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研究.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研究.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研究.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研究.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会计学专业论文)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研究 i 内 内 容容 摘摘 要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不断发展,会计违规、财务欺诈和会计造 假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公众和政府监管部门的重视。事实上,会计违规、财务欺诈和会计 信息失真,在很大程度上都可归结为会计监管缺乏或者失败。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对 会计监管模式的研究,提出一些改进我国会计监管的方式、方法的建议,以期望能有助 于规范我国会计监管,构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会计监管模式。 会计监管的已有研究成果,基本上是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基点展开讨论的。而实际 上,企业资源的提供者除了投资者之外,还包括债权人、职工、客户、供应商、政府等 各类利益相关者,它们也向企业提供了资源,它们都有获得企业会计信息和参与公司治 理的权利。因此,以减少会计信息非对称性为直接目的的会计监管,不能只局限于投资 者利益的保护,而应该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含义。正像我们所知道的,公司的背后是广泛 的利益相关者,公司这个法人主体是各利益相关者的连结点。公司的发展要依靠所有利 益相关者而不仅仅是股东。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建议建立以利益相关者保护为目的的 会计监管模式,该监管模式分为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有不同 的权力,他们根据自身权利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公司的治理和会计监管:外部利 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注册会计师、顾客、供应商、社会公众等)参与外部监管,他们 通过参与会计准则制定,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来实现会计监管;内 部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普通职工等)参与内部监管,他们通过参 与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来实现内部会计监管。在这个模式中,各个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独 特的功能和作用,但目的是共同的,就是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它们之间既相互补充 又相互制约,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相结合,共同构成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模式。 关键词:会计监管 利益相关者 模式 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研究 ii abstract abstract in rencent years,social public and government supervision department have attach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ce to the issues such an accounting irregularities ,unre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financial frau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and listed corporations. a series of questions that come from accounting supervision in china,have made accounting business to face the capital market seriously too. in fact, accounting irregularities ,unre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financial fraud are mainly due to the lack of the accounting supervision. based on these, this paper wants to clear the theories about accounting supervis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ways and advice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accounting supervision and found a appropriate mode of accounting supervision. a majority of existent literature based on protecting the benefit of shareholders. in fact ,except shareholders,stakeholder such as creditors,suppliers,managers,common employee,and consumers offer resources too, they have advantage to share information and be concerned with corporate governance. so, the accounting supervision which prevent unre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not only protect the benefit of shareholders but also should have more widely meanings. it is known that widely stakeholders maintain the listed corporation and listed corporation is the bonding point of stakeholders. listed corporation should depend on all stakeholders not only shareholders. so ,the paper advise to found a mode of accounting supervision to protect all stakeholders. the mode of accounting supervision divide into inside supervision and outside supervision and the two are linked each other,different stakeholders have different power,they are concerned with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ccounting supervision in different way basing terir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utside stakeholders (include government, cpa, consumers, public citizens, suppliers and so on) are concerned with outside supervision,inside stakeholders (include shareholders, creditors, managers, common employee and so on) are 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研究 iii concerned with inside supervision. outside stakeholders implement outside supervision through influencing accounting rules ,accounting laws and cpas audit. inside implement inside supervision through going into board of auditors and board of supervisiors.they are supplied and restricted each other ,and the same time ,make up of the mode of accounting supervision of our country together. key words: accounting supervision; stakeholder; mode 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研究 1 引 言 近年来,国内外企业都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给整个市场经济和企业本身造成 了严重危害,而会计监管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一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会 计监管问题十分关注,因此对会计监管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外已有的会计 监管理论非常丰富具体,有些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会计监管,形成了许多有影响的 理论成果,如公共利益论、利益集团论等不同监管理论观点,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会计 监管的研究。另一些研究从会计监管的主体、目标、模式等出发,也颇有成果。我国会 计监管理论的发展时间比较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 对会计监管进行了深浅不一、角度不同的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对国内会计监管的发 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虽然已有的会计监管文献非常丰富, 但还鲜有人比较全面、 系统的从保护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分析会计监管,即使是有,也只是从某一个方面、某 个角度对利益相关者给予一定关注。 基于此,本文以会计监管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运用规范分析方法、案例 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系统分析了我国会计监管的现状,并对 我国会计监管模式重新构建。之所以选择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分析,是因为利益相关 者在现代企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利益相关者同样向企业投入了资本(包括人力 资本、实物资本等) ,所以企业不仅仅是股东所有,而是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所有,各产 权主体都有权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然而一直以来,利益相关者处于信 息弱势,管理层操纵信息的生成和披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缺乏保障。会计监管的最终 目的就是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也就是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本文从利益相关者 角度分析会计监管,并提出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是符合会计监管 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初衷的。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有助于明确政府、市场、企业本身 在会计领域的行为,完善会计监管模式,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第 1 章 绪论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近几年,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会计监管问题十分关注。这是因为包括我国在内 的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会计领域都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 减缓,各种诚信危机以及制度危机暴露得日益明显。美国 500 强中排名第 7 位的能源巨 头安然公司轰然倒塌,爱尔兰联合银行出现了与巴林银行一样的巨额舞弊案件,这些轰 动案件为整个会计监管系统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我国近年来经济生活中同样出现了会计 信息的严重失真和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从 1997 年琼民源公司案发,到后来的红光实业、 东方锅炉、大庆联谊、郑百文、蓝田股份、黎明股份、亿安科技、银广夏等重大的虚假 信息披露案件都足以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尤其是蓄意的会计造假行为已 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公害。应该看到,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并非一朝一夕能见效的事情,它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中外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有效的监管是其关键一环。 凡经济发达、市场机制完善的国家,其会计监管必然是有效的;凡秩序井然、立法明确 的证券市场,其会计监管必然是有力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监管体系必然对虚假会计 信息的治理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事实上,企业经营失败、会计信息失真及违法经营,在很大程度上都可归结为公司 会计监管缺乏或者失败。会计监管作为公司内部、外部治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它可以有 效性地防止公司管理层操纵会计信息生成、披露的过程,有效地督促注册会计师勤勉地 执业,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维护各国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与发展。 应该看到,会计舞弊案的发生,既说明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又 对如何在制度上、技术上不断强化和完善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构筑一个适合中国国 情的有效的会计监管模式提出了要求。由于我国特殊的现实国情,会计监管在我国无论 作为外围的还是内在的制度约束机制,并没有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所以有必要针对我国 会计监管的现状,重新构建新形势下我国的会计监管模式。 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研究 3 本文通过研究,最终提出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从利益相关者 的角度系统分析了我国会计监管的现状,并对我国会计监管模式重新构建。之所以选择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分析,是因为利益相关者在现代企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利益相关者同样向企业投入了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实物资本等) ,所以企业不仅仅是 股东所有,而是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所有,各产权主体都有权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 权的分配。然而一直以来,利益相关者处于信息弱势,管理层操纵信息的生成和披露,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缺乏保障。会计监管的最终目的就是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也就是保 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会计监管,并提出构建基于利益 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是符合会计监管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初衷的。本文的研 究希望能够有助于明确政府、市场、企业本身在会计领域的行为,完善会计监管模式, 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1.2 国内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1.2 国内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会计监管理论非常丰富具体。自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凯恩斯、泰勒等经济 学家们就对监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会计监管的原因、必要性、运行 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丰富的会计监管理论。目前有影响的监管理论有公共利 益论、利益集团论等不同监管理论观点,指出了监管的出发点和归宿、监管中涉及到的 利益集团的影响。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会计监管的研究。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许多学者研究了会计意义上的市场失灵,指出会计信息生产 同样存在公共产品、外部经济和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而政府和公共机构通过法律和颁布 会计信息披露标准、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对会计信息加工、审计及披露行为进行约 束,可以保证会计信息供给、遏制会计信息舞弊和审计失责现象,提高证券市场依据会 计信息进行资源配制的效率,维护市场的公平。例如瓦茨和齐尔曼(1979)从市场有效 假说的角度评述了早期信息披露监管的观点1;沃克(1997)展示了监管体系的经济学 机理2;迈克林(1999)展示了监管体系的复杂框架,从欧共体区域角度探讨了政府在 推动会计协调发展中的作用3;比弗(1999)认为,会计信息涉及到外部性和某种形式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的市场失灵,如果没有规范,市场力量将导致投资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或不均衡拥有, 因为公司管理当局有动机隐瞒不利的信息4;小约翰科菲(2002)认为四个方面的原 因导致了会计监管、强制披露的存在:一是信息具有公共品的性质,二是没有强制披露 会导致成本加大,三是管理层与股东之间难以实现完美合作,四是即使在有效市场中投 资者仍然需要信息7。 近年来,国外对会计监管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对会计监管的主体、目标、模式等 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也行成了许多具有影响的理论。 例如施莱弗和格莱泽 (2001) 发表了监管型政府的崛起一文,指出会计监管的主体应该是政府,因为政府监管比 其他主体监管有其优越性, 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而阿罗(kenneth j.arrow)则提出了 “阿 罗不可能定理”认为政府的监管措施代表了一项社会福利函数的选择,根据定理,能反 映社会所有个人偏好的社会福利函数不可能存在, 因此政府的经济政策及监管理论不可 能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目标,所以政府监管是无效的。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抬头,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广泛关注,传统“股东至上” 逻辑受到挑战,这样的指导思想变化反映到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也反映到会计监管领 域。虽然在会计监管领域没有形成系统的关注利益相关者的理论,但许多学者从某一方 面入手,开始研究利益相关者对于会计监管的重要作用。如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 (1998)认为政府不能是会计监管的唯一主体,会计监管应该有更广泛的主体,因为要 考虑成本问题: “当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时,人们常常忘记,预算的约束是整个社会所面 临的问题,如果成本是集体承担的话,它可能更昂贵,在既定的成本下,人们不可能选 择这种做法。 ” ;青木昌彦(2002)认为政府监管成本高,且效率低,且妨碍正常的经 济生活8;詹姆斯.米德(1986)主张:公司的一个很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职工,应该参与 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管5;伊丹敬之(1997)认为:企业不仅仅是股东所有,员工也是企 业的所有者,所以要建立员工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9。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会计监管理论的发展时间比较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国内许多学者从 不同的角度对会计监管进行了深浅不一、角度不同的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对国内会 计监管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薛祖云(1999)在会计信息市场与市场管制 一一关于会计信息管制的经济学思考 中阐述了会计信息供求关系、 会计监管主体行为、 美斯蒂格利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研究 5 监管性质和过程等问题;陈汉文、林志毅(2001)在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管一书中比 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了证券市场会计监管的应予重视的三个问题:会计信息披露、 资产重组 会计与会计舞弊审计;徐经长(2002)在证券市场会计监管研究中演绎出了证券市 场会计监管体系的基本构成;葛家澎(2003)从安然事件分析入手对美国的监管机制进 行了反思10;刘永泽(2003)从安然事件使美国会计监管体系暴露的弊端出发,提出要 符合中国国情、顺应国际潮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个充分体现以“法律规范、 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为指导思想的有效的会计监管体系11;黄世忠(2002)从经济学 公共物品理论角度出发,提出在我国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独立监管模式的初步框架,因 为在我国政府监管比民间自律在解决市场失灵、提高信息、质量方面更具优势12。 在监管领域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国内文献成果颇多,虽然仍然没有系统的论述利 益相关者与会计监管的关系、如何通过会计监管来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但利益相关者 理论用于会计监管已经很长时间了。綦好东(2005)认为:会计管制的改进必须坚持以 公司治理为导向,有什么样的公司治理机构就应该有什么样的会计管制,企业资源的提 供者除了投资者之外,还包括债权人、职工、客户、供应商、政府等各类利益相关者, 它们也向企业提供了资源,它们都有获得企业会计信息和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会计管 制不能只局限于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而应该保护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13;陈汉文,姚尧 (1999)认为:在实施管制这一行为当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会计准则的制定,解决问 题的途径是建立一个由国家机构间接调控的、民间会计师职业团体直接制定的、由各方 利益团体施加影响的公司制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结构14; 黄世忠、 杜兴强、 张胜芳 (2002) 认为:理性的会计监管是确保资本市场提供充分信息的重要手段,与民间自律相比,政 府主导的独立监管模式在解决市场失灵、提高信息质量方面更具优势,要在我国建立以 政府为主导的独立监管模式;夏冬林、刘峰(1995)也研究了政府与会计监管的关系, 认为政府应该在会计监管中扮演正确的角色,不应该管制太紧15;杨瑞龙(2000)认为 要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即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董事会、监事会, 建立利益相关者保护的内部监督机制16;陈汉文、林志毅、严辉(1999)也指出在公司 内部与外部治理结构不健全的情况下, 不良会计政策选择是不可避免的17。 刘峰 (2001) 在研究了红光实业案例后, 认为红光实业的舞弊行为来自于这几个相关的利益方:企业管 理当局和控股股东、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含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中介机构、地方 政府、 中国证监会, 多个方面的责权利不到位进而引发了会计信息失真18; 石本仁 (2002)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提出, “对于以外部治理为主的公司,因为利益主体的分散化和社会化,会计管理体制 就会选择分权方式,在会计规则制定上,吸收多方利益成员参加” ;江玲(2005)分 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会计监管中的应用, 主张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都体现利益相关者 的利益19。 1.2.3 本文的研究视角 1.2.3 本文的研究视角 从上文的已有文献可以看出,会计监管理论蓬勃发展,百花开放,异彩分呈。国内 外学者从会计监管的方方面面、从多角度研究探讨了会计监管问题,形成了许多有意义 有价值的会计监管理论: (1) 许多经济学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会计监管的原因、 必要性、 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丰富的会计监管理论,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会计监 管的研究; (2)国内外学者对会计监管的主体、目标、模式等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也形成了许多具有影响的理论; (3)虽然在会计监管领域没有形成系统的关注利益相关 者的理论, 但许多学者从某一方面入手, 开始研究利益相关者对于会计监管的重要作用, 也颇有成果。已有的会计监管研究成果为会计理论增添了新的血液,对实际也具有很大 的指导作用。但在我国,现有的会计监管理论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成熟,也不是很系统, 特别是对利益相关者保护的研究,在理论界虽有涉猎但只是管窥蠡测。 笔者通过对会计监管理论和国内外会计监管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建立 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系统的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利益相关者对完 善会计监管的重要作用、如何在会计监管模式中体现利益相关者利益等问题,以期为我 国会计监管理论的发展完善尽一点微薄之力、为实践工作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 1.3 本文的框架结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3 本文的框架结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中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以及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介绍了文章的理论基础, 分别包括利益相关者理论、 会计监管理论和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有效的实践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经济学中的 监管理论,为内外部会计监管提供了不同的研究依据及思路。第三、四两章是文章的重 石本仁,公司治理中的会计角色,会计研究,2002-04 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研究 7 点。第三章主要分析我国会计监管现状,分析了我国内外部监管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提出构建新的有效的会计监管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四章是新的会计监管模式的构 建,是文章的核心所在。这个监管模式是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的,符合利益会计监管 理论的初衷。最后是文章的结论。本文的整体框架如下图 11: 引出 理论 依据 借鉴 启示 图图 11 本文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示意图本文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示意图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规范研究方法。本文主要是对会计监管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并试图从理论 上找到一种合理的监管模式,能在实践中发挥应有作用。 第二,案例分析方法。在对我国会计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时,引入了中航油 绪 论 建立利益相关者 保护监管模式的 理论基础 我国会计监管存 在的问题 利益相关者保护 监管模式的构建 结 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 会计监管理论 经济学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会计监管理论的比较 在外部监管方面 法律法规不健全 政府监管缺乏效率 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 在内部监管方面 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审计委员会、内审部门、监事 会都存在一定问题 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本章提出建立一个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 管模式,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会计监管,内部监管主 体参与内部监管,外部监管主体参与外部监管,各利 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的治理与监管。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事件的案例,来充实论文论证。 第三,比较分析方法。本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会计监管理论进行了比较,论证了 二者内在一致性,为建立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找到理论依据。 1.3.3 本文的创新点 1.3.3 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提出建立一个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分析了会计监管和利益 相关者理论上的一致性、 利益相关者对于完善会计监管模式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让利益 相关者参与到会计监管中来,使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理论更系统更规范。现有的 研究都是从某一方面,某个角度在监管领域对利益相关者给予一定关注,还鲜有人比较 全面、系统的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本文在这个方面是一个创新。 第二,把债权人归为内部利益相关者。本文提出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 管模式,会计监管分为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内部利益相关者通过一定途径参与内部监 管,外部利益相关者通过一定途径参与外部监管。本文把债权人归为内部利益相关者, 参与内部监管,即参与企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已有文献都把债权人归为了外部利 益相关者,本文在这一点上是一个创新。 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研究 9 第 2 章 利益相关者保护与会计监管模式的基本理论研究 第 2 章 利益相关者保护与会计监管模式的基本理论研究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2.1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公司产生的较长时间里,经济学、管理学、和公司法学都遵循“股东至上”逻辑, 认为股东是企业的唯一所有者,企业的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的所有活动都是围 绕股东利益来开展的。但是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企业界爆发了一系列丑闻,损害了包括 股东、顾客、雇员、债权人等在内的企业支持者的利益,结果导致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 急剧下降。此后公司责任和利益相关者利益成为美国公众讨论的重要话题。20 世纪 80 年代经济学领域出现的“共同所有权理论” 、公司法领域对“股东至上”逻辑的突破(从 80 年代末至今,美国已有 29 个州修改了公司法,新的公司法要求经理为利益相关者服 务,而不仅仅是为股东服务)以及管理学领域出现的“利益相关者管理” ,使得利益相 关者的理论发展达到了新的高潮。 20 世纪 90 年代由英国 25 家最大公司的领导发表的研 究报告公司的未来 (1993)认为,定义公司目的与成功、确定衡量成功的尺度时包 括企业所有的关系群体, 过分强调任何一类利益相关者都不可能导致可持续发展的竞争 绩效。如今在西方的管理学领域,到处可以听到为利益相关者服务的声音。在国内,杨 瑞龙、周业安(2000) 、李心合(2003)20等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 成果。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各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合约(杨瑞龙,周业安, 1998) ,每个产权主体都向企业投入了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实物资本等) ,所以企业不 是股东所有,而是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所有,各产权主体都有权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 制权的分配21,这对传统的“股东至上”逻辑是一种颠覆。 “股东至上”逻辑认为股东 是企业的唯一所有者,因为企业财产是由他们投入的实物资本所形成,他们承担了企业 的剩余风险,从而独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这种思想是源于资本是企业存在的 物质基础这一前提,但随着资本概念的扩展,物质基础论的解释开始不合时宜。现今社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会,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不仅需要实物资本,还需要人力资本、市场资本和社会资本。而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就是那些给企业提供各种资本的组织或个人, 包括企业的实物资本供 给者股东和债权人;人力资本的供给者经营者和一般雇员;市场资本的供给者 供应商和顾客;社会资本的供给者政府和社会公众(李心合,2003) 。所以企 业的目标不仅仅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要充分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广大利益 相关者的利益。 2.1.2 利益相关者范围的界定 2.1.2 利益相关者范围的界定 据多得(dodd)考证,公司应当对利害关系人负责的观念早在 1929 年就由通用电 器公司的一位杨氏经理在该年 1 月份的演说中反映出来。他认为,不仅股东而且雇员、 顾客和广大公众都在公司中有一种利益, 而公司的经理们有义务保护这种利益。 至于 “利 益相关者”一词,据考证最早源于 1963 年斯坦福研究所的一份备忘录,当时该词作为 一个术语,系指“那些没有其支持,组织便不复存在的集团” ,这是首次对利益相关者 有了明确的定义。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有很多种,迄今为止,利益相关者利理论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理论界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有三十多种,其中 最窄的定义仅认为股东是企业唯一的利益相关者, 而最宽泛的定义将利益相关者界定为 “影响企业活动或受到企业活动影响的个体、群体” ,这一宽泛的定义几乎可以将世界 上所有存在的、甚至现在还不存在而将来会出现的个体或群体都囊括其中,从而使对利 益相关者的研究无从下手。 现代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怎样构成的,对此问题的认识不尽相同,大致有如下五种 理解: (1)小口径理解。认为企业的唯一利益相关者就是股东,公司唯一的目标追求也 就是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 (2)小中口径的理解。认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群体包括股东、顾客和员工。至于政 府、中介组织、财务分析人员、社区等,则排除在利益相关者之外。 (3)大中口径的理解。认为除股东以外,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还包括向企业提供专 用性资本的贷款人、供应商、顾客和员工等。 (4)大口径理解。认为除股东、贷款人、员工、供应商和顾客外,还包括政府、 社区、市场中介组织、财务分析师、舆论影响者、社会公众等。 (5)特大口径的理解。这种理解把自然环境、人类后代、非人类的物种也包括在 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研究 11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列,认为企业也应对动物利益负有责任。大卫.威勒和玛丽亚.西兰 琶(2002)在利益相关者公司一书中采用最宽泛的概念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主要社会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员工和管理人员、客户、供应商和业 务伙伴、当地社区等; 第二类是次要社会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和文明社会、社会和第三世界、压力社团 和工会、媒体和评论家、贸易团体、竞争对手等; 第三类是主要非社会利益相关者。包括自然环境、非人类物种和人类后代等。 第四类是次要非社会利益相关者。包括环境压力集团和动物利益压力集团等。 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 许多学者开始探索将利益相关者界定为那些与企业有一定 的关系,并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的人。这些专用性投资可能是物质资本的 投资,也可能是人力资本的投资,通过这些专用性投资,他们与企业或紧密、或松散地 联系在一起,其紧密程度取决于其投资专用性的大小。从关联性和投资专用性两个角度 来界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 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或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 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 本文所指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实物资本的供给者 股东和债权人;人力资本的供给者经营者和一般雇员;市场资本的供给者供 应商和顾客;社会资本的供给者政府和社会公众等。 2.1.3 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 2.1.3 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 一个企业有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利益相关者,一般把参与企业内部活动的股东、经 营者和员工界定为内部利益相关者,把其他不参与企业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政 府、供应商和顾客等划分为外部利益相关者。 然而把债权人界定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是否合理呢? 银行作为企业的主要债权人和股东一样提供实物资本, 但大多时候却承担比股东更 大的风险。 “有限责任”制度表明出资人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风险,即出资者仅限于将 企业资产还给债权人,而超过其企业资产的部分不必偿还。这种制度引诱股东或经营者 去借入资本从事高度投机的项目,如投资成功,企业可获得高额回报,一旦失败,债权 人将承担大部分损失,其结果是财富从债权人转移给股东,风险却转移给债权人。而且 不完备契约给企业违约创造机会,使债权人的风险加大。大量的呆帐、坏帐的存在说明 了债权人承担风险是不可忽视的。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中国要大于美国、日本等国家,信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息不对称是银行与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缺乏像美国、日本等国 家的银行普遍采用的互派董事制度或派遣管理者制度, 使得中国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 全面沟通机制缺乏,银行对企业的直接了解较少;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程 度较高,且银行并没有对企业信息生成、披露过程的监督途径,以企业最后披露的财务 会计报告为唯一信息来源渠道,所以受“欺骗”的可能性也较大;再有,中国银行对企 业的控制手段较少,缺乏对企业内部决策、监督的干预机制,从而其利益没有保障。在 美国、日本等国家,银行贷款契约限制、互派董事制度和所有权状态依存机制等的广泛 使用,使得银行事实上拥有较多的控制企业和防范风险的手段。而在中国,实际上并不 存在银行对企业所有权的状态依存机制,也不允许银行向企业派管理者,因此,银行缺 乏对企业的控制手段,信息不对称也更加严重,承担的风险更大。 在现有的银企关系下,如果银行不能积极地干预企业的行为,将根本无法保护债权 权益,银行面临着巨大的亏损危机。因此债权人从公司的外圈走进内圈得到了我国学者 的认同。 中国公司法治理原则(草案)第六节第 3.2 条规定,公司应允许主要债权人进 入董事会,使其在公司重大经营决策上拥有参与权,有权否决有损债权人利益的董事会 决议。债权人参与企业所有权的分配是历史选择的必然。因此,在银行作为公司主要债 权人的前提下, 允许银行参与企业内部活动例如进入董事会、 监事会等, 使债权人从 “外 部人”地位转为“内部人”地位,变被动参与为主动监督。这样银行就能充分利用自己 优势对企业经营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监控,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同时保全 了债权人的权益。 根据这一思想,本文所指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经营者、员工和债权人,其 他利益相关者如政府、供应商、顾客、社会公众等为外部利益相关者。 2.2 会计监管理论概述 2.2 会计监管理论概述 2.2.1 会计监管的涵义 2.2.1 会计监管的涵义 在我国,会计监管这一概念的提出,直接源于人们对近些年来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 造假案件的关注。20 世纪 80 年代初,经济学家提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实际上已经 形成会计监督思想。然而直接将“会计监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学术概念提出, 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研究 13 特别是系统开展会计监管理论研究始于 20世纪90年代后期。 然而监管理论发展到今天, 对于什么是会计监管,在学术界仍然是莫衷一是,各执一词。目前对会计监管的涵义有 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解: (1)会计监管是指政府或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工作的干预,以确保会计工作能够 合理、有序的进行。此观点认为会计监管是对会计工作的干预,监管主体是政府或会计 职业团体。例如徐经长(2002)认为: “会计监管是指以矫正和改善证券市场中的会计 信息披露问题为目的,政府机构和中介组织依照有关的法律和规章,通过法律、经济、 行政等手段,对各类市场主体的会计行为进行的干预、管制和引导” ;庄序莹(2001) 认为: “市场监管是指人们通过政府机构或公众组织,依照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为达到 一般意义上规范的经济目标公平与效率,而对市场的自然运行状态进行干预的行 为” 。 (2)会计监管只有内部监管职能。会计监管是在处理价值信息过程中对企业生产 经营和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监管,是建立在财务活动基础上的“第二 重监管” 。也就是说会计监管寓于会计控制过程中。葛家澎认为,反映和控制是会计的 两项基本职能。也认为,由以往“反映监管”(或核算监管)职能向“反映控制”职 能的演变是客观环境变化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会计监管包括会计监控和会计管制。会计管制是指政府或会计职业团体对会 计工作的干预,以确保会计工作能够合理、有序地进行;在会计管制中,会计是管制的客 体, 是指政府或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和控制;在会计监控中, 会计是监控的主 体,是指通过会计工作去监控单位的经济活动。实际上会计监管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 面,内部的会计监管是指会计对组织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控制,外部的会计监管是指政 府或会计职业团体对组织内部会计工作的管制。 本文对会计监管涵义的界定是基于第三种观点, 认为会计监管包括会计管制和会计 监控,也就是包括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 2.2.2 会计监管的目标 2.2.2 会计监管的目标 1、决策有用会计监管目标论 决策有用论最早可追溯到本世纪 50 年代,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对古典会计学 徐经长,证券市场会计监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 庄序莹,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派批判的基础之上的。 持决策有用论的人认为会计监管的目标就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 供对他们的决策有用的信息。决策有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t.斯普劳斯 (robert.n.spruse), 罗伯特.n.安东尼(robert.n.anthony), e.s.亨德里克森(s .e.henderikson) 及美国会计学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决策有用论是指在社会、企业或者其它 组织内,旨在反映为控制各该企业或组织的经济行为,而由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程序、 方法和技术组成的,由会计人员加以管理的,用于处理经济数据,提供有助于决策状况 和其他有关经济信息的有机过程。 决策有用论的主要观点是:(1)会计监管的目标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 决策的数量化信息。 (2)会计人员提供信息是为决策服务的,因而把信息使用者作为中 心,而将会计人员拒于决策外,认为会计人员只单纯提供信息。 (3)从信息使用者的立 场出发,强调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只不过是对会计行为加以约束和限制,使其提供的信 息对决策有用。 (4)由于决策类型不同,决策者的偏好不同,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就不可 能一成不变。因此,只要提供的信息符合效用大于成本的原则,并对决策有用,无论信 息的主观程度如何,总是可取的。 (5)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中,更为强调相关性。 (6)强 调会计计量方法的多样性。如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 流入现值等。 (7)会计计量方法的精确性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要求。 2、受托责任会计监管目标论 受托责任监管论认为,会计监管的目标是在于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完成对各种 委托人的受托责任。受托责任会计监管论的思想早在会计产生之初就己经存在,但作为 一种比较完善的会计监管论则是在公司制完善的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井民雄士,恩 里斯特.j.帕罗特,弗兰克.5.萨托等。受托责任会计监管论的核心思想是,在现代生活中, 任何个人和单位, 接受了委托人的资金、 资源, 具有代他人保管和运用这些资金的权利, 对委托人就应负起下列责任:以最大的忠诚, 最使委托人满意的方式, 运用这些受托的资 金和资源,完成委托人的托付,向他们报告,请求解除责任。 受托责任会计监管论的主要观点是:(1)会计行为具有对委托人所托付的财产或资 源保证安全完整的经营责任,以及充分运用以实现经营目标(利益)的监控责任。 (2)强 调会计人员与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双重关系, 将会计人员看成是处于委托者与受托者 之间的中介角色。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中立性、不偏不倚性,会计人员只能以第 三者的身份参与到委托受托责任关系中,反映和报告受托经营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会计 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会计监管模式研究 15 人员的行为既不受委托者的影响,也不受受托者的影响,而只受会计准则的约束。 (3) 会计监管行为要运用其特有的方法,弱化和减少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各种摩擦和冲突,并 通过会计报告行为定期进行反映,为社会各部分、各成员提供“社会责任信息” ,以解 除这部分“受托责任” 。 3、广义的受托经济责任会计监管目标论 广义的受托经济责任观是一种社会概念, 它是指受托人对与其有关的所有利益关系 人的责任。这些利益关系人是一个群体,除特定的直接利益所有者外,还包括虽不是有 法定所有权但与受托人所代表的组织有着某种经济或社会联系的其他关系人。 就企业而 言,除了作为其直接利益所有者的股东或国家之外,其他利益关系人还包括投资者、债 权人、贷款人、供应商、雇员、消费者、政府部门、地方团体、银行、税务机关等等, 所有这些关系人又可称作广义的委托人。 广义的受托经济责任目标论与受托经济责任会 计监管目标论的最大区别在于委托人不仅仅是股东,而是广大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