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摘 要 南阳盆地地处我国南北交界地带,在历史上曾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枢纽之一。 两周时期政治格局变动剧烈,相应地文化交流也较为频繁。南阳盆地作为当时南 北交通的要冲之地,这一时期文化也产生重大变迁。 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经营南土,在南阳盆地分封了一大批与周王朝有同盟 关系且具有一定经济文化水平的诸侯国和古老方国。 这些国族在政治上是周王朝 的盟友,其文化在主体上也是姬周文化。同时由于它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其文化 也自然会带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在南阳盆地发掘的西周至春秋早期的国族墓 葬及出土器物的形制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因素,也反映了这一特征。 春秋早期以后, 兴起于江汉之间的楚国开始兼并南阳盆地其它国族。 经楚武、 文王二世,南阳盆地主要国族或被兼并或沦为楚之附庸。在这一过程中,楚文化 也在南阳盆地发展成长,并与当地文化进行交流融合,并逐渐发展成为自成一体 的楚文化体系。此后随着楚国在南阳盆地经营日久,这里也成为了楚文化的中心 地区之一,同时原有的国族文化也在一定范围内留存了下来。目前已发掘的南阳 盆地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期的遗存主要是楚墓及楚遗址, 这些遗存与同时期其它地 区的楚遗存相比,其所包涵的中原文化因素成为其区域特征之一,但在一些遗址 中也间或发现一些原国族的文化遗存,这也反映出这一时期南阳盆地的文化特 征。 战国中期,楚国经历了丹阳、蓝田之役的惨败,政治势力开始逐渐从南阳盆 地退出,取而代之的是秦国的统治。随着楚国势力的退出,楚文化在南阳盆地的 主导地位也逐渐丧失,并与进入的秦文化交流融合。目前南阳盆地发掘的战国晚 期的墓葬主要是秦墓和少量的楚遗民墓,也反映了这一特征。 两周时期南阳盆地的文化交流融合为以后的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统一的文化 基础,其影响甚至到两汉时期。 由此看来南阳盆地两周时期文化变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 文化交流现象,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目前涉及到两周时期南阳盆地文化交 流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很多,但大多数著作仅对其文化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或者 是选取其中的某个历史时期进行研究,虽然详尽,但未免缺乏整体感和时空的连 续性。而近年来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新发现了一批两周时期的文化遗存,这为 进一步研究南阳盆地两周时期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因此本文拟借助于历史文 献、考古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综合研究,总结两周时期南阳盆地不同阶段的文 化特征,探究各国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互动关系,分析不同文化因素之间相互交 两周时期南阳盆地文化变迁研究 ii 流碰撞整合为一体的历史进程,较为全面地、动态地复原两周时期南阳盆地的文 化交流特征。 关键词:南阳盆地,两周时期,文化变迁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nanyang basin located in chinas north-south border zones,was the hub of north-south cultural exchanges in ancient china.wars year after year among the states resulted in frequent layout changes and accordingly the frequent culture exchanges among them. nanyang basin as the hub of north-south communication also experienced great changes on culture.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in order to defend its southern territory, the royal family located a large number of alliance with certain economic and cultural level in the nanyang basin.during the times of king xuan of zhou the royal family suffered a decline,the e state in nanyang basin,and many tribes in the huai river basin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co-rebel,king xuan of zhou crushed the rebellion with force, in order to fill the void after the post-e period,he moved shen state and lu state to nanyang basin.those states in nanyang basin politically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zhou dynasty, and their culture were mainly the zhou culture,but since they come from different places, their culture would naturally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early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e chu state that rose in jianghan basin started to annex other sates in nanyang basin.main states in nanyang basin became part or vassals of chu state during the periods of king wu and king wen of chu.in this process,chu culture had grown in nanyang basin,and integrated with the local culture,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culture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here.since then under the control of chu state for a long period, nanyang basin had become one of the centers of the chu culture.but the cultures of original states were reserved in a certain range here. during the middle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chu state was defeated by qin state in the battles of danyang and lan tian.as a result,its forces began to withdraw from the nanyang basin,and was replaced by the rule of qin. with the withdrawal of forces of chu, chu culture in the nanyang basin has gradually lost the dominant position, and faced the integration with the new come qin culture here. 两周时期南阳盆地文化变迁研究 iv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nanyang basin during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zhou dynasty made a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he later unify of china by qin. its influence even can be found in the han dynasty. on the base of the depth study of a number of newly discovered and excavated remains of western and eastern zhou dynasty in the the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project area that represented by the middle route of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in recent years , and consolidated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cultural exchanges in nanyang basin during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zhou dynasty will be explored dynamically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nanyang basin; western and eastern zhou dynasty; multi-cultural exchanges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两周时期南阳盆地文化变迁研究 1 绪 论 绪 论 一、两周时期南阳盆地的历史地位及研究意义 (一) 、南阳盆地的地理位置 南阳盆地地处今河南省西南部,北纬 3217-3348,东经 11058-113 48之间,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西北高,东南低,东 面为桐柏山和大别山,西面为秦岭,北面为伏牛山,南面沿着唐白河流域敞开形成 漏斗状盆地。地形上,平原、丘陵和山地各占约三分之一。它地跨我国重要的自然 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之南北,具有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特征,气候温 和,雨量充沛。境内主要径流自西向东为丹江、老鹳河、淇河、刁河、湍河、唐河、 伊河、白河、淮河,分属于黄河水系、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所以南阳盆地分属于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约占盆地总面积的百分 之九十。盆地内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都十分丰富,适宜人类居住。 (二) 、西周以前南阳盆地的文化交流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诞生以后,文化性质相 异而地域上相邻近的诸考古学文化开始交流往来。 苏秉琦先生关于中国文明起源 “满 天星斗”的观点 1,为早期文化的地域间交流提供了理论上和客观事实上的依据,即 不同区域诸多考古学文化的并存为它们之间的交流创造了客观前提。南阳盆地地理 位置独特,她北接河洛,南邻江汉,往西可达陕甘地区,往东则与淮河流域、豫东 平原相连。这些地区都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碰撞必 然要经过南阳盆地这个交通枢纽。因此南阳盆地在中华民族早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南阳盆地气候条件优越,十分适宜人类居住。现有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旧石器 时代, “南召猿人”即繁衍生息在南阳这块富饶的土地上。至迟在仰韶文化时期,南 阳通道就已经开通,中原文化和南方长江流域文化沿着南阳通道及其以南的随枣走 廊等几个分支南下或者北上传播 2。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南阳盆地广泛存在着来自中 1 童明康: 进一步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苏秉琦关于辽西考古新发现的谈话 , 载 史学情报 1987 年第 1 期。 2 马保春、杨雷: 新石器时代晚期鄂豫陕间文化交流通道的初步研究 ,载江汉考古2007 年第 2 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来自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青龙泉文化,以及来自山 东的大汶口文化的遗存。可以说周边地区的绝大部分考古学文化都在此地留下了痕 迹 3。 南阳盆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较多。目前在南阳盆地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遗 存主要有 1973 年夏发现的淅川 13 枚古人类牙齿化石;1978 年 9 月在南召县杏花山 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及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一批动物骨骼化石。另外在西峡、 镇平、内乡境内也发现有十几处旧石器时代遗址。 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而言,来自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是最早在这里占据主导地位 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目前在南阳盆地范围内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就有 70 余处,广泛 分布于该地。 继仰韶文化之后,屈家岭文化在南阳盆地占主导地位。屈家岭文化在南阳盆地 的分布更为广泛。这里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绝大部分叠压有屈家岭文化遗存。除此 之外,还有近 20 余处其它该类文化遗址。 此后石家河文化取代屈家岭文化在南阳盆地占主导地位。目前南阳盆地已发掘 的石家河文化遗址主要有淅川下王岗遗址晚一期,邓州八里岗遗址第三期。 但到了石家河文化晚期,来自陕西的龙山文化和来自河南的龙山文化对南阳盆 地的影响逐渐加强并占据了主导地位。南阳盆地的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广泛,除了上 面提到的仰韶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遗址上通常叠压有龙山文化遗存外,另外仍有 20 余 处龙山文化遗址。 南阳盆地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不多,以二里头文化晚期类型为主。并且这里 的二里头文化可能是二里头文化中心区洛阳地区二里头文化的发展和延续。 目前,南阳盆地已发现的商文化遗存很稀少。但考虑到比它更南的江汉地区已 有商文化遗存的发现,南阳盆地作为商文化南下的必经之地,此时应该是属于商文 化区域。 由此可见,由于南阳盆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两周以前其四周的各种考古学文化 就在这里不断地交流碰撞,形成了南阳盆地独特的文化面貌。这为两周时期此地文 化的交流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研究意义 在民族众多、文化类型纷繁的先秦时期,南阳盆地既是中原王朝高度重视和苦 心经营的南土,也是南方古老的苗蛮部落及以后的楚人北进中原的前沿。在两周时 期南阳盆地即为南北文化相互竞争和交融的中心。 3 参阅杨育彬、孙广清著: 河南考古探索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05-112 页,本节 下同。 两周时期南阳盆地文化变迁研究 3 两周时期,尤其是东周时期国族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各国之间的领土变动剧 烈,政治版图的变动必然会相应地带来文化面貌的改变和发展。两周时期南阳盆地 是南北交通枢纽,西周时期一大批来自中原的古老部族、国族受封于此,它们与当 地的土著国族与部族共存,形成了这一地区错综复杂的政治态势和多元共生的文化 面貌,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楚灭南阳盆地诸国前。两周之际,楚人经过几代的经营, 逐渐崛起于江汉之间。春秋早期楚国开始大规模地对外扩张,南阳盆地诸国首当其 冲,至春秋中期南阳盆地诸国或被楚国吞并,或沦为其附庸。在此过程中,楚国通 过“灭其国、绝其祀、县其地而抚其民”的政策 4,进而利用并改造当地的先进文化, 使之融入到不断发展中的楚文化体系中,形成了南阳盆地多元一体的楚文化特征。 此后直到战国中期,这里一直是楚国重点经营的地区,同时也是楚文化的中心区之 一。公元前 312 年的垂沙之役,楚军大败,齐、韩、魏联军越过楚方城进入南阳盆 地,楚国在南阳盆地的势力大为衰落。此后不久,公元前 291 年秦军占领宛,南阳 盆地被纳入秦国的版图,楚国政治势力彻底退出。与之相伴的是秦文化及中原各国 族文化的再次进入并与楚文化进行交流碰撞,楚文化在南阳盆地的主导地位随之丧 失。 由此看来南阳盆地两周时期文化变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文化 交流现象,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目前涉及到两周时期南阳盆地文化交流研究 的论文和专著很多,但大多数著作仅对其文化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或者是选取其 中的某个历史时期进行研究,虽然详尽,但未免缺乏整体感和时空的连续性。而近 年来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新发现了一批两周时期的文化遗存,这为进一步研究南 阳盆地两周时期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因此本文拟借助于相关历史文献、考古资料 和研究成果,运用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首次将南阳盆地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案 对其两周时期的文化状况进行综合研究,全面动态地复原两周时期南阳盆地的文化 交流特征。 二、学术前史 (一) 、相关文献记载及研究 有关两周时期南阳盆地的历史文献记载见于史记 、 左传 、 诗经等史料 中,内容主要涉及到南阳盆地国族的分封、地望,迁国灭亡时间,列国之间的战争、 外交、历史人物的活动等。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杜预注: “鄀本在商密,为秦、 楚界上小国。 ” 汉书地理志曰: “南阳湖阳县,古廖国。 ”等,即是关于国族地 4 徐少华著: 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02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望方面的记载。 诗大雅崧高载: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 土。锡尔介圭,以作尔保。往迎王舅,南土是保!” 则形象地描述了周宣王为加强 对南方楚人的防御而封申伯于南土,为其送行举行盛大仪式的场面。关于国族存灭 方面的记载较多。 左传庄公六年载: “楚文王伐申,过邓。邓侯曰: 吾甥也。 止而享之。骓甥、聃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三甥曰: 亡邓国者,必此人也。 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 弗从。还年,楚子伐邓。 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 ”等。 史籍中类似记载还有许多,但是这些史料多是关于政治军事事件,对研究其文 化概貌而言还远谈不上丰富。由于年代久远,相关史料记载往往不甚清晰,甚至还 相互抵牾,学术界对此的研究观点也经常相左。例如,关于申之原封地及其迁封路 径的问题,相关史料记载主要有国语周语中 : “胙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 姜。 ” 、 “齐、许、申、吕,由太姜。 ” 史记齐太公世家在记述太公望尚吕的身世 时说“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 ” 左传 文公八年 :“公壻池之封, 自申至于虎牢之境。 ” 杜预注:“申, 郑地。 ”诗 大 雅崧高 :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 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可见关于申之地望至少有两种说法,这就 导致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何光岳认为申源自西戎,原在今陕西米脂至中卫 县一带,后于商末周初东迁至今山西西南部,而后于周宣王时期迁封于南阳盆地的 旧谢地 5。而其他的多数学者如徐少华、何浩、马世之6都认为申是直接从陕西迁至南 阳盆地,而当时在山西西南部另外有一个东申。他们观点虽不同,但都能言之成理, 不能轻易否认。对于本文研究而言,无论申的迁封路径如何,其最初都是在羌戎之 地,因此申的文化必然会包含有羌戎文化的因素。 关于申国灭亡问题的直接史料缺乏,相关史料记载主要有: 左传庄公六年 载: “楚文王伐申,过邓。 ” , 左传哀公十七年 : “彭仲爽申俘也, (楚)文王以为 令尹,实县申息。 ”证明至少在此之前申国已灭。何光岳认为南阳之申灭于楚文王二 年即公元前 688 年 7 。宋公文认为,楚之灭申在楚文王三年至八年,亦即公元前 687 一前 682 年 8;何浩主张申之灭,最早在楚文王三年,最迟在楚文王六年,即公元前 687 年一前 684 年 9。 5 何光岳著: 楚灭国考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11-123 页。 6 徐少华著: 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8-29 页。 何浩著: 楚灭国研究 ,武汉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03-210 页。 马世之著: 中原楚文化研究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97-102 页。 7 何光岳著: 楚灭国考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22 页。 8 宋公文: 春秋前期楚北上中原灭国考 ,载江汉论坛1982 年第 1 期。 9 何浩著: 楚灭国研究 ,武汉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07 页。 两周时期南阳盆地文化变迁研究 5 国族的区划和存灭对当地文化面貌的影响显而易见,弄清楚这些问题对本文的 研究有重要意义,所以这些研究成果是本文重要的学术前史。但同时由于这些历史 文献偏重于对政治方面的记载,而对文化,尤其是社会下层文化记载相对较少。而 南阳盆地西周时期历经了多个封国的统治;东周时期又成为多国征战的战场,这一 时期,势力延伸至南阳盆地的各个主要国族如楚、秦、三晋的文化又各具特征,这 就决定了仅靠史料记载进行研究有相当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将结合史料记载和考古 遗迹进行研究,二者相互佐证将大大提高研究结论的可信度,这也是本文研究方法 的特点之一。 (二) 、考古文遗存资料及相关研究 目前涉及南阳盆地两周时期遗存的发掘报告主要有河南省南阳市万家园 m202 发掘简报 10、 河南南阳市程庄墓地东周墓葬发掘简报11、 南阳市北郊出土一批 申国青铜器 12、 河南新野古墓葬清理简报13; 河南淅川徐家岭一号楚墓发掘简 报 14、 河南淅川县徐家岭 11 号楚墓15、 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16、 淅川和 尚岭春秋楚墓的发掘 17、 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18、 河南淅川县下寺一号 墓发掘简报 19、 淅川下寺春秋楚墓20、 河南淅川大石头山楚墓发掘报告21、 淅 川县毛坪楚墓发掘简报 22、 西峡县出土春秋时期青铜器23、 河南淅川吉岗楚墓 发掘简报 24、 南阳市彭营砖瓦厂战国楚墓25、 河南南阳五交化储运站战国墓26、 中建七局南阳设备公司材料库 m1 发掘简报 27、 南阳市西关三座春秋楚墓发掘简 10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省南阳市万家园 m202 发掘简报 ,载中原文物2007 年第 5 期。 11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等: 河南南阳市程庄墓地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载考古2008 年 第 5 期。 12 崔庆明: 南阳市北郊出土一批申国青铜器 ,载中原文物1984 年第 4 期。 13 河南博物馆、新野县文化馆: 河南新野古墓葬清理简报 ,载文物资料丛刊(2) 。 1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河南淅川徐家岭一号楚墓发掘简报 ,载文物2004 年 3 期。 15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等: 河南淅川县徐家岭 11 号楚墓 ,载考古 2008 年第 5 期。 1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著: 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 ,大象出版社 2004 年版。 17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 淅川县和尚岭春秋楚墓的发掘 ,载华夏考古1992 年第 3 期。 18 河南省丹江库区文物发掘队: 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 ,载文物1980 年第 10 期。 19 河南省博物馆: 河南淅川县下寺一号墓发掘简报 ,载考古1981 年第 2 期。 20 河南省丹江库区文物发掘队: 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 ,载文物1980 年第 10 期。 2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 河南淅川大石头山楚墓发掘报告 ,载华夏考古1993 年第 3 期。 22 淅川县博物馆等: 淅川县毛坪楚墓发掘简报 ,载中原文物1982 年第 1 期。 23 谢宏亮、徐明法: 西峡县出土春秋时期青铜器 ,载中原文物1980 年第 3 期。 2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 河南淅川吉岗楚墓发掘简报 ,载华夏考古1993 年第 3 期。 25 南阳市文物工作队: 南阳市彭营砖瓦厂战国楚墓 ,载中原文物1994 年第 1 期。 26 南阳市文物工作队: 河南南阳五交化储运站战国墓 ,载江汉考古1996 年第 3 期。 27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建七局南阳设备公司材料库 m1 发掘简报 ,载中原文物2007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报 28、 河南南阳八一路楚彭氏家族墓29、 南阳市万家园 m181 发掘简报30、 河 南南阳市宛城遗址战国水井发掘简报 31、 河南南召县二郎岗战国墓发掘简报32。 另外,还有关于城址的调查资料,例如:河南西峡县古城址 33、淅川兴化寺城遗址34、 淅川汉王城遗址 35、淅川下寨城36、淅川鄀国故城37、淅川古龙城遗址38、南阳宛城遗 址 39、河南方城县境内楚长城遗迹的调查40等(见图一) 。 这些发掘报告揭示了目前南阳盆地主要已发掘遗址的形制和出土器物特征,并 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期断代和文化面貌的界定,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基础。 关于两周时期南阳盆地墓葬及出土器物的研究著作和论文主要有河南省文物研 究所等的淅川下寺春秋楚墓 41、 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42,徐少华的鄀国 青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研究 43、 从叔姜簠析古申国历史与文化的有关问题44、 南 阳新出“辅伯作兵戈”的年代和族属 45,黄运甫的略谈淅川毛坪楚墓的分期及其 特征 46,张鸿亮的豫南地区楚系墓葬初步研究47,司红伟的浅论东周时期南 阳地区楚墓的墓地制度 48,杨华山、李俊的试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楚墓群49, 年第 5 期。 28 南阳市文物工作队: 南阳市西关三座春秋楚墓发掘简报 ,载中原文物1992 年第 2 期。 29 南阳市文物研究所: 河南南阳八一路楚彭氏家族墓 ,载中国文物信息网2009 年 2 月 17 日。 30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南阳市万家园 m181 发掘简报 ,载中原文物2009 年第 1 期。 31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南阳市宛城遗址战国水井发掘简报 ,载华夏考古2003 年 第 3 期。 32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 河南南召县二郎岗战国墓发掘简报 ,载考古1961 年 6 期。 33 韩维周、王儒林: 河南西峡县及南阳市两古城调查记 ,载考古通讯1956 年第 2 期。 34 杨肇清: 浅谈淅川楚文化的几个问题 ,楚文化研究会: 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四集,河南人 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128 页。 35 杨肇清: 浅谈淅川楚文化的几个问题 ,楚文化研究会: 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四集,河南人 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129 页。 36 杨肇清: 浅谈淅川楚文化的几个问题 ,楚文化研究会: 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四集,河南人 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129 页。 37 杨肇清: 浅谈淅川楚文化的几个问题 ,楚文化研究会: 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四集,河南人 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129 页。 38 李玉山: 楚都丹阳管见 ,楚文化研究会: 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四集,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85 页。 39 韩维周、王儒林: 河南西峡县及南阳市两古城调查记 ,载考古通讯1956 年第 2 期。 40 贺金峰: 楚“方城”调查 ,中国长城学会: 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 , 中 国长城博物馆编辑部 2005 年。 4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著: 淅川下寺春秋楚墓 ,文物出版社,1991 年。 4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著: 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 ,大象出版社 2004 年版。 43 徐少华: 鄀国青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研究 ,载江汉考古1987 年第 3 期。 44 徐少华: 从叔姜簠析古申国历史与文化的有关问题 ,载文物2005 年第 3 期。 45 徐少华: 南阳新出“辅伯作兵戈”的年代和族属 ,载考古2009 年第 8 期。 46 黄运甫: 略谈淅川毛坪楚墓的分区及特征 ,载中原文物1982 年第 1 期。 47 张鸿亮: 豫南地区楚系墓葬初步研究 ,郑州,郑州大学,2007 年。 48 司红伟: 浅论东周时期南阳地区楚墓的墓地制度 ,载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年第 4 期。 两周时期南阳盆地文化变迁研究 7 樊继福的豫南地区楚墓的文化表象分析 50,高成林的淅川和尚岭楚墓的时代问 题 51,李云的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特色青铜器52,林丽霞、王凤剑的南阳市 近年出土的四件春秋有铭铜器 53。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楚城址研究的文章,例如肖华 锟、艾廷和的楚长城的建筑时间和形式考 54,王振中的方城考55,贺金峰的 “方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筑的长城 56、 “子路问津”于方城考57,潘民中的 楚方城地望考 58,杨晓宇的春秋楚长城五大名关59、 春秋楚长城中国最早的 长城 60,贾文丰的关于“楚国方城以为城”之“方城” 61,尹彩春的南召楚长 城重大新发现 62,刘树友的武关考-关中要塞研究之七63,赵飞的专家初步认 定南阳古石城是最早的长城 64等。 (三) 、多学科综合研究 目前利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对楚文化进行综合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涉及南阳 地区两周文化综合研究的主要有:徐少华的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 65、马世之 的中原楚文化研究 66、罗运环的楚国八百年67、何光岳的楚灭国考68。鲁 西奇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 69、 青铜时代 汉水流域居住地理的初步考察 70。 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侧重于研究豫南地 49 杨华山、李俊: 试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楚墓群 ,载湖北社会科学2006 年第 1 期。 50 樊继福: 豫南地区楚墓的文化表象分析 ,载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年第 3 期。 51 高成林: 淅川和尚岭楚墓的时代问题 ,载中原文物1996 年第 4 期。 52 李云: 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特色青铜器 ,载收藏界2008 年第 3 期。 53 林丽霞、王凤剑: 南阳市近年出土的四件春秋有铭铜器 ,载中原文物2006 年第 5 期。 54 肖华锟、艾廷和: 楚长城的建筑时间和形式考 ,载江汉考古2003 年第 4 期。 55 王振中: 方城考 ,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 年第 6 期。 56 贺金峰: “方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筑的长城 ,载开封大学学报第 16 卷第 3 期 2002 年 9 月。 57 贺金峰: “子路问津”于方城考 ,载开封大学学报第 18 卷第 2 期 2004 年 6 月。 58 潘民中: 楚方城地望考 ,载平顶山师专学报第 15 卷第 1 期 2000 年 2 月。 59 杨晓宇: 春秋楚长城五大名关 ,载平顶山师专学报18 卷第 6 期 2003 年 12 月。 60 杨晓宇: 春秋楚长城中国最早的长城 ,载许昌学院学报2003 年第 6 期。 61 贾文丰: 关于楚国方城以为城之方城 , 载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 16 卷第 1 期 2003 年 3 月。 62 尹彩春: 南召楚长城重大新发现 ,载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2005 年。 63 刘树友: 武关考-关中要塞研究之七 ,载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第 17 卷第 3 期 2002 年 5 月。 64 赵飞: 专家初步认定南阳古石城是最早的长城 ,载地图2001 年第 1 期。 65 徐少华著: 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66 马世之著: 中原楚文化研究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67 罗运环著: 楚国八百年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68 何光岳著: 楚灭国考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69 鲁西奇著: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 ,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70 鲁西奇: 青铜时代汉水流域居住地理的初步考察 ,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 年第 4 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区国族的地望,及其存亡时间,及其后在此地楚国的经营及楚文化的发展; 中原楚 文化研究侧重于分析不同时期中原楚文化的不同特征; 楚国八百年侧重于对关 于楚文化的文献材料的梳理。蒋波的南阳与楚文化 71、梁中效的汉水流域历史 文化的和谐特色 72、 试论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特征73、明安生的汉水文化史上 八大文化整合现象探究 74中的论述也涉及到南阳地区的文化交流层面的研究。 图一:南阳盆地两周时期遗址分布图 71 蒋波: 南阳与楚文化 ,载文史知识2008 年第 5 期。 72 梁中效: 汉水流域历史文化的和谐特色 ,载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 73 梁中效: 试论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载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3 年第 2 期。 74 明安生: 汉水文化史上八大文化整合现象探究 ,载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年 第 4 期。 两周时期南阳盆地文化变迁研究 9 第一章第一章 西周初期至春秋早期南阳盆地文化特征西周初期至春秋早期南阳盆地文化特征 一、国族林立、错综复杂的政治态势 (一) 、政治态势综述 西周时期,周王朝通过“封建亲戚” , “并建母弟” , “选建明德” 75的方式建立了 一大批姬姓、姜姓和异姓同盟的国族,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王朝。南阳盆地自 然环境优越,且处于南北交通的咽喉地带,因而受到了周王朝的高度重视。周初, 周王朝在周文王化行江汉汝悟的基础上,分封了一大批与周王朝有同盟关系且具有 一定经济文化水平的古老部族和邦国于此,如黄帝后裔的谢、鄂;颛顼之后的楚、 蓼,以及异姓方国邓、鄀。西周中后期王室衰微,位于南阳盆地的鄂趁机联合淮域 集团反叛,周夷王倾兵灭鄂,周宣王时期为了填补鄂灭之后的空虚,又将姬姓国族 申、姜姓国族吕迁封于此。这些不同族属和起源的国族的建立,造成了南阳盆地错 综复杂的政治态势和文化面貌。它们在此地的早期开发,为南阳盆地经济文化的发 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春秋早期,兴起于江淮之间的楚国开始北上并吞南阳盆地境 内的其它国族,至春秋中期南阳盆地的主要国族都或被吞灭,或沦为附庸。这些国 族的文化随之逐渐衰落,楚文化开始在南阳盆地蓬勃兴起,发展成了独具特色的楚 文化,但是这些国族文化在当时仍是比较先进的,它们为此南阳盆地楚文化的发展 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 、各国族的地望及其存灭 周初,周王室将黄帝后裔之谢、鄂;颛顼后裔之楚、蓼;以及异姓诸侯邓、鄀 等部族封于此地,以经营南土,防御南方诸族。这些封国都位于当时的北上中原交 通要道的咽喉之处,显然是经过精心选择以拱卫镐京的。西周一世,这些国族也确 实发挥了藩御周王朝的作用,直至春秋早期开始被兴起于江汉之间的楚国逐渐吞并。 1、楚国 楚,芈姓,关于楚国的初封地学术界有几种说法,目前较为一致的说法为楚之 初封地在今陕西商南境内,后迁至今南阳盆地的丹淅之会,为祝融集团季连之后裔, 历史十分悠久。本文从此说。 史记楚世家载,周文王时,鬻熊投附周文王,成 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 75 参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昭公二十六年和定公四年。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此丹阳在今陕西商县县城一带 76。周康王时期,随着楚人势力壮大,周楚关系开始紧 张,楚人为了摆脱周王朝的控制,不断向南拓展生存空间。周昭王两次南伐后,楚 国更感到了来自周王室巨大的压力,于是不得不顺丹水而下将都城丹阳迁到了位于 南阳盆地西部的丹淅之会 77。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这里发掘了大量春秋中晚期的大 型楚贵族墓葬 78。如此高规格的楚墓在同一地点大量出现,实属罕见,因此目前学术 界普遍认为这里曾是楚人早期的政治中心区。后世楚国贵族死后归葬于此,体现了 楚人重祖怀乡的观念。楚人定都于此的这一时期,其社会生产力和文化都有了很大 的进步,为以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使其在以后的多次迁徙中能从容应对, 并且安居下来后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西周中后期,熊渠兴兵伐杨越,至于鄂(南 阳盆地中部) ,并封其三子于句亶、越章、鄂三地 79,但最终迫于周王朝压力去其三 子封号。这反映出楚当时已具有一定的实力,但还不敢承担与周王朝对立的后果。 此后历经数代的艰辛开拓,至楚武王时期楚国国力已经更加强大。为了更好地发展, 便将都城从位于南阳盆地的丹淅之会迁到郢 80。此后,楚国的政治中心离开了南阳盆 地,但此地应仍为楚国北部防御的重要屏障。 2、 国 鄀,允姓,故地可能在今南阳盆地西部淅川县与西峡县一带 81。传世的西周早期 的鄀国青铜器载于容庚善斋彝器图录的若我鼎有铭文: “唯十月又一月 丁亥,我作禦祭祖乙、妣乙、祖已、妣癸,我礿二母,咸与遣福二 贝五,用作父 已宝鐏彝,亚若。 ”器身还铸有“亚若”族徽,这说明西周初年鄀部族首领受到周室 的册封,世袭“亚”职。鄀国早期在汝水流域活动,可能于周初被封于南阳盆地。 关于鄀国的地望,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杜预注: “鄀本在商密,为秦、楚界上小 国。 ”其地在今淅川县寺湾乡一带。此地已发掘的一座先秦古城遗址很可能就是鄀国 的都城 82。它的位置正处于商周时的交通要道武关道的咽喉之处。据此地不远的 荆紫关自古就是扼守自南部进入关中通道的重要关隘。周王朝将鄀封于此显然是为 了防止南方诸族由此进入镐京。正是由于鄀国地处南北交通咽喉的重要位置,楚国 在楚武王时期就征服了鄀国,使其沦为附庸。 左传哀公十七年载,楚太师子谷 在回答叶公子高时说: “观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率,是以克州、蓼,服随、唐, 大启群蛮。 ”显然鄀国是南阳盆地国族中较早被楚国征服的。鄀后被楚国南迁至荆楚 76 何光岳著: 楚灭国考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 页。 77 徐少华著: 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53 页。 78 参阅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 淅川下寺春秋楚墓 ,文物出版社 1991 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 ,大象出版社 2004 年版。 79 参阅徐少华著: 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39-240 页。 80 石泉著: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52 页。 81 马世之著: 中原楚文化研究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93 页。 82 马世之著: 中原楚文化研究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93 页。 两周时期南阳盆地文化变迁研究 11 腹地,故城即今湖北钟祥市西北乐乡关东北的鄀邑 83。 3、邓国 邓,嫚姓,故地一部分位于南阳盆地南部的邓州市境内,一部分在今襄樊市境 内。与周初其它迁封于南阳盆地的国族不同,邓国是本地的土著方国,其历史可以 追溯到夏代。 邓州志载: “夏仲康始封其子于邓。殷封汤之裔孙。 ”邓乃嫚姓, 潜 夫论志氏姓说: “曼姓邓、优。 ”古邓城遗址位于湖北省襄樊市樊城西北 10 余里 处 84,正处于连接南阳盆地与江陵地区的古宛南道上。由此道继续向南渡江甚至可到 长沙国乃至番禺。此道是当时沟通南北的一条重要通道。邓国是周初周王室封于此 地防御南土的方国,并且相当一部分领地在今南阳盆地的邓州市境内,因此将其归 入南阳盆地的国族之列。在南阳盆地诸国中,邓国是个相当重要的方国。它历史悠 久,具有相当实力。春秋初期,楚国就有意示好拉拢邓国。楚武王时期,楚与邓国 联姻,娶邓侯的女儿邓曼为夫人,因此邓国又是楚文王的母舅之国。但邓国地理位 置十分重要,又与楚国的北部接壤,不可避免地会与意图北进的楚国发生矛盾。 左 传桓公九年载: “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 邓南鄙鄾人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薳章让于邓,邓人弗受。夏,楚 使斗廉帅师及巴师围鄾。邓养甥、聃甥帅师救鄾。三逐巴师,不克。 斗廉衡陈其师 于巴师之中,以战,而北。邓人逐之,背巴师而夹攻之。邓师大败, 鄾人宵溃。 ” 邓为了应对楚的威胁,向中原诸国靠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1195人(大专学历)考试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延安市遴选公务员(33人)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厦门市校园招聘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教师考试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江西吉安市吉水县吉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及下属子公司面向社会招聘补充笔试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肿瘤科胰腺癌手术康复指南
- 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培训指南
- 消化内科胃癌术后康复计划
- 肾脏移植术后护理指南
- 2026年湖南省长沙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新版
- 2026年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人教版高中物理精讲精练-必修1专题强化一:受力分析和整体法与隔离法专题 (原卷版)
- GB/T 12643-2025机器人词汇
- 2025重庆租房合同8篇
- 上海市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实施方案
- 无处不在-传染病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南昌大学
- 旅行社安全生产例会制度模版(2篇)
- GB/T 11981-2024建筑用轻钢龙骨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学写倡议书》授课课件
-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
-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华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同步检测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 肺癌(肺恶性肿瘤)中医临床路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