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研究.pdf_第1页
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研究.pdf_第2页
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研究.pdf_第3页
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研究.pdf_第4页
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学校校编号编号10394图书分类号图书分类号 学学号号20110642密密级级 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研究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研究 TheThe studystudy onon thethe festivalfestival ofof MingMing DynastyDynasty 石伟华石伟华 学学 科科专专 业业: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 研研 究究方方 向:向:明清史明清史 指指 导导教教 师师:郭培贵教授郭培贵教授 申请学申请学位位级别级别:历史学硕士历史学硕士 论论文提交日期文提交日期:20142014 年年月月日日 论论 文文 评 阅评 阅 人人 : 论论文答文答辩辩日期日期:20142014 年年月月日日 答答辩辩委委员会主员会主席:席: 学学位授予位授予单单位位:福福 建建 师师 范范 大大 学学 学学位授予日期位授予日期:20142014 年年月月日日 2014 年年月月 摘要 I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节日朝贺,是指在明代三大节(正旦节、冬至节、万寿节)来临之际,诸侯百 官向天子,以及皇族内部晚辈向长辈进行庆贺。朝贺包含非常制朝贺和常制朝贺两 类,非常制朝贺是指皇帝登基、大婚时的朝贺,常制朝贺是指在固定节日时的朝贺, 节日朝贺是朝贺制度的主干内容。 明代节日朝贺制度借用节日的欢庆形式,糅合了朝会制度和朝贡制度,由控内 兼及驭外,体现了“华夷一体” 、 “天下共主”的政治理念,是明代最具智慧的政治 制度之一。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空前完备,明代统治者不仅完善旧有制度,还创新发 展新制度,从而形成纵向上以中央朝贺为中心地方朝贺为辅助,横向上以诸侯百官 朝贺为主体命妇朝贺为补充的多层次节日朝贺体系。 研究明代节日朝贺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打开一扇了解明代政治、社会的窗户, 一方面也有利于填补明代节日朝贺制度方面的研究空白。 关键词:明代;节日朝贺;朝贺主体;负责机构;朝贺活动;特点功能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摘要 III Abstract All other countries and the sort of Royal Family must come and pay their respect for all emperial birthdays , and celebr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stival Tributary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 set up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The Festival Tributary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 mainly developed during the HongWu era, there are major changes in the JiaJing Era. The system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Ming Dynasty society. Key words: The Ming Dynasty; Festival Tributary system; Evolution; The organizer; The scene; Impact.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中文文摘 V 中文文摘中文文摘 节日朝贺制度是明代一项重要的政治、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的节日朝贺制度有 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先秦时期朝贺制度就已形成,但还未出现特定节日的朝贺活 动。到了汉代,随着我国传统的节日体系的基本确立,朝贺逐渐与节日结合起来, 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节日朝贺制度。唐宋时期,皇帝的生日万寿节成为新 的朝贺节日,这一创举被后世历代君主所沿用。明代节日朝贺制度在制度建设和活 动规模等方面均臻于极致,古代节日朝贺制度发展到高度完备阶段。满清入主中原 后,继承了节日朝贺制度,但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节日朝贺制度在晚清逐渐衰落 下去。 明代节日朝贺主体的类型十分广泛,主要有八种,分别是在京皇族、在外宗藩、 圣贤后裔、百官、命妇、土司、羁縻卫所和附属国。表笺是朝贺主体朝贺节日时所 必备的物品,朝贺皇帝曰表,朝贺太子、皇后曰笺。表笺是严肃的政治文书,明朝 对表笺的格式、内容、装裱和赍进都有细致而严格的规定。贡物也是朝贺主体朝贺 时不可或缺的物品,其中最多的是方物和马匹。在外宗藩、附属国等朝贺者在入京 前要举行进表仪式和遥祝仪式。对于偏远土司、羁縻卫所和藩属国的通关事务,明 政府采用勘合、敕书、符牌等制度进行管理。 明代节日朝贺活动的负责机构可以分为主管机构和事务机构两种。礼部主管节 日朝贺活动,其下辖仪制、主客和精膳三个清吏司,分工负责礼仪制定、宾客接待 和饮食管理等事项。执行具体节日朝贺事务的事务机构主要有布政司、边镇,驿传, 会同馆,光禄寺,鸿胪寺,教坊司,锦衣卫等卫,尚宝司,钦天监,六科、都察院, 女官、内官等。 明政府对朝贺的服饰、车驾、仪仗、乐章都有详细规定,其目的是体现出等级 差别。明代节日朝贺活动有中央和地方之分,中央以皇帝接受朝贺为核心,活动主 要有大朝会、大宴会和赏赐;地方上,王国、司府州县包括藩属国都有相应的庆祝 活动。 明代节日朝贺制度表现出政治性第一、等级色彩浓厚、多套朝贺体系并行的特 点。有明一代,节日朝贺制度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它加强 了明中央的凝聚力,巩固了明朝统治。但从世界历史的大视角看,无论明代节日朝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I 贺制度多么充满智慧多么完善合理,其终究只是历史惯性下的进步,它的完善创新 不具有崭新的时代意义。 目录 VII 目录目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中文文摘中文文摘.V 目录目录.VII 绪论绪论.- 1 - 一、学术史回顾及选题意义一、学术史回顾及选题意义.- 1 - 二、本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二、本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 6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7 - 第一章第一章 明代节日朝贺制度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明代节日朝贺制度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 9 - 第一节第一节 明代以前的节日朝贺活动明代以前的节日朝贺活动.- 9 - 第二节第二节 高度完备高度完备明代节日朝贺制度对前代的继承、发展明代节日朝贺制度对前代的继承、发展.- 11 - 第二章第二章 明代节日的朝贺主体及相关问题明代节日的朝贺主体及相关问题.- 15 - 第一节第一节 朝贺主体的类型朝贺主体的类型.- 15 - 第二节第二节 朝贺主体的表笺朝贺主体的表笺.- 18 - 第三节第三节 朝贺主体的贡物朝贺主体的贡物.- 23 - 第四节第四节 朝贺主体入京前的仪式、手续朝贺主体入京前的仪式、手续.- 25 - 第三章第三章 明代节日朝贺的负责机构及其职掌明代节日朝贺的负责机构及其职掌.- 31 - 第一节第一节主管机构主管机构礼部礼部.- 31 - 第二节第二节 事务机构及其职责事务机构及其职责.- 34 - 第四章第四章 明代节日的朝贺活动明代节日的朝贺活动.- 41 - 第一节第一节节日朝贺的仪物节日朝贺的仪物.- 41 - 第二节第二节中央朝贺活动中央朝贺活动.- 57 - 第三节第三节地方朝贺活动地方朝贺活动.- 63 - 第五章第五章 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的特点、功能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的特点、功能.- 65 - 第一节第一节 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的特点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的特点.- 65 - 第二节第二节 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的功能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的功能.- 66 - 结语结语.- 69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III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71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77 - 致致谢谢.- 79 - 个人简历个人简历.- 81 - 绪论 - 1 - 绪论绪论 节日朝贺,是指在明代三大节(正旦节、冬至节、万寿节)来临之际,诸侯百 官向天子,以及皇族内部晚辈向长辈进行庆贺。节日朝贺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 治、礼仪制度。作为政治制度,它是对朝贡制度的发展(一般认为, “朝贡就是藩属 国或外国使臣入朝,贡献方物” ,因此,对朝贺主体之一的外国而言,朝贺就是朝贡 的一种形式) ;作为礼仪制度,它从属于我国古代“五礼”中的嘉礼部分,而朝贡礼 仪则归为宾礼。明代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发展了一套更加完备的节日朝贺制度。 本文力图从制度沿革、朝贺主体、负责机构及朝贺活动四方面展现明代节日朝贺的 基本面貌,并据此进一步阐明朝贺制度对明代的影响。 一、学术史回顾及选题意义一、学术史回顾及选题意义 1、学术史回顾 目前学术界尚无专著或专文论述明代的节日朝贺制度。由于节日朝贺制度与朝 贡制度有所重叠,同时又作为礼仪制度的一部分,笔者拟从朝贡制度、礼仪制度两 方面对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的研究进行回顾。 1.1 研究明代朝贡的成果研究明代朝贡的成果 目前学界研究明代朝贡的成果比较丰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以朝贡主体为主要对象的研究。 研究东北方向朝贡主体的有:栾凡敕书、朝贡、马市明代女真经济的发 展契机 ,该文详细论述了作为朝贡、马市凭证的敕书对明代女真经济发展的巨大 作用, 文章用图表的形式展现了万历十一年至四十四年间女真各部朝贡的基本情况, 图表显示“贺圣节” 、 “贺冬至”是女真人朝贡的一个重要内容。张辉的韩半岛与 栾凡: 敕书、朝贡、马市明代女真经济的发展契机 ,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 年第 2 期。 福建师范大学 xxx 硕士学位论文 - 2 - 洪武朝的通使 ,梳理了洪武年间高丽、朝鲜与明朝交往的相关史事, “丽鲜使团 的组成包括正使、副使、书状官、通事、押马、押物、医员、打角夫等,使节的常 规任务是贺圣节、皇太子千秋节及正旦, 其余庆慰谢恩无常期 ,有谢恩使、进表 使、进贺使、节日使、计察使、奏闻使、管押使等诸多名目” 。文中附表详细列举了 有明一代朝使的历次节日朝贺。刁书仁的明代朝鲜使臣赴明的贸易活动 论述了 朝鲜使臣赴明期间的公私贸易及其影响,论证时多次引用朝鲜使臣利用朝贺节日之 机开展公私贸易的史料。侯馥中的博士论文按照时间的演变,分阶段对有明一代中 朝之间的贡赐贸易、和买贸易、使臣贸易和民间贸易进行了考察。在论文第二部分, 作者还对常贡中的贺正旦、贺圣节的源起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关论文还有蒋秀松的明代女真的敕贡制 ,栾凡的明代中朝朝贡礼仪的 制度化 和明朝对中朝朝贡的组织管理及其影响,张婷婷明代朝鲜朝贡路 线的演变 ,侯馥中明代中国与朝鲜贸易研究,刘春明明代朝鲜使臣与辽 东贸易研究 ,孟宪尧、孟小泸明代中朝使臣经行路线考以较为 集中的吟咏胜地为中心 、程妮娜明代辽东都司女真内迁与朝贡史事考。 东南朝贡主体以琉球为主,重要的论文有:米庆余明代中琉之间的册封关系 11、吴元丰南明时期中琉关系探实12、柳岳武明朝时期中、日、琉球关系研究 13、彭敏从明朝对琉球国朝贡的规定看两国宗藩关系的变化14。 米文论述了中琉册封关系的源流、发展和实质。吴文论述了南明时期弘光、隆 武、 鲁王监国政权与琉球交往的史实, 肯定了这段交往在中琉关系史上的重要地位。 柳文认为在中、日、琉三方关系中,由于明朝的一些失误,导致日本加强对琉球的 联系和控制,日本以琉球为起点开始了奴役东亚的历程。彭文从明朝对琉政策的角 度详细探讨了明代中琉关系的变迁。 张辉: 韩半岛与洪武朝的通使 , 韩国研究论丛 ,2002 年。 刁书仁: 明代朝鲜使臣赴明的贸易活动 ,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年第 3 期。 蒋秀松: 明代女真的敕贡制 , 民族研究 ,1984 年第 4 期。 栾凡: 明代中朝朝贡礼仪的制度化 , 社会科学战线 ,2008 年第 12 期。 栾凡: 明朝对中朝朝贡的组织管理及其影响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5 期。 张婷婷: 明代朝鲜朝贡路线的演变 ,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4 期。 侯馥中: 明代中国与朝鲜贸易研究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年。 刘春明: 明代朝鲜使臣与辽东贸易研究 ,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1 期。 孟宪尧、孟小泸: 明代中朝使臣经行路线考以较为集中的吟咏胜地为中心 , 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3 期。 程妮娜: 明代辽东都司女真内迁与朝贡史事考 ,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年第 6 期。 11 米庆余: 明代中琉之间的册封关系 , 日本学刊 ,1997 年第 4 期。 12 吴元丰: 南明时期中琉关系探实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2 年 6 月。 13 柳岳武: 明朝时期中、日、琉球关系研究 , 安徽史学 ,2006 年 4 期。 14 彭敏: 从明朝对琉球国朝贡的规定看两国宗藩关系的变化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年。 绪论 - 3 - 研究南方朝贡主体的有:黄明光明代壮族土官朝贡评述 、刘利华明代占 城通使中国考 。 研究西南方向朝贡主体的有: 王继光 18 世纪中国第一部安多藏区史 明史 西番诸卫传的现代诠释 ,张双智、张羽新论清代前后藏朝觐年班制度, 许立坤明代的贡赏与互市明王朝民族政策研究之三 ,顾霞明代滇东北彝 族土司与中央王朝的关系 ,张向耀明代关于藏族地区朝贡定例的原因与过程 ,洲塔、贾霄锋试析明代藏区土司的朝贡制度,杜长风明代乌思藏朝贡述 略 ,古永继明代云南土官朝贡评述。 张双智、张羽新论文指出,所谓年班是指“对内扎萨克王公台吉等分班,轮流 进京朝觐,庆贺元旦之礼,故称年班。 ”作者认为: “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原王朝管理 边疆民族地区和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政治制度。从汉代开始,历代中原王朝规定元 旦为法定节日,文武百官都要进表庆贺,国内边疆民族首领以及列为藩属的地方, 也要遣使朝贡祝贺,视为臣属中央的象征,这是朝贡制度的一个典型特征。清朝也 不例外。 ”11作者这一看法,为笔者思考节日朝贺与朝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提供了启 发。 研究西北方向朝贡主体的有:田澍的明代甘肃镇与西域朝贡贸易12和明 代河西走廊境内的西域贡使13,施新荣的明代哈密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往 以贡赐贸易为中心14,张文德的明代西域朝贡贸易家族的兴衰以写亦虎 仙家族为例15,胡云生的论明代回回的朝贡贸易16。 田澍的文章论述了甘肃镇在确保丝路畅通、贡使安全、管理进出嘉峪关贡使方 面的重要功能,也描述了明代丝绸之路的盛况。 黄明光: 明代壮族土官朝贡评述 , 民族研究 ,1987 年第 1 期。 刘利华: 明代占城通使中国考 , 船山学刊 ,2009 年第 3 期。 王继光: 18 世纪中国第一部安多藏区史明史西番诸卫传的现代诠释 , 张双智、张羽新: 论清代前后藏朝觐年班制度 , 西藏研究 ,2009 年第 5 期。 许立坤: 明代的贡赏与互市明王朝民族政策研究之三 ,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999 年第 1 期。 顾霞: 明代滇东北彝族土司与中央王朝的关系 ,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年第 6 期。 张向耀: 明代关于藏族地区朝贡定例的原因与过程 ,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1 年第 6 期。 洲塔、贾霄锋: 试析明代藏区土司的朝贡制度 , 西藏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3 期。 杜长风: 明代乌思藏朝贡述略 , 西藏研究 ,1990 年第 3 期。 古永继: 明代云南土官朝贡评述 , 思想战线 ,1993 年第 1 期。 11 张双智、张羽新: 论清代前后藏朝觐年班制度 , 西藏研究 ,2009 年第 5 期。 12 田澍: 明代甘肃镇与西域朝贡贸易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9 年第 1 期。 13 田澍: 明代河西走廊境内的西域贡使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1 年第 3 期。 14 施新荣: 明代哈密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往以贡赐贸易为中心 , 西域研究 ,2007 年第 1 期。 15 张文德: 明代西域朝贡贸易家族的兴衰以写亦虎仙家族为例 , 学海 ,2012 年第 1 期。 16 胡云生: 论明代回回的朝贡贸易 , 回族研究 ,1997 年第 2 期。 福建师范大学 xxx 硕士学位论文 - 4 - 研究北方朝贡主体的主要有孟修的明蒙朝贡体制与土木之变 。 以朝贡管理机构为主要对象的研究。 这类成果有:陈尚胜的论明代市舶司制度的演变一文以“明代市舶司制度 演变为线索,考察由唐宋元明四代市舶司制度向清代行商制度与海关制度演变的过 程。 ” 李金明的 明代市舶司的沿革与市舶司制度的演变考察了明代广东、 浙江、 福建市舶司的沿革兴废和市舶司制度的演变,将明代的市舶司与宋元时期的市舶司 进行了对比。魏华仙的论明代会同馆与对外朝贡贸易 厘清了学术界关于会同馆 到底隶属于兵部还是礼部的问题,认为会同馆在明前期隶属兵部,中期后由兵部和 礼部共管,后期始由礼部掌管。文中还详细论述了会同馆在接待贡使方面的职能。 王建峰的明代会同馆职能考述 ,论述了明代会同馆的职能。李云泉的明代中 央外事机构论考 考论了作为明代外事机构的礼部主客司、会同馆、四夷馆、鸿胪 寺、行人司的设置、沿革和职能。 以朝贡政策为主要对象的研究。 陈戍国论明代外交与相关礼制 、 论明代外交与相关礼制 (续) 从东西南 北不同方位,以详实的史料分析了明代对外交往过程中坚持的基本原则,即德治原 则、大国之礼。杨欢的浅析永乐朝发展朝贡贸易的措施及其弊端 特别指出了明 代发展朝贡贸易的弊端。许飞飞的试论朝贡贸易对明朝中外关系的影响 一文论 述了明代朝贡贸易及其影响下的走私贸易对当时中外关系的影响。 1.2 研究明代礼仪制度的成果研究明代礼仪制度的成果 杨志刚 中国礼仪制度研究 是一部全面地梳理和分析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 要著作。该书内容“由三大板块组成,第一至第三章为第一板块,主要论述中国礼 制沿革的大势和历代礼典的概况。 ” “第四至第八章是第二板块,按吉、嘉、宾、军、 孟修: 明蒙朝贡体制与土木之变 , 大连大学学报 ,2010 年第 4 期。 陈尚胜: 论明代市舶司制度的演变 , 文史哲 ,1986 年第 2 期。 李金明: 明代市舶司的沿革与市舶司制度的演变 , 南洋问题研究 ,1987 年第 2 期。 魏华仙: 论明代会同馆与对外朝贡贸易 ,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年第 3 期。 王建峰: 明代会同馆职能考述 ,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5 期。 李云泉: 明代中央外事机构论考 , 东岳论丛 ,2006 年第 5 期。 陈戍国: 论明代外交与相关礼制 、 论明代外交与相关礼制 (续) , 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年第 5 期、2003 年第 1 期。 杨欢: 浅析永乐朝发展朝贡贸易的措施及其弊端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年第 3 期。 许飞飞: 试论朝贡贸易对明朝中外关系的影响 , 才智 ,2009 年第 26 期。 杨志刚: 中国礼仪制度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绪论 - 5 - 凶五礼分述礼仪制度的具体内容及其演变情况。 ”第九至十章为第三板块, “以 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礼仪制度的内涵、特点和作用,分析其与整个社会、 历史、文化的紧密关系” 。各章中,与笔者论文的撰写有极大关系的是该书第三章第 三节下的“明代官方的议礼制礼”子母及第五章第二节下的“朝贺:叩头下跪表忠 心”子母。前者论述了洪武时期的议礼制礼活动、 明集礼的修纂和主要内容, 并 个案分析了嘉靖“大礼议” 。后者论述了明清两代朝贺仪的制定及其基本内容。由于 该书是宏观地论述整个历史时期的礼仪制度,所以对明代的断代研究力度不太够, 从而造成相对疏浅的印象。 朱筱新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著作。 虽 然该书只是在介绍“五礼”的过程中,提及“贺庆礼”和“婚礼、冠礼、射礼、飨 礼、宴礼”一起构成了“嘉礼”的最重要内容,但该书从国家、学校、日常生活以 及仪式所用礼器、礼服、礼乐方面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古代的礼仪制度,从而使笔者 对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有了基本的认识,这是论文撰写的重要基础。 廖俊宁的学位论文明代乐队初探 将明代的乐队分为两类:宫廷乐队和民间 乐队。宫廷乐队中的宴飨乐队和朝贺乐队与笔者本文的论述关系密切。 陈超 明代品官命妇参与宫廷大典考述 一文认为明朝赋予品官命妇参加宫廷 大典的权利,这是对她们的特殊荣耀,这些大典包括朝贺、服丧、亲蚕等,在参加 这些大典过程中她们还穿着代表特别地位的冠服。 所谓品官命妇, “是获得朝廷封赠 的官员的女性尊长或妻子” 。 高寿仙的明代京官之朝参与注籍 涉及到礼仪制度,比如文章将明代朝会分 为大朝贺、 朔望朝和常朝三种, “大朝贺在正旦冬至和万寿圣节举行皇帝只是接受臣 下的谒拜祝贺,并不处理政务,纯粹属于礼节性的朝会。 ” 以上所列成果虽然不都是与本文的研究内容密切相关,但它们的研究方法、研 究角度、采用材料方面对本文的写作无不有巨大的启发、借鉴作用。 1.3 研究的不足研究的不足 朱筱新: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 廖俊宁: 明代乐队初探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 陈超: 明代品官命妇参与宫廷大典考述 ,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 年第 11 期。 高寿仙: 明代京官之朝参与注籍 ,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8 年第 5 期。 福建师范大学 xxx 硕士学位论文 - 6 - 当前学界在研究明代节日朝贺制度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尚未出现研究节日朝 贺制度的专门论著这一方面。在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相关论文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未 出现专门论著是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研究的最大遗憾和关键不足。 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有以下两点:第一,研究者未能很好地将节日朝贺制度从 朝贡制度中分离出来,从将其当作一个独立的领域加以研究,换言之,节日朝贺制 度的研究目前被包含在朝贡制度的研究之中。这主要由研究者对节日朝贺制度的重 要性缺少相应认识造成,实际上节日朝贺制度是一种充满中国智慧的统治策略,与 史学界早已熟稔的朝贡制度相比,有其更加鲜明的政治和礼仪特征;第二,在研究 明代礼仪制度的著作中,虽然将节日朝贺制度视作一个独立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但也因为明代礼仪制度方面的著作数量有限,而使得对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的研究流 于空泛。 2、选题意义 首先,该选题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朝贡制度的研究。朝贡制度是中国古代 处理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构建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朝贡体系,因此 历来受到史学家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节日朝贺制度是朝贡制度的发展 和升华,因此研究节日朝贺制度有利于加深朝贡制度的研究。 其次,朝贺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独特的礼仪制度文 明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研究节日朝贺制度有利于弘扬礼仪文化。同时,礼仪文 化中所蕴含的秩序、文明的精神,对当下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也具有重要启示和 借鉴意义。 最后,该选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通过上文对该选题研究现状的梳理,可以 看出,学术界出现了一批相关研究成果,但还没出现专门论著。前辈的成果为该选 题的撰写打下了基础,其不足之处又为该选题的撰写提供了空间。 二、本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二、本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针对该选题的研究现状,本文拟就该选题做以下工作: 一是简要梳理出节日朝贺制度在明代之前的发展脉络,理清明代节日朝贺制度 创立、发展的基本态势,特别突出明代节日朝贺制度是如何在前代制度的基础之上 绪论 - 7 - 继承和发展起来的。 二是总结归纳出明代节日朝贺主体的类型,探讨朝贺主体相关的重要问题,如 进贺表文、贡物、入境前的一些仪式和法定手续。 三是论述明代节日朝贺的负责机构, 分主管机构和事务机构两部分来加以探讨。 四是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努力还原明代节日朝贺活动的盛况。 五是探讨明代节日朝贺制度对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方面产生了哪 些影响。 重点及难点:重点及难点:笔者认为,本文的重点是第二、三、四章,这三章探讨了朝贺主 体、负责机构和朝贺场景等重要问题,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本文的难点有两点,第 一能否科学分析、运用搜集到的材料,使核心内容(朝贺主体、负责机构和朝贺场 景)最后以完整而充实的面貌呈现出来;第二在圆满解答本文核心问题的基础上, 能否突出节日朝贺制度与前代制度、朝贡制度相比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在明代礼仪制 度中的重要地位。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研究思路:本文拟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来探讨明代节日朝贺制度,首先从整 体上分析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的历史源流和发展变化,其次将明代节日朝贺制度分为 朝贺主体、负责机构等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来探讨,接着论述明代节日朝贺庆典的 盛况,最后在前文基础之上探析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的功能、影响。 研究方法、手段:研究方法、手段:本文拟主要采用传统的历史学考据法,通过对史料的搜集、 梳理和考证,确定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的基本内容;同时,不能将明代节日朝贺制度 看成孤立的个体,而应结合前代的朝贺制度、朝贡制度、礼仪制度,对其进行比较 考察,从而突出明代节日朝贺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独特地位,还应将节日朝贺 制度放在明代的时代背景之下,从而审视它对明代产生的影响。 福建师范大学 xxx 硕士学位论文 - 8 - 第一章 明代节日朝贺制度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 - 9 - 第一章第一章 明代节日朝贺制度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明代节日朝贺制度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 明代的节日朝贺制度空前完备,但它并不是明代的发明,它的发展历经了千年 的积淀,才达到臻于完善的地步。 第一节第一节 明代以前的节日朝贺活动明代以前的节日朝贺活动 1、萌芽、萌芽先秦朝贺活动先秦朝贺活动 朝贺活动起源很早,先秦时期朝贺活动已经出现。 尚书周官记载: “成王 既伐东夷, 肃慎来贺, 王俾荣伯作 贿肃慎之命 ” 。 东夷和肃慎同为东方少数民族, 成王对待二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征伐一个赏赐,其原因在于肃慎顺从周 王朝,并且通过“贺”这一特殊途径向周王室表达了归顺的态度。 诗大雅里有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 之句,其义是周天子受天眷顾,威名远播,四方诸侯都来 朝贺。 史记秦本纪第五也记载: “惠文君元年,楚、韩、赵、蜀人来朝。二年, 天子贺。 ” 可见,先秦时期虽未正式提出“朝贺”一词,但朝贺的基本性质已经具备,即 包含了诸侯四夷通过“贺”而向统治者确认臣服或臣属身份的政治内涵。但这一时 期的朝贺活动毕竟处于萌芽阶段,朝贺对象不稳定、朝贺礼仪相对简单以及依赖武 力维护朝贺关系是其主要特点。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朝贡制度也已经逐步形成。 竹书纪年 记 载尧舜时已有外族来朝。禹时代,则“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 商朝, “随着武力征服范围的扩大,朝贡制度渐具雏形。 ” 周初,在大封诸侯的同时,实 行五服制,所谓五服制,即周王朝根据地域远近来确定臣服者的不同朝贡义务的制 度, 国语周语上载“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 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 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 从政治内涵看,朝贺与朝贡无并本质区别,朝贡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成 尚书正义 毛诗正义 汉司马迁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义正义: 史记 ,中华书局 2011 年,第 178 页。 尚书禹贡 李云泉: 朝贡制度史论 ,新华出版社 2004 年,第 4 页。 国语周语上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 - 为朝贺制度形成的重要基础。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在记载朝贺制度时,首次使用“朝贺”二字,曰: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 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 正义对此有如下解释: “周以建子之月为正,秦以建亥 之月为正,故其年始用十月而朝贺。 ” 据此可推见,在周代实际上已经有时间固定 的朝贺制度,朝贺时间是每年的岁首建子之月,即夏历十一月,秦始皇信奉五 行相克的观念,将十月规定为岁首,朝贺也因此提前到十月朔日,但由于相关史料 的遗失,无法知道这一时期朝贺活动的具体内容。 2、成型、成型汉魏节日朝贺汉魏节日朝贺 汉初,一度因袭秦制,于十月举行朝贺之礼。 “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 朝十月。” 武帝时复用夏正,以正月为岁首,行朝贺礼。每月岁首也行朝贺,但不 及正旦朝贺隆重。 从高祖的“朝十月”到武帝的复用夏正、正月朝贺,朝贺时间逐渐与正旦、冬 至等具有强烈政治含义的岁时结合起来。 史籍记载,汉代还制定了相应的朝贺礼仪,如下: 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戍卒卫官,设兵,张旗志, 传曰“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 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句传。于是皇帝辇出 房,百官执戟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至吏六 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尽伏,置法酒,诸侍坐 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 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哗失礼者。 另外,终汉一朝,不仅诸侯百官按期朝贺,匈奴、龟兹、乌桓、鲜卑、朝鲜等 外族也时来朝贺。 综上所述,汉代是我国古代节日朝贺制度的成型期,正旦朝贺、礼仪化和内外 朝贺等日后朝贺制度所具备的内容在汉代已基本成型。 晋代,节日朝贺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武帝咸宁年间制定了正旦朝贺仪,仪式 比汉代更为复杂,还置有女乐,期间群臣还要朝贺皇后,并明确将外夷朝贺者纳入 汉司马迁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义正义: 史记 ,中华书局 2011 年,第 203 页。 汉司马迁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义正义: 史记 ,中华书局 2011 年,第 214 页。 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 汉书卷四十三,中华书局 1962 年,第 21272128 页。 第一章 明代节日朝贺制度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 - 11 - 仪式中。 3、成熟、成熟唐代节日朝贺唐代节日朝贺 隋代和唐初的正旦朝贺仪式比前代简略很多,但增加了献诸州表的环节,以表 示皇帝是天下土地、人民和州县衙门的最高所有者。开元八年,唐玄宗接受了中书 省、门下省冬至日受朝的建议, “自今已后,冬至日受朝,永为常式。 ” 开元中制定 了皇帝正旦、冬至受群臣朝贺仪,仪式繁杂,对后世影响深远。开元十七年,玄宗 首开将皇帝诞辰列为节日的先例,此后,唐代皇帝基本都会在生辰这一天接受群臣 朝贺。大唐开元礼详细记载了相关仪式,其仪式不如正旦、冬至朝贺仪式隆重 繁杂,但表现出更强的喜庆气氛。以皇帝生日为节日,行朝贺礼,是节日朝贺制度 的重大进展,标志着节日朝贺制度已基本成熟。唐会要卷二十六还记载冬至、 元日命妇朝贺皇后的仪式,据说命妇朝女君的礼仪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但在唐代的 恢复使用是与武则天逐渐夺取唐代皇权的政治变动分不开的。唐六典卷四在总 结唐代礼仪时,认为唐代有嘉礼五十种,其中朝贺礼八种,具体是是:正、至受皇 太子朝贺;皇后正、至受皇太子朝贺;正、至受皇太子妃朝贺;皇后正、至受太子 妃朝贺;正、至受群臣朝贺;千秋节受群臣朝贺;皇后正、至受群臣朝贺;皇后受 外命妇朝贺。 4、继续发展、继续发展宋元节日朝贺宋元节日朝贺 “宋承前代之制,以元日、五月朔、冬至行大朝会之礼”, “凡正、冬及五月朔, 皆太常礼院奏请,其无事而罢会者下敕,但云不御殿。至日,宰臣文武百官诣 合门拜表称贺,五月朔,亦无拜表之礼”。 元代取消了冬至朝贺,而规定在元正、天寿圣节和郊庙礼成、群臣上皇帝尊号 礼成和皇帝即位时举行朝贺典礼。唐玄宗将帝王生日确立为重大节日时,其庆贺尚 局限在群臣朝贺皇帝这一范围内,而元世祖则首次规定,在皇帝生日时,蕃国国王 或使者需要行朝贺礼,元亡后,这一制度被明、清两代所继承。 第二节第二节 高度完备高度完备明代节日朝贺制度对前代的继承、发展明代节日朝贺制度对前代的继承、发展 1、明代节日朝贺制度对前代的继承、明代节日朝贺制度对前代的继承 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非常重视礼乐制度,他在“初定天下,他务未遑”之时, 宋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卷一百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612 册,第 515 页。 宋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卷一百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612 册,第 515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2 - 便“首开礼、乐二局” ,明代的礼仪制度,包括节日朝贺礼制,几乎都制定于洪武 朝。 明代节日朝贺制度对前代的继承首先体现在朝贺日期的选择上, 明朝继承前代, 在正旦、冬至、万寿节、千秋节等重要日期开展一系列朝贺活动。明代还规范和发 挥了唐代命妇朝贺的事例,创造出百官藩国和命妇两套并行的朝贺体系,前者朝贺 对象是皇帝系统,即皇帝和太子(未来的皇帝) ,后者朝贺对象是皇后系统,即太后 (前代皇后) 、皇后和东宫妃(未来的皇后)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朝贺系统中, 皇帝系统是一个特殊的部分,对诸侯百官来说,皇帝(太子)是最高统治者,而对 于太后(皇后)来说,皇帝(太子)又是晚辈,因此皇帝(太子)既是受贺者又是 朝贺者。朝贺系统中,皇帝的这种双重属性,实质上体现了儒家孝的思想对皇权的 影响和制衡。明代节日朝贺礼仪主要继承唐宋制度而来,当然明代节日朝贺制度在 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也有创新和发展。如,明代独创了圣贤后裔朝贺制度,并用宾礼 相待,这一制度是对圣贤后裔前所未有的隆遇,体现出明朝最高统治者尊儒崇教的 治国思想。此外,在外藩王、藩属国届时也会接受其下衍宗亲及属官的节日朝贺, 从而形成若干在明朝中央朝贺体系之外的相对独立的小型朝贺体系,这实际是朝贺 制度对宗法制金字塔式结构的复制。我们不妨用示意图来展示明代节日朝贺系统的 结构: 图 1明代节日朝贺体系示意图 中 宫 ( 太皇帝太子 命妇 在京皇族圣贤后裔在外宗藩百官土司羁縻卫所 太子亲王妃 附属国 下衍宗亲及属官所属王亲臣民 2、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的发展、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的发展 清张廷玉等: 明史卷四十七,中华书局 1974 年点校本,第 1223 页。 根据万历明会典 、 礼部志稿等文献记载绘制。 第一章 明代节日朝贺制度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 - 13 - 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的发展主要是指朝贺礼仪的确立和发展、变化。具体讲,明 代的节日朝贺仪式包括:正旦、冬至、万寿节百官朝贺皇帝仪;正旦、冬至百官朝 贺东宫仪;正旦、冬至东宫亲王并妃朝贺中宫仪;正旦、冬至命妇朝贺中宫仪。除 了朝贺仪式外,洪武时还制定了配套的朝贺乐、朝贺表笺式和大宴仪。洪武朝是明 代节日朝贺制度的初创时期。嘉靖时节日朝贺制度有较大幅度的改动,这是明代节 日朝贺制度的发展变化期,此后历朝少有更动,明代节日朝贺制度进入稳定期。下 面就朝贺礼仪以及朝贺表笺式的发展变化作具体介绍。 第一,正旦、冬至、万寿节百官朝贺皇帝仪。明朝建国之初制定,经屡次更定 后,于洪武二十六年正式颁示天下,洪武三十年再略作修改。嘉靖十六年,再次进 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主要增加了典礼的程序和人数,使朝贺场面显得更加宏大壮 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四夷和他们的方物出现在典礼中。嘉靖四十一年,将奉天殿、 华盖殿分别更名为皇极殿、中极殿,以后举行朝贺仪式时一律使用新名。 第二,正旦、冬至百官朝贺东宫仪。洪武二十六年定,东宫千秋节百官朝贺东 宫仪与其仪同。千秋节、冬至朝贺东宫礼最初在文华殿南面举行,宣德九年规定, 在文华殿内行贺,隆庆二年又规定,在文华殿门东间行贺。 第三,正旦、冬至东宫亲王并妃朝贺中宫仪。洪武初年定,洪武七年省去致词 环节,只行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