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干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近几年,随着我国留守儿童群体的迅速壮大,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状况成为当 前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十分庞大,几乎与非留 守儿童数量相当;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安全、身体健康、性格、 人际关系、行为等诸多方面有着比较严重的发展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的得 到解决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叛逆期, 他们的自我意识还很不完善,自我评价还不成熟,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应对技能还 处于发展与成长中,他们能否安全度过这个关键期,建立自我认同,对其今后的心 理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本着“ 理论分析一调查研究一团体干预一结果分析” 的思路,采用问卷调 查和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探 讨,并进行了应对方式团体辅导,以提高留守初中生的应对技能和心理健康水平, 为今后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团体训练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 后测的实验设计。通过在某农村初级中学公开招募获得符合标准的报名者 60 人,随 机选取 30 人为实验组被试,30 人为对照组被试。实验组接受为期八次的应对方式团 体辅导,对照组不接受任何辅导。效果评估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学生应对 方式量表和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后测后,对对照组进行应对方式讲座,以满足 伦理学的要求。实验结束两个月之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评估。 综合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非留守初中生有显著差异,留守初中生的心 理健康水平要明显低于非留守初中生。 (2)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 差异。初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高于初二和初三学生,初二和初三学生之间 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著。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父母外出状况、与谁居住, 父母外出时留守初中生的年龄大小等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 (3)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自尊存在较高相关,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中的求 助、退避、发泄、幻想和忍耐等因子显著相关。并且,自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应对方式中的发泄因子,幻想因子,退避因子。 (4)应对方式团体辅导对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显著,能够提高留守 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干预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groups of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has become a focal problem which the community concern about. on the one hand the number of left- behind children remain very large, almost amount to the number of children who are not left- behind children;on the other hand,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exist a more serious problem in learning, living,security,physical health,personality,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behavior, and many other aspects, if these problems can not be resolved well,it will cause adverse impact to the community.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junior high school are in the rebellious phase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ir self- awareness is still imperfect, self- evaluation are not yet ripe, the view and response skills to the outside world are still in development, whether they can safely pass this the critical period, the establishment of self- identity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to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for them. the study procedures are as following : first,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n, questionnaire research;third,intervention groups;last,the result analysi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data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pass analysis method to find out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factors of left- behi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to test coping- style group training for selected subjects is to hope that group training played a good role in the mental health of left- behi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offered reference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of fore- and- aft measure was adopted in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recruited 60 subjects from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meet the standards through open recruitment. one half was randomly selected as experimental members. the others were the controlled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ccepted eight times of coping style group counseling. the controlled group did not accept any counseling. instruments of the study include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cal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ping style scale,group member self evaluation inventory. after the post- test, the leader conducted a coping style seminar for the controlled group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thics. two months late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ccepted follow- up evaluation.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se studying results, this paper ge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left- behi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level of mental h ealth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he gener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2)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left- behind junior high school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grade variables, but not in terms of gender. the grade on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level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grade two and the grade three studen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ade two and the grade three is not remarkable .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the left- behi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such variables as parents absent situation, who to live with, and the childrens age when their parents left. (3) the mental health of left- behi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s a higher correlation to self- esteem, and h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to help- seeking withdrawal feeling ventilation fantasy and tolerance of coping styles. moreover, the self- esteem has the great impact on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followed by the feeling ventilation factor, fantasy factor, withdrawal factor. (4) coping style group counseling plays a very good role on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left- behi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helps lef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key words: left- behi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ntervene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 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 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 0 0 年 月 日 1.文献综述 1 1 文献综述 1 . 1 问题的提出 1 . 1 . 1 研究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 市打工或外出经商。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 的子女不能随父母外出生活,而被留在农村,有的与父母一方或祖辈一起生活, 有的被寄养在叔辈朋友家,抑或是自我照顾,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 儿童” 。 这群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上学的儿童到底有多少,我国目前 还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据 2 0 0 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我国留守儿童人数 大概已经达 2 2 9 0 万人,其中农村地区占 8 7 % 左右1。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 我国农村中,存在着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 有关调查显示, 外出打工父母关心孩子安全的仅占 1 2 % , 学生经常感到孤独、 寂寞、敏感而情绪多变的占 3 2 % ;在家庭中比较亲密的人一个都没有的占 4 % ;在 遇到烦恼时从不向任何人说及在遇到困难时极少求助的均占 1 2 % ;留守学生经常 受意外伤害的占 3 2 % 1 。留守儿童在情感、心理、生活、学习、安全乃至人格方面 都存在诸多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而在农村留 守儿童中,初中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较小学生、高中生更为突出2。可能因为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危险期” ,身心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他 们一方面渴求独立,向往成人生活;另一方面却又依赖家庭,依恋父母。他们的 心理发展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很容易就会 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2 0 0 4 年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了两个“大多数” :全国年 龄在 1 8岁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而其中 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福建省公安部门的数据表明,因为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 违法行为被送到派出所的留守儿童人数众多,约占违法行为未成年人总数的 6 0 ;四川眉山市某县 2 0 0 3 年因为刑事犯罪而被拘捕的未成年人有 2 3 人,其中农 村留守学生就达到 1 2 人,占 5 0 以上 3 。所以,这一阶段的学生尤其要受到社会 的关注和重视。 1杨超,王坤芳.关注“留守学生”身心健康.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 2李宝峰. 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 教育探索,2 0 0 5 , 5 :8 2 - 8 3 . 3王道春.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刍议.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 0 0 6 ,9 ,1 5 (3 ) :2 7 - 3 3 .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干预研究 2 1 . 1 . 2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 “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青少年的健 康成长不仅仅指身体的健康发育,还包含心理的健康成长以及社会适应良好。 世 界卫生组织( w h o ) 把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 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据有关调查显示: 8 0 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行为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 日公布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 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 4 。周宗奎、孙晓军2等人研究发 现,在父母外出后,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情绪变得低落,不爱说话,与别人交往减 少,性格自卑,这种心态在女生身上尤其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父母双亲都在家的 孩子的自信心显著高于单亲及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 单亲外出打工的孩子的自信 显著高于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 基层妇联的调查3反映: 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 有 4 . 7 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 0 . 5 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 现在,国内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群体,其中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的最多,其次是中学生和小学生。可是以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 的很少。以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的那就更少了。与正常家庭的儿童相比,留守儿 童缺乏应有的关爱和指导,处于身心高速发展的他们更需要与父母交流,更需要 父母的支持、理解和帮助,还更需要父母在感情上的润泽。研究表明 5 ,留守学 生往往存在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或心理健康问题;相对于非留守学生, 他们表现 得更加自卑、焦虑。因此,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十分必要。 1 . 2 研究综述 1 . 2 . 1 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 1 . 2 . 1 . 1 心理健康的定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研究者所给的结论不尽一致。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 9 4 6 )4给心理健康下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 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 最佳的状态。” 心理学家 h . b . e n g l i s h (1 9 5 8 )5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 4张国举 ,王彬竹. 新农村建设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 0 0 7 年 1 月,第 2 0 卷第 1 期:1 3 1 - 1 3 4 . 5周宗奎,孙晓军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 0 0 5 ( 1 ) : 7 1 - 7 9 . 1.文献综述 3 这种心理住状态能使个体在面临不同的环境下都能良好适应, 生命活力充沛并且 能充分发挥身心的潜能。 国内学者刘艳(1 9 9 6 )6在自己的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自身 的内部协调以及个体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的心理结构状态。 张承芬7(1 9 9 7 ) 的研究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个体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 并且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够调节自己的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协调, 最后达到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自己的人格特质。 综合以上关于心理健康的论述, 本研究的心理健康定义是一种能够合理利用 周围资源以较快适应社会,能够充分有效发挥自身潜能的精神状态,是心理、认 知、情绪的一种积极乐观的动态协调过程。 1 . 2 . 1 . 2 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提出了不同的标准 6 :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首次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8:身体、智力、情绪 协调良好;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良好;有幸福感;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 的能力,生活快乐且有效率。 罗杰斯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9:首先是经验的开放性;其次是对生活时刻保 持充实;第三是高度信任自身的机体;第四是自由感较强;最后是具有高度的创 造性。 台湾学者黄坚厚(1 9 8 2 )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10:(1 )乐于工作,并能在 工作中发挥智慧和能力,以获取成就和满足。(2 )乐于与人交往,建立并保持 协调的人际关系。(3 )有自知之明并能悦纳自己。(4 )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并 能运用有效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我国学者王极盛提出了六条标准: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而愉快;行为协调; 反应适度;人际关系适度;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相符合。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2 0 0 3 ) 11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能对一切有益于心 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积极反应。 本研究中,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智力正常; 情绪调节能力强,心境良好; 6陈月霞.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与验证. 硕士论文,太原:山西大学,2 0 0 5 年 6 月.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干预研究 4 具有健全人格,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事物,性格稳定,意志坚强,能有 效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 热爱生活, 人际关系和谐, 乐于并善于与人交往, 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自信心强,能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适应能力较强;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积极向上不断进步。 1 . 2 . 2 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1 . 2 . 2 . 1 心理健康和自尊 一般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所持的总体评价12。大量的研究表明,自尊是 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拥有较高自尊的个体,表现出较少的焦虑水平,更高 的生活满意度和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有研究者13指出,自尊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 心理机制, 它能调节个体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改善个体对外界情境的认知和评价。 国内有研究发现14, 自尊较高的青少年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心境,在 遇到困难或挫折后,他们的躯体化、神经症等反应出现也较少。国外有研究15 发现,心理健康的指标包括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尊,高自尊的个体更多地 肯定现实中的自我价值,而不是否定自我价值;与之相反的是,低自尊的个体对 自己持负面的消极评价, 否定自己的价值, 不能悦纳自我, 自我体验以负面为主。 m a s l a c h (1 9 9 3 ) 1 6 强调自尊对于情感枯竭的重要影响。m a s l a c h认为,个 体在情感耗损时,会对自我进行评估并形成新的自我概念。如果自尊水平较低, 那么个体的自我认同感也会较低,心理更敏感、脆弱,更容易受环境影响,在人 际交往时更退缩,适应压力环境的能力也更差。 钱铭怡、肖广兰(1 9 9 8 )的研究发现 1 7 ,具有较高水平的自尊的青少年能更 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应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与之相反地是, 具有较低自尊的青少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 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 影响。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18。在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上,国内外 研究发现,自尊水平和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心理 健康状况良好; 自尊水平低的个体一般有着各种心理行为障碍。 其原因有可能是: 具有较高自尊水平的个体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小; 而具有较低的自尊水平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 较低,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障碍。 1 . 2 . 2 . 2 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 进化论者认为应对方式作为个体适应环境行为的体现, 不存在是否正确的问 1.文献综述 5 题,个体不论采用哪种应对方式都有助于身心健康。历史地形成的有机体的一切 方面都对维持有机体的存在具有积极意义19。l a z a r u s 20的研究表明,个体所遇 到的压力和所付出的努力越大,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就越差,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 性就越大,有机会的解决问题比逃避回避或对抗应对更具有适应性。积极、 以问题为指向的应对和个体的心理健康、良好适应相关密切,而消极、回避问题 为指向的应对则有可能导致个体产生抑郁、焦虑、适应不良等症状21。 国内学者对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作了许多研究,得出的结论相似。 有研究发现22: 个体的应对方式受到个体对发生事件的认知和评价的影响,正确 的认知和评价会产生积极的应对方式,这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叶一舵、申艳 娥23等的研究认为,应对方式按照效果的高低依次为:紧张消除、认知重组、问 题解决和社会技能。该研究同时指出,不管哪种应对方式都是有价值的,这与其 是否有效或适应性并不完全相同, 它依赖于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建构起来的关系 和认知。 现在,国内外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出现了稳步增长的趋势。但是,对于留守 儿童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却比较少。 段玉香的研究发现24, 留守儿童 对挫折和应激情境以中间型和不成熟型应对方式为主,多采用幻想、退避、合理 化等非成熟型应对方式,这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而且留守儿童在应对方 式的选择上具有不成熟性,需要给予指导以促进其完善发展。 程航等25的研究发 现, 在成熟应对方式因子分如解决问题、 求助上, 留守中学生高于非留守中学生; 在不成熟应对方式因子如退避上,留守中学生显著高于非留守中学生,而且幻想 因子得分也较高。 个体的应对方式直接制约着压力事件对个体的影响的大小26。 积极的应对策 略会使个体避免日常挫折的消极影响,或在经历挫折中成长;消极的应对策略则 会加大日常挫折的消极影响。 对于困难的良好应对能够直接降低压力对儿童的消 极影响27。 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在我国青少年中很常见, 这是现有教育体制下的 升学压力以及社会的竞争压力造成的。面对种种压力情境,中学生能控制和改变 的只有自己的应对方式。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应对方式发展 的关键时期。许多研究发现,中学生面对困难时,以问题解决应对为主,这说明 中学生己经具有了一定的应对压力的能力。可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较高检出率 表明中学生还需要大量的心理指导。 个体的应对方式决定着个体在遭遇内外环境 的变化以及遇到情绪困扰时而采用的策略、方法和手段28。 父母外出打工及随之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干预研究 6 带来的各种负性生活事件会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而积极的应对 方式,可能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对留守儿童进 行应对方式的团体训练,使他们学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他们应对 生活中负性事件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 康成长。 1 . 2 . 3 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 目前,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出现在医学心理学、护理学等领域,其方 法主要是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对被试进行有效的干预、指导和训练。干 预的研究对象大多数是非健康群体,如酗酒患者、心理疾病患者以及其他疾病患 者; 部分对象是特殊职业群体和高压力的群体, 如地震后的灾民、 学业不良学生。 近年来对学生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的干预研究不断增多,学校及有关部门也越 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团体辅导。心理健康的干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 种:认知干预、情感体验干预、行为干预。 现在,国内对健康人群心理健康的干预和训练研究不多。林峰等人用团体心 理辅导来干预职业中专学生的社交焦虑和自尊,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既降低 了职专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尊水平。团体心理辅导主要 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来改善人际关系;纠正学生对社交焦虑的非理性认知;在 团体互动中学习社交技巧及新的行为方式,增强自信心、 提高自尊水平和自我接 纳程度,从而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刘春燕(2 0 0 3 ) 2 9 采用发展性团体对大学生 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对团体成员的应对方式改善显著,团体成员的社会支持利用 程度和情绪问题(焦虑、抑郁)的减少提高明显。 由此可见,设计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干预方案能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 平,使个体能更有效、快乐的生活和工作。但是,现在心理健康的干预方案较少, 且缺乏深度,还有待研究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留守儿童作为当今社会倍受关注 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能否得到有效干预,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是否 能有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1 . 2 . 4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半年以上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 不能 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年龄在 1 6 岁以下的孩子。 该概念的主要要点如下: (1 )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 (2 )留守时间在半年或以上; (3 )孩子的年龄在 1 6 岁以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主要区别是在父母双方 1.文献综述 7 或单方是否外出且时间在半年以上。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心理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 他们的情感支持系统相 对于非留守儿童是不健全的, 因此更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 性格表现得自卑、 孤僻、任性、暴躁。范方、桑标(2 0 0 5 )的研究 7 表明,留守儿童由于其家庭环 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形成两种比较极端的心理品质,一是极度的自卑心理,另一种 则是自我中心主义。范先佐(2 0 0 5 ) 8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心理健康和 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般表现出来的问题有: 柔弱无助、 自卑闭琐、寂寞空虚、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对父母充满怨恨。林宏(2 0 0 3 ) 9 对 福建省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有 5 5 . 5 % 的留守儿童表现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 独,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显得更加自卑或暴躁。黄爱玲(2 0 0 4 ) 3 0 的研究结果 表明,留守儿童适应不良的问题较为突出,他们在该因子的阳性检出率高达 5 8 . 6 % ,当他们受委屈时或看到其他同学得到父母呵护、照顾的情景时内心更加 难受,更加思念远在他乡的父母;同时进行的访谈定性研究显示,一些留守儿童 已经出现了个性发展问题, 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攻击型性格和畏缩型性格。还 有研究表明10,留守儿童的害羞敏感情绪是比较严重的,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低,对自己没有信心,平时很敏感。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周 宗奎 1 1 等的研究表明,在父母外出务工或经商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村子 年龄和性别差异,年龄越小,心理问题越突出,小学生表现尤为明显,女生的心 理问题比男生更为突出。在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中,首先是情绪问题、交往问题 和自卑问题,其次是人际关系问题和自信心不足。岳慧兰等(2 0 0 6 ) 31采用心理 健康诊断测验对 4 2 2名留守儿童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 常;不同性别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差异不明显,但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 责倾向、恐怖倾向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呈现显著性差异;各年级之间总体焦 虑程度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小学阶段焦虑程度高于初中阶段。赵景欣32等人 (2 0 0 8 )在河南农村选取了 4 2 2 名双亲外出、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 7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 28(4): 855- 858. 8范先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 0 0 5 ( 7 ) . 9林宏. 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 0 0 3 ( 3 ) . 10曹述蓉.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实证研究以湖北省/ 县 1 . 3 千名留守儿童为例,青年 探索,2 0 0 6 ( 3 ) :1 6 - 1 9 . 11周宗奎,孙晓军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 0 0 5 , ( 1 ) :7 1 一 7 9 .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干预研究 8 童作为被试,对儿童的社会能力和问题行为进行了研究。a n o v a 结果表明,双亲 外出的留守儿童、 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情绪抑郁方面的得分存在 显著差异。胡心怡等33人(2 0 0 7 )的研究结果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虽然 在生活事件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焦虑、抑郁、偏执、适应不良、情绪失 衡、心理失衡及自尊等心理健康指标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均无显著差异。 肖正德(2 0 0 6 ) 34通过对 2 7 1 名被试的调查表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 突出。 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上,叶曼(2 0 0 6 )等35认为,社会因素、学 校因素、父母因素、监护人因素以及自身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 素。黄俊霞(2 0 0 6 )等36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看护人教育方 式不当、教育能力低下、监管力度不够,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都是造成 他们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从以上两位研究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 健康的因素主要从外部因素(社会、学校、父母、监护人)和内部因素(自身因 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还有一些学者把着眼点放在留守儿童自身因素上,胡心 怡等33的研究表明, 积极应对方式与留守儿童的各心理健康指标 (心理失衡除外) 有显著的负相关,积极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还有 研究发现37, 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性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但 儿童的高自尊和内控归因风格对身处留守困境的儿童具有保护性作用。 1 . 2 . 5 已有研究的不足 1 . 2 . 5 . 1 实证研究较少 目前,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多见于教育类杂志中,大多数文章倾向于理论 上的探讨,分析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与生存状况;或者针对某个学校的个案提出 问题,然后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议或对策。这些研究进行实地深入调查 的较少,研究结果也只看到某些案例的某个方面,其结果的代表性值得怀疑。已 有的研究中大多数是调查研究,研究内容各行其是,研究成果不能形成体系。 1 . 2 . 5 . 2 研究方法的缺陷 首先,多数研究者没有严格遵循心理学研究方法和范式进行调查;对调查的 内容、提问的方式交代不清楚,难以对调查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估。其次,研究 方法比较随意,多数研究报告对所采用的调查研究方法表述不清,研究结论的可 靠性难以评价。最后,部分研究明显地带有先入为主的倾向。在进行研究时,他 们把留守儿童心理的负面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因此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包括研究 1.文献综述 9 方案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和分析),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留守儿童的真实 情况,研究的客观性和中立性不够。 1 . 2 . 5 . 3 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研究问题 以往的研究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留守问题, 几乎都是就留守儿童论留守现 象。虽然有研究表明,留守中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确实相对较差,但是如果这对 于他们以后的发展影响较小的话,留守本身也不是大问题了。此外,对于留守儿 童中存在的个别差异现象,研究者进行研究的还没有,如果能探讨其中的原因, 对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借鉴颇多。 1 . 2 . 5 . 4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的可操作性不强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干预性研究中, 目前较多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分析与一般经 验总结的水平上;同时,农村社区相对来说缺乏教学资源,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 农村教师感到力不从心的地方。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探索具体有 效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方法。 1 . 3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目的: (1 )了解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具体受到哪 些因素的影响,为制定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2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结合有关心理理论,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对留 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从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推广价值的留守 初中生心理健康干预方案。 1 . 4 研究意义 1 . 4 . 1 研究的理论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到城市寻找工作,并长期 在城市打工或进行其它经营活动。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发展转型时期所出现的一 个新生群体,国家和政府十分关注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可是,由于留守儿 童是一个新的“特殊群体” ,国内外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并不多见,更谈不上构 成一个完整有效的理论体系。本研究选择心理健康作为一个研究侧面,以期探索 留守初中生心理缺陷或行为问题背后的某种原因; 并在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心理干 预方案, 对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在丰富了心理健康研究内容的同时也为留守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预防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干预研究 10 和干预提供参考。 1 . 4 . 2 研究的现实意义 留守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转折时 期,培养健康的心理是初中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研究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发 展状况,对我们更好地加强初中生思想道德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留守初中 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及时干预对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 义。关爱农村留守初中生,让他们健康成长,同样也是共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研究方法 11 2 . 研究方法 2 . 1 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思路如下: 首先,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留守初中生 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初步确定这项研究的起点。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 讨哪些因素对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最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应对方式团体辅导对留守初中生的应对知 识和技能进行辅导,达到提高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图 2- 1 研究流程图 从以上步骤可以看出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 研究一,现状研究:主要了解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留守初中生 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采用的统计方法有独立样本 t 检验,皮 尔逊积差相关,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回归分析。 研究二,实验研究:对干预方案的有效性进行检验。采用的统计方法有独立 样本 t 检验和相关样本 t 检验。 问题提出 现状分析 研究设计 研究实施 结果与结论 国内外心理健康研究综述和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现状 的分析 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 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和相关因素的调查 研究 通过应对方式团体训练来提高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 水平的实验研究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干预研究 12 2 . 2 研究假设 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一:留守初中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非留守初中生。 假设二: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年级、父母外出状况等方面存 在有显著差异。 假设三: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自尊、应对方式高度相关。 假设四:应对方式团体辅导能够提高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 . 3 现状研究 2 . 3 . 1 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原则,在湖南省邵阳地区选取 4 所农村初级中学,抽取初 中一年级至三年级各 4 个班。实际受测样本为 7 2 2 人,剔除乱答题、不完整答题 问卷,收回有效问卷为 6 8 1 人,应答率为 9 4 . 3 。样本构成:留守初中生有 3 9 8 人,非留守初中生有 2 8 3 人。在留守初中生中,男生 2 1 0 人,女生 1 8 8 人,初一 1 4 6 人,初二 1 4 0 人,初三 1 1 2 人。非留守初中生中,男生 1 6 2 人,女生 1 2 1 人, 初一 1 0 7 人,初二 9 8 人,初三 7 8 人。( 具体人数分布情况如表 2 - 1 ) 表 2 - 1 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性别及年级分布情况 性别 年级 男 女 初一 初二 初三 留守初中生 210 188 146 140 112 非留守初中 162 121 107 98 78 总计 372 309 253 238 190 2 . 3 . 2 研究工具 2 . 3 . 2 . 1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该量表是王极盛教授38编制的,共 6 0 个条目,分为强迫、偏执、敌对、人 际关系、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等十个分 量表,每个分量表包含 6 个条目。每个条目按 1 - 5 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程度越 严重,同时可根据评分划分出心理问题的轻重程度等级。量表 6 0个项目和量表 总分的相关在 0 . 4 - 0 . 7 6之间,各项目区分度良好;1 0个分量表重测信度在 0 . 7 1 6 - 0 . 9 0 5 之间, 同质信度在 0 . 6 0 1 - 0 . 8 5 7 7 之间, 分半信度在 0 . 6 3 4 1 - 0 . 8 7 2 6 之间;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 0 . 7 6 5 2 - 0 . 8 7 2 6之间,内容效度比较理想。该 量表内在信度指标克朗巴哈系数为 0 . 9 3 ,信度较高。 2 . 3 . 2 . 2 自尊量表 2.研究方法 13 自尊量表39( s e s ) 是r o s e n b e r g 1 9 6 5 年编制的。共十个条目,按照1 4 分四级评分,总分范围是1 0 - 4 0 分,分数越高,表示自尊程度越高。s e s 的信度系 数是0 . 8 2 。 2 . 3 . 2 . 3 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 由黄希庭等编制 4 0 ,共3 0 道题目,分为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幻想、 忍耐等六个因子。该问卷同质性系数克朗巴哈系数为0 . 7 7 ,重测信度为0 . 7 6 ,题 项的因子负荷在0 . 4 1 2 0 . 7 5 9 之间,每题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 计1 - 5 分。 2 . 3 . 2 . 4 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 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用于团体咨询过程中对团体进行的过程性评估, 它选自樊富珉41编著的 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 中的 “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 。 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包括20个封闭式问题,意在了解在团体工作阶段团体 成员参与团体的情况。 2 . 4 实验研究 2 . 4 . 1 研究对象 在前期调查的四所学校中随机抽取一所学校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可是,由 于初三学生学习时间紧张且面临中考, 故这次抽选的被试主要初一和初二学生组 成。由于调查结果表明,初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偏低,所以本次试验以初二学 生为主。采用自愿参加和老师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抽取该校的 6 0名初一和初二 留守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 3 0 人为实验组,另外 3 0 人为对照组。 表 2- 2 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团体辅导实验被试情况 组别 性别 总计 男 女 实验组 14 16 n=30 对照组 15 15 n=30 2 . 4 . 2 实验设计及效果评估 本研究的实验设计如下表: 表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经皮肺穿刺患者介入术后护理
- 高血压年轻化护理
- 海运公司年终总结
- 《给矛树》课件教学课件
- 电动机的结构讲解
- 公司法学课件
- 项目财务尽调工作总结
- 政教处月度工作总结
- 2025标准苗木购销合同范本
- 公司招投标业务安全培训课件
- 《儿童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防治专家共识2023》解读
- 中国子宫内膜增生管理指南(2022)解读
- 2007-2000央美考研题库
- TB 10012-2019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 弱电维护方案
- 国开2023春《言语交际》形考任务1-6参考答案
- 抽油机井示功图分析判断1
- 机电一体化说专业比赛
- GB/T 39141.3-2022无机和蓝宝石手表玻璃第3部分:定性标准和试验方法
- GB/T 1142-2004套式扩孔钻
- 2022年天津市河东区生态环境系统事业单位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