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论南宋学生干政活动(1).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南宋学生干政活动(1).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南宋学生干政活动(1).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南宋学生干政活动(1).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南宋学生干政活动(1).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南宋学生干政活动(1).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门史杨磊0 5 2 2 0 0 1 6 8 指导教师:范荧 论文类型: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 南宋偏安江左,长期面临着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军事、政治压力,社会环境复杂,各类矛 盾均十分尖锐,学生与统治集团的冲突也相当明显。继北宋陈东之后,南宋的各种学生干政 活动蓬勃兴起,广泛发展。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既存在着学生特殊自我定位的内在动力,也 有外界包括战乱、党争等政治事件的影响。在南宋兴衰的百余年时间内,学生于政活动 经历了从目的单纯的救国运动,向内容复杂的政治攻势的变迁;学生群体参与千政活动的目 的,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他们既用实际行动救亡图存,也屡屡卷入朝廷党争;既为国家大 事、民族兴衰上书献策,也常因自身私利受损而掀起学潮。学生干政活动的结局,或大胜, 或妥协,或不了了之,或彻底惨败,因时局的不同、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强弱变化而多有差别。 南宋学生干政活动的性质不可一概而论,其中既有充满着爱国主义热情,或出于义愤, 或基于对天下的关怀,而兴起的主战救亡;也有为政治势力所利用,造成了消极或负面影响 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南宋学生干政活动,有着其独特的两面性。 关键词:南宋学生干政活动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i m p e r i a lg o v e r n m e n t ,b e i n gc o n t e n tt om a i n t a i nar e g i m e m u c hr e d u c e di nt e r r i t o r yi na r e a ss o u t ho ft h el o w e rr e a c h e so ft h ey a n g t s er i v e r , f a c e dt h e m i l i t a r ya n dp o l i t i c a lp r e s s u r e sf r o mi n s i d ea n do u t s i d e s i n c et h es o c i a lc i r c u m s t a n c ew a s c o m p l e x ,t h eb a t t l e sb r o k eo u th e r ea n dt h e r e f o l l o w i n gc h e r td o n g m o v e m e n ti nt h en o r t h e r n s o n gd y n a s t y , v a r i o u ss t u d e n tm o v e m e n t so fm e d d l i n gi ng o v e r n m e n ta f f a i r sf l o u r i s h e da n dh a d 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w a sn o to n l yt h ei n n e rm o t i v i t yo fs p e c i f i cs e l f - o r i e n t a t i o no ft h es t u d e n tb u t a l s o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w a ra n ds o m ep o l i t i c a le v e n t ss u c ha sf a c t i o n a ls t r i f ec a u s e dt h i s p h e n o m e n o n d u r i n gt h i sp e r i o d ,t h es t u d e n tm o v e m e n tw a sc h a n g e df r o mt h ep u r es t r i v i n gf o r n a t i o n a ls a l v a t i o nt ot h ec o m p l i c a t e dp o l i t i c a lo f f e n s i v e i n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s t u d e n tg r o u p s p u r p o s eo fm e d d l i n gi ng o v e m m e n th a dad i s t i n c tc h a n g e o nt h eo n eh a n d ,t h e yf i g h tf o rt h e s u r v i v a la n ds a l v a t i o no ft h en a t i o nw i t ha c t u a lp r a c t i c e s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 yr e p e a t e d l y e n g u l f e di n t ot h ef a c t i o n a ls t r i f e s o m e t i m e st h e yg a v ea d v i c et ot h ea u t h o r i t yf o r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 n a t i o n ;s o m e t i m e st h e ys t a r t e dam o v e m e n tj u s tf o rt h e i ro w np r o f i t a n dw i t ht h ed i f f e r e n t 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 ,t h e r ew e r ef o u rs e q u e l so ft h e s em o v e m e n t s :v i c t o r y , c o m p r o m i s e ,e n d i n gu p w i t hn o t h i n gd e f i n i t e , a n ds m a s h u p w bc o u l dn o tt r e a tt h e s em o v e m e n t sa l ll i k e s o m ew e r et h ea c t i v i t i e si no r d e rt os a v et h e n a t i o nf r o me x t i n c t i o nw i t hp a t r i o t i s mo rs o l i c i t u d e ,b u ts o m ew e r eu s e db y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a n d r e s u l t e di nn e g a t i v ei n f l u e n c e t h e r e f o r e ,w ec o u l dd r a w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s t u d e n tm o v e m e n t o fm e d d l i n gi ng o v e r n m e n ta f f a i r si n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h a dp a r t i c u l a rd u a l - c h a r a c t e r k e yw o r d s :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 s t u d e n t ,t h em o v e m e n to fm e d d l i n gi ng o v e r n m e n ta f f a i r s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 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 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龋橛嗍彬似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储躲枷师签名名员嗍州t 玎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绪论 宋代奉行“重文抑武、以士大夫治国,官学教育尤其得到重视。被称为京 师三学的太学、武学、宗学,历经庆历、熙丰、崇宁三次兴学运动,相继达到鼎 盛时期。南宋延续前代,对遭侵略战争破坏的太学等机构进行恢复整顿,中期以 后,三学渐趋繁荣。临安学校士子云集,修习学业,谈论时政,颇具陈东之风, 俨然已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每有和战议论、朝野纷争,甚至于官民 小隙,三学诸生均涉足其间,干政活动蔚然成风。即便是宰执之臣,甚至是皇帝, 也难免遭到学生的弹劾或抨击。 学生干政活动,折射出了南宋的政治变迁、社会风貌,因此,认识、分析学 生干政活动,有助于对南宋政治史、社会史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本文之所以选择 南宋学生干政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力图从对南宋学生 干政活动的考察中,显现其完整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对此产生作用的内因、外 因。并通过对其中官员与学生之间、学生干政行为与外寇入侵及朝廷党争之间联 系的探讨,最终剖析其复杂的内在实质。 学术史回顾 百年以来,学界对南宋学生干政运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但相比对北宋 及汉、明两代学生运动的研究,其完整性、深入性,尚有待补充,在拓展研究方 面依然存在着不小的空间。 近代最早试图对南宋学生干政运动进行全面归纳的,当属学者吴其昌。吴先 生感“三一八”惨案之慨,于1 9 2 6 年愤然作宋代学生干政运动考,发表于 清华学报,是为现代中国研究宋季学生运动之始。此文共三万余字,集结整 理了众多史实,归纳了大量有记载的前人篇目,将宋代学生运动中的诸多事例加 以列举,给读者以较为直观的印象。本文为通论性著作,其中涉及南宋部分颇多, 虽无大论,却富于考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吴其昌在前言中明确指出,他之所以“博考群书,撰成此篇”,其目的在于: “( 一) ,以表先烈之懿行,为后人之模式。( - - ) ,以示学生干政,主持正义,已 有先觉倡导于前,后死者当如何努力,以期不负。( 三) ,以见当日政府处置学生 之宽厚,使今日之官僚,扪心自责。( 四) ,以明今日学生之行动,并不能目为嚣 张与激烈,以杜社会攸缪之口。( 五) 以为中国政党史者参考之一助。( 六) 以见 中国古代民气,并非沉闷死态,以为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者之一助。 由此可见,基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吴先生的作品在丰富的学术性之外, 还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将学生这一主体作为正义和公理的化身、社会与国民的 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绪论 楷模,加以全面地赞扬,以激励后来者的斗争,是他的根本目的。 黄现瑶的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1 是该研究领域较为详实与全面的著作。 作者将这一时期的学生运动分为对内、对外两个部分,考证典籍,罗列史实,使 人们对于宋代太学生的救亡活动的事实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黄现瑶的工作比吴其昌又近了一步,在归纳史实的同时,还将学生运动的原 因简要地总结为“强敌之压迫”、“朝臣之懦弱”、“小入之恣虐”及“舆论之援助”, 是为学者首次尝试对宋代学生干政活动进行分析。 台湾学者王建秋在他的宋代太学与太学生中2 也对南宋太学生的干政活动 做了一些疏理和总结,并对其有着高度的评价。他指出:太学生救国运动,起于 汉,继于唐,而盛于宋。宋代太学生的上书干政影响当代及后世,南渡之后,凡 国家大事,内则朝臣进退,外则和战决策,往往取决于诸生的议论。以后明、清 时期,朝廷对民间上书多有禁例,也是受宋代学生干政活动兴盛的影响。 除上述论著外,学术界对宋代学生干政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其事例 方面,且在时间段上,多为北宋,尤其集中于陈东救国运动的介绍和剖析。 如吴景贤的宋明学生运动两大领袖陈东与张博3 ,以纵向比较之方法, 对宋、明两季的学潮代表人物进行剖析,论其异同。翦伯赞所发表的陈东与靖 康元年的大学生伏阙4p 介绍了这一在宋代学生运动中起开创性作用的特殊人 物与事件。禚梦庵的汴京沦陷与太学生陈东等重振士气5 、欧阳云亮的北 宋太学生的救国运动6 、何靖的北宋末年一次声势浩大的请愿运动7以及 李柏霖的陈东与宋代太学生的救亡运动8 等等,都从研究陈东这一个体的角 度出发,说明了他对后世学生运动的影响。 在集中分析的领域,对宋代学生干政活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起因和背景两 方面。 ( 1 ) 南宋学生干政活动的起因。关于这一点,前人的研究中主要有两方面 的看法。一是将严重的外患作为学生积极参政的根本原因。认为是南宋时期的内 外交困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有了弘扬的舞台,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风起云涌 的斗争举措。沈忱农的两宋学生运动考9 在这一方面首开论述之先例。作者 在文中指出g “学生运动之发生,实因外交问题而益严重,故两宋之学生运动较 诸东汉学生运动为尤著,盖外交问题关系整个民族国家之生存,凡属国民,安能 1 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 1 9 3 6 年) 1 0 月初版。 2 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五十四年( 1 9 6 5 年) 四月初版。 31 9 3 6 年1 1 月学风第6 卷,第7 、第8 期 41 9 4 7 年6 月大学第6 卷,第2 期 51 9 7 0 年5 月中国世界第1 5 1 期 6 1 9 7 6 年1 1 月夏潮第2 卷第8 期 7 历史知识1 9 8 4 年第l 期 8 浙江学刊1 9 8 8 年第3 期 9 东方杂志1 9 3 6 年3 3 卷4 号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坐视? 一 廖隆盛的宋代太学生的时代关怀1 0 ,则提出,“流风所及,士气丕变,随 着北宋后期政争与外患的恶化,太学师生遂不甘缄默,起而抗争奋斗,作为太 学生干政活动的主要原因,称太学生“实不愧为热血报国之知识青年,仍站在 爱国运动的角度,来认识这一时期的学生干政活动。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救亡图存以外,南宋学生运动,也有着其私人利益方 面的目的,不可一概而归为忠义。 如王世宗的宋代太学生的政治运动。在此文中,作者以为:太学生的 爱国运动所携带的政治成分,可能杂有太学生追逐个人名利禄位的私欲。故学生 们懒于静修治学,而恋于政潮声色之情,造成了其政治运动对外的可怕破坏力与 内在致命的自毁力。 这两类看法都有其正确性,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目前,学术界对于宋代 学生运动的起因并无系统全面的分析和定论,关于南宋时期的则更为鲜见,还有 待于史料的进一步发现、整理和归纳。 ( 2 ) 南宋学生干政活动的背景。这方面的研究,以勾承益的南宋后期三 学的参政活动及其背景为主要代表。 在本文中,作者对南宋后期的5 次学生运动进行了叙述,并指出:南宋三学 是一个社会地位十分特殊的团体,尽管在组织形式上仍保持着斋舍编制和师生授 受的学校形式,但由于它直属中央王朝,并且地处京城等特殊的历史原因,历经 三百年之久,故自然地演化出了某些三学创始人未能料及的社会功能;它已经不 再是宋初以来那种局限于“修齐治平 的学院式教育机构,而在很大程度上变成 了一个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力量集团,并不断地受到南宋后期政治斗争的影响。 对于南宋学生干政活动的专著本就稀少,勾承益将政治斗争作为其背景之一 的论述可谓独具特色,为后人的充实研究和深入发掘提供了启示。 而在南宋学生干政活动中的个案研究中,史美珩的史嵩之复起问题探1 2 是 较为突出,并且富有特色的一篇。 作者以相反的角度,对太学生的斗争对象进行了分析,并选取宋史和四 明地区史氏宗谱的记载,列举史嵩之的功绩与性格特点,反驳各种不利记载,从 而得出了与前人相左的结论,既:史嵩之并非诸多史籍中的奸臣逆贼,而是南宋 时期朝廷党争的又一牺牲品,对他的种种指控,都是政敌捏造,并通过学生干政 活动表达出来的。反对史嵩之起复的学生运动,是倒史力量的策略。 这一研究体现了太学生运动内在的复杂性,与前人几乎一致的歌颂、赞扬相 比,的确是特立独行之作。 1 0 国文天地1 9 8 9 年第4 6 期 “历史月刊1 9 8 8 年第6 卷 1 2 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 0 0 2 年1 2 月第1 6 卷第4 期 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前辈学者的成果,为笔者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前人的论述大多 从两宋整体出发,注重靖康救亡之事;而独立并且详细地对南宋学生干政活动进 行剖析的研究,则尚付阙如。而在研究角度方面,前人更多地关注了外敌侵扰所 带来的影响,在一些论述中,将南宋学生干政活动与北宋陈东的救亡运动过多地 等同起来,而未能更多地发掘其在起因、背景方面的特殊性,对这一时期学潮的 性质定位,也有失偏颇,至于南宋太学生自身干政意识的形成,则更是少有涉及。 因而,笔者首先将南宋学生干政活动作为一个单独、完整的体系予以列出,然后 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学生干政意识产生的来源,及政治、社会对学生干政活 动的诸多不同影响入手,结合具体史料,剖析代表性事件,以期能够在完整地展 示南宋学生干政活动的全貌方面有所补阙。 论文思路、研究方法及资料 论文思路 第一章,介绍南宋学生干政运动之概况。本章旨在通过对史料的归纳、整理, 将南宋时期3 0 次较有影响的学生干政活动进行分别叙述,以期获得一个较为完 整的全貌。本文按照斗争目的,将这一时期的学生干政活动分为“主战救亡”、 “参政劝谏 、“卷入党争 和“学潮维权”四类。南宋学生的主战救亡活动主要 包括为对抗女真、蒙古的入侵上书献策,对要求妥协、畏惧抵抗的主和派官员上 书攻击,以及亲身参与一系列抵御外侮的行动。参政劝谏活动,包括对皇帝品行、 国家和战,以及经济政策提出意见,进行劝导。卷入党争的活动,包括多次与某 方势力联合向政敌发难,或为本派别鸣冤等等。而用学潮来维护自身利益的活动, 则有四次罢免京兆尹的行动。 第二章,挖掘南宋学生干政意识的产生来源。本章主要借助史料,思考并归 纳学生干政意识的来源,以便深入探讨南宋学生干政活动兴起的内因。本文将南 宋学生干政意识的来源归为三方面,其一在于学生不同于普通平民的自身定位。 主要生员来自于上流社会的特殊背景和朝廷对学校的重视、优待,构建了学生在 进行干政活动时的心理优势。其二在于学校教育和优秀的士风传承。八行取士的 制度强化了学生忠君爱国的价值观念,减少了“一心只读圣贤书 的生员数量, 促使人们更多地关心国家政治;师长楷模所带来的“求实用 学风,也令学生们 走出故纸堆,放眼现实政坛。其三在于社会因素的刺激。因为受到商业社会中讲 究实利的思潮影响,部分学生开始发现干政活动给自身带来的好处,而喜好诉讼 的社会风气,也促使学生们乐于用学潮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些因素,共同促成 了南宋学生干政意识的形成。 第三章,分析南宋学生干政活动的外在动因。本章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深入剖 析,层层说明诸多外在因素在促进南宋学生干政活动发展、变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本文主要将该动因分为外敌和党争两部分,并着重于后者。外敌的欺压、侵略, 无疑是促使学生不甘于亡国灭种,起而抗争的一个根本原因;朝廷内部党争的愈 演愈烈,则更能起到刺激学潮的效果。党争之所以对学生有着如此之大的影响力, 是因为道学对学校和舆论的掌控,以及道学派与非道学派之间的激烈争夺。为了 能在这样的斗争中获得更为有利的地位,道学人士逐步将学校和学生干政活动作 为政治工具,对政敌发起攻势。学校“先达 与在校学生保持密切联络,一些别 有用心的官员也在校内积极扶植代理人这一切,都加剧了南宋学生干政活动 的蜕变。而随着这样的变化,权臣对待学生干政活动的方式,也由镇压、抑制, 转为了收买、安抚。 结论部分,则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同时归纳南宋学生干政活动的若干特点, 并对其消极因素与积极意义,作出相应的评价。 研究方法 方法一:采用一般的历史考据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论述南宋学生干政活动 的事实,对学生群体和外部干预力量进行分析。 方法二:采用统计方法,通过对史料的归纳、整理,适当运用表格,并结合 历史文献,对南宋学生干政活动的类型进行分类,以观察其性质。 研究资料 本文的主要写作资料来源为历史典籍,包括正史、笔记小说等。同时,前人 在专著、期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也有部分为本文所采用。 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南宋学生干政活动概况 第一章南宋学生干政活动概况 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南宋在其外交、军事、经济、思想及社会 生活领域均有着一定的典型性和特殊性。经济的空前繁荣和社会文化的蓬勃发展 提高了国民的精神素质,带来了一种相对于北方蛮族集团的优越感;外交上的懦 弱和其军事领域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又使得此种优越感时常在严酷的事实面前化 为泡影。 正是这样的差异,导致了士人心理的不平衡。发达输给落后,文明败于野蛮 如此违背常理的现状要求这个时期的人们去寻找原因,并且纠正它。于是乎, 各种社会力量歼始设想、提出他们认为合适的解决之道,为了民族的生存、政权 的延续,或是自身的权益。这一时期,冲突与斗争成为政治活动的主流,政见与 利益的差别引发了多次激烈的交锋。而学生群体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士人集 团,同样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些冲突当中,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朝廷的政治 进程。 在这一时期,学生们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学潮,无论是为了救亡图存、积极 参政,还是加入党争、出于私利,他们的活动都处于无法被历史忽视的地位。 1 1 主战救亡 南宋时期,由于华北、关中、中原、山东等地区的长期沦陷,来自北方 首先是女真人,然后是蒙古人的军事威胁几乎始终扰乱着那一时期的国民情绪。 就像后世的许多历史年代中一样,一个号召全民抗战、积极抵御外辱、反对不平 等条约的领导群体,是受欢迎,并且能够得到众多支持的。而一个主张对外妥协、 软弱无力,又毫无解决办法的朝廷,在大多数国民眼中则是卖国求荣和苟且偷安 的典型。当人民倍受国耻的羞辱,却又难以向真正的外敌讨还血债时,朝廷中那 些被认为缺乏抗战意识的官员就会受到来自社会舆论的冲击。 作为一个政治领域内的重要群体,南宋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和战 之争 ,并在许多时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然,南宋学生的主战救亡,并不仅 仅是提出问题;更多地,他们也和朝中的士大夫一样,寻求着问题的解决方式。 在“和战之争中,学生们的活动方式,主要有上书献策、攻击主和派官员, 以及在南宋覆亡后挽回国耻等。 1 1 1 国难当头的上书献策 这类学生干政活动主要有五波,其中因女真人入侵而发生的为两起,因蒙古 人入侵而发生的则有三起。对于学生这一典型文人群体而言,上书献策始终是他 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南宋学生干政活动概况 们重要的救亡手段。 宋代学生的上书活动始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当时,太学生何群上书朝廷, 请求恢复古文、衣冠,变更科举。1 3 虽其所言不被采纳,本身也遭太学罢黜,但 已开太学生上书言政之先河。此后历经发展,至靖康时,陈东等太学子弟以数万 兵民为后盾,上书坚请抗战,使整个宋代的学生上书活动达到了最高潮。 进入南宋,太学清正之气虽显衰弱,生员品行亦参差不齐,而上书之风却并 未消退。如杨愿等人自汴京围城中送出消息,董迪率太学生奉表劝进等,正是学 生上书参政活动在南宋时期的发端。 绍兴六年( 公元11 3 6 年) ,受到女真人支持的刘豫傀儡政权发兵南下,张浚 负责都督诸路人马,进行防御。此役,宋军虽然取胜,但军队发生了变乱,庐州 守将郦琼在杀死兵部尚书吕祉后叛乱投敌,史称“淮西兵变 。张浚用人不当, 遂引咎辞职。因张浚素有“主战派的名声,寄寓江南的太学生认为,当此国难 之际,朝廷应任用主战之臣,不使投降派有机可趁。于是他们纷纷上书,请求留 用张浚,并举荐韩世忠、岳飞,以图恢复。其表称:“韩世忠、岳飞两军,人马 整肃,愿陛下速置诸路都督,以通上下之情,无使复有淮西之祸也。川4 无奈赵构本人并没有强烈的兴复愿望,又唯恐被掳走的父兄从北方返回,动 摇他的地位,故而妥协之风一时间成为国策主流。太学生的意愿未能达成,秦桧 上台后,主和派势力基本占据了朝廷中枢。绍兴九年和绍兴十一年,宋与女真人 先后两次议和,临安小朝廷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代价,向侵略者臣服。 绍兴三十一年( 11 6 1 年) ,女真人在完颜亮的指挥下于九月间再度南侵,意 图一举灭宋。 目睹此情此景,在京学生无法袖手旁观。十月中,太学生宋苞、程宏图等先 后上书,向朝廷进献防守大计。1 6 并请求朝廷追夺已死秦桧的官爵,雪岳飞、 赵鼎等受迫害者的冤屈。埔 只因此时赵构尚据皇位,不可能惩罚走狗秦桧宰相的妥协政策实际上秉 承了皇帝本人的意思而去为一些反对其媾和思想的死者平反。但太学生的上 书也使这个心胸狭窄的老朽君主看到了舆论的力量。宋史岳飞传记载:“飞 死,徙家岭南绍兴末,金益猖獗,太学生程宏图上书讼飞冤,诏飞家自便。一 1 3 宋史4 5 7 ,隐逸上何群传载,“群尝言:今之士,语言说易,举止惰肆者,其衣冠不如吉之严 也。因请复古衣冠。又1 z 书言:三代取士,皆举于乡罩而先行义。后世专以文辞就,文辞中害道者莫甚 于赋,请罢去。( 石) 介赞美其说。会谏官御史亦言以赋取士无益治道,下两制议,皆以为进士科始隋历 唐数百年,将相多出此,不为不得人,且祖宗行之已久。不可废也。群闻其说不行乃恸哭,取平生所为 赋八百余篇焚之。讲官视群赋既多且工,以为不情,绌出太学。群径归,遂不复举进士。” 1 4 宋史全文卷2 0 1 5 三朝北盟会编。宋苞事见卷2 3 6 ,程宏图书见卷2 3 7 1 6 宋苞云:“凡前u 中外之臣,误我以和议者,无问存殁,悉正典型。于是断秦桧之棺,而戮其尸;贬窜其 子孙,而籍其资产以助军,以正其首倡和议,欺君误围之罪。复岳飞之爵邑,而录用其子孙,以谢三军之 士,以激忠义之气。”( 三朝北盟会编,卷2 3 6 ) 程宏图言:“首当正秦桧之奸罪。复无辜之冤,以舒天下 不平之心而振其敢为之气”( 三朝北盟会编,卷2 3 7 ) 。 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南宋学生干政活动概况 显然,学生的上书虽未能使朝廷的御敌方略立即有所改观,却对结束岳飞家人的 流放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当蒙古逐渐取代“金 ,而成为南宋的主要敌人时,学生 们上书的议题也发生了改变。 开庆元年7 月( 1 2 5 9 年) ,因蒙哥死于钓鱼城,忽必烈引军北去,双方和约 未成。 次年,已经即位的忽必烈派遣郝经为国信使,前来索取领土、岁币。而贾似 道此前向理宗隐瞒败讯,诡称大捷,为遮掩罪行,故而将郝经扣留于真州。忽必 烈遂于7 月间下诏南侵,以南宋作为主要攻击目标。 景定五年( 1 2 6 4 年) 九月,建宁府学教授谢枋得“言权奸误国,称蒙古“兵 必至 ,南宋“国必亡。为此,贾似道将这位敢于作出预警的学者以“怨望腾谤, 大不敬 的罪名,“窜兴国军 。”当年十月,理宗驾崩,忠有先天性智力障碍的 皇弟赵程( 度宗) 即位,权臣秉政更甚,国势进一步走向衰落。 咸淳元年( 1 2 6 5 年) 八月,蒙古军在东线展开大规模进攻,贾似道对抗战仍 持消极态度,而朝中诸臣也在他的淫威下噤若寒蝉,不敢言语。 临安府学学生叶李、萧规于此时上书朝廷,指责贾似道“专权,误国害民, 以致上干天谴 ,1 8 致使蒙古连年入寇。 面对学生的指控,贾似道首先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求退相位 。度宗毫 无治国之才,平素就对贾某言听计从,“每朝必答拜,称之日师臣而不名。一 1 9 见这位“国家栋梁”要弃自己而去,皇帝顿时慌了神,大力“勉留之。舶贾似 道自然不用再装腔作势,也就顺水推舟地答应了。用假辞职来应付清议的声讨, 是他的惯用手段。 稳住度宗后,贾某立即露出了凶恶的一面。“似道怒,嗾士人林德夫诣京尹 刘良贵告李等用金饰斋扁不法,捕置之狱,黥窜漳州。2 1 咸淳四年( 1 2 6 8 年) 九月,蒙古军开始围攻襄阳。吕文焕等人全力抵抗,却始 终无法打破包围。襄阳当长江要冲,一旦失守,蒙军势必顺流而下,直趋江南。 消息传到临安,朝野上下鼓噪不安。在京三学也纷纷联合上书,力陈救援与退敌 之策,以纡国难。 其中唯学生郭子昌之上书,史载颇详: 继而学校纷纷上书,皆澜翻不急之语独郭子昌一书,颇为可采。所言江汉道里, 亦颇详尽。且画六策以献:“一日分游击以屯南岸;二日重归峡以扼要冲;三日备昌汉 以固上游:四日调精兵以护汉江;五日备下流以绝窥伺;六日饬隘口以备要害。”又有 十六策,以为守备之要,其末并济邸之事。平章召见,扣其颠末,补之以官,且令入机 1 7 宋史4 2 5 谢枋得传。 1 8 续资治通鉴,卷1 7 7 。 1 9 宋史4 7 4 ,贾似道传。 2 0 ( 佚名) 咸淳遗事,卷上。 2 刘时举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卷3 6 。 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南宋学生干政活动概况 速房,以备咨访。继而宰执奏事上前,平章复陈行边之请,上日:“断是不可。”上又日, “诸生之书,只得留中,如下诏求言,亦有未可。”笠 学生的急迫心情、贾似道的圆滑诡谋,以及度宗的愚蠢无能,从中可见一斑。 史载:“三学士人上书,乞调诸路兵,并力救襄。不报。嚣 咸淳十年( 1 2 7 4 年) 七月,度宗因病驾崩。年仅四岁的恭帝即位。不久,蒙 军大举东进,贾似道出兵抵抗,先后败绩。摄政的谢太后迫于舆论,流放了这个 曾经不可一世的权臣。贾似道在途中被押送者杀死,而南宋的国运也行将走到尽 头。德祜二年( 1 2 7 6 年) 正月,蒙古统帅伯颜率侵略军主力攻至临安城下,国 家岌岌可危。朝廷中出现了迁都的议论,许多人认为,当务之急,唯有让城别走, 逃向更遥远的南方。显然,当年赵构流亡海上躲避女真人的事例影响了他们。 但在这个时候,学生群体中的部分人士却对迁都的打算提出了相反的意见。 韩震议迁都左丞相王蝓议坚跸,未决,求罢:不允,径去。宗学上书:“陛下 移跸,不于庆元,则于平江;势态危急,则航海幸闽。不思我能往,彼亦能往。纵使兵 或可守,岂能郁郁求活于一龟兹国耶? ”2 4 当首都军队基本溃散、外省勤王军寥寥无几,敌人又大举逼近时,即便选择 留下,又能找到多少可供选择的道路呢? 在南宋王朝最后的几年中,除了如文天 祥、张世杰等坚决主张抵抗的大臣外,一种绝望的失败主义气息弥漫在整个士林, 抛弃皇帝而擅自出逃的臣子也大有人在。希望能够扭转这样的颓势,恐怕也是学 生们要求朝廷能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原因所在吧? 1 1 2 对主和派的群起攻击 这类学生干政活动主要发生了三起。秦桧以后,较为突出的主和派官员及主 和、妥协思想,都很容易遭到学校的攻击。 自隆兴北伐失败,秦桧余党汤思退在隆兴元年( 1 1 6 3 年) 七月出任右相, 与左相陈伯康俱力求妥协。此时,退居幕后的赵构仍在朝中拥有巨大的影响,他 的支持也使主和派敢于公然地站在皇帝的对立面。陈伯康辞职后,汤思退更是获 得了朝廷的“首相地位。 作为秦桧之后的主和派代表人物,汤思退显然希望将妥协进行到底,他的一 系列求和手段,立即遭到了舆论的指控。“言者论汤思退急于和好之成,自坏边 防,罢筑寿春城,散弓弩营,缀修海船,毁拆水柜,不推军功典赏,及撤海、泗、 唐、邓之戍。一嚣 基于此,太学生张观等7 0 余人仍联名上书,要求惩处汤思退,以谢天下。 史载: 笠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下,襄阳始末 2 3 宋季三三朝政要卷4 。 2 4 宋季三朝政要卷5 。 2 5 刘时举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卷8 拍张观之书载于宋史全文卷2 4 ,上 9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南宋学生干政活动概况 思退复密令孙造谕敌以重兵胁和。上闻有敌兵,命建康都统王彦等御之,仍命 思退督江、淮军,辞不行。仆散忠义自清河口渡淮,言者极论思退急和撤备之罪,遂罢 相,寻责居永州。于是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上书,论思退、王之望、尹穑等奸邪误国, 招致敌人,请斩之。思退忧悸死。2 7 在汤思退遭到罢黜后,仍不愿让他安享晚年,致使“帝览书怒,欲加重辟 。 学生在这起事件中所起到的,是推波助澜的作用,颇有要对汤思退斩草除根的味 、,t 厶 】苴口 但整件事到此并没有结束。 思退既窜,太学诸生伏阙下乞召( 陈) 俊卿。乾道元年,入对,上劳抚之,因极论 朋党之弊。2 8 陈俊卿曾以礼部侍郎参赞军事,协助张浚进行对女真战争的准备,属于主战 派人士。因受符离之溃的影响,又遭汤思退、尹穑等主和派的打击,因而出朝。 此次学生借攻击汤思退的机会,同时希望皇帝重新启用被排挤者,称得上用心良 苦。后世人也每每因之称赞,谓孝宗“深原彼辈忠义”,对太学生的作用夸奖有 加。约 作为南宋强硬立场的回报,南宋得以不再向女真称臣,改为“叔侄之国; 每年的政治贿赂也不再作为“岁贡 ,而是改称“岁币 ,且银、绢两项各减5 万 之数。不平等条约虽依旧存在,但屈辱的程度总算有所减少。 当然,无论叫“岁贡 还是“岁币 ,其所具有的国耻性质,是永远都不会 消失的。于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局势的改变,岁币又成了事端的引子。 嘉定六年( 1 2 1 3 年) ,新兴的蒙古势力由长城入侵,烧掠两河、山东九十余 城,逼近女真人的中都。因为铁木真的凌厉攻势,金国的力量大为削弱。 当年,真德秀奉命押解岁币前往女真人的首都。此时,北国己陷入战乱,道 路不通,真德秀止于盱眙,被迫返回。随后,他立即向朝廷上书,“谓敌既据吾 汴,则币可以绝。这一倡议引起了朝野人士的共鸣,却为另一些主张息战的官 员所反对: 朝绅三学主真议甚多,史相未知所决。乔公行简为淮西漕,上书庙堂云云,谓:“强 鞑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齿寒之辙可覆,宜 姑与币,使得拒鞑。”3 0 乔行简的策略很明确吸取北宋的教训,不再帮助处于上升期、怀有强烈 侵略野心的蛮族,而是利用已经逐渐汉化,并且走向没落的异族,令他们成为宋 的屏障。或者说,使蒙古人不至于直接将祸害引向南方。 但女真人给国民造成的伤害实在太多了,当问题涉及到这些侵略者时,强烈 的民族主义情绪便开始在士人的头脑中沸腾。深知父辈痛苦的年轻人太需要一个 2 7 宋史卷3 7 1 ,汤思退传。 2 8 宋史卷3 8 3 ,陈俊卿传。 2 9 黄现蹯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对外篇五。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l o 月初版。 3 0 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请斩乔相。 1 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南宋学生干政活动概况 复仇和显示强硬立场的机会了,在女真人强大的时候,尚有主战派的积极活动, 当昔日凶悍的顽敌已经濒临崩溃时,他们又有什么理由希望“岁币 所带来的屈 辱继续下去呢? 于是,“太学生黄自然、黄洪、周大同、家寅、徐士龙等,同伏丽正门,请 斩乔相以谢天下。 3 1 这样的要求不但过于激进,而且近乎于无礼,自然不可能得到朝廷的支持。 嘉定七年( 1 2 1 4 年) ,“十月,女真来督岁币。十一月,谴聂子述与和。侍郎刘 煸以下,与太学诸生,皆争称不可。真德秀言:势可以报,而反助之。皆不听。 3 2 然而,女真人的首领,即所谓的金宣宗,是一个更缺乏形势分析能力的人。 从嘉定十年( 1 2 1 7 年,金兴定元年) 到嘉定十五年( 1 2 2 2 年,金元光元年) ,他 连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企图占领南宋在江北的领土,补偿因蒙古入 侵而遭受的损失。然而这一阶段,女真人横遭败绩,被宋军赶回了淮北,所谓的 岁币也因战争再起而正式告终。 此时掌握朝廷大权的史弥远却没有趁胜进击,收复中原失土的决心。与秦桧 一样,他也采取了消极的抵抗措旌,并授意党羽之一的工部尚书胡榘专事与女真 人和议。 这样的做法显然激怒了一部分人,令主战派再一次感到,必须首先清理朝廷 的内部。因而。激进的学生又成为了冲突的主力。“太学生何处恬论尚书胡榘欲 与金人议和,请诛之以谢天下。 当然,参与这次学潮的不仅仅是何处恬一人,俞文豹的记载更为详细: 嘉定十二年五月五日,己亥,太学生何处恬等二百七十三人,相率上书,言工部尚 书胡榘及其兄檄,中外相挺,引董居谊、聂子述、许俊、刘淖,误军败国。奏闻未报, 宗学生公记等十二人:武学生郑用中等七十二人,又相继伏阙,极言其事。3 4 学生的倡议立刻得到了朝廷中某些官员的积极响应,弹劾与攻击胡榘的声音 如同钱塘江的浪潮,一时间,胡榘竟有灭顶之势。 在一片斥责声中,成为众矢之的的胡榘卸下了工部尚书的职务,被迫离开朝 廷中央,出知福州。 至少从表面看来,学生们的这次斗争获得了他们期望的效果。俞文豹亦日, “夫进贤退不肖,君相之任也。自用舍不公,邪正杂糅,而后学校公论,始不可 遏。 纵观南宋历史,主和派虽在朝堂占有优势,但以社会角度来看始终不得人心。 学校诸生每每与之为敌,似乎正代表着舆论和民意。 3 1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请斩乔相。 3 2 黄震古今纪要逸编。 ”刘时举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卷1 5 。 m 俞文豹吹剑录外集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南宋学生干政活动概况 1 1 3 覆巢之下的爱国主义 这类学生干政活动,主要有两类。一是以长沙岳麓诸生为代表,对蒙古侵略 军实施武力抵抗;二是以太学生林景曦、郑朴翁、唐珏等为首,通过收敛遭蒙古 人毁弃的南宋诸帝遗骨,维护民族气节的行动。 德祜元年( 1 2 7 5 年) 正月,蒙古向东、南发动全面进攻,连陷要隘,又在丁 家洲击破宋军的阻击。七月,侵略军分兵入湘,围困长沙。市民们组织起来,坚 守城头,学生也纷纷加入,“荷戈登陴,死者什九,惜死者姓名,多不可考。 学生本属文人,然覆巢之下,无有完卵,国之将倾,何忍旁观? 北宋灭亡之 际,便有太学生入军账献策,谋划袭击女真之事;至南宋破败,学生军抗击侵略 者的义举更是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无奈,只凭勇气无法抵挡草原的豺狼。宋祥兴二年,蒙元至元十六年,二月 初六( 1 2 7 9 年3 月1 9 目) ,中国军队在崖山崩溃,末帝赵舄驾崩,南宋灭亡。 太学生徐应镳不甘为亡国奴,与家人一同自尽3 6 ;而更多的人则隐蔽市井,选择 了另外的方式来挽回国家所遭受的屈辱。 1 2 7 8 年,忽必烈任命喇嘛杨琏真伽为江南释教总统,对沦陷区居民大肆盘剥, 扰乱乡里,更公然开挖宋帝诸陵及钱塘、绍兴诸大臣墓壕百余处,名为移骨筑塔, 实为盗劫陪葬珠宝。死者的尸体普遍遭到污辱,遗骸被四处丢弃。而试图挽回国 家仅存的颜面,又成了学生们行动的目的。 宋太学生东嘉林景曦,宇霁山。当杨总统发掘诸陵寝时,林改为訇37 者,背竹箩, 手持竹夹,遇物则以夹投箩中。林铸银作两许小牌百十,系腰间,取贿西番僧日:“余 不敢望,收其骨,得高家、孝家,斯足矣。僧左右之,果得高、孝两朝骨,为两函贮 之,归葬东嘉。又于宋常朝殿前,掘冬青树一,植于两函土堆上。强 又有记载云: 元发兵越上宋诸帝山陵,取其骨筑塔于内朝旧址,其余骸骨弃草莽中,人莫敢收。 适德畅3 9 与同舍生郑朴翁在越上,痛愤不能已,相率为采药者,至陵上,以草囊拾而收 之。又闻理宗陵骨为北军投湖水中,购渔者求之,幸一网而得。乃盛以二函,托言佛经, 葬于越山,且植冬青树识之。4 0 当是时,自发收敛亡者遗骸的,亦不仅有林景曦、郑朴翁。 杨总统欲裒诸陵骨,杂牛马骼为镇南浮屠于杭州。会稽人唐珏痛愤,贷得百金为酒 食,召诸恶少,泣日:“尔辈皆宋人,吾不忍陵骨之暴露,欲以他骨易之。已造函六, 刻纪一年字为号,自思陵以下,随号收殡。众如其言,夜往取遗骸,瘗兰亭山。后又移 3 5 黄宗羲宋元学案卷7 2 ,丽泽学案。 拍朱史卷4 5 1 ,徐应镳传 ”乞丐。 3 8 程敏政宋遗民录,卷1 4 林义士事迹。 3 9 程敏政宋遗民录、郑元辜占遂昌杂录,皆日:“林景曦,字霁山”;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则云:“林 德肠。景曦,号霁山”。显然为同一人。 4 0 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卷9 1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南宋学生干政活动概况 宋故宫冬青树其上以识,闻者悲之。4 1 按清人潘永因所著宋稗类钞记载,唐珏字玉潜,与林景曦、郑朴翁等人 相同,为太学生。4 2 他们不能挽救这个陷于倾覆的国家,也无法阻止蒙古人“筑 镇南浮屠的丑行。幸存者们所能做的,只是筑起简陋的坟头,为杂草中的片片 残骨找到归宿,以寄托他们的爱国情怀。 1 2 参政劝谏 身处太学等官方教育机构之中,学生所关心的不只有诗文和学习。上至国家 和战,下及皇帝起居,都是他们注意的对象。一旦有事,学生们必然要慷慨陈词, 发表意见,大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势,虽力量有限,位卑言轻,但学生 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价值观。 在这类事件中,学生们积极参与的,主要包括以孝制劝谏光宗皇帝、反对开 禧仓促北伐、对国家经济政策提出意见等。 1 2 1以孝谏上 光宗不守孝道,不理朝政,余古、汪安仁、龚日章、程肖说等太学生因此多 次上书劝谏,虽有所成效,但最终未能使光宗完全醒悟。 淳熙十六年( 1 1 8 9 年) 二月,孝宗赵督禅位于太子赵悖,是为宋光宗。 作为南宋时期仅有的、还算值得称赞的皇帝,赵膏在太子的问题上犯了相当 严重的错误。虽然赵悖以良好的表现通过了父皇的政治测试担任临安府尹, 管理首都,并获得了“究心民政,周知情伪一的评价,可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不 仅并非一个合适的君主人选,而且也缺少一个普通人所应该具备的自主行为能力 和辨识力。 主政后期,他的精神时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并且对自己的养父孝宗表现出 了非正常的畏惧与疏远,甚至神经质地认为赵音将在接见时毒杀他,从而拒绝前 往孝宗居住的重华宫,不再希望与父亲见面。 绍熙二年( 1 1 9 1 年) ,太学生余古上书,对赵悖的不孝行为进行了措词强烈 的批评。 问者侧闻宴游无度,声乐无绝,昼日不足,继之以夜。宫女进献不时,伶人出入无 节,宦官侵权,随时加宠赐,或至超迁。内中宫殿,以历三载,何陋之有? 奚用更建楼 台,接于云汉,月榭风亭,不时兴作,深为陛下不取也! 甚者奏番乐,习齐郎舞,乃使 佞臣嬖妾,杂以优人,聚至数十,饰以怪布,拖以异服,备极丑恶,以至嬉笑,至无谓 也满朝皆小人也,求海内不盗贼,民生不涂炭,日月不蚀,水旱不作,可得乎? 臣 愿陛下以汉文帝为法,唐庄宗为戒,问安侍膳之余,宫廷闲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