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专业论文)乳酸菌素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发酵产物性质的初步研究.pdf_第1页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乳酸菌素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发酵产物性质的初步研究.pdf_第2页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乳酸菌素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发酵产物性质的初步研究.pdf_第3页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乳酸菌素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发酵产物性质的初步研究.pdf_第4页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乳酸菌素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发酵产物性质的初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乳酸菌素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发酵产物性质的初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型) : 绿脓杆菌( p s e u d o m o n a s p y o c y a n e a ) ; 大肠杆菌( e s c h e r i c h i ac o p ) ; 枯草芽孢杆菌( b a c i l l u ss u b t i l i s ) : 伤寒杆菌( s h i g e l l ad y s e n t e r i a e ) ; 痢疾杆菌( s a l m o n e l l at y p h i ) ; 酿酒酵母( s a c c h a r o m y c e sc e r e v i s i a e ) , 黑曲霉( a s p e r g i l l u sn i g e r ) : 白地霉( g e o t r i c h u mc a n d i d a e ) ; 后五者为本实验室保存其余均为成都药检所提供。 2 实验方法 2 1 乳酸菌素效价的测定。”1 由于该抗生物质尚在研究阶段,没有标准品做参照,故以硫 酸庆大霉素作为对照,制作硫酸庆大霉素的标准曲线,乳酸菌素 效价以对绿脓杆菌具有相同抑菌效果的硫酸庆大霉素标准品的效 价定义。 2 1 1 指示菌的制备 用l o m l 生理盐水将一支3 7 培养过夜的p s e u d o m o n a s p y o c y a n e a 斜面细胞洗下制成蔚悬液。 2 1 2 测定平板的制备 采用双层平板。下层:1 5 水琼脂培养基l o m l 。上层:l o o m l 测定培养基分装到2 5 0 m l 三角瓶,置4 86 c 水浴保温。向每l o o m l 测定培养基中加入指示菌悬液l m l ,摇匀,l o m l 平m l 甫e j 成测定 平板。 2 1 3 测定方法( 一剂量法) 2 1 3 1 标准曲线的绘制 1 ) 配制6 0u m l 、7 0u m l 、8 0 u m l 、9 0u m l 、1 0 0u m l 、 1 1 0u m l 、1 2 0u m l 、1 3 01 3 m l 、1 4 0u m l 、1 5 0u m l 的 硫酸庆大霉素标准溶液。 2 ) 取制备好的测定平板l o 套,每个测定平板中均匀放置6 个牛津杯( 1 0 8 6 e m ) ,每间隔的3 个牛津杯放o 3 m l 1 0 0 u m l 中间浓度硫酸庆大霉素标准品,其余3 个牛津杯 放o 3 m l 同一浓度标准硫酸庆大霉素标准溶液,每一浓度 做兰个重复。全部平板用瓦盖盖住,置于3 76 c 培养箱中培 养1 5 小时,测定抑菌圈直径。 3 ) 将上述3 0 个平板中3 0 个1 0 0 u m l 中问浓度硫酸庆大霉素 标准品的抑菌圈赢径的平均值作为标准曲线的校正点,将每 个浓度所得的平均值校正成适当的数值。 4 ) 以上述l o 个浓度的硫酸庆大霉素标准溶液校正后的抑菌圈 直径( m m ) 为纵坐标,相应的浓度对数为横坐标,在双周 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制标准曲线。或将上述数据以d = ai s c + p 进行回归,其中:d 为抑菌圈宣径( 瑚 ,c 为掷制夯浓度 ( u m l ) ,d 、1 3 为常数。 图1 标准曲线中牛津杯的排列位置照片 ( c o 为中心浓度,c k 为其它浓度) 2 1 4 发酵液效价的测定 将发酵液按标准曲线制备方法进行加样,每一浓度做三个重 复。置于3 7 。c 培养箱中培养1 5 小时,测定抑菌圈直径。对照标 准曲线计算发酵液效价。 3 乳酸菌素产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3 1 有抑菌活性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3 1 1 有抑菌活性菌株的初筛“训 初筛采用纸片法。将样品用无菌水适当稀释,取一定量涂布 于固体筛选培养基。3 06 c 倒置培养7 2 h ,待长出菌落后用灭菌牙签 挑取单菌落接种于加有l m l 筛选培养基的1 5 m l 离心管( e p 管, e p p e n d o r f t u b e ) 中,密封,3 0 c 静置培养7 2 h 。1 0 ,0 0 0r m i n 离心l m i n , 取发酵上清液2 0 乩于三层直径为5 r a m 灭菌纸片,在抑菌活性检 测用培养基中顺置3 0 分钟后于3 7 培养箱中倒爱培养1 5 h ,挑取 纸片周围具有较大抑菌圈及发酵产物具有广谱抗性的菌株进行复 筛。 0 0 0 0 一灭菌 直径5 越m 豹 l 吸取上 三层纸片 清液 零等可号 在e p 管内 3 7 倒置- 培养1 5 h o 测定平板 选取纸片周围有明显 抑菌圈的菌株,记录 图2 有抑篮作用菌株韵筛选流程 静置3 0 r a i n 图3 抗生物质产生菌的初筛方法( 纸片法) 照片 3 1 2 有抑菌活性菌株的复筛 复筛采用杯碟法。将初筛菌株咀划线法进行纯化,保藏。将 纯化保藏后的初筛菌种接入装有1 5 0 m l 筛选培养基的1 5 0 m l 三角 瓶中活化7 2 h ,按1 的接种量按入装有2 5 0 m l 筛选培养基的 2 5 0 m l 三角瓶中,3 0 。c 静置培养4 8 h 。将发酵液以3 0 0 0r m i n 离心 1 0 m i n ,以杯碟法测定各菌株发酵上清液抑菌活性。 3 1 ,3 酸及酸性末端产物作用的检测与排除溆,3 2 1 发酵液对指示菌的抑制作用可能是乳酸菌素也可能是酸。为 了排除酸及其它酸性末端产物的干扰,用1 n 的n a o h 和1 n 的 h c i 将h f 0 8 离心发酵上清液中和至p h 3 5 、4 0 、45 、5 0 、5 5 并设p h 5 0 的乳酸作对照,而后做对指示菌的抑菌实验。 3 1 4 过氧化氢作用的检测。“ 发酵液对指示菌的抑制作用也有可能是发酵过程中产生了过 氧化氢。为了排除过氧化氢的干扰,采用过氧化物酶法对i - i f 0 8 菌 株进行发酵过程中过氧化氢产生的检测。 3 1 5 菌种的初步鉴定 采用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文献 2 0 和 2 1 进行特性鉴定,并以伯杰细菌鉴定手册( 第八版) 2 1 作为 分类参考。 3 1 6 扫描电镜的制片方法”“”1 1 ) 菌液用0 i m 磷酸盐缓冲液( p b s ) ( p h 72 ) 洗三次。 2 ) 后一次悬于适量p b s 中,浓度以滴在3 4 毫米2 小玻片 上密度均匀菌落不互相重叠为宜( 稍多为宣,因为在固定 相脱水过程中要掉许多) 。 3 ) 在3 4 毫米2 小块盖片上,铺放f o r m v r a 膜( 方法同超薄 切片) ,3 7 干燥。 4 ) 将菌悬液,稀释到适当浓度后,滴在铺有f o r m v r a 膜的小 玻片上,室温静置十分钟,将多余细胞悬液吸去。 5 ) 面朝上,把小玻片放入小称量瓶底部,用吸管沿瓶壁缓慢 加入i 冷却的戊二醛溶液,加的量只要淹过样本即可,4 固定2 小时以上,可过夜或更长时间。 6 ) p b s 洗三次。 7 ) 随即加1 四氧化锇,固定3 0 分钟( 亦可2 3 小时) 。 8 ) 用p b s 洗三次。 9 ) 逐级脱水:5 0 7 0 ,9 0 丙酮各一次,1 0 0 两次,每次5 1 0 分钟。 1 0 ) 用醋酸异戊酯取代丙酮,程序为:5 0 ,7 0 ,9 0 醋酸异 戊酯丙酮溶液各一次,1 0 0 两次,时间与丙酮相同( 各 级醋酸异戊酯用1 0 0 丙酮配制而成) 。 4 11 ) 放入临界点干燥仪进行干燥。 1 2 ) 以碳、金分别喷镀。 取出洋本,扫描电镜观察( 如不能立即观察,则应继续保存在真 空条件下或干燥器内) 。 3 1 7 抗茵谱分析 采用液体扩散法( 管碟法) ,将 球0 8 菌株的发酵液离心,取 0 3 m l 上清液置于不同供试菌平板上的牛津小杯中,于供试菌的生 长温度下培养 8 2 4 h ,或者更长时间,观察有无抑菌圈出现以及 抑菌圈大小。 4 发酵条件的研究 4 1 发酵时间与抗菌活- 眭的关系 为了测定i - i f 0 8 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最高的时段,以绿脓杆菌 ( p s e u d o m o n a sp y o c y c t n e a ) 为指示茁( 以下同) ,将i - i f 0 8 菌株接种 子m r s 培养基中,1 0 0 m l 三角瓶装l o o m l 培养基,3 0 静置培 养7 2 h ,以l 的接种量转种进行二级扩大发酵,2 5 0 m l 三角瓶装 2 5 0 m l 培养基,3 0 静置培养,从2 4 h 起,每隔1 2 h 取样离心取 上清液以管碟法做抑菌试验,以二级发酵时间( h ) 为横坐标,相 对效价( ) 为纵坐标,制作h f 0 8 菌株的抑菌活性时程曲线。 4 2 单因素实验 测定不同的碳源、氮源、起始p h 、摇瓶装量、培养温度、培养 时间、培养方式和接种量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43 正交实验”蚓 为了了解培养基主要成分对菌株代谢产生揶菌活性物质的影 响,选取了培养基中的三个主要成分:碳源和两种氮源物质迸行 三因子三水平的正交实验,选取l 9 ( 3 4 ) 正交表。 对一剂量法标准曲线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 d = 2 68 0 9 1 9 c 一3 l9 3 3 ,其中1 0 0 u m l 的硫酸庆大霉素为中心浓度, d 为抑菌圈直径( m m ) ,c 表示硫酸庆大霉素浓度( u m l ) ,线性 范围为6 0 一1 5 0 u m l ,线性相关系数r = 09 9 7 ,表明一剂量法标准 曲线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2 乳酸菌素产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2 1 菌种的分离与筛选 样品经选择性培养基培养后生长大量菌落,在长出5 0 l o o 个单菌落的平板上共挑取了4 5 6 株典型菌株接入e p 管中进行抗生 物质产生菌的筛选,供试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 3 0 l f 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 a u r e l t sa 3 0 1 ) 、金黄色葡萄球菌a 3 0 9 f s t a p 觚l o c o c c u s a u r e u sa 3 0 9 ,青霉素敏感型) 、绿脓杆菌 ( p s e “d o m o n a s p y o c y a n e a ) 、大肠杆菌( e s c h e r i c h i ac o l i ) 和枯草芽孢 杆菌( b a c i l l u ss u b t i l i s ) 。经培养,在大薰纸片周围出现不同童径的 抑菌圈,其结果见表3 ,表4 ,表5 。 表3 有抑菌作用的菌株筛选结果 项目 发酵产物对五种致病菌都有抑制作用的菌株数( 株) 发酵产物对四种致病苗有抑制作用的菌株数( 株) 发酵产物对三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数( 株) 发酵产物对二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数( 株) 发酵产物对一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数( 株) 阳性菌株数( 株) 从平板中挑出进行检测的菌株数( 株) 从出发菌中筛出有抑菌作用菌株的比率 目一8 7 6 3 强 艳 誓煳鹞盯叭伯溺螂 表4 发酵产物对指示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数目统计及分析 项目 数目( 株)检出率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 3 0 1 有抑制作用的 1 4 03 0 7 菌株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 3 0 9 育抑制作用的菌 1 6 l3 5 3 9 6 株 对绿脓抨菌育抑制作用的菌株 2 6 05 7 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 1 8 34 0 1 对枯草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 1 3 32 9 2 从平板中挑出进行检测的菌株4 , 5 6 一 表5 对每种指示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数目统计及分析 抑菌圈直径( m a ) 抗生菌 金黄色葡金黄色葡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 菌号 萄球菌萄球菌杆菌 a 3 0 la 3 0 9 h f 0 81 67 01 7 7 82 0 9 41 5 ,9 21 8 3 8 h f 2 11 5 3 41 4 ,4 01 4 3 61 5 9 41 4 0 4 h f 3 71 5 4 21 5 6 41 5 2 01 48 41 6 2 8 h f 5 2 1 5 0 01 3 ,6 61 4 4 01 3 9 21 3 7 6 h f 6 8 1 4 6 61 5 6 2t 2 4 81 5 0 41 6 3 6 h f 7 9 1 6 6 81 4 9 01 5 3 81 5 8 81 4 8 0 h f 9 4 1 65 21 6 2 01 4 0 6 1 42 2 1 6 0 6 h f l o l1 5 2 01 5 9 81 5 0 31 4 0 0t 5 6 0 h f 2 1 7 1 5 7 81 7 2 81 5 9 21 3 3 01 4 6 8 22 复筛结果 经复筛,发现9 株对五种指示菌均有抑制作用且抑菌活性较 强的菌株。将这9 株菌在相同条件下经多次重复试验,确定h f 0 8 菌株抑菌活力最强且稳定,特别是对绿脓杆菌具有较强抑菌活性 ( 图5 ) 。因此选择h f 0 8 菌株作为进一步实验的出发菌株。 图5 发酵液对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 23 酸及酸性末端产物作用的检测与排除 经过1 5 h 培养,乳酸对照纸片周围没有出现抑菌圈,说明5 种 指示菌均可耐p h 5 0 的乳酸。相反h f 0 8 虽然对各指示菌抑菌程度 存差异,但都表现出一定程度抑制作用,说明排除酸作用后仍有 抑菌活性物质存在( 表6 ) 。 2 4 过氧化氢作用的检测 i - i f 0 8 菌株在发酵2 0 、2 5 、3 0 、3 5 、4 0 、4 8 h 分别进行过氧化 氢的检测,均无红色醌式染料形成,说明发酵过程中都没有过氧 化氢产生,它的抑菌作用不是过氧化氢的作用。 表6 不同p h 下h f 0 8 菌株发酵液与乳酸 对绿脓杆菌的平均抑菌圈直径 p h 值h f 0 8 菌株发酵液乳酸 3 51 7 6 4 01 5 2 4 51 2 1 5 09 4 5 59 1 2 5 菌种初步鉴定结果 2 5 1 形态特征 菌体为短杆状( 图6 ) ,长1 2 2u m ,宽o 7 5 1u m 。不产芽孢 ( 表7 ) 。 2 5 2 培养特征 菌落较光滑,乳白色,边缘整齐,无缺刻。 2 5 3 主要生化特征 革兰氏反应阳性,细胞色素氧化酶阴性,过氧化氢酶阴性,mr 试验阳性,v p 试验阴性,不能水解明胶及酪素,硝酸盐还原试验 阴性,靛基质试验阴性,不产h 2 s ( 表8 ) 。 根据各项指标的测试结果,筛选得到的h f 0 8 菌株初步鉴定为 瑞士乳杆菌( 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h e l v e t i c u s ) 。 26 菌株传代稳定性 将菌株在m r s 斜面培养基上传代1 0 次,每代均接种发酵测定 抑菌活力,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好的传代稳定性。 5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0 1 2 。0 0 0 图6h f 0 8 菌株的扫描电镜照片 表7l i f 0 8 菌株形态特征观察结果 太 菌落特征 表面形态 表面形状颜色透明度革兰氏 反应 h f 0 8 菌株光滑圆形乳白色不透明 + 项目 菌体特征 菌瓤 菌体形状长( u 柚)宽( u ) 鞭毛 h f 0 8 菌株短杆状1 2 2 u =0 7 5 1 “m 表8f i f 0 8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项目 半乳糖 鼠李糖 棉于糖 山梨醇 木糖 松三糖 d 一果糖 菌株项目菌株 + 蔗糖 一 乳糖 一 麦芽糖 一 甘露醇 一 葡萄糖( 酸) 一 葡萄糖( 气) 2 7 抗萄谱分析 乳酸菌素产生菌h f 0 8 可以抑制多种革兰氏l i 醴性菌和革兰氏阴 性菌的生长,但来发现其对真菌和霉菌的抑制作用( 表9 ) 。 指示苗名称 金黄色葡萄球菌a 3 0 1 ( 置a “,p a 3 0 1 ) 金黄色葡萄球菌a 3 0 9 ( 工a u ,e u sa 3 0 9 ) 枯草芽孢杆菌 ( 应s u b t i h s ) 绿脓杆菌 ( 尸p f o c y a b o 日) 大肠杆菌 ( ec o l i ) 伤寒杆菌 t s d r s e n t e r i a e 、 ,痢疾杆菌 ( t y p h i ) 酿酒酵母 ( sc e f e v l s l a e ) 白地霉 ( 奠c a d i 幽e ) 黑曲霉 表9h f 0 8 菌株的抗茁谱分析 分类砘位抗菌活性 g + 细菌 + g + 细菌 + + g + 细菌 g 细菌 g 细蕴 g 一细菌 + g 细菌 真菌 真菌 霉菌 ! 是r 照盟 “+ 一”表示抗菌活性很强“+ + ”表示较强,“一表示一般“一”表示无抗 菌活性。 3 3 正交实验 3 3 1 确定因素和水平 从单因素实验中发现,不同碳源和氮源对h f 0 8 发酵产物抑菌活 力影响比较大,因此选用正交表l 9 ( 3 1 ,设计一个三因素三水平 实验确定最佳的碳源和氮源含量。 3 3 2 实验结果 正交实验结果如表1 2 所示。通过比较极差可以看出各因素的 主次:培养基中蛋白胨含量对h f 0 8 发酵产物抑菌活性的影响较 大,葡萄糖与酵母膏含量其次,但同样有较大影响。 通过直接分析,可以确定发酵培养基中碳源与氮源的优化配 方:a 2 8 2 c 2 , 优化方案于单因素实验结果一致。因此,优化后的发 酵培养基组成为:大豆蛋白胨1 00 ,牛肉膏1 0 0 ,酵母提取物5 0 , 葡萄糖2 00 ,k 2 i i p 0 4 2 0 ,柠檬酸三铵2 0 ,乙酸钠5 0 ,m g s 0 4 7 h 2 0o 5 8 ,m n s 0 4 4 h 2 002 5 ,吐温8 0l m l ,发酵产物的抑菌 活性可达1 4 1 u m l 。 4 h f 0 8 产乳酸菌素的特性 41 对蛋白酶k 的敏感性 将发酵上清液1 m l 用l n 的n a o h 和1 n 的h c i 调节p h 为蛋 白酶k 的最适作用p h 7 6 ,按o 5 m g m l 加入蛋白酶k ,在3 7 * 0 下 温育1 h 。将p h 值调回到乳酸菌素的最适p h 55 ,以未经处理的原 液为对照,进行抑菌试验,结果如图1 2 。由图1 2 可知,h f 0 8 所 产乳酸菌素经蛋白酶k 处理后,几乎完全丧失抑菌活性。因为该 菌株所产的抑菌物质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也可以抑制革兰氏阴 性菌,而且这种抑菌结果经试验排除了酸及过氧化氢的作用,再 加上对蛋白酶k 敏感,因此可以初步认为该菌产生一类具有广谱 抑菌活性的类细菌素物质。 4 2 热稳定陛 取等量的粗提液分别于5 0 ,7 0 ,9 0 和1 2 1 保温2 0 m i n , 以来经处理的粗提液为对照,做抑菌试验。随着温度的升高,h f 0 8 粗提液的抑菌活性有一定下降,但粗提液在1 2 1 处理2 0 r a i n 后仍 能保持7 0 以上的活性,这证明该乳酸菌素具有相当好的热稳定 性。 表1 2 正交实验结果 实验号 葡萄糖含 蛋白胨含 酵母膏含 抑菌圈直抑菌活力 量量量 径( u m l ) ab( m m ) n o 1il12 37 51 1 9 4 :5 n o 2l222 5 2 71 3 6 l l n o 3 i 3 32 08 59 3l l n o4 2122 :51 31 3 44 3 n o 5 2232 4 0 71 2 27 2 n o 6 2 3 l2 40 31 2 22 6 n o 7 3i32 49 61 3 25 0 n o 832 l2 4 8 71 3 1 4 6 n o933 2 2 26 2 1 0 83 9 k i3 4 86 73 8 63 83 7 3 1 7 k 23 7 94 l 3 9 0 2 93 7 89 3 硒3 7 2 - 3 53 2 3 7 63 4 83 3 k l 1 1 62 21 2 87 9 1 2 4 3 9 k 21 2 6 4 71 3 0 1 01 2 63 l k 31 2 4 1 21 0 7 9 21 1 6 l l 极差1 0 2 5 2 2 1 8 1 0 2 0 优化方 a , b 2c 2- 案 k i 为各因素第i 水平所在实验中对应的实验指标之和 k i 为k i 的平均值 极差为k i 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图1 2 蛋白酶k 处理后抑菌实验结果 1 未经处理的发酵液 2 经蛋白酶k 作用的发酵液 4 3 不同p h 值对粗提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发酵液的抑菌活性随着p h 值的升高而下降,当p h 为6 0 时, 抑菌活性完全丧失。这说明h f 0 8 所产乳酸菌素在酸性条件下稳 定,显示抑菌活性的p h 值范围是3 5 5 5 ( 表1 3 ) 。 表1 3 不同d h 值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p h 值抑菌圈平均直径m m 3 5 0 4 0 0 4 5 0 5 0 0 5 5 0 6 0 0 未经处理的原液 2 0 0 4 1 6 0 0 1 2 6 2 9 6 4 9 0 0 2 0 0 0 4 4 金属离子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发现微量( 0 0 0 2 m o v l ) k 和m n 2 + 对乳酸菌素的抑菌活性有 增强作用,f e ”、c u ”、c a 2 + 有抑制作用,而n a + 和m 9 2 + 对其影 响不大( 图1 3 ) 。 匡 霎。褊j冀蜃i 鎏, 羹 霎震羹i k + h a 舯秽f e 簖潆对照 图1 3 金属离子对发酵液抻菌活性的影响 5 h f 0 8 菌株的质粒提取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采用碱裂解法对h f 0 8 菌株细胞进行质粒提取,经过琼脂糖凝 胶电泳,得到了一条比较明显的质粒带,质粒大小约为2 7 k b 左 右。如图1 4 所示。 。 6 h f 0 8 菌株的质粒消除结果 采用变温一s d s 法交替传代对菌体细胞进行质粒消除,将交替 传代后的培养液适当稀释后涂步于筛选培养基平板上,待长出菌 落后对其进行质粒提取和检测,确定质粒消除突变子,命名为 h f 0 8 4 。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发现,已经检测不到先前那样的质粒带, 证明该菌质粒已经被消除,结果如图1 5 所示。 7 h f 0 8 菌株抑菌活性基因位置的初步确定 将h f 0 8 4 以复筛方法检测抑菌活性,实验结果显示h f 0 8 4 丧失 o $麓磊霉 4 4 金属离子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发现微量( 0 0 0 2 m o v l ) k 和m n 2 + 对乳酸菌素的抑菌活性有 增强作用,f e ”、c u ”、c a 2 + 有抑制作用,而n a + 和m 9 2 + 对其影 响不大( 图1 3 ) 。 匡 霎。褊j冀蜃i 鎏, 羹 霎震羹i k + h a 舯秽f e 簖潆对照 图1 3 金属离子对发酵液抻菌活性的影响 5 h f 0 8 菌株的质粒提取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采用碱裂解法对h f 0 8 菌株细胞进行质粒提取,经过琼脂糖凝 胶电泳,得到了一条比较明显的质粒带,质粒大小约为2 7 k b 左 右。如图1 4 所示。 。 6 h f 0 8 菌株的质粒消除结果 采用变温一s d s 法交替传代对菌体细胞进行质粒消除,将交替 传代后的培养液适当稀释后涂步于筛选培养基平板上,待长出菌 落后对其进行质粒提取和检测,确定质粒消除突变子,命名为 h f 0 8 4 。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发现,已经检测不到先前那样的质粒带, 证明该菌质粒已经被消除,结果如图1 5 所示。 7 h f 0 8 菌株抑菌活性基因位置的初步确定 将h f 0 8 4 以复筛方法检测抑菌活性,实验结果显示h f 0 8 4 丧失 o $麓磊霉 抑菌活力。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h f 0 8 菌株对各种指示菌有抑菌 活性的乳酸菌素基因可能由质粒编码。 图1 4h f 0 8 菌株质粒d n a 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1 :m a r k e rd l2 0 0 0 :2 :h f 0 8 菌株质粒d n a 图1 5h f 0 8 蔼株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 1 :n i a r k e rd l2 0 0 0 ;2 :质粒消除实验后的h f 0 8 “菌株 l a c t i c i nb 、a c i d o p h i l u c i na 和c a s e i c i n8 0 等。 ( 3 ) 羊毛硫细菌素 羊毛硫细菌素是一类有特殊生物活性的多肽,它岔有脱水氨 基酸和羊毛硫氨酸残基,形成分子内硫醚键。这样单硫桥决定了 羊毛硫细菌素具有多环结构。根据羊毛硫细菌素的环间的位景, 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种类型,线型( g r o u p a ) 和环形( g r o u p b ) 。 乳链菌肽是目前研究最清楚的羊毛硫细菌素。 2 2 3 乳酸菌素的分子结构 1 9 7 1 年g r o s e 和m o r e l l 首次对n i s i n 的分子结构进行了报道。 n i s i n 是由3 4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末端有氨基和羧基。对于 n i s i n 单体,分子中含有5 种稀有氨基酸,分别为氨基丙酸( a b a ) , q 、b 一不饱和二脱氢丙氨酸( d h a ) ,b 甲基二脱氢丙氨酸( d 皿) , 羊毛硫氨酸( a l a s a l a ) 和t 3 甲基羊毛硫氨酸( a l a s a b b a ) , 通过硫醚键形成5 个环。分子量为3 5 1 0 ,另外,其二聚体和四聚 体也有报道,分子量分别为7 0 0 0 和1 4 0 0 0 。 3 、乳链菌肽( n is i n ) 乳链菌肽亦称乳酸链球菌素,属于n 血清型的某些乳酸链球 菌( 现称为乳酸乳球菌) 产生的一种多肽物质。乳酸乳球菌是乳 酸乳球菌属最典型的一种,该菌是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细胞对生,卵圆型,它长期以来被广泛应用予各种发酵奶制品。 1 9 4 4 年,m a t t t i k 和h i r s c h 证明由乳酸链球菌产生的乳链菌肽可抑 制许多g + 细菌并将这种生物抑制剂称为n i s i n l l l i 。由于它可用作人 类食物的天然防腐剂,从而引起世界许多国家重视。 31 乳链菌肽的应用“2 川: 对乳链菌肽的研究起先集中于是否具有抗生素效能的药物应 用领域。m a t t i c k 和h i r s c h 研究乳链菌肽作为药物应用的潜力,并 获得了许多重要的致病菌对乳链菌肽敏感的鼓舞人心的结果。可 是此后研究发现由于n i s i n 在生理p h 下的低溶解性和消化系统中 某些酶对它的破坏作用,从而使n i s i n 作为药物应用的潜力就失去 了基础。正是由于n i s i n 不能作为药物、低毒,没有生长刺激作用 以及它对奶制品中的大部分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梭菌 以及大部分罐头食品腐败微生物杀死或抑制作用,从而展示了用 作食品防腐剂的极好特性。研究表明由于n i s i n 这种天然防腐剂在 一些乳制品,罐头食品及肉食品中的使用,不但可明显延长货架 期,同时也可节省能量,改变质地和外观。目前全世晃约有5 0 个 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都已批准乳链菌肽作为食品防腐剂。 乳链菌肽不仅可作为食品防腐剂,而且还可控制酒类发酵中 的污染,它也可与其它灭菌手段结合使用增强杀菌效果,因此可 用于清洗设备和容器等。 我国人口多,食品消耗量大,研制开发无毒高效食品防腐剂 是发展我国食品工业,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乳链菌肽这种天然食品防腐荆的研究和开发无疑会带来重大的 经济效益。 3 2 乳链菌肽的结构 乳链菌肽是第一个阐明结构的羊毛硫细菌素f h i 。成熟的乳链 菌肽分子含有3 4 个氨基酸残基,属于线型结构,有五个硫醚键形 成的分子虑环,一个是羊毛硫氨酸,其它四个是b 甲基羊毛硫氨 酸。乳链菌肽不含芳香族氨基酸,在2 8 0 n m 无吸收峰( 图2 ) 。 6 0 l 矗t 蓦t 舯簟 t b ) 帆 图2 乳链菌肽前体的加工及成熟孚l 链菌肽分子的结构 乳链菌肽的分子量约3 5 1 0 d a ,其分子可能会出现二聚体和四 聚体,分子量分别为7 0 0 0 d a 和1 4 0 0 0 d a 。目前已在自然界中发现 了两种乳链菌肽的天然变异型,n i s i n a 和n i s i n z 。二者的差异仅 存在于成熟分子的第2 7 位氨基酸残基上,n i s i n a 为组氨酸,n i s i n z 则为天冬酰胺。一株乳链菌肽产生菌只能产生一种乳链菌肽。在 己分离的乳链菌肽产生菌中,二者的分布是均等的。比较两者的 溶解度和抑菌谱仅有微小的差异,但通过反相高压液相层析对这 两种乳链菌肽进行研究时,结果表明n i s i nz 在洗脱时明显地延迟 于n i s i na f l 5 】a 3 3 乳链菌肽的性质 6 1 331 物理和化学| 生质 对n i s i n 氨基酸序列研究清楚后,人们发现n i s i n 具有亲水和 疏水两重性,即在n 末端存在大量的疏水残基,在c 末端存在着 亲水基团。n i s i n 具有3 个阳离子( n i s i n z 有2 个) ,表现为阳离子 多肽的特性,其等电点在碱性范围。n i s i n 的溶解性、稳定性和生 物学特性部与溶液的p h 值密切相关。n i s i n 的溶解度随p h 值的下 降而提高,p h 值2 5 时溶解度为1 2 ,p h 值为50 时下降到4 , 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几乎不溶解【i “。 n i s i n 稳定性与其在不同p h 值下的溶解度有关。乳链菌肽的 溶解度随着p h 值的下降而显著增高,p h 2 它的溶解度可达 5 7 m m l ,p h 6 时大约为1 5 m m l ,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几乎不溶。 n i s i n 溶液在p h 25 或更低口h 的稀盐酸溶液中煮沸,其活性 不发生变化,即使在p h 2 0 、1 1 5 6 加热一定时间,n i s i n 还很稳 定:1 2 1 时,加热3 0 m i n 还未失去活性。当p h 值超过4 时,特 别是在加热条件下,它在水溶液中迅速失去活性。n i s i n 的抑菌效 果最佳的p h 范围时6 5 68 ,然而在这个p h 范围内,稳定性最差, 如当p h 为5 0 和68 时,活性分别丧失4 0 和9 0 。但乳链菌肽 加入食品后由于受到牛奶、肉汤中大分子的保护稳定性大大提高。 乳链菌肽可被人体中的胰凝乳蛋白酶降解,因而乳链菌肽不会在 体内残留或造成体内致病菌的抗药性。对乳链菌肽的素养性与生 物学研究表明它对人体是安全的。其半致死量与食盐相近。乳链 菌肽这一性质使它成为一种应用前景看好的天然食品防腐剂。 温度也影响n i s i n 的抑菌作用,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温度 的升高活性有所降低。在原料干酪( p h 56 60 含水5 4 ,5 8 ) 中 添加n i s i n ( 2 5 1 0 5 单位k g ) ,经巴氏灭菌后将其贮藏在不同的温 度下,3 0 d 后测其活性,发现n i s i n 残留量分别为:2 0 为9 0 ; 2 5 为5 5 ;3 0 为4 0 。另外,n i s i n 的稳定性还与其它因素如 溶液的化学组成、蛋白质的保护作用等有关【l ”。例如,n i s i n 可以 与某些蛋白质产生可逆的吸附作用,当n i s i n 被加热时,这种吸附 作用可能对n i s i n 起保护作用。如食品中的牛奶、肉汤等均可使其 稳定性大大增强。在冰箱中保存n i s i n 数日后未发现其化学和生物 特性发生变化。如果n i s i n 呈干燥状态,可在几年内保持活性。 3 32 乳链菌肽的生物学特性 当n 胰蛋白酶、胰酶制剂和枯草杆菌肽作用n i s i n 后,会使 其失去活性,但羧肽酶a 、胰肽酶e 、肠肽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 酶对n i s i n 无作用。h u r s t i ”l 报道,n i s i n 对a 凝乳蛋白酶、胰酶、 消化酶、唾液酶等很敏感,但对粗制凝乳酶、脂酶、淀粉酶不敏 感,在酸性条件下,1 0 0 ,1 0 m i n 对链霉蛋白酶不敏感。 3 3 3 乳酸菌素的抑菌作用机制 防腐剂的抑菌作用机制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并不断取得 突破。n i s i n 被微生物吸附是其杀菌作用所必需的,如果在体系中 加入活性炭等吸附剂,会使抑菌时间显著延长。n i s i n 对敏感菌细 胞的吸附使用很强烈,并受p h 的影响很大l l ,在p h 65 时吸附率 达1 0 0 ,在p h 45 仅为4 3 。研究表明,n i s i n 可以引起敏感菌 细胞质的释放,从而造成细胞裂解。由于n i s i n 带有正电荷,经它 处理后的细菌细胞紫外吸收物质有泄漏现象。因此有人提出n i s i n 对于敏感菌细胞膜的作用类似于阳离子表面活性荆。又因为n i s i n 中的d h a 和d f i b 可以与敏感菌细胞膜中某些酶的硫基发生作用, 因此也有人认为n i s i n 作用机制与这两个脱水氨基酸有关1 2 。n i s i n 对营养细胞的作用主要在细胞膜上,它可以抑制细菌细胞壁中肽 聚糖等的生物合成,使细胞膜和磷脂化合物的合成受阻,导致细 胞内物质外泄,引起细胞裂解【2 l 】( 图3 ) 。 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孔道形成( p o r e f o r m a t i o f i ) ” 理论【2 2 2 扪,指出:由于n i s i n 是一个疏水的带正电荷的小肽,在一 定的膜电位下,吸附于敏感菌的细胞膜上,并可通过其c 末端的 作用侵入膜内而形成通透孔道。因此有人认为n i s i n 也属于孔道形 6 3 成蛋白,由于其分子特殊的三级结构,可允许分子量小于0 5 k d a 的亲水分子通过,从而导致k 从胞浆中流出,细胞膜去极化及a t p 的泄漏,细胞外水分子流入,造成细胞白溶而死亡。 图3 乳链蘸肽与细胞膜作用的模型 为进一步研究n i s i n 的抑菌作用机制,有人利用脂单分子层体 系,研究发现,对于n i s i n z 来说,其n 末端( 1 - 2 2 ) 进入到脂相 中,而c 末端或许与n i s i n 的单体或寡聚体与阴离子脂类的离子相 互作用有关。 通过对n i s i n 抑菌谱的研究,发现n i s i n 主要杀灭或抑制g + 菌及其芽孢。而对g 一菌基本无影响。对比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 壁,可以发现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肽聚糖层明显比革兰氏阴性细菌 的厚,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组成比较复杂,主要包括磷脂、 蛋白和脂多糖等,十分致密,仅能允许分子量在6 0 0 d a 以下的分 子通过,而n i s i n 的分子量约为3 5 1 0 d a ,所以无法通过,因此, n i s i n 不能达到细胞膜而发生作用。同时还发现,经过处理而改变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外壁的透过性质后,革兰氏阴性细胞也对n i s i n 敏感,同时可以被抑制或杀死1 2 6 1 。这也证明了革兰氏阴性细菌对 n i s i n 不敏感是由于细胞壁的作用。在n i s i n 杀菌过程中。其分子 中所含的稀有氨基酸对n i s i n 的作用方式影响很大,国外对这一问 题的研究进行得相当活跃i ”,主要是通过蛋白质工程的手段,定 向改变n i s i n 分子中的一个或一段氨基酸组成,以对其功能进行研 究。 综上所述,n i s i n 对微生物的作用首先是n i s i n 对细胞膜的吸 附,在此过程中,n i s i n 能否通过细菌细胞壁是一个关键因素。同 时,其它因素如:口h 值、m 9 2 浓度、乳酸浓度、氮源种类等均可 影响n i s i n 对细胞的吸附作用。带有电荷的n i s i n 吸附在细胞膜上 后,利用离子间相互作用及其分子的c 末端、n 末端对结构产生 作用,形成穿膜“孔道”,从而引起胞内物质泄漏,细胞解体死亡 2 8 , 2 9 1 。 另外,n i s i n 对于孢子的作用是杀死孢子1 3 。1 ,而不是静止孢子 活性。它在孢子膨胀前就抑制了发芽过程。实验证明,经加热杀 伤的孢子对n i s i n 更敏感。图4 说明了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孢子对 n i s i n 的敏感性随程度而变化。 3 34 乳酸菌素合成的遗传学研究 编码n i s i n 的遗传学密码的确切位置有两种理论,一种认为它 与质粒连锁,另一种则认为是在染色体上。支持前一种观点的主 要证据有:1 9 4 7 年,k o z a k 研究产n i s i n 的菌株的突变现象时发现, 若先以原黄素或演乙锭诱变并进行高温处理,再以n t g 进行诱变, 末检测到回复突变株。并据此推测n i s i n 基因可能位于质粒上。进 步的研究发现,n i s i n 的产生与一个1 75 m d a 的质粒有关。1 9 9 1 年,k a l e t t a 和e n t i a n ”l 从乳酸链球菌6 f 3 的质粒中成功的克隆到 了n i s i n 的结构基因。 f t 乎i t j 精i o 尊 ,o 幸o j o n o j 囊再jn 一, 谆搠中尊1 1 i 簟氆- :一r 图4 嗜热鹰肪芽孢杆菌孢子热杀伤性预期对n i s i n 的敏感性之间的关系 近十几年来,通过对质粒消除和接合转移实验的研究也证实 n i s i n 基因位于质粒上,并认为n i s i n 产生基因( n i p + ) 、蔗糖发酵 基因( s u e + ) 和n i s i n 抗性基因( n i s + ) 是紧密连锁的。但是另一 些研究者认为p 2 】n i s i n 的基因位于梁色体上,并有实验证明一些产 n i s i n 的菌株中并不存在质粒。在结合转移实验中,虽然供体菌的 n i p + 、n i e + 、g u o + 的性状可以向受体菌转移,但在结合子中并未分 离到质粒,分离供体菌、受体菌和转移接合子染色体d n a 和质粒 d n a ,分别与和n i s i n 基因互补的1 4 寡核苷酸探针杂交,结果显 示该探针与供体菌和转移接合子染色体d n a 片段有杂交带,而与 质粒d n a 没有杂交带,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n i s i n 的产生与菌株 是否带有质粒无必然联系。 一些研究者对n i s i n 的基因定位进行了研究,他们根据对染色 体的缺失与杂交实验,提出n i s i n 结构基因与染色体上的一个可接 合转座子有关。h o m 等人则提出n i s i n 基因存在于一个7 0 k b 大小 的转座子t n 5 3 0 l 中,同时另一些研究者的工作也证实了这个转座 子的存在,且发现n i s i n 基因座不稳定。这些发现可能提示我们, n i s i n 基因位于一个可转座于质粒和染色体上的转座子中,在不同 的菌株中,n i s i n 的位黄不一定相同。 1 9 8 8 年n i s i n 基因首次被克隆出来,不同于大部分的多肽类 抗生素,n i s i n 前体蛋白是由核糖体合成,经过包括脱水、硫环形 成等一系列复杂的翻译后加工过程,最终形成有活性的成熟n i s i n 分子。对n i s i n 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将有可能定向改变n i s i n 的溶 解度、稳定性、抑菌范围等,对于n i s i n 的应用前景有着重大而深 远的意义。 3 35 乳链菌肽生物合成基因簇及其生物合成的调控 3 3 51 乳链菌肽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结构和组成 与乳链菌肽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是以基因簇的形式存在于染 色体上约7 0 k b 的转座子上1 3 3 , 3 4 1 。该基因簇由1 1 个基因组成,约 1 3 1 4 k b ,排列j l 质序为h i s a z ,n i s b ,n i s t n i s c ,n i s i ,n i s p , n i s rn i s k , n i s f , n i s e n i s g i ”l ( 图5 ) 。n i s a z 是乳链菌肽的结构基因n i s i 与 n i s f e g 与菌体的自身免疫有关。另几个基因与乳链菌肽翻译后修 饰有关。基因簇的转录由三个启动子控制。n i s a 上游及n i s f 上游 各有一个诱导表达启动子,n i s r 上游是一个组成型表达的启动子。 乳链菌肽的生物合成过程及调控是由多个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 3 3 5 2 乳链菌肽的成熟过程 在乳链菌肽的成熟过程中,它首先以前体形式在核糖体上合 成,随后经过复杂的翻译后修饰作用,转位( t r a n s l o c a t i o n ) 及前 导肽切除( p r o t e o l y s i s ) ,产生具有独特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的成熟分 子( 图6 ) 。乳链菌肽前体基因编码一个5 7 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 其前导肽部分含2 3 个氨基酸残基,它的作用包括:( 1 ) 保持乳链 菌肽的非活性状态:( 2 ) 参与修饰酶的结合与识别;( 3 ) 帮助乳 6 7 链菌肽前体的分泌。 飘 脚 嘲 ,a t,麓搿帮 棘蝴觯辩棚 蝻 _ 嗍鼬_ _ _ _ 图5 乳链菌肚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组成 图6 乳链菌肽的成熟过程 成熟的乳链菌肽分子由3 4 个多残基组成,其中含有7 个脱水 残基,即脱氢内氨酸和b 甲基脱氢内氨酸,它们分别由丝氨酸和 苏氨酸衍生而来,这些脱氢氨基酸可能会和半胱氨酸的巯基发生 立体专一性的亲核加成反应,从而形成特殊的羊毛硫氨酸与b 甲 基羊毛硫氨酸,也可能在成熟的细菌素中作为脱氢氨基酸存在。 n i s b 和n i s c 是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