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ra c t hc ours e ofth e c hi n 哪 e cod 。 面cal s w l t chc r p r “ 笼 55 , th c l at 扣 r m a r k e t isals。 “ p cri叨山g a se 石 esofd i s o r d e r an d th o con 正 ct . the .une m 目 。 ymcn t p r o b l . and 阮 s b o rt ag e p r o b l em ofb 一口 p i 以accumula 石 加arc d e v c to p 妞 g be加 g p erpl c 山9 q血仪 以 ” . omyfor 加 “ 五 e rdsv e l 0 p m ent. g e n e r a ll ys p e al kj n g,thc c 知 ln al a 加r 口 肚 k e t is妞此 邵 沙 刀 山汕d th c 了 e fo n 创 山 g sta罗, b ute s 切 由 1 15 恤g a u n 访 比d 妙助d cou n tiysi d e la bo1 m 山 火 e t isan加po比 切 t c o n t 即 t , asw o u asth e mostardu o usp artin the 以 刀 n o 而c 吐swi t c h e r p n 洲 艾 污 5 . u ul 正 e o th erp r odu ct l o n血 ct o r m 田 度 e 也 e l a bor m arketin v o 】 v es to讲 r s o nitsc u阳d加m 画tyd ev ei o p m 加 t as w eu as欲 ie ty b a n 刀 。 ul o usly . t 五 . 朋石 。 几 目切 叮 石 edci ty仙d coun匀s ide l a bor m 叮 k etc a n n o t depen d u p o n th e si 幻 n taneousln ar k e t m echa 画 5 功朋奴 叮 日朔 加 6 o nc 0 in p l et el y , soitm u st embod y h uman-o ri c n tcd拓叨 c 吧 d 即e fo pment vi ewpmm i n .ti y . in cou 倪 of thc q血cs ce c o n o 立 u cgr o 州 th, s 。 ” d 泊 r ec b 功 ge 胡ds y s t em . vohi ti o nof加 蛇 kp r 以 笼 55 , 此 皿 吐 用 r fo r c e n o w 1 ngwithth e ci tyandcountrysi 山 加 印mc di s p 颐t yex p 汕 由 n g isonc 物dofs ys t e nlp 址 nomenon.the 户cn 帅enon 9 祀 s a g 滋 ns l w ith阮 p r e “ u t po卿 山 时d cv e 1 0 p i ng改y an d c o u n t ry si deasa w hole 幼 drc d u c in gth e g a pbet w e cn 改yandcou n l ry si dc thcl a bor fo rcc permanen t 而邵 a t i o n isrcstr 匕 c d b scofthe 曲jd e d 比y an d cou n trys i ds优 nsusr e 乡 s t e r s yste n 、阮 sc d o u s纽 朋e dsoc i al 别 沈 u ritysystem ,th e. 盯 e 玺 沁 n 的le in d ustri al s ti u d 泊 i e , fo lms gi 助t 比y胡dc o u n lrys i d e田 c o 口 ed l s p 硕tyasw en ascityand countrysi de edu cat 1 0 .俪elf a c t o r .on d if fe r en ce toth e】 a bor fo rce pen d a n e at 而gr a t i o nr e s tr a 加 仁山 c prese ntl a bor fo t “月 。 w in g a 舰 口 o t fu d d a m 曲团y com p l c te 脉 co即try s i 血w o r 奴r 如 山 abi t e d alca an d the p r o fe ss 1 0 几 al s ta t u s c h ange, t b usfo rm a 成 污 i d e dl a ber m al k e t be。 刀 c en 改yandcountrysid。 , w hi 比 al sob ri n 邵 曲 。 utth e p ro b l e m s ofsu rp l us川 r all 欧 幻 r force , uncmp l o 帅e n t and s u b e m p l o ymen t aswell as 比 e l a bor forcere s o u r c 亡 s d i s pos i t i o n b 亡 ing out o f b al ancc the kcy m e t h 0 dstorcso l v c th c p ro b l e m s ofq 血e sel a bor m ar k e t 畔 r e s l o ri 血 9 th crc gula t i n g加 n c t i o nthat th em ar k e t m cc b 胡is madjus tmcn t tol at 沁 l m ark城 re fo rmin gth ecensus re gi s tc rm ana g e m c n t _ syst e m th at di 脚ty di s 已 n r n l nat es , adjus 血9 ” as on浏“ c i tyan d co u n 生 ry s id c in dus 亏 ri als 成 一 叩5 , 伴而ct in g 阮 朋 d 目 s e c u ri t y s y st em t ha t sta即a t i n g l at e th 汕th e s y s te mobt a i n g 恤p to yme n t , adju s l in g th e如 印毗 g a pbetwe e ud ty andc o u n trys i dc, r e d u cingd t yandcount 仃 s l de 目u cat i o n all cvcld 迁 比 re n ce , . c ce l cr at 吨 the s u 印 lus n ir all a bor sou众 m l g r a t c to斑y b ra n c b , dr 叨 gi ngth c c b a nne l bc加 g l aborso uree onth o m ovemcnt bc卜 刀 c en凉y and count ry s l d c , b u i l d i n g a o pe n w hipp y u nj 五 e d c i t y and cou n trys i d c l a bor m 出 t e t s t ep b y st6p . 价了, 叮山: the 助or m aj 傲 et; divid ed 改yandc o u n l ry s i de; u 苗 五 ed d ty and c o u n t ry s i d e d e v d 0 p m cnt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 经发表或 撰写 过的 研究成果, 也不 包含为获 得 南昌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手 写 ,:角q 松奴 字 日 期 : 。 : 年 ;一 月 沂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 位论文作者完全了 解南昌大学 有关 保留、 使用学 位论文的 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 将学 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手写) :导师签名 ( 手写) : 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大含 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南昌大李可以 将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 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南 q 沁末 导 师 签 名 , 丫月口 , 多 心 签字日期: _ . 。 夕 年犷 月可日 签字日期: 吵年 广 ” 可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l l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是同城乡劳 动力资源得到较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分不开的。但是,我国劳动力总供给大于 总需求的格局并未因经济的调整和持续增长及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变革而改变。 据测 算, 改革开 放以 来, 全国 城乡创造的就业机会累计达2. 2 亿个 左右, 但这仅 仅是 吸纳了同期 城乡新增加的那部分劳动 年龄人口 和过去30年在农村沉淀的 大 量剩 余劳动力中的 一部分。 从我国 人口 增长的惯性及其带来的劳动力的增长供 给趋势来判断,劳动力剩余的特征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在我国的城乡并存。 我国 人口 及劳动力大 量在农村。我国农村改革启动了 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层 次、 多途径转移的 进程,而城市 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又带 来了 前所未 有的 众多的就业需求 和岗位。这不仅在一段时期内 使城市本身的劳 动者得到较充分的就业,而且还容纳了数千万进城民工。然而,随着竞争的加 剧, 面对资本、技 术和劳动等经济要素重新组合的 挑战、国 有企业的改 革、 城 市企业下岗职工 “ 再就业”压力的加重,许多地方在传统的 “ 二元结构分条件 下形成的 “ 城市保护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政策有所回潮。这表明我国长期向 城市倾斜政策的惯性和影响还很大,劳动就业体制改革中尚有不少观念和做法 需要不断磨合和加以改进。因此,“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这一问题的研 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我国一直致力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经济改革之 前,我国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来 保证这一目 标的实 现, 在较短的 时间内实 现了工 农业产值结构的 重大转变。 1 952 年,国内 生产总值中农业 所占 份额为5 0 .5 % ,到 1 9 78 年下降到2 8. 1 % , 下降了 22.4个百 分点 。 但同期农 业劳 动力的比 率仅下降了13个百分点。 1 978 年农业劳 动力在全社会中 所站比 重 仍然高 达70.3 % 。 造成这 种劳 动力就业结 构转换滞后于 产值结构 转换的 根本原因是:1 978年以 前我国在工 业化战略的实 施进程中 一直 存在着限制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也就是国家通过实行城乡劳动力 市 场分割的政策严格限 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以 及农村劳动力在非农村领域就 第一章导论 业 。 进入20 世 纪80年代, 城市用工制度和二元结 构的 保护制度开始逐步松动, 使农民离乡进 城的 条件逐渐趋于成熟。 00 年 代初开 始出 现的 “ 民 工潮” 愈演愈 烈,到 1 998 年 末, 全国农村 在外流 动就业人数达到4 4 2 3 . 90万人, 年内 新增外 出 流动就业达到1 2 0 5 . 32万人。 有些省份如江 西、 四川、 河南、 湖南等, 每年外 出 打工的 劳动力占 到 本地劳 动力的 20% 以上; 在北京、 上海、 广州这些 大城市 中,1 998 年底, 外来劳动力 就业人数超过当地 就业人数的30% 。 实际上, 外地 劳 动力对于 城市经济做出的 贡献是 显而易见的, 城市居民的生活事实上已 经离 不开这些外地民 工 , 但由 于城市劳 动力 市场的 分割和城市二元就业体制 , 外 来劳动力进城一般只能进入城市的外部劳动力市场, 从事的大多是 “ 脏” 、 “ 险” 、 “ 重”一类的劳动, 并不与 大多 数城市职工形成 直接竞 争关系 ( 参见表 1 一 1 ) 。 同时,本地劳 动力市场国 有企业工资 和就业决定的制度特征也进一步阻 碍了 劳 动力市场的 发育和效率的 增进,削弱了劳 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 功能, 造 成了城乡劳动力市 场的分割。 表 卜 1 非正规就业和农民工就业 ( 万人,%) 报表汇总普查推 算其中:乡 镇迁 移农民 工 全部全部城市户口劳动力比重 采掘业5 984 肠3423 27. 8 制造业 .3 9335 6 7 43 6 751 3 7724. 3 建筑业8 印1 (拓 扫6782 6 725.0 社会服务业卯21 1 687 652 1 31 8 3 科学 研究和综合技 术服务业1 751 381 0342 ) 金融保险业3 273 4 5239巧4 5 批发和零售贸易、 棍饮业29343527235 67 0920.1 房地产 业1 印i 5 3i o il 44 )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4 8 85 534 2 0315. 6 其他行业2011 4 31 091 17 . 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 d 0 5 ,劳动力和社会保障部,公扣 5 .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机制 尚未 完善, 而且面临这多重分割的局面。弄清 我国劳 动力市场多 重分割问 题就 第一章导论 成了 解决 城乡劳动力自由 流 动与就 业问 题的重要 基础。 可见,在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条件下,允许农村劳动力在城乡 之间 和在城市各部门之间根据市场价格信号而充分自 由流动,消除以 户籍制度 为基础的 各种歧视性就业政策, 改革企业用工制度,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 的基础性作用,从而最终实现城乡 劳动力市场的协调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 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l z国内 外研究 概况 劳动力市场理 论是由 马克思首先提出的。 在他之前, 众多的经济学家 把劳 动 力商品 和劳 动力市 场纳入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围 , 但并没有 对劳动 和劳动 力作出 区分,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学说研究中区分了 劳动和劳动力之间的差异, 并在实际 研究中 解决了由 劳动力商品特殊性所产生的 难题: 一是劳动力市场的主体 是劳 动 者; 二是劳动力 商品不同于其它的普通商品,劳动者不出 卖其自 身, 而只是出 卖或 转让其劳 动能 力,这种劳动能力是市场上的交易对象: 三是劳 动力 市场是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相结合的结果。 马克思指出 “ 不论 生产的 社会形式如何,劳 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主要因 素。 但是,二者 在彼此 分离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的因素。 凡是进行生产, 就必须 使它们结 合起 来。 ” 长期以 来,西方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总 是以 高度的 热情关注和探讨劳动力问 题。 西方大 量的 经济学文献讨论 过资 本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劳 动力市场的发育。 在萨尔. d, 霍夫曼 的经典著作 劳 动经济学 和萨缪尔森、 诺德豪斯的 经济 学中主要分析劳动力供给模型与劳动力供给行为、劳动力需求模型与需求决 策、劳动力供求政策、劳动力市场均衡与非均衡、劳动力市场歧视等问题。 经济学家 刘易 斯利用二元经济理论和劳 动力市场联系在一起,建 立著名的 刘易斯模型。 根据刘易 斯模型, 只要 现代工 业部门能够提供一个高于传统部门 的实际工资, 而且这个较高的工资可以弥补 城市较高的生活费用和劳动力转移 的心理成本,则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就会 自然源源不断地向现代部门转移。因此 农业劳动力向 工业 部门转移的决定因素,是 城乡收入的预期差异和城市就业机 会可能性的大小, 而不是当时现存的城乡收入的实际差别。 例如, 一个农村劳 动力在农村的年收入为5 00元,而到城市工作的年收入为1 1 洲) 元,如果预计到城 第一章导论 市工 作一年就 业的 可能 性为20% , 则该劳动 力在城市工作一年的预期 工作收入为 2 (x)元,而不是1 0 d( ) 元, 这样他就不 会流入 城市, 而选择继续留在 农村。 如果在 城市的就业机 会为 70% , 则预期收 入为 7 00元, 比 农村的年平均收入 5 00元高, 这 样就有可能 流入城市。 但这种模型无 法解决 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向 城市的 转移的 诸多限制问题。 经济学家 托达罗 ( m 卫 tod aro ) 建立了 一 种新的 城乡 劳动力转移模型, 弥补 了刘易斯模型在劳动力转移研究上的不足。托达罗模型的出发点是:农村劳动 力向城市转移的 决定因 素是城乡经济结构的差异以及劳动者对转移成本和效益 的权衡, 其动力不仅来自 城乡 实际收 入水平的 差异,还来自 能够取得城市就业 岗位的概率.其基本模型是: d二 wy n/u r 公式中: d 表示预期城乡收入差别, w 是城市的实际 工资, : 是 农村的 实际收 入, y 是城市新工作的创 造率, n 是城 市的就 业水平, u 是城 市失业水平. y n /u 就是 城市获得就 业岗 位的 概率。该模型 表明, 城市现代产业和 农村传统产业两 个劳 动力市场要实 现流动,不仅和城乡实际收 入有关, 还取决 于城市的 就业概 率。 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它是由许 多地区性或 行业 性单个劳动力市场发育开 始, 而后逐渐扩展渗透, 成为由 许许 多多单个劳动力 市场总 和而成的劳动力市场 体系。 这是一个漫长的 历史过程, 也是一个自 然发 展的 过程, 从劳动力市场主 体形成到市场服务中介的 建立到运用 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再到政府运用法律保障劳动者的利益,经过了几百年时间, 并付出了很大代价。 建国以 后, 我国 选择了 社会主义制 度。 但由 于教条主义地理 解马 克思主义 的商品经济理论, 错误地把计划等同于社 会主 义, 把市场等同于资 本主义, 结 果在社会主义实践中,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 济体制, 市场被限制 到了 相当 小 的范围。本来就不发达的劳动力市场逐步退出了市场体系。所以说,在传统计 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不 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当 然也就没有劳动力市 场。 劳动力 资源实行行政计划 配置, 而不是按市场经济 规律进行配置。 直到 1 993 年n 月, 在我国共产党第十四 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 共中央关于建 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 体制 若干问 题的决定 中 , 我国 才第一次鲜明 地提出了“ 劳 动力市场” , 指出“ 当 前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 是: 发展金融市场、 劳动力市 场、 房 第一章导论 地产市场、技术 市场和信息市 场等” , “ 改 革劳动体制, 逐步形成劳动力 市场气 因此可以 说,只 有从 这个时候开始, 我国劳 动力市场发育 才真正 开始。 孙月平 ( 2 (x 抖 )总结 过劳动力 市场的内 涵, 并对劳动 力市场的 特征 进行了 归纳。他认为,劳动力 市场是劳动力商品买 卖关 系的总和, 是劳 动力的买 者和 卖者之间的 商品交换关系; 是劳动力 进行流动和 交换的场 所:是实 现劳 动力资 源市场化配置的方式,是其内在机制和实现形式的统一;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 要组成部分, 按照市场规律 对劳动力资源进 行配置 和调节的一 种机制。 他还认 为, 劳动力 市场具有以 下几 个特征:劳动力市场是 要素市场而不是产品市 场; 劳动力市场上的劳 动力寓于劳 动者本身之中;劳动 力市场的活动不仅受供求 双 方决定,而 且受到 政府、舆 论、 工会等社会力量的影 响和法规的制约。 而农村劳动力市场萌芽于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有了独立的生产经 营自 主权,使得劳 动力的自 由 流动成为可能。 农户开 始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 安排劳动力使用, 艘得剩余劳 动力显现化。 农民 开始向 乡镇企业流动, 并出现 大规 模的跨地区流 动,出 现 “ 民 工潮” 。 可以 说, “ 民 工潮, 是农村劳动力市场 发育的加速器。 周其仁 (19 9 7 ) 对我国 农 村劳 动力市 场进行过研究。 他认为, 1 979 1 994 年间,我国农村就业呈快速增长的态势。这种快速的农村就业扩张,主要是通 过以 下三条途径来实现的: 第一, 农业内 有效利 用劳动力资 源的 机会增加了 ; 第二, 农村的 非农就业有了 惊人的成长:第三, 农村劳动力 加快向 城镇制造业、 商业和服务业转移。据估计,16年间农业内部有效利用劳动力的机会共增加了 约50%,农村非农就业提供了近1 亿个新的岗位,另外约有3 侧 刃万农民工转移到 县城以上的城市就业。 赖德胜 ( 1 9 9 6) 对我国 的劳 动力市场分割进行过 研究. 他认为我国的劳 动 力市场分割主要表现为制度性分割,并认为这种分割是经济转型国家特别是我 国的一种特殊的现象. 他还认为, 我国自 1 9 49年以 后实 施的 一系列制度 ( 特别 是户籍制度) 导致我国劳 动力市 场被分割为 城市和乡村 两大块。 2 0 世纪7 0 年 代 末期开始的 经济体制改革 并没有消除这 种分割, 而是使 这种分割的 表现形态发 生了 变化,即由 城市劳动力 市场 和农 村劳动力 市场分割 演变成体制内 劳动力市 场和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 如表1 一 2 所示) 。 第一章导论 表1 一 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前 后的 我国 劳动力市 场分割 改革前的劳 动力市场 农村劳动力市场 城市劳 动力市场 改革后的劳 动力市场 体制内劳动力市场 体制外劳动力市场 农村劳动力市场 城市体制外劳动力市场 三资 企业作为 需求主体 国有单位作为需求主体 资料来源: 赖德胜: 论劳动力市 场的制度性分割 ,载 经济 科学1 996 年第6 期. 经济学家们较多地 把城市劳 动力市场或农村劳动力市场作为两个相互独立 的劳 动力市场来分 析, 或者就是笼统的就劳动力市场 进行研究, 而很少将两者结 合起来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研究。而现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家 所关注的焦点,是 在这两个劳动力市场之间劳 动力 转移的条件,以 及两个劳动 力市场上的 就业制 度问 题. 本着对中共中央 委员 会文件表达的 精神,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就应 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1 3 研究的内 容 本文在研究现阶段我国 劳动力市场现状的 基础上 , 提出了我国劳动力市场 存在的问题 , 并以 此为基 础提出 建立我国 城乡统一劳 动力市场的 概念.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 章导 论部分分析探讨本研究的依 据和意义、国内 外研 究概况的综述。并 在总体上 对论文有个概括。 第二章 对我国 农村劳动 力转移的 理论分 析. 主要介绍了 我国 农村劳 动力的 产生、就业问 题. 并研究了日 本和美国 等发达国 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及特 点,以 此对我国 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出 几点 启示。 并概述了 建 立我国统一劳动力 市场的意义。 第三章阐 述了 我国 城乡劳 动力市场发展的 现状.主要 论述了 我国 城乡劳动 力市场发展的总 体情况以 及存在的问 题, 并对我国 城乡之间劳动力就业制度进 行了比较, 在此基 础上对我国的 就业形势进行了简要归 纳。 第四章对我国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城乡分离 第一章导论 的户籍制度、不合理的 产业结构、 滞后的 社会劳动保障制 度、城乡之间的收入 差距以及城乡 之间 教育水平的差异。 第五 章对建立我国 城乡 统一的劳动力市 场提出 对策建议。主要 针对上一章 中造 成我国 城乡 分割的劳 动力市 场的原因 提出了 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第 六 章 研 究了 建 立 城乡 统 一 劳 动 力 市 场 的 一 个 案 例 : 浙 江省 建 立 城 乡 统 一 劳动力市场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问题进行了 总结和提出展望。 第二章 我国 农村劳 动力转 移和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的 理论分 析 第二章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的理 论分析 2. 1乡镇企业的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国 的乡镇企业是随 着家 庭联 产承包责 任制的实施以 及在农村地区非农业 部门的投 入而迅 速发展起来. 乡 镇企 业的发 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变革, 使 得大量的 工业、商业、建筑业、 运输业和服务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改变了 农 村单一的 经济结 构和就业结构,从而 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就业结构, 特别是对农 村剩余劳 动力的吸收具 有重 要影响。乡 镇企业的就业变化极其明 显, 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和90 年代前 期, 随 着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实行 迅速增长 ( 参见表 2-1 ) .1980 年到 1 996年,仅仅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人数由3 1 刀) 万人 增至 l 3508 亿人。其 增长的原 因主 要是 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和农业劳动率的提 高, 使大 量农村 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 分离出 来, 采取了“ 离土 不离乡”的农 村内 部就地转移方式 , 转向 农 村的 乡镇企业。 00 年 代后期以 后,由 于农村结构 的 调整、乡 镇企 业技术进步的加 快、资 本密集程度迅速提高 等原因,吸纳农村 剩余劳动 力的能力明显下降, 使 得乡 镇企业从业人 数呈现下降 趋势。 但仍保持 在l 2 8 亿人左右的水平。 这样乡 镇企业 也就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 改革急速变化, 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 体。 表2 一 1 农村和乡镇企业劳动力的变化 年份 农村劳动力 ( 万人)( a) 农业劳动力 ( 万人)( b) 乡镇企业劳动力 ( 万人)( c ) 构成比重 ( %) ( c ) / ( a) c )1( b) 1 9 80 1 9 85 1 9 9() 1 99 6 2 (x洲 ) 2 (x) 5 3 1 8 3 6 3 70 65 4 加1 0 45 9 62 4 7 9 6 2 5 02 7 9 283 34 3 0 3 51 3 3 3 36 3 2 2 60 3 2798 3 3 0 81 3 0(洲 ) 6 8 7 9 9 2 6 2 1 35 0 8 1 2 8 2 0 1 35 8 6- 9 . 4 1 8 . 6 2 2 .0 2 9 .4 2 6 .7 27 .0 1 0 . 1 2 2 . 7 27 .8 4 1 . 9 3 9 . 1 4 1 .0 资 料来源: 农业部 我国乡镇企 业统 计年鉴 , 历年;国家统计局 我国 统计 年鉴, ,历年。 然而,虽然乡镇企业使得 大量的 农业劳动力向 非农业 部门 转移, 但它所吸 第二章 我国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建立统一劳动力 市场的 理论分 析 纳的劳 动力对于农业而言,并不能简单地认为 是剩余劳动力。其中的 大部分是 教育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优秀人才,由 于背离了 农业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农业发展的 稳定 性, 同时使农业劳 动力的 质量逐渐低下。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始终存在着潜在剩余劳动力问题。特别是人民公 社解体以 后, 在集体经营下隐 性化的剩余劳动力一 举呈现表面化倾向。我国是 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 全国 人口 的大多数,人均耕地面积小于世界 平均水 平。 农业生产过 程中所需要的劳 动力是有限的;以 及农业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 导致农业对人力劳动的需求减少,这就必然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的闲置。 自00 年代以 来,我国平 均每 年新生的 劳动力约为 1 4 阅 万人, 其中的 三分 之二被农村的 乡镇企业和第 一产业吸纳. 1 994 年 3 月, 政府提出 农村剩余劳动 力向非农业部门的 转移和地区间合理的 流动, 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应该积 极的 诱导,并 加强 管理。 1 99 5 年7 月, 政府又进一步 提出, 我国发生了大 规模的 人口 流动, 其本质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和就业 潜在力的开发。 据有关专 家推测,到 2010 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 亿人左右 ( 孟听、鲍有梯厂 1 996)。 现在我们用一 种简单 方法来推测未来几 年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 首先对耕地面积所需必要劳动量根据下述公式求得: 珑 二 5 / x: _ 公式中: 玩为耕地必 要劳 动力, 5 为总 耕地面积, x为劳动力 人均可耕作的 耕地面积。 其次,根据下述公式求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即: a 二 les 蚝 一 l 住 其中 a为农村剩 余劳动力,l 为 农村劳动力,l 佗为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 力。 计算的 结果如表 所示, 与一般的预测有 所不同。 2010年农村劳动力为5. 3 9 14 亿人, 其中 对耕地必要的 就业劳动力为l 3 6 91亿人, 被乡镇企业吸纳的有l 60so 亿人,剩 余的2. 4143亿人为 那时的 农村全体的剩 余劳动力 ( 参见表2 一 2)。 表2 一 农村剩 余劳 动力的 预测 年份 农村劳动力 ( 万人) ( l) 总耕地面 积 ( 万亩) ( 5) 耕地必要劳 动力 ( 万人) ( 蚝) 乡镇企业劳 动力 ( 万人) ( l 花) 农村剩余劳动力推 测数 ( 万人) l一 l s一 l l l 2 加7 2 (x)8 2 (x为 201 0 5 0 9 3 8 5 2 7 23 5 3 2 48 5 3 9 1 4 1 3 8 1 2 1 1 3 682 0 1 3 64 1 5 1 3 5 9 5 4 1 3 9 1 0 1 3 7 7 9 1 3 736 1 3 6 9 1 1 445 0 1 5 4 28 l 5 8 3() l 6()8 0 刀 5 78 23 5 1 6 1 3 682 24 1 4 3 第二章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的理论分析 今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压力,不仅来自 农村劳动力的自 然增量,从动态上 看,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可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 农业部门还会 不断地再生出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的一部分转向乡镇企业。从长期的 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农村 产业结构的优化、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乡 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机能减弱。 假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乡镇企业 停 留在 1 9 9 6 一 2 006 年间年 平均转移 5 82万人的 水平, 2 010 年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 力为 2. 4 1 43 亿人, 所以, 仅依靠 “ 离土不离乡”的 农村内 部就地转移方式,己 无法解决数以亿计的农 村剩余劳动力的出 路,因而只有采取 “ 多渠道分流,多 种形式转移”的方式,全方 位开拓就 业门 路, 才能行之有效地增加农村劳动力 的就业机会。 总之,自 农 村经济 体制改 革以来,乡镇企业就业结构的变化是明显的, 特 别是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共吸纳了 1. 6080 亿农 村劳动力。 大量 剩余劳动力 进入乡镇企业,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自 身由农 业 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 移问 题,也减轻了农村 剩余劳动力流向 城镇就业的压力。 但近年来,乡镇企业发 展势头 趋缓,经济效益下滑,吸纳新增就业能力明显 减 弱.即便如此,由于乡镇企业资本密集度较低,其就业生成能力比城市国有企 业要高得多,故它 在吸纳农 村剩余劳动力方面仍将发 挥重要作用。乡 镇企业增 长速度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与小城镇建设。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接 近农村的 小城镇就业,既可以降 低农 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就业风险, 又 可以 避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流入大 城市带来的种种问题。因此, 这种农 村内 部就地转移方式应该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2 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传统低生产效率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较高生产效率产业部门的自由流动, 是 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改革开 放以前,有国家推行抑 制人口 流动的政策, 我国 农村长期积存的 剩余劳 动力未能随着工业化的 推进而 实现相 应的转移。1 978 年 以 后,随 着市场经济体 制的 推行,使生产要素在产 业间、 行业间和地域间的 流 动成为必然趋势,农村 剩余劳 动力转移开始有了突 破性进展,从而促进了 农村 经济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到 70 年代末,政府为了确保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 第二章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的理论分析 实行以 城市 部门为总心、以 重工业为发展重点的 城市部门 和农村部门分 割的二 元经济体制,禁止农村人口向 城市流动。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受到 了限 制, 导致农村劳动力长期 过剩。 而同期的 农村生育 基本上采取了放任自 流 的 人口 政策, 使农村人口 迅速增长, 1 9 4 9 1 978 年间 农村人口 增长了3 亿人, 年 均增 长率为2. 07% 。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 动力长期滞留 在传统低生产 效率的农业部 门,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自70年代末以 来,以 农村家庭联产责 任制为 先导的农村经济体制改 革, 使 农民具有生 产经营权和就业自 主权:1 979年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大 幅度调整及农 业相对收益的提高,刺激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同时,非农产业大量积存 的农 村劳动力从农 业部门 分离出 来,向 非农产业 部门 转移。 1 卯8-1 9 89年, 共有 肠5 9 万农 业劳 动力转向 非农产业, 其中 在农 村内 部就地转移5348万人, 进入城 镇的有1 3 1 1 万人,年 平均转 移规模605 万 人, 年均增长率为10.9 % 。 这种转移 速度, 在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高速非农 化,使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总量的比重迅速降低,由 1 978年的 7 0. 7 %下降 到 19 8 9 年的5 9. 5 % 。 这意味 着农村剩余劳动 力程度己 经明显降低,农 村 “ 劳 动 力的无限 供给” 开始向 劳 动力 有限 供给转化. 进入90年代以 后,农村的工业、 建筑业和商 业等非 农产业发展较为迅速, 特别是农村工业的发展, 技术进 步显著, 逐步由劳 动密集型向 资本密 集型转 化, 其资本密集度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因而新生就业能力明显减弱。这样农村剩 余劳 动力的 转移方式也就开始发展成为以 大城市为目 标的 “ 民 工潮” , 从而形成 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高潮。这种 “ 离土又离乡”的转移模式最初出现在经 济 较为发达的珠江三角洲, 此后迅速扩大到 全国 各大城市。农 村剩余劳 动力转 向城市务工经商,促进了 城市经济的 发展。另 一方面,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农村 非农化转移则促进了农村内非农业生产的增长.农村内非农业就业人员比重越 高的地区,农民纯收入也就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 是巨大的。 据统计,1 996- 2 006 年共有近 1 亿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年平均 转移规模1 (x 幻万 人, 平均增长率为10.5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对我国农 村经济发展的 影响是深远的。在传统的工业 化优先发展战略和二元经济体制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很有限的。 真正大规 模地向非农产 业部门转移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 主要是在农村 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部门转移就业;异地转移主要是经济不 第二章 我国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建立统一 劳动 力市场的理论 分析 发 达地区向 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优化了 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提高了农村 的工业化水平; 而农业部门 劳动力的 减少, 也为农业生产实现适 度集中的规模 经营 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创造了 条件; 大规模农村剩余劳 动力脱离农业生 产部 门, 使农村经济结构由 单一 化经济形式向 多元化经济形式转化,从而促 进农 村 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2 3 国外农村劳 动力转移的经验 2. 3. 1日 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 z jl i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 日 本国 土狭小, 土地条 件较差, 人口 众多, 人口 密度较大。 1 00 多 年来, 日 本成功实 现了 经济结构的转 变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是顺利实 现了 三次部门 转换。据统计,从 1 935年到 1 9 7 7年,日 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部 门 构成比 例: 分别 从48.7 % 、 23% 、 28.3 % 转 变为 n .9 % 、 34.8 % 和53.3 % 。同期 三次产业的国民 收入部门 构成比 例分别从1 运输公 司资本增加了1 2. 1 倍; 商业公司 资本增加了3 j倍。 从 188()自 1 920 年, 30 年间日 本就完成了 英国用了 近50年完成的 工业革 命。 工业的迅速发展, 提供了 大量的 就业岗 位, 大量的破 产农民 进入了 工业部门, 农业劳动力的 份额显著 下降。 1 88卜1 920 年,日 本农业 劳动力份额由75% 下降到54% , 下降了21个百分点。 (2) 相对 停滞阶段 ( 1 92小19 45年) . 这 一阶段,由 于日 本政府实 行通货紧 缩和 信贷定量配给等宏观 经济政策, 扶植了 规模大、资本密 集程度高的 企业, 而中小规模、 劳动密集程 度高的企业发展受到了 限制,再加上二战后大批军人 返乡加入到农业部门, 致使这一时期农业劳 动力占 总劳动力的比 重基本保持在 20世纪20年 代的 水平, 没有更多的 农业劳 动力转 移到 非农业部门。 ( 3 ) 二战 后农村劳 动力的 转移 ( 1 9 45 年后) 。日 本二战后的农 村劳 动力转 移又可以 细分为 三个阶段: 一是恢复性转移时 期 ( 19 45一 1 9 55 年) 。战后的 经济 复兴对劳 动力 产生巨 大需求。同时,战争期间 被迫停业的 零售业和商社等由 于 社会消费的 增加而 迅速恢复, 也对农村劳动 力产生了 很 大需求。 从1 9 4 7 到1 9 55 年,农业劳动力减 少了1 70 万,农业劳动力比 重从53% 下降到41% 。二 是快速 转移时期 ( 1 9 55 一 1 9 7 0年) 。 这一时期日 本 经济进入高 速增长时期, 农业 机械化 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提供就业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章 我国农 村劳动力转移和建立统一劳动力市 场的 理论分析 20世纪 60年代以来, 中小企业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左右. 1 9 65 年以 后,第三产业成为了日 本国民经济中的 主导 部门. 与此相应的是, 农村剩 余劳动力也以 极快的 速度向 第 三产业转移。 这一时 期, 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快 的 时期, 农村劳动力的比 重从41% 下降为19.3 % . 三是 低速转移时 期(1971 一 1 9 50 年) .这一时期,日 本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农村劳动力转移趋缓,农村劳动力 占 总劳动力的比 重从19.3 % 下降到10.9 % 。 这一时 期,由于 城乡 差距基本消失, 在农业劳动力向 城市转移的同时,伴随着城市人口向 农村的回流。这样,日 本 农村劳动力向 城市转移的完 成经历了 大约1 00的时间。 2 沃l z 日 本农业劳 动力转移的 特点 ( 1) 工业部门 在吸收农 业劳动力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 无论是农 村劳动力 转移启动阶段还是二战后农村劳 动力快速转移期, 工业的发展都是最主要的动 力。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中,日 本是中小企业最多的国 家. 可以 说中 小企业是 日本扩大社会劳动就业的重要支柱。中小企业在吸收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创造就业机会、 调整劳动力供 求关系、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 ( 2 )农村劳动力 本身素 质较高 使他们能适应从农业向非 农业 部门的 转移。 日本从明治时代开始,就普遍认为经济发展离不开整个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教育事业特别是初等教育和职 业教育,由 于政府的 大量拨款而得到了 迅速的 发 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日 本普及了义务教育、从而成为当时世界上文盲率 最低的国 家之一 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日 本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于非农就业 机会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 3 )农村劳动力 转移过 程中的 兼业性。 二战以 后,日 本农村劳动力 在向非 农 产业转移的 过程中 存在着很高程度的兼业性, 形成了 相当数量的兼业农户。 兼 业形式可分为两 种:以 农业收 入为主,从事农业劳 动力时间每年在 1 50 天以 上的 称为第一兼业农户;以 非农业收入为主、以 农业收入为辅的农户叫 做第二 兼业农户。 2. 3 . 2美国农村劳动力 转移的经验 美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 美国在 独立战争前是 英国 的一 个殖民 地, 经济以 农业 为主, 资 本主 义手工业 第 二章 我国 农村劳动力转 移和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的 理论分析 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6280.3-2025芯粒互联接口规范第3部分:数据链路层技术要求
- 2025年机关老年大学招聘笔试模拟考试题
- 资源共享合作协议模板
- 2025年企业战略规划师专业技能认证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品牌形象设计师综合能力测评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健身教练技术水平考查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建筑经理执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课件中参考文献
- 2025年国际企业管理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石油行业安全培训测试题答案
- 湖北省圆创高中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 语文试卷(含答案)
-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理论试题
- 2025年交管12123学法减分考试题库及答案
- 定额〔2025〕1号文-关于发布2018版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2024年度价格水平调整的通知
- 2023年漳州市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放射性药物医学知识培训
- 关于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的实施办法重点内容学习PPT课件(带内容)
- SHSG0522023年石油化工装置工艺设计包(成套技术)内容规定
- 《一次函数的图像》-完整版课件
- DB44∕T 1836-2016 不锈钢美容工具
- 高一新生入学家长会发言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