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试论清末民初湖南的地方自治运动.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试论清末民初湖南的地方自治运动.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试论清末民初湖南的地方自治运动.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试论清末民初湖南的地方自治运动.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试论清末民初湖南的地方自治运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清末民初湖南的地方自治运动延续约三十年之久,内容宏富, 影响深远。将这三十年间的湖南地方自治作一全景式观照,理清其 内在发展脉络,并指出其与湖南政治近代化的联系,是本文出发点 所在。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阐述选题的角度和意义。 第一部分维新期间湖南地方自治运动的萌芽。从三个方面进 行论述:( 一) 起因,包括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 二) 内容,分 析湖南主要维新事业在地方自治方面的意义;( 三) 影响,指出它开 创全国地方自治萌芽之先河,同时也推动了湖南民众政治参与的萌 芽。 第二部分辛亥前后湖南地方自治运动的初兴。从三个方面进 行论述:( 一) 起因,侧重于湖南留日学界对地方自治理论的传播; ( 二) 内容,从省、厅州县及城镇乡三个级别进行分析;( 三) 影响, 正反两方面均有论及。 第三部分民国初年湖南地方自治运动的高潮。亦从三个方面 进行论述:( 一) 起因,包括历史基础、现实原因和直接原因三方面; ( 二) 内容,包括省宪舆论的形成、制宪、行宪三个过程;( 三) 影 响,主要表现在政治参与的爆发和政治权威的合理化与结构分化二 方面,同时也涉及其在全国的影响。 结论部分对清末民初湖南地方自治运动作整体描述,指出其 经历了萌芽、初兴、高潮三个发展阶段,并推动湖南政治不断走向 近代化。最后指出其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湖南清末民初地方自治运动 a b s t r a c t h u r m nl o c a l - s e l f - g o v e r n m e n t c o m p a i g ni n l a t e q i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e a r l yr e p u b l i c o fc h i n al a s t e df o ra b o u t t h i r t yy e a r s ,w i t h i t sr i c h c o n t e n t sa n dd e e pi n f l u e n c e s t h ea r t i c l ei s a i m i n ga ts u r v e y i n g i t 、 r e a r r a n g i n gi t a n df m d i n gi t sr e l a t i o nt ot h em o r d e r n i z a t i o no fh u n a n s t r a d i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 t h ea r t i c l ei sd e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 i n t r o d u c t i o ni te x p o u n d sw h ya n dh o w t h e u b j e c t i sc h o i c e d p a r tit h e p r e l i m i l a r yb e g i n n i n go f h u n a n sl o c a l s e l f - g o v e r n m e n t c o m p a i n g nd u r i n gt h er e o f o r mp e r i o d 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 :( 1 ) s t a r t i n g f a c t o r s ,i n c l u d et h en e c e s s i t ya n df e a s i b i l i t y ;( 2 ) m a i nc o n t e n t s ,a n a l y s i s o ft h em a i nr e f o r m e n t e r p r i s e s a b o u tt h e i r i m p l i c a t i o n o nl o c a l - s e l f - g o v e r n m e n t ;( 3 ) i n f l u e n c e s ,p o i n to u tt h a ti t i st h ep r e c u r s o ro fc h i n e s e l o c a l s e l f - g o v e r n m e n tc o m p a i g na n d ,a tt h e s a m et i m e ,a c t i v a t e st h e p e o p l e 。sp o l i t i c a l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p a r ti it h e u p s u r g e o fh u n a nl o c a l s e l f - g o v e r n m e n t c o m p a i g n a r o u n dt h er e v o l u t i o no f1 9 11 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 :( 1 ) s t a r t i n gf a c t o r s , i n c l u d e m a i n l yt h es p r e a d i n g o ft h e l o c a l s e l f - g o v e r n m e n tt h e o r yb y h u n a n ss t u d e n t s s t u d i n g i n j a p a n ;( 2 ) m a i nc o n t e n t s ,a n a l y z e o n p r o v i n c e ,c o u n t y a n dt o w nt h r e el e v e l s ;( 3 ) i n f l u e n c e s ,f r o mb o t h p o s i t i v e a n d n e g a t i v ea s p e c t s p a r ti i it h ec l i m a xo fh u n a n sl o c a l s e l f - g o v e r n m e n tc o m p a i n g n i nt h ee a r l ys t a g eo f t h er e p u b l i co f c h i n a 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a g a i n :( 1 ) s t a r t i n g f a c t o r s :i n c l u d et h eh i s t o r yc a u s e s r e a l i s t i cc a u s e sa n dd i r e c t c a u s e s ;( 2 ) m a i nc o n t e n t s ,i n c l u d et h ep u b l i co p i n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d r a w i n gu pa n d t h ea p p l y i n go f t h ep r o v i n c i a lc o n s t i t u t i o n ;( 3 ) i n f l u e n c e s , i n c l u c l e m a i n l y t h e e x p l o s i o n o ft h e p o l i t i c a l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t h e r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 p o l i t i c a la u t h o r i t y ,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j o n ,a n d i t s 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w h o l ec o u n t r y c o n c l u s i o n d i s c r i p t i o n o fh u n a n s l o c a l s e l f - g o v e r n m e n t c o m p a i g n a saw h o l e ,p o i n to u ti t st h r e e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g e s :p r e l i m i l a n y b e g i n n i n g ,u p s u r g e a n dc l i m a x ,a n df i n a l l yi t sh i s t o r i c a ll i m i t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h u n a nl a t eq i n g - d y n a s t ya n de a r l y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l o c a l s e l f - g o v e r n m e n tc o m p a i g n i i 引言 近代以降,西学东渐之潮涌动不息。地方自治理论作为近代西 方政治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传入中国。这一历程最初 可追溯到西方传教士及驻外使节对西方地方议会的介绍。随之,一 批中国留学生远赴欧美和日本,亲身感受到地方自治给普通民众带 来的福利。n - 十世纪初年,地方自治理论已逐渐被清朝政府当局 所接受,并最终成为预各立宪的重要先行条件,从而掀起场颇具 规模的清末地方自治运动。民国建立之初,这一运动继续推进,但 随之被袁世凯所扼杀。护法战争开始后,南北陷入分裂,联省自治 运动又趁势而起,到二十年代前期形成高潮。这是清末民初全国地 方自治运动的大概线索。 湖南的地方自治运动伴随这一进程有起有落,朴实中略现亮点。 其中,维新时期湖南的南学会和保卫局被公认为近代中国最早的地 方自治机构,而时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湖南更以省宪运动为全 国南北各界所瞩目。故湖南地方自治研究尤为学界注意。但以往对 湖南地方自治的研究偏重于从革命史的角度,将地方自治运动判定 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评价并不公允。实际上,清末民初湖南 地方自治运动都是得到官方认可支持并大力倡导推行的,它更能在 湖南社会产生实际的影响。尤其在政治近代化方面,清末民初湖南 的地方自治运动在湖南创造了许多第一,如第一次选民调查、第一 次投票选举、第一批代议机构,甚至第部省宪等。因此,笔者认 为,对清末民初的湖南地方自治运动应确实观察、充分评价。 笔者尝试从宏观政治近代化的角度来观察这一运动。文章主要 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其在维新期间的萌芽;第二部分探 讨其在辛亥前后的初兴;第三部分,探讨其在民国初年的高潮。由 此,笔者试图说明清末民初的湖南地方自治运动推动了湖南政治近 代化,并为中国政治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在这里,恰当的界定是有必要的。第一,关于地方自治。对于 这一名词的内涵,学界有诸多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地方自治应 与中央官治( 或中央集权) 相对立,凡属中央官治之外的政治事务 均可称之为地方自治。基于这一看法,地方自治可分为省、府厅州 县以及城镇乡三级。第二,时间范围。这里讲清末民初是稍为扩大 的范畴,具体地说,它起于中日甲午战争结束的1 8 9 5 年,止于北伐 军攻占湖南的1 9 2 6 年。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迟至1 8 9 5 年甲 午战争结束,湖南的政治生活才发生真正的改变。这一年,陈宝箴 主政湖南,与黄遵宪、江标、徐仁铸等省府大员及谭嗣同、唐才常、 熊希龄等士绅相互提携,湖南政治在清朝的一统专制之下开始现出 自己的特色,即有了地方自治的萌芽。而至1 9 2 6 年,蒋氏政权取代 北洋军阀而成为湖南的主宰者( 中经唐生智政权短暂过渡) ,湘省在 1 8 9 5 年之后所表现的这一点独立自治性被蒋氏政权所扼杀,重新回 到了中央专制集权一统天下的老路子。 一、维新期间湖南地方自治运动的萌芽 ( 一) 起因 梁启超在1 8 9 9 年初回忆湖南维新时曾讲道:“自甲午之役以 后,湖南学政以新学课士,而谭嗣同辈大倡于下,全省沾被,议论 一变。及陈宝箴为湖南巡抚,其子陈三立佐之,黄遵宪为湖南按察 史,江标任满,徐仁铸继之为学政,聘梁启超为湖南时务学堂总教 习,与本省绅士谭嗣同、熊希龄等相应和,专以提倡实学,唤起士 论,完成地方自治政体为主义。” 1 他的话揭示了一个命题,即:维 新期间,湖南地方自治已开始萌芽。( 这已成为学界共识,后文将详 论) 但问题在于,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虽已有了定的 变化,但普通士大夫仍以大一统为正朔,以君主无限中央集权为圭 臬,为何湖南官绅却着力于以“完成地方自治政体为主义”?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湖南地处中国腹地,“北阻大江, 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 z 因而,湖南人没 有像东部沿海各省民众那样,直接地感受列强侵凌的屈辱。只是湖 南人自湘军兴起之后,已有了关怀天下的思想,“对于同种之责任, 其重大有远过于诸省者。” 3 故甲午战争及其随后一系列事件对湖南 人的刺激仍是相当强烈的:“悲夫! 悲夫! 俄人搡旅顺大连湾已, 而德人挟山东之全政已,进而法人索四款之利益已,进而英租长江、 曰不肯还成海卫已,进而列国莫不奋割一脔归遗其主已,安见有区 区之土可以幸全者! 海水横飞,瓯脱瓦裂,束手待毙! ”时人这样 的情绪还多有表露:“开辟以来,夷狄之祸,无代无之,未有如今日 之四邻环伺,门达洞开”;略1 又言:“今日中国岌岌乎其危哉! 强俄 虎视于西北,新倭鹘起于东方,若英若法鹰瞬鄂瞬于印度安南,与 我南陲如犬牙之交错德国相见于兵戈一场,踞我胶州,索我偿 费”。o 黍离之悲,亡国之痛,令人长叹不已。 按照费正清教授的说法,有刺激必有反应。亡国灭种的危险即 已如此之明如此之大,必定会引发人们去寻找相应的应对之法。当 时,湖南人的反应有消极的,“作亡后之图,思保湖南之独立”: 也有积极的,“乘此崦嵯之短景,预防眉睫之急焰。” 8 3 不论由消极 的面而作亡国后的打算,抑或由积极的一面而作亡国之前的急救, 二者归结到一点,都欲寻求湖南区域的自保自强。 湖南如何保? 湖南如何强? 是否可以靠官治而自保自强? 中国传统官治政治进入近代以来,已逐渐进入死胡同,尤其甲 午战后,清朝中央割台湾、让山东、租旅大,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 能力丧失几于殆尽,普通士大夫与平民对清朝中央出现空前的信任 危机。谭嗣同就曾讲: “事之大有如国之存亡乎,则胡不见台湾乎? 一旦割弃,所谓 官者皆相率内渡矣;又不见山东乎? 虽巡抚总督之尊,且褫职去位 矣。故世变至无常,雨官至不可恃者也。官以遵奉朝旨为忠,以违 抗朝旨为罪。不幸复有台湾山东之事,官惟有摸被而去耳。岂能为 我民而少迟回斯须哉? 斯时也,则外人戎马蹴踏我,任外人之兵刃 脔割我,谁为我父母丽护翼我? 谁为我长上而捍卫我? ”j 官在抵抗外辱方面既已无所作为,而其在振兴内治上同样也不 能寄予希望。各级地方官员只知追求一己之荣华升迁、贪图己之 财货享受,对普通民众切身利益的增进则漠然视之,富民相隔的状 况极为严重:“彼入坐堂皇,出则呵道者,吾民之疾病祸难困苦颠连, 问其所以,瞠目不能答也”;“沟而分之,界而判之,日此宫事此民 事,积而既久,官与民无一相信,寝假而相怨相谤相疑相诽,遂使 离心离德,雍蔽否塞。” 1o 这种状况的产生,有其体制上的原因。 其一,官吏异地赴任制度。清初统治者为防止宫绅相结而致地方绅 权大张,在官吏任用上进一步强化明代已有的籍贯回避制,即异地 任职,本地人不得为本地之官。但久而久之,其流弊也随之滋生, 正如时人所言:“如今之回避,至明有南北互选之法,赴任之官,动 数千里,土风不谙,山川不习,一切俗禁,茫然昧然”;1 其二, 官吏不久任制度。“州县各官,员多缺少,朝令附廓,夕治边地,或 升或迁,或调或降,或调剂,或署理,或代理,或兼摄,甫知其利, 甫知其弊,尚有所作为,而舍此而他去矣。而贤长官量其时之无几, 力之所不能,亦遂敛手退缩而不敢动,又况筑台者一篑而九仞,移 山者由子逮孙,凡大政事大兴革,非一朝一夕所能为,虑其半途而 废也,中道而止也,前功之尽弃也,则亦惟置之度外,弃之不顾耳。” 1 2 3 官员任用制度的弊端使得百官在任期、任地内无以兴革除弊,重 振内政。 各级官治,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在抵御外患,捍卫人民还是 在振兴内治、养民富民方面,既已无所作为,则湖南自保自强的重 担只有由湖南民众自己来承担。于是,黄遵宪、谭嗣同等人便顺应 民心民愿,提出了其地方自治的主张: “举吾之身家性命田园庐墓,委之于宴会之生客,逆旅之过客 而名之为官者,则乌乎其可哉,然则如之何而后可,所求于诸君者, 自治其身,自治其乡而已矣。” 1 引 “合群通力,萃离散,去雍蔽,先清内治,保固元气,庶几由 此而自生抵力,以全其身家。”( 1 铂 不难看出,甲午战后,湖南官绅着力于以“完成地方自治政体 为主义”,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湖南自保自强的一种愿望表 达,亦是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腐朽官治的一种反动。这可视为维新 期间湖南地方自治萌生的必然性因素。但除此之外,也有其可行性 因素。 首先,晚清以来中央权力下移。地方自治是与中央官治相联系 的,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地方权力的扩张,必然导致中央权力的萎 缩,自治权力的延伸必然导致官治权力的退让。维新期间地方自治 的萌芽是与晚清以来中央官治权力的下移分不开的。清朝成立之初, 主威素重。中央设内阁、六部、军机处,地方设总督、巡抚、两司、 将军、都统、提督、总兵等文武官员。自形式观之,中央地方各级 官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实际上却名不符实,形同虚设。中央之 内阁、六部、军机处皆听命于皇帝一个人;总督巡抚虽为地方军政 长官,但地方军政财权也直接受控于皇帝。“虽以总督之尊,而实不 能以行一谋专一事”; i 5 “凡有大寇患,兴大兵役,必特简经略大 臣,参赞大臣驰往督办,继乃有配钦差大臣关防及会办帮办者,皆 王公亲要之臣,勋绩之著,呼应素灵,吏部助之以人,户部为拨巨 饷,萃天下全力以经营之,总督巡抚不过承号令,备策应而已。其 去一督抚,犹拉枯朽也”。 1 6 嘉道以后,在 自莲教、天地会等农民 起义及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之下,高度集权的中央专制体制才开 始松动。及至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遂进一步形成中 央和地方二元权力结构,权力中心也逐渐由中央下移到地方。与这 种中央权力下移相联系的便是督抚权力的扩大,退役和辞官的乡绅 势力日益扩大。湘省在此背景下,地方权力开始加重。地方既握实 权,便奠定了地方自治的基础。 其次,开明的省级大吏。维新期间,湖南被称为“全国最富朝 气的一省”【1 , 当维新运动在北京受到压抑之时,湖南的维新事业却 蒸蒸目上。这是与身握重权而又态度开明的地方大吏的支持分不开 的。三年维新期间,到湖南任职的外省开明大吏先后有江标、陈宝 箴、黄遵宪、徐仁铸等。陈宝箴早年曾“亲见圆明园干宵之火,痛 哭南归”,“8 遂萌生振衰起弱之志,及被委为湖南巡抚,“独窃喜自 慰”,“s j “阴念湖南据天下上游,号天下胜兵处,其士人率果敢负 气可用。又地奥衍,煤铁五金之产毕具。营一隅为天下倡之富强 根基,足备非常之变,亦使国家他日有所凭恃。” 2 0 3 可见,陈宝箴 素有开明改革的思想基础。学政江标莅湘后,亦“毅然以辟道自任” - 2 “以变易民气与开通一省喉舌为己责。湖南长宝盐法道兼署湖南按 察史黄遵宪早年曾直接感受西方政教,先后游历日本、美国、英国、 新加坡诸国,并著有日本国志一书,是近代中国介绍日本地方 自治制度的第一人。继江标之后出任湖南学政的徐仁铸则在推荐湖 南维新人才的同时,亦着力在湖南提倡自然科学,宣传维新变法, 属于思想开明的激进派官员。正是因为维新期间湖南先后汇聚了这 一批思想先进的开明官吏,并且由他们来亲身倡导湖南地方自治, 从而实际上催生了湖南地方自治的萌芽。 再次,湖南绅权之重。地方自治在其萌芽之初,从某种程度上 讲,即可称为地方绅治,因为绅士往往是地方社会的望门名流,对 普通百姓拥有巨大影响力。判断某一地方是否拥有自治的条件,首 先要看它是否拥有足够数量的,具有足够影响力的,且本身就具各 自治素质的绅士群体。湖南自湘军兴起之后,省运大张。据1 8 6 7 年 的统计,湘人任督抚者1 0 人,总督4 人,开藩陈臬者9 人,监司者 7 人,提督者6 人,总兵副将者3 2 人。【2 2 光绪十一年湖南通志 载,封为侯、伯、子、男世爵者1 0 人,赠封骑都蔚,云骑蔚、一云 骑蔚世职的多达2 0 0 0 多人,保举虚衔者更多达6 3 1 9 人。在中国近 代社会,官退为绅,绅出为官,随着湘军兴起后加官进爵者的不断 增多,湖南社会也相应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绅士群体。这些绅士虽然 未能脱离传统官本位的樊篱,但儒家的内圣外王传统理想、与生俱 来的桑梓情怀加之或多或少的新学素养都使得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地 方自治能力。正因为他们的存在,维新期间的湖南社会才具备了地 方自治的厚实基础。 又次,湖南一地隐约含有中国新政实验场的精意,为天下所注 目,从而形成了省内外各界共同致力于湖南地方自治的合力。陈宝 箴就任湖南巡抚,光绪皇帝曾对之寄予厚望。当守1 日分子向陈宝箴 主持的湖南地方自治发起攻击时,光绪帝则给了坚决的支持:“此等 悠悠之口,属在播绅,仍随声附和,则是有意阻挠,不顾大局,断 难宽贷。” 2 。 康有为也曾对湖南维新事业表示关注,对湖南各界造 就的朝气蓬勃的局箍表示高兴。其弟子梁启超、韩文举、叶觉迈等 则直接投身湖南新政事业,力图在湖南造成“地方自治政体。” 由上观之,甲午战后,在民族危机情形之下,湘人对自保与自 强的思考以及对传统官治政体的失望使得湖南地方自治呈现出其必 要性。而同一时期中央权力的下移以及随之而来的地方权力的上升, 省级大吏的开明态度,省内外绅士群体对湖南地方自治的热心又为 湖南地方自治提供了可行性。湖南地方自治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应 时应运而萌芽了。 ( 二) 内容 从保湖南、强湖南的愿望出发,湖南官绅合力,在短短三年维 新期间先后创办了一批具有地方自治色彩的事业。其中以南学会、 保卫局、时务学堂、湘学报、湘报、课吏馆、f a m i s h 算学社等, 最具代表性。这些事业都或多或少带有地方自治色彩,体现了维新 期间湖南地方自治萌芽的主要内容。下面不妨逐一观察。 湘学报。该报先后由学政江标、徐仁铸和按察史黄遵宪任督 办,系官办性质,其主旨“力求平实” 2 引,“不议朝政,不议官常”, 2 引但其在开办之初,尤其在唐才常任主编期间,即已有多处涉及议 院、国会、民主和民权等内容: “西洋立圄规模,以议院为最良”:【2 6 3 “法国政事。亦专主予民,议院分上下两院”;汪7 。 “西国立国之固,固于民权,民权之伸,伸于议院”; 2 8 3 “欧州有议院,有国会,君民共治,一秉至公,所有法律,皆 受成于国会,故其为法,以保护人民权利为主”。 2 9 1 举凡上述议院、国会、民主、民权等内容,均可视作地方自治 之先声。而从第2 8 册至3 5 册,湘学报更连载黄遵宪的名著日 本国志,直接介绍了日本的地方自治制度。 湘报。该报由熊希龄、蒋德钧、谭嗣同等合资创办,属民办, 曾以言论激进而著称。该报早期曾发表大批思想先进的时论,如樊 锥的开诚篇、发锢,唐才常的论势力,恭拟密筹大计吁恳 代奏折、时文流毒中国论、辩惑,易鼐的中国宜以弱为强 说,毕永年的存华篇,皮嘉佑的平等说,蔡秉钧的变法论 等。其中与湖南地方自治直接有关的文章代表性的有:论保卫局之 益、论官绅集议保卫局事、筹保湘省私议、群萌学会叙、 治事篇第一至第十、论防守湖南,其中尤以梁启超论湖南 应办之事一文,提出开民智开绅智开官智为根本,堪称一份湖南 地方自治的计划书,“为湖南办事之起点,后此湖南一切事,皆依此 书次第行之”。上o :7 0 多期以后,由于受到张之洞的指责,该报转以 宣传自治实业为主,提倡兴农、兴蚕、兴丝、兴工程、必植树、兴 铁路、兴茶务等。 实际上,将湘学报和湘报与后来清政府湘省当局所办 的湖南地方自治白话报作一比较,便可发现该报所注重的宣传 内容如谕旨、奏折,公私文牍、( 自治) 论说、( 自治) 纪事等, 3 n 前二者无不毕具,只不过前二者涉及的内容更宽泛而后者专以自治 为职任而已。故以上湘报、湘学报二者,均可看作湖南地方 自治宣传的萌芽。 浏阳算学社、时务学堂、课吏馆是维新期间湖南所举办的三所 重要人才培训机构。浏阳算学社创办予1 8 9 5 年,其经费由欧阳中皓、 谭嗣同、唐才常等自筹。关于办学宗旨,唐才常曾讲道:“浏阳虽蕞 尔邑”,但若“不能开通耳目,扩充智力”,则“虚掷我人物骈罗之 区”,如此“则乌可以为邑矣? ”且其学生来源以浏阳一地为限,“中 立四、东西南北乡各三” 3 利。故其以地方之人兴地方之学育地方之 才的色彩也是很明显的。 时务学堂为开民智而设,其办学宗旨仍以湖南之自保为出发点。 其学员由全省各地考选,以成就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知识分子为办 学目标。该校毕业生后来为革命献身者甚多,但其中也不乏为湖南 地方事业尽心尽力之人,如蔡钟沅,自庚子武汉自立军起义失败后 出游日本,学习工科毕业回湘,创办乙种工业,甲种工业各学校, 造就工业人才甚众。实际上,检索一部湖南时务、求实、高等学 校校友录,更会发现时务学堂毕业生中更有许多为湖南地方作出贡 献的人。如范源濂、杨树达等,皆是其中之佼佼者。 课吏馆以开官智为旨归。但在尚未完全走向近代化的清末湖南 的社会结构中,官与绅仍是两个重要角色。正所谓“官退为绅、绅 进为官”,所以,通过设课吏馆来启迪官智,其意义也不是完全与地 方自治人才培养不相关连。 由此,我们也可以说,浏阳算学社、时务学堂、课吏馆是湖南 地方自治人才培养机构的萌芽。 但真正严格意义上具有地方自治色彩的维新事业,则要以南学 会和保卫局为代表。 南学会由谭嗣饲、熊希龄等禀请,黄遵宪、梁启超等支持,经 巡抚陈宝箴批准成立。会中由巡抚选任l o 人为会董,并由会董吸收 每州县3 - 1 0 人为会友。会友分为议事会友、讲论会友、通讯会友三 种。南学会章程有南学会大概章程1 2 条、南学会总会章程2 8 条、南学会入会章程1 2 条三种。章程规定学会“专以开溶知识, 恢张能力、扩充公益为主义”; 3 3 h 无论官绅士庶,既登会藉,俱 作为会友,一切平等,略贵贱之分” 3 4 ;“不拘何业之人”,“不拘 何乡之人”,“但德才艺有可取者均准入会”,而“凡旧日所有拘墟之 习、骑墙之见,入此会者,各宜屏除” 3 引。 南学会不同于以往专门注重学术讲座的其它学会,它有其独特 之处。首先,从南学会主要创办人创办学会的目的来看。谭嗣同主 张,应当让民众“平其权于学会,使熟议其是非得失,晓然与众共 之”, 3 6 1 同时,学会应当负担起限制官权的责任:“官欲举某事,兴 某学,先与学会议之,议定而后行有大事则上下一心,合群策 群力以阻之” 3 7 ;“总学会为造就侯补官之地”,“总学会设仕学一 科,使侯补官就学,其不就学而惰者停其差委,就学者为众绅 所称者擢用之,否则置之”l 3 副。梁启超也认为“欲兴民权,宜先兴 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 3 9 。,学会应肩负起培养和教 育绅士的责任,“先由学会绅董,各举所知品行端方,才识开敏的绅 士,每州县各数人,咸集省中入南学会”。会中广集书籍、图器、定 有讲期,定有功课,并有官员时时临莅以鼓励之:延请博学鸿儒之 人为会长,探究中国危亡之故,西方强盛之由,考政治之本原,讲 办事之条理。朝廷及抚署的奏文、电报,若非机密,均交会中学习 议事,日日读书,曰日治事,俾一年之后大部分会中人可任议员者 过半矣。而且,会中绅士还有议事权:“一切新政,将举办者,悉交 会中议其可办与否,次议其办法,次议其筹款之法,次议其用人之 法”。 40 | ,从而使南学会“兼学会与地方议会之规模”。 4 1 其次,从南学会成立后所从事的主要活动来看。南学会成立后 的主要活动为讲演和问难。据统计,南学会共开讲了1 3 次,其讲述 范围除学术、政教、天文、舆地之外,还包括时事、译书之法。问 难的范围,一方面是已讲论题目当中有疑义的,通过答问作迸一步 的阐述解释,另方面则是讲论之中所没有。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讲演还是问难,均不同程度地牵涉到了湖南地方自治的实际 事务。如讲演中的“论保种保教均必先开民智”、“论洋人来华通商 传教当暗求抵制之法”、“论开矿当不惜工本”等题目,均是针对湖 南地方教育、商业、矿业实际而言的。又如“论中国情形危急”、“论 盛朝昭代之兴亡原因”、“论全体学”、“论政体公私人必自任其事”、 “论公利私利之分”,论“交涉公理”等则牵涉到中外大势,行政学、 政治学原理,可激发爱国心,养成地方自治的能力。而问难中所涉 及的湖南地方事务则更多,举凡保卫局、课吏馆、不缠足会、编练 新军、组织团练、制造枪炮器械等重大新政事务,均进行讨论。这 都具有地方自治议事机构的实质。 再次,从南学会的组织和规模来看,其会董1 0 人虽由湘抚陈宝 箴拟定,但其一般会友均来自地方各州县,具有较广的代表性。故 南学会从其理念构建来讲,具有较充分的地方议会色彩i 而在理念 实行方面来讲,也具各地方自治议事机构的萌芽性质,故将南学会 看作湖南地方自治议事机构的萌芽,是完全可以的。 保卫局成立于1 8 9 8 年3 月,它是在传统保甲局失去功用的情况 下,由黄遵宪比照日本警视厅制度而建立的。【4 2 1 其宗旨在于“去民 害、卫民生、检非为、索罪犯”,以保护“官绅士商种种利益” 4 副。 其机构设置是:在省城长沙设总局,在城东、城薅、城南、城北和 城外各设分局1 所,均归总局统辖;每个分局之下又设小分局6 所, 共计3 0 所。总局设总办、会办各1 名,分局设局长、副局长各1 名, 每个小分局则设理事委员和理事各1 名,另设巡查长1 名、巡查吏 2 名、巡查1 4 名。此外保卫局还设立5 个迁善所,分别附于5 个分 局,总局则专设一办事处予以稽查和统辖。保卫局另拟有各类章程, 对各级职员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 保卫局从其成立到活动开展均具有相当浓厚的地方自治色彩。 首先,在经费筹集上,先由抚宪拨款,以后则取之商民,抽收房捐 铺捐,“如取之百货,必系奢靡之物,如取之各户,必系有力之家”, 且保卫局系属公益,“断不责令一人一家独捐巨款” 4 4 细算起来于 ( 省垣) “每户每月取钱二三百文” 4 5 商民均能负担。其次,在局 内事权划分上,虽仍以官权为主,但充分体现“公权力于绅民”的 原则。“凡议事均以人数多寡定事之从违”, 4 6 “用人不当于才,议 员可以议而撤之;立法不便于民,议员可以议而改之” 4 引。局内设 议事绅商1 0 人,“一切章程由议员议定,禀请抚宪核准交局中照 行”; 4 副总局设会办绅1 人,委绅2 人:各分局各设副局长绅1 人; 各小分局各设副理事委绅1 人,共1 0 人,“凡局中支发银钱,清理 街道、雇募丁役之事皆绅商主之”o9 。再次,在具体活动上,保卫 局延续了社会治安管理的主要功能,但有所扩大,如城市居民管理、 街道交通卫生管理等,此外它还有些如拾还包袱、招领女孩、帮 助居民灭火等方面的活动,这都是地方自治市政管理和慈善救济方 冠的内容。 综上所述,举凡维新期间所办各项维新事业,如浏阳算学社、 时务学堂、课吏馆以及湘学报、湘报,尤其是南学会和保卫局 等,无不或多或少具有地方自治萌芽的色彩,故笔者将其作为湖南 地方自治萌芽的主要内容,应是说得通的。 ( 三) 影响 、 维新期间,一批维新人物包括官绅士商在湖南因缘聚会,创办 了一批具有地方自治色彩的维新事业。就这些事业在地方自治萌芽 上的意义而言,它是从无到有的突破,因而在当时的湖南社会以及 中国社会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甚至连当时的国外在华媒体也注意到 了湖南发生的变化。具体而言,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开全国地方自治萌芽之先河。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源 远流长,地方所辖事务也多属地方自治范围。但这种自治是少数地 方精英对地方人民的管辖和统治,就其本质而言,是他治,是少数 人对多数人的主宰。这种“自治”茵蕴相沿的结果,便没有选举和 投票,没有多数表决,没有国会和议会,更没有立法与行政分立的 观念。这种自治实际上是中央专制体制在地方的缩影,并构成其坚 实基础。进入近代以来,这种体制由于其低效率并滋生腐败受到了 批判。在此背景下,近代意义上的地方自治思想被引入并受到推崇。 “确定地方自治之名词,昌言地方自治之必要者,近今之风潮也 地方自治之议论日触于耳”,c 5 0 “地方自治之说,为吾人视线之所 集”。【5 1 1 但直到甲午以前,就全国范围而言,尚缺少实践上的突破。 西方地方自治思想要在中国落地生根,尚需找到一块气候条件适宜 的土壤。维新期间的湖南地域却有这种独特的壤。在湖南地方权 力扩张的基础上,湖南先后会集了一批思想先进的开明大吏及维新 人物。他们受到了甲午战后强烈民族危机的推动,以湖南区域的自 保自强为己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西方近代地方自治思想被黄遵 宪、梁启超等先进中国人引入湖南,从而在湖南产生了地方自治的 萌芽,造就了湖南“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同一时期,全国其他省 区则固守多年洋务自强的老路,到处是守旧的空气。正是因为如此, 湖南才引起各界的注目。戊戌政变以后,新事物不见容于当道,湖 南地方自治萌芽也因之而烟消云散。但湖南作为地方自治萌芽之先 驱的地位却被时人所认可。 其二,湖南民众政治参与的萌芽。传统湖南政治从属于大一统 的中央专制集权,在这种体制下,“独夫集权,人民无权”,官民之 间治与被治的关系泾渭分明。普通民众要实现政治参与,除了发动 起义等非法途径外,别无选择。同时,由于政治参与的意识长期被 压抑,普通民众的政治冷漠感较强。维新期间,湖南当局从官民协 力自强自保的目的出发,放开一部分权力,鼓励民众合法的政治参 与,从而使得湖南民众政治参与得以萌芽。具体来说,这种民众政 治参与的萌芽主要表现为:一,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的觉醒。普通 民众伏处专制之下,只知有官,不知有民,认为政治与己无关,对 其漠然处之,更不敢设想自己会作为独立主体去影响政治的运作。 维新期间,维新人士力行以民权平等观念启发湘省民众,造就了湖 南朝气蓬勃的新气象。时务学堂老师对学生的批答,南学会主讲人 热情洋溢的政治讲演,都让人突然明白我是谁、我有什么权利、我 应负什么责任,从而加速民众主体意识的启蒙并促其觉醒。与此紧 密相关的则是对参与的渴望,原来漠然视之的地方政治事务,现在 则成了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大事,有其最初未被意识到的 重要性。因而想要极力去了解和影响其运作,以使其能为自己的利 益服务。这就造成了参与意识的觉醒。二,参与行为的萌芽。观念 上的改变往往会引发相应行为上的变动。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的觉 醒必然导致相应的参与行为的萌芽。维新时期,这种参与行为的萌 芽得到体制内的引导、启发和保护,从而来势特别强,所谓“开化 可谓勇也” 5 引。实际上,湖南主要维新事业的创办运转都体现了这 种萌芽。我们可以从南学会、保卫局宗旨的拟定、经费的筹集、活 动的开展以及士绅对地方具体事务的积极关注和热烈探讨中看到这 一点。 由上可以看出,维新期间湖南地方自治的萌芽不仅深刻触动了 传统湖南社会的政治生活,而且已经具备超出一省及于全国的意义。 它是整个清末民初湖南地方自治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 湖南地方自治运动之先河。 二、辛亥前后湖南地方自治运动的初兴 1 9 0 9 年后全国性的地方自治运动兴超。湖南同全国其他各省一 样,在清朝中央政权的严厉督促下,开始了各级地方自治的实践。 这种全国性的政治语境是辛亥前后湖南地方自治运动体制内的主要 动因。但这一运动的兴起也还有其区域性因素,即辛亥前湖南留日 学界对地方自治思想的传播,这可称为体制外的动因。二者之中, 前者诸多学者均已讨论,这里笔者更多关注后者。 ( 一) 起因 进入二十世纪后,列强瓜分中国之势渐成。在此情形下,湖南 有一批青年先后离别故土,东渡扶桑,掀起了赴曰留学热潮。围绕 着如何救亡这一问题,这些学子大约分成两派,一派主张激进的革 命,一派主张温和的改良。两派从各自的主张出发,对西方近代地 方自治思想都有研究,有体验,更有倡导。近代地方自治思想正是 从他们那里传入乡邦,从而延续了其自维新时期就已开始的传播历 程。 革命派从其反满革命的立场出发来关注地方自治。按照当时湘 省革命派的一般看法,反满革命“只宜采取雄据一省,与各省纷起 之法”聆引。湘省是反清革命根据地,湘省既起,他省起而应之,则 可望直捣幽燕,驱除鞑虏。这一策略也成为湘省革命派理解和传播 地方自治理论的基本依据。其一,湘省要成为革命根据地,必须地 方独立自治,以养成实力。秦力山一般性地指出了革命必以地方自 治为基础的原理。他在1 9 0 1 年批评当时一些革命志士的英雄史观时 曾讲道:“乃者游于外,见夫彼志士者焉,则又隐然自任日:吾支那 之拿破仑、华盛顿也。吾尤悲之。昔之悲也,悲其自弃也;今之悲 也,悲其不自思也。彼其真以法国革命为拿破仑一人之力,而美之 独立乃华盛顿一人之功乎? 美之独立,美之自治为之也;法之 革命,法之民气为之也。” 5 4 从这里,可以初步看出其主张,即: 中国革命必以群众普遍自治为基础。随后,他将这看法上升至理 论高度,在其专著说革命中,为此辟有专章。他指出:“为问革 命之目的,究属为何? 则不过以民间之兵力,驱除现政府之旧制与 i n 人,布共和之政以一新全国”,所以,“今欲革命而先不确定地方 自治之规模,则犹之动众兴师,而无营伍,蜂聚蚁集,号令全无, 即令民气如火如荼,而一经对垒,如鸟兽散”,故“舍自治以言革命 者,无根本之论也”,“自治为革命之基础”。 5 5 1 杨毓麟则集中指出 新湖南以新中国,以湖南独立自治为中国独立之基础。他在1 9 0 3 年 发表的新湖南一书中倡议“建天心阁为独立之厅,辟湖南巡抚 衙门为独立之政府,开独立之议政院,选独立之国会员,制定独立 之宪法,组织独立之机关,扩张独立之主权,规划独立之地方自治 制,生计、武备、教育、警察诸事以次备举。”这样,才能“以吾湖 南为古巴,以吾湖南为比利时,以吾湖南为瑞士”,造成湖南自治之 格局。e 5 6 这可看作是一张独立自治的新湖南的蓝图。但他的出发点 “在存中国,在存湖南以存中国”【i 引,故湖南地方独立自治必须具 有全国性意义;“在公共之湖南中,必使各个人自任一部之位置,各 个人发见其独体之亲和力,则湖南独立矣。在公共之中国中,必使 各分省自任一部之位置,各分省发见其独体之亲和力,则中国独立 矣。” 5 8 一铁郎( 陈家鼎) 的论述则从反面指出了湖南不主动独立自 治的后果:“迩者清廷预备立宪之议成,将亦诏各省自治矣。然而自 治而俟清政府诏办,则治出于被动,而非自动之治也。为欢迎立宪 而自治,则清政自治而汉族自乱也,非自治也。” 5 9 其二,欲湘省 既起,他省起而应之,必取联邦主义。联邦主义是地方自治思想的 重要分支。湘省革命派从其反满立场出发,对这一理论亦有涉及。 其首要之点在于反对省界之分,陈天华在今日岂分省界之曰耶 一文中指出:“自权利之说出,而畛域之心起今日者外人势力之 侵入有加无己,满洲未去,汉人权力消亡,此皆不顾,而先从事于 省界焉,不外御其侮,而但阋于墙,甚矣,其愚也! ”【6 刚陈且认为, 湘人在成同年间,“有大戾于中国,即执吾湘人而寸磔之,亦为罪所 应得”,故湘人在与他省人出现争执时,应“力负义务,而以权力让 人”1 】,其希望各省和衷共济的愿望是相当诚恳的。这实际上成为 联邦主义的先声。1 9 0 7 年1 月,陈家鼎论各省宜速响应湘赣革命 军一文则在实际上提出了以联邦主义作为革命的手段。“最难解决 者,中国革命后建国之问题也。平居计划,取诸世界政体之善,合 诸我国时事之宜,则为美利坚的合众国可矣,为德意志之联邦可矣, 为意大利之共和国、法兰西之民主立宪可矣。华盛顿一呼而美之十 三卅i 皆联袂而起,普鲁士一倡而曰耳曼之二十五邦皆闻风而应,加 里波的将军之起也,而国中树光复旗者,遍于全意。今日之事, 论革命以后之建设,必效欧美各邦之民国的组织,论国民现在之破 坏,亦必效欧美各邦全体的响应也。” 6 2 由上可知,湘省革命派地 方自治宣传的要点在于湘省独立自治以求革命根据地之建设,联邦 主义以求各省起而响应。 同时期,改良派也致力于地方自治的宣传。同革命派一样, 改良派最终目的仍在于挽救危亡。但其主张则力求回避反满革命问 题,而力求以地方自治达到救湖南、救中国的目的。最早进行这方 面宣传的刊物当数1 9 0 2 年底创办于东京的游学译编杂志。该刊 登载的与同志书一文指出了中国地方自治传统的缺乏:“吾国之 人无合群自治之习惯,自私自利,喜独恶群,胜不相让,败不相救, 虽有公利而不能举也。” 6 3 魏肇文在与邑人书一文中正式倡导 地方自治。作者首先分析了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并引入国民竞争 的概念,指出:“今日之战争为国民与国民之战争”,“国民竞争以图 自存之要素三,日体育、日知育、曰德育”。中国在此三方面,一旦 投入天演竞争之中,则不能不败。解决问题的办法唯有“国民自治 之制”。但其所倡导之自治,“非谓自立而分国家之权,乃自相为治, 以补国家行政之力所不及耳”。他以日本为例,介绍其府县市町村议 会组织以及议员之选举,列举其自治范围,并总结道:“积自治之民 而为村,积自治之村自治之市而为郡县,积自治之郡县而成一国, 国欲不治,安可得耶? ”作者接着又分析了中国古今自治之状况, 并为其家乡提出自治办法:“纠合同志,禀商有司,创立地方自治局, 而四乡各设分局,调查户藉,区划疆域,量地为治,局内分为数部: 一日教育部一曰警察部一日土木部一日卫生部 曰劝业部”。 6 4 魏文着眼点在于其一邑自治,眼界未免流于狭 窄。而游学译编第1 2 册上所发表的湖南自治论则是一篇系 统探索湖南自治的文章,该文分析了湖南历史与现状,指出湖南所 处的危殆形势,指出自治的必要性:“中国之梦梦,当以吾辈唤醒之, 吾辈而亦梦梦也,是欲蹈棕色人种黑色人种红色人种之后尘而使自 人掀髯大笑也,然则如之何而后可? 日其惟自治乎其惟自治乎! ” 6 5 - “不能自治则必亡,能自治则或可以图存,存与亡之分,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