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专业论文)明代辉发部南迁研究.pdf_第1页
(历史学专业论文)明代辉发部南迁研究.pdf_第2页
(历史学专业论文)明代辉发部南迁研究.pdf_第3页
(历史学专业论文)明代辉发部南迁研究.pdf_第4页
(历史学专业论文)明代辉发部南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 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 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盔 盟 签名日期: 汐年朗万日 , i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扈伦四部是明代东北地区势力比较强大的女真部族。他们的前身都经过了漫长的举 部迁徙过程,由世代居住的地区辗转向南移动,逐渐靠近开原地区,最后近边筑城定居。 随着他们南下的脚步,其与明朝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对东北地区的局势的影响也越来越 大。为努尔哈赤所灭后,融入建州女真,成为清代满族主体的一部分。因此,对于扈伦 四部南迁的研究不仅关系到明代东北地区的局势问题,也同样关系到满族的形成与发展 历程问题。但是由于明清两代文献记载简略等因素,现代学者对于扈伦四部史的关注稍 显不够。 辉发部是扈伦四部之一,对于他的南迁过程,清代史料仅有简要描写,为了了解其 发展壮大的历史,细致探讨此过程显得非常必要。然而“辉发 这个称呼不见于明代史 料,清代史料记载又非常简略,因此讨论明代的辉发先世世系成为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经过比较发现,明肥河卫首领世系与清史料中辉发世系极为相似。此后,再依明史料中 对肥河卫的记载,比定其大致活动范围,最后依据时间线索串联成其南迁过程。需要说 明的是,他们在南迁过程中的落脚点并未建城,因其当时还是逐水草而居,所以目前只 能比定其活动的大致区域。 清代史料认为辉发始祖是星古力,世居尼玛察地方,此记载的真实性还需要更多证 据的支持。辉发先世的信史始自哈合察领立肥河卫,地点在今松花江支流的蜚克图河流 域。明正统以后,部众离开这里,辗转来到“张 地,而后在齐讷根时期迁居辉发河流 域筑城定居,自称贝勒,形成辉发部。至万历三十五年( 1 6 0 7 年) 为努尔哈赤所灭,部 众分散到各地,最终融入清代满族之中。 辉发部以及整个海西女真的南迁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明朝建国之初,非常重 视东北地区的稳定,因此采取非常积极的政策安抚该地区的少数民族,这也为整个明代 对奴儿干地区的政策定下了基调。女真人通过马市贸易及朝贡贸易获得了非常可观的利 益,这从本质上大大提高了女真人南下的积极性,这些经济实惠也成为了其南下的本质 动力。肥河卫建立之后,遭到了来自蒙古势力的侵袭。先是阿鲁台东进,再是与兀良哈 三卫大战,而后又遭到瓦刺部的侵扰,肥河等卫虽有不同程度的抗争,但终被迫南下, 可以说,蒙古人的入侵直接推动了肥河等卫海西女真人的南下进程。 关键词:辉发部世系南迁原因南迁过程 i 明代辉发部南迁研究 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s o u t h w e r do fh u i f a d e p a r t m e n to f ”h u l u ns i b u a b s t r a c t m i n g - “h u 1 u ns i b u a l em o r ep o w e r f u lt r i b a lf o r c e si nt h en o r t h e a s to fc h i n a a l lo ft h e i rp r e d e c e s s o r sh a db e e nal o n gp r o c e s so f m i g r a t i o n t h ea r e aw h e r e t h e y l i v e dg e n e r a t i o n sw a sr e m o v e dt o w a r ds o u t h ,a n d g r a d u a l l yc l o s et o k a i y u a nt h e nf i n a l l ys e t t l e dn e a re d g ef o r t i f i c a t i o n w i t ht h ep a c eo ft h e i rs o u t h , t h e i r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w a si n c r e a s i n g l yc l o s e ,f o rt h ei m p a c t o ft h es i m m i o ni nt h en o r t h e a s tw a sa l s og r o w i n g f o l l o w i n gt h ee r a d i t i o nb y n u r h a c ii n t e g r a t e di n t ot h ej u r c h e ns t a t e h o o d b e c o m i n gt h em a i np a r to ft h e m a n c h u 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u s ,t h es t u d yo fs o u t h w a r dm i g r a t i o no f “h u 1 u ns i b u i sr e l a t i v et ot h es i t u a t i o ni nt h en o r t h e a s t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o fm a n c h u s h o w e v e r ,d u et ot h ef a c t o r s t h a tb r i e f d o c u m e n t so f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m o d e ms c h o l a r sf o rt h eh u - l u ns i b u s l i g h t l yl e s sc o n c e m e d a b o u tt h eh i s t o r y h u i f ad e p a r t m e n tw a so n eo ft h eh u 1 u ns i b u f o ri t ss o u t h w a r dm i g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t h e r ei so n l yab r i e fh i s t o r i c a l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i no r d e r 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h i s t o r yo f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g r o w t h ,i ti sv e r yn e c e s s a r yt o e x p l o r et h i sp r o c e s sc a r e f u l l y h o w e v e r ,h u i f a t h i st i t l ed o e sn o ta p p e a ri nt h e m i n gd y n a s t y 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a n di ti sa l s ov e r yb r i e f l yi n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 s o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o fi t sa n c e s t r a ll i n e a g ei st h ef i r s ti s s u e a f t e rc o m p a r i s o n ,m i n g f e i h e w e ih e a dl i n e a g ea n dq i n gc o m p o u n dh u i f ad e s c e n ta r ev e r ys i m i l a r i n a d d i t i o n ,a c c o r d i n gt om i n g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o ff e i h e w e if i n d si t sb r o a dr a n g eo f a c t i v i t i e sr e c o r d e di nt h ef i n a lc l u e sb a s e do nt i m es e r i e si n t oi t ss o u t h w a r d m i g r a t i o np r o c e s s h u i f af o r e f a t h e r sl i v e di nn y i m a c h aa r e af o rg e n e r a t i o n s a n di nt h ep e r i o do f a n c e s t o rx i n g g u l it h e yb e g a nt om o v es o u t h t h ep r o c e s sw a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 p a r t s ,t h ec h i e f sw e r et w os o n so fx i n g g u l i ,h a h a c h a na n db i c h a n e a c ho ft h e m r e c e i v e dab o n u sf r o mm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e s t a b l i s h e df e i h e w e ia n do u h a n h e w e i i i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nf e i k e t ur i v e rb a s i no fs o n g h u ar i v e rt r i b u t a r ya n do u g e nr i v e rb a s i no f h u l a nr i v e rt r i b u t a r y a n dt h e nt h e yl e f tt h i sp l a c e ,m o v e dt ot h en e a r - e d g e r e g i o na n d ,u l t i m a t e l y ,r e m o v e dt oh u e r q ih i l lu r b a no fh u i f ar i v e r , b u i l t v i l l a g e sa n dl i v e dd o w n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w a n g j i n u ,c l a i m i n gt ob eb a y l o r t h i r t y - f i v ey e a r st ot h ew a n l i ( 16 0 7 ) f o rt h ee r a d i c a t i o no fn u r h a c h i 。t h e m i n i s t r yo fm i n o r i t ys c a t t e r e da l lo v e ra n df i n a l l yi n t e g r a t e di n t ot h em a n c h u 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s o u t h w a r dm i g r a t i o no fh u i f a d e p a r t m e n ta n dt h ew h o l eh e r c y n i a nn u z h e n i sap r o f o u n dh i s t o r i c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a tt h ei n i t i a l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m i n g d y n a s t ya t t a c h e d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s t a b i l i t yo ft h en o r t h e a s t ,s ot a k ea v e r ya c t i v ep o l i c yt op a c i f yt h er e g i o n se t h n i cm i n o r i t i e s ,w h i c ha l s os e tt h e p o l i c yt o n eo fn u e r g a nf o rt h ee n t i r em i n gd y n a s t y j u r c h e nt h r o u g ht h eh o r s e b u s i n e s sa n dt r i b u t ep o l i c i e sh a db e e na v e r ys u b s t a n t i a lb e n e f i t s ,w h i c h e s s e n t i a l l yh a sg r e a t l ye n h a n c e dt h ee n t h u s i a s mo fj u r c h e ns o u t h ,t h e s e e c o n o m i cb e n e f i t sh a db e c o m et h ec o r eo ft h er e a s o n sf o ri t ss o u t h a f t e r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f e i h e w e i ,m e tw i t ht h ei n v a s i o nf o r c e sf r o mm o n g o l i a al u t a i e a s t f i r s t ,t h e nf o u g h tw i t hw u l i a n g h a s a n w e i ,a n dl a t e rt h em i n i s t r yo f h a r a s s m e n tw a sw a l a , a l t h o u g ht h e r ew e r ed i f f e r e n td e g r e e so fr e s i s t a n c eo f f e i h e w e i ,a tl a s tw a sf o r c e dt om o v es o u t h i tc a nb es a i dt h a tt h ei n v a s i o no ft h e m o n g o l sd i r e c t l yp u s h e dt h et h es o u t h w a r do ff e i h e w e ia n do t h e rj u r c h e nt r i b a l k e yw o r d s :h u i f ad e p a r t m e n t l i n e a g e s o u t h w a r dm i g r a t i o nc a u s e ss o u t h w a r d m i g r a t i o np r o c e s s 明代辉发部南迁研究 r 二 目录 摘 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引言1 一辉发首领世系5 二辉发先世南迁原因1 0 ( 一) 经济因素对南迁的影响。1 0 ( 二) 明廷政治招抚对南迁的影响1 3 ( 三) 蒙古因素对南迁的影响“1 4 三南迁过程19 四结论2 7 注释一2 8 参考文献。3 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一3 3 致谢3 4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古今文献中,详细记载扈伦四部早起历史的史料非常少,史学界也一般多注重四部 从建州左卫崛起到被努尔哈赤所灭的这一时期内的活动情况,对于他的早期历史只是简 要提及,且单以扈伦四部为研究对象的著述为数有限,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出版的相关 专著近十部,论文五十余篇。其中关于叶赫史的研究占绝大多数,哈达、乌拉和辉发史 研究及总论海西女真所占比重大大轻于叶赫,论著较少。李澍田、张云樵、王崇时、李 正夫、刁书仁著海西女真史料( 吉林文史出版社1 9 8 6 年) ,辑录并点校了明 史明实录等3 3 本有关海西女真的史料,纳入长白丛书二集,是一本工具性著作, 下面将其他方面论著分类加以介绍。 关于扈伦四部都城、卫所及地望的研究。这一部分的研究对象基本集中在叶赫部内, 其中叶赫古城址是争论较大的一个问题。张云樵明扈伦四部之一的叶赫部早期居城之 所在(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 9 9 3 年第1 期) ,文中否认了史学界一向认为叶赫部最 早建立的城池就是叶赫东西城的说法,认定叶赫部最早居城为叶赫珊延府城,叶赫古城 实是叶赫东城、叶赫西城、叶赫珊延府城三城。李澍田、张云樵明末海西女真叶赫部 的卫属、都城及世系的考订( 北方文物1 9 9 3 年第l 期) 针对如题等问题做了细致 的考察,指出,女真只有塔鲁木卫,没有达喜穆鲁卫。并提出叶赫东、西两城,为逞加 奴、仰加奴兄弟时期所建等观点。杨立新叶赫古城考略( 北方文物1 9 9 3 年第4 期) ,作者实地考察叶赫古城址,提出古城不在龙首山,而位于四平市梨树县叶赫满族 镇境内。李欣叶赫古城考( 社会科学辑刊1 9 9 0 年第四期) ,针对叶赫的城址及 出土文物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庄福林叶赫部界限考( 满族研究1 9 9 3 年第 3 期) 界定了叶赫国两都城的地域,比定在威远堡东北九十里。庄福林叶赫部地名考 ( 满族研究1 9 9 8 年第l 期) 考察论证了叶赫城和叶赫山城、“张”( “璋 、“章 ) 地地望、克伊特城、尼雅罕寨、额赫峰、三丸山和寿山等地名。庄福林、韩凤叶赫部 史上的“张 地地望辨( 满族研究1 9 9 9 年第l 期) 论述了叶赫部史上的“张 地 在今吉林省东丰县境,并提出“主孔革 与“竹孔革”不是同一人的观点。其他三部史 的地望问题研究有:董玉瑛关于肥河卫和呕罕河卫的几个问题( 史学集刊1 9 8 5 年) 。文章对于肥河卫与呕罕河卫的地望的通行说法提出质疑,认为两卫在设立时就不 在北方,而是在近边地区,进而考证了“张”地,指出“张地亦不在北方,并从两卫 明代辉发部南迁研究 与蒙古及兀者右卫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证。赵东升南北关史迹寻踪( 满族研究 2 0 0 4 年4 期) 记述了作者实际考察的结果,提供了叶赫等处古城的形制、结构、地貌实 际数据。赵东升明末乌拉部是否源于塔山左卫? ( 黑龙江民族丛刊1 9 9 4 年第 1 期) 对于乌拉部是否源于塔山左卫;乌拉、哈达两部的先人是否是塔山卫首任指挥塔 利赤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塔山前卫乃乌拉的支派观点。此外还有孙守朋、徐立艳珊 延府城在叶赫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及影响(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 0 0 5 年4 期) 及孙 守朋、范剑飞辉发都城及辉发部的历史(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5 年5 期) 等。 在扈伦四部族属及世系的研究中,研究者对于叶赫、哈达、乌拉三部的世系及所属 卫分的争议较小,但对辉发部世系看法分歧较大。这部分的论述主要有:丛佩远叶赫 部族族属试探( 北方文物1 9 8 3 年2 期) 一文论述了叶赫出自女真的观点,认为出 自蒙古一说是因为其与蒙古关系密切而造成的误会。赵东升的扈伦四部世系匡谬( 满 族研究1 9 9 1 年第4 期) 以乌拉哈萨虎见勒后辈档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为蓝 本,考证了扈伦世系、哈达和乌拉世系、叶赫世系,并探讨了一些有争议的人物。丛佩 远在扈伦四部世系考索( 社会科学战线1 9 8 4 年2 期) 指出,扈伦四部的主体虽 源于海西女真的塔山左卫、塔鲁木卫及弗提卫的一支,但是在三卫的南移期间,他们的 主要首领已经不是塔山左卫等三卫早起创建者的直系后代,而是被崛起的新人物取而代 之。衣兴国辉发部世系考,文中作者主要反驳了丛佩远在扈伦四部世系考索中 的一些观点,提出与其商榷。赵东升关于叶赫部首领的族属问题( 满族研究1 9 9 5 年4 期) 从塔鲁木卫世系及叶赫部人的生活习惯等方面论述了叶赫起源于女真而非蒙古 的论点,逐条反驳了持蒙古说的论据。那启明、韩启昆锡伯族叶赫那拉氏的由来( 满 族研究1 9 9 6 年第4 期) 解释了那姓锡伯族谱的关于叶赫那拉氏的由来及其所在历史朝 代、那拉氏原系“蒙古人”、谱系“缺籍”等问题。薛柏成浅论叶赫那拉氏族谱( 满 族研究2 0 0 1 年第4 期) 、 评述,介绍了叶赫那拉氏十余部族谱, 并高度评价了那世垣所著叶赫那拉宗族谱。薛柏成著叶赫那拉氏家族史研究( 吉 林文史出版社2 0 0 5 年1 月) 列举出二十余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过叙述他们的实践 活动,来展现他们在清代历史舞台上各自发挥的重大作用。 有关四部族史研究。张士尊、赵毅明辉发部先世南迁考( 明史研究第8 辑 2 0 0 3 年) 第一次系统的研究辉发部先世的南迁过程,得出伊姆河流域蜚克图河流域 辽东东部山区辉发河流域的迁徙顺序。丛佩远扈伦四部形成概述( 民族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1 9 8 4 年3 月) ,对扈伦四部南下的原因、过程及四部之间相互关系作了细致的分 析,明朝政府大力招抚、四部寻求更优越的生活条件成为其南下的主要原因。李欣,金 基浩叶赫部史初探( 满族研究1 9 8 6 年0 3 期) 讨论了叶赫的形成、发展及灭亡 的历史,认为叶赫的发展是明朝和蒙古共同支持的结果,并强调了叶赫部众被编入旗, 成为满族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张云樵、衣作华叶赫逸史拾零中,记述作者在正 史以外收集到的一些逸史片段,包括世系、卫属等多个方面。赵东升、宋占荣合著乌 拉国简史( 吉林省永吉县委县志办公室1 9 9 2 年) 是研究乌拉部历史的一本专注, 从地域、经济、文化及与女真和蒙古各种势力问关系入手研究论述乌拉部历史。庄福林 试论叶赫部的灭亡及其原因( 满族研究1 9 9 7 年第l 期) 介绍了逞加奴与仰加奴、 那林布录和卜寨等重要人物,并论述了叶赫灭亡的过程与原因。认为叶赫贝勒高傲自大、 内部不团结等因素促使了叶赫的败亡。薛柏成论叶赫衰亡的历史启示( 满族研究 1 9 9 8 年第1 期) ,一文探讨了叶赫的衰亡对历史的启示。强调“人和及知己知彼的重 要作用。庄福林试论“叶赫之墟 及其复苏( 满族研究1 9 9 7 年第2 期) ,针对 叶赫之墟的由来及其复苏的原因和过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柳条新边 的修建和骤道的开通。雷广平叶赫部落探微( 社会科学战线2 0 0 0 年3 期) 一文 认为叶赫是引发明蒙战争的导火索。赵东升谈叶赫部历史的几个问题( 吉林师范 大学学报2 0 0 4 年8 月第4 期) 论述了明代叶赫的地望,明廷与女真贡市的目的,叶赫 灭亡的原因及明民族歧视政策等问题。郝素娟论哈达衰亡原因( 吉林师范大学学 报2 0 0 5 年1 2 月第6 期) 一文阐述了内部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认为争权夺利是哈达 灭亡的根本原因。此外还有雷广平辉发部兴衰考略( 社会科学战线1 9 9 9 年5 月) 、李婧浅析建州女真统一战争下的叶赫部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 0 0 8 年9 月) 等等文章。 关于军事战争史的研究论著较少,主要有张云樵叶赫研究( 上) 叶赫的崛起 及其为争夺女真最高统治权的战争(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 9 8 4 年0 3 期) 、叶赫 研究( 下) 叶赫在争夺统一女真诸部斗争中的失败及灭亡(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1 9 8 4 年0 4 期) 。两篇文章从军事方面解读叶赫部的兴起与灭亡的历史。前文论述了叶 赫的产生及崛起,重点讨论了为争夺女真最高统治权与哈达及明朝的战争。后文论述了 古勒山之战等战争是导致叶赫部灭亡的关键性战役。指出古勒山之战是叶赫与建州力量 对比的转折点。邱广军哈达、叶赫“构兵 不息原因浅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l p lkl 明代辉发部南迁研究 2 0 0 5 年1 2 月第6 期) 指出,哈达与叶赫战争不断的原因是,一方面由于明朝“以夷制 夷”的羁縻政策,另一方面因为双方发展过程中的利益纠葛及由此产生的争端。其中, 前者是两部纷争的根本原因。结果,双方在战争中互相削弱,最终走向共同灭亡。 其他的相关研究大致有董玉瑛明代海西女真的经济生活( 东北史研究) 就 明代海西女真的经济生活进行了分析,认为明代海西女真与明朝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 的经济整体。蒋秀松海西与海西女真( 民族研究1 9 8 1 年5 期) 针对“海西女真 和“建州女真 的来由、海西或建州女真南迁时是否全部南徙、其“旧地”是否为野人 女真占住、明人是怎样区分野人女真、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海 西地区系指上自伊通河口、下至依兰的松花江中游地区;直到明末大部分海西卫分仍活 动于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等观点。杨茂盛关于海西、海西江和海西女真( 学习与 探索1 9 8 9 年第6 期) 针对海西地区、海西江、海西女真等名词内涵进行了论述。那炎、 赵东升海西女真与朝鲜的关系( 满族研究2 0 0 1 年2 期) ,对于两方面不同时期 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讨论了朝鲜对“城底野人”的政策和乌拉部与朝鲜的边界纠纷、 乌碣岩之战的影响等方面问题。赵东升扈伦四部的对外关系初探( 满族研究1 9 9 4 年第2 期) ,探讨了海西女真同明朝、蒙古、朝鲜、东海女真、建州女真的关系,并指 出扈伦四部与明朝的关系,往往可以成为该部兴亡盛衰的关键。郝素娟论扈伦四部与 建州女真联姻的特点与影响( 满族研究2 0 0 6 年第2 期) ,指出扈伦四部与建州女 真联姻次数最多,是其它女真各部所不及。论述了联姻给双方带来了不同影响使建 州强大,海西却走向灭亡的观点。此外还有一些文章,只简要论及扈伦四部史,这里不 再赘述。 一4 一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辉发首领世系 对于辉发部所领的卫分,大多数学者从和田清之说,认为出自弗提卫的一支。近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其出自肥河卫与呕罕河卫。细考明清两代相关史料,后一说法更为 可信。 清代史料关于辉发部世系的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因后文探讨问题时需要再次引 用,在此一并列出。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二十四载: 辉发,本国名。原姓益克得里,系黑龙江岸尼马察部人其始祖昂古里星古力 自黑龙江载木主迁于札鲁居焉。因住居张地方之扈伦人噶扬噶土墨图姓纳喇氏,遂 附其姓。宰七牛祭天,改姓纳喇。星古力生二子,长日留臣,次曰备臣。备臣生纳 领噶耐宽。纳领噶耐宽生拉哈都督。拉哈都督生噶哈禅都督。噶哈禅都督生齐纳根 达尔汉。齐纳根达尔汉生王机砻。王机磬降服辉发诸部,于辉发河边扈尔奇山筑城 居之,因名辉发国贝勒。王机奢卒,孙拜音达里杀其叔七人,自为辉发国贝勒。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载: 辉发国本姓益革得里,原系沙哈梁兀喇江尼马谄部人( 沙哈梁兀喇即混同江, 一说黑龙江是也) 。此源从长白山发出。始祖胜古力,移居渣鲁,后投纳喇姓哈羊 干秃墨兔,二人杀七牛祭天,遂改姓纳喇。哈羊干秃墨兔所居地名曰张,亦胡笼国 人。胜古力生二子,长名流陈,次名背陈;背陈生二子,长名纳灵刚,次名耐呼顽: 纳灵刚生拉哈都督;拉哈都督生刚哈谄都督;刚哈谄都督生奇内根打喇汉;奇内根 打喇汉生往机奴。往机奴征服辉发部,于辉发河边贺里气山,筑城居之,故名辉 发。往机奴卒,孙摆银答里杀其叔七人,自为辉发国王。 满洲实录卷一载: 辉发国本姓益克得哩,原系萨哈连乌拉江尼马察部人( 萨哈连乌拉即混同江一 说黑龙江是也此源从长白山发出) 。始祖星古礼移居扎噜,后投纳喇姓噶扬噶图墨 图,二人杀七牛祭天,遂改姓纳喇。( 噶扬噶图墨图所居地名曰璋,亦呼伦国人。) 星古礼生二子,长名琉臣次名贝臣;贝臣生二子,长名纳领噶,次名鼐宽;纳领噶 生拉哈都督;拉哈都督生噶哈禅都督;噶哈禅都督生齐讷根达尔汉;齐讷根达尔汉 生旺吉努;旺吉努征服辉发部,于辉发河边呼尔奇山筑城居之,故名辉发。旺 吉努卒,孙拜音达哩杀其叔七人自为辉发国王。 卜i lll 明代辉发部南迁研究 盛京通志卷三十一载: 辉发之先本姓伊克得哩,黑龙江岸尼玛察部人有星古礼者子黑龙江载木主迁 于扎噜居焉,因呼伦国之噶扬阿、图谟图,二人居于张地,姓纳喇。欲附其姓,杀 七牛祭天,改姓纳喇,是为辉发始祖。生子备臣,备臣生纳灵阿,纳灵阿生拉哈都 督,拉哈都督生噶哈禅都督,噶哈禅都督生齐讷根达尔罕,齐讷根达尔罕生旺吉努, 招服附近诸部,筑城于辉发河边扈尔奇山,号辉发国。旺吉努卒,孙拜音达哩 杀其叔七人,自为贝勒。” 皇清开国方略卷三载: 辉发之先本姓伊克得哩,黑龙江岸尼马察部人。有星古礼者自黑龙江载木主迁 于札鲁居焉,因呼伦国之噶扬阿、图谟图二人居于璋地姓纳喇,欲附其姓,杀七牛 祭天,改姓纳喇,是为辉发始祖。生子备臣。备臣生纳灵阿;纳灵阿生拉哈都督; 拉哈都督生噶哈禅都督;噶哈禅都督生齐讷根达尔汉;齐讷根达尔汉生旺吉努,招 服附近诸部,筑城于辉发河边呼尔奇山,号辉发国。旺吉努卒孙拜音达哩杀其 叔七人自为,贝勒,至是国亡。 大清一统志卷四十六载: 辉发之先本姓伊克德哩,黑龙江岸尼玛察部人有星古礼者,自黑龙江迁于扎 噜居焉因呼伦国之噶扬阿、图谟图二人居于璋地,姓纳喇,欲附其姓,杀七牛祭 天,改姓纳喇,是为辉发始祖。生子备臣,备臣生纳灵阿,纳灵阿生拉哈都督,拉 哈都督生噶哈禅都督,噶哈禅都督生齐纳根达尔罕,齐纳根达尔罕生旺吉努,招服 附近诸部筑城于辉发河边呼尔奇山,号辉发国。 清太祖实录卷三载: 初辉发国,本姓益克得里,黑龙江岸尼马察部人也始祖昂古里星古力自黑龙 江载木主,迁于渣鲁居焉。有扈伦国人噶扬噶图墨土,姓纳喇氏,居于张,因附其 姓,宰七牛祭天,改姓纳喇。星古力生子二:长留臣,次备臣。备臣生纳领噶、耐 宽;纳颌噶生拉哈都督;拉哈都督生噶哈禅都督;噶哈禅都督生齐讷根迭尔汉;齐 讷根达尔汉生王机奢;王机警招服辉发诸部,于辉发河边扈尔奇山,筑城居之,因 名辉发国。王机奢卒,孙拜音达里杀其叔七人,自为辉发国贝勒,至是乃灭。 r 毫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清代史料的相关记载如出一辙,只在纳领噶一代稍有出入。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与满洲实录等认为备臣有二子,纳领噶、耐宽为兄弟二人。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等将纳领噶耐宽当作一人。对于清实录记载得模糊,但应该是赞同第一种说法,否 则其文中不会只记“纳领噶生拉哈都督 而应记为“纳领噶耐宽生拉哈都督 。究竟该 以谁为是我们暂且不论,辉发部首领世系算是勾勒了出来。 明实录中所载的肥河卫首领世系又是如何呢? 第一任指挥是哈合察( 或哈哈缠) ,“秃河石鲁山门等处女直野人头目哈合察等六 十三人来朝,置肥河卫,命哈合察等为指挥千百户,仍赐诰印冠带袭衣及彩币有差 。 二任是刺令哈,“命肥河卫故指挥使哈哈缠子刺令哈、呕罕河卫故指挥使必缠子乃 胯各袭父职 。 三任是别里格,“命故肥河卫都指挥佥事刺令哈子别里格袭为指挥使 。 四任是勃里格,“命故掌肥河卫事都督同知别里格弟孛里格袭职;升掌呕罕河卫事 右都督你哈答为左都督 固。 五任是刺哈,“命肥河卫女直都督同知别里格子刺哈等一十三名各袭祖父职 。 六任是哈哈占( 或加哈察) ,“命肥河卫达官都督剌哈之子哈哈占袭其父职, 。 另有一些关于肥河卫指挥的记载需要做特殊说明。 1 , 明宣宗实录卷一一五记载: 肥河等卫指挥使女隆加、四川泥溪长官司把事王鸿等来朝贡马。 ,- 这是宣德九年的事。而宣德九年条又记载: 肥河卫指挥使剌令哈遣指挥佥事牙当、呕罕河卫指挥使乃胯遣指挥佥事晏答 等,来朝贡马。 按明会典载明代卫指挥司的建制为: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四人; 镇抚二人。同一时期出现两个指挥使不符明朝法度,这是怎么回事? 这个女隆加应该是 刹( 或扎) 肥河卫的指挥使。正统七年( 1 4 4 2 年) , 。太宗明实录卷5 9 第8 6 1 至8 6 2 页 。明宣宗实录卷1 0 3 第2 3 1 5 至2 3 1 6 页 o 明英宗实录卷1 4 第2 5 5 至2 5 6 页 。明英宗实录卷2 8 5 第6 1 0 7 页 。明宪宗实录卷1 6 2 第2 9 5 7 页 o 明孝宗实录卷l o 第2 3 3 页 明代辉发部南迁研究 辽东兀屯河卫女直头目罗合、刳肥河卫女直头目女隆加、云南麓川归顺头目刀 门捧等来朝贡马及方物。 时隔七年,两处记载的女隆加应该就是同一个人。由此看来,造成上述矛盾的原因是, 宣宗实录记载中脱了一个“刳字。明实录中多有肥河卫与制( 或扎) 肥河卫 混记的情况,在此不一一列举。 2 ,明英宗实录卷一零三载: 肥河卫女直指挥乞温哥贡方物赐宴并彩币等物。 这里的乞温哥在明实录中只出现这一次,与肥河卫首领世系关系不详。 3 ,明英宗实录卷二十七载: 兀者左卫女直指挥阿都赤,肥河卫指挥阿都赤,友帖卫舍人苦女,兀也吾等卫 野人女直舍天哈你等,各贡珍珠,及云南禄丰县禄腋巡检司故土官男赵让来朝贡马, 赐宴并彩币表里等物有差。 这是正统二年( 1 4 3 7 年) 的记载,而正统二年,肥河卫指挥使是别里格。“肥河卫指挥 使别里格言其父刺令哈曾效劳,乞袭其旧职为都指挥佥事,从之 。阿都赤被冠以肥 河卫名下也只此一次,从文中来看,极有可能是因记兀者左卫阿都赤而将别里格误记为 阿都赤。 总结上文,明实录中记载的哈合察一脉顺序为哈合察、刺令哈、别里格、刺哈、 加哈察。与清代史料中记载的世系( 备臣、纳领噶或为纳领噶耐宽、拉哈、噶哈禅、齐 讷根达尔汉、王机砻) 比较,人物名称发音均能对位,且顺序基本一致,如此我们可以 初步认定肥河卫历任指挥即是辉发先世首领。 这里我们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清代史料中的纳领噶耐宽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两 个人;二,哈合察与备臣发音差别较大,他们有何关系;三,明实录多出别里格兄 弟一代二人。这里一并解决。虽然备臣与哈合察发音差异大,但与和哈合察同时袭职的 呕汗河卫指挥使必缠发音相同,而必缠子乃胯与耐宽发音相同,这绝非巧合,从两卫的 活动来看,他们的关系极为亲密( 详见下文) ,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必缠就是备臣,乃胯 就是耐宽。如此一来,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清史料认为纳领噶、耐宽是备臣之子,明 实录认为刺令哈( 纳领噶) 是哈合察之子,乃胯( 耐宽) 是必缠( 备臣) 子,究竟该 d 明英宗实录卷9 9 第1 9 9 1 至1 9 9 2 页 。明英宗实录卷3 6 第7 0 5 页 一8 一 一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何者为是呢? 明实录是当时人逐年记事,且授予指挥这样的事应该记载会相对准 确,反观清代史料属追记,并且少有其他记载佐证,所以当以明实录为准。对于两 代史料中的别里格兄弟的差异,也当取明实录的说法。依明实录的记载,哈合 察是肥河卫指挥,备臣是呕汗河卫指挥,显然不可能是同一人。有学者认为留臣是哈合 察的音转,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清代史料中将刺令哈与耐宽混为一人,且归在备臣名 下,实为大错。那么哈合察与备臣是否是亲兄弟的呢? 清代史料众口一词,但事实恐怕 并没有这么确凿无疑。其一,众多史料中不见有始祖星古力其他活动的记载;其二,其 迁于札鲁的记载也值得怀疑,这点在后文中详细探讨。总之星古力是否真实存在还需要 更多的考证。但不论他们是否为亲兄弟,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所指掌的两个卫所关系 是相当亲密的,这在明实录的记载的中可得到印证。现简要列举几条: 1 ,宣德八年,两卫首领刺令哈与乃胯同时袭职; 2 ,宣德九年,两卫一同遣使朝贡; 3 ,正统九年,两卫一同与兀良哈三卫大战; 4 ,正统十年,两卫一同上书明朝要求进攻福余卫等等。 与始祖星古力情况不同的是,清代史料中刺哈都督的后辈噶哈禅等人,有其他文献 及其他活动的佐证。明实录载:“加哈义暨其子逞得革 。逞得革即齐讷根,参 见明辉发部先世南迁考圆一文。关于王机磐和拜音达里的记载也比较多,这里不一 一列举。总之,由于年代接近,清代史料对辉发最后几代首领的记载还是比较可信的。 拜音达里的父亲早卒,清史料中无载,暂时还没有办法考定。 这样,我们可以肯定的辉发先世世系为:哈合察刺令哈别里格刺哈一 加哈察- 齐讷根? 拜音达里。 国明武宗实录卷1 0 3 ,第2 1 2 4 页 。张世尊,赵毅:明辉发先世南迁考,明史研究第8 辑,2 0 0 3 明代辉发部南迁研究 二辉发先世南迁原因 任何一个部族的迁徙的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决定,必然经过一定时期的酝酿,在各种 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会举部移动,辉发先民也不例外。 ( 一) 经济因素对南迁的影响 明朝时期的女真社会农业与采猎经济并存,同时明朝经济发展迅速,辽东地区经济 富庶,土地肥沃。从历史上来看,经济落后地区的居民原本就有向富庶地区迁徙的热情, 获取更舒适的生存环境也便是隐藏于众多因素中的最原始的支配力。 提到明朝与海西女真的经济联系,首先要提到辽东马市。辽东马市的主要贸易对象 就是海西女真、蒙古兀良哈、建州女真等部。明朝先后在辽东设立七处马市,永乐四年 三月( 1 4 0 6 年) ,明朝政府批准了福余卫指挥使喃不花等奏请,正式在开原和广宁设置 两所马市。永乐五年( 1 4 0 7 年) 敕令镇守辽东保定侯孟善说: 缘边鞑靼女直野人来朝及互市者,悉听其便,但禁戢士卒勿扰之。 女真人获得了与蒙古部一样的马市贸易权力。辽东马市设置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购置军 马,明政府用米、绢、布交换马匹之后,即将来贸易者遣归。但随着双方经济联系的日 益加强,交易马匹数量攀升,贸易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天顺八年( 1 4 6 4 年) ,明朝在抚 顺增设马市,专门从事与建州贸易,开原的南关马市就成为了专门供海西女真与野人女 真交易的场所。到了万历年间,女真入主要出售的是人参,貂皮,松子,木耳等特产, 而明朝交易的是布匹,丝绸,陶瓷和铁器农业生产工具。不仅交易品种类增多,参加互 市的人数也在急剧增加。初设时,参加贸易的人数多时近百人,到嘉靖年间,贸易人数 可达七百余人,而万历初年的一次贸易人数多达两千余人,这种扩大化正说明了互市贸 易迅速的渗入东北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中,越来越成为一条必不可少的生存发展途径, 也正基于此,明朝才将开市与闭市作为一种对女真及蒙古人的惩赏方式,这就是皇明 经世文编所说的“夷人以市为金路,唯恐失之,而我亦藉此为羁縻圆。永乐末年, 女真部落顺服,而蒙古部强横,开原城东马市与广宁马市相继闭市,只留南关马市一处 独与女真人贸易。土木之变后,明朝关闭了所有马市,直到成化十四年( 1 4 7 8 年) ,在 海西女真及兀良哈等部的强烈要求下,才重开马市,同时又做了严格的限定,“开原每 。明太宗实录卷6 4 第9 0 9 页 。皇明经世文编卷4 2 2 ,议复开市抚赏疏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月初一至初五日一次。广宁每月初一至五日一次”。可见,马市是明朝控制东北女真 及蒙古部落的一张非常重要的牌,既可以用以表示朝廷的安抚态度,又可以达到一定的 牵制效果。成化朝兵部尚书余子俊所上奏文这样说: 待之不厚,而伤其向化之心但乞榜示京师军民不许欺侮,听其公平贸易为便。 表达的就是这层含义。 然而,贸易并不都是在马市上进行,马市之外还有很多私市存在。抚顺地区委管鲍 禧“侵马市税银五百两,差军出换松板,运私家而得价不赀;遣军人元守义,用牛皮换 人参三千斤,蔑法不纳税银,转都市而获利无算”固。这种私市买卖、偷税漏税而“获 利无算 的做法,绝不会只此一次,私市也不会只此一处。正统四年( 1 4 3 9 年) 四月, 辽东都司署都指挥佥事毕恭奏: 鞑子、海西、野人女直归自京师,道过边境,辄以所得彩币或驽马市耕牛及铜 铁器3 1 ,臣以耕牛边人所恃以为生,而铜铁器外夷所资以为用,乞禁勿与市。 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私市贸易已是普遍现象,将所得赏赐换成其他必需品也成了这些 女真与蒙古人的一种扩大利益的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互市贸易不仅是女真人的利益需 求,同样有益于明朝政府。明廷除了达到上述政治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