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研究 i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政府对策研究 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 摘 要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社 会经济结构由一产主导到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表现,是衡 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化的各个进程中,出现 了各类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将有利于城市化的健康发 展。 中国的郊区开发起步较迟,但随着城市化的加速,郊区城市化的快 速发展也是必然趋势,上海是一个特大城市,其城市化总体水平虽然较 高,但是城市化水平严重不平衡,郊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与市区存在 较大差距。本文针对上海郊区青浦区城市化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具有 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本文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在对国内外城市化已有的研究理论综述 的基础上,指出城市化应当包括人口、经济、地域和生活方式四方面的 内容,而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具体体现于“三个集中”的程度,即农村居 住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和工业向园区集中。本文通过翔 实的数据列举出青浦区在“三个集中”推进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和遇到 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举措。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研究 ii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以实例和数据说话,运用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和 数据,使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论文还使用了科学的抽象法,从大量丰 富的资料中,提炼和概括,由表及里,从现象看本质,找出其中规律性 的东西,形成科学的思维。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各具特点,在分析 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共性之外,还采用分类研究的办法研究其 特性,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对解决实际问题更具有科研价值。 论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方 法和思路;第二部分对城市化理论进行介绍,为下文准备理论依据;第 三部分概括介绍目前青浦城市化进程和现状;第四部分指出青浦在城市 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针对青浦实际问题展开具体分析;第六 部分提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完善城乡规划、健全社会保障、促进农民 身份转变等四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研究 iii problem and government countermeasure in course of urbanization studies take shanghai city qingpu district as example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anging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ociety into a moden urban society,is the spatial performance of the essential changing on the structure of societal economic,is the important sign of the developmental level on a country or a region.on the process of urvanization,all kinds of problems appeared, all the researchs and the resolving on the ploblems will be advantaged to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with the accelerating of urbanization,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uburb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h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suburb is relatively late.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s seriously uneven though shanghai is a big city and the disparity of urbanization level between the suburbs and urban area is great and obvious.so it is important to research on the urbanization in qingpu. the research takes shanghai qingpu as an example.on the basis of exist theory on the urbanization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 the author compares the ploblems o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qingpu by enough datas,after analysising all these ploblems,the author puts forward four measures for the urbanization in qingpu.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研究 iv in research method,thesis has adopt the science demonstration law, speaks with the example and the data, wields large amount of firsthand data and data, makes to study to have practical or immediate significance more. the thesis has used scientific abstraction law, from large amount of rich data, refine and summarize, proceed from the exterior to the interior ,look at nature from phenomenon,find out regularity among them thing, forms the science thought. since problem in course of urbanization has respectively characteristic, study a course of urbanization in analysis besides being hit by the common character having the problem, adopt the way classifies and studying to study whose characteristic property, make to study to have a pertinency more, have scientific research value to the problem resolving reality more. the thesis is made up of six major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approach ; the second part make an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the urbanization , and prepar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ing measures ; the third part generalizes the proces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ization . the fourth part propose the pl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 the fifth part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qingpu . the sixth part put four suggestions: discarding city and countryside difference, perfect city and countryside plan, robust social security and transfer peasant to city resident. key words: urbaniz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city and countryside plan as a whole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 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汤马欢 日期: 2008 年 5 月 31 日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汤马欢 指导教师签名:胡伟 日期:2008 年 5 月 20 日 日期:2008 年 5 月 21 日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研究 1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问题 当前,世界正在由“城市化世纪”走向“城市世纪” ,城市化、经济全球化、信 息网络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四大趋势。城市化将不仅转移人类 居住的空间,同时意味着人们的就业机会、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等全方位的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随之稳步推进,于是越来越多的农 村人口进入了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口享受到了现代城市文明,伴随着城镇人口的集 聚,财富的集中,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环境恶化问 题、土地保护问题等也凸现出来,并逐渐趋于尖锐,成为我们当前城市管理者面前 一道必须面对的难题。联合国“人居中心”秘书长沃里 道恩曾经指出“城市化既可 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之光明前景所在,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所以,未 来会怎样就取决于我们当前的所作所为。 ” 解决这些绕不开的问题,是我们应尽的 责任。同时,在理论研究方面,还存在重大问题探索不深入,停留于经验和概念的 问题。因此,科学的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城市化的进 程以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决定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成败。因此,加强城市化 问题的理论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上海在解放初期,市区的范围非常小,基本局限于徐家汇以内区域,基本以郊 区为主,城市化程度非常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城市化程度稳步提高,特别是 1992 年到 2002 年,嘉定、金山、青浦等郊区分别完成了撤县建区,到 2006 年上海 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 88.7,是全国城市化率最高的城市,郊区的青浦、金山等区 城市化程度基本都达到了 80以上 。2003 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全方位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土地集中、工业园区建设等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因 此 2003 年之后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因素比较明显,2002 年以前的城市化进程更符合 自然规律,也更加具有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将研究时段截止到 2002 年。本文以上海 市青浦区为蓝本,以城市化进程为主线,就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开展分析和探讨,寻 找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各种缺失和不足,寻求一些解决对策,为解决问题 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导,以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的城市化进程。 联合国人居中心(生境)编著沈建国、于立、董立等译城市化的世界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年版:前言. 数据引自上海市统计年鉴.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研究 2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思路 本文先从国内外城市化对比研究入手,分析我国城市化的特点,然后,结合上 海市青浦区的具体情况,对青浦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向城市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 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作定性定量的研究和分析,进而提出对 加强城市化发展的思考。 二、研究方法 第一,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以实例说话的方法,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 同时,还要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检验,使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第二,使用科学的 抽象法,从大量丰富的资料中,提炼和概括,由表及里,从现象看本质,找出其中 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最终的科学思维。第三,使用分类研究法,由于城市化进程中 的问题各具特点,除了找到其共性之外,还要研究其特性,这就需要使用分类研究 论文研究方案 城市化理论回顾 国内外城市化比较 政府推进城市化问题分 析 青浦城市化 进程及问题 数据收集 政府对策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完善城乡规划 改变生活观念健全社会保障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研究 3 的办法。除此之外,论文还用到了公共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学、社会保障学 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最早的城市研究,见于古希腊时期,思想家色诺芬最早研究了小城市兴旺的基 础。柏拉图在国家论中,对人口的研究更加深入,并提出了小城市最适当的人 口数量是 5040 人 。16 世纪后,威廉 田普(wllliam tempe)在荷兰联邦的观察 中对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城市发展及其合理规模的研究提供 了重要思路。重农主义者保泰罗(giovannibotero)在其所著城市论论城市 伟大之原因中,对城市展开了系统分析,分析了城市存在的基础,特别分析了农 业生产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18 世纪以后, 城市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经济力量, 亚当 斯 密在国富论中指出, “要先增加农业产品的剩余,才谈得上建设城市” (亚当斯 密 1979) ,从而论证了农业充分发展是城市产生的前提的重要思想。在在众多前辈 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对城市的认识更加深入,但人们并不满足于对城市的静态 研究,从动态方面研究城市的文献越来越多。例如,加纳(b.j.garner 1966)提出 了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赫夫(d.l.huff 1964)提出了商业零售引力模式,杜能、 韦伯等关于区位对城市化影响的研究,以及拉文斯坦等关于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影响 的研究。国外对城市化问题以及与城市化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迁移以及 城市本身的变化过程包括城市规模的扩展及其实现机制、城市之间联系的建立等方 面。每一个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对问题作用机制的研究非常透彻。但 是就城市化问题而言,研究的角度还不够全面,即研究者只是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 研究,比如在人口迁移问题的研究方面就非常深入了,并且学者对问题的看法也基 本一致。但是在城市规模扩展机制方面的研究包括区位理论和中心地理论虽然不存 在观点分歧,但由于研究方法不同最后得出的结论有时存在一些差异。归结到一点, 国外研究比较侧重微观,注重挖掘规律,从机制入手深刻剖析问题的发展过程,并 且在研究中一般都初步给出问题的数学模型, 这与我国大多数研究存在着很大不同。 南亮三郎著,张毓宝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 加纳(b.j.garner 1966)提出了商业中心空间模式。该理论主要是研究城市内部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问题,他 认为城市中商业中心的核心区,总是被那些能够显示商业中心最高级别的职能部门所占据;低级别职能部门占 据的位置将越来越被排斥到商业中心的边缘。由于城市商业网点在城市内部的布局过程也伴随了城市规模的扩 张过程,所以这个理论对研究城市规模扩展的微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赫夫(d.l.huff 1964)提出了商业零售引力模式,该理论在大城市的规划中对商业中心的布点具有一定意义, 商业中心在距离城市中心不同区位上的布局选择决定了城市扩展的速度和方向,进一步对城市内部规模的扩展 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研究 4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对城市化的研究起步晚。建国后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理论研究却滞 后,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现代城市化理论的研究才逐步兴起。我国对城市化 理论研究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对城市规模扩展研究。主要是城市规划、建筑学、 城市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80 年代主要有贺业矩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从 (1986) 、 董鉴汉的 中国城市建设史 (1982)、 叶晓军的 中国都城发展史 (1987) 等,这些学者从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方面进行了研究。20 世纪 90 年代以 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入活跃期。研究的范围由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学扩展到城 市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这时 期的主要成果有:王兴中对西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综合研究;孙胤社对中国城市 空间结构的扩散演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孙胤社 1994) ;宁越敏对上海城市空间结 构进行研究 (宁越敏 1998) ; 崔功豪等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 (崔功豪, 马润潮 1999) ; 胡俊对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态、特征和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胡俊 1995) ;吴启 焰对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进行的研究(吴启焰, 朱喜钢 2001) ;江曼琦从经济 学角度提出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方法与指标体系(江曼琦 2001) 。杨吾扬在论 城市的地域结构中提出了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杨吾扬 1989) 。顾朝林依据 我国城镇体系分布形态、核心城市以及城市总量的多少,将其分为三种类型(顾朝 林 1994) :块状城市密集区、条状城市密集区和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二是对城 市化进程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有关文献中研究制度对城市化的影响包括了诸多方面, 研究中主要涉及土地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社保制度、行政管制制度以及市 镇设置制度等。各方面的代表研究有:林善浪对土地制度及其绩效的关系进行了详 细研究;袁志刚对中国 19781998 年间的就业制度进行了详细分析;陆益龙通过 对户籍制度的研究,阐述了控制与社会差别的基本理论;王建华以上海流动人口为 例对人口流动下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研究;孙百昌提出了比较完善的管制制 度理论并从博弈论角度进行了分析;刘君德和汪宇明从制度改革与创新角度对中国 的城市制度的发展与改革进行了全面论述。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对城市化问题的研 究数量在增多、研究范围在扩展、研究深度正在提高。但从总体情况看在与城市化 相关的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化的概念与特征。在研究城市化问题 时所有出版文献都是要首先界定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据初步统计,各种类型的概 念定义不下 30 种。而对城市化本身的特征表述则有些偏少。城市化的起源与发 展。大多学者认为,城市化起源于工业化,但也有学者认为,城市化发源于城乡分 离。但大多数文献认为从城市化发展历史的角度看城市化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才发 生的,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城市化的速度与水平。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 目前已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但以多大速度和水平为宜,有不同的看法,一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研究 5 般认为,城市化速度究竟多少为宜不能人为框定指标,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充 分论证的基础上,才能求得未来城市化发展速度水平。城市化的方针与道路。城 市化道路,多年来一直是争论的热点问题。主要有:小城镇论、中等城市论、均衡 发展论或小城镇模式、中等城市模式、大城市模式、多元化模式等,研究学者各执 一端,很难形成一致的观点。城市化的机制与规律。不少学者对城市化的发展动 力机制进行了探讨,虽然从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无差别。由于对规律的理 解不同,学者们在探讨城市化发展规律时,虽表现大体相同,但也略有一些细微的 差别。由于对城市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上,研究不同区域时得出的结论相 差甚远,所为城市化中的政府行为提供政策支持就很困难。这些研究表现出如下特 点:研究以数据为支持,总结数据的变化规律,但对机理的分析还不够;在研 究中主要还是侧重描述,分析的深度还不够;分析中大多是使用地理研究方法, 从公共管理学原理方面进行深入论证的还比较少。实际上城市化过程也是一个公共 管理学问题,所以从其发展机制上找突破点,从公共管理学理论上给予论证才可以 使得城市化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释。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研究 6 第二章 城市化:概念与比较 第一节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都市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 阶段后出现的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它是 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 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一、人口城市化 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 逐渐提高。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衡量标准,也是城市化的一个重 要表现形式, 许多学者把对人口城市化的研究作为研究城市化的突破口和主要内容。 因为人是文化的载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在地域内的大量聚集是城市化 的重要前提,在人口聚集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城市聚集功能和规模 经济优势的发挥促使城市发展、城市辐射功能加强,使城市化得以实现。 二、地域城市化 指从空间上看,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具有以集中和高密度为主要特征的城市 性地域特征。从空间、地域角度上看,一个城市有许多次级地区,如商业中心、工 业区、居住区等等,每个次级区域通过交通和通讯设施联结在一起,相互作用,相 互影响,形成一个整合的空间联合体。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地域不断扩展,形 成更多的居住、商业或工业区,使原来的农村地域逐渐转化为城市区域或卫星城镇, 甚而形成新的城镇,城市的规模、等级、数量都得以发展。 三、经济活动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的规律还表现在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称性,一般来说, 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是相匹配的。 指经济结构、经济联系方式、生产方式、 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的聚集等日益趋向于城市经济特征。人们主要从事非农业经济活 动,二、三产业等非农业经济相对发达,职业的专业化分工明确,产业间和经济部 门间联系方式密切,社会化程度加深,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突出,农业现代化 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持续提高。 四、生活方式城市化 指随着人们社会身份、职业、社会角色的变化,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 王小鲁、夏小林,优化城市规模,推进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 1999. 9.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研究 7 道德意识、社会交往、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进步与改善。相 对人口、经济活动等城市化因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更为深刻,难度也更大。但 从某种程度上说,作为文化载体的人自身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持续全 面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准 衡量城市化水平一般采用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但是单一指 标的局限性很大,城市建制标准、城市人口统计口径的不同和变动等因素都会使单 一指标缺乏可比性,也不能全面反映城市化的内涵和外延。国际上有些国家和国内 有些省市曾就城市化问题提出过用复合指标研究城市化问题,但国内国际均无统一 的量化标准,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物部统计处提出了 19 项社会经济指标考察各国的 城市化水平,其中主要指标有人均 gdp 、非农产业产值比重、文盲率、居民医生比 例、蛋白质消耗量、死亡率、预期寿命等等。参考上述资料,结合我国发展实际, 我们认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各项指标可分为三类: 一、人口变动指标 指城市化引起的人口自然、社会、机械三种形态变化。主要包括城市人口占总 人口比例、城市非农业人口比例、城市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等等。 二、经济变动指标 指影响城市化的主体因素的经济发展程度。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城市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城市产业结构、城市 gdp 占全市 gdp 的比重经济集聚度、城市辐射 能力、城市基础设施等。 三、社会变动指标 指城市化产生的社会效应。主要包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均居住 面积、住房成套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城市公共教育 经费占 gdp 的比重、科研和开发占 gdp 的比重、城市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恩格尔系 数 、社会保障覆盖率、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等。 第三节 中外城市化比较 由于不同的国情和文化历史背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其他国家相比,许多方 面都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 gdp 即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定时期内(可以是一个季度,也可以是一年)一个国家领土内所生产的最终 产品和提供的全部服务的价值. 恩格尔系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研究 8 一、城市化启动机制 中国的城市化起步于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发展,发展速度缓慢。1950 年代 中国的城市化就是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中开始发展的。这种工业化战略 对于奠定中国工业化基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却并不利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1950 1980 年 30 年间,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上升约 0.26 个百分点,低于同期世界城市 化率年均上升 0.36 个百分点的水平。 究其原因,一是在于以技术和资本密集为特点的重工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相对有限;二是在于对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视不足,在工业不能提供就业岗位的情 况下,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明显下降;三是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低,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的发展都十分落后。在社会总体资源十分有限且几乎没有外来资 源的情况下,需要牺牲农业的发展来保障重工业发展所需的高资本投入。由此造成 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也使得城市化的发展成为无水之源。 二、城市化加快发展动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增加了农业剩余, 以此为基础中国乡村工业开始得以迅猛发展。中国小城镇蓬勃兴起成为中国城市化 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19802000 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 0.8 个百分点, 是世界同期城市化速度的 2.3 倍。 实际上,不论是在发达的西欧工业国还是新兴的亚洲工业国,在城市化早期阶 段,农村及农业的发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 用显得更为重要。英国的城市化是建立在以纺织业为主体的乡村工业化高度发展的 基础之上的。19561966 年间,台湾地区农村制造业就业年均增长率比城市快 0.05 个百分点,19661980 年间这一差别扩大为 0.8 个百分点。不过,农业及农村的发 展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因各国国情的差异而有不同的体现。 三、城市化经历阶段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依次经过了工业化初期阶段、成熟阶段以及信息化阶 段。与此密切相关,西方国家的城市化也基本上依次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 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阶段。城市化阶段主要以中心区高度向心集聚、中心区人口高 速增长特征,这一过程在 20 世纪 50 年代时达到高峰。其后,发达国家开始普遍进 入郊区化阶段,即人口和产业由中心市区向周围地区分散,继而向远离中心市的外 围地区扩散。至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发达国家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表现为大 城市地区的人口净迁出数增加,人口减少,而小城市的人口增长较快。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和 90 年代初发达国家则又出现了再城市化现象, 人口迁移流重新返回 到大城市或城市地区。 中国的城市化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在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之时,又需迎接信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研究 9 息化浪潮的冲击,因此,表现出多个演变阶段交叉进行的态势。一是表现在城市化 的发展阶段上,城市中心区的集聚与郊区化同时存在。二是表现在不同发展水平的 地区所经历的城市化发展阶段有所不同。中西部地区以向心聚集的城市化阶段为主 体,而发展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则以扩散为主体出现了大都市区、都市密集带等 城市化空间形态。 四、城市化模式 欧洲国家城市化历程基本上是在工业化的带动下乡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这既满足了城市对产业劳动力的需求,也因城市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大导致了城市生 活环境的恶化,即“城市病”问题。在法国的城市化早期阶段,由于城市生活环境 的恶劣,城市死亡率一般都高于农村死亡率,181626 年(此时的城市化水平在 20 左右) ,两者分别为 36和 23.7。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基本上是以试图调控乡村人口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迁移为 特点的。这集中体现于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上。从“一五”至 1990 年代,中国的城 市发展方针均是要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1980 年代中期,中国的改革由农村转入城 市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但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也带来了一些社会 问题。由于中国农业人口庞大、工业化的基础相对薄弱且各地区发展差别较大,因 此,兼顾各地区发展实际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城市化的合理选择。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研究 10 第三章 城市化进程:青浦的考察 第一节 农村居住向城镇集中的现状 一、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1995 末,上海全市的郊区平均城市化率 35,青浦城市化率不到 20,而到 了 2002 年末,青浦的城市化率已经为 43.26。青浦区 12 个建制镇 共有城镇居住 人口(含工业园区)217740 人 ,其中本地农业人口居住城镇在一年以上的 64932 人,占 29.82;外来人口居住在城镇一年以上的 43834 人,占 20.13。在 12 个 镇中,青浦、朱家角、华新、徐泾 4 镇的城市化率明显提高,分别达到 87.59、 44.48、38.57和 37.31。 11 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2001 年,青浦区进行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有的 20 个镇 12调整撤并为 12 个, 乡镇区划的调整带动了城镇体系和规模的变化, 使得城镇规模迅速扩大。 以 2000 年为例,原青浦各镇的非农人口数最多的是青浦镇为 6.18 万人,其次是朱家角镇为 1.47 万人、徐泾镇为 0.82 万人,最少的大盈、小蒸、莲盛三镇各为 0.097 万人、 0.095 万人和 0.094 万人。镇行政区划的调整,使各镇的非农人口数因镇合并而绝 对值大大增加,以 2001 年为例,青浦镇的非农人口为 7.12 万人,朱家角镇为 1.65 万人,非农人口最少的西岑、金泽两镇,也分别达 0.23 万人、0.13 万人。这表明, 镇行政区划调整后,青浦的城镇区域体系安排更趋合理,城镇规模效应也有所提高。 三、非农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据统计,1995 年末,青浦区户籍总人口 45.78 万人,其中非农人口 10.14 万人, 占总人口的 22.2。到了 2002 年末,青浦区总人口达 45.9 万人(户籍人口) ,非 农人口为 14.2 万人,占总人口的 30.94%。特别是青浦镇、徐泾镇、金泽镇的非农 人口所占比例分别达到 68.11%、42.37%和 32.25%,高于全区非农人口的比例;在 1995 至 2002 年的 7 年中,非农人口共增加 4.06 万人,增长 39.94,平均每年增 加 5798 人,年均递增 4.92,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加了 8.76 个百分点。在 非农人口中,虽然有部分仍居住在农村,但就其大多数而言,是一直居住在城镇的 2002 年青浦区有建制镇 12 个,分别为青浦镇、朱家角镇、徐泾镇、华新镇、赵巷镇、赵屯镇、重固镇、白 鹤镇、金泽镇、商榻镇、练塘镇、西岑镇. 指常住户籍人口. 11文中数据均引自青浦统计年鉴 ,部分数据为根据资料计算得出. 12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前青浦有 20 个建制镇,除以上 12 个外,还有凤溪镇、香花桥镇、环城镇、大盈镇、小蒸 镇、莲盛镇、沈巷镇、蒸淀镇.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研究 11 老居民和离农后迁居在城镇的农民。因而非农人口的增加,反映了城镇人口的增长 和城市化率的上升。 第二节 农业向规模化经营集中的现状 一、农业规模化经营初见成效 从 1998 年开始, 青浦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刚开始时规模经营的面积为 5.71 万亩,其中蔬菜园艺厂 24 个,面积 1800 多亩,畜禽、水产养殖场 79 个。至 2002 年底,青浦区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面积达 12.6 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31.5, 是 1998 年规模经营面积的 2.2 倍;种养业专业户 131290 户,其构成情况为:种植业 专业户 486 户,包括种粮 273 户、种蔬菜 110 户、种花卉 103 户;养殖业专业户 804 户,包括水产养殖 154 户、肉猪养殖 76 户、肉鸭和蛋鸭养殖 415 户、其他 159 户。 规模化经营的规模与类别明显提高。 二、农业合作组织发育成长 农业合作组织 14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一种具体模式, 青浦区培育形成了一批经营 规模比较大、专业化水平比较高,具有明显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和种养业基地,对 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大,农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如:规模最大的龙头企业赵屯镇 的上海腾富绿色产品配送有限公司, 土地面积 3000 亩, 资产 492 万元, 年产值 10098 万元; 规模最大的种植基地朱家角镇的上海还珠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土地面积1230 亩,资产 2000 万元;规模最大的养殖基地西岑镇的青浦岑盛特种水产养殖合作公 司,用地面积 1600 亩,资产 715.27 万元,年产值 1068 万元。 至 2002 年底, 全区符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标准的区级农业产业化经营单 位已达 40 个,其中:龙头企业 13 个,实现年产值 66285 万元;种养基地 16 个(种 植基地 9 个,养殖基地 7 个) ,实现年产值 13871 万元;营销经纪人 11 个,实现年 产值 7509 万元。 农业市场主体的发育和成熟, 有力地提升了青浦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其对农民的农业生产起到的带动效应,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和 自然风险的能力。 三、农业进一步集中具备条件 据有关部门统计, 截止 2002 年底, 青浦全区共有耕地 40 万亩, 有农业人口 31.73 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 20.18 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为 1.3 亩,劳均耕地面积为 2 亩。根据有关资料,按照目标的耕作技术水平,每个农业劳动力要想获得平均社会 13种养业专业户指种粮每个劳动力在 15 亩以上、种蔬菜每户在 15 亩以上、养猪每户在千头以上、养肉禽或蛋 禽每户在万只以上、养淡水鱼每户在 15 亩以上的农户. 14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社区合作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它们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也是农业科技推 广的自我服务组织.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研究 12 收益,其耕地耕作量应达到 1 公顷,而目前青浦人均拥有耕地劳均只有 2 亩,只到 1 公顷的 13.3%;如果以一家五口两个劳力计算,也只有劳均 3.8 亩左右,只占平均 收益所需耕地量的 25.3%。劳均耕地数量过少,导致农民耕作农业的比较收益下降,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002 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 5931 元中,来自家庭经营的种 养业人均纯收入 1472 元,占 24.73。这种状况有利于农业生产进一步向规模化经 营集中。 第三节 工业向园区集中的现状 一、企业形态明显集聚 1995 年以前,青浦的工业底子非常薄弱,除了少量市属企业外,大多处于“村 村冒烟”的分布状态,1992 年,全市首家经济开发区富民经济开发区在青浦落 户,带动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到 2002 年底,青浦区共有工业企业 6989 家,其中年 销售收入在 500 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为 1215 家。而且,企业的集中程度非常高,从 调查的九个镇的情况看,至 2002 年底共有工业企业 3120 家,其中集中在工业园区 内的有 1348 家,分布在各镇工业小区内的有 623 家,占总工业企业数的 63.2%。特 别在徐泾、华新两个工业化程度较高的镇,工业企业在工业园区和经济小区内的比 例分别达到了 92和 91.6,基本上实现了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的目标。但在青浦 西部的镇,工业的形态向园区集中的比例还相当低,例如西岑镇,工业企业在工业 园区和经济小区内的比例仅为 6。 表 31 青浦区工业企业形态集中状况统计表(单位:个) 表 31 青浦区工业企业形态集中状况统计表(单位:个) 徐泾 华新赵巷 白鹤青浦西岑 重固 练塘 商榻 企业总数 781 740 340 110 328 316 305 166 34 园区内企业数 723 376 19 65 59 82 12 12 原工业小区企业数 302 86 59 19 107 50 园区和小区外 企业数 58 62 235 45 269 297 116 104 22 (数据来源:青浦统计年鉴) 二、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1992 年前,青浦区工业结构以纺织、机械、电气机械器材、五金、服装等传统 行业为主,而且产业结构所占比重不大,各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12.6%、12.1%、 12.1%、8.1%和 7.4%,其中与市大工业联营企业和协作加工型企业占有很大比重。 1992 年到 2002 年期间,随着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三资企业的大量兴起,传统产 业逐步被取代,工业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到 2002 年,逐 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子通讯设备、文体休闲用品制造、服 装业、电气机械器材、纺织业等为主的一批主导产业,电子通讯、生物医药、现代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研究 13 纺织新材料、精密机械制造等发展潜力巨大的先导产业,也正在逐渐崛起并被确定 为青浦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 15。 三、工业园区布局日益完善 青浦的工业园区发展从“村村冒烟”的乡(村)办企业,到创立华东地区第一 个民营经济开发小区“富民经济开发区” ,再由此而发展为一乡(镇)一点或多 点,到 2001 年初步形成“1+6+6”工业园区格局 16,到 2002 年最终形成“1+5”工业 园区布局 17, 工业的业态和形态都取得了层层变化、 层层进步的效果。 在变化过程中, 工业园区的布局经历了一个从自然分布到总部规划布局的过程,目前自东而西,以 318 国道为轴线,以各镇原有的工业特色为基础,形成了各具特点,各有所长的工 业园区布局。2002 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 502 亿元,是 1992 年 49.2 亿元的 10.2 倍;工业增加值达 99.3 亿元,是 1992 年 10.2 亿元的 9.7 倍。都在十年的时间内翻 了三番多。 15青浦区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41”支柱产业,指电子信息、精密机电、现代纺织、印刷传媒主导产业 和文体休闲特色产业. 16 “1+6+6”工业园区指一个市级工业园区,六个区级工业园区和六个镇级工业园区. 17 “1+5”工业园区指青浦工业园区(市级)和 5 个配套区.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研究 14 第四章 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以青浦为例 第一节 关于农民向城镇集中的问题 一、 一、农民进城后的就业难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宝鸡先行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4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广西南宁上林县禁毒委员会招聘禁毒社工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广西防城港市中小学教师招聘50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湖北省三支一扶招募高校毕业生200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内蒙古赤峰市林西金城医院招录专业技术人员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律师常用信涵样式相互同意解除合同7篇
- 库房搬迁运输合同9篇
- 科研伦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甘肃消防考试题库及答案
- 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活动方案
- 免疫复合物沉积-洞察及研究
- 第4节 跨学科实践:电路创新设计展示-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课件
- 产科危重患者的护理
- 网约车驾驶员安全驾驶培训
- DGTJ08-2310-2019 外墙外保温系统修复技术标准
- 办理出国商务代办手续服务合同
- 光电美容培训课件
- 电能质量培训课件
- 中国服饰课件模板
- 子痫及子痫前期病例分析
- 啤酒音乐节活动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