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ppt

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研究【优秀毕业设计@word+CAD全套图纸】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研究【优秀毕业设计@word+CAD全套图纸】.rar
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研究【优秀毕业设计@word+CAD全套图纸】
答辩.ppt---(点击预览)
立题审批表.doc---(点击预览)
目录.doc---(点击预览)
正文.doc---(点击预览)
摘要.doc---(点击预览)
封皮.doc---(点击预览)
图纸总汇.dwg---(点击预览)
任务书.doc---(点击预览)
截图
QQ截图20120611214724.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611214439.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611214217.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611213840.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611213813.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611204316.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611203503.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611153215.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611153151.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611153132.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611150646.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611143120.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611134729.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611134517.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608085531.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8163427.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8162948.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8155331.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8155236.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8155214.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8155131.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8154958.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8144544.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8144501.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8144013.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8143924.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8142331.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8142228.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8142135.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8135854.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7215932.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7173855.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5165133.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5130658.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5130049.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5130037.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5125039.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5104856.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5092606.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3150312.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3145253.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3144823.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3144549.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3105941.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0164036.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20111730.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19194917.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19163621.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19162318.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19102048.png---(点击预览)
QQ截图20120518161828.png---(点击预览)
1.bmp
绘图过程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28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28697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01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4-06-01 上传人:QQ14****9609 IP属地:陕西
40
积分
关 键 词:
拖拉机 液压 悬挂 吊挂 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 研究 钻研 优秀 优良 毕业设计 word cad 全套 图纸
资源描述: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学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学号:

论文(设计)题目

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研究

指导教师


职称

教授

从事专业


研究目标内容:(不少于300字)

通过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研究,进一步阐述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土壤阻力传感器、农具提升高度传感器、主控制阀位移传感器信号的测取与处理以及单片机控制的实现。控制系统试验,表明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的自动控制是有效的。同时将农业机械装备技术融合现代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单片机控制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液压悬挂系统操作的舒适性和简捷性,准确、快速地使用和调节液压悬挂系统,可提高生产率和作业质量。

内容:液压悬挂机构 换向阀 传感器 油缸 自动控制 等内容。液压悬挂系统:由原液压悬挂系统的油泵、分配器、液压油缸、提升臂、拉杆和弹簧等组成。主要完成液压油路的控制,以完成农具的提升、中立、下降过程 。控制系统:由电磁换向阀、减压阀、小油缸、控制面板等组成。主要完成控制信号的输入,并由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和小油缸,完成分配器主阀移动位置的控制信号检测与处理系统:由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提升轴转角传感器、放大电路、CPU等组成,主要完成土壤阻力、农具提升高度和主阀位移量的信号检测与数据处理。

基本要求:

1.查阅文献不少于2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5篇;

2.完成设计说明书;

3.完成系统仿真。

序号

预期论文(设计)进度

起  止  日  期

1

论文前期准备

2011.11.1-2011.11.15

2

查找相关资料

2011.11.16-2011.12.30

3

论文起草

2012.1.2-2012.4.1

4

毕业论文整理

2012.4.2-2012.5.15

5

最后审核

2012.5.16-2012.6.8

6

毕业答辩

2012.6.11-2012.6.12

7



备注

注:一式三份,院(系)、指导教师、学生各一份,由指导教师填写。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附表1:(指导教师用)

20***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立题审批表

论文(设计)题目

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研究

题目来源

□国家级课题 □省部级课题 □厅局级课题□校级课题 □横向课题其他

性   质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应用基础研究 □其他

题目完成形式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指导教师

陈军

职称

教授

从事专业

农业机械化

协助指导教师


职称


从事专业


立题理由(立题背景、目的和意义,不少于300字)

现有的多数农用拖拉机的液压悬挂系统,其农具的提升和下降的控制部分是机械式的,由驾驶员通过操纵手柄和一套杆件机构以位移量的形式输入信号,输出量则是通过弹簧、凸轮和力、位调节杠杆机构转换成的位移量,从而实现操纵主控制阀对农具位置的调整。机械控制的液压悬挂系统采用杆件和弹性元件,结构比较复杂,弹性元件的迟滞、机械摩擦和杆件的胀缩会影响调节性能。进入21世纪后,拖拉机向大功率、低油耗、轻排放、智能化、密封和舒适性方向发展,机械式的控制系统在结构布置和性能方面已不适应现代农机发展的要求。将农业机械装备技术融合现代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单片机控制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液压悬挂系统操作的舒适性和简捷性,准确、快速地使用和调节液压悬挂系统,可提高生产率和作业质量。因此,对传统式液压悬挂系统的技术改进势在必行。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意见:


                           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自动控制研究


摘  要


   随着新兴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电子控制、人工智能、网络通讯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拖拉机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渗透。而采用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是拓宽拖拉机功能、提高其技术性能以及解决其所面临诸多技术难题的最佳选择方案,并且已经成为现代拖拉机及其配套机组的主要技术发展趋势。

   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的组成和类型。在此基础上,选择了拖拉机半分置式液压悬系统进行设计,设计新型拖拉机电控液压悬挂系统。在原拖拉机半分置式液压悬挂机构中改进设计了自动控制系统。分别阐述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土壤阻力传感器、农具提升高度传感器、主控制阀位移传感器信号的测取与处理以及单片机控制的实现。在液压油路方面,该系统用电磁换向阀控制分配器取代传统机械式的控制分配器,并设计配套油路;在控制反馈信号获取方面,系统中安装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角位移传感器;同时,对拖拉机电子液压悬挂的各种耕深控制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拖拉机电控液压悬挂控制单元设计包括硬件和软件设计.根据本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具体需求,选用Intel公司MSC-96系列的80C196KC单片机设计控制器。在软件方面,完成了主程序控制程序总体流向。


   关键词: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换向阀;自动控制

Study on Automatic Control for Hydraulic

Hitch Equipment of Tractor


Abstract


 With the perpetual innovation of the emerging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such as computer technology, electronic contro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the tractor industry is influenced greatly. Taking the integrated control technology of hydromechatronics is the best project for broadening tractor function, improving its technical performance and solving numerous facing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nd it has become the major technology trend of modern tractors and the supporting units.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composition and type of the traditional tractor hitch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this, choosing the structure of semi-partition hydraulic hitch system to carry on the design and designing a new electrohydraulic hitch system. A simple structure of semi-partition hydraulic hitch equipment and constituting of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was provided. The signal of soil resistance sensor and the implement lift height sensor and the control-valve sensor were measured and managed. The system was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SCM. The traditional mechanical splitter is replaced by proportional solenoid valve and its supporting circuit. A displacement sensor, a force sensor and an angle sensor is used for gaining feedback control signal. Furthermore, The various deep-conditioning method of cultivation of tractor electrohydraulic hitch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in this paper.

   Control unit of tractor electrohydraulic hitch system is consisted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systems. According to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system function modules, 80C196KC microcontroller of Intel Corporation MSC-96 series is selected. For the software system, we used the assembly language to finish the control system program. Its main program is used to control the overall flow of the system.


 Key words: Tractor; Hydraulic hitch system; Change valve; Automatic control


目 录

1 绪 论-1-

1.1引言-1-

1.2研究背景和意义-1-

1.2.1研究背景-1-

1.2.2研究意义-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3-

1.3.1国外研究现状-3-

1.3.2国内研究现状-4-

1.4研究内容-5-

1.5本章小结-7-

2 拖拉机电控液压悬挂系统设计-8-

2.1传统拖拉机的液压悬挂系统-8-

2.1.1液压悬挂系统组成-8-

2.1.2液压系统类型-9-

2.2 电控液压悬挂系统设计-10-

2.2.1设计方案的提出-10-

2.2.2设计方案的确定-14-

2.3 工作机理-14-

2.4 本章小结-15-

3 液压回路设计和信号处理电路设计-16-

3.1液压回路设计和硬件选型-16-

3.1.1电控液压系统回路设计-16-

3.1.2液压泵和分配器的选择-17-

3.1.3小油缸的选型-17-

3.1.4换向阀的选择-18-

3.1.5减压阀和溢流阀的选择-18-

3.2信号处理电路设计-19-

3.2.1传感器的选择-19-

3.2.2传感器信号放大电路和滤波电路设计-22-

3.2.3光电耦合器和三极管放大电路设计-23-

3.3控制回路设计-23-

3.3.1 ECU特点-23-

3.3.2 80C196KC系统设计-24-

3.4本章小结-25-

4 电控液压悬挂系统软件设计-27-

4.1主程序设计-27-

4.2 A/D转换中断程序设计-27-

4.3本章小结-29-

结论及展望-30-

参考文献-31-


附录1-33-

附录2-34-

附录3-38-

致  谢-4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现有的多数农用拖拉机使用液压悬挂系统,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可分为3 种形式:分置式液压系统、半分置式液压系统、整体式液压系统。其农具的提升和下降的控制部分是机械式的,由驾驶员通过操纵手柄和一套杆件机构以位移量的形式输入信号,输出量则是通过弹簧、凸轮和力、位调节杠杆机构转换成的位移量,从而实现操纵主控制阀对农具位置的调整。机械控制的液压悬挂系统采用杆件和弹性元件,结构比较复杂,弹性元件的迟滞、机械摩擦和杆件的胀缩会影响调节性能。进入21世纪后,拖拉机向大功率、低油耗、轻排放、智能化、密封和舒适性方向发展,机械式的控制系统在结构布置和性能方面已不适应现代农机发展的要求。将农业机械装备技术融合现代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技术和单片机控制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液压悬挂系统操作的舒适性和简捷性,准确、快速地使用和调节液压悬挂系统,可提高生产率和作业质量。因此,对传统式液压悬挂系统的技术改进势在必行。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研究背景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世界发达国家己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就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表明,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载体,把工业、自然科学等引入农业生产过程,使现代工程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品商品化率,也使现代生产技术由于有现代装备和工程技术手段的支持而得到实施和进一步发展。

   拖拉机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动力机械。我国的拖拉机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大中型拖拉机的生产能力己超过10万台,小型拖拉机的生产能力己超过200万台,各类拖拉机的拥有量已超过1500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约为80万台,配套机具的社会拥有量己超过 2000万台套(含挂车)。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大量具有高新技术装备并且性能优良的拖拉机产品将会涌入中国市场,这对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国内拖拉机工业来说,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适应市场需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善产品的技术性能,将是我国拖拉机工业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1、2]。




内容简介:
附表2:(指导教师和学生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学院(系): 机电学院 专业班级: 机制083 学生: 申林 学号: 08108063 论文(设计)题目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研究指导教师陈军职称教授从事专业农业机械化研究目标及内容:(不少于300字)通过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研究,进一步阐述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土壤阻力传感器、农具提升高度传感器、主控制阀位移传感器信号的测取与处理以及单片机控制的实现。控制系统试验,表明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的自动控制是有效的。同时将农业机械装备技术融合现代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单片机控制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液压悬挂系统操作的舒适性和简捷性,准确、快速地使用和调节液压悬挂系统,可提高生产率和作业质量。内容:液压悬挂机构 换向阀 传感器 油缸 自动控制 等内容。液压悬挂系统:由原液压悬挂系统的油泵、分配器、液压油缸、提升臂、拉杆和弹簧等组成。主要完成液压油路的控制,以完成农具的提升、中立、下降过程 。控制系统:由电磁换向阀、减压阀、小油缸、控制面板等组成。主要完成控制信号的输入,并由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和小油缸,完成分配器主阀移动位置的控制信号检测与处理系统:由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提升轴转角传感器、放大电路、CPU等组成,主要完成土壤阻力、农具提升高度和主阀位移量的信号检测与数据处理。基本要求:1.查阅文献不少于2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5篇;2.完成设计说明书;3.完成系统仿真。进度安排序号预期论文(设计)进度起 止 日 期1论文前期准备2011.11.1-2011.11.152查找相关资料2011.11.16-2011.12.303论文起草2012.1.2-2012.4.14毕业论文整理2012.4.2-2012.5.155最后审核2012.5.16-2012.6.86毕业答辩2012.6.11-2012.6.127备注注:一式三份,院(系)、指导教师、学生各一份,由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学号:08108063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研究 学院(系):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8级 学生姓名: 申 林 指导教师: 陈 军 完成日期: 2012年6月8日 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自动控制研究摘 要 随着新兴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电子控制、人工智能、网络通讯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拖拉机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渗透。而采用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是拓宽拖拉机功能、提高其技术性能以及解决其所面临诸多技术难题的最佳选择方案,并且已经成为现代拖拉机及其配套机组的主要技术发展趋势。 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的组成和类型。在此基础上,选择了拖拉机半分置式液压悬系统进行设计,设计新型拖拉机电控液压悬挂系统。在原拖拉机半分置式液压悬挂机构中改进设计了自动控制系统。分别阐述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土壤阻力传感器、农具提升高度传感器、主控制阀位移传感器信号的测取与处理以及单片机控制的实现。在液压油路方面,该系统用电磁换向阀控制分配器取代传统机械式的控制分配器,并设计配套油路;在控制反馈信号获取方面,系统中安装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角位移传感器;同时,对拖拉机电子液压悬挂的各种耕深控制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拖拉机电控液压悬挂控制单元设计包括硬件和软件设计.根据本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具体需求,选用Intel公司MSC-96系列的80C196KC单片机设计控制器。在软件方面,完成了主程序控制程序总体流向。关键词: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换向阀;自动控制Study on Automatic Control for HydraulicHitch Equipment of TractorAbstractWith the perpetual innovation of the emerging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such as computer technology, electronic contro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the tractor industry is influenced greatly. Taking the integrated control technology of hydromechatronics is the best project for broadening tractor function, improving its technical performance and solving numerous facing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nd it has become the major technology trend of modern tractors and the supporting units.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composition and type of the traditional tractor hitch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this, choosing the structure of semi-partition hydraulic hitch system to carry on the design and designing a new electrohydraulic hitch system. A simple structure of semi-partition hydraulic hitch equipment and constituting of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was provided. The signal of soil resistance sensor and the implement lift height sensor and the control-valve sensor were measured and managed. The system was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SCM. The traditional mechanical splitter is replaced by proportional solenoid valve and its supporting circuit. A displacement sensor, a force sensor and an angle sensor is used for gaining feedback control signal. Furthermore, The various deep-conditioning method of cultivation of tractor electrohydraulic hitch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in this paper.Control unit of tractor electrohydraulic hitch system is consisted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systems. According to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system function modules, 80C196KC microcontroller of Intel Corporation MSC-96 series is selected. For the software system, we used the assembly language to finish the control system program. Its main program is used to control the overall flow of the system.Key words: Tractor; Hydraulic hitch system; Change valve; Automatic control绪 论第一章 绪论1.1 引言现有的多数农用拖拉机使用液压悬挂系统,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可分为3 种形式:分置式液压系统、半分置式液压系统、整体式液压系统。其农具的提升和下降的控制部分是机械式的,由驾驶员通过操纵手柄和一套杆件机构以位移量的形式输入信号,输出量则是通过弹簧、凸轮和力、位调节杠杆机构转换成的位移量,从而实现操纵主控制阀对农具位置的调整。机械控制的液压悬挂系统采用杆件和弹性元件,结构比较复杂,弹性元件的迟滞、机械摩擦和杆件的胀缩会影响调节性能。进入21世纪后,拖拉机向大功率、低油耗、轻排放、智能化、密封和舒适性方向发展,机械式的控制系统在结构布置和性能方面已不适应现代农机发展的要求。将农业机械装备技术融合现代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技术和单片机控制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液压悬挂系统操作的舒适性和简捷性,准确、快速地使用和调节液压悬挂系统,可提高生产率和作业质量。因此,对传统式液压悬挂系统的技术改进势在必行。1.2 研究背景和意义1.2.1 研究背景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世界发达国家己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就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表明,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载体,把工业、自然科学等引入农业生产过程,使现代工程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品商品化率,也使现代生产技术由于有现代装备和工程技术手段的支持而得到实施和进一步发展。拖拉机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动力机械。我国的拖拉机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大中型拖拉机的生产能力己超过10万台,小型拖拉机的生产能力己超过200万台,各类拖拉机的拥有量已超过1500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约为80万台,配套机具的社会拥有量己超过 2000万台套(含挂车)。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大量具有高新技术装备并且性能优良的拖拉机产品将会涌入中国市场,这对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国内拖拉机工业来说,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适应市场需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善产品的技术性能,将是我国拖拉机工业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1、2。1.2.2 研究意义随着新兴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电子控制、人工智能、网络通讯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拖拉机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渗透。各国拖拉机研究人员普遍认识到,采用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是拓宽拖拉机功能、提高其技术性能以及解决其所面临诸多技术难题的最佳选择方案,并且已经成为现代拖拉机及其配套机组的主要技术发展趋势。目前在国外拖拉机上,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己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例如,麦塞福格森、雷诺、萨姆、约翰迪尔、菲亚特、钮荷兰、道伊兹等公司近几年推向市场的大功率拖拉机基本都装备了电液悬挂系统,使电液悬挂产品已经进入主流市场;在电液负载换档技术方面,不少拖拉机采用了电液控制的全负载换档的变速箱,使得负载换档操纵变得十分简单;一些拖拉机上还采用了基于CAN总线的多路传输网络系统,使得机电液一体化应用在拖拉机上达到很高的水平。由此可知拖拉机上采用了大量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些技术主要用于改善和优化拖拉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提高拖拉机的使用经济性和生产效率;提高拖拉机的操纵性能和自动化程度,降低驾驶员的劳动强度;将该技术应用在人机工程学设计中,优化人机界面,改善驾驶室操纵环境;提高机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拖拉机尾气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对拖拉机机组的性能监测、参数优化匹配和故障诊断等综合性工作。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用拖拉机上的应用必然向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拖拉机智能化的实现,是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拖拉机上的应用为先导的,以微电子技术和微机技术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机械、液压、电子、信息和控制等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拖拉机控制系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为智能化技术在拖拉机上的应用和发展开辟了道路。智能化技术在拖拉机上的应用目标不仅要使拖拉机的各个子系统实现高精度、高实时性的自动控制,而且还应使拖拉机的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逻辑判断能力,提高拖拉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工作条件下自适应地选择最佳的工作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拖拉机各子系统的工作效能,实现发动机、传动系统及悬挂系统的各子系统的自动控制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优化匹配,更好地满足对拖拉机的各项使用要求。归纳起来对拖拉机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应用最优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先进的控制理论,进一步完善原有的控制系统,提高系统对复杂工况的适应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另一方面,根据系统工程学的思想,从对拖拉机各个子系统的单独、分割监控走向相关系统联合、协调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多个子系统的信息共享,最终形成对整个拖拉机系统的全面控制体系,实现拖拉机作业机组在各种工作条件下的最优匹配。基于以上所述,加强拖拉机行业与电子产品的密切结合,走机电一体化是必经之路,加快消化吸收国外产品机电一体化的成果和经验,搞好拖拉机产品的更新换代,缩短与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的距离。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的出现和成熟,机电液一体化技术逐步被应用到拖拉机上,为提高拖拉机作业机组的性能开辟了崭新的道路。1.3.1 国外研究现状 1978年德国奔驰公司率先在其生产的农用拖拉机上采用了电液控制的三点悬挂机构,标志着商业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始在拖拉机上得到了成功应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开发,各国纷纷推出新式控制系统。德国BOSCH公司研制的农用拖拉机电子控制式液压悬挂机构采用带有数字信号处理设备的HER-D提升调节装置,其核心是一个带有8路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的微处理器和程序存储器,系统使用的传感器主要包括安装在下拉杆的磁滞伸缩式测力销和安装在提升臂上的角位置传感器。电子控制装置通过对各传感器上送来的数据进行分析,驱动液压执行元件,实现阻力调节、位置调节、压力调节。为了与拖拉机上的其它电子控制系统进行数据交换,BOSCH公司还专门开发了CAN总线结构,对悬挂系统的所有控制操作均可以通过安装于驾驶室内的控制面板来完成。该系统可以调节耕深,控制驱动轮滑转率。芬特、万国、福格森等多个拖拉机生产厂家均在其生产的几种大功率拖拉机上装备了此种电液控制装置,该装置对提高拖拉机的作业效率和质量、降低燃油消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德国Braunschweig科技大学研制了一种新式的三点悬挂装置,该装置与传统的三点悬挂装置相比具有更加简单,更加灵活的特点。首先,在上拉杆和两个提升杆上分别装有液压缸,通过相应的控制阀控制液压缸内活塞的运动,可以通过提升杆直接控制农具的升降,在机构方面省去了提升轴和提升臂,结构尺寸更加紧凑;其次,将位置传感器与液压缸集成在一起,通过将位置传感器获得的信号输入到控制系统之中进行相应的位置和速度控制,省去了传统的机械反馈控制机构,控制更加灵活。目前,该系统主要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左右提升杆的动力性能尚需提高;第二,低价位的比例阀和液压缸的优化匹配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通过实验分析,该系统中提升杆的位置偏差能够控制在几个毫米以内。由于技术原因,该悬挂装置目前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没有实用化。在耕深控制方面,日本京都大学研制了一种耕深控制系统,该系统由测量单元、控制单元、液压单元、悬挂系统连接单元、耕深设定值和死区控制单元组成。其中,测量单元主要由超声波传感器、光传感器、倾斜角度传感器和提升臂位置传感器(分压计)构成,用于测量提升臂的位移、拖拉机的俯仰角度和传感器离地面的高度;控制单元由数模转换板、接口板、螺旋阀驱动电路板与计算机组成,总体控制系统的运转,是整个控制系统的中心;液压单元模块由液压缸、螺旋阀和液压油路组成,主要用来驱动三点悬挂系统。该系统整个控制过程大致如下:由传感器得到信号与设定值比较得到误差信号,该误差信号和死区设定值进行比较,如果小于死区设定值,控制系统没有输出,当大于死区设定值时,通过计算一个控制电磁阀的负荷比参数,经过该参数的计算得到一个输出控制信号,该信号经过放大电路,放大后控制电磁阀的输出。经过试验验证,该控制系统存在随着负载的增加,拖拉机的行驶速度变慢的问题。南非Witwatersrand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利用拖拉机的轮滑率来控制耕深的方法。该系统装配在160kw的拖拉机上,主要由传感器模块、控制模块、输出模块、液压模块等组成。其中,传感器模块包括一个雷达传感器、一个磁性传感器和一个电位计,雷达传感器用来测量拖拉机实际行走的距离,磁性传感器测量拖拉机轮子行走的距离,通过计算两者之差来得到轮滑率,电位计安装在提升轴上,通过提升轴的转角来计算耕深;控制模块主要采用PIC17C44单片机,该单片机具有两个频率捕捉器、两个脉宽调制输出模块、和强大的指令集以及一个8位乘法器。该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如下:首先由传感器得到拖拉机的实际行走距离和轮子行走距离,然后通过数模转换器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入到控制单元,再经控制单元的计算将控制信号利用单片机的脉宽调制信号输出,最后经输出放大电路放大后控制电磁比例阀,从而通过液压系统来控制农具的升降。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有轮滑率来控制耕深的过程。实践证明,该控制系统的特点有:能够将土壤表面的各种阻力情况纳入控制当中;能够使拖拉机以最优的轮滑率行驶,从而得到最优的牵引效率;可以节省燃油消耗和拖拉机的作业时间。同样,该系统也存在反应灵敏度问题,因为各个环节引起的滞后问题造成了控制系统的反应灵敏度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因为雷达模块内部含有各种滤波电路,从而造成了大约200ms的滞后。第二,控制其内部的软件滤波算法引起的大约50ms的滞后问题。第三,由于系统的惯性引起的滞后。第四,当农具升高或降低时,拖拉机的后轮要先进行压缩,由于该压缩引起的滞后。上述原因引起的滞后问题造成了该控制系统的灵敏度难以提高2。综上所述,目前在国外拖拉机上,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许多公司近期推向市场的大功率拖拉机装备了电液悬挂系统,使电液悬挂产品已经进入主流市场,还有一些拖拉机上还采用了基于CAN总线的多路传输网络系统,使得机电液控制系统在拖拉机上的应用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同时,也还存在着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系统的灵敏度、可靠性和实用化方面。1.3.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具有力调节、位调节、力位综合调节的拖拉机液压悬挂装置的研究比较晚。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步研究阶段。在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一些型号的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的性能进行了田间耕作试验,希望从中找出一些有用的规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季节的影响,试验周期长,试验条件复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到了七十年代后期,国内才有人从理论上对力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进行初步研究。第二阶段为机液控制系统的室内模拟仿真及分析。进入八十年代开始了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室内仿真试验,一些具有拖拉机专业的高校先后建立了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室内仿真试验台,并基于此进行了一些有关机组动态性能的实验和理论分析,这些研究主要有拖拉机力调节系统建模、稳定性分析、动静态特性试验和理论分析、土壤阻力干扰对耕深的影响分析以及机组在实际耕作过程中诸信号之间的传递关系等,从而形成了研究的高峰,此后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八十年代后期为了跟踪国外先进技术,也开始了电子化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在原机型液压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增加电液控制装置和器件,并做了初步的试验工作。第三阶段为电液控制系统的研究。20世纪九十年代以及21世纪初,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有些高校开始探讨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新技术在拖拉机液压悬挂中的应用。文献3、4、5中提出一种新的纯牵引力传感器,拖拉机液压试验台的模拟加载控制和性能测试由一台微机来完成,对原机型的机液控制系统的动态品质进行了测试和评价。接着把单片机应用于拖拉机农具耕深控制中,对比原机型的机液控制系统与新设计的数字式控制系统,提出位置控制、阻力控制、耕深控制和力位综合控制四种方式,进行了电液控制的初步探索和伺服自动控制与计算机控制耕深的试验比较。文献6认为悬挂系统的工作特性一般属于继电器开关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开关型电磁阀进行了试验研究。文献7进一步研究了微机控制系统,采用液压伺服系统取代拖拉机原有的液压系统,运用MCS51单片机控制器对拖拉机耕作作业中的耕深进行自动控制,取代传统的机械式调节装置,并进行了田间试验。文献8中,将原有机械式液压悬拄控制系统改装为电液式悬拄控制系统,采用单片机对拖拉机电液悬挂控制系统进行了硬件和软件设计并在室内仿真试验台上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文献9在原拖拉机半分置式液压悬挂机构中改进设计了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将原有的机械式分配器控制装置改为由一些传感器、小油缸和一套配套油路驱动分配器的方式进行控制。我国当前拖拉机作业机组的生产和实际应用而言,对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的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尚缺芝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没有形成可行的解决方案。液压技术在拖拉机作业机组中的应用,仍然处于以液压悬挂的推广完善为代表的液压悬挂阶段,并且更多的研究都是针对传统机液控制系统的仿真拖拉机电子液压悬挂控制器设计和控制技术研究和实验研究,还未进入实际应用阶段10、11、12。1.4 研究内容鉴于我国拖拉机工业的发展水平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本项研究拟选择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自动控制系统,主要是液压悬挂装置及其自动控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探讨其在实现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方面的关键技术,提出一套关于拖拉机液压悬挂装置及其自动控制机电液一体化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案和理论,研究液压系统的优化匹配方法,最终设计开发新型拖拉机机电液一体化控制器系统,使拖拉机作业机组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工作条件下自动化控制工作,最大限度提高整个拖拉机作业机组的工作效能。该研究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必将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研究以约翰-迪尔天托1204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其液压悬挂系统的自动控制。本课题主要完成的内容有:1、拖拉机液压悬挂控制方法分析2、液压系统的改造,传感器选型和安装3、液压悬挂控制策略选择及研究4、液压悬挂系统电液控制的设计和研制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文献分析,对当前作业机组进行技术调查提出研究的问题和思路拖拉机悬挂机电液一体化控制策略的确定传感器、控制单元的选择与外围电路设计液压传动和液压控制系统的研究液压元件的选择与液压系统设计信号检测、传输和处理方法的研究编写系统控制软件问题与展望图1-1 研究流程图论文研究流程图如图1-1所示。1.5 本章小结本章简要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机电液一体化技在拖拉机液压悬挂机构上的应用现状。最后提出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流程图。- 7 -拖拉机电控液压悬挂系统设计第2章 拖拉机电控液压悬挂系统的设计2.1 传统拖拉机的液压悬挂系统农用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是用液压提升和控制农机具的整套系统,其功用是连接和牵引农机具,操纵农机具的升降,控制农机具的耕作深度或提升深度,给拖拉机驱动轮增重以改善拖拉机的附着性能,把液压能输出到作业机械上进行其他操作。农用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是由液压系统、操纵机构和悬挂机构三部分组成。液压系统是提升农机具的动力装置,除工作介质(液压油)外,液压泵、油缸、分配器等液压元件和附属装置组成。操纵机构是用来操纵分配器的主控制阀,以控制液压油的流动方向,它有手柄操纵机构和自动控制机构两部分组成。悬挂机构用于连接农机具,传递液压升降力和拖拉机对农机具的牵引力,并保证农机具的正常工作位置。由于液压悬挂机组比牵引机组操纵方便、机动性高,便于自动调节耕深,因此,目前国产大、中、小型拖拉机普遍采用液压悬挂系统。拖拉机要进行各种作业,就必须与相应的配套农具可靠地连接在一起。根据配套农具与拖拉机连接方式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牵引式、悬挂式和半悬挂式三种。悬挂农具通过拖拉机液压系统获得动力,实现农具的上升和降落;农具依靠悬挂机构与拖拉机可靠地连接在一起。因此,拖拉机的液压系统、悬挂机构、农具三者构成一个整体,叫做“液压悬挂系统”13。2.1.1 液压悬挂系统的组成传统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主要由:悬挂农具、悬挂机构和液压部分组成,如图2-1所示2。图2-1 液压悬挂系统示意图(1) 悬挂农具:它是农田作业的工作部件,通过悬挂机构连接在拖拉机上。悬挂农具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有犁、耙、播种机、收割机等。根据农具在拖拉机上挂接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前悬挂、后悬挂和侧悬挂三种,本论文研究对象是目前使用最广的后悬挂机组。拖拉机电控液压悬挂系统的设计(2) 悬挂机构:它由连接农具的一些杆件机构所组成。按与拖拉机机体连结点数的不同,后悬挂又有两种形式:三点悬挂和两点悬挂,如图2-2所示13。 a)三点悬挂 b)两点悬挂图2-2 后悬挂的两种方式三点悬挂农具相对拖拉机没有太大的偏摆,因而农具随拖拉机的直线行驶稳定性较好。但拖拉机走偏方向时,农具己经入土,要矫正机组的行驶方向比较困难。三点悬挂多用于中小型拖拉机上。两点悬挂农具,工作中相对拖拉机可以作较大的摆动,多用于大功率拖拉机悬挂重型或宽幅农具。(3) 液压系统:它由油泵、油缸、分配器和其他辅件组成。油泵和油缸将发动机的动力转换为农具提升所需要的力量。传统液压悬挂的主要执行部件是分配器,通过机械推拉杠杆装置调节分配器位置控制油液的流量与流向,使农具处于不同的工作位置。2.1.2 液压系统的类型在液压系统中,按油泵、分配器,油缸三个主要部件位置布置和组合方式的不同,分为分置式、半分置式和整体式三种类型,如图2一3所示13。(1) 分置式液压系统油泵、分配器、油缸分别布置在拖拉机的适当位置上,然后用油管把它们连接起来。东方红75、铁牛55、东方红28等拖拉机采用这种液压系统。这种液压系统的优点是液压元件便于专业化批量生产,系列化产品的液压元件通用性强,维修方便,由于在拖拉机上容易布置,所以易手实现农具的前悬挂和侧悬挂。它的缺点是:连接管路较长,易出现油液的泄漏;操纵机构全部暴露在外面,易受损伤;不便实现农具耕深的力调节等,目前只用于少数型号较老的拖拉机上。图2-3 液压系统类型 (2) 半分置式液压系统 分配器、油缸、操纵机构甚至油箱,都集中在一个壳体内,称为提升器。提升器通常位于传动箱之上,驾驶座之下,并兼作传动箱的盖子。油泵单独安装在一个适宜的地方,由拖拉机的动力输出轴驱动。这种液压系统的优点是结构紧凑,油路较短,液压元件与操纵机构全部密封在壳体内,因而工作较为可靠;易于实现农具的力,位耕深调节。它的缺点是:个别液压元件的故障检查不够方便。这种液压系统广泛应用于中、小型拖拉机上,如常发集团CF800、东方红300、东方红MG600等拖拉机均采用半分置式液压系统。 (3) 整体式液压系统 油泵、分配器、油缸等主要工作部件,都集中在拖拉机后桥壳体内,形成一个整体。丰收35、上海50等拖拉机的液压系统即属此种。这种液压系统的优点是:可采用力、位及高度调节法控制耕深,工作较可靠。但其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因而在拖拉机的布置上受到一定限制,拆装检查也比较麻烦,因而使用不广。2.2 电控液压悬挂系统的设计2.2.1 设计方案的提出悬挂系统的液压控制系统是提升农具的动力和控制装置,是悬挂装置中的动力部分,它一般由液压泵、提升液压缸及其他一些阀类和辅助装置组成。为了实现对液压悬挂系统的多种调节方式,液压悬挂系统必须采用电液悬挂控制方式,因此需要在按照国际标准的前提下,对约翰-迪尔天托1204轮式拖拉机液压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方案一:原拖拉机的分配器把主控制阀、回油阀和安全阀集成于一体,组成了一个总成,其输入口与液压泵通过油管连接,输出口直接与单作用液压缸无杆腔相连,这样安装节省了空间,减小了油道的长度。因此,为了尽量采用原拖拉机的液压元件,例如液压泵、液压油缸、滤清器、油管等。我们提出采用电液比例方向阀、电磁溢流阀、单向节流阀、压力表及压力传感器等,代替原拖拉机的分配器,如图2-4,2-5所示。图2-4 电控液压悬挂系统原理图a图2-5 电控液压悬挂系统原理图b电控液压悬挂系统由液压悬挂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信号检测与处理系统组成。工作中,当电液比例换向阀左端电磁铁通电时,液压泵输出的高压油经过电液比例方向阀,再经过单向节流阀的单向阀进入液压缸的无杆腔,使农机具提升;当电液比例换向阀右端电磁铁通电时,同时控制电磁溢流阀的电磁铁断电,则液压泵输出的油液经过电磁溢流阀流回油箱,液压泵处于卸荷状态。而在农机具自重作用下,液压缸无杆腔的液体被排出,使农机具下降,被排出的液体经单向节流阀的节流阀和比例方向阀流回油箱。 方案二:与方案一不同,不使用其它的液压元件代替原拖拉机的分配器,由于液压悬挂系统控制农机具的提升、中立、下降过程主要是通过控制分配器中主控制阀的移动位置来完成的,因此,为了为了尽量采用原拖拉机的液压元件,例如液压泵、液压油缸、图2-6 电控液压悬挂系统原理图c1 背压阀 2光电耦合器 3电磁换向阀 4中央处理器 5控制面板 6小油缸 7 力传感器 8活塞杆 9位移传感器 10角位移传感器 11回油阀 12单向阀 13液压缸 14分配器 15主控制阀 16减压阀 17油泵 18滤油器 19油缸滤清器、油管包括原拖拉机的分配器。我们提出用简单的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组成的液压油路控制一小油缸的方案,通过小油缸活塞杆与主控制阀的固接及移动来控制分配器主控制阀的移动位置,近而达到设计目的,控制农机具的提升、中立、下降过程。如图2-6所示。 方案二中电控液压悬挂系统也包括液压悬挂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信号检测与处理系统。 液压悬挂系统:由原液压悬挂系统的油泵、分配器、液压油缸、提升臂、拉杆和弹簧等组成。主要完成液压油路的控制,以完成农具的提升、中立、下降过程。 自动控制系统:由电磁换向阀、减压阀、小油缸、控制面板等组成。主要完成控制信号的输入,并由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和小油缸,完成分配器主阀移动位置的控制。 信号检测与处理系统:由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提升轴转角传感器、放大电路、CPU等组成,主要完成土壤阻力、农具提升高度和主阀位移量的信号检测与数据处理。设定调节量工作中,操作控制面板上的调节旋钮,电信号输入控制电路使电磁阀换向,改变小油缸中的液压流向,使小油缸位移,推动主阀移动,农具提升或下降。主阀的位移量则电磁阀 CPU小油缸位移传感器主阀液压油泵油缸转角传感器提升臂反馈量悬挂机构 农具压力传感器耕深图2-7 力、位调节的信号传递路线方框图由位移传感器检测并控制。随着农具提升(下降)高度的变化,提升器轴转角传感器测得电信号不断变化,当转角信号(提升高度)与操纵信号进行比较量达到预定值时,CPU发出信号,操纵电磁阀动作,小油缸位移,主阀移动使农具处于中立状态。农具入土后,随着耕深、土质和湿度的不断变化,土壤的阻力不断变化。该变化经上拉杆反应在弹簧总成上,并通过弹簧杆作用在压力传感器上。压力传感器测得其压力信号与预置参数相比较,当达到预值时,控制系统使电磁阀动作,改变油路,使小油缸带动主阀移动,改变分配器油路,使液压悬挂系统对农具进行相应的提升或下降。力、位调节过程的信号传递路线如图2-7所示。2.2.2 设计方案的确定方案一是针对改进分配器,即用电液换向阀来代替液压悬挂系统分配器的作用,进而实现电液控制的自动控制。方案二用小油缸控制分配器的主控制阀,简单方便,轻巧,并不会有太大的能量损失。综合上述两种电控液压悬挂系统的方案提出过程及依据,两个方案各有优劣,最终选择方案二作进一步的设计研究。2.3 工作机理拖拉机电子液压悬挂可以实现悬挂的可调速提升、下降。耕深调节方式有:位调节、力调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调节。该系统整体框架如附录一图所示。 系统控制面板设计如图2-8。图2-8 控制面板1、 锁定开关 2、四位旋钮(a下降位b停止位。上升位d工作位) 3、下降指示灯 4、上升指示灯 5、耕深设定旋钮 6、综合调节开关 7、力调节开关 8、位调节开关 9、位调节指示灯 10、力调节指示灯 11、综合调节指示灯 12、位置非安全报警指示灯 13、悬挂载荷非安全报警指示灯 控制面板主要由:四位旋钮、耕深设定旋钮、工作选择按键、工作指示灯和报警示灯五部分组成。该面板主要功用是完成人机交互通信作用。拖拉机驾驶员通过控制面板控制悬挂,并由控制面板了解悬挂的工作模式以及判断系统是否工作于安全工作区域。左边的四位开关旋钮可以控制悬挂上升和下降,处于上升或下降工作状态时,对应三角形工作指示灯点亮表明工作状态。当四位开关旋钮处于工作位,操作人员可以选择各种工作调节模式(位调节、力调节和综合调节),选择确定后,控制面板将信号送给主控制器单元,系统进入对应的工作模式控制拖拉机电控液压悬挂进行相应的工作状态,此时控制面板上对应菱形工作状态指示灯点亮。 拖拉机悬挂犁耕地机组的位调节系统是一种位置控制系统,它要求农机具与拖拉机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当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位调节起作用,系统自动使农机具回到原位。设定值是用户希望达到的耕地深度,拖拉机工作时的实际耕深由提升臂转轴上的位置传感器间接测量出来,并作为反馈信号。此反馈信号通过一定的信号处理后送入CPU控制芯片,经采样、A/D转换和数据处理,与设定值比较得到偏差量e,如果偏差量e过位调节的控制范围士10%(参见国标 GB1593-79),程序根据e的大小由HSO口输出一的PWM波,经过驱动后形成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控制信号。在此信号作用下,电磁换向阀按PWM占空比进行开关闭合量调节来改变液压系统中液压油的流动方向和流量,从而使农机具提升或下降。农机具由e的正负决定上升还是下降。偏差信号e越大,阀芯开口量越大,输出油液越多,农机具动作就越迅速。当e在士10%范围内,也就是悬挂系统工作与死区范围内,农机具处于稳定工作状态。为提高控制精度,士10%范围降低为士2.5%。 拖拉机悬挂犁耕地机组的力调节系统是以维持拖拉机发动机负荷平稳为目的的恒值消扰控制系统,它通过上拉杆轴向力的不变来保证拖拉机牵引阻力的近似不变。牵引阻力作用在上拉杆上改变其拉压力,通过力传感器直接测量作用于上拉杆的拉压力。力传感器输出的电压经过放大电路、滤波、电压保护等信号处理后,送给 CPU芯片,进行采样、A/D转换和数据处理,并与设定牵引阻力比较,产生一个偏差量e。根据e的大小由CPU通过HSO口产生一定占空比的PWM波,再经过功率放大控制电液比例换向阀改变液压系统中液压油的流动方向和流量,从而使农机具提升或下降。农机具由e的正负决定上升还是下降。当e的大小在控制范围士2.5%内,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农机具不升不降。2.4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述了传统拖拉机的液压悬挂系统,并简述了液压悬挂系统的组成及类型,针对JD-1204拖拉机的半分置式液压悬挂系统,进行分析提出了两套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两套方案都是利用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提出的,并最终确定方案做下一步的设计工作。液压回路设计和信号处理电路设计第三章 液压回路设计和信号处理电路设计3.1 液压回路设计和硬件选型3.1.1 电控液压系统回路设计 根据系统的设计要求和液压执行元件的工作状况设计液压基本回路,在电控液压悬挂系统自动控制中,所选择的液压回路必须使液压执行元件实现各项功能。根据农田作业中的基本要求,电控液压悬挂系统需满足农具的提升、中立、下降的要求。电控液压回路如图3-1所示,由三位四通电磁阀、小油缸、分配器、油泵、减压阀和溢流阀等组成。设计时,应根据约翰-迪尔天拖1204拖拉机系统的工作压力、流量、功率的大小以及系统对温升、工作平稳性等方面的要求选择回路,以满足上述要求。其中约翰-迪尔天拖1204拖拉机相关参数如表3-1所示。表3-1 JD1204拖拉机相关参数拖拉机型号系统额定输出 压力 /MPa液压输出总流量 L/min提升能力(悬挂点后610mm外) /Kg液压泵转速 r/min电气系统 /VJD-12041959.53150250012图3-1 电控液压系统回路1. 背压阀 2电磁换向阀 3小油缸 4活塞杆 5回油阀 6单向阀 7 分配器 8主控制阀 9减压阀 10油泵 11滤油器 12 油缸由于所采用分配器中推动主控制阀弹簧的最大负荷力为1000N,因此控制主控制阀的小油缸内的油压大于720 kPa即可,远小于油泵的输出压力19 MPa.为了系统的安全和节能,悬挂系统中要有减压回路。在回油路中,控制分配器主阀的小油缸的出油口,如果直接和油箱相连接,系统会出现负值负载。为了减轻负值负载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回油路上装有背压阀,在背压阀作用下,小油缸的速度受到限制,防止出现速度失控现象。根据溢流阀的特点和性能,可用溢流阀做背压阀。由于小油缸要实现向左、右运动和中立3种状态,设计系统油路时,为实现系统的自动控制,需要一个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液压回路如图3-1所示。3.1.2 液压泵和分配器选择泵的主要参数有压力、流量、转速、效率,为了保证系统正常运转和泵的使用寿命,一般在固定设备系统中,正常工作压力为泵的额定压力的80%左右,泵的Q要大于系统工作压力。经分析计算约定约翰-迪尔天拖1204拖拉机的液压泵型号为CB-Q30,查14 P20-152 表20-5-6,相关参数如表3-2所示。表3-2 JD1204拖拉机液压泵相关参数类别型号排量 ml/r压力 /MPa转速 r/min容积效率/%额定最高额定最高外啮合齿轮CB-Q20-6020252000250092 同时电控液压悬挂系统中的分配器,使用JD1204拖拉机开心式半分置式液压系统的分配器。3.1.3 小油缸的选型 电控液压系统中用小油缸活塞杆的运动来控制分配器中的主控制阀,以实现液压悬挂系统中的油路换向,进行农具的相关操作。分配器内的弹簧对主控制阀的负荷力为1000 N,分配器中主控制阀的位移量为25 mm。在提升器中,小油缸的安装空间为宽80 mm,高150 mm,长200 mm,由此可初步确定小油缸的最大外径不能超过80 mm。查14 P20-282 表20-6-2,不妨令液压缸的内径为50 mm,即D=50 mm。又查15 P115 表4-4,由于液压缸的工作压力小于10 MPa,于是选往复运动比=1.33,则由15 P114 式4.24得活塞杆径: 查14 P20-282 表20-6-2,取d=25 mm。下面确定小油缸的工作压力P,由于所采用的推动分配器主控制阀弹簧的最大负荷力为1000 N,因此,控制主控制阀的小油缸内的油压: 又液压回路中存在背压,即小油缸的出油口存在背压,取小油缸的工作压力为3MPa。查14 P20-282 表20-6-2 活塞行程系列,取活塞的最大行程为又活塞长度: 导向套长度 : 于是小油缸的长度: 最终,取 。 综上,查14 P20-311 表20-6-30,取小油缸的型号为HSGF-50/25E。3.1.4 换向阀的选择换向阀是实现油路的换向、顺序动作及卸荷等功能的阀门。根据小油缸控制分配器主阀完成提升、中立、下降的需要及压力、流量和拖拉机采用直流电的条件,查14 P20-528 表20-7-164选择DSG-G01-3C-2A-D24-5O型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如图3-2所示。图3-2 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此电磁换向阀配有强吸力,高性能的湿式电磁铁,具有高压、大流量、压力损失低等特点,其非常适用于农业机械及车辆中。其最大流量为63 Lmin,最高压力31.5 MPa,T口允许背压16 MPa,最高换向频率为300次min。3.1.5 减压阀和溢流阀的选择减压阀是一种利用液流流过缝隙产生压降的原理,使出口压力低于进口压力的压力控制阀。在电控液压系统中,减压阀作为稳定油路工作压力的调节装置,使油路的压力不受油源压力的影响。由于小油缸工作压力变化较小,选择定值减压阀的型号为PRCV-G10-1-32型,由上海公新机械有限公司供应。其中: PRCV-单向减压阀; G-安装形式板式安装; 10-公称直径32mm; 1-压力调节范围7-70MPa; 32-设计号低压型。溢流阀在液压悬挂系统中做背压阀用,背压阀装于液压系统的回油路中,给液压系统形成一定的背压力,以增加小油缸的运动平稳性。根据油路的流量确定其型号为RF-G06-1-32型,由上海公新机械有限公司供应。其中: RF-溢流阀; G-安装形式板式安装; 06-公称直径20mm; 1-压力调节范围7-70MPa; 32-设计号低压型。3.2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3.2.1 传感器的选择在电控液压悬挂系统中,需要把主控制阀的位置信号、农具的提升位置信号和土壤阻力对弹簧杆的压力信号传给CPU,以进行数据处理和发出控制指令。主控制阀的位置信号用位移传感器,农具的提升位置信号用提升轴转角传感器,土壤阻力对弹簧杆的压力信号用压力传感器。农具提升时,油缸的活塞杆推动内提升臂使提升臂轴转动,经外提升臂和上下拉杆带动农具提升。提升臂轴的转角反映了农具的提升高度,安装在提升臂轴上的转角传感器,根据提升臂轴的不同转角输出不同电量。传感器采用BT13-WYT-2转角传感器,其技术参数见表3-3所示。无触点角度传感器将机械转动转化为电信号输出,无电接触点的测量出转动的角度。与线绕式、金属膜式或导电塑料式电位器相比,该传感器具有以下特点: 无触点,高灵敏度,极长寿命; 无噪声,高重复性,单调无限分辨率; 无磨损,高可靠性,高频响应特性好; 低转矩,360连续转动,输出信号不受潮湿环境影响。 磁敏电阻式角度传感器广泛应用于航空、电子、机械、纺织、轻工、船舶、冶金等诸行业,尤其适用于机械变化频繁,环境恶劣,需要使用寿命长的场合。拖拉机工作过程中农具的提升、中立、下降由分配器主阀的位置来确定,主阀的位置是由小油缸的活塞杆控制的。主阀的位置由位移传感器检测,位移传感器采用LVDT差动式直线位移传感器,其技术参数如表3-4所示。表3-3 BT13-WYT-2转角传感器参数型 号BT13-WYT2机械转角轴承固定 360可连续转动线性量程45(90)独立线性度1.5%输入电压DC12V工作电流5mA输入阻抗5K30%灵敏度2.5%Vin /10分辨率理论上连续使用温度-25+55温度系数0.05%DVout/Vin/湿度范围095%表3-4 LVDT差动式直线位移传感器参数供电电压直流9V-12V 供电电流电压输出型供电电流12mA位移量程0-50mm 量程输出信号Modbus RS232数字信号交流信号0.5-4.5VDC0-5VDC或-5V至+5V输出噪声25 Arms线性误差0.15%重复误差0.01% of FS使用温度-25-+85温度系数零点0.01%/灵敏度0.025%/承受冲击力150g/11ms承受加速度20g(1) LVDT差动式直线位移传感器的特点: 直流单电源供电,内置高性能信号调节器,无待机消耗; 外径20mm,或12mm,不锈钢304外壳; 电子元器件全密封设计,防尘防水防油污、抗辐射,野外作业亦可; 安装简单,无需调零; 非接触式,无滑动触点,使用寿命长。(2) LVDT差动式直线位移传感器的检测铁芯与传感器主体分开。传感器主体是中空的圆柱体,固定在某个地方,将铁芯与被测物体连接,铁芯在传感器主体中空的空间里来回穿梭,由此检测出被测物体移动的距离。其检测元件之间无接触,非接触式,没有任何摩擦,寿命长,频响高。常见应用领域有:机械设备的距离移动,如冲床、轧机、柴油机、油缸(液压缸)、试验机、注塑机等机械零部件的移动检测。农具入土中的土壤阻力测定,是通过上拉杆对力调节弹簧的作用力来反映的,该力通过弹簧杆作用在压力传感器上,当压力变化时,输出电量变化。压力传感器采用BCM传感技术公司提供的应变式力传感器,其结构形式为轴销式。压力传感器原理图如图3-3所示。图3-3 压力传感器原理图表3-5 KMB060A30-15压力传感器参数传感器类型KMB060A30-15电源电压(电流)812v温度灵敏度系线性度数1.25%/10工作温度范围-35- +125插头类型3-针插头正常行程10mm线性度2 将农具作用在下拉杆前连接点的牵引力引起的剪切力转变成磁场力。无载荷时,初级线豳的两级之间形成对称的磁场,在压力或张力作用下,等方性磁场的磁场特性发生变化,因此磁场变为不对称,从而次级线圈的两极之问的磁场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将造成次级线圈中磁通量的变化,同时,在次级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压。感应电压与外界拉力或压力的大小对应成比例。其技术参数如表3-5所示。3.2.2 传感器信号放大电路和滤波器的设计由于传感器输出信号较弱,角位移传感器的工作电流小于5 mA,压力传感器输出电压为0.5V,信号需经放大电路放大。3个传感器的输出采用同一种放大电路,如图3-4所示。图3-4 传感器放大电路图该放大电路为两级放大,两级都是反向输入:第一级由LM358A组成模放大,R1为调节电位器,由它输入一个补偿电压,适当调节它的大小,可以抵消放大器本身的失调电压,消除传感器输入的共模干扰信号。电路中取R2=R3=R4=R5;第二级由LM358B组成反向放大电路。图中C1、R10、C2组成型滤波电路,以滤除噪声。其中LM358内部包括有两个独图3-5 LM358的引脚图立的、高增益、内部频率补偿的双运算放大器,即LM358A、LM358B,适合于电源电压范围很宽的单电源使用,也适用于双电源工作模式,在推荐的工作条件下,电源电流与电源电压无关。它的使用范围包括传感放大器、直流增益模块和其他所有可用单电源供电的使用运算放大器的场合。LM358的引脚图如图3-5所示。3.2.3 光电耦合器和三极管放大电路设计电路中涉及到电磁换向阀。为了消除执行机构对CPU系统的干扰,电路中使用光电耦合器进行信号传递,以隔离执行机构与单片机系统之间的电气联系。光电耦合器输出电流较小(1020 mA),不能直接驱动大的负载。因此,设计了三极管放大电路来驱动负载,而将光电耦合器放在驱动器前面。光电耦合器由发光源和受光器两部分组成。把发光源和受光器组装在同一密闭的壳体内,彼此间用透明绝缘体隔离。发光源的引脚为输入端,受光器的引脚为输出端,常见的发光源为发光二极管,受光器为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其工作原理是:在光电耦合器输入端加电信号使发光源发光,光的强度取决于激励电流的大小,此光照射到封装在一起的受光器上后,因光电效应而产生了光电流,由受光器输出端引出,这样就可以实现电一光一电的转换。图3-6 电磁换向阀控制电路原理图当光电耦合器前端为低电平时,光耦后接通三极管放大电路驱动电磁换向阀的左(或右)端电磁铁,控制小液压缸向右(左)运动,进而控制农具升降,达到耕深自动调节的目的。控制电路原理图如图3-6所示 。3.3 控制回路设计3.3.1 ECU特点 80C196KC单片机的组成可分为CPU及片内外设备两大部分,CPU为16位单片机,其结构特点有16:(1) CPU的主要部件寄存器算术逻辑单元RALU没有采用常见的累加器结构,而是寄存器寄存器结构,CPU的操作直接面向00H-01FFH的片内寄存器空间(其中 OOH-17H共24字节为特殊功能寄存器 SFR,18H-01FFH共488字节称为寄存器阵列),CPU与外设的通信均是通过各SFR,寄存器阵列或存储器控制器来进行的。这样通过SFR来直接控制F0口,加速了数据的传递和交换。这种结构消除了累加器的单一功能。(2) 内部分频电路为2分频,两个震荡周期构成一个状态周期,它是80C196KC的基本时间单位,即运行时间是以状态周期为单位计算的。在12MHz的晶振下,一个状态周期为167ns。这样对于12MHz晶振,该单片机执行16位乘16位(3操作数)的乘法需2.83us,比MCS-51系列单片机快了许多。(3) 80C196KC有多种总线的操作方式,可以16位地址/数据复用的标准总线、8位外总线、以及在运行过程中,80CI%KC的总线可以动态的配置为16位或8位。本系统采用16位地址/8位数据复用总线。在多机共享存储器系统中,80C196KC也具有DMA功能,还可以出让总线。(4) 80C196KC有三种特殊的工作方式:闲置方式IDLE、掉电方式POWERDOWN和测试方式ONCE。用于满足一些系统对低功耗和编程的要求。(5) 三个PWM输出口。具有高速输入输出口HSI/HS0,HSO具有CAM事件锁定功能。(6) 具有2个16位的定时/记数器,具有16位监视定时器WDT。(7) A/D转换器可以用作8位或10位,其采样时间和转换时间可以编程。表3-6给出了80C196KC芯片的功能列表。表3-6 80C196KC芯片的功能列表型号80C196KCROM(KB)16寄存器 RAM/B488定时器/计数器2A/D通道8I/O引脚48捕获/计较HSIO串行口1PWM3速度/MHz16-20寻址空间/KB64其他主要特征PTS3.3.2 80C196KC系统设计(1) 时钟电路80C196KC需要一个时钟源进行操作,时钟频率在6-12MHz之间。这个时钟可由外界晶体和内部电路构成的晶体振荡器产生,也可以由外部时钟直接提供。本系统采用如图3-7所示的晶体振荡器电路提供时钟源。 图3-7 时钟电路图 图3-8 复位电路 (2) 复位电路 本控制系统设计有手动复位电路,如图3-8所示。图中RESET连接到复位脚RESET,S6为复位开关按钮。80C169KC的复位引脚低电平有效,所以RESET键按下时RESET引脚电平被拉低,系统被复位。 (3)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本控制系统通过UART0串口通信方式将采集数据传输给上位机,这样便于实验后对系统运行状态数据分析。UART0与8OC196KC的接口电路如图3-9所示。CPU串口采用模式1与PC计算机通讯,波特率为:9600B/s。在程序中定时给PC计算机传输数据,所得数据作为实验分析使用。图3-9 串口通信电路图3.4 本章小结 本章继第二章在方案二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设计,主要完成了液压油路的设计及硬件选型和信号处理电路设计,其中包括电控液压系统回路设计、液压泵和分配器的选择、小油缸的选型、换向阀的选择、减压阀和溢流阀的选择、传感器的选择、传感器信号放大电路和滤波电路的设计、光电耦合器和三极管放大电路设计等内容。系统的对液压悬挂系统进行了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电控液压悬挂系统的软件设计第四章 电控液压悬挂系统的软件设计 一个控制系统要正常工作,仅有硬件部分是不够的,还需要软件部分的配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本章主要介绍电控液压悬挂的软件实现。4.1 主程序设计 本控制系统设计了耕深的3种调节控制方式:位调节控制、力调节控制和力位综合调节控制。控制方式的选择由控制面板的按键来实现。电控液压悬挂系统的主程序框图如图4-1所示。开始CPU寄存器初始化80C196KC芯片初始化显示压力、转角传感器标定CPU开中断显示“CAEU”等待键中断中断? No Yes 中断子程序4-1 主程序框图4.2 A/D转换中断程序设计在实现A/D转化过程中,程序通过向A/D命令寄存器直接写入命令来实现通道选择和A/D转化器的启动。在80C196KC单片机中采用逐次逼近算法实现A/D转化。转化原理是:把一个以二进制规则变化的参考电压序列逐次与模拟输入作比较,以寻找一个与输入最接近的参考电压。首先,以满量程参考电压的1/2作为测试电压,与输入作比较,相当于把10位二进制值的O111111111b与输入作比较。若输入模拟电压小于测试电压,则让SAR的10位为0,即把满量程电压的1/4作为新的测试电压,与输入作比较。若这一次是测试电压低于输入电压,则把SAR的第9位置1,再把位8清除,作为下一个测试电压(01011111llb),与输入再作比较,以此类推,直至作完10次比较。最后在逐次比较寄存器中就可以获得10位转换结果。 A/D结果寄存器位于02H和03H。它不能按字读取,必须按2个字节分别读取。结果寄存器除了存放转化结果以外,还包括有通道号以及A/D转化器的状态信息。程序将转化结果从A/D结果寄存器中取出存放到指定A/D转化结果寄存器。A/D转化程序的启动时间间隔是由采样频率设定的,当采样频率到产生中断进入A/D转换子程序。A/D转换程序流程为:现场保护、寄存器初始化、A/D转化通道选择和启动A/D转换、等待转换完成、读取并储存A/D转换数据、判断所有通道是否转换完成、返回程序。具体流程如图4-2所示。图4-2 转换程序模块流程图电控液压悬挂系统的软件设计本系统中具体A/D转化程序实现原程序如下:AD_INT:PUSH FPUSH AXCLR AD_NUMCLR AXCLR BXCLR CXCLR DXnextad:ADDB AD_COMMAND,AD_NUM,#1000BNOPNOPNOPNOPcheck:JBS AD_RESULT_LO,3,checkLDB AL,AD_RESULT_LOLDB AH,AD_RESULT_HIADDB DL,AD_NUM,AD_NUMLDBZE DX,DLSHR AX,6ST AX,RESULT_TABLEDXINCB AD_NUMANDB AD_NUM,#00000lllBCMPB AD_NUM,#0000010lBJNC nextadPOP AXPOP FRET4.3 本章小结 本章对拖拉机电控液压悬挂系统的软件作了设计研究,主要是主程序框图设计和A/D转换中断程序设计。还有部分相关软件程序仍待设计,但由于学习深度的不够深入,未能完成。参考文献结论及展望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应用于拖拉机液压悬挂,可以通过电子控制系统精确控制悬挂耕深,实现拖拉机液压悬挂的自动化,从而提高拖拉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简化驾驶员操作复杂程度。但由于拖拉机液压悬挂机械系统存在着较强的非线性因素使得利用传统控制方法对拖拉机液压悬挂进行精确控制比较困难。 本文以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为研究对象,以JD-1204拖拉机为研究载体,针对传统拖拉机半分置式液压悬挂系统结构中手动机械式控制液压悬挂系统作以改进研究,选用 Intel 80C196KC单片机进行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自动控制回路和相关电路设计,并进行少许的软件编程,最终作出了JD-1204拖拉机半分置式电控液压悬挂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可以实时采集包括位移、牵引力、耕深、比阻等试验数据;并能根据设定数据和采集信号,进行实时监控;传感器将采集的信号经信号处理后传给单片机,单片机获得试验数据后,进行数据处理,实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做出判断,并向执行机构发出信号进行纠正。查询有关文献得知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自动控制的动态性能试验包括了位调节、力调节、力位综合调节等控制方式的试验。结合本文研究得知当输入信号给定后,工作中不再变化,当土壤出现扰动力使农具上的作用力偏离给定值,或由于发动机转速升高油液压力变大或油缸油液泄漏引起的犁架升降时,控制系统就自动消除偏差以维持农具的工作阻力或耕作深度,实现对拖拉机电子液压悬挂耕深的精确控制。 拖拉机电控液压悬挂系统的研究是个复杂的课题,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制,对电控液压悬挂控制的研究工作还有许多有意义的工作没有深入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个人未能将设计研究实物化,所以希望在有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计研究。 2、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面板与微控制器之间的连接线比较多,希望早日可以把CAN总线技术应用于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和其他电器设备当中。 3、由于时间有限,没有完成滑转率和综合调节研究,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可以把系统研究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庞昌乐,谭或,鄂卓茂.拖拉机作业机组智能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6(4):71一752 王沁敏.拖拉机电子液压悬挂控制器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D.江苏:南京农业大学2008.3 周云山,张兰义,秦维谦.一种新的纯牵引力传感装置J.拖拉机,1989,54 周云山,张兰义,秦维谦等.拖拉机液压悬挂动特性数字模拟加载试验台的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1990(1):35一405 周云山,张兰义,秦维谦.数字式农具控制系统J.拖拉机,1990(3)6 方昌林,吴建华.拖拉机悬挂系统电液控制的理论和试验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1994,25(3):6一117 程文祥.拖拉机耕深微机控制系统的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1995,26(3),15一198 谢斌,李庆和.采用16位单片机的拖拉机,悬挂控制系统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7(6):68一719 王会明,王会明,侯加林,赵耀华,李东民.拖拉机液压悬挂机构自动控制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06,10(37):42一4910 吴国祯,程文样等.拖拉机耕深自动监测与控制J.农业机械学报,1993,24(1):31一3511 谭或,谢斌,鄂卓茂.拖拉机作业机组电液悬挂控制系统的研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7(6):64一6712 宗伯华,庞昌乐,鄂卓茂.拖拉机作业机组仿真试验台及其综合控制研究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4(3):12一1513 李文哲,许绮川.汽车拖拉机学(第二册)底盘构造与车辆理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4 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液压传动M.化学工业出版社.15 姜继海,宋锦春,高常识.液压与气压传动(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 徐爱卿 .Intel 16位单片机(修订版)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4.17 范蟠果.单片机试验与应用系统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18 Intel 8X196KC/KD USERS MANUALM,1992.19 刘义,高翔,王寅晓,沈泽方.拖拉机-电-液悬挂系统耕深自动控制的研究J.2012,40(1)20 沈则方.拖拉机电控液压悬挂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分析D.江苏:江苏大学2010.21 谢斌.拖拉机仿真作业机组悬挂系统电液控制技术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0.22 尹丽菊,彭荣群,陈平,申晋.牵引力测试中传感器信号的前置处理J.2007,34(4):47一4823 袁越阳,鲁植雄,鞠卫平,陈明江.基于控制局域网的拖拉机液压悬挂电控系统J.2009,40(1):9一1424 王沁敏,鲁植雄.基于单片机的拖拉机电液悬挂控制系统的设计J.2008.25 秦曾煌.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6 杨黎明,王智相.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手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27 Andrew, J.Scarlett. Integrated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tractors and implements: a review of potential opportunities relating to cultivation and crop establishment machinery .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30(2001):167一19128 H.F.AL-Jalil, A.Khdair, W.Mukahal.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an adjustable three-point hitch Dynamometer J . Soil&Tillage Research ,62(2001):153一15629 Jeyong Lee,M.YamaZaki,A.Oida,H.Nakashima,H.Shimizu.Electro-hydraulic till age depth control system for rotary implements mounted on agricultural tractor design and response experiments of control system J .Journal of Terrarnechanics 35 (1998):229一23830 Jeyong Lee,M.YamaZaki,A.Oida,H.Nakashima,H.Shimizu. Field performance of proposed foresight tillage depth control system for rotary implements mounted on an agricultural tractor J. Journal of Terrarnechanics 37(2000):99一111附 录附录1:附录2:Microcomputer SystemsElectronic systems are used for handing information in the most general sense; this information may be telephone conversation, instrument read or a companys accounts, but in each case the same main type of operation are involved: the processing, storage and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in conventional electronic design these operations are combined at the function level; for example a counter, whether electronic or mechanical, stores the current and increments it by one as required. A system such as an electronic clock which employs counters has its storage and processing capabilities spread throughout the system because each counter is able to store and process numbers. Present day microprocessor based systems depart from this conventional approach by separating the three functions of processing, storage, and transmission into different section of the system. This partitioning into three main functions was devised by Von Neumann during the 1940s, and was not conceived especially for microcomputers. Almost every computer ever made has been designed with this structure, and despite the enormous range in their physical forms, they have all been of essentially the same basic design. In a microprocessor based system the processing will be performed in the microprocessor itself. The storage will be by means of memory circuits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into and out of the system will be by means of special input/output(I/O) circuits.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identify a particular piece of hardware which performed the counting in a microprocessor based clock because the time would be stored in the memory and incremented at regular intervals but the microprocessor. However, the software which defined the systems behavior would contain sections that performed as counters. The apparently rather abstract approach to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microprocessor and its associated circuits allows it to be very flexible in use, since the system is defined almost entirely software. The design process is largely on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the similar problems of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which occur in conventional engineering are encountered when producing software. The figure1.1 illustrates how these three sections within a microcomputer are connected in terms of the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within the machine. The system is controlled by the microprocessor which supervises the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between itself and the memory and input/output sections. The external connections relate to the rest (that is, the non-computer part) of the engineering system. Fig.1.1 Three Sections of a Typical MicrocomputerAlthough only one storage section has been shown in the diagram, in practice two distinct types of memory RAM and ROM are used. In each case, the word memory is rather inappropriate since a computers memory is more like a filing cabinet in concept; information is stored in a set of numbered boxes and it is referenced by the serial number of the box in question. Microcomputers use RAM (Random Access Memory) into which data can be written and from which data can be read again when needed. This data can be read back from the memory in any sequence desired, and not necessarily the same order in which it was written, hence the expression random access memory. Another type of ROM (Read Only Memory) is used to hold fixed patterns of information which cannot be affected by the microprocessor; these patterns are not lost when power is removed and are normally used to hold the program which defines the behavior of a microprocessor based system. ROMs can be read like RAMs, but unlike RAMs they cannot be used to store variable information. Some ROMs have their data patterns put in during manufacture, while others are programmable by the user by means of special equipment and are called programmable ROMs. The widely used programmable ROMs are erasable by means of special ultraviolet lamps and are referred to as EPROMs, short for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ies. Other new types of device can be erased electrically without the need for ultraviolet light, which are called 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ies, EEPROMs. The microprocessor processes data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program, controlling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to and from memory and input/output devices. Some input/output devices are general-purpose types while others are designed for controlling special hardware such as disc drives or controlling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to other computers. Most types of I/O devices are programmable to some extent, allowing different modes of operation, while some actually contain special-purpose microprocessors to permit quite complex operations to be carried out without directly involving the main microprocessor. The microprocessor processes data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program, controlling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to and from memory and input/output devices. Some input/output devices are general-purpose types while others are designed for controlling special hardware such as disc drives or controlling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to other computers. Most types of I/O devices are programmable to some extent, allowing different modes of operation, while some actually contain special-purpose microprocessors to permit quite complex operations to be carried out without directly involving the main microprocessor. The microprocessor , memory and input/output circuit may all be contained on the same integrated circuit provided that the application does not require too much program or data storage . This is usually the case in low-cost application such as the controllers used in microwave ovens and automatic washing machines . The use of single package allows considerable cost savings to e made when articles are manufactured in large quantities . As technology develops , more and more powerful processors and larger and larger amounts of memory are being incorporated into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s with resulting saving in assembly costs in the final products .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 however , it will continue to be necessary to interconnect a number of integrated circuits to make a microcomputer whenever larger amounts of storage or input/output are required.Another maj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microcomputers is in process control. Here the presence of the microcomputer is usually more apparent to the user because provision is normally made for programming the microcomputer for the particular application. In process control applications the benefits lf fitting the entire system on to single chip are usually outweighed by the high design cost involved, because this sort lf equipment is produced in smaller quantities. Moreover, process controllers are usually more complicated so that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make them as single integrated circuits. Two approaches are possible; the controller can be implemented as a general-purpose microcomputer rather like a more robust version lf a hobby computer, or as a packaged system, signed for replacing controllers based on older technologies such as electromagnetic relays. In the former case the system would probably be programmed in conventional programming languages such as the ones to9 be introduced later, while in the other case a special-purpose language might be used, for example one which allowed the function of the controller to be described in terms of relay interconnections, In either case programs can be stored in RAM, which allows them to be altered to suit changes in application, but this makes the overall system vulnerable to loss lf power unless batteries are used to ensure continuity of supply. Alternatively programs can be stored in ROM, in which case they virtually become part of the electronic hardware and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firmware. More sophisticated process controllers require minicomputers for their implementation, although the use lf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mini and microcomputers, Products and process controllers of various kinds represent the majority of present-day microcomputer applications, the exact figures depending on ones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 product. Virtually all engineering and scientific uses of microcomputers can be assigned to one or other of these categories. But in the system we most study Pressure and Pressure Transmitters. Pressure arises when a force is applied over an area. Provided the force is one Newton and uniformly over the area of one square meters, the pressure has been designated one Pascal. Pressure is a universal processing condition. It is also a condition of life on the planet: we live at the bottom of an atmospheric ocean that extends upward for many miles. This mass of air has weight, and this weight pressing downward causes atmospheric pressure. Water, a fundamental necessity of life, is supplied to most of us under pressure. In the typical process plant, pressure influences boiling point temperatures, condensing point temperatures, process efficiency, costs, and other important factors. The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of pressure or lack of it-vacuum-in the typical process plant is critical.The working instruments in the plant usually include simple pressure gauges, precision recorders and indicators, and pneumatic and electronic pressure transmitters. A pressure transmitter makes a pressure measurement and generates either a pneumatic or electrical signal output that is proportional to the pressure being sensed.In the process plant, it is impractical to locate the control instruments out in the place near the process. It is also true that most measurements are not easily transmitted from some remote location. Pressure measurement is an exception, but if a high pressure of some dangerous chemical is to be indicated or recorded several hundred feet from the point of measurement, a hazard may be from the pressure or from the chemical carried.To eliminate this problem, a signal transmission system was developed. This system is usually either pneumatic or electrical. And control instruments in one location. This makes it practical for a minimum number of operators to run the plant efficiently.When a pneumatic transmission system is employed, the measurement signal is converted into pneumatic signal by the transmitter scaled from 0 to 100 percent of the measurement value. This transmitter is mounted close to the point of measurement in the process. The transmitter output-air pressure for a pneumatic transmitter-is piped to the recording or control instrument. The standard output range for a pneumatic transmitter is 20 to 100kPa, which is almost universally used.When an electronic pressure transmitter is used, the pressure is converted to electrical signal that may be current or voltage. Its standard range is from 4 to 20mA DC for current signal or from 1 to 5V DC for voltage signal. Nowadays, another type of electrical signal, which is becoming common, is the digital or discrete signal. The use of instruments and control systems based on computer or forcing increased use of this type of signal.Sometimes it is important for analysis to obtain the parameters that describe the sensor/transmitter behavior. The gain is fairly simple to obtain once the span is known. Consider an electronic pressure transmitter with a range of 0600kPa.The gain is: defined as the change in output divided by the change in input. In this case, the output is electrical signal (420mA DC) and the input is process pressure (0600kPa). Thus the gain. Beside we must measure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is important in industrial control, as direct indications of system or product state and as indirect indications of such factors as reaction rates, energy flow, turbine efficiency, and lubricant quality. Present temperature scales have been in use for about 200 years, the earliest instruments were based on the thermal expansion of gases and liquids. Such filled systems are still employed, although many other types of instruments are available. Representative temperature sensors include: filled thermal systems, liquid-in-glass thermometers, thermocouples, resistance temperature detectors, thermostats, bimetallic devices, optical and radiation pyrometers and temperature-sensitive paints.Advant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研究【优秀毕业设计@word+CAD全套图纸】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286971.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