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京杭大运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京杭大运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京杭大运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京杭大运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京杭大运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y 6 6 3 8 8 明代大运河在中国历朝运河中治理最好、发挥作用最大。在它 的治理过程中,虽出现过反复,但总的来说还是达到了预期结果。 明运河的治理不仅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商货等产生了巨大影 响,且为后世治水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力图就明运河的治理及历 史地位作一综合性的探讨,以便为在当今现代化建设中对大运河价 值的开发提供些借鉴。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段探讨了明运河的治理,从局部和整体两个角度 对明运河治理的积极成果作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其 不足。 第二部分:就明运河治理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正反两个 方面的阐述。 第三部分:对明运河承担的漕运重任,进行了纵向探究和归纳。 第四部分:主要从二个方面分析和总结了由经明运河的商贸活 动。 第五部分:对明运河沿岸城镇的兴起和发展,作了分段研究, 并承上启下地分析了沿岸城镇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第六部分:对明运河在巩固国防,维护统一方面的作用,从政 治、经济、军事诸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明运河漕运城镇商贸活动 成祖京师 a b s t r a c t t h eg r e a tc a n a lo f m i n gd y n a s t yw a sh a r n e s s e dm o s t e f f e c t i v e l ya n dp l a y e d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a c l e n tc h i n a a l t h o u g ht h e r ew e r es o m ef a il u r e sd u r i n gi t sh a r n e s s i n g ,t h e h a r n e s s i n go fm i n gc a j l a lg e n e r a l l ya c h i e v e dt h ed e s i v e dr e s u l t s t h eh a r n e s s i n go fm i n gc a n a ln o to n l yb r o u g h tag r e a te f f e c t o nt h e 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y 、t r a d e b u s i n e s sa n ds o o n i nm i n g d y n a s t y b u ta l s o p r o d u c e dt h ev a l u b l ee x p i e r e n c ef o rl a t e ra g e s t h ee s s a ys y t h e t i c a l l yp r o b e di n t om i n gc a n a l sh a r n e s s i n ga n d i t sh i s t o r i c a lp o s i t i o ni no r d e rt op r e s e n ts o m er e f e r e n c e sf o r d e v e l o p i n gt h ev a l u e so fg r e a tc a n a li nt h ec o u r s eo f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f o u r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i tc o n s i s t so fs i x p a r t s p a r tl p r o b l e di n t ot h eh a r n e s s i n go fm i n gc a n a li nt u r n i tf u l l ya f f i r m e da n d h i g h l y v a l u e dt h ep o s i t i v er e s u l t so fm i n g c a n a l sh a r n e s s i n gf r o mt w oa s p e c t s ,p a r ta n dw h o l e ,a tt h es a m e ti m e ,p o i n t i n go u ti t sn e g a t i v eo u t c o m e s p a r t2s e tf o r t ht h ee f f e c to fm i n gc a n a l sh a r n e s s i n go n t h ea g r i e u t u r ep r oa n dc o n p a r t3 v e r t i c a l l yl o o k e di n t ot h ei m p o r t a n tt a s ko fc a o y u n u n d e r t a k e nb ym i n gc a n a la n ds u m m e di t u p p a r t4 a n a l y z e d a n dc o n c l u d e dt h et r a d e b u s i n e s s a c t i v i t i e st h r o u g hm i n gc a n a lf r o mt w oa s p e c t s p a r t5r e s e a r c h e dt h er i s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i t i e s a n dt o w n sa l o n gm i n gc a n a li nl e n g t ha n da n a l y z e dt h ec a u s e s o ft h e i rr i s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f r o mac o n n e c t i n g1 i n kb e t w e e n t h ep r e c e d i n ga n dt h ef o l l o w i n g f r o mt h o s ec o n c e r n e d 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y 、m i l i t a r ya n dw h a t n o t ,p a r t6d i s c u s s e dt h ef u n c t i o no fc o n s o l i d a t i n gn a t i o n a l d e f e n s ea n du p h o l d i n gn a t i o n a lu n i f i c a t i o nb ym i n gc a n a l k e yw o r d s :m i n g c a n a l o ft r a d e b u s i n e s s c h e n g z h u c a o y u n c i t y a n dt o w na c t i v i t y c a p i t a l i i 引言 中国运河历史悠久,隋代全线开通后,堪称世界文明之最。元 代对河道进行了裁弯取直的改进,而明代在原有基础上又对有关重 要河段大加疏浚和营建,使运河所具有的价值获得极大开发和利用。 古之中国,自秦汉以来,曾经历了“永嘉之乱”、“安史之变”、 “靖康之役”三次大动荡。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 生产技术,提供了充足劳力,加之本地区气候、水利等自然地理环 境的优势,南方得到较大开发,经济渐次超越北方。到了明代( 尤 其中后期) ,人口与财富集中于东南现象已达巅峰,即所谓“东南财 富地,江浙人文薮”。 1 l 然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出于自身统治地位 的考虑;且因巩固国防之需,将都城徙于北京,导致明王朝政治、 军事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这一格局使京师百官俸禄、军卒粮饷、 宫廷糜费、市民生活之需,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况且明 初为防御北方元蒙残余势力的南侵,又子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沿长城线,先后设置了辽东、蓟州、宣府、太原、大同、固原、 延绥、宁夏和甘肃九个边防重镇,建藩封王。这九王( 包括燕王朱 棣) 虽不得干预所属民政,但各自统领着数量不等的兵卒,连同其 官属家亲,所需粮饷物资等费用,有相当部分赖中央供给( 洪武时 实行屯田自给,后又采取“开中”之法输粟实边相佐,但都为时不 长相继停废) 。当时黄河流域农业,因长期战乱兼以水患之灾,业已 凋落,“田瘠收薄,除输正粮无余物”。 2 1 这一切供给只得仰赖于 发达的南方。 海运在明代,因风浪,倭寇之患,除初期有所运作,基本上是 停罢的。中国河流分布,总的来说,依地势,由西趋东,唯一贯通 南北的是京杭大运河。其中于元代开凿而成的主要河段会通河,不 仅岸狭水浅,不胜重载,且在元末,因政局动荡已淤废。古代中国 虽有陆路交通,然中国之大,地形之复杂,当时以人、马为动力的 交通工具,是难以承担如此巨大运载任务的。这样才造就有明代特 色的大运河。纵观有明一代,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军事、文 化等方面,其所具有的重要性更甚于历代王朝。本文就明运河主要 治理及其对农业的有关影响、糟运重任、商贸活动、沿岸城镇的兴 起和发展状况,以及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国防方面的作用等具有代 表性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明代对京杭运河的治理 明太祖朱元璋初建明朝之始,经过多方酝酿,最后定都应天( 即 南京) 。来江浙富庶,具有长江三角洲大谷仓,并且还是纺织业、 盐业中心,应天是这些物资集散地,即所谓“财赋出于东南,而江 陵为其会”( 丘浚大学衍义补都邑之建) 。再者应天紧依运道极为 畅通的长江,江南河网密布,淮河顺畅,漕运极为便利。以至“江 西、湖广之粟浮江直下;浙西、吴中( 苏南) 之粟,由转运河( 吴 越运河) ;凤、泗之粟,浮淮:河南、山东之粟下黄河”,【3 】均可运 达京师或其它指定地点。而北方因屯田兴盛,又可由海运转漕,故 起初京杭大运河固有的重要作用未能完全显现,也就没有引起国家 的高度重视。然而自成祖迁都北京之后,中国的政治中心与军事中 心北移,加之京师官僚机构的不断扩大,居民渐多,京师卫军也不 断加强,所需费饷骤增。而经济重心却在江南,倭寇又开始于沿海 作乱,北方屯田也渐趋破坏,所以京杭运河对明王朝的兴衰存亡显 得至关重要,自此不仅受到明政府高度重视,而且还得到了明政府 动用大批人力、物力进行有效整治和管理。 明代大运河“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4 】大体 可分为通惠河、卫河、会通河、黄淮运河、江淮运河、江南运河几 大段。其中通惠河道里不长,卫河仍较顺畅,江南运河与较多渠河 相沟通,对漕运影响不大。因此明代治理运河重在会通河,、黄淮运 道、江淮运道三段。 ( 一) 会通河的疏浚、引源蓄泄工程营建 明代大运河依袭元代旧道,北部主道会通河,于元泰定二年开 凿而成,且岸狭水浅,勿通大船。其“北至临源,与卫河会;南出 茶城口,与黄河会,资汶、洗、泗水及山东泉源。” 5 1 所处地段水资 源缺乏。当时为了解决这一河段的水源问题,元政府曾于埋城( 山 东宁阳县北3 0 里) 筑有土坝。遏汶水分流,使其一股南入泗水支流 的洗河,因所选择的分水点欠妥,未达到预计的济运目的。元末因 政局动荡,会通河荒废。明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 河南原阳县 西北) ,洪水由安山湖而东溢,完全将会通河淤塞。“永乐四年,成 祖命平江伯陈逭董漕运,一仍由海,而一则浮淮入河,至扬武陆挽 百七十里,抵卫辉,浮于卫,所谓陆海兼运者也。海运多险,陆挽 也艰。”【6 】故此屡有言开河便者。永乐九年二月,济宁同知潘叔正又 上疏言:“会通河道四百五十余里,其淤塞者三分之一,浚而通之, 非惟山东之民免转输之劳,实国家无穷之利。”【刀明政府从其言,乃 “命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浚会通河。” 8 1 宋礼到任后, 经过实地考察,深知“会通之源,必资汶水。”【9 】元代所建的埋城坝 ( 位于今山东宁阳县北的大汶河上) ,目的是为了有控制地引汶水入 洗水,至济宁合泗、沂二水于会源闸,经南北分流以济运。但此时 埕城坝己荒废,而且该坝引汶水至济宁会源闸分流处的位置偏低, 以至运道之水向北是逆流引水,不能有效供给向北逆向至南旺再顺 向流至临清的会通河水源。恰逢当地有位老人白英,熟谙当地地形, 又具治水方略,他向宋礼献策:“南旺( 会通河中部) 地耸,盍分水 焉,弟勿令汶南注洗河,北倾坎河,导使趋南旺。南九十里流于天 井( 闸) :北百八十里流于张秋,楼船可济也。” 1 0 1 所谓“南旺者, 南北之脊也。自左而南,距济宁九十里,合沂、泗以济:自右而北 距临清三百余里,无他水,独赖汶。”i n 宋礼遂依其“南旺导汶之策”, 于宁阳之北的洗河上筑埕城坝,以截住汶水入洗河的旧路,不至南 入黄趋海;于坎河之西汶河上筑戴村坝,以截堵汶水,不使它北流 入大清河而赴海;并自戴村坝,开凿了一条百余里的新渠( 南旺引 水渠) 通南旺湖。从而使西南流向的汶水由黑马沟至汶上南旺口一 分为二,北达临清,南通济宁,“决其水,南北皆注。”【1 2 】然南旺地 势高耸,有南北“水脊”之称,“( 往) 北至临清地降9 0 尺:( 往) 南至沽头( 今江苏沛县境内) 地降1 1 6 尺。” 1 3 1 如此大的落差,虽有 汶水可资,还是难以保障该段运道适宜的航运水量。为了保证该河 道有充足水量,使过往漕舟顺利通行。一方面,陈碹协力于运道以 东,利用当地客斯特地形泉水储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发山中泉水, 加以疏导,汇入汶水,以接济会通河。另一方面,宋礼创造性地实 施了“相地置闸,以时蓄泄”的措施,自南旺向北至临清的水流上 建闸十七座而达卫河;循南达徐州的水流上立闸二十座抵黄河,以 资启闲,有效控制水量。与此同时,宋礼还“于汶上、东平、济宁、 沛县并湖地设水柜、陡门。在漕河( 即会通河) 西者日水柜,东者 日斗门,柜以蓄泉,门以泄涨。”【h 】所谓水柜,即蓄水池也。对此记 述,笔者认为有不妥之处。因为清代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4 6 二 部一水柜有言:“夫漕河故资泉水,而地形东高西低,非有湖为之 积潴则涸,故漕( 河) 以东皆有水柜;非有湖为之宣泄则溃,故漕 ( 河) 以西皆有水壑。”按当地地形东高西低的状况,应是于漕河东 立水柜,以资东部汇流的泉水;于漕河西设水壑( 纳水地) 以泄洪, 较为合理。而斗门于水柜、水壑皆可设,运河两边堤岸也可设。然 前述:“门以泄涨”,斗门应设于运河西堤岸才合理,而非于东岸。 况且明史河渠志又载:“漕河资泉水,而地形东高西下,非湖 潴之则涸,故漕河以东皆有水柜;非湖泄之则溃,故漕河以西皆有 壑。” 1 5 1 与孙承泽所述同。故笔者认为“在漕河西者日水柜”,不妥, 应是记述错误,水柜应在漕河东。宋礼在“南旺导汶”,立闸、建柜 的同时,还开辟了一条从汶上袁家口至寿张沙湾接旧河的新渠,旨 在裁弯取直,并且“疏东平东境沙河淤沙三里,筑堰障之,合马常 ( 或场) 泊之流入会通济运。” 1 6 1 在巩戴村坝之时,宋礼等还合理利 用了坎河作沙坝。“以备分泄汶水入海。” 1 7 】经过这一系列精心、妥 善营建,会通河不仅全线贯通,且引源、蓄水、泄洪等关键工程都 得到较好解决。以至“从徐州至临清,几九百里,过浅船约万艘, 载约四百石,粮约四百万石,若涉虚然。”【1 8 】 ( 二) 明运河淮南段的治理 明代京杭运河淮南段,又日湖漕,指的是由淮安( 淮河南) 到 扬州( 长江北) 的这段运道。本为古代邗沟,因地势地洼,湖泊连 亘,运河有相当一部分穿湖而过,迄宋朝始筑堤分离。明朝在陈碹 主持下,对其进行了有效治理。宋礼治罢会通河,漕运大通。“朝廷 遂议罢海运,仍以碹董漕运。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两百万石, 寝至五百万石,国用以饶。”【1 9 】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 逾淮( 淮河) 达清河( 城镇) ,劳费甚钜。”1 2 0 所谓“过坝”,即指过 “仁、义”二坝。“仁、义二坝在( 淮安城) 东门外东北,而礼、智、 信三坝在西门外西北,皆自城南引水抵坝口,其外即淮河。”【2 t 】然而 “清江浦,直淮城西,永乐二年尝一修闸。其口淤塞,则漕船由二 坝( 仁、义) 、官民商船由三坝( 礼、智、信) 入淮,挽输甚劳若。” 田】针对此,陈碹访当地老人得悉:“淮城西管家湖西北,距淮河鸭陈 口仅二十里,与清江口相值,宜凿为河,引湖水通漕。” 2 3 1 实际上这 一宜凿为河的地段,是宋代乔维岳曾开凿的沙河旧道。陈碹乃率军 民循其旧迹凿清江浦渠二十里,“导水由淮安城西管家湖入鸭陈口达 淮。”1 2 4 1 并沿之置移风、清江、福兴、新北四闸,派专人掌管,以时 启闭,严格控制非漕运之船入渠。这样江南漕舟北上由此直接入淮, 免除了陆挽盘坝之苦。在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之后,陈碹又“缘西湖 筑堤亘十里以引舟”,并“疏浚仪真、瓜州河以通江湖”,“开泰州白 塔河以达大江。筑高邮河堤,堤内凿渠四十里,”1 2 5 】避风涛之险。久 之又“筑宝应、汜光、白马诸湖堤( 用作纤道) ,堤皆置涵洞,互相 灌注。”【2 6 】自是漕运大通,而海运俱废。然对于淮南运河的治理,除 陈碹筹划经营外,其后弘治年间,户部侍郎白昂于高邮湖旁开高邮 月河,名“康济河”,南起露筋,北达界首,全长十八公里,旨在避 高邮新开湖,甓社湖之险。万历十二年,漕抚王延瞻又开宝应月河, 日“弘济河”,自宝应南门外抵新镇,全长十八公里,用来避汜光湖 之险。万历二十八年,总河刘东星又开邵伯月河九公里,界首月河 一千八百余丈,用以避邵阳湖及津湖之险。至此,淮南运河完全独 立于高邮、宝应等湖群之外,成为一条南北直通的运道。然对淮南 运河整治,功绩最大的则是陈碹,即所谓“宋礼之功在会通,陈碹 之功在淮南。” 2 7 1 而且,陈碹在主持整治淮南运河期间,还另疏浚了 徐州到济宁的运河;筑沛县刁阳湖、济宁南旺湖长堤;平徐州之南 运河必经的吕梁险洪。 2 8 1 吕梁洪地陡水急,历代漕运于此多难。宣 德七年,陈碹经过仔细堪查,于旧洪西岸别凿了一条深二丈、宽五 丈、长四十里的水渠,立二闸,蓄水通漕。1 2 9 1 为了保障北上的漕运 顺利通行,陈碹又在从淮安到临清的运道上,相水势建闸四十七座, 以资启闭,维护漕运的适宜水量;并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及 徐州、临清、通州皆置仓,以便转输。”1 3 0 1 考虑到漕舟搁浅的意外, 他特地“从淮安到通州( 沿途) 置舍五百六十八所,( 每) 舍置卒, 导舟避浅,”【3 ,】此即所谓“立浅浦”;又“沿着河堤凿井、植树,方 便行人。”瞰1 其所规划,缜密远虑。百姓因其浚河功劳卓著,受益良 多,乃于清河县立祠以俟祭拜。正统时,朝廷“还命有司春秋致祭。” 3 3 1 ( 三) 黄淮运道的治理 1 、借黄济运 明代大运河中段,即由徐州至淮安五百余里必须借黄河作运道。 其上自“茶城与会通河会,下至清口与淮河会。其道有三:中路曰 浊河,北路曰银河,南路日符离河。南近陵( 即朱元璋祖坟,在古 汹州,今泗洪县境,已沦入洪泽湖内) ,北近运( 河) ,惟中路去陵 远,于运有济。( 然) 河流迁徙无常,上流苦溃,下流苦淤。运道自 南而北,出清口,经桃( 源) 、宿( 迁) ,溯二洪( 徐州、吕梁二洪) 入镇口( 徐州北,运河入黄河口门之一) ,涉险五百余里”。 3 4 1 故此, 该段是明代京杭大运河中最难治理的一段,不仅河道迁徙无常,而 且还得保障朱家皇陵( 风阳) 和祖陵不遭损毁。自朱棣迁都北京后, 明朝强调治河必须遵守二大原则。一要保证南北大运河畅通,转漕 顺利;二要维护皇陵和祖陵的安全。就当时黄河形势而言,如黄河 在徐州以上南决夺涡、颖入淮,徐州至淮阴间的运河就短缺水源, 且造成淮水因来水骤涨下泄不畅而决溢,威胁皇陵和祖陵安全;然 而,如果黄河北决沙湾,挟汶水由大清河入海,那么大清河以北资 汶水为源的会通河就有干涸的危险;而最为理想的走势是由金乡、 鱼台一带汇入运河,既可按济山东运河南段,又能保障徐州以下河 道流量,且不危及朱家皇陵、祖陵的安全。 3 5 1 此即以上所说的中路 浊河。 永乐八年秋,黄河决开封,毁城二百多丈,民房被冲没一万四 千多户,田被淹七千五百万顷。成祖特遣侍郎张信前往视察。张信 了解到“祥符鱼王口到中滦以下二十余里,有旧黄河岸,与今河面 平,浚而通之,使循故道,则水势可杀”。 3 6 1 此故道为洪武元年,因 军事需要,于鱼台塌场口( 今鱼台县北) 引自曹州双河口决出的黄 河水入泗的河道。亦即上述最理想的走势。成祖乃发民丁十万,命 兴安伯徐亨、工部侍郎蒋廷瓒偕刑部侍郎金纯前往治之。金纯等协 力“疏浚鱼王口( 今开封市城北) 黄河故道。自开封北引黄河 水达郓城,入塌场( 黄河决水经鱼台东注入会通河之处) ,出谷亭北 千里为永通、广运二闸。” 3 7 1 次年秋,“河复故道,自封丘金龙口, 下鱼台塌场,会汶水,经徐( 州) 、吕( 梁) 二洪南入于淮。是时, 会通河已开,黄河与之合,漕道大通,遂议罢海运,而河南水患亦 稍息”。 3 a l 经过金纯治理,不仅达到了借黄济运的目的,且保证了徐 州以下航运水量。这是明代最先采取的借黄济运举措。第二次有效 借黄济运的经营是在景泰年间,由徐有贞主持。黄河自正统十三年 改道分成二股:一股由荥泽南流入项城;一股由新乡八柳树北流, 入张秋、沙湾,坏会通河运道。这直接关系到明朝漕运大计,朝廷 先后派数人前往治理,历七载皆无功。景泰三年,群臣共推举徐有 贞负责治理。徐有贞到任后,首先要解决的是恢复运道问题。他援 引古人治水经验,结合实际地提出治沙湾决、恢复运道的具体步骤, 即“请先疏其水,水势平,乃治其决,决止乃浚其淤。因为之防, 以时节宣,俾无溢涸之患。”【3 9 1 既而又上治河三策:“一置水闸门。 置闸门于水,而实其底,令高常水五尺。小则拘之以济运,大则疏 之使趋海,则有通流之利,无堙塞之患矣。二开分水河。凡水势大 者宜分,小者宜合。今黄河势大恒冲决,运河势小恒干浅,必分黄 水合运河则有利无害”。【4 0 】故此,他请求“于黄河可分之地开广济 河一道,下穿濮阳、博陵及旧沙河二十余里,上连东西影塘及小岭 等地又数十余里”。 4 1 1 他选择该条路线开广济河的理由是:“其内则 有古大金堤可倚以为固;其外有八百里梁山泊可恃以为泄。至新置 二闸亦颇坚牢,可以宣节,使黄河水大不至泛溢为害,小亦不至于 浅以阻漕运。”吲第三策是挑深运河。该建议得到景帝批准。徐有贞 乃亲自实地考察,相度地形水势,根据黄河经常北决张秋运河的趋 势,因势利导,主持开凿了起自张秋运河,向西南经由范、濮、濮 阳、滑等州县,西接河、沁交会处的广济渠( 东段大致为今豫鲁交 界的金堤河) ,且分段置闸,控制黄河分出的水流以接济运河。徐有 贞开凿广济渠的主要目的在于济运,然而该渠分流河水,对黄河大 水时减轻分水口以下黄河的压力,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与此 同时,他还“修旧堤决口,自临清抵济宁各置减水闸,水患息平。” 4 3 】经过徐有贞一系列的精心治理“沙湾之决垂十年,至是( 景泰六 年) 始塞。自此河水北出济漕,而阿、鄄、曹、郓间田出沮洳 者,百数十万顷。”【删不过徐有贞治河的主要宗旨在于借黄济运,而 对黄河本身并没有进行什么根本有效治理。以至此后,开封一带频 有缺口发生,最后导致弘治二年五月黄河于河南境内大决,溃张秋 运河。其后治河者,又采取控黄保运的举措。 2 、控黄保运 弘治三年,白昂受命整治河患,他主要以控黄保运为指导思想。 在黄河北岸从阳武经封丘、祥符、兰阳、仪封至曹县筑一条长堤( 即 今黄河北岸大堤前身) ,以防河水北决冲张秋运河,并筑塞决口三十 六处,且疏浚入濉、入颖、入运诸道以分洪,又于山东、河北境内 大运河上修复古堤,增开减水支渠,使“水患稍息”。然白昂治河主 要目的是控黄保运,并非依据黄河本身的河性及其规律,且又昧于 地理形势,缺乏调查研究,以至未能从根本上治愈河患。而黄河与 运河关系错综复杂,河患必坏运,故此漕患也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 决。在白昂治河后不到二年,黄河又北决泛滥,冲及运河,为患漕 运。弘治七年,刘大夏奉命主持治理河漕,且遵孝宗旨“移文总督 漕运、巡河、管河等官约会,自济宁循会通河一带,至于临清,相 视今年漕船往来。多方设法,必使粮运通行,不至过期,以失岁额。 粮运既通,方可溯流寻源,按视地势,商度工用,以旎疏塞之方, 以为经久之计。必使役不再兴,河流循轨,国计不亏。其勉之 慎之。”【4 5 】由此可见,统治阶级是不顾及百姓生死的,只要能维持统 治即可。所以刘大夏治河指导思想亦与白昂无异,以确保漕运畅通 为首要任务。他首先于张秋被河水冲决口的西南开月河三里许,连 接运河决口的上下游,以通漕舟。既而疏浚干流汴道及入涡、入颖、 入濉分流,缓减了黄河汹涌的水势,再堵塞好张秋决口,暂保运河 畅通。正如帝谕所日:“必使粮运通行,粮运既通,方可溯流寻 源,按视地势,商度工用,以施疏塞之方”。m 次年,刘大夏又依 势塞黄陵冈、荆隆口( 金龙d ) 七处。因“黄陵冈居安平镇之上流, 其广九十余丈;荆隆等口又居黄陵冈之上流,其广四百三十余丈, 河流至此宽漫奔放,皆喉襟要地”。【4 7 】这样黄河上流河势复归兰阳、 考城,流经归德、徐州、宿迁会淮东注于海。然而刘大夏治河的主 要成就在于循黄河千流北岸从胙城历滑县、长垣、东明,经曹州( 治 今菏泽) 、曹县、虞城抵徐州筑了一道三百六十里的长堤,名为太行 堤( 即防河的外堤) ;又于外堤之内,自于家店( 位于今封丘荆隆口 西于店) 历荆隆口、铜瓦厢、陈桥抵小宋集( 今兰考东北宋集) 筑 了一道一百六十里的内堤,作为黄河北岸两条坚固防线。h 8 】“大小 二堤相翼,而石坝俱培筑坚厚,渍决之患于是息矣”。【4 9 】经过刘大夏 的这番治理,并及自昂又开康济月河( 即高邮复河) 相佐,“漕河上 下无大患者二十余年”。 明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引黄济运或控黄保运,几乎无什么 大的作为,唯有到后期潘季驯才作出卓越的成绩,以至获得“功不 在礼( 即宋礼) 下”的褒扬。潘季驯,嘉靖进士,曾四任总河,堪 称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水利专家。他不仅于实践中,控黄保漕,息 河患保民安作出显著贡献,而且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治水理论, 是明代唯一主张和实践河、漕综合治理的名臣。自永乐迁都北京后, 治河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运转漕。其初,因河南、山东段决溢频仍, 所以当时对本河段的治理主要着眼于固定河道。一来防止黄河北决 冲及会通河;二者确保徐州以下河段有足够的水源,以通漕运。经 弘治年间刘大夏筑太行内外二堤,嘉靖年间继又堵塞南岸分流水口, “南流故道始尽塞”。 5 1 】到万历时,北岸从武陟詹家店抵砀山、沛县; 南岸自荥泽至虞城,各有长堤道。河道基本固定,“全河尽出徐、 邳,夺泗入淮”。【5 2 】黄河于道固定后,有利于河床泥沙淤积堆高,以 至日积月累,水流地上。至隆庆时,由于河床淤沙下移,决溢多集 中在徐州到淮阴段,因此,河工的重点已“不在山东、河南、丰沛, 而专在徐、邳”。【】这也是潘季驯治河的重点所在。其所欲解决的关 键问题,是河床淤沙抬高阻塞河道。针对此,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塞 决筑堤,束水攻沙”【堋正确方略,并附诸实践。于本河段内,他大 筑缕堤、遥堤、滚水坝、减水坝,以缕堤束其流,以遥堤宽其势, 以滚水坝泄其怒,以减水坝控其量。t 5 5 又增修高家堰,抬高洪泽湖 水位,逼淮( 河) 注黄( 河) ,以清刷浊。与此同时,他还“于砀山、 丰县界上建邵家口大坝,遏断秦沟旧道,使黄河专走崔家口以下新 河”。1 5 6 正所谓:“一岁之间,( 黄、淮) 两河归正,沙刷水深,海口 大辟,田庐尽复,流移归业,禾黍颇登,国计无阻,而民生亦赖矣。” f 5 7 j 就潘季驯所治的运河,清人多有褒扬,可见其影响之大,董恂称: “自瓜、仪至淮安,则资于湖;自淮安至徐州镇口闸,则资于河; 自镇口至临清,则资于汶、泗。河、济洞洞之水,患在涝:汶、泗 涓涓之流,患在涸。固其堤,使之可捍;深其渠,使之可容,此治 涝之法也。湖以蓄之,使不匮;闸以节之,使为继,此治涸之法也。” f 5 8 】纪昀进一步赞道:“( 明代治漕) 论者多欲别开运道,或欲如元时 行海运,或欲开胶莱由马家湾通海道,或欲复老黄河故道,皆类虚 言,不可施用。惟潘季驯专主保高堰,束淮水,以刷黄流,实为不 易论。” 5 9 】综观其治河影响,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经其所治, 奠定了其后近三百年黄河下游河道的基础;“束水攻沙”的治河 原则,为后世治河者奉为良方,在防洪和调整河床方面确实起过不 同凡响作用;其所创造的缕堤、遥堤、月堤、格堤、减水坝,都 为后世所袭用。 6 0 1 潘季驯治河的积极成绩,尤其是其富有创造性的 治水方法和理论,无疑值得充分肯定。然而他的治河理论和实践, 也存在若干不足。如他只注意黄河下游河道的治理,对整个黄河流 域却缺乏综合考虑:在下游河道治理中,他只知一昧筑堤,对象疏 浚河道、必要时分水等措施完全予以否定,以至万历以后乃至清代 的河臣们,机械照搬,单纯地猛加河堤,造成河床越来越高水流地 上的恶果。实际上,在潘季驯治河之时,徐、邳、泗三州及宿迁、 桃源( 今河阳) 、清河三县境内河床都已高于地面。其后徐州城几与 城外河堤齐。徐州治城“卑如釜底”。 6 他的另外一项治水工程高 家堰的修筑,后来也产生了不小的消极影响。其初,筑高家堰的目 的是为了抬高洪泽湖水位,逼淮注黄,以清刷浊。然“黄强淮弱”, 淮水终究未能敌过黄水,不时倒灌,决破高家堰,以至1 6 世纪以后, 里下河地区常年被淹。 ( 四) 明后期徐州附近运道三次改道工程营建,即所谓“黄 运分立” 自刘大夏筑太行内外二堤,堵塞了易决的荆隆口、黄陵冈以后, 黄河北决基本被控制,会通河北段受到黄河的威胁缓解了。但会通 河南段,特别是徐州至沛县间,受到黄河威胁增大,经常因徐,- i l 段 河北决而被冲。为解决该段运道的难题,在明后期,经过对此前治 河经验的认真总结和多方努力,最后采取了以开新运道( 南阳新河、 河、洳河、通济新渠) 形式,方得以解决。明前期营建的会通河, 自南阳镇沿着昭阳湖西岸历沛县西北而东南抵留城。这一带因地势 低洼,且近黄河,而黄河于单( 县) 、丰( 县) 、沛( 县) 一带又易 决口。决口时,直视低洼之地,运道常被冲没,并“泥沙易集”。 6 2 “世宗初,河数坏漕”。 6 3 为解决会通河自南阳达留城运道所遭受 的这一严重威胁,嘉靖六年,尚书李承勋建议:“于昭阳湖左( 即东, 也就是会通河南段经过之地) 别开一河,引诸泉为运道,自留城沙 河为尤便”。 6 4 因遭反对而未果。翌年总河御史盛应期提出类似建 议:“请于昭阳湖南凿新河,自汪家口南出留城口,长百四十里,刻 期六月毕工”。( 6 5 1 然而“工未半,而应期罢去,役遂已”。e b 6 事隔三 十余年,即嘉靖四十四年,“河大决沛县,漫昭阳湖,由沙河至二洪 ( 徐、吕) ,浩渺无际,运道淤塞百余里。督理河漕尚书朱衡循览盛 应期所凿新河遗迹,请开南阳,留城上下”。 6 7 其议遭到总河都御 史潘季训的反对。朱衡认为“是河直秦沟,有所束隘。伏秋黄水盛, 昭阳受之,不为壑也”,【6 8 3 乃坚持开浚,并亲自监督,对不从命者 严惩。加之,给事中何起鸣经过勘查回来后,也奏称:“新河多旧堤 高埠,黄水难侵,浚而通之,运道必利”。 6 9 1 最后,世宗采纳了朱 衡的意见。朱衡遂寻三十年前盛应期所开旧道,开新河,至隆庆元 年竣工。新河在j 日河( 南会通河) 东三十里,“自留城而北,经马家 桥、西柳庄、满家桥、夏镇、杨庄、殊梅、利建七闸,至南阳闸合 旧河,凡百四十里有奇”。 7 0 1 为保障新河的航运水量,又“引点鱼 诸泉及薛河、沙河注其中,而设坝于三河之口,筑马家桥堤,遏黄 水入秦沟,运道乃大通”。m 然而,朱衡未考虑到点鱼口山洪暴涨 时会给新河带来的威胁,以至缺乏分泄工程。不久,山洪爆发,冲 毁新河漕船数百。朱衡又“自东邵开支河三道以分泄之,又开支河 于东邵之上,历东沧桥,以达百中桥,凿豸里沟诸处为渠,使水入 赤山湖,由之以归吕孟湖,下境山而去。” 7 2 至此,南阳新河( 因 其经过夏镇,又日夏镇新河) 才正式告成。“( 漕) 舟行日可百余, 夫役漫无事事。” 7 3 3 这是徐州附近运河第一次大改道。成功地避免 了黄河侵淤运道的威胁,保障了漕船北上的畅通。 南阳新河的开凿,使南阳到留城的运道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 留城以下运道受黄患威胁仍然很大。“隆庆三年七月,河决沛县,茶 城( 留城到徐州中段) 淤塞,粮艘二千余皆阻邳州。” 7 4 1 两年后,“河 复决邳州王家口,损漕船运军千计,没粮四十万余石。” 7 明明 政府对运河几乎失去信心,海运之议纷起。河总翁大立乃建议辟洳 河,“置黄河度外,庶为永图”。 7 6 1 然洳河工程浩大,所经之线,地 貌复杂,加之运道时有修缮复通,故开洳河之议屡建屡有反对,甚 而有人主张“治洳河策,宜永罢之。” 7 7 以至开洳河之议迟迟未能 付诸实践。万历年间,河水北决坏漕运日益严重,河臣无力可济, 开洳河之议益甚。最后在神宗支持下,得以付诸实施。“( 万历) 三 十二年,总河侍郎李化龙大开洳河,自直河至李家港二百六十余里, 尽避黄河之险。然化龙忧去,总河侍郎曹时聘终其事。运道由 此大通”。 7 8 至此,洳河乃大功告成,避开了原自直河口溯黄河而 上至徐州段百余里的黄河风涛。以至当年八月漕舟三分之二过洳河, 仅三分之一借黄河旧道,徐州借黄运道渐渐被废弃。这是徐州附近 运道的第二次大改道。天启年间,漕储参政朱国盛又在洳河以下开 凿了“通济新渠”,“上自邳州直河口东岸的马颊口,下达宿迁骆马 湖,由董口入黄,全长五十七里”。 7 9 然而,该段运道完全脱 离黄河自成一体,则完成于清代康熙二十五年间靳辅所开“中河”。 它“上自骆马湖,历宿迁、桃源( 今泗阳西南) 至清可( 今淮阴西 淮河北岸) 仲家庄出口。”旧刨 综上所述,几乎有明一代,倾力治理京杭大运河,以保障漕运 畅通。虽此缮彼患,但总的来说还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明运河治理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有明一代倾力治理京杭大运河,目的是为了保障漕运畅通,但 客观上对农业产生了较大影响。 南北走向,盖三千余里的明之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途经湖 泊、沟渠、河流无数,在治理过程中必然涉及相关河流、湖泊、沟 渠水利兴修。最突出的是河漕治理。明前期,黄河于原阳、封丘一 带决溢频仍,不仅泛滥成灾,且北冲张秋运道。明朝自朱棣迁都北 京,“倚漕为命矣”! 8 1 漕运不可一岁不通。所以对危及运道的黄河 治理尤急。如永乐九年,河臣金纯等修“浚鱼王口黄河故道”,【8 副 目的为了通漕,然而也带来“河南水患亦稍息” 8 3 7 的农业效应。景 泰年间,因河决沙湾七载,徐有贞受命治河,开凿广济渠,使“黄 河水大不至于泛滥为害,小亦不至于干浅以阻漕运。”( 8 钉他又“修 旧堤决口,自临清抵济宁,各置水闸,水患悉平。” 8 5 3 既保漕运又免 患农。经徐有贞治理,“沙湾之决垂十年,至是始塞。亦会黄河南流 入淮。自此河水北出济漕,而阿、鄄、曹、郓间田出沮洳者,百数 十万顷。” 8 6 此因治漕,给农业带来的收益非同寻常。弘治年间,刘 大夏治河,塞黄陵冈、荆隆口、筑太行堤,使“漕河上下无大患者 二十余年。” 8 7 3 经刘大夏筑太行堤,嘉靖时继又堵塞南岸分流水口,河道基本 固定,水患大减,给两岸农业带来暂时安宁局面。然月积年累,泥 沙淤堆河床,且下移,徐州至淮阴段又相继告急。大河两岸屡遭河 水之患,对当地农业造成极大破坏。明政府担忧漕运,不得不从快 倾力治理,每次多多少少都能取得些收效。尤其是河臣潘季驯,创 造性采取“束水攻沙”策略,效果较为显著,以至“一岁之间,( 黄、 淮) 两河归正,沙刷水深,海口大辟,田庐尽复,流移归业,禾黍 颇登,国计无阻,而民生亦赖矣。” 8 8 以上是明政府医治漕患而给 农业水利带来积极影响的个别事例。然有明一代治河、治漕息息相 关,治漕给农业带来的积极作用远非仅此。由于运河得到较好的治 理,漕运便利,不仅一些陆运挽输等艰难问题被解决,而且明政府 也因此一度变民运为官运,使百姓就近卫所输粮,极大减轻了有漕 省份百姓的负担。并“勿夺农时”。 明代在长期的治漕、治河实践中,积累了相当治水经验,且富 于创新,不仅丰富了古代治水理论,面且为其后世治水提供了宝贵 精神财富。这些都是明运河积极历史作用的反映。然而,明代大力 治理京杭运河的宗旨是保障漕运,故其治漕、治河综合效益不在主 要考虑之列。就如孝宗敕谕刘大夏所言:“古之治河,只是除民害; 今日治河,乃是恐妨运道,致误国计,其所关系,益非细故,” b 9 j 必当以治漕为先。加之当时地质、地理、水利知识的局限,不少营 建欠缺合理性。如明代在治理河漕( 即运河借黄的段落) 时,为防 止黄河北决,冲毁运道,不顾“逆河之性”,强使黄河南流,于弘治 年问堵塞黄河黄陵等决口,且又于其北岸筑太行堤,引东流河水经 徐州南流入淮,不仅造成黄河南决,泛滥成灾,且给淮河也带来巨 大压力。淮河在从淮阴到海的河床本来深广,且水清泥少,通流甚 为顺畅,因明代在治理河漕时,采取了不合理策略,使河、淮并槽, 黄河带来的泥沙大量淤塞于淮河河床,以至水流地上,下游不畅, 在淮水中上游造成严重水灾,泛滥不己。潘季驯治河时,为了抬高 洪泽湖水位,逼淮注黄,以清刷浊,大筑高家堰,结果因淮弱黄强, 淮水终究敌不过黄水,不时倒灌,决破高家堰,以至十六世纪以后, 里下河地区已成了常年灾区。再者,明政府为保障运河水源,严禁 有关地区百姓,引运河沿线支流的河水灌田,一味引水济运,以至 造成华北等广大地区许多河道、沟渠缺水、干涸,使黄河流域农业 的衰落雪上加霜。至于运河本身之水,除了汛期排放泄洪外,更是 严禁外放灌溉田亩的。明政府为了保障转漕顺利,不惜斥巨资,动 用大量入力、物力治理运河,且于运河管理上也花费相当人力、物 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百姓的负担,同时使农民耕作时间也得 不到保障。运河通畅,转漕便利,统治阶级为满足自己奢欲,越加 大肆搜刮东南财富,以至造成最为富裕的江浙地区缺粮外调的不正 常现象发生。同时明初以来在北方实行的有效屯田也随之荒废。这 些都是明运河治理给农业带来的消极影响。 明运河所承担的漕运重任 成祖初迁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挽,参以海运。后因陆挽劳 民,海运抗于倭寇、漂溺于风浪,乃命尚书宋礼疏浚会通河,历时 半年功成。继之陈碹又疏浚淮南运河,旋即海陆并罢,专事河( 运 河) 运。由此,南北粮食的运输,几乎全依运河。运河成为关系朱 明王朝兴衰存亡的命脉。这一点依其历年漕运粮额是不难明见的。 据明史记载:“自浚会通河( 永乐十三年) ,帝命都督贾义、 尚书宋礼以舟师运。礼以海船大者千石,工窳辄败,乃造浅船( 运 河船) 五百艘,运淮、扬、徐、兖粮百万,以当海运之数。” 9 0 l 继之, 陈碹主持漕运,“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二百万石,寝至五百万石, 国用以饶。”【9 1 】注:明史食货志称造浅船颇增至三千余艘。】 根据这一记载可推得,永乐十三年以后至十九年期间,每年运河漕 运粮额在2 0 0 万石到5 0 0 万石之间。永乐十九年至弘治初,近百年 里,运河的历年官粮运额可参见陈正祥先生所列图表。 明代前中期的漕运( 每隔五年) f 9 2 j 永乐十九年( 1 4 2 1 )3 ,5 4 3 ,1 9 4 石 宣德元年( 1 4 2 6 )2 ,3 9 9 ,9 9 7 石 l 宣德六年( 1 4 3 1 )5 ,4 8 8 ,8 0 0 石 l 【正统元年( 1 4 3 6 )4 ,5 0 0 ,0 0 0 石 i 1 正统六年( 1 4 4 1 )4 ,2 0 0 ,0 0 0 石 i 正统十一年( 1 4 4 6 )4 ,3 0 0 ,0 0 0 石 j 景泰二年( 1 4 5 1 )4 ,2 3 5 ,0 0 0 石 l 景泰七年( 1 4 5 6 )4 ,4 3 7 ,0 0 0 石 l i 天顺五年( 1 4 6 1 )4 ,3 5 0 ,0 0 0 石 i 成化二年( 1 4 6 6 )3 ,3 5 0 ,0 0 0 石 j 成化七年( 1 4 7 1 )3 ,3 5 0 ,0 0 0 石 i 成化十二年( 1 4 7 6 )3 ,7 0 0 ,0 0 0 石 f 成化十七年( 1 4 8 t )3 ,7 0 0 ,0 0 0 石 【成化二十二年( 1 4 8 6 )3 ,7 0 0 ,0 0 0 石 f 弘治四年( 1 4 9 1 )4 ,0 0 0 ,0 0 0 石 这是相隔五年的统计数,然其间据有关资料,确切记载的有宣 德四年为6 ,4 4 0 ,0 0 0 石,成化八年以后为4 ,0 0 0 ,0 0 0 石。从弘治元 年( 1 4 8 8 ) 到正德十六年( 1 5 2 1 ) ,大运河每年规定运粮4 0 0 万石 9 3 。 且又有江南常( 州) 、苏( j f t f ) 、松( 江) 、嘉( 兴 、湖州自粮十八 万八百六十余石,山东、河南粟米豆麦又若干石,这是一种每年需 单独解运进京的粮食,不在4 0 0 百万石之例。f 9 4 由此可悉,从成祖 正式定都北京起,至正德末的百年间,运河平均每年运粮额为4 0 0 万石左右。至于从嘉靖到明末的百余年时间里,有关资料虽没有确 切的历年漕粮额记载,但有资料显示漕运粮额明显不如嘉靖以前。 究其原因来是漕政日渐废驰:再者江南经济大为转型,粮食生产 相对减少,其它商品生产益旺,尤其是棉织业和丝织业。其时,正 粮相当部分以折色征收,“以致到万历三十年,漕运抵京仅一百三十 八万石”。 9 朝以上数字足以说明明运河对当时政治、经济关系的重 要性。 此外,从明代运军及漕船规模也可窥见运河所承担官粮运输的 大体状况。史载:“运船之数,永乐至景泰,大小无定,为数至多。 天顺以后,定船万一千七百七十,官军十二万人。每船受正耗 米四百七十二石。其后船数缺少,一船受米七八百石。” 9 6 1 明代自 永乐迁都北京,倾心治理运河,并罢海运。政府为保证江南赋税按 期、按量运抵北京,不仅对百姓严加督办,还以驻守运河沿线卫所 军担当漕运。他们直属于中央漕司,分隶于十二总。按规定,每总 率官军万人,运粮3 0 万石,分属十二总漕船总数一万一千七百七十。 然而,至明中后期,因官府腐败,漕运官军克扣、贪赃,沿途贩卖、 贩买以图私利,造成漕粮短缺,运期延误,政府只得以漕粮改折加 以应付。故此,每年实运的漕船数是有所变动的。以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