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贫困大学生归因特点与寻求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pdf_第1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贫困大学生归因特点与寻求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pdf_第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贫困大学生归因特点与寻求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pdf_第3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贫困大学生归因特点与寻求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pdf_第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贫困大学生归因特点与寻求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贫困大学生归因特点与寻求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he research on at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supports relation 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pedagogy by li cui supervisor: prof. wu shaoqi major: applied psychology college of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 chongqing, china april,2008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 要 我国高等学校在校贫困生数量日益增多,贫困生的问题随之凸显,成为令人 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学术界也在同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研究贫困大学生的文献, 这些文献揭示出经济贫困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心理贫困”、“精神贫困”,贫困人学 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存在着更多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本文试图探究在校贫困 大学生归因特点与社会支持网络这两者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在校贫困生的归因特 点对他们寻求社会支持网络的影响作用。希望本研究能对在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 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借鉴。 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首先提出了研究目的和研究 的理论及实际意义,接着对归因特点、社会支持和大学贫困生的定义,有关理论 和研究做了研究综述;第二部实证研究,采用归因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 定量表对某综合大学的在校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 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归因特点及他们寻求社会支持的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第三 部分研究基于归因特点的在校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教育的思路,旨在通过归因指 导的训练帮助贫困大学生避免自己的归因偏差,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社会支 持网络,为自己的大学生涯提供支持和保障。 本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在校贫困生的归因特点总体上是较为科学合理的,但 是,也有少数贫困生在对某些负性事件的归因上出现了一定的归因偏差,将负性 事件归因为外在的、局部的和不可控的归因。本研究针对这些归因偏差作出一定 的归因指导方案,帮助他们矫正归因偏差,树立正确的归因倾向,为他们能够建 立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社会支持网络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归因特点,社会支持,归因指导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growing number 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ghlighted the issue as a matter of concern of social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s about it is appeared in chinas academic community, these documents reveal that the reason of economic poverty makes some students had a psychological poverty or the spirit of poverty, to compared with the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and other student, there is a more se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the two paths relationship of at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support between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hope that this study can help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educational in social support 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literature studies, it propose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n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n make a specific study for definitions and theories in at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social support and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second part is empirical research, the using of asq and social support scale of the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and other students in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to analysis their at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social support factors and the impact of the mechanism .in third part, the paper provide better support and protection for the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community to support the ideas of education, and guidance to help them to avoid bias, which is based on at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the current in-school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is mor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on the whole, but small number of attribution bias is appeared on a certain deviation, due to external, local and non-controllable attribution in negative events. the paper provides some certain deviation attributional mentoring programmes to help them correct their attribution bias and establishes the correct at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builds their own social support network. keywords: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at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social support, attribution guidance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iii 目 录 中中文摘要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 ii 1 绪论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 . 1 1.2.1 本研究的目的 . 1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创新之处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创新之处 . 2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3 2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述评相关理论研究现状述评 . 4 2.1 归因理论研究归因理论研究 . 4 2.1.1 归因概念及归因理论发展 . 4 2.1.2 归因方式的理论 . 5 2.1.3 归因理论应用到高校教育的研究 . 8 2.2 社会支持理论研究社会支持理论研究 . 8 2.2.1 社会支持的概念 . 8 2.2.2 “社会支持”理论的产生发展 . 9 2.2.3 社会支持的分类 . 10 2.2.4 社会支持研究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 12 2.3 贫困大学生界定及其相关研究贫困大学生界定及其相关研究 . 12 2.3.1 贫困大学生界定 . 12 2.3.2 目前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特点研究 . 13 2.3.3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模式 . 14 2.4 归因方式与寻求社会支持的研究归因方式与寻求社会支持的研究 . 16 2.4.1 成败归因的理解与寻求社会支持行为 . 17 2.4.2 自尊心内归因的理解与寻求社会支持行为 . 17 2.4.3 目标取向归因理解与寻求社会支持行为 . 18 3 研究的思路及研究工具研究的思路及研究工具 . 19 3.1 研究的思路及研究方法研究的思路及研究方法 . 19 3.1.1 研究思路 . 19 3.1.2 研究方法 . 1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iv 3.2 研究假设及研究样本研究假设及研究样本 . 20 3.2.1 研究假设 . 20 3.2.2 研究样本选择 . 20 3.3 研究工具及施测研究工具及施测 . 20 3.2.1 归因方式(asq)调查问卷使用说明 . 20 3.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肖水源)使用分析 . 21 3.2.3 调查问卷发放施测 . 22 4 贫困大学生交往归因及寻求社会支持实证研究贫困大学生交往归因及寻求社会支持实证研究 . 23 4.1 描述统计:研究样本构成的总体情描述统计:研究样本构成的总体情况况 . 23 4.2 分析讨论一:贫困大学生归因特点分析讨论一:贫困大学生归因特点 . 24 4.2.1 研究样本大学生归因方式总体情况 . 24 4.2.2 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不同归因维度得分的统计. 24 4.2.3 贫困大学生归因方式及不同变量分析 . 25 4.2.4 贫困大学生归因方式差异分析 . 27 4.3 研究讨论二:贫困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帮助的分析研究讨论二:贫困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帮助的分析 . 29 4.3.1 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帮助比较 . 29 4.3.2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性别比较 . 30 4.3.3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 . 31 4.3.4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城乡差异 . 32 4.4 贫困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分析贫困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分析 . 33 5 本研究对贫困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教育的启示本研究对贫困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教育的启示 . 34 5.1 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体验尊严与信任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体验尊严与信任 . 34 5.2 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进行成败体验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进行成败体验 . 34 5.3 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科学归因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科学归因 . 35 6 研究总结研究总结 . 36 致致 谢谢 . 37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9 附附 录录 . 41 a. 调查问卷调查问卷 . 41 b. 硕士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硕士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 46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1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 深入,我国高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经济贫困生。据有关统计, 目前在我国 普通高校中, 贫困生人数达到 300 万左右, 约占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 25%。近年 来,由于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日益突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贫困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高校的管理以及社会 的和谐发展。 当前,针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一方面,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 许多薄弱的环节,如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新形势下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还缺乏一定的研究,对贫困大 学生的归因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 所以,本文将利用归因理论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采集和分析, 希望能将在不同归因模式下形成的不同归因特点和风格进行比较和归纳,得出影 响当代在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根据这些影响因素编制出一条有效 的归因培训方案,以期能为我国日渐完善和成熟的社会支持系统在进行对贫困大 学生进行帮助的时候能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本研究的目的 帮助贫困大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这是研究贫困大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基本的目的。让他们通过学习,改变过去对心理健康问题的 忽视或不正确认识,转而充分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对其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增长 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归因。这是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的重 要任务和目标之一。许多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然而由于生活背 景和知识结构上的偏差,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相反,他们会寻找一些不符合事实的归因。所以,有必要对产生贫困大学生心理 健康问题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帮助贫困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 树立正确的心理归因。 制定归因培训方案,为社会支持网络提供帮助。通过分析研究帮助贫困大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2 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模式,并针对某些贫困大学生的归因偏差对症下药,制定正 确、合理的培训归因方案,从而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也在一定 程度上为社会支持系统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支持的时候提供帮助和借鉴。 1.2.2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国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人才,不仅应当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贫困大学生包括大学生除应该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 力、创造能力外,还应具备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较强的适应能力、耐受挫 折能力、自控自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宽宏大量、团结 容人的品质。只有这样,他们在激烈复杂的社会竞争和变革面前,在种种人际关 系的冲突、困难和挫折面前,才不至于严重心理失衡,丧失掉起码的生存适应能 力。所以,贫困大学生归因特点的研究有利于促进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归 因,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以实现其全面发展。 大学期间是在人生当中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时期。贫 困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尤其是他们对这些环境及信息的 态度和认识,对其观念的形成有决定意义。在他们的大学生涯中,会有许多地方 与其旧有的认识、价值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利益要求相冲突,他们因此 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反过来影响他们的判断和认识。因此,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密切联系。通过对 贫困大学生心理归因和社会支持的研究,有利于消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偏差,有 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观念,为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作出卓有成效的规 划和愿景。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创新之处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的思路是重点探讨某综合性大学在校贫困生的归因特点及其寻求社会 支持的关系和影响因素,期望从较为微观的贫困大学生个体层面出发,把贫困大 学生的归因特点通过内外不同的归因方式总结出来,并整理出在不同归因特点下 的贫困大学生的寻求不同的社会支持的方法,站在学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度, 提出一些能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社会支持的有效措施,以期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富 有弹性的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体系,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意见参考。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相关概念及理论(归因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及贫困大 学生界定)的研究现状评介;贫困大学生归因特点及寻求社会支持实证研究以及 本研究对贫困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教育的启示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3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实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为贫困大学生心理归 因培训提供建议。我国大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如社会制度、城乡差异、文 化传统、家庭结构、学校教育等都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特别是心理健康 问题,更是我国贫困大学生发展中所特有的问题。因此,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 大学生的归因方式、社会支持路径、社会支持路径的不同变量进行比较研究就显 得尤为重要。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实际上,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 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是存在差异的,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对贫困大学生归因及与社 会支持系统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述评 4 2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述评 2.1 归因理论研究 2.1.1 归因概念及归因理论发展 归因概念归因概念 心理学意义的归因(attribution),指的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事件结果, 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确认造成该行为事件的结果之原因的认 知过程。其概念反映出三个特点:一是认知性,人的归因首先是对自己或他人行为 结果做出成败评价,其次才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推理;二是个性化,每个人进行 归因时总是与特定的行为事件情景、个体人格特征等相联系,形成个人特定的归 因方式;三是后续性,归因总是在行为时间结果之后,而归因又影响未来的行为。 上述概念反映,心理学的归因不像科学研究中的因果分析,它不是运用实验 和逻辑方法获得较客观全面的原因结论,而是个体主要凭借主观感受、情绪或个 性特征等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分析,不可避免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容易出现偏差,进而影响个人未来行为或情绪等。如何指导个人归因过程尽可能 避免偏差,争取客观全面的归因结论,让个人获得更加平和的情绪、合理的行为 选择等,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问题。 归因理论产生发展归因理论产生发展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一种可以用来评估人们如何感知他们自己和 别人行为的方法。 归因理论就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因果关系解释的理论。 归因理论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于1958年创 建了归因理论。海德是最早研究归因理论的学者。海德认为人们为了更好地在复 杂多变的社会中生活,需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因而每个人都会 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海德把这种普遍现象称为朴素心理学。朴素 心理学认为,为了预见他人行为并有有效地控制环境,关键问题在于对他人的行 为或事件作出原因分析。 海德认为对别人的行为予以归因解释时,一般遵循内归 因和外归因两大原则。 继海德的研究之后,涌现出大批支持海德研究的理论观点的实验和研究成果: 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凯利的“方差分析模型”等。这时期的研究焦点是 人们归因的认知过程,即人们究竟是如何归因的,归因时会遵循哪些原则。 维纳(weiner)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如果说海德的归因论是如何对“某人为 什么会有那样的行为?”之类的问题得出合理的解释, 维纳则扩大了原来归因论的观 念,建立一套从个体自身的立场解释自己的行为的归因理论。因此,维纳的理论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述评 5 有时又被特别称为自我归因理论(self-attribution theory)。 维纳的归因理论除了对海 德理论的继承之外, 还并批判性地发展了社会心理学家罗特 (rotter,l996)的控制源 理论,以多维度的构想提出了他的成败归因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成功与失败主 要取决于四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以及运气。 维纳(weiner)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而在 80 年代后期发展的“动机和情绪的归 因理论”,是解释学习动机最有系统的理论,也是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界最感兴趣和 研究最多的一种理论。 综上所述,从归因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前一阶段是归因的认知过程论的研 究,而后一阶段则是归因的效果论的研究。随后直至现在,无论是归因的效果论 还是归因的认知过程论都得到了深入和扩展,并从理论走向实践,归因研究的结 果亦被运用在了教育、家庭、管理、医护、消费、法制等众多方面。 我国心理学等学科因为十年文革滞后,直到文革结束后才得以逐渐恢复发展。 我国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对归因理论产生了极大兴趣,如申继亮,辛涛,韩仁生,谷 生华等人,都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成就。但他们的研究多限于教育领 域。 2.1.2 归因方式的理论 归因方式的定义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麦塔斯凯和阿布兰森(metalsky 将成功归于幸运,将 失败归于外在的原因(指别人或其它原因)。 这是个人对自己行为不愿意承担责任的 看法,罗特称之为外在控制观 (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简称外控 (external control)。前者为自主导向者,其行为取决于内在动机,后者是他主导向者,他的 行为决定于外在动机。但上述两种类型的人并不能截然划分,只是在一个连续维 度上有着程度的差别而已。 控制源的个体差异预示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已有研究表明,控制感不仅影响 个人对自己行为结果的知觉,还影响个人对他人行为的解释。 内控者(internal control)的控制感较强,他们倾向于把自己的行为看成是引发 随后事件的主要因素,认为自己的成败祸福取决于自身因素,他们一般都具有一 种乐观主义、自我定向的,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并积极追求有价值的目 的。 外控者(external control)控制感较弱,他们则常把行为之后的事件看成是机 遇、运气或超出自己能力的外部力量所决定的,从而不愿去做一些必要的努力和 尝试,他们具有一种悲观主义的他人定向,没有主见,一味地听从他人的摆布。 近些年来,心理学者们对学校背景中的归因理论和控制源模型进行了一系列 研究。一些研究发现,感受到自己行为受内源控制的学生比感受到自己行为受外 源控制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更大的满意感,更有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 获得成功,且具有更喜欢参与学校各种活动的管理风格。而在同一领域的另一些 研究也表明,感受到自己行为受内源控制的学生学习绩效更好,更关心同学和学 校,更注意学校管理活动的策略。 3)维纳的三维归因论 维纳三维归因论是在六项因素的结论上形成。他在实证研究的结果中发现, 一般人对从事过有关成败的工作之后,多将自己行为结果之所以成功或失败,归 结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 (weiner,1974):一是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 作是否胜任;二是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曾尽力而为;三是工作 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四是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工作成 败是否与运气有关;五是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述评 7 响工作成效;六是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 有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 (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维纳对以上六项因素,按其性质,又分别归纳为三个维度: a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为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来自个人条件(内控), 还是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b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 似,请境下具有一致性; c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能否由个人意愿所 决定。 归因方式对个人行为影响的研究 由于个人的归因方式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对其行为的认知不同,其必然发生 的结果是每个人对未来行为的表现方式也就不同。在同一种行为的方式下,“外控 者”把行为的结果看作是由外部力量引起的,他们忽视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相信 运气和命运, 认为外部环境力量是导致行为结果的主要因素; “内控者”则认为行为 是由自己的内在因素所决定的,他们相信自己的努力或智力等内部因素是决定行 为结果的主要原因,因而在行为上更多的表现出坚定的自信心和勤奋努力的精神。 如: 阿布兰森等人(1989)认为,对重要负性事件作稳定、全局归因的人对未来有悲 观的期望,可能会导致消极情绪,这种倾向被认为是抑郁的归因方式。科伊和格 雷(corr另外 一些研究并没有特别单独指出自尊或尊重性的成分(kahn 第三,增进正向的心情。巴瑞娜和安莱(barrera 不同性别、年级或学科类别的贫困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帮助的状况不同; 贫困大学生更需要学校组织的“归因”及“寻求社会支持帮助”指导的人文关 怀 3.2.2 研究样本选择 根据本次调查与研究的目的和计划,为了保证样本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本次 调查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取样:首先学科分层为大学本科理科、工科、 文科及商科四个不同学科类型;其次被试分为低、高年级;再是在校贫困与非贫 困的男女不同性别大学生。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更方便作对比研究分析,找出贫 困生的独有模式,更好的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和建议。 3.3 研究工具及施测 本研究借用“归因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完成贫困大学生归因方式 及社会支持路径的研究。下面分别对两个量表进行使用说明,以此指导本研究操 作。 3.2.1 归因方式(asq)调查问卷使用说明 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森等 20 世纪 70 年代末编制的归因方式问卷是测量个体归 因方式的自陈问卷(中文版),本问卷由 12 个场景组成,包括 6 个正性事件和 6 个负性事件,每个场景由 4 个题目,其中第 1 题是关于这个场景归因的文字描述,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研究的思路及研究工具 21 第 2-4 题是通过 7 点量表分别测量归因的三个维度,共 48 题,包括成就情境和情 感情境下的事件。问卷要求被试首先给出每一个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然后就这 个主要原因分别在内在外在的、整体局部的、可控不可控的三个维度上进 行评定,产生对正性事件的总分(cp),负性事件的总分(cn)和六个分量表的分数 (三个维度分别在正性、负性事件上的分数),总体分数是正性事件的总分减去负性 事件的总分(cp-cn)。该问卷的 chronbach 系数分别为:正性事件的内外在维度 为 0.39,整体局部性维度为 0.54,可控不可控维度为 0.58;负性事件的内外在维 度为 0.44,整体局部性维度为 0.63,可控不可控维度为 0.64,总分、正性事件、 人际事件、成就事件、内外维度、整体局部维度及可控不可控维度得分越高,代 表归因方式越积极;负性事件得分越高,代表归因方式越消极;无望感得分越高, 代表无望的感受越明显。 3.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肖水源)使用分析 本研究借用我国社会学者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肖水源系统 研究了我国现阶段社会支持网络,他认为在社会支持系统当中,除了包含有对实 际的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主观体验外,社会支持的研究还应包括个人对支持的利 用情况,即社会支持可以划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利用度三个维 度。该量表包括 10 个条目。这个量表很好地反映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具有良好 的信度和效度,而且简单易行,被研究者广泛使用。社会支持量表分为三个结构 共 10 题,包括客观支持(2,6,7 题),主观支持(1,3,4,5 题)和支持的利用度( 8,9,10) 3 个维度。10 个条目记分之和即为社会支持总分,记分越高,说明调查对象得到的 社会支持越多。分之和得到社会支持总分。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表中的“同 事”改为“同学”、“配偶”改为“恋人”,去掉“儿女”这一项。用改动过的量表在大学 生中重测,重测信度为 0.92,各条目的一致性在 0.89- 0.94 之间。 据不完全统计,自 1986 年以来,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已在国内 20 多项研 究中使用,并被译成日文用于一项国际协作研究,从反馈回来的意见看,该问卷 的设计基本合理,条目易于理解无歧义,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从已有的研究 结果看,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测定结果与身心健康结果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性,即该表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汪向东等(1988)将该量 表应用于对深圳移民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本地组社会支持总分高于迁居组。 scl-90 代表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迁居组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 发现迁居组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要与深圳居住时间、迁居态度和社会支持状态有关; 解亚林等(1993)分析社会及心理因素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发现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三个维度都与 scl-90 症状呈现负相关,其中主观支 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症状的相关显著。 以大学生 scl-90 总症状指数大于 2 分为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研究的思路及研究工具 22 划界进行两类判别,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利用度进入差别方程,成为预测大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四个社会与心理因素之一,表明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确实与 精神健康相关,是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肖水源等(1991,1992)应用 病例配对方法研究应激、社会支持等社会与心理因素对消化性溃疡的影响,发现 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低于配对的正常组,表明社会支持水平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与复发可能有一定的关系。用该量表分析 100 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社会支持水平与 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社会支持总分与 scl-90 评分呈负相关。scl-90 总痛苦水 平为因变量,社会人口学资料、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病期、并发症等因素为自 变量作为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社会支持是进入回归方程的四个因素之一。 3.2.3 调查问卷发放施测 预测:按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在学校里抽取不同学科、不同年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