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魏晋时期的隐士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魏晋时期的隐士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魏晋时期的隐士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魏晋时期的隐士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魏晋时期的隐士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隐士及其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社会和 文化形态有密切联系。本文以魏晋时期隐士为研究对象,讨论此期隐士的形成、分 类、文化特点及文化意义。 首先,本文对隐士及其文化现象进行溯源性考察,简略讨论了先秦、秦汉时期 隐士文化背景、隐士一般特征等问题,认为先秦、秦汉时期是隐士文化的发轫期、 承续期。对先秦秦汉时期隐士的考察,有利于我们观照魏晋时期隐士发展状况及其 时代特点。 其次,在对先秦、秦汉时期隐士状况考察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魏晋时期隐士特 点和类型,以求综观魏晋时期隐逸文化整体风貌与特色。从魏晋文化背景、政治因 素等多方面,对魏晋时期隐士特点进行考量,阐明魏晋时期隐士文化发展的状态, 以期对魏晋隐士及其文化特点有总体把握。 其三,通过对魏晋隐士特点的分析,论述魏晋时期隐士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和意 义。魏晋时期隐士及其文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最主要影响在于 为后世隐士及其文化发展提供了精神参照和理想范本,为隐士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 有一席之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之,研究魏晋时期隐士文化状况,不能断代孤立分析,将先秦秦汉 魏晋三个时期作为整体历史阶段研究,才可更好梳理与探讨魏晋时期作为隐士文化 发展高峰的时代特点和意义。 关键词:魏晋;隐士;隐士文化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the hermit and hermit- culture are integrated par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have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politics, society and ideology of that dynasty. this paper endeavors to discuss the origins, classificatio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hermits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firstly, this paper tracks down the origin of hermits and hermit- culture. in brief it discusses the appearance and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hermits in pre- qin dynasty and qin- han dynasty as the origin of hermit culture,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us to retrospect and compar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at time. secondly, basing on the study of the hermits in pre- qin dynasty and qin- han dynasty it explores furth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hermit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for the panorama of the hermit- culture of that time. consider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politics and some other elements the author takes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as the climax of hermit- culture basing on the hermit characteristics of that time. thirdly, ba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ermit characteristics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it reveals the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hermit- culture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on future gen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influence on future gener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golden age of hermit- culture, the comparison to the power of central autocratic system and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 on literati. in a word ,we should synthesize the pre- qin, qin- han and wei- jin dynasties as a whole without single analysis of the hermit culture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as the climax of hermit culture. key words: wei and jin dynasties; hermits; hermit- culture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 言 1 、 魏晋时期隐士研究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作为传统文化组成部分,隐士与隐士文化一直以非主流面目出现在文化史、社 会史上,未受到应有重视,但其对传统文化精神和知识分子思维方式却有潜在影响。 目前,我国学界对隐士和隐士文化问题作系统研究的论著还不多见,多集中在 隐士文化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较少论及隐士群体与隐士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的关系。而且,在隐士研究中,研究者多把注意力集中在或者先秦、或者秦汉、或 者魏晋及以后等某个朝代,较少把先秦秦汉魏晋三个时代结合起来研究, 探讨其作为隐士文化发展史上发轫期承续期形成期的作用。对于魏晋时期 隐士的研究,学界多致力于对隐士个体进行探讨,并重视将隐士个体置于魏晋时期 特殊政治背景下讨论,未多触及其政治环境以外,如玄儒释道交融形成的新思潮和 新环境、个体成长差异等因素的作用。将先秦、秦汉时期隐士文化及其发展状况作 为研究魏晋隐士的背景之一,并把魏晋隐士文化从起源至最终形成系统梳理的文章 和论著还不多见。 2 、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将先秦、秦汉时期隐士文化及其发展状况作为研究魏晋隐士的背景之一, 在对其对后世隐士文化产生的影响的探讨下,系统梳理了魏晋时期隐士文化特点, 把先秦秦汉魏晋视为隐士文化发展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时代。 文中在隐士文化特点方面,把隐士集团的首次出现作为魏晋时期隐士文化特色 之一,并提出隐士文化发展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力量的强弱有关联性的观点; 文中将魏晋隐士视为隐士文化发展史上较难超越的高峰,认为隐士个体素质和对社 会的影响力都为其他朝代所不及,并将以魏晋隐士为代表的隐士文化产生的影响延 伸到现当代知识分子的层面。试图通过对魏晋时期隐士的系统讨论,说明魏晋时期 隐士文化的特殊性和其对整体隐士文化的特殊作用及影响。 3 、 文献综述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本文着重论述魏晋时期隐士文化特点与隐士文化的影响。 “隐”作为文化现象,史籍中早有记载。 易传中就有谈及“隐”的概念,至 论语 ,孔子则明确提出“邦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理念,这是较早具体提及“隐 逸”行为的文献。 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书中的记录证明儒家思想 的本意并不完全否定隐士和隐逸行为,他们倡导有条件约束的隐逸行为。儒家思想 与道家思想有共通之处。而且,隐士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构成部分, 论语为中 国知识分子的言行划下了基本准则,所以从论语中对知识分子的要求可以反观 隐士的部分心理状态。将礼记 、 孟子 、 荀子等其他儒家经典结合一起分析 可以较为全面的看出传统知识分子的政治心态和人生心态,也能多角度观察隐士群 体的多方面特点。隐逸思想直接来源于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所以老子 、 庄子是谈及隐士文化时不可回避的文献。 老子最早为隐士勾画了存身模式, 即“功成,名遂,身退” ,许多史上著名人物都选择了这样的人生之路,既实现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又保全了身家和声名。 庄子基于老子的思想而有了更大的发挥和 完善。 老子讲的如果是道家政治哲学, 庄子则偏重道家人生哲学。书中直接 记录了上古和先秦时期著名隐士的故事,期间的对话不仅显示出道家的人生理想, 更展现出庄子追求的人生境界。 老子与庄子比较系统的从理论上规划出了隐 士们的基本人格和应有的人生、政治追求,为今后有隐逸精神的人提供了理论支撑; 两汉时期,特别是西汉王朝,为我国传统社会和政治文化的关键转型期,在这个时 期隐士群体和隐士文化有了新的特征和变化。作为划时代史学巨著, 史记为后世 史家展现了全新图景。虽然书中没有明确的为隐士们立传,但从史记? 游侠列传 中可以找到前期中国隐士与隐士精神的影子。 史记把伯夷、叔齐二人放在首位, 可见司马迁把隐士精神置于了较高的地位。联系汉朝历史可见,一旦中央集权制度 彻底形成,作为意识形态方面的要求,隐士列传不可能被置于史书前列;我国史籍 中正式为隐士立传的是范晔的后汉书 ,此时尚不称“隐士” ,而称为“逸民” 。 后 汉书? 逸民列传中记录了以“野王二老”为首的十几个隐士,对历史上著名隐士严 光的记载见于此。 后汉书以后的官修史书,除北齐书 、 陈书 、 周书外均 为隐士立传,其目的有的在于“高尚其德” ,有的在于“以其道虽未弘,志不可夺,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纵无舟楫之功,终有贤贞之操。足以立懦夫之志,息贪竞之风,与夫苟得之徒,不 可同年共日。 ”总之,隐士与隐士文化作为特殊、但不可或缺的群体出现于历史舞台, 而且其精神影响下形成的风气对于后世作用甚巨。 目前,关于隐士文化研究的专著还比较有限。古代文献中对隐士问题的谈及, 多偏重于记录其事迹,少有系统的为其分类和论及其文化特征与作用的文章或专著。 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蒋星煜先生的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成书。它是我国最 早系统论及隐士和隐士与文化关系的著作,书中从隐士类型、作用、与文化形成的 关系等方面分析了隐士文化的成因与影响。谦让、淡泊名利等是我国文化精神倡导 的价值,它们对隐士文化形成有重要影响,也为隐士提供了精神追求的方向和行为 上的准则。但蒋星煜从反面探讨隐士和隐士精神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强化作用,这为 后来隐士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张立伟的归去来兮隐逸文化透视一 书在探讨隐士文化问题时,区别于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的专论隐士其人,而是 重点分析隐逸文化现象,立足于“隐”与“仕”相对关系的分析。而且对隐逸行为 产生的原因等方面更加细化的探讨,不仅关注隐逸行为贯穿终身的隐士,也把研究 目光投向了有短期隐逸行为和隐逸思想的知识分子。我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多重人格 的合成,以标举个体独立及个性自由为特征的“隐逸人格精神”是其重要组成之一,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要从隐逸文化、文艺实践及封建政治的互动分析入手 试从隐逸行为的审美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文化精神与人格精神的互动影响。徐清泉 的这本书是从隐逸文化入手,但把问题重点指向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这既从文艺 美学角度探讨了隐逸行为的特质,也反映了隐逸行为具有的文化精神方面的美学价 值。这个角度既立足了隐逸文化本身,也跳出了一般层面研究隐逸行为的范畴。 这几本专著是较为直接与系统分析隐士文化的著作,但隐士文化研究不能仅限 于对隐士个体和行为的单一、孤立的研究。隐士产生和隐士文化形成有多方面原因。 研究隐士文化必须结合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探讨进行,而且要放眼各个历史时期知识 分子结构和心理的变化,及其对隐士文化的影响,以及历代学术文化环境和政治格 局的变化。所以,从李珺平的春秋战国门客文化与秦汉致用文艺观 、汪涌豪中 国游侠史等研究先秦时期文化现象的论著中,可以分析隐士文化正式形成前,隐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士精神的雏形。因为门客和游侠具备隐士特质,有些逐渐真正转化为隐士。罗宗强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刘宗坤觉醒与沉沦魏晋风度及其文化表现等以玄 学和魏晋风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著,主要分析玄学影响下魏晋士人心态的变化。 可以看出,玄学思潮产生对隐士文化形成有推动和指导作用,要从思想和心态方面 研究魏晋时期隐逸行为产生的原因。从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等关于魏晋时期 佛教文化传入和演化研究的专著中,可看出宗教对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对 以老庄思想为指南的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冲击。 总之,一种文化现象产生,不可能孤立于整个文化精神之外而独立存在。所以, 研究隐士与隐士文化既要立足于直接史料和著作,更要关注文学、艺术、宗教等其 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方面。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1 先秦秦汉时期的隐士 在具体研究魏晋隐士及其文化发展状况前,先对先秦、秦汉时期隐士特点和发 展情况进行分析,观察其对魏晋时期隐士及其文化发展的有何遗馈。 1.1 “隐”与“隐士” 关于“隐”的意义,许慎说文解字释义: “隐,蔽也。 ” 广韵 隐韵释义: “隐,藏也。 ” 尔雅 释诂释义: “隐,微也。 ” “隐”的具体文字记述见于典籍,较早始于易传 :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 谓也?子曰: 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逐世无闷,不见世而无闷; 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也, 潜龙也”1;蛊卦: “上九,不事王侯, 高尚其事”2;遁卦: “上九,肥遁,无不利。 ”3这不仅是对“隐逸”的哲学性表述, 也是对隐逸行为的哲学阐释。可见,隐逸行为先于易传之前产生,并已形成对 “隐”行为的深层次理解与定性。将“隐”定性为: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 “不事 王侯,高尚其事” ,可以视为后世隐逸理论的发轫之音。 “隐士”出现于真正意义的“士”形成之后,如此,才有所谓的隐“士” 。 “隐 士”一词有两方面含义,也即“隐士”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为“隐” ,不愿做官; 二为“士” ,知书达理。 “隐”是行为, “士”是身份。通常意义上的“隐士” ,简单 指传统社会中因为某种原因“不做官”的知识分子。从此层面分析,我们常谓的“隐 士”约现于春秋战国之际,伴随“士”阶层兴起而登上历史舞台。 “从社会背景来说, 士从固定的封建身份中获得解放,变成可以自由流动的四民之首,严格意义的 知识分子才能出现于古代中国。所以士虽然是知识分子的一个最重要的历史来 源,我们都不能把古代文献中所有的士都单纯地理解为知识分子,以历史断代 1 易传 乾卦第一 2 易传 蛊卦第十八 3 易传 遁卦第三十三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而言, 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一自觉的社会集团是在春秋战国之际才正式开始的。 ” 4所以, 对于隐士与隐士文化的探源也主要以此为时代准星。我们在探讨“隐士”一词的概 念时,要把它的源头进行界定,才利于更准确地进行下一步讨论。 1.2 先秦时期隐士及其主要特点 先秦时期是我国隐士文化的草创期,隐士于此时出现,隐士文化初具雏形。 从古籍记载看,隐士和隐逸行为历代皆有,只是对“隐士”的称呼略有不同。 在隐士文化发展中,对这个群体的称呼一直都在变化: “隐者” 、 “隐君子” 、 “处士” 、 “高士” 、 “逸民”,直至汉代以后才逐步确定下来,有了与我们今日所指称的 “隐士”相近的意思。但为后世所标榜的隐逸精神“先驱”均见于此时记载:尧舜 时期的巢父、许由到“耻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再到论语中的荷蓧丈人,都 闪烁着“逸民” 、 “高士”的智慧与光辉。先秦时期的隐士文化,在隐士精神起源方 面的有重要作用和象征意义。 先秦时期作为隐士文化雏形期,呈散杂之势,但作为诞生期,先秦隐士文化具 有母体色彩,这一时期隐士文化的特点影响了今后各阶段隐士文化发展。 先秦,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阶段,是一次真 正意义上思想繁荣的时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指针使此时的传统文化大 放异彩,赋予此时知识分子活跃的思维方式。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组成部分的“隐士” 同样受此文化思想影响。先秦时期文化包袱、政治包袱少于“大一统”以后的朝代, “合则留,不合则去”的政治氛围给予士人、知识分子群体较小的政治压力与担忧。 这也为先秦士人独立思考、自由精神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所以,散居于野、 “高尚其 德”的隐士们可以大胆地表达见解,甚至对于见不惯的事进行赤裸嘲讽。如荷蓧丈 人之于孔子的故事: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 4 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80 页。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之。”5 先秦时期,非“一统”政治模式对先秦隐士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春秋战国时 期,多国争雄状况形成了区别于汉以后“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的政治模式。这种 模式客观上产生两种结果:一是纷争不断、霸权更迭;二是统治思想多元化。前者 对隐士群体的数量施加了影响;后者则给一部分知识分子施展政治才华的空间,使 其纵横捭阖于各路诸侯。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氛围给仍有政治抱负,但因某种原因 不得不“隐”的隐士,提供了复出或者阶段性复出的可能。因为非“一统”政治环 境下的“出山” ,能够一定程度避免专制集权状况下,需要面临的思想箝制和行迹约 束,功成身退、或出或处的余地都很大。 隐士的政治情结肇始于先秦阶段。隐士群体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重要组成 部分。所以,把“士”阶层的政治心理作为研究隐士政治心理的出发点,二者有共 同之处。 “九流出于王官”6,随着周朝封建秩序的解体,最早成为民间私学“师”的 “士”是由以前在朝做官掌管礼乐的人转衍而来,所以在这些人创立各个学派之后, 自然就把“仕”的观念传将下去,特别是在儒家学派中“仕进”的观念长期占有主 导地位。随着儒家主流地位的历史演化进程,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7也就成为 主导整个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主流观念之一。这既是找回“士”的原初身份的手段, 也是“士志于道”8理想实现的良好途径。这里“道”更多指的是儒家文化中强调的 伦理纲常性的人伦之道、政治之道。此中涉及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产生的隐士,一即 儒家文化思想下因政治而隐,一即为道家文化思想下因天性而隐。具有政治情结的 隐士多为因政治原因引起的隐逸行为。这样的隐士在隐士群体中为数不少。所以, 隐士政治情结是隐士文化自身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化政治发展的影响。先秦时期的隐 士文化已深深打上这样的烙印。 另外,先秦时期隐士多具侠义风范。这与当时文化氛围中的任“侠”因子有关。 5 论语 微子 6 班固: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 ,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 7 论语 子张 8 论语 里仁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傲气、傲骨、侠者风范均在此时隐士身上有所体现。如侯赢之于信陵君。9但在这个 尚武时代结束后,隐士身上“侠”的色彩和因信念挺身而出的精神逐渐淡化消失, 更多转向了对个体存在状态的关注。 1.3 秦汉时期隐士及其主要特点 先秦时期,隐士文化初具形态,但未成规模,秦朝短暂的统一也未对隐士群体 有本质影响,但秦末战乱与秦朝对文人思想的箝制,客观上推动了隐士文化发展。 所以,从全面、客观角度分析,秦汉时期是“先秦秦汉魏晋” ,这个隐士文 化发展整体历史阶段中承前启后的时期。相对于隐士文化先秦发端期、魏晋成熟定 性期,秦汉(特别是汉代)时期具备隐士群体数量、规模增加和扩大,隐士类型丰 富,隐士作用提升的特点。 秦汉时期,隐士以群体姿态出现,其作用渐被重视,并已有为此群体著书立说、 进行分类的趋势。 后汉书 逸民列传是我国第一部正式为隐士立传的古代典籍, 其中记载了 19 位东汉时期著名隐士及其言行。这种记述出现证明,时至东汉,隐士 群体地位提升。与其他群体同列,是隐士群体作用增强、得到认可的表现。 后汉书 逸民列传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具象化研究对象,同时,史家产生为隐士群体进行 分类的意识。范晔在后汉书 逸民传序中谓古代隐士: “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 以全其道,或静已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爵,或疵物以激其 清” 10这虽然讲的是隐居原因的不同, 但已表现出将隐士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意识。 他还说: “古者隐逸,或高娜拭违行,或疾物以矫情,虽轨迹异区,其去就一也。 ” 11同样也是有为隐士分类的意思。在此种思想指导下,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 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12的隐士内在精神逐渐定 型并为世人接受。 我国传统社会与文化为隐士和隐逸文化的产生及存续提供了土壤,汉代察举制 9 司马迁: 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 10 范晔: 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 11 范晔: 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 12荀子 修身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则为隐士及隐士作用的认识起到进一步发掘作用。孔子说: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 民。 ”13荀子说: “天下无隐士,无遗善。 ” 14汉代察举制是因名而察、因贤而举,所以 较好的将二者结合一体,形成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政治氛围。一方面可以为国家 征得治世之能臣,另方面,即使未果,亦得到“尊贤”之名。这种方式承继了前代 做法,亦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效仿。所以,隐士们征辟不至等一般性对抗性为,为统 治者所容忍, “若薛方、逢萌,聘而不肯至;严光、周党、王霸,至而不能屈。群方 咸遂,志士怀仁,斯固所谓“举逸民天下归心”者乎!肃宗亦礼郑均而征高凤,以 成其节” 。15 西汉和东汉末期是秦汉隐逸文化发展的关键期。 “汉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蕴 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 ”16这次群体隐逸行为 起于王莽篡位,止于汉武中兴后的大规模招隐行动。其间也间或个体隐逸行为出现。 东汉后期,桓灵之际的隐逸事件更甚于西汉末期, “汉自中世以下,阉竖擅自。故俗 遂以遁身矫洁放言为高。 ” , 17“自后帝德稍衰,邪嬖当朝,处子耿介,羞与卿相等列, 致乃抗愤而不顾。 ” ,18且延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均超过西汉末期。此次隐逸之风的 余波直至魏晋仍未衰竭,对魏晋隐逸文化影响甚巨。 “先秦两汉魏晋”是我国历史发展上重要的连续阶段,结合起来分析 更利于观察传统文化走向的内在关联,之于隐士文化研究尤然:先秦重要发轫期 秦汉承继、转化期魏晋成型、创新期。 13论语 尧曰 14荀子 正论 15 范晔: 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 16 范晔: 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 16 范晔: 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 16 范晔: 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2 魏晋时期的隐士 先秦、秦汉时期隐士文化的初步发展,为魏晋对隐士文化的承续打下了坚实基 础,魏晋隐士及其文化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2.1 魏晋时期的隐逸之风 一个时代的文化思潮,能某种程度上反映时代的文化特征与社会发展的潜在需 求。魏晋时期的此种表现,就是社会整体对隐逸思想和隐逸行为基本持赞扬与推崇 态度,社会“尊隐”之风较盛。魏晋时期得名士在其文学创作或自身行为方面都有 隐逸思想体现,嵇康、阮籍等尤甚。 这种情况与此时“玄风独振”有密切关联。玄学发展受道家思想影响大,道家 隐逸思想、出世思维自然地渗透于玄学理论,并表现于魏晋名士言行。所以,魏晋 时期隐逸思想的广泛流行有其社会思潮背景作为依据。 综观魏晋之“士” ,似乎整体处于徘徊、忧虑状态,踟蹰于去就、出处之间。在 朝的心念江湖,于徘徊中权衡出世、入世之利弊,思虑或出或处之安危: “终身履薄 冰,谁知我心焦” 、19“而况吾子志非遁世,世无所适,麟骥苟修,天云可据,动则 不能龙摅虎超,同机伊霍,静则不能珠潜璧匿,连迹巢光,言无定端,行不纯轨, 虚尽时年,以自疑外。 ”20;在“野”的也未能真正“贵适意” ,在旷达出世之余忧虑 更为广阔的“世”界,这个“世”是哲学意义下的宇宙、人生、自然。 “百虑何为, 至要在我。寄愁上天,埋忧地下;叛散五经 ,灭弃风 雅 。百家杂碎,请用 从火。抗志山栖,游心海左。元气为舟,微风为舵。翱翔太清,纵意容志。 ”21所以, 魏晋之世少有决绝彻悟之人,鲜有者也多因而获罪,未能善终。士人们在对“名教” 、 “自然” 、 “肉体” 、 “精神”的存亡权衡中构建出独特的魏晋特色。 19 祁欣译注: 阮籍诗文选译 ,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成都:巴蜀书社,1990 年,第 44 页。 20 参见罗宗强: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34 页。 21 范晔: 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另外,从东晋开始,这种情况因政治变化与玄学发展进入新阶段有所改变。东 晋时期,虽然仍有政局动荡的情况,但较之汉末、西晋已有很大缓和。东晋政权偏 安一隅,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加之玄学经过前期发展,其清远飘逸等基本 精神,已弥散于东晋社会,隐逸行为于此时被提高到审美层面讨论。除社会环境因 素外,东晋士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其与释道联系的日趋密切,令其对玄、释、道三 家共通的出世理念产生向往。同时,江南山水的曼妙更是增添文人、逸士的雅兴。 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行、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 咏属文,无处世意。常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曰: 此去伯夷何 远! ”22孙统“家于会稽,性好山水。居职不留心碎务,纵意游归,名山盛川,糜不 穷究。 ”23因此,东晋时期以“隐”为美的审美心理,也成为魏晋时期隐逸风尚的一 大特色。 魏晋隐士比其他朝代隐士更具特色。其不像前辈隐士有上古遗风,也不似其后 代隐士苑囿于“一统”政治与儒家文化一尊营造的氛围。魏晋隐士身处政治、文化 双重多故的时代,经学势微、政权更迭、信仰危机、玄风独振、佛学东渐,种种情 况相互激荡。特别是文化再次趋向多元化,使魏晋隐士内心与思想方面都汲取了多 重养料,进而形成独特特征。可以说,魏晋隐士的特点是文化、政治多方合力作用 的产物。但他们又与后世隐士受制于政治、文化力量的状况相区别。魏晋隐士也受 其影响,但非被其左右。这也是魏晋隐士人格为后世所追慕的原因之一。魏晋隐士 特点无论哪方面看,在中国历史上均几近唯一。所以,以下论述大多以此为生发。 2.2 魏晋时期隐士的类型 晋书 隐逸列传记载了 38 名魏至东晋时期的隐士。以此记载分析,可将魏晋 隐士隐逸原因分为三类:1、因避时乱与政治迫害而隐;2、以隐为志;3、以隐为美。 也即魏晋隐士类型可以此角度分析。 袁宏在三国名臣颂中说: “时方颠沛,则显不如隐,万物思治,则默不如语。 ” 22 房玄龄等: 晋书卷七十九谢安列传第四十九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23 房玄龄等: 晋书卷五十六孙统列传第二十六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24可见,当时社会环境、政治环境让世人充满危机感。西晋时期隐士为避战乱而归隐, 北至中山、安定、代郡,南至会稽,西至巴蜀、敦煌,东至临海,中部河内、南阳 等地也有隐士踪迹。这既反映了士人们隐逸的状况,也反映出部分隐士隐逸的心态。 除西晋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因素外,统治者内部斗争导致对士人的迫害,也是 隐士数量增多的原因。 “高平陵”事件后,曹氏集团受到沉重打击,何晏、王凌、王 广、夏侯玄、李丰、嵇康等人被杀,很多名士亦多枉受株连。处于如此多故之秋, 既不愿依附谄媚于司马氏,又不愿受累于时弊的士人,便把隐逸作为自己全身避祸 的选择。 魏晋作为隐士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原因之一即是:隐逸思想渐入人心,出现 “少好隐逸” 、 “以隐为志”的隐逸心理。 “韩绩字兴齐,广陵人也。其先避乱,居于 吴之嘉兴。绩少好文学,以潜退为操,布衣蔬食,不交当世,由是东土并宗敬 焉。 ” 2 5 此类型的隐士,以追求放达淡泊、清净自娱的生活为目标,注重修身养性, 力图摆脱世俗生活的困扰。又如伍朝“少有雅操,闲居乐道,不修世事” 26;任旭“立 操清修,不染流俗”27;孟陋“少而贞立,清操绝伦,布衣蔬食,以文籍自娱”28; 谯秀“少而静默,不交于世” ,他们都坚决不仕,朝廷、官府多次征辟而不至。 世 说新语栖逸篇注引王隐晋书云: “孙登即阮籍所见也,嵇康执弟子礼而师焉。 魏晋去就,易生嫌疑,贵贱并没,故登或默也。 ”29可见,孙登由于“魏晋去就,易 生嫌疑”而把归隐作为自己“全乎当世”的手段,既保全了自身,也保全了自身名 节。又如“养志不仕”的胡昭,曹操在任司空丞相时, “频加礼辟,昭往应命,既至, 自陈一介野生,无军国之用,归诚求去。 ”操曰: “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勉卒雅尚, 义不相屈。 ”于是胡昭隐居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30 魏晋时期“以隐为美”而生发隐逸行为的隐士,并不见于晋书 隐逸列传的 专门记载,其多以当世“名士” ,于某种情景和思想影响下,而生发“思隐” 、 “羡隐” 24 房玄龄等: 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列传第六十二 ,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25 房玄龄等: 晋书卷九十四隐逸列传第六十四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26 房玄龄等: 晋书卷九十四隐逸列传第六十四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27 房玄龄等: 晋书卷九十四隐逸列传第六十四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28 房玄龄等: 晋书卷九十四隐逸列传第六十四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29 徐震堮: 世说新语校笺下栖逸第十八 ,北京:中华书局,1984,p356。 30 陈寿: 三国志卷十一管宁传 ,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之情为主。真正因“羡隐”而隐的士人虽不乏其人,但不占多数。此类型作为隐逸 精神重要部分,也列为本文论述范围。王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兴山水之游, 弋钓为务。 ”31许迈“父母既没遂携同志遍游名山焉。 ”32这说明在东晋知识分子 群体中“以隐为美” 、 “羡隐”的风尚已较为流行,而以士族阶层为典型代表。可见, 东晋时期,部分知识分子对隐逸生活充满向往,不满足于亦官亦隐的生活。这种情 况集中于士族阶层出现,也说明这是区别于西晋及以前朝代的重要现象。 2.3 魏晋时期隐士的主要特点 2.3.1 文化背景方面 2.3.1.1 道家气质浓厚 我们谈论魏晋隐士之于别朝的不同,离不开对魏晋思想文化特点的分析。 魏晋时期思想解放、人性自觉的特征,向来为我们津津乐道。宗白华于美学 散步中说道: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 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郁热情的一个时代。 ”33我把它用于此 处作为对魏晋思想特质的总体概述。这样一个“极自由” 、 “极解放”的时代,自然 为文化思想的多元、活跃提供土壤,也即儒家不再“一尊” ,为其他思想提供了再次 活跃的可能。 儒道两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两个重要派别,大有此消彼长、一显一隐之分。 如果简单把儒学视为入“世” (仕)之学、道家看为出“世” (仕)之学,则汉末的 儒学失势,自然让知识分子更多转向对道家学说的关注。社会政治的混乱让历来“志 于道”的知识分子失却了心理方向。纲常混乱、政权更迭的环境让“士”们对传统 儒学产生怀疑,心灵和身体上亦受到伤害。所以部分魏晋士人目光渐次转向,开始 关注重“个体” 、 “心灵”的道家政治哲学与道家人生哲学。并于此中为自己心理和 思想层面找到了更为现实、更为自然的寄托,让心灵不再耽于在乱世无法实现的、 31 房玄龄等: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列传第五十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32 房玄龄等: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列传第五十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33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356 页。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对名教秩序的追求。这也就是老子对孔子说的: “君子得其时而驾,不得其时则蓬累 而行。 ”34 所以说魏晋隐士受道家思想影响最重。 先秦时期 (特重春秋战国) , 尚不存在 “独 尊”思想,各类思想并行,士人各取所需。此时期的隐士多为自觉致力于对道家思 想的追求和实践,并形成了隐逸以道家思想为宗的定式;而魏晋以后,隐逸文化经 过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中坚力量,无法与之分离,隐逸行为成为部分知识分子的生 活手段。一些人的“生而为隐” ,自然地承续了道家隐逸思想传统,不同于魏晋时期 隐逸思想经过集体努力得以形成。 从某种程度上说,道家思想在汉末魏晋之世才真正定性、确立及至发扬光大的。 汉初的黄老之术并非真正的道家思想,魏晋时经过知识分子集体努力,把真正发于 老庄的道家思想进行完善,终成影响后世之势力。如果没有魏晋士人(包括隐士群 体) ,道家思想不会快速融于中国士人的血液。它从心理层面给知识分子提供了心灵 寄托之所,当外界事功行为无法发挥,大可以从道家思想中找到心灵“内转向”的 途径。而魏晋隐士或具有隐逸思想的魏晋士人,正是最早一批进行此种心理体验的 群体。 2.3.1.2 玄学思想为指针 玄学发展公认分为三阶段:一为何晏、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 ;二为嵇康、阮 籍“越名教而任自然” ;三为向秀、郭象的“名教即自然” 。 玄学发展出现此三阶段走向,是由调和儒、道两家“名教” 、 “自然”冲突而致。 玄学阐释与综合了道家政治哲学、人生哲学,或者说,玄学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当 时的儒学危机。玄学发展三阶段对儒学发展有挽救作用。 此时玄风大倡,儒家思想学说被“非汤武而薄周孔” 、 “以无为为贵”的主流思 想精神边缘化, “虚无之言,日以广衍,众家扇起,各列其说。上及造化,下被万事, 莫不贵无” ,35。先不探讨玄风大倡的利弊,玄学作为魏晋时代的“普通思想” ,36影 34 司马迁: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 35 房玄龄等: 晋书卷三十五裴頠列传第五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36 汤用彤: 魏晋玄学论稿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101- 102 页。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响士人生活。儒学不再如以前主流。 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力亦广泛作用于魏晋隐士身上,令魏晋隐士具备了别代没 有的思想特质。 玄学名实之辩发展到“名教即自然”阶段,给了儒学喘息与调整的空间。此时 儒学不再对“自然”冷眼相向,多有调和举动(这与儒佛道三家在此时期趋于融合 有潜在关联,或者说“名实之辩”发展也促进了三教融合) 。玄学的名实理论,给士 人的出处提供了理论探讨空间和学理支撑。这也是隐士文化发展到东晋及六朝之时, 知识分子对于出处的思考已不再痛苦异常的原因。其时,对于优游于出处之间的 “士” ,社会和官场都予以一定程度的理解,所以陶弘景的“山中宰相” 、谢安前期 的“高卧东山”都成为可能。 玄学理论的辩难令其理论发展更符合中国传统国情,使隐士承受的舆论压力减 小,出处更加趋于自主选择。所以说,玄学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合力,对魏晋隐士特 点的形成起到了直接作用。 2.3.1.3 佛隐相通 亦佛亦隐 佛教于东汉明帝时已传入中国,但其广泛传播并被中国传统社会普遍接受却始 于魏晋之际。 佛教作为宗教具有哲学思辨特点。其进入恰逢中国哲学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抽象 思辨高度。这种思辨方式为玄学与佛学互相借鉴、佛学的中国化在思维上提供了接 轨的可能。玄学贵“无” ,佛学倡“空” ,两种理论于此点交汇时一拍即合。 “分解以 立纲维有异,而圆融以归具体则无异。 ”37两种系统的交流融合使当时名士多兼通儒 释道三家思想。佛教人士亦通融老、庄。两晋间,名僧精擅老、庄之学,于法兰“综 体玄旨” ,38慧远“博综六经,尤善老 庄 ”39等等。有些僧人本身是隐士。陈垣 先生在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评论梁代慧皎所著高僧传时说: “本书以高僧为 名,本有超绝尘世之意。当时僧众猥滥,狥俗者多,故慧皎之论,每为时所不喜。 37 牟宗三: 牟宗三先生全集二卷才性与玄理三版自序,台湾: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出版,2003 年,第 7 页。 38 释慧皎: 高僧传 ,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第 166 页。 39 释慧皎: 高僧传 ,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第 211 页。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慧皎自序于历数诸家僧传之失后,特辩之曰: 前之作者,或嫌繁广,抗迹之奇,多 所遗削,谓出家之士,处国宾王,不应励然自远,高蹈独绝,寻辞荣弃爱,本以异 俗为贤,若此而不论,竟何所纪。 故此书之作,实为一部汉魏六朝之高隐传, 不徒详于僧家事迹而已。 ”40 而“励然自远” 、 “高蹈独绝” 、 “辞荣弃爱”皆为僧人与 隐士共同特点,因此判断高僧传是“一部汉魏六朝之高隐传”有一定根据。从 高僧传中对这类人的多有记述,可以看出,佛教中部分高僧确实可视为隐士。 这种融合使当时隐逸思想吸收了“佛旨” 。 “无” 、 “空”可看成玄、佛两家对心 性修行境界的要求,把“无” 、 “空”作为修持目标。隐士则直接以“空” 、 “无”心 境来指导自己言行进行“修持” 。佛教在思想界的渗透使隐士生活目的、生活方式得 以丰富。传统知识分子不倡导“出家” ,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心的“离尘”并 不敢直接体现为形的“出世” 。所以,佛学与中国文化的融通为隐士们提供另一种心 隐的方法和理论,也导致后世在家修行的“居士”被视为“隐士” ,有的并最终成为 隐士。 2.3.1.4 儒家思想潜藏于心 “世皆称魏晋南北朝为佛老盛行、儒学衰微之世,其实不然。是时之言玄学者, 率以易、老并称、即可知其兼通于儒,非专于道。少后佛家之说浸盛,儒、道二家 多兼而治之,佛家亦多兼通儒、道之学。三家之学,实已渐趋混同。 ”41这是对当时 三种思想融和情况的准确论述。尽管当时玄学大振、佛学渐浸,儒学因多种原因导 致非主流化,但其学说并未偏废。 儒家思想似乎有种特殊力量,即使它于某时期处非主流地位,某个群体从行为 或思想上对它排斥、疏离甚至颠覆,它总能潜在地影响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言 行。传统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无论持何种思想,在言行或处事方面与儒家思想均有 暗合之处,其潜意识里对儒家思想仍有认同部分。其实,儒、道、佛三家在一些大 节上相通甚至相同:儒家持积极入世心态以期用言行实现“家国天下”的理念;道 家政治哲学强调的“大道不行,蓬累而行” ;佛家倡导心灵彻底出世,但其行为却是 40 陈垣: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第 24 页。 41 吕思勉: 两晋南北朝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第 1371 页。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真正的积极入世,佛徒们的“出家”是为使他人更好的“在家” 。可见,三种学说均 未置家国天下不顾,仅是前提条件、最后归宿各存不同。 魏晋多隐士。魏晋隐士人生前期大多受过汉末礼教的“陶冶” ,如戴逵、嵇康这 种“少好老庄”之人是少数。他们人生中后期多逢变故,令其人生观、价值观渐次 发生转向,对此,在此节不多作论述。 玄学思潮的影响让隐士或有隐逸情结的人有了排郁抒怀的方式,但其表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