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种族问题是唐史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安史之乱又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古社 会的转折点。“杂种胡”的种族研究触及到这两大核心问题。唐代许多重大历史 事件的解读,诸如安史集团的主力构成、中晚唐河朔政局变化以及河北“胡化” 等问题,都涉及到对“杂种胡”种族属性的理解。本文对“杂种胡”所蕴含的种 族关系进行了新的解说。在此基础上,笔者考察了安史叛军中的“杂种胡”群体, 并认为这些人是安史集团发动叛乱的主要力量。 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个案研究,对几个较为典型的“杂种胡” 的族属和种属进行了重新考证,得出“杂种胡”在族属上分属不同民族,在种属 上则属于不同肤色的人种通婚所产生的混血种类的结论,从而以全新的角度阐释 “杂种胡”这一群体的总体特征。 本文第二部分研究了参与安史叛乱的各民族中的混血种群体,认为这些人与 传统上所谓的“杂种胡”是同一所指。他们构成了安史叛军的主力。笔者还从经 济和宗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杂种胡”构成了安史主力的原因和背景。笔者最 后指出,“杂种胡”群体并不具备形成民族的条件,从安史之乱后期起,他们就 在内乱和分裂中逐步走向衰亡。 f 关键词l “杂种胡”:种族:粟特;柘羯;混血;安史主力 a b s t r a c t 1 ke t h n i cg r o u p si so n eo ft h cm a i nq u e s t i o n si nt l l es t l l d yo ft a n gd y i l a s t y 1 1 i s t o r ya n da n s h ij n l 肋o i li sm et i l l l 【l i i l gp o i n to f m et 蛐gd y n a s t ya i l dm em 础e v a l s o c i e t y t h e 咖d yo ft s a - c h u n gh u j 饥i i o l v c sb o mn 撕o n a l i t ya i l da n s h it h 咖o i l t h e 谢删a t i o no fm 姐yl l i s t o r i c 8 王e v e n t st o u c hu p o nt l i eu n d e r s t 觚d i n go f 也e e 廿】n i ci d d t yo f t s a - c h l | l l gh u - j e l l ,s u c ha sm em a i nf o mo f a n s t i ig m u p ,t l l e c o u n c i ld m n g o fi n j d i l l ea n dl a t e1 觚gd ”船t ya 1 1 dh t l i l i z a t i o no fh e b e ip m v i i l c e 1 1 1 i sm e s i sr e i l l t e r p r e t st l er a c er e l 撕o i l s1 1 1 a tt s a - c h l l l l gh u - j e i lc o n t a i n s a n da tt h e s a m e 衄l e ,t h ew r i t e rf e v i e w st l i ef a c eo ft s a - c h 啪gh u - j 甜i 士m i r 血s 也a tm o s e p e o p l ea r e 龇m a i nf o r o eo f a n s h it u 椭o i l t l l i st h 器i s0 0 n t a i n st w o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d o e s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n e w l yt l l m u g h c 嬲es t i l d yo ns e v e r a lt y p i c a lr a c e 锄ds p c d c so ft s a c h l m gh u j e na n dd r a w sa c o n d u s i o nt l l a t 招a - c h u n gh u j 吼b e l o n g st od i f f 醯tn a t i o n sa i l da r ed e s c e n d e n t so f m i x c dm c i a ls t r a j n s 研t hd i f r e r tc 0 i n p l c x i o n s t h es e c o n dp a ns t i 】d i e st t l em i x e d b 1 0 0 dc o l o n yo fa l l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t a k i n gp a ni na n s h it 姗o i la n d b e l i c v e sm a tt h o s e p c o p l qa f ei nf a c tt l l e 伽i t i o n a n ys o c a l l e dt s a 一曲叫l gh u - j e nw h o a r et h em a i nf o r c e o fa n s l l ir c b e la n n y t h ew r i t e ra n a l y z c st l l ec a u s e 粕d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a t 舶mt h e 蛐出eo fe c o n o m ya n dr e l i 百o na n dp o i n t so u tt s c h u n gh u j e nc 籼o tb e c o m ea n a d o na n dd i e so u ti nm ep m c e s so f c i v i ls 倒f ea n da b n l p t i o n 【k e yw o r d s 】t s a c h l h l gh u j e n ;n ee t i l l l i c 伊o u p s ;s o g d i a n a ; c h e c h i c e ; m i x e db l o o d ;m em a i nf o r c eo f a n - s h ig r o u p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尹雳 日期:2 0 0 6 年5 月1 0 目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矿雳 | 。 日期:2 0 0 6 年5 月l o 日 缈秒纱 首都师范大学 2 0 0 3 级硕士学位论文 一、选题缘起 前言 选择这一课题作为我的硕士学位论文,源于唐代民族研究史的一大公案。这就是唐代“杂 种胡”的种族属性问题,以及由此延及的构成安史军主力民族成分的争论。这个问题自二十 世纪四十年代起,就由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发轫,他认为“杂种胡”即为中亚昭武九姓胡回, 而安史叛军即以“杂种胡”为主力或核心。此后,经过诸多后世学者的补充和修正,基本上 确认了“杂种胡”的粟特民族属性,不过它与丝路上的粟特商胡有所区别,当为久染蕃俗之 粟特人回。这种意见目前在学界居于主流。但是,反对之声也一直不绝于耳。尤以黄永年先生 对“杂种胡”一词的来源考辨最为著名,他认为“杂种胡”泛指中原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 敌忾和蔑视的称谓,而安史乱军的主力民族则是奚和契丹,基本上否定了“杂种胡”中的粟 特成分o 。 民族问题是唐史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安史之乱又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古社会的转折点。 “杂种胡”的种族研究触及到这两大核心问题。唐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解读,诸如安史叛 军的主力构成、中晚唐河朔政局变化以及河北“胡化”等问题,都涉及到对“杂种胡”种族 属性的理解。前辈学者的见仁见智,反映了唐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足够重视。但是,近年来, 随着新史料的不断发现和对中古胡语语言的破译,学界关于唐代边疆民族的互融互动关系的 研究也不断深入,上述两种理论观点的局限性日益彰显。特别是如果仅仅运用两种观点中的 一种,“杂种胡”所蕴含的复杂的种族关系就不能得到系统而合理的解说;中晚唐河朔政局若 干问题的诠释,也显得暗昧不清。这说明,上述两种理论系统都存在着需要扬弃和补充的地 ”陈寅恪以杜诗证唐史所谓“杂种胡”之义一文中认为:“杂种胡即l l 武九姓胡,唐人当日习称九姓胡为杂种胡, 杂种之嗣菲仅混务z 通义。宴专指某一类斡铁而言也。”原文载 二岭南夫学固文学会1 9 5 0 年南周第一期。此揣氏普会 叫馆丛稿一编,三联书店,2 0 0 1 年,5 8 页。 4 参见e d 州n gp u l | e y b i a n k ,“as o g d i a n c o i o n y i n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r ,r 0 “愕- 朋d ,x i i ,1 9 5 2 ,p p 3 l7 3 5 2 ,n 2 :护雅夫东 突厥国家内部的粟特人古代p 儿,民族史研究i ,东京,1 9 7 5 年,6 1 9 3 页。 4 黄永年“塌胡”、“柘羯”、“杂种胡”考辨,初刊于文史第八辑中华书局,1 9 8 0 年。此据氏著唐代史事考 释,台北联终版公司,1 9 9 8 年,1 8 7 2 0 0 页;同书唐代河北藩镇与奚契丹,l3 3 一1 6 3 贞。 首都师范大学 2 0 0 3 级硕士学位论文 方。 总结前人观点,挖掘新旧史料,对“杂种胡”所蕴含的种族关系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辨析, 并以此解释相关史实,是唐史研究的应有之义。这方面的论文似不多见。笔者基于前人之成 果,不揣浅陋,陈一孔之见,希望得到方家指正。 二、学术史画顽 相对于入华粟特人及其汉化研究的丰硕成果来说,学界关于河朔地区“杂种胡”的研究 著述并不见多。但由于“杂种胡”复杂的种族关系,学术界关于其族属和来源、在安史集团 中的地位以及宗教文化倾向等方面,都存在较大争议。以下略作回顾。 ( 一) 关于“杂种胡”等词所蕴含的族属关系的争论 国内最早对“杂种胡”作系统论述的,当推陈寅恪先生。1 9 4 0 年代,他在史学名著唐 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书中,论述了河朔地区中亚胡人的来源与聚居,他指出河朔地区“杂种 胡”的来源似有三因,“其远因为隋季之丧乱,其中因为东突厥之败亡,其近因或主因为东 突厥之复兴”:并提出了“杂种胡”与“柘羯”、“羯胡”等都是粟特人的异名。后来他又 著以杜诗证唐史所谓“杂种胡”之义,重申了以上观点o 。陈氏之论,兼取文化与种族两 个考察点,开创唐代民族研究史之先河,对后世治唐史者的影响既远且深。 在国内学界,多数学者持陈氏观点,并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个理论。此前,向达先 生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中,对漠北突厥社会中的“胡部”有所考察。他在该文中 还增加了前人未提及的柳城康阿义屈达干一例。文中强调了康氏的族源及与“营州杂胡”安 禄山族姓之关系,还注意到康氏一族受突厥影响而长于武功的特点 。唐长孺先生论述了魏晋 时期“羯胡”中栗特人的成分,以及他们在秦陇等地的分布 。张广达先生唐代六胡州等地 的昭武九姓,指出六胡州等地的粟特与突厥人之问的联系,并分析了他们对唐朝政治生活的 影响。蔡鸿牛先生在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一书中,也对漠北突厥汗国中粟特人“突厥 。际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l + 海古箍j j i 版礼,1 9 9 7 年重卑j ,3 l 一4 4 负。 2 陈寅恪以杜诗证唐史所谓“杂种胡”之义,盒咧馆丛稿二编,5 8 瓤。 。内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初刊千燕京学报专号2 ,1 9 3 3 年。此据氏著同名论文集,三联书店1 0 2 页。 “唐长孺魏晋杂胡考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从,三联书店,1 9 5 5 年,3 8 2 4 5 0 负。 张广达礴代六胡州等地的硝武九姓,北京人学学报1 9 8 6 年第2 期,后收入氏著两域虫地丛稿枷编一i _ 海占辅d 版札,1 9 9 5 年,2 4 9 2 7 9 负。 首都师范大学 2 0 0 3 级硕士学位论文 化”现象进行了探讨国。罗丰流寓中国的中亚史国人一文中则对居住在六胡州、河朔一带 的史国粟特武人作了研究。 近年来,荣新江教授在充分掌握国际学界对敦煌吐鲁番所出的汉语和胡语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敏锐她将这种研究前沿与安禄山个人种族文化与袄教背景结合起来,并进而延伸到对 其他“杂种胡”身世的考察上 。他的另两篇文章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与安 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则根据文献、文书、石刻等各种史料和前人研究,支果,详细讨论 了中古粟特胡人的全部活动轨迹,并对安史之乱以后粟特人的去向作出了翔实的分析,可视 为陈氏1 日说的有力论证 。而新近发表的有关粟特人“内亚化”问题的文章,如钟焓的安禄 山等杂胡的内亚文化背景一文,对相关突厥一粟特文化的共生融合现象和几个典型“杂种 胡”文化倾向提出了新的见解 。上述这些文章的发表,使得安禄山的粟特背景已渐明朗,虽 然但对其麾下将领部众的成分归属仍有争议,但安氏种族的个案研究,在学界基本取得共识。 在日本东洋史学界,关于粟特与突厥互动关系的研究,起步似乎更早,并且成果不断。 早在1 9 2 0 年代,羽田亨发表漠北之地与康国人,已经注意到有昭武九姓康国人生活在突 厥内部 。小野川秀美的河曲六胡州。沿革,对生活在六胡州突厥内部的粟特人作了探讨o 。 护雅夫无疑是研究粟特民族与突厥民族关系的集大成者,他的东突厥国家内部的粟特人 一文,根据文献材料全面考述了粟特人在突厥中的情况,并指出这些人的“突厥化”现象, 而安史集团中“杂种胡”的主体即来源于这些人。近年来森部丰发表唐前半期河北地域c 打廿5 非汉族。分布皂安史军的渊源口,一形态一文,对粟特人的“突厥化”评价颇高,已 用“粟特系突厥”取代“杂种胡”一词,用来专指那些受突厥习俗影响而具有骑射技术的粟 特人 。他的另外两文略论唐代灵州和河北蕃镇和唐后期至五代的粟特武人,也谈到 。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 9 9 8 年,1 5 页。 。罗丰流寓中国的中亚史国人,目学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i | | 版社,2 0 0 0 年,2 5 7 2 6 6 负。 o 荣新江安禄山的种族和宗教信仰,原载于第三届唐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 9 9 7 年;此据氏著中古中固与外来文 明,三联书店,2 0 0 1 年,2 2 2 2 3 7 页。 ”荣新江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迂徙及聚落,中古中国与外米文i 删其中9 5 1 0 5 页讨论r 六胡州、营州、范阳等地 的粟特人及其关系;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暨南史学第2 辑,2 0 0 3 年,1 0 2 一1 2 3 页。 。钟焓安禄山等杂胡的内孵文化背景,中国史研究2 0 0 5 年第l 期6 7 书4 页。 。羽用亨漠北之地与康国人,初刊十支部学第3 编5 号,1 9 2 3 年;后收入氏著羽f i ;j 博士史学论文集( l ) ,京都 东洋史研究会,1 9 5 7 年。 。小野川秀荚w 曲六胡州。沿革,京都帝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亚人文学报第l 卷第4 譬,皑和卜七年( i9 4 2 年) 1 9 3 2 2 6 页。 。森部丰庸前半期w 北地域c 二扣i ,6 非汉族哆分布安史军的渊源。一形态唐代史研究第5 卷,东京,同奉庸代史 首都师范大学 2 0 0 3 级硕士学位论文 来自灵州一带的粟特武人对河北局势的影响固。一般来说,在日本中国史学术传统中,“杂种 胡”被认为基本等同于“突厥化栗特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陈寅恪先生的观点。 森部丰的观点应该是日本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个总结。 在西方汉学界,蒲立本( e d w j n g p u l l e y b l a n k ) 对突厥与粟特民族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 的研究。他在内蒙古的粟特聚落一文中,考察了唐代六胡州的粟特聚落;还着重研究了 安禄山家族的来源,支持安禄山为粟特和突厥混血说,并分析了安氏从粟特经突厥到营州的 历程。此外,他对另外两个著名的营州“杂种胡”史思明和康阿义屈达干的族属来源也进行 了分析,认为他们都是来自突厥系的粟特武人。蒲立本关于唐代“杂种胡”的研究,代表了 西方汉学界多数学者对这个问题的一般看法。 总之,就上述国内外学界对“杂种胡”研究的状况而言,无论是把“杂种胡”作为一个 整体进行的探讨,还是对相关的个案的研究,诸论多承陈寅恪先生之说,或与之观点类似, 大体上可视为陈氏之说的丰富和发展。归纳起来,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在族属上, 中古河朔地区的“杂种胡”多为善于骑射的“突厥化”粟特族武入;第二,在地域来源上, “杂种胡”多来自漠北地区的突厥汗国( 后为回鹘汗国领地) 和唐六胡州等地;第三,在文 化取向和宗教信仰上,“杂种胡”多皈依粟特人的袄教文化。 不过,也有诸多学者并不认为“杂种胡”一定与粟特人有联系。特别是关于“柘羯”或 “赭羯”等词来源的考辨上。向达先生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中,曾考察了“柘羯” 一词的由来。他认为“柘羯”指的是地名,即汉籍中所称的“石国”,“柘羯,当亦石国, 凡所谓者舌、赭时、赭支、柘支、柘析及柘羯,皆波斯语c h a j 一字之音译” 。虽然向氏和 陈氏皆认为“柘羯”等词源于中亚昭武九姓地区,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前者以为该词因 地而得名,该地的各族武士皆可称“柘羯”,而后者认为是专指昭武九姓粟特族名。在西方汉 学界,瓦特斯( t w a t t e r s ) 对“柘羯”一词的来源也持地名说,他认为“柘羯”来源于撒 马尔罕附近之“c h a l a k ”,因该地男子体质强壮,“c h a l a k ”遂被引申使用。,这与向氏主张的 研究会,2 0 0 2 年,2 2 2 5 页。 。森部 ? 略论唐代灵州和河北蔷镇,史念海编汉庸长安与黄士高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增刊,陕西师范人学中目 晰史地理研究所,1 9 9 8 年2 5 8 2 6 5 虹:唐后期节五代的粱特圹人,载法国汉学第1 辑( 粟特人北中国一历史、考占、 语言的新探索) ,中华书局,2 0 0 5 年,2 2 6 2 3 4 页,卉该文中森部丰认为曹润国、康日知、史宪诚、何进滔都是“突厥 化粟特人”。 ;e d w l ng p u l l c y b l a n k ,“a s o g d i a n c o l o ”y i n i n n e r m o n g o i ”,t o u n g - p a o ,x i i ,1 9 5 2 ,p p3 1 7 3 5 2 ,n 2 1 向达唐代长安与两域文明,1 0 2 贞。 。转引自芮传明古突厥碑铭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1 9 l 页。 蔓塑塑苎查兰型! 望堡主兰垒笙奎 “石国”并非一个地方,与陈氏主张的“柘羯”即为“杂种胡”亦即粟特人的意义更是渐行 渐远。 在日本学界,藤田丰八认为“突厥化粟特人”与“柘羯”并无太大关系,“柘羯”应与 塞族人联系起来,它源于“s a c a e ( s a k a ) ”一词,即波斯军队中勇健的塞族雇用军国。而白鸟 库吉则认为“柘羯”表示的并不是族名,而是职名,是突厥人称其族中“s a g a s ”( 战士) 的 官方语言。在西方汉学界,沙畹也认为“柘羯”等词是波斯语“t c h a k a r ”( 卫士) 的意思, 表示的是军士职名而不是族名 。魏义天( v a i s s i 6 r e ) 解释了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转写汉文“柘 羯”的意义,认为他和普通类型的近卫战士有区别,指的是前伊斯兰时期索格底亚那伊朗语 族君主及贵族们的侍卫,这种现象以后又传播到临近的吐火罗斯坦 。 国内学界,黄永年先生的论证影响尤巨。黄氏完全不同意陈寅恪先生的论点,他在“羯 胡”、“柘羯”、“杂种胡”考辨一文中认为“杂种胡”、“柘羯”、“羯胡”是对北方 少数民族带有敌忾的泛称。“杂种胡”是若干少数民族的统称,不仅对漠北突厥,对东北亚 的契丹、奚、鞋鞠都曾以此相称谓。而“柘羯”多是对游牧民族中勇猛骑士的泛称。他从昭 武九姓作为商业民族的本性出发,基本上否定了“杂种胡”或“柘羯”中的粟特人的成分 。 芮传明先生也认为粟特人本以经商而见长,贪利而畏死,故他们以优厚报酬雇用战斗力甚强 的异族游牧人保卫其家园。因此,“柘羯”当是游牧民族组成的骑兵部队,以北方各族的骁 勇为主,并与奚语“曳落河”同为军事组织。他还考证了二者与奥斯曼帝国军制的渊源关系, 指出“柘羯”表示奥斯曼军制中的外国雇佣军的右翼骑兵 。 可见,也有不少学者并不同意将“杂种胡”一词与粟特人必然联系起来,而认为它是对 游牧民族战士的称呼。至于“柘羯”一词,则更有“族名说”、“地名说”、“职名说”等 不同见解。这说明,对于“杂种胡”一词的内涵,还有待于深入辨解。 ( 二) 关于安史叛军主力成分的争论 关于安史叛军主力民族成分,有昭武九姓粟特人说,有奚、契丹说、突厥降部说、同罗 1 。藤丰八西域研究,杨菲译商务印书馆,1 9 3 3 年,1 7 i 页。 。白鸟库吉西域史研究j ,岩波书店,1 9 4 1 年,9 9 页。 沙喃西突厥史牛斗0 ,冯母钧译,中华书局,1 9 5 8 年,1 2 7 页。 魏义灭粟特析羯车在中国,阿米娜译,载法国汉学第 + 辑( 粟特人在中国一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 ,中华档局, 2 0 0 5 年,2 3 5 2 4 0 贞。 参见黄永年“羯胡”、“柘玛”、“杂种胡”考辨与唐代河北藩镇与哭契丹两文,唐代史事考释,i8 7 2 0 0 页:1 3 3 一1 6 3 页。 芮传州“曳落河”、“托羯”考,西域研究1 9 9 1 年笫3 期,3 7 页。 萱塑壁蔓杰兰 ! 竺! 璧堡主堂垡丝兰 阿布恩说等等。陈寅恪先生始终主张“杂种胡”亦即昭武九姓粟特人是河朔安史集团的主力。 而森部丰等则更进一步认为安史应主力是“突厥化粟特人”。不过日本学界传统上也存在着 争议,如宫崎市定认为安史兵力大振是由于突厥人的大批加入 。黄永年先生则力主安史之乱 的主力应是唐东北边境内附的奚与契丹等民族9 。近年来李锦绣先生基于对唐朝“城傍”制度的 研究,指出安史乱军主力及精锐实为以奚、契丹、室韦、秫羯、高丽等蕃落为主的东北城傍, 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与丰富了黄氏的说法。由于学界关于“杂种胡”所蕴含的民族关系的理 解见仁见智,因此对安史主力的民族构成也人言各殊,二者休戚相关。 综合上述中外学者关于“杂种胡”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前贤的理论无疑给我们提供 了研究基础。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前人的观点甚至截然相反的歧见加以糅合, 因为这在逻辑上是互相矛盾的,无益于学术进步,是对前贤成果的重复或抄袭。人文领域的 学术研究是在争鸣中不断求得前进的,这个规律也在这一课题研究中不断再现。笔者所作, 不过是抛砖引玉,希望能为学界更加慎密地研究唐代复杂的边疆民族关系有所助益。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3 l 一4 4 负。 4 森部丰唐前半期河北地域e 扫i ,6 非汉族。分布安史军的渊源。一形态,2 2 2 5 虹。 1 宫崎市定读书十l 记六:五代军阀。系统,收入富崎市定全集卷十七:中周文列,岩波抟店,1 9 9 3 年。 黄永年l 揭书1 3 3 一1 6 3 虹, 1 李锦绣“城傍”与人腐帝囝,唐代制度史略论稿,中国政法大学 【;版社,1 9 9 8 年,2 5 6 2 8 l 负。 首都师范大学 2 0 0 3 级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个案研究一唐代几个“杂种胡”种族考异 唐代被称为“杂种胡”的,首推乱唐第一逆臣安禄山。关于安禄山的粟特种族和文化背 景,学界基本形成共识,笔者在此不赘述;而对其麾下的许多战将,由于史料有限,其族属 并未十分清楚。但通常认为,史思明、康阿义屈达干、李怀仙等安史集团主要成员,都是比 较典型的“杂种胡”,即陈寅恪先生所言的昭武九姓粟特人。而安史余部、后曾任魏博节度使 的史宪诚家族,也被有的学者认为是昭武九姓后裔。按照陈寅恪先生的理论系统,这些人之 所以被认为是“杂种胡”,是因为他们具备以下典型特征:第一,其人或具有昭武九姓姓氏、 或文献明言其人为“胡”;第二,其人或其家族先世曾著籍于河朔地区尤其是柳城一带,在族 属上与聚居于此地的粟特人似有同源性;第三,这些人精于武功,正合“杂种胡”善战之特 点 。在本章中,笔者选取这几个个案作为研究特例,对他们的身世追根溯源;并检讨前人理 论,重释“杂种胡”所蕴含的种族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本文中所使用的“杂种胡”一词,是基于对旧史文献的原始记载 的理解。虽然现代学者也使用这个约定成俗的语汇,但这并不表明作者接受陈氏、黄氏对这 一概念的解读。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安禄山、史思明的粟特背景前人多有论述,故笔者首 先考察安史集团及其余部中的几位相对次要的“杂种胡”,依次对他们的族属、种属以及与柳 城的关系进行溯源和辨正,最后将安禄山、史思明置于“杂种胡”这一在整体背景中加以探 讨,从而全面把握“杂种胡”的种族特征。 第一节康阿义屈达干种族探源 康阿义屈达干,正史无传。其生平见于颜鲁公文忠集卷六特迸行左金吾卫大将军上 柱国清河郡开国公赠开府仪同三司兼夏州都督康公神道碑( 以下简称康公神道碑) 。因 其人姓康氏,祖辈长期生活在漠北突厥社会中,且归唐后占籍于康国粟特人聚居区夕柳城, 。参见荣新江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1 1 2 磺。 2 参见陈寅恪庸代政治史述论稿,2 7 4 3 页。 ”颤真卿文密集卷六特进行左金吾卫大将军土桂圆清河郡开国公赠开府披同三卅兼夏州都瞽康公神道碑,丛书集成 本,中华书硒,1 9 8 5 年,4 i 4 3 页。 蔓塑墅堕查兰 ! 塑! 璧堡圭堂篁堡塞 并长期在安禄山麾下任职,故学界基本认为其人为生活在漠北突厥社会中的粟特康部落后裔。 这一结论为后来学者反复征引。近年来,随着对昭武九姓与突厥汗国在中古时期的互动关系 及渗透现象研究的深入,更有学者明确将其界定为“突厥化粟特人”或“粟特系突厥人”o 。 但是,笔者推考碑文,发现这一结论并非十分可靠,康氏族属或当另有所指。 ( 一) 康阿义屈达干族源考辨 康公神道碑碑文开篇载: 公讳阿义屈达干,姓康氏,柳城人其先世为北蕃十二娃之贵种 碑文结尾又载: 北方之强欤,十有二姓强哉矫;部落之雄者,康氏兵柄缅乎渺 这里,颜真卿反复称康氏“先世为北蕃十二姓之贵种”,颇耐人寻味。“北蕃十二姓”究 竟何指? 前贤对此作了不少推测。向达在考查中古时期西域胡人入蕃聚落时说:“北蕃有十二 姓,其中即有康姓一部落,柳城康氏,当即此辈”。还根据毗伽公主墓中的“君i i 岛右地,九 姓畏其神明:霸居左衽,十二部忻承美化”一语,认为此中的“十二部”即与康公神道碑 中的“北著十二姓”是同一所指 。后世亦有不少学者从向氏之说。而蒲立本以为“北蕃十二 姓”是西突厥十姓分化的结果 。 但是, “康”虽为昭武九姓之首,在当时突厥治下的“胡部”中也居于领袖地位,但向 无十二部之说;而突厥虽可名为“北蕃”,也确实存在过“十二姓”部落联盟,不过这十二 部其实并不包含“胡部”。另根据康公神道碑碑文推测,康阿义屈达干的先世至少应上溯 到北朝时代。这与毗伽公主墓中的“突厥十二姓”在发生的年代上也相距甚远。二者不好等 同。以上几个疑点提示我们,康阿义屈达干的族属或当另作新解。 检北蕃之中高车曾有十二姓,在柔然后期于准噶尔盆地建立过高车国,则康阿义屈达干 一族或与之有关。北史卷九十八高车传云:“高车之族又有十二姓,一日泣伏利氏, ”、钟愉前揭文,8 4 砸沣。 。向逃店代k 安与西域文h 月,1 9 2 2 顶。 “向达前揭书,第2 1 页注。原文作康金吾碑。 ”e d 、v i ngp u 。y b i a n k 前揭文。p p - 3 3 9 _ 3 4 0 ,n 2 。j l 实,这个问题己d j 蜘牙利学者策格雷迪( kc z e g l e d v ) 根据突舻学采克萤森( g c i a u s o n ) 和藏学球巴芝( jb a c k t ) 对后米编号为p t 1 2 8 3 l | 的敦煌藏语文书的译释和比定,结台毗伽公主墓忐中所提到的“十二部”,综合考证 jj 述诸文 献所提到的“十二部”均为默嗫可汗时期汗国内部的十二个突新部落,其发生的年代大约在8 世纪中前期。这其中并1 ;包含 胡部的。参见 k c 弛g 】e ( i x 0 1 1 c h en u m b c a lc o m p o s l t j o no ft h ea n c i e n it u r k i s hc o n f e r d e r a l i o n s , 功m w ,x x v l 9 7 2 ,p p2 7 5 一p 2 7 6 有关毗伽公主墓忠考证的论文,| j 参考岑仲勉突般集史,中毕书局,1 9 5 8 年,鲫9 8 2 5 砸。 首都师范大学 2 0 0 3 级硕士学位论文 二日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日达连氏,五日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日阿伦氏,八日莫允 氏,九日俟分氏,十日副伏罗氏,十一日乞袁氏,十二日叔沛氏”。魏书高车传作敕 勒,并云:“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 。隋书北狄传作“铁勒” 。丁零、狄历、敕勒、铁勒,都是同一突厥语名称在不同历 史时期的汉文译名。根据碑文中康氏先世所生活的大致年代,康阿义屈达干祖上当为上述高 车( 丁零) 十二大土著蕃酋之一。 匈奴统治时期,丁零的一部分逐渐西移至中亚北部,这就是古籍文献中提到的“西丁 零”,而西丁零的南面,便是康居。“初,丁零翟斌,世居康居,后徙中国”。案“翟” 是丁零高车大姓。细检中古入华粟特人的金石材料,其中除了文献中著名的“昭武九姓” 之外,还频频出现一个“翟”姓,常与九姓联姻。而根据段连勤先生的考证,大约在匈奴国 家后期,西丁零人为了躲避柔然和突厥的侵略,一部分人移入今准葛尔盆地,更有一部分西 迁至中亚里海附近固。这说明,一些丁零大姓与中弧昭武九姓胡人虽然分属不同民族,且语言 和文化等细部也有差异,但由于早期地理位置毗邻甚至交错杂居,相互往来频繁,因此双方 在文化和通婚等方面便发生了某种联系。 作为高车大姓贵族之一,康阿义屈达干先世也极有可能曾在康居一带活动,并与九姓通 婚。虽然其后世迁转到漠北,并在突厥牙廷中历任要职,但与粟特通婚的传统却延续下来。 康阿义屈达干即娶交河石氏三奴之女为妻。另外,检高车十二大姓并无康氏一姓,康氏一族 姓氏由来,或当解为其先世在康国强盛时旅居其境,遂冒充当地的粟特胡人大姓。 ( 二) 康阿义屈达干的种属 周连宽在丁零的人种和语言及其与漠北诸族的关系一文中,借鉴c a r l e t o ns t e v e n s c o o n 在“t h er a c e so fe u r o p e ”一书中的研究,认为丁零人原是白种人,自公元前2 世纪 以后,渐混入蒙古人种的血统。但是,“塔什特克期丁零人的蒙古利亚人因素是比现代哈卡 斯人为少,因为塔什特克面具不特在许多地方还代表具有长的头盖、狭而钩的鼻和窄脸的人 种,并且往往还带些金色的毛发,是从胡须上粘下来的;就在骸骨上也往往留下棕色的 。北史儿_ 卜八高车传,中华书局,1 9 8 6 年,3 2 7 3 贞。 2 魏书卷一汀三l = 乍传,中华书局,1 9 7 4 年,2 3 0 7 弧。 4 情书卷八_ 四北狄传,中华书局,1 9 7 3 年,1 8 7 9 砸。 司马光资冶通鉴卷九f 。四晋成帝成和五年,中华书局1 9 5 6 年,2 9 7 7 页。司马光的这个说法麻采用北宋时未亡佚的 典籍,魏收有关两丁零记述,亦应看到这些典籍。 9 段连勤丁零、高车与铁勒,e 海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3 0 负。 j 嗣连宽丁零的人种和语言及其与漠北请族的关系,中山大学学报1 9 5 7 年第2 期,3 6 页。 9 蔓塑墅蔓查堂 ! 竺! 丝堡主兰堡丝生 头发,有时还在眼缝里染上蓝色”;“从公元后第三世纪至第六世纪,丁零又不断被来自东 南方的种族如鲜卑、蠕蠕等所侵扰,因而蒙古利亚的因素更加显着。”。如此说来,公元三 世纪时,丁零人还明显具有金发碧眼的自种人特征。而康氏一族,由于长期在突厥社会中生 活,与不同种族通婚圆。因而其家族成员在体貌上呈内亚种族和中亚白种人的混合特征。这也 许正是唐人认为其族属为“杂胡”的最直观的依据。 ( 三) 康氏与柳城关系 康阿义屈达干归唐后,著籍于粟特人聚居地之柳城。但从其归附时的路线来看,并不表 明他与粟特人有族属上的认同,而从他去柳城的原因上来看,亦另有它故。碑文载: ( 天宝元年) 公与四男款塞归朝,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具上以闻,秋八月至京师 属范 阳节度使安禄山潜怀疑图,庶为已用,密奏公充部落都督,仍为其先锋使公既不得已,黾勉从之 “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具上以闻”,可见他归降路线首先经过朔方,而不是柳城。柳城之 与朔方,相距数千里,一个在今辽南朝阳,个在今宁夏银川,康氏来降倘先经过柳城,不 可能由朔方节度使报告唐廷。而且从路程上看,由突厥牙廷经朔方至京师应该比经柳城到京 师近得多。所以康氏回归路线应当是先从突厥牙廷到朔方,再到京师朝会,最后才落脚柳城 的。 “安禄山潜怀疑图,密奏公充部落都督,仍为其先锋使。”可见康氏去柳城的原因, 是由于安禄山怀个人之私利,借助朝廷力量调遣的结果。以蕃制蕃是开天年间唐廷经营东北 亚的边防政策,康氏可能当初并不情愿前往柳城充部落都督与两著作战的。另一方面,我们 注意到唐代朔方辖夏州之地,夏州是附唐漠北铁勒人聚居地之一。康氏由此地归附,后来更 “兼夏州都督”,可能与其族属渊源有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早期丁零社会( 高车) 的部族状况和与康居等中亚地区的交往 史迹来看,我们认为康阿义屈达干一族为丁零( 高车) 人更为合理。但是,由于康氏一族在 姓氏、通婚等方面,与粟特民族有诸多相似的之处;在体貌特征上,也可能与月氏种粟特人 较为接近,血统中甚至流有粟特人的因子,故被视为粟特族裔。高车( 铁勒) 人以勇武见长, 本为突厥所驱使,是其称霸北荒依靠力量,而康氏一族长期事突厥,“善骑射,其弓十钧”。, 与“突厥化”之粟特人并无异样;而且,康氏归唐后又著藉于粟特人聚居区之柳城,故康氏 一族被享见为来自突厥的“杂种胡”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通过对康氏一族的种族考辨,认为 4i 可l 。 。康公神道碑载康阿义屈达干妻为变河石氏三奴之女,当为粟特族裔;而其子康没野波人人为阿史那氏,锃然为突厥人。 w 颜真卿康公神遵碑4 l 4 3 页。 首都师范大学 2 0 0 3 级硕士学位论文 通常所谓的“杂种胡”者,是否为栗特族裔,还需深入甄别。 第二节李怀仙种族新考 李怀仙为降唐安史旧将,后任幽州卢龙节度使。关于其早期事迹,旧唐书卷一四三李 怀仙传载: 李怀仙,柳城胡也世事契丹,守营州,善骑射,智数敏给禄山之反,以为裨将。 由于文献中明确提到李怀仙的族属为“胡”,而营州柳城又是入华粟特人的聚居地之一, 故李怀仙被认为是安禄山麾下的昭武九姓“杂种胡”,李姓则是冒充的汉人姓氏。这是现代研 究者对李怀仙种族的一般看法。但笔者认为,虽然两唐书称李怀仙为“柳城胡”,但却并不 一定表明他就是粟特裔胡人,依据相关史迹和当时东北亚边疆民族势力的格局,李怀仙当为 混血种奚族人更为合理。 ( 一) 李怀仙族属新考 笔者认为李怀仙当为奚族人,基于以下几方面认识: 首先,| 日唐书李怀仙传载大历三载李怀仙为其麾下兵马使朱希彩所杀后,“恒州 节度使张忠志以怀仙世旧,无辜覆族,遣将聚众讨之 。张忠志本“范阳城旁奚族也”。,又 是奚人酋首张锁高假子,他既称李怀仙为其“世旧”,可能表明李氏家族不止一代生活于奚 部落,二人自幼同处。张忠志发兵讨仇,应出于民族情感的缘故。 其次,从八世纪上半叶辽西一带蕃族的关系来看,李怀仙家族“世事契丹,守营州”, 表明这个家族本身并不是契丹人,而只是世为契丹所雇佣,用来对付唐朝的外族人。在与唐 朝争夺营州的战争中,奚族与契丹常“互为表里,号称两蕃”。虽然二者彼此也有争斗,但 是,更多情况下是一种援助和结盟关系。而且,奚部落也时常受制于契丹 ,为之所驱使。在 这种背景下,一部分奚人为契丹所用,“世事契丹”成为可能,李怀仙家族当是如此。另一 方面,假若李怀仙家族为“突厥系粟特”胡人,以粟特人在突厥社会地位之高,而契丹又向 为突厥所控,不得不经常向突厥纳贡称臣,在这种族际势力的格局卜- ,倘言李氏家族祖辈数 。| 唐书卷一百四十三李怀仙传,中华书局1 9 7 5 年,3 8 9 5 页。 。i 同唐书卷一百四十三李怀仙传,3 8 9 6 贞。 m 唐书卷一百四十二李宝臣传,3 8 6 5 页。 旧唐书卷一百几l 几下北狱传,5 3 5 4 页。 8 同 ,5 3 5 6 页。 蔓塑壁堕查兰 代为契丹守边,显然不合于情理。 李怀仙家族亦当为奚族人。 2 0 0 3 级硕士学位论文 故我们从当时东北亚边疆民族势力相互关系来分析,认为 第三,广德元年( 7 6 3 年) ,李怀仙诛史朝义降唐,并与张忠志等分河朔而治,充任幽 州卢龙节度使。以后更拥兵自固,自署官吏。这说明,李怀仙在幽州范阳一带拥有相当的社 会基础。而此前二年( 上元元年,7 6 1 年) ,范阳内乱,高鞠仁杀胡,粟特人在幽州一带的势 力大挫回。根据马驰先生考证,在河朔三镇中,幽州胡势较弱,蕃势颇强。,假如李怀仙确为 粟特裔胡种,以幽州胡势之弱,他将不可能在此地有相应的社会基础,因而不可能充任幽州 节帅了。据此,笔者亦认为李怀仙家族亦当为蕃人而不应为粟特族裔。 最后,唐朝曾两度赐奚族酋首李姓固,李怀仙姓氏或与此有关。检入华昭武九姓胡族,特 别是进入河朔地带的一些所谓“突厥系粟特人”,虽然有不少人冒名换姓,但我们还是能从 其姓名上读出某些粟特民族宗教文化特征。而奚族中不少人的赐姓则几与汉名接近 。“怀仙” 一名,显然是典型的汉人取名。安禄山势力强盛时,李怀仙投靠安史集团。李锦绣先生考证 李怀仙家族为营州“城傍”,而“城傍”兵是大唐帝国兵牧合一的骁骑,多以蕃将为主。安禄 山之反,驱东北城傍入河朔和中原,李怀仙为其裨将,从陷河洛,正体现了蕃人骁勇善战的 特点。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李怀仙家族更应该是柳城蕃族之奚人,而不应是胡系粟特人 之后裔。但是,旧唐书李怀仙传称李氏为“柳城胡”,似表明这一族更应该是胡人而 不应该是奚入。以上考证与这个记载似乎相悖。但联系到屡见于中古史籍中的“黄头奚”、“碧 眼室韦”等记载,笔者认为,李怀仙一族在族属上仍当为奚人。不过他应该是异种通婚的混 血后裔,在体貌上则表现出具有明显的白色人种特征的奚人。这种异种婚姻后代的产生,与 魏晋北朝隋唐时代汉地周边的西方和北方民族迁移、交流频繁有关。因其面目不清,其状似 胡,故旧史史籍书其为“胡”。以下详细考辨。 ( 二) 东北亚混血种群与李怀仙种属 中亚一代的月氏白种人在营州地区的活动,或经这里深入东北,王小甫先生认为最早可 ”唐书卷一百叫f 三李怀仙传,3 8 9 6 负。 ;资冶通筘卷二酉o 一肃宗 冗一年条弓 用的蓟门纪乱,址述- 7 这次范闭墁军内乱。7 ii o 页。 根据马驰的论证,河螂三镇各冉其特色,总体来看都是蕃汉结合、蔷化程度较高。从:f c :史乱军内部“胡”、“虏”二分的脱点 去分析,以成德“虏”部势力最盛,幽州次之,而魏博“胡”风较强。参见马驰唐幽州侨治羁糜州与河朔藩镇割据,唐 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1 9 9 2 1 5 页。 一次是贞观向十二年,另一次存元和三年。见于旧唐 卷一百九 一九下北秋传5 3 5 4 5 3 5 6 页。 。如翼部落酋首李大辅、李诗等皆为汉名。参见啊唐书北狄传,5 3 5 4 5 3 5 6 贝。 首都师范大学 2 0 0 3 绂碗士学位论文 能与十六国时期石赵兴亡活动有关。石赵是以胡羯集团为核心的政权,羯人具有深目、高鼻、 多髯等特点。石氏前都襄国( 今河北邢台) ,后都邺城( 今河北临漳西南) ,去东北相当近便。 冉闵灭羯,“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胡羯去者填门”。,逼得他们往关外逃难,这其中当 有一部分羯胡留寓到相对安定的营州一带经商兴业,或经这里逃往更远的塞北,自此生活在 游牧部落之中。在汉地民众眼里,羯人是地地道道的“杂种胡”。 中亚一带也有不少胡族在北朝时代迁入辽东地区。魏书安同传载:“安同,辽东 胡人也。其先祖日世祖,汉时以安息王侍子入洛,历魏至晋,避乱辽东,遂家焉”。安同祖 先为安息人,即属伊兰人种,显然是今中亚伊朗一带的白种人后裔。此安氏一族在辽东繁衍, 应与当地蕃族有婚姻往来。隋末,粟特人石世则在营州一代具有相当势力。;开元营州提督宋 庆礼招商辑胡,又有一批昭武九姓相继而来固。安禄山、史思明就是这个时候来到营州的。 除中亚胡族外,本活跃于秦晋高原北部( 今甘肃东部至山西北部) 的稽胡部落,也与辽 西的营州柳城地区发生了联系。虽然稽胡的族源比较复杂,但不外乎是前匈奴治下的“胡部” 一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考专业(计算机应用)题库含完整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主管护师(中级)每日一练试卷含答案详解【培优】
- 自考专业(工商企业管理)预测复习附参考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自考专业(法律)高分题库附完整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电竞公司资产盘点管理办法
- 重难点解析人教版7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个人理财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手册
- 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题库检测模拟题附参考答案详解(a卷)
- 广场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综合提升测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眼的生物化学讲义
- GB/T 3098.15-2023紧固件机械性能不锈钢螺母
- 陈琦《教育心理学》课件
- 封头理论重量计算公式
- 护理副高职称答辩5分钟简述范文
- (3)-2-1-药物的跨膜转运
- 幼小衔接资料合集汇总
- 八年级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测试题
- GB/T 28575-2020YE3系列(IP55)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条件(机座号63~355)
- 储油罐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措施表
- 传媒公司员工劳动合同(标准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