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传统文化中的秘书社交礼仪.doc_第1页
2019年传统文化中的秘书社交礼仪.doc_第2页
2019年传统文化中的秘书社交礼仪.doc_第3页
2019年传统文化中的秘书社交礼仪.doc_第4页
2019年传统文化中的秘书社交礼仪.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传统文化中的秘书社交礼仪 从事秘书工作一定要懂得社交礼仪,而今天的社交礼仪便是由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演变而来的。以下便从称谓、座次以及会客三个方面来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以期能为今天的社交活动提供一些借鉴。一、称谓人在社会上交往,首先遇到的便是称呼的问题。称呼不得体,或者把别人的名字念错了,就会失礼。清代科举考试,有位考官点名时将“锡茶壶”(yangtukun)误读为“铴茶壶”(xichahu),结果贻笑大方。某大学有位研究生写信,称自己的导师为“先师”;还有一位学生写信给老师说:“我很荣幸能成为您的足下。”这都是很不得体的。先师者,已故之师也,不能用于活人。“足下”是同辈间的敬称,不是学生对老师的称呼,更不能宣称自己是别人的“足下”。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称谓得体呢?古人在这方面是有一套严格礼仪的。我们知道,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这些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姓是某一群人的共同符号,它与原始图腾崇拜及上古的母系氏族社会有关(早期的姓多从“女”);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字则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与名相表里,故又称“表字”。颜氏家训风操:“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因此古人自称要称名,以表示谦虚,如诸葛亮自称亮。尊者对卑者也称名,如君对臣、父对子、老师对学生皆称名。而对平辈或尊辈则要称字,不能直呼其名,以示尊敬。如孔子自称丘,对学生也称其名,如称仲由(子路)、端木赐(子贡)等;而孔子的学生之间则称字,如称子路、子贡等。古人自己不能称字,否则就是“表德”了。但对别人则要称字,不能称名。如诸葛亮称鲁肃为子敬,称关羽为云长。直呼其名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1929年,蒋介石召见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时问道:“你是刘文典吗?”刘应声日:“字叔雅,文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刘兆吉刘文典先生逸闻轶事数则,中华读书报2002年12月18日)今天仍有这个问题。对有些老先生应称字,如王了一(力)、启元白(功)等。今天,官方的称谓一般都称官衔,这一点,古今一致。至于其他社交领域的称谓,按中国传统文化是大有讲究的。具体说有敬称与谦称、敬辞与谦辞以及书信用语等不同情况。首先说说敬称与谦称。传统文化中,一般称平辈日足下、阁下、仁兄、先生或公,称对方亲属日令尊(令严)、令堂(令慈)、令兄、令叔、令郎(令公子)、令爱(令媛)、令亲家、令夫人等,称自己的老师日师、先生、夫子等,称自己的学生曰弟、君、生等,称自己的同学日学长兄、砚兄、师兄等。这些都是敬称。而对外人称自己的亲属则日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舍弟、舍妹、舍侄、小女、小儿、犬子等。这些都是谦称。对外人称自己的配偶也应用谦称。如称妻子日内子、内人、贱内、拙荆,称丈夫日外子、良人、夫君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谦称只能由自己来称,别人不能称;敬称也只能由别人称,自己不能称。如称自己的父亲曰“我令尊”,或称自己的妻子日“我夫人”,会贻笑大方。为防闹出笑话,可以记住一句话“家大、舍小、令他人”。意思是说,对外人称呼自己家中辈分高或年龄大者应在称谓上加一“家”字,称辈分低或年龄小者加一“舍”字;而称呼他人的亲属,则无论什么人都应在称谓上加一“令”字。这样称呼,即使在今天也是很得体的。再说说敬辞与谦辞。敬辞与谦辞虽不是正式称谓,但在社交场合也常常用到。传统的敬辞主要有“高”、“大”、“尊”、“贵”等,与之相适应的谦辞则有“愚”、“拙”、“贱”、“敝”等。如言及对方应日高寿、高见、高论、高才,言及自己则日愚见、愚才;言及对方日大名、大驾、大作、大扎、大函、大示、大教,言及自己则日拙作、拙笔、拙见;言及对方日尊姓、尊府、尊驾,言及自己则日贱姓、贱庚、贱恙;言及对方日贵姓、贵庚、贵省、贵邑、贵恙,言及自己则日敝人、敝姓、敝省、敝邑。传统文化中有些书信用语今天也在继续应用。如书信开头称父母日大人、膝下、膝前,称长辈日几前、尊右,称老师日师、先生、夫子、函丈、教席、讲席、道席,称平辈日足下、阁下、仁兄、先生,称晚辈在名字后加如晤、如面、如握,称女性在名字后加慧鉴、芳鉴、淑鉴等。而在信封的收信人姓名后则往往加“台甫”、“台端”、“台安”、“台启”等,以示尊重。二、座次古代朝廷、讲堂皆以南面为尊,即君主坐北朝南,故称“南面称王”;大臣面朝北参见君王,故称“北面称臣”。老师南面授课,学生北面受学。汉以前,家庭之中堂上以南面为尊,室中以东向为尊。如“鸿门宴”中的座次就是以东向为尊。史记项羽本纪是这样记载的:“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刘邦是客人,按说应居上座,但项羽不顾礼仪,自己占了上座,显示了项羽的傲慢自大,也反映出汉代室内以东向为尊的习俗。汉以前的住所是堂室建在同一个堂基上,同为一个房顶所覆盖,堂在前,室在后;堂大,室小。堂后有墙,与室相隔,堂前有阶,堂的前沿不封闭,故有“登堂入室”之谓。堂不住人,仅供议事、行礼、交际、祭祀之用,室中住人。堂室之中皆席地而坐,颇似今天日本之榻榻米。秦汉以后,堂、室结构简化,堂的有些社交功能被合并于室中,因之室内的座次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会见宾客时,一般都是宾在西(右)、主人在东(左),即所谓“东家”、“西宾”。古人所谓“分宾主坐下”,即是这样的坐法。直到清代的乡饮酒礼也还是大宾位西北,而作为主人的府、州、县官位东南(见清史稿礼八)。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古人车上座次的排列略有不同。古代为马车,故御者居中,主帅居左,警卫居右(又称车右)。因御者左手并辔,右手挥鞭,故须居中。今之轿车,司机旁是保镖位置,司机后是首长位置,保镖后面是秘书位置。至于左右位置的尊卑问题,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规定。周代,诸侯朝见天子,其座次以左为尊;到了战国,又以右为尊。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秦至西汉仍是右尊左卑。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孝文帝乃以绛侯(周)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陈)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汉书诸侯王表:“武有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颜师古注日:“汉时依上古之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也。”东汉至唐宋,随着官职的以左为大,座次也基本上变为以左为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南宋末。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云:“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当时的左丞相为吴坚,位在右丞相之上。元朝曾一度以右为尊,但到了明初,又恢复了以左为尊的习俗。早在朱元璋即位的前一年(1637年)十月,即“令百官礼仪尚左。改李善长左相国,徐达右相国”(明史太祖本纪)。直至明后期仍沿其制,如邱橇于万历间复官后,“已迁刑部右侍郎”,“未几,偕中官张诚往籍张居正家,还,转左侍郎,增俸一秩”(明史邱橇传)。清代仍是尚左,其六部中的左侍郎亦较右侍郎位置为高。如刘统勋“乾隆元年擢内阁学士,守刑部右侍郎;随大学士嵇曾筠巡视浙江海塘,迁刑部左侍郎”(道光诸城县志卷十三)。此后,这种尚左的习俗便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今天,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在安排座次时,都有意让地位尊贵的人坐在左边,而晚辈或地位较低的人则在右侧陪坐。三、会客古代到别人家里去作客是有若干讲究的。现按照时间的先后,将古代文献(主要是“三礼”)中有关会客的注意事项逐条排列如下: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礼记曲礼上)这是说在进入主人家的大门时,必定要先发出一种声音,以让主人知道是来客了。古代多半是用清嗓子的方式让主人闻知,如京剧舞台上所表现的那样。决不能无声无息地闯到别人家里,去做不速之客,那是很不礼貌的。今天则可以通过敲门或按门铃的方式告诉主人有客人来到。这种做法也适用于夫妻之间,丈夫在进入内室时也应先发出一种声音以让妻子知道。韩诗外传中曾记载孟子突然进入内室,发现妻子箕踞(一种很不雅观的坐姿),于是向母亲请求休妻。而孟母则引礼记中的“将上堂,声必扬”批评孟子“人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无礼”。为何“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呢?这是因为古人一般脱屦(鞋子)于外,唯长者可脱屦于内,户外既有二屦,则并户内之长者,共三人矣。三人所言而不闻于外,必是密谋,故外人不宜妄人也。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视瞻毋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礼记曲礼上)这是说入门时视线应朝下,不能举目,以免给人造成趾高气扬的感觉。入门时还要两手当心,如奉扃(门的开关)然,看东西也不要目光来回游移,以防干人之私。门原来是开着的仍要开着,原来是阖着的仍要阖着,必须尊重主人的习惯。最后一个进门的也不要把门关死,以示不拒绝后面的来客。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礼记曲礼上)所谓“让于客”,就是让客人先人。但到了寝室门口,主人则要先进去收拾一下(象征性的),然后再让客人进入,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如客人不肯先入,那么主人就肃拜以请,一同进入。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礼记曲礼上、)行而张拱日“翔”,即两只胳膊像鸟的翅膀一样上下翻动,这样的动作在室内是不允许的。“横肱”即将两只胳膊横过来,一人占两个人的地方,这样会妨碍并坐着,也是不礼貌的。古人一般席地而坐,坐时脚后跟与臀部接触,称为“居”;如上身挺直,则称为“启”或“跪”。进门后主人请你坐,你就坐,这样既比较舒服,也是尊重主人的意愿。将即席,容毋怍,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拨,足毋蹶。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礼记记曲礼上)就坐时应注意自己的容仪,不能表现出愧怍的样子。两手应将长衣轻轻撩起至离地一尺而坐,以免不小心踩到自己的衣服上而摔倒。还要整理好前面的衣襟,勿使披散。坐下后足也不要抖动,那样会失容的。倘遇先生的书籍琴瑟在前面,千万不要跨越,应坐下后再跪而迁移之。虚坐尽量往后,表示谦虚;吃饭时尽量靠前,以防饭渣弄脏了席子。毋侧听,毋嗷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勿髦,冠毋免,劳毋袒,暑无搴裳。(礼记曲礼上 从事秘书工作一定要懂得社交礼仪,而今天的社交礼仪便是由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演变而来的。以下便从称谓、座次以及会客三个方面来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以期能为今天的社交活动提供一些借鉴。一、称谓人在社会上交往,首先遇到的便是称呼的问题。称呼不得体,或者把别人的名字念错了,就会失礼。清代科举考试,有位考官点名时将“锡茶壶”(yangtukun)误读为“铴茶壶”(xichahu),结果贻笑大方。某大学有位研究生写信,称自己的导师为“先师”;还有一位学生写信给老师说:“我很荣幸能成为您的足下。”这都是很不得体的。先师者,已故之师也,不能用于活人。“足下”是同辈间的敬称,不是学生对老师的称呼,更不能宣称自己是别人的“足下”。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称谓得体呢?古人在这方面是有一套严格礼仪的。我们知道,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这些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姓是某一群人的共同符号,它与原始图腾崇拜及上古的母系氏族社会有关(早期的姓多从“女”);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字则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与名相表里,故又称“表字”。颜氏家训风操:“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因此古人自称要称名,以表示谦虚,如诸葛亮自称亮。尊者对卑者也称名,如君对臣、父对子、老师对学生皆称名。而对平辈或尊辈则要称字,不能直呼其名,以示尊敬。如孔子自称丘,对学生也称其名,如称仲由(子路)、端木赐(子贡)等;而孔子的学生之间则称字,如称子路、子贡等。古人自己不能称字,否则就是“表德”了。但对别人则要称字,不能称名。如诸葛亮称鲁肃为子敬,称关羽为云长。直呼其名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1929年,蒋介石召见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时问道:“你是刘文典吗?”刘应声日:“字叔雅,文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刘兆吉刘文典先生逸闻轶事数则,中华读书报2002年12月18日)今天仍有这个问题。对有些老先生应称字,如王了一(力)、启元白(功)等。今天,官方的称谓一般都称官衔,这一点,古今一致。至于其他社交领域的称谓,按中国传统文化是大有讲究的。具体说有敬称与谦称、敬辞与谦辞以及书信用语等不同情况。首先说说敬称与谦称。传统文化中,一般称平辈日足下、阁下、仁兄、先生或公,称对方亲属日令尊(令严)、令堂(令慈)、令兄、令叔、令郎(令公子)、令爱(令媛)、令亲家、令夫人等,称自己的老师日师、先生、夫子等,称自己的学生曰弟、君、生等,称自己的同学日学长兄、砚兄、师兄等。这些都是敬称。而对外人称自己的亲属则日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舍弟、舍妹、舍侄、小女、小儿、犬子等。这些都是谦称。对外人称自己的配偶也应用谦称。如称妻子日内子、内人、贱内、拙荆,称丈夫日外子、良人、夫君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谦称只能由自己来称,别人不能称;敬称也只能由别人称,自己不能称。如称自己的父亲曰“我令尊”,或称自己的妻子日“我夫人”,会贻笑大方。为防闹出笑话,可以记住一句话“家大、舍小、令他人”。意思是说,对外人称呼自己家中辈分高或年龄大者应在称谓上加一“家”字,称辈分低或年龄小者加一“舍”字;而称呼他人的亲属,则无论什么人都应在称谓上加一“令”字。这样称呼,即使在今天也是很得体的。再说说敬辞与谦辞。敬辞与谦辞虽不是正式称谓,但在社交场合也常常用到。传统的敬辞主要有“高”、“大”、“尊”、“贵”等,与之相适应的谦辞则有“愚”、“拙”、“贱”、“敝”等。如言及对方应日高寿、高见、高论、高才,言及自己则日愚见、愚才;言及对方日大名、大驾、大作、大扎、大函、大示、大教,言及自己则日拙作、拙笔、拙见;言及对方日尊姓、尊府、尊驾,言及自己则日贱姓、贱庚、贱恙;言及对方日贵姓、贵庚、贵省、贵邑、贵恙,言及自己则日敝人、敝姓、敝省、敝邑。传统文化中有些书信用语今天也在继续应用。如书信开头称父母日大人、膝下、膝前,称长辈日几前、尊右,称老师日师、先生、夫子、函丈、教席、讲席、道席,称平辈日足下、阁下、仁兄、先生,称晚辈在名字后加如晤、如面、如握,称女性在名字后加慧鉴、芳鉴、淑鉴等。而在信封的收信人姓名后则往往加“台甫”、“台端”、“台安”、“台启”等,以示尊重。二、座次古代朝廷、讲堂皆以南面为尊,即君主坐北朝南,故称“南面称王”;大臣面朝北参见君王,故称“北面称臣”。老师南面授课,学生北面受学。汉以前,家庭之中堂上以南面为尊,室中以东向为尊。如“鸿门宴”中的座次就是以东向为尊。史记项羽本纪是这样记载的:“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刘邦是客人,按说应居上座,但项羽不顾礼仪,自己占了上座,显示了项羽的傲慢自大,也反映出汉代室内以东向为尊的习俗。汉以前的住所是堂室建在同一个堂基上,同为一个房顶所覆盖,堂在前,室在后;堂大,室小。堂后有墙,与室相隔,堂前有阶,堂的前沿不封闭,故有“登堂入室”之谓。堂不住人,仅供议事、行礼、交际、祭祀之用,室中住人。堂室之中皆席地而坐,颇似今天日本之榻榻米。秦汉以后,堂、室结构简化,堂的有些社交功能被合并于室中,因之室内的座次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会见宾客时,一般都是宾在西(右)、主人在东(左),即所谓“东家”、“西宾”。古人所谓“分宾主坐下”,即是这样的坐法。直到清代的乡饮酒礼也还是大宾位西北,而作为主人的府、州、县官位东南(见清史稿礼八)。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古人车上座次的排列略有不同。古代为马车,故御者居中,主帅居左,警卫居右(又称车右)。因御者左手并辔,右手挥鞭,故须居中。今之轿车,司机旁是保镖位置,司机后是首长位置,保镖后面是秘书位置。至于左右位置的尊卑问题,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规定。周代,诸侯朝见天子,其座次以左为尊;到了战国,又以右为尊。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秦至西汉仍是右尊左卑。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孝文帝乃以绛侯(周)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陈)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汉书诸侯王表:“武有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颜师古注日:“汉时依上古之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也。”东汉至唐宋,随着官职的以左为大,座次也基本上变为以左为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南宋末。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云:“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当时的左丞相为吴坚,位在右丞相之上。元朝曾一度以右为尊,但到了明初,又恢复了以左为尊的习俗。早在朱元璋即位的前一年(1637年)十月,即“令百官礼仪尚左。改李善长左相国,徐达右相国”(明史太祖本纪)。直至明后期仍沿其制,如邱橇于万历间复官后,“已迁刑部右侍郎”,“未几,偕中官张诚往籍张居正家,还,转左侍郎,增俸一秩”(明史邱橇传)。清代仍是尚左,其六部中的左侍郎亦较右侍郎位置为高。如刘统勋“乾隆元年擢内阁学士,守刑部右侍郎;随大学士嵇曾筠巡视浙江海塘,迁刑部左侍郎”(道光诸城县志卷十三)。此后,这种尚左的习俗便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今天,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在安排座次时,都有意让地位尊贵的人坐在左边,而晚辈或地位较低的人则在右侧陪坐。三、会客古代到别人家里去作客是有若干讲究的。现按照时间的先后,将古代文献(主要是“三礼”)中有关会客的注意事项逐条排列如下: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礼记曲礼上)这是说在进入主人家的大门时,必定要先发出一种声音,以让主人知道是来客了。古代多半是用清嗓子的方式让主人闻知,如京剧舞台上所表现的那样。决不能无声无息地闯到别人家里,去做不速之客,那是很不礼貌的。今天则可以通过敲门或按门铃的方式告诉主人有客人来到。这种做法也适用于夫妻之间,丈夫在进入内室时也应先发出一种声音以让妻子知道。韩诗外传中曾记载孟子突然进入内室,发现妻子箕踞(一种很不雅观的坐姿),于是向母亲请求休妻。而孟母则引礼记中的“将上堂,声必扬”批评孟子“人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无礼”。为何“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