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综合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综合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综合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综合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综合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综合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获取利润与发展的源泉,尤其是 高新技术企业,因为高新技术企业是由处在时代前沿的先导性技术发展起来的企 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其竞争力的核心,而高新技术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主要还是取 决于其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目前,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评价仍以财务评价 为主,但其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因此,引入非财务指标的企业评价体系即体现 其发展潜力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就显得极为必要。正是基于上面的考虑,本文 选择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进行研究。 首先本文提出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接着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含义进行界定并对我国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 了分析;然后根据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设计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指标体系,并运用密切值法评价模型,对选取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内的四家比较有代 表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即中兴通讯(000063)、华为技术、烽火通信(600498)、夏新电 子(600057),进行了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在此基础上对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和 技术创新效果也进行了评价。 通过对我国高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有助于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 分析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状况和确定技术能力发展目标,并对其进一步总结技术创新 经验,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完善技术创新机制,采取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增加技 术创新投入,保持和提高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密切值法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in the era of knowledge-driven econom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has become the source of the enterprises profit an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high-tech enterprises, because the high-tech enterprise is a firm which is developed by advanced technolog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the core of competitive power, but whether the high-tech enterprise has the competitive power mainly depends on the company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t present, our country has evaluated the high-tech enterprises, which is still mainly the financial appraisal, but its existing questions are quite obvious. therefore, introducing the non-financial index system, which is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ppraisal system manifesting its development potential, appears to be essential extremely. based on above consideration, this article chooses “the evaluation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our countrys high-tech enterprises” to do research. first,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necess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carrying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for our countrys high-tech enterprises, then defines to the high-tech enterprise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s entire high-tech industry; then the article designs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ppraisal index system of our countrys high-tech enterprises on the base of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s high-tech enterprise, using the osculating value method appraisal model, and carries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ppraisal to four representative high-tech enterprises in communication facilit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hich are zte(000063), fiberhome telecommunication(600498), amoi electronics (600057), and huawei technologies; on the base of them, the article has also carried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isk evalu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ect evaluation.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evalu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our countrys high-tech enterprises, on the one hand, it is helpful for the enterprise superintendents to analyze their ow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condition and determine th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s development targets;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of summariz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xperience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perfect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echanism, adopting the reasonabl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y, increas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vestment, and maintaining and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 power. keywords : high-tech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sculating value method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意义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意义 在高技术层出不穷的知识经济社会里,智力资源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企 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在于它的竞争优势,即其拥有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而不在于 它掌握自然资源的数量。一个企业的整体智力水平越高,创造性思维能力越强,就 越容易在更广的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种稀缺资源,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谁能 在技术开发、产品制造以及市场流通中领先对手,谁就能抢占更多的制胜先机。而 技术创新正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支撑或决定因素。 自从 1912 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j. a. schumpeter)提出“创新”的 概念以来, 创新便成为西方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和研究的重点。 但是, 近年来, 我国也对企业技术创新给予了很高的重视,指出了加强技术创新是我国 21 世纪科 技工作与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2006 年,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 的讲话又指出: 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 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近 20 年来,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在 7%-8%以上,但主要靠的是投资加大和出口贸易增长,技术创新的比重远低于经济 发达国家。从世界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要想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简单劳动获得缓慢发 展的国家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获得快速发展的创新型国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 技术创新。 可见,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已充分显现出其日益重要和紧迫,尤其是高 新技术企业,因为高新技术企业是由处在时代前沿的先导性技术发展起来的企业, 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和高渗透性的特点,它对经济发展、贸易增长及国 家安全都起着积极作用,它的发展成为各国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纵观国内外 高新技术企业走过的历程,企业发展的基础是技术创新,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技术 创新,企业才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技术创新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 竞争力的核心,而高新技术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大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小。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以科学技术密集为特征的高新技 术企业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一个高新技术企业的 技术创新能力越高,企业利用内外部资源的效率越高,竞争实力就越强。因此,这 时如何客观有效地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和考核, 就显得尤 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也设计出了许多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但是,这些研究尚不全面,比如大部分都 是以企业、中小企业、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等为研究对象,而对技术创 新能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则很少有专题的研究。因为目前我国 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评价仍以财务评价为主。虽然财务评价有其获取数据容易、评价 的思想和方法都比较成熟、评价指标受行业特点的约束少等一系列优点,但其存在 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如:鼓励短期行为;无法预测未来绩效发展潜力;受虚假财务 信息影响大等等,则引入非财务指标的企业评价体系即体现其发展潜力的技术创新 能力评价体系就显得极为必要。 因此,正是基于上面的考虑,以及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 和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力, 本文选择了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进行研究。 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一方面,有助于高新技术企业管 理者分析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状况和确定技术能力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对其进一步 总结技术创新经验,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完善技术创新机制,采取合理的技术创新 战略,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技术创新研究动态国外技术创新研究动态 以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的影响为出发点,熊 彼特(j. a. schumpeter)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1。这个理 论不仅在技术创新领域上具有开拓性,也是非均衡经济分析和制度学派的奠基石, 在整个西方经济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总体说来,国外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2: 第一阶段是 50 年代初到 60 年代末,技术创新研究迅速发展,形成了对技术创 新起源、效应和内部过程与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也开始涉及到创新过程 中的信息交流与创新环境等问题。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第一,处于创新研究领域的开发阶段,研究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 架。在管理学科中逐步形成专门的技术创新研究领域。由于技术变化对传统组织管 理的冲击和挑战,对创新相关问题多从创新主体的组织结构变动、风险决策行为及 管理策略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第二,研究开始涉及到创新过程中信息交流与创新环境等。扼特巴克等人在 60 年代的综合研究中粗略地提出了技术创新过程及相关因素理论,强调创新主体的内 外部交流能力缺乏是技术创新主要障碍。 第三,从整体上看,在这一阶段创新仍只是作为一个变量来研究。 第二阶段是 70 年代初到 80 年代初,该阶段将研究的具体对象开始逐步分解, 对创新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的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这是技术创新研究的持续 兴旺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技术创新研究从管理科学和经济发展周期研究范畴中相对独立出来,初 步形成了技术创新研究的理论体系。 第二,研究的内容具体开始逐步分解,出现了对创新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内容 的比较全面的探讨与争鸣。 第三,逐步将多种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技术创新研究中。 这一阶段创新研究的方法以样本调查与理论推导相结合为主。 第三阶段是 80 年代初至今,该阶段的研究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注重研究内容 和成果对社会经济技术活动的指导作用,研究了实用性强的课题。这一阶段出现了 许多研究成果:缪尔塞(r.muser)在对前人成果进行历史回顾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较为完整准确的创新定义; 芒罗(h. munro)等人针对技术创新动力源泉问题, 提出了推拉综合模式和技术轨道等新观点;格温(d. gerin)提出以创新不确定性为 前提的创新过程理论;布朗(w. b. brown)等人提出以创新目标、创新阶段和决策 输入变量为中心的相关性系统分析,而且,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创新活动的测度评 价、创新组织建立的策略和规范、政府创新推动政策的跟踪分析、以及某一行业的 技术创新或某项技术创新与发展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该阶段的主要特征如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第一,研究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描述总结,就某些专题 将己有研究成果分门别类加以总结描述。二是折中协调提高,即将创新研究中有关 争论问题重新提出, 结合新情况, 在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推出新理论。 三是系统归纳,即通过系统归纳沟通以往分散性研究成果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层 次上的系统理论。 第二,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已有研究范围中选出或新提出有关重 点专题深入研究。 第三,重视研究内容和成果对社会经济技术活动的指导作用。 同时,在研究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产生了五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型3: (1) 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早期的对创新过程的模型解释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研究开发是创新构思的 主要来源。这种观点也是技术推动模型的理论依据。它认为,一项新发现引发了一 系列事件,最终,发明得到了应用。很明显,这是一种线性的过程,它起始于研究 开发、经历生产制造活动,最后形成推向市场的产品或工艺。如图 1-1 所示: 图 1-1 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2) 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60 年代中期,通过对大量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和分析,人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创 新特别是渐进性创新,不是由技术推动引发的。研究表明,出现在各个领域的重要 创新,有 60%-80%是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引起的。于是,有人提出了需求拉动的创 新过程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强调市场是创新构思的来源,市场需求为产品和工艺 创新提供了机会,并激发为之寻找可行的技术方案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市场需求在 创新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如图 1-2 所示: 图 1-2 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3) 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 70 年代和 80 年代,人们提出了技术与市场交互的第三代创新过程模型,如图 1-3 所示。它强调创新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共同引发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在 市场需要 营销 研究与开发生产 应用与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 生产 营销市场需求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产品生命周期及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作用,单纯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过 程模型只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创新过程模型的特例。 图 1-3 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 (4) 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 80 年代后期出现的第四代创新过程标志着观念的转变, 即从将创新过程看作主 要是序列式的从一个职能到另一个职能的开发过程, 到将创新看作是同时涉及 r&d、 原型开发、制造、营销等因素的并行过程的转变。对创新过程认识的这一深化,具 有实质性的意义。80 年代,创新管理活动极为强调 r&d 和制造的界面交融以及企业 与供应商和导引用户(lead user)之间的密切合作。同时,横向合作(合资企业、战略 联合)急剧增加,也使创新过程增添了新的内容,对创新管理者形成了新的挑战。 第四代创新过程模型代表了国际上最好的创新行为方式。它是概念化和实践的汇 合,以及各种创新投入的交融。 图 1-4 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 (5) 系统集成网络模型 90 年代初出现的第五代创新过程模型(sin)表示一体化模型的理想化发展,其 显著特征是强调企业之间更密切的战略联系,更多地借助于专家系统进行研究开 新需要 构思产生 新技术 社会和市场需要 当前技术和生产最高水平 研究开发 原型生产制造 营销 市场 创新构想 r&d 设计 制造 营销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发,利用仿真替代实物原型,并采用创新过程一体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集 成制造系统。sin 不仅将创新看成是交叉职能联结过程,还把它看作是多机构网络 过程。 此外,对技术创新概念和重要性的认识还推动了技术创新评价的开展。 steele(1998)曾经用核对表(checklist) 的形式对 r&d 活动进行了评价。核对表的 内容包括:项目目标的关联性是否受到了重视;是否寻求和利用了市场因素;技术 目标是否根据资源约束而定;是否考虑了制造要求;技术项目是否能持续有效地增 强创新性4。ransley 和 rogers(1994)对企业的最佳 r&d 实践进行了研究总结,提 出了 7 个应考虑的方面:技术策略、项目的选择和管理、核心能力、有效性、外部 意识、技术转移和人员5。robert szakonyi 提出了 10 项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容6。 chiesa(1996)建立了 5 维度的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模型:产品创新、产品发展、工艺 创新、技术获取、创新的支持与保障程序7。rogers(1996)以技术传递、技术交 换、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来评价企业的绩效、结构、人员、流程与技术五个核心领 域8。terziovski(2001)基于创新的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从创新投入、创新流程、 创新产品和创新战略四个方面来测评组织的创新能力9。 国外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基于特性的评价,其评价的内容主要是 创新目的、促进或阻碍创新因素分析,创新的新颖性及创新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基 于此,国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结构的研究主要包括 r&d、专利、创新目标等,其重点 关注的是创新投入发生后,创新活动表现出来的特性和创新产出的指标。其中,国 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结构代表性观点有: 技术创新能力是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的获得能力的综 合; 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开发能力、改进生产技术能力、储备能力、组织能力的综 合10; 技术创新能力由掌握技术核心的人、 创新管理、 技术系统、 科技意识等组成11; 技术创新能力由可利用的资源、对竞争对手的理解、对环境的了解能力、公司 的组织结构和文化、开拓性战略等组成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1.2.1 国内技术创新研究动态国内技术创新研究动态 国外在进行技术创新研究的同时,国内也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技术创新 研究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都开展了技术创新的研究, 进行了技术创新管理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方面的探索。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是我国较早进行技术创新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单位之 一。从 1989 年开始,该所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第一个技术创新研究项 目“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研究” ,此后又相继获得“依靠技术创新提高我 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机制和政策研究” , “技术转移的扩散机制和政策研究”等项目, 以及国内许多相关项目的研究。 目前,国内在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清华大学傅家骥 教授在吸收国外技术创新理论基础上, 结合我国国情, 重新界定了技术创新的定义: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 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 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 立企业新的组织,它是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2。1992 年其主编的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一书,是清华大学承担的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资助的“八五”重大科研项目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科研成果,也是我 国经济学界系统论述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过程和国家政策的第一部专著,该专著反 映了当时我国在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技术创新与技术选择及技术扩散的研究 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初步探讨了技术创新的理论体系和政府管理问题。该项研究从 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构成的整个体系来看,基本上沿袭了西方创新经 济学的规范方法,由于紧密结合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展开创新经济研究,使 得该研究带有浓重的中国特色和较高的使用价值。由于该项研究以企业技术创新作 为研究的主题,所以只对高技术创新的机制和风险投资问题以及北京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试验区高技术创新实践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实证研究。关于技术创新的风险评价 与决策问题,该项研究采用了效用函数的评价与决策方法。效用函数分析法用于风 险分析具有较高的经济理论意义,但其复杂程度和可操作性却限制了该方法在创新 实践中的应用,并且该项研究并没有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 的理论和方法。另外,该项研究仅仅是对风险投资的分类、投资方式及现状、融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体系的设计与运营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没有对高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决策的定量 分析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13。 清华大学的高建博士在其科研专著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中,对技术创新 的测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技术创新的测度进行了界定和对技术创新指标进行了 分类;在充分吸收国外测度的合理成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不宜采 用基于特性的测度方法,而应采用基于阶段的测度方法,并设计出全面、系统的技 术创新过程测度框架和指标体系, 即测度框架由创新投入的测度、 创新实施的测度、 创新产出的测度和非过程因素的测度四部分构成,测度指标体系则是由分别属于这 四部分的上百项测度指标构成。 在此基础上, 又进一步探讨了增强技术创新主动性、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化和技术创新能力分析三个改善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 题,提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由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 r&d 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构成,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则由创新 能力要素指标和创新产出能力指标构成等具有“开创性”的见解。同时,他还给出 了由 19 个统计数据指标和 9 个经验数据指标构成的共 28 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将其应用于产业之间和区域之间企业群体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14。 施培公博士从模仿创新的角度研究了后发优势的基础和机理问题,从模仿创新 与知识产权的关系角度,提出了率先创新利益溢出问题;从资源积累的角度,分析 出后发企业的内在机理为在于通过“复制效应” 、 “跨越效应” 、 “替增效应”构建了 无形资源快速积累的机制15。 中国人民大学成其谦和汪虹昱的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和评价方法 和王娴、 蒋洪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是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测度和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并以 工业企业为例,分别进行了分析评价和指标体系的构造。前者选取了 15 项指标, 划分为四大类,依次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频度和产品、技术 竞争能力16。后者阐述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构成要素,并从市场、技术、 管理三个方面 33 个指标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评价,建立了各方面的评价指标 体系及综合分析模型17。 国内的许多学者设计了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但是,在技术 创新能力评价的前提即创新能力结构的问题上,国内许多学者的观点也不一致。其 中,国内对技术创新能力结构代表性观点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贾慰文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决策能力、技术获取能 力、工程化能力、生产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的总和; 高建博士认为: 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有创新资源投入能力、 创新管理能力、 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和营销能力14; 李保民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由 r&d、生产能力、销售能力组成;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应该在 r&d、生产能力、销售能力的基础上再加 上管理能力、创新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创新顾问、技术改进与消化吸收能力、资 金筹集与调度能力、对外协作与公关能力、人才开发与继续教育能力、以及他们的 组合效率技术创新产出等。总之,评价者和研究者都是根据具体的需要,在上述 因素中进行选取和重新组合,以设计出符合企业实际的技术创新能力结构。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论文的总体思路是: 首先,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界定,并对我国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 分析。 其次,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出发,设计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整个论文的理论框架。运用密切值法评价模型,最后运用该模 型进行实例分析。 再次,由于风险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固有的属性,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 风险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本文运用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进行风险评价。 最后,构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 ahp 方法和多级模 糊数学评价模型进行实例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的内容框架图安排如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图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图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高新企业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高新技术企业界定 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现状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理论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 力评价研究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风 险评价研究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 果评价研究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密切值法模型 实例分析 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 实例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因素 高新企业技术创新效果评价 高新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分析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2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基本理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基本理论 2.1 高新技术企业界定及研发投入现状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界定及研发投入现状分析 2.1.1 高新技术企业的含义高新技术企业的含义 高新技术企业是将高新技术产业化、商品化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目前,被 我国政府列为高新技术范围的共 11 项,包括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 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 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及其他在传统产业 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18。 目前,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主要采用以下三个标准: 第一,研发经费投入密集度。其标准是: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 经费应占本企业每年总收入 5%以上; 第二,科技人员密集度。其标准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 总数的 30%以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 10%以上; 从事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的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 员占职工总数的 20%以上; 第三,产品技术复杂度。其标准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性收入与高新技术产 品产值的总和应占本企业当年总收入的 50%以上 19。 根据 2002 年 7 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中 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范围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 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因此, 本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就沿用上面所提到的三个标准对在中国高技术产业的 统计范围内的企业来进行判断该企业是否是高新技术企业。 2.1.2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 (1) 创新性强 高新技术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时,最大的特征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创造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出新的资源以及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获取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从技术创新的 方式来看,高新技术企业更注重自主创新,将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视为 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最终模式,以获取高额的边际利润。 (2) 高投入性 与一般的经济活动相比较,高新技术企业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时 间来从事技术创新。新技术的研发、样品试制、中间试验、生产流程的重新组织或 改进,以及试销活动都伴随着新资金的大量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强度越 大,其投入强度也就越高。 (3) 高风险性 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其高风险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研究创新活动 的不确定性,二是投资效益的波动性。两个层次的风险紧密联系,后者以前者为转 移,前者以后者的充分展开为再生条件。高新技术开发涉及诸多因素,如技术、材 料、经费、市场、人员素质等。这些因素中,缺乏某一因素的配合或配合不理想, 就可能导致开发失败。高新技术开发的高风险直接影响到开发者的勇气和投资者的 信心,从而加剧了开发风险。 (4)高收益性 高投入、高风险,必然伴随着高效益。高新技术产品一旦开发成功,将形成在 一定时期的市场垄断,这种优势或垄断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垄断高额利润。正是 这种垄断利润的存在使众多企业不惜以高投入从事创新活动,以取得技术优势和市 场优势。 (5)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快速 高新技术企业往往是开始规模很小,管理上很不成熟,但高新技术产品一旦开 发成功,其市场渗透能力极强,市场份额会迅速扩大,凭借其研究成果可以迅速发 展成为组织和管理上规范的大公司。 (6)社会及经济效益巨大 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开发一旦成功,就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 本,扩展国际、国内市场,获得比传统企业高几十倍,甚至上千倍的巨大经济效益。 (7)技术知识密集和高级技术人才密集 高新技术企业要创新进取,特别需要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高级技术人才。著 名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曾规定进入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中专以上 学历的科技人员要占职工总数的 4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要占职工 总数的 30%以上。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8) 高新技术企业集研究开发与企业经营于一身 高新技术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成果转化成商品为最终目的的科技开发 经营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导层必须是经营型的技术专家,必须既具有丰富的科 技知识,又具有经营管理能力。 2.1.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除利润总额指标 在 2004 年比 2003 年有所下降之外, 其他四项指标都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趋势(见 表 2-1);其中的三个指标即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及产品销售收入从 1998 年到 2004 年, 都翻了两翻还多, 2004 年的各项指标分别为 1998 年各项指标的 3.55 倍、 3.91 倍和 4.23 倍。通过考察产品销售收入和工业总产值两项指标,还可以发现, 高新技术企业的产销率是比较高的,一直保持在 95 %左右,这说明了我国高新技术 企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另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制造业增加值和 gdp 中的比 重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即分别从 1998 年的 8.1%和 2.1%上升到 2004 年的 10.9% 和 4.0%,而同期的制造业增加值和 gdp 也在增加,这也说明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 增长速度较高(见图 2-1)。 表 2-1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 1998 1999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年平均从业人数 (万人) 393 384 390 398 424 477 587 工业增加值(亿元) 1785 21072759 3095 3769 5034 6341 工业总产值(亿元) 7111 821710411122631509920556 27769 利税总额(亿元) 555 713 1033 1108 1166 1465 1294 产品销售收入(亿元) 6580 782010034120151461420412 27846 数据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1999-200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图 2-1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及 gdp 的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1999-2005) 分行业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每年的增加值占当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 重基本上都在 52%左右,医药制造业在 22%左右,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 15%左右, 航空航天业在4%左右,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6%左右; 从1998-2004 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的增长速度最快,年均达到 26%左右,2004 年该行 业产值增长的绝对量达到 3366 亿元,居高技术产业各行业之首;电子计算机及办 公设备制造业的产值增长速度也大大高于高技术产业的平均水平,平均达到 32%, 但是该行业增长速度起伏比较大,不稳定;2004 年医药制造业由 2003 年位居高技 术产业五大行业的第二位退到了第三位;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产值增速在高技术产业 中最低,1998 到 2004 年年均增长速度为 9.74%;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年均 增长速度为 23%左右,但每年的产业增加值的绝对量比较低。无论是从行业增加值 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来看,还是从行业的年均增长速度来看,电子及通信设 备制造业是发展最快且发展最好的一个行业(见表 2-2)。 表 2-2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9982004)在不同行业分布情况 (单位:亿元) 199819992000 20012002 2003 2004 医药制造业 433 515 634 722 835 1025 1173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87 92 106 124 149 141 149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870 11221471 16231939 2572 3366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266 241 374 432 604 1022 1226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129 137 174 193 242 275 427 合计 178521072759 30953769 5034 6341 数据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1999-2005) 8.1 8.7 9.3 9.5 9.9 10.5 10.9 2.82.8 3.1 3.7 4.0 2.4 2.1 0.0 2.0 4.0 6.0 8.0 10.0 12.0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 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占gdp比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2.1.4 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现状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采取了多种方式鼓励科技的发展,通过财政、引进外资、 进口关键设备等等,使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 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从 1998 年到 2004 年的 7 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 r&d 活 动人力投入方面,虽然 2004 年比 2003 年有所下降,但从总体上来看仍一直保持着 增长趋势;而在 r&d 经费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方面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 度,特别是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基本上保持着年均 25%左右的增长速度。但是,r&d 经费支出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却比较低,平均为 4.2%,当然,这与我国高新 技术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由于发展中国家处于行业垂直分工的下游,多采用 委托加工方式配套生产外部设备或进行设备组装等,无需进行高强度的研发,技术 密集度低。我国高技术产业也表现出技术密集度较低的特征。 专利数量是间接测度技术进步或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中国高技术产 业的专利申请呈不断增加趋势。1998 年仅为 1076 件,到 2004 年已经增加到 11026 件,增长 9.2 倍,并且专利申请数年均增长达到 47.7%。 新产品销售收入是衡量产品创新或技术进步最直接的指标。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的新产品销售收入由 1998 年的 1207.3 亿元增加到 2004 年的 6099 亿元,增加了 4.05 倍,年平均增长 31.8 %,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取得的成效非常明 显。 表 2-3 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基本情况(1998-2004)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r&d 活动人力(人年) 708799258991573111572118448 127849 120830 r&d 经费支出(亿元) 56.5 67.6 111.0157.0187.0 222.4 292.1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亿 元) 70.8 94.4 117.8134.5169.0 207.6 258.8 新产品销售收入(亿元) 1207.31525.72483.82875.93416.1 4515.0 6099.0 专利申请数(项) 1076 1482 2245 3379 5590 8270 11026 r&d 经费支出占高技术产业 增加值的比重 3.2%3.2%4.0%5.1%5.0% 4.4% 4.6% 数据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