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北宋山东地区的人才研究——以进士为中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摘 要 北宋是山东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亦是一个人才转折时期。在此期间, 山东地区的人才成长缓慢,其中进士排名未进入全国前列,总数不及福建一个县, 而且大部分地区寥若晨星,人才状况可想而知。因此,本文以进士为中心,力图揭 示北宋山东人才整体水平及其更为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时代发展特征。 正文可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山东政区建置及地理沿革。主要从“山东”地名界定及其发展演变, 着重于北宋山东政区建置,以便理清人才分布。 第二部分:北宋山东进士考辨。本部分借助史料、论著及明清方志统计进士人 数,辨析其中存在的谬误。通过计量和考据等史学方法,得出较接近实际情况的人 数。 第三部分:北宋山东进士分布及地位变迁。这一部分通过结合史料及所考进士 做计量分析入手,探讨山东地区唐宋两代进士、北宋各阶段进士及全国先进区域进 士的发展差距,得出北宋山东人才发展缓慢的结论。 第四部分:北宋山东人才地位变迁原因。本部分从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入手,着重讨论山东人才成长减缓的原因,主要在于文化滞后。 第五部分:结论。总结全文,试图归纳北宋山东人才发展规律。 关键词关键词:山东人才 ;考辨 ;进士 ;齐鲁儒生 ;文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stage of shandong social history development, but also a talent turning poin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growth of the talent in shandong had been slowed down. among others, jinshi ranking did not enter the forefront of the country, whose number was even smaller than that of a county in fujian. in most districts in shandong, there turned to be very few each year,which is obviously incredible. the present paper, with jinshi as the center, attempts to find out the overview of talent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as well as the profound social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at time. the paper consists of five sections as follows. section i: the political and geographical structure of shandong. this is discussed from the point of the naming and evolution of districts in shandong, focusing o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dministrative region, which helps to straighten the distribution of talent. section ii: the study of shandongjinshi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is section reviews some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n the local records and statistical records of jinshi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ereby some mistakes are revealed. through statistical testing and scientific history methods, the relatively accurate number of jinshi is discovered. section iii: the distribution and social status change of jinshi. with the help of relevant material and statistical measurement, this section discusses the situation of two generations of jinshi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those of different phase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this way, the chronological and regional gaps are discover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alent developed slowly in shandong at that time.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section iv: causes of status change of the talent. this is discussed from the view of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etc. it is discovered that, at that time, the talents in shandong developed slowly, largely due to some cultural factors. section v: conclusion. this section serves as the conclusion, attempting to present the developing pattern of the talent in shandong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key word: the shandong talented person ; tests ; jinshi ; qilu scholars ; style of writing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 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 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原因及意义论文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人才,作为时代的杰出代表,往往能对一个地区乃至国家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人才的载体之一地域,是衡量人才成长的因素之一。围绕“地域人才”问 题,在中国古代史上,地域因素承载着人才发展的特点。正如前人所述: “秦汉以来, 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 “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 。自东汉以降, 南方士子开始崛起,及至宋代,南北人才的地域性分化、碰撞与摩擦较明显,出现 “川蠚直” 、 “福建子” 、 “江西人” 、 “山东老学究” 、 “南方下国人,不宜冠多士”等 说明语,这当中明显折射出宋人对人才地域性特点的诠释。毋庸置疑,各地区人才 之所以具有其个性,与当时各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相关,更多地是因为来自各地区的 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的结果。 笔者选择这一课题,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因为山东地区是中华民族和古 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过辉煌的历史。从其自身发展特点来看,古代山东人才曾 出现过三次大的转变阶段,即先秦、汉唐、宋明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不 同的特点。其中从先秦诸子百家乃至汉唐儒家学派演变皆与山东地区人才息息相关 的角度看,宋代既是古代史上经济、科技、文化的高峰期,又是经济、文化重心由 北向南的转变期,在北宋诸领域活跃了一批山东籍人才,参与这个时代创建,他们 作为宋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发生转变,也是一个值得去追究的问题;另一 方面,山东地区是历史上官吏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其中不乏布衣之士上书进 言乃成大功、立大业者。他们凭借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深远的谋略,辅助统治者对历 史上一些错综复杂且又关系国家兴衰安危的重大问题上做出较为正确的抉择。在北 宋王朝的智囊集团中,许多山东地区学识渊博的学者以及有从政经验的官吏都是重 要组成部分。针对皇帝咨询、时政利弊,他们或是积极对策,或是议政陈事,更有 人不顾身家性命,敢于对皇帝直言诤谏,从而成为推动北宋政治发展不可或缺的力 量。山东士人是北宋中高级官僚集团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才华出众,颇有建树,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在北宋王朝统治的 150 多年间,该地人才为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做 出了贡献。 宋代是人才辈出,英华荟萃的时代,但总体看来,山东人才却未能延续汉唐以 来的盛势,尤其是北宋中期以后呈现下滑趋势。从整个宋代看,山东人才总量不仅 仅低于其南方地区,甚至低于北方个别地区。如果探其原因,我们可以有两种选择, 一是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等研究对象 作统计分析。这样做的好处是资料容易找,缺陷是不易看出北宋山东人才整体面貌 及地域性的差异。有时侯我们会因为宋代山东地区出现过一流的政治家王旦、王曾, 一流的文学家、诗人王禹偁、李清照,一流的科学家燕肃、李之才、一流的画家张 择端等等而兴奋不已,但是往往这种现象会模糊我们对北宋山东人才的正确认识。 另一方面,研究山东人的整体面貌。要对地区历史人才研究,必须对人才进行分类 和统计,然而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统治阶级受儒家重文的传统思想影响,往往把 人才与文才等同起来。特别是隋唐以后的封建社会,或者说是科举社会,是指重视 考试选才,科举在政治、文化生活和社会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举的影响无所 不在,并造成大量阶层流动的社会;也可以说,它是指教育和文化活动都以科举为 中心、以科举为取向的社会。有的西方学者认为科举制“在中国政治理论和社会实 际结构中居于中心的地位” 。唐代已出现了科举社会的雏形,但真正出现科举社会 还是宋代。宋代科举取士数量空前增加,不少下层人士通过科举阶梯步入上层社会, 因而多数学者认为,宋代以后,中国基本上是一个科举社会,朝廷、士大夫及学术 文化经由科举而紧密结合。钱穆先生曾说:科举取士,唐代已有。但绝大多数由白 衣上进,则自宋代始。宋以下特称之为白衣举子社会 ,即进士社会 ,则 更为贴切” 。从宋代开始人才培养围绕以科举为中心而展开的,的确,无论是从社 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区域流动方面,还是从社会习俗、社会心理等方面看,宋代科 举的影响都无所不在、无孔不入。 我们并不否认人才多样性,但为使分析具体计,研究对象限于学校及师资等史 e. a. kracke, religion, family and individual in the chinese examination system. in john k.fairbank(eds.), chinses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 chicago:university of cicago press, 1957, pp. 252-268. 钱穆: 中国历史研究法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年,第 46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料及其操作方法存在困难,退而求次,逐对北宋山东地区的人才状况进行考察,以 进士为中心。尽管研究进士并不等于研究北宋山东人才的全部,但是以进士为分析 对象,有较为具体之利,因为进士作为北宋科举社会的重要一环,承载着读书、入 仕及社会活动等轨迹。与此同时,民族的兴衰、朝代的更替、国家的治乱,都和他 们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以名见经传的进士作为研究北宋山东人才状况的诸多切入 点之一,相比其它角度更能直接反映一个时代、地区人才素质状况。 从目前宋代人才研究状况看,近年来宋代地方人才研究有一定进展,但是各地 研究尚未全面展开乃至向纵深追索。特别是宋代山东人才研究,学术界对它的重视 程度还很不够,尚属空白。有鉴于此,笔者以“北宋山东地区的人才研究以进 士为中心”为题,从时代背景和地域情况入手,试图全面考察北宋山东人才的主要 状况,揭示区域人才发展的规律性,剖析其原因。这样既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地域 人才发展规律,又有助于我们服务于当今人才建设。从历史学和人才学角度看,研 究北宋山东人才颇具典型意义,是我们了解北宋中国和山东人才发展的时空窗口, 同时,历史区域人才研究不仅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而且有一定现实借鉴意义。因此, 本文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从一侧面证明,历史区域人才研究的价值,并不仅仅局 限于学术性方面,而应拥有更大成长空间。 1.2 本文研究方法及史料处理本文研究方法及史料处理 (一) 、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结合人才地理学研究,采用系统研究法,即将人才地域分布作为一 个整体加以研究,既研究人才地域分布与地域内部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又研究人才 地域分布与地域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并综合分析地域内外诸因素对人才地域分 布的综合效应,从而揭示人才空间分布规律,指导地域人才开发,提出地域人才开 发的最优目标。本文将对北宋山东人才(进士)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人才(进士) 进行横向比较,同时对唐代山东人才(进士)分布进行纵向比较研究;另外,在论 述山东人才(进士)分布及演变原因与地域外部诸因素进行比较研究。其次,本文 鲁威: 科举奇闻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10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还将运用考据、计量、比较史学等方法,力图从多个视角全面分析北宋山东人才状 况。 (二) 、史料处理 关于宋代地方史研究,学界热衷于东南地区的研究自有其道理,这不仅是东南 地区是宋代社会的典型代表,而且其史料留传下来十分丰富,便于研究。然则宋金 元时期,山东屡遭战乱,地方史料保存甚不理想,这是导致学界不便于研究的重要 原因。 方志体例成熟于宋代,而现存宋代及元代稍后的方志不少,是研究宋代社会, 尤其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来源。可惜,现存宋元方志 大部分集中在东南地区,而山东地区的方志未流传于世。故研究宋代山东地区,只 能依赖明清方志,而明清方志对宋代记载极其疏略,很难据其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研究山东地区人才,相关人自己留下的文字材料(主要是文集)是另一个重要 材料来源。可惜的是,北宋山东人才著述较少,留传下来的则更少。能够著述的山 东地区人才,往往是成功士人,他们往往与外地做官、游学相关,故对山东地区的 记载反不如对外地多。相反,那些在山东活动过的外地士人倒留下一些关于山东的 记载。但文集资料极其零散,不仅收集存在困难,要想找出其内部存在一定的联系 也不容易。 除方志、文集外,须从正史、野史、笔记、碑刻及考古资料中广泛搜罗,真可 谓“难于上青天” 。即便如此,史料仍明显不足,特别是典型史料匮乏。由于难于获 取典型史料,有必要借助于描述史料的方法,并且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 尽管宋代山东史料未能完整地保存至今,但钩稽史料,仍可以由鳞爪而窥全貌。 总之,北宋山东地区人才研究涉及历史过程与命运的一个相当复杂的课题。本 文偏重于进士与社会变化互动分析,应该探讨的问题很多,诸如人才层次分析、人 才与地方社会关系、地方人才个案研究等问题。即使本文拟讨论的问题,也难以作 全面研究,如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等顶尖人才,但未纳入全面分析的 范畴;有的问题也只是总体而论,暂时没有时间,也没有足够能力深入下去,由于 受诸多限制,笔者只能通过做简单的分析,所有的不足之处有待于本人今后进一步 探索。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2 山东政区建置及地理沿革概述山东政区建置及地理沿革概述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黄河下游,北濒渤海,东临黄海,内陆北、西、南 3 侧 与冀、豫、皖、苏 4 省接壤。地理范围介于北纬 3422.93824.0,东经 114 47.512242.3之间,全省面积约 15.72 万平方公里。按山东地理方位看, 区域的划分与一定自然地理界线相结合,全省可分为鲁西、鲁北、鲁东和鲁南等四 个区域。 “山东”作为地理名称的沿用,经历了漫长演变过程。 “山东之称,古或称指关 东言,或指太行山东言,不专指今山东” 。战国时代,秦据关中,称太行山(或函 谷关)以东为山东。汉初贾谊写过秦论曾几次提到山东,一则说“秦并兼诸侯 山东三十余郡” ,再则说“山东大扰” 、 “山东豪俊” 、 “山东之国”等等,都是沿袭当 时人的习惯用语。不过当时所谓山东的地理范围很广,与今天的山东并非同一地域 概念。秦汉时期,大统一局面出现后,关中与山东在政治上对立的状况逐渐消失, 山东名称开始出现广狭二义的区别。其广义仍指太行山(或函谷关)以东;其狭义 则与现代山东大体近似。据史记载: “御史大夫(公孙)弘曰: 臣居山东为小 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 ”又儒林传 :伏生“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 尚书 ,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这说明“山东”之称始定位于 齐鲁。 西周、春秋时,山东地区属于齐、鲁、滕、薛、郯、莒及卫国的一部分,其中 齐、鲁为两个最大的诸侯封国。至秦朝统一以后,在今山东分置薛郡、临淄郡、琅 邪郡、济北郡、东海郡和胶东郡,以郡辖县,行郡县制。秦亡之后,项羽将齐地分 为三国,即田都的临淄国,田安的济北国,田市的胶东国。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区 划制度大致以郡县制为主体,同时兼行郡国制。山东大部分地区划作为齐悼惠王刘 肥的封地。据考,今山东境内共设置 11 郡,同时又置 6 国,即鲁国、高密国、淄川 参见安作璋: 古代的山东 , 山东史志资料第一辑,1982 年,第 5 页。又参见(清)叶圭绶撰,王 汝涛、唐敏、丁余善点校注: 续山东考古录卷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年,第 2 页。 (汉)司马迁: 史记卷一一八酷吏传 ,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 3145 页。 史记卷一二九儒林传 ,第 3125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国、东平国、城阳国、胶东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 106 年) ,全国新置行政监 察区 13 个,即 13 部州。今山东境内共置吏部州 6 个,即青、兖、豫、冀、幽州。 其中青、兖、徐 3 州为境内州,豫、冀、幽 3 州为跨境州。东汉时期,山东地区分 属青、徐、兖、豫 4 州管辖。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前变化不大,之 后,后赵、前燕、前秦、后晋、刘宋、北魏、北齐、北周等朝相继统治山东地区, 政局变动频繁,行政区划管理较为混乱。隋朝统一后,在全国重新设置 13 部州,山 东地区分属青、徐、兖 4 州。唐代地方政区分州县两级,州的辖区变小。太宗贞观 年间,全国新置道 10 个,统领府州。唐玄宗时,增 15 道。山东黄河以南地区划归 河南道管辖,以北属于河北道领土。据旧唐书 、 新唐书和元和郡县图志 的记载,唐代今山东境内共设 14 州(郡) 、87 县。 唐代安史之乱后,由于藩镇割据,地方政区建置出现散乱不一。山东地区先后 设置为平卢、淄青等镇。到了五代时期,后梁、唐、晋、汉、周先后统治山东,由 于连年战乱,地方行政区划更加混乱。从形式上看,山东地区各州、县名义上仍分 属河南、北两道管辖,而实际上,道一级行政区划已被节度使制所取代。五代山东 地区州、县两级区划设置,除新增济州、滨州和改辉州为单州外,其他州、县建置 大体与唐代相同 。 公元 960 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夺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 王朝,山东始置于北宋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北宋王朝建立后,鉴观五代时期政权 更替频繁、地方建置混乱的状况,遂按照路、州(包括府、军、监) 、县三级政区制, 对山东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重新调整,逐步建立起一套较完备的地方行政制度。 宋初沿袭唐制分天下 10 道,今山东地区分别划归河南道和河北道统辖 。宋太 宗至道三年(公元 997 年) ,宋廷改全国为 15 路,今山东所辖区域分属京东路和河 北路管辖。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 1074 年) ,宋政府对路一级的政区作进一步调整, 京东路又分为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路以下设州、府、军、监。宋代的州、府、军、 监在名义上属于同级政区,但其实际职能和管辖范围的地区又有很大差别。一般说 山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山东省志建置志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20、93 页。 (元)脱脱: 宋史卷八五地理志 ,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093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来,凡民事繁剧、工商业兴盛的地区多设州,比较重要的州则置府。军在五代时期 为专门管理军事的机构,至宋则兼管军队、民事,并下辖数县,成为与州平级的政 区。监多设于矿治、铸钱、产盐地区,兼管矿务和民事,只是不辖领县。州以下置 若干县,县为地方建置中的第三级政区,其行政职能和管理范围与隋唐五代时期基 本相同。由于北宋疆域面积远逊汉唐,且其县数比前代有所减少。据史籍记载,北 宋在今山东地区共 4 府、14 州、1 军、2 监、88 县。这些州(府、军、监) 、县大部 分属于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统理,仅少数州、县划归当时的河北东路管辖。各路、 州(府、军、监) 、县的行政区划变动情况考略 : (一)京东东路,治所在青州,辖山东境内府 1 个、州 7 个、县 36 个。其详情 分述如下: 济南府,治所在历城(今济南市) ,五代时期称为齐州,宋初属京东西路,后割 属京东东路。徽宗政和六年(公元 1116 年) ,由齐州升为济南府,领历城、禹城、 章丘、长清、临邑等 5 县。 青州,治所在益都(今青州市) ,为北宋时期京东东路首府,领益都、寿光、临 朐、博兴、千乘、临淄等 6 县。 密州,治所在诸诚(今诸诚市) ,领诸城、安丘、莒县、高密、胶西等 5 县。 沂州,治所在临沂(今临沂市) ,领临沂、承县、沂水、费县、新泰等 5 县。 登州,治所在蓬莱(今蓬莱市) ,领蓬莱、文登、黄县、牟平等 4 县。 潍州,治所在北海(今潍坊市) ,领淄川、长山、邹平、高苑等 4 县。 莱州,治所在掖县(今莱州市) ,领掖县、莱阳、胶水、即墨等 4 县。 (二)京东西路,治所在兖州,辖山东境内府 3 个,州 3 个,军 1 个,监 2 个, 县 30 个(包括州治在境外,而辖今山东境内的县 1 个。其详情分述如下: 袭庆府,治所在瑕县(今兖州市) ,五代时期称为兖州,宋初因之。徽宗政和八 年(公元 1118 年) ,由兖州升为袭庆府,领瑕县、奉符、泗水、袭县、仙源、莱芜、 参阅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宋辽金京东西路 ,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 年,第 14 15 页。参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 ,北京:地图出版社,1974 年,第 37 页。又参阅张照东、马章安: 宋金元时期山东行政区划的变迁古代山东政区地理研究之一例 ,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 1993 年, 第 2 期, 第 62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邹县等 7 县,另辖莱芜 1 监。 兴仁府,治所在济阳(今曹县西北) ,五代时期为曹州,宋初因之。哲宗崇宁元 年(公元 1102 年) ,由曹州升为兴仁府,领济阳、苑亭、乘氏、南华等 4 县。 东平府,治所在须城(今东平县) ,五代时期为郓州,宋初因之。徽宗宣和元年 (公元 1119 年) ,由郓州改为东平府,领须城、阳谷、中都、寿张、东阿、平阴等 6 县,另辖东平 1 监。 济州,治所在巨野(今巨野县) ,领巨野、任城、金乡、郓城等 4 县。 单州,治所在单父(今单县) ,领单父、砀山(今属安徽) 、成武、鱼台等 4 县。 濮州,治所在鄄城(今鄄城县) ,领鄄城、雷泽、临濮、范县(今属河南)等 4 县。 广济军,治所在定陶(今定陶县) ,领定陶 1 县。 州治在今江苏境内,而辖今山东地区领县的政区有: 徐州,治所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辖山东境内滕州 1 县。 (三)河北东路,治所在大名(今河北境内) ,辖山东境内州 4 个、县 22 个(包 括府治或州治在境外,而辖今山东地区的领县 11 个) 。其详情分述如下: 博州,治所在聊城(今聊城市) ,领聊城、高唐、堂邑、博平等 4 县。 棣州,治所在厌次(今惠民县) ,领厌次、阳信、平原等 2 县。 德州,治所在安德(今陵县) ,领安德、平原等 2 县。 滨州,治所在渤海(今滨州市) ,领渤海、招安等 2 县。 府治或州治在境外,而辖今山东地区所领县的政区有: 大名府,治所在元城(今河北大名东) ,辖山东境内馆陶、临清、夏津、清平、 冠氏等 5 县。 开德府,治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南) ,辖山东境内观城、朝城等 2 县。 沧州,治所在清池(今河北沧县东南) ,辖山东境内无棣,乐陵等 2 县。 恩州,治所在清河(今属河北) ,辖山东境内武城、历亭等 2 县。 综上所述,历代对山东政区演变,迄始于先秦“山东”地理的广义认识,由远 及近、由大变小的逐渐东移。应该说,就山东人才与政区演变过程而言,中国古代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史上历次政治、经济、文化重大转折,自觉或非自觉地促成山东政区的调整和变动, 这尽管与当时各地所处地理位置、人口增减迁移、土地面积、物产分布、交通布局 等因素有关,但亦与各地政治、军事、文化条件的变化密不可分。同时,山东政区 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具有历史继承性特征,这也与历史人才承接性相关。 毋庸置疑,古代山东政区的演变,有助于窥视这一地区人才特征。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3 北宋山东进士考辨北宋山东进士考辨 本章拟对北宋山东地区的进士及第者稽考及缕析,并纠正一些地方史志中的记 载错误。 3.1 进士史料的选取辨误进士史料的选取辨误 北宋科目繁多,包括进士、明经、明法、词学兼茂等制科、博学宏记词科、童 子科等等 ,但进士科在宋代地位崇高,被喻为“将相科”,因其将来在仕途上较 为顺畅,故宋代士大夫视登进士第为“蟾宫折桂” 。综观北宋宰执、侍从,学士、 教授、儒林名流、州县长官,多由进士出身。因此,作为士人中的精英阶层,进士 代表了当时受教育程度和文化面貌的最高水准,是研究山东地区人才的重要内容。 关于山东地区进士的史料选取, 宋代登科录绝大多数散佚, 许多进士的姓名与籍 贯无法考订。因此,我们只能借助良好的地方志,来统计北宋山东地区进士。正如 前述宋金两代山东地方志因种种原因早已散佚,但地方志体例具有前后相承传统, 考校现有年代久远的方志,仅存元代齐乘 、明清两代所修四部山东通志 。在 这五部山东方志中,清代雍正年间岳濬、杜诏等所纂修的山东通志较佳 , “继 康熙志而作是志严义例,谨书法,甄采广博,考注精审。是志于旧 志多有改革 ” ,堪称通志中之佳作。 由此, 我们选择 雍正山东通志 作为辑录北宋山东地区进士的研究对象。 然而, 在进士辑录过程中,笔者发现通志的修志者不仅有意掩饰进士的不足,而且存 在不少错误之处,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点。 其一, 地方志存在粉饰人才兴盛现象。 地方修志人员的良莠不齐或受地域因素影 (元)脱脱等: 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制 ,第 3604 页。 (宋)楼钥: 攻媿集卷六二回刘盐场启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53 册,第 81 页。 (宋)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徐时仪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 3 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第 2673 页。 马福震先生对此志书的评价“ 嘉靖山东通志在明代通志中,一向被列为佳本雍正山东通志应 该说胜过了前面的嘉靖志和康熙志,其篇幅也超过两志的总和,达 200 万言。 ”载山东志通讯 。 金思辉、黄国主主编: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中册,台北、纽约、洛杉矶:胡述兆汉美图书有限公司, 1996 年,第 1517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响,往往在史料方面处理不当,难以与正史相媲美。因此, 通志进士谱中谬误在 所难免,如通志所载牟平进士 21 人,但通过民国牟平县志考证仅有两人登 进士第,余下均为乡贡进士。乡贡进士还不是进士,只是由地方贡献给朝廷已取得 参加进士考试资格的读书人。乡贡进士聚集开封,参加礼部主持的考试。考上榜的, 就成进士。反之,永远是个乡贡进士。北宋历朝取士标准不等,乡贡进士每年有几 百人到多达万人,进士及第的每年二三十人到几百人。礼部属于尚书省,故进士考 试称为“省试” ,又称为“礼部试” 。在牟平县这些乡贡进士中有车从一、姜利用、 李起等,其中姜利用身份是通过宋颍川长史于琛墓碑 所证。这因为墓志铭往往 请当地社会名流撰写,并注名撰写人身份,如姜利用在这份墓志铭标注自已是乡贡 进士。 其二,家族因素易混淆进士藉贯。方志有依据家谱修志的现象,这对其所载进士 额的不确。如山东通志选举志把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等列入曲阜藉贯, 可能出于他们是孔子后裔,孔文仲、武仲、平仲,均为江西新喻人 。这种情况不仅 山东通志存在,而其它地方志亦存在此情况。同时,这种同宗血缘关系,不仅 孔氏家族存在,而且巨野的曾氏家族亦如此。此志所载巨野曾氏 14 人中第,据道 光巨野县志 考,他们并非全部是进士,而且通过有关史料及方志考订,大部分是 由宋以前山东地区迁到江西的曾氏后人。 其三,地域混淆现象。行政区划变迁、官员流动、家庭迁徙等易造成藉贯失误。 据今山东政区,范县、馆陶已划入河南、河北省,其进士也列入所考之内,如范县 张秉图、张秉谦等。古代官员流动较强,往往在一个地方任职几年就离开,然则随 时间流逝可能载入原地官宦,造成藉贯不明。如选举志所载须城毕士安、毕仲 游、毕仲衍等父子三人,据宋史可鉴 ,毕士安等父子均为云中(今大同)人, 曾到山东为官。还有福建甫田人徐铎、徐锐在山东青州为官, 万历登州府志将其 列入蓬莱人。古代社会动荡,造成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祖居地意识又成为游宦 (民国)宋宪章等纂修: 牟平县志卷二选举表 ,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第 10201022 页。 (明)凌迪知: 万姓统谱卷六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57 册,第 31 页 (清)黄维翰等纂修: 道光巨野县志卷七选举志 ,道光二十六年刻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宋史卷二八一毕士安传 ,第 95179526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四方的士人们地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笔者以进士出生地为依据。如单父人 赵积字表微,其先单父人,後徙宣城 。又傅尧从孙察,在乾隆沂州府志将其列 入莒县人,但据宋史载为“孟州济源人” 。这种将迁徙家庭后裔纳入祖籍的现 象,不仅在山东地区,而且其他地方亦出现类似问题,给史料鉴别带来麻烦。但总 体上看, 通志准确性应该高于所属府州县志。 上述特征外,还需进一步考证个人身份,如王泉,邹平人,而据通志载“宋 王泉墓在县东南大峪山,官丞相,有勅葬碑” 。倘若是无名小辈,不易查见,尚在情 理之中,这类高官, 宋史宰辅表及宋宰辅编年录有详尽记载,北宋宰相共 71 人,根本没有王章之人。另外,还将其他诸科误入进士科。如道光济南府志 载范正辞,齐州人,太宗时进士,仕至膳部郎中。但是据宋史载“范仲辞字直 道,齐州人。父劳谦,获嘉令。正辞治春秋公羊、谷梁,登第。 ”由此可知, 范仲辞不是进士及第,而是中诸科目之一。正如徐松所云: “图经、家乘,例载科目, 而近世府厅县志袭谬承讹,动遭指摘,颜师古汉书注云: 私谱之文,出于闾巷, 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 ”因此,对明清时期所修地方志记 述的北宋科名皆应谨慎辨析。 笔者从山东通志选举志辑出北宋山东地区进士共 193 人,占选举志制 举所载总额一半左右,可见其谬误之大。倘若以此记载去作分析,必然误入岐途。 因此,从研究北宋山东地区人才的整体水平角度,还需进一步考辨进士身份及列出 名录。 3.2 北宋山东进士考北宋山东进士考 现参考徐松 登科考记 的取材原则, 基本上依据元代以前之史料 (如宋人傅记、 墓志、方志及各种载籍中有姓名可考的人等等)考证北宋山东进士名录。值得注意 的是,宋人关于“进士”称谓含义比较广,非及第进士(包括业进士之童子、解试 (清)和绅等: 大清一统志卷八一宁国府二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475 册,第 607 页。 宋史卷四四六傅察传 ,第 13165 页。 宋史卷三二范正辞传 ,第 10059 页。 (清)徐松: 登科记凡例 ,赵守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第 2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与省试及格之贡士)和及第进士均可称进士,这就给考证带来麻烦。不过,在进士 及第鉴别方面,龚延明先生做了一项颇有意义的工作,通过考辨宋代进士登第史料, 对及第进士与非及第进士做出界定 ,因此,笔者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结合本文情况 加以考订。 12、范识、范讽(字补之) ,历城人(今济南) ,范正辞子, “并进士及第” 。 道光重修济南府志载范识、范讽皆真宗时及第。 3、王沔,字楚望,齐州人(今济南) 。太平兴国初,举进士,官至参知政事 。 4、王淮,沔之弟,齐州人(今济南)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 。 5、李昭玘,字成季,济南人。 “少与晃补之齐名,为苏轼所知” 。神宗时擢进 士第,官至起居舍人。 6、张揆,字贯之,齐州人。仁宗时擢进士第,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参见宋史 卷二九四及道光济南府志卷三七选举一 。 7、张掞,字文裕,揆之弟,齐州人。仁宗时擢进士第,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同 上。 8、宫詠,齐州人,进士及第。参见万姓统谱卷一、 通志二十略 。 9、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哲宗时登进士第,官至提点京东刑狱 。 10、刘庭式,字得之,齐州人。神宗时举进士,官至密州通判 。 11、范拱,字清叔,济南人。宋末登进士,调广济军曹 。 12、吕颐浩,字元直,齐州人。绍圣元年中进士第,官至宰相 。 参见龚延明: 宋代及第进士之鉴别 ,载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第 378 页。 本文关于“进士取舍”问题,即进士来源于通过科场考试程序,解试(州试、国子监试) 、省试(礼部试) 、 殿试。殿试及格,即赐及第、出身、同出身,方有释褐做官的机会。因此,笔者在开题前后征询过业师罗家祥教 授和夏曾民博士建议,特将通过恩阴、恩科及特奏名等,获得进士出身或及第的人,皆不录。此外,说明:1、 进士籍贯按其原籍统计;2、籍贯有异说者,只取其中一种;3、籍贯按今日行政区划统计,以祖居之地为准,但 考虑到地域文化对进士的影响,所以也兼顾到父辈的情况。 宋史卷三二范正辞传 ,第 10061 页。 宋史卷二六六王沔传 ,第 9181 页。 宋史卷二六六王沔传 ,第 9181 页。 宋史卷三四七李昭玘传 ,第 10998 页。 宋史卷二三李格非传 ,第 13121 页。 宋史卷二一八刘庭式传 ,第 13471 页。 (清)王镇等修: 道光重修济南府志卷四七人物三 ,道光二十年刻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宋史卷一二一吕颐浩传 ,第 11319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13、周起,字万卿,淄州邹平人。真宗时进士第,官至礼部侍郎。参见宋史 卷二八八,又见道光重修济南府志卷三七选举一 。 14、 卢琰, 字锡圭, 淄州淄川人。 太宗时 “太平兴国八年进士举, 解褐历城主簿。 河北转运使” 。 15、姜遵,字从式,淄州长山人。真宗咸平二年进士及第,官至枢密副使 。 16、韩贽,字献臣,齐州长山人。仁宗时登进士第,官至吏部侍郎 。 17、王崇,济南人,仁宗时进士 。 18、崔庆之,章邱人,仁宗时进士。 19、崔遵度,淄州淄川人。太平兴国八年中进士,官至知蓬莱 。 20、商瑶,淄川人, “登景祐元年进士第 ,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 21、罗希古:淄川人,神宗时以经术登第,官中散大夫。参见道光重修济南府 志卷三七选举一 。 22、罗希道:淄川人,希古之弟。神宗时以经术获第,官恩州清阳主簿。同上。 23、张雍,德州安德县人。开宝六年中第,官至殿中丞 。 24、单煦,字孟阳,平原人。进士及第,官至光禄卿 。参见明一统志卷二 二、 大清一统志卷一二八。 2526、张茂直,字林宗,兖州瑕丘人。太祖开宝二年登进士第,官至秘书少监。 其子张成列,太宗端拱二年进士及第 。参见明朱泰等修万历兖州府志 。 27、孔宪,字执道,兖州仙源人。太平兴国二年进士及第,历任尚书、工部员外 郎、河东转运使等职?。参见孔氏祖庭广记 。 28、 孔勖, 字自牧, 孔仁玉次子, 兖州仙源人。 雍熙间进士及第, 宝元元年 (1038) 宋史卷三七卢琰传 ,第 10126 页。 宋史卷二八八姜遵传 ,第 9677 页。 宋史卷三三一韩贽传 ,第 10666 页。 道光重修济南府志卷三七选举一 ,湖北省图书馆藏。 宋史卷四四一崔遵度传 ,第 13062 页。 (宋)张耒: 张耒集卷五九商屯田墓志铭 ,孙通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第 878 页。 宋史卷三七张雍传 ,第 10120 页。 宋史卷三三三单煦传 ,第 10714 页。 宋史卷二九六张茂直传 ,第 98619862 页。 ? (明)陈镐: 阙里志卷十甲科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 年,第 466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授工部侍郎。致仕,加上柱国,封会稽县开国伯,赐金紫。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研究生考试考研经济类综合能力(396)试题与参考答案(2025年)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笔试初中体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餐饮服务类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2月实验动物上岗证动物实验类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体育学科专业知识试卷(体育教学反思案例)试题及答案
- 新质生产力的意义是什么
-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发展
- 新郑市桃园高级中学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个人商品房买卖合同协议书
- L-2-5-Dihydrophenylalanine-生命科学试剂-MCE
- 《铁路路基施工与维护》高职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全套教学课件
-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表汇编
- 岗位竞技活动方案
- 大气监测培训课件
- 2025年深圳中考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
- 中国高熔体强度聚丙烯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 GB/T 34722-2025浸渍胶膜纸饰面胶合板和细木工板
- 2025年课标卷高考地理真题(解析版)
- 广告与设计专业介绍
- 《劳动与技术》一年级上册教案
- 2025-2030年中国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药物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