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漕运与地方社会——以江西省莲花厅为中心.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漕运与地方社会——以江西省莲花厅为中心.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漕运与地方社会——以江西省莲花厅为中心.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漕运与地方社会——以江西省莲花厅为中心.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漕运与地方社会——以江西省莲花厅为中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漕运与地方社会——以江西省莲花厅为中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清代江西为中国的粮仓之一,是“东南财赋重地,额定漕粮较多,而 江西省有漕各州县多僻处山区,赣西莲花尤甚。本文以清代莲花厅为中心, 漕运为主线,论述漕运对莲花地方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 莲花在清乾隆九年才j 下式分厅设治。莲花厅四周崇山叠嶂,溪河一线, 离省城走水路遥达九百二十余里,但仍然需要完成艰巨的漕粮运输任务。由 于莲花厅析自安福、永新二县,漕船朋造朋运为主,其漕运船只建造费用难 清,因此莲花厅漕运在清代析厅分治后很多方面仍沿原治,分属安、永二县 管辖。安福、永新二县明末清初军户与田赋问题突出,为了保障漕运的顺利 进行,二县对运军、田赋、屯田进行了大力整顿。但地方赋役派纳仍存在矛 盾。通过对莲花厅地方官府、普通运军、民户在漕运中现状的论述,折射漕 运之制对地方社会影响广泛。 为了更细微的展示漕运体制对地方社会的影响,本文进一步以莲溪朱氏 军户为个案,阐释朱氏军户在承担漕运重担的前提下,如何求得生存发展及 其与地方朱氏宗族的关系。漕粮改折后,莲溪朱氏军户的社会地位再一次发 生微妙的变化,漕运制度对民间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 关键词:清代;莲花厅;漕运;莲溪朱氏;军户 i l a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d u r i n g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 f o ro n eo fc h i n a sg r a n a r i e s ,j i a n g x ii s “s o u t h e a s tt h e w e a l t hb e s t o w so nh e a v i l y ”t h ef i x e dt a xg r a i na r em a n y , b u tt h e r ei s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 o fa l lc o u n t i e si n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o v e rt h er e m o t em o u n t a i na r e a s e s p e c i a l l yf o ro f w e s t e r nj i a n g x i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dt h a t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p r o d u c e dap r o f o u n d i m p a c to nt h el o c a lc o m m u n i t yo fl i a n h u a 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sl i a n h u ar o o ma st h e c e n t e r , 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a st h em a i nl i n e l i a n h u ao n l yt h e ns t a r t e dt h eo 伍c i a lb r a n c hd e p a r t m e n ti nt h ec l e a rq i a n l o n ge i g h t y e a r st os u p p o s eg o v e m s ,a l la r o u n dm o u n t i n g ,b r o o kr i v e r , t r a v e l sb yw a t e rt ot h e p r o v i n c i a lc a p i t a lr e m o t ea m o u n t st o9 2 0m i l e s b u ts t i l ln e e dt oc o m p l e t et h e a r d u o u st a s ko f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 b e c a u s et h el i a n h u ar o o ma n a l y z e sf r o ma n f u , y o n g x i nt w oc o u n t i e s t h ec a l l a lb o a to f f i c em a d em a i n l yc o n s t r u c t i o nc o s t so fi t s 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v e s s e l sd i 饿c u l tt oc l e a r , i t st r a n s p o r t i n gg r a i n b yw a t e rs h i p s c o n s t r u c t i o ne x p e n s ed i f f i c u l tc l e a r , t h e r e f o r el i a n h u ar o o mt r a n s p o r t i n gg r a i nb y w a t e ra n a l y z e sh a l lp a r t i t i o n i n ga f t e r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m a n ya s p e c t ss t i l l a l o n g o r i g i n a l l yg o v e r n e d ,b e l o n gt oa n f u ,y o n g x i nt w oc o u n t i e su n d e rt h ej u r i s d i c t i o n a n f u ,y o n g x i nt w oc o u n t i e sa n dt h el a n dt a xi nt h el a t em i n ga n d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a r m yi s s u ep r o m i n e n tf a m i l i e s i no r d e rt op r o t e c tt h e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t h es m o o t h c o n d u c to ft w oc o u n t i e so nt h ea r m e df o r c e sa n dl a n dt a xv i g o r o u s l yc a r r i e do u tt o r e c t i f y b u tt h el o c a ll i t u r g i c a lp e i n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s t i l le x i s t t h el o c a lg o v e r n m e n t t h r o u g ht h el i a n h u ar o o m ,g e n e r a lt r a n s p o r tm i l i t a r ya n dc i v i l i a nf a m i l i e si nt h e 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i nt h e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s t a t u sq u o ,r e f r a c t i o no ft h e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 s y s t e mo naw i d er a n g eo fl o c a ls o c i a li m p a c t i no r d e rt om o r es u b t l ed i s p l a yo f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s y s t e mo nt h el o c a ls o c i a li m p a c t t h i sp a p e ri no r d e rt ol i a n x iz h um i l i t a r yf a m i l i e sa sac a s et oe x p l a i nt h ez h u m i l i t a r yf a m i l i e sw h ob e a rt h eb u r d e nu n d e rt h ep r e m i s eo f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 ,h o wt o s e e ks u r v i v a l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t s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 i t ht h el o c a lc l a nz h u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f t e rt h e t a x g r a i nc h a n g e sf o l d s t h el i a n x i z h ua r m e df o r c e s h o u s e h o l d ss o c i a lp o s i t i o na g a i nh a st h es u b t l ec h a n g e ,t h et r a n s p o r t i n gg r a i nb y w a t e rs y s t e mt oc i v i ls o c i e t y si n f l u e n c ei ss e l f - e v i d e n t k e yw o r d s :q i n gd y n a s t y , l i a n h u ar o o m ,t r a n s p o r t i n gg r a i nb yw a t e r , l i a n x i z h u ,a r m e df o r c e sh o u s e h o l d 1 1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直昌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c 徇辛委乏一期:驯驴年月莎同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盍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 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新签名( 手瓢该锨 签字日期:形哞月豸日 z 钐 举卵 写 月 手 , 名p 年 签加赛 糙棒 作 _ 文 期 沦 日 位 字 学 签 第l 章绪论 1 1 问题的提出 第1 章绪论 “漕”,即“水道运粮”。漕运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用赋转输形式。它兼 有赋役、运输的双重性质。就其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漕粮的征收、运输和 交仓。漕运的功能就是把全国的粮赋等物质运到京城以保证朝廷的开支正常运 作。是中国传统社会集权政治下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为了保证漕粮按时 抵达京师,国家又围绕漕运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制度,漕运之制,又是中国之 大政。中国漕运,始于秦汉,终于晚清。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转漕东南,成为定都北方统治者的大事。尤其是明清两代北京政府更加视东南漕 米为其统治重要的经济命脉,因而转漕东南,又为当时中央和地方重要的经济活 动和政治活动。漕运制度也在这两朝不断健全。“漕运”已经不局限于漕粮征收、 运输和交仓这一基本内涵,漕运由起初单一的水道运粮扩展成为更广泛的经济活 动、政治活动及文化活动。它影响社会诸多领域。例如国家政权的稳定、地方社 会的安定、商品经济的兴盛、交通运输的畅达、区域社会的开发、基层民众的生 活等等。因而中国古代统治者对漕运特别关注。史书对漕运的记载也尤为丰富。 清代江西为“东南财赋重地”,额定漕粮较多,漕粮总额仅次于江苏、浙江, 地位举足轻重。江西漕运在经历清初恢复明制,康、雍、乾时期持续发展,嘉道 年间改革漕弊,咸同之问漕粮改折、招商海运及清末漕运停止的过程中,江西漕 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江西省有漕各州县多僻处山区,赣西莲花尤甚。漕粮 运输走水路达省城有九百二十余里之遥,且滩险山高。莲花厅在乾隆九年才正式 从安福、。永新析出,分厅设治之后,由于漕船朋造朋运为主,造船费用难清,因 此莲花漕运在分厅设治之后并没有完全独立,而是一定程度上仍沿原治,使得莲 花厅漕运较其他州县更为复杂多变。本文以清代莲花厅为主要研究场域,从区域 的角度考察漕运制度在一个地区实际施行的具体情况及其给莲花地方社会带来 的影响。以漕运为主要线索,连接莲花地方社会和莲花厅朱氏宗族,论述清代以 莲花厅为中心进行的山区漕运问题。自下而上解读清代漕运对莲花地方社会影 响。本文通过对莲花地方官绅、黎民和军户的互动行为,以立体性的生动史料展 示漕运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地位。以漕运为国家制度的代表,了解传统社会罩国家 政权的运作,地方基层的管理。从而把握王朝制度与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及地方 函张照东:论清代水路漕运方式的演变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科学战线,1 9 8 9 年第2 期。 第1 章绪论 稳定的互动关系,加深对漕运制度之下地方社会和民间生活的理解,从而初步勾 勒清代莲花民众的生存状况。 虽然漕运对地方影响巨大,但漕运制度并非中央和地方唯一的社会制度。在 这一制度之下产生的社会矛盾也并非社会中唯一的矛盾,而是与朝廷吏治、地方 经济、灾荒、战乱及生态环境恶化下产生的各种矛盾相联系的,有时是各种矛盾 同时并存且重叠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得地方社会各种关系更加复杂。要正确把握 地方社会与国家制度的互动关系实非易事,也不是本文所能全面描述的。本文力 图选取地方社会中百姓生活最敏感的话题之一经济问题来探讨地方社会,从而展 现清代该区域地方社会的变迁动态。而运用区域范围内史料解读漕运在中国传统 地方社会中地位问题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问。从小地方看大社会,体现一种 人文关怀也许将是本文的一大收获。 综上所述,笔者之所以选这个题目:一是清代漕运之制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社会的诸多方面。二是赣西莲花山区漕运对当地社会的影 响仍然无入提及,从而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以清代莲花厅漕运与地方社会 的关系为切入点,对莲花漕运的研究不仅仅在制度层面进行叙述,更重点关注这 一带黎民和军户在面对漕运负担的前提下,如何求得生存发展,揭示出地方社会、 民众生活中独特的一面,从而进一步充实江西漕运历史的研究。 1 2 相关学术史回顾 漕运事关国计民生,是关系朝廷生存命脉的重要活动,在传统社会占有重要 地位。正是漕运的这种重要性,使得它成为历代学者关注的重点对象。清代对于 漕运管理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基本上与漕运同时进行。除了传统的大清会典、 清皇朝经世文编、清朝续文献通考等书辟出专章专节对漕运进行阐述外, 户部漕运全书、海运全案等官修漕运专书也纷纷刊载,对清代漕运活动 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梳理。随着清代中叶“经世致用”学术风气的蔚起,很多学者 如施彦士、包世臣、魏源等人,更是积极撰文和著书。对中国传统社会漕运史的 研究,一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对中国古代漕运历史的研究,1 9 5 0 年代以前学术界普遍将其视为维持封建 统治的经济命脉,故多侧重漕运制度本身。1 9 5 0 1 9 6 0 年代,这一研究长期为国 内学者所忽略,研究出现断层,与此同时,以星斌夫等为代表的日本学者在研究 中国漕运史方面成果斐然的,星斌夫围绕清代漕运制度撰写了系列论文,对清代 河运漕粮的运道、水手、坐粮厅、粮食商品化趋势及向海运的过渡等问题,都进 2 第1 章绪论 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一时颇具影响:哪海里一隆清代运河漕运的地域考察 一文,则论述了江浙地区的漕运在全国的地位及作用。圆直至7 0 年代末,漕运历 史才开始重新为国内学者所重视。进入8 0 年代后,史学界对中国各王朝实行的 漕运制度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开始注重漕运的经济内涵、社会意义及社会变迁、 风俗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尤其是对漕运制度日益完备的清代漕运的研究,目前更 是呈现多视角、多学科交叉的趋势,成果也层出不穷。 首先,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不少研究者对漕运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 研究,如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一书, 作为一项社会性极强的经济活动来研究, 从社会学、社会史的角度切入,将漕运 宏观把握了漕运的特性及其社会功能, 深刻剖析了漕运与封建社会各领域的关系,发掘出漕运与中国社会的内在联系, 并通过对漕运的社会意义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性与机制。 吴 琦还从区域社会的角度解读清代漕运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清代湖广漕运 的社会功能一文中指出,湖广漕运的社会功能尤为突出,关系到全国十数省的 赈济、市场的稳定,社会的安定,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和广大的农村,它一方面 维系着封建体制的运转,另一方面,又瓦解着封建的社会秩序。他的另一篇文 章中国历代漕运改革述论,则重点论述了改革与理财安民紧密联系,历代漕 运改革的社会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固以区域为场域来研究漕运对地方 影响的代表作还有陶敏所写的明清淮安漕运与地方社会,该文以淮安处于漕 运的交通要道为切入点,论述漕运的兴衰影响淮安整个地方社会的发展变化。 再 者,考察清代漕运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可见倪玉平漕粮海运与清代社会变迁 一文,该文指出,清后期漕粮运输路线的变化,直接推动了国内传统经济区域的 转移,在与西方势力争夺沿海航运权的过程中,漕粮海运对清代的社会变迁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李文治清道光后改革漕制议一江南农村经济变化、漕运体制 矛盾加剧与议行该制一文,则是以清代太湖流域为研究中心,论述太湖流域农 村经济的发展及漕粮所占比重,随着农民负担的加重,人口的增长,农民副业收 入的减少及水利设施的破坏,农民无力承担漕赋。于此同时,道光后漕运体制本 身内部矛盾加剧,屯田的破坏,吏治的腐败,加剧了漕运议行改制的呼声。 陈 峰论漕运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消极影响一文,谈到漕运作为封建王朝大规模强 制性征调财赋的工具,又对社会经济破坏影响巨大,漕运体现了直接的掠夺、高 毋如明清时代交通史的研究。东京:山川m 版社,昭和4 6 年。 露参见山根幸夫:中国史研究入门,社会科学文献h ;版社,1 9 9 4 年l o 月版。 吴琦:漕运j 中囝社会,华中师范大学f j 版 p 。1 9 9 9 年1 2 月版。 国吴琦:清代湖广漕运的 t 会功能,中国经济史研究,1 9 9 3 年第4 期。 吴琦:中国j 力代漕运改革述论,中国农史,1 9 9 6 年第1 5 卷第1 期。 陶敏:明清淮安漕运与地方社会,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义,2 0 0 8 年。 倪五、p :溜粮海运i 清代社会变迁,求索,2 0 0 2 年第4 期。 李文治清道光后改革漕制议一江南农村经济变化、漕运体制矛盾加剧与议行该制,中国经济研究, 1 9 8 9 年第1 期。 3 第1 章绪论 成本、高代价等性质,而且保运对农业生产破坏极大,对治河也影响深远。这 些研究成果,无疑将给笔者关于清代区域范围内的漕运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其次,对江西区域内漕运的研究者也从各个角度论述了江西的漕运概况。而 清代莲花厅漕运与江西整个漕运的恢复与管理是息息相关的,是在江西漕运的大 环境下进行的,因此有关江西漕运历史的研究成果无疑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坚实 的学术基础。现就笔者所见,综述如下: 其一,考察江西卫所与漕运的关系问题,台湾学者于志嘉研究较为深刻。其 明代江西卫所屯田与漕运的关系一文指出,江西卫所自永乐二年全面推行军 屯,后反复被派拨漕运,运军多由军户派拨。成化以后,运军负担逐渐加重,屯 田多为豪强所占,运军破家比比皆是。万历以后,赣州、吉安等地开始尝试依屯 田等则分摊军务,屯f f l 与漕运的关系遂密不可分,并认为,清代卫所与屯田的关 系,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完成的。她的另一篇文章明清时代江西卫所军户的 管理与军役纠纷,则从军户户籍的管理入手,详细分析了明代军户户籍的管理 和清代江西军户户籍的清理。由于江西卫所军的最大功能在漕运,因此漕运军役 的编佥就成为军户管理上最重要的问题。但由于造运的艰辛,不少军户扳民为军 纠纷不断。 从以上两文可见,于教授的侧重点虽在军户及卫所屯田,但涉及到 江西漕运体制中的深层次问题,这对认识清代江西屯漕关系、军户管理和军役纠 纷、漕运体系中的权力制约及民间力量的应对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陈华 的清代江西运漕及其负担研究一文,重点论述了作为全国重要有漕省份的江 西区域内的漕粮运输及运漕者的实际负担,并进一步展丌对清代江西漕船分布、 卫所屯田与漕运的关系、运漕负担的偏累及其原因、运漕者的不同角色、实际负 担及应对方式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阐述了江西运漕与地方社会变迁之间的关 系。该文有利于笔者对清代江西漕运的进一步认识。 其二,对江西漕运历史概况作一般梳理的,可见沈兴敬主编的江西内河航 运史一书,该书将江西的漕运发展作为古代航运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 论述明至鸦片战争时期江西航运的进一步演进时,将明清时期江西的漕粮运输作 为专题介绍,并对江西漕运机构的设置、漕粮、及漕船数量、运丁和漕运费用、 漕运方式及漕运路线的演变等作了简要的概述。 而对清代江西漕政作综述性的 成果,则有戴鞍钢清代江西漕政述略一文,该文较详细地阐明了江西漕运在 具体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弊病,并对清后期漕运改制中江西漕粮改折的原因、过程、 函陈峰:论漕运对中图古代社会的消极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撤,第2 l 卷第4 期,1 9 9 2 年。 每于志嘉:明代江西j ! 所, e lj l j 漕运的关系,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 0 0 1 年第7 2 期,第2 部分。 固于志嘉:明清时代江西卫所军户的管理与军役纠纷,历史语苦研究所集刊,2 0 0 1 年第7 2 奉,第4 部分。 陈华清代江西运漕及其负担研究,江两师范人学硕士论文,2 0 0 5 年。 静沈兴敬主编:江西内河航运史( 古、近代部分) ,人民交通出版社,1 9 9 1 年8 月版。 4 第1 章绪论 效果等问题做了重点探讨,突出说明清后期江西漕政由征收实物改为折征货币的 重大变化,并指出漕粮改折后江西的抗漕斗争始终没有停止。以上对江西漕运 的研究或从运河或从制度层面论述,未免流于前人所述,没有具体关注基层漕运 的演变及其与地方社会的关系。 再次,对清代漕赋的研究也不乏其人,从赋税角度看清代漕运问题的有赵践 的清初漕赋,该文通过对清初漕赋的重视与用途,漕赋的额征与力役,漕赋 的弊端及恶果等进行量化分析,认为应将漕赋从一般田赋中分离出来,以便于清 楚看到其实质,认识其对政治、经济及社会带来的影响。罾程楸琳清代一场财 税历史公案赣人御史胡家玉奏减江西丁漕遭弹劾一文,叙述了同治年间新 建县- - 贝r j 丁漕纠纷的个案,考察了清后期江西的财税状况及与中央财政的关系, 反映了清后期在漕运改制过程中中央和地方在漕赋问题上的利害关系。 龚汝富 清代江西义图制之图议、图约举隅一文,例举了道光年间上高县部分乡绅鸠 刊刻的名花堂录所记录的一起案值不大,案情简单的漕米课征纠纷案如何上 升为京控要案,而最后乡绅与官方又是如何在满足双方利益需求的基础上达成妥 协的案例,指出清代江西部分浮赋重税的地区,繁重的税赋使地方社会陷入更为 恶化的讼争之中,围绕税赋转移而展开的各种讼案此起彼伏、纷繁复杂。够但以 上研究,偏重于从财税角度考察清代的漕运问题,且多关注漕赋层面,并不侧重 研究漕运在地方社会中全方位影响。 另外,李文治、江太新两人,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他们发表系列论文,并最 终出版清代漕运。该书以清代的河运漕粮制度为研究重点,对清代河运时期 漕粮的赋税制度、征收兑运和交仓制度、漕运官制和船制、运丁和屯田制度、运 道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在制度史研究的水平上具有相当深度。囝该书体大精深, 细密周详,可谓清代漕运史研究、也是中国古代漕运制度断代史研究的力作。该 书给笔者很大的启发。 此外,还有关于漕运研究的论文数十篇,这些论文,或以断代为限;或以运 道的变迁为主题;或以漕弊为主要内容关注漕政的变化;或以漕军的生活变迁为 关注点;或以统治中心论漕运。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漕运涉及的社会领域, 可谓成果丰硕。而以漕军为主题的代表作有王伟所写的论明清时期漕运兵丁, 该文论述漕军的形成演变,漕运兵丁的生存状况、谋生方式及行帮结社产生的社 会影响。 杨杭军略论清朝嘉道时期漕运之弊及其影响一文,从漕运陋规等 。戴鞍钢:清代江两漕政述略,江两社会科学,1 9 8 8 年第3 期。 国赵践:清初漕赋,历史档案,1 9 9 9 年第3 期。 程榷琳:清代一场财税历史公案赣人御史胡家玉奏减江西丁漕遭弹劾,江两财税与会计,1 9 9 9 年第8 期。 国龚汝富:清代江西义图制之图议、图约举隅,华南研究资料通讯第3 8 期,2 0 0 5 年1 月版。 囝牟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 王伟:论明清时期漕运兵丁,聊城人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7 年。 5 第1 章绪论 方面陈述嘉道时期漕政弊端及其对漕运制度的危害。关于清代漕运与商品经济 的关系问题,则有张照东清代漕运与南北物质交流圆及陈峰清代漕运运输 者的私货运销活动固,张文注意到清代漕运在沟通南北物质交流方面的重要作 用,指出清代内河漕运的兴衰对运河沿线的南北物质交流,以及中央和各地区之 间的经济联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认为漕运在客观上的经济影响不可低估。陈文 则从官方对漕运私货运销的态度及有关规定,漕运者运输运销私货的方式和内 容、漕运私货的意义及其影响三个角度对清代漕运中的私货运销加以分析,并认 为这一贸易活动是同一时代商品经济领域中的独特现象和活跃因素,它的存在, 从一个侧面突破对商品经济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促 进了京师及运河沿线城镇工商业的繁荣。张照东论清代水路漕运方式的演变及 其社会经济影响,则对清代水路漕运方式演变的过程、原因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作了初步的考察。王明德论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的几个阶段一文,论述 了漕运的发展以政治中心为转移,先后历经长安中心、洛阳中心、汴京中心、北 京中心四个阶段。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宽了笔者的视野。 1 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本文在充分尊鼋和广泛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并借鉴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相关 理论和方法。利用一批地方志和族谱资料及其他文献资料,从经济史和社会史的 角度来研究以清代莲花厅为中心的漕运与地方社会关系问题。以期展示清代漕运 制度对地方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共6 章,主要从以下部分来展开论述: 第1 章,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本文的选题意义并对相关学术史做一回顾, 然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框架进行初步阐释。 第2 章,论述清代莲花厅的分设与漕运建制,选择以清代莲花厅为中,t l , 来展 开漕运与地方社会问题的论述,主要为莲花厅这一区域为江西山区漕运的典型代 表,莲厅为山区且水程遥远,在明末清初饱受战乱浩劫。此外,清代的莲花厅因 抗粮拒捕而分,说明该地漕运中的矛盾重重,分厅之后,莲厅漕运并未完全独立, 仍然一定程度上沿袭原治。因此莲花厅漕运问题更加复杂。 第3 章,论述清代莲花漕运与地方赋役征派,清初的莲花仍然分属安、永二 县,通过论述安福、永新一带田赋、漕军军役及与军役密不可分的屯田问题,反 杨杭军:略论清朝嘉道时期漕运之弊及j 影响,中州学刊,1 9 9 8 年第2 期。 够张照东:渍代漕运! j 南北物质交流,清史研究,1 9 9 2 年第3 期。 陈峰:清代漕运运输者的私货运销活动,西北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4 期。 固张照东:论清代水路漕运方式的演变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科学战线,1 9 8 9 年第2 期。 学王明德:论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的几个阶段,聊城大学学报,2 0 0 8 年第3 期。 6 第l 章绪论 映漕运与地方赋役征派之间的关系。 第4 章,论述清代莲花漕运与地方社会,作为有漕州县的莲花厅,社会各阶 层深受漕运制度的影响,本章通过对地方官府、普通运军、民户现状的论述。反 映漕运制度加剧了地方社会的各种矛盾。 第5 章,论述清代莲花漕运与宗族组织,并以莲花厅朱氏宗族为个案,莲花 厅莲溪朱氏宗族为漕运军户而且势力强大。通过分析莲溪朱氏军户对漕运的维系 和整个莲花厅朱氏对漕运的态度。说明漕运对地方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 第6 章,为结语部分,本章简要概括以上各章节的论述,并作一个总体性的 评价,且对本文存在的不足进行概述。 7 第2 章清代莲花厅的分设与漕运建制 第2 章清代莲花厅的分设与漕运建制 2 1 莲花的地理与人文 2 1 1 莲花地理 现今的莲花县位于江西省西部。地理坐标东经1 1 3 。4 6 至1 1 4 0 0 9 、北纬2 6 0 5 7 至2 7 0 2 7 之间。东北与安福县接壤,东南和永新县毗邻,西南和湖南省茶陵县、 攸县相连,北面与萍乡市芦溪县交界。全县地处罗霄山脉中段,属山地丘陵区。 地势北、东、西三面高,中部和南部低,四周环绕中低山,高度由南向北递增, 山峰多在7 0 0 一1 1 0 0 米之间。全县平均海拔3 0 0 米;最高点为石门山,海拔1 3 0 0 5 米;最低点为砻山口河岸,海拔1 4 6 米。境内河流众多,向东汇入永新禾水。以 莲花为该地地名最早出现在宋人的诗罩:“片心长是乐清虚,一到莲花喜有余。 柳倚古溪风不断,路迷芳草客来疏。樽无美酒难浮蚁,手有文竿未食鱼。细葶晚 天时跃马,红尘无复上衣裾。 安福学士刘弁的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景色秀丽,安 详恬淡,让人一见心旷神怡的莲花。而具体的莲花地域并不明确,据方志记载莲 花自唐宋已然有市,有桥分守,且下游一村素号莲花村,元朝学士滕宾曾为该村 朱以亨作文莲峰记,因此莲花村名亦甚古。“可见当时因有莲花市并数十里通 称莲花,8 ag0 ,爰取市、桥、及莲花村、莲花塘之名。 圆 莲花四面环山,北面与东北面武功山巍峨,武功山北视庐山鄱湖,西邻南岳 衡山,历史上曾因武功山冠盖衡庐,有“衡首庐尾武功腰”之说。莲花境内的棋 盘石( 1 1 5 6 9 米) 、花轿顶( 1 2 1 8 0 米) 、高天岩( 1 2 7 5 2 米) 、石门山( 1 3 0 0 5 米) 属武功山山脉。磅礴东南耸禾山,禾山雄踞于罗霄山脉中段,因产“嘉禾” 而得名,又名秋山。其脉由“玉皇、高天、石门诸山迢递”而来。莲花永新二厅 县交界处禾山周迥五百里且与衡潭相接,中起禾山七十一峰,奇峰垒垒,连绵起 伏,莽莽苍苍。厅人刘龙奋咏禾山诗日:“禾峰突兀七十一,势与朱陵争后先。 层峦绝壁人不到,上有平湖欲倚天。” “莲在禾山七一峰倚天湖西北,山中居 民皆莲人,田赋归厅征。其间峰湖景致半属莲境。且曹能始所标禾山最胜之五峰, 如凌霄、白云、五老、六字、翠微。莲居其四,实邑中切近名山。”鲫莲花境内禾 西光绪爱莲编卷p q ,存往志胜躜,第1 4 3 页 圆光绪爱莲编卷p q ,1 竽往志胜跋,第1 4 3 页 岛光绪爱莲编卷一,地理:基- 彤胜,第2 页。 光绪爱篷编卷一,地理志山,第2 8 贞。 8 第2 章清代莲花厅的分设与漕运建制 山山脉中的覆山、砻山或伏或起或行或跋,壤接荆楚,诸峰摩空。禾山的主峰为 秋山,海拔1 3 9 1 米。西部罗霄山脉蜿蜒,罗霄山脉中莲花境内的耙齿岭( 7 7 7 9 米) 、棋盘山( 8 8 6 0 米) 、分界山( 7 9 4 0 米) ,山高路陡,界连攸、茶,自古为 兵家争地。莲花可谓“面禾山,负武功,西云愁猿诸峰拱揖而环聚,足称雄观。 水自群山导源,从永新禾水溯流而上,从安福严田拾泸溪而行,绕道湖南, 迸封侯山探攸水、渌水之源,其源都在莲花,这里是禾水、攸水、渌水的源头, 清代主修莲花第一部方志的莲花同知李其昌,爱其水之秀,自号莲溪,他在水 道考中详细记载了莲花的各条水道: 莲厅之水发源于上砻两乡之层峦叠嶂中,喷沫溅珠,聚流成涧,汇而成江。 环江而居者数万户,灌田汲饮莫不取给于是。估舶渔舟往来如织,盖能润及邻封 而不借润于邻封者也。,棱复会辑全图以通水道。悉睨缕而申明之。按莲江 之水,其源远流长最著者,在东北则有梅洲河,而正东之玉带溪次之,西之白马 河及南之云龙溪,约与玉带溪等。,余合二溪名日双龙,入十六都为浯塘溪, 复汇松江、桃源、大沙洲之水是为云龙。入十一都之石门江经十二下都之砻山口, 达于永新之禾川。余是以会东西之水而总名日莲江,以独成为莲厅之水也。至若 二十一都之龙窟、龟潭、云潭诸水,会于萍乡。二十都大塘之水入十九下都为西 安溪,而达于永新之潞江,合于禾川,此又莲江之山脉潆洄自然波及者,余故日 莲厅之水能润及邻封而不借润于邻封者也。 有水,山才灵气十足。莲花山民爱逐水而居,且爱以居地水名称其族,如莲 溪朱氏、苏溪严氏、凫溪周氏、路溪刘氏等等。而莲花虽为水国,实则溪河一线。 由莲花经水路往外地,只有一路可行,那就是莲江,李其昌在莲江说中分析 了莲江水道: 按永新旧志:以禾川之西,上接琴亭水,盖指今莲花厅之全水而言也。不知 莲厅之水原不假润于邻封,两乡山灵聚气,万溪宣泄,支分派合,汇而为江。自 东来者在上西则有清潭、海潭、书林、龙门诸水;会砻西之逢源等溪,历金城文 汇至第一都之沿江村,与西来之星潭、泉溪、九曲诸水相合,绕莲花而南会云龙 出砻山,经长短砻滩直达禾川,故江又以砻水名也。至琴亭水发源于第一都之长 冈螺碾坳,汇诸涧以成,流经琴亭而名著,曲折潆洄附东西两江而迭于禾川。, 而于东来者统其名日东莲江;于西来者统其名曰西莲江。以二江既会则无分于东 西直曰莲江之水。 莲花之水,虽万壑兢流,但它们主要汇合为两支:东莲江与西莲江。东西莲 光绪爱莲编卷一,地理志形胜,第l 页。 o 乾隆莲花厅志卷之二,水。 乾隆莲花厅忐卷之八中,说,第1 1 0 0 页。 9 第2 章清代莲花厅的分设与漕运建制 江又在莲花村相汇合出砻山口达禾川。同饮一江水同是莲花人,在莲江流淌的地 方也是莲花大族居住栖息之所。清代邑人贺恢曾这样形容莲花山民:“莲处山谷, 土著多,侨寓少。无大利,亦无大害。虽经六朝五代、宋元明季之乱,犹能聚族 而居,多至数百户,远历干余年。盖民之安土重迁者久矣。 莲江边上,演绎着 人间的悲欢离合,这里不但孕育着平常人家,也上演着王室的明争暗斗。莲花旧 属安成所管,安成是秦汉时期的古县,诗云:“县古长沙国,西荒接楚乡”。2 0 0 6 年,在距莲花村不远的罗汉山发现汉景帝之孙刘苍的墓葬,而且是江西境内近年 来出土的最大古墓。一枚安成侯的金印,穿越两千多年的黑暗,透着侯王的尊严, 闪耀着远古的光辉,一个显赫的侯王家族从遥远的丛林罩走到了我们的面前,一 个山高僻远之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刘苍侯爷的出现,莲花上千年的空白写满了 汉王室的故事,这说明莲花并非蛮荒之地,这里曾是刘苍王室的乐土。莲花境内, 有很多处东汉精美的“阴屋”,也可说明莲花丌发较早,历史悠久。莲花这片山 林之地,并不是一块化外之地。 2 1 2 清代莲花厅的分设 由于莲花地处赣湘边区,赣湘分界之所,自古有“楚头吴尾 之称,加以四 面环山,据荆楚而控吴越,据其地者可以以群山为障,据小盆地而收治山民。这 片山地很重要,山越作乱,大盗谋国,龙蛇起于山泽偏荒,这片山林引来了历代 豪强英雄的抢夺。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走过了文天祥的军队,张献忠的战马, 太平天国的队伍,留下了毛泽东的身影。一有风云激变,这一湘赣边区山林地带, 总有豪强们在此大展拳脚。 说起莲花,首先在历史上挂名的不是“莲花”,而是“广兴”,晋太康元年( 公 元2 8 0 年) ,析永新之西北置广兴县,在现今的琴亭镇东北面之余城寨设县治, 这是莲花历史上第一次设治,广兴县在此处设治延续了三百余年。从隋朝至清初, 莲花一直分属安福( 旧也称安成) 、永新二县管辖。纵观罗霄山脉地理,茶陵、 攸县、永新犄角而立,莲花居于其中,管着山林中的几条山道,去江西,往湖南, 商旅兵乱,它处在一个紧要的位置上。古时,永新分县,防控从吉州通往湘南的 通道:安福的注意力守住攸县、萍乡方向,这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安福对其西 南,永新对其西北的控制都显得力不从心。厅志载: 夫安成之西,盖严疆哉。北通袁,南界永新,西南逼长沙武功,愁猿、鸡冠、 风岭诸山延亘数百里。盘踞丛箐,四寡居民彪悍,易法令,盗侠杂埋所在。而有 北迫之,则南走永;南迫之,则西北跳萍乡,西南逸攸茶。追胥既去,复揭竿而 函光绪爱莲编卷三,赋役忠,第9 5 页 l o 第2 章清代莲花厅的分设与漕运建制 出,以为父老忧,已又捕之,已又跳,莫之能谁何? 为此,清初政府想方设法想控制这片山林之地,府志中谈到安福黄茅巡检司 地点变更原因有:“( 黄茅巡检司) 旧在县南,知县闵世翔徙镇时砻,旧址维时西 鄙,草寇猖獗,所司患苦,故黄茅并移而西,然官卑兵力少,责其为民捍患固难。” 虽然黄茅巡检司一再移位,但要管住离县治二百里以外的广兴旧地,难度还是 非常大。永新县更是对其西北无可奈何,在康熙三十七年,永新县令夏之时有设 员弹压之请奉,他在请奉中力陈:“永新西乡辽阔,与湖南之茶陵、攸县、暨安 福之下西乡接壤,距县城二百余里,崇山峻岭,类皆险嵫羊肠。居其地者,恃险 而长奸,守其土者,法远而难及,以致养成犷悍之性,聚处不良。 “弹压之 词,说明永新西北已经动乱不堪,到了非设专员整顿的地步了。清廷面对永新西 乡的法远难及,路遥山峻,民多犷悍这一状况,答应了永新令的请奉,经过议准, 康熙三十七年永新在西乡设分防专司管束,且各任相沿,视同传舍,管束官员常 年在任,从而使西乡之地的抗粮拒捕之风有所改观。安福县也在雍正五年( 1 7 2 7 年) 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安福之上西乡,其刁顽办不下砻西,素称难治,题请 同知移驻两乡适中之莲花桥,弹压军民,代征逋赋。即将司马所司军捕盐法悉归 通判监理。 朝廷鉴于莲花长期分属两地,县治鞭长莫及,抗粮拒捕之风蔓延, 派出吉安同知移驻莲花桥( 即现在的琴亭桥) ,设营管理。大清朝廷在莲花桥派 驻同知,目的在于加强管理,刹住百姓抗粮拒捕之风。但“同知移驻 只是临时 性的措施,莲花桥设营,为吉安府的派出机构,不属于一级政权。莲花仍然分别 归属于永新、安福。 莲花仍然不太平,如康熙四十三年,由于饥荒连年,永新“邑西长埠、田东、 牵坊三村( 后三村为莲花厅境内) ,界连湖南,阻深山,距县治百余里,愤横征, 聚众抗官,起为攘敛,令莫敢问魁者,仍之,遂习为难治,戾气郁积。”这三村 人立寨山上,后来只要“遇水旱则肆出焚劫,上西附近居民均罹其害,数十里男 妇奔窜恐后,哭声载道”。当时虽然受到分防同知张士琦的镇压,但一遇荒灾, 抗粮拒捕之风仍然很严重。江西盐道高积在厅序中写道: 吉之为郡,居豫章上游,而安福永新僻在西南,山多土瘠,外连楚粤。层冈 叠嵫,间道杂出,非所谓岩疆幽仄者乎? ,康熙三十七年设治莲花桥,介于 永安两邑之间,用资扼要,然事权不专,政教不行,奸民窜伏,讼狱繁兴。地方 有司,往往苦于鞭长莫及。 由高积的序文可见仅在莲花设营管辖远远不够,如此重要的山林之地,如果 。光绪爱莲编卷七,明乡绅刘元卿送徐巡检序,第2 2 8 页。 口乾隆吉安府志卷之十四,建置忠。 圆乾隆莲花厅志卷之二,沿革,第3 2 9 页。 固光绪爱莲编卷六,名宦传,第1 8 3 1 8 4 页。 乾隆莲饱厅志卷之首,高积序,第2 0 页。 第2 章清代莲花厅的分设与漕运建制 任其“政教不行,奸民窜伏 ,势必影响全国。乾隆八年八月二十五日,江西巡 抚陈宏谋撰写了近五千言的请分厅疏,向乾隆皇帝详细陈述了莲花分厅设治 的缘由与厅治之职能、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俸食开支等事宜,条分缕析,极其 繁琐之至。从该奏疏可以得知,陈宏谋不赞同在莲花专门设立县治,其立足点 有二: 一是经济问题,在请分厅疏中,陈宏谋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分门别类 的列出了分厅之后各个部门政府人员的开支问题,非常细致和不厌其烦,这与清 初朝廷的政令有关。乾隆帝认为:“据实具题,如无可裁汰之处,详悉声明具题 到日再议。嗣后各省倘有应需人员,止准于通省内随时改调,概不得具奏增设, 致滋靡费之例。” 依乾隆帝之意即使是已设的官员,皇帝都想精简以节省开支。 更何况莲花要新设官员,陈宏谋若不精打细算莲花官员的开支,不把经济帐算清 楚让皇帝觉得没有任何靡费之处,莲花的分厅设治将仍然悬而不决。 二是地方安定问题,一方面,就地方而言,“乾隆三年、四年、五年,灾稷 相仍,流离载边。特别是乾隆八年“是岁奇荒,贫民乏食,赢者几为沟中之瘠, 民食仙粉草捣菜充饥。 莲花此时盗贼四出。所以他向乾隆汇报说,今永新、安 福之砻西、上西二乡,“实因山僻民蛮,离县鸾远,难于控制 ,这一难控的山 林之区,为吉郡西隅大门户,且与安福永新地方政府统治中心相距遥远,不专门 设治又管束不力。另一方面,就清廷对地方分设的看法而言。乾隆帝认为:“盖 以政有恒则易守法,数变则奸生。不知改隶一邑,则狱讼钱谷,百弊丛生, 急难综察。,且封域骤改,奸宄或致潜藏;官吏同增,责任转无专属。” 因 此陈宏谋在该上疏中力陈分厅是为莲花地方安定着想。但为了让皇帝放心这不是 地方纷更,从而提出与其裁汰同知设县治,莫若即将一切刑名事件,统归该同知 就近管理,不致纷更糜费的建议。并援照湖南乾州同知等厅之例,以厅官管理民 事,自治一方,一切经管事宜悉与知县无异。 经过江西巡抚陈宏谋的努力,乾隆八年的金秋,朝廷终于批准设立莲花厅,乾 隆九年正式分割永新县西北部的安仁、西亭、登丰三乡共2 0 都为砻西乡,划出 安福西部的昆弟、德清乡共1 2 都为上西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