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自唐宋以来,江南地区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逐渐发展成为 我国的一个重要经济区。这儿地理环境优越,适合多种粮食和经济作 物的生长。到了明清时期,棉、桑、稻最终成为当地农民的最佳选择, 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对集中而又相互调剂的三种农作区。那时, 就小农家庭的生产方式来说,已经突破了原来“男耕女织”的传统模 式,不论是在大田耕作还是在家庭纺织方面,“夫妇并作”的现象在当 时江南乡村的农家劳动中已经非常普遍了。这种夫妇共同参与的生产 方式使得农妇的劳动不仅摆脱了原来“内职”的性质,而且随着当时 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家庭生产中,其纺织劳动已经从原来的辅助 地位上升到了主要地位。明清江南小农家庭的农夫农妇,虽然终年劳 作,但在当时江南封建租赋的压榨之下,仍然摆脱不了艰难的处境, 过着贫困的生活。 关键词:明清江南生产方式经济生活 a b s t i 认c t 晰t l lt h ep e o p l e si n d u s t r i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s o u t ho ft h e c h a n g j i a n gr i v e r , a d v a n t a g e o u si ng e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 h a db e e n g r a d u a l l ye v o l v e di n t oak e ye c o n o m i ca r e ai nc h i n as i n c et a n ga n ds o n g d y n a s t i e s i nt h ep e r i o do f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c o r o i l ,m u l b e r r y , a n dr i c eh a df i n a l l yb e c o m el o c a lf a r m e r s o p t i m u mo p t i o n s ,b a s e do n w h i c h , t h r e er e l a t i v e l yc e n t r a l i z e da n dc o m p l i m e n t a r ya g r i c u l t u r a lz o n e s h a dc o m ei n t ob e i n g i nv i e wo ft h em o d eo fp r o d u c t i o ni ns m a l lf a r m e r f a m i l y ,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a r e mo f m a l eo u ta n df e m a l ei n h a db e e nb r o k e n t h r o u g hs ot h a tt h ep r a c t i c eo f c o u p l ew o r k i n gt o g e t h e r n om a t t e ri n p l o u g ho rh o u s e h o l dw e a v i n gh a da l r e a d yp r e v a i l e d t h em o d eo f p r o d u c t i o nn o to n l yf r e e df a r m e rw i v e sf r o ml a b o r i n g “i n t e r n a l l y b u ta l s o r a i s e dt h e i rp o s i t i o ni nh o u s e h o l dp r o d u c t i o nf r o ma s s i s t a n tt od o m i n a t i v e w h e r e a s ,t h ef a r m e r sa n dt h e i rw i v e si nt h es o u t ho ft h ec h a n g j i a n gr i v e r 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a l t h o u g hw o r k e dl a b o r i o u s l ya l lt h ey e a r r o u n d ,c o u l dn o tb r e a ka w a yf r o mt h er o u g hc o n d i t i o n s ,l i v i n gap o o rl i f e a n db e i n gp r e s s e db yt h et a x a t i o ni m p o s e db yt h ef e u d a l i s m k e yw o r d s :m i n ga n dq i n g ,t h es o u t ho f t h ec h a n g j i a n gr i v e r , m o d e o f p r o d u c t i o n ,e c o n o m i cl i f e 果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 谢意 作者签名: 函垂墨 日期: 挫2 z :4 :鲤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 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 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 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压【垂芸 日 期:趔;:生:掣 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 绪言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江南地区,自唐代后期以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就一直备受关注,其地位不 亚于汉唐盛世的关中地区。到了明清两代,江南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更是位居全 国的领先地位。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近代以来对明清江南地区的研究已经成为 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学科中的热门课题。 “君之所以治者以民。民之所以生者以食。食之所以足者以农。”1 饱含农本 思想的这句话足以说明封建文人对于农业的重视。农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经济中 的基础产业,尤其在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时期,其基础性的地位更是不言而喻。 明清时期的江南堪称是全国的首富地区,因而也就成了两朝政府最重要的税源基 地。明代邱浚曾经指出:。东南,财赋之渊薮也自唐宋以来,国计咸仰于是。其 在今日,尤为切要重地。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 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郡又居两浙十九也。”2 明人李乐也说 过:“天下财赋多仰东南,东南财赋多出吴郡。”现代人范金民在文章明清江南 重赋问题述论中更是深入论述了当时江南地区的农业对于全国的重要性。 很显然,明清江南财富创造的主体是当地的小农百姓。因而,在明清江南乡 村经济这个研究方面,若仅仅从江南整体农业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显然是不够的, 我们还应该细致地研究个体家庭的情况研究个体家庭的农夫、农妇,他们的生 产方式、生产能力以及他们的经济生活状况。作为小农家庭中主要劳动力的农夫、 农妇,他们常年累月地劳作,其所承受的封建负担到底有多重,他们日常的消费 结构和消费水平又是怎样的等等,对此能否通过较为直观的数量分析来进行揭 示? 在明清江南经济这一研究领域,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所无法回避的,因为正是 他们辛勤的耕作,才促成了江南经济的繁荣。所以,对于他们的家庭生产和经济 生活状况我们更应该给予关注这对于乡村经济史的研究来说应该是一次很有意 义的尝试。尤其在党和政府大力关注“三农”问题和倡导“新农村建设”的今天, 邱浚t 大学衍义补 ,京华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3 8 页 。邱浚:大学衍义补 ,京华出版杜1 9 9 9 年版,第2 3 6 页。 李乐:见闻杂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9 6 4 页 范金民:明清江南重赋问题述论 ,中国经济史研究 1 9 9 6 年第3 期,第l 页 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 研究这一论题也就具有了明显的现实意义。 在明清江南乡村经济史的研究方面,关于小农的家庭生产方式,王仲在1 9 9 5 年发表的明清江南农业劳动中妇女的角色、地位一文中详细论述了明清江南 妇女的辛劳,她们不仅要从事养蚕、纺织、等活动,而且还要经常性地参加大田 的劳作。并进而论证出正是她们的辛勤劳作才使得自身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1 李 伯重的 1 0 、积温在5 0 0 0 以上,年平均温度在1 5 5 1 2 - - 1 6 5 1 2 之问。无 霜期长,年平均为2 4 0 - - - 2 5 0 天,部分地区高达2 6 0 天。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日照 时数为1 8 0 0 - - - 2 1 0 0 小时,年辐射总量为1 0 7 一1 1 3 千卡平方厘米。丰富的水、热、 光资源在大部分的时间内配合良好,特别适宜于需要热量、水分较多的水稻,棉 花的生长需要。3 因而,对于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说,当地优越的气候条件也是 一个重要的因素。 3 、土壤江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为主,经过人们的长期垦殖和自然因素的双 重作用下,其土壤逐渐发展形成了江南特有的水稻土。只有在低山,丘陵地区零 散地分布着少量的红壤和棕红壤。水稻土的形成、发育是随着水稻的种植而进行 的,它是在各种母质或各种土壤上,经过劳动人民长期的水耕熟化作用而发育起 来的耕作土壤。这种土壤通过灌排、施肥、耕作轮种等农业生产措施的综合作用, 特别是在有节奏的灌水、排水的情况下,改善了土壤的水分状况和土体的通气条 件,从而引起土体内氧化一还原作用的频繁更替,进而促进了土壤物质的电化学 转化,产生还原淋溶和氧化淀积作用,推动着土体发生层序的分化,并形成特殊 1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3 2 5 3 页。 张瀚:松宙梦语卷4 三农纪k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6 4 页 3 陈桥驿:浙江地理简志 ,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5 3 ,5 4 ,1 3 9 页 2 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 的剖面构型。这种土壤的特征是既保水又爽水,土壤的水、气协调性能较好,而 且耕作层深厚,一般都在1 6 - _ 2 0 厘米之间,其容重通常在1 1 0 1 2 5 克立方厘 米之间,土壤的总孔隙度 5 5 ,其中非毛管孔隙 1 0 ,土块压强 4 5 p p m ,速效钾( 1 ( 2 0 ) 也在l o o p p m 以上。水 稻土是在长期种植水稻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这种土壤的特性反过来又非常适合水 稻的生长的。从而为江南稻米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以上我们简单论述了江南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等基本的自然地理环境。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江南优越的地理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当地农耕经济的发展的。 可以说,明清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是分不 开的。 第二节三种农作区的分布 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及其自然产品的多样性,是形成农业分工的自然基础。 明清时期的江南根据其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因素,在劳动人民耕作实践的基 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相对集中而又相互协调的三种农作区。在沿江、沿海的高 田地带,地势高仰,多沙质土壤,具微碱性,适宜种植耐旱并有抗碱能力的棉花, 所以上述地带多以种植棉花为主太湖周围的低田地带多水,是保肥能力强的壤 质粘土,适宜种植桑树,因而江南的桑林多分布在太湖周围地区。而其中太湖北 部的中性土壤适宜种植喜湿的水稻。这样,稻、棉、桑遂成为江南各地区农作物 种植的最佳选择。当然,这种集中只是相对的,不可能截然划分。并且彼此之间 相互调剂,互通有无,共同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l 、棉稻产区这一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包括松江、太仓的大部分 和苏州的常熟、昭文等县,其中松江府的上海、南汇、川沙、奉贤等棉花的种植 比例商达6 0 _ - 7 0 。 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自传入我国后就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关于棉 花的引进,有文献记载说:“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盖 此物出外夷,闽广海通舶商,关陕壤接西域故也。然是时犹未以为征赋,故宋、 徐琪:中国太湖地区水稻土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4 l 页 3 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 元食货志皆不载。”1 就是说棉花在宋、元引进之初,还没有形成全国的种植 规模,以致于出现了当时。食货志皆不载”的情况。但是,却有史料说当时松江 地区已经率先种植棉花了。史载:“宋时,乡人始传其种于乌泥泾,今沿海高乡多 植之”元明之际,江南地区的上海县即已兴起植棉。明洪武年闻,政府还曾以条 文的形式下令民间广泛种植:“太祖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 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到了明代中叶,棉花 的种植“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臬盖百倍 焉。”1 江南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壤、气候尤其适宜棉花的生长,再加上其丰厚的经 济利益,因而当地植棉特别广泛。这一带的沿海、沿江地段遂成了全国重要的产 棉区。吴伟业曾经说过:“自上海、练川以延及吾州,冈身高仰,合于土宜州 赖以饶。”5 在有些地方更是“土田高仰,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再 者,种棉比种稻的收益高,而且能够提供家庭纺织的原料。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人们自然是首选植棉。对于江南的有些地方,乾隆时两江总督高晋在请海疆禾 棉兼种疏中总结说:“究其种棉而不种稻之故,并非沙土不宜于稻。盖缘种棉费 力少而获利多,种稻工本重而获利轻。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 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7 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棉花种植在江南地区迅速 发展起来。 关于棉花在江南的大规模种植,史志中的记载可谓是浩如烟海。松江地区的 “奉、上、南三县地形较高,种棉、豆多于杭稻,而棉尤盛。”。史载奉贤县“东 乡地高仰,只宜花豆,种稻殊鲜。”就是说棉花的种植量已经超过了水稻。上海 地区也是“植木棉多于杭稻。”嘉定县更是“通邑栽之,以资纺织。”1 郑光祖 在谈其家乡常熟县棉花种植情况时说“吾乡地处海滨,壤皆沙土,广种棉花。“2 徐 、 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也指出:“海上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 1 邱浚:大学衍义补 卷2 2 制国用贡赋之常 ,京华出版社1 9 姻年版第2 1 3 页。 2 正德;松江府志 卷5 土产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5 册,上海书店出版发行。第2 4 0 页 明史卷7 8 食货志赋役 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1 8 9 4 页 邱浚:大学衍义补) 卷2 2 制国用贡赋之常,京华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1 3 页 吴伟业:吴梅村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2 7 9 页 陈树德:安亭志 卷3 风俗,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3 年敝,第3 0 页。 7 高晋:请海疆禾棉兼种琉) ,皇朝经世文编 卷3 7 ,文海出版社民国5 5 年版。第1 1 3 4 页 。光绪;松江府续志 卷5 风俗) ,成文出版社民国5 3 年版。第4 6 3 页 光绪:奉贤县志 卷1 9 风土志 ,成文出版社民国5 9 年版,第9 5 8 页 ”同泊:上海县志风俗,成文出版社民国6 4 年版,第1 3 7 页 “康熙:嘉定县志 卷4 物产 ,中国地方志集成 ,第7 册,上海书店1 9 9 1 年版,第5 1 0 页 。郑光祖;一斑录 卷7 ,文海出版社,第1 5 页 4 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 不止百万亩。“林则徐也曾直言:“太仓州所属之镇洋,嘉定、宝山等县,种稻之 处,十仅二三,而木棉居其七八。”2 他指出,当地小农地处海滨,大多以植棉、 纺织为业。杭、嘉、湖诸府地区也有棉花种植,但不如苏、松那样多,而是以种 桑为主。尽管如此,嘉兴“县之西南荡地及高阜多种棉花”3 湖州府的南浔镇“田 之高仰者宜木棉,其乡民大半植此。夏种秋收,采积既多,即捆载而易钱于西贾” 4 以上资料足以说明当时江南种棉的广泛性。 棉花在江南苏、松等府的有些地方得以大规模的种植,有些地方甚至是“稻 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5 说明当地种植棉花的规模已 经完全超过了种植粮食的规模,但却不能完全取代粮食作物。需要指出的是,即 使是沙瘠地区也通常是稻棉轮种,一年种稻,隔年种棉,以利于地力的恢复。康 熙嘉定县志中提到:“嘉土沙瘠,宜木棉不宜禾。而禾与棉必相闯种植,一年 种稻方可三年种棉。“光绪罗店镇志中也提到:。三年种花必须一年种稻,所 谓七分棉花三分稻也。”7 关于农作物轮茬种植这方面,许多农书对此都有提及。 2 、桑稻并重区这一地区主要位于太湖以南,大致包括了湖州府的德清、归 安、乌程,嘉兴府的石门、桐乡、秀水、海盐,以及杭州府的钱塘、仁和与苏州 府的吴江、震泽等县。基本上是“北不愈淞、南不愈浙,西不愈湖,东不至海, 不过方千里。”。明代以前,浙江西部山区就曾经是江南蚕桑业的中心,明初,朱 元璋诏课植桑之后,浙西蚕桑生产迅速由山区推向平原,太湖南部的低田地带发 展尤盛。 桑树适宜于生长在气候温暖、雨水充沛的地区。在我国,桑树的种植历史悠 久,诗经中就曾多次提到过农家妇女采桑养蚕的情景。明政府也曾经颁布法令 鼓励民间种植桑树:“栽桑以四年起科,不种桑,出绢疋。”明清全国种桑养蚕 的中心主要就在江南太湖流域的苏、杭、嘉、湖这四府。这四府地区田多用于种 稻,地多用于栽桑。关于江南桑树的广泛种植,史书中的记载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苏州府的震泽县4 植桑尤多,乡村间殆无旷土,春夏之交,绿阴弭望,别其名品, 徐光启:农政全书 卷3 5 蚕桑广类)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9 6 4 页 。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江苏奏稿卷- - ) ,中国书店1 9 9 1 年版,第2 l 页 嘉庆:嘉兴县志卷1 7 物产,海南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2 2 页。 咸丰:南浔镇志 卷2 4 物产 ,i 中国地方志集成,第2 2 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2 7 6 页 高晋:请海疆禾棉兼种疏,皇朝经世文编 卷3 7 ,文海出版社民国5 5 年版,第1 1 3 4 页 康熙:嘉定县志 卷4 风俗 ,中国地方志集成,第7 册,上海书店1 9 9 1 年版,第4 9 2 页 7 光绪:罗店镇志,卷l 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第4 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1 9 4 页 。唐甄:教蚕清经世文编 卷3 7 ,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第9 1 0 页 明史) 卷7 8 食货志赋役,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1 8 9 4 页 5 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 盖不下二三十种。”吴县也是“光福甄桑,随处皆植”2 而关于吴江县的桑树种 植情况,有史料记载说,明代洪武年阅,吴江县的桑树有1 8 0 0 多株,到了宣德七 年,已经增至4 1 7 0 0 多株了。所以乾隆年间编的吴江县志中提到:“近代丝绵 日贵,治桑利厚,植桑者益多,乡村问殆无旷土。春夏之交,绿荫弥望,通计一 邑,无虑数十万株云。”3 湖州府的桑树种植也很广泛,有的地方连堤岸屋前宅后 的隙地也种桑,史载:“湖民力本射利,计无不悉,尺寸之堤,必树之桑。”也有 的地方“桑叶宜蚕,民以此为恒产,傍水之地无一旷土,一望郁然。”5 长兴县更 是“无一农不精治桑者。”地方史志则称南浔“其所赖者,专在于桑,其树桑也, 自墙下檐隙以及田之畔池之上,虽惰农无弃地者。”7 也有资料反映嘉兴府平湖县 “自嘉兴至此,沿河皆种桑树,养蚕取丝,其利百倍,诚东南生民衣食之源也。” 。由此可见,在这些地方桑树种植之广泛。 3 、稻产区主要分布在太湖的北部,包括常州府的无锡、宜兴,松江的华亭、 青浦等“西乡地区0 现有的研究表明,唐初以前,江南一带由于人口少,农业仍 旧处于低度开发状态,江南地区稻农作区的发展是在唐中叶以后,至宋元时期达 到高峰。从北宋中期起,东南地区就已经成了政府强大的财政支柱。宋神宗熙宁 元年( 1 0 8 6 ) ,所淑作常熟县新建顺民仓记,其中说:“京师兵储,禄廪之出入 一旨仰给于东南。兹又为东南之剧,岁入之粟,它郡奠加厚焉。”9 要说。皆仰给 于东南”,似有夸大其辞之嫌,但却足以说明那时江南地区的粮食种植在全国的 重要地位到南宋时期,江南已开始享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而当地各 地方志的物产中也都有关于杭稻的记载。而且自唐朝以来,江南地区一直都 是历代政府的粮食基地。明清时期更是全国的税粮中心,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江 南粮食生产的盛况,所以江南地区生产稻米自不必说了。 乾隆;震泽县击 卷4 物产) ,成文出版社民尽5 9 年皈,第2 0 9 页。 。道光:光福志卷1 风俗,t 中国地方去集成 第7 册,江苏古籍出舨社1 9 9 2 年版,第1 7 页 。乾隆:吴江县志 卷5 物产,成文出版社民国6 4 年版,第1 5 5 页 同治:湖州府志卷2 9t 风俗) 成文出版社民国5 9 年版,第5 6 7 页 同治:湖州府志卷3 2 物产 成文出版社民国5 9 年版,第6 2 3 页 同治:长兴县志卷8 蚕桑,中国地方志集成,第2 8 册,扛苏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敝,第1 7 4 页 7 嗣治:南浔镶志 卷2 t 农蓁 ,中雷地方志集成 ,第2 2 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敝,第2 3 8 页 王韬;漫游随录,岳麓书社,1 9 8 5 年3 月版,第6 3 页 所淑:常熟县新建顺民仓记 ,范成大吴郡右 卷3 8 县记 ,成文出版社,民国5 9 年1 1 月版,第 1 0 9 4 - - 1 0 9 5 页 6 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 第二章明清江南小农家庭的生产方式 第一节传统型。男耕女织”的历史考察 生产方式主要是指获取物质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而“小 农”则是指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尤其是所有者。通常这块土地既不大于 他及其家人劳动力所能耕种的极限,也不小于足以养活他家人口的限度。所以, 小农生产方式就是以家庭为单位、以土地为基础、完全或主要靠劳动者自身经营 的一种小规模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以劳动的孤立性 为特征,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在这种自 然经济的支配下,无论是自耕农还是佃农,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在这样 的生产单位里,使得家庭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既耕且织, 解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这样,一家一户也就成了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单位, 构成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家庭既从事粮食生产又种植蔬菜瓜果,饲养禽畜, 纺纱织布,通过耕以自食,织以自衣,形成通常所说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以满足其家庭基本的生活需要。1 对此,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中也说过,人类“分工是纯粹天然发生的;它仅存在于两性之问。男子外出 获取食料,并制备为此所必要的工具。妇女在家中工作,制作衣服及食物烹 调、纺织、缝纫。”2 也就是说这种家庭生产的内部分工,是在基于男女两性体力 和体能等基本特征的前提下自然形成的。这样一来,耕作、纺织就分别成了男、 女两性先赋的天经地义的角色定位。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生产模式。大 量以此为描写对象的艺术作品也都为我们展示了那时田园风光的优美画卷。 “男耕女织”本是一种自然分工,而且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农耕自然经济条件 下,它已经成了传统小农家庭最基本的生产方式了。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男” 字说“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解释“女”字则说“妇人也”4 而 织释“妇”字则说“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从对。男”、。女”这两个字的 解释我们可以推测,古时候的男子专事田间耕作,而妇之“持帚洒扫也”,从字面 1 方行: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中国封建经济论稿 ,商务印书馆2 0 0 4 年版,第l 2 5 - - 1 2 6 页 2 恩格斯;家庭、融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张仲实t 译) ,人民出版杜1 9 5 4 年版,第1 5 3 页 许慎;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1 9 6 3 年版,第2 9 1 页 许慎: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1 9 6 3 年版。第2 5 8 页 许慎: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1 9 6 3 年版,第2 5 9 页 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 意义上看则主要与家务劳动有关,但无论何时,农家的家务劳动显然不可能仅仅 是“持帚洒扫也”,尤其在当时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其很大一部分应当是为一家老 小穿着的纺织劳动。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说文解字对。男”、“女”这两个 字的解释本身就已体现了“男耕女织”的深刻内涵。关于“男耕女织”,战国时 期的思想家墨子也说过:“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圣王以为不中人之 情,故作诲妇人治丝麻、捆布绢,以为民衣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 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1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还在“古之民” 时,人们就在“圣王”的教诲下,男子“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女子“治丝麻 捆布”,“以为民衣”,形成最初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商君书画策中也 提到:“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又说“女事尽于内,男事尽于外,则 入多矣”2 这可与上文墨子的话相互印证。吕氏春秋上农中也提到:“所以务 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以教民尊地产也。后妃率 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臬丝茧之功,以力妇教也。是故丈 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这就是说,男 女两性形成自然的分工,各司其职,并通过“贸功”而“长生”。班固在汉书 中为了论证积贮的重要性,引用了当时“古之人”的一句话:。一夫不耕,或受之 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也充分说明了当时男子专事耕种而女子专事纺织的 事实以上几则史料都说明,这种。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古已有之。 在汉书食货志上还有这样一段材料:“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 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 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5 若单从字面上讲,这则材料主要揭 露秦始皇为加强对内、对外统治而搜刮、压榨百姓的恶行,目的是“竭天下之资 财以奉其政”但其中“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也从一个侧面反 映出当时男女社会分工是“男耕女织”的模式。从以上几则文献资料中我们都可 以找到男子从事耕田、女子从事纺织的字句,可见,。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在中 国已是由来己久的事实。类似的记载在后代的史书中也经常可以见到。例如, 宋 书中就提到:“一夫躬稼,则余食委室;匹妇务织,则兼衣被体。虽懋迁之道, 墨翟:墨子辞过,上海古籍出敝社1 9 8 9 年版,第1 l 一1 2 页。 。商鞅:商君书画策) ,岳麓书社1 9 9 0 年版,第4 0 、4 2 页 昌不韦:吕氏春秋 ,卷2 6 上农) ,岳麓书社1 9 8 9 年版,第2 4 1 页 班固:汉书食货志上 ,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1 1 2 8 页 班固:汉书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1 1 2 6 页 8 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 通用济乏,龟贝之益,为功盖轻。”这就是一个例证。 我们知道,衣食历来都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只有这一层需求得到满足, 人类才能从事其它的社会活动。这种情况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候表现更为突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管子就说过:“夫民之所生,衣与食也。“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 在当时的农业社会中,把“耕”、“织”看成是社会生产之根本,是非常符合当 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也正是由于农民主要生产粮食和布帛,封建国家遂有“粟米 之征”、“布帛之征”。而这种实物税的征收反过来也加强了农家这种耕与织的结 合。 第二节江南小农家庭生产方式的多样性 “元仓子日:男子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相资为业,此 圣王之制也。今之世,男子织矣,而反不得衣;妇人耕矣而反不得食,圣王之制 固在也:岂樽节爱养之道,有未尽邪? 噫! ”。田艺蘅留青日札中的这- - 贝a j 材 料说明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在江南已经失去了原 有的意义男女两性的劳动己不再是单纯的“耕”或“织”了,。圣王之制”已经 发生了变化。“耕织之业,男女同力”5 以及“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 女红。”在农家生产中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小农家庭的生产方式已经趋向于多 样化了 一、大田耕作中的“夫妇并作” 在明清时期,江南的农家妇女除了纺织以外,还大量地走出户外,同男子一 起参加田问劳作。对此,明正德年问编的松江府志记载到:“妇女馇饷外,耘 获、车灌率与男子共事。”7 类似的,苏州地区的农妇也要“从事莳刈、桔槔,不 止馇饷而已。”。嘉庆年问嘉兴县志也提到当地“妇女馇饷凡拔秧、戽水与 。沈约z 束书 列传第十六谢瞻孔琳之 ,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1 5 6 5 页 2 管仲:管子禁藏。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敝,第l l 页。 3 方行: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中国封建经济论稿 ,商务印书馆2 0 0 4 年版,第1 2 7 页 母艺暂;留青日札卷3 男织女耕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5 6 页 钱维诚:葬民论,皇鹌经世文缓 卷h ,文海出皈社民县5 5 年舨,第4 3 1 更 周治:上海县志,卷i 风俗。成文出版社民国6 4 年版,第1 3 5 页。 正德:松江府志 卷4 风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上海书店1 9 9 0 年版,第2 0 3 页 正德:姑苏志,卷1 3 风俗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上海书店1 9 9 0 年版,第9 1 1 页 9 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 男子均劳。”徐珂在清稗类钞中提到其家乡的风俗时说:“春耕夏耘,秋获冬 舂,因为农人四时之所有事。然勤于农耕者,一岁十二月,无不有事,且男女同 任之,亦云劳矣”2 这都说明当地农家的田问耕作多是男女双方共同参与的。这 里,就妇女参加大田劳动这个层面来说,以上几则材料可以相互印证。而关于江 南妇女广泛参加田间劳动的情景,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还曾描述到:“世以苏俗 为奢惰,实仅指城市言之耳,若其四乡,则甚俭且勤,妇女皆天足,从事田亩, 杂男子力作,樵渔蚕收,孥舟担物,凡男子所有事,皆优为之。”3 这里说的江南 女子参加劳动的范围就更加广阔了,除了从事田亩之外,几乎参与了所有男子从 事的事情,而且还“皆优为之”若把以上几则材料综合起来分析,可以看出那时 的江南妇女不光参加田间的耕作,还几乎从事户外所有种类的劳动。对此,徐珂 总结道:“常言男耕女织,又言夫耕妇馇,似种植之事非妇女所与闻,则是未尝巡 行阡陌考察农事之故也。男女并耕之俗,广东、广西、福建最多,江苏、浙江、 江西、安徽亦有之,且有见之于湖南者。盖其地之妇女皆天足也,常日徒跣,无 异男子世或视女子为废物,谓其徒手坐食者,实誓言耳。”这就是说,当时不 仅江南的妇女,而且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妇女都参与了田间耕作。大量的史料足以 表明,当时田问。男女并作”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实了。接下来,我们就选取农 家最典型的田间劳动对此加以说明: 拔秧:春三月垦棱,谷雨浸种,立夏落秧,秧田先戽水,以板磨平之,然后 撒种,长五六寸,用妇女拔之,谓之拔秧5 踏车:江村破屋能几家,几家妇姑俱踏车蓬飞两鬓赤双脚,亦有儿女双髻 丫 耘田:乡村妇女最为勤苦,凡耘耨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7 棉地脱花:一家并力合作,则壮丁健妇相杂于道,至有女举趾而男为之饷食 者每当酷热之时,流汗沾衣,最为勤苦。 妇女与男子共作苦,盛夏秉锄耘草于棉田,俗谓脱花不特贫家为然,即温 。嘉庆;嘉兴县志卷1 6 农桑 ,海南出版社2 0 0 1 年敝,第3 1 6 页 2 徐珂:清稗类钞) ,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2 2 5 5 页 3 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2 2 0 2 页 徐珂:清稗类钞 ,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2 2 5 6 页 嘉庆:珠里小志卷3 风俗 ,中国地方志集成 ,第2 册,扛苏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5 0 7 页 徐珂:康居笔记汇函,山西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4 7 2 页 7 嘉靖:昆山县志卷l 风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 9 8 t 年版 嘉庆:松江府志卷6 物产,成文出版社民国5 9 年版。第1 8 0 页 1 0 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 饱之家亦躬亲操作,谓之领脱花 以上大量的史料都足以说明江南妇女的户外体力劳动是非常艰辛的j 就其劳 动强度来说也都是非常承沉重的。若在“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下,这些重体力 活一般情况下都应由男子来承担,而在明清时的江南,则都由妇女来做或与男子 共同完成。例如,踏车、耘田、脱化都是在盛夏季节进行的,“酷热之时,流汗沾 衣”,其辛苦程度更是可想而知。而就其劳动者的层面来说也是非常广泛的,不 仅贫家妇女参加劳动,就是一般中等小康之家的妇女也要跣足下田,进行耕作。 所以,上述材料提到“不特贫家为然,即温饱之家亦躬亲操作,谓之领脱花。”对 此,清末徐珂在总结其家乡杭州的风俗时说:“村庄男子多逸,妇女则井臼、耕织, 樵采、畜牧、灌种、缝纫、炊爨、无所不为。天下妇女之勤者,莫若此也。盖天 下妇女劳逸,尚分贵贱贫富,吾乡即绅士素封之家,主母与婢妾种作,劳逸均之。 且天下妇人即勤苦,亦或专习一事,吾乡则日用饮食,皆出其手,不独田工、女 工己也。”2 综上所述,在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原有的“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生产方 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大田耕作中已经不再仅仅是“男耕”了,“夫妇并作”已经 成了当地普遍的家庭耕作方式 二、家庭纺织中的。夫妇并作”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的大片土地上,原有的粮食作物已逐渐为棉、 桑等经济作物所取代。以致于原本是盛产粮食的地区而不得不大量从外地调入粮 食。例如,湖州府盛产蚕丝,是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心,但是。本地所出之米, 纳粮外不足供本地之食,必赖客米接济。”史载奉贤县“东乡地高仰,只宜花豆, 种稻殊鲜。”4 棉、桑等经济作物如此大规模的种植,对江南原有的棉纺、丝织等 家庭手工业必然会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而还会冲击原有的“男耕女织” 的家庭生产方式。因为,除了田间耕作之外,男子对日益增加的家庭棉纺、丝织 等劳动会袖手旁观吗? 毕竟田问耕作并不是每天都要进行的,况且每年还有大量 的阴雨天气不适合农田耕作。对此,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提到:“农功有时,多 。光绪:松江府续志卷5 风俗 ,成文出版社民国5 3 年版,第4 6 3 页 2 徐珂:康居笔记汇函 ,山西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4 5 8 页。 。同治:湖州府志 卷2 2 物产上 ,成文出版社民国5 9 年版,第6 0 9 页 光绪:辜贤县志 卷1 9 风土志 ,成文出版社民国5 9 年版,第9 5 8 页 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 则半年,谚云农夫半年闲,况此半年之中,一月未尝无几日之暇,一日未尝无 几刻之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那么,问题就在于当时江南的农夫是怎样利用 这“半年闲”的。 乾隆沙头里志中提到当地农民“农事自耕尽力,于耕隙则纺绩,无游手 游食之习。”表明当地的农家纺织是夫妇共同参与的。同样,据皇朝经世文编 提供的资料,江南有些农户也会“于耕隙则男女绩”,并且“篝灯燎火至达旦不 休。”3 这都表明,当地的男子不仅从事纺织,而且还会“达旦不休”。嘉兴地区也 有类似的记载,“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侵晨入市易棉花以归,仍治而纺织之。 明旦复持以易无顷刻闲。男妇或通宵不寐。”这里也记载了当地农户夫妇 为纺织通宵不寐的事实。更有甚者,嘉靖昆山县志卷一 风俗中提到:“至 于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妇人或不如也。”可见,那时男子参加家庭纺 织已经非常普遍了以致于在技术方面出现“妇人或不如也”的情况。 大量的史实材料都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小农家庭的纺织劳动出现了“男女并作” 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少地或无地的农户,为了生计,大多数的夫妇都共同参与家 庭纺织,而且还没有片刻清闲。所以道光时林则徐更则明确指出那时江南东部的 情况:“男妇纺织为生者十居五六” 从以上的这些史料中我们不难发现,男子在从事田问耕作之余不仅会参与家 庭的纺织,而且即使在农忙时也会利用适当的空闲时间同农妇一起纺织,有时甚 至还会通宵彻夜。对此,陈学文在其所著的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 场网络中指出:“养蚕、缫丝、织绸在江南不完全是男耕女织的性别自然分工, 男子也以此为本业,大有废耕就织的趋势,并不是传统的男耕女织、以织助 耕的农家经济,至少已是耕织并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蚕桑的比重愈来愈 重,以织代耕,经济发展规律已突破了传统中国农村固有的生产模式,这点逐 渐成为经济史研究者的共识。”7 综上所述,在明清时期的江南,就小农家庭的纺织劳动来说,也已经完全突 1 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o l 农书校释 ,农业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1 5 4 页 。乾隆;沙头晕志 卷2 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第2 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5 4 5 页 钱维诚:养民论k 皇朝经世文编 卷l l ,文海出版社民国5 5 年版,第4 3 1 页 光绪:嘉兴府志 卷3 3 物产,成文出版社民国5 9 年版,第8 0 7 页 嘉靖:昆山县志卷1 风俗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上海古籍书店1 9 8 1 年版 韩则徐:林文忠公政书 ,中国书店1 9 9 1 年版,第2 3 页。 7 陈学文;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 ,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6 一1 7 页 1 2 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 破了原来“男耕女织”的模式,已经不仅仅是。女织”了。在纺织方面“夫妇并 作”已经成了小农家庭纺织的主流形式。 三、其他经济活动 明清江南小农家庭的农夫和农妇,尤其是农夫在农闲时,为了家庭的收益往 往还会从事其他的非田间劳动。他们在农闲之时多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副业生产, 以弥补农业收入之不足,补贴生活费用。但是具体搞何种副业通常要视其居住的 环境而定。江苏吴县的光福地区就是“山居者以树艺为务,泽居者以捕鱼为生。” 1 光绪年间编的重修常昭合志中也提到当地“水乡农暇则操舟捕鱼,附郭农兼 鬻蔬菜、织曲薄为业,傍山农则伐石担樵,皆不专仰食于田。”为此,“光福一带 山中,妇女隙时皆织席,较之宁波诸处为上,今称浒关细席者即此。”无锡“新 安、开化之间,居民田事稍闲,辄以织席为业。成则鬻于浒关、虎邱之肆中。“可 见织席成了当地村民农闲时的副业。湖州。奠干山村皆业草纸,凡诸村之民,大 率为樵为耕,以其隙造纸,深坑积稻草而腐之,缘溪浮于水出水贴然成纸,以 鬻于市,包裹干物之所用也”说明当地小农在农闲时多以造纸为副业。另外,嘉 兴、湖州一带,养猪、羊、鸡、鸭也成了当地农家的副业,在嘉兴府的新塍镇,“猪 羊皆四乡常畜之物,而羊之销路视昔尤广。鸡鸭所畜之数,视米粮贵贱为增减“关 于小农副业方面记载最典型的是宣兴荆溪县志,其中有段材料是:。岩处多猎, 泽处多渔,垦荒山者多种烟叶及甘薯,高阜多艺蓝,平原多栽桑,依林园多种 树。近竹山者治竹为器,离市远者木或烧炭,竹或剖蔑,傍茶山者采茶, 近石山者燔石为灰,土美者抟土作坯,烧成瓦甓。东湖之滨莳蔬,北湖 近芦洲者多纬芦苇,高平之野种棉者制棉布,种苎者制麻布。蓄羊剪毛,雇 工为毡陈桥出莞履,癸泾、练浦之问澄稻杆为纸。”说明小农的副业生产 真是充分利用了各地的资源优势。再者,江南水网密布,河流交错,水域面积大, 适于水产经济作物的生长,莲藕和菱角的种植、采摘以及捕鱼就成了当地村民一 项重要的生活来源。苏州府的黎里镇、章练塘镇产菱角,“菱所在皆有,黎里湖荡 1 道光:光福志卷1 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 ,第7 册,扛苏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1 7 页 2 光绪:重修常昭合志 卷6 风俗,成文出版社民国6 3 年版,第2 3 3 页 道光:光福志) 卷4 土产,中国地方志集成。第7 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3 5 页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 卷3 1 物产 ,成文出版社民国5 9 年版,第5 2 9 页 同治:湖州府志 卷3 3 物产下 ,成文出版社民国5 9 年版第6 4 5 页。 。民国:新塍镇志 卷3 物产记 ,中国地方志集成 ,第1 8 册,旺苏古籍出舨社1 9 9 2 年版,第9 4 2 页 7 光绪s 宜兴荆溪县志 卷l 物产记 ,成文出版社民国6 3 年版,第2 4 7 - - 2 4 8 页 1 3 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 所产尤多。“而在章练小志中有一首万以增章练塘竹技词写道:“一湾菱 荡水中央,明月三更夜气凉,妾自采莲郎打桨,片时惊起两鸳鸯。吴王越女两情 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