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论文)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源问题研究.pdf_第1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源问题研究.pdf_第2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源问题研究.pdf_第3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源问题研究.pdf_第4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源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源问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摘要 珠三角经济发展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飞跃,其中经济总量上升至全国 的 1/8,国民人均生产总值越过 4500 美元,财政总收入占全国的 1/7;质 的增长我们可以从四个指标来看;分别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单位 gdp 能 源消耗、主要污染排放量、每亿元新增 gdp 用地。体现了珠三角经济已经 步入了质量型、效益型的增长方式。改革开放后珠三角经济突飞猛进,经 济的增长方式却始终在高投入、高消耗状态。珠三角的资源瓶颈已经成为 其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年来,推进产业优化调整,打破过往完 全依靠投资拉动、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引导社会积极因素参与创新,平 稳过度到创新拉动经济增长、节能减排好省的发展阶段。目前珠三角却面 临着社会产业经济结构性调整发展与现存人力资源结构的不适应,现有人 才总量储备不足,集中表现为高层次人才缺乏。 在知识经济时代,珠三角未来的出路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升级转型道路,现阶段珠三角面临资源发展瓶颈,产 业转型升级面对的困难不少。发展高科技产业需要高科技人才,发展高附 加值制造业需要大量工程师和技能熟练的产业工人,发展第三产业除了吸 纳其他产业转移而来的人力以外,法律,教育医疗卫生,金融保险等高层 次服务业一样需要专业服务人才,将给我们提出第三产业人才结构优化的 要求。 如果将经济结构的变动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 阶段、发达经济阶段。越是在高级的经济发展阶段,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 长起的作用越大。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是生产要素从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 流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如果没有人才这种关键的生产要素及其有效流 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就不可能实现。 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人力资源现状怎样?通过整理地区产业 与人力资源的相关资料,论证产业与人力的互动关系,并发现两者不相适 应的主要内容。 为了让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更加鲜明,本文以地区所属的东莞市为 例,详细总结了东莞相关部门历年来的工作成绩,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人力 资源未来发展趋势,实际面对的主要困难及解决策略。本文特别提出东莞 为背景的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源战略模式,肯定了教育是解决产业人才供 应问题的主要途径,论证了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部分与产业发展其他 资本一样具有生产和增值的能力。根据问卷调查可以看出,东莞人才流失 的速度很快,吸引人才的基础环境比较薄弱,这也是珠三角城市的人才环 境典型。根据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和人才环境的弱势要素进行统计,得出 加强基础教育建设,配套外来人才子女教育资源分配机制的重要性,明确 了沉淀人文环境,改善社会治安,打好城市名片,规划美化城市基础设施 等从而凝聚“城市人才竞争力” ,分层分配社会公共资源作为产业转型升 级时期的过渡应对机制。 关键词: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源 abstract pearl river delt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made a good progress on quantity and quality. increase of the amount is proved by the fact that total fiscal revenue of this region is to the countrys 1/7; the performance of economy rose to a nationwide total of 1/8. the leap of quality can be explained through a group of data: growth of fixed investment,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unit gdp, emissions of major pollutants, and the new construction site of each additional 100 million yuan gdp. all these show that the econom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has been gradually entering into a growth orbit of quality and efficienc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rds economy is developing rapidly. its total improved with an improper ways of a high input, high consumption of extensive state. now, the question of resources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recent years, the pearl river delta started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hange the developing modeldriven by investment and resource consumption. the region lies in a phase now: galvanizing creative vitality of society, the release of creative energy, and gradually into the innovation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downward. however, the prds human resource structure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s, focusing on a poor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prds future prospects depen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facing the resources development bottleneck at this stag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as so many difficulties. high-tech industry needs high-tech talen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value-added manufacturing needs a lot of engineers and skilled industrial workers, the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absorbed a lot of manpower transferred by other industries ;education, health, finance and insurance also need professional talents , which will give us a thir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requirements. if the change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namely primary production stage, th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ed economy stage. the more advanced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will play greater role. the key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is that factors of production flows the sect with low labor productivity to the sector with high labor productivity. without such crucial and effective flow of production factors,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can not be achieved. how about the situation of prd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human resources? through ordering the concerned information about area industry and human resources, we can demonstr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labor, and find the main incompatible content of the two. to make the method so the problems solution more clear, the article takes dongguan city as an example, and summarizes the performance in detail of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ver the years, and analyz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human resources, the main difficulties and solv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pearl river delta,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uman resources 西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本人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已在论文中做出了明确的声明,并 表示了谢意。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和 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者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本人同意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有关 规定保留本人学位论文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资料库送交论文或者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藏大学可以将本人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者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制 手段和汇编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1 第 1 章 绪论 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加快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加快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改革”的集中政策优势,在全国推行了效 率为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靠港澳区位优势,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 历史机遇,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处女地” ,同时带动珠三角经济总量超过新家坡,集 中了政策优势、产业转移和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社 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珠三角的发展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国富民强的必经之路,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行得通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全国改革开放的脚步加快,环渤海 经济圈和长三角、京津经济区域发展的快速推进,加之国际发展能源危机的大背景对 实体经济的日益蔓延,外在需求的不稳定。珠三角以代加工为主的粗放型,资源依托 型,人力成本、土地成本最小化发展模式已经很不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集 约发展要求,表现为:产业层次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能源持续保障乏力,经济结 构失调,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弱;土地过度开发,环境代价高昂,社会事业发 展缓慢,公共管理水平急需提高。 目前,珠三角面临着亚太地区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亚洲地区间合作一体化背景 将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在新形式下,推进珠三角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面对挑战,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建立科学发展机制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1.1.2 珠三角人才资源与产业转型升级不相适应的状况 1.1.2 珠三角人才资源与产业转型升级不相适应的状况 珠三角经济发展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飞跃, 其中经济总量上升至全国的 1/8, 国民 人均生产总值越过 4500 美元,财政总收入占全国的 1/7;质的增长可以从固定资产投 资增幅、单位 gdp 能源消耗、主要污染排放量、每亿元新增 gdp 用地四个指标来看, 体现了珠三角经济已经步入了质量型、效益型的增长方式。改革开放后,珠三角经济 突飞猛进,经济的增长方式却始终在高投入、高消耗状态,资源瓶颈已经成为其持续 2 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年来,推进产业优化调整,打破过往完全依靠投资拉动、 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引导社会积极因素参与创新,平稳过度到创新拉动经济增长、 节能减排好省的发展阶段。 目前,珠三角面临着社会产业经济结构性调整发展与现存人力资源结构的不适应, 现有人才总量储备不足,集中表现为高层次人才缺乏,其次是人才分布不合理,党政 人才和事业单位人才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人才储备较多但是用人体制僵化,组织官僚 作风日甚无法激发出活力,更难得见到创新。农、林、牧等第一产业的人才却极度匮 乏,第二产业人才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急需的配套人才高价难觅。 1.2 理论综述 1.2.1 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关系 1.2 理论综述 1.2.1 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关系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生产总值中各产业所占的比重及产业间互相关系,产业结构代 表了三次产业发达程度和区域发展的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将会发生 根本变化,一般来讲第一产业比重将会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会比较平稳,第三产业比 重会有所上升。这就是所有产业结构优化,一般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表现。产业结 构调整就是实现各产业间的合理的比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各产业向更高的层次 升级,从而达到产业的高生产率化、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和高新技术化。人力资 源结构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人力资源数量结构和质量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 一般人力资源结构是人力资源量的结构与供求结构的影响。人力资源结构调整是经济 发展和产业升级及劳动力价值提升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的速度与效率制 约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姚先国、朱海就、倪云虎,2006) 。 产业结构决定人力资源需求结构,进而影响人力资源经济方向与水平。一方面, 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与升级可以为经济发展培植了新兴的高增长型支柱行业,为区域 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与竞争点,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 调整升级的速度决定了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的速度决定了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速 度,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势必引起人力资源结构进行互动的调整和升级;另一方面, 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可以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的经济增长率,为 产业结构升级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本竞争力, 3 人力资源结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条件和基础,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必然会带动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人们通常较多的将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定因素归于体制因素、产业政策、以及产权 关系所决定的资源配置,认为只要通过体制的变革、产业政策的倾斜、产权关系的变 化就能促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而忽略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 内在作用。代表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因素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质量的发展水平 和数量的结构状况,决定着产业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演变和 升级不能超越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阶段,也就是不能脱离科技的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的 数量结构和质量的状况,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将以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作为基础, 人力资源开发的质和量也应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林玉梅,2003) 。经济发 展的实践证明,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是产业结构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竞争力是产业 竞争力的核心来源。建立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间良好的互动机制,实现二者的战 略互动调整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充分就业等宏观调控目标的基本前提。 1.2.2 人力的相关理论 1.2.2 人力的相关理论 1.2.2.1 舒尔茨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 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有能力的人力是现代经济丰裕的关键。 决定人类前途的并不是空间、土地和自然资源,而是人口素质、技能和知识水 平。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提高人们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 的具体方式实现的。 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主要 表现在:工资的差别主要是由于所受教育的差别引起的,教育能够提高工人收入的能 力,影响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减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状态。教育水平的提高会使因 受教育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差别趋于减缓。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还可以使物力资 本投资和财产收入下降,使人们的收入趋于平等化。 1.2.2.2 人力资源涵义 人力资源的概念是由当代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 1954 年在其著作管理的 实践一书中提出的。在我国,人力资源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人力,在辞海中 人们对于经济条件的变化、更新所作出的反应及其效率,即人们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重新考虑合理分配自己的 各种资源,如财产、劳动、金钱及时间等。 4 为人的能力,具体地讲,是人类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即人的体力、智力和技 能等。资源,即资财之源。对于资源的理解,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 现代意义上的资源应该分为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四部分组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积 极、最活跃的因素,组织的各项生产活动和管理工作都是靠人去完成,因为人(主要 指社会劳动者)是推动历史和生产力发展的唯一能动力量。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人力 资源是针对于社会活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中投入的三种基本要素(劳动力、劳动 工具、劳动对象)而言的,其内涵更为丰富而外延较小。其内涵是指社会活动、政治 活动、经济活动中正在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人的一切能力,包括体力、智力、 知识、技能、经验等天生和后天生成的能力;外延缩小为处于劳动(或就业)年龄内 的范围。企业经营管理一般是从管理角度来定义和考察人力资源涵义的。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的研究理论已经证实,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内容, 产业结构转变是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特征和解释经济增长速度和模式的本质因素,人 力资源结构调整是就业的重要决定特征变量和经济持续竞争力的根本源泉,二者在经 济的运行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两者的协调发展是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根本条件之 一。 联合国1996 年度人力资源开发报告指出,一个国民生产总值的 3/4 是靠人力 资源,1/4 是靠资本资源。世界银行的专家指出,目前全世界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 币资本三者的构成比例是 64:20:16。这说明,无论是自然资源、资本资源还是信息资 源,都只有在人力资源的作用下,才能创造财富。 侯亚非(2000)从人口学、教育经济学、杜会学多学科视角,将经济增长方式、 人力资本质量、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以及教育、科技进步因素有 机地联系起来,立足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对人口质量的内在要求,探讨提高中国人 力资源素质的决策思路。该研究梳理了影响经济增长的两大因素:要素投人量(资本、 土地劳动)和综合要素生产率(或曰“技术进步” ) ,在当代,后者对于经济增长影 响的比重日益超过了前者。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除了资本、劳动力要素投入之外的 “技术进步” 、 “人力资本”或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这是实现经济增长 5 方式转变的关键,即必须加大知识、技术进步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才能提升 各产业的层次,迎头赶上知识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善人口素质, 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候亚非以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为核心指标,对我国微观人口质量 中的教育素质,宏观人口质量中的人力资源分布质量、人力资本存量质量进行了量化 分析,通过建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联模型。客观地描述了我国人力资本存 量与 gdp 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的严重错位与滞后状况。人口平均教育水平低;人力资源 的地区、城乡、产业、职业结构分布失衡;人力资本存量总量不小,但高层次人力资 本供给严重不足,这种人口质量状况。使我们无法发挥劳动力资源大国的优势,同时 还使我们的经济发展背负着沉重的人口包袱。 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正如阿尔文.托夫勒所说, 在过去的 “第二次浪潮” 经济中,土地、劳动、原材料和资本是主要的生产要素,而知识这里被广泛定义 为包括文献资料、信息、想象、符号、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则是现在“第 三次浪潮”经济中的中心资源。在知识时代,经济体系内各种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发生 根本变化。一般认为,经济资源可以分为三类,即自然资源、人造资源(资本)和人 力资源。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三类资源的相对重要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高新 技术的原材料大多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寄居下 降,而包含高新技术的资本和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与资源重要性变化同时发 生的是产品的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 ,最重要的产品是知识本身。知识具有 收益递增这一特性,而其他生产要素是收益递减的。这决定了知识是使得经济保持增 长的关键生产要素。但根据新增长理论,知识并非是“上苍的恩赐” ,而是经济系统决 定的内生变量。也就是说,知识积累主要取决于经济当事人用于研究与开发、教育与 培训等方面的投资。知识的生产传播需要投资,而这种投资主要是人力资本投资。在 物资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虽然也需要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脑力的投入,但主要是劳动 力的投入,人力资本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知识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近年来,我过已经成为吸引国 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国际资本的大量进入虽然带动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但我们 生产的产品主要仍属中低档商品。我们从事的仍然是产业链中附加值较低的环节,国 内企业赚得的收益比较低,然而与此同时却消耗了我们大量的土地、人力等资源,造 成了环境的破坏,从而使资源、环境与能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进一步加剧。发达国家 6 利用信息和知识的优势,占领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一端。而我国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 或简单生产加工环节,处于价值链附加值比较低的一端。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知识上的 差距,使这种体现在生产上的二元化趋势有可能变的更加明显,从而阻碍我国产业升 级与结构调整。利用知识要素的关键在于人才,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与人才的关系如 下图(林玉梅,2003) : 在宏观方面,人力资本要适应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我们产业结构调整有两 个主要内容:一是制造业的产业提升。二是提高服务业的比重,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 的比重。今后,随着物质生产部门生产技术的提高,物质产品相对稀缺的状况将得到 改善,与物质生产部门直接相关的就业人口也将减少,服务业的就业人口将大幅度增 加。收入水平提高之后,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简单服务的需求相对减少,而知识密 集型的服务业,如教育、医疗保健、媒体、金融、法律等等的需求大量增长。人力资 源的积累是经济追赶的先导,人力资源开发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早已得到了 经济学家的证明。罗默在他的一个增长模型中证明,可积累性的技术创新是增长的一 个重要因素,而非竞争性、可部分排他的 r&d 投入成为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他 的结论是:人均资本报酬的递增率取决与一国 r&d 中人力资本的投入量,与人力资本 在 r&d 中的边际报酬率成正比,与表示时间编号的贴现率成反比。卢卡斯也证明,平 均人力资本存量越高的国家,越能够过的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构 成了一个产品创新和国家自由贸易并存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他们证 明在 r&d 和产品创新中所投入的人力资本密集程度高的国家将成为异质工业品的出口 国和传统产品的进口国,并且只要一国在 r&d 投入中的人力资本密集程度是领先的, 那么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便会上升。 劳动者 人力资源(使用价值形态)人力资本(价值形态)人力资产(簿记形态) 经济学角度 管理学角度 会计学角度 劳动能力和劳动力 7 钱纳里等人将经济结构的变动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 发达经济阶段。越是在高级的经济发展阶段,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起的作用越大。 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不同的,这样,人才战略的制 订也应该反映出这种差异。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生产要素从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流 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如果没有人才这种关键的生产要素及其有效流动,产业转型 升级就不可能实现。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改革开放 30 年是东莞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 30 年,也是东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 起步到完善,从简单、粗放走向规范、精细的时期。期间,大量海内外的资本竞先涌 入东莞,各种类型的企业蓬勃发展,东莞的“国际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已见雏形。在 这个巨大的飞跃中,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极其重要的一项管理活动,在其中发挥了 积极的作用。随着资源发展瓶颈的表现越发突出,东莞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 构都面临着从低端走向高端、从低附加值走向高附加值、从劳动密集型要素到知识要 素比例加大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现代产业的发展阶段一般分为哪几个阶段?国内外有 没有可以借鉴的例子?我们现在处于哪个阶段?我们眼前的问题和将要解决的问题是 什么? 由此导入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最活跃因素人力资源,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人力 资源投入,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不可能完成的,那两者是怎样的关系呢?通过近十年的 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实证出二者的互动关系,并以东莞市为例,从微观和宏观方面探 讨政府、企业与人力之间的发展经过,总结得失,提出转型升级中的珠江三角洲城市 人力资源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1.3.2 论文内容结构 1.3.2 论文内容结构 第 1 章:绪论。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即选题的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的范 围,论文的创新和研究的方法等。 第 2 章:通过珠江三角洲十几年来的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证, 8 明确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和规律,为把握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奠定理论基 础。 第 3 章:对东莞市在“制造业名城”的创建过程中,政府主导和企业推行的人力 资源开发经验做总结,主要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便于人们借鉴东莞发展人力资源工 作的成功之处。 第 4 章:深入分析了东莞人力资源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以及未来发展展望,大 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东莞城市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的互动推进,从另一个角度对 产业与人力资源的关系作论证。 第 5 章:总结东莞当前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不足,为策略的提出作铺垫。 第 6 章: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源问题的解决策略。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 本文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前期文献通过 cnki 数 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书生数字图书馆,查阅了其中相关的大量文献,运 用归纳推理进行论证,去伪存真,融合了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公共管理、公共政策、 人力资本等多学科理论知识系统梳理出相关理论。实证珠三角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的 关系过程中,收集了大量数据,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深入分 析东莞产业与人力资源关系时,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善治理论和新公 共行政理论从宏观和微观多个角度进行的辨证。 1.3.4 创新点 1.3.4 创新点 第一,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政府、企业与人力资源的互动实证研究不够,本文通 过专门调查分析得出结论:产业转型升级政府的政策导向、公共资源分配和城市基础 竞争力是三者良性互动的发展前提;企业产值中资本、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的贡献能 力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合适比例将决定政府、企业与人力资源三者互动能否成 功的基础;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支配着东莞产业的转型升级。 第二,关于珠江三角洲产业与人力资源关系方面其他人的研究过于零碎化,不够 系统,本文为“珠三角人力资源模型”建立系统理论与支撑,将“东莞模式”发扬光 大找到新的出路。根据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和人才环境的弱势要素进行统计,得出加 9 强基础教育建设,配套外来人才子女教育资源分配机制的重要性,明确了沉淀人文环 境,改善社会治安,打好城市名片,规划美化城市基础设施等从而凝聚“城市人才竞 争力” ,分层分配社会公共资源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时期的过渡应对模型机制。 10 第 2 章 三角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互动关系分析第 2 章 三角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互动关系分析 2.1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产业与人力资源发展状况 2.1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产业与人力资源发展状况 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珠三角保持经济表现的关键就是在下一轮产业升 级情况。广东在三十年来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从开放初期的 298:466:236 到 2007 年 11:67:49。 根据国家惯例和发达工业化国家发展历史可以得知, 广东已经从原始工业积累、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大量初级产业工人需求的阶段过渡到 以资本、自由技术、产业结构优化和人力资源结构改善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工业现 代化过程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增加和产业素质提升是广东面临的历史难题。 0 10 20 30 40 50 60 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图 2-1:产业比例变化图 资料来源: 广东省统计年鉴 从图 2-1 看出,第二产业比例一直都比较高,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发 展平稳,所占比例比较固定。 0 20 40 60 80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 第二产业就业人口 第三产业就业人口 图 2-2: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图 资料来源: 广东省统计年鉴 从图 2-2 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呈逐年下降状态,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例 11 保持平稳,在 90 年代中期第三产业人口比例超越第二产业,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5 0 5 10 15 20 25 30 35 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总效率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图 2-3:产业结构与人力结构互动图片 资料来源: 广东省统计年鉴 从图 2-3 我们得知,第一产业的产出从开始的高峰到后来的低潮,再转入到新农 业的连年增长,从业人口一直在下降,产业效率不高。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保持比较 稳定,产业效率较第一产业一直比较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增长很快,在图前期 已经超过第一产业,中期已经超过第二产业,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产业效率还处 于发展阶段,引进高新服务技术和产业管理人才是第三产业作为的主要办法。第一产 业释放的的劳动力需要通过第三产业顺利就业,怎样扩大第三产业产值,优化经济增 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增长是转型时期的重要工作。 表 2-1:珠三角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表 年份 总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 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 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 1998 0.996 0.364 1.853 1.287 1999 1.275 0.484 2.246 1.442 2000 1.578 0.644 2.757 1.615 2001 1.776 0.652 3.172 1.949 2002 1.943 0.656 3.494 2.226 2003 2.129 0.667 3.984 2.440 2004 20261 0.669 4.337 2.696 2005 2.213 0.998 4.822 3.019 2006 2.397 0.644 4.939 3.332 2007 2.977 0.667 5.699 3.587 2008 3.318 0.711 6.365 3.716 资料来源: 广东省统计年鉴 根据表 2-1,劳动生产率均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最快,第一产业增长最 慢,第三产业增长比较平均。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最大,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当, 12 与珠江三角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2.2 珠三角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互动分析结论 2.2 珠三角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互动分析结论 珠三角经济增长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之间的互动表明,改革开 放以来,珠三角利用世界产业转移的大环境带来的机会,利用地域承接发达国家产业 转型的过程中的产业转移。在改革开放的前期,集中了资金、产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 人才,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就是当时广东大发展时期把握人力资源大好时机的 真实写照。在这期间,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互动初步形成,两者之间的真正战 略互动没有实现,相对全国其他地方,这种互动已经是非常具备优势的情况,远远保 持了自己在人力资本上的绝对竞争优势,支持了珠三角高速发展近三十年,确立了珠 三角在全国的领头经济地位。 首先,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实践证明,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之间有着极强 的关联,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高效率互动发展,也正 是因为改革开放前期珠三角实现了二者的良性互动保持了经济的近三十年强势发展。 第二,珠三角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实现了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的配 合,初步建立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维持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入 21 世纪,产业结 构的调整要求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而全国各地竟先开放的大发展格局分流了很大一 部分优秀人力资源,况且珠三角并未实现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的真正战略互动。在新 的一轮经济发展中,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高科技附加含量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 济因为国际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现有人力资源和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结构产生了新的 不适应,怎样实现地区主导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的协调发展将是下一阶段经济发展需 要突破的瓶颈和障碍。 第三,传统的产业布局与定位、资源粗放和单一的、污染外源经济发展方式与现 阶段相应的人力资源结构情况,是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战略互动机制尚未建立不 能为未来产业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匹配人力资源的结构实现是实现二者真正战略互 动的主要工作。 第四,珠三角产业经济的新发展与人力资源结构的互动匹配,需要把握好世界产 业结构调整的新机会,在承接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优化现有待完善的人力 资源结构,以新经济产业结构为基础,建立匹配的人力资源互动机制。人力资源结构 13 优化的速度将决定下一轮经济发展中珠三角能否够把握国际发展新机会,是否能实现 人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 14 第 3 章 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企业与人力资源互动实证 第 3 章 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企业与人力资源互动实证 3.1 关于人力资本的讨论 3.1 关于人力资本的讨论 人力资本理论重要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197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t.w.舒 尔茨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发表了“教育与经济增长” (1961) 、 “人力资本投资” (1961) 、 “对人力投资的思考” 。经济学家卢卡斯 1988 年在货币经济学第 22 期上 发表“关于经济发展机制” ,强调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投资在从不发达经济走向发 达经济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明确肯定了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人 力资本指通过投资于人力资源,使费用凝结于人力资源中,并带来增值如智力、知识、 技能及体能的总和。人力资本的实质内涵是人力资本是活的资本,没有费用投入在人 身上就不会有产出,人力资本需要与物质资源要素结合才能成立,作为一种资本,其 内含有一定的经济关系。与物质资本相比,它有其独特的地方:首先,人力资本存在 于人体中,不能直接转让和买卖;其次,人力资本是无形的,需要劳动者从事生产劳 动才能发挥其作用;人力资本需要时间的积累逐渐增强,智力和能力的提高需要多年 的教育培养,具有时效性。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经济价的提升,可以让劳动相对与 土地和其他资本作用放大;人力资本具备无限的潜力,是经济资本中的核心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形成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投资者通过对人进行一定的投入,增 加或提高人的智能和体能,劳动者通过劳动体现出来的一种投资行为。人力资本具有 投资的一般性质,能够带来新的价值增值的一种真正的投资行为和行动,是投入产出 收益大雨物质资本投资的一种生产性投资,是收益最高、获利最大的投资。 人力资本的特点。人力资本投资需要连续性、动态性,一个人在完成正规的基础 教育后才走向工作岗位,从时间跨度上讲,人力资本的投资贯穿人的一生,并且是一 个不断发展和升华的动态过程。当个人为人力资本的投资者时,表现为投资的主体和 客体具有同一性。投资的主体有可能是人力资本个人或其他,但是就收益来将,个人、 组织和社会都会受益。 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可以分为实际的费用或物质支出,也有放弃的时间和收入, 包括学习的艰苦,寻找新职业的折磨。总结为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社会成本、私人 成本和沉淀成本。教育投资成本支出和培训投资支出是人力资本的最主要表现手段。 15 人力资本流动投资的成本,人口流动是现代经济的突出特征,流动改变了人们的 经济机会,增进了劳动者的收益能力,人口流动可以改进效益,流动的支出也是人力 资本投资成本的一部分。 3.2 政府的人力资本投资实践 3.2.1 发展职业教育切实为经济和社会双转型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3.2 政府的人力资本投资实践 3.2.1 发展职业教育切实为经济和社会双转型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表 3-1:东莞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公办院校规划建设项目情况一览表 建设规模 建设规模 项目名称 类别 计划在 校生规 模 (人) 占地面 积 (亩) 建筑面积 (平方米) 投资总额 (万元) 资金来 源 计划完 成时间 (年) 建设用地落实情况 项目名称 类别 计划在 校生规 模 (人) 占地面 积 (亩) 建筑面积 (平方米) 投资总额 (万元) 资金来 源 计划完 成时间 (年) 建设用地落实情况 东莞理工工学校 中职 7000 500 147000 41365 市财政2012 新建,在职教城,已落实建设用地 市职业技术学校 中职 3000 180 63000 17855 市财政2012 新建,选址在道窖镇,正在调整物业用地 厚街专业技术学校 中职 3500 160 73500 20919 市财政2010 新建,选址在厚街镇,已落实建设用地 市信息职业技术学校 中职 3000 150 63000 19360 市财政2011 新建,选址在石碣镇,已落实建设用地 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 中职 3000 153 63000 19360 市财政2012 新建,选址在麻涌镇,已落实建设用地 市卫生学校 中职 3000 231 63000 17244 市财政2012 新建,选址在道窖镇,已落实建设用地 市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 10000500 192700 46248 市财政2012 新建,在职教城,已落实建设用地 市经济贸易学校 中职 3500 106 16440 5649 市财政2012 扩建,已落实建设用地 塘厦理工学校 中职 3500 150 29478 7746 市财政2010 扩建,已落实建设用地 虎门威远职业高级中学 中职 3000 213 20400 6310 市财政2010 扩建,已落实建设用地 长安职业高级中学 中职 2700 95 市财政2012 扩建,正在调整实建设用地 东城职业高级中学 中职 3000 102 保留 常平黄水职业高级中学 中职 2000 87 保留 大岭山职业技术学校 中职 1300 50 保留 南城职业高级中学 中职 1500 50.6 保留 市体育运动学校 中职 200 103 保留 小计 532002830.6 731518 202056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 10000830 302032 98613.45市财政 选址松山湖,已办好用地手续 东莞市职业技能公共实 训中心 技能 鉴定 200 46000 33174.8 市财政2012 新建,在职教城,已落实建设用地 总计 632003860.6 1079550 333844.25 资料来源:东莞市阳光网 有关部门预测,“十一五”(2006-2010 年)期间东莞市支柱产业技能人才缺口达 50 万人,东莞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从没有像当下这样迫切。为了切实为经济和社会双转 型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并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 关于建设我国南方重要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的战略部署,日前,市政府制定了东莞市 16 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方案 (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