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协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协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协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协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协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张协是西晋时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家,钟蝾视“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 西晋文学的代表作家。但长期以来研究张协生平事迹及其作品的文章均十分有 限,而专门研究张协的论著更几为空白。本文从基本材料入手,对张协家世、仕 宦、思想、创作等方面进行梳理、论述,并对相关问题做力所能及的探讨。全文 结构如下: 导言部分概述张协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之总体评价,说明以张协为研 究对象的原因和价值。 第一章着重考察张协生平,主要就其生卒年、籍贯、父名、官职系年等问题 作考证与分析。 第二章论述张协儒、道兼济的思想特征。 第三章考察张协赋、诗、文等创作情况。 第四章探讨张协的艺术成就,重点在其“巧构形似之言”创作特色的分析和 张协对后世田园山水诗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简要综述后人对张协的评价。 结论部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关键词:张协;仕宦;诗文创作 堡! 塑塑! ! 垫竺g 型! a b s t r a c t z h a n gx i ew a sa ni m p o r t a n tw r i t e ri nx ij i nd y n a s t b r o t h e r sz h a n g ,b r o t h e r s l u , p a n y u e ,p a n n ia n dz u o s iw e r et h o u g h ta st h et y p i c a lw r i t e ri nl i t e r a r yo fx ij i nb y z h o n gr o n g h o w e v e r , f o ral o n gt i m e ,t h e r ei sf e wp a p e r so nz h a n gx i eh i m s e l fa n d h i sw o r k s a n dt h eb o o k so nh i sw o r k si sa l m o s tab l a n k t h i st e x tp r o c e e d e dw i t h z h a n gx i e sb a s i c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d r a w i n gt h eo u t l i n eo fh i sl i f e ,h i so f f i c i a lc a r e e r , h i s t h o u g h ta n dw o r k s ,e t c ,a n dp r o b i n gi n t os o m eq u e s t i o n sw i t h i nm yp o w e r t h ew h o l e s t r u c t u r ea n dc o n t e n t sa r ea sf o l l o w i n g :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m a k e sad e s c r i p t i o nw h yt h ep a p e rm a k e sr e s e a r c ho i l z h a n g x i e ,a n dh i s v a l u eo i ll i t e r a t u r eh i s t o r y c h a p t e ro n ef o c u so nt h ep e d i g r e e a n dp r o b e si n t ot h ey e a r so fh i so f f i c i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c h a p t e rt w oe x p l o r e sz h a n g x i e st h o u g 1 to f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m a r k s ,w h i c hg i v e s p r i o r i t yt oc o n f u c i a na n dt a o i s m c h a p t e rt h r e ep r o b e si n t ot h es t a t u so nz h a n g x i e sp o e m sa n da r t i c l e s c h a p t e rf o u re x p o u n d sz h a n g x i e sa c h i v e m e n t so n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e s p e c i a l l y h i si m p o r t a n ti n f l u e n c eo ni d y l l i ep o e m sa n dm o u n t a i n s a n d - w a t e r sp o e m so ft h el a t e ra g e c h a p t e rf i v ea r g u e st h eo p i n i o n so nz h a n gx i ew h i c h e s t i m a t e db yt h el a t e r s t h e p a r to ft h ec o n c l u s i o ns u m su pt h em a i nv i e w so ft h ew h o l e t e x t k e yw o r d s :z h a n g x i e ;o f f i c i a le x p e r i e n c e w o r k s i i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 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蔓、凌铂 r 6 年、7 月r 目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v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4 ”) 作者签名:五、泣q 导师签名: 日期:扣6 年 月i f 日 日期:以年月f f 日 导言 导言 在钟嵘诗品中,张协名列上品。与他同品的晋代作家,不过陆机、潘岳、 左恩三入。但与对陆机等三人的研究相比,当前对张协研究则显得单薄许多。 关于张协的整体讨论主要集中在文学史、诗歌史和一些论著的有关章节及单 篇论文中。文学史研究中他常被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而提及,但大多语 甚简略,且评价有较大出入。游国恩等人所编中国文学史云:“他( 张协) 的诗艺术成就较高。在当时日趋雕琢繁缛的诗风里,既能文体省净,少病累; 又能巧构形似之言,写景状物都很形象。杂诗十首是他的代表作内 容较为广泛,而情志的高远,造语的清新警拔,都在潘、陆等人之上。”( p 2 3 2 ) 该书中虽对西晋一代文学评价不高,但对张协之成就还是颇为肯定。陆侃如中 国诗史则日:“这些诗虽不能上比左思、刘( 琨) 、郭( 璞) ,然亦可与傅玄、 张华成鼎足之势,较之潘、陆之辜享大名者固自有不同。”。3 ( p 2 9 2 ) 胡国瑞魏 晋南北朝文学史列陆机、潘岳、左思为单节,述张协则与张载、张华、傅玄等 同论。1 。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中单立一章对张协作评述,并从写景和玄思 两个方面来把握张协诗的特征“1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中对张协作了较为深入、 全面地考察,涵盖其思想、诗歌、赋作等多个方面嘞。在王、徐著作中对张协的 评价还是相当高的。 研究专著有关张协的章节包括:对张协生平的考证,主要有陆侃如先生中 古文学系年中张协事迹系年推测“1 ;沈玉成、傅璇琮三张小考“3 ;曹道衡、 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一书中张协为成都王颖征北从事中郎及张载 作年及 佚句中对其父名的相关考辩。1 ;姜剑云“三张”父 名问题新解等。对张协其人作较为综合的分析,有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 态“西晋乱亡与士人的反思”一节中对张氏兄弟的简要论述,在对广阔的历史 政治背景、哲学思想流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观察张协等两晋之交寒素士人的心 态变化。1 。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指出西晋文人继承和创新的程度取决于 文人群体的基本素质,归张协为以才入仕的寒素文人。他在“西晋后期诗歌的新 精神”一节中对张协展开论述,对张协思想、诗歌特色、自然观与体物等做出分 张协研究 析,并得出许多超乎前人的结论“。近来学者十分注重对张协人格精神或人生价 值取向的探讨,如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 中论张协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 “、叶枫宇西晋作家的人格与文风中张协的人格特征与文风“2 1 等。 研究张协的单篇论文可谓少之又少,且多与其兄张载或西晋作家群并述。 据初步统计,1 9 8 0 年至今,研究张载、张协的单篇文章,主要有韩泉欣张 协评传 13 1 、郁守张载张协文学论“、何进岭兄弟诗人二张”。另 有日本学者一海之义西晋。诗人张协( :。pc 、高志真夫纯粹一。憧憬 张协c 二,” 。至于将目光集中于对张协作品的单篇研究,更加稀少。 陈庆元先生张协洛阳二赋初探 与 中深入挖掘二 赋的历史内涵,认为二赋在格调、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写作的环境前 后不大相同,所描写和表现的对象不同,格调和风格也是可能不同的,赋家也 不能例外。”“”( p 3 ) 综上,我们可发现当前张协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张协生平的某些结论有概牾。比如受现有材料所限,史传记载又有 出入,张协为征北大将军从事中郎的时间,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与傅璇琮、 沈玉成、曹道衡先生的意见不一致。 二、各文学史著作中对张协评价不。学术界对西晋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陆机、潘岳、左思等作家身上。文学史著作中有的对张协列以专章、专节,有 的仅略带述及。对张协文学上的成就,尚有做进一步讨论的余地。 三、对张协作品的专门研究,显得远远不够。如对其杂诗、咏史以 外诗作,论者一般甚少涉及,而七命以外的赋作及铭文,更少有论文作专 门分析。 根据以上研究情况。本文拟对张协作较为全面的考察。论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考察张协生平,对张协一生作大致勾勒。第二章论述张协的思想,将其置 于西晋历史大环境下分析,我们认为张协思想中虽有儒家济世因素,但影响其人 生选择和作品特征的主要是道家思想的质素。第三章集中考察张协的作品。分为 w 姜剑云论文“三张”父名问题新解,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1 期p 4 5 - 4 6 ;论张协人生 道路与人格精神山西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6 期;后均收入其论著太康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 0 0 3 年本文论述时归入专著部分。 o 一海之义西晋。诗人张协e 。,- c ,中国文学报1 9 5 7 年1 0 月;高志真夫纯粹 o 憧憬一- 张协 c :一) ”r ,铃鹿工业高等专门学校1 9 7 6 年纪要九参见洪顺隆编中外六朝文学研究文献目录,台湾 文津出版社,1 9 8 7 。 2 导言 赋、诗、七体、铭文四大类,其中尤为注意对研究者甚少涉及的篇章进行考察。 第四章探讨张协诗歌的特色及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本章重点在两个方面:一 是钟嵘所谓“巧构形似之言”;二是张协对田园诗、山水诗的影响。第五章综述 后代对张协的评价。 张协研究 第一章生平钩沉 张协,字景阳,安平武邑( 今河北武邑县) 人。晋书在其兄张载传中记 协父为“蜀郡太守”“7 3 ( p 1 5 1 6 ) 。在张载传后附有张协传,记载张协生平仕履只 寥寥数语。据此所知,张协“辟公府掾,转秘书郎,补华阴令、征北大将军从事 中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7 1 ( p 1 5 1 8 ) “在郡清简寡欲”,大致于“八王 之乱”中避世隐居,“于时天下己乱,所在寇盗,协遂绝人事,屏居草泽,守道 不竞,以属咏自娱。”“”( p 1 5 1 6 ) “永嘉初,复征为黄门侍郎,证疾不就,终于 家”。“7 1 ( p 1 5 2 4 ) 但史书的记载仅限于此。原始资料的缺乏给张协研究造成很大困 难,因而学术界在景阳生平研究方面也存在多种不同说法,大体集中在张协籍贯、 父名、任“征北大将军从事中郎”系年等方面。另外,由于史书记载中仅“复征 为黄门侍郎”一事有确切年限,其余如生卒年和任公府掾、秘书郎、河间内史等 职时间皆十分模糊。故本文拟对学术界存在争议的张协生平相关问题进行梳理, 并依据史实对仕宦系年作再考证。 一、生卒年 景阳生卒年不详。陆侃如先生中古文学系年:“以( 张) 载生年推之,协 当生于二五五年左右。”( p 7 0 3 ) 但张载确切生年亦不可考,晋书张载传载 其“又为漾汜赋,司隶校尉傅玄见而嗟叹,以车迎之,言谈尽日,为之延誉, 遂知名。起家佐著作郎。”傅玄于咸宁元年( 2 7 5 ) 为司隶,故陆先生将张载初入 仕系于是年。以此推之,张载生年可能在二五零年左右。唐代史臣赞日:“洎乎 二陆入洛,三张减价。考核遗文,非徒语也。”“”( p 1 5 2 5 ) 以此而言,则张载、 张协兄弟在太康年间就已享誉文坛,载可能年略长于协。陆说可从。 张协在“八王之乱”中避世隐居,永嘉初以疾辞朝廷征,后终于家。自隐居 后至逝世,张协均于“草泽”中度过,并未再仕。晋书张亢传云亢“中兴 初过江,拜散骑侍郎”“7 1 ( p 1 5 2 4 ) ,言未及其兄协,景阳当未及过江而先卒,故 其卒年大约在永嘉、建兴年间,即在3 1 0 年前后。 第一章生平钩沉 二、籍贯 综观学术界在景阳籍贯研究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1 、安平说。唐修晋书卷五十五张载、张协兄弟的传记中,言日“安 平人”“73 ( p 1 5 1 6 ) 。这也是现今文学史及专著中普遍采用的说法,如游国恩等编中 国文学史、陆侃如中国诗史、曹道衡魏晋文学、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 学史、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 2 、武邑说。文选卷二十三七哀诗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日“武邑 人”“”( p 1 0 9 ) 。刘跃进中国中古文献史、叶枫宇西晋作家的人格与文风 等著作中亦取武邑说。 3 、灌津说。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五十八云 日“安平灌津人”“”( p 5 1 8 )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七张载条 下亦记为“安平灌津人也”。”( p 7 8 3 ) 。 4 、信都说。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杂歌谣辞卷九“时人为二陆 三张语”条下引“太平寰宇记日:冀州信都县三张宅。晋文士张协兄弟三人, 喜属文,皆郡人也。语日: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一啪3 ( p 8 0 1 ) 姜剑云太康文 学研究中取此说。 5 、观津说。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安平观津( 今河北武邑县境) 人。州”( p 4 1 2 ) 陈庆元先生在张协洛阳二赋初探 与 中也采用安平 观津的说法。 姜剑云先生据太平寰宇记中记载采取“信都说”。但其记载中的信都, 实有信都郡与信都县之分。“太平寰宇记载汉高帝六年分赵巨鹿郡,立清河、 信都、常山等郡,寻改信都为国,汉志载信都国户六万五千五百五十六口 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五年四月庚子,改信都为乐成国,封皇子党为乐成 王。”( p 1 6 ) 安帝延光元年,改乐成国为安平国,中平元年改安平国为郡。 晋书武帝纪载泰始元年,封皇叔祖父孚为安平王,治安平国。根据以上史 料,可知汉置信都郡后改名作安平,晋因之。太平寰宇记中言“晋文士张协 兄弟三人,喜属文,皆郡人也。”所言正是信都郡,即安平也。 “观滓”之名由来已久,观滓县乃西汉时置,至北魏初改“观”为“灌”, 唐武德年间复改为“观”。据晋书地理志可知,安平国统县八,户二万 张协研究 千。下辖信都( 县) 、下博、武邑、武遂、观津、扶柳等“”( p 4 2 3 ) 。故西晋其 实并无“灌津”之称,述张协里籍以灌律,恐非适当。徐公持先生认为张协乃“安 平观津( 今河北武邑县境) 人。”观津县的地理位置在今武邑县境东南部,西晋 时观津、武邑为不同两县,同属安平郡,史书中未见有张协为“观津人”的记载。 而南齐臧荣绪晋书述日“武邑人”“( p 1 0 9 ) ,这可谓是现存关于张协籍贯 最早的记录。臧荣绪距西晋不过两百多年的时间,他的记载值得我们重视。且吴 士鉴、刘承斡晋书斟注卷五十五案日“地理志武邑县属安平郡,本书( 唐 修晋书) 但言郡望而失载县名也。“”1 ( p 3 4 2 ) 则张协为安平武邑人的说法,较 为可信。 三、父名 在唐人晋书张载本传中记其父曾为蜀郡太守,并提到张载入蜀省父事。 太平御览卷五百九十引王隐晋书载张协兄弟父名为“牧”,而臧荣绪晋 书与唐修晋书均作“收”,后世所辑三张文集中,亦多记为“收”。在唐修 晋书的记载中,确有张牧此入。晋书王溶传载王溶上表云:“臣复与军 司张牧、汝南相冯就等共入观皓宫,乃无席可坐。后日又与牧等共视皓舟船,浑 又先臣一日上其船,船上之物,皆浑所知见。”“7 3 ( p 1 2 1 4 ) 王溶平吴在太康元 年( 2 8 0 ) ,此前王为益州刺史。又益州名画记中有“献帝兴平元年陈留高朕 为益州太守,更葺成都玉堂石室,东别创一石室自为周公礼殿,其壁上图画上右 盘古李老等神及历代帝王之象,梁上又画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来名臣。耆旧 云是太康中益州刺史张牧笔”( p 5 0 4 - - 5 0 5 ) 语。 由于年代久远,材料有限,“收”与“牧”又形似,故三张小考、中古 文学史料从考等考辩文章中均对此存疑。姜剑云对此作专文考察,做出张牧、 张收实为人的假设。即这位唐修晋书中官蜀郡太守的张协父亲,随王溶灭 吴,后官至益州刺史,于绘画方面颇有造诣。并得出二张诗赋有着画家般的功夫 恐得益于家庭艺术氛围熏陶的推想。 第一章生平钩沉 四、官职 晋书本传述张协“辟公府掾,转秘书郎,补华阴令、征北大将军从事中 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7 3 ( p 1 5 1 8 ) “征北大将军从事中郎”一职,几 乎是张协仕宦生涯中唯一有年可稽者。陆侃如先生在中古文学系年中考定其 为卫瑾之从事中郎,并以此推断张协仕履系年。但如果该“征北大将军”另有其 人,那么上述假定即出入甚大,其仕宦系年自当重做假设。故本文以张协永宁元 年为司马颖从事中郎为基础,对其任公府掾、秘书郎、中书侍郎、河间内史等时 间进行探讨。现分述如下: 1 、征北大将军从事中郎 陆侃如先生认为“西晋为征北大将军者,惟卫璀一人,在泰始末。时兄载尚 未出仕,而协在为从事前已历三职,可证协非灌从事。其后征北者,有杨济与和 郁,惟无大字。郁在永嘉初,显然太晚。杨济在太康十年及永熙元年,时间 似正合,协当是济之从事中郎。”“1 ( p 7 2 8 ) 故定张协迁为征北大将军从事中郎 约在太康十年( 2 8 9 ) 。沈玉成、傅璇琮三张小考则认为应为成都王司马颖: “晋书卷五十九成都王司马颖传,颖先为镇北大将军,后进征北大将军, 其时当在晋惠帝永宁元年( 3 0 1 ) ”。3 ( p 1 7 4 ) 。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从 考亦持“张协为成都王颖征北从事中郎”跚( p 1 6 5 ) 观点。钱志熙中古诗歌 艺术原论、姜剑云论张协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等论著并认为是成都王颖。 推论张协为司马颖从事中郎者,所持论据大致有三:其一,晋书中所载 为“征北大将军”,非是“征北将军”,而西晋朝除卫璀任此职外,司马颖也曾任 之。晋书成都王颖传:“赵王伦之篡也,进征北大将军。”“7 1 ( p 1 6 1 5 ) 及晋 书惠帝纪永宁元年三月有“征北大将军、成都王颖”“7 3 ( p 9 7 ) 语,四月诏令 中亦称司马颖征北大将军。其二,据张协本传,景阳为征北从事中郎己在其仕宦 生涯后期。卫瑾任征北大将军在泰始七年( 2 7 1 ) 至咸宁四年( 2 7 8 ) 间,协兄载 于咸宁中始入仕为佐著作郎,协之入仕不当早于此前。其三,本传中史臣日有“景 阳摘光王府,棣萼相辉”“7 1 ( p 1 5 2 5 ) 语,则张协当曾效命于司马氏宗室。 由以上材料推知,景阳当为成都王颖从事中郎,时间大抵在永宁元年( 3 0 1 ) 左右。本文从此说。 张协研究 2 、公府掾 公府掾乃张协初仕之职。公府指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之官署,掾指佐助 之职,官七品。陆侃如先生言“辟公府掾不知在何时,假定在转秘书郎前一二年, 协年在二十五至三十间。”1 ( p 7 0 3 ) 即是假定在太康四年( 2 8 3 ) 。协兄载于泰始 末入蜀省父,之后司隶校尉傅玄见知,以车迎并为之延誉,遂知名,咸宁元年入 仕为佐著作郎。史载张协“少有倩才,与载齐名”,则他初入仕的时间,应该不 会很晚。今从曹道衡、沈玉成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约 于武帝咸宁中辟公府掾”的推测,即大约在2 7 5 年- - 2 7 9 年间。 3 、秘书郎、华阴令 秘书郎官从六品,陆侃如先生假定“在补华阴令前一二年”“3 ( p 7 1 3 ) ,即 在太康六年( 2 8 5 ) 。而补华阴令( 今陕西南华阴市东南) 的时间,陆侃女日先生则 “假定在迁征北从事中郎前一二年”( p 7 1 9 ) 。张协杂诗其八中有“述职 投边城,羁束戎旅间”。”( p 7 4 6 ) 的诗句,晋书惠帝纪载元康七年五月, “匈奴郝散弟度元帅冯翊,北地马兰羌、卢水胡反,攻北地秋八月,雍州 刺史解系又为度元所破。秦雍氐、羌皆叛,推氐帅齐万年僭号称帝,围泾阳。” “”( p 7 4 ) 华阴地处关中,正是战争前线,且张协在诗文中表现出不同于其他诗篇 的冲锋陷阵之语,此诗很可能是他为华阴令时所作,大致在元康七年( 2 9 7 ) 左 右。而任秘书郎的时间,受材料所限,目前尚难确定。今依陆先生的假定“在补 华阴令前一二年”,即元康五年( 2 9 5 ) 左右。 4 、中书侍郎、河间内史 张协为司马颖之从事中郎,后又为中书侍郎、河问内史,二者同为五品之官。 陆先生假定张协迁中书侍郎“事当在本年八月杨济为太子太保时”( p 7 3 5 ) ( 永熙元年2 9 0 ) ,转河间( 今河北献县东南) 内史在“迁中书侍郎后五年左右” ”1 ( p 7 5 7 ) ( 元康五年2 9 5 ) 。张协在永宁元年( 3 0 1 ) 左右为司马颖从事中郎,张 载太安二年( 3 0 3 ) 年为长沙王义记室督,长沙王败于永兴元年( 3 0 4 ) 正月,张 载隐退在此之前。张协归隐尚早于其兄,则他任中书侍郎与河问内史的间隔不应 过长。联系“于时天下已乱,所在寇盗”语,张协为河间内史的时间大约在河间 r 第一章生平钩沉 郡被卷入乱战之时,即3 0 2 年左右。 河间郡西汉时置,西晋改为国,可知张协曾为河问王司马额属吏。内史乃为 由朝廷任命的诸侯王国之政务官,晋书武帝纪云太康十年( 2 8 9 ) ,“改诸王 国相为内史”。“7 1 ( p 7 9 ) 晋书诹宫志日:“诸王国以内史掌太守之任”“7 1 ( p 7 4 6 ) 。 其职务包括:掌治民,督察就国诸王。内史可以监督就国诸王在国内的活动,诸 王也可以监督、弹劾相、内史,二者相互制约,起到一种权利制衡的作用。“按 制度规定,相、内史要向诸王奏事,报告国内情况:要随同诸王参加朝觐。总的 来说,这一系统官员与诸王是一种名义上的君臣关系,其实具有相对独立性,他 们主要向中央负责。”口4 1 ( p 5 4 ) 但是西晋封王且加以都督诸军事节,造成诸王实力强大,尾大不掉的局面。 河间王司马颐为作乱八王之一,张协为其郡中内史,极有可能被卷入这场利益争 斗的漩涡之中。张协在郡“清筒寡欲”,实为明智之举。“永嘉初,复征为黄门侍 郎,诜疾不就,终于家。”“”( p 1 5 2 4 ) 即被征为黄门侍郎在永嘉( 3 0 7 3 1 3 ) 初, 此前张协已隐居。此乃张协生平中唯一有确切记载之处。 观张协一生所任官职,仅为文翰之官或华阴令之类官职不高者,最高也只做 到中书侍郎、郡国内史这样的五品官。为河间内史时已逢八王之乱,张协早无心 仕进。正史中虽没有张协为官时体现其政治才干的记载,但他先后为成都王、河 间王之属官,除了他在当时已享有一定声誉的原因之外,他应也具备一定的政治 才能。 张协研究 第二章思想探微 魏咸熙二年( 2 6 5 ) ,司马炎终代魏自立为帝,改国号晋。太康元年( 2 8 0 ) 灭吴统一全国,结束了洎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后近百年的战乱局面。这本当是大有 作为之世,但仅仅过了十年,又起八王之乱,尔后五胡之乱,洛阳长安陷落,统 一后又极快地败亡,最终至永嘉南渡,偏安江左。“这个朝廷的建立,借助于不 义的、残忍的手段;建立之后,又因为它立身不正,没有一个有力的维护朝纲的 思想原则。”。3 ( p 1 7 3 ) 这个时代中的士人,耳畔建安慷慨激昂的余音未绝、竹 林中逍遥醇酒之浓香又至,眼前不远处却是正始名士淋漓鲜血。罗宗强先生将西 晋士人心态趋向归纳为:嗜利如命、求自全、求纵情以自适和求名、审美情趣的 雅化四个方面。1 这些时代背景都是我们研究张协时值得注意的他的生命几 乎贯穿西晋的全部,是生活于这个时代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在他身上自有其 个性,可能也有着这个时代的某些痕迹。 司马氏以不义手段夺取了政权,一方面以五等建爵、九品中正制来保障势族 利益;另一方面,新建立的政权也亟须能稳定和凝聚士人的思想或基本原则。河 内大族司马氏即是以儒学名家,夺权后标榜儒家名教,极力提倡儒家之“孝悌”, 以之作为其政权思想上的凝聚力。泰始四年六月司马炎下诏令:“敦喻五教,劝 务农功,勉励学者,思勤王典,无为百家庸末,致远必泥。士庶有好学笃道,孝 悌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迸之”。“”( p 5 7 ) 司马氏采取一些举素族士人的政策, 以崇尚儒学的标准来选拔人才。同时西晋也是门阀世族形成中极为重要的时期, 统治集团的上层成员,大部分是先世名臣元功大勋子孙。晋书刘颂传云: “泰始之初,陛下践祚。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 “7 1 ( p 1 2 9 6 ) 豪门世族占居高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而“西晋区分势 族、世胄与寒素这两类人士,主要是指进仕方式的不同。前者以世祚、 权势为凭借进入仕途,而且往往起家即为朝官后者则主要是凭借学业优 博、德行著称而进入仕途。”“”( p 2 1 6 ) 因而,门第较低的士人既无门祚之资, 提携之人,进入仕途的重要方式即响应统治者对儒学的提倡,重经史文章之学。 如傅玄、张华由于统治集团的某些需要能官至台阁,也是走着好学笃道,修身养 德,进益学问以获时誉,而后应荐举或应策试以入仕的发展之路。他们的道路正 1 n 第二章思想探微 是西晋寒素文人仕途方式的代表。在这样的人才选拔方式下,张协在其成长阶 段无疑受到儒家思想的深深浸润。 材料的缺乏使我们难以具体考证张协家族的家风家学,但关于其父、兄弟的 相关记载,都能说明张协家庭的儒学素养。晋书张载传记协兄弟父为“蜀 郡太守”,虽有二千石官俸,张氏家族却非豪门大族,社会地位并不高,史书中 亦未见为其立传。这样的出身,于重家族门第的西晋之世,入仕的途径更多只能 凭借其才名文章。史载张载“性闲雅,博学有文章”,起家佐著作郎,几经辗转 后又复领著作,王隐日“载才通经史,能作晋书”“( p 2 8 9 ) 。张亢得苟崧举 荐领佐著作郎,出补乌程令,入为散骑常侍后复为佐著作,作有历赞。著作 一职,据晋书职官志“元康二年,诏日:著作旧属中书,而秘书既典文籍, 今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于是改隶秘书省,后别自置省而犹隶秘书,著作郎 一人,谓之大著作郎,专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 传一人。”“”( p 7 3 5 ) 协兄弟既担任著作郎,必熟习经史文章之学,张氏三兄弟 走入仕途,也正是以其文章才名。 但司马氏政权所提倡的儒家名教却难以成为人们心中真正的权威思想。一方 面,汉末以来的社会现实极大冲击了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独尊地位,面对人与社 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的重重矛盾,统治者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已无力作出让人信服 的解答,不复成为人们所凭依的精神支柱,各种思潮相继得到不同程度的复兴, 尤其是道家思想更得到极大发展。此时司马氏倡导的儒家名教,仍无法合理解决 人们心理上的矛盾与困惑,因而难以成为士人真正的精神凭依和行为准则。另 方面,司马氏杀高贵乡公曹髦,本身即违背了“忠”这名教之基本原则,因而 它对儒家名教的提倡就显得不那么理直气壮,难以让人心悦诚服。势族子弟以家 族之荫入仕,尚玄好虚,以清谈为高,“莫不崇尚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 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 “”( p 2 3 4 6 ) 西晋前期大力复兴名教,到后来世家子弟推崇玄虚,玄学成为上层统 治阶级的主要思想。 正因为如此,即便有统治者的提倡,儒家思想仍难以成为社会真正的权威思 想,道玄思想获得极大发展,儒道( 儒玄) 相济的人格模式在西晋文人中普遍存 在。他们既入仕很深,又普遍企羡高隐。如张华赠挚仲治诗有“君子有逸志, 栖迟于一丘”( p 6 2 i ) 之想,陆机招隐诗有“富贵苟难图,脱驾从所欲”啪1 ( p 6 9 0 ) 1 1 张协研究 之叹,“望尘而拜”的安仁也屡屡在作品中表达隐逸高情。面临着仕与隐的矛盾, 无论张华还是陆机,抑或潘岳等人,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仍是未能转身,继续在 渐已血腥的社会中前行。张协却是选择避世冀州,实实在在走上隐居道路。 从晋书本传的文字来看,张协颇具道家风范,“清简寡欲”、“弃绝人世, 屏居草泽,守道不竞”;从其诗文来看,其处理个人与社会或与自然万物关系时, 性情也显得极为冲淡。早年的张协思想中就存在两个方面:一,他希望在仕途上 有一番作为,实现自我;二,他秉性“清简寡欲”,对物质利益较为淡薄,更多地 想要追求人格的独立与精神的自由,爱好自然。这两方面的思想实质上是当时社 会思潮的投影,随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这两方面的碰撞越加激烈,推动了张 协思想的发展。张协有着阮籍般孤独的气质,与世难谐,在污浊混乱的现实中无 法轻松地活下去,骨子里仍追寻着以老庄思想为依归的自我人格。当然,张协后 来选择避世隐居,不乏当时天下大乱,避乱求生的因素,但是,西晋群才同样都 面临着乱世,为何只有张协、张载等少数人真正隐居呢? 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说, 这是张协内心里追求人格独立的结果,他所希望的自我实现是建立在人格独立的 基础之上。由于社会、家世的影响和教育而出仕,又因社会与个人独立的矛盾冲 突加剧及世道纷乱而归隐,并最终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展示出一种遗落 名利、冲淡超脱的境界。这其中正展现了他对社会人生和生活本质的冷静思考。 一、儒家的入世思想 公元2 8 0 年,晋灭吴统一全国,此时张协二十来岁。就晋一朝而言,这应该 是一个万象更新,回复元气的时期。西晋在这时期也的确得到短暂的恢复和发展, 出现所谓“太康盛世”的局面。就张协个人而言,这个年龄正应该是事业得到发 展,有所作为之时。西晋之初诸多文人都对这个时代将要到来的繁盛存有幻想, 出现了大量呼唤隐士重新出来做官,效忠朝廷的诗篇。协兄张载平吴论里渴 望统一和升平的心情,跃然纸上;剑阁铭亦体现了他坚持统一,反对割据的 立场。张协七命中何尝没有对西晋统治者怀抱幻想。徇华大夫语及“有晋 之融风”时,言犹未了,对奢华物质无动于衷的冲漠公子即“蹶然而兴”,言日: “鄙夫固陋,守此狂狷。至闻皇风载韪,时圣道醇,举实为秋,搞藻为春, 下有可封之民,上有大哉之君,余虽不敏,请寻后尘。”1 ( p 4 9 2 ) 这正是“招 。七命作于张协前、后期的争论当于后文第三章中详述。 1 2 第二章思想探徽 隐”的呼唤,天下已经太平,山林岩穴之士当出来辅佐晋朝。张协对西晋统一后 的环境是抱有希望的,也对在这个时代中建功立业怀有莫大僮慑。 在杂诗其二中,张协面对时光辗转迁逝感慨“前修以自勖州”( p 7 4 5 ) , 以孔子为榜样勉励自己;杂诗其七“长铗鸣鞘中,烽火列边亭,舍我衡门衣, 更被缦胡缨“( p 7 4 6 ) 的诗句仿佛又让人昕到建安时期的雄壮之音。该诗在述及 战乱中的羁旅之心后有“折冲樽俎间,制胜在两楹”啪1 ( p 7 4 6 ) 语。李善注引晏 子春秋日:“晋平公使范昭观齐国政,景公觞之。范昭起日:原得君之樽为寿。 公令左右酌樽以献,晏子命彻去之。范昭不悦而起娼,顾太师日:为我奏成周 之乐。太师日:盲臣不习也。范昭归,谓平公日:齐未可并,吾欲试其君, 晏子知之;吾欲犯其乐,太师知之。於是辍伐齐谋。孔子闯之日:善哉,不出 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p 4 2 2 ) 张协诗中化用此典故, 既对统治者的兵戎相见表示反对,也希望自己能成为晏子般可以充分施展才能, 以一己之才让对手臣服,和平化解千戈。“两楹”之语,郑玄礼记注日:“两 楹之间,南面乡明,人君听治正坐之处。”1 ( p 2 4 2 ) 可见,张协渴望能有明君, 开张正听,重视自己的才能,倾听自己的主张。景阳胸怀理想抱负,仍是希望能 有所作为! 但是这种幻想在现实面前很快破灭了。“昔我资章甫,聊以适诸越,行行入 幽荒,瓯骆从祝发。穷年非所用,此货将安设。”( p 7 4 6 ) 他叹息“阳春无和 者,巴人皆下节。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 ”( p 7 4 6 ) 。俗世中人“鱼目” 嗤笑“明月”,张协诗里句句都表达出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张掷的济世之心明 显得不到朝廷和碌碌世入的重视。我们在史料中几乎没有发现张协涉及清谈的记 载,而西晋时玄学清谈是十分兴盛的。这可能有张协入仕不久即隐居,且官位不 高的缘故。当时的高官厚禄为清谈名士所占据,官吏升迁也多由他们所把持,张 载曾在榷论中直接表达对豪门世族的不满,“今资士循故,规行矩步,积阶 级,累阀阅,碌碌然以取世资”“”( p 5 1 9 ) 。这可能也从- - n 面反映出张协与当 时主流社会的某种疏离。 西晋从始建到败亡,朝廷间的争斗都是异常激烈的,“如果说晋初的朋党之 争主要是在名士群体与司马氏心腹之间进行的话,那么后来的发展这个界限便消 失了。接着而来的惠帝一朝的政争,便完全陷入私利之中,根本没有邪正可言。” 。1 ( p 2 0 6 ) 这样的环境,对士人人生选择、价值取向诸多方面的影响都不容忽视。 1 3 张协研究 本性淡薄的张协没有二陆那样显赫的家世,因而也无沉重的家族压力,更不似安 仁的“躁竞”或左思对功名的强烈欲望。时代条件不同,西晋初年张华、傅玄等 寒士由于统治集团的某些需要尚能官至台阁,二张、陆机、潘岳、左思等人,无 论他们仕迸之心如何地强烈,注定是无法进入统治集团中心的圈子,这似乎在开 始就已经暗示了他们醉心仕途的悲剧结局。西晋本非张协诸人可以建功立业的时 代,与不少文人成为统治集团间利益争斗的工具,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相比,张协 可谓是“智士”、“达人”。 二、道家之隐士情怀 史家为张协所立传记说他“清篱寡欲”、“弃绝人事”、“守道不竞”,这都是 道家人生哲学中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张协在为官等外在行为上遵循老子居柔守慈 的政治哲学的话,在人格理想、内在精神等人生哲学方面,受到庄子更为深厚的 影响。 全身保真是道家理想人格的终极目的,而张协则落实到其人生实践。景阳见 世乱于是就“屏居草泽”,从恶浊的政治环境中抽身出来,得其善终,此为保身。 景阳在人格上讲“真”,清简寡欲,隐居生活以“至人不婴物”( p 7 4 5 ) 、“养真 尚无为,道胜贵陆沉”。”( p 7 4 7 ) 为旨,此为追求“真”之举。在人生选择、人 生价值方面,景阳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 张协杂诗其六日: 朝登鲁阳关,狭路峭且深。流涧万余丈,围木数千寻。咆虎响穷山,鸣鹤聒 空林。凄风为我啸,百籁坐自吟。感物多思情,在阴易常心。竭来戒不虞,挺辔 越飞岑。王阳驱九折,周丈走岑盔,经阻贵勿迟,此理著来今。“”( p 7 4 6 ) 诗中“朝登”旬以下描绘道路艰险的文字,除了是行路中现实之境的反映外,似 乎也有象征世道艰险的用意。文选李善注引汉书曰:“琅邪王阳为益州刺 史,行部至邛焚九折坂,叹日: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 以病去。”又引 公羊传:“百里奚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日:尔即死,必觳之廒岩,是文王 之所避风雨者也。何休曰:“其处阻险,故文王过之,驱驰常若避风雨也。” 1 ( p 4 2 1 ) 路乃险阻之道,王阳策马飞奔,远离险绝;周文知难而退,择地而避风 雨。这既是行旅之作,又何尝不是景阳现实境况:身处偏狭之地,血腥的屠杀与 1 4 第二章思想探微 朝不保夕的忧虑恐比万丈深渊中萧萧凄风更加冷酷。保命安身之法,莫过于远离 此是非之地。张协劝告世人“经阻贵勿迟,此理著来今”,自己也十分果断地从 危险的局势中抽身出来,这样的处世态度与道家“全身保真”思想一脉相承。 张协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不仅作用于其现实人生里,也将它们化入其文本 之中。一、写景转入述志时,直抒以道家人生哲学之理。如杂诗“其三”、“其 四”、“其九”、“其十”。二、张协喜用也善用典故。其所引用、化用的典故,有 的是具有浓厚道家精神意蕴的人物,如长沮、桀溺、陈仲子等;有的更是直接引 用庄子、老子等道家典籍。 在审美理想上,景阳也深受道家尤其是庄子的影响。道家对审美主体要求无 知无欲,不介入任何主观偏见和感情成份,以虚静之心面对审美客体。庄子 日“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 p 3 3 7 ) 以“素朴”为美。“淡”、“素”,亦恰如景阳之性格与情怀。今存张协作 品中甚少关乎民生疾苦的文字,大多是对外在景物的刻画,个人生活与处世哲学 的表达。在这些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作者的主观感情,基本是 冷静而客观的摹绘。且张协乃以“养真”之志品玩万物,对自然景物不仅仅作一 般观赏性的描摹,作者更在变化自为的大自然中体味人生的真意。这也是承继了 原始道家中自然并非是人类的附庸,而是生命品格展示的思想。 张协以前,道家思想在魏晋时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正始名士何晏、王弼 等人的“以无为本”玄学的创建。竹林名士出于生命的需要,对于道家思想的学 习和实践也更加专心、自觉和成熟,道家思想在这一时代真正成为士人的人生指 南“”( p 1 1 4 ) ,这也是玄学的兴盛之期。但正始名士大遭杀戮,而嵇康、阮籍死 后两年,司马氏迫魏元帝曹奂禅让( 2 6 5 年) 。张协此时年约十岁,其思想成熟 当在西晋时期。故曹道衡先生认为“这些人物( 指王弼、何晏、嵇康、阮籍等) 都死于魏亡之前,他们的学说在当时也只流行于以洛阳为中心的一带地区,至于 黄河以北及江南一带还没有受到多少影响。即使在洛阳附近,也不是所有的人都 已接受。所以在太康诗人( 潘陆张左等太康著名诸家) 中,这些学说的影响 并不明显。“3 叩( p 2 7 ) 当然今存资料中并无他参与玄学清谈的相关记载或直接谈玄 悟道的文字,但张协受到玄风的影响是无疑的。张协生于北方冀州之地,其文风 “华净,少病累”,与玄学家厌弃言筌追求言谈简洁隽永的审美风尚不无关系。 而其养真守道、调和适变的玄学思维,更是直接受到尚玄风尚的影响。 1 s 张协研究 张协在咏史诗中极为称赞“二疏”的处世态度,学者们也多以“二疏” 作为张协心中理想人格的代表人物: 昔在西京时,朝野多欢娱。蔼蔼东都门,群公祖二疏。朱轩曜金城,供怅临 长衢。速人知止足,遗荣忽如无。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行人为陨涕,贤哉 此大夫。挥金乐当年,岁暮不留储。顾谓四座宾,多财为累愚。清风激万代,名 与天壤俱。咄此蝉冕客,君绅宜见书。”( p 7 4 4 ) 文选李善注引汉书:“疏广字仲翁,东海人也。明春秋,为太子 太傅。兄子受,字公予,亦为贤良为太子家令。”“。( p 2 9 9 ) 在政治上并未有何 险易变幻之时,在朝为官的二疏叔侄遂上疏乞骸骨归乡里,与族人故旧宾客相娱 乐。“居岁馀,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日:子孙几及君时颇立产业基 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 广日:吾岂老静不念子孙哉?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金 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馀e t ,不亦可乎l ” 啪1 ( p 2 9 9 ) 后皆以寿终。 我们大抵可以在二疏典故中获得这样讯息:入仕为官时已功成名就;功成身 退知止足;朝野内外皆以誉语;全性轻财,以财为人生之累。既有遗荣止足的生 活态度,道家抱逍遥一的人生旨趣,也有儒家“三不朽”思想,方是组成张协理 想人格的两方面。诗前八句叙写二疏人生历史后,再回到当下现实,发出“咄此 蝉冕客,君绅宜见书”的召唤。论语泰伯日“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o ( p 8 1 ) ,西晋并非张协般士人展抱负、有作为之世,张协已敏锐觉察。其实,入 世时大有作为,功成名就后退隐逍遥不正是中国士人们所向往之理想人生么! 儒、 道在张协身上实并不矛盾,我们只能说,在他生命的不同阶段,其中某个占据了 主导的地位,但儒、道两方面自始至终都是并存的。叶枫宇西晋作家的人格与 文风认为张协可能也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一者其父为蜀郡太守时,兄载曾入 蜀省父,而蜀地即道教盛行之所,益州刺史张敏深受神仙道教影响,并对张载有 知遇之恩,张载入蜀后可能曾受其影响,不排除张协或亦曾入蜀受到道教影响的 可能;二者张协七命一文乃模拟枚乘七发、曹植七启创作而成,但 枚、曹等作均有对美色的铺述,唯七命无,这可能是因为张协有道教信仰的 缘故。“”( p 3 0 1 、3 0 2 ) 然则目前材料中并无张协亦曾入蜀的记载,且道教思想 中也并不排斥女色。故以此推论景阳思想或受到道教影响,恐无从论及。 1 6 第三章作品研究 第三章作品研究 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晋黄门郎张协集三卷。梁四卷,录一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