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实证研究.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实证研究.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实证研究.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实证研究.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实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会计学专业论文)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实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i 摘 要 摘 要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会计制度和政策 一直不断地发展和完善。2007 年 1 月 1 日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以 下简称新会计准则)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颁布的。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顺应了我国市场 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 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会计准则(2006)对资产减值计提标准、计提方法和资产减值准备转 回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不同以往会计准则的规定,对资产减值进行了全面的、系统 的规范。新会计准则目标之一旨在杜绝利用资产减值调节利润的现象,更加稳健 的反映企业价值。但是,一个重要问题是新会计准则在执行前后我国上市公司资 产减值有什么新的特点?新准则执行后是否真的实现了财政部的初衷杜绝利用 资产减值进行利润调节、稳健的反映企业价值?如果偏离了初衷,那是为什么?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肤浅的探讨和分析。 本文首先从资产减值会计产生和发展入手,对资产减值会计发展进程、相关 理论等问题进行了阐述。然后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 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得出结论: 首先,新会计准则执行后微盈公司与扭亏公司仍然存在着利用资产减值进行 盈余管理的现象,而巨亏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行为有所抑制。通过进一 步分析还发现企业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有所遏制,而利用短期资产减 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 其次,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机会主义行为,在以后的会计政策制定过程 中应充分的考虑到这一因素的存在。2005 年新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颁布至新准则 开始执行期间(2005 至 2006 年), 中国上市公司将以前年度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进 行了集中转回,以规避新准则中部分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的规定。这种现象的存在 虚增了 2005 和 2006 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利润,夸大了当年的企业价值。 本文在最后针对在会计实践中存在的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和现 象,提出一些优化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建议和对策,希望对会计政策制定者 有所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 关键词:盈余管理 资产减值 新会计准则 abstract iii abstract to make suitable to the high-spe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rket process, china accounting system and policy are developing and updating continuously.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ministry of finance promulgated accounting criteria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2006) that began to be implemented in jan 1, 2007. the accounting criteria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2006) that was promulgated by ministry of finance in february 15, 2006 accommodated the demands for development of china market economic and realized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china accounting criteria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ifr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maintai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order, improving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protecting the public interest and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in the accounting criteria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2006), an asset is a resource that is owned or controlled by an enterprise as a result of past transactions or events and is expected to generate economic benefits to the enterprise. the term impairment of assets refers to that the recoverable amount of assets is lower than its carrying value. if the recoverable amount of an asset is lower than its carrying value, the asset is generating impairment. therefore, enterprises should not affirm it an asset. accounting criteria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2006) systematically prescribed the recognition standards of impairment of assets, methods of impairment of assets and disclosure of impairment of assets. those stipulations are different from preceding accounting criteria and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al. in a word, ministry of financ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impairment of assets. accounting criteria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2006) is for stopping profit adjustment through the impairment of assets. however, an important question is raised: did the accounting practice realize the initial goals set by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if not, we would like to find the reasonable explanation. the present study adopts positive approach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lated new assets impairment rules among public companies. limited by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data, this paper restricted its research to the study on assets impairment in year 2005, 2006 and 2007 only. in this study, firstly, there is no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big-bath” expectation,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the companies suffering great amount of loss in year 2007 abstract iv recognized impairment loss remarkably; secondly, the companies that were close to“0 bottom-line” in year 2007, tended to recognize less amount of asset impairment los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companies, indicating the possibility that those firms with small gain may exploit the ambiguity in the new impairment accounting standards to expand their earnings; thirdly, the companies that suffered consecutive periods of losses and the companies that had “stockholder equity per share” just over 1 rmb, tended to inflate their earnings or stockholder equity by exploiting the assets impairment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addition, public companies in china have opportunism behaviorduring 2005 to 2007, public companies in china intently switched back loss of asset impairment that are recognized in the past accounting periods. the purpose of public companies is to avoid accounting criteria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2006). the results would be helpful to the financial market regulator. being awar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anies who tend to manipulate their earnings by using assets impairment, the regulators would locate the potential problem companies more easily. i hope this study could shed some light on the standard setting. key words: earnings management assets impairment accounting standard 目 录 vii 附表目录 附表目录 表格 a 2007 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描述统计表 .47 表格 b 2007 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描述统计表(短期资产减值).47 表格 c 2007 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描述统计表(长期资产减值).47 表格 d 2007 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统计表.48 表格 e 2007 年 4 组公司的中位数分析表 .48 表格 f 2007 年 4 组公司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48 表格 g 2007 年 4 组公司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短期资产减值).48 表格 h 2007 年 4 组公司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长期资产减值).49 表格 i 2007 年扭亏组与对照组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49 表格 j 2007 年扭亏组与对照组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长期资产减值).49 表格 k 2007 年扭亏组与对照组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短期资产减值).50 表格 l 2007 年微盈组与对照组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50 表格 m 2007 年微盈组与对照组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长期资产减值).51 表格 n 2007 年微盈组与对照组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短期资产减值).51 表格 o 2007 年巨亏组与对照组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52 表格 p 2007 年巨亏组与对照组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长期资产减值) .52 表格 q 2007 年巨亏组与对照组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短期资产减值).53 表格 r 2006 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描述统计表 .53 表格 s 2006 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描述统计表.53 表格 t 2006 年 4 组公司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54 表格 u 2006 年 4 组公司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54 表格 v 2006 年巨亏组与对照组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54 表格 w 2006 年扭亏组与对照组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55 表格 x 2006 年微盈组与对照组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55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实证研究 论文是我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 所知,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 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日期: 日期: 年 年 月 月 日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 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 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年 年 月 月 日 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实证研究 第 1 页 共 60 页 1 导 论 导 论 1. .1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随着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的发展以及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企 业盈余管理日益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 从契约安排的角度研究会计政策选择动机和影响的国外文献日益增多,并且得出 了企业盈余管理的三大动机:管理当局薪酬契约、债务契约和政府管制动机。国内 一些研究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认为国内公司的盈余管理主要与迎合 或规避政府监管的动机相关,以达到筹集资金、规避处罚等目的,比如王跃堂 1, 陈小悦 2等人。 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及赋予公司管理层更多选择权的会计制度 的实施,中国上市公司是否也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权满足其特殊目的呢? 2006年2 月财政部颁布的旨在“压缩资产和盈利水分”、更加稳健的反映企业价值的资产 减值准备会计规范, 是否达到了制度设计者的初衷?如果偏离了初衷, 那是为什么? 借助对资产减值规范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可以检测中国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制度在 实施过程中是否达到了准则制定机构预定的目标。 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为了在资本市场、报酬计划、债务合约或官方管制等 方面获得有利的影响,对编制财务信息时实施的干涉或影响 3。盈余管理必须通过 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来实现,而收入与费用都与资产有关,因此直接对资产 的会计处理状况进行研究就成为盈余管理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国内许多 学者都对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利 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现象的结论 4。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 (2006)(以下简称新准则),其目的之一在于杜绝利用资产减值调节利润的现象, 更加稳健的反映企业价值。本文在对全部资产减值状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 了新准则是否有效的杜绝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如果还存 在这种现象,是哪些公司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以及新准则执行后我国上 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体现了那些新的特点。 1 孙铮、王跃堂, “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 , 财经研究1999 第 4 期,3-11 2 陈小悦、肖星、过晓艳, “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 , 经济研究1999 第 1 期,30-36 3 bhattacharya,the world pri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ndiana university 2002 4 陆建桥, “中国证券市场中会计研究的实证发现-1999 年度实证会计研究综述”会计研究2000 第 8 期, 55-59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实证研究 第 2 页 共 60 页 1. .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在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统一的会计制度下,企业既缺乏会计选择的动 机,也没有会计选择的机会。但是,当会计规则的发展赋予公司会计处理方法选 择权时, 中国上市公司是否会利用会计选择权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特定目的呢?我 国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大都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利用会计选择 权进行了盈余管理。1999年开始实施的“四项资产减值准备”、2001年实施的“八 项资产减值准备”,一直到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对资产减值准备的 系统规定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机会。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上市公司在 2001年至2007年资产减值准备政策实施情况的研究,检测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 进行盈余管理的状况以及新准则是否真的对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起到了抑 制作用。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 2001年至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所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具有哪些特征?新会计准 则开始执行前期是否存在着集中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 如果这一现象存在 的话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 新会计准则执行后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具有哪些特点?巨亏公司、微盈公司 以及微亏公司等具有盈余管理动机的上市公司是否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方面 存在显著差异, 也就是说新会计准则的执行是否有效的抑制了我国上市公司利 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1. .3 研究范围与贡献 研究范围与贡献 本文将研究期间主要集中在中国上市公司开始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2006)的2007年 5、企业会计准则(2006)颁布的2006年和新准则征求意见稿 颁布的2005年。同时,为了分析我国资产减值总体趋势也使用了2001年至2004年 的相关数据。 2005年7月财政部公布了新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并规定我国上市公司在 2007年1月1日开始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因此,2005、2006和2007年上市公司的 数据可以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是如何对新准则的规定做出反应,并且 通过这几年的数据分析可以验证新准则是否实现了财政部的设想:压缩水分,真 实的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杜绝利用资产减值调节利润。 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5 截至 2008 年 3 月 9 日, 沪深两市 1550 家上市公司仅 324 家披露了 2007 年年报, 由于论文交稿时间在 2008 年 3 月,因此本文无法使用 2007 年年报数据,而只能使用 2007 年中期报告的数据,关于这一问题在实证部 分有详细的解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实证研究 第 3 页 共 60 页 第一、2006年新准则颁布后,有许多学者都认为2006年是上市公司进行以前 年度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最后期限,并且我国上市公司会利用这“最后的机会” 大量的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本文利用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上市公司披露的数 据证明确实存在大量转回现象,但转回高峰并不在2006年,而是在2005年,这充 分证明了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着“机会主义行为”。以后会计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 虑到这一现象的存在,实现新旧会计制度的平稳过渡,最终达到新会计政策的制 定目的。 第二 、 以前有大量的文章对2001至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进行了深入 的分析和研究,并得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特点。本文 利用2005、2006和2007年数据研究发现,新准则执行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 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进一步分析还发现,上市公司对利用长 期资产减值和短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产生了不同的偏好。这为以后会计制度 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第三 、本文的研究结果可能对中国的金融市场监管机构有所帮助:在对利用 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所具备的特点形成一定认识后,监管机构可以 更容易识别“问题”公司,并对此类公司加强监管和控制,从而进一步的完善我 国的会计政策,推动我国的资本市场更加健康地发展。 1. .4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是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系统方法,研究工作是一项旨在扩展我们对周围 世界理解的活动,结果在于获得新的可靠知识。好的研究绝非偶然,必然经得起 检验,并且能够扩展我们的知识基础 6。好的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扩展对周围 世界的理解。宽泛地说,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规范研究一 般遵循“提出问题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定式,通常缺少对研究结果进行实 证检验的环节,而实证研究却刚好相反 7。本质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是一门学 科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种重要研究方法,它们虽各具特点,但相互并不排斥, 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交融的。规范研究为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 实证研究为规范研究提供了数据证明和实证支持, 它们就像一驾马车的两个轮子, 共同推动着学科向前发展 8。根据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本文主要采用实证 研究方法,并结合一定的规范性研究方法,旨在得出一个有科学依据的结论。 6 埃思里奇 著,朱钢 译, 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年 7 汤云为、赵春光, “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会计研究 ,2001 年 05 期 8 汤云为, 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序言 2002 年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实证研究 第 4 页 共 60 页 1. .5 逻辑结构和内容安排 逻辑结构和内容安排 本文的逻辑结构和内容如图 1.1 所示: 图 1.1 文章结构图 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动机和相关研究背景,以及论文 的研究问题、研究范围和全文的安排等。 第二章“资产减值政策研究与相关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的资产减值政策的 发展和资产减值相关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评述,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 究方法和结论,以奠定本文的研究地位并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方向。 第三章“相关理论综述”,从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理论来源入手,分析了资 产减值相关理论,为后文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四章“资产减值实证研究”,首先利用了2001年至2007年的相关数据对资 产减值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然后利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扭亏、巨亏和 微盈三类的“盈余管理高危公司”是否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以及 新会计准则是否有效的遏制了这种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五章“结论以及政策建议”部分着重概括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和一些其他 相关结论,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可能的改进方向。同时,站在监管 当局以及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政策和建议。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资产减值政策研究与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章 相关理论综述 第四章 资产减值实证研究 第五章 结论以及政策建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实证研究 第 5 页 共 60 页 2 资产减值政策研究与相关文献综述 资产减值政策研究与相关文献综述 2. .1 资产减值会计思想的发展 资产减值会计思想的发展 资产减值会计思想从可以考证的文献来看,萌发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当时意大利商品贸易相当繁荣,许多商业企业的会计实务均体现出资产减值的思 想。如达蒂尼公司对库存商品按买入价或市价列示(如果后者更低),差额则列入 商品账户 9。在当时的商业会计实践中,人们已经意识到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在存货 计价中的稳健作用,是直觉意识在会计核算中的朴素体现。 将意大利复式簿记系统进行归纳整理的是帕乔利, 他在 1494 年的 数学大全 一书中提出了不得高估存货的思想,也证实了当时实务中已经存在按低于成本的 市价估价存货的做法。 1675 年, 法国的 jacques savary 明确提出历史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用于对存货 的陈旧、过时和毁损的核算,并与 1712 年提出了他对可变现净值的理解。他是第 一个提及资产过时及毁损会计核算方法的人。随后存货计价的稳健思想在欧洲大 陆广泛传播,会计学界对资产减值的关注逐步从存货发展到各类资本资产。 19 世纪,美国逐渐成为世界会计的先行者,由美国倡导的存货成本与市价孰 低法在世界范围内普遍运用。1936 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对资本资产过时问题 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企业应从其账户中剔除那些资产不再有用或销售的成本,应 减少在用资产的账面价值至未来经营预计可收回的合理金额。这里,aaa 首次明 确提到“可收回金额”的概念,为以后长期资产减值确认与计量理论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20 世纪 50 年代,对当时被称为过时会计研究较为深入的是 david green jr.和 george h. sorter。他们在 1959 年的 accounting review 上发表了“过时会计” (accounting for obsolescence-a proposal)一文,较为系统的介绍了其对资产过时的 分类和确认问题的观点。文中建议计算现有资产的价值,将其账面价值减计至现 有价值,开辟了长期资产减值会计思想的先河。此后,世界各国的学者们都在资 产减值方面做了大量的系统研究,逐渐的形成了今天的资产减值会计体系。 9(美)michael chatfield 著,文硕等译, 会计思想史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实证研究 第 6 页 共 60 页 2. .2 西方资产减值政策的演进 西方资产减值政策的演进 2. .2. .1 美国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发展 美国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发展 美国作为现代财务会计的先行者对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47 年,aia(美国会计师协会)颁布了第 29 号公告“存货计价” ,首次以会计 规范的方式提出了企业可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记录存货的价值。1953 年, 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会计程序委员会在第43号会计研究公告的第四章 “存货定价”中对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运用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在存货减值的 规范中,虽未明确指明永久性减值的标准,但却已隐含了这一标准。 1975 年, 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 1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某 些有价证券会计中对短期投资的减值进行了规范。该准则允许企业按成本与市 价孰低法记账, “资产负债表日有价权益证券的账面金额以总成本与总市价较低者 入账,如果市价低于成本,市价成为新的成本基础,其差额视为己实现损失,包 括在净收益中” 10。 对那些账面金额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而非净收益中的有价证券, 要确定其成本低于市价的降低额是否是非暂时性的。 “如果降低额被判断为非暂时 性的,单个证券的成本基础应被减记到新的成本基础,减记的金额应被视为己实 现了的损失;对以后期间市场价值的恢复,不应改变新的成本基础” 11。 如果说对存货减值的永久性确认标准还只是一种不明确的阐述,在短期投资 的减值会计规范中,sfas no.12 可谓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永久性确认标准来确认减 值的准则。 对权益法下的投资, apb opinion no.18 the equity method of accounting for investment in common stock 中规定:非暂时性的投资价值损失应与其他长期投 资损失同等确认,价值损失的证据包括(但不限于),缺乏恢复投资账面价值的能 力,或被投资者不能保持盈利能力而影响到投资的账面金额。某项投资的现有公 允价值小于其账面金额可能表明投资价值的损失,但是,市场标价低于账面金额 并不必然表明非暂时性价值损失。在 fasb 技术公告 79-19 中,采用权益法的母 公司或投资者应将其投资账户按持股比例降低至估价准备账户或同类账户,此账 户属于备抵账户。 1975 年,fasb 颁布了 sfas no.5“或有会计事项” ,此公告将或有事项定义 为“会对企业产生可能利得或损失的不确定的现有条件、处境或情况,这些情况 的解决有利于未来事项的发生。不确定性的解决,可能会导致资产减值损失或负 10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王世定、李海军主译,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 1-137 号 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2 11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王世定、李海军主译,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 1-137 号 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实证研究 第 7 页 共 60 页 债的发生” 12。这个公告还对或有损失的确认提出了可能性的标准, “如果满足以 下两个条件,应将或有损失记为收益的费用:(1)信息表明在资产负债日资产己经 减值或负债已经发生;(2)损失金额可以合理的估计。 13” 1985 年, aicpa 的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给 aicpa 准则委员会发送了文件 对 账面价值不能完全收回的资产的核算 , 要求考虑该文件引起的事宜并提出对资产 减值的专门核算的指导。1980 年,财务会计准则顾问委员会也讨论了长期资产减 值的核算问题。1984 年 10 月、1985 年 12 月、1986 年 2 月,fasb 在会议上讨论 了减值问题,指出资产减值的核算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计量方法,长期资产价值 的减少在数量上和频率上都有明显的增长。但是,成员们没有达成任何有关减值 事项的一致意见,建议委员会在它的日程安排中增加减值的项目。1987 年 5 月, 美国管理会计协会(ima)在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推动下进行了检查资产减值核算方 法的研究,并于 1989 年 9 月发表了研究报告长期资产的减值和冲销 。该报告 指出实践中各种各样的披露方法和冲销数量的稳步增长。该报告还认为,需要一 个关于长期资产减值核算的权威指导。 1988 年 11 月, 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日程安排 中增加了一个项目:重点研究长期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的减值问题。1990 年 12 月,fasb 发布了讨论备忘录长期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减值的核算 。1993 年 11 月,委员会发布了征求意见稿长期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 ,1994 年 11 月,关 于对征求意见稿的调查结果关于长期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的征求意见稿调查 的结果在 fasb 的特别报告中发表。 经过以上详细的准备工作,1995 年 3 月 fasb 最终出台了 sfas no.121长 期资产的减值、处置的会计处理 ,该公告在美国资产减值会计史上具有里程碑的 意义。此后,2001 年 10 月 3 日,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 sfas no.144长 期资产减值及处置准则 ,代替了 1995 年颁布的 sfas no.121。 2. .2. .2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发展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发展 1996 年 6 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决定制定有关资产减值的国际会计 准则,并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做出系统规定。理事会于 1997 年 4 月发布了有 关资产减值的征求意见稿,旨在讨论如何确定资产己减值、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 何进行计量、资产减值如何披露等。理事会就征求意见稿第 55 号的建议进行 了实地测试。来自 10 个国家不同行业的 20 多家公司参与了此项测试。 12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王世定、李海军主译,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 1-137 号 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2 13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王世定、李海军主译,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 1-137 号 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实证研究 第 8 页 共 60 页 1997 年 10 月,iasc 与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英国以及美国的会计准 则制定机构联合发布了题为长期资产可收回金额测试会计准则的国际分析的 研究报告,该报告提出了有关国家现行会计准则、拟议会计准则有关资产减值的 主要特征,就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建议。 1998 年 4 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会议,会议 批准了国际会计准则第 36 号一资产减值 ,并于同年 6 月发布。ias no.36 的 发布实施对于完善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规范资产减值会计的实务、提高会计信 息的可比性具有重要的意义。ias 从内容上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4: (1)系统规定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体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论和方法的一致 性以及资产定义的内在要求; (2)建立了现金产出单元和使用价值的概念,为分析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奠定了基 础,解决了资产减值测试的操作性问题; (3)实现了资产减值和资产重估两项会计政策的结合; (4)要求全面采用折现法。 此后ias no.36 成为了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对资产减值进行规定的重要条 款,并在2004年进行了一些修订和调整。 2. .3 中国资产减值政策的演进 中国资产减值政策的演进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中,企业虽然也核算盈亏,但并不对盈亏负责, 而是由国家统负盈亏。在此体制下,企业不需要考虑有关资产减值问题。在会计 制度上,采用体现未消失成本观的“资金运用”概念作为资产要素。 1992年, 财政部相继颁布了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 企业会计准则 、 企业财务通则 及各行业的财务与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准则 第18条指出: “会 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这一原 则建立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可能性”标准,是我国资产减值政策的起点。 但在这批规范中,基本上仅允许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并未涉及其它资产 减值的内容。虽然1992年的企业会计通则没有提及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也未 考虑存货的减值问题,但同一时期的商业企业会计制度中,企业可设立“商 品削价准备”用于核算因库存商品可能发生的削价损失而从成本中提取的削价损 失准备。此外,同期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中也有企业可以提取存货变现 损失准备的规定。 1997年12月,财政部发布关于企业资产评估等有关会计处理的通知(财会 14 ias, ias no.36: impairment of assets,199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实证研究 第 9 页 共 60 页 199772号),规定对时间长于一年的长期股权投资或其它股权投资,在投资时应 对资产进行评估,对非现金的固定资产或其它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如评估确认 的价值小于投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应将差额计入投资评估减值。 1998年1月,财政部颁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财会1998 35号),第一 次对资产减值政策做出明确规定。该制度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和境 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在期末应对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以及长期投资进行检 查,对符合规定的情况应计提减值准备。其中,对应收账款的坏账计提比例由该 类企业自定。对于其它上市公司,该制度允许但不要求实行此项规定。 1998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投资具体会计准则(2001年己作修改),按投资准则 规定,长期投资应计提减值准备。同时,还允许企业按单个项目、类别、总体确 认短期投资减值,而股份有限公司制度中规定可按总市价低于总成本的差额计提 减值准备。 1999年6月财政部颁布 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有关补 充规定,要求无论是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境外发行外资股的公司, 还是其它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股份有限公司,均应按照股份有限公司制度 中对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境外发行外资股公司规定的提取“四项减值 准备”的要求,计提相关资产的损失准备。该规定还将其它应收账款纳入要求计 提的范围。该规定使得资产减值会计在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引起极大社会反响, 资产减值概念开始为广大非会计专业人士所关注。 2000年12月颁布的 企业会计制度 (财会200025号)中重新对资产进行定义: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 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该定义同时采用了未消失成本观和未来经济利益观。企业 会计制度将资产减值准备由四项扩至八项,即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计 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基础上, 增提新的四项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 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要求企业应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将成本与市价 比较,当市价低于成本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对应收账款、其它应收款进 行检查,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比例,选定计提方法,计提坏账准备;将存货成本与 可变现净值比较,通常按单项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 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长期投资,应计提长期 投资减值准备;对委托贷款本金全面检查,若有迹象表明委托贷款本金小于可收 回金额的,应计提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对于有证据表明己经发生减值的在建工程, 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检查各项无形资产预计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实证研究 第 10 页 共 60 页 2001年1月和11月,财政部分别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财会 20017号)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财会200157号),两项准则分别对无 形资产减值和固定资产减值的政策作了相关的规范处理。 从上述规范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制度相对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 的一个显著变化在于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由四项增至八项。但是,不论是先前的 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还是之后的企业会计制度,对各项资产减值准 备的规定都赋予了企业很多职业判断的权利,其目的在于使企业更稳健地确认当 期收益,更真实、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