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y6 4 3 0 4 3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逖 日期: 中文摘要 文物出版社于1 9 8 0 年出版的由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 室编撰的精装本马王堆汉墓帛书( 一) 图版清晰,缀合 准确,释文和注释代表当时帛书研究的最高水乎,可称多种 帛书版本中最佳定本。但由于出土文献考释研究工作艰难, 故尚有可进一步挖掘、商议之处,加之马王堆汉墓帛书对于 中国古文献和学术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非同一般,故今以文 物出版社于1 9 8 0 年出版的由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整理 编撰的精装本马王堆汉墓帛书( 一) 为底本,以帛书图 版及字形为依据,v x 刁j i 诂为手段,以帛书本身内容为内证, 以先秦秦汉传世典籍及其他出土文献为佐证,以校读札记的 形式,对释文、注释作校订、补充。 关键词:马王堆汉墓帛书释文注释校订补充 n o t e s o f c o l l a t i o n & a n n o t a t i o n o nt h ef o u r l o s t a n c i e n t e s s a y s a tt h e b e g i n n i n go f t h e s i l k m a n u s c r i p t s ( t e x t 引o f l a o t z u i nt h eh a nt o m bn o 3 a t m a - w a n g - t u i a b s t r a c t : t h es i l km a n u s c r i p t si nt h eh a nt o m bn o 3a tm a - w a n g - t u i ( b o o k o n e ) ,w h i c hw a sr e e d i t e db yt h ea n c i e n td o c u m e n t sl a b o r a t o r y o f 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b u r e a ua n d p u b l i s h e db y 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p r e s si n 1 9 8 0 ,i st h eb e s te d i t i o na m o n g v a r i o u ss i l kb o o k s e d i t i o n s t h ep h o t o s a r ec l e a r , t h ej o i n t sa l ea c c u r a t e ,t h e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sa n de x p l a n a t i o n ss too d f o rt h et o pl e v e lo ft h e s t u d y o ns i l kb o o k sd u r i n gt h a t p e r i o d b u t b e c a u s eo ft h ed i f f i c u l t i e so ft h e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sa n de x p l a n a t i o n so ns i l k b o o k s t h e r ea r es o m e p l a c e s t h a tc a nc o n t i n u et ob es t u d i e da n d d i s c u s s e d t h i st h e s i si sb a s e do nt h es i l km a n u s c r i p t si nt h eh a n t o m bn o 3 以m a - w a n g - t u i ( b o o ko n e )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p h o t o s c h a r a c t e r sa n dc o n t e n t so ft h es i l k m a n u s c r i p t s ,o t h e r a n c i e n t d o c u m e n t sa n du n e a r t h e dd o c u m e n t s ,t h ea u t h o rm a d es o m ec o l l a t i o n s a n da n n o t a t i o n s s o m ec o r r e c t i o n sa n d s u p p l e m e n t st oi t s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s a n d e x p l a n a t i o n s a r eg i v e nh e r ef o rr e f e r e n c e k e y w o r d s : t h es i l k m a n u s c r i p t s i nt h eh a nt o m ba t m a - w a n g - t u i ;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a n de x p l a n a t i o n ;c o r r e c t i o na n ds u p p l e m e n t 2 前言 一选题理由 1 9 7 2 年初至1 9 7 4 年初,我国考古工作者对长沙市东郊五里牌外的马王堆一、 二、三号汉墓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了数千件珍贵文物。品类之多,保存之完好, 为考古史上所罕见。尤其是三号墓出土十多万字的帛书,是继汉代发现孔子壁中 书、晋代发现汲冢竹书、清末发现甲骨文和敦煌写卷之后又一重大古文献发现, 在中国古文献和中国学术史研究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号墓分别打破二、三号墓,从地层关系看,当晚于二、三号墓。二号墓出 土的“长沙丞相”、“软侯之印”、“利苍”三颗印章,表明该墓墓主即第一代软侯 利苍。一号墓应为第一代轶侯利苍妻子之墓。三号墓墓主为三十多岁男性,应为 利苍之子。三号墓出土一件木牍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当为文帝前 元十二年二月,即公元前1 6 8 年,为该墓下葬时间。继承利苍侯位的利稀死于文 帝十五年,而三号墓葬于文帝十二年,显然不是利猫,而是其兄弟。 马王堆汉墓帛书内容相当丰富,而且大部分是久佚的汉初乃至战国时期珍贵 文献。现按汉书艺文志分类,以单篇为计数单位,马王堆汉墓帛书大致可 分为如下6 大类3 9 种: 一、六艺类: 1 周易六十四卦 2 易传二三子问 3 易传系辞 4 易传易之义 5 易传要 6 易传缪和 7 易传昭力 8 春秋事语 9 战国纵横家书 二、诸子类: 1 老子甲本 2 五行 3 3 九主 4 明君 5 德圣 6 经法 7 经( 或称十大经、十六经) 8 称 9 道原 1 0 老子乙本 三、兵书类: 1 刑德甲本 2 刑德乙本 3 刑德丙本 四、数术类: 1 阴阳五行甲篇 2 阴阳五行乙篇 3 出行占 4 五星占 5 天文气象杂占 6 木人占 7 相马经 五、方技类: 1 足臂十一脉灸经 2 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 3 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 4 脉法 5 阴阳脉死候 6 五十二病方 7 胎产书 8 养生方 4 9 杂疗方 1 0 去谷食气 另外,一号墓t | 土y3 1 2 支竹简,全为“遣策”。三号墓出土了6 1 0 支竹木 简牍,其中遣策类简牍共4 1 0 支,医简2 0 0 支,分为天下至道谈、十闯、 合阴阳、杂禁方四篇。 帛书大部分用墨书写,帛面上用墨或朱砂钩划了便于书写的直行栏格。整幅 帛书每行七八十字不等,半幅则二十至四十余字不等,篇章之间用墨钉或墨点作 为区别标志,篇名一般在全篇末尾鼹一两字后标出。并多记明字数。字体因抄写 时代或抄手不同而呈现不同风格:有以篆书结构成字,以隶书笔意表形的篆隶体; 有篆书意味趋弱、隶书意味渐浓、篆隶笔意互见的古隶体;有字体扁平,点、撤、 波、磔笔意分明,构体规范的汉隶体。帛书字体形象邀显示了汉字隶变过程,是 隶变研究中直接、重要的原始材料。 自从史记将“黄老”并称以来,后世学者多将“黄老”并提,并常将老 子一书作为黄老思想的代表作,多将二者混为一谈。马王堆汉墓帛书中( 老 子) 乙本卷前古佚书虽属道家学说,但它与老子为代表的“老学”毕竟同 源而异流,有着许多不同。它乃是以道为主,兼采儒、墨、阴阳、名家之说,讲 究刑名,强调法制,主张刑德兼憨、文武并用、“人强胜天”等。与史记太 史公自序中太史公( 司马谈) 论六家要旨所言“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 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 移,应物变化。立俗慈事,无所不宜,指约面易操,事少而功多”一致,而与老 子、庄子、列子之学有很大区别。马王堆汉墓帛书中( 老子) 乙本卷前 古佚书的出土面世,为正本清源、恢复“黄老”之学的本来面目提供了翔实的 证据和材料。它的出土,对于先秦秦汉同学术史、思想史的研究意义重大, 二研究现状 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后,因其内容丰富、价值重大而立刻在国内外学术界掀 起研究热潮。首先是由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于1 9 7 4 、7 5 、7 7 、8 4 等年份先 后在文物上公布了老子甲乙本、乙本卷前古佚书、五星占、战国 策( 后称战国纵横家书) 、春秋事语、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相马经、 5 马王堆帛书( 六十四卦) 等的释文。7 4 年9 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由马王堆汉 墓帛书整理小组整理的马王堆汉墓帛书( 一) ,线装大字本二册,有图版、释 文、注释,包括老子甲、乙本及卷前卷后古佚书。7 5 年1 月文物出版社又 出版了由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整理的马王堆汉墓帛书( 一) ,线装大字本 八册,有图版、释文、注释,包括老子甲、乙本及卷前卷后古佚书。其后, 文物出版社于1 9 7 6 年相继出版了老子、经法、战国纵横家书等以释文、 注释为主的简装普及本。接着,文物出版社分别于1 9 8 0 、8 3 、8 5 年出版了由国 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整理编撰的精装本马王堆汉 墓帛书( 一) 、( 三) 、( 四) ,图版清晰,缀合准确,释文和注释代表当时帛书研 究的最高水平,可称多种帛书版本中最佳定本。1 9 9 2 年湖南出版社出版陈松长、 傅举有先生编著的马王堆汉墓文物一书,其中刊发了周易、易传泵辞、 刑德乙篇的图版和释文。陈鼓应先生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和第六 辑分别刊发了帛书易传中的( - - - 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 的释文。 其次,除整理工作外,还有大量研究论著问世。著作主要有李学勤先生的周 易经传溯源( 长春出版社1 9 9 2 年版) 、邓球柏先生的帛书周易校释( 湖南人 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 、张立文先生的帛书周易注释( 中州古籀出版社1 9 9 2 年版) 、邢文先生的帛书周易研究( 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 、高明先生的帛 书老子校注( 中华书局1 9 9 6 年版) 、庞朴先生的帛书五行篇研究( 齐鲁书社 1 9 8 0 年版) 、魏启鹏先生的德行校释( 巴蜀书社1 9 9 1 年版) 、马继兴先生的 马王堆古医书考释( 湖南科技出版社1 9 9 2 年版 、魏启鹏、胡翔骅先生的马 王堆汉墓医书校释( 成都出版社1 9 9 2 年版) 等。另外,李学勤先生的简帛侠 籍与学术史( 江西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 、裘锡圭先生的古代文史研究凝探 ( 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 、郑良树先生的竹简帛书论文集( 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 中都收录了马王堆汉墓帛书研究论文。 较有份量的论文主要有唐兰先生的( 黄帝四经) 初探( 文物1 9 7 4 年第 1 0 期) ,马王堆出土( 老子) 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 考古学报1 9 7 5 年笫 1 期) ,李学勤先生的马王堆帛书与 鸱冠子) ( 江汉考古1 9 8 3 年第2 期) , 龙晦先生的马王堆出土 老子) 乙本煎古佚书探原 考古学报1 9 7 5 年第2 6 期) ,郭元兴先生的读( 经法) ( 中华文史论丛一九七九年第二辑) ,温公 翊先生的( 经法) 等古佚书四种释文校补( 中国语文1 9 7 9 年第5 期) ,高 亨、池曦朝先生的试谈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 老子) ( 文物1 9 7 4 年第1 1 期) ,张政娘先生的( 春秋事语) 解题( 文物1 9 7 7 年第1 期) ,庞朴先生的 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之谜( 文物1 9 7 7 年第1 0 期) ,李裕民先生 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抄写年代考( 考古与文物1 9 8 1 年第4 期) ,张政煌先生 的帛书( 六十四卦) 跋( 文物1 9 8 4 年第3 期) ,于豪亮先生的帛书 周 易) ( 文物1 9 8 4 年第3 期) ,史常永先生的马王堆汉墓医书考释( 中华 医史杂志1 9 9 3 年第3 期) ,钱玄先生帛书( 老子) 乙本卷前古佚书释文补正 ( 江苏省语言学会主编语言研究集刊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8 6 年出版) , 旖谢捷师马王堆汉墓帛书( 经法) 释文校补(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文献专 业古文献研究文集第二辑,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1 9 8 7 年出版) ,旌谢 捷师马王堆汉墓帛书( 经法) 注释商榷( 文史第三十九辑) 等。陈鼓应先 生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第三辑( 马王堆帛书专号) 和第六辑和湖南 出版社1 9 9 4 年出版的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中也收录了大量的研究论文。1 9 8 0 、 1 9 8 1 年湖南中医学院学报推出两期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集中刊发了国 内一些马王堆医书研究论文。 三研究目的、内容、方法 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对于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研究工作成绩卓著,论著层出不 穷,但由于出土文献考释研究工作艰难,故尚有可进一步挖掘、商议之处,加之 马王堆汉墓帛书对于中国古文献和学术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非同一般,故今以文 物出版社于1 9 8 0 年出版的由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 组整理编撰的精装本马王堆汉墓帛书( 一) 为底本,以帛书图版及字形为依 据,以训诂为手段,以帛书本身内容为内证,以先秦秦汉传世典籍及其他出土文 献为佐证,以校读札记的形式,对释文、注释作校订、补充,以期有一得之见, 为先秦秦汉学术史、思想史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前贤之说可采者一并收入,注 中一一标明,不敢掠美。故本文又有汇校集解的性质。 每条起首系照录马王堆汉墓帛书( 一) 原文,故用繁体。行文除须用繁 7 体以明字形外,其他一律为简化字。 本人囿于学力,文中疏漏、舛误之处难免,万望方家指正1 8 马王堆汉墓帛书- 老子) 乙本卷前古佚书校读札记 正文 经法 ( 1 ) 故孰道者之靓於天下殴( 也x 无孰殴( 也) ,无虚殴( 也) 无餍殴( 也) , 无私殴( 也) 。( 经法道法,四三页,圊版三行) 按:此处无注释。“无处”费解,实当注。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之道 法注云:“无处,不先入为主。”。未为确诂。说文:“熟,止也。虚或从户。” 说文:“尻,熟也。”尻即常用之居。“处”由“止、居”之义引申可得“常” 义。吕氏春秋诬徒:“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 怒无处。”高诱注:“处,常也。”亦可得“定”义。尔雅释诂:“尼,定也。” 郭璞注:“尼者,止也。止亦定。”尔雅释诂:“定,止也。”尚书洛诰: “公定,予往己公功肃将祗欢,公无困哉。”o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定者, 释诂云:止也。言公其留止,我往日以公功敬奉而敬说之。” 诗经叫、雅采 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郑玄笺:“定,止也。”“处”又有“审度、辨察” 之义。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听其声,处其气。”谓审其气也。 “处”由“审 度、辨察”之义引申亦可得“定”义。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以其声,处其 气。”王聘珍解诂:“处,定也。”经法论:“不处外内之立( 位) ,不应动静 之化,则事窘( 窘) 于内而举窘( 窘) 于外。”其注释日;“处,定也。”回论 其后又有:“【天】定二以建八正,则四时有度,动静有立( 位) ,而外内有处。” 此“无处”之“处”当训“常、定”,“无处”犹“无常、无定”。太史公( 司马 谈) 论六家要指云:“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 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 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其后又云:“( 道家) 无成孰,无常形,故 。见( - 5 王堆汉墓帛书经法之经法道法,第5 页注1 4 ,文物出版社1 9 7 6 年出版。 。“哉”一作“我”。“哉”与“我”形相近,字之误也。详说见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见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处。 。见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撰马王堆汉墓帛书( 一) 经法注释六五,页五四,文 物出版社于1 9 8 0 年出版。 。见史记太史公自序。 9 能究万物之情。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日圣人不朽, 时变是守。”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无执”殆 与其中“毋固”之义相近,“无处”殆与其中“毋必”之义相近- ( 2 )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驷( 垩) 。( 缝法道法, 四三页,圃版四行) 按:据文例,“公者”上似夺一“至”字,句式为“至公”、“至明”、“至正”、 “至静”并列,当补。 ( 3 ) 贵贱之恒立( 位) ,暨不宵( 肖) 不相放( 妨) 。( 缝法道法,四三 页,圊版七行) 按;“放”通“妨”于文义未安,当通“方”。说文:“方,饼船也”。徐 灏说文解字注笺;“方之引申凡相饼之称”。又可引申为“齐等,相当”,周 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侯,广与崇方”。郑玄注:“方,犹等也”。战国策赵 策三:“今者,齐、韩相方。”鲍彪注:“方,犹比,犹敌。”四度“贤不宵( 肖) 监立谓之乱”中之“蓝立”正与“方”相映。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之道 法注云:“放读为并,等同。”o 亦得其义,然求之曲远。 ( 4 ) 正奇有立( 位) 。而名口弗去。( 经法道法,四三页,圜版七八 行) 按:据上下文“虚无有,秋稿( 毫) 成之,必有刑( 形) 名。刑( 形) 名立, 则黑白之分已0 “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 形) 名声号矣”,“名刑( 形) 已 定,物自为正”之类,“口”所缺当为“刑( 形) ”字。且此处标点不当,应为: “正奇有立( 位) ,而名口弗去。”“而名口弗去”前之句号当为逗号。 ( 5 ) 故唯孰【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遭君臣之半,富密察於蓠物之 所终始,丽弗焉主。( 缝法道法,四四页,圃版八行) 按:其注释云:“富字是误写,应删去。”回实误。温公翊( 经法) 等古佚书 。参见温公翊( 经法) 等古侠书四种释文校补一文,中国语文1 9 7 9 年第5 期。 。参见钱玄先生帛书( 老子) 乙本卷前古佚书释文补正一文,江苏省语言学会主编语 言研究集刊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8 6 年出版。 。见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之经法道法,第6 页注3 0 ,文物出版社1 9 7 6 年出版。 。见马王堆汉墓帛书( 一) 经法注释二四,页四四,文物出版社于1 9 8 0 年出版。 1 0 四种释文校补云:“疑此富字殆读如毖,说文解字比部:慎也,从比 必声。富字,从“吾声。古无轻唇,字在德部。富密者,慎密也。或谓富密 即秘密,亦通。”o 亦不确。“富”当读为“俯”。o “富”上古为帮母职部字,“俯” 为帮母侯部字,音近,当可通假。“俯”与上文“故唯执【道】者能上明于天之 反,而中达君臣之半”之“上”、“中”并举。十六经前道:“上知天时,下 知地利,中知人事。”固是其比。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易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旬式相类,皆可证之。 ( 6 ) 圜失其次,则社稷大匡。( 经法圜次 ,四五页,圊版九行) 按:其注释云:“匡,疑读为枉,不正。”o 恐非确诂。郭元兴读( 经法) 云:“匡,犹恐也。即恐慌。恐慌必乱,此文犹言天下大乱。” 亦非。钱 玄先生i p h “匡借作旭。”回甚是。匡上古为溪母阳部字,旭为影母阳部字, 且二字声符相同,当可通借。苟子正论:“譬之是犹伛巫跛匡,大自以为有 知也。”杨惊注:“匡读为惩。”说文:“允,跛、曲胫也。从大,象偏曲之形。 旭,古文从坐。”。j c 、尢、旭、惩、) l 羔,一也。旭由“跛、曲胫也。从大,象偏 曲之形”可引申出“歪斜、倾斜”义。社稷大匡( 旭) ,则国家有倾危、倾覆之 险。此处“匡( 旭) ”当作“倾危、倾覆”义。十六经兵容:“其国家以危, 社稷以匡。”此处“匡”亦读为“旭”,与“危”互文对举。国语越语下:“日 困而还,月盈而匡。”韦昭注:“匡,亏也。”月盈时则圆,其他时间则有偏缺, 。见温公翊( 经法) 等古佚书四种释文校补一文,中国语文1 9 7 9 年第5 期。 1 。见钱玄先生帛书( 老子) 乙本卷前古佚书释文补正一文,江苏省语言学会主编语言 研究集刊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8 6 年出版。 。关于十六经之命名,争论颇多。为称引方便,故从马王堆汉墓帛书( 一) ( 国家文 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文物出版社1 9 8 0 年出版) 。下同。 。见马王堆汉墓帛书( 一) 经法注释二六,页四五,文物出版社于1 9 8 0 年出版。 。见中华文史论丛1 9 7 9 年第2 辑。 。同。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处作:“尢,跛也( 注云:各本少也字,遂不可读。今补) 。 曲胫人也( 注云:人字依九经字样补) 。旭,篆文从堂( 注云:c 篆文,各本作 。古文,今正尢者,古文象形字;旭者,小篆形声字。必取古文为部首者,以其属 皆从古文也。本从兰声,省作旭。) 偏缺则不圆,不圆则不盈,不盈则亏。“月盈而匡”之“匡”殆亦通“旭”,由偏 缺( 歪斜) 、不圆( 盈) 而得亏损义。十六经观:“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 明其当,而盈口无匡。”匡与盈相对,其训“亏”义甚明。钱玄先生在帛书( 老 子) 乙本卷前古佚书释文补正一文此处云:“本文旭作赢弱、削弱讲。”马 王堆汉墓帛书经法之经法圉次此处处注云:“匡,亏损。”。亦可。然 此处作“倾危、倾覆”解义长。 ( 7 ) 遇橙失誊,天将降央( 殃) 。( 经法圜次,四五酉,圃版一。行) 按:其注释云:“极指天极,当指天当。国语越语下:无过天极,究数 而止。韦昭注:极,至也。究,穷也。无过天道之所至,穷其数而止。”o 极 指天极,当指天当。得之。然引韦昭注所云则文义未安。说文:“极,栋也。” 释名:“栋,中也。”极为栋,居室之正中,因通训极为中。惟中正可为法则, 故极亦为法。诗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郑玄笺:“极,中也。 商邑之礼俗翼翼然可则傲,乃四方之中正也。”后汉书樊准传准上疏称诗 日:“京师翼翼,四方是则。”李贤注:“韩诗之文也。”极与则音近而义同,故通 用。称:“因天之则。”则,法也;极,亦法也。十六经观:4 力黑已布制 建极。”制谓法度、制度。极、制对文,其义甚明。极由法制引申可得常规之义。 “过极”与“失当”对文,此处之“极”,当训“常”或“当”。 十六经姓争: “过极失当,变故易常,”是其类。 ( 8 ) 故驷( 望) 人之伐殴( 也) ,兼人之圜,隋( 堕) 其郭城,棼( 焚) 其 艟鼓,布其蠢( 资) 肘,散其子女,列( 裂) 其地土,以封凳者,是胃( 鹚) 天功。( 缝法圜次,四五页,圄版一二行) 按:“郭城”不辞,疑为倒文。古人多言“城郭”:周礼掌固:“掌固掌 修城郭沟池树渠之固。”左传成公九年:“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孟子离 娄:“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图版此处正作“城郭”,当据乙正。 ( 9 ) 毋踢瘸,毋陪瘸,毋土敝,毋故孰,毋黧剧。( 缝法园次,四五页, 圜版一二行) 按:“毋故孰”之“故”当为“人”字之误。下文云:“阳窃者天夺【其光, 。见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之经法国次,第9 页注3 ,文物出版社1 9 7 6 年出版。 。见马王堆汉墓帛书( 一) 经法注释二九,页四五,文物出版社于1 9 8 0 年出版。 1 2 阴窃】者土地芒( 荒) ,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孰者流之四方,党别【者l 口内 相功( 攻) 。阳窃者疾,阴窃者几( 饥) ,土敝者亡地,人孰者失民,党别者乱, 此胃( 谓) 五逆。”十六经观;“夫是故使民毋人孰,举事毋阳察,力地毋阴 敝。”国语越语下:“后无阴蔽,先无阳察,用人无篓。”皆可证之。 其注释云:“孰,读为檠,磨擦不安( 据考工记轮人注) 。”o 不确。郭 元兴读( 经法) 云:一故当读怙。说文:估,博也。孰当读势。 估势即仗势。”o 非是。说文:“孰,种也。”集韵:“孰,或作菝、蓥。”左 传昭公二十年:“布常无获,征敛无度。”杜预集解:“获,法制也。”相同文 字亦见于晏子春秋外篇,其注日:。蓥当为孰,即泉假音字,桌为射准的。” 国语越语下:“用人无蓼。”韦昭注:“荽,射的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 卷二十一云:“用人无萋者,人,犹众也,言用众之道无常也。”以“常”训 “蕾”。孰为准的、标的,引申为标准、法制、常规。左传昭公十三年:“贡 之无薮,小国有阙,所以得罪也。诸侯修盟,存小国也。贡献无极,亡可待也。” 此处之“薮0 牡预亦训为“法制”。“贡之无菰”与“贡献无极”前后相应,薮、 极l 司义甚明。“贡献无极”,孔颞达春秋左传正义曰:“极谓限极。无极谓无 己时。”实误。左传文公六年:“为之律度,陈之艺极,引之表仪,予之法制。” 艺极连文,其义相当。杜预集解:“艺,准也。极,中也。贡献多少之法。传 日:贡之无艺。又日;贡献无极。”中,犹正、准也。诗商颂殷武:“商邑 翼翼,四方之极。”郑玄笺:“极,中也。商邑之礼俗翼翼然可则傲,乃四方之中 正也。”后汉书樊准传准上疏称诗日:“京师翼翼,四方是则。”李贤注: “韩诗之文也。”极与则音近两义同,故通用。则,法也;极,亦法也。说文: “极,栋也。”释名:“栋,中也。”极为栋,居室之正中,因通训极为中。惟 。见马王堆汉墓帛书( 一) 经法注释三o ,页四五,文物出版社于1 9 8 0 年出版。 。见中华文史论丛1 9 9 年第2 辑。 9 韦注其后云:“无薮,无常所也。行军用人之道,因敌为制,不豫设也,故日从其所也。” 不确。王引之经义述闻卷= 十一云:。韦说非也。用人无墓,当属上二句为义;一往从 其所,则属下旬为义。用人无蒌7 者,人狁众也,言用众之道无常也。后无阴蔽,先 无阳察,用人无蓼,三无字相应为文。往从其所者,。其所,敌人之所也,言往 从敌人之所,而彼尚能以刚疆御我,则其阳节未尽,未可即灭,故日不死其野也。敝、 察( 古读若陈) 、彗为韵,所、御、野、与为韵,以是明之。” 中正可为法则。故极亦为法。o 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 官分职,以为民极。”十大经观:“力黑已布制建极。”制谓法度、制度。极、 制对文,其义甚明。经法国次篇末:“交故乱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 危有【殃,是】胃( 谓) 过极失当。”十六经观:“凡谌之极,在刑与德。”o 十六经正乱:“反义逆时,非而行之,过极失当,擅制更爽。”文中之“极” 皆是。国语鲁语上:“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贪无获也。”韦昭 注:“甄,极也。”“人孰”义即“用人无蓊”,指滥用民力,不得其常。一如篇末 所云“过极失当”。固 ( 1 0 ) 一年徒其俗,剐知民划。二年用【其德l ,民剧力。( 径法君正, 四七页,圃版一四一五行) 按:此段文字句式,当皆为“则民”,如下文之“则民有得”、“则民敬 畏”、“则民不幸( 俸) ”。故“则知民则”当为“则民知则0 “民则力”当为“则 民力”。知则,知法则也;力,力田也。o ( n ) 若虢令骚,必廒而上九,壹道同心,【上】下不越( 斥) ,民燕它志, 然後可以守罩( 皲) 矣。( 缝法君正,四七页,圃版一七行) 按:其注释云:“废,读为向,聚结。九,读为仇,合也。管子君臣上: 法制有常,则民不散而上合,竭情以纳其忠。一。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 之君正注云;“废读为钌,聚集、团结。指上文连为仟伍而言。上九之 意不详。” 皆不确。上言“号令发”,则号令发而下行也;紧接其下云“窟而上 究”,疑有误文。钱玄先生谓:“废,借作邀。说文:邈,恭谨行也。,c 上 ”说详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琉之商颂殷武,俞樾群经 平议相关条目。 。谌疑读为戡。 。钱玄先生帛书( 老子) 乙本卷前古佚书释文补正一文此处论述甚简略,未详其审,故 为之补证。 。参见钱玄先生帛书( 老子) 乙本卷前古侠书释文补正( 江苏省语言学会主编语言研 究集刊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8 6 年出版) 及温公翊( 经法) 等古佚书四种释文校补 ( 中国语文1 9 7 9 年第5 期) 。 。见马王堆汉墓帛书( 一) 经法注释三四,页四八,文物出版社于1 9 8 0 年出版。 。见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之经法君正,第1 5 页注1 4 ,文物出版社1 9 7 6 年出版。 1 4 为下之误。九借作究。下究古书常用语,多指推行号令。如韩 非子难一:有擅主之臣,则君令不下究。淮南子主术训:是故号令能 下究,而臣愤得上月。此言:如号令发,则必敬而推雩于于下。与上文四年 发号令,则民敬畏,亦相应。”o 甚是。且篇末又云:“号令阖( 合) 于民心,则 民听令。”与“一道同心,【上l 下不越( 斥) ,民无它志”相应皆可为证。 ( 1 2 ) 精公无私而黉箭信,所以治也( 缝法君正,四七页,圃版二一 行) 按:“精公无私”之“精”无注,义颇费解,当注。施谢捷师谓;“名理: 唯公无私。与此同义耩7 、唯均有专一之义。尚书大禹谟:惟精 惟一。汉书石显传:精专可信任。精专同义连文。”o 甚是。 ( 1 3 ) 苛事,筒赋放,毋骞民畴,治之安。( 缝法君正,四七页,圜版 二一行) 按:其注释云:“苛事上疑写脱一字。口苛事与下节赋敛为对文。” 据文义,所脱殆为“省”字或“减”字。 ( 1 4 ) 主上者孰六分以生毅,以黉口,以必伐。( 缝法六分,四九贾。 圃版- - ) k 行) 按:“赏”后之“口”当补“信”字。韩非予难一:“庆赏信而刑罚必, 敌君举功于臣,而奸不用于上。”淮南子兵略枷:“所谓人事者,庆赏信而刑 罚必,动静时,举错疾。”此处“伐”、“罚”通。广雅释诂卷:“罚、伐, 杀也。”广雅释诂卷四:“罚,伐也。必伐”二字疑有倒文,似应作“伐 必”,方与“赏信”对文。或日“以赏口”校补作“以信赏0 “必伐”不倒,与 “杀”为韵。 ( t 5 ) 寥( 三) 者用之,口口而有天下矣。( 缝法六分,四九页,圜版 。见钱玄先生帛书( 老子) 乙本卷前古佚书释文补正一文,江苏省语言学会主编语言 研究集刊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8 6 年出版, 。冕施谢捷师马王堆汉墓帛书( 经法,释文校补一文,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文献专业 古文献研究文集第二辑,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1 9 8 7 年出版。 参见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之经法君正,第1 5 页注2 6 ,文物出版社1 9 7 6 年出 版。 二九行) 按:据上文“故王天,。王天下之道,有天焉,有人焉,又( 有) 地焉”,“三 者”指“天、人、地”,“口口”当补“故王”。下文“口口天下口天下则之( 五 。页,图版_ - - _ - - _ - - 四行) ”,亦据补为“故王天下而天下则之”。 ( t 6 ) 君臣富立( 位) 胃( 翥) 之静,贤不宵( 肖) 富立( 位) 胃( 蠲) 之 正,勤静参於天地胃( 渭) 之文。辣口畴富胃( 捐) 之武。( 缝法四度,五 一页,圃版三七行) 按;国次:“诛禁不当,反受其央( 殃) 。”据此,“诛”下所缺之字,当为 “禁”字。且此段文字标点失当,四句并列,故“动静参于天地胃( 谓) 之文” 后不当为句号,应为逗号。 ( i t ) 警荤口口者用也。( 缝法四度,五一页,圈版三九行) 按:据下文“毋口口口口( 御生以死) ,毋御死以生,毋为虚声。声洫( 溢) 于实,是谓灭名”及亡论“声华实寡,危国亡土”,此处“口口”似应补“实 寡”二字。用,读为庸。广韵用韵:“用,庸也。”“庸”此处当训“愚”, 集韵钟韵:“庸,愚也。”下文;“名功相抱( 孚) ,是故长久。名功不相抱 ( 孚) ,名进实退,是谓失道,其卒必口身咎”。申之。 ( 1 8 ) 毋口口口口,毋御死以生,毋禹虐鐾。( 缝法四度,五一页,圊 版四。行) 按:“口口口口”,应补“御生以死”,与下旬“御死以生”相对。义即下文 “极阳以杀,极阴以生,是谓逆阴阳之命。”古言阴阳者,以春夏为阳,主生; 秋冬为阴,主杀。此言主生养之时,毋行杀伐之事;主杀伐之时,毋行生养之事。 9 不然,“极阳杀于外,极阴生于内。已逆阴阳,有( 又) 逆其立( 位) 。大则国 亡,小则身受其央( 殃) ”。 ( t 9 ) 富者有口。( 经法四度,五一页,圊版四一行) 。其注释云:“此处当作故王天下,下字脱重文号。”马王堆汉墓帛书( - - ) 经法 注释四六,页五o ,文物出版社于1 9 8 0 年出版。 。参见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之经法四度,第2 3 页,文物出版社1 9 7 6 年出版。 o 同上。 参见钱玄先生帛书( 老子) 乙本卷前古佚书释文补正一文,江苏省语言学会主编语 言研究集刊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8 6 年出版。 1 6 按:有下之“口”,应补“昌”字。亡论:“当口口昌。”两旬可互校补, 均作“当者有昌”。苟子礼论:“江河以流,万物以昌。”杨依注:“昌,谓 各遂其生也。”大戴礼记虞戴德:“昭天之福,避之以祥;作地之福,制之以 昌;兴民之德,守之以长。王聘珍解诂:“昌,谓各遂其生也。”与杨惊注同。 此句乃言有国将亡,当其时贤者“因天时,伐天毁”,取而代之。 ( 2 0 ) 医天酹,佼天毁,胃( 滔) 之武。武刃而以文随其後,剐有成功矣。 ( 经法四度,五一页,周版四四行) 按:“武刃”文义不明。 注释商榷( 文史第三十九辑) 及马王堆汉墓 帛书( 经法,释文校补(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文献专业古文献研究文集第二辑,南 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护色剂合作协议书
- 2025年高可靠性感应式电度表合作协议书
- 农业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合作协议
- 咖啡厅营业资金收支管理协议
- 2025年医用超声仪器合作协议书
- 企业跨地区供应链协议
- 游戏外挂开发者禁止合作协议
- 2025年提供施工设备服务合作协议书
- 食品加工业卫生安全证明(6篇)
- 2025年行政管理学卷分析与试题
- 安徽省1号卷A10联盟2025届高三5月最后一卷生物试题及答案
-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表(2025版)
- 共情研究的历史发展及其当前状况分析
- 《绿色建筑评价》课件 - 迈向可持续建筑的未来
- 2025年湖南九年级物理(BEST湘西州联考)(含答案)
- 山东省临沂市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及答案(临沂二模)
- 定额〔2025〕1号文-关于发布2018版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2024年度价格水平调整的通知
- 宫颈癌护理查房-4
- 数字媒体技术概论(融媒体版) 课件 1融媒体技术基础
- Q∕GDW 10364-2020 单相智能电能表技术规范
- 末端产品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