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专业论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研究.pdf_第1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研究.pdf_第2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研究.pdf_第3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研究.pdf_第4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高职院校数量,还是 在校生数量,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均已占了半壁江山。但是由于市场竞 争激烈、办学观念陈旧、资源相对短缺等多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在注重扩大规模 和发展速度的同时,其教学质量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质疑。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已 成为各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日益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是各高职 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迫切需要解答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和完善,既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理论和国家对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又能 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改变陈旧的观念和作风,推进高职院校的 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使学校获得长久发 展的动力。 本文在分析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和述评国内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 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先在界定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 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从应然的角 度着重探讨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想架构,包括“分层式”的教学模 式、 “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就业导向”的质量意识、 “评建结合”的发展机制、 “产 学研一体化”的战略结构。然后,从实然的角度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存在的 问题,包括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 系存在的问题、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足的原因分析。最后,有针对性 地提出解决的对策,包括创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观念、整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流程、 优化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环境、健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i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english has been developing with tremendous speed in our country, the number of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enrolled students has been rapidly increasing. whats more,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ccount for fifty percent of higher education. however, with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quality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because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re faced with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fierce competition in market ,old-fashioned concept of running a school as well as shortage of resources. teaching quality is the core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a lifeline to tertiary education. how to guarantee the teaching quality becomes the first job for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hich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safeguard system can meet the need of modern education concept and training the qualified vocational higher talented person as well as stimulating enthusiasm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ch is also beneficial to change the obsolete ideas and the attitudes , promot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level, promote 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cause the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obtain the long-time development power. as regards to selected topic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achievements, the thesis advances research mentality, research technique and the main content. first, the thesis will definite connot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safeguard system of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n, pay more attention to analysising the theory foundation of establishing teaching quality safeguard system, last, put up with an ideal mode from the angle of inevitably, including “lamination type ”educational model, “double shi xing” teachers strength, “employment guidance” quality consciousness, “comments constructs the union”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producing study grinds the integration” strategic structure. then, the thesis analysis existent questions of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rom the angle of actuality, including influent factors of teaching quality, existent questions of teaching quality safeguard system. finally, the thesis pointedly propose the countermeasure, such as creating educational concept, conforming teaching flow, optimizating teachers strength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and appraisal system. key words: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teaching quality; safeguard system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 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 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一章 绪 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 高职院校在市场竞争中“以质量求生存”的内在驱动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特别是在市场竞争中, “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 展”的游戏规则体现尤为明显。这几年,我国的高职院校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又天 然耦合的发展趋势。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规模越来越大。我国自 1998 年开始逐步扩 大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得 到了迅速的发展,其规模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统计,到 2001 年底,全 国高职高专院校总数已达 1314 所,约占全国高等教育学校总数的 68%。1998 年本专 科生招生 108 万人, 高职 43 万人, 占 39.73%; 高职在校生占本专科生总数的 34.44%。 2003 年本专科生招生 382 万人,高职 200 万人,占 52.24%;高职在校生占本专科生 总数的 43.24%。19982003 年普通本科生招生数年均增长速度为 22.87%, 在校生 年均增长速度为 22.28%,而 19982003 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年均增长速度为 35.99%,在校生年均增长速度为 32.47%。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 280 万人,其 中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 147 万人,占总数的 52.5%。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 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把高等 教育推向了“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市场,举办高职教育同样需要遵循市场的运 行法则,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高职院校除了要在大众化本科学校不断膨 胀的空间挤压下生存外,自身的问题也日益暴露。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全面紧 张,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出现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教学的基本建设比较薄弱,扩大招 生,而办学条件相对不足,无法保证教学的需要;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上不合理, 特别是不具备一支有实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及报考的少、报到率低、就业 率低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发展的同时其质量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 除此之外,入世后外来教育机构的进入以及知识和信息社会对人才标准的提升又不 断地加剧这种压力。教育服务的提供,开拓世界高等教育市场的本身,是全球经济 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高等教育,其质量标准和实践能否得到国际上 认可,是其进入这一市场的钥匙和取胜的关键。而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 的转轨中,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和设备的更新、科技含量的提升, 对各个层次、各个行业的人力资源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业已形成的教育制度、 2 学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管理模式、质量标准、教育效能及就业问题 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等等这些,都要使教育的决策者和高职院校的校长、教师重 新考虑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和培养目标,以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 政府教学评估制度化、持续化取向的外在推动 教学质量评估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实施导向、规范和调控的重要 手段。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除了内部质量管理和自我评估活动(包括自我 评估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信息反馈系统所组成)外,还包括外部的教学质量评估。 目前我国的外部教学评估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的,教学评估的结果对各高职 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现行高职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办 学指导思想、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基本状态、人才培养质量等 4 个一级指标;高职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 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 6 个一级指标,其中质量控制包括教 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质量监控与学生质量 调查三个主要观测点。对教学质量监控与学生质量调查要求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 控体系,开展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教、教师评学、社会需求调研、毕业生 跟踪调查和新生素质调研。 由于在一定层次上,政府主导的高职教育教学人才评估是质量权威性的象征, 所以各高职院校都非常关注教学评估的结论和评价。我国在结束完高等本科院校的 一轮教学质量评估后,又开始着手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从试点 的十五所高职院校来看,成效喜人,不仅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学校在实践中对教学质 量的重视,而且还摸索并完善了一套可行的评估方案,在理论上升华并指导着高职 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活动的全面开展。但与同任何事务一样,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 各高职院校在应对全面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估时,不得不以积极的姿态,整合资源, 改变现状,以最大的努力争取一个相对满意的评估结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明确 要将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持续化、制度化后,相信对每一所高职院校来说,既是巨大 的压力,也是无穷的动力。 (3) 现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践乏力的理论诉求 就目前来说,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存在很多问题。比如, 有的学校管理者宏观导向力度不够,教学管理松散,教学环节把关不严,默许学生 只重成绩不重视技能的掌握,忽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有的高职 院校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很多高职 教师缺乏对职业教学规律与特点的正确认识,只重知识的灌输,不重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普教化倾向严重等等。以上问题的存在,特别是人才 培养目标及模式的普教化倾向,致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特色”,理论知 识欠缺,实践技能不强,得不到受训企业的认可,所以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急需 3 强化质量意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但另人遗憾是的,我国高职院校教学 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乏力却是不争的事实。表现在:质量保障体系的方法主要是结 果控制,注重继续教育结业学生质量的考核,而非过程控制;着眼于全程的质量管 理,质量保障体系保证的措施单一、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等等。高职院校教 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实践中的功能式微除了要加强实践的落实和执行外,迫切需要在 理论研究上给予充足正确的指导和支持。既要加强对教学质量保障方法与技术引进 和介绍,又要对全面厘清教学质量保障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从而从现代管理思想 和方法的角度,找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乏力的真正症结,提出卓有成效的 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策略。 1.1.2 选题的意义 由于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家长、政府、社会、学 术界、市场及用人单位的关注,因此,研究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问题既有重要 的理论价值,又有重要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看,相对教育较发达的国家来说,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起点较晚,还 没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即使是引入国外先验的教学质量保障 体系,也存在着一个本土化适应性的问题。而且,纵观这十几年对我国高等教育的 研究理论,主要集中在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而对层次低、见效快、应用力强的职 业教育相对忽视,社会,包括很多学术界人对高职教育的观念还停留在“师傅带徒 弟”落后阶段而偏离理论研究的视野。所以,我国的高等职业学校,虽然数量多, 但单个规模小,各干各的,普教化严重,教学质量差,特色不够,学生社会发展能 力有限。因此,积极配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活动的进程,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质 量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必将成为我国职教理论及时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从实践上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问题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课题,本人作为 地方性高职院校的一名教师,既可以把自己多年来对高职教学质量问题的看法、研 究成果随时随地用于平时的教学实践,为提升本职校的教学质量尽绵薄之力,又可 以不断升华、不断完善并不断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用和实践 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对教学质量保障模式的研究 在国际上,目前应用较广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模式主要有:(1)教学专业发展模 式。这是一种从提高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入手来保障教学质量的模式。其主要 思路,是在学校建立正式的组织框架,评价教师的教学绩效,对教师的发展和培训 4 需要做出反应,系统地提高教学人员的专业意识和承担教学职责的能力,帮助教师 尽快地发展其全部潜力,使高校的教师成为能够对其教学活动自觉进行反思和改进 的专业工作者。 (2)质量保证模式。 最早由英国政府于80年代中期引入高等教育系统, 是当前工业质量管理方法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按照is09000的要求,在学 校建立一个正式的质量系统,并实行规范化操作。完整的质量体系由质量政策、工 作程序、工作指南、质量审计、质量记录、错误校正、管理评审及合同评审等要素 构成,其中有些要素需要经过适的处理才能运用。(3)全面质量管理模式(tqm)。80 年代中期,美国一些高校率先将其引进高等教育领域,过后,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在 英、美等国高校发展迅速。全面质量管理最重要的几项原则是:以满足顾客需要为中 心;致力于过程持续不断的改进;以人为本,全员参与;以小组工作为基础;用事 实管理;高层管理者对质量真诚信奉。(4)学生发展评估模式。该模式是在美国东北 密苏里州大学首创于1973年的“增值计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对学生在校 期间所发生的变化的评价,确定学校对学生增加的价值,保障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 效果, 满足外部教学效能核定的需要, 促进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 (5)计划评审模式。 起源于美国的专业鉴定活动,是高校通过对学校的计划、部门或课程实施周期性评 估,进行自我研究,从而寻求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管理模式。(6)项目评价模式。这 是种以项目评价为基础的教学质量保障模式。在实践中,评价项目一般包括学术 计划评价、教师与课程评价、管理评价和学生特定领域学习情况评价等。评价工作 通常由学校常设机构负责管理。 1.2.2 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现状的研究 陈怀勇 认为,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师资力量不足且素质偏低, 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薄弱,生源质量下降,教学资源建设滞后 等。叶斌 指出,在教学内容上,忽视文化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课程结 构和教学组织僵化,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式单一,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谢祁、 林慧、谢彩英、朱雪梅 等从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中认为,当前高职毕业生工 作落实较晚、就业岗位专业不对口增加、学生职业意识不强、对学校存在相当的依 赖心理、缺乏主动收集信息的能力等,但同时,高职毕业生求职观念、手段也开始 多样化发展,而学校开始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予以个性化、多样化的职业指导。另 外,王敏、梁军萍 等人分别就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质量人员、教学管理制度 等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陈怀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 叶斌.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的几点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2004(2) 。 谢彩英、朱雪梅.高职院校 2005 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与思考j;谢祁、林慧.对湖南省 15 所高职院校 学生职业指导情况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2006(1) 。 王敏、韩玉成.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梁军萍、田平.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提升j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 5 对策 1.2.3 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完善对策的研究 刘瑞军 认为,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是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基础;强 化院系两级管理是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核心;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渠道畅通 是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的关键。吴宏岳 指出,在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时,要更新 思想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设置专业构建课程体系,要加 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要强化教 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等。李传双 强调,要从师资、教学组织、实训基地等方面整 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钱军平等 表示,要关注学生的差异,确立符合自身校 情的质量保障体系的教学督导评估制度,并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和全社会参与本校的 教学工作,以多元的力量促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1.3 研究思路的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本文先介绍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与理论基础,并从应然的角度 构建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想架构,接着从实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高职 院校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对策,并做出总结。全文的 整个思路图如下: 刘瑞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5(10)。 吴宏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3)。 李传双.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初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钱军平、朱凯峰等.高职高专教学质量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j.华天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6(1)。 理论基础 完善路径 理想架构 差距 现状分析 总结 6 1.3.2 研究方法 (1) 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历史判定上的逻辑延 续,并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找到符合逻辑的规律。本文按照现代教育发展理论和 通过对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发展进程的现实分析,提出可满足现代教育质量观的高职 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想模式,从而找到了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 目标形态,既尊重历史,紧扣现实,又不脱离教育发展的逻辑规律。 (2) 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方法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从 系统总体出发,在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解释和处理 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多元体系,是学生、教师、 资源、家长、用人单位、环境、文化等多元互动调控的结果,因此,必须以系统的 思维、用系统的眼光通盘考虑,才能取到长久制胜的质量保障效果。除此之外,本 文在论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及保障体系时,适度地与西文发达国家的高职人才培养 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比较和借鉴,取 长补短,力求使完善我国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更加优化。 (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由于教学质量本身是个柔性并处于动态发展 的东西,很难做出量化的判断,加上我国高职院校分布广泛、层次多样,所以本文 主体上以定性分析为主,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借鉴和吸收前人 的研究成果,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做出定性 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普适性完善对策。另外,在分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的时候,也引用了现代先进的评估方法,构建了系列评价指标体系,尽可 能的进行了量化细化研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 4 章: 第 1 章:绪论。在分析选题背景、选题意义、述评国内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和可能的创新点。 第 2 章: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般理论。在界定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 障体系的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从 应然的角度着重探讨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想架构。 第 3 章: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实然的角 度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包括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7 不足的原因分析。 第 4 章:完善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对策。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 对策,包括创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观念、整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流程、优化高职院 校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环境、健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1.4.2 可能的创新点 1. 从理论与现实交映的角度提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想架构。如哲 人所言,没有目标的努力将毫无建树。本文通过梳理高职教育教学的逻辑发展,描 述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应然状态,包括“分层式”的教学模式、 “双师型” 的师资队伍、 “就业导向”的质量意识、 “评建结合”的发展机制、 “产学研一体化” 的战略结构等基本特征。 2. 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角度提出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多元路径。 通过当前对高职教学质量的中肯分析,结合理想形态寻求差距,在总结和借鉴国内 外经验的基础上,以系统的思维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包括创新高职院校的教 育教学观念、整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流程、优化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环境、健 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等。 8 第二章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般理论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而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 一支生力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由于学生数量的激增和相应配套设施和 机制的缺乏,其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质疑。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已成为 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日益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为此, 各高等职业院校纷纷筹划或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1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2.1.1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 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因而其教学质量也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 它的质量要求是建立在高等职业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 目标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为生产、 建设、 管理、 服务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狭义的是指高职院校运 用系统原理建立起来的内部质量管理和自我评估活动,主要由自我(即内部)评估 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信息反馈系统所组成。而广义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除了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系统以外,还包括教育行政管理或社会教育评估中介机构 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的评估即外部质量评价系统。 从广义上理解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更合适,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由外部质量保 障系统和内部质量保障系统构成并共同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高职 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定义为:高职院校把对教学工作产生一定影响的要素(如: 人员、机构、制度、资金、设施、信息,以及环节和管理活动等)有机的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能够保障教学质量稳定和提高的有机整体。该系统的功能即是对影响教学 质量的各要素进行定向控制,使各要素处于最佳状态,达到最佳效果(培养合格、优 秀人才)。 2.1.2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这种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教学质量是关键,对其教学工作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保证 体系应该根据教学质量保证对象和活动的需要来确定,其构成要素应包括以下几方 面内容: 9 1. 质量目标定位与教学计划的实施 教学质量目标是学校根据学校类型、培养规格、教学质量管理的需要,制定并 正式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 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 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 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它的质量 目标定位是实用性、技术技能、操作现场指挥等。质量目标是通过贯彻教学计划来 实现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目标可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职业素质目标等定位, 体现出学校对教学质量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安排,成为落实学校教学质量方针的重要 途径。 2. 教学过程 包括专业培养计划的执行、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考试与考核形式的改革、 教学大纲制定与执行、能力培养与专业建设、实训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严格 遵循高职高专教育的质量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以能 力培养和对高新技术认知实践为主,实行双(多)证制度,并熟练掌握通用职业技能, 增强就业竞争实力。 3.师资队伍建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 望在教师。一支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 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教师引进与培训工作, 建设一支 “双 师型”的教师队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按地方经济发展和对专业人才的 不同需求,建设好一支兼职教师队伍,以解决师资质量及数量等问题。 4. 教材编写、选用和采购 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应以学校教学改革为基础,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 改革、专业教学改革相适应,体现出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成果,体现办学特色,并形成 高职高专特色教材体系。其教材与本科院校和中专院校的教材就有不同。要鼓励教 师多编教材、编好教材,确保优秀教材进入课堂。 5. 教学设备、教学基本条件和设施建设 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图书馆建设与使用等方面,进行内部挖潜,扩大 投入,争取投入,强化管理,突出效益。教育投资多元化,走产学研多种形式办学 之路,并实施多种类型和多元化的高等职业教育。 6. 其它质量保障方面 如科技开发与教学研究方面,深化教学改革,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教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发19933 号, 1993 年 2 月 13 日 10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与社会实践活动。此外,行政管理与后勤服务、就业指导与分配、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使用情况、乃至于学校为人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创造的 条件等,都将构成质量保障的要素,在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质量范围内,以学校教 学质量为中心,做好服务工作。 总之,一切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能够直接和间接产生影响的活动和过程, 都应该纳入质量保障体系之中。 2.2 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 指人的身体或精神的全面发展。人的身体的全面发展指生理结构、各个系统和机能 的全面发展;人的精神的全面发展指智力、品德、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说: “我们把劳动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 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这里,马克思把未来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作 为“人类自身存在的”、能够创造“某种使用价值”(包括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某种 使用价值)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二是指具有全面工作能力的人。这是从社会发 展方面对人提出的要求。恩格斯讲全面发展的人是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 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这种人就是“各方面都有 能力的人,即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三是指人的身体或精神的充分的、自由的 发展。马克思讲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和运用” 。 综上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典理论,启示着我们在中国教育转轨 的历史性时刻,以更为宏观的战略眼光去深切关注“人”的整体、和谐的发展,从 而“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 其特征为:客观性;与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 2.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保障教学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使人的身心各方面获得整体的和谐的健全发展,就是 克服和消除各种造成人发展片面化的以生产为目的的管理以及固定化的社会分工和 劳动分工。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求良好的社会制度条件的前提,也要求有好 的教育条件。关于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马克思和思格斯曾多次论及。他们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象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 马克思. 资本论m (第 1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版, 第 190 页. 马克思. 资本论m (第 1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版, 第 190 页. 11 这就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 条件。”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在许多著作中提到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 作用。关于要通过教育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列宁也是非常重视的。他曾提 出要通过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受过全面训练的人。”斯大林在谈到社 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时,也说:“必须把社会的文化发展到足以保证社会 一切成员全面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使社会成员都能获得足以成为社会发展中的 积极活动分子的教育,都能自由地选择职业,不致由于现存的分工而终身束缚于某 一种职业。”所以,他特别强调说:“需要实行普遍义务综合技术教育,这是使社 会成员有可能自由选择职业,而不致终身束缚于某一种职业所必需的”。马克思主 义经典作品之所以一贯重视教育,就在于教育可以使人掌握生产的知识、技能和技 巧,教育可促进人的社会流动和劳动的变化,教育也可帮助人消除人的畸形发展和 萎缩。一句话,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谈的教 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因为同旧的分工相适应的教育, 同生产劳动相脱离的教育,不仅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还会加剧人的片面发展。 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全面发展教育为手段。全面发展教育不仅仅是 德智体等的素质的培养和开发问题,也包括教育要为人的脑体结合、理论与实践的 结合、知识与生产实践等的结合,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从事各种活动提供条件。但 现实的教育还存在着大量的人为割裂现象和行为。重视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 忽视人的思想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培养,从而破坏了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校教 育重视知识的学习与传授忽视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从而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同社会实践的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我 们的教学改革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方向和目标,确立新的质量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2.2 素质教育理论 1. 素质教育理论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国全面发展 教育方针的具体把握。素质教育现在还没有形成一种科学体系,还是一种教育思想, 一种教育改革的思路。但是目前依据“强调点”的不同,已把“素质教育”分析为9 类15个定义。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杨银付依据这些分析己尝试将素质教育定义 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 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 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着眼于受教育者现实和长远的 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 12 生动活泼地发展,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其特征为:反映了 全面发展的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 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途径 素质教育具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功能。实践表明,素质教育的整体功能 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健体等 等。综观学校教育的历史,自然的、缺少科学指导或约束的教育和教学,总是要走 向注重教育教学形式的“标”式的工作方向,而科学的教育教学,总是要把它拉回 到注重教育教学内在质量的“本”式的工作方向。“标”式的工作,在短期内,局 部范围内,可以使学生得到某种程度提高,但其局限性是很大的。反之,素质教育 是一种“本”式的工作,在由“标”式转向“本”式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段调整 期,但只要真正采用了“本”式工作,就会出现良性循环,标本俱荣,根深叶茂。 大量事实表明,实行素质教育,能更全面地、更根本地提高人和发展人,这样的高 素质的人,必然在他的各种活动中取得成就,就这个意义上来说,素质教育是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途径。因此学校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树立以人的发 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把促进学生全面的、主动的、特长的、健康的发展作为培养 目标。 2.2.3 职业能力理论 1. 职业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人能胜任职业活动的主观条件,是指个体执行或完成职业 活动或成功地适应职业活动中所发生的特殊情况的表现,而且是可以由个体自由控 制并受机动影响的表现,是人具有的职业素质的外化。综合职业能力可以分解为从 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 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强调对职业活动技术领域的应用性、针对性; 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强调在职业 活动中运用这些方法的合理性、逻辑性和创新性;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 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重视从业者应具有积极的 人生态度。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必须付之于实践,即从业者有意识地将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运用于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才能在职业活动中真 正发挥作用。因而,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往往集中通过实践能力的高低得以 表现。 从另一个角度看,综合职业能力又可分为从业能力、关键能力两个层次。基本 层次即从业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而较高层次即关键能 力是指跨职业的能力,即更换工作岗位甚至变换职业后,在新的岗位或职业中仍能 13 继续发挥作用的能力。从业能力、关键能力均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三个要素。但从业能力是针对一个职业的,劳动者侧重于具备这一层次的能力时, 通过某项职业活动得以生存和发展;而关键能力并不专门针对某个职业,是绝大多 数甚至是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劳动者更应侧重于具备这一层次能力,通过在广 泛的职业领域中的活动,得以更好地生存和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2. 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办出职教特色保障教学质量 在现代社会,一方面,由于劳动分工出现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技术进步 导致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劳动者应具备跨岗位和跨职业的能力;另一方面, 由于信息爆炸,催化一次学习向终身学习跃迁,竞争机制迫使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 转变,劳动者还应具备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这就 要求职业教育应重视在动态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 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既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强化其从业能力,办 出职教特色保障教学质量。通过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未来社会 的职业演变趋势,即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演变,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演变,终身职 业向多种职业演变,使其成为适应知识经济。 2.3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想架构 从高职的理论基础出发,综合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我们提出一个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想架构,作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参照。 2.3.1 “分层式”的教学模式 从 1998 年起,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模式转向大众化教育,学校的规 模逐年扩大,在校学生逐年增加,学生的层次区别越来越大,需求也越来越不相同。 如何适应大众化教育的形势,构建大众化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 解决好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关系,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 项重要任务。 “分层式”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在集体形式下的个别化教学策略。它融因材施教 的思想于班级教学之中,试图在班级教学与因材施教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在个别 教学与集体教学两者中构筑一座桥梁,实现两者的互补,从而为不同知识层次的学 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环境,达到培养与补差并举。根据高等教育 发展的需要,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理想架构的重要内容。 1.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使然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由1998年的656万人增长为2003年的1900万人, 造成教学资源的短缺;由中专升格、高专转向、新建高职院校、普通高职院校创设 14 职教院系,其中不少属于仓促上马或勉强凑合,并不完全具备举办职业教育的充分 条件。特别是职业教育必须的实训设施严重不足,职业教育必备的双师型教师极为 缺乏,学院因为教学资源不足等原因,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上课,更谈不上 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又吃不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 很难符合社会的需要。而我国目前短时间内既不能大规模的增加教学资源,但又要 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学校品牌,增强学生信心,为社会培养技术实用型的高素质人 才,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将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分层教学既不需要增加教学资源,又能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 2.分层教学是当前生源现状的需要 首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部分为全国招生,由于各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招 生时各省有不同的入学分数,使入校生具有不同的文化基础。具体表现在:一是学 习基础的地区差异。来自于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学生高中阶段学习内容与要求存 在较大差异。二是学习类别的学校性差异。普通高中毕业生与职高、技校、中专生 由于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不同使得他们在文化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