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的相关效应与对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 要 论文通过系统阐述现代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正效应和负效应两方面的表现 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该问题的缘起研究方法分析框架研究的意义 和国内外研究综述等内容并对现代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技术变革科技革命 技术革新科技创新等进行了内涵辨析 在研究现代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的正负效应方面本文提出在长远宏观 全局 战略等的视角下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劳动就业实现的根本 因素同时客观上也应看到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又存在着短期和局部两方面 的负效应在此部分本文有着较为详尽的数据分析和材料佐证 在对策研究方面针对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所具有的长远和短期全局和局 部等有机统一的效应表现本文提出了包括科技发展战略的优化科技创新体系 的完善科技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相应的财税政策的革新等四方面的对策体系 意在着力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意义同时通过就 业优先战略的确立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就业优先产业政策的落实人力资源 能力的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再就业政策体系的构建等也试图努力克服 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的负面效应 在结语部分本文对所探讨的内容作了简要的回顾和必要的展望 关键词科技进步劳动就业效应对策 本文系 2004 年国家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编 号:2004dgs2d019)的阶段性成果.本文若干章节已收录在科技进步与劳动就业新探中共 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10专著中.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the paper expatiat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technology advancement on the employment systematically. based on which,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irstly, the introduction deals with the details of the dissertation (such as the reasons of the topic, research techniques, analysis framework, the value and the summary of domestic and abroad, etc). and it also refers to the connotation discrimination of the advancement of the science pissarides, chaistopher a. technological progress, job creation, and job destruction,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volume 1, issue: 4, october, 1998, p73375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 论 10 (一)乐观派 邓小平同志对科学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抱乐观态度他精辟地指出(1992) “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 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 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 才有希望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不小希望在九十年代进步得更快” 科 学技术发展带动一批产业企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壮大必然会相 应带动这些产业企业及相关业务领域的就业规模和就业水平 刘庆唐(1984)在其所主编的劳动就业概论一书中就写道“科学技术进步 并不会减少就业容量”而是“大大增加了就业容量” 刘国新(1994)认为科技进步对第三产业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推动第三产 业总量的增长和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这两种作用相互交织构成一个 协调发展的进程通过第三产业总量的增长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能够创造出新兴 的就业部门提高全社会的就业水平 林毓铭(2003)认为 科技进步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就业平均增长率/国内生产 总值(gdp)平均增长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展高新产业改造传 统产业必然带来多方面的的正面效应这些正向补偿效应的累加会大大超过科 技发展对就业直接的负面效应 安果(2004)认为影响中国就业问题的根源是落后的技术基础而技术进步 正是解决中国中长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他认为通过制度变迁解决中国的就 业问题从理论意义上更具有根本性和逻辑性但是制度变迁需要支付高额的社 会成本而且制度变迁也是通过解决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对经济增长和就 业创造发挥作用的因此选择在既定的基础制度框架下探索解决就业问题的途 径对中国更具有现实探索意义技术进步是国家经济增长从而扩大就业的基础 尤其是从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来看他还强调无论中国现阶段的就业压力有多大 都不能忽视技术进步虽然理论和经济研究都说明技术进步短期内个别企业对劳 动力的排斥但是从整个经济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 率诱致新产业出现从而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二)中性派 邓小平文选m,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p377378. 刘庆唐:劳动就业概论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p52. 刘国新:科技进步对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4(4),p4748. 林毓铭:科技进步对就业增长的正负效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3(1), p7678. 安果:技术进步就业兼容理论与中国就业问题j,经济体制改革,2004(2),p333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 论 11 认为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既有有利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的如朱传一 赵冰(1994)在 科学技术发展与劳动就业 从美国的历史经验教训谈起 一文中说 “科技革命就局部短期看会带来失业的增加就全社会长期来看会提高就 业水平” 陈东强(1997)根据宏观经济结构把科技创新划分为全质性科技创新与非 全质性科技创新两种类型全质性科技创新是指根据人类的新需求结合现有 科技在新领域开拓新行业的科技创新非全质性科技创新是指那些能改进某行 业原有技术的科技创新非全质性科技创新给就业带来威胁而全质性科技创新 则可大量吸纳劳动力与此类似的孙力(2001)将科技创新宏观上分为同质性科技 创新与异质性科技创新两种类型前者是指那些能改进某行业原有技术的科技创 新异质性科技创新是指在科技领域中开拓新行业的科技创新异质性科技创新 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同质性科技创新给就业带来威胁 成艳萍张翠萍(2000)陈钰(2003)从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角度把技术进 步分为中性技术进步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又称为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和资本节 约型技术进步(又称为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 三种技术进步类型对劳动就业的作用 机理是不同的中性技术进步和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不会对劳动力就业产生太大 的冲击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替代作用则较为直接同时技 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具有双重的作用(王玉珍2001陈钰2003)从静态的角度 来看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即技术进步在短期内对就业会产生一定的替 代效应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对就业的补偿机制作用即从长期从人 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技术进步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张国初(2003)论述了技术进步的概念以及技术进步中的“软”“硬”因素认为技 术进步既有对就业的排斥作用也有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技术进步与就业总量 的扩张和就业结构的变动之间的关系并非是简单的线性静态关系而是动态的 非线性网状的互动关系他还同时指出在中国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具有强 烈的时代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软技术进步(宏观调控政策体制制 度等)进步比生产过程中的硬技术对就业具有更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李正友毕先萍(2004) 为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设计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该 理论框架认为从总体上看技术进步促进整体社会生产率的极大提高和国民经 济总产出水平的持续上升由此带来总体就业水平的增长但从各产业就业比例 转引自:关锦镗:科技革命与就业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4),p41. 陈东强:科技进步与劳动就业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1997(2),p3738. 孙力:科技创新与劳动力就业统筹兼顾的对策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2),p58. 张国初:技术进步对就业水平的影响j,管理评论,2003(1),p2325. 李正友,毕先萍: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评论,2004(2),p2124.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 论 12 和就业量的变动来看其变动方向和程度不一这就造成在国民经济层次上出现 就业的结构性变动和就业水平的不稳定性同时在宏观层面上就业总水平的 变动还要取决于一系列外生因素如社会制度宏观经济环境人口自然资源和 技术进步自身的不稳定性等的作用这些现实制约因素的处理好坏将导致结构 性失业的加剧和就业不稳定态势 1.4 本文的相关概念辨析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分界越来越模糊联系越来越密切科 学技术渐呈一体化趋势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科学技 术发展的重要特点正是因为如此对科技进步等相关概念的辨析对全面理解科 技进步的现代性内涵显得尤为重要 1.4.1 科技进步与技术进步 早在亚当 斯密的财富论一书中就已对技术进步作了分析但却并未给出 一个具体的定义他说技术进步对促进经济成长具有贡献即使要素投入量不 变通过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也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产 出paul stoneman也认为“对于技术进步我们尚没有明确和完整的定义”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认为生产力三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对此三要素来说 虽然科学技术并不直接构成生产力要素但科学技术具有渗透性的革命作用技 术进步是指技术在合目的性或实现一定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化与革命合目的性则 是指人们应用技术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及其实现的程度由此可见依照技术进步 的质变程度划分技术进步包括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两方面的内涵 “由于(前)苏联通用科技进步”我国早期的技术进步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受其 影响而使用科技进步一词此外部分学者使用该词语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强调科技 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或者是希望其论述更加贴近或符合某些读者如技术 政策制定者公众等的口味在前者的意义上科技主要是侧重科学与硬技术 科技进步的范畴比技术进步的范畴要窄在后者的意义上这两种表述并没有太 大的差别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多数文献中使用的科技进步与技术进步没 有什么差别基于此本文在表述上也视科技进步与技术进步为同义 paul stoneman: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p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m,第三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p369. 李京文,郑友敬: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 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p3. 史清琪,秦宝庭等: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p172. 参:彭绪庶:技术进步与就业量的变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 论 13 1.4.2 相关概念辨析 要理解科技进步的深刻内涵还需要与技术创新技术变革科技革命技 术革新科技创新等进行辨析 技术创新 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 1988 年的科技政策概要中对技术进 步的定义为“技术进步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包括三种互相重叠又相互作用的要素的 综合过程第一个要素是技术发明即有关新的或改进的技术设想发明的重要 来源是科学研究第二个要素是技术创新它是指发明的首次商业化应用第三 个要素是技术扩散它是指创新随后被许多使用者采用”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是 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表现为如下方面 首先技术进步源于技术创新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 1912 年提出了创新理 论将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考察认为技术活动(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增 长的重要外在变量因素开拓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视野其次技术创新与技 术进步具有不同的内涵技术创新是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 生产及其商业化应用等相关的经济技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技术创新是由于技 术革新或技术进步引起的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经营管理水平升级换代的过程 技术创新是实现新兴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过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在此过 程中技术创新往往体现为包括企业的设备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 新以及与技术创新紧密相关的销售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等在内的综合 创新体系再次技术进步的外延要比技术创新广技术进步是既有的各种创新 综合性的综合表现和全面反映而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一个阶段在技术进步 过程中技术创新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技术创新是科技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力量 的关键环节技术创新实现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因此可以说技术创新是技 术进步的核心 技术变革 技术变革(technological change)是指生产过程的改变或新产品新设备新管 理机制方法等的引入使得同样的一批投入能得到更多的或更进步的产出技术 变革包含有两层意思工作技术条件的改进和先进管理技术的引进较之于技术进 步技术变革更为强调技术系统发展的过程它与技术进步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技术变革有着不同的类型 大抵有能力摧毁型 颠覆性和整体性技术变革 “战 略学者研究了技术变迁等外部因素对企业资源能力的影响其中能力摧毁型 (competence-destroying)颠覆性(disruptive)和整体性(architectural)技术变革对企业 的资源和能力的威胁很大能力摧毁型技术变革是指一种技术对另一种技术的替 代颠覆性技术变革是指技术领先的企业可能被技术一般的低成本企业挫败整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 论 14 体性技术变革涉及局部技术进步和系统的优化” 很明显地技术变革强调技术 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革命性作用 但多数情况下技术变革与技术进步技术变化等词是通用的几乎没有差 别以熊彼特对创新的论述为例同样是“technological change”一词有些学者如 李京文郑友敬和齐建国等译为“技术进步”有些学者如李平译为“技术变化”还 有些学者则译为“技术变革” 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称科学革命指的是新科学理念取代旧 科学传统的活动或过程意味着认识论上的飞跃和提升技术革命指的是新技术 方法取代旧技术传统的活动或过程意味着实践手段或方式的改进和先进化 现代科学革命是指 19 和 20 世纪之交的科学革命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以 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软科学等新兴学科的产生为重要内容以自然科学社 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互渗透形成交叉学科为特征的新的科学革命而现代技术革 命指在现代科学革命的基础上以电子计算机技术核技术空间通讯技术为标 志的新技术革命现代科学革命及其引发的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物质 面貌而且也改变了人的精神面貌实现了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转换 多数文献对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阐述均以蒸汽动力技术为主导的第一次产 业革命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和以新兴技术群落为主导形式的第 三次产业革命为核心对三次产业革命的阐述是对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表述范 式此区别于技术进步或科技进步 1.4.3 科技进步的概念界定 国内学者如张国初(2003)认为既然技术有硬技术和软技术之分与此相对应 地科技进步也应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技术进步是指硬技术方面的进 步包括更新改造生产设备改进工艺设计或引进新工艺产品更新换代和质 量的提高降低原材料消耗采用新能源新材料等等广义的技术进步不仅包 括狭义技术进步而且包括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者知识技能的提高和扩散管 理水平的提高改进生产要素的配置和规模生产的效应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 和政策的效果等软科技术方面的进步国际上通常把广义技术进步称为技术进步 在我国往往也称为科技进步西方学者把技术进步区分为体现化型技术进步和 非体现化型技术进步前者类型于此处的硬技术进步后者是广义上技术进步可 张建东 项保华:swot 的缺陷j,企业管理,2005(1),p46. 参:彭绪庶:技术进步与就业量的变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5. 李醒民:科学的革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p224244. 张国初:技术进步对就业水平的影响j,管理评论,2003(1),p2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 论 15 以涵盖的如新工艺的采用新设计方案信息处理和应用研究组织管理水平 的提高等国内习惯称为软技术进步现代社会随着我们对技术进步认识的深 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促进软技术的应用因此现代所谓的科技进 步即包括硬科技进步也包括软科技进步 在本文中由于需要论及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正反两方面的效应以及在此 基础上对该正反两方面效应的公共政策判断或公共政策选择其中在正效应方 面需要谈到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推动作用的四方面的表现在对策选择方面 也需要谈到包括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 等如果采用广义科技进步的概念在论及科技进步的劳动就业正效应时就需 要进一步论述软科技进步(如人力素质法制水平政策法规等)对劳动就业的正面 作用而同时对策部分也是一种软科技进步(政策制度人力资源等)这势必 有碍于本文对“对策选择”的阐述和展开因此为了避免语义重复和逻辑阻滞本 文采用狭义的科技进步概念即硬科技进步也就是指在硬技术方面表现出来的 如生产设备的更新工艺的改进或新工艺的引进新能源和新材料的采用及原材 料消耗的降低等的进步 孙振玉:狭义技术进步测试理论方法探索与实践j,农业技术经济,1996(1),p38.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科技进步的劳动就业正效应分析 16 2 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的正效应分析 对科技进步的劳动就业效应的探讨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国内 外的经济学家社会学者对此二者的关系存在着并不一致的看法大抵包括正负 两方面的效应之说但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实践进程的推进对于技术进步就 业效应的分析思路也日益明朗化即在长远宏观全局的视角下技术进步作 为“第一生产力” 是决定一国就业总体水平及变动的根本决定因素 是推动就业问 题解决的核心动力基于此本章具体阐述了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的正面效应 促进生产力发展扩大劳动就业总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劳动力需求 促进劳动就业结构的调整使劳务生产成为就业容量最大的社会生产形式实现 在其它相关业务领域的应用和拓展丰富了劳动力就业形式 2.1 科技进步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扩大劳动就业总量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资料又称作劳动手段是使人的劳动和劳 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道路等其中最重要的 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马克思语)是人类社会 对于自然界能动作用的能力和人们征服自然力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标志是生产 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从人力生产工具机器生产工具直到智能 生产工具的沿革生产工具的先进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 工具的创造正是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同时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生产工具如网络 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又能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成倍的提高大 大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劳动对象就是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既 包括未经加工过的自然物也包括已经加工过的物质科技进步可以改变原材料 的物理或化学属性或导致新材料的出现同时科技进步还可以为人们寻找和获得 新的矿藏或自然资源提供新的手段因而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规模或者 降低人们获得这类劳动对象的成本 由此可见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根本 动力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是具有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邓小平在 1978 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 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 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 本章内容参见拙文:基于广义科技进步的劳动就业正效应分析,科技进步与劳动就业新探m. 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2005,p7388. 胡金波:21 世纪初我国充分就业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3.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科技进步的劳动就业正效应分析 17 他在 1992 年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又指出“经济发 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江泽民同志 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共领导集体在不断学习研究实践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思想的同时逐步形成了“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的思 想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从马克思的“科学是生产力”到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 江泽民同志的“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 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 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的变化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为我们进一 步理解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的辩证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技进步在人类社会中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第 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同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相结合能够提高生产过程的 组织管理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扩大劳动就业其中 研发经费(rdompere,kofi k: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optimal factor dem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volume: 49, issue: 2, april 15, 1997, pp. 117-130. 8 ayres.robert.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ume: 14, issue: 6, december, 1996, pp. 562-575 9 chow,kong wing;wong,kit pong.comment: further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 volume: 39, issue: 4, winter, 1999, pp. 565-571 10 mortensen, dale t; pissarides, christopher a.technological progress, job creation, and job destruction.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 volume: 1, issue: 4, october, 1998, pp. 733-753 11 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m,第三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3 路易斯 所罗门:经济学入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14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5 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 社,198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54 16 乔万尼 多西,克里斯托弗 弗里曼: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中文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1991. 17 约瑟夫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m,第 2 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8 杰里米 里夫金:工作的终结后市场时代的来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9 刘庆唐:劳动就业概论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 20 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1949-198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社,1987. 21 厉以宁,吴世泰:西方就业理论演变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2 李醒民:科学的革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23 李京文,郑友敬: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24 李京文,郑友敬: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25 史清琪,秦宝庭: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26 齐建国等:技术创新?国家系统的改革与重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27 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28 杨宜勇:大开放的就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9 陈建林,陈建先:科技进步与劳动就业新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30 李以学: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问题和对策j,管理世界,1991(1). 31 关锦镗:科技革命与就业j,自然辩证法,1994(4). 32 刘国新:科技进步对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4(4). 33 李京文:论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5). 34 樊纲:论竞争力关于科技进步与经济效益关系的思考j,管理世界,1998(3). 35 袁志刚:中国转型经济中的失业及其治理j,天津社会科学,1996(6). 36 姜列青:国外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2). 37 胡鞍钢: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1998(4). 38 冯之浚:关于完善和发展我国创新系统的几个问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1). 39 夏杰长:发展经济学失业理论述评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5). 40 李京文:国外高新技术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学家,2000(3). 41 顾海: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十大对策和建议j,江苏社会科学,2000(4). 42 李培林:中国就业面临的挑战和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00(5). 43 胡鞍钢,杨韵新: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 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j,管 理世界,2001(2). 44 孙力:科技创新与劳动力就业统筹兼顾的对策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2). 45 齐建国:浅论科技进步对中国就业的影响j,新视野,2002(4). 46 张东伟,蔡坊: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55 47 赵景峰:网络社会的劳动就业分析与策略选择j,学术交流,2002(9). 48 古建芹:促进科技进步的财政税收政策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2(11). 49 张国初:技术进步对就业水平的影响j,管理评论,2003(1). 50 王延中:中国积极劳动政策的实践j,管理世界,2003(3). 51 刘宝驹:劳动力市场化配置与再就业流动障碍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3(4). 52 程永宏:技术性失业:虚构还是现实j,经济学家,2003(5). 53 李正友,毕先萍: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评论,2004(2). 54 安果:技术进步就业兼容理论与中国就业问题j,经济体制改革,2004(2). 55 萧鸣政等:人力资源开发实践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3). 56 郑功成:中国民生的两大主题: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j,理论探讨,2004(5). 57 王胜谦:我国中长期就业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5(1). 58 中国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妥善解决就业的政策选择j,中国统计,2005(9). 59 瞿群臻:论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与就业j,运筹与管理,2005(10). 60 程宇: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正效应的实证分析j,重庆行政,2005(4). 61 程宇:欧洲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模式分析及其未来展望j,人才开发,2005(12). 62 章宁:科技进步与科技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1994 年 6 月. 63 彭绪庶:技术进步与就业量的变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 年 5 月. 64 胡金波:21世纪初我国充分就业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65 魏同悟:知识经济与就业n,光明日报,1998-8-28. 66 陈淮:就业优先: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n,厂长经理日报,1999-7-14. 67 蔡昉:就业优先应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前提n,第一财经日报,2005-5-27. 6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69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7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71 中国统计网, 72 中国科技信息网,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 录 56 附 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 何跃,程宇:自组织:一种新的政务公开的研究范式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6(3). 2 程宇:公共服务的系统建构初探c,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2004 年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中医药大学《植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治》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河南省濮阳市台前一高生物高一上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许昌陶瓷职业学院《建筑设计(七)》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华中师范大学《融媒体监测技术》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放射科胃癌放疗方案
- 眼科玻璃体出血管理方案
- 居住区规划设计汇报
- 药剂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规范
- 全科疑难病症诊断指南
- 内分泌科肥胖症管理规范
- 丝印印刷知识培训
- 医学美容技术职业生涯规划
- 增强CT造影剂外渗课件
- TCHCIA029-2024化妆品风险物质调查和特定检出值安全评估指南
- 视力残疾教学课件
- 个人教育职业发展历程
- 道路创新设计
- 职业生涯规划课件演讲
- DB4105∕T 227-2024 甲骨文广播体操动作规范
- (2025)汽车专业技能大赛理论知识题库及参考答案
- 江苏的历史文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