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小学教师复原力的实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 要 复原力是指个体对压力或困难环境的认知、体验以及积极行为的人格特质综 合,它使人在压力或困难环境下依靠自己与他人支持,主动适应环境并且维护心 理健康。复原力水平的高低对个体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国外对于复原力的 研究较多,但是国内对于复原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中小学教师复原力的 研究有助于帮助教师群体在其复杂的职业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提高工作绩效。 同时,还有助于我们对于复原力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在文献查阅以及访谈基础上,编制了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 中小学教 师复原力问卷” , 探讨了 292 名中小学教师复原力的结构及教师复原力水平的特点。 考察了中小学教师复原力与职业成功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主要有以下几个结论: 1)中小学教师复原力问卷由情绪体验、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成就动机、 自尊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与行为这六个维度构成,研究证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 效度。 2)担任不同职务的教师在中小学教师复原力的成就动机和自尊维度上存在着 显著的差异,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在成就动机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领导,根据分数 评判标准可知,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成就动机要更高一些。在自尊维度上,相对 于行政人员来说,班主任的自尊水平更高一些。 3)教授不同年级的教师在复原力的自尊这一维度上存在着差异,并且 7- 9 年 级教师的自尊水平最高。 4)复原力总分在教授不同年级的教师上存在着差异,并且几个分组的差异达 到显著水平,7- 9 年级教师的复原力水平最高。 5)性别与婚否、性别与家庭经济状况、学校类别与家庭经济状况这些的交互 作用也在复原力的不同维度上存在着差异。 6)相关分析表明,中小学教师复原力与职业成功和心理健康都具有一定的相 关性。另外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复原力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复原力,心理健康,职业成功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resilience refers to the individual on the pressure and difficulties understanding the environment, experience and personality traits comprehensive positive behavior, which makes the pressure and difficulties on their own circumstances and support from others and actively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maintaining mental health. the level of resilience of the individua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stage, study abroad for higher resilience, but for the resilience of the domestic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on the resilience of teachers helping teachers help groups in the complex environment of better career development, enhance work performance. at the same time, also help our resilience mechanism of in- depth study.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search and interviews, prepared with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resilience of the questionnaire teachers of the 292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resilience, research the resilience of the structure and level of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investigated teachers and professional success and resilie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from the emotional stability and resilience of the questionnaire, self- efficacy, social support, achievement motivation, self- esteem, and problem solving skills and behavior of these six dimension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questionnaire has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2) various positions of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resilience dimensions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self- esteem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subject teacher and head teachers o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of leaders, known under the scores of evaluation criteria, teacher and class teachers to higher achievement motivation. dimension in the self- esteem, compared to administrative staff,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the class teachers self- esteem. 3) teachers teach different grade resilience of self- esteem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mensions and grades 7- 9 teachers in the highest esteem. 4) total resilience of different grade teacher in the teaching of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everal groups was significant, 7- 9th grade teachers, the highest level of resilience. 5) gender and marital status, gender and economic status, school type and family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i economic situ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resilience are there differences. 6)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nd professional success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has some relevance. another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resilience to mental health has some predict.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resilience,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 success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文献综述 1 1 文献综述 1.1 复原力的研究进展 1.1.1 复原力的概念 复原力(resiliency)是伴随着对压力应对和个体发展模式的深入探讨而逐渐兴 起的研究领域(徐慊,郑日昌,2007) 。在早期,复原力常用良好适应 (invulnerability) 、应对 (coping) 和抗压力(stress resistance) 等术语来表达(jew, cynthia,green,1999) 。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机制,目前学术界对于复原力也没 有达成一个很好的一致性的概念,但是从众多研究者的争论中,我们还是可以发 现学界对于复原力概念的界定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把复原力认定为一种能力。 如 howard 认为复原力是指个体能经得起困境及 在困境中能适当调适的能力(howard,1996) ;tumer 则指出复原力是一种卓越的 能力,能帮助个体对抗逆境,以一种健康的感觉持续过有意义的生活(tumer, 2001) 。 把复原力看成是一种过程,也就是说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如 rutter 认为复原力是个体在压力情境中仍能获得良好适应的动力过程(rutter , 1990) 。这个动态的过程,就如同天平的双方,在互相的对抗以及互相适应中最后 达到了一种有机的平衡。 把复原力看成是一种相对静止、稳定的个人心理特质。在这里一方面考虑 到了人格的角度,另一方面形成了对复原力进行测量的理论基础。如 block 认为, 复原力是有关社会适应的两个重要的人格维度之一,是指人们面对改变之后的情 境要求(特别是压力情境和创伤事件)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性、变通性行为倾向, 是适应持续环境的人格因素(block,1996) 。 把复原力看成是对以上各角度的融合。它不仅包含个人内部的心理特征, 同时也包括个人之外的保护因子,如家庭、朋友和社区,而且还是在它们的交互 作用下形成的一种良好的结果。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 masten等提出复原力是调 节压力、高危情境与消极结果之间关系的保护因子或保护过程(masten,best, garmeny,1990) 。 综合国内外对复原力描述和研究的文献,学者们虽然考虑的角度和取向不尽 相同,但是其定义之中仍存在有一定的共性。这些共性主要有三项:一,复原力 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认知情感的心理特质,包含人格特质和自我观念。二,复原 力是一种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产生作用的因应过程。三,强调复原 力结果是朝向积极、正向目标,克服困难、恢复良好适应的功能或行为结果,这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文献综述 2 些结果使个体表现出比原先预期还好的良好适应的功能或行为结果。本研究中的 复原力是指:个体对压力或困难环境的认知、体验以及积极行为的人格特质综合, 它使人在压力或困难环境下依靠自己与他人支持,主动适应环境并且维护心理健 康。 1.1.2 复原力的结构 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对复原力的理解以及研究角度的不同,所以也形成了复原 力结构的纷杂性。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关于复原力的结构构想。通过对文献 的查阅发现, 不同的研究者, 所提出的复原力的结构构想的维度也不一样。 bartone, ursano 和 wright 在其研究中,把复原力的结构分成了执行、控制和挑战三个维度 (bartone,ursano,wright,1989) 。同样,jew,green和 krogerb 也提出了他们 的关于复原力的理论构想,主要包括积极技巧的获得(active skill acquisition) 、 未来方向(future orientation)、独立性与危机应对(independence and risk- taking)这 三个维度(jew,green,krogerb,1999) 。我国学者徐迎利在其研究中,提出了自 己的关于复原力的结构构想,其主要包括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为人格特点、外 部资源和特殊能力,在这三个维度下,又细分为九个因子,它们是自我效能感、 人际交往能力、目标感、情绪稳定性、有恒性、家庭支持、积极的生活信念、寻 求支持和控制感(徐迎利,2007) 。klonhnent 和 norem 在他们的研究中都把复原 力的结构分为四个维度,前者的维度主要包括自信乐观、有效的行为、人际洞察 力、人际交往技能(klonhnent, 1999) ; 后者的维度划分主要包括个人想象(personal vision)、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社会关系和谐(social rapport)、自我防御机制 (ego defense mechanism)这四个维度(norem,2001) 。wagnild 和 young在其对心 理复原力量表的评价的研究中,把复原力分成了五个维度,主要为坚持性 (perseverance)、自信心(self- reliance)、有意义的生活体验(meaningfulness)、自在感 (existential aloneness)以及平衡性(equanimity)(wagnild & young,1993) 。国内学者 陈建文在其博士论文中,从社会适应角度提出了心理弹性的五个维度,即冲击性、 内抑性、适应灵活性、乐观主义和挑战性(陈建文,2001) 。connor 和 davidson 在他们的研究中也提出了复原力的五维度说,这五个维度分别为能力、忍受消极 情感、接受变化、控制、精神影响(connor & davidson,2003) 。friborg等人在复 原力与人格和智力的相关性的研究中,提出了复原力的五个维度,主要为:个人 能力(personal strength) 、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 、结构化方式(structured style) 、 家庭凝聚力 (family cohesion) 、 社会资源 (social resources)(friborg, barlaug, martinussen,2005) 。国内学者阳毅(阳毅,2005)在其编写大学生复原力问卷的 过程中,综合国内外的文献分析,提出了他的理论构想,其复原力的结构维度主 要包括七个维度,自我接纳、自我效能、稳定性、问题解决、求助、朋友的支持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文献综述 3 和家人的支持;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现实自我的接纳程度,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我能力的肯定,稳定性则是指个体情绪稳定的人格特质,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面临压力情景时,通过自身的计划、执行和时间管理等策略来 解决问题的行为倾向,求助是指个体通过向他人倾诉、请教问题以及与他人展开 讨论等方式来克服困难的行为倾向,朋友和家人的支持则是指来自朋友和家人的 各种支持,包括物质的和情感的支持等。 有的研究者为了促进研究的发展,尝试着对复原力所包含的具体因素进行归 纳总结,分类整理,抽取出最关键和核心的因素来。polk 根据前人的研究总结确 认了 16 个与复原力相关的因子(polk,1997) ,并将它们分成 4 类:性格类型、关 系类型、哲学类型和环境类型。其中性格类型是指那些个体具有的作为保护因子 的特质,包括身体和心理特征;关系类型则指那些获得社会支持的社会技巧、自 觉服从社会规范等;哲学类型则是那些包括有意义的人生体验、目标感和对生活 合理的认识;环境类型则是与环境联系的应对策略。而 konrad和 bronson等则比 较 anthony,garmezy,rutter 和 werner 四个人的主张(konrad,1997) ,整理出 四个人都相同的复原力因子,它们是:与家人的良好关系、自我价值感、与他人 的合作、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延迟需要、具有内控性人格、有问题解决 能力、思考的能力和幽默感等九种复原力因子。台湾学者萧文也在前人研究的基 础上总结出七个复原力因子:一是具有幽默感并对事件能从不同角度观之;二是 虽置身挫折情境,却能将自我和情境做适度分离;三是能自我认同,表现出独立 和控制环境的能力;四是对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来导向的性质;五是具有 向环境或压力挑战的能力;六是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技巧;七是较少强调个人的不 幸、挫折与无价值感。 总结,从文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对复原力心理结构的理解存在较大 的差异性。既包括了人格因素,又包括了情感、价值等因素;既包括个体自身、 内存的稳定因素,又涉及外在的保护因子。总的来看,都包括了个体的自尊、自 我效能感、积极情绪、社会支持、问题的解决能力或行为这几个方面。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本研究对复原力的定义,依照复原力的作用过程,我 认为,中小学教师复原力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内部因素,二是外部因素。 个体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外部因素则指他的社会支持系统。 人格方面的因素又可以分为认知、体验和积极行为,而外部支持则可以理解为社 会支持。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文献综述 4 中小学教师复原力 认知 体验 积极行为 社会支持 图 1.1 中小学教师复原力的结构 fig1.1 the structur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resilience 1.1.3 复原力的影响因素 从对概念的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体要想有比较高的复原力,一要有积极的 人格特质,二则需要有周围人群的支持和帮助。这些都是影响复原力的一些因素。 心理学家 garmezy 将这些归纳为三项内容:a,积极人格特质的建构;b,家庭支 持系统的建立;c,社会支持和外在资源的建构(garmezy,1985) 。从 garmezy 归 纳的这些内容看,又可以分为两项,一者为内部影响因子,如积极人格特质;二 者为外部影响因子,如家庭系统的支持,以及社会和外在资源的支持。内外部影 响因子,一方面是影响了个体的复原力,同时它们的良好建立和发展也会保护个 体。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些影响因子看成是内外部保护因子。 所谓的内部影响因子,也即内部保护因子,就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及行为层 面所包含的特质、态度和技能。murphy认为内在保护因子有两大因素(murphy, 1987) :一类是生物及生理因素;另一类是心理因素。从诸多研究者所提出的复原 力的结构维度上看,我们就可以发现许多此类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自在感, 乐观,挑战性,自我防御机制,个人能力,自我接纳,自我效能,积极的生活信 念,心理控制感,主观幸福感,目标感,情绪稳定等。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个 体的人格特质的三个方面:耐受力、态度以及行为倾向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个体的耐受力 kobasa 提出的耐受力(hardiness)这一人格倾向:包括了承诺(commitment)、挑 战(challenge)和控制(control)三个层面(kobasa,1982) ,其中承诺指个人面对压力 不逃避困难及责任,挑战指个人面对压力勇于挑战自我,控制指个人面对压力能 控制情绪。研究表明,高坚持性人格可以降低个体对应激的感受和躯体反应,提 高其应对能力和自尊自信;高坚持性人格还可降低个人因压力而患病的机率。 个体对待事物的态度 积极的生活信念,会支持我们的心灵无论遭遇诱惑、困顿还是打击,都能够走 向更坚强,更智慧,更美的自我。 乐观态度,它指一个人在面对周围的一切时所保持的那种精神状态和认知取 向。研究表明,积极的希望和认知会使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而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文献综述 5 且还能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技巧。 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巧 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情景时,通过自身的控制、计划和执行等策略来使问题得以 解决的行为倾向。 上述内部影响因子的三个方面并不是互相独立的。 benard 认为复原力不是某一 特质或某一组特质(benard,1995) ,它是经年积累的各种能力、才能、资源、知 识、长处和适应技能的组合。 外部影响因子,也即外部保护因素,是指个体从外界获得的社会支持和帮助。 根据个体所处的外在环境,可以从家庭、社会、学校和工作单位这几个方面加以 考虑。 在关于复原力最初的研究中,就是把从家庭、社会或者同事及同学那里获得的 支持和关怀当成是复原力中最基本的因素。这种关怀和支持能够不断地鼓励并肯 定受挫个体,有助于个体复原力的培养。 家庭的和睦、家人之间情感的连结、支持、温暖和关怀等有助于个体复原。家 庭中良好的夫妻关系,和谐的气氛,共享成就,共渡休闲时光,相互之间的关怀 和支持,这种家庭环境都是发展复原力的保护因子。 个体如能在社区和朋友中取得亲密的情感连结,多鼓励少批判的互动形态,互 相支持的关系,则有助于提高复原力。 作为成年人,其社会活动的主体则为工作,所以与同事的良好的情感连结,同 样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复原力。 1.1.4 复原力的测量 由于人们对复原力的概念各执一词,导致对复原力的测量也有不同的思路。目 前有关复原力的量表或从经验或从理论构想出发。有的只包括内在人格特质,有 的同时包括内在和外在保护因子,有的测量一般性复原力,有的则针对特定情境 和人群的复原力进行测量。 目前公开发表的测量工具达十多种。 其中以wagnild 和 young开发的 resilience scale(简称 rs)在早期应用最广(wagnild,young,1993) ,此量表的开发来源于对 丧偶老年妇女中适应良好与适应不好成员的不同之处的比较而得出的。该量表共 有 25 个题目,分成了坚持性、自信心、有意义的生活体验、自在感和镇定性五个 维度。 此外, connor 和 davidson编制的 cd- resilience scale(简称 cd- risc)也影响很 广(connor,davidson,2003) 。cd- risc 来自于临床治疗,包括 25 个题目,涉 及能力、忍受消极情感、 、接受变化、控制感、精神信仰 5 个因素。 挪威学者 friborg编制的成人复原力量表(简称 rsa)的影响也很广泛(friborg,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文献综述 6 barlaug,martinussen,2005) ,该问卷包括 43 个项目,主要测量个体面对应激的 保护因素,包括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家庭和谐度、社会支持、个人组织性 5 个 因素。 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研究者所编制的问卷,如 springer和 philip 所编制的个 人保护因子问卷(springer,philip,1995) ;constantine 等根据自己对复原力的理 论构想所编制的青少年复原力评定问卷(constantine,benard,1999) 。bartone 等 编制的特质性自我复原力量表(bartone,ursano,wright,1989) ,主要测量耐受 力 (hardiness) 这种人格倾向。 klonhnen所编制的自我复原力量表 (klonhnen, 1999) ; jew 等所编制的复原技巧和能力量表等(jew,1999) 。 目前可以查阅到的中文版复原力量表很少,其中有于肖楠和张建新所翻译修 订的中文版 cd- risc(于肖楠,张建新,2005) 。另外还有学者从本土化思路出发 研究的与复原力相关的量表,如陈建文在其博士论文中所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 性量表的其中一个分量表 心理弹性量表,分为冲击性、内抑性、适应灵活性、 乐观主义和挑战性五个成分。随着复原力在我国研究的兴起及发展,也有越来越 多的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同时也诞生出了一些本土化量表,如胡月琴,甘怡 群通过访谈法所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胡月琴,甘怡群,2008) ,它又分成 了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积极认知以及心理韧性六个分量 表。另外还有阳毅所编制的大学生复原力量表,以及徐迎利所编制的贫困大学生 复原力问卷,也为复原力的本土化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1.5 复原力的研究方法 对于复原力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的研究者把它 们归类于普遍研究中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如,徐迎利在其研究中,把复原力 的研究方法归类于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他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总结认为,在复 原力的研究中,质的研究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个案研究、人种志研究和扎根理 论研究(徐迎利,2007) 。 个案研究是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广泛采用的一种质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对某一界定的研究单元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索、描述和分析,从而获得该研 究单元的整个信息。个案研究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包括观察、访谈、档案等资料。 人种志研究是借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它主要依据特定的文 化背景对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进行描述和解释,它强调从被研究者所经历的文化视 角对其心理行为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主要运用参与性观察法和个别访谈法。 扎根理论研究是在系统地收集实地资料的基础上,依据现有资料分析、概括、 发展一般性理论的过程,一般采用访谈法收集资料。 而量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当然也有研究者采用实验法对复原力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文献综述 7 进行研究。 另外,masten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masten,2001) ,提出了他自己的观 点,他认为,人们所用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两类,一种是以变量为中心的,另外 一种是以被试为中心的。 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应用多元统计方示来考察个体内外各种因素与发展结果 之间的联系。以被试为中心的研究按照一系列标准来比较不同被试组个体的特点, 从而确定是什么因素将复原力高的个体与其它个体区分。当然,这两种研究方法 各有其优缺点,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充分发挥了其统计的功能,比较适合于寻找 各变量间的共同关系,从而对应用研究中的干预实施很有帮助,但是这种研究着 重于点的研究,而丧失了对人的整体感。以被试为中心的研究将各种变量整合在 同一个自然存在的心理结构内,适合于探索复原力的工作模式,但是,这种研究 方法将变量间的关系变的模糊,从而影响了对复原力机制的探讨。而且,这种研 究的样本比较单调,所以结论的代表性不足。 1.1.6 复原力的相关研究 虽然对于复原力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在国内,复原力的 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对于复原力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大类。 一是综述类的,如阳毅从复原力的概念、结构、测量这三个方面总结了具体 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阳毅,欧阳娜,2006) 。还有周碧岚在他的研究中一方面总 结了国内外的研究(周碧岚,2004) ,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今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方向。徐慊等人在其研究中(徐慊,郑日昌,2007) ,从复原力的兴起、概念与内 涵、作用机制、测量、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国外复原力的研究成果做一回顾与总结。 李海垒等人则从心理复原力的定义、模型、研究范式这几个方面对复原力的研究 进行了综述(李海垒,张文新,2006) ,并且根据综述提出了它的发展趋势。 由于复原力的起源源自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干预这一方面,所以复原力与心 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特别多,在这里不一一赘述,只简要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 如我国台湾学者萧文在“ 在九二一震灾心理复健学术研讨会” 上发表的论文(萧文, 1999) ,通过对个案的研究,从相对的时间角度探讨了复原力在个人的早年生活事 件或前置性人格因素形成过程中以及在面对重大压力或创伤事件中所起的作用。 如 tiet 等人(tiet,2001)研究了早期受虐待儿童的心理复原的保护性因素,研究 了复原力中的几个方面对儿童起到的保护作用。我国的陈瑜和周碧岚从质性角度 对患孤独症儿童家长(陈瑜, 2007)和离异女性弹性心理建构过程(周碧岚,2004) 进行了研究。 还有许多研究者从其它的角度对复原力进行研究。如,刘宣文等研究者从学 校心理辅导的角度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刘宣文,1999) 。王坚杰等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文献综述 8 者从学生的心理适应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王坚杰,2006) ,研究发 现,生活环境中的社会支持越好,小学生的适应能力也越强;而且,他们还就学 生的复原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复原力与社会支持之 间的关系也是正相关(王坚杰,2007) 。我国研究者刘雨涛(刘雨涛,2007)和杨 从杰等人(杨从杰,吴兴华,董国峰,2005)从复原力的开发角度对导游员和管 理者的复原力进行了研究。 当前,虽然没有复原力与职业成功的直接研究,但许多研究者在职业成功的 影响因素方面,提到了复原力的相关内容。如陈素坤等人(陈素坤, 王秋霞,2002) 在其研究中提出,社会支持的利用,以及提高护士对成功的体验和自我成就感等 能使其有更好的工作状态。俞国良等人(俞国良,曾盼盼,2001)从其研究中, 从社会体制、社区、学校和个人四个层面谈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以及职业成功的 影响。 综合上边的研究,我们可以假设,教师的高复原力对其职业成功有积极的促 进作用,而且高复原力还有利于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1.2 问题提出及意义 1.2.1 问题提出 从前边的综述可以看出,在我国对于复原力的研究才算是刚起步,在此领域还 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 首先,是复原力的概念和结构问题,因为心理学不像物理学科那样被大家认为 是“ 科学” 的学科,而且由于人的复杂性,所以,导致了其概念和结构的不统一性, 不同的人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而且基于此所形成的测评工具也由于其理 论基础的复杂性而变的比较繁杂。而且国内现有研究所使用的量表大多由国外引 进,本土的研究测评工具相对缺乏。 其次,国内对于复原力的实证研究也不足,对于职场员工的研究更是无几,教 师这一“ 特殊的职业员工” ,其复原力的情况怎么样,是否存在一些性别,教龄等的 差异,这些问题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再次,我们从国内外的一些研究中以及复原力的研究起源可以看出,复原力作 为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课题,其最初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复 原力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作用。而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又会影响到人们的工作状态等 问题。尽管关于复原力和心理健康,或是心理健康与工作等问题的研究有一些, 但是对于复原力与职业成功之类的研究却是少之有少,因此,对于它们之间关系 的探讨,变的很有必要。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文献综述 9 1.2.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国内学者对于复原力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对于国外研究的综述 发展到了一些实证性的研究,但是其研究多集中于对于人们心理健康的关注方面, 而且其研究对象也比较狭隘。本研究把特殊的职场人士 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而且关注的重点也是他们的复原力与职业成功的关系,可以说是拓展了复原力的 研究领域。 实践意义。一方面可以探讨中小学教师复原力的特点。作为“ 人类灵魂的工程 师” ,他们的心理健康,以及他们的工作情况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们的受教育质量。因此,探讨中小学教师们的复原力特点也具有重大的 实践意义。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这一群体的复原力水平的提高。的确,顺境有 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逆境和挫折又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情节,而面 对逆境和挫折采取恰当的应对,保持、恢复良好的状态是现实对于他们工作的需 要。因此,探究逆境和挫折情境下仍能保持良好适应状态的个体资源及作用机制, 更有利于去促进教师群体复原力水平的提高。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研究的基本构想 10 2 研究的基本构想 2.1 研究目的及对象 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部分: 1)考察中小学教师复原力的结构是什么? 2)研究中小学教师复原力的特点? 3)探讨中小学教师复原力所能造成的影响? 本研究所选取对象为河南省部分地市的中小学教师,以及西安、广州、重庆 等地区的中小学教师。 2.2 研究思路 本研究遵循“ 理论分析 研制工具 实际测量 研究特点及关系” 的研 究思路,根据研究目的,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 综述性分析(分析了前人对于复原力的概念、结构的分析,以及他们的测量 工具和研究方法等)? 问题提出? 中小学教师复原力问卷的编制(中小学教师复 原力结构的构建,中小学教师复原力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 中小学教师复 原力的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分析? 教师复原力与职业成功以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讨论与总结。 2.3 研究假设 1)教师复原力主要由自尊、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情绪体验、社会支持以 及问题的解决能力或行为这六个因素构成。 2)教师复原力在性别、教龄、职务、家庭经济状况、学校类别等因素上存在 差异。 3)教师复原力与职业成功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4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上,力图采用多元化研究手段,主要运用问卷 法、实验法,将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中小学教师复原力及有关问题进 行系统探索,对研究资料进行内容分析、因素分析以及相关、回归分析,以考证 本文提出的中小学教师复原力的结构。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中小学教师复原力问卷的编制 11 3 中小学教师复原力问卷的编制 3.1 初试问卷的编制 3.1.1 问卷编制的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探索中小学教师复原力的构成及影响因素,以验证 中小学教师复原力的基本理论构想,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中小学教师复原力问卷, 为进一步研究和调查中小学教师复原力的特点及其与职业成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提供研究的测量工具。 3.1.2 初试问卷的编制方法 文献查阅法:查阅国外和国内关于复原力的研究文献,研究分析别人对于 复原力概念和结构的阐述,并且分析他们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复原力 概念以及复原力结构。 访谈法: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对将要施测的对象进行随机抽样访谈,在 给访谈对象解释了何为复原力之后,围绕“ 你认为那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复原力” 这一主题进行访谈。要求访谈对象可以举具体的事例说明,也可以列出他们认为 的具体的因素。大致可以归结出以下几种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经济状况以及 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关系,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工作的态度,成就动机,情绪的 稳定性,积极的生活态度等。 3.1.3 问卷维度的构建与项目的形成 根据假设的理论构想,可以构建出认知、体验、积极行为和社会支持这四个 大的结构框架,然后再对这些大框架进行细化。通过文献查阅以及访谈的内容, 可以把四大结构框架细分为自尊、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工作态度、情绪稳定 性、积极情绪、社会支持、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行为这八个维度。根据此假设维度 来编制问卷。 这几个维度的操作性定义如下: 自尊,也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并积极看待自己。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 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工作态度,它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包括工作的认真度、责 任度、努力程度等。 情绪稳定性,即是指在面对激烈的情绪状态时,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平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中小学教师复原力问卷的编制 12 静的心态。也即宠辱不惊的情绪状态。 积极情绪,它是对有机体起振奋作用,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极好作用的一 种情绪。它能为人们的神经系统增添新的力量,能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提高 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 社会支持,它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家庭成员的支持,二是朋友所给予的 帮助和支持。 问题解决的能力或行为,它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对 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每个维度的操作性定义来编制具体的项目。在项目选择上,一方面采用 参考其它问卷的项目,另一方面采用自编的方式完成。项目编制之后,将这些项 目送给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请他们根据每个维度的操作性定义来判定各个 项目是否符合该维度的界定,题目的表达是否有歧义或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对返 回意见进行鉴别、分析,最终形成预测问卷。问卷采用五点计分制,从非常符合 到很不符合五个等级。为了避免受被试思维定势的影响,问卷中有 20 个题是反向 记分题,并且问卷中的所有题均采用随机排列。 3.2 初试问卷的施测 预测以河南部分地市、西安、广州、重庆地区的一些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随机 取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 500 份,回收问卷 307 份,其中有效问卷 292 份,有效 率为 95%。本研究随机抽取所回收的有效数据中的 248 份用于进行初试问卷的探 索性因素分析,然后则采用剩余的有效问卷以及追加调查的 100 份问卷对中小学 教师复原力量表的结构维度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3.3 统计工具及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 spss16.0、amos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探索性因素分 析法对项目进行鉴别筛选,探讨量表的结构,并运用 amos5.0 软件进行验证性因 素分析,最后进行信效度检验。 3.4 分析与结果 3.4.1 项目分析 依据预测收集到的样本数据, 对教师复原力量表的各项目采用鉴别度和项目区 分度分析,进行筛选。项目的鉴别度在这里是指高分组和低分组在每个项目上的 得分高低的差异。具体作法为:求出各个被试的复原力总分,进行高低排序,选 取其中的高分端和低分端各 27%,并对两组被试的各个题项进行差异的 t 检验。而 项目的区分度是指,各项目得分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根据 ebel提出的评判标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中小学教师复原力问卷的编制 13 准,0.40 以上为很好,0.30- 0.39 为良好,0.20- 0.29 为尚可,0.19 以下为差,必须 淘汰。结果发现,在这 63 个题目中,第 25、30、34、35、48、52、56 题的 p0.05, 其余题目的 t 值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 ;而第 9、23、26、30、35、37、56 这 几个题与总分的相关小于 0.19。因此删除这些题目,保留其它题目进行探索性因 素分析。这里共删除 11 个题目。 3.4.2 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题项筛选 对通过 t 检验的题项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对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进行检 验,结果显示, kmo=0.877, bartlett s球形检验的2=6128.240, df=1326, p0.000。 由统计学的知识可以知道,kmo 的取值范围为 0- 1 之间,kmo 值统计量越接近 于 1,做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一般认为当 kmo 大于 0.9 时效果最佳,0.8 以上适 合,0.7 以上尚可,0.6 时效果很差,0.5 以下时则不适宜做因子分析。根据这一标 准可知,该研究所得数据(kmo=0.855)适合作因子分析。另外,bartlett s 球形 检验的2值处于极其显著水平(p0.000) ,这表明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 本研究的因素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共同因素, 再以最大方差法进行因素 旋转,使每个项目在尽可能少的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载,对于那些因子负荷小于 0.4 的项目进行抑制不予显示。获得了一个最简单的因子模型。第一次因素分析的结 果见表 3.1. 表 3.1 第一次因素分析的结果 table 3.1 the results of the first analysis 题项 因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0 .781 49 .751 45 .713 46 .689 62 .666 53 .629 58 .602 63 .569 42 .568 41 .544 57 .528 0.473 38 .5 8 .435 .499 .406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中小学教师复原力问卷的编制 14 14 .68 11 .644 10 .636 16 .483 4 .46 .453 2 .441 6 .421 .454 61 .707 51 .669 55 .661 60 .531 54 .473 .415 .454 36 .755 21 .601 43 .581 5 .66 15 .636 22 .565 32 .485 13 .741 7 .66 12 .456 .445 28 .692 20 .459 .426 3 .706 19 .487 33 .711 1 .462 44 .605 40 .563 39 .451 17 .555 27 0.653 31 47 24 18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演唱)问答歌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音乐接力版二年级上册-接力版
- 11.3 动能和势能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 2023三年级数学下册 三 美丽的街景-两位数乘两位数信息窗3 多彩的街道夜景第1课时说课稿 青岛版六三制
- 活动11 一起来种太阳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小学劳动二年级北师大·深圳报业版《劳动实践指导手册》(主编:韩震)
- 古代文人考试题目及答案
- 高考物理必考试题及答案
- 高二美术考试题及答案
- 油气行业绿色发展趋势与环境保护
- 2025舞台设备租赁合同模板
- 甘肃小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 农业现代化种植技术培训课件
- 中城汽车(山东)有限公司审计报告
- 大学博士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5版煤矿安全规程宣贯培训课件
- DB31∕T 1545-2025 卫生健康数据分类分级要求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课程)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3类器官技术与行业研究报告-复刻结构重现功能 构建组织器官替身
- 国有资产交易法律实务与疑难问题
- 初中毕业证在哪里查询
- 名词语法讲解
- GB/T 5796.4-2022梯形螺纹第4部分:公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