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北京历史文献的辑佚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北京历史文献源远流长,数量众多,载述宏富广博。但在流传过程中,大量的北京 历史文献散佚了,本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北京历史文献的残篇散句摘录出来, 经过整理,再对其进行研究。概言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有关北京历史文献的散佚资料,并对搜辑到的佚文进行辨 伪、编排、校勘、标点、注释等,确保佚文的真实、准确、完善。本文共辑录北京历史 文献佚书8 3 种,提要并佚文1 3 万余字,列于本文附录 第二,本文第一章概括性地探讨了北京历史文献的发展演变过程。五代以前是北京 历史文献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辽、宋、金时期的北京历史文献进一步发展并趋于成熟; 元代的北京历史文献达到成熟,无论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进步;明代的北京历史文献进 入兴盛时期,官修、私撰的专记北京之书大量出现,其中不乏精品之作;北京历史文献 发展至清代进入大盛时期,数量多、门类全、质量高,且精品倍出本章还对北京历史 文献佚书进行了分类,并注明了出处。 第三,本文第二章对佚书进行了综合性的论述。根据佚书作者群的特点,将其分为 官修与私撰两大类,并加以具体的分析说明。本章重点探讨了北京历史文献散佚原因和 佚书的价值,北京历史文献的散佚原因概括起来大致有“水、火、虫”三厄及保管不善 等六方面的原因。北京历史文献佚书记述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风俗 习惯、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无论对历史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都有重要的 价值。 第四,本文第三章对佚书的个案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有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 征引的五部北京历史文献燕云奉使录、平燕录、入燕录、陷燕录、燕云录; 明代的北京地方志书( 成化) 隆庆州志;清人阮曼锡的燕山纪游;日下旧闻考 征弓l 的( 洪武) 北平图经志书等。本章内容主要是把综合性的论述与具体文献的分 析结合起来,对佚书的作者、佚文等进行考证,对佚文的内容、流散等进行了分析与论 述。 关键词:北京,历史文献,佚文,辑佚学 a b s t r a c t b c i i i n g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h a v eal o n gh i s t o r y , t h en u m b e ro ft h e mi sv e r ym u c h ,a n d t h e yi n c l u d ee x t e n s i v ec o n t e n t s b u ti nt h e i rs p r e a d i n gp r o c o s $ , al a r g en u m b e ro fb e i j i n g 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l o s t , m yw o r ki st h a te x t r a c t i n gt h el o s ts e n t e n c e , o fb e i i n gh i s t o r i c a l d o g u m e n t s 台蚰ie x i s t e n tb o o k sa n dd o c m n e n t s t h ei o s ts c n t c n e e sw i l lb e “熔e 岫e da f t e r a n 狮g i n gt h e mi nac e r t a i no r d e r m yp a p e ri n c l u d e st h ef o l l o w i n ga s p e c t sm a i n l y : f i r s t l y , a s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sp o s s i b l e , ic o l l e c tt h el o s tw o r d sa n ds e n t e n c e s0 1 1a l d o c u m e n t s t h e yw i l lb e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 ,n o t e d , c o l l a t e da n d o i l1 1 l i sw i l l 铡黜t h a tt h e1 0 s t s e n t e n c e sa r ct r u ea n dp e m 娥t 陆sp a p e rc o n t a i n s8 3k i n d so f b o o k sa n da b o u t1 3 0 0 0 0w o r d , t l l e ya r cs h o w n i nt h ea p p e n d i x s e c o n d l y ,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d i s a 略s e st h ep r o c e s s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v o l u t i o no fb d j i n g 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g e n e r a l l y b e f o r et h e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 t h e yc a m ei n t ob e i n ga n d d e v e l o p e ds l o w l y ;, d u r i n gt h el i a o , s o n ga n dj i nd y n a s t y , t h e yi n c l i n e dt og r o wm a t u r e ;i n y u a nd y n a s t y , b e i j i n g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w e r ec o m p l e t e l ym a t u r e , t h e ym a d eg r e a t p r o g r e s si nb o t hq u a n t i t ya n dq u a l i t y ;t h e ye n t e r e dt h ep r o s p e r o a sp e r i o d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 0 伍c i a la n dp r i v a t ew r i t i n g sa b o u tb 嘶i n ga p p e a r e dl a r g e l y , m a n yo ft h e mw e r et o p - q u a l i t y , t h eq m gd y n a s t , t h e yf l o u r i s h e dg r e a t l y , t h en u m b e ri sm u c h , c a t e g o r i e si sf u l l ,q u a l i t yi s h i g h , a n de x c e l l e n tw r i t i n g sc a m ef o r t hi ng r e a tn u m b e r ml o s tb o o k so fb 蜘i n gh i s t o r i c a l d o c u m e n t sa l s oa r es o r t e da n di n d i c a t e dt h e8 0 u r c ei nt h i sc h a p t e r 1 1 1 i f d l y , t h ei o s tb e i j i n g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a r cd i s c u s s e ds y n t h e t i c a l l yi nt h es e c o n d c h a p t e ro ft h i sp a p e r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a u t h o r s t h e ya g o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m a j o r c a t e g o r i e s :t h eo m c i a la u t h o r sa n dp r i v a t ei n d i v i d u a l a n ds p e c i f i ca n a l y s t si sd o n e 喇s c h a p t e rf o c u s e so nt h ec a u q 鹤f o rl o s i n ga n dv a l u eo f b o i j i n g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 1 1 他c a t l s e s f o rl o s i n ga r cs u m m e du ps i xa s p e c t sr o u g h l y , s u c h 船f l o o d , f l e e , d i s a s t e ro f p a s t s s e c u r i t y , e t c 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el o s td o c a m e n t si n v o l v ei np o l i t i c a ,e c o u o m y , c u l t u r e , a l s t 啪n ,e t h n i c r c l a t i o u sa n d8 0o n , o nh i s t o r y , p h i l o l o g y , l i n g u i s t i c sa n do t h e r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 , t h e yh a v e i m p o r t a n tv a l u e f i n a l l y , i n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o ft h i sp a p e r , s o m el o s tb o i j i n g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 舭 s e l e c t e da n dr e s e a r c h e d s u c ha s 叮1 l er e c o r do fb e i n gs e n tt oy a n y n nd i s t r i c ta s 缸 a m b a s s a d o r ,叮h er e c o r do fr e c o v e r i n gy a nd i s t r i c t ,w r h or e c o r do fe n t e r i n gy a h d i s t r i c t ,叮h er e c o r do fl o s i n gy a hd i s t i l c t ,w i h er e c o r do fy a n y u nd i s t r i c t ,t h ef i v e b o o ki sq u o t e db yx um e n g s h e n s c o m p i l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a b o u tt h r e ed y n a s t i e s : c h o r o g r a p h yo f 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c h o r o g r a p h yo f l o n g q i n gs t a t ei nt h ep e r i o do f c h o n h u a ; r u a nm i n x i s 叮1 l er e c o r do ft r a v e l i n gy a nm o u n t a i n :“c h o r o g r a p h yo fb e i p i n gi nt h e p e f i o do fh o n g w u q u o t e db y “r e s e a r c ht ot h eb o o kc a p i t a lh i s t o r y n l i sc h a p t e rc o m b i n e s g e n e r a ld e p i c t i o nw i t he n n e r e t oa n a l y s i s t h ea u t h o r sa n d l o s ts e n t e n c e sa 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 e d , c o n t e n t sa n dl o s so f t h ed o c u m e n t sa r ea n a l y z 酣a n dd i s c u s s e d , t o o k e y w o r d s :b e i j i n g ,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 ,t h el o s ts e n t e n c e s ,c o l l e c t i o ns c i e n c e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北京历史文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记载了北京地区古往今来的沧桑变 化,是古都北京悠久灿烂文化的历史见证北京历史文献载述内容宏富广博,可以满足 人们鉴往知来、增长知识、学术研究等多方面的需要。对北京历史文献的系统性记录始 予清末,清光绪十二年( 1 8 8 6 年) 刊刻成书的( 光绪) 顺天府志艺文志纪录顺天 事之书收录了京畿地区历史文献书目二百二十九种;民国二十七年( 1 9 3 8 年) 吴廷燮 等纂修的北京市志稿艺文志纪述中收录北京历史文献一百三十二种;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以来,北京历史文献的研究逐步发展,北京古籍出版社组织专人对北京现存的 一批古籍进行标点、校对并出版发行;国家图书馆善本组对元熊梦祥撰的折津志进 行辑佚,并整理出版:北京社科院的王灿炽先生编著北京史地风物书录一书共收与 北京有关的书目六千三百余种,其燕都古籍考共考证评分北京吉籍一百五十一秘; 还有一些单位及学者也对北京历史文献进行了标点、校勘、考证等研究北京历史文献 虽然是较少有人问津的领域,但可挖掘、深入研究的地方却很多。因此,选定北京历 史文献的辑佚学研究作为硕士论文题目。 关于这一论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学术意义; 首先,近年来北京史研究蓬勃发展,其中对北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俗习惯 等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对于北京历史文献的研究,则显得较为薄弱。北京历史文献是 北京悠久历史发展中累积起来的文化典籍,从中可以了解北京乃至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 历史与文化。历史文献的研究是史学工作中必不可缺的,北京历史文献作为北京历史资 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为各种文化学术研究提供丰富而信实的资料,为北京史研究建立举 实可靠的资料基础。本文重视历史文献学同地方史研究相结合,挖掘出更多的北京历史 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原始资料,为推动、促进北京各方面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其次,目前在北京历史文献研究方面主要是从目录、版本、注释、校勘等几方面开 展的,从辑佚学的角度对北京历史文献研究还是一空白点。北京历史文献为数不少,但 由于历史上北京地区兵祸频仍、人为保存不善、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的北京历史文献 散失亡佚了,其中一部分内容散存于其他文献中,辑佚就是将这些零星片断的内容搜辑 起来,重新编捧,尽可能地恢复原貌因此,从现存的典籍中,辑出散佚的北京历史文 献,可以使许多失传的文献不同程度地再现,增加现存文献新品种,使今人更全面、详 细地了解和研究北京的历史。 总之,本文试图从历史文献的辑佚学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北京历史与文化,希望获 得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认识 二、概念与范围的界定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日: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 袍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按照东汉郑玄注解。“文” 指文章,“献”,指贤才。宋朱熹把“文”解释为典籍,而“献”仍本郑玄的解释。元初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o 才真正研究文献并以此为书名,其自序中对“文献”有自己独 到的见解: o 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凡叙事, 则本之经史而参之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 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 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 录之,谓之献也。” 马端临之“文”与“献”的涵义与孔子之说相比,“献”与“文”同样成了文字资 料因此,后人提起“文献”,总是与图书、典籍联系起来到了明清时期,“文献”一 词多指书籍资料,如明永乐大典原名为文献大成,焦嬷的中原文献等,这 里的。文献”一词指的是典籍和文字资料。近现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思想观 念不断的更新与深入,“文献”的概念也不断演变和扩大。张大可、俞樟华著的中国 文献学一书中将“文献”分为广、狭二义: “广义文献,就是由一定载体所表现的全部人类知识的记录:狭义文献,专指 传统的古典文献,也就是原本的含义” “历史文献”也有广、狭二义,即: “广义历史文献,系指一切文献;狭义历史文献,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历史史 料文献,其中历史记注与撰述的典籍是狭义历史文献的主体”o 本文采其狭义历史文献的定义传递和储存文献信息要靠一定的载体,我国古代文献的 载体,有甲骨、青铜器、玉版、石碑、简牍、缣帛、纸等。甲骨、青铜器、玉版、石碑 属于文献载体,但不是古籍文献( 图书) 载体;古籍文献指的是古代图书。其载体包括 简牍、缣帛、纸。本文研究的历史文献仅限于古籍文献。散佚的历史文献以民国以前的 居多,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定在民国成立以前,即公元1 9 1 2 年前。北京在历史发展过 程中,辖境范围历代有所不同,所以研究北京历史文献空间范围主要以今北京行政区划 范围为主,即专记北京的历史文献都是本文研究对象。本文以“北京历史文献的辑佚学 研究”为题,它首先是“地方史”研究,即主要是在“北京史研究”范围之内,研究对 象是历史文献;其次,本文又是一项涉及北京历史文献的专题性研究,专题主要是指从 文献学的分支辑佚学的角度来研究和论述的。 o 张大可、俞樟华著;中国文献学 ,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5 页 2 第一章北京历史文献发展概论 一、北京历史文献的产生 ( 一) 五代以前的北京历史文献 北京历史文献,起撰于何时,何书,目前难以确切考证。清朱彝尊编撰的日下旧 闻张鹏序写道: 三泠主人方假归,竹坨饮饯于郊,启箧读之作,而日:“猗与伟与! 纪述之备 其轰有遗憾也夫! ”竹姹曰:。否否,燕之有【春秋见于鬈墨子,出都之有记 有图经,见于隋志,豳州古今人物之有志,见与唐书,辽有燕北会要, 金则疆域有图,元则建都有纪其外著录有若熊自得之燕京志,刘崧之鬣北平 志、北平事迹,威不磷,鄣造卿之燕史,其少者或数卷,多或至数百卷,是 皆燕志也,而未之见焉,鸟得无憾? 譬诸寻河者不得其源。而徒取夫穷渎细流也” o 上段文字中,朱彝尊列举了其未见到的“燕志”名称,“燕志”实际上就是北京历史文 献,其中提到了燕春秋一书,这是迄今为止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北京历史文献。( 光 绪) 顺天府志艺文志纪录顺天事之书中也首列此书,并断其成书时代为周。秦统 一以后。秦始皇“下焚书之令”。原六国的历史古籍均被销毁,敌未见先秦北京历史文 献。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法家类”中载有“燕十事十篇”,不著录撰入。 缪荃孙称:“纪录顺天事,见于史志者,以燕十事为始。”o 后汉书卷五一李 恂列传载:李恂“拜侍御史,持节使幽州,宣布恩泽,慰抚北狄,所过皆图写山川、 屯用、聚落百余卷,悉封奏上。肃宗嘉之。”这百余卷应属北京历史文献,但后来未见 有引用,应已散佚。北齐时阳休之撰幽州人物志,又名幽州古今人物志,已佚, 此书是迄今所知的第一部北京历史人物传记。 隋书经籍志著录:“幽州图经一卷”,只知其名,不见其佚文流传。清朝 的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中认为:幽州在隋以前属于北朝,幽州图经可能是北 朝人所作。朱彝尊说:。幽都之有记、有图经。见于隋志。”考之,隋书经籍志、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未见著录幽都记与幽都图经北宋乐 史的太平寰宇记中著录并引幽都记两条佚文,其中。蜀先主宅”条云:。蜀先 主宅:幽都记:刘备,郡人”隋大业三年,罢州为郡,三国志中也称刘各为 涿郡涿县人,属于隋朝涿郡管辖范围,因此,幽都记成书年代可能为隋代。另缪荃 孙抄顺天府志卷七引元一统志云:“传法院碑铭引幽都图经云:县西 北二百步有阳台,昔太子丹命樊於期燕会处。”从这些书的书名可看出,以“记”、“图 经”为名的属于北京的地方志从目前的史料看,地记与图经出现于东汉,上文提到的 李恂持节使幽州时所过皆图写山川、屯田、聚落百余卷初具北京地方志的的雏形,而幽 州图经、幽都记、幽都图经是处于发展时期的北京地方志。唐朝的北京地区战乱 频繁,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地。唐平致美撰的蓟门纪乱记载了安史之乱时幽州蓟城( 今 北京) 的情况,原书已佚,今天只能在宋司马光撰的资治通鉴考异中见到部分佚文。 现存的唐姚汝能撰的安禄山事迹三卷,记载了安禄山的生平事迹和安史之乱的始末, o ( 清) 于敏中等编纂:同下旧闻考,。日下旧闻,原序”,北京古籍出敝社,2 0 0 1 年版。 o ( 清) 周家楣、缪荃孙等修纂:( 光绪) 顺天府志艺文志纪录顾天事之书 ,北京古籍出版社, 1 9 8 7 年版 3 保存了安史之乱时大量有关北京地区的史实,也可算是北京历史文献 ( 二) 辽、宋、金时期的北京历史文献 后晋天福三年( 9 3 8 年) 十一月,石敬瑭遣使向契丹献幽云十六州图籍,同一年, 辽太宗耶律德光下诏以幽州为南京,从此成为辽朝的陪都。宋宣和四年( 1 1 2 2 年) ,金 军攻占燕京,经宋、金双方交涉,宋以岁币等赎回燕京,并改名为燕山府。宣和七年( 1 1 2 5 年) ,守将郭药师叛宋降金,燕山府再落金人之手。辽、宋、金统治时期,北京历史文 献开始增多,单是三朝北盟会编中就征引了五种,即赵良嗣的燕云奉使录、平 燕录回、王安中的入燕录、许采的陷燕录( 又作陷燕记或陷燕纪) 和赵 子砥的燕云录。辽、宋、金时期,宋人与辽,金南北通问,互派信使。按照惯例, 宋朝使臣要将出使经过写成“语录”,上奏朝廷。瀛州道古录写道:“当时纪行之书 存于今者,王曾上契丹事、富弼奉使录、许亢宗奉使行程录、洪皓松漠纪 闻、范成大揽辔录、周烽北辕录,仅寥寥数卷而已其宫阙制度犹可藉以考证。 外如路振乘轺录楼钥北行日录、富轼奉使语录,多佚不传。又若赵良嗣 燕云奉使录虽散见于北盟会编而未必全。至若皇华录通闯本末 诸书,仅留其目,并作者姓氏皆佚矣。”o 、这里提到的纪行之书有4 5 种之多,其中上 契丹事、揽辔录、乘轺录、北行目录等书记述了大量与有关北京历史有关的内 容,也属北京历史文献。 辽、宋、金时期的北京历史文献多为宋人的奉使之作。宋朝有惯例,朝廷派出使辽 金的使臣回国以后,要将出使应对酬答等情况、沿途经过路线及所见所闻等,笔录成书, 上奏朝廷,称“行程录”、。奉使录”、“使北记”,。使北录”或“语录”等。如路 振出使契丹归来后写乘轺录,王曾使辽后撰上契丹事,楼钥使金后写北行日录, 范成大出使金后著揽辔录,赵良嗣使金后著燕云奉使录。而辽人、金人著述的北 京历史文献几乎未见存世宋人奉使之作中政治色彩浓厚,夷夏之观念强烈。如北行 日录记金朝宫中乐队“乐人大率学本朝,惟杖鼓色皆幞头红锦帕首,鹅黄衣紫裳,装 束甚异乐声焦急,歌曲几如哀挽,和者尤可怪笑。”o 称呼上,宋为中国,而辽、金则 为“夷虏”,将辽、金统治者称为“虏酋”等等,这都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立场是以宋朝 为正统,对辽、金有明显的民族歧视态度。这些书记述的内容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不仅 是宋朝人了解辽、金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史料价值较高的文献。 二、北京历史文献的兴盛 ( 一) 成熟的元代北京历史文献 元朝,北京正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国都。这时期既有官修的大都路图 册,又有私撰的皇元建都记、元内府宫殿制作、析津志、蓟邱述游录、 一卷已佚,从书名推测该书应是作者游览大都时的 记录。陶宗仪撰的l 元氏掖庭记又名元氏掖庭侈政,主要记述的是元宫廷的建筑、 生活、故事等,其文存于说郛、续百川学海、稗乘、香艳丛书等书中另有 皇元建都记一卷,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等书著录,但未注明撰人和卷数。日下 旧闻的作者朱彝尊说“元则建都有纪”,“而未之见焉,乌得无憾? ”日下旧闻考 中称:“元李洧孙大都赋,朱彝尊惜其未见。今从永乐大典中录出增载,可以证 元都之方位制度矣。”由此可知,元李洧孙大都赋即皇元建都记,只是流传时称 呼不同,造成后人的误解,以为皇元建都记已散佚。 ( 二) 明、清时期北京历史文献的兴盛 到了明代,官修、私撰的专记北京之书大量出现。官修的北京地方志书在明代北京 历史文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与明代统治者对地方志书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明初的 洪武年间,明太祖两次下旨令天下郡县纂修图志。永乐年间,朝廷颁布了修志凡例, 对志书的编纂进行了规范。后来的正统、景泰、天顺等年问,明政府都曾令各地修志 如洪武初北平按察司副使刘崧修纂北平八府图经志书中的北平府图经志书囊括 当时北平府所领州县共二十七部志书;明永乐年问编纂了顺天府志及所领州县共二 十五部志书;成化,弘治、嘉靖、隆庆,万历年白j 都曾纂修过府、州、县志或专志,这 些地方志都是研究北京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珍贵史料。据冯秉文主编的j b 京方志概述,明代的北京地方志散佚的有5 2 种,现存1 1 种。除地方志以外,明代北 京历史文献记述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有专记宫殿的,如明初工部主事萧洵游览元故宫 后写的纪实之作故宫遗录,使元大都宫殿之制得以流传后世。还有不著撰人的 大都宫殿考、南内记,贺仲轼撰的两宫鼎建记等。有记北京的街巷胡同的, 如张爵撰的五城坊巷衙衙集,记述了明嘉靖年间北京中、东、西、南、北五城的坊 巷胡同,有图有文。使人一目了然,明代的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士农 工商各阶层荟萃京师。一些在京官员、举子、游客等将其在帝都的所见所闻记载下来, 这样的游记、杂记在明代北京历史文献为数不少,如孙国牧的燕都游览志、蒋一葵 的长安客话、宋彦的山行杂记、宋启明的长安可游记、刘侗等撰的帝京景 物略等等都是其中的精品之作。还有专门记录发生在北京的大事的书,尤以记录甲中 之变的居多,如钱士馨的 甲申传信录、徐应芬的燕都识余、吴邦策的国变录、 刘尚友的定思小记、冯梦龙的燕都日记等。 北京历史文献发展至清代进入了大盛时期,不仅数量多,质量也很高。由于社会各 界的重视,清代北京地方志数量较多、体例完善,达到了高度成熟,其中光绪年间张之 洞、缪荃孙总纂的顺天府志是清朝规模最大的一次宫修北京地方志。除府志外,顾 天府所属州县也普遍修纂了志书,有的州如通州五次修志,房山也五次修县志。有清一 代还修了不少专志,山志有释自如修纂 i - 方山志,水利志有李逢亨撰永定河志, 寺庙志有释然的广济寺志、神穆德撰的潭柘山岫云寺志等等。私纂的记北京之 书中不乏宏篇巨作,如明末清初人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七十卷、天府广记四十 四卷,前者偏重记述明代的典章制度,后者重人物、艺文。两书互相补充,是记明代北 京城池、衙署、人物、艺文等比较齐备的历史文献。杂记、游记类的史书在清代北京历 史文献中也占有一定数量,如谈迁的北游录、高士奇的金鳌退食笔记、查慎行的 人海记、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戴璐的藤阴杂记、汪启淑的水曹清暇录、 震均的天咫偶闻、不著撰人的日下尊闻录与燕京杂记、朝鲜人柳得恭的燕 台再游录等等。康熙年问朱彝尊编纂的日下旧闻一书内容丰富,保存了很多珍贵 的资料。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朱彝尊日下旧闻抄撮群书耳录 ,共抄撮书一千三 百一十五种( 其中镂板传抄足本及遗佚不存,散见于诸书引用者,凡一千二百三十九种; 碑幢杂记六十通;家集十六部) ,朱昆田日下旧闻续采书目三百二十二种,以上两 项合计为一千六百三十七种。四库全书总目对其高度评价到:“古来志都京者,前者 莫善于三辅黄图,后莫善于长安志,彝尊原本搜罗详洽,已驾二书之上。”官修 的北京历史文献中,以乾隆朝于敏中、英廉等奉敕纂修的钦定日下旧闻考为集大成 之作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此书“千古舆图,当以此本为准绳矣。” ( 三) 明、清时期北京历史文献兴盛的原因 第一、北京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根本原因。明、清时期北京历史文献的成熟与兴 盛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秉承了幽蓟文化中著书立说的优秀传统,植根于广博、深邃的京 师文化之中的。“这里所说的京师文化是指作为封建皇都时期的北京文化自汉魏以 来,蓟城一带文化教育事业就比较发达,中原先进文化从这里向北方草原地区推广传播, 历代都曾出现不少文化名人,这些为京师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o 如战国时期的燕 国有纵横家苏秦、阴阳家邹衍等人活动并传播学说;西汉有蓟城人韩婴在燕赵一带传授 诗经,其学术思想自成一宗,被称为“韩诗”;东汉涿郡经学家卢植名著海内;西晋 范阳人张华、北魏范阳人郦道元等都是当时学术上有影响力的人物;隋唐时期的幽蓟地 区产生了许多闻名全国的文学家和诗人,如卢思道、卢照邻、张说、贾岛等。从辽、金 开始,北京成为封建王朝的都城,元、明、清的北京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首府, 京师特有的文化内涵是北京历史文献达到兴盛的深厚背景。 第二、与明、清两朝稳定的社会秩序、良好的文化氛围分不开的。明以前的北京地 区政权更迭频繁,战乱时有发生明、清两朝统治五百多年,政治、军事上施行了许多 巩固统一的政策。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得北京地区社会安定, 经济繁荣,这都为文化学术的发展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明清时期的北京作为国际性的 大都市,其历史文化在其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吸收了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乃至不同阶 层的文化营养,这些在数量众多的北京历史文献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第三、明清统治者重视图书的编纂工作。永乐年问明成祖朱棣亲自下令,网罗天下 古今图书,编纂了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 永乐大典,辑录了经、史、子集等七 八予种图书,今天已佚失的北京历史文献( 洪武) 北平图经志书、析津志等也赖 永乐大典保存了不少佚文。清代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召集大批文入学者,编 纂、刊印了许多大部头的类书、丛书,如康熙年间,陈梦雷编纂了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一千卷;乾隆时官修的四库全书为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几乎 囊括了清初以前的重要古籍。北京历史文献如乾隆皇帝下令编纂的日下旧闻考,其 编纂之时适逢四库全书开馆,既可充分利用了皇家珍藏的书籍、档案,如一般人不 容易见到的永乐大典,又可遍览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书籍。日下旧闻考完稿后。 由乾隆帝亲自审阅定稿,并赋诗为序,该书有武英殿、内府刻印本,还披录入四库全 书,足见皇帝对该书的重视。总之,明清时期,国家组织的大型图书编纂、刊印工作, 客观上带动了北京图书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为北京历史文献的编纂提供了资料。 第四、明永乐迁都到清朝灭亡的近五百年间,北京一直是封建帝都、国家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北京特殊而重要的政治地位与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为知识分子从事 。李淑兰著:北京史稿,学苑出版社。1 9 9 4 年舨,第1 9 5 页 6 学术研究、著书立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京师吸引了众多的学者云集天子脚下,他们在 北京居住、考查、交游,他们的著述与学术思想,不仅增加了北京历史文献的数量,也 提高了北京历史文献的质量,对后人的著述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 炎武曾旅居京师达十九年之久他游览了北京各州县,实地考查北京的历史地理,撰写 了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北平古今记等书。其著作丰富了北京历史文献, 书中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对当时及后来的学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明清时期北京众多的官私刻印、藏书机构与兴旺的图书经营行业促进了北京 历史文献的编纂、刊行与流传。辽、金、元时的北京就有刻书的官署,明清时期的北京 是全国的刻书中心。北京的文渊阁、国子监、皇史鹿、大内的昭仁殿,翰林院等收藏了 种类繁多的图书,其中包括大量的善本、珍本与孤本由官方组织或支持编纂、刻印与 刊彳亍的北京历史文献不仅搜罗详尽、内容丰富,且影响巨大、流传广泛,如日下旧闻 考 、( 光绪) 顺天府志等。明清时期北京兴旺发达的图书经营行业书肆为北京 历史文献的编纂与流传做出了贡献。明代书肆主要在皇城大明门和贡院附近,城隍庙、 灯市口等地在固定日期设摊售书,庙会、集市都有书商设点售书;清代的报国寺、隆福 寺、琉璃厂等是书肆集中的地方。特别是琉璃厂书市,因乾隆三十八年( 1 7 7 3 年) 四库 开馆而获大发展,“翁方纲复初斋诗集注云:乾隆癸已,开四库馆,每日清晨,诸 臣入院,设大厨,供茶饭,午后归寓,各以所校阅某书应考某典,详列书目,至琉璃厂 书肆访之。是时浙江书贾奔辏辇下,书坊以五柳居、文粹堂为最。”o 琉璃厂不仅是书籍 交易的场所,至清中叶后,书肆还自己刻印图书,也就是“坊刻本”,如荣禄堂刊书都 门纪略,文友堂重印宸垣识略,文光斋刻印昌平外志等。 纵观北京历史文献主要有下列几个特点:一、源远流长,北京历史文献可上溯至春 秋时期,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北京历史文献。二、文献种类丰富,按四库全书史部的 分类,有编年类,杂史类、传记类、地理类、政书类等。三、作者身份复杂,有为官的, 如诸侯国的史官、朝廷的使臣、北京地方官员等:私撰的作者有北京本地人、外地游客; 还有身份比较特殊的,如憎人、太监、外国人等。四、文献数量分布不平衡,五代以前 的北京历史文献数量较少,且大都亡佚;明清两朝的北京历史文献数量较多。 三、佚书的类别与出处 根据四库全书总目对史部书目的分类,北京历史文献佚书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类: ( 一) 编年类: 北京历史文献中,最古的编年体史书为燕春秋。孟子日:“晋之乘,楚之棒 杌,鲁之春秋,一也。”回意思是鲁之春秋与晋之乘、楚之祷杌一样, 都是诸侯国的史书墨子明鬼) 中还提到了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 秋、齐之春秋,可见“春秋”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史书的一种称呼。燕春秋一名 首见于墨子,他书征引其佚文皆是本自墨子卷八的明鬼篇。在春秋战国时期, 用竹木、缣帛作为书写材料的现象比较普遍,墨予明鬼下中也说:“古者圣王必以 鬼神为,其务鬼神厚矣,又恐后世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燕春秋 很可能是以竹帛形式存在的文献,史记、汉书不见引用与著录,该书大约亡于汉 代以前 ( 二) 杂史类: o 孙殿起辑:琉璃厂小志 ,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4 页 o 孟子离娄下 。 7 汉书艺文志。法家类”著录“燕十事十篇”,不著录撰人。唐平致美撰的 蓟门纪乱记述的是唐代“安史之乱”的史实,“安史之乱”的爆发地是幽州蓟城( 今 北京) ,书名。蓟门”代指幽州蓟城。该书曾为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引用。宋 尤袤遂初堂书目杂史类著录 蓟门纪乱。宋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有王曾契 丹志一卷,而传记类又有王口奉使录一卷,疑为一书,即王曾上契丹事,原 书己佚,佚文散见于各书。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辽史地 理志,武经总要、宋朝事实等书中都存有上契丹事的佚文,方舆览胜引 此书,称王沂公使辽录;元史河渠志引此书称王曾北行录,而日下旧闻 考称此书为王文正上辽事;叶隆礼的契丹志称之为王沂公行程录。宋代的 燕云奉使录( 又名燕云奉使总录) 、平燕录、入燕录、陷燕录、燕云录 记述的是辽、宋、金时期围绕燕京( 今北京) 发生的历史事件。这五部书佚文以徐梦莘 的三朝北盟会编中征引最多。宋史艺文志著录“平燕录一卷”,其他四书未见 史志著录。宋尤袤遂初堂书目本朝杂史著录陷燕录、入燕录陈振孙的直 斋书录解题著录“陷燕录一卷,贾子庄撰。记燕山初陷事。子庄,不知其名,禁 靖客也。”通志杂史类载有平燕录。四库总目史部杂史类存目著录:“燕 云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宋赵子砥撰。子砥以宗室子官鸿胪寺丞。靖康丁未,随 二帝北行。建炎戊申遁还,持徽宗御札,谒高宗於扬州,仍命以故宫子砥在金,尝密 刺其国事,备知情状,又与续归之杨之翰互相参证。所述金事,一日陷没宗室从官,二 日陷没百姓,三日金人族帐所出与设官之实,四日政事之纪,五日虚实之情,六日南j b 离溃之情。皆据所见闻,与金史或同或异。惟其末称金人必不可和,则其後验 如操券,可谓真得其虚实矣。”这类书虽非正史,但具备了存掌故、资考证、备参稽的 特征与价值,所以应列入杂史之目 ( 三) 传记类: 北齐阳休之撰幽州人物志,又名幽州古今人物志,虽不知其内容,从 北齐 书阳休之传和北史阳尼传附阳休之传可知,阳休之曾在幽州长期任职,对幽 州风土人情比较熟悉,加之其书名以。人物志”为名,可知其书是记载幽州地区人物掌 故的书,应属史部传记类总录一目。北齐书阳休之传载:阳休之“所著文集三十 卷,又撰幽州人物志并行于世。”北史阳休之传中称:阳体之“所著文集四 十卷,又撰 佚文首见北宋乐史的太平 寰宇记。其后的幽都图经虽成书年代不详,但大体可知其成书年代在元代以前。大 都路图册属元代官修的北京地方志,但不见公私书目著录。析津志属元代熊梦祥 曩 私纂的北京地方志,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著录:“析津志典,三十四册。”这说明 析津志在明正统年问还有存本,到清康熙年问朱彝尊编纂日下旧闻时已不见传 本 明代的北京地方志数量较多,明洪武初年,北平按察司副使刘崧主持编纂了北平 八府图经志书,文渊阁书目、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等著录。该书“依省、 府,州、县别为大、小单元,包括卷首,目录,北平行省通志,八府府志,七十一亲领 县、十六州、三十七州领县等州县志,合而进呈,凡一百三十余种,二百七十余册,总 名( 洪武) 北平图经志书,分之则卷首、目录、省通志及诸府、州、县志又独立为书。” o 其中( 洪武) 北平图经志书为行省通志,( 洪武) 北平府图经志书属府志,( 洪 武) 宛平县图经志书、( 洪武) 大兴县图经志书、( 洪武) 武良乡县图经志书、( 洪 武) 顺义县图经志书、( 洪武) 昌平县图经志书、( 洪武) 密云县图经志书、( 洪 武) 房山县图经志书、( 洪武) 平谷县图经志书、( 洪武) 通州图经志书、( 洪武) 涕州图经志书,这些都属北京地方志。另文渊阁书目著录有北平成均志,撰人、 卷数不详。文渊阁书目还著录有顺天府志一册,其后依次著录顺天府所属各州 县志书二十七册,属今北京范围内的有宛平县志、大兴县志、良乡县志、顺义 县志、怀柔县志、昌平县志、密云县志、房山县志、平谷县志、通州志、 都县志各一册,皆见文渊阁书目往字号第一厨,且称之为。新志”。缪荃孙在 ( 光绪) 颓天府志艺文志中案:“文渊阁书目,正统六年杨士奇等编定,大约洪 武以后所修,谓之旧志;永乐以来所修,谓之新志。”据此文渊阁书目所著录的新 志顺天府志及所领州县志书应为永乐年间所修。此外明代北京地方志还有,文渊 阁书目卷十二往字号第一厨载:“新志,隆庆州志并永宁志,三册”纂人不详。成 化十一年( 1 4 7 5 年) ,李煎、谢庭桂纂修隆庆州志,公私目录未见著录,其佚文主要 存于苏乾、贾希颜纂修的( 嘉靖) 隆庆志( 光绪) 顺天府志艺文志著录董方、 张样、徐玢、魏之干、艾友芝五人分别纂修过涕县志,周通纂通州志,杨霆纂( 隆 庆) 顺义志,安守鲁、杨守j 下纂( 隆庆) 良乡县志、张世则等修纂( 万历) 密云县 志。孙传能编内阁藏书目著录:詹洲修( 万历) 怀延二卫志抄本、刘爱修( 隆 庆) 平谷县志三册、余镗修( 万历) 良乡县志二册、怀柔县志略抄本二册另 ( 乾隆) 延庆州志卷首有历代修志人序中收录宋云霄序,可知其于万历四十六年修 延庆州志。 清代有阎兴邦纂兴邦志稿盘十三册,郭应儒纂密云志抄,王萱龄纂昌平志 稿,王尔琨、李恩惠修纂房山志略,陈嵋、郝锡畴等修纂( 光绪) 良乡县志,此 五志皆为( 光绪) 顺天府志艺文志著录 2 、杂记 元皇元建都记,钱谦益绛云楼书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倪灿、卢文昭 补辽金元艺文志,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著录。明刘崧北平事迹一卷,明史艺 文志地理类、千顷堂书目著录。明陈继新翠微志、 、范成大揽辔录、楼钥北行日录、 o 见附录燕春秋佚文 o 见附录( 光绪) 良乡县志) 佚文 赵良嗣的燕云奉使录、王曾的( i - 契丹事等就是这样的著作使者是由国家派遣, 身份为宋朝官员,并有皇帝诏书明确其身份与出使目的,他们的出使记录开篇就介绍了 其身份、目的及出使时间等,如燕云奉使录中载:“宣和二年春二月,诏遣中奉大 夫、右文殿修撰赵良嗣假朝奉大夫。由登州泛海使女真,忠训郎王瑰副之。以计议依祖 宗朝故事,买马为名,因议约夹攻契丹,取燕、蓟、云、朔等旧汉地,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签定朝鲜停战协议书模板
- 测绘业务分包协议书范本
- 燃气安全合同协议书模板
- 深圳农民房交易协议合同
- 活动承包合同协议书范本
- 汽柴油沥青销售合同范本
- 村委秸秆清运协议书范本
- 稠州银行资金托管协议书
- 第三方委托装修协议合同
- 江苏商标申请代理协议书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2023年立项项目
- YS/T 320-2014锌精矿
- 09S304 卫生设备安装图集
- 酸雾抑制剂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 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完整版)
- 解三角形专题 - (解析版)
-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整理
- 桩基施工安全检查表
- 水玻璃有机酯自硬砂工艺简介
- 2022年公司管理制度发布流程
- XXX医院管道护理工作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