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水是生命之源,对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农田水 利建设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存亡。关中是唐朝都城所在地,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更是 受到统治者的关注。唐王朝不仅建立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而且用法律的形式 加以保障,这时期确立的管理体制及水利法规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分为五个部分来研 究唐代关中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管理及立法问题,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国内外 学者对唐代关中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管理与立法问题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 思路。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唐代关中农田水利建设的五大方面,即郑白渠、六门堰、渭南 地区水利建设、华阴水利建设、同州水利建设,探讨这些水利在唐代的维修与发展,理 清关中水利的脉络。第三部分介绍唐代水利管理机构设置,以高陵县令刘君遗爱碑 中刘仁师整治泾渠事例为例,探讨水利管理层面的中央及地方水利机构设置及具体职责 分工,利用文献资料探讨水利管理权力主体在唐代的变化。第四部分探讨唐代水利法规 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从唐代的水部式、唐律疏议、营缮令、沙州敦煌县行用水 施行细则中的水利条文出发,欲窥唐代水利法规的全貌。唐代水利法规对后世影响深 远,通过西夏天盛律令及李好文的长安志图中相关水利法规探讨对唐水利法规 的继承性。第五部分主要介绍与水相关的几个问题,以泾河上的碾铠为例,探讨水利具 体执行过程与水利法规上的冲突;唐代关中水利在唐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唐代关中 名胜古迹与水的关系;关中农田水利对生态的影响。 关键词 唐代关中、农田水利、水利管理、水利法规 a b s t r a c t w a t e ri st h es o u r c eo fl i v e s i tp l a y s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s u r v i v a lo ft h eh u m a na n d 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yc o n s t r u c t i o nw a sd i r e c t l yr e l a t e dt o t h es u r v i v a lo fd y n a s t y a st h ea r e ao ft h ec a p i t a lo ft a n gd y n a s t y , t h er u l e r sp a ym o r e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r e l e v a n t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y t a n gd y n a s t yn o to n l ye s t a b l i s h e d as e to ft o p d o w n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 ,b u ti tw a sa l s op r o t e c t e db yl a wi nt h ef o r m ,w h a th a d f a r - r e a c h i n gi m p a c to n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 t h e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s e c t i o n st os t u d yt h e c u s t o m so f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y , w a t e r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 , a n dl e g i s l a t i v ei s s u e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s c h o l a r s s t u d y , t h es c h o l a r sc o m ef r o m c h i n aa n da b o a r do i l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y , w a t e rm a n a g e m e n ta n d l e g i s l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a n d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i ss t u d y , r e s e a r c hi d e a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yi nt h et a n ga tf i v ea r e a s ,z h e n gb a ic h a n n e l , s i xw e i r , t h e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y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w e i n a nr e g i o n a l ,t h e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h u a y i n ,t h e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y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o n g z h o u t h et e x tw a n t st o e x p l o r et h ew a t e ri nt h em a i n t e n a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 a n gt oc l e a rs e e t h ec u s t o m si nw a t e rc o n t e x t t h et h i r ds e c t i o nd e s c r i b e st h ew a t e rm a n a g e m e n to ft h et a n g d y n a s t y , i nt h ec a s eo f ”g a o l i n gl i u j u ns p r e a d i n gl o v em o n u m e n t ,”l i ur e n s h i sr e g u l a t i o n o nj i n gr i v e r t h et e x tw a n t st oc l e a rt h er e m e d i a t i o nd i v i s i o nc a s e ,t h ec e n t r a la s p e c t so f w a t e rm a n a g e m e n ta n dl o c a lw a t e ra g e n c i e sa n dt h es p e c i f i cd i v i s i o no f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i e s ,t a k e f u r t h e ra c t i o nt of i n dt h em a i na u t h o r i t yo fm a n a g e m e n t c h a n g e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b y l i t e r a t u r e s t h ef o u r t hp a r tw a n t st of i n d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w a t e rr e g u l a t i o n sa n dt h ei m p a c t o n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 a s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s ”w a t e r - t y p e ”,”t a n gc o d ef t ,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 m a i n t e n a n c eo r d e r ”a n d ”s a n d b a rd u nh u a n gl i n ew a t e rr e g u l a t i o n s ”a se x a m p l e s ,t h et e x t a r eg o i n gt of i n dt h eg l i m p s eo ft h ew h o l et a n gw a t e rr e g u l a t i o n s t a n gw a t e rr e g u l a t i o n s h a v ef a r - r e a c h i n gi m p a c to n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 ,t h r o u g ht h e ”t i a ns h e n gl a w s ”a n dl i h a o w e n s ”c h a n g a n r e c o r da n dm a p ”o f t h er e l e v a n tw a t e rl e g i s l a t i o nt of i n dr e g u l a t i o n so n w a t e rt a n gi n h e r i t a n c e 。t h ef i f t h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ss e v e r a lw a t e r - r e l a t e di s s u e s ,u s e i n gt h e g r i n d i n gm i l lj i n gr i v e re x a m p l et of i n dt h ec o n f l i c to ft h ec o n c r e t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w a t e r a n dw a t e rr e g u l a t i o n so n ;f i n d i n gt h ec h a n g eo ft h ew a t e ri n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o ft h et a n g d y n a s t y ,a l s o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o n u m e n t sa n dw a t e ra n dg u a nz h o n gi r r i g a t i o n i m p a c to nt h ee c o s y s t e m k e y w o r d s t h er e g i o no fg u a n z h o n gi nt a n gd y n a s t y , i r r i g a t i o na n d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y ,w a t e r m a n a g e m e n t ,w a t e rl e g i s l a t i o n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 学位论文作者毖血擅指导教师签名:艘1 2o l o 年f 月j 吕日 之fo 年5 月) 7 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陈两酒 勘f d 年6 月f g 日 西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审核书 本人声明: 醢12 壹煎( 研究生姓名)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我指导下进 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其学位论文的撰写符合国家、学校 及相关行业领域要求的学术规范,书写格式符合西北大学研究生学 位论文规范,经我审阅己达到;龚兰 ( 硕士或博士) 学位论文 水平,同意进行评审。 一 曙芝圳 指导教师签名( 不得盖章) :八汕 年月,? 日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选题缘由一、遮赵z 豕凼 绪论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 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关中地区是开发较早的地区,由于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 作用,因而历史悠久并且得到持续发展。唐代又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关中 水利建设对唐代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有重要作用,并且唐代所确立的水利管理体制 及水利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对唐代关中农田水利建设、水利制度及水利立法的研 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唐代的官制及后代的水利法规的渊源。 二、研究现状 鉴于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加之唐代关中地理位置的因素,学界对唐代关 中水资源的研究也比较多。 全国性水利论著中涉皮到屠代水资源方向的内容。如姚汉源先生中国水和j 发展史 o ,周魁一先生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 ,这两部著作较为详细论述了关中水利的 发展、水利工程的修建与管理、水政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但均是全国性质的通史研究, 是从整体上对历史时期关中水资源的研究,对唐代水资源的论述系统性不够。汪家伦、 张芳著中国农田水利史圆,郑肇经中国水利史,岑仲勉黄河变迁史 ,梁 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 ,李令福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等书中均有唐 代农田水利的相关论述。 论文方面,阎守诚在唐代的农田水利建设固一文中指出唐政府与农田水利建设 的关系。黄盛璋历史上的渭河水运 ,就渭河漕运的历史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 毋姚汉源:中国水利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 西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 汪家伦、张芳:中国农田水利史,农业出版社1 9 9 2 年。 函郑肇经:中国水利史,商务印书馆1 9 9 8 年。 6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人民出版社1 9 5 7 年。 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 9 8 9 年。 o 李令福: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 阎守诚:唐代的农田水利建设,晋阳学刊,1 9 8 6 年第2 期。 牺黄盛璋:历史上的渭河水运,西北大学学报,1 9 5 8 年第2 期。 绪论 张骅古代典籍与古代水利,韩国磐渠堰使和唐代水利灌溉的管理圆,周魁一水 部式与唐代水利管理 ,王洪军唐代水利管理及其前后期兴修重心的转移,宋锡 民唐代的水利建设 ,钮海燕唐代水利发展的因素及其影响 一文中从政府的重 视、技术的进步等方面探讨水利发展的原因,日本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多,西冈弘 晃唐代的灌溉水利设施及其管理o 那波利贞唐代农田水利的有关规章 ,左藤武 敏唐代地方水利设施管理 。同时也出现了阶段性的研究,王双怀论盛唐时期的 水利建设 ,分析盛唐时期的水政管理、水利工程的修建、水利建设在整个唐代的作 用及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张骅唐玄宗治水与开元盛世1 1 ,对玄宗时期农田水利、 漕渠河运的建设分析与开元盛世的关系。 关于用水制度中法律条文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周魁一我国古代水利法规初探 1 2 、程茂森古代引泾灌溉水利法规初探1 3 ,这两篇文章都对历史时期存在的水利法 规做了较详细的分析。周魁一g t g 部式与唐代水利管理对唐代水部式对水利管理 的作用进行探讨,在许多对唐水资源研究的文章中均涉及到对水部式研究。 此外,邹逸麟在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1 4 中论述了唐水 利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关系,水利建设地区分布与经济南移的关系。屈弓在水利与唐 朝后期政权”中论述了水利建设与唐后期政权存亡的关系。王慰卿在唐代关中地区 的水、旱灾害与水资源问题1 6 中从水、旱灾害的角度分析水资源问题。碾碹在当时是 备受关注的,对其的研究代表性的有,西屿定生在碾铠寻综一华北农业两年三作制的 产生1 7 一文中对碾铠的历史发展、因碾硝引发的用水矛盾及政府在处理时政策的变化 张骅:古代典籍与古代水利, 文博,1 9 9 6 年第1 期。 o 韩国磐:渠堰使和唐代水利灌溉的管理,求索,1 9 9 7 年第4 期。 o 周魁一:水部式与唐代水利管理。历史地理,第4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 固王洪军:唐代水利管理及其前后期兴修重心的转移,齐鲁学刊,1 9 9 9 年第4 期。 宋锡民:唐代的水利建设,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 9 8 1 年2 月。 每钮海燕:唐代水利发展的因素及管理体系探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 0 0 6 年第l 期。 o 西冈弘晃: 唐代的灌溉水利设施及其管理,中村学园研究纪要,1 9 7 3 年第6 期。 西那波利贞:关于唐代农田水利的规章,史学杂志,1 9 4 2 年第l 期。 佐藤武敏:唐代地方水利设施的管理,中国水利史研究,1 9 6 7 年第3 期。 国王双怀:论盛唐时期的水利建设及其影响,历史地理,第l o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 张骅:唐玄宗治水与开元盛世, 文博,1 9 9 9 年第2 期。 ”周魁一:我国古代水利法规初探,水利学报,1 9 9 8 年第5 期。 1 3 程茂森:古代引泾灌溉水利法规初探,中国水利学会史研究会编写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社 1 9 9 2 年。 邹逸麟: 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历史教学,1 9 5 9 年第2 期。 屈弓:( t g 利与唐朝后期政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 9 9 1 年第2 期。 1 6 王慰卿:唐代关中地区的水、旱灾害与水资源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2 期。 ”西婚定生:碾碹寻踪一华北农业两年三作制的产生,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四卷,中华书局1 9 9 2 年。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分析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梁忠效先生唐代的碾铠业、郭华唐代关中碾铠与用水 矛盾及其解决途径等一些文章对于碾碹业在唐代的发展都有论述,指出碾铠分类及 其经营模式,分析其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 对长安城附近水资源的研究,代表性的有郭声波隋唐长安的水利 ,对长安的 水利设施、城市用水排水、漕运、农田水利进行分析,探讨隋唐长安城易受洪涝在水利 设施方面的影响。马正林渭河水运和关中漕渠,论述渭河航运的历史演变、漕渠 的开凿与废弃,其中涉及到唐朝的内容,但未有专门的文章论述。马正林八水绕长安 论关中地区农业生产与水利建设的关系 ,文章对秦汉、隋唐两个时期关中农业发 展中水利建设因素的分析,探讨水利建设对关中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研究思路 水是生命之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学界对唐代关中水资源的研究涉及较 多,一种就是在大部头的著作中,以水利史为研究对象,其中囊括了唐代关中地区,但 不够系统。还有的就是以整个历史时期的关中为研究对象,把唐代作为部分来研究。本 文欲把唐代关中地区作为一整体,对关中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管理、水利立法及相关问 题作为研究对象;以传统文献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及出土资料,通过对基础资料 的占有掌握、收集整理,采用归纳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唐代关中农田水利事业的发 展、水利管理在官制及法律上的健全、水利执行中与水利法规的冲突等相关问题。 。梁忠效:唐代的碾铠业,中国史研究,1 9 8 7 年第2 期。 喀郭华:唐代关中碾碹与农业用水矛盾及其解决途径,唐都学刊,2 0 0 8 年第l 期。 匈郭声波:隋唐长安的水利,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4 辑,三秦出版社1 9 8 8 年。 马正林:渭河水运和关中漕渠,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 9 8 3 年第4 期。 当马正林:八水绕长安一论关中地区农业生产与水利建设的关系,正抟行集,光明日报出版社2 0 0 5 年1 2 月。 第一章唐代关中地区农田水利建设 第一章唐代关中地区农田水利建设 水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关中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为农 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降雨量虽然适中,但在地区、时 间上分布不均衡,加之关中素有“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 之说,对于农业来说,仅 靠自然条件是不行的,必须兴修水利才能补充自然条件的限制,减少因降雨的不足及干 旱对农业的影响。因此,历朝历代都比较重视关中地区的水利建设。 一、唐代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及必要性 l 、唐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 唐代关中的农田水利建设是在隋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隋之前,关中的农田水 利基础比较好,最早的有秦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有“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 富强,卒并诸侯之高度评价。西汉时,又修建了清渠、龙首渠、六辅渠、成国渠等 大小渠道。隋文帝统天下,建都k 安,隋王朝仅存3 7 年,而且主要致力于南北大运 河的建设,但由于漕路艰难,为了改善长安的粮食供给,仍在农田水利方面做了些努力。 开皇初年,都官尚书元晖引杜水( 又称杜阳水,即今下游于武功入渭的漆水) ,“溉舄卤 之地数千顷”,使得数千顷荒芜的盐碱地得以灌溉,成效显著。大业元年( 6 0 5 年) ,由 于此地区杜、漆、岐三条河流上灌溉工程发达,在今鳞游县西北特增设普润县。 今武 功县境内有永丰渠和普济渠,泾阳县有茂农渠,下邦县( 今武功县东南) 有金氏陂,也 有灌溉功能,华阴县境内还有一条白渠。由于史书中没有灌溉规模具体量化的记载,所 以现无法直观的通过数据审视隋代的农田水利。 2 、唐代农田水利建设的必要性 唐代以长安为政治中心,附近聚集着包括李唐宗室、贵族、中央官僚机构官员及为 数众多的军队。长安及京兆府所属各县人口众多,西北军粮也要关中或通过关中供给, 为了满足京城物资的需求,唐王朝一方面改善水道,保证漕运供给,另一方面则致力于 农田水利建设,对长安所在地关中的农田水利事业更加关注。 世【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1 4 0 9 页。 零【唐】魏征等:隋书卷四十六元晖传,中华书局1 9 7 3 年,第1 2 5 6 页。 嘻【宋】乐史: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风翔府普润县,文海出版社中华民国六十九年,第2 5 6 页。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且农田水利建设是古代抵抗自然水旱灾害的重要手段,对发展农业至关重要。唐 朝水旱灾害发生频繁,据薛平栓先生在唐代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文中 统计,唐代关中共发生旱灾4 7 次,发生水灾5 9 次。旱灾与水灾的频繁发生,对当地农 业生产以及社会经济有严重影响,这就对引水灌溉有着迫切的需求。 唐代关中农田水利建设 关于唐代关中农田水利,学者研究较多,代表性的有李令福论唐代引泾灌渠的渠 系变化与效益增加 、杨立业唐代郑白渠渠首及渠系工程考证 ,这两篇文章对唐 代郑国渠、六辅渠、白渠在唐代渠系变化有详细论述,尤其是杨立业采用实地考证的方 法,值得借鉴。周魁一水部式与唐代的农田水利管理,也涉及到引泾灌溉的具体 管理。王双怀汉唐时期对西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也提到关中地区的水利成就, 对泾水系统、渭水系统、洛水系统及秦岭北坡诸河的水利开发有介绍,但文章涉及到整 个西部的水资源,对关中地区的论述不够详细。张骅唐代的农田水利 中也提到关 中农田水利的主要工程,对郑白渠、六门堰、三白渠、刘公渠、通灵陂都有介绍,但侧 重于全国农田水利介绍,对关中水利建没介绍不够系统。屈弓在水利与唐朝后期政权 o 一文中,在探讨支撑中唐后唐王朝的因素时,涉及到关内道渭水平原的水利设施,主 要介绍郑白渠、成国渠,侧重于两渠在中唐之后全面整治,恢复和扩大灌溉面积方面。 郑良勤唐朝前期的农田水利事业述论 中,按地域分为关中、关东、长江中下游等 介绍,对关中地区水利设施有相关介绍。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欲搞清唐代关中地区 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工程及其在唐代的变化,更加清晰地看到唐关中地区农田水利发展 的脉络。 唐代对关中水利的建设,主要反映在对古老灌区的恢复、扩建及水利技术发展等方 面,主要有郑白渠、六门堰、渭南地区水利建设、华阴水利建设、同州水利建设这五大 方面。 1 、由郑白渠到三白渠 薛平栓:唐代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1 9 9 8 年第4 期。 o 李令福:论唐代引泾灌渠的渠系变化与效益增加,中国农史,2 0 0 8 年第2 期。 西杨立业:唐代郑白渠渠首及渠系工程考证,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1 9 9 0 年第4 期。 雷周魁一:水部式与唐代水利管理,历史地理,第4 辑。 曲王双怀:汉唐时期对西部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发研究,2 0 0 8 年第3 期。 张骅:唐代的农田水利,文博,1 9 9 5 年第5 期。 g 屈弓:水利与唐朝后期政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 9 9 1 年第2 期。 郑良勤:唐朝前期的农脚水利事业述论,郑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2 0 0 0 年第5 期。 第章唐代关中地区农田水利建设 郑国渠在关中水利建设中是比较突出的,开凿于秦始皇元年( 公元前2 4 6 年) ,是 最早的引泾灌溉工程,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汉武帝太始二年( 公 元前9 5 年) 兴建了郑国渠的第二代工程白公渠,后合称郑白渠。 元和郡县图志载,“太白渠,在县东北十里。中白渠,首受太自渠,东流入高 陵县界。南白渠,首受中自渠水,东南流,亦入高陵县界。 不同时期史书对郑自渠名 称记载的不同,则说明郑白渠在唐代灌溉系统较之前有所扩展。 郑、白二渠同引泾水,郑国渠在自渠之北,合成为一大的灌溉区,后人往往称为郑 白渠。直到唐之前,人们多用“郑自渠 这个称呼,而到了唐后期,则以“三白渠”来 总称引泾灌溉系统。称呼上的转变则说明了郑国渠渠系的变化以及白渠引泾灌溉规模的 扩大。唐张守节史记河渠书之正义载:“至渠首起云阳西南二十五里,今枯 也。” 说明到唐代时已废弃,不以泾水为源。虽然引泾渠道首段废弃,但其支渠六辅渠 仍在发挥作用,六辅渠是西汉武帝元鼎六年( 公元前1 1 1 年) 在左内史倪宽主持下修建 的,只是这时其水源变成了冶、清、浊、漆、沮诸水。唐人颜师古注汉书倪宽传 时日:“六辅渠乃郑国渠之支渠”、“今雍州云阳、三原两县界此渠犹存,乡人名日六渠, 亦号辅渠”国也就是说六辅渠是郑国渠的支渠,是在郑国渠上游南岸所开的六道小渠。 据叶遇春在从郑国渠到泾惠渠一文中对六辅渠具体位置的考证,认为根据现有地形, 郑国渠上游南岸不应有较大的高仰之田,反而在郑国渠横绝冶峪、清峪两河之前的北岸 却有大片高仰之田,这些田地郑国渠渠水是很难浇灌到的,有可能是六辅渠的渠道。郑 国渠在唐代已完全失去作用,由于各河流下切严重,很难再围堰横绝,诸川引水渠口相 应向上移动,诸水自成小的渠系。 郑国渠的下游部分还是和白渠连在一起的,据水部式 载,“京兆府高陵县界, 清白二渠交口筑斗门堰。清水,恒准水为五分,三分入白渠,二分入清渠。若雨水过多, 即与上下用处相知开放,还入清水。” 清水为冶峪与清峪水合流后的名称,不但是清渠 的水源,而且在高陵县与白渠交界,设置斗门堰补充中自渠的水量。 唐代引泾灌溉系统以白渠为主,经多次修复、改建与扩大,在唐代中后期发展成为 南北中三条干渠的较完备的灌溉体系,三限闸、彭城堰等分水设施较健全,干支斗渠配 套,灌溉范围较广。早在唐高祖武德二年( 6 1 9 年) ,“( 下邦县) 东南二十里有金氏二陂, 雷f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关内道二,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2 8 页。 o 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1 4 0 9 页。 e l , 【汉】班固:汉书卷五一i - k 倪宽传,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2 6 2 8 页。 固罗振玉:呜沙石室佚书正续编,北京图书出版社2 0 0 4 年,第2 4 6 - - 2 6 6 页。 囝水部式第1 2 行。 6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武德二年引白渠灌之,以置监屯。”国说明这时已有扩建白渠至石川河以东灌溉金氏陂的 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白渠的灌溉规模,同时也说明了唐初白渠已经恢复了其灌溉 功能。白渠线路在唐代改造较大的有两次,一次是大历十二年( 7 7 7 年) ,“京兆尹黎干 开决郑白二水支渠及稻田、碾铠,复秦汉水道,以溉陆田。 另一次是在宝历元年( 8 2 5 ) 至太和二年( 8 2 8 ) ,刘仁师兴修高陵渠堰直到全面改造三白渠水系结束。 据唐水部式记载,白渠先分成南白渠和北白渠两大干渠,中白渠、偶南渠是从 南白渠中引出来的两大支渠,清水向中自渠及清渠提供水源。 大历十二年( 7 7 7 年) ,黎干整修三白渠收获颇丰,拆除了其沿岸的众多碾铠,同时 对渠系也有局部改造,这也是成书于元和八年( 8 1 3 年) 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所 载的三白渠渠道与开元水部式记载不同的原因,有两点变化,一是名称上的变化, 北白渠改称太白渠,也许是因为此渠为白渠总引水源的原因;二是南白渠源出中白渠, 中白渠源出太白渠,与水部式中白渠源出南白渠不同。 宝历元年( 8 2 5 年) ,“( 高陵) 令刘仁师请更水道,渠成名日刘公,堰日彭城。” 此 次改修改善了高陵、栎阳间的四大渠道,并集中子彭城堰下分水。其后,为了有效管理 各县分水,三白渠集中于一地最为有利,于是形成了三限口下分太白、中自、南白三大 干渠,彭城堰下分刘公四渠的完善的泾渠灌溉系统,这是对三白渠渠系工程最大最彻底 的改造,至今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影响深远。 大和元年( 8 2 7 年) ,在彭城堰修成的三年后,政府又重修了高陵县内各支渠及斗门, 据册府元龟记载,“大和元年六月,命中使付京兆府,宣令修高陵县界白渠斗门, 任百姓取水溉田。”斗门即渠系上的取水闸f - j ,水部式中专门规定,斗门必须按官 府规定的尺寸修建,建成后要接受官员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闸座必须用石块砌筑,闸 板须为木质且牢固。一般斗门堰或闸设置在一些重要的分水地点,如三限口的闸主要用 于南北中三大干渠的分水,彭城堰主要用于刘公四渠的分水。水部式中记载有一种 斗门堰限水分水的具体方式,日:“泾水南白渠、中自渠,南渠水口初分,欲入中白渠、 偶南渠处,各著斗门堰。南白渠水,一尺以上二尺以下入中自渠及偶南渠。 这就再现 了如何控制南白渠向中自渠、偶南渠供水的大小,通过斗门和堰的联合来实现水资源的 合理分配。 雪【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一i - - t z 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9 6 4 页 。【宋】王溥:唐会要卷八十九疏凿利人,中华书局1 9 5 5 年,第1 9 2 1 页 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志,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6 9 3 页。 西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四九七邦计部河渠二,第5 9 5 3 页。 西水部式第1 9 行。 7 第一章唐代关中地区农田水利建设 太和元年( 8 2 7 年) 六月整修高陵县界白渠斗门之后,于当年十一月,“准御史中丞 温造等奏,修醴泉、富平等十县渠堰斗门等”。这意味着在白渠灌区内全面推广高陵县 渠系堰斗门的经验,十县的改造工作是引泾灌溉区域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太和二年 ( 8 2 8 年) ,任命当时任昭应令的刘仁师充修渠堰副使,在此期间,他改造、完善了三白 渠的渠系路线。当年三月,“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 水田。 用水车抽取水灌溉地势较高之地,表明水利技术的进步,而且是由政府组织的, 足以说明政府对白渠灌溉事业的重视。 2 、六门堰的维修与扩建 六门堰是与郑白渠齐名的大灌区,修建于西魏大统十三年( 5 4 7 年) ,位于武功县( 今 武功县西北) 西。贞观年间,唐政府曾花大力气重修,长安志记载,“贞观中役九州 夫匠,沉铁牛、铁剑以御魑魅,始就其功。 永徽四年( 6 5 3 年) ,“右仆射于志宁治之, 于圣历中敕稷州刺史张知骞修焉,始通武安水。”久视元年( 7 0 0 年) ,“副西京留守雍 州长史薛季旭得许公稚者缚土牛以杀水势,春官郎中薛稷刻石叙之。 咸通时,因渠堰 淤塞,造成无水,庄稼歉收,于是从咸通十一年( 8 7 0 年) 起借内藏钱2 8 9 8 0 贯对六门 堰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历时两年完工,经过维修后的六门堰既能确保汛期排讯,又能 节制韦川、莫谷、香谷、武安诸水,可以灌溉武功、兴平、咸阳、高陵等地广大农田, 与郑白渠不相上下,加之六门堰通过成国渠引渭水,俗号“渭白渠 ,郑白渠也被称 为“泾白渠”。 与六门堰相联系的还有一些小的渠道,长安志引十道志记载:“五泉渠西起 扶风县至武功县,注入成国渠。 六门堰上游的升原渠位于成国渠西段的北面,是灌溉兼航运的渠道。咸亨三年( 6 7 2 年) 组织力量兴修。新唐书地理志虢县条下记载,县“西北有升原渠,引千水, 至咸阳。 宋代宋敏求长安志记载相比较为详细,升原渠“其源出干水自凤翔虢县 城西北原,流至武亭,合( 武亭水) 流数里,西南,至六门堰,东,成国渠合流, 以其升原而流,故名之。” 由此可以看出升源渠的渠道,引千水,源于凤翔府虢县城西 。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四九七 邦计部河渠二,中华书局1 9 9 4 年,第5 9 5 4 页。 口唐会要卷八十九疏凿利人,中华书局1 9 5 5 年,第3 3 0 页。 o 宋敏求:长安志卷十四兴平县,【台】成文出版社,中华民国五十九年,第3 3 0 页。 回长安志卷十四兴平县,【台】成文出版社,中华民国五十九年,第3 3 0 页。 毒长安志卷十四兴平县,【台l 成文出版社,中华民国五十九年,第3 3 0 页。 母长安志卷十四兴平县,【台】成文出版社,中华民国五十九年,第3 3 0 页。 o 长安志卷十四武功县,【台】成文出版社,中华民国五十九年,第3 4 5 页 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6 9 5 页。 毋长安志卷十四兴平县,【台】成文出版社,中华民国五十九年,第3 3 l 页。 8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北,至六门堰东后汇入成国渠。和升原渠相近的还有虢县东北十里的高泉渠,如意元年 ( 6 9 2 年) 开高泉渠,引水入县城,其主要用于城市用水。 成国渠与升原渠高低不同,走向大致一致,使得渭、千、莫、香、武、漳六水汇集 于漆水河谷内,通过六门堰调节控制,使得渭水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3 、渭南地区水利建设 渭南地处长安近郊,水利相当发达,有些专供农田灌溉,有些则是综合利用,兼有 漕运、供水和灌溉之利。唐之前的隋朝为了满足京师百万居民用水需求,除已有的漕渠 外,还开凿了多条引水入城的渠道,如引濡水的清明渠,引沪水的龙首渠。唐代在隋已 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辟水源以满足京师的需求。武德六年( 6 2 3 年) ,开渠引南山水入 京城。开元中开黄渠引义峪水入曲江池。 渭南地区也有用于运输的渠道,一条是运南山炭薪的河渠,天宝二年( 7 4 3 年) 由 京兆尹韩朝宗主持,从今韦曲西南引滴水绕城西入经光门,这条渠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运 送秦岭山脉的木材,满足城市和薪炭的需求。永泰二年( 7 6 6 ) ,黎干把漕渠又从西市向 东延伸,经光德、通义、通化、开化、崇义诸坊,北至务本坊国子监东,由皇城东南角 折北逾景风、延喜门入苑。渠阔八尺,水深一丈。漕渠虽然是为运输薪炭而开凿的, 但与永安、清明、龙首诸渠相通,实际上是长安城内横贯东西的供水干渠。 另一为漕渠。漕渠,泛指由人工开凿或疏浚以通漕运的河道。漕运对古代城市至关 重要,历史上许多城市都通过修建漕渠,满足城市物资的运输需求。早期,漕运往往会 依靠天然的河道,但经常会受到季节、气候等条件的制约。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 们由过去单纯依靠天然河流转而由人工开凿渠道进行漕运,减小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 响,保证漕运的顺利进行。漕渠的开凿,一般都选择在靠近某一河流的地方,与河流的 流向并行前进,并且在引水处修筑控制引水水量的堤堰。 关于漕渠,许多学者的文章中都有所涉及,这里不再介绍,专门性的代表性文章有 马正林的渭河水运和关中漕渠,对渭河航运的历史演变进行论述,对漕渠的具体 路线进行考证。郭声波在隋唐长安的水利 中对漕渠的渠道进行考证。 关中长安城外的漕渠共开凿过四次,都是在漕粮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开凿的。最早的 一次是在汉武帝元光六年( 前1 2 9 年) ,当时渭水流路长,从长安至黄河有九百里之 。【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四西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1 2 9 页。 雪马正林:渭河水运和关中漕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1 9 8 3 年第4 期。 囝郭声波:隋唐长安的水利,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4 辑,三秦出版社1 9 8 8 年。 回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1 6 5 页。 9 第一章唐代关中地区农田水利建设 遥,时有难处,每年漕运时间达六个月。面对这种情况,大司农郑建议从长安的西北引 渭水,开凿条与渭水平行而东的漕渠,路程只有三百里,大大缩短了漕运的距离和时 间。汉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令水工徐伯勘察路线,“发卒数十万穿漕渠,三岁而通”。 这条漕渠的兴修,使得漕粮的供应明显提高,桑弘羊为大司农时,“山东漕益岁六百万 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 关于这条漕渠维持的时间,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 马正林先生在历史上的渭河水运 中认为大概到宣帝时期,漕粮又由渭河西运,按 照这样的判断,则说明这条漕渠大约使用了七八十年。 第二次漕渠的开凿是在隋文帝时期,开皇四年,颁布诏书,重开漕渠。在诏书中 写到“渭川水力,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即成阻阂”,说明由于渭水的自身条件使得漕 运受阻,于是采用了于仲文的意见,重开漕渠。于是,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从开皇四年 六月动工到九月文帝“幸灞水,观漕渠”,大约工时三个多月。这次漕渠大概维持到隋 末,使用了大概三十年左右。 唐代对漕渠的开凿共有两次,一次是在唐天宝三年( 7 4 4 ) ,由陕郡太守、水陆转运 使韦坚主持,在汉隋旧渠的基础上,重新开凿,历时两年。国在此之前,漕运主要依靠 陆运,渭水漕运也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直到高宗咸亨三年( 6 7 2 ) ,渭水才开始转运漕 粮,但陆运也未停止。开元年间,裴耀卿主持漕运之后,采用了水陆联运、分段转运的 办法,使得渭河漕运迅速蓬勃发展起来,三年之间漕粮达到七百万石。之后,韦坚又重 开漕渠,一年之中漕运山东粟四百万石。此后,唐玄宗便长驻长安,结束了奔波于两都 之间的生活。安史之乱后,漕运断绝,漕渠也失去了作用。 第四次开凿漕渠是在唐文宗时期,太和初年,在咸阳令韩辽的建议下重新开凿的。 漕渠的开凿是为了改变漕运艰难、陆运困难的状况。工期短,重修兴成堰,通航能力较 差,大约于宣宗大中时便难以转运,漕粮又改为渭河运输了。这次漕渠的开凿大约只使 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 4 、华阴水利建设 华阴一带,秦岭北坡溪河众多,源短流急。唐代在此兴修了许多小型水利工程,以 便化害为利。开元二年( 7 1 4 年) ,陕州刺史姜师度于华阴县西二十四里处开敷水渠,疏 排洪涝。开元五年( 7 1 7 年) ,刺史樊忱又加以疏凿,通渭水漕运。开元七年( 7 1 9 年) , 国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1 4 1 0 页。 o 史记卷三十平准书,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1 4 4 1 页。 西马正林:历史上的渭河水运,西北大学学报( 哲礼版) ,1 9 5 8 年第2 期。 o 隋书卷一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 9 7 3 年,第2 2 页。 锄新唐书卷一三四韦坚传,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4 5 6 0 页。 i o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姜师度又在郑县( 今华县) 西南二十三里处引乔谷水开利俗渠,又于县东南十五里引小 敷谷水开罗文渠,筑堤防洪,发展农田灌溉事业。此外,位于鄂西五公里的漠陂,周十 四里,北流入涝水,也有灌溉之利。 5 、同州水利建设 同州地处关中盆地东侧( 今大荔县) ,唐初也有一处相当规模的灌溉工程。据新 唐书地理志记载,唐高祖武德七年( 6 2 4 年) ,治中云得臣自龙门引黄河水灌溉韩城 县( 今韩城县) 田6 0 0 0 余顷。引黄河水灌溉,技术难度比较高,这标志着唐代水利技 术的明显进步。这里也有姜师度在关中地区主持修建的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学乔对姜 师度的治水事迹也有不少研究j 陈明光在唐人姜师度水利事业略述圆中对姜师度的 治水事迹进行罗列,从而体现出他突出的治水功绩。胡安徽在简论姜师度水利成就的 个人因素 中认为姜师度的功绩与他颇知沟洫之利、勤于为政有关,但与他本身职务 也是离不开的。开元七年( 7 1 9 年) ,时任同州刺史的姜师度,“于朝邑、河西二县界, 就古通灵陂,择地引雒水及堰黄河灌之,以种稻田。”他的这一举动,将原来的盐碱涝 洼地改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粮油会计考试题库及答案
- 森林防火知识培训报告课件
- 八大员的质量员(设备安装专业)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 2025年中级厨师长专业烹饪技能考试试题集
- 2025年数据分析面试题融媒体集
- 2025年中级摄影测量员考试要点及备考指南
- 2025年信息技术职位面试高频问题解答与模拟题
- 2025年高级数字殡葬规划师专业能力评估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老年病管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程师职称考试模拟题
- 2025四川能投合江电力有限公司员工招聘1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湖北省圆创高中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 英语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行测的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工会法律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中国汽车零配件出口分析及各国进口政策影响白皮书 2025
- 工伤劳动能力鉴定课件
- 2025甘肃招聘公路收费人员18人笔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培优b卷)
- 无偿分享深圳租房合同范本
- 水泥预制品销售合同范本2025年
- 征信条例管理办法
-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考核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