文献 研究也表明先进制造技术实施的主要障碍是现存机械的组织结构。womack认为 持续地依赖多面手工人和合作设计使得日本制造业采用复杂性小、便宜的制造技 术。许多学者反对技术在先,组织在后,而应该是集成的、并行的。10 目前,关于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热潮中,技术、组织和人的集成研究已成为 重点。近十多年来,为了响应市场需要和在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的推动下, 人们在集成思想的指导下对组织集成制造模式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巨 大的成果。如动态制造联盟、战略制造联盟、敏捷制造、制造团队、分形制造等 等。然而,这些主要体现为制造组织模式的变化,而对组织集成的机制的系统研 究还基本上是一块待填补的空白。因此,本课题主要对组织的集成机制进行初步 第一章 绪论 3 的探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日益深入,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巨 大的变革,集成制造系统的概念和思想应运而生,这不仅是快速多变的市场对制造 系统促进的结果,同时也是nc技术、fms、mis 等先进制造技术推动的必然趋势。 为此,各国学者都致力于先进制造集成模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先进制造理 念,如精良制造(lean production, lp)、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 ce)、虚 拟制造(virtual manufacturing, vm)、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 am)、可重构 制造(reconfigurable manufacturing, rm)和智能制造(intelligence manufacturing, im) 等等14-15。然而,几十年来,先进制造集成模式的研究在世界上的发展走过了一 条曲折的道路,人们对其集成的本质的认识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制造业的 发展方向并不仅仅是计算机的集成、信息的集成,而是人、技术、组织的整体集 成,包括功能集成、组织集成、信息集成、过程集成、知识集成和企业间的集成 等等59。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过程已产生了重大 的影响,尤其是自美国原马萨诸塞理工大学michael hammer4157博士于 1990 年 提出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理论后所引起的世界性的组织变革浪潮。其核心 思想是充分考虑和利用信息处理技术的重大成就,对企业的传统业务流程从根本 上作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以获取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诸项指标的明显提高。 bpr问世后,以福特公司和柯达公司为代表的许多著名企业纷纷进行“企业重组” 的实践。 在 21 世纪,实现组织、人与技术的整体集成已成为组织变革的必然趋势。组 织集成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它是建立在现代制造技术、现代组织理论、管理科学 原理、系统分析与工业工程技术、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协同学等多学科理论基 础之上的,其跨学科特色和创新特色决定了它在理论上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在 其相关学科领域,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如:1986 年美国所提出的并行 工程,其实现的关键问题就是必须由各类专业人员组织成的“团队”进行协同、 有效的工作10; 1989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詹姆斯沃麦克教授提出的精益 生产6实现了企业机构的“精简”与“消肿” ;1991 年日本提出的一种基于全能 组织的制造系统, 其特点是全能组织不是完全独立的组织, 而是各个组织模块 (工 作小组)有一定的自主性,能够在没有上一层组织的协助下,在其所处的特定层 次上掌握环境和处理问题9; 近年来产生的战略联盟、 动态联盟72与分形企业8等 等。 4 组织集成的机制与方法研究 目前,在国外,对组织集成的研究成果包括动态制造联盟、战略制造联盟、 敏捷制造736、制造团队23、分形制造(或分形企业)等等已在欧洲、美国、日 本等发达国家开始得到实施应用。 如, 上个世纪 70 年代后美国的耐克公司已开始 采用虚拟组织; 1986 年摩托罗拉与东芝就已经开始进行联盟合作; 1990 年美国的 惠普与韩国的三星建立战略联盟关系进行联合销售等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组织集成模式也已经有了很大 的变化。其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它已经由原来追求全面自 动化的无人工厂发展为有一定智能的综合人机系统,即在追求效益驱动的同时, 更加强调人与组织、人与环境、人与技术的协调与统一。 在国内,我国对先进制造系统中实现组织集成的研究也十分重视,如战略联 盟、动态联盟、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等等,许多学者对它们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思想与方法。但,由于我国现阶段实现实 施先进制造系统的支撑单元技术(如 mis 或 mrpii,cad/ cam/ capp/ caq ,fms , dnc)领域的发展状况尚不成熟,即缺乏相应的硬件与软件技术的支持,这在一定 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如目前国内对 cims 的研究大多 集中在单元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 当然,在国内,也有一些公司已经采用战略联盟、动态联盟、网络化制造等 组织集成的制造模式,主要是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如 mrp/erp 等,但其 成功运用的实例并不多见。如联想和 ibm 合作开发 pc 机业务就是采用动态联盟。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照搬国外的组织集成的制造模式,没有考虑要适应环境 (国情)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对新事物认识不足,在其组织管理和运作上缺乏系 统的理论指导,这成为动态制造联盟、战略制造联盟等组织模式在我国应用和发 展的关键性障碍。因此,从理论上对新型的组织进行研究,分析其特征、性质和 竞争优势,了解其组织运作的外部环境,认识其组织的内在机制和发展规律,并 解决组织实施过程中一些关键性问题,对于研究现代企业理论的新发展和新的组 织管理思想和方法,具有理论上的重要价值。然而,遗憾的是国内外理论界对这 方面理论的系统研究还相对比较缺乏。例如对网络组织,虚拟企业,战略联盟, 企业集群等组织集成模式在不同的环境下如何实现集成、如何运行的系统研究基 本上是待填补的空白。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 本论文通过阅读国内外有关参考文献,对组织集成的机制与方法研究是在系 统思想和过程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应用经济学、管理学、技术、社会技术系统及 bpr 与 tqm 相结合的折中变革管理等理论、思想和方法,来研究组织集成的机制 第一章 绪论 5 和相应的分析与实现方法。该论文具体的研究思路如下: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等, 指出目前对组织集成的机制的系统研究还基本上是一块待填补的空白。 第二章:通过分析组织集成的经济、管理及技术基础,提出了基于最优组织 单元的网络化、柔性化组织集成的机制。其中,我们通过经济、管理和技术理论 分析,主要提出并阐明了最优组织单元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然后系统地论述 了基于最优组织单元的网络化、柔性化组织的集成及其内部的协调、运作过程。 第三章:主要是论述关于组织集成的社会技术系统分析方法。在该章中,我 们首先系统地阐述了在组织集成过程所要采用的社会技术分析方法中的技术、经 济和社会因素,然后再提出了社会技术在分析过程的整合分析方法及其基于社会 技术系统方法的工作设计过程。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组织集成的实现技术。在该章中,我们首先通过系统分 析业务流程重组(bpr)与全面质量管理(tqm)两种理论思想,提出了 bpr 与 tqm 的新的整合方法及其过程。然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由 bpr 与 tqm 相整合而成的组织集成的持续创新技术,并系统地阐述了组织集成的持续创新方 法、过程以及持续创新的管理。 第五章:主要是对组织集成进行综合的评价。在该章中,首先分析了综合评 价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因素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然后再通过建立多层次模糊 数学综合评价模型来阐述了组织集成综合评价的方法。 最后对本论文进行总结。 全文的总的研究思路可用如下结构图来直观地表示: 绪论绪论 组织集成的机制组织集成的机制 组织集成的社会技术系统分析方法组织集成的社会技术系统分析方法 组织集成的持续创新组织集成的持续创新 组织集成的综合评价组织集成的综合评价 1.1 论文的结构图论文的结构图 结论结论 第二章 组织集成的机制 7 第二章 组织集成的机制 组织集成的机制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为此,本章首 先通过分析了组织集成的经济、管理和技术理论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一种基于最优组织单元的网络化组织集成的新机制,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 说明。 2.1 组织集成的组织经济学分析 在组织经济学上,组织集成的基础是契约。市场、动态联盟、战略联盟和企 业,是从短期契约到长期契约的过渡。人际关系(命令/权威)、组织关系(合同/ 交易)和社会关系(制度/公约)等,在本质上都是契约。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种生产函数,具有生产要素的输入与产品的 输出过程。但企业本身未得到阐述。因此产生了现代企业理论。现代企业理论认 为,企业与市场是一序列契约联结16。经济主体的交易行为是选择企业或市场组 织方式取决于交易费用和管理成本的大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交易费用理论和 委托代理理论。前者侧重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即企业的边界和企业存在的 原因) ,后者则侧重于企业的内部结构与企业中的代理关系17。两者的共同点是 强调企业的契约性和契约的不完备性。 2.1.1 交易费用理论分析 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分析, 科斯1819和威廉姆森认为市场与企业是资源配置可 相互替代的两种机制。在市场上,资源配置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是由一系列的 短期契约来完成的。而在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则是通过权威机制来协调,是由一 系列长期权威契约来完成的。企业组织的存在是对市场交易费用的节约。企业组 织的边界取决于市场机制的边际交易成本和企业组织的边际组织成本的比较。换 句话说,企业的边界就是当企业在其组织内部追加一笔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在市 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所追加的边际成本为止19。 虽然企业与市场存在边界,但作为经济社会基本单元的企业,其组织系统与 市场环境并非完全隔绝的,而是存在着“中间体”或“中间性组织”20。这些中 间组织就是企业间的联盟。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来看,联盟是企业通过与其他 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将外部化的市场交易关系转变为内部化交易关系,从 8 组织集成的机制与方法研究 而节省了交易费用, 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在波特看来,所谓联盟是指企业之间进行长期合作。联盟无需扩大企业规模 而可以扩大企业市场边界,表现为以竞争能力和信誉为依据选择合作伙伴而组成 动态企业,进行企业联合,共担风险,共获利益,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起灵活关 系的合作者所构成的协作网络。通过建立联盟企业之间未来的“共同愿景” ,并保 持各自独立性、灵活性和平等性地位,为相互默契的合作互利,追求规模经济效 应(1+12) ,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21 联盟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特定水平(生产力水平)的产物。它是经济组 织单元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水平条件下通过改变组织形态以提高组织效率的结果。 企业间的联盟形式主要包括动态联盟与战略联盟。 2.1.2 委托代理理论分析 代理关系理论是由密西尔詹森和威廉姆麦克林于 1976 年首次提出。按契 约论的观点,代理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反映的是委托人授权代理人为实现委托 人的利益而从事某些活动,委托人相应向代理人支付某种报酬的经济关系。当某 一当事人(雇主)授权另一当事人(代理人)完成某项工作,同时授予其一定的 决策权时,这种契约关系便宣告成功。22 现代企业组织实际上是一组委托代理契约的集合体:无论是垂直结构、扁平 化结构还是矩阵结构都是由层级组织组成的, 其上下级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 并由此从最高级到最底层之间形成了一条委托代理链。如 ceo 与总经理之间,部 门主管与单位负责人之间及单位负责人与员工之间等等都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 但层级组织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生层级边界。在层级组织中,整个组织由若干个层级组成的。这样将导 致层级之间信息传递不及时或失真,渠道不畅通,无法对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做 出快速反应。 存在部门边界。组织按职能制划分为若干个部门,部门之间会存在利益冲 突,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部门间的竞争与不信任。 突出个人表现。组织成员在工作中倾向于强调个人主义,从而破坏了企业 应有的团队合作精神,致使员工之间的建立的关系更多的是竞争而不是信任与合 作。 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来看,层级组织之所以会存在上述各种缺陷是由于委 托代理本身存在着缺陷:信息不对称。如委托者与代理者对资源价值信息和代 理者的工作能力信息的不对称。目标不一致。人的自利行为迫使委托者与代理 第二章 组织集成的机制 9 者双方努力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风险不对等。 代理者拥有资源配置与使用权, 但不承担不当使用所带来的损失的全部风险。契约单向性。即代理者只与委托 者存在正式契约关系,只须对委托者负责。因而,当在横向上的代理者之间有利 益冲突时,他们会倾向于竞争而非合作,进而损害了委托者的利益。 建立以团队23(即在工作中相互依赖,为特定的目标共同承担责任的个体集 合体)为基础的内部网络组织结构,不但可以打破部门之间的边界,而且可以最 大限度地打破层级组织关系,大大地改善层级之间的信息流通。在组织以团队为 基础的内部网络结构中,组织成员是通过一系列的契约(如规章制度、协议、法 律合同、控制与激励机制等)来建立起联合机制和运作机制。这些契约可以有效 地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提高整合整体竞争力量并降低生产成本和交 易成本。 特别应注意的是组织内部网络化并未被消除职能部门,其存在的价值是向团 队提供专业资源。如技术、人员、设备、标准、规范和方法等等。部门主管是教 练,其任务是培育团队成员,使其满足团队发展的需要;其职责是帮助团队成员 设计并实现其职业生涯。 2.2 组织集成的组织管理学分析 在组织管理学上,制造系统集成的两大基础是创造的市场机遇与创造价值的 过程及相应的核心能力(价值链/核心能力、新机遇) 。基于价值链与核心能力的 集成倾向于长期(团队、战略联盟) ;基于新市场机遇的集成倾向于短期(矩阵、 动态联盟) 。 2.2.1 基于价值链与核心能力的集成 “价值链”首先由波特24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分析提出。价值链有狭义和 广义之分。狭义的价值链是指单个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它是由一系列互不相同 但又相互联系的增值活动组成的,包括从研发到生产、营销、服务等各个价值增 值环节。广义的价值链是指将单个企业作为价值增值活动的一个环节,而整个价 值链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商到顾客以及产品再循环的所有环节。可见,狭义价值 链包含在广义价值链之中,是整条完整价值链上某些环节的细分。另外,从价值 链理论的角度来说,由于整个价值链上的各环节所需的生产要素各不相同,因此 任何企业都只能在价值链上的某些环节上拥有优势,而在其他环节上其他企业则 处于劣势。 核心能力这一概念是由prahalad和hamel于1990 年首次明确提出25。 核心能力 10 组织集成的机制与方法研究 是指企业长期存在的必然性, 是企业在与外界环境长期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 企业能力。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特别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 关键,更是企业长期存在发展的原动力。它包括两个部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 硬件部分指的是企业制度和企业组织机构, 它们构成了企业主体; 软件部分则是指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包括能给企业带来最大利润价值环节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这些 环节包括科学技术开发、原材料的采购和储运、生产加工、市场营销体系、售后 服务等等26。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市场产品 的日趋复杂化。此时,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无论其实力多么雄厚,要想独自控制 所有产品的整个研发和生产过程及其所需的所有技术绝对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 的。残酷的竞争环境迫使企业重新考虑竞争策略。事实上,由于在整个价值链所 有环节中,每个企业都是只在某些环节上拥有优势(即企业只在某些环节上具有 较强的竞争力) ,因此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就要做到:对 外,企业要在分析出自己优势的同时,努力寻找出在价值链中其它环节上拥有优 势的企业并与之结成联盟;对内,企业要从狭义价值链的角度细分企业内部价值 链, 找出各个价值增值环节以寻求最有效的组织方式来促使组织发挥最大的效率。 这样, 一方面企业可以将自己的核心专长集中于某一环节以获取专业化经济效果。 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与在其它环节上拥有优势的企业建立联盟关系,可以实现功能 与专长的互补融合。 战略联盟与团队合作方式都是价值链理论与核心能力理论的典型应用。企业 战略联盟的是应用广义价值链与核心能力理论,通过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从 而使处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上的各联盟企业成员共同获取竞争优势,以达到合作双 赢的目标。同时,各联盟成员通过缔结联盟可以专心于自己所处的增值环节,使 其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使得由互补战略环节所组成的整个战略联盟组织发挥最 大的整合优势。团队则是应用狭义价值链与核心能力理论,将处在不同价值增值 环节上的组织成员组织在一起(如来自不同的部门成员),通过团队合作,加强 沟通与提高信息流通,发挥集体智慧来升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2.2.2 基于新机遇的集成 21世纪的企业将处在一个持续多变的竞争环境之中。在新世纪里企业之间的 竞争不仅是技术、人才和资本的竞争,也是组织模式和企业合作能力的竞争。由 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技术的出现和更迭速度越来越快,大大地缩短了产品 的生命周期。市场环境如此多变,新机遇的出现转瞬即逝,以至于单个企业无法 完全具备拥有独立开发、生产新产品所需的所有技术、人才和雄厚的资本。这就 第二章 组织集成的机制 11 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的敏捷性,在新机遇出现时,可以迅速寻找到新的合作者并与 之结成新的联盟关系,迅速把新技术转化为市场需要的新产品。 敏捷性的定义多种多样,其中以steven l. goldman等人的定义最为人们所接 受。他们将敏捷定义为“在一个持续、不可预测性变化市场机遇的竞争环境中兴盛 发展的能力” 27 28。可见,敏捷性的实质就是企业在一个无法预测、持续、快速 变化的竞争环境中能快速反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使自己朝着正确的方向生存、发 展并扩大自身竞争优势的能力。 敏捷性是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关键概念。所谓的敏捷制造就是要 强调企业对市场的敏捷性的特点,即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具有灵活、迅 速和及时的动态适应性。具体的来说,它是一种以柔性生产技术和动态组织结构 为特点, , 以协调高素质工作人员为核心, ,采用企业间网络技术形成的快速适应市 场需求的社会化制造体系。它是以先进的管理思想、信息技术、柔性智能技术为 主导的先进制造技术, , 柔性化、虚拟化、动态化的组织结构, , 为满足市场需求组 建的动态适应性生产管理模式。 29 现今,矩阵组织结构与动态联盟分别是企业在敏捷制造环境中广泛采取的内 外组织结构模式。矩阵组织结构的组织形式是在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基础上, 增加一种横向的项目经理系统。它同时拥有事业部制与职能制组织结构特征。这 种组织结构不但能够实现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组织的效率,而且具有较高的敏 捷性来适应组织内部的差异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动态联盟是敏捷制造环境下的 主要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模式。所谓动态联盟就是指单个企业在敏捷制造环境中, 由于面对一定的市场机会,无法独立完成或不能很好完成时,采取的多个企业联 合,共同完成市场机会并分享收益的组织形式。动态联盟在机会出现时结成,在 机会完成后解散。30 因此,企业采用动态联盟的组织形式可以实现发展自身的核 心能力、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回避市场风险、开拓市场等目的。 2.3 组织集成的技术分析 从技术理论的角度来说,技术决定了企业的组织结构模式。规模制造技术、 柔性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先后变迁,迫使企业组织结构模式从层级 组织、矩阵结构、网络组织到团队组织和联盟组织进行相应的演变。 2.3.1 技术的概念及其与组织的关系 雅克埃尔卢认为“技术是为了达到某些实际目的而对知识的组织与应用。 它既包括有物质表现的工具和机器,同时也还包括那些在解决问题和获取某种所 12 组织集成的机制与方法研究 期望结果而使用的智力技巧和方法。 ”31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每一次企业组织形态的演变都是由技术变革引起的。技 术是企业组织结构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决定着企业组织结构。伍德沃德根据技术的 复杂程度对英国艾塞克斯(essex)地区的100家公司的调查研究发现了这样的事实: 组织用小批量生产技术应采用比较灵活的组织结构;用大批量生产技术则应采用 更加科层化组织结构;如果组织实行连续过程生产的技术则应采用更加有计划的 组织结构。即每一类型的技术都有一种最佳的组织结构与之相匹配。因而,当一 种新技术代替原来的技术时必然会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 2.3.2 分工与合作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本质是组织分工的一种形式。在社会系统或企业组 织内部,分工都创造出许多可能的交易组织结构和可能的剩余索取权结构。如生 产原材料企业与生产产成品企业之间,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本质上都是分 工。分工也不是无休止的,分工的程度由专业化经济与内生交易费用的比较决定 的。当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经济增量大于分工造成的交易费用的增量时,则组织应 提高分工的程度直到二者的增量相等。此时,组织将获取最大的专业化经济利润, 同时达到暂时的均衡。但是,当组织采用新技术或新的管理方法打破原有的均衡 时,组织必须重新衡量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进行重新的整合、分工,组织变 革就开始了。 分工的反面是合作,但合作并非就要消灭分工。相反,组织成员在某一程度 的分工进行合作可以产生巨大的合作经济效应, 并以此掩盖所牺牲专业化的利益。 合作不以专业化为基础,因而合作组织内部的分工往往不十分明确。但合作类型 的组织却可以获得较大得灵活性与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对环境变化做出快速的反 映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双重目的。 团队就是目前以牺牲专业化经济利益为代价的典型的合作组织形式。尤其在 知识经济时代,团队成为实现创新与应付迅速变化的环境的理想组织方式。 2.4 组织集成机制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提出了一种网络化、柔性化组织集成的新机制。它是 以最优组织单元为基本单元,以跨部门的多功能团队为组织构建的基本模块,并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平台来实现组织的协调、沟通与信息传递的新型组织机制。 第二章 组织集成的机制 13 2.4.1 组织内部集成机制 (一)最优组织单元是组织构建的基本单元 最优组织单元是从部门中选出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组成。最优组织 单元拥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是整个网络组织的知识、技术与权利主要载体。其 特点是:控制某一段活动,每个成员拥有该段所必需的核心或全部能力。相 对稳定,具有多生命周期。一个或几个任务或项目完成后,继续在工作团队中进 行其他的任务或项目。范围小于团队,就是说某个工作团队可能是由两个或两 个以上最优组织单元组成。由不同职能方面的优秀人员组成的,这些人员不是 某一方面的专家而是多面手,因而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优势,在工作团队的价值 链上具有“增值”的作用。 成员之间的信息、 技术和知识交流以及文化的沟通等主 要通过直接接触的形式进行。 最优组织单元的整合过程如图2.1。首先,由协调中心向各个有关部门发出整 合最优组织单元的信息要求。其次,部门按协调中心所发的整合信息要求提供所 单元单元1 单元单元2 单元单元n 协调中心协调中心 部门部门1 部门部门2 部门部门n 发出整 合信息 发出整 合信息 提供 人员 提供 人员 进行 整合 进行 整合 图图2.1 最优组织单元的整合过程最优组织单元的整合过程 人员人员 人员人员 人员人员 需的人员。最后,协调中心一方面可以根据所需的最优组织单元与部门所提供的 人员情况进行最优整合,进而形成各个最优组织单元;另一方面,在“可能”的 情况下,协调中心应向各个部门所提供的人员提供整合最优组织单元的条件信息, 并让他们自由整合。这里所谓自由整合是指各个部门所提供的人员在接收到整合 的指令后,根据协调中心所提供的整合条件信息,如所必须的技能(如核心技术 能力) 、文化(如喜好、兴趣和习性等) 、沟通(如沟通技能) 、业务流程段(如所 从事的工作)等等,自发地寻找合作对象而进行的整合。在通常情况下,自由整 合能够较好地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最优组织单元的 运作效率。 (二)工作团队成为组织的构建基本模块 工作团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最优组织单元构成,拥有完成某一活动所需的 完整功能结构体。它不仅拥有从研发到生产及销售的各个所需功能环节,而且还 14 组织集成的机制与方法研究 包括许多质量控制、维修和自我监督等自主协调管理功能。同时,由于最优组织 单元比较稳定,因此,当有某一活动需要一个团队而现有的团队又无法抽身去执 行时,可迅速由协调中心向各最优组织单元发出整合信息并由他们组成新的团队 去执行活动,缩短整合时间,提高整合的效率和效果。 整合的方式通常有三种:竞参整合,即最优组织单元之间进行竞标参与整 合;自由协商整合,即最优组织单元之间自发协商进行整合;指定性整合, 协调中心指定的最优组织单元之间的整合。其中,第三种整合方式较为传统,这 种整合方式通常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故,在此只介绍前两种整合方 式。 竞参整合,其整合过程如图2.2。首先,协调中心根据任务或活动的需要向 各个最优组织单元发出整合信息条件。其次,各个最优组织单元在接收到整合信 息后,根据所提供的整合信息条件选择是否参与整合,并将选择结果反馈给协调 中心。最后,协调中心再根据任务与活动的需要筛选出所需的最优组织单元,进 而整合出一个最优的团队组织形式,并将整合结果反馈给各个组织单元。 协调中心协调中心 单元单元1 单元单元n 团队 图 团队 图2.2 竞参整合过程竞参整合过程 发出整 合信息 发出整 合信息 反馈反馈 发出整 合信息 发出整 合信息 反馈反馈 筛选 整合 筛选 整合 自由协商整合。这种整合方式与最优组织单元的自由整合方式相似,其整 合过程如图2.3。首先,协调中心根据任务或活动的需要,向各个最优组织单元发 出团队整合的信息。其次,各个最优组织单元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整合目标的 协调中心协调中心 单元单元1 单元单元2 单元单元n 发出整 合信息 发出整 合信息 自发寻找 合作对象 自发寻找 合作对象 团队团队1 协商 整合 协商 整合 团队团队2 团对团对s 反馈反馈 反馈结果反馈结果 图图2.3 自由协商整合过程自由协商整合过程 具体要求寻找合作对象,进行自由协商整合,形成团队。最后,由最优组织单元 第二章 组织集成的机制 15 所整合成的新团队向协调中心反馈回整合的结果,并提供相关的整合信息,如项 目计划书等。协调中心要对计划书进行必要的审核,并将审核的结果(是否通过) 反馈给新团队。如果由最优组织单元自由协商整合的新团队有多个,则协调中心 必须对其进行审核、筛选,选出最优的团队来执行相关的任务或活动。 (三)协调中心是整个网络化组织的核心。 协调中心是整个网络化组织的核心。其职能包括:制定战略目标和进行最 后的最优的战略决策。协调中心经过全方位的分析,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的方法,比如,专家评估、头脑风暴法等来制定企业战略目标,而业务过程的方 案则由各团队内的最优组织单元来制定。之后,协调中心将反馈回来的决策不同 方案进行筛选、协调、评价等并做出最优的战略决策。负责组织内部团队之间 的资源分配、信息服务以及矛盾冲突的协调和沟通等功能。这主要是由于协调中 心与团队之间是以相互提供服务的关系为主,而以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为辅。通 常情况下,协调中心为团队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信息服务,团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