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环境变迁、社会变动与鄱阳湖区域经济开发——宿松县开发个案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环境变迁、社会变动与鄱阳湖区域经济开发——宿松县开发个案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环境变迁、社会变动与鄱阳湖区域经济开发——宿松县开发个案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环境变迁、社会变动与鄱阳湖区域经济开发——宿松县开发个案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环境变迁、社会变动与鄱阳湖区域经济开发——宿松县开发个案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环境变迁、社会变动与鄱阳湖区域经济开发——宿松县开发个案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户 由日 i t 日 d - 一-. . . . , . 目 . ,. . . . . 一. . . . , 叫 种的 . . . . .口 . 一. 一, 一-一. .- ab s t rac t t 七 e re gi on cconomy susl a i n a b led cvel 叩m ent isth e s oci ale c o n omy in e v i tably re ques t addthe ove r a l l t e n d e ncy,p aysa 1 1 e n tiontot he hum an andthe 朋t u r a l h arm o niousu n i fi ca l i o n iso urcou n t ryre gion eco 加m icdev e l o p m c nts t r a t e g y 即t crs th e n e w恤句 d cal s t a g e th e 面port a n t s ymbol as giveshi rthtothe c o m m 0 n pe o p leto s u r v iv ethe pl ace evo luti 眠 is a ca d e m i cte n ds to the p 恻 i ca len co u r a 乡 n g 伴而n n a n 沈15一 20 cen t u ry yan g tz ev alley e con o m y, 汉 犯 1 公 朋dt h ecul tu r a l vi cissi tu dcrese 别 rc h al socon t i n u 0 u s lyt ak esfo r the g o v e n 山 旧 e n t a n d the sc b o 城 the case r e s e a rc b 丘 ” mth e s pot toth e su r fa c e j 明u l r edin t o inthe hi s to rythe sp o d fi c env ndnment evo lu t i 0 n toth e e c o n 0 m y the 1 n fl u e n c 吧 . t 五 l s a rt i c l e se lc cts the yan g tz e r i v erln i d d l ere a c h e s a n dji angxi huk 小 从p cn乎es e p a r a l e s 阮 suson gw 加 c hth c 对 v e r fa ce s one a n o t her, and in te gr ated ancl e ntpenguzetos tudy to g e t h e r, di s c u s s ed the suso n county natu r alecofo gl ca 1 e nvironinent evo lutio 氏th e pop u l atiollm i gr a t i o 氏 山 e狱 兄 l aitu rmof l , th efl oodandd r o u ght disaster andsoon w i ththee c o n o m i cal d e v el o p m c nt助dth e 以 兄 i a l v iciss itude re l a t i o n s , th us the und e rs 住 口 d ing su so n gs d e v el o p m e ntp a l h , 面ght assj gns for th e 】 o c a l m 冈e m i zat l o n cons t ru c t i o nandthe eco nom i cal s u s ta 1 n abled e v e 1 o p m e n t po1 吟 top rov i dethe hi stori cal mod el , h a d the hi gh a ca d e m l cvalue a n dthe d e id o ns t r a t i o ns i 脚石 c 胡ce 江 七 e加 ute xtprim ary 伪v e la g eal t o g e t h er is d i v 记 ed fo ur p a r l s .s i d ce 6 rs tth csusong 期 lo gi cal euv ironment ev of utionhas m a d e a s i id p lercvi e wtothe m i n g a n d q 吨 d ynas t i e s , in 优 d e r toh asa p re l 而in a ryu n d e rs ta n d i n gtosuson g 、邵c atds嘱 .cnv l r o n 刃 。 ent.n e x 。 讲n 目tothe i gr a t ion a n dth e mou n ta in 0 usa i e a h asm anife s t edsu d dsul y the el a bor a t l o n , the ana l ys issu song m ulti p 比e nvironment atthe 翻 ” ” et i m c一 the mou n t a l n o u s area eco l o gyevul u t l o n .几让 氏the ln u l ti a n a l ys iss u , d n g l ake dist r l c t and aiong咖 ri v erthe con t in e nipl ace d evel 叩menth i s i o rylm a k e s r 以 刀 ns id e ri n g toth e 加m l gr a t 1 0 nd e v el opm c n t .f in a ll y,el a bor a t edthc s 止 泊 n gl m m igration the 初 且 u e o ce w h l 比 creat estothe l 以 泊 l d e v el 叩m e n p r o pe别 川加c emorethc h u m an a n dthe env 行 o iune n t b a rmo n y ist 0 g e t h eristhe econ o m i 。 叭s u s ta in ab led e v e 1 0 p m ent b as ic 朋介 即a r d . key w or d:poy a ngla地 ; ; vu肠 g e ; ; e 州川 n men tal恤nde 沁 0 . 0 面 因 sus 加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llt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 特别 加以 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 含 其他 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 成果, 也不 包含为获得南昌大李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 献均己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手 写 ):琦林 绿签 字 日期 : 呵年 月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 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 手 “ ,:愧 美 导 师 签 “ 手 “ ,: 二 祥 签 字 日 期 : 呵年 ” “ 日签 字 日 期 : 呵年“ ” 峪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 作 单 位 : 孙 两 婆 天 澎 南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刃了 一 竹召 之 活 第 1 章导论 第 1 章 导论 构建和谐区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经手段, 探究历史上的 人类的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变迁,无论是对过去的反思还对现实的借鉴,都有史 学的特殊意义,这是以生态经济史观来探索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科学方式。本 文将围绕 “ 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 ,选取一个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典型县安徽 省宿松县的开发为个案,探导人与自 然的关系。在进入正题之前,拟简要介绍 问题提出问题意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与本文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大概研究 内容。 1 .1 问题的提出 近几十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频频发生,1 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罕见 的特大洪涝灾害,乃至全球气候变暖,这些现象都是人类违背自 然规律、受大 自 然报复的必然结果。人类适应 、利用、改造自 然环境以求得生存和发展,无 可厚非,但经济开发若超出了 环境本身的承载能力,人类的行为最终将会制约 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对自 身行为进行反思,并提出 相应对策。 今年 3月,在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政协各 参加单位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提出了许多有情况、 有分析、有具体建议的提案。其中涉及环保、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提案占三 成以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 域经济协调发展,这都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循环经济研究指明了方向, 树立了新的理念。 本世纪初, 由 武汉大学陈锋教授牵头申 报了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研究 课题“ 巧 至 20 世纪长江流域经济、 社会与 文化变迁” 。 他陈述的理由 是: “ 巧 至 20 世纪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 跨越了 不同的 社会形态; 同时,也是 中国 近代化 哪代 彻进程中 从萌 芽、 起始到发 展、 变化的 时 期。 而长江流 域又是 一个较为典型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带,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按照施坚雅 第 1 章导论 (g. w , s ki nne r ) 的 区域 发展理论, 在明 清以 来中 国的九大区域中, 长江流域即 占 三个( 长 江下 游、中 游、 上游 ) . 因 此, 对巧至20世纪长江流域的 经 济、 社 会与文化变迁加以综合系统的研究,展现长江流域的发展规律与特点,具有重 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既可以推进渐渐成为热点的区域研究和流域研究, 也同 样可为中国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所借鉴。 ” 本人认为, 宿松县与江西湖口 、 彭泽县隔江相望, 严格的按长江地段划分当属长江下游北岸地区,是长江中、 下游相交的 这一特定区域, 又与南岸江西彭泽、湖口 等县同属都阳湖区域,是 古彭轰泽在江北的消亡遗迹,此文研究有着与上述课题一脉相承的内容,因而 也具有前述意义。 宿松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角安徽、湖北、江西的结合部, 地形呈西北高、东 南低的倾向。境内 北部是山 地,中有丘陵、岗 地,南部有泊湖、黄湖、大官湖、 龙鳃湖、五湖相连,并与长江相通。宿松的湖区原本就是同都阳湖连成一片, 只是经沧海桑田的演变,长江的多次冲刷以及无数次的水灾,才导致了 现今的 模样。境内还有两条大河:二郎河和梁亭河。宿松地处三省交界地段且古代南 北贯通的释道经过县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军事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使之 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人口 伤亡多的同时移民也多。在宿松 幻多个姓氏中, 90% 以 上都是从江西迁徙过来的, 曹树基、 葛剑雄等合编的 中国 移民史 一书 中对此地也颇为关注;其自 然环境的多样性又决定了 居民 经济活动的多 样性。 因此,无论从哪 个角 度, 宿松作为一个特殊的 个案都具有典型性。 当前,江西省提出了 建环都阳湖城市群, 地处江北的宿松也提出建沿江工 业带,这些举措都将为中部地区的崛起作出贡献,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和构建和谐社会。 1 .2学术史回顾 对人类历史的 研究,主要是围 绕这 “ 人”的研究。人是自 然的,更是社会 的。 人口 的流动是社会变迁的 根本动因 之一。 “ 民 族融合”与 必 国家凝成” 两大 事业的 形成才有中 华民 族的 源远流长. 。 长江中 游地区,尤其是都阳 湖地区, 0 陈锋为 明清市镇经济研究,作总 序 0 参见钱祖 中国文化史导 轮,第二章:国家凝成与民 族融和,商务印书馆。 第 1 章导论 有着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蕴涵着深厚的历史内 涵。多方面原因的限制, 研究 相对较少。这里将与本文相关的学术成果的大概情况作一个说明。 对人口 和移民的研究, 成果较多。任何地区经济活动的主体都是人,有关 人口的研究,如曹树基、葛剑雄、吴松弟、冯国栋、侯杨方合编的 中国人口 史( 复旦大学出 版社)为了 解和研究中国 人口 提供了 一套详细的依据。随后, 由葛剑雄主编,吴松弟、曹树基参与协作的六卷本 中国移民史( 福建人民出 版社, 1 9 9 7 年) , 是目 前国内 外最完整、 系统的中国 移民 史, 也是一项重要的历 史 研究成果, 颇受学术界重视,井先后有许多学者发表了 书评, 。 这些研究理应 受到本文的关注。梁方仲先生的 中国历代户口 田 地 田赋统计( 上海人民 出版社,1 9 80 年) 对研究人员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山西大学历史系教 授行龙 论太平天国前后江南地区人口 变动及其影响 ( 中国经济史研究 , 1 991 年第 2期)集中地研究了这一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的 变动。行龙全面地叙述了 清 代江南地区 人口 消长的原因, 指出 太平天国 战争是 清代人口由 升而降的 转折点。 苏、 浙、皖三省净减人口5 , 粼 x ) 多万。从而照应了何炳棣的观点: “ 正因为制 度上的不合理和天灾人祸同是对人口增长不利的,所以 研究中国人口史的先决 条件是能正确的分期。 。 ”宁可在 试论中国 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 中国史研 究1950年第1 期)一文中, 全面、透彻地分析了 我国 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 人 口 增长率情况,并对社会主义人口 规律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措施。何连清 现代 化的陷阱:当 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 今日 出版社, 1 997 年) , 对人口问 题提 出了新的思考。 人类的基本活动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胡焕痈、 竺可祯、翁文颧等先后发表了人口 地理研究的论文。其中胡焕庸的 中国人口 之分布 ( 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 1 9 83年) 及其所附 中国人口 分布地图 是公 认的开创之作。劳翰于1 9 35年发表了 两汉户籍与地理之关系和 西汉郡国 面积之估计及口 数增减之推测两篇论文起了开 创作用。此后,有关断代的 人 。 关 文 追寻中 国 历 史 的 潜 流 一 葛 剑 雄 等 中 国 移民 史 评 价 “ 中 国 经 济史 研 究 , 1 99 8 年 第2 期): 皮云国 评 ( 中国 移民 史 以 辽、 宋、 夏、 金、 元时期为中 心 “ 浙江学刊,1 998 年第1 期) ; 包伟 民 明 代以降六百 年间中国的 人口 流动 评 ( 中国移民 史)明清近代分卷(浙江大学学报 ,l j 洲 月年 第6 期) . 何 炳 棣 1 3 , ee l 953中 国 人 口 研 究 , , 254 页 , 葛 剑 雄 译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 19 89年。 第 1 章导论 口 地理专著仅唐代的便出 版了四部。 ,区域性历史人口 地理专著一部气 动态的 历史人口 地理 ( 移民 史) 专著至少四部 气 发表的 论文也很可观。李义浚对中国 人口 重心转移的 研究 。 在国内尚 属首创。 以往对于江南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方面,如市镇、商品经济、社 会习俗信仰等,对于水早虫等灾害也有一定的 研究。傅依凌的 明 清时代江南 市镇经济的 分析 ( 载 历史教学 ,19 64年第5 期) 、王家范的 明清江南市镇 结构及历史 价值初探 、藩树志的 明 清江南市镇探微都是从市 镇的角度对商 品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的 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 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57年版) 、傅依凌的 明清 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人民出 版社1 9 5 7 年版) 及 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 、李伯 重的 江南的早期工业化 ( 1 550 一 1 8 5 0 )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x x)年版) 则 是从社会经济的视角, 着重论述经济形态及规律方面的问题; 张兰生主编的 中 国生存环境及历史演变规律研究 ( 海洋出 版社, 1 993 年版) 、 罗桂环等著的 中 国历史时期的人口 变迁与环境保护 ( 冶金工业出版社,1 995 年版) 等, 对环境 与灾害方面的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冯贤亮的 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 会控制( 上海人民出 版社, 2 (x)1 年) 则着重论述了对于环境变动下社会各层面 的反应与对策。 相对于长江上、下游的研究较为厚重,而长江中游地区的研究要薄弱一些。 但湖北的学者一直关注长江中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 湖 北学者早在1 9 86年, 就由中国 唐史学会、 武汉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召开过 “ 三至 九世纪长江中游社会经济讨论会” , 会后,由 黄惠贤、李文澜主编的会议论文集 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 武汉出 版社,1 9 88 年) 。之后,又有牟发松 的 唐代长江中 游的经济与社会( 武汉大学出 版社,1 9 89年) 。1 996 年, 又有 台 湾 学 者 黄 玫茵 的 唐 代 江 西 地区 开 发 研究 ( 台 湾 大 学出 版 委员 会, 1 9 %年 ). 。 费省 唐代地理研究 ,西北大学出 版社,1 哭 巧年。翁俊雄: 唐初政区与人口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侧 年: 唐朝鼎盛时期政区 与人口 ,首都师范大 学出 版社,1 996年: 唐后期政区与人口 , 首都师范 大学出版社.1 更 月年。 . 韩光辉: 北京历史人口地理 , 北京大学出版社,1 奥 场 . 芍树基、葛剑雄、昊松弟、 冯国栋、侯杨方合编的 中国人口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葛剑雄主编,吴松弟、曹 树基参与协作的六卷本 中国 移民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1 997 年) . 李必浚: 我国的 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 (l91卜1 9 7 8 ), “人口 研究 ,1983 年第 1期) : 1 9 5 斗 ee l g s z 年我国人口重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1 , 幻年第6 期) 第 1章导论 但这 些研究偏重于魏晋隋 唐时 期。另 外, 陈钧等主 编的 湖北农业开发史 ( 中 国 文史出 版社, 1 992 年 ) , 是 对 一个省区 进 行专 题 性纵向 研究的 较早的 成果. 鲁 西奇的 区 域历史 地理 研究: 对象与 方法一 一汉 水流域的 个案考察 犷西人民 出 版社2 创 x)年 ) , 对汉水 流域进行了 集中 的 研究。 近年又 有分省区的 通史 著作问 世。 如章开 沉、 张正明 、 罗 福惠 主编的多 卷本 ( 湖 北 通史 ( 华中 师范 大 学出 版社 19 99年 ) 等。 这又从另 一个 层面标示出 长江中 游地区 研究的多 样性, 其中 包括经 济发展史。在对明 清以 来长江中游地区的相关研究中,苏云峰的 中国现代化 的 区 域 研 究 : 湖 北 省 ( 台 湾 近 代 史 研 究 所1 9 81年 版 ) ; 张 朋 园 的 中 国 现 代 化 的 区 域研究: 湖南省 ( 台 湾近代史研究 所1 9 82年版 ) , 罗 威 廉的 汉口 : 一个 中国 城市的商业与社会,1 796 we1 8 8 9 及 汉口:一个中国的城市冲突和社区, 1 79 6 -18 95( 斯 坦 福大 学出 版社19 84年 版、 1 9 89年 版 ) ; 许 怀林的 江西 通稿 ( 江 西高 校出 版社, 1 998 年) ; 梁森泰 明 清 景 德镇 城市 经济 研究 x 江西人民出 版社1 991 年 ) , 方志 远: 明 清湘鄂赣地区的 人口 流 动与 城乡 商品 经济 认民出 版 社2 001 年 ) , 均是 针 对这一区域的 有较大 价 值的 研究。 在前此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由陈锋牵头申 报了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 研究课题 “ 巧 至20世纪长江流域经济、社会与文化变迁” ,经过教育部专家组 的论证,得到认可。该课题确定了三个努力的方向:一是从总体上对明清以来 长江流域的社会发展做专题性的论述, 如 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 。 二是对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 经济、 文化发展的某一个方面进行研究, 如 明 清长江流域山区开发与社会变迁等。三是对以往研究较为薄弱的长江中游地 区进行较为集中的探讨。主要成果有:陈锋主编: 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 史论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 (x j6年) ,任放: 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 ,( 武 汉大学出 版社, 2 (x 拓年) , 任放还有相关论文: 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研究“历 史研究 , 2 的1 年第5 期) , 施坚雅模式与中国 传统市镇研究 (浙江书会科学 , 2 1兀 。 年 第5 期) ; 吴 量 恺 主 编: 清 代湖 北 农 业 经 济 研 究 ( 华中 理 工大 学出 版 社 1 99 5 年 版 ) , 张国 雄: 明 清时 期的 两 湖 移民 ( 陕 西 人民 出 版 社1 99 5 年 版 ) . 以 上对长江中游的一些专题性的研究都有较高的学术成就, 但大都是从大的地域 去研究社会、 经济、文化的变迁,对局部人口 的 变动带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变 迁还不够具体。 这一区域的经济开发研究也一直是硕士生选题的热点。如张舜 宋代长江 三峡地区经济开发的整体研究 ,指出三峡地区的经济开发在农业方面呈明显的 第 1 章导论 点状条状 块状的地理分布格局:而林、副业与手工业生产多依山 傍水; 至于商 业、交通布局则多 沿江、沿河发展,这些都给后人的开发留 下宝贵的启 示。在长江流域经济史研究中,江西都阳 湖区 经济开发的 研究有一定的基础。 都阳湖流域地处江南,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 之一。由于该地域自 古以来,水 灾频繁,人文景观和历史文献资料保留相对较少,多是从生态自 然环境上做研 究。比 较全面、集中撰写都阳湖地区的有魏篙山、肖 华忠编著的 都阳湖流域 开发探源( 江西教育出 版社,1 995年) : 恭胜生 清代两湖地区人口 压力下生 态环境恶化及其对策 ,张国雄 明清时期两湖开发与环境变迁初议( 中国历 史地理论丛 , 94,2):吴金娣: 唐宋都阳湖地区的经济开发( 上海师范大 学校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 997 年第1 期) , 张本 都阳湖自 然资源及其特征 ( 自 然资源学报 , 1 9 8 9 年第4 期) , 周兆望 赣江流域的经济开发与持续发展 ( 江西大学学报, 92 年23卷) , 舒长根 都阳湖区能源消费及其对生活环境的 影响( 环境学报 ,1 9 9 8 年第2 期) ,等。 近十余年来, 环境变迁史 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 视角展开广泛探 讨, 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与 环境变迁之关系、古代都城与生态环境之关系、动植物变迁与 区域沙漠化、灾害与疾疫问 题、 气候变迁等方面, 有力地推动了与环境变迁密切相关的中 国 生态 环境史 学 研究在中 国的 形 成和发展。 首先是农业水利史中, 水利对生态环境影 响较大,学者门主要考察了 江浙、湖广及西北地区的农田水利开发对当地生态 环境的影响。如张芳 宁、镇、扬地区历史上的塘坝水利对江苏宁、镇、扬 地区塘坝水利建设过程中 所引发的山区开垦与水土保持问 题进行了分析。张国 雄 清带江汉平原水早灾害的 变化与烷田生产的关系 、谭作刚 清代湖广烷田 的滥行围 垦及清政府的对策对湖广平原的烷田开发所造成的水早灾害进行了 论述。姚兆余 (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即使路径与生态效应认为明清 西北地区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作用,使得当地的水资源枯竭、 河流干涸,并认为这与当 地农业开发的技术路径有关。 蓝勇 长江上游经济开 发研究等也基本上都贯穿了这一理念。 我们看到,随着人类生态环境日 益倍受关注, 包括经济史研究的学者在内 的各个学科的学者更多地倾注了 对现实的关怀, 从生态经济史、生态环境史角 度研究经济史的论文愈来愈多。 特别是硕士、博士生论文,如谢丽 绿洲农业 开发与塔里 木生态环境的 历史殖变 ,说明了 楼兰古国 居民 对植被的 无节 制消纲 是导致该区植被毁灭性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黄进良 明初以来湖北土地开发 第 1 章导论 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区域模式全面地分析与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现状,并提 出了 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模式。王涛 论秦汉时期人类不合理开发是导致西 北生态环境变迁的 重要因素 , 指出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行为破坏了秀美的山 川, 导致了一些诸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之类的环境变迁。何明 历史时期滇池 流域的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 ,论述了 人与水域和森林争地始终贯穿滇池流域生 态环境的变迁过程。邓宏兵 江汉湖群演化与湖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揭示了区 域不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指出,在地质历史时期, 江汉湖群经过了复杂 的演化过程;在近代,江汉湖群演化又深深打上了 人类的烙印。王福昌 秦汉 江南的开发与环境保护 , 通过对资源、人口、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辨证发展的 关系,以求对当代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刘德威 湘北洞庭湖区经济开发空间 模式探导 、李启 唐代淮泅地区的经济开发等,都对区域环境经济的开发与 环境关系作了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张顺朝 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指出,要实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经济社会与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终解决是人类自 身。王东听 人与自 然揭 示了自 然环境脆弱性的结构特点以 及对各民 族社会的影响。高娟 浅水湖泊湿 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发现凡与自 然环境相关的指标均有向不安全转化的趋势, 好的势态不应是以 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从哲学的角度,肖惠朝 马克思、 恩格斯神态环境观及其当代价值 、 钟文华 生态哲学的历史探究及其当代意义 从人与自 然的关系理论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统一的途 径和措施。 以上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研究,或为本文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或提 供可咨借鉴的研究方法。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和起点。总的来看,经济开发研 究中与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还不普遍,都阳湖湖区的具体个 案研究还甚少。本人的出生地宿松县更是没有学者涉及。 1 .3本文的基本思路、方法 基于上述学术史回顾,本文试图通过对宿松开发的个案研究,来探讨经济 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印证可持续发展最终要保持科学发展观的道理。以 可 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为理论依据,以 第 1 章导论 人地之间和谐相处为基础, 提出了“ 退耕还林,退洲还湖,人地和谐共处”的 理念,以 史为鉴, 促进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由 于观念上东西不容易被广泛接受, 所以需要一个较长的 过程。 经济史研究能将当前经济的 宏观政策与历史经济发 展搭建桥梁,为区域经济的 协调发展构建平台, 综观历史,放眼未来,实事求 是,与时 俱进,一定能找到解决问 题的 方法。 自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市镇史作为区域经济的 研究曾 是我国史学研 究的一大热门话题,但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此项研究却呈现衰颓之势。 即使是在研究市镇或与之相关的课题,也都是克隆 “ 江南模式” ,既要超越小市 镇去透视大历史,又不可忽视小市镇的兴衰的历史影响。无论是官方的文献资 料还是民间的族谱等, 在经1 954 年的特大洪灾和“ 文革” 的扫荡, 都相当 有限, 这无疑给研究带来相当大的难度。所以首先从 “ 人”着手,追寻历史上宿松人 民的活动轨迹,以 及由人演绎出的相关生态环境的演变;其次,从地理环境与 政区建制的角度,找出人地相关的线索,追踪人地开发与变迁的过程,得出与 之相匹配的结论。最后,根据生态学,结合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演进,把小区 域的不全面的历史纳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历史。个案的研究是一个发现材 料、 分析材料、寻找规律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 只有新材料和新方法, 才 会让我们找到别人还没有总结过的新规律,体现出小而精的特点。反过来, 个 案研究也很容易受材料的限制,材料的深度和广度都直接影响研究的效果。 本文将在充分尊重和广泛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唯物 史观为指导,并 借鉴社会学、 人类学、 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的某些理论和方法, 通过各种途径最大限度地掌握原始资料,运用历史归纳法和历史比较法研究问 题, 注重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对宿松这块小区域的研究,得出某些规 律性的认识. 1 .4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 本文围绕 “ 环境变迁、社会变动与都阳湖区域经济开发” ,以宿松县的开发 为个案, 首先对宿松的沿革和地理环境作全面的 介绍, 然后对宿松的地域环境 分层次剖析, 找出 适合人居住的因素,再通过人的活动, 村落的 形成, 考察当 地经济的发 展及其 对当 地环境的 影响。重点放在湖区 经济的开发 上 。同时通过 第 1章导论 水灾来映射人与环境的不和谐造成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改变观念,以区域 的整体观把宿松融入到中部崛起大政策之中,呼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实 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文主要内容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第二部分介绍宿松的地理位 置疆域建置沿革,都阳湖历史演变与宿松多样性的生态环境;第三部分,对移 民与山区的开发作了论述,剖析宿松多样性环境的一个大类山地经济的发 展;第四部分,详细分析宿松湖区和沿江洲地的开发历史;第五部分,论述了 宿松经济开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政府的应对及对此的反思。最后结论,提出 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第2 章 宿松多样的自 然生态环境 第2 章 宿松多样的自 然生态环境 2 .1宿松地理位置祖域与建置沿革 2 .1 .1地理位1 宿松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边睡的皖、鄂、赣三省的结合部,地处长江下游之 首的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 1 5 o5 2 5 2 “( 北浴乡 猪婆寨) 东经 1 1 6 o3 4 40“ ( 复兴镇周家湾长江边) ,北纬29o4720“( 汇口镇八里江南边) 北纬3 0 o25 30“ ( 陈汉乡 西贩) 。东与望江县毗连,南滨长江与江西省湖口、 彭泽县隔江相望,西和湖北省黄梅、薪春县接壤,北连太湖县,县境东西经差 4240“, 相距67公里; 南北纬度差381 0 “, 相距71公里。 ( 见附表2 . 1) 古志书对其地理环境之美和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多有论述。如 “ 宿松江南幅 邑。绣错三省 ( 安徽、江西、湖北)间,城邑 分楚,山川入吴,古称淮服屏蔽。 江界要街”( 宋朱绰厅壁记 ) ; “ 其山 深厚而隐秀,其水逸俪而当荡”( 同安志 序 ) ; “ 九江之北,三楚之南”“明一统志 ) ; “ 中国得之可以制江表”( 徐错 序 ) ; “ 东接太望,西界薪黄,北通英霍,南滨大江”( 朱志 ) : “ 北倚太霍, 南几匡庐,小孤一峰特砒柱谰间,而灵隐环列,莲薯襟带,荆吴界壤,扼塞严 疆”( 府志): “ 控九江之区宇,北连太霍,南眺匡庐,小孤山镇海门之关,峻 岭表歌辅之界 ( 案:哉辅云然犹沿明代形势 ) ,长江横其前,龙门峙其后,灵 隐 诸峰环列, 东西莲 奢群 湖, 襟带 左右” ( 孙志 。 ) . 诸 如此类的 说法, 都意 在说明宿松古来形势优越, 尤突出 其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 2 .1 .2砚域 据民 国 十年 ( 公 元1 9 21年 ) 的 宿 松县 志 , 转 清 一 统 志),宿 松县 在 府 城 西南二百六十里 ( 府城,今之安徽省会) 。东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 。清顺治七年庚寅 ( 公元1 6 50年) ,知县孙继文 ( 关东人)主持重修县志.成书10卷。该书早已经遗失, 仅存其序转载于道光志中。 第2 章宿松多样的自 然生态环境 里。东至望江县界责家岭 ( 旧志作毕家岭,毕姓祖居于此)一百二十里,西至 湖广黄州府黄梅县界三十五里。南至江西九江府湖口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太 湖县界 ( 石长河)五十里。东南至九江府彭泽县界 ( 小孤山阳) 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黄梅县界 ( 石岭脚) 二十里。东北至太湖县界 ( 黑羊河) 七十里。西北 至黄州府薪州界 ( 小隘岭) 八十里。 达省治陆行取荆桥路二百二十里; 取枫香 异路二百六十里。 水行二百 七十里。 达江宁 ( 今南京) ,陆行九百里,水行九百 五十里。 达京师( 今北京) , 陆行二千七百七十里, 水行三千五百四里。 ( 朱志邻 志) 宿松总面积为2 3 93.53平方公里, 约占安徽总面积的l 71% 。其中耕地面积 为为65.95万亩, 林地面积为733万亩,水域面积为1 25万亩 ( 含境内 长江水 域面积) 2 .1 .3建置沿革 宿松,汉松兹。虞、夏、商,属扬州地域。西周,先属舒国,后属皖国。 春秋战国,先属吴,后属楚。秦属九江郡。西汉高后四年 ( 公元前 1 84 年)设 松兹侯国, 隶属庐江郡。 西汉平帝元始五年 ( 公元5 年) , 松兹侯国降为松兹县, 设县治于仙田 铺 ( 今凉亭乡) 。后汉松兹不见于志。列传始以兹为滋。晋初史无 明文。东晋于寻阳侨置松滋郡,遥隶扬州。后又省郡为县,属寻阳郡。南朝宋 如晋。 南齐寻阳松滋县省。 梁置高 塘郡。 陈仍梁。 隋文帝开皇初年 ( 约公元5 81 年) ,废高塘郡为高塘县。开皇十八年 ( 公元 5 98 年 )改高塘县为宿松县,属 同安郡。宿松县名始于此。唐武德四年 ( 公元 621年)于县置严州,八年 ( 公 元625 年) 州废, 属舒州。五 代十国 属南唐。 宋绍兴十七年 ( 公 元n 47年) 改安 庆军。庆元元年 ( 公元n95年)升为府。元隶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明初改安 庆路为宁江府。洪武六年,复为安庆府,直隶京师 ( 后称南京) 。后隶江南左布 政使司。清因明旧,初隶江南省安庆府,后隶安徽省安庆府。民国隶安徽省安 庆道。附沿革表:表2 . 20 2 ,2宿松生态环境与都阳湖生态环境的联系 2 .2 .1从彭盆泽到都阳湖的历史演变 第2 章 宿松多样的自 然生态环境 今天都阳湖位于江西省北 部,属长江九江河段南段,分别接纳修水、 赣江、 抚河、信江和都江等水,由 湖口 注入长江,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洪水期面 积达3 841 平方公里, 容积为2 6()亿立方米。 都阳湖于历史时期经历了 沧桑巨变, 有一个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演变过程。根据湖盆地质、地貌和历史演变情况, 大体可以 今永修县松门山 为 界, 分为南、北都阳 湖两部分,北都阳 湖形成较早, 南都阳湖形成较晚。 。 今日的都阳湖是由 古彭落泽演变而来,古又名彭鑫泽、彭按湖或彭泽,在 今星子县附近又有宫亭湖之称。 尚书 禹贡 : “ 彭鑫既都, 阳鸟所居” 。 汉书. 地 理志豫章郡彭泽县条下曰: “ 禹贡彭鑫泽在西” ,故自 汉以来,均谓彭播即 都阳,在江南,无异说者。及宋朱熹开始对此提出 质疑。钱穆先生征引蔡氏倪 氏 魏氏 三家之说,以为彭鑫 在江北,非 都阳,断无疑者。 谭其骤先生也认为古 彭缓泽应指今长江以北太白、龙感诸湖,六朝时称为雷池和雷水,而非指今都 阳 湖。 今 湖口 附 近 之 都 阳 湖 乃 形 成 于 西 汉 晚 期 元 封 五 年 ( 公 元 前1 06年 ) 以 后 。 。 1 959年南京大学地理系 在今长江之北找到一条古江道,从今湖北武穴市盘塘直 至安徽安庆市长达90公里, 其间正穿过龙感和大官等湖。 此项发现证明了上述 观点. 古彭鑫泽范围原来应该很广, 跨有长江南北, 既包括今江北宿松、 望江境内 的太白、龙感、大官等湖,又 包括江南松门山以北的北都阳湖。 由于古彭忿泽分别为新、旧 长江和赣江河段上在下沉中汇集而成,且有河 流的条带状形态,水下河谷脊线分明,因此它既可称为湖泽,又可视为长江和 赣江的加宽河段。古除 禹 贡外, 其余如 周礼 职方 、 尔雅 释地 、 淮 南子 地形训等古代典籍均无 “ 彭落泽” ,显然是把彭落泽当 作长江和赣江的 拓宽河段来处理。与 禹贡同时成书的 山 海经记载赣水和庐江水注入江 而非彭鑫泽,正是此种原因。 今北都阳湖作为古彭鑫泽的一部分自 形成后至东晋, 湖区范围相当稳定, 南界始终限 于松门山附 近。 今日 的南都阳湖当时尚未形成. 南朝宋谢灵运有 入 彭鑫泽诗云: 攀崖 照石镜, 牵叶人松门。 三江往事多,九派理空存 。魏禽山,肖华忠: 都阳湖流域开发探源), 钱称: 古史地理论丛 。 古三秒祖域考), 江西教育出版桂,第1 页 第77 页,三联出版社.2 创 巧 谭其鉴、张修桂: 那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 , 复旦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 9 82年第2 期 第2 章 宿松多样的自 然生态环境 都阳湖的发展和不断扩大是跟新世后期以来长江九江河段主鸿自 故道南 移今道的必然结果。由于长江主鸿移至今道,古彭播湖江北部分来水减少而日 趋萎缩, 仅剩下若干不大的破池和流通水道,六朝时被称为雷池和雷水,最后 又成今日的龙感、大官等湖;与此相反,古彭鑫泽的江南部分则因上游水源丰 富,下游又受到长江主汉的顶托和洪流倒灌,因而不断扩大,最后发展成今日 的都阳湖。 清同治 都昌县志 古迹 : “ 废袅阳城在周溪司前湖中四望山,至今城址 犹存。 ” 四望山即今都昌 县都阳 湖中四山, 又称对面山。 19 60年江西省博物馆于 此发现了汉代城址和汉墓群,与史书记载完全吻合,无疑此城为西汉高祖六年 所置的袅阳县治所在。如果当时袅阳县境内不是田园叶陌的平原沃野,而是象 今天这样一片 江洋巨浸, 全被浸没于都阳 湖中,就失去了置县的意义。 这一事 实说明,在袅阳县设置前后,直至南朝宋永初二年袅阳县撤销以前,今南都阳 湖的 广大水 体尚 未形 成, 而是一片 广阔的 平原。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至南朝隋唐时期,由于古彭鑫泽江北部分日 渐缩小而演 变为雷池和雷水,蓄洪能力减弱,加上气候转暖 ,长江流域地表径流增大和北 都阳湖以南地区继续陆沉,原来广阔的平面逐渐沼泽化,大部分地区不宜人们 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唐韦庄 泛都阳湖诗云“ 四顾无边鸟不飞,大波惊隔 楚山 微。 ” 。 这是都阳湖之名首次见于文献记载。都阳 湖的得名,是唐代彭鑫泽 向东南方向 扩展越过松门山浸入都阳县境的结果。 ”心 及至宋代,都阳湖继续向南扩展,南宋 舆地纪胜卷23饶州: “ 都阳湖, 湖中有都阳山,故名都阳湖. 一亦曰彭鑫湖。 ” 太平寰宇记于饶州都阳县 下载 “ 莲荷山在县西四 十里彭鑫湖中,望如荷叶浮水面” 。 至此,南都阳湖已 经 由原来河网交错的平原变成波光粼粼的大湖面,出现 “ 百川灌彭鑫,秋水方浩 浩” . 景象, 大体奠定了 今都阳湖的形态和规模. 经元明两代继续沉降, 南部族 亭湖并入都阳湖而称金溪湖,日月 湖也日 益扩展为军山 和而北与金溪湖相接。 清代,松门山以 南的陆地也相继沉沦于湖,致使原“ 北临大江及彭鑫湖”的松 门 山 及吉 州山 沦为 湖中 孤岛 此 后, 随 着 赣 江 泥 沙 大 量 在 江口 堆 积, 吉 州山 又 与陆地相连。与此同时,原在都阳湖南部湖中的康山 也随着信江泥沙不断在江 0 参见竺可祯: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 考古学报1 9 72年第1 期 . 韦庄集卷7 0 唐 独孤及:( 登庐山东峰观九江合彭鑫诗,见清康熙 江西通志 艺文志 第2 章 宿松多样的自 然生态环境 口沉积并入南岸陆地。最终形成今日的都阳湖。 2 .2 . 2宿松与都阳湖生态人文环境的联系 都阳湖的形成过程与宿松的境域环境作比较,有以下联系: 1 、都阳湖是在古彭鑫泽的基础演变而成为当今模样:古彭鑫泽的江南部分 则因上游水源丰富,发展成今日的都阳湖:江北部分来水减少而日 趋萎缩,仅 剩下若千不大的阪池和流通水道,六朝时被称为雷池和雷水,最后又成今日的 龙感、大官等湖。因此,今日 之和宿松县境龙感、大官等湖乃源出一体二 2 、现今的都阳湖平原和宿松沿湖平原在生态环境上仍然有很多相似之处, 虽行政隶属不同,从广义上讲仍然可以 算是都阳湖流域。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 规划上,仍然可以且应该有合作和交流,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合作和协调发 展。 3 、 因地域相近及移民的原因, 都阳湖平原居民和宿松居民 历史上直至现在, 有着亲密的血缘联系,他们的语种、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至今相通 的很多。 2 ,2 .3宿松县生态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宿松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其特征是季风明显,阳光充足,热量丰富, 雨量充沛,霜期短,植物生产期长。境内全年平均日 照时间2 0 5 1 .8小时,太阳 辐射总量为1 15.8千卡/ 平方厘米,无霜期255 天/ 年左右,年降水量1 2 91.6毫米 2 年,春夏降雨多,秋冬降雨少。 本县地势由于受燕山运动的强烈波及,故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东南南 北差别较大,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岗 地、湖泊和平原,呈阶梯状下降。 根据决多高度、 相对高度及坡度和形态, 可分为9 种类。 中山绝对高度s j 卜 一 1 1烈) 米, 相对高度大于7 65米,分布在县西北部,属大别山 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