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南宋徽州籍程大昌与朱熹为同时代学人,他生心系国家的统一和民生的疾 苦。在这一政治情怀下,锐于治学,著书立说,学术成果累累,有1 7 部著作传 世。他的学术视野开阔,涉猎领域较广,在地理学、历史学、经学、诗词语言学 方面均有造诣。 程大昌的著作在南宋当代就引起关注。有些被南宋学校刊刻为教科书,宋代 丛书也收入他的著作流传于社会。明清时期,程大昌的学术继续在社会上占有一 定的地位。 然而,现代学术界对于程大昌的学术研究重视不够。迄今为止,有关程大昌 的学术研究者寥寥。这一现象与程大昌学术成就应有的学术地位不相适应。 客观评价程大昌的学术地位对于丰富中华学术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另外, 程太昌是徽籍学人,挖掘程大昌的学术思想对于理清和进一步认识徽学的源流同 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总结并且评价程大昌的学术成就,绝非易事。这篇论文 算是我治学的起点,今后将持之不懈攻之。 本文共分五章,从程大昌在地理学、经学、史学及其诗词方面取得的学术成 果展开论述。第一章,总体概括程大昌的学术成就及其影响;第二章,围绕禹 贡论及后论、禹贡山川地理图、北边备对、函潼关要志论述程大昌 在地理学方面的学术贡献;第三章,围绕易老通言、易原、诗论探究经 学研究贡献;第四章,围绕考古编、演繁露、续演繁露、雍录探究史 学研究贡献;第五章,围绕文简公祠、尚书谱、程氏则古、樗薄经略 探究语言学研究贡献。 关键词:程大昌;经学;地理学;史学;学术成就 a b s t r a c t c h e n gd a c h 锄g ,也e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c h o l a ro fz h u ,x i ,w a sb o mi nh u iz h o u i n n a l ls u n gd y n a 啦h eh a da1 i f e s p a i lo f 7 4y e 盯s ,o f w h i c h3 6 y e a r sh es e c da sa n o 行i c e rw h o 、硼sc o n c e m e dw i t l lt 1 1 eu 工1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c o 、m t r ya i l d 1 el i f eo fc o m m o n p e o p l e b e s i d e s ,h ew r o t e17e d i t i o n sa l l dag r e a tm a i l yo fp o e m sa n da r t i c l e s o fh i s e d i t i o n s ,s e v e r a lw e r ec h o s e nt ob et l l et e x t b o o k so fh i sd y i l a s 够o fh i sp o e m s ,4 6 w e r ec o l l e c t e di n t o “t h ew h o l ep o e t r y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h e l a daw i d ef i e l do f v i s i o na n dm a d e 劬i t 觚a c l l i e v 锄e n t si na 舭fv a r i e t yo f s c o p e s ,s u c ha ss c d p t u r e ,m s t o r y ,l i n g u i s t i c sa n dg e o 掣a p h y h o w e v 钌,c o n t e m p o r 甜ya c a d e m i ah a sn o tp a i de n a u g ha t t e n t i o nt o h i s 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 w h i c hc a nn o tm a t c hh i sa c a d e m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i l ds t a t l l s i t i s m e 髓i n g f u lt o e v a l u a t eh i sa c a d e m i cs t a t u so b j e c t i v e l yf o r 也e1 1 i s t o r i e a l d e v e l o p m e m o f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i aa i l dc 1 1 i n e s ec u h u r e h u is m d i e si sb o 也r e g i o n a l 锄dp e r i o d i c a l 1 1 0e x p l o r el l i sa c a d e m i ci d e o l o g y h c l p su st o 矗l n 1 e ru n d e r s t a 芏l d 恤r o o t so f h u is t u d i e sa n dt h el l i s t o r i c a ld e w i o p m e n t o f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i aa 1 1 dc h i l l e s ec u h 呱e t 1 1 i sa n i c l ei sc o m p o s e do f5s e c t i o n s nr e s p e c t i v e l ye x p o u n d sl l i sa c l l i e v 锄e m s 缸m s t o r y ,s 商p t u r e ,拉s 响啊l i n g i l i s t i c sa n dg e o 孕印h y k e yw o r d s :c h e n gd a - c h m g ;s c 啷t i l r e ; a c h i e v e m e n t 8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l ; 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翰话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蜜皇1 签字日期:加a f 年石月厂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嚏寐六善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蝗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遥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借阅。本人授权害 # f 审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每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墨寺j 二, 签字日期:y f 年占月,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7 i 工作单位:垃彳缸长匿 通讯地址: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闷忻彳 飞、j p r年z 月7 日 , 电话:rjo ,f3 扩 邮编: 引言 宋代是中华民族文化迅速发展时期,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迸,造极于赵宋之世”。程大昌正是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传薪者之 一。 南宋著名学人程大昌,不仅政绩出色,而且博学多才,著书立说,长于考证, 在经学、史学、地理学、语言学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留下一系列著作。其经学 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有易老通言、易原、诗论;史学研究方面有考古编、 演繁露、续演繁露、雍录;地理学研究方面有禹贡论及后论、禹 贡山川地理图、北边备对、函潼关要志;语言学研究方面有文简公祠、 尚书谱、程氏则古、樗薄经略及诗词等。综其一生的学术成就,在南宋 学术文化史和中华学术文化史上均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程大昌生平事迹,在休宁县志、新安志、安徽省志、康熙县志、 徽州地区简志、徽州府志、宋史、中华文化名人录、历代人物年里 碑传综录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均有记载,其著作在宋史艺文志、四 库全书总目、新安文献志等文献中均有著录。程大昌与朱熹为同时代学人, 南宋时期徽州学术思想和氛围已经呈现区域性的特色,明代学者程瞳在新安 学系录中将程大昌与朱熹相提并论,清代学者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专 列“新安理学”一条,其中程大昌作为“新安理学”的先哲,名系新安学派一 代宗师朱熹之后。徽学不仅具有区域性,也具有时代性,挖掘程大昌的学术思 想对于理清和进步认识徽学的源流、进而认识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史不无意 义。 程大昌生活在南宋时期,面对国家分裂的现实,他坚持经世致用的治学思 想,心系国家统一与富强,为南宋统治者献计献策,从地理、军事、文化等角 度提出一系列“助统”的良方益法,用学术著作启迪世人,劝诱南宋官员“在 其位,谋其政”,力求“为君分忧,为民排难”。程氏学识充分反映了历代中国 知识分子对于统一的期望,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深藏民族统一的深刻内 。黄永年雍录- 序,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 年。 1 论租大掌术成就 涵。客观分析程大昌这一封建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对于认识和维护中华民族 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然而,现代学术界对于程大昌的学术研究重视不够,迄今为止,有关程大 昌的学术研究者寥寥,仅有黄永年先生整理的雍录、董立民先生的程 大昌“易老通言”探析兼论“援儒入老” 、周晓光先生的论新安 理学家程大昌 、周怀宇先生的论程大昌地理学研究特色与成就固和肖建 新先生的程大昌与雍录 等可数几篇论文。这一现象与程大昌的学术成就 应有的学术地位不相适应。本人不揣浅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对于程大昌的 学术活动及其学术著作进行了探讨,试图梳理其学术上的主要成就,以期客观 评价程大昌的学术地位,这对于丰富中华学术文化史也不无意义。以上,正是 我选择这一课题作为毕业论文的愚路之所在。 程大昌是南宋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本文选择程大昌的一个侧面,即是学术 方面的活动,进行专题考察。主要依据他的著述以及后人对于其学术方面的评 价,总结程大昌一生学术方面的突出成就,分析其学术思想方面的主要特点, 客观揭示程大昌学术方面应有的历史地位。为中国学术史和文化史拾遮补缺, 增添一些新的内容。 o 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 o 东吴中文研究集刊。 。安徽师大学报,1 9 9 4 年第3 期 。安徽大学出版社徽学第三卷,2 0 0 4 年1 2 月 。安徽重要历史事件丛书学术百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出版。 第一章 租大的掌术成就与影响 第一章程大昌的学术成就与影响 程大昌( 1 1 2 2 1 1 9 5 ) ,字泰之,南宋绍兴二十一年进士,授吴县主簿,未赴, 后授太平州教授,著十论言当世事,献于朝。受宰相汤恩退赏识。召为太学 正试馆职,为秘书正字。孝宗时,历官著作佐郎、国子司业兼权礼部侍郎、直学 士院、浙东提点刑狱、中书舍人、国子祭酒、权吏部尚书等,出知泉州、建宁府。 光宗即位,徙知明州,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卒,谥文简。程氏在世期间,不仅 政绩颇丰,且博学多才,精于考证。著有禹贡山川地理图5 卷,禹贡论 5 2 篇,禹贡后论8 篇,毛诗辩证1 7 篇,演繁露l o 卷及续集6 卷,考 古篇1 0 卷、续编1 0 卷,雍录1 0 卷,易老通言1 0 卷,易原1 0 卷, 北边备对6 卷,尚书谱2 0 卷等。除此之外,大昌还善词,其中有4 6 首诗 被收入全宋词。 第一节程大昌的主要学术成就 程大昌治学勤奋,一生著述不辍,有1 7 部著作传世。 1 、雍录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四库总目地理三著录。现存 有明嘉靖十一年( 1 5 3 2 ) 刻本,收藏于北京图书馆和安徽省图书馆。丛书集成 也收入了雍录。 2 、诗论一卷,四库总目、续通考皆著录。江南通志也收录程大 昌诗论易名为毛诗辨证。现存程大昌诗论有艺园秘承初刻本、 学海类编本、艺海珠光本、丛书集成本。 3 、北边备对一卷,四库总目著录。现存有明刊本,收藏于江苏国学 图书馆。另有古今逸史本、历代小史本、古今说海本、宋人百家小 说本、锦囊小史本、说郛本、丛书集成本。清初有钱曾家抄与北 辕录两版本合册,北京国书馆收藏。 4 、函潼关要志,安徽艺文考著录。现存有说郛本。 5 、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四库总目均著录。有宋淳熙八年( 1 1 8 1 ) 泉州州学刊本,清康熙成德堂刊通志堂经解本,题为尚书禹贡论二卷, 后论一卷,有丛书集成本。 3 诗程大掌术成就 6 、山川地理图= 卷,北京图书馆有收藏。四库总目著录。现存有通 志堂经解本、指海本、丛书集成本。清抄本题为禹贡山川地理图, 北京国书馆有收藏。 7 、演繁露十六卷,四库总目有著录。宋刊本题程氏演繁露,北京 图书馆有收藏,明嘉靖三十年( 1 5 5 1 ) 程煦刊本题程氏演繁露。 8 、续演繁露六卷,北京图书馆有收藏。明万历四十五年邓汉刊本, 北京图书馆有收藏。另有学津讨源本、说郛本、儒学警悟本、函海 本、丛书集成本。明代姚咨抄本也有收入,北京图书馆有收藏。 9 、考古编十卷、续编十卷,四库总目著录。宋代丛书学滓讨源、 儒学警悟收入。现存函海本也收入,易名为程氏考古编十卷;另有 丛书集成、文学山房丛书本、清瞿氏恬裕齐抄本,北京图书馆有收藏。 另有明抄本题程氏续考古编十卷,北京图书馆有收藏。 1 0 、易老通言,宋史- 艺文志著录为十卷。安徽艺文考著录。 1 1 、易原八卷,宋史艺文志著录为十卷,四库总目也有著录。 现存有武英殿丛书本、易学六种本、丛书集成本。 1 2 、尚书谱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书谱二十卷。安徽艺 文考也有著录。 1 3 、程文简集二十卷,安徽艺文考著录。 1 4 、程氏则古,宋代丛书说郛本收入。 1 5 、文简公祠一卷,国学图书馆总目著录。现存有清劳权抄典雅词 十种本,北京图书馆收藏。另有清朝道光蒋氏别下斋抄宋元九家词本,北 京图书馆有收藏。又有疆村丛书本、精抄本,江苏国学图书馆有收藏。 1 6 、樗薄经略,宋代丛书说郛收入。 1 7 、 程大昌文集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 上述程氏著述,大多为程氏身后被广泛刊刻。 第二节关于程大昌学术成就分析 程大昌丰硕的学术成果在南宋当代以及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相 当高的研究价值。 4 第一章程大的掌术成就与影响 一、讲筵顾问于朝声誉鹊起于南宋当代 程大昌生活在南宋时期,与朱熹属于同一时代人。朱熹是绍兴十八年进士, 而程大昌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朱氏与程氏之间经常交流思想,书信互答, 他们一起探讨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以及交流各自的看法和认识。程大昌的学术 在南宋当朝即具有很高的声誉,被召入宫为皇帝讲学。程大昌著北边备对 书,自序云:“淳熙二年,因进讲禹贡,孝宗问以塞外山川,未能详对, 绍熙中奉祠家居,乃补撰此书,以缘起于讲筵顾问,故仍以备对为名。”。不仅 在朝为孝宗帝讲学,奉祠家居仍然著书立说,竭尽余力奉献社稷。 程大昌的著述,早在南宋当代,有的已经用于学校的教科书。如淳熙四年 ( 儿7 7 年) 泉州学宫彭椿年刻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二卷,泉州军州学 刻程大昌演繁露六卷,就是一例。( 见天禄琳琅书目卷二,清代敕撰。) 。 元明时期,程大昌的著作继续流传于各级各类学校。明代万历四十五年( 1 6 1 7 年) ,刻程大昌演繁露十六卷、续六卷颁于学校。 程大昌的学术观点和思想不仅对于南宋统治集团产生一定的触动,而且在 南宋学术界和思想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宋人俞鼎孙编辑丛书儒学警悟,乃 中国丛书之滥觞,该丛书汇集当时著名学者学术著作,刊刻以供学人需求,程 大昌的著作有两种被收入其中。查儒学警悟共计七集,其中: 一集为石林燕语辨,卷一之十;叶梦得撰,汪应辰辨。 二集为演繁露,卷十一之十六:程大昌撰。 三集为懒真子,卷十七之二十一;马永贞撰。 四集为考古编,卷二十二之三十一:程大昌撰。 五集为扪虱新话上集,卷三十二之三十五; 六集为扪虱新话下集,卷三十六之三十九;陈善撰。 七集为萤雪集说,卷四十上之四十下。 这部丛书收录的七集学术著作中,程大昌著作占有其中二集,由此可以看 出程氏学术思想在南宋当代已经为学人所重。 明代编纂的永乐大典中也大量收录和引用程大昌的各种著述。 o 道光休宁县志卷之十一。 。程大昌:北边各对,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娄 5 论程大掌术成就 二、四库全书总耳充分肯定程大昌的学术地位 四库全书总目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的文献总目。这部总目不仅肯定了程 大昌的学术地位,而且给予较高的评价,从以下两方面可以获得认识。 1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了程大昌的全部著作 程大昌一生著述1 7 部著作,全部被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禹贡山川地理 图5 卷,禹贡论5 2 篇,禹贡后论8 篇,毛诗辩证1 7 篇,演繁露1 0 卷及续集6 卷,考古篇1 0 卷、续编1 0 卷,雍录1 0 卷,易老通言1 0 卷,易原1 0 卷,北边各对6 卷,尚书谱2 0 卷等。检索四库全书总目, 记录程大昌的词条高达4 3 条。再查询张之洞书目答问3 6 卷有7 卷谈及程大 昌。除此之外,程大昌还善词,其中有4 6 首诗词,被收入清人编辑的全宋词。 由此可见清代学人对于程大昌的学术著作有着充分的认识。 2 借以评价和等身他人著述 四库全书总目不仅著录程大昌著述的全部著作,而且还用程大昌的学术 成就来评价和等身他人著述。现考查四库全书总目共计有4 3 处著录中,引 用程大昌的学术加以评论,略举数例说明之。 在易学思想源流的考究上,四库总目论述了程大昌与刘牧学术关系。认 为“程大昌作易原,皆发明牧说”。 四库总目著录宋代李杞编撰的周易详解中,阐明其学术和程大昌撰 写易原的关系,认为程大昌吸收了周易详解著述“易老通言,杞作易 编,复引而伸之。”o 著录郑康成注周易乾凿度,借用程大昌的学术观点加以评价,认为该书 受到程大昌的充分肯定。指出程大昌以周易乾凿度来比较其它的易学研究, 认为“汉魏以降,言易学者,皆宗而用之,非后世所托为。”罾 在著录明代朱朝瑛编撰的读诗略记中提及有关易学研究,认为“所见与 程大昌同”,。实质上就是用大昌的学术思想来等身朱朝瑛的著述。 在著录徐光启编诗经六帖重订中把程大昌与自居易学术做了比较,书中 提到“程大昌演繁露疏解颇明,白居易以名类书,殊无所取义。”回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经部二易类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经部六易类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六经部十六诗类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七经部十七诗类存目一 6 第一章程大的掌术成就与影响 在著录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认为“大昌攻之尤力”, 对于董仲舒 春秋繁露演绎尤为深刻。 在著录清代陈厚耀编撰的春秋战国异辞中,高度评价了程大昌演繁露 的体例,认为“程大昌演繁露之例,令观者易于检核。亦无明人杜撰炫博之弊”。 在著录樊绰编撰的蛮书十卷中,肯定了程大昌“引所述兰沧江,以证华 阳黑水之说”,并且着重介绍程大昌的这一著作很有价值,“宋时甚重其书”。 在著录叶大庆编撰的考古质疑中,记载“昔程大昌做考古编,号称 精审。大庆生于其后,复以为名。似隐然有接迹之意”,说明程大昌的学术不断 被后人继承。但是四库馆臣认为叶大庆的学术不及程大昌,“以两书并较,实易 未易低昂。乃大昌书流传艺苑。独此书沉晦不显”。9 在著录邢凯所编撰的坦斋通编中,提到“略如程大昌演繁露洪迈容 斋随笔之体” ,把程大昌的撰述体例视为一种特有的风格。 在著录徐元太编撰的喻林一百二十卷中,多引自程大昌的演繁露加 以比较,指出“其引书用程大昌演繁露之例,皆于条下注明出处。”。 在著录明朝王士桢编撰精华录训纂十卷中,也“引程大昌北边备对” 进行批评,“不知为五代史家人传语也。”o 三、如何看程大昌在中华学术史上的地位 ( 1 ) 继承汉学,兼纳宋学 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 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探求性命义理之说,成为当时学术思想的潮流。程大昌一 方面致力研究当时学术发展动向,一方面不放弃诸多属于“冷门”的学问,如 地理学、历史学、经学、语言学等等。他潜心研究文献资料,结合汉唐古文经 学家所注重的训诂义疏,疏解经文,走出了与正宗的程朱理学完全不同的学术 途径。正是由于这样,尊崇汉学的四库全书总目在著录图书中,遇到相关 的著述,总是列举程大昌的著述加以比较,甚至用以等身。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九经都二十九春秋类四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史部六别史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载记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八于部二十八杂家类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杂家类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三六子部四十六类书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别集类存目九 7 论氍犬学术成戴 ( 2 ) 徽学的兴起的前声 程大昌是南宋时期徽州休宁县人,他生于徽州,长于徽州,求学时期一直在 徽州渡过,即使在以后长达4 3 年的官宦生涯中,还穿插了七年的“家居”生活 ( 绍熙年间奉祠家居) 。徽州的文化环境对程氏学术思想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但 同时程氏的学术思想和作人风格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徽州地区区域文化的形 成和发展。 据休宁县志卷二考废记载,程大昌曾在当地修建“西山书院”,作 为研讨学术、讲学授徒的场所。新安学者中不少人都投在程氏门下。经过他的传 授,从学者开始入理学之奥堂,壮大了新安学派的阵容。其中卓有成就者,后来 还成为新安理学的名家。如:黄何、程卓等人。黄何,字景肃,休宁五城人,从 学于程大昌,登乾道丙戍( 1 1 6 6 年) 年进士,历任处州、岳州等知府。据徽 州府志记载,黄何秉承程大昌治学心法,“为学以格物穷理为宗,尤深于洪范、 阴阳消长之说,为后进宗师。”程卓,字从元,休宁会里人,任官至正议大夫。 少时在伯父程大昌的调教下,“潜心经术”,结果“尽得伯父文简公大昌之学”。 成为新安学系第二代人物中的姣姣者。因此,从培养新安理学人才的角度来说, 程大昌对新安学派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 3 ) 南宋徽籍学人中的重要一员 儒学思想到了南宋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宋明理学逐步形成,这一时期也 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较高的人物。朱熹、程大昌、叶适、陈亮、胡仔、朱弁、洪 皓、罗愿、方岳。 南宋理学家讲究天理,把儒学思想与道学、佛学揉和在一起,构筑了宋代社 会统治的理论基础。程大昌对理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思想 与朱氏等人的理学思想有着一定的区别,他推崇汉儒崇实治学的风格,经世致用, 在他看来积极入仕不等于追求高官显贵,而是要“在其位,谋其事”。他试图通 过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治学风格来消解理学的空乏与不足。 明代正德、嘉靖年闻,徽州著名学者程瞳编纂了一部类似新安学肖学案性质的 著作新安学系录。在该书篇首,程瞳绘有“新安学系图”,将程大昌抬到朱熹并 列的地位上。清代学者赵吉士对最重要的十五位理学家作了概要介绍,其中程大昌 作为“新安理学的先哲”,名在新安学派一代宗师未熹之后。这里暂且不论程大昌思 想与新安理学的区别,程大昌作为南宋徽籍学人中的重要一员是无庸置疑的。 第= 章地理掌研究的贡献 第二章地理学研究的贡献 程大昌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有多方面的学术专长,尤其喜爱地理学。在地 理学方面有很多研究,造诣很深。曾经在朝廷为皇帝讲演地理,同时代的官员陈 应评论他说:“阁学尚书程公,向在经筵,进黑水之说,上动天听。因以禹 贡为论、为图,启沃帝心。”程大昌在地理学研究方面留下不少著述。其代表 作有禹贡论5 卷、禹贡后论1 卷、禹贡山川地理圈2 卷、北边备对 1 卷。 第一节程大昌地理学研究的学术风格 程大昌在地理学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表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以经学文献禹贡、水经为纲,演绎历代地理,展开地理研究。程 大昌为孝宗皇帝讲演地理学,也是从讲解禹贡开始,旁征博引,甚至联系世 界地理加以比较、论证。周密癸辛杂识记载说,程大昌讲演禹贡,对经 文中的“阙文疑义,疏说甚详,且多引外国幽奥地理。” 程大昌的这一地理学研 究风格,与他具有深厚的学术修养有关。程大昌勤于治学,长于名物考订,潜心 研究经学,诸经皆有论说传世。一生著述丰富,在经学、历史、文学方面,著有 诗论、易原8 卷、易老通言l o 卷、演繁露1 6 卷、续演繁露1 6 卷、 考古编1 0 卷、续考古编l o 卷、书谱等。这些为他研究地理奠定了深 厚的学术基础。 二是把地理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为改善社会政治,改善社会 经济而潜心治学。如研究水系,则探求治理水患,开发水利;研究军事地理,则 着重研究边境地理,以求固边。程氏在政治上主张抗金,谋求收复失地。期望统 一。所以他在有关边境地理研究中,则围绕当时边境矛盾,致力于阐明宋金双方 交界处的地理特点,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的联系。程大昌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边境地理形势,向孝宗皇帝进言,提出了抗金的方略,把地理学学术研究应 用于抗金备边的社会实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一经部十一书类一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山川地理围二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一经部十一书类一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山川地理图二卷。 9 论程大掌术成就 由于程大昌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经世致用的炙热追求,在地理学研究方面也做 出了一定的贡献。程大昌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大致可以总结为三部分: 其一,以先秦地理名著禹贡为课题的历史地理研究。这方面的著作有禹 贡论、禹贡后论、禹贡山川地理图等: 其二,寄意南宋边防的边境地理研究,其著作北边备对是这一方面研究 的结晶; 其三,以西部地理为课题的“古都”( 今西安市) 研究,留下著名的方志雍 录。这部历史地理学著作,实际上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政治南北统一的 历史条件和意义,为追求全国统而精心撰述的一部地方志著作。 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及其成果,都在地理学领域中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其学 术上有很多贡献,继承了前人的学术成就,也有新的突破。其学术价值不可低估。 第二节禹贡论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成果 禹贡是尚书中重要的一篇,全文约1 1 9 0 字,蕴藏了古代地学方面 重要的知识信息,勾勒了古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况。所记山川、土壤、物产、 交通、区划等皆具有相当大的科学性,是中国地理学中成文较早的重要文献。历 代有许多学者研究、阐发、演绎它,其中著名的学者不下数百家。而在数百家“禹 贡学”成果中,当代学者王世舜先生认为:“其中的代表作有程大昌的禹贡论 及禹贡山川地理图”,o 充分肯定了程大昌在“禹贡学”研究上的学术地位。 程大昌治禹贡,从朝廷讲筵开始。宋孝宗淳熙四年( 1 1 7 7 ) ,程大昌 在宫中讲演禹贡,以禹贡经文为蓝本,发明经义,以求实的探索精 神,总结历代学入研究禹贡的成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尤其是在南宋 河山破碎,南北对峙的背景下,程大昌在宫中讲演禹贡地理,具有社 会实际意义,受到以宋孝宗为首的南宋统治集团的好评。宋孝宗在程大昌 讲筵上,针对社会现实提出了些具体的问题,事后程大昌依据孝宗的提 问,总结了十几个专题,进一步研究考证、系统分析,最后著成地理学著 作禹贡论五卷,。其内容包含河水、江水、济水、汉水、弱水、黑水、荆 。王世舜:尚书译注禹贡,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2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一经部十一书类一禹贡论提要引陈振孙书录解题:程大昌著有“禹 贡论五卷、后记一卷山川地理图二卷。”其中包含程大昌的禹贡论五十= 篇,后论八篇,地 理圈三十一”。 l o 第= 章地褒攀研究的贡献 山、碣石等水文与水利问题。程大昌禹贡论写成后,又针对河水、汴水经常 发生水患的民生问题,进步研究,撰文8 篇,深入讨论了水患的原因及其治理 的思路,集为一书,名日禹贡后论。在这部后论中,关于河水的论述有 3 篇,关于汴水的论述有5 篇。程大昌还编修绘制了地理图3 1 幅,汇为禹贡 山川地理图一书,形成了系统的禹贡学著作。 淳熙四年( 1 1 7 7 年) 七月,程大昌进禹贡论及后论,皇帝下诏将此论 付秘阁珍藏。大昌在论著中逐一纠正禹贡中关于江水、河水、淮水、汉水、 济水、弱水、黑水、汴水等记载之误。他深入研究文献资料,结合自己或旁人的 身体力行,细心探索、小心求证,总结出诸多宝贵的资料。禹贡论及后论具 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其意义有三,一方面为后世禹贡研究提供了更为准确详实的 资料,所以“注禹贡者不能废其书”。另一方面大昌“诂经而论,则考证不为无 功”,对于考证求实风气的兴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我认为大昌编 著此论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南宋王朝的浮燥风气,大昌感到极为不安, 他试图以身作则,通过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来警醒世人。最为重要的是,大昌企 图以对禹贡山川河道的追忆及考证来激励统治者,恢复中原的大业不可遗忘。在 夷夏篇和五十二篇中大昌提出统一不能仅仅依靠武力和战争,更应该注重策略和 方式,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的统一,才会促使疆土的统一,四夷的宾服。这正是 大昌著论的初衷。下面就其论著的主要成就加以论述。 在总叙中大昌系统阐述了自己作论的观点。禹贡中有多处记载让他产生疑 惑,他认为这些记载经不住推敲,诸如:“九河、逆河、碣石亘古究求竟无归宿”: “弱水、黑水诸家皆谓在甘沙数州,则当南流入河而东注碣石”,。这与经书中记 载不合;“荆有荆山,梁雍亦有荆山,诸儒必欲会而一之日:荆山一山也”。国这 些让大昌“不能据解”问题的存在激发了他著论的念头,“且既己积此数疑,而 诸儒之论又难尽据。于是稽合经传,研切事理,询诸身曾经行者,以相参会而究 穷其所归。久之,乃始大悟”。 他悟出“禹之贡广矣、大矣、而不出乎因也”。 由此他得出作史著论者要“本其自然而无所增损”、“本其故而书之”。既使会因 。程大昌: o 程大昌: 西程太昌: o 程大昌: o 程大昌: 四库全书经部二。 四库全书经部二。 四库全书经酆二。 四库全书经部二。 四库全书经部二。 1 1 自自自自自选选选选选 ; 篇篇篇篇篇叙叙叙叔叙总总总总总论论论论论贡贡贡贡贡禹禹禹禹禹 论程大掌术成就 此而出现些微不足,经过后人的努力弥补后也会“明正理自现初”。另一方面他 要求读史者要能客观地看待经书中不足,要“以其所及栗其所不及”,这样才不 致于“外立诡异,以生经疑”。 大河篇中,针对张揖和薛瓒两人关于“大侄是否为成皋”说意见相左,大昌 经过详密论证认为:“当以薛氏之言为正也”;大侄应当在汲郡之黎阳,不应当把 河南之成皋看作大侄。所以大昌提出:“考古谈经,正业儒者之职也,若人人畏 之不言,则古典何赖? ”不仅如此,他对于郑元光、郦道元等大儒们关于河道改 道变迁的记载大不以为然,大昌认为他们均属“追未失本,不足以得古事之真”。 为探究真象,他先辨别汉河、禹河“所据之地,所奠之方,然后即其位置,以按 求禹河所历”。经过精心求证,大昌得出“禹河之不为禹而名,而以莽而名, 具有载籍而非臆度”:虽然汉河与禹河地理位置相近似,但以此定禹河为汉河是 不准确的,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精确断言实属难事,大昌说“世久难明,臣未敢 据以易言也”,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考证,而是“究求孟、郦二子之言,审其不 妄,乃敢主执益坚”。由此我们也可看出程氏做学问的坦诚态度,不愧为大方之 家。 关于“九江”与“九河”的区别,大昌利用假设和反证的方法加以论述,“古 今陵谷迁变,失其迹道,不知一江方裂为九”,“若夫河之既九,而会为逆河,是 有说也。水益多,地益下,堤防所无如之何? 则其为九为逆,皆于弃地中,分合 自如。非若九江在荆,方行地中,不至于河比怒故,亦不至分派为九,此所以知 九江异于九河也”。“九河”在汉以前尔雅中略有记载,但除徒骇、胡苏、鬲 律之外,其余六条不知迹道。但汉代大儒们把其余六条河流随意定为相近似的名 称,失其本来面目。大昌力批之,他认为历史的记载如一步不慎,对后世史学研 究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假如史界缺少批评精神,缺少考证务实之风气,那 史学将会以错传错,史实失真。并由此进一步论述了汉代大儒的错误根源,“汉 代大儒以知人所不知为博凡”。这种浮躁风气促使他们“以他水常理而论九河, 不以常情而加之臆度也”。所以大昌在逆河篇中说道:“臣为此常不安于汉儒随事 传致之论,而恩得惬当事情之实者,以与经义为底,究求久之”。 。程大昌:禹贡论上总叙篇选自四库全书经部二。 。程大昌:禹贡论上大河篇选自四库全书经部二。 。程大昌:禹贡论上九江九河篇选自四库全书经部二。 1 2 第= 章地理掌研究的贯献 在碣石篇中,大昌以经义为底,以史实为依托,用常理来推求碣石的由来和 位置。根据经书记载碣石当为大山,而历代儒家认为碣石乃处于平地且立于海河 入口处。大昌究求载藉,并以常理揆度,认为碣石应当处于高山之上,“有如柱 形”,这样在“包沦入海时,不至仆没”。史书记载,秦皇汉武曾游玩于洞庭湖, “洞庭而赭君山者,君山四无垠岸”,郦道元在水经柱中也曾记载:“大石如柱立 于海中,往往而见”。往往而现也证明碣石决不附着于骊城,而是在水中央高山 上。所以大昌得出诸儒结论不确,而应以王横所言为准。在碣石逆河篇中大昌说: “王横所识九河逆河之在海者,世或不以为信,故具著以明之。若夫臣之主骊城 碣石,以为古河之碣石,则有见于礼而非疆鉴也”。由此可以看出,大昌的质疑 精神不是沽名钓誉,也不是哗众取宠,而只是期望著史能够客观地还华夏地理之 全貌。这种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对于追求浮华的南宋社会风气不惜为一剂良药。 除此之外,大昌还通过考证禹贡山川得出许多精辟的人生至理。他认为“凡 天下事物,从其本同者验之,如符节契券,可剖可散,行乎万里之远”。“若本非 一体而疆欲配合,如圆枘方鉴,虽同出木工之手,而方圆相戾,虽其巧手不能比 而同之也”。所以他提出治史只有在深研文献基础上,实地考察,大胆假设,小 心求证,力求做到“悉无差殊”,则可以讨求得“天下之事,其岂不有本然之理 哉”。 通过碣石来探求逆河,再通过逆河来探求碣石,这是大昌作论的又一特色。 经过慎密论证大昌为近世大儒释疑解难,“近世儒者尝疑逆河之一,不能容禹河 之九矣”。大昌对此作出回答:“九河之合力为逆河,逆河之口正并碣石”。并继 而得出“求九河于平地者之为附会,而碣石之在冀东可以信,王横、张辑、郦道 元之所共主者不妄也”。 济水发源于河北,向南流出,横贯河南、山东等省到达大海。所以很多儒家 臆想“济水之三大能冲横入河,使其东南随之”。 然而实际情况是“济水之力比 河水之力不能十之一二”所以对于孔安国的“顺经为文,谓其真能截河横度”、 孔颖达辈“固己疑之而不能究其所归则为之说”,大昌力批之,他指出“学者当 于其变而究其义焉,不当守常而妄鉴也”。经过考证,大昌得出“济之溢非一济 。程大昌;禹贡论上碣石篇选自四库全书经部二。 。程大昌;禹贡论上碣石逆河篇选自四库全书经部二。 。程大昌:禹贡论上济篇选自四库全书经部二。 1 3 论程大掌术成就 之力也,伊洛涧为之先也”。并由此分析出当年大禹治水“疏导法”的可行之 处,“禹听其自溢,而徐加顺导,既可以分杀河怒,而充豫平陆自应无患”。正是 利用疏导法,大禹治水事业才取得辉煌成就,这也充分体现了水道研究对于现实 社会的指导意义,所以大吕说“行其所无事者,非此之渭与”。 对于“荷”、“菏”、“河”三字的辨异,大昌从三水流经之地考察,结合司马 迁、班固、郦道元、桑钦等人论著得出“荷、菏、河三者更迭以书,古字多转借 互用。如洪水之或为鸿,荣波之或为播,异偏旁而同意义。臣于是疑荷、菏、河 者通为一字,则不害其为一水也”。然而大昌也不能准确把握“三字为一”,所以 他又从“三者可能有别”出发,探求出“许氏所言较班固之言尤为详实也。” 九江名郡,始于秦皇,革于汉高,复于武帝,其后王莽以名豫章,隋人以名 寻阳其命名之。九江之名的探究自孔安国“渭江自荆而九者”,开始,整个汉朝 都以汉至庐江浔阳分为九派说作为版本,到了张僧监的浔阳沅,才开列出九江有 九个名字,“申”、“乌螓”、“乌百”、“袁靡”、“畎”、“廛”、“提”、“菌”。后来,、 张须元、贾耽等人文把九个名字改为:“三里”、“五洲”、“嘉靡”、“乌士”、“百 螓”、“百乌”、“茴”、“沙提”、“廛”。对此大昌逐一分析了大儒们错误之所在, 并指出“九江不为九条江”。之所以用九江命名,大昌理解为“古人命物以数不 必以数数,而应乃始命之或特意自有,主不可臆鉴也”。古人用数字常表示为众 多之意,为约数而非概数。 关于三江的由来,版本也有很多,孔安国认为自彭蠡江分为三,以入震泽遂 为北江而入海:班固认为南江自震泽东南入海:韦昭认为三江为吴郡南松江、钱 塘江、浦阻江;临川王安石又认为“三江入海其一自义兴,其二自昆陵,其三自 吴县。”针对如此繁杂的说法,大昌据实一一辟之。三江实有中江,北江而无南 江,所以孔安国等人为凑其数,寻一江列入其中,实属不确,大昌说“分三江者, 又求之经文之外,故学者信矣而不坚”,“况六经所记互相发明,如是其察尚可昧 乎”。所以他认为若实事求是地记载“中江,北江二目,则既无附著而又职方”, 何乐丽不为呢? 在三江沱沿篇中,大昌对于诸儒们不以事实写史继续做了批判,“缘经生文, o 程大昌:禹贡论上荷篇选自四库全书经部二。 。程太昌:禹贡论上九江篇选自四库全书经部二。 。程大昌:禹贡论上三江篇选自四库全书经部二。 1 4 第= j 地理掌研究的, 献 立江南以足三江者,倡于孔安国,和于颜师古,而发明于苏氏”,苏轼不根据经 文记载而创“依水味可知三江合一”,受到大昌的质疑,“江汉,彭蠡相荡凡数千 里,其能彼此自洁而不相混入乎? ”仅依靠水味辨别水源是不足为据的。孔颗达 引图记述沱沿,认为“沱活未流入于江汉,而非江汉之出”。o 尔雅中记载: “水自江出为沱,自汉出为酒”,源于江汉的水流被经学家们称为沱酒,而不分 沱或酒,这恰好被孔颖达辈误解,而在大昌看来,经学家们不分名沱或滑是希望 江汉水底平坦,这样后代统治者在治水时便能上下游兼顾治理,由此可看出,大 昌极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关于三条荆山,在孔安国、班固地理志中记载为二山,而后来马融、王肃等 人又将其扩充为三山,“岍其北也,两倾中也,蟠冢其南也”。到了郑元笔下则又 增至四列,“以岍为阴,西倾正阴也,蟠冢为阳列,岷山正阳也”。大昌为探求他 们的分列原由,反覆详读经书,仔细加以推敲,发现“三条四列纷纷无定者,皆、 以荆山两出之故也”。大禹治水的道路是由圣人记载经书传留后世,据实情常理 推之,大昌认为大山不可过江,古代神话传说终归无稽之谈,所以“荆山脉络越 河与否,自与导山全无参预”。圆 汉之源必为漾,发流之山必名蟠冢,入江之地必近大别。桑钦水经注中说: “汉之源为沔,沔出自武都沮县,不出蟠冢也,又别出一条,始名为漾”。大昌 认为“山水之名称、迹道,随也变易,固不可主一,据以为定”,也不可因“广 汉名郡而移其误于水,因水名之误移其源于郡县”。 他认为禹贡之汉不得为汉而 为沔,正是因为许叔重等人“祖本其说”,不加考证,以误传误之故。 “沔之在经,惟因梁之贡道仅能一见,而源流漫不可考,”孔安国颜师古认 为“泉始出山为漾,汉上为沔”;桑钦的看法与孔、颜相似,桑氏认为“乐城己 上为沔,度水口以下为汉”,大昌认为“雍之贡道有二,其自后世西凉朔方而来 者,不与他州同道”。“经贵简,虽简而于事理无所不具,固有书例,相贯越数州 而互相发明者,凡州之贡道皆是也”。对于张掖等人不加深究便作史论著,大昌 提出:“圣经之法,简严例如此夫九州之贡道多有不达”。 自汉武帝后,西域始通中国,两汉诸儒并附境以西而谈论弱水,大致有两种 。程大昌: 禹贡论上- 三江沱潜篇选自四库全书经邦二。 。程大昌:禹禹论上- 三条荆山篇选自四库全书经部二。 。程大昌:禹贡论上汉篇选自四库全书- 经部二。 。程大昌:禹贡论上汉沔篇选自 四库全书经部二。 1 5 论罹大掌术成就 版本,其一是到达西海的长老们传言有弱水西王母;其二便是张掖、删丹传言知 弱水之所源委。班固为此编著成书,认为“金城临羌以为弱水在焉”。大昌以此 数说栗既经而考地理,用经叙声教所及和大积石,小积石的位置来考证前人表述 之遗失。据经书记载李道宗讨吐谷深时,“西行空荒二千余里,疲极而止柏海,然 后仅得远望积石,览观河源”。由此大昌提出“弱水既嚣,其必于西海为西,面非 一水一折之西”。前代诸儒的错误在于他们“限雍州以求西,而不能廓四海以求西, 皆尝主西为乡,故其为说,未尝不于乎西域求之”。大昌迸一步论证外夷与中原之 异。“外夷与中国大异,其在中国填填墟泥,不同其物而同于为土,外夷之地土少 而沙石多,其为沙者,殆不啻大半也,匈奴大漠乃至二千余里”。 关于黑水的记载,历代地书与经文都不相合,“古今之言黑水者亦多矣”,舍 其不近雍梁者不论,或虽近之而末流不入南海,则已不足并经而言也,贾耽把扶 州,黑水并入黑水之一,孔颖达援引郦道元所释水经日:“黑水出张掖鸡山,南 流至敦煌,而后入南海。后来许叔重、杜佑等人著地书又增益其说,但经大昌细 心考证后,均现有误,“雍梁外徼,久沦戎夷,载籍既无可考,似难证定矣”。但 大昌认为“天地四方有定位,雍梁之与南海者有定方,禹贡向书有定向”,所以 大昌据经而定,揆之以理,对诸儒之误逐一纠正,据汉志记载“叶榆自滇故地南 行,接会劳水,终入南海,会其源、孤近三四千里,又滨池有黑水祠在焉”,此为 一据,第“二”个证据是唐朝宣慰使安南前往西南诸夷,自己见闻而编写的蛮 书,依书记载:“蛮水之南流入于南海者,凡四:匹江、西珥河、郦水、弥诺江”, 其中郦水即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机构再注册申请表
- 离婚协议书范本与子女抚养及财产分割法律效力
- 专业评估机构参与下的精装修二手房买卖合同详规
- 精装修住宅租赁附加服务协议书
- 离婚赡养协议书(父母赡养金支付模板)
- 冷静期离婚协议:共同财产分割与子女监护权协议
- 离婚财产分割及子女医疗、教育保险合同执行
- 2025-2030功能型生物肥料产品线规划与品牌建设战略报告
- 2025-2030共享办公行业运营模式及盈利能力评估研究报告
- 新能源行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与技术创新2025年发展报告
- 充电站运营管理制度(参考模板)
- 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手倒立前滚翻》
- NISP一级考前模拟训练题库200题(含答案)
- JJG 20-2001标准玻璃量器
- 2024外研版初中英语单词表汇总(七-九年级)中考复习必背
- 《大数据平台部署与运维》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 英语中的时间表达(示范课例)
- 脊柱外科进修汇报
- 《史记》上册注音版
-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
- 危重症患者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