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现代以来,李贺其人其诗的病态特征,已经为多数学者所共识。唯探索李贺 其人的病态性与其诗歌风貌之关联,前贤时人虽迭有发明,然迄今鲜有系统之论 著问世,而李贺自身的病态性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实则甚巨。本文即以李贺病与 诗的关联为主旨,探讨李贺病态体质和病态心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章简要回顾了李贺的生平和创作概况,旨在为之后的 论述提供必要的背景。第二章具体分析李贺身心两方面的病状,扼要说明了长吉 由生理疾病引发心理疾病这一机制;着重分析了李贺的心理疾病,以此作为长吉 诗歌创作的深层心理基础。第二章在第一章分析李贺精神病态的基础上反观长吉 诗歌中包含感叹年命、游仙和女性描写这三方面主题内容的那部分诗歌,将它们 视作李贺的病态心理在诗歌中的反映。第三章取长吉诗中“笔补造化”一语作为 长吉诗歌创作的精神心眼,从补现实之不足的角度重新审视长吉诗歌,指出长吉 诗歌在本质上是对诗人在现实中功名、富贵、长生、情爱诸方面的欲求和匮乏的 艺术补偿。 【关键词】 李贺心理疾病病态时间神仙笔补造化 a b s t r a c t t h ea b n o r m a lc h a r a c t e ro fl ih oh i m s e l fa n dh i sp o e m sh a sb e e n g e n e r a l l ya c k n o w l e d g e db y am a j o r i t yo fs c h o l a r ss i n c em o d e r nt i m e s h o w e v e r ,a sf a ra st h e1 i n kb e t w e e nl in o sm o r b i d i t ya n dh i sp o e t r yi s c o n c e r n e d ,a l t h o u g hm o d e r ns c h o l a r sh a v e s h e d1 i g h to nt h i so n ea f t e r a n o t h e r ,t h e r ea r ev e r yf e ws c h o l a r sw h oi n t e n dt om a k eas y s t e m a t i cs t u d y o nt h i s ,d e s p i t et h a tt h em o r b i d i t yo fl ih oh i m s e l fh a sa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 o nh i sp o e t r y t h i st h e s i si si n t e n d e dt oe x p l o r et h e1 i n kb e t w e e nl ih o s i l l n e s sa n dh i sp o e t r ya n dr e v e a lt h ee x t e n tt ow h i c hh i sp h y s i c a l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i i l n e s si n f l u e n c et h e a p p e a r a n c eo fh i sp o e t r y t h et h e s i sc o m p r i s e s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 c h a p t e rg i v e sab r i e f r e v i e wo ft h e1 i f eo fl ih o a n d h i sp o e t r y ,t h u s g i v i n gan e c e s s a r y b a c k g r - o u n d f o rl a t e rd i s c u s s i o n t h es e c o n d c h a f t e r d i s c u s s e st h e p h y s i c a la n dp s y c h 0 1 0 9 i c a ls y m p t o m so fl ih oa n db r i e f l ye x p l a i n sh o wl i h o sp h y s i c a li l l n e s sl e a d st oh i sp s y c h 0 1 0 9 i c a l p r o b l e m s :h i g hp r e f e r e n c e i sg i y e nt ot h ed i s c h s s i o no fl ih o s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i l l n e s sa st h ea u t h o r d e e m si ta st h ed e e pp s y c h 0 1 0 9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f o rh i sp o e t r y t h et h i r d c h a p t e rl o o k sb a c ko nl ih o st h o s ep o e m sw h i c hb e a rt h et h e m e so fm o u r n i n g o nt h et r a n s i e n c eo ft i m ea n dm o r t a l i t yo f1 i f e ,d r e a m i n gi n t of a i r y l a n d a n dw o m e nd e s c r i p t i o n ,a n dr e g a r dt h e ma sr e f l e c t i o n so fh i s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i l l n e s s t h ef o r t hc h a p t e rt a k e st h ew o r d s “m a k e u p f o rn a t u r e b y w r i t i n g ”( b i6 ,z a oh u a ) w h i c hi st a k e nf r o ml ih o sa n t h o l o g ya st h e u n d e r l y i n gr u l eo fl ih o sw r i t i n g ,t h u st a k i n gaf r e s hl o o ko nl ih o s w o r k s ,a n dp o i n to u tt h a tl i i i o s p o e t r yi sak i n do fc o m p e n s a t i o nf o r h i sd e s i r ea n di n s u f f i c i e n c yi ns u c ha s p e c t sa sw e a l t h ,l o n g e v i t ya n dl o v e j nr e a j f e k e yw o r d s :l ih o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i l i n e s st i m ei m m o r t a l s 2 第一章李贺生平与诗歌概述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一位著名诗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 7 9 0 ) ,卒于宪 宗元和十一年( 8 1 6 ) ,时年仅二十七岁。他于诗歌方面具有惊人的天赋,年纪轻 轻就名噪一时。虽然他英年早逝,却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代是中国诗歌艺术发展的颠峰,而李贺则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从唐代诗歌的 天空急剧地飞过。 李贺所处的中唐时代承安史之乱之余,中央政府的威权受到巨大的削弱,盘 踞在河北、山东等地的强藩割据一方,交乱不止。与此同时,朝廷中宦官的专权 与跋扈也使政局变得危机四伏。盛唐的风光和荣耀已经成为历史,只能供人们回 忆与凭吊,而中唐社会已然丧失向上的活力,只是在勉强延缓衰颓向下的趋势。 与盛唐时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氛围相比,中唐的色彩和氛围则显得有点 灰暗和沉闷。目睹残弊的中唐社会,这时候的知识分子已无法如盛唐般热烈地歌 唱时代精神与表达自己的心声,而是趋向沉默,转向对内心的省视与寻求。受时 代环境的影响,同是也是为了在盛唐诗歌之后别出头地,中唐诗歌形成了与盛唐 不同的风格。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追求险怪的诗风,开辟了一种新的 创作路径;而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另一派诗人主张诗歌内容的写实和语言的 通俗,影响更为广泛。这两种创作倾向主宰了中唐的诗坛。作为一位敏感的诗人, 李贺不仅敏锐地觉察到了时代的氛围,而且他的创作也要打上那个时代的鲜明的 烙印。 细细地推考起来,李贺还算得上是唐王朝的一位王孙。他的远祖李亮,是高 祖李渊的叔父,封为郑王,谥日孝,称郑孝王,又称大郑王。虽然传至李贺这一 代,世系已经比较模糊,血脉逐渐疏淡,然而李贺的“唐诸王孙”的身份却是确 定无疑的。李贺的王孙身份,对于理解李贺的生平与诗歌具有很大的帮助。方 面,李贺是唐朝的王孙,对于唐王朝的盛衰治乱不能不关心注目,这就在他的诗 歌中表现为对时事政局的一定的关切和影射。另一方面,李贺以王孙身份为荣, 他有比较强的家族荣誉感和使命感,因此他迫切地追求功名,渴望光大门楣,追 续先人的荣耀。这就使得李贺比普通人有着更强烈的功名心和对荣华享乐的渴 望。李贺的一生沉沦下僚,显得异常的孤愤偏执,抑郁不平,这一定程度上也是 由于他所期望于己的甚大,所以于失望之际也就越发耿耿于怀,难以接受。 李贺的身材、相貌与生活习性等,李商隐在李长吉小传( 以下简称小 传) 中有详细生动的记载。从这些记载看来,无论是在外貌或性情上,李贺都 称得上是一位奇特不俗乃至显得有点怪异的诗人。他的身材异常的纤瘦,两道眉 毛既浓且密,连接在一起。他的指爪很长,写字特别快,爱好苦吟。常常骑着驴 子出外游走,背一古锦囊,遇有灵感的时候,便将想到的诗句写在纸上,投到锦 囊中。性情孤傲,落落不与众人合。这样奇特的外貌和性情本身似乎就预示着诗 人将有异乎常人的命运,而诗人后来的人生旅途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传统中国的知识分子通常的出路是参加科举考试,获得从政的资格,然后由 政府授予一定的官职。李贺自然也不例外。元和五年,李贺2 1 岁,应河南府试。 他考中了,获得资格去京城参加礼部举行的进士考试,当时叫做“举进士”,待 礼部考试中式,才算是“进士及第”。以李贺的天资颖悟,及第似乎是意料之中 的事情。一条宽阔的仕进之途正摆在他的面前,李贺心中的希望之火正燃烧起来。 然而这时候悲剧发生了:有人举进士与李贺争名,于是出来攻击他,说他的父亲 名叫晋肃,“晋”“进”同音,他举进士就是犯了父亲的名讳,因此他不能参加进 士考试。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来,避名讳的规定,不免显得荒唐可笑,然而在 封建社会避讳制度异常严格的情况下,却不啻是一条金科玉律。韩愈爱护李贺, 冒着“且得罪”的危险,挺身而出为李贺作讳辩,驳斥避嫌名的荒谬。这件 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连韩愈本人也很快成了舆论攻击的对象。面临强大的世 俗偏见,李贺终于没有参加进士考试。贺方当盛年,固以远大自期,遭此坎坷, 其怨愤无聊可以想见。出城诗云:“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 秦风帽带垂。入乡试万里,无印自堪悲。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此诗作于 李贺遭毁离开长安之时,很好地记录了他当时的心情。 这件事发生在元和五年秋天。李贺仕途无望,兼又新被心创,不得不回到家 乡昌谷静养。他需要一大段时间来调整自己,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抛 弃不切实际的幻想,转向冷峻的现实。对功名的狂热免不了有时依然在他的头脑 里作祟,不过他的心正逐渐地冷却下来。然而,正当李贺一心要屏心息虑、断绝 仕进念头的时候,朝廷的一次征召却真的将他引上了仕途。这次征召或许是由于 韩愈的荐引,也可能是照顾门荫,已经不能断定。他在家赋闲一共没多久,大约 第二年春末就要去长安赴任奉礼郎一职。长安是李贺的伤心地,上一次他自长安 铩羽而归,i b o j 未平,这一次的长安之行结果又会如何,殊难逆料。他既感忧心 忡忡,又不能不怀着朦胧的憧憬,所以心情也显得相当复杂。 根据1 日唐书的记载,奉礼郎属太常寺,从九品上,其职责是在祭祀和朝 会时充当赞导和司仪。官卑事琐,李贺倍感屈辱。他在给好友陈商的诗中发牢骚: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 吼。”( 赠陈商) 李贺既不得意,便常常以酒浇愁。“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因为他的乐府作得很好,在京师颇有名气,所以有 时他也得以受邀参加高层的宴会,他受命作词,供妓女们弹唱,供达官显贵们取 乐。每逢这样的场合,他的虚荣心总是感到极大的满足,喜悦自负之情溢于言表。 这一点从花游曲序中不无得意的语气中也可以看出。有时候他却蛰居在自己 的寓所,感觉孤单而又卑微渺小,这种冷清的氛围和随宴赋诗时的繁华和风光场 面相比,恍如隔世。现实距离理想越来越远,这种巨大反差常常使他心事重重, 偶念及此,便惕然心惊,所谓“心事如波涛,中座时时惊。”( 申胡子筚篥歌) 他喜欢孤独,常常“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 始为奉礼忆昌谷家居) ,因此 交游并不是很广阔,然而他却意外地和长安的一些贵游子弟处得非常融洽,如权 璩、杨敬之、崔植、王恭元等人。有时候他也有机会聆听到长安乐师精湛的音乐, 产生奇怪而美妙的联想。他性格沉静多思,耽于幻想,现实的单调和灰暗使得他 常常潜入到内心的幻想中去,而幻想也就成为他用以排遣无聊和失意的一种方 式。他思念家人,时时感到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家门厚重意,望我饱饥腹” ( 题归梦) ,有时辗转反侧,阻至夜深还不能入睡,“劳劳一寸心,灯花照鱼目”。 他有奋发有为的精神,光耀门楣的愿望,然而他的人生前景却是非常暗淡,看不 出有升迁的机会。何况他的疾病在一直不断地搅扰着他的生活,并且在不知不觉 中积累和加剧。终于,在元和八年春天,由于病情转剧,他不得不辞去了奉礼郎 的职位。算起来,从元和六年至元和八年春,李贺在奉礼郎职位上总共度过了三 个年头。 年轻的诗人不得不再次赋闲在家。如果说上一次打败他的是封建习俗的话, 那么这一次打败他的却是他自己的身体。他又退避到昌谷这一片狭小的天地之 中。他收拾起仕宦的打算,安心地在家隐居。他的家境本来并不宽裕,辞去奉礼 后,收入又有所减少,以致他的小弟不得不去庐山一带谋生。李贺内心之惶愧, 不难想见。他对于自己的无能,不能为一家人谋取衣食之资一点,抱愧良深,屡 屡形诸语言。他说:“家人厚重意,望我饱饥腹。”又说:“少健无所就,入门愧 家老”春归昌谷,又说:“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 勉爱行二首 送小季之庐山) ,都是这种心境的写照。他希望病情早点康复,另谋生路。元和 九年,他去了长安一趟回来,秋天动身往潞州依投好友张彻。这一年,张彻初效 潞幕,他也是韩愈的门生,李贺因韩愈而和张彻结交。他生性心高气傲,却处处 寄人篱下,受人恩惠,内心不免耿耿不平。潞州三年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三年,他 的病情在这段时间里不断恶化。他借酒浇愁,作于此一时期内的诗中屡屡提到酒, 如“陇西长吉摧颓客,酒阑感觉中区窄”( 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 、 “旅酒侵愁肺,离歌绕懦弦”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等等。与此 同时,他作诗也更为勤奋刻苦,常常通宵达旦,“吟诗一夜东方白”。他的纵酒和 苦吟都不无自暴自弃的意味:多病多难的人生旅途对诗人来说是太漫长了,与其 苟延度日,倒不如让苦难早点结束。他在给十四兄的诗里说:“诗封两行泪,露 折支兰”,诗人以受摧折的兰自比,大约是已经预料到自己死期将至了。当他 感到身体越来越虚弱的时候,他匆忙从潞州回家,大约回家不久就去世了。 李贺死后十五年,杜牧为他的诗集作序。在这篇著名的序言里,杜牧对李贺 的诗歌作了很高的评价。其中说道: 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 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 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陟殿,梗莽邱陇,不足为其 怨恨悲愁也;鲸畦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 虽不及,辞或过之。 杜牧先用诗一般的语言,对李贺的诗歌作了一个非常感性的描述,列举了李贺诗 歌凡九个方面的特点。但是他同时指出李贺诗歌欠“理”的毛病。对于这个“理” 字,古代学者们认为是指诗歌的主题思想,并就李贺诗歌究竟是否欠“理”的问 题争执不休;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是指形象思维的“理”,对李贺诗歌的欠“理” 基本都持同意的态度。又过了若干年,李商隐作李贺小传,得自李贺王氏姊 之口,对李贺的生活有很多细节方面的描述。杜序和李传至今仍是我们研究李贺 生平、思想与艺术特色的两篇最重要的文献。 综观李贺一生,才高而命短,贫病交加,仕途偃蹇,对现实的失望使得他将 诗歌视为生命的寄托。他纵横不羁的才华在现实里得不到重用,便转向诗的世界 里逞奇斗胜,变幻多姿。他的诗歌无论在造语还是造境上都不拘常格,别开生面。 新唐书本传说他“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径,当时无能效者。” 1 他穿幽入仄,想入鬼怪,诗思常出入于仙界和冥域之间,所以自宋代以来,他 又有“鬼才”之目。他的诗歌讲究炼字修辞,不避险陉,这多少受到了韩愈的一 些影响。他想象奇幻,飘忽难测,常常有出人意表之语。他的诗歌色彩浓丽,又 喜用感伤而颓废的字眼,来表达一种颓废虚无的观念。他被认为开创了一种被称 为“长吉体”的新诗风,对后世影响深远。晚唐李商隐、温庭筠都曾学习过他的 诗风。自此以往,“长吉体”始终是中国诗坛的一支势力,虽然因具体时代环境 的不同,这支势力或隐或显,或强或弱,然而始终都没有断绝过。诗人在生前得 不到重视,在他死后,他的价值终于得到了最大的承认。 第二章李贺:一位病态的诗人 现代的研究者,有着现代心理学的知识背景,当他们阅读李贺诗歌时,大抵 都会觉察出他的诗歌具有一种病态的特征。比如苏雪林女士说:“但李贺的诗所 以能独成一家者,尚不在此。它的既不得意,心境忧郁,又以刻苦吟诗,愈多疾 病,所以诗亦多带病态。”2 叶嘉莹教授也认为,李贺“其成就乃全出于天生过人 之锐感,且兼有些许之病态。3 陈允吉先生认为李贺是一个“诗歌天才与病 态畸零儿的结合”。4 陶尔夫先生认为李贺是“一个智能超常并带有某种反常心 理和特殊病理的乖张诗人”5 自现代以来,李贺其人其诗的病态特质,已经为多 数学者所共识。而从诗人独特的个性入手,探讨他的诗歌某些特异性的形成,也 正形成了李贺研究中的一种颇为流行的方法,影响也比较广泛。不少学者在讨论 李贺诗歌的面貌与特征的时候,往往自觉地结合诗人独特的个性心理来谈,很有 启发意义。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贺的诗歌是独树一帜的。李贺诗歌的个性特色是如此之 明显,以致前代有论家认为:“唐无此诗,而前乎唐与后乎唐亦无此诗。”6 李贺 诗所以显得如此个性鲜明,其中有自觉和不自觉两方面的因素。从自觉的方面说, 李贺兀兀以求新,着意在诗歌造境、造语上别开生面,故而“所得皆惊迈,离去 笔墨畦径问”。可以说,李贺诗千百年以来以异军的面貌呈现于中国诗坛,这一 点和李贺自觉的艺术追求是分不开的。从不自觉的方面说,李贺性情怪僻,耽于 幻想,经过现实的沉沦和碰壁之后,越发沉浸于隐秘的内心活动中,好作奇思异 想,他对周遭世界的认知方式和精神心理活动都与常人大异其趣。这种古怪的性 情和独特的心理体验必然要反映到他的诗歌中,从而决定了他的诗歌的特异性和 病态的特征。陶尔夫就认为:“李贺诗歌的奇、诡、“陉,除了时代社会等 诸因素以外,还与他的病症密切相关。”7 古人说知人论世,我们要对李贺的作品 作一贴切而深入之了解,就应当对李贺这个人有个深入的了解,这当然包括对他 的病态的生理和心理的了解。 第一节李贺的生理病状 李贺的疾病和死因,以文献不足之故,历来学者少有论列。最早对此作出猜 测的是清人姚文燮。他说:“贺少年早天,亦必因色致疾,故引相如以自慰而作 咏怀也;后园凿井歌而及奉倩,益可想见。”8 咏怀和后园凿井歌 都是反映李贺夫妻情款的作品。观姚氏文意,当是以为李贺溺于夫妻情爱以致身 体健康受到损害。虽然姚氏说得很肯定,但是并没有深论及此,也没有拿出确凿 的证据。 比较讲求实据地研究李贺的疾病的,是台湾学者陈颖。1 9 6 4 年他在台湾清 华学报上发表李贺与济慈一文,认为李贺所患可能为肺结核病,影响较大。 原文为英文写成,下面是我对他原文结论部分的翻译:“尽管李贺的病名不详, 但是我们至少知道,这是一种慢性的疾病,并且从他的憔悴、消瘦和过早的白发 来看,他一定是患有严重的贫血,而这种贫血是由一些消耗性的内部紊乱所造成。 而且,我们知道有一次有人访李贺,看到他作诗时吐地三次,他怀疑这是由于李 贺作诗时过于勤苦所致。如果如此频繁的呕吐在李贺是习惯性的,并且是他的症 状之一,那么我们猜想李贺所患的大概是肺病,也许是肺结核。”引文中所 称有人访李贺一事,是指云仙杂记中的一条记载。云仙杂记记载:“有人 谒李贺,见其久而无言,吐地者三,俄而文成三篇,文笔噤喉。o 云仙杂记 乃小说家之言,陈氏据以证明李贺有呕吐的症状,似乎不很有力;倒是李贺自己 在诗中的一句话,却似乎为李贺罹患肺病提供了一丝佐证。潞州张大宅病酒遇 江使寄上十四兄诗云:“旅酒侵愁肺,离歌绕懦弦”,诗人于病中特意提及自己 的肺部,或许透露出一丝消息欤? 李贺疾病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恐怕是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定的答案了。 如郑骞先生说:“因为他的母亲说过呕心的话,他诗中又常用血字,所 以许多人怀疑是肺病,也许是心脏衰弱,这个当然无从查考。总之,他的脆弱多 病的体格,与石破天惊的才华,都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只能透过李贺的诗歌, 窥测到他的一些病状,以及诗人为疾病所缠的痛苦。仁和里杂叙皇甫浞:“归 来骨薄面无膏,疫气冲头鬓茎少。”春归昌谷:“终军未乘传,颜子鬓先老。” 咏怀之二:“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崇义里滞雨:“壮年抱羁恨,梦 泣生白头。”依照上面的诗文,则李贺的症状归纳起来,有两点最可注意:一是 过早的白发脱发,朱自清先生以为“贺发白于十八以前也”;二是面色无华。 又李商隐小传刻画李贺的肖像说:“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李贺的“细 瘦”当然也可能是从小就有的体格特征,不过就他自幼多病的实际情况看来,很 可能是后天的疾病造成的,也可以纳入到他的症状当中。李贺的指爪给人的印象 显然很深刻,故小传中特意提及,而它们给人的印象是“长”。其实也并不 见得真的有多么的长,很可能是指爪长期失养,缺少荣润,以致枯瘦,因而显得 特别的细长和触目。总之,李商隐在李长吉小传里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病弱赢 瘦的诗人李贺的形象,而他的赢瘦极可能和他的病情有关。 借助中医学的知识,我们可以对李贺的症状可以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灵 枢经云:“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3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卷二 卜七“须发秃落候”下云:“足少阳,胆之经也,其容在须。足少阴,肾之经也, 其荣在发。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海,谓之血海。其别络上唇口。若血盛,则荣 于头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秃落。”又同卷 “白发候”下云:“足少阴,肾之经也。肾主骨髓,其华在发。若血气盛,则肾 气强,肾气强则骨髓充满,故发润而黑。若血气虚,则肾气弱,则骨髓枯竭,故 发变白也。”“由此不难看出,人体的毛发依赖血液的滋润和营养,血虚不足则 毛发变白脱落。陈颖先生以为李贺有贫血之症状,是比较可信的。 另外,从李贺的诗歌来看,他大概确实是有“血衰”之症状的。公无出门 有云: 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毛斑。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天畏遭 唧啮,所以致之然。 上引部分诗意是说,野兽横行四方,到处食人,因此上天特意安排了鲍焦的绝食 和颜回的早死,免得他们迟早被猛兽所吞噬。这当然是诗人的愤激之词。颜回二 十九鬓发变白,三十二岁而死,与李贺实有同病相怜之处。因此,李贺常常在诗 歌中引颜回以自况。如春归吕谷诗:“终军未乘传,颜子鬓先老。”颜回何以 鬓发早白,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李贺说:“颜回非血衰”。考虑到此段全以反语出 之,与诗人的实际意思相反,则李贺所以说“颜回非血衰”,正是由于诗人认为 颜回“鬓毛斑”原因在于“血衰”。李贺何以会从颜回的“鬓毛斑”而得出“血 衰”的结论,个中原因,恐怕是由于他既然知道自己的白发脱发是由“血衰”引 起,故而推己及人,判断颜回的鬓发早白也是“血衰”的缘故。 李贺既面色无华,兼又身体疲软,少气乏力。听颖师弹琴诗云:“凉馆闻 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玩“暂别”一语,则诗人平时多卧少起之情状可 以想见。又南园十三首之九:“泻酒木兰椒叶盖,病容扶起种菱丝。”之十: “边让今朝忆蔡邕,无心度曲卧春风。”这两首诗都真实地反映了李贺日常家居 生活的情状,其中都隐约透露出李贺因病卧床、难得一起的消息来。 诗人既然拖着病身,当然会积极的寻求治疗。事实上,我们从李贺的诗里也 可以看出他是经常吃药的。昌谷读书示巴童云:“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听颖师弹琴云:“药囊暂别龙须席”,都说明了李 贺多病赖药的实际情况。李贺以一个正当盛年的年轻人,却不幸体弱多病,长期 与药罐为伍,赖以为生,其心境之暗淡和苍凉,不难想见。 一般说来,李贺的诗歌脱离现实的倾向比较严重。不过贺集中也有少数诗歌 直接描写田园风光和日常起居的,非常富于生活气息。从这些诗歌当中,我们不 仅能够见出诗人的情趣和志向,有时候还能意外地寻出李贺因病觅治的痕迹柬。 南园十三首是李贺昌谷家居所作的一组诗,内容主要描写他的田园生活。其 第三首:“竹里缫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桃胶迎夏香琥珀,自课越佣能种 瓜。”诗中提到桃胶。按葛洪抱朴子仙药篇云:“桃胶以桑灰汁渍,服之百 病愈。”“依此,则桃胶经桑灰汤浸过,“服之百病愈”。李贺南园中桑树丛生, 以桃胶桑灰相配作药用的可能性很大。又其第十一首:“长峦谷口倚嵇家,白昼 千峰老翠华。自履藤鞋收石蜜,手牵苔絮长莼花。”诗中“石蜜”一语,略有典 故可奄。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卷三十九有云:“蜂糖生岩石者名石蜜、石饴、 岩蜜。气味廿平无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常服面如花红。” ”由上以观,石蜜有能“除众病”、“和百药”、“常服面如花红”等功效,李贺既 自称“药囊”,又“面无膏”,正合用之,无怪乎他要自收石蜜了。 对诗人李贺来说,这种成日以疾病和吃药为内容的生活显然是不堪忍受的, 更何况他还是那样一位渴望积极上进的青年呢? 这种心怀远大理想和天生病弱 躯体之间的矛盾,他在“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病身”( 出城寄权璩杨敬 之) 一句中表达得尤为明显。处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之中,李贺常痛感人生的 枯荣不等和上天的不公。“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野歌) “我当 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开愁歌)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赠陈商) 。李贺的疾病本来应该安心静养,然而 现实的遭遇又常常使他牢骚满腹,怨愤难平,这种不良的情绪又必然会恶化他的 病情。看到这样一个病恹恹的青年,却常常显得如此的义愤填膺,显见得是促龄 之方,自然有好心的人劝他专心养病,不要为无益的事情伤精耗神,“主人劝我 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鹰”( 开愁歌) 从这也可以想见诗人的病情确实已经到 了令人担忧的地步了。然而李贺既然愿望受到沮挫,内心苦闷,无法排遣,又必 须找到一个宣泄情绪的方法。由于对现实感到失望和不满,于是他将精力转向诗 歌中寻求安慰,借以抒发他的抑郁之气。“吟诗一夜东方白”( 酒罢,张大彻索 赠诗,时张初效潞州幕) 、“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寒素”( 伤心行) 、“披书古芸 馥,恨唱华容歇”( 秋凉寄正字十二兄) 等等都是他耽于作诗的实录,而这种 生活习惯又很显然有违养生之道。他为作诗呕心沥血,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那 么多优秀的诗篇,却不得不为此付出身体上的巨大代价。由于先天的体弱多病, 再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情绪上一直抑郁不展,李贺的病情自然每况愈下, 恶化得很快,年仅2 7 岁就不幸离开了人世。 第二节李贺的心理病状 如前所述,李贺的诗歌在文学史上个性鲜明,独树一帜。这种鲜明的个性, 表面上体现为李贺诗歌的特异和奇幻的风格,而其内在的原因,却在于李贺对于 周遭世界独特的感受能力和体察方式。举例来说,他厌弃现实从而放纵自己沉浸 于隐秘的内心幻想,他怀着死亡的预感和恐惧追索天道年命的问题而陷入内心的 惶惑和紧张,他对于鬼神等超自然世界的神秘的体验和感应,等等。 李贺这种精神方面的异常状态,或日精神上不健康的方面,我把它称作心理 疾病,并以之与李贺的生理疾病相对照,统称为李贺的病。生理疾病与心理疾病, 这两者并不是互相孤立,偶然地并存在一起的。事实上,他的心理疾病部分是由 生理疾病诱发的。生理的疾病使他过早的萌生了死亡的念头,仅仅这一点就已经 将他的思想引出了正常人的轨道。他对于死亡问题的兴趣和对阴暗鬼魅世界的热 衷探索,推本溯源,也都可以说祸始于这一开端。苏雪林女士说道:“多病的人 神经也比较灵敏,视宇宙间一切无不可悲可感,他的思想也就一天一天变得幽僻 凄厉,甚至离丌了热闹的人境,而跑到凄凉的鬼境,白杨衰草间的古坟,荒烟蔓 草中的铜驼,幽圹的漆灯,阴房的鬼火,啼血的杜鹃,黑夜古木上怪笑的怪鹗, 纸钱,旋风,神弦曲,血,死,哭,泣,泪,都成了他最爱取的材料无怪乎作品 之鬼气森森了。”这就很好地说明了生理疾病向心理方面的渗透,进而影响到 长吉诗歌的风貌。郑骞先生也以为:“其思路之深幽奇险而又晶莹澄澈,则是体 弱的产物,身心健康的人想象不出那种境界。8 李贺由于体弱多病而产生早夭 的预感,所以他李贺对于时间的流逝较常人远为敏感。对人命至促而时间无情的 感叹,这既是李贺诗歌反复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促使他对天道人事进行思 考的基础和出发点。他向死而生,寻求终极问题答案的兴趣变得异常强烈起来。 他对于宇宙人生问题上下求索,大体说来,是由直面死亡的现实所激发。同时, 生理的疾病又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推动力,使得李贺在穿幽入仄、想入鬼怪的方向 上更加沉迷和投入,而长吉诗歌所具备的臆想和荒诞的特征,也未尝不可以说是 他病态人格在诗歌领域里的延伸。 李贺的种种精神异常,应当看作是由他的个性气质、现实遭际等诸方面因素 合力的结果。同时,他的早期生活经验对于后来的心理异常也要负很大的责任。 具体的来说,他的个性倾向于孤独与自我封闭,敏感多思,想象力异常发达。他 的注意力容易为一些奇怪而不切实际的想法所吸引,并进而沉迷在其中。现实的 失意与碰壁阻止了他向外部世界扩张的努力,把他赶入到越来越深的内心生活中 去,于是沉浸在一些隐秘的内心体验中,往而不返。在与现实的日益疏远中,他 的妄想和偏执也就越发不可收拾。我们看李贺的诗歌中有种种幽灵出没的影子, 其实他的心灵里也缠绕着种种幽暗的幻影。他的诗歌,一定程度上,也正是这种 种心灵的幻影的折射。 一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与焦虑 钱钟书说:“细玩昌谷集,舍牢骚佗傺外,尚有一作意,屡见不鲜。其于光 阴之速,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每感怆低徊,长言永叹。”1 9 李贺常 感叹光阴易逝,这类诗歌着实不少。在李贺诗歌中,体现出一种对时间的过度敏 感和严重的关切。这在其他诗人那里是不多见的。 在李贺看来,宇宙中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他常常在诗歌中 表现广阔无垠的时问和空间跨度以及在时空跨度上自然人事的变迁。比如浩歌 一开头:“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 死。”他的诗歌中充满了运动的思想和相对的观念。“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 如走马”,“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 断绝。”“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李贺认为,推动了宇宙和事物运 动变化的是时间,它们在时间的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消亡。由于这样的关系,李 贺对宇宙天道的思考往往归结为对时问本质的认识。李贺的诗歌处处贯穿着时间 的魔力,他总在一切事物的背后看到时光流逝的影子,在事物当前的状态下预见 到它幻灭的未来,因此他对自然人事的观察不能不归结为一种深沉的幻灭感。自 然界的山川、海水都在时间中改变,而我们人类的血肉之躯更是脆弱易朽。时间 是无始无终的,“漏催相将无断绝”( 官街鼓) ,“天光无老时”( 拂舞歌辞) , 时间因为无比的耐力而具有异常强大的力量。在时间面前,没有坚固可恃的事物, “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 古悠悠行) 在时间的作用下,人的容颜不知不 觉地趋向衰老。“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 浩歌) 。个体的生命在 漫长的时间之流中,渺小而不足道,最终消失在巨大的虚空当中,无迹可寻,“茂 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金铜仙人辞汉歌) 时间在不断改变着世界和我们自己的样子。在这种改变中既有毁灭和破坏, 同时也酝酿着创造和新生。然而李贺是一个悲观的诗人,他过多地强调了时间毁 灭性的一面。在李贺看来,时间的作用只在于使一切美好的事物趋向消失,包括 人的容颜和生命,于是李贺把时间看作个体生命的一种否定力量,具有毁灭性的 特征。因此,不难想见,伴随着诗人对日益临近的死亡的恐惧,必然是对时间流 逝的警觉和敏感。并且对于一切使人感觉到时间流逝的现象和事物,李贺也保持 着敏感的神经。它们当中除了人为的漏刻外,尤以自然界的现象为多见。比如风 的吹动、日月的运行,四时的更替等等。漏刻作为报时的工具,出现在诗歌中自 然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宫体和闺怨一类题材的诗歌当中,漏刻使用得极为频 繁。然而与其他诗人不同的是,其他诗人往往或借漏刻来烘托氛围,或点明时间, 而李贺则将漏刻视为催促衰老和死亡的一种神秘( 甚至是邪恶的) 力量。比如他 的浩歌里说:“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年轻女子满头青丝变为 薄不胜梳,却是“漏催”的结果。又比如官街鼓说:“几回天上葬神仙,漏 催相将无断绝。”也是说漏刻将人们催向死亡,催进坟墓,即使连神仙也不能幸 免。这其中可以看出李贺对于漏刻的独特而深入的心理体验,是一般诗人无法领 略到的。而李贺对漏刻的独特而深入的心理体验,正来源于他对时间的独特而深 入的心理体验。 悲秋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李贺的秋来一诗,无疑也可以纳入到 这样一个传统当中。不过,它所表现出来的感情的强度和凄厉的色彩却远过于前 代的悲秋类作品。秋来: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谴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种碧。 秋风扫过梧桐,本是自然界之常理,我们不禁要问:何“惊心”之有? 诗人想到 了什么? 王琦解说道:“秋风至则桐叶落,壮士闻而心惊,悲年岁之不我与也。” 这一解释很是平实,然而它却未必正确揭示出了诗人作诗时的意念活动。须知李 贺的想象是惊人的,往往比一般人更深入一层。普通的诗人不难由“桐风”想到 时间的流逝,青春的虚耗,而李贺却更进了一层,想到了死亡。我们看下旬“谁 看青简一编书,不谴花虫粉空蠹”一语,是悬拟自己死后所为歌诗无人问津,追 寻诗人的心理逻辑,不难看出,诗人由此前所想到的正是自己的死亡。诗人既由 秋风而想到死亡,故此诗后半部分完全笼罩在一片阴森恐怖的氛围当中,如“雨 冷香魂”、“秋坟鬼唱”云云。自秋风想及死亡,又自死亡想及鬼魂和冥域,李 贺想象之出人意表和心理活动之不循常则,于此便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有一首著名的秋之歌,也是由秋 风而想到死亡,思路非常的相似,而更有巧合者,波氏也常常被批评家拿来与李 贺相提并论。兹摘抄秋之歌中一段如下: 我倾听落地的薪枝,全身发抖, 搭刑架之声也没有如此凄凉。 我的心灵像一座崩圮的城楼, 禁不住撞锤那样不停的猛撞。 在单调的着地声中,我像听见, 某处有人慌忙忙钉棺材之声 为谁? 昨天是夏季,眼前是秋天! 这种神秘的声音像出殡的声音。2 时间的流逝是无形的,其可见的形态无非是日月的升降,四时的更替等,而 它们作为时间流逝的外在标志,也每每牵动者诗人敏感的神经。“白景归西山, 碧华上迢迢。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古悠悠行)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 声隆隆催月出。”( 官街鼓) 日月递嬗,相循无已,作为时问流逝的标志,在对 于时间异常敏感的诗人的眼里,它们多少有些不祥的意味。所谓“隹见月寒r 暖, 来煎人寿”( 苦昼短) 。可以看出,由于诗人对时间的敏感,他对于曰月的运行, 极易兴起生命虚耗的联想,感觉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和内心的恐慌,而他对于时 问流转的恐惧和敌意也部分地转嫁到了日月的流转身上。因而对于李贺来说,日 月就是时间,而时间也就是日月,已经无甚分别了。 由于日月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因此李贺常幻想阻止和挽留日月的行驶,以此 来驻留时间,驻留青春。秦王饮酒云:“酒酣喝月使倒行。”这句诗并不单纯 是夸饰秦始皇酒后的狂态,同时也暗寓秦始皇的驻留韶光、希冀长生之意。因为, 在李贺看来,月的运行是时间流转的标志,若月能使倒行,当然时问倒流,人世 也就免于衰老之苦,得以青春不谢,朱颜永驻。“喝月使倒行”,很好地吻合秦始 皇冀求长生的心理。同时,大概也只有李贺这样一位常常为时间所苦、梦想使时 间停止的诗人才能作此奇想吧。 李贺集中还有一首长歌续短歌,也是有关月这个意象的。诗云: 长歌破衣襟,短歌悲白发。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渴饮壶中酒,饥 拔陇头粟,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徘徊沿石 寻,照出高峰外。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一些注家和评论家将此诗解释为李贺慨叹功名未就的作品,谓“秦王”指宪宗, 而月这一意象是君主的隐喻。如叶葱奇先生说:“三四句说因为不能致身通显, 见着天子,以致积日企盼,内心炽热。”又解说后六句云:“夜峰罗列,月光 下照石底,是比皇帝高巨卿相之上,而恩光未尝不达于下。沿石寻觅,而光来从 峰上,是比自己的辛勤求进,而卿相阻隔,高不可达,以此忧苦愤闷,悲歌发白。” 这样的解释曲折牵强,殆嫌附会。此诗应该为李贺感叹年命短促、意欲挽留时光 之作。所谓“秦王不可见”,“秦王”当是指秦始皇。此句意思是说,人寿有尽, 不可强求,纵如秦始皇之力求长生,而终究不免一死,时至今日,斯人岂可再见? “不可见”即是指此。“旦夕成内热”者,是说人皆有死,无有侥幸独免者,诗 人思念及此,不禁心热如焚。“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者,是说与其内心为 死亡所萦绕忐忑不安,不如反将它置诸脑后,且饥食渴饮,优游卒岁。这也是“丈 夫快意方为欢”( 相劝酒) 之意。“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当四月快尽, 到处绿意盎然,一片勃勃生机,然而诗人却只觉得“凄凉”,原因何在? 因为李 贺是一个悲观主义诗人,他深感“人命至促,好景尽虚”,春草年年自绿,而 面对绿草之人,岂能年年不变者如此? 须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 同”,又或者更有甚者,“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呢? 思念及此, 于是这满眼绿意,在诗人看来,也无非“凄凉”二字而已。后面六句讲诗人意图 寻月而终至于劳而无功。寻月当然具有象征意义,而它的象征意义在于,如前所 述,月是时间流逝的表征,诗人既痛感时间易逝,人命至促,于是意欲阻止月亮 的行驶,使时间止步。诗人这种挽留目月和时光脚步的情绪,在多首诗歌中有反 映。如“酒酣喝月使倒行”( 秦王饮酒) ,如“城头日,不须流下去,一日作 千年”( 后园凿井歌) ,如“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苦昼短) ,如“吾将 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苦 昼短) 这些句子,虽然语气上有用强和哀恳的区别,然而都一样都反映了诗人 挽留时间、使生命永驻的愿望。然而诗人终究没能寻着月亮,挽留住它奔驰的脚 步,时间的河流不断向前,催促着人命,思念及此,诗人不觉连鬓发都变白了。 李贺对于时间流逝的这种过度的关注和焦虑,不能不说是他精神上的一种病 态。而推寻李贺这种促迫的时间观念的产生,又不能不归结到他的生理上的病态。 他病患日深,向死而生,所以对生命倍加留恋,对于“催命”的时间自然感到厌 憎和恐慌。由疾病到恋生,由恋生到惜时,由惜时再到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焦虑, 这j 下是诗人李贺的内心逻辑发展的一条因果链。 二企慕长生与怀疑神仙的矛盾心态 据李商隐李贺小传记载: 长吉临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 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欺下榻叩头言:“阿聱老且病,贺不愿去。” 绯衣人笑日:“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 边入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烽崞有烟气,闻行车嗒管之声。 此召记白玉楼一事,荒诞不实,显系出于编造,学者间持论均同。惟追溯这一故 事产生之原由,学者们则见仁见智。鲁迅先生娜拉走后怎样一文论及此事, 谓:“这岂非明明是一个逛,一个梦,然而一个小的和一个老的,一个死的和一 个活的,死的高兴地死去,活的放心地活着。说逛和做梦,在这些时候便见得伟 大。”“说逛与做梦之说,后来学者又有所发挥。刘瑞莲先生在谈到李长吉小 传及太平广记卷四十九引张读宣室志两个故事时说:“这两个故事显 然都是编造出来的,但却很符合李贺这个人的性格,也很可能就是根据他临死前 说出来安慰他母亲的话而衍化出来的。”也有学者认为这一故事是李商隐和长 吉家人的杜撰。杨其群先生谓:“天帝建成白玉楼后即召李贺作记事,显系梦幻 虚境,绝非事实。李商隐羡慕贺才学,同情贺身世,了解贺心思,故巧设此 境,恭维李贺,但以惜才为念。”“吴企明先生则认为:“这些传说当然不可能 是事实,但是,玉溪小传,托之于姐姐之1 3 ,张读漫记,托之于梦寐,使传说增 添了美丽的色彩,反映了家人亲友以及爱慕李贺的人们的美好愿望,寄寓着人们 对年轻诗人的深切哀悼。”又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一故事源自于李贺濒死时的幻 觉。王序先生认为,“这可能是他平日想慕仙境,到了病危才发生了这种幻觉。” “袁行霈先生认为:“他临终前产生的幻觉,正是他多年期冀于人君的,不过把 召唤着从人世改到了天上而已。”。陈允吉先生认为:“这当然是他谵妄和心神 迷乱中产生的幻觉,李贺在临终的一刹那问,仿佛感到通向天上乐境的大门已向 他洞开,自己久减在心中的隐情和宿愿就要得到满足了。”显然,“白玉楼” 故事外表上所具有的荒诞特征造成了学者之间的意见分歧。然而“白玉楼”故事 又是篇幅简短的小传中的一个关键性情节,了解它的真相,对于认识李贺的 思想意义重大。 按李商隐自称小传中所记李贺生平事迹,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国有企业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协议
- 黑龙江省鸡东县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说课稿 新人教版
- 以物抵债合同
- 采购开口合同
- 公司参股合同
- 一年一签外包合同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4.2《水的净化》说课稿
- 重庆市巴南区石龙初级中学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甲型H1N1流感》说课稿 新人教版
- 2.1.2有理数的减法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2025济南市已购公有住房出售合同
- 2025至2030中国无水葡萄糖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四川省高考化学试卷真题
- 《运输实务》项目5课件 水路运输操作
- 2025年水务公司竞聘部门负责人笔试试题及答案
- 实例要素式暂时解除乘坐飞机、高铁限制措施申请书(申请单次解禁用)
- 旅游英语视听说教学课件
- 患者沟通与心理护理
- 合规培训课件
- 2025年4月自考00842第二外语(德语)试题
- 2025护士相关法律法规培训
- 后人类主义剧场实践-洞察及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