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学专业论文)人生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探析.pdf_第1页
(成人教育学专业论文)人生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探析.pdf_第2页
(成人教育学专业论文)人生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探析.pdf_第3页
(成人教育学专业论文)人生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探析.pdf_第4页
(成人教育学专业论文)人生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目前,终身教育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着。终身教育的实施不仅有 利于实现个人的价值,使人不断地完善自己,更加有助于人的社会性的实现,从而 推动社会的进步。而站在人生哲学的角度研究终身教育的实现意义,为终身教育的 实施提供了指向标,对今后终身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 用。 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了终身教育的人生哲学基础,首先,对终 身教育的基本理论予以说明,即终身教育的内涵以及当今社会条件下实施终身教育 的积极意义。之后在此基础上说明终身教育的人生哲学基础,即人生本质和人生价 值。这部分内容主要阐明人生、人生哲学、人生本质、人生价值等基本概念及其特 性等问题;说明为何要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探讨终身教育;提出本文将要论述的核 心问题,即终身教育对人生的现实意义,为第二、三部分的论述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终身教育对人生本质的现实意义。人生具有生命性、社会性 和主体性三方面的特性,其中生命性是人生的基本特性,是人生进行终身教育的立 足点, 然而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存在有着不同的意义, 因而需要终身教育来引导、 凸显和升华人的生命境界;社会性是人生的本质特性,终身教育的实施加速了人生 的社会化,为人生在社会中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主体性是人生中一项十 分重要的特性,因为教育的中心是人,教育传播的媒介也是人,终身教育的一切积 极效果都通过人来实现和传承,并最终都作用于人。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终身教育对人生价值的现实意义。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自我 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即是终身教育对个人的影响,个人通过接受终身教育培 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素质,以便为个人融入社会工作、生活奠定基础。社会价值即 是个人接受终身教育后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实施终身教育不仅可以扩大人生对社会 的贡献, 而且能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最终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人生哲学;终身教育;人生本质;人生价值; ii abstract at present,lifelong education is developing deeply and widely in the world.the lifelong education is good not only for the realizing of individual value of life, but for the realizing of social value of life.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promote the society development. with the view of life philosophy, the lifelong education has new influence on providing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upporting.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oundation of life philosophy of lifelong education. first of all, the basic theory of lifelong education is mentioned clearly, as well as the connota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and the positive effect of implementing lifelong education in current situation. in addition to i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undation of life philosophy of lifelong education. whats more, this part also illustrates the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life, life philosophy, and essence of life and value of life. by elucidating the connotation above, it is further to discuss the meaning of lifelong education. that is to say, the first part is the most basic part in the whole paper.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current meaning of lifelong education, while we try to realize the essence of life. specifically speaking, life has three main features, including life nature, social feature and subject feature. among all these parts, the life nature is the most basic feature,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n origin point of the whole life development. as far as we can infer, lifelong education promotes the realizing of social value for life, based on which, it is assumed that the subject feature is also a very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life. the key point for education is human itself, therefore,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human development during the study of life and lifelong education. the third part of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current meaning of lifelong education to the value of life. the whole value of life has two sides, that is, the individual value and the social value. the individual value is the first iii step for one to realize its value of life. by educating people, lifelong education has effect on the individuals developing. then, it is more accessible to take part in social work to realize its social value. the lifelong education can not only enlarge the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for individuals, but also provide motivation to society development. keywords: the life philosophy; lifelong education; essence of life; value of life 承诺书 35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 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36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引 言 1 引 言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终身教育已发展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世界性教育思潮。 1965 年 12 月,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召开的“第三 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作了题为“终身教育”的报告,标志着国际性终身 教育思潮的确立。在此基础上,朗格朗于 1970 年出版终身教育导论一书,此 书一经出版即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影响, 并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1996 年, 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的报告,在充分分析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和 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教育革新建议和行动计划。1997 年 7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德国汉堡召开了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通过汉堡成人学习宣言和未来议 程两个文件,总结了以往历次国际成人教育会议的成果,并对成人教育未来的走 向作了充分的阐述。 目前,大多数国内外学者均认为终身教育从理论上冲破了传统教育的桎梏,提 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教育理念,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教育改革的高潮。从理论 研究的角度来看,终身教育对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启示意义,从当代 各国教育的实践来看,终身教育也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当代教育发 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而人生哲学这一思想也是古已有之,学界对于人生哲学的研究 也已经非常成熟和深入,包括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以及人生哲学的核 心问题等方面的研究。然而,国内外将人生哲学和终身教育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进行 研究的情况还比较少见,更缺乏以人生哲学为基础的对终身教育价值观的研究。为 了能够深刻地把握终身教育的真谛与价值,有必要立足于人生哲学的基本理论,进 行深入的分析。 人生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探析 2 第一章 终身教育的人生哲学基础 从教育的时间来看,终身教育具有明显的终身性特点,从纵向看,它要实现使 人的一生都受教育,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阶段。终身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 个人“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它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条条框框,把教育看作 是人从出生到死亡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教育。学校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环 节、一个阶段、一个部分,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就在于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欲望, 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终身教育的终身性特点决定了它与人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生哲学即 是关于人生的哲学,是对人生的理性思考。站在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待终身教育, 有助于人们的思维更加理性化和抽象化;有助于人们辩证地思考人生,思考终身教 育,从而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有助于人们抓住人生的本质来探讨终身 教育的现实意义;更有助于人们深刻地把握终身教育的真谛和价值。 1.1 终身教育及其意义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是由法国的保罗朗格朗于 1965 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 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正式提出来的,短短数十年,已经在世界各国 得到广泛传播。然而在现代终身教育理论体系中,终身教育的内涵界定仍然存在着 不同的见解,尤其是近年来与终身教育内容相似却表述不同的术语在源源不断地产 生,如终身学习等,这一事实不仅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了这一崭新的教育理念在全世 界所受到的关注和重视的程度,同时也证实了该理念在形成科学的概念方面所必需 的严密论证尚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对终身教育及其意义进行研究 和分析。 1.1.1 终身教育的内涵 一般说来,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其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一 切教育活动、一切教育机会以及教育的一切方面。终身教育的概念可以从多个角度 进行考察。从横向看,终身教育把教育看成是一个统一性、连贯性的整体过程,包 括了基础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自我教育等所有教育模式,是一个人一生中从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出发所持续接受教 育的过程;从纵向来看,终身教育指贯穿于人的一生的胎儿期、婴幼儿期、青少年 期、成人期和老年期等各个阶段的教育,即帮助人在一生中保持学习和训练的连续 性,培养每个人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在真正的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对象和手 第一章 终身教育的人生哲学基础 3 段;从教育的内容来看,终身教育包括文化科学教育、职业教育和生活教育,它的 重点在于培养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把学得的知识加以条理化的能力、处理抽 象与具体之间关系的能力、 把知与行联系起来的能力等, 其中学习能力是核心能力, 它使人们能在自己的整个求知道路上灵活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从教育的形式来 看,终身教育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及非正式教育在内,从而满足人的多样化 教育需求,把学习与工作、生活紧密结合,个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选择适 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和内容,一生参与有组织的学习,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职业分工 要求。 1.1.2 终身教育的意义 终身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它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当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终身教育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终身教育的目的 在于培养新型的、完善的人生,它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 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又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第 二,终身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的过程。终身教育拓展 了人们的观念和视野,从而充分发挥了各类机构、设施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共同传 播和实施终身教育。第三,终身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为人们提出了一条 发展完善自我的崭新之路。 终身教育注重人们个性的发展, 注重个性发展的全面性、 统一性和连续性。第四,终身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使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更贴近 它的产生和发展,为教育发展开辟了空前广阔的天地。 1.2 人生哲学的理论实质 解析人生哲学的理论实质首先需要从人生入手,只有正确地认识人生才能更好 地把握人生哲学。人生即是人的生命历程,生命的历程包括生存、生产和生活三种 类型。人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过程性特点。 1.2.1 人生哲学的内涵 人生即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展开,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和过程,人生 具有丰富的内容,人生的基本内容包括生存、享受和创造发展。生存、享受和创造 发展是根据人的需要的不同层次进行划分的。恩格斯曾经把社会成员对劳动创造的 社会产品的消费分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要的 资料。 ” 这种区分是由人类需要的多样性决定的。一般说来,人的需要是从低级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人生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探析 4 高级发展的,在低级需要没能满足之前是很难谈得上高级需要的,而较低一级的需 要高峰过去之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能起优势作用。生存、享受和创造发展代表着 人类由低到高的三种需要层次,这三种需要以及为满足这些需要而进行的活动是每 一个人生的基本内容。 人生的基本属性包括主体性和社会性。所谓主体性是指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 动中得到发展并在这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人生的主体性体现了人作为 主体对人生的把握。这种把握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自主性。人生的自主性, 首先表现为其独立意识,即意识到自己是独立自在、自为的社会主体,自己要对自 己的一切行为负责,它意味着人在其一生中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的生活 道路和目标,用于承担人生的义务和责任。其次还表现为人生的独立生存能力、自 我调节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完善能力以及自我实现能力等。这些能力是人生 自主性的核心,它为主体性的实现提供现实力量。第二,创造性。人生的创造性包 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人在其一生中对外在事物的超越,即变革和改造旧有的事 物,产生新事物;二是人在其一生中对自身的不断超越,人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 时也改造着自身,实现着对自我的改革和超越。人生的社会性是指人在生命展开过 程中表现出来的与社会不可分离并同社会保持协调关系的特性。这是由人的本质的 社会性决定的。首先,人生依赖着社会。社会是人生现实活动的环境,并提供人生 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手段。其次,人生创造着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 必然性和社会制度决定着人生, 人生的展开过程, 就是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一个日益完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 而人生哲学,一般说来就是关于人生的哲学理论,或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人生 观。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人生观,人生哲学应当运用一般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结 合有关人生的科学知识,把人生的经验、知识和哲理融为一体,解释人生的本质, 阐明人生的价值,指出人生所能达到的境界,从而展示人生应当所为的生活。 人 生哲学作为对人生的理性反思,超越了人生中的直接经验和偶然性,达到了对现实 人生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人生哲学以生物学、心理学为根据,以人类精神生活的 发展为主,主要包含人生本质、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人生 道德等丰富的内容。其中,人生本质和人生价值是人生哲学的核心内容,人生本质 即说明人生是什么,人生价值即说明人为了什么而活着,怎样活才会更有意义。 1.2.2 人生本质 宋希仁.人生哲学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9. 第一章 终身教育的人生哲学基础 5 对于人生本质问题的研究,可以通过与人的本质进行比较来说明。首先,人的 本质具有社会性,同样人生本质也具有社会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 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个命题来源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 。人类历史表明,个人生命的成长靠社会养育,个人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等条 件是社会供给的;个人的活动本质上是社会的活动,不仅个人进行活动所需要的材 料是社会的产物,而且个人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要以社会为条件,甚至个人在活动 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要由一定的社会关系来规定。 如此看来, 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社会制度、科教发达程度以及民族的特点、阶级的属性、传统和文明状况等都为人 生提供既定的、现实的环境并使人生受其制约。 其次,劳动是人的本质,创造是人生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中提到: “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基于此,马克思认为劳动 是人的本质,人通过实践劳动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通过实践劳动认识自然、改 造自然,更是通过实践劳动来认识自身、改造自身。而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 又是有本质区别的。动物的“劳动”完全基于生物本能,人的劳动则具有明显的主 体意识性,不论人所作的劳动有多么简单,人在进行这项劳动之前就已经有了劳动 的构思和计划,甚至是预期要达到的效果,动物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一点的。而 人生的本质则是创造。人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以创造性的劳动推动着自然、社会和人 类的发展,人们继承先人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从中找到新的起点,以自 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着更为灿烂的人生。回顾历史不难发现,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 步都是与人类的创造性劳动联系在一起的。在历史发展的具体阶段上,人总是根据 自己的人生需要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向和可能性作出自己的选择,人生的选择和创 造合力推动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第三,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也是人生的本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说到: “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马克思强调: “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有了需要,才会有满足,为了满足需要,人 在其一生中就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力量,而力量的充实使得人类又有 了新的需要,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应证着人及人生的需要本质。人生有三个层 次的需要,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创造发展需要。生存需要即保存生命和延续后 代的需要。它是人生最初始、最基本的需要。人作为自然有机体,为了维护个体的 存在和延续种族,就必然需要食物、睡眠、婚配等基本的生活资料和适当的生存条 人生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探析 6 件。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生存第一个前提时指出: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 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 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 离开了这个前提, 人类的其他一切活动就无从谈起。 享受需要即指建立在一定生存条件基础上的人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进一步满 足的追求。物质享受是建立在生存需要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享受作为人生的一项 基本内容,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人作为具有实践和认识能力的主体在与客 体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拓展着自己的生活领域,不断地对生活有新的要求,而正是 这种要求客观上成了社会向前发展的内驱力。创造发展需要即指人在生命过程中, 由幼稚到成熟、由浅陋到深邃,不断地表现和展示自身价值、完善自我的需要。 “发 展”从哲学意义上说,指的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 把它应用于人生, 与人的创造性相联系, 表达的是人生最高级、 最深刻的社会需要, 也是人生的内在动力。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生存和享受,更重要的是在于有所创 造,有所发展。创造发展的需要显示着人类社会生活的较高水平和劳动生产力的较 高质量,以及对社会现实全面而深刻把握的较高要求,显示着人生这一创造性主体 的力量。 第四,与人的本质相比,人生本质还具有过程性。人生在本质上是一个过程, 即人在其一生中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认识活动并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 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宇宙是生命有机体不断流变的过程,构成世界的不 是物质实体,而是具有生命和活动的有机体。这里的有机体特指人,人具有自己的 个性、内在结构和自我创造能力。自然界中人的演化是在适应环境和创造环境的过 程中实现的,创造环境的过程即是人自身不断变化的过程,它表现为人生从一个阶 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整个人生过程活动的最终基质不是物质实体,而是能量、 性质、关系和结构。因而,从认识方面来看人生过程,人生过程显然是人们不断认 识外界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育 自始至终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从交往实践方面来看人生过程,人生过程是 人类根据一定社会环境的要求不断地改造自身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一方面主 动地改造主观世界,创造环境;另一方面,不断地促进自身的社会化,适应环境。 1.2.3 人生价值 价值的概念是人生价值概念的基础。价值即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其 中,主体的需要是价值存在的前提,客体自身的属性是价值形成的客观基础。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 第一章 终身教育的人生哲学基础 7 属于关系范畴,它具有客观性,这是由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的客观性决定的;价值 具有实践性,社会实践是沟通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中介和桥梁,离开实践, 人们既认识不了客体及其属性,也认识不了客体的何种属性能满足主体的何种需 要,更不能实现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价值具有社会性,这是因为主体的 需要是社会的需要,同时,客体的价值属性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价值具有历史性, 客体的属性以及它对人类的用途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逐步被揭示出 来的,主体的需要也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在逐步扩大和提高。 而所谓人生价值即是指具体的人在其一生中通过劳动创造对自我、 他人、 集体、 社会的需要的积极满足和贡献,或者说,是个人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对自我、他人和 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效用。 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从根本上说就是首先追 问我们生命存在究竟有何意义,我们活着是否值得,是否有所得。 全面认识人生价值必须深入分析人生价值的内容结构,基于此,人们才能更自 觉地去实现人生价值。首先,从人生活动的内容及创造的成果上进行分类,人生价 值分为物质性价值、精神性价值和人格完善价值。人生的物质性价值是指人一生中 所创造的物质成果或物质财富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物质生活是人的生活 的一个基本方面,物质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因而,物质财富的创造从来都是 人的劳动创造的基本内容,物质生活要素也从来都是基础性的人生要素。人生的精 神性价值是指人一生中所创造的精神成果或精神财富,它满足人类的精神生活需 要。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是人生的一个基本方面,没有这个方面,人生便与动物的 生存无异。人的精神生活不仅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之上,而且它反过来还会 影响和指导人的物质生活,因此,人们不仅要创造物质财富,而且还要创造精神财 富。人格完善价值则是在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主观 反观自我,把自我当作有待完善、有待提高的对象,不断地塑造自我的人格。这种 自我塑造人格的价值在于自觉意识到自我与他人关系从而以一定的准则自觉地调 整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自己的情感、意志、理智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并使之内化。 从人生关系的主体结构来看,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生的社会 价值即是指人生对社会的价值,具体说来就是一个人在一生中对他人、集体、社会 的积极贡献。个人一生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可以体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包 括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等。人生的自我价值即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 足,在这种关系中,社会是价值关系的客体,个人是价值关系的主体。可以说,人 张孝宜.人生哲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9. 人生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探析 8 既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贡献者,又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者、享用者。人以自己的劳 动创造满足社会、他人、群体的需要,推动社会有机体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人 又从社会中获得、消耗一部分价值来维持、满足自身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人的社会 价值与个人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人生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依 据,而社会价值又主导和支配着个人价值。 从人生过程的动态结构来看, 人生价值可分为潜在价值、 现实价值和理想价值, 这是根据人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来分的。人生的潜在价值是由个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决定的。人生的现实价值是人生潜在价值的外化,即通过劳动创造把人的内在潜能 发挥出来,为他人、集体以及社会做出贡献。人的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是相互关联 的。潜在价值作为一种价值的可能性形态必须外化为现实价值才有意义,不能转化 为外在价值就没有对它进行评价的客观依据;而现实价值则必须以潜在价值为前 提,否则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生的理想价值是指一个人所向往的, 想要达到而又尚未达到的人生价值。理想价值是对现实价值的超越,同时又在更高 水平上体现了现实价值,从而推动人生价值的升华和发展。 人生价值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和特点,首先,人生价值是个人行为与社 会需要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作为一个极其庞杂而有机的系统固然离不 开个人, 但个人更离不开社会, 人生价值的标志就是社会的肯定和承认。 由此可见, 社会需要性是人生价值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个人行为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则是人生 价值的首要内容。其次,人生价值是劳动和享受、目的和手段的统一,这是实现人 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和条件。人类本身是价值的创造者,只有人的劳动才能成为创造 各种价值的力量源泉,对于人来说,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享受是一身而二任的。人 自身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人一生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均是以自身为目的,都是为 了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但这些需要的满足,又都以自身为手段,通过 自身的努力劳动来实现。因此说,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 存。第三,人生价值是质的一致性与量的差异性的统一。一致性是指人类在自然界 中具有同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即人的劳动,能够改造客观世 界,能够创造出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差异性则指的是不同的人满 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不同,这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定的。人生价值中质的一 致性与量的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质的一致性是基础,它寓于量的差异性之中,并 通过量的差异性表现出来;量的差异性是质的一致性的必要补充和具体化。第四, 竭尽全力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是人生价值的根本落脚点、实质和核心。人生的价值 第一章 终身教育的人生哲学基础 9 不是索取,而应当在于奉献,人只有献身社会、贡献社会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价值, 体现生命的意义。 人生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探析 10 第二章 终身教育有助于体现人生的本质 终身教育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教育,它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人生的各种特性,印 证着人生的本质,并不断的为人生服务,发展人生,升华人生。由于人生所具有的 生命性、主体性、社会性以及过程性特点,终身教育对人生本质的体现主要表现为 对人生生命性、主体性、社会性的彰显与发挥。 2.1 终身教育体现人生的生命性 人与动物都会经历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但人与动物在可不可以教育、需不需 要教育方面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本质上是生命意义上的不同。终身教育的 本原是生命,理解教育活动、教育现象,进而理解生命,都不能离开终身教育。正 如荷兰教育人类学家兰格威尔特所说: “人是教育的、受教育的和需要教育的生物, 这一点本身就是人的形象的最基本标志之一” 。 2.1.1 终身教育发生于生命的原点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讲,生命即是指人的生命,是指具体的、现实的、有血有 肉的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展现“物性”或成为“工具”的人。具体现实的人的生 命的诞生即是终身教育的原点。人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生物体,但人与动物不同,动 物是特定化的,人是未特定化的,具有未确定性和未完成性。人的未完成性和未特 定化决定了人有发展的需要和对教育的需求。因此,从生命的发生来看,人的生命 发展离不开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形式。这就意味着,教育活动的展开 当以生命为原点,任何偏离原点的教育,都不是真正的教育或是教育的异化。 2.1.2 终身教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动 终身教育因为人的生命而发生,离开了生命及其活动,就没有终身教育。终身 教育就其本真意义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 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终 身教育建基于生命之上,终身教育就是要理解生命的内涵,促进生命的发展,展现 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不断地创造新的精神生命,使生命日趋走向真善美 的最高境界。 2.1.3 终身教育呼唤对生命的关注 直面生命、回归生命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天职,是终身教育的本义,也是终身教 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6. 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第二章 终身教育有助于体现人生的本质 11 育的理想和追求。虽然中西方教育史上不乏教育家对生命的追求,但都因为缺乏社 会基础而只能是教育家美好思想的个人表达。就人类历史的进程看,人类已经进入 了关注个体的时代,中国也致力于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可以说,历史在 今天选择了“人” ,从而为终身教育关注“人”提供了社会基础。 因此,终身教育 的生命立场在今天有了实现的可能性,或者说,时代使教育回归了生命,选择了生 命。 总之,终身教育的目的在于生命持续不断地成长。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考察,终 身教育面对个体的生命存在,终身教育的目的只能着眼于个体的生命,而不能着眼 于社会等外在的事物,不能牺牲个体生命的发展来迎合社会的要求,也不能牺牲人 的当下发展或现实的生活而去追求渺茫的未来。从教育的目的看,教育能够促进人 的生长,生长既是状态,更是过程。一种生长状态的实现,意味着另一个生长过程 的开始,生长是持续的。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即生长,终身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持 续不断的生长过程,在教育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以增加生长能力为其目的。所以, 杜威说: “生长和教育是完全一体的。 ” “教育就是不断地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 有别的目的” 。 从生长的角度来审视生命,可以看到生命不仅是个体身心发展状况 的静态表征,更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断变化。身心发展没有变化,就意味着生命的 终结。所以,生长不仅是生活的特征,更是生命的特征。终身教育是一种生命化的 本真教育,它要求回归生命的本性,在起点上,直面人生的生命性;在过程中,遵 循生命的本性;在结果上,促进生命的成长,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提高生 命的质量。 2.2 终身教育体现人生的社会性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是指人在生命展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社会不可分 离并同社会保持协调关系的特性。社会是由共同的物质条件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共 同体组成的。每一个人作为主体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但又不能离开人群共同体而去 表现独特性,这是由人生本质的社会性决定的。终身教育的功用在于将作为最初自 然个体的人通过实践逐步培养成为社会个体,进而是在社会关系中自主的个人。这 种培养通过两方面来表现:一是终身教育促进人生的终身发展,即促进人生的不断 社会化;二是人生的不断社会化反过来又会推动社会的协调发展。 2.2.1 终身教育推进人生的社会化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8128.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7. 人生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探析 12 人生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它应当包括人的“基本社 会化”和“继续社会化”两个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阶段,这一社会化过程与终身 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基本社会化亦称一级社会化,它是指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教化过程,这一阶段 与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普通中高等教育阶段相对应。人类生命 个体离开母体后,即成了具备人的自然属性和身心发展潜能的“生物人”或“自然 人”。从基本社会化的角度来说,这一阶段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是促使“生物人” 生理性成熟, 即通过生理发育过程使之形成健全的身心基础; 二是成为社会性成年, 即通过社会教育与个人的自我内化逐渐成为具有独特个性和行为能力的 “社会人” 。 可见,基本社会化包括了人生的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年期等几个阶段。从终身教育 的观点来看,幼儿期、少年期是为整个人生奠定最初基础的阶段,是终身教育的起 点。在现有的教育系统中,终身教育从胎教就开始了,学前的启蒙教育以及之后的 基础教育更是教育发展的重点,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普遍重视。 继续社会化亦称二级社会化,是指个人成年以后的社会化,可分为中年社会化 和老年社会化两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人走进社会,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为自己 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继续努力,这一阶段占据了人生的一大部分时间,直至人生的死 亡,这与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相对应。 终身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当始于生命之初,终于生命之末,因而,基本社会化 完成以后,并不意味着个人社会化的结束,而需要继续社会化。终身教育不仅满足 了人生基本社会化的需求,而且满足了人们继续社会化的需要。首先,终身教育满 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任何人仅凭在学校教育中所学的 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立足于社会之中的,必须在与社会的交往中不断的学习,提高 自我。其次,终身教育满足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不断创新的科技成果让人目不暇接,更让人们知道自己以前所学是少之又少。为掌 握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成人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已成为当代人的共识与自 觉行动。第三,终身教育弥补学校教育的局限。在基本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主要接 受的是学校教育,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人接受的是“理想社会化”教育,即学校 完全按照当时社会的需要,遵循固定的程序对个人进行系统教育。而传统教育体制 中教材体系落后、教学手段程式化、学习内容褊狭等弊端导致只进行过普通学校教 育的人出身社会之前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作为继续社会化阶段的成人教育 就负担起弥补教育的任务,它通过扫盲教育普及基础文化知识,通过岗位培训或继 第二章 终身教育有助于体现人生的本质 13 续教育的手段使在职者的知识及时得以更新,技能得以提高。第四,终身教育满足 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基本社会化阶段注重对个人的“预期社会化” ,它按理性化 的程式和内容为适应特定角色的需要而进行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准备。通过成人教 育、继续教育,这种“预期社会化”由理想变为可能,人们可以通过成人教育、继 续教育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 改变自己的角色, 以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基本社会化通过学前、幼儿、青少年几个时 期的教育,对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进行指导,为以后走入社会打下基础,在终 身教育体系中,与之相对应的是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普通中高等教育。而继续社 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在终身教育体系中,与之相对应的是成人 教育、老年教育。其中,成人教育主要是对已走上生产岗位的劳动者以及其他从业 人员进行的教育,它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它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公民提供再次 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国民素质。它既能满足一部分因各种原因失去受教育机会, 或未受过较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社会成员第二次受教育机会的愿望;同时,又能满足 那些虽受过正规教育,而仍然想更新知识或调整知识结构,更好的发挥自身聪明才 智的社会成员的要求。成人教育大多为非正规教育,如:自学考试、等级考试、函 授、注册视听生等;学习方式也多种多样:全脱产、半脱产、纯业余等等。老年教 育是继续社会化和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主要以离退休的群体为主要教育对象,其 内容以社会文化、生活娱乐为主。可以说,老年教育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 活需要的产物,是当今世界老年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 志。 2.2.2 终身教育促进人生的终身发展 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终身教育就是伴随人一生 发展的教育。人生是不断发展的,而人生的发展又是分阶段的。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任何人生,都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总过程,在人生的特定 阶段上,一定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度就会发生质变,人生就是从一个阶段走向另 一个阶段的过程。 因而, 人生总是存在阶段区分的, 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人生特点、 人生问题,也需要接受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育。社会要求每个人都应当具备自我发 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在社会发展中提高自我素质,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更 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终身教育的主导思想即是要求每一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 生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 发展变化的社会。 人生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探析 14 首先,终身教育满足了人的生命自主性要求。人生的存在和发展首先呈现的是 一个生命的过程,每个人经历的人生都与他人不同,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 书写自己的历史,实践自己的人生。因而,每个人都应当采用和接受与他人不同的 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终身教育为人生提供发展范式,培养创新能力。传统教育往 往以先有的经验和价值观为前提,为人生发展提供已有的模式和目标,而终身教育 则更加彰显个体的独特性,提升生命的自主性。终身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并要求个 体在不同的阶段接受不同形式的教育 ,其核心是教人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教育转变了传统的学习观,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 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之上,从而压制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 发挥。终身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方式,不断生成、张扬、发 展和提升个体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对传统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就是要 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尽可能的成为主体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培养主体的实践能力 和创新精神。从实践的角度来讲,这种变革意味着要改变主体的学习态度, 培养 主体的学习责任感,并使主体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才是为人的终身发展 的教育。 其次,终身教育满足了人生的交往需要。所谓人生交往,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 活中通过一定方式的联系和接触,在各自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交互作用和影响的过 程。人都有交往的需要,它是人的社会本性之一,是人生活动最基本的形式。终身 教育过程中的人生交往满足人们生存发展的心理需要。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有着交 往的内在需要,教育通过交往来实现并产生作用。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同他人进 行直接或间接的交往,在这个过程中,人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并不断地培养新的 需要,没有交往就没有人生的真正发展。终身教育过程中的人生交往是主体社会化 的形式之一。个体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向社会、向他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 社会成员的资格,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主体通过 交往形成对社会的认识;另一方面,主体通过教育将已有的认识内化,进而形成自 己的个性。主体即是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中不断接受教育、不断学习,最终获 得与相关环境和自己角色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能力与社会规范,并在自己的人生实践 中运用这些思想能力和社会规范来发展自己的人生。 最后,终身教育满足了人生自我完善的要求。终身教育把教育看成是一个统一 连贯的整体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