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摘 要 东北沦陷区文学, 经过研究者近 30 年的研究和挖掘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 对于部分作家的个案研究还嫌不足, 尤其是沦陷时期有过突出创作成就但后来遭受非 公正待遇的作家。如此,对他们作品的挖掘和研究就更显迫切和富有意义。袁犀显然 在此之列。 本文的总体思路是从历时性的角度对作者袁犀的现代小说进行总体观照,并分别 对每个时期的作品特点进行文本细读和深入挖掘,最后指出作者现代小说的审美特 征。 全文共分为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将视野集中于作者在东北沦陷时期的创 作,从三个方面来对这一时期的创作进行分析,分别是对社会底层民众的集体透视、 地域民众性格的典型呈现以及对作者富有特点的“出走”模式的分析,并总体揭示出 这一时期袁犀创作对当时“乡土文学”理论的实践和开拓;第二章主要将视野集中于 作者在华北沦陷区小说的创作,主要对其长篇小说贝壳和其续篇面纱进行文 本分析,指出作者此段时间创作倾向与风格的变化,将创作对象集中于对普通民众心 理变迁的形而上沉思、对知识分子的独特描写以及对知识分子“时代忧郁症”的深刻 揭示,并深入反思西方文明对知识分子思想意识的渗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深入剖析 种种病态的人性和畸形的社会;第三章通过对其全部作品进行归纳、分类,系统总结 了作者文学创作的三个审美特征,分别为在非常年代“暗”的陈述;意象手法的高度 运用;以及其作品中神秘、鬼魅气息的氤氲。 最后结语部分指出,作者贯穿其创作始终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对民族精 神的深入挖掘。无论是其最初的注重对底层人民悲苦生活揭示的作品,还是随着创作 的进行有所改变的取材方向关注于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倾向, 都隐隐流淌 着作者所深埋心底的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国人众生相的无情揭 露。 笔者基于当下袁犀研究的明显不足和缺失,进行了深入一步的研究并力图富有原 创性。希望这种探索和研究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于袁犀的研究能有充实的意义。 关键词: 关键词:袁犀;现代小说;东北文学 abstract northeast literature has achieved a great deal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for some authors specific research is insufficient. especially in the fall period, this writer who have achieved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but suffered unfair treatment, it is even more necessary and meaningful to research deeply. yuanxi as an influential writer during the fall period of northeast , the research we have done to him is obviously inadequate. this article from the diachronic point of view of authors novels , and read his all period work in detail, and finally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hors creation. the first chapter will mainly focus on the vision of the fall in the northeast during the authors creatio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creative period of this analysis, respectively, on the bottom of peoples perspective; geographical character of the people; and ric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hors away at the end of this period ,reveals the creation of native literature and develop the practice; chapter ii will mainly focus on the enemy-occupied area in north china in the authors writing fiction, the novel is its two long novels “shells” and “veil” analysis, the authors pointed out that this period of change in the ideology and the impact of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author describes a unique intellectual; chapter iii summed up the authors literary works unique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unique value of his work and significance. finally, the conclusions also pointed out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s of the authors creation: it is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excavation depth. regardless of its initial focus on the bottom of peoples work reveals the misery of life, or the life of intellectuals ,all ideas tend to flow with the deep bottom of heart care for deep thinking. yuanxi, as an important anthors of the fall period of the northeast, a creative literary master, for his research was clearly inadequate and this article here have some originality, i hope the articl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can play its some of the value of research for the yuanxi. keywords: yuanxi; modern fiction; northeast literatur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 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 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 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袁犀现代小说研究 1 绪 论 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多年来一直是一方学术的“生荒地” ,只是在近 30 年才渐现勃 勃生机。东北沦陷区的作家也被从尘封的历史中发掘出来并得以研究。在众多作家中, 袁犀是具有典型意义和富有个性的一位。 袁犀(1920-1979) ,辽宁沈阳人,原名郝维廉,袁犀是其最常用的笔名,除了袁犀 这个笔名之外,还用过梁稻、马双翼、李克异等。在东北沦陷区时期的文坛上,袁犀可 以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也是一个悲剧的存在, 从风雨如晦的殖民统治年代中一路走来, 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笔耕不辍,著作颇丰,直至猝死于创作案头。我们从他身上看到 了作者对于文学的坚守,对于独立人格的坚挺,我们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东北生民身上 那种打不垮、压不弯的铮铮铁骨,也看到了当时深受西方知识侵染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挣 扎、进退维谷。他的作品前后特色分明,内容包容性广阔,笔力娴熟,驾驭自如。 对于袁犀的研究,到目前来说成果不多。对于个别作品的评论散见于一些研究者的 研究论文中,对这些研究文献笔者以新中国成立为界分别进行叙述: 一、1949 年前的评论文章 克莫在题为泥沼的评论文章中指出了袁犀同名小说集中的独特性,认为这个集 子里所描摹的世态人物, “仿佛是我们观看到过的,是作者在扮演着,并不是从纸上看 到的印刷的平字” 。对作者描写的真实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作者笔力触及并审视 了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很少有人认真关注过的人群。 指出作者向正视生活的向度迈开了健 壮的步子,同时对作者常用的“出走”的结尾,和当时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此类结尾作了 比较,并指出了这种迫切、果敢的出走的优胜之处。 1 上官筝写于 1943 年的 袁犀论新作家论之二 , 与克莫的观点形成极大的反差, 他指出: “ 泥沼中的邻三人 、 十天 、 母与女以至海岸 ,都不能说是成功 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都还不脱形式主义和公式主义的影响” ,从作品中能看出作 者“做作和勉强的痕迹” ,在表现技巧上还有所欠缺,也“不能使每一个人物都充分的 活动起来” 。并且, 邻三人中作者在结尾处那个光明的“出路”是暧昧而空虚的。对 于邻三人中一些隐晦、曲折的表达,上官筝认为即使作者是在暗示,但是也暗示得 不充分,读者根本就没办法明白,这种空虚之感,失掉了小说的力量。 十天和母 与女又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淖,有着过多的巧合和不真实,没能把抽象的概念有力的 具体起来。长篇小说贝壳中的故事也缺乏深刻,唯积极之点是它是一本嘲笑文明人 1克莫: 泥沼 ,李士非、李景慈、梁山丁等编: 李克异研究资料 ,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年版,第 350 页。 袁犀现代小说研究 2 的小说,最大的价值就是“良心”的发现,指出知识分子应该拿出自己的“良心” ,而 且要时时“反省”自己,他们应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和应当做什么。相对而言,其对袁 犀小说的其他文章有肯定性评价,如认为遥远的夜空写姐妹俩在生活中解救自己, 并在挣扎中坚定信念,比起邻三人的结尾,要更加明确些。 一只眼齐宗和他的朋 友是作者最成功的一篇,人物多,故事较为复杂,结尾写的也比较自然。 人间 、 镇 上的人们 、 森林的寂寞 ,真实的写出了知识小都市里各色人等的苦闷,提出了“良 心的自省”问题。 2 写于 1943 年的蒋步南的读后感为所写的跋 ,从三方面来评 价了贝壳 ,首先在人物及思想方面认为作者以最大的热情和憎恶把一些自由主义和 个人主义毒害下的人们摆在了读者的面前; 其次从技巧及构成方面赞赏作者技巧的娴熟 以及对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腻和精准;再次指出了作品中的人物描写都是苍白而贫血的, 就社会意识形态而言有颓废、阴暗、没落之嫌。 3写于 1943 年的上官蓉的的成 就和意义认为贝壳是一部批评爱的恋爱小说,对于流行的恋爱观念给予了猛烈的 攻击, 贝壳展现的是苍白的人们的缩影,缺点是故事过于简单化,人物性格单一、 故事情节单一没有拓展。 4 耿德华(美)的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 中提到, 袁犀的森林的寂寞发表后,一位研究中国文学的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认为这篇小说 虽还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却表露出中国文学有可能向积极方面转变的若干征兆,因为作 者不厌其烦地提出人实质上是崇高的这一主题。 贝壳出版后获得了第二次大东亚文 学奖,在当时新民印书馆对此书的广告是这样写的: “获得大东亚文学赏第一回赏之荣 誉的本书,袁犀氏以其彩笔描绘了现实中青年男女的生活与恋爱,暗示了自由主义的欧 美思想之毒害,对于个人主义的恋爱观,作了严峻的批判。 ” 5 二、1949 年以后的评论文章 秋萤写于 1988 年的时代的足音浅谈李克异同志在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 ,对 袁犀早期的创作给予了较为详尽的评论,指出在当时那种国破家亡、生灵涂炭、日本侵 略者肆意践踏东北大地的黑暗时代,袁犀踏上了充满艰辛的文艺之路,用积极乐观的人 生态度,拥抱那个惨痛的时代,从而给受难的群众引出一条通往光明的路。秋萤概括出 早期袁犀创作的特色,一是用第一人称表现生活,以目击者的身份感受生活,增加了主 观抒情和艺术描写的真实性,而且在朴实、纯净的描写中看到了全民族灾难的缩影,指 出纯净也是早期创作的特色之一; 二是并不悲观消沉地描写人民所受的非人的奴役和痛 苦,而是展示了他们的身上善良的品质,和不可征服的潜在力量。 6 2上官筝: 袁犀论新作家论之二 ,钱理群主编: 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评论卷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 531-543 页。 3蒋步南: 读后感为所写的跋 ,李士非、李景慈、梁山丁等编: 李克异研究资料 ,广州:花城 出版社,1991 年版,第 373 页。 4上官蓉: 的成就和意义 ,李士非、李景慈、梁山丁等编: 李克异研究资料 ,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年 版,第 379 页。 5耿德华: 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年版,第 44 页。 6秋萤: 时代的足音浅谈李克异同志在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 , 李士非、 李景慈、 梁山丁等编: 李克异研究资料 , 袁犀现代小说研究 3 黄万华的 真实地写出沦陷国土上的民族灵魂评李克异东北沦陷时期的小说创 作 ,指出作者早期作品中那种鲜明而强烈的民族精神。在反抗侵略战争极其严峻的情 势下, 袁犀的作品对民族精神的开掘显得极为可贵, 尤其是在 一只眼齐宗和他的朋友 中,写到了进行地下活动的革命者对社会的贡献,是对沦陷区小说创造性的开掘。黄万 华将 1939 年后袁犀的创作归为其后期的创作,认为这一时期小说的风格变得含蓄、深 沉,写法上显得多样化,而其中仍然渗透着作者强烈的爱和憎。而这一时期作者取材的 日常化和写作手法的象征化,都和当时严峻的斗争形势分不开,其思想内核始终是将民 族历史和现实命运相结合。但是黄万华的时间划分和作者真实的创作时间有些分叉。 7 铁峰的温故求新 学习借鉴李克异前期创作及其艺术探索认为袁犀早期的 作品继承、发展了东北沦陷初期北满左翼爱国进步作家的写实创作方法,并且突破了东 北小说偏重故事情节、忽视人物描写的模式,而注重于人物的描写。在美学追求上,善 于将“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辩证地统一起来,在阴柔中展现人物的命运,在阳刚 中求其性格的壮观,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后期的贝壳和面纱 ,铁峰认为最大的 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吸收了西方现代派手法,侧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人 物的心理活动也富于哲理性。 8王吉有灵魂的透视 历史的折光读李克异的长篇小 说认为, 城春草木深 ( 贝壳 、 面纱的合集)虽然有作者和当时 代的局限,某些人物塑造也缺乏深刻,但是作品所揭示给人们的无疑是对真理和真正人 生的追求。王文反驳了这两部作品最初出版时的评论如“写知识阶层男女的阴谋与爱情 的颓废之作” 、维护所谓“东方精神文明” 、攻击“欧美文化影响”的“道德小说”等。 9 庐湘和刘树声的 群丑图与丽人行评李克异的长篇小说 , 在反驳 了以往对城春草木深的“颓废说” 、 “标枪论”以及维护“东方的精神文明”的观点 之后,指出欣赏这部作品,就像欣赏一幅历史画卷。画出了旧中国三四十年代城市社会 生活的一角,展现了当时真实的社会图景,人物塑造也颇具功力。既有对恶的揭露,又 有对美的追求,是一本带有忧国忧民色彩的作品。缺点是对一些人和事的批判与称颂均 欠深度,而且也没有对当时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进行正面的描写,这些无疑都是遗 憾的。 10 郎享伯的探索心灵的前哨读 ,分析了袁犀连载于 1939 年新青年 上的中篇小说风雪 ,指出这部作品在“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上对唤醒人 们的心灵发生了重要的作用。 11范智红的袁犀论是迄今最为全面系统分析袁犀作品 的论文,将袁犀的现代小说进行了历时性的整体把握: 泥沼短篇小说集的第一人称 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年版,第 309-321 页。 7黄万华: 真实地写出沦陷国土上的民族灵魂评李克异东北沦陷时期的小说创作 ,李士非、李景慈、梁山丁等 编: 李克异研究资料 ,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年版,第 322-337 页。 8铁锋: 温故求新 学习借鉴李克异前期创作及其艺术探索 ,李士非、李景慈、梁山丁等编: 李克异研究资料 , 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年版,第 338-349 页。 9王吉有: 灵魂的透视 历史的折光读李克异的长篇小说 ,李士非、李景慈、梁山丁等编: 李克 异研究资料 ,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年版,第 354-360 页。 10庐湘、刘树声: 群丑图与丽人行评李克异的长篇小说 ,李士非、李景慈、梁山丁等编: 李克 异研究资料 ,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年版,第 371-372 页。 11郎享伯: 探索心灵的前哨读 ,李士非、李景慈、梁山丁等编: 李克异研究资料 ,广州:花城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89 页。 袁犀现代小说研究 4 特色,是对生活发出的赞扬或愤懑,显露着“人生派”的种种印记,从人的内心深处切 入又显出不同于“人生派”的精神追求与风格;短篇小说集森林的寂寞较此前的创 作显得更加深刻和冷静,所描述的两类人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且想极力挣脱者、在 浑浊的生活中继续挣扎者, 在表现上显示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特征; 短篇小说集 时 间中有着浓重的后期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特征以及对梅里美小说的借鉴,但是最坚 韧的是他的现实主义态度。袁犀总体创作的特点,独特而鲜明的“色彩” ,那就是对女 性力量的恐惧与膜拜相混合的情感心理,强大的女子,卑微的男人成为袁犀绝大多数作 品一个潜在的结构。 12 鉴于以往的评论文章都是对袁犀个别作品的单独评论,或者对袁犀主要作品的总体 评论, 但是并没有对袁犀的地域转移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进行 系统的研究。本文对袁犀小说的研究对象锁定于解放前所创作的作品,也就是现代小说 的部分,不涉及解放后创作的文本。对其现代小说的研究分为两个时期分别进行阐释, 第一个时期主要论述其在东北沦陷区的创作,主要发表有短篇小说集泥沼 ,包括邻 三人 、 母与女 、 十天 、 海岸 、 一只眼齐宗和他的朋友 、 遥远的夜空以及泥 沼 ;第二个时期主要论述其在华北沦陷区的创作,主要发表作品有长篇小说贝壳 和其续篇面纱 ,以及短篇小说集森林的寂寞和时间 。 森林的寂寞集包括 镇上的人们 、 虫 、 一个做母亲的 、 露台 、 一个人的一生 、 废园 、 森林的 寂寞 、 街以及风雪 ; 时间集包括短篇小说手杖 、 暗春 、 蜘蛛 、 绝色 和红裙 。 笔者将对袁犀现代小说创作进行纵向的归纳、横向的铺排,一方面指出其作品随着 时间的行进所展现的不同风格, 另一方面通过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不同创作倾向来透视 当时创作情境所折射出来的方方面面的社会状况。 一个独特的创作个体,在整个当时的创作群体中,既联系着特定的情境又标明着自 己的独特个性,对于袁犀的研究,我们希望既能看到作者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在那个 风雨如晦年代的标新立异之处,同时也希望通过与当时其他作家的比较、分析,来透视 那个时期作家的心态、创作意识以及和文学史的联系。 12范智红: 袁犀论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3 年第 1 期,第 81 页。 袁犀现代小说研究 5 一、寻找可能的出路在东北沦陷区的创作 一、寻找可能的出路在东北沦陷区的创作 九一八的炮火彻底改变了东北社会和人民的命运。面对突如其来的外敌入侵,面对 国土的一步步沦丧,广大人民处在异族统治之下有苦难言,万般煎熬。肩负着传承民族 国家精神火炬之责的东北作家,此时有萧军、萧红、罗烽、白朗等毅然逃离伪满洲国入 关南下,与上海左翼文学队伍汇合,形成了崛起于三十年代上海的“东北作家群”。留 在本土的作家则奉行文学的现实精神,在民族语境中曲折、艰难地构建着新的东北地域 文学。袁犀是 1937 年后成立的文学文选刊行会的一员,该会认为“现阶段的文学已经 不是超时代的为艺术和个人主义的牢骚泄愤了。现在的文学是教养群众的利器,认识现 实的工具。我们不能逃避现实” 。 13袁犀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泥沼就是由文选刊行会 出版的,其中的作品真实地暴露了现实、反映了民生疾苦。从他的作品中使人看到东北 生民善良、朴实的性格特质和不屈的战斗精神,他们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未来也 没有放弃希望。 作者也在不断的从现实出发寻找未来可能的出路, 呈现民族希望的所在。 (一)社会底层民众的集体透视 泥沼出版后,在东北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袁犀也以泥沼所表现出来的 鲜明的艺术特征,在东北文坛上确立了自己的独特地位。 泥沼收录了袁犀最早创作 的七部短篇小说, 邻三人 、 十天 、 母与女 、 海岸 、 一只眼齐宗和他的朋友 、 遥远的夜空以及泥沼 。 这个时期的东北文坛,受着异族统治者的侵略,对于文章该如何写,写什么,一度 展开了广泛而激烈的论证。1937 年山丁基于疑迟发表的小说山丁花而始倡“乡土文 学” ,认为文艺所表现的重点是要侧重现实,而乡土文艺是现实的,是满洲所需要的。 他同秋萤等共同系统地阐释了“乡土文学”的主张。这里所倡导的“乡土文学”和二十 年代鲁迅所提出的“乡土文学”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鲁迅那时定义的乡土是指客居在北 京的作家,用隐含乡愁的笔触写出的以故乡生活为题材,反映民生疾苦的文字。那个乡 土是让作家们回忆起来充满着落后、愚昧以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故乡。山丁之所倡导 的意蕴所在,是希望当时的作家,把自己身处的东北真实地传达给世界,乡土文学旨在 要求作家写出“我们一大部分人的现实生活,我们的乡土” 。 14这个主张提出后引发了东 北文坛上“乡土文学”的论争。反对乡土文学论者认为这样会将文学仅仅局限于一个小 小的范围,从而制约文学的最终发展。但是以实际行动响应着乡土文艺号召的作家也大 13转引自申殿和、黄万华: 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史论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05 页。 14钱理群主编: 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评论卷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 338 页。 袁犀现代小说研究 6 有人在。袁犀的小说集泥沼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对当时社会的境 况所呈现出的真实性是让人钦佩的。 邻三人是作者最早创作的短篇小说,写成于 1935 年,年仅十五岁的作者对社 会生活的认识以及描写所达到的高度,在当时的东北文坛是少见的。 “邻三人”所指的 是作者曾经居住处的两个可爱的男人和一个女人。两个男邻居一个叫赵宝禄,一个叫许 才,干的都是力气活,价格低廉,但是都也没逃脱“叫人家弄下来”失业的命运。 为了找活干,许才“每天早上出去,晚上回来,大北风刺破了脸,肩上扛着雪花回来。 ” 另一隔壁的年轻女人,每天都会在睡觉时才回来,回来以后“一边叫着妈妈,一边在地 板上顿脚,像是冻得太厉害连声音都有点呜咽,以后卧在床上抽抽啼啼地哭起来,做母 亲的便用苍老的声音安慰, 我已能够猜想出来这女人是什么职业。 ”作者不由得感叹 道: “住在这里的都是同样命运的人呵,被生活压得不能翻身不能喘息。 ”在物质上他们 都是不名一文的身居社会底层的人, 他们的境遇恰恰也是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民众的一 个略图,是当时灾难深重的东北人民的一个缩影。 十天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开篇就是“我”走出了高大的铁门,几年中 我在这空气污浊、忍饥挨饿、饱遭狱卒毒打的铁门里受尽了摧残,今日终于重见天日。 可是出来以后的境况远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 没有朋友、 没有钱, 处处遭人唾弃和鄙夷, 邋遢、污垢的形象更是不可能找到任何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因为工夫市里还排着无数 等待卖力气的小工。在那个太阳找不到的小巷里,“堆满了垃圾和人粪,道路永远那样 泥泞着,阴暗低矮的小土屋,光了屁股的浑身滚满了泥水的枯干的孩子,垂着两只口袋 一样的乳房袒露着胸膛的妇人,穿着破碎的短衫的年轻汉子,被穷困和饥饿逼迫着,大 家都聚集在一起了。 ”就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找到工作只能是妄想。而最后“我”因 为替朋友的妻子伸张正义打死恶人再一次被投入监狱。严酷的社会现实,不仅仅是监狱 里暗无天日,出了监狱,外面一样没有让人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重新投入监狱 既是对现实的无奈,同样也是对现实所作出的有力反拨。尽管十天的情节设置像评 论者所说有太过巧合之嫌, 但这也是作者浓缩故事情节、 凸显社会黑暗的一个表现手段。 邻三人和十天直面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是从物质层面来进行观照的。而 母与女 则主要写民众在精神上的愚昧、 对封建迷信的盲目信赖和诚服。 这一母一女, 住在“我家”的两间西厢房内,从来的那一日, “我”便从母亲嘴里得知了她们的职业: 跳大神。跳大神是东北地区盛行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萧红的作品曾再现故乡民众对大 神的痴迷以及因此发生的让人扼腕的小团圆媳妇的悲剧。 母与女中的一母一女,每 天煞有介事地烧香、烧符、招来神,迷惑着来烧香拜佛的人们和她们一起嚷、一起喊、 一起跳。她们以文明神自居,玩弄愚昧的民众于股掌之间,并用压榨来的血汗钱放高利 贷, 进一步剥削着本已极端困窘的百姓。 精神上的贫穷往往比物质上的匮乏更让人恐怖, 在结尾处作者以母未归、女被杀的结局标明了作者对母与女的憎恶。 海岸将视角移到了广阔的大海边, “我”见到了沿海地带居住的一家人。海边 的一阵大雷雨让“我”和一个同样躲雨的小男孩不期而遇,小男孩靠给人牧羊来获取一 点微薄的酬劳,然而他却因为丢了一只羊抑郁不已,怕回家遭到父亲的毒打,几乎同时 袁犀现代小说研究 7 妹妹却因为去海边凿蛎蝗突遭大雨而被海浪卷走。 “为什么世界上有爱吃蛎蟥的人类 呢若是人都不吃鱼也不喜欢吃蛎蟥我的儿子和女儿还为我保留着 吧” 。小男孩的父亲在遭遇生活的连连重创之后发出了这样的责问, “我”看老头子 是有点神经错乱了。 显然老人还没有深刻地意识到之所以世界上会有吃蛎蝗的和捡蛎蝗 的根源,只能在遭受一连串的打击之后发出这样的责问,承受了生活太多的苦难,对于 眼前的不幸,他只能听任命运的摆布。 在战时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命运的掌控往往会显得微不足道。 泥沼集里的男性, 大都干的是粗重的力气活,即使靠出卖体力赚得微薄收入维持生存,这样的体力出卖也 往往得不到保障, 邻三人中的许才和赵宝禄就没有摆脱“叫人家弄下来”的命运, 只能扛起行囊重新找活; 十天中的“我”在出狱“游荡”一圈后,又被重新投入大 牢,个人的价值在整个非常态的社会之下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 海岸中的小男孩, 一家人勤勤恳恳地干活,最后也没逃脱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再聚焦泥沼中的女性, 她们的生存状况更加难容乐观。 鲁迅在二十年代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做过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通过挪威剧 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来阐述他对妇女解放问题的看法及见解。 玩偶之家以娜 拉“砰”的关门出走作结,对于娜拉走了后会是怎样,鲁迅认为: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 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因为她的出走,除了一颗觉醒的 心而外别无他物是远远不够的。 泥沼中的女性,有靠跳大神盘剥人民的母与女,但 是笔墨多处还在着力于像娜拉一样有着抗争社会的意识但却仍然遭遇生存厄运的良善 的女性。 邻三人中的金凤是一位迟起晚归、脸上涂着恶劣的脂粉常显出被蹂躏痕迹 的风尘妇。其实这样的女性显然不在少数,缺乏经济上的独立,缺乏实现劳动价值的途 径,对于生存她们是没有丝毫发言权的,金凤身上没有太多的觉醒的味道。 遥远的夜 空中的俩姐妹,被迫逃离土生土长的家乡,尽管她们的流亡与娜拉不甘忍受家庭中傀 儡的地位毅然离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相同的是逃离到同样广阔的世界去寻求新生。姐 妹俩受尽了苦难,妹妹新和姐姐杨同病相怜住在一起,杨在学校里教课,仍然供不上日 日紧逼的房东的催债,而杨又因为拒绝了卑污万端的校长的轻佻求爱,最终遭到了校长 的报复, 被解雇后又被校长派去的人谋杀。 这就是女性在那样的社会中命运的真实写照, 她们在社会中就像一只突破笼子的小鸟,尽管挣破了笼子的束缚,然而笼子外面“便又 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 是无路可以走。 ”不同原因的出走,但同样是遭致失败的命运。沦陷区险恶的社会生存 环境,更加难为妇女的生存提供一个可供依托的平台。 在泥沼中,作者以朴实的叙述,不露声色、行云流水般为我们呈现了东北地域 众生相,至今读来仍会被其中强烈的真实感撼动着。我们能从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感受到 作者对于与自己同病相怜的普通民众那种质朴的、亲切的、满腔的同情和关爱。面对粉 饰文学的迷雾,只有用笔写出最真实的民众的生活,才能与逆潮流而动的社会分流划清 界限。 袁犀现代小说研究 8 (二) 地域民众性格的典型呈现 从最初崛起于哈尔滨的夜哨作家群的作品中, 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作家们创作过程中 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浓厚的北大荒区域特有的地域文化色彩。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冬寒暑 酷,再加上历来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这一地域特有的民众性情:豪爽、正直、泼辣、 热情。从袁犀的作品中,我们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这一地域民众性格的鲜活呈现和典 型展示。 作者创作的时代已经是东北大地被日本侵略者占据的“沦陷时期” ,袁犀在创作中 把更多的抵抗隐晦地暗藏于作品主人公的言语行为之中。这种曲折的抵抗,是当时进步 作家表达心声的主要方式,这时期的作品较多地“致力于心理的抵抗的开掘或描写 种种蕴含着民族复苏生机的传统民风,其中潜行着种种民族正气” 。15 “我们都是靡饭吃的穷朋友饥饿道上一块儿走天灾使我们成一家人 祸逼我们牵紧手” 。 邻三人中“我”和邻居们的同感,通过一首歌的歌词表达了 出来,虽然面对的是天灾、饥饿的侵扰,但是受苦受累者还是会坚定地抱成一团,挣扎 着走向前方。邻居赵宝禄失去了工作之后走了,给“我”丢下一句“俺们再见,俺不能 忘了你” ,充满了东北特色的语言,显出了东北人民那种从骨子里发出来的质朴和憨厚, 邻居许才也因为同样的原因离开了“我” ,艰难的生活并没有把他们压垮,他们继续为 了以后远出启程。女邻居金凤,虽然从事的是“难以启齿”的职业, “常常一夜不回来” , “脸和手都冻肿了” ,仍“只穿了一个夹旗袍跑出去跑回来。 ”但从她身上仍然可以看见 对于生命的坚持;在许才和赵宝禄双双“失业”的时候, “我”和金凤两个人负担了这 两个人的生活,虽然“我”当时也很穷,但是看着“金凤能够把用嘴唇换来的钱也拿出 来,自己只好多写一点什么” 。在生存成为问题的时候,在一起住着的萍水相逢的几个 人相互扶持,所表现出的浸入骨髓的侠肝义胆让人为之动容。在东北地冻天寒的背景衬 托下,普通人之间的这种互助、友爱难能可贵。 对于人与人之间那种朴素的真情表达,在袁犀的作品里非常普遍, 一只眼齐宗和 他的朋友中, “我”和一只眼齐宗是从住在一个大院里进而慢慢熟悉了的好朋友,在 “我”自己这方面,常常能得到齐宗对我无私的帮助和照顾,在“我”因为天冷冻得生 病了的情况下,一只眼齐宗每天都来看“我” ,给“我”买食物和水果;齐宗作为一个 书贩,允许一个看上去不像个有钱人的读者用自己的一本换着另一本、从来不用付钱买 书,普通民众间那种淳朴的真情显而易见。当然这里作者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普通的民 众间的情谊,还有老林特殊身份所昭示的,为齐宗和“我”所深深敬佩和折服的深意, 这在以后的论述中涉及。 除了人与人之间那种患难见真情的呈现之外, 袁犀小说中对于民众那种对生命的坚 持、对命运的抗争的不屈性格也进行了一定的观照。在小说十天中, “我”一 15徐廼翔、黄万华: 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4 页。 袁犀现代小说研究 9 个刑满释放的人,在走出那逼仄狭小、充满污浊的禁闭之后,一身邋遢地走在街上,被 那个世界抛弃、被周遭的人所鄙夷,找工作无门、找住处无路关于生存的一切条件 都受到了严峻的质疑和挑战。但是就在这种时候, “我”的耳畔想起了监狱同伴老庄的 哭声、脑袋中浮现了狱内其他同伴的脸孔, “我只是觉得我总得活,那么就走开去,我 总能活的下去吧!生命的力量鼓动我,我到底毅然地前进了只要活着就不该饿 死”尽管“我”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然而那个社会并没有使“我”能自由存活的 根基, 在偶遇老庄之妻痛诉其身世, 并处于同情和义愤将侮辱老庄之妻的收债人打死后, “我”结束了短暂的自由,在离开监狱十天后的一日凌晨, “又走进那座大铁门里” 。在 这里, “我”在残酷的殖民统治下表现出的不屈的求生欲,当是作者顽强的生命观和生 命意识的映现。 无论结局如何,作品中人物那种显豁的生命力,顽强的抗争意识,是我们在作品中 可以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得到的。 作者在对整个充满东北气息的语言以及环境的交错描写 中, 进一步揭示了东北人民在国难当头的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朴实的互助和对生命 的坚持。 总之, 泥沼是深刻地体现着东北乡土特色的一部集子。乡土文学最显著的特征 就是要达到三个内容层次: “从作家创作情感看,作家着意捕捉、表现的是独异的乡 情从作品构成内容看,作家偏重于风土习俗的描绘从审美鉴赏的角度看,作 家则追求一种与民族精神有着内在质的联系的审美风格” 。 16泥沼所表现的是东北民 众真实的生活,东北乡土所特有的风土人情,以及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作者对故乡人民 深深的爱,三个方面都有着突出的强调,是一部实践“乡土小说”理论的力作。 (三)民族危难背景下的“乐观”展望 有人说袁犀的文学是“出走文学” 。 “出走”作为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而关键的情 节,五四以降便纷呈于现代文学作品中,成为蔚为可观一种文学类型。最为常见的便是 以对封建家庭的反抗为由而选择的出走。 封建家庭作为与现代意识联系紧密然而又最为 格格不入的社会因子,它的存在一方面标明着旧势力的顽强,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成为 新时代最先迎头反击的对象。从封建家庭中成长的一代觉醒青年,受到现代思想和文化 的洗礼,对封建家庭最决绝的反抗便是逃离,从这个封锁自己、幽闭自己的牢笼出走, 去寻得人性的自由和解放。鲁迅伤逝中的子君艰难而又决绝地迈出了离家出走的那 一步,她坚信“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然而出走,并不是反抗 全程的完结,仅仅是整个乐章的一个序曲,艰难的社会现实,无以为继的生活来源,最 终使他不得不对生活低头,在出走不久之后便如瞬间释放能量的流星悄然“陨落” 。巴 金的家作为关内家族文学经典之作永载史册,觉慧更是作为厌恶封建家庭而出走的 一代青年的代表人物, 家也曾经激励了一代青年像觉慧一样冲破家门,走向广阔的 世界。 16申殿和、黄万华: 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史论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 年版,第 74 页。 袁犀现代小说研究 10 关内的出走文学, 表现出了在继承五四个人解放主题上的一致性。 出走意味着反抗, 意味着改变现状的决心和态度,是冲破传统对现代的皈依,与关内文学有着同宗同源关 系的东北沦陷区文学, 在继承五四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上表现出了与关内的一致 性,但是历史进程的殊途使得东北沦陷区文学又展示了不同于关内文学的特质。在东北 当时的创作环境下, 由于社会政治气氛的高压, 作品不能太直接地表达作者的内心所想, 只能通过人物行动、语言以含蓄隐晦的方式间接反映出作者对那个时代的看法和立场, 结尾往往由着正文的沉郁、凄瑟而出现一种转折,呈现出一种对光明的希冀,对未来的 信念。袁犀早期小说很多都以这样一个“出走”为结束。 邻三人和一只眼齐宗和他的朋友 ,是典型的以出走为结局的小说,分别以 我的俩邻居为了生活出走另觅出路以及齐宗即将离去和“我”道别作为尾声。对于这出 走,评论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重要的是“对这种出走行动本身意义的探究, 应当从作品的整体上,从其是否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逻辑上来加以认 识” 。袁犀作品的“出走”结局“是其以反抗为主旋律的小说的组成音符,作者是以作 品主人公的被迫出走而展示自己对黑暗社会的抗争意识, 力图去点燃东北人民为求得新 生而大胆奋斗的思想烈焰,鼓舞人民摈弃旧制度,对人生进行新的探索。 ”17 海岸是一部给人以无边悲凉的作品,渔人之家的女儿在捡蛎蟥时被海浪冲走, 儿子在给大户人家放羊时弄丢了几只,因担心受惩罚迟迟不敢回家。然而,作者在描写 这悲惨的生活现实时并不是一直消沉、失望,作者通过小男孩之口自信并充满希望地说 道: “这阵雨再过去,天就晴了” 。 虽然面对着不幸的家庭,艰难的生活,依旧能对眼 前的景象作出这样的展望。结尾处小男孩决计外出闯荡,他“不做一声,迈着大步快走 起来海在不息的歌唱着” 。小男孩的出走,迈着大步地快走,的确让我们看到 了一丝亮色,这亮色已经不仅仅是在作品结尾一瞬间的闪现,而是伴随着小男孩倔强的 性格、乐观的思想的一路延伸。 袁犀的作品,不仅仅是以“出走”来表达对新的生活的“乐观”展望。在其早期的 作品中另外一种结局也同样透射出作者在民族危难背景下对光明的坚定信念。 遥远的夜空写作于 1941 年,此前作者由于从事抗日活动而遭到日本当局的搜 捕,被迫逃往北平。这篇小说已经是作者在北平所作。 (由于此作以及下一篇泥沼 都收入短篇小说集泥沼中,所以将此作和泥沼一并放入此部分来分析)作品的 思想内容可以明显看出与其早期创作的不同。 作者的目光已经转向了有些潦倒的知识分 子,人物的思想、语言已经与此前有了很大的变化。这里他们已经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知 识分子的眼光观照周围的世界,当新在姐姐杨由于反抗校长而失踪之后,她面对着“不 尽的海天” , “眼睛渐渐凝成坚强而果决的了” ; “她已没有了悲哀,心里像有一团火,开 始燃烧起来了” 。这种结局并非行动上的“出走” ,而是内化为一种思想上、内心上的坚 强、果敢,这里虽然没有指出她将去往何方,但是透过她“坚强果决的眼神” ,令人感 受到了她一往无前、继续斗争的坚定信念,也预示了作者对“出走”模式的另种新开拓, 17高翔: 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 年版,第 160 页。 袁犀现代小说研究 11 这无疑带给了我们更大的惊喜。 泥沼集的最后一篇作品,是以此名命名集名的短篇小说泥沼 。 泥沼的文 风沿着遥远的夜空的路径,进一步向前开拓。文中进一步呈现对生命深层意义的追 问,对自身思想的考量, “灵魂是陷在泥沼里然而宇宙是多么明亮呀! ”文中的主人 公甚至于开始怀疑周围的一切, “他的思想是真个陷在泥沼里的,他没有力量从那些靡 乱的污泥中拔擢出来而把思想这东西整得清明而坚固,他混乱,疑惑,忌妒,而又惧怕 胆小。 ”文中的人物充满了对于自身灵魂世界的怀疑和自省,此作文风已经倾向于作者 下一个时段的创作,其在袁犀小说创作道路上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性意义。 袁犀现代小说研究 12 二、深入探索社会问题的“症结”在华北沦陷区的创作 二、深入探索社会问题的“症结”在华北沦陷区的创作 1941 年,由于从事抗日活动遭到日本当局的追捕,作者被迫逃往北平。此时也正值 日伪文化专制政策全面展开的时期,同年 3 月 23 日,负责意识形态控制的日本弘报处 公布了艺文指导要纲 ,将文艺的发展从属于国策的制度之下,最大程度地限制和打 压文学的发展,当时东北文坛几近无声,但是具有名族气节的作家却勇气十足地发出了 这样铿锵有力的声音: “在这扬弃了旧有的活动,重新走上新的路子时,也许有的作者 没落的放下了笔,也许又将有新人的产出,大量的产生出明朗的作品。 ”18 袁犀也属于当时那个年代众多逃亡北平的东北作家中的一员。在地域上的转移,以 及创作环境、社会形势等因素的变化,都造成了作者创作路向的转移和风格的转变,就 像前引所言,袁犀在此之后并没有放下笔,而是继续选择了文学创作。收入其泥沼 集中的最后两篇小说遥远的夜空和泥沼已初现端倪。继之袁犀在华北沦陷区创 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集贝壳以及两部短篇小说集森林的寂寞和时间 。 与前期的创作相比,这一时期袁犀创作风格转变是巨大的。作者从以往主要集中对 现实社会人民普遍生存状况予以揭示和暴露,转而将笔触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人物 思想、灵魂的最隐蔽、最难窥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科技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合同样本示例
- 佛山美术艺考试题及答案
- 法语专四考试题及答案
- 法律援助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太阳能壁灯市场调查报告
- 安徽省淮南市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LNG和CNG合建站安全评价报告
- 2025年工业厂房租赁合同范本
- 中国金属加工油项目经营分析报告
- 地铁数学考试题及答案
- 25t汽车式起重机吊装方案
- 铁路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跳短绳》单元教学计划
- 专项11-“价-类”二维图(新高考专用)(原卷版)
- T-CFA 030501-2020 铸造企业生产能力核算方法
- UL1439标准中文版-2018设备边缘锋利度测试UL中文版标准
- 《中国少数民族民居》课件
- 中考语文名著总复习-人物形象《红星照耀中国》(学生版)
- 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书
- 消化内科论文开题报告
- 鲁教版六年级英语上册Starter Unit 2 Keep Tidy!单元测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