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研究生孤独人群的箱庭作品特征及个案的干预研究.pdf_第1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研究生孤独人群的箱庭作品特征及个案的干预研究.pdf_第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研究生孤独人群的箱庭作品特征及个案的干预研究.pdf_第3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研究生孤独人群的箱庭作品特征及个案的干预研究.pdf_第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研究生孤独人群的箱庭作品特征及个案的干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师范大学硕二亡学位论文 摘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听见有人提到孤独,它是一种令人感到痛苦、不快乐的情 绪体验或主观感受。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越来越普遍存在。而随着近年来研究生 群体的增加,这个群体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得以显现,现有对研究生群体孤独感的研究 还很少,所以本研究以在校研究生为被试,尝试运用能够进行自我治愈的箱庭疗法对具 有孤独感的研究生群体进行鉴别与干预。 本研究利用孤独( u c l a ) 量表对某高校研究生院研一到研三的被试进行筛选,根据统 计学的原理,将在u c l a 量表得分最高端的2 7 的被试当做控制组( 高孤独感) ,将在u c l a 量表得分最低端的2 7 的被试当做对照组( 低孤独感) 。在自愿原则的前提下,在控制组 和对照组的人群里各选出3 0 名总共6 0 名被试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开始制作初始箱庭。 通过两组的比对,得出高孤独感的研究生的箱庭作品特征。然后在高孤独感的研究生群 体中选出两名自愿参加的被试进行箱庭疗法的干预研究,以此:来检验箱庭疗法的有效 性。 结论显示: ( 1 ) 高孤独感的研究生在初始箱庭作品中更多的使用了障碍物和石头以及更少的食 品和连接物。高孤独感的研究生在初始箱庭作品中在玩具总数上显著少于对照组。 ( 2 ) 高孤独感的研究生在初始箱庭作品中使用的有生命物的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 但在无生命物的数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 3 ) 高孤独感的研究生在初始箱庭作品中的对抗场面和外界场面显著多于对照组的 被试。 ( 4 ) 高孤独感的研究生在初始箱庭作品中有关社会、自然的主题显著多于对照组。 ( 5 ) 高孤独感的研究生在初始箱庭作品中在动沙的情况上,二二者都存在着显著差异。 ( 6 ) 高孤独感的研究生在初始箱庭作品中无自我像显著多于对照组。 ( 7 ) 高孤独感的研究生在初始箱庭作品中制作时间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 8 ) 箱庭疗法对高孤独感的研究生有很好的干预效果。 关键词:研究生;孤独感;箱庭疗法;个案研究 t h es t u d yo f s a n d p l a yt h e r a p yu s e dt od i s t i n g u i s ha n di n t e r v e n ei nt h e 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sw i t hh i g hl o n e l i n e s s a b s t r a c t mr e a ll i f el o n e l i n e s si so f t e nm e n t i o n e d i ti sa n u n p l e a s a n t p a i n f u le x p e r i e n c eo r f e e l i n g t h es t a t i s t i c ss h o wt h a t :l o n e l i n e s sh a sb e c o m eac o m m o np r o b l e mo ft h em o d e m i n r e c e n ty e a r sw i t ht h ei n c r e a s ei np o s t g r a d u a t e ,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p r o b l e m so ft h i sg r o u pa r e m o r ea n dm o r es e r i o u s ,t 1 1 es t u d yo ft h el o n e l i n e s si np o s t g r a d u a t ei s s e l d o m ,s oi nt h i s t u d y w eu s e d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st oo u rs u b j e c t s t r i e dt ou s et h es a n d p l a yt h e r a p yt oi n t e r v e n e t h e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sw i t hl o n e l i n e s s i nt h i ss t u d y ,p a r t i c i p a n t sa r e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sf r o mc e r t a i nu n i v e r s i t yo fd a l i a n t h e s u b j e c t sa r ed i s t r i b u t e df r o mt h ef i r s t - y e a r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st ot h et h i r d y e a r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 t u d e n t s t h e s t u d y u s e s u c l a ( u n i v e r s i t yo f c a l i f o r n i aa t l o s a n g e l s ) t o s e l e c t s u b j e c t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t a t i s t i c a lt h e o r y ,m ee x p e r i m e n t a lg r o u p ( h i 曲l o n e l i n e s s ) i st h e 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n e t sw h o s es c o r e sw e r e2 7 o ft h em o s th i g h e n dt e s ta tt h eu c l a t h e c o n t r o lg r o u p ( 1 0 ws e n s eo fl o n e l i n e s s ) i st h e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sw h o s es c o r e sw e r e2 7 o f t h el o w e s t - e n dt e s ta tt h eu c l a u n d e rt h ep r e m i s eo f v o l u n t a r yp r i n c i p l e s ,w es e l e c te a c h3 0 s u b j e c t si n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a lg r o u pa n dc o n t r o lg r o u p t h e nt h es u b j e c t ss t a r t e ds a n d p l a y c r e a t i o n w ec o u l dc o m p a r et h ei n i t i l as a n d t r a y so ft h et w og r o u p si no r d e r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s a n d t r a y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sw i t ht h el o n e l i n e s s t h es e c o n ds t u d y :u n d e r t h ep r e m i s eo fv o l u n t a r yp r i n c i p l e s ,w ec h o o s et w os u b je c t sf r o m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a lg r o u pt o a c c e p tt h es a n d p l a yt h e r a p yi no r d e rt oc o n f i r mt h e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o fs a n d p l a yi n t e r v e n t i o n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 : ( 1 ) t h e r ew e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m c e si nt h et o t a l i t yo f t o y sb e t w r e e nt h et w og r o u p s t h e 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sw i t hh i g hl o n e l i n e s su s e dm o r eo b s t a c l e sa n ds t o r e sa n df e w e rf o o da n d c o n n e c t i n go b j e c t st h a nt h ec o n t r o lg r o u p ( 2 ) t h e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sw i t hh i g hl o n e l i n e s su s e dm o r el i f e , , t o y st h a nt h ec o n t r o l g r o u ps t u d e n t s ,b u tt h e r ew e r en o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si nt h el i f e l e s st o y s ( 3 ) t h e r ew e r em o r ec o u n t e rw o r l ( sa n de x t e r n a li nt h eg r o u po f 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s w i t hh i 曲l o n e l i n e s s ( 4 ) t h e r ew e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m c e si nt h ec o m m u n i t ya n dn a t u r a lt h e m eb e t w e e nt h e t w og r o u p s ( 5 ) t h e r ew e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m c e si nt h em o v i n gs a n dc o n d i t i o n s ( 6 ) t h e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sw i t hh i 曲l o n e l i n e s su s e dl e s ss e l f - :i m a g et h a nt h ec o n t r o l i i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g r o u p s ( 7 ) t h e r ew e r en o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m c e si np r o d u c i n g t i m e ( 8 ) s a n d p l a yt h e r a p yh a dp o s i t i v ee f f e c t si ni n t e r v e n t i o nf o r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sw i t h h i g hl o n e l i n e s s k e yw o r d s :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l o n e l i n e s s ;s a n l a yt h e r a p y ;c a s es t u d y i i i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1 1 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达,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既方便又频繁,但同时随 着加快的生活节奏、加剧的竞争环境却给人带来了越来越冷漠的人际关系。尽管在物理 距离上人与人之间的在缩短,但是人们却在不断的加大心灵距离。因而孤独的感觉对于 人类来说越来越深刻。根据有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孤独感已经普遍存在人们的生活中。 近年来随着学校对研究生硕士不断的扩招,这个群体的心理问题也必须得到人们的 重视,而其中之一就是孤独的体验。所谓的孤独感,它是一种负面的情绪体验,是个体 在渴望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确又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很不愉快的情绪n 1 。在校硕 士研究生所在的年龄( 2 4 2 7 岁) 及心理生理水平还有正在面临人:生的抉择等因素来说, 他们正好属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段论中的第六阶段( 亲密感对孤独感) 和第七阶段( 繁 殖感对停滞感) 但在我们国家,现实的情况是硕士研究生大多都;在第六阶段挣扎奋斗, 第七阶段基本达不到。尤其是现在因为艰难的就业形势和不断扩大的硕士人数,更使得 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无法走出校门,且他们更得独自面对以后的工作、成家等问题并且 对这些抉择的后果负责任,这些问题造成了对孤独感有着深刻体验的人群之一就是在校 硕士研究生。实证研究也表明在童年后期到青年前期体验到孤独感并盛行在青年后期和 成年时期。因此不管从理论来看还是我国的现实来看,我们都应该重视硕士研究生的孤 独体验,而且目前对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人选择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 希望通过对他们的孤独感现状的了解及某些相关因素,并针对研究生孤独体验的情况进 行干预而提出了本文的构思,希望本文能对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帮 助。 。 1 2 研究意义 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群体的研究生,正处在人生中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非常期望获 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存在和影响,很难满足他们的这种期望, 因而硕士研究生的孤独体验相对表现的比较强烈。通过对硕士研究生孤独心理的研究, 分析其中存在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研究,可以了解这个群体的现状, 针对性的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对于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 平,帮助他们塑造自己完善的人格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瞄1 。 研究生孤独人群的箱庭作品特征及其个案的干预研究 1 3 文献综述 1 3 1 孤独的概念特征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及古孤独。“孤独”这个词是从医学领域流传出来的, 它是一种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人际中交往沟通方面以及情感表达方面。自从r o b e s t s w e s t 于1 9 7 3 年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一文后,国外学者开始 对孤独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尤其是近些年来,对孤独的研究取得可大量的成果。因 为不同的研究人员对孤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对它的定义也是见仁见智。 w e i s s ( 1 9 7 3 ) 认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是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 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交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感受。p e r i m a n 和 p e p l a u ( 1 9 8 1 ) 认为,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不足的时候的一种不快乐的体验, 主要是社会关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不足和低下。w e i s s ( 1 9 8 7 ) 指出,当某种质或量的重 要缺陷出现在人际关系网络时,人们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感觉即为孤独感。j e n yd ej o n g g i e r e l d 则是把孤独界定为了一种在主观上存在的社交孤立的状态,伴有个人能够感 知到的自己与他人缺乏接触或者隔离而产生的一种不被接纳的痛苦感受口3 。 s h a v e r ( 1 9 8 7 ) 提出,孤独是“一种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破裂的信号被自我意识觉察到时, 所造成的在整体上的突然发生的情绪体验”。而国内相对于国外对孤独的研究就显得很 少了,朱自贤分别定义了孤独与孤独感,认为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社会隔离而孤立的 心理状态,而把孤独感看作是人身临在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寂寞、 孤单、不愉快的情感h 3 。从哲学的角度王健则把孤独看作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其重要的:表征是主体与对象疏离时所导致的一种铭心刻骨的精神上空落的感觉瞄3 。李传 银等人在研究了国内外所有关于孤独的解释的基础上,提出:孤独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 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时,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 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郁闷寂寞、无助、孤立、寂寞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 感。这一观点对以上各个观点的概括总结计较全面,所以本文也采用这个观点作为本 文的观点。 关于孤独感的特征,p e p l a n 和p e r l m e n ( 1 9 8 2 ) 指出,虽然人们对孤独感的理解各有 各的想法,但是从这些定义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孤独感具有的三个重要特征:第一,孤独 感主要源自于人际关系的缺陷,它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第二,孤独感是一种主观 的体验或心理感受,而不是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一个人既可在漫长的孤独中毫无孤独 感,也可以在众人环绕中深深感到孤独:第三,孤独感体验是不愉快不开心的,令人痛苦 的7 | 。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3 2 孤独的分类 1 3 2 1 情感孤独与社会孤独 根据孤独感产生的原因w e i s s 于1 9 7 3 年将孤独分为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8 , 认为情感孤独是由于缺乏亲密关系提供的情感依恋所引起的。对儿童来说可能是父母或 其他照顾人,对成年人来说就是他的伴侣或者亲密的朋友。而这种孤独引发的心理问题 是焦虑、威胁感,寂寞或者对他人好意的误解等等,并且有两种亚类型:一个是有愤怒 情绪的偏执狂行为、一是有感到抑郁的人。而社会孤独则是由于当缺乏社会融合或者社 会参与能够提供的同事或者朋友的社交网络时产生的,它最容易引起烦躁、不安、边缘 状态等等。个体可能只体验了这两种类型中的其中之一,比如像家庭主妇或者是新婚夫 妇,他们可能不存在情感性孤独,但是在没有社区归属感或者新朋友之前就会存在社会 性孤独。 1 3 2 2 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和暂时性孤独 根据持续时间,杨( y o u n g ) 和贝克( b e e k ) 将孤独区分为:长期性的孤独、情境性 的孤独和暂时性的孤独。长期性孤独主要是长期以来个体无法感到让自己满意的社交关 系或者长期人际关系不足和缺陷;情境性孤独,它则产生于个体重要的社会交往网络的 破坏和分解以及改变时,或者人身在封闭、陌生、孤单的人际环境中;暂时性孤独则所 指的是生活中很大部分人都会偶尔地体验到孤独感。长期孤独的个体很难使自己与他人 的亲密的人际关系得以发展和维持,时常会感到孤苦伶仃或者与他人相疏离,并且会为 此而痛苦不堪。情境性孤独和暂时性孤独则只是对变化着的环境的一种暂时性的反应。 但是个体如果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不能很好的对变化进行适应,就可能变成为长期性孤 独。p e r l m a n 和6 a r s o n ( 1 9 7 9 ) 也从时间上对孤独进行了划分,他们认为孤独既可为境遇 性的、一时性的、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性。前面就是y o u n g 所说的暂时性孤独和境遇 性孤独,两者统称为状态孤独,后者则称为特质孤独。特质孤独可能是一种慢性的、长期 存在的孤独,是个体长期的人际关系不良或者社交不足的反应,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 质9 | 。 1 3 2 3 主动孤独和被动孤独 根据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我国学者朱自贤将孤独分为主动孤独和被动孤独。主动孤独 主要是个体为了满足一定的文化要求而特意追求的一种心理隔离状态,就像古代哲学家 追求的那种孤独生活或者是宗教皈依一样。而被动孤独则是非本人意愿或者被迫地与他 人隔离,或者是由于自身和外在的因素而造成的这种状态。 研究生孤独人群的箱庭作品特征及其个案的干预研究 虽然各自的分类不同,每个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相对来说目前比较常用的划分则 是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特质孤独和状态孤独的划分。 1 3 3 孤独的理论研究 由于孤独在对待人的心理、行为上的危害,使得众多的心理学者对孤独进行了研究, 并总结了自己的看法,主要的观点有一下几类: 1 3 3 1 精神分析学派对孤独的见解 精神分析学派对孤独的见解主要是以弗洛伊德的观点一人格发展会受到儿童早期 经历的影响,成年人的人格会在儿童五六岁时完全定型为基础。早期的精神分析学者认 为孤独的形成主要包括婴儿期的自恋和敌对( z i l b o o r g ,1 9 3 8 ) ,儿童时期的亲密需求没 能得到满足( f r o m m r e i c h m a n ,1 9 5 9 :s u ll i v a n ,1 9 5 3 ) 还有就是早期缺乏依恋造成的 ( b o w l b y ,1 9 7 7 :w e i s s ,1 9 7 3 ) 。而新弗洛伊德学者们在承认儿童早期的经历有重要影响 的基础上:还承认后来的经历,尤其是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经历也是非常重要的。爱利 克埃里克森在他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重点的阐述了孤独,认为在成年的早期( 1 8 至2 5 岁) :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当青少年在青年后期或者成人早期还没有完成自己的 与和别人的关于内心资源的亲密关系时,他只能局限于刻板似的人际关系而不得不保持 一种深邃的孤独感。”n 明产生亲密关系,这里包括友谊、性的亲密、共同感受等。在精 神病人的人际关系理论中沙利文提出了孤独是人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孤独体验它是 以动机系统的发展历史为依据的。只有在前青年期及继后的时期才会出现孤独,并在前 青年期上升到顶峰,而接触、温柔、接纳的需要以及与他人进行亲切交流的需要是构成 孤独体验的主要构成部分。此外,弗洛姆对孤独的研究更加深刻,他在逃避自由中, 在弗洛伊德和赖希的基础上阐述了他的孤独理论,他认为在西方文化中的一大优良的传 统就是自由,但是如果走向极端也可能会出现孤独,而孤独本身确实难以忍受的。弗洛 姆认为孤独感产生于史前年代,出现人类后,人类就开始离群索居并与动物隔绝脱离自 然。尽管那时非常孤独,但是由:于二当时人类的自我意识并没有得以显现所以孤独对他们 来说还是很陌生。但是进入了古文明时期,原始的社会秩序被经济发展所摧毁,人类的 孤独意识就开始觉醒。 1 3 3 2 认知主义及行为主义对孤独的见解 某些认知主义的心理学家主张孤独是起源于个体己经获得的与期望获得的人际关 系之间的存在的差距( p e p l a u ,m :i e h e l & m o r a s e h ,1 9 8 2 :p e r l m a n p e p l a u l 9 8 2 ) :而某些学 者则将孤独看作是由一系列的消极、内向并且稳定的因为个体人际关系缺陷所引起的感 受,此外,还有学者将孤独的产生归因于支配个体生活的那些不合理信念( b r i n g s ,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9 8 6 :h o g l u n d & 。c o l l i s o n ,1 9 8 7 ) 。总的来说,孤独的人可能是因为发展了一种不确切 的人际关系标准和不符合现实的人际期望,而且他们严重依赖了这种不正确的标准和期 望,总是感到别人无法理解自己。在这同时他们又惧怕与他人进:厅公开比较,害怕自己 在社交的失败和无能暴露出来,所以隐瞒自己的不满意或者逃避讨论社会交往问题,其 结果就是很难在交往中获得正常的体验,进而造成了情感上与他人的隔阂与疏离,最终 变得愈加愈孤独( p e p l a u & p e r i m a n l 9 8 2 ) 。另外,行为主义在孤独进行分析时,侧重于主 张孤独是在对于发展适当的亲密和人际关系时由于缺乏所必须的社交技能而产生的 ( d e j o n g g i e r v e l d ,1 9 8 7 :j o n e s ,h o b b s & h o c k e n b u r y ,1 9 8 2 ) 。 1 3 3 3 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对孤独的见解 对孤独有着自己解释的现代存在主义,他们认为并不存在上帝,最多只是存在他的 本身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存在,由于特定的存在是指向最终的有限手段,起最终的地方, 当他们在使用时,它本身变成偶像崇拜,所以上帝是“上面的神”,作为一个具体的存 在,如果上帝或者最高的存在,那么它始终是有限的,那里就是不存在的。萨特说过: “上帝死了”这句口号对人来说决不是一句廉价的,它使人们付出了贵重的代价,使人 感到难以忍受,即上帝死后他被留在世上具有孤儿的感受。存在主义从这一理论出发, 阐述了各自的理论,一些学者认为孤独体验反应了情感的远离和生活意义的反省 ( s a d l e r & j o h n s o n ,1 9 8 0 ) ,有人则把孤独看成为个体与另一个个体无法避免的分离的情 况( m o u s t a k a s ,1 9 6 1 ) 。还有说孤独是个体加深自我意识的常规体验( m i j u s k o v i c ,1 9 7 7 ) 。 另一方面,人本主义也对孤独进行了重点研究。在需要层次理论中马斯洛认为现在的人 类总是强烈的感觉到缺少妻子情人、朋友、情人和孩子之爱,人类渴望与他们有亲密的 联系,尤其是在家庭或者群体中,如果得不到所需的爱,就会强烈的赶到寂寞、孤独、 遭到抛弃,内心就会产生极大的痛苦。罗杰斯则认为“当个体在为生活而奔波挣扎时, 在不知道能不能吃到下一餐的时候,就没有时间经历察觉自己与其他人是否情感疏远, 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动,生活的逐渐富足,越来越短暂的人际体系越快越明显,孤独 也就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n 而且孤独是不能够被承认并且接受别人情感的病态结果。 1 3 4 影响孤独感的因素 影响研究生的孤独感的因素主要包括: ( 1 ) 人格对孤独感的影响 在众多的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人格因素和孤独感有着紧密的联系。人格 因素对人的社交情境和社会关系网络的认知与评价,对个体自身处境的理解的影响,进 而影响着个体的孤独体验。帕普劳和泼曼认为经常有孤独感的人往往是人际角色被动、 研究生孤独人群的箱庭作品特征及其个案的干预研究 内向、羞怯、人际关系难以建立和维持。斯陶克斯( s t o k e s ,p ) 把孤独与神经质、外向 和自我坦露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得出这三种变量都和孤独感量表u l c a 存在着显著的相 关,而在:这三种变量中,尤其是神经质与孤独感的关系最为显著。他认为,具有神经质 特征的个体往往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的过分敏感,害怕受到伤害和拒绝,因此在他的社 会交往中常常使用过当的自我防御机制,难免产生孤独感受。e r l m a n 和p e p l a u ( 1 9 8 2 ) 经过研究发现,孤独感人群往往具有性格内向,社交中被动,难以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 的特征。而且有其它的研究也说明,有孤独感的人在社交方面很差,社会焦虑也很严重, 更加的抑郁和神经质。n 2 3 海伦( h e l e n ,c ) 等人对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与神经质、精神质、 外向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与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都显著相关的是外向,而神经质却 只与情感孤独显著相关。也就是说外向的孤独在受到社交网络变小的影响时,因为他们 的性格情感,使个体得不到满足而陷入孤独。精神质的个体倾向自己独处等因素,也会 影响到人际关系,进而感到孤独。u 副 ( 2 ) 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 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也是起到很大作用的。当我们与他人相处时,会产生信任 或不信任,人际信任就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对其交往对象的一种预期和信念。人 际信任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它对人际交往状态的感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此研究 的成果有很多,韦耀阳用儿童马氏量表和孤独量表研究了人际信任程度与孤独的关系, 结果得出了两者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h 钔还有研究也表明,人际信任度高的人,由于他 们的情绪情感各方面比较成熟稳定,个性较为外向,善于人际交往、随和、容易,旧处, 这样的个体能够更好的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避免了孤独感。而人际信任度 低的人则相反,他们的情绪情感各方面易激动,起伏大,性格较为内向、谨慎,与他人 相处时不自在,即使是亲人也不例外,所以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人际关系比较脆弱,妨 碍了本身与外界的联系,从而产生孤独感。 ( 3 ) 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影响 作为影响孤独感的因素之一的社会支持,总体的研究还是很少的。在对社交网络变 量与孤独感的关系的考察中,s t o k e s ( 1 9 8 5 ) 将个体的社交网络分为了四个维度:第一个 维度是网络的大小,他反应的通常是个体在社交关系中与之想交往人的数量。第二二个维 度是在个体的社交关系网络中过往比较密且可以信赖的人的数量,在个体需要帮助时他 们能不遗余力。第三个维度是在社交网络中亲属所存在的比例。最后一个维度则是社交 网络的密集程度,关系到个体在这个网络中与他人交往的频度。经过研究发现,在上述 四个维度中,第二维度与孤独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其次是第三维度在社交中亲属存在 的比例。:芷其次就是第四个维度,具有孤独感的个体往往表现出对社交的回避,与其他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体的交往次数较少。s t o k e s 又采用了社会支持行为问卷对社会:支持和孤独感进行了研 究,发现二者存在着显著的相关。 在国内的研究的研究中,邹鸿( 1 9 9 8 ) 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 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人际支持的关系网中,很少的得到情感性和指导性的支持以及 教师的认定和同性朋友的认定,互相选择的朋友在少,同伴对其接纳的水平低,其孤独感 就越强:在陪伴和亲密度的这个方面,父母和同性朋友的陪伴以及亲密感感知到的越少, 互相选择的朋友在少,同伴对其接纳水平低,其孤独感越强:在对:延母和教师以及同性朋 友的满意程度感觉越低,互相选择的朋友在少,同伴对其接纳水平在越低,孤独感就越强 如果获得越多的来自同性朋友和母亲的惩处,孤独感的体验就会愈加强烈:如果与父亲 和同性朋友的相处过程中存在的冲突越多时,在对朋友的互相选择中更加的挑剔,同伴 很大程度上接受不了,这样体验的孤独就愈加强烈。u 驯 ( 4 ) 教养方式对孤独感的影响 教养方式反应了父母对子女在其社会化、人际关系及人格形成、学业等的各方面的 影响。最开始关注教养方式的是始于对精神病患者的研究,那时人们希望通过患者的家 庭教养方式来了解精神病症的起因。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现在关注教育方式则是注重 它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许多的研究都表明了积极良好正确的教养方式能够很好的促 进个体在身心方面的健康并能够帮助他们将来的社会生活取得成功。父母对子女的这种 正确的教养方式会使他们的性格更加自信、乐观、向上、开朗、坦率、愿意与他们交往, 从而能够更少的体验孤独感。但是反过来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是漠不关心的消极 的拒绝的或者过分干涉,那么他们可能在人格方面会出现偏差,导致他们自卑、胆小, 害怕被拒绝、自我中心、依赖性强等,这样他们就会有意回避人际交往,从而体验更多 的孤独感。所以说父母的家庭交往方式是子女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 ( 5 ) 网络等现代化交往工具对孤独感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等现代工具的应运而生,人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受到这些高科 技所带来的问题的困扰。这些高科技不仅跟你的身体带来影响也在损害着人们的心理。 比如网络成瘾,过于沉迷于网络对于人的身心都带来了伤害。在对孤独感和网络的关系 进行深入的研究后科若特( k r a u t ,r ) 等研究人员发现频繁的使用网络导致了孤独感体 验强烈。n 6 1 莫若翰一玛汀( j a n e tm o r a h a n m a r t i n ) 等通过对孤:独感与网络等现代化的 交往工具的研究也发现具有孤独感的个体更可能在网络上寻找惰。感依托,在网络上找到 朋友并对他们抱有很高的满意度,承认网络的使用已经渗入了他们的生活。阻列在国内, 学者黄才炎,严标宾对8 7 名大学生运用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调查问卷和孤独差异 量表进行了研究得出频繁地使用手机短信交往可能与孤独感存在着相关。u 副 研究生孤独人群的箱庭作品特征及其个案的干预研究 1 3 5 孤独感干预的研究 从目前的有关研究来看,目前对孤独感的治疗与干预还没有成型的模式和理论。 p e l p a u 和p e r l m a n ( 1 9 8 2 ) 刨认为心理学工作者和临床的治疗者之所以对孤独感不重视主 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人们一直以为孤独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问题,而是伴随 在其他心理痛苦之中产生的,孤独感并没有被独立的对待;其次,孤独在与其他的人际 关系和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相比较,还没有得到重视,人们认为不用经过治疗和干预, 孤独就会痊愈;再次,在社会学家的眼里,孤独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它是由社会因素引 发的,所以要想治疗它就需要改变社会因素而不是进行心理治疗。根据研究p e l f a u 和 p e r l m a n ( :1 9 8 2 ) 提出了如何对孤独感进行应对和干预。他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着 手:第一是对个体的现实社交关系进行改变;第二对个体的社交期望水平进行有效的调 整;第三让有着孤独的个体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孤独感受,在最短的时间里改变原来不好 的应对方式。他们非常重视对认知结构的重新整合以及对孤独人群的人际归因的锻炼。 y o u n g ( 1 9 7 9 ) 在自己多年临床治疗的基础之上融合了b e c k 的认知行为法提出了一套 治疗长期孤独的模式。他认为人的孤独情绪和行为的改变都和他们的认知密切相关,通 过改变个体的不和谐的认知,帮l 功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并且建立良好密切的人际关系, 那么就能使他们避免孤独,并防止复发。这个模式的疗程包括分了六个阶段方面的训练: 第一个阶段是,尽量克服在自己独处时的焦虑和悲哀;第二阶段是尝试的去认识新的朋 友:第三阶段是对自己信赖的朋友进行自我坦露;第四阶段是建立亲密稳定的人际关系; 第五阶段j 黾与朋友之间形成依恋;第六阶段是维持长期的人际交往。 随着人们对孤独的重视,最近几年对孤独感进行治疗与干预的组织迅速发展起来, 如m u r p h y ,k u p s h i k ( 1 9 9 2 ) 控叫采用角色扮演和社交技能训练等帮助有孤独感的人群提高 他们的人际交往水平,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在国内对孤独感的干预和治疗的研究还是 很少的,学者们主要运用认知调节、社交技能训练和自信心训练等来对孤独感人群进行 团体辅导,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并没有针对某个群体有特殊的方法。 1 3 6 箱庭疗法概述 箱庭疗法( s a n d p l a y ) 也叫沙盘游戏、沙盘疗法,最初的原型是竟劳恩菲尔德把威尔 斯“地板游戏”凝缩到空间限定的箱子内的一种治疗技术。卡尔夫又将劳恩菲尔德的这 种技法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象征理论和原型理论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箱庭疗 法。箱庭疗法主要是在治疗者的陪伴下让来访者通过运用箱子、沙和玩具,制作箱庭来 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最初箱庭疗法主要应用于儿童身上,随着技术的成熟与改进,现 在已经扩展到对成人心理问题的治疗及干预。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3 6 1 箱庭疗法的特点 ( 1 ) 游戏性 可以说箱庭疗法是游戏疗法的一种形式,所以箱庭疗法具有很强的游戏性。虽然说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儿童用来表达的自然语言,但对于成人来说,它是一种共同 的语言,能唤起一个人童年时候的种种体验,激发其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潜在力量, 也能使人们宣泄内心的烦躁和不安。而由于游戏的特点就是本身具有的自然状态和游戏 过程的创造性,在游戏中可以使来访者进出这样的状态,获得体验来见证自我创造的结 果。虽然许多游戏疗法都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些理念,但是相对于他们箱庭疗法 的见解是最充分最全面的。 2 1 ( 2 ) 自性实现 箱庭体验的过程是一种自行化的过程,它也是转化的过程。个体在箱庭体验中的在 使其无意识原型意识化时,必然的要对深层无意识结果进行积极的调整,转化那些不恰 当的心理投射,以获得心理上的和谐。虽然在箱庭治疗的过程中,并没有多少“解释” 与“辅导 ,而主要依靠是来访者自我心理的分析,这也恰恰是来访者的自我转化。申 荷永也指出:“转化它所涉及到的是一种深层潜意识结构的积极调整,一种深层人 格的升华,一种自性的自然出现与发展。这种潜意识结构的调整将会连接无意识与意识 的交流,把原型、象征、投射与想象等心理机制贯通起来;自性化的出现也能够使自身 察觉到本性,体验到自性的生存。”昭羽卡尔夫认为,箱庭疗法的主要目标就是治愈,它 主要是以来访者的自性实现为最终的目标。 ( 3 ) 投射性 因为箱庭疗法的投射性的特点,投射理论和测验的特征以及方法在箱庭疗法中都得 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箱庭疗法中,提供的用具都是没有结构性质的,例如:丰富多样的玩具、干净流 动的细沙等。来访者在选择这些材料时体现的是一个投射的过程,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件 玩具看待的意义是各不相同的。在沙箱中摆放玩具或动沙就体现了来访者让这些无结构 的玩具有了结构性。而这种赋予的过程在治疗者来看就是来访者无意识心理内容的投 射,它们往往就是导致来访者目前不适的心理问题之一。而且投射有减弱人们心理的防 御机制的作用,使来访者无意识的心理内容可以通过心象来得到表现,为了达到治愈目 标前提就是减弱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一思想在箱庭疗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首先, 箱庭治疗室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自由、独立、安全、舒适的空间,让来访者觉得这是一 个没有压力充满亲和力的环境也就减弱了他们的心理防御;其次,来访者心理防御的降 研究生孤独人群的箱庭作品特征及其个案的干预研究 低也有赖与治疗者的态度,因为在整个疗程, 人来关注的,促进了来访者对治疗者的信任, 1 3 6 2 箱庭治疗的基本假设 治疗者是以一种母亲的态度、静默的见证 这样才能更好的感受自己。【2 3 】 箱庭疗法能够对个体的整合和自性的实现起到促进作用,是基于以下的假设,简明 扼要的总结后包括五点:乜钔 1 在箱庭疗法过程中来访者和治疗者始终保持母子一体性的关系; 2 在沙箱的周围为来访者提供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 3 来访者在这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内可以发挥出充足的自我治愈力能力; 4 普遍无意识的心象; 5 玩:具的象征意义。 1 3 6 3 箱庭作品分析 张日:异认为治疗者要在箱庭治疗结束后才能对箱庭作品进行解释与分析。在对作品 进行评价的时候治疗者不能仅仅评价最后完成的作品,而应该从箱庭的开始到最后的整 个过程中对来访者的所有表现,包括言语的、非言语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等来进 行分析和评价。 主题与场面。来访者制作的箱庭都会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有时候就是一个箱庭作 品,有时候可能要通过一系列的作品来表达,但是这个主题的中心,往往就是来访者无 意识的自我的心象( a g e ,也称之为意象) 。箱庭作品的场面按照强度可以分为和谐、中度、 强烈,包括对抗一和谐、动态一静态、内界一外界。 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作品的最基本构成就是沙箱,玩具和沙,玩具因为种类的不 同可以分:、勾人物、动物、植物、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等。箱庭作品主要表现的是个体无 意识的世:界,玩具种类及数量的使用表现了个体内心是否充实。沙的使用则更侧重于个 体是否能缔造出新的生机。 自我像。自我像是个体对自:身在环境中角色的认知。在箱庭作品中自我像的分析也 很重要,作品中是否有自我像涉及了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认知。 空间配置。空间配置主要考虑的是来访者将实物配置在箱庭的哪一部分,根据空间 的象征能更准确的理解作品。在理解箱庭的空间象征时主要运用的是九域空间配置。这 种空间配置已经得到研究者的证实。本研究就将运用这种方法来分析评价作品。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3 45 6 8 9 图1 1 九宫格 如图1 1 所示:中间位置2 、5 、8 表示现在,则1 、4 、7 表示的是过去,3 、6 、9 表示的是将来。中间位置4 、5 、6 表示现在现在,1 、2 、3 表示的是精神世界,7 、8 、9 表示的是物质世界。 箱庭的总体印象。张日异认为箱庭作品的总体印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整合性。整合性主要反映的是来访者人格结构方面是否完整、和谐,主要考察的是箱庭 作品中构成场面各区域与主题的关系。随着几次箱庭作品如果能体现出区域数目的减少 和内在联系的增强,也就是说整合性逐渐由弱到强,则反映了来访者人格整合的过程, 这也就是说箱庭疗法发挥了作用;第二,充实性。如果来访者在他的箱庭作品尽量体现 了丰富的玩具种类和数量,则说明这个箱庭作品充实性好。这也:进一步反映了来访者内 心是比较充实;第三,动力性。动力性主要反映在来访者的箱庭作品中的精神状态是积 极向上还是消沉萎靡;第四,流畅性。箱庭作品的流畅性主要通过考察玩具间距、区域 间距、玩具风格、玩具方向四方面反映来访者在心理能量方面的流畅程度。【n 5 j 1 3 7 箱庭疗法缓解或降低研究生孤独感的可能性 “孤独感不是一种简单的心境。”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矛1 j , t - 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王 俊秀称) 。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主任丁道群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说,人在渴望交往 而现实交往情况不佳时容易产生孤独感。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研究生相对于大学生来 说正处在需要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鼎盛阶段,因为大学本科毕业后身边的同学大部分都 工作,成家,而研究生还在继续自己的学习生涯,当看到当初的朋友一个一个都有了自 己的小圈子疏离他们时,作为研究生的个体就会觉得有孤独感,但是有的人可以通过形 成自己新的交际网络来避免孤独感。但是对于有些人因为某些因素( 比如环境、性格、 研究生孤独人群的箱庭作品特征及其个案的干预研究 对自己的评价、情绪情感障碍等) 一些因素没能避免孤独感。孤独感长期发展下去就会 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樱井素子( 1 9 9 9 ) 等对箱庭进行了研究,表明:箱庭疗法能够有效的缓解和治疗人们 的心理问题、完善人格、改变人们的负面情绪、使他们心理的认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