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崧泽文化社会形态研究——以太湖流域为中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崧泽文化,是2 0 世纪8 0 年代确定的以上海青浦县崧泽遗址中层文化遗存 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分布范围大体以太湖流域作为中心地区,文化因 素的传播范围较广,北到江淮东部地区,南到杭州湾以南,西北到皖西地区。 在马家浜文化一崧泽文化一良渚文化这一谱系中,崧泽文化是史前社会发生重 大变化与转折的时期,自崧泽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开始了逐渐复杂化 的进程,社会成员之间开始出现贫富分化,不平等现象产生。 本文试在前人研究和大量发掘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以太湖流域的崧泽文化 为中心,对崧泽文化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首先联系当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 然环境及气候特征,分析崧泽先民生存的环境并探讨其对环境的利用和改造, 然后整理长期以来比较分散的各遗址的居址、壕沟情况,联系手工业、农业、 渔猎的发展,分析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阐述其作为过渡阶段的社会生产的 发展和聚落形态。之后结合其墓葬发掘材料,论述其埋葬中早、晚墓地的分区 变化和墓葬对比的差异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社会状况的特征及转变,并关注男 女性别构成在墓葬中的差异特征,探讨其作为过渡阶段的社会组织状况和构成 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的变化。 崧泽文化处于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作为二者的过渡阶段其社会性 质由早至晚在逐渐演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社会制度、家庭形式呼之欲 出,氏族分裂已经开始,早期的氏族可能分裂为新的血缘团体,社会形态由母 系向父系逐渐转变。完全平等的社会状况被打破,人与人之间出现分配差异, 导致贫富差距出现并扩大,也许特权阶级并未完全产生,但等级分化已经很明 显,社会形态由马家浜时期的平等时代步入了等级时代。崧泽文化即“等级社 会。 关键词:崧泽文化社会形态等级社会 v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i 认c t s o n g z ec u l t u r ew a sa s s i g n e dt ot h en e o l i t h i cc u l t u r ei nt h e19 8 0 sw i t hs o n g z e m i d d l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s i t e si nq i n g p uc o u n t ya s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i t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r a n g et a k e st h ec o r ea r e ar o u g h l yb yt h et a i h ul a k ef i v e rb a s i n ;b u tt h e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s c o p eo fc u l t u r a le l e m e n ti sb r o a d e r , n o r t ht oj i a n g s ua n da n h u i e a s t e r na r e a , s o u t ht os o u t ho fh a n g z h o ub a y , n o r t h w e s tt oa n h u iw e s t e r na r e a i n t h ep e d i g r e eo fm a j i a b a n gc u l t u r e s o n g z ec u l t u r e t h el i a n g z h uc u l t u r e ,s o n g z e c u l t u r ei st h ep e r i o dw h e nt h ep r e h i s t o r i cs o c i e t yh a dat r e m e n d o u sc h a n g ea n d t r a n s i t i o n f r o mt h es o n g z ec u l t u r et i m e , t a i h ul a k ea r e a , s t a r t e dg r a d u a l l ya c o m p l i c a t i o np r o c e s s ,w h i c ht h er i c ha n dp o o r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m e m b e r s o fs o c i e t ys t a r t e dt og e n e r a t e , i n e q u a l i t i e sc a m ei n t ob e i n g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 , b a s e do nt h el a r g en u m b e ro f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a n de x c a v a t i o n s m a t e r i a l c a r r i e so nm o r es y s t e m a t i cr e s e a r c ho nt h es o n g z ec u l t u r em a i n l ya b o u ti t s c e n t e ra r e at h et a i h ul a k ef i v e rb a s i n f i r s t , r e l a t i n gt ot h e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 t h ec l i m a t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y a n g t z ed e l t aa r e aa tt h a tt i m e ,i ta n a l y z e st h e s o n g z ea n c i e n t s 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d i s c u s 溺h o wt h e ym a d eu s eo f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t r a n s f o r m e di t t h e ni tw r i t e sa b o u tt h eh a b i t a ta n dt r e n c h e so f s i t e st h a ti sr a t h e rs c a t t e r e df o ral o n gt i m e , 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p r o d u c t i o na n dl i v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sc o n t a c t i n gw i t hh a n d i c r a f ti n d u s t r y , a g r i c u l t u r e , h u n t i n ga n df i s h i n gt o e l a b o r a t e o ni t ss o c i a lp r o d u c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s e t t l e m e n tp a t t e r n sa sa t r a n s i t i o n a ls t a g e f i n a l l y , c o m b i n i n ge x c a v a t i o n sm a t e d a la b o u tt o m b s ,i td e s c r i b e s m a tt h eb u f f a li nt h ee a r l ya n dl a t ec h a n g e si nz o n i n ga n dc e m e t e r yd i f f e r e n c e sc a n r e f l e c t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c h a n g e si nt h es o c i e t yf o r ma n ds o c i a ls t a t u s s o n g z ec u l t u r ei st l l et r a n s i t i o n a ls t a g eb e t w e e nm a j i a b a n gc u l t u r ea n dl i a n g z h u c u l t u r e ,i t ss o c i a ln a t u r ef r o me a r l yt ol a t ei sg r a d u a l l ye v o l v i n g a l o n gw i t h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r o d u c t i v ef o r c e s ,an e ws o c i a ls y s t e ma n df a m i l yf o r mh a db e e n c o m i n gi n t ob e i n g , c l a ns p l i th a da l r e a d yb e g u n ,e a r l yc l a nm a ys p l i tt ot h en e w c o n s a n g u i n e o u sg r o u p s , a n ds o c i a lp a t t e r n sh a dc h a n g e dg r a d u a l l yf r o mt h e m a t r i l i n e a lt ot h ep a t e r n a ll i n e c o m p l e t ee q u a l i t yo fs o c i a l s t a t u sw a sb r o k e n , a d i s t r i b u t i o n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p e o p l ea p p e a r e d ,r e s u l t i n gi nag a pb e t w e e nr i c h a n dp o o ra n dt h eg a pe x p a n d i n g p e r h a p sap r i v i l e g e dc l a s sh a dn o tg e n e r a t e d e n t i r e l y , b u tc l a s s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w a sv e r yc l e a r , t h es o c i a lf o r m a t i o ne n t e r e di n t ot h e h i e r a r c h i c a l a g ef r o me q u a l i t y e r ao fm a j i a b a n g p e r i o d s o n g z ec u l t u r ei s h i e r a r c h i c a ls o c i e t y ” k e y w o r d s :s o n g z ec u l t u r e s o c i a ls t a t u sh i e r a r c h i c a ls o c i e t y v i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卫白过日期:竺旦丛7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诬导师签蠢隧日期:垫旦垒:垒:7签名:强童垃导师签名:谣笙童尘日期:垫旦垒:垒:7 i i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新石器时代的长江下游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早期文明。这一地区曾先 后分布着诸多的考古学文化,其中马家浜、崧泽和良渚文化发展脉络比较清晰, 这三支基本认为属于同一谱系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传承有序,序列也比较完整, 是探讨长江流域文明起源以及社会、文化发展规律与特征的极好个案。1 2 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长江下游地区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吴 县草鞋山、张陵山、常州圩墩、海安青墩等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为长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田野发掘 工作中对张家港东山村、常州圩墩等遗址的再次发掘,以及南河浜、徐家湾、 寺前等一批遗址的发现,增添了更多的资料。新增添的资料很大程度上加深了 对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一良渚文化的认识,为我们对这文化序列的探讨也 奠定了基础。 本文及以这一文化序列中的崧泽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作为马家浜 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过渡阶段,在生活状况、生产力发展、社会复杂化等方面的 演变,讨论其由马家浜时期平等社会步入良渚时期不平等社会作为中间阶段的 发展过程。 第一节崧泽文化的发现、命名 崧泽文化,是2 0 世纪8 0 年代确定的以上海青浦县崧泽遗址中层文化遗存 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崧泽文化的分布范围大体和马家浜文化的分布一致, 即以太湖流域作为其分布的中心地区,但其文化因素的传播范围稍大于马家浜 文化,崧泽文化的传播范围北到江淮东部地区,南到杭州湾以南,西北到皖西 地区。在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一良渚文化这一谱系中,崧泽文化是史前社会 发生重大变化与转折的时期,其上承马家浜文化下启良渚文化,自崧泽文化, 1 一些学者对马家浜一崧泽一良渚文化的发展序列持怀疑态度,但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推翻这一序列的 考古发现公布,因此,本人仍对这一发展序列表示认同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江下游地区开始了逐渐复杂化的进程,社会成员之间出现贫富分化,不平等 的现象产生并加剧。 崧泽文化遗存的第一次发现是1 9 5 7 年在吴兴邱城,那里发掘出的中层的9 座墓葬,即具有后来命名的“崧泽文化的文化面貌。1 9 5 8 年在上海青浦县发 现崧泽遗址,在1 9 6 0 - 1 9 6 1 年进行了发掘,1 9 6 2 年崧泽遗址的发掘报告认为, 崧泽中层与邱城中层文化性质相同,其既不同于以马家浜遗址、崧泽遗址下层 。和邱城下层为代表的一类遗存,也不同于良渚文化遗存1 ,在1 9 7 4 1 9 7 6 年崧 泽遗址又经过第二次发掘2 ,再加上草鞋山第六层同类遗存的发掘,材料充实, 文化特征明显,这类遗存便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来认识了。之后,在1 9 7 8 年青 浦崧泽遗址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而其他地区在此后也发现了大量的崧泽文化 遗存。从而,崧泽文化作为长江流域马家浜文化之后、良渚文化之前的一个独 立的文化类型逐渐在学界得到普遍认同。 目前崧泽文化的年代学研究多将其分为早、中、晚三期,有关崧泽文化c 测年数据有2 0 个,高蒙河先生已经进行了汇总3 ,并归纳出崧泽文化的起讫时 间大致为距今约5 8 0 0 5 2 0 0 年间的范围内,历时共约6 0 0 年,每期平均2 0 0 年 左右。 “ 崧泽文化遗址统计: 崧泽文化遗址统计表 遗址名称分期面积( m 1 )地貌备注资料出处 青浦崧泽早、中、 1 5 0 0 0 台墩海拔3 米崧泽 晚期 青浦福泉山中、晚期 7 8 0 0 台墩高7 5 米福泉山 青浦寺前村 晚期 2 1 0 0 0 台墩居址、墓地 考古0 2 1 0 三面环溪 松江机山 晚期 上博集刊1 9 8 2 1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掘仞,考古学报1 9 6 2 年2 期 2 黄宣佩、张明华:青浦县崧泽遗址第二次发掘明,考古学报 1 9 8 0 年l 期 3 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地理【1 9 1 1 0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 4 主要依据: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地理 (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和2 0 0 3 年之后的一些变动及 新的崧泽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松江汤庙村 晚期坡地遗址考古8 5 7 松江姚家圈中、晚期 坡地考古0 1 9 青浦金山坟晚期 4 0 0 0 0 台墩遗址,墓地 考古8 9 7 昆山绰墩早期 4 0 0 0 0 0 台墩墓地 文物8 4 2 东南文化0 0 1 昆山少卿山中期4 i 舢台墩高7 7 米文物8 8 1 张家港徐家湾 中、晚期 4 5 0 0 0 台墩居址、墓地考古学报9 5 3 张家港许庄 早、中期3 0 0 0 0坡地遗址、墓地考古9 0 5 张家港东山村早、中期 6 0 0 0 0 坡形三面环湖 文物0 0 1 0 张家港蔡墩中、晚期 1 0 0 0 0 台墩岸边居址考古8 7 1 0 张家港西张中、晚期坡地靠近池塘考古8 7 1 0 张家港妙桥中、晚期考古8 7 1 0 张家港凤凰山中、晚期 山麓考古8 7 1 0 吴县徐巷中、晚期 2 5 0 0 0 坡地考古9 0 1 0 吴县郭新河中期 1 6 0 0 0 0坡地河流两岸 考古9 0 1 0 吴县张陵山晚期 6 0 0 0 台墩墓地文物8 6 1 0 吴县夷陵山中期 3 0 0 0 考古6 1 3 吴县草鞋山 早、中、 1 2 0 0 0 台墩高l o 米文物资料丛刊 晚期 3 吴县澄湖中、晚期水下古井文物资料丛刊 9 、苏州文物资 料选编8 0 9 吴县俞家渡中期山前湖畔考古9 0 1 0 吴江龙南晚期 4 0 0 0 0 坡地居址、墓葬文物9 0 7 吴江袁家埭早期江苏考古五十 年 吴江立新 早期江苏考古五十 年 3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常熟钱底巷早、中、 4 0 0 0 0 坡地三面环水考古学报9 6 4 晚期 常州圩墩中期 2 0 0 0 0 台墩墓地考古7 8 4 、东南 文化9 5 4 、考古 学报0 1 1 嘉兴南河浜 早、中、2 0 0 0 0 台墩 居址、墓地考古学年鉴 晚期9 7 、南河浜 嘉兴大坟 中期 4 2 0 0 台墩 河道环绕文物9 1 7 嘉兴西北双桥中、晚期 3 0 0 0 台墩浙江考古所刊 9 3 嘉兴雀幕桥中期坡地居址考古8 6 9 桐乡普安桥晚期 3 5 0 0 台墩居址、墓葬文物9 8 4 海盐王坟晚期 1 6 0 0 0 台墩居址、墓地文物9 4 1 2 海盐龙潭港 晚期台墩居址、墓葬考古0 1 1 0 海宁达泽庙中期1 8 0 0 0台墩浙江考古所刊 9 7 嘉善大往中期 6 0 0 0 台墩考古学年鉴8 6 安吉窑墩早、中、6 0 0 0 0台墩墓地文物9 7 5 7 晚期 苏州越城 晚期晚期考古8 2 5 湖州邱城 考古5 9 9 江阴南楼早、中、居址、墓葬文物0 7 7 晚期 望江汪家山 晚期坡地 考古9 2 1 0 望江汪洋庙中、晚期岗地考古学报8 6 1 望江双墩中期 2 0 0 0 0 台墩考古与文物 9 2 1 望江麻冲晚期 4 0 0 0 0 台墩湖畔考古与文物 4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9 2 1 望江狗尾山中期 4 0 0 0 0台墩三面环湖考古与文物 9 2 1 望江星墩中期 1 0 0 0 0台墩考古与文物 9 2 1 望江枫岭墩晚期 3 0 0 0 0 台墩三面环湖考古与文物 9 2 1 望江黄家堰早、中、 5 0 0 0 0 台墩遗址、墓地文物报9 8 5 1 0 晚期 望江狮子林晚期 1 0 0 0 0 台墩 长江畔东南文化9 0 4 望江戴家墩晚期 3 0 0 0 0 台墩三面环水考古与文物 9 2 1 含山大城墩早、中期 2 0 0 0 0 台墩文物研究四辑 含山凌家滩晚期坡地墓地、祭坛考古9 9 1 1 太湖王家墩中期 1 0 0 0 0 台墩高3 米文物研究一辑 太湖何家凸中、晚期 l 0 0 0 0 安徽文博3 句容城头山 晚期台墩遗址考古8 5 4 潜山天宁寨 早、中期 3 0 0 0 0 台墩河畔考古8 7 1 1 潜山薛家岗早、中、 6 0 0 0 0台墩墓地薛家岗 晚期考古学报8 2 3 怀远双古堆 早期台墩中原文化0 0 3 淮南小孙岗早期 1 5 0 0 0台墩文物研究七辑 肥东赵岗晚期 5 0 0 0 0文物研究七辑 肥西古埂早期 2 0 0 0 0坡地 考古8 5 7 定远侯家寨早期文物研究五辑 广德磨磐山中期 东南文化9 0 4 广德周家中期东南文化9 0 4 湖口文昌湫中、晚期 1 0 0 0 0 湖泊遗址东南文化9 0 4 5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宿松黄鳝嘴早、中晚 1 2 0 0 0坡地河西岸 考古学报8 7 4 期 石台沟汀晚期 2 0 0 0 0 岗地考古与文物 0 2 5 歙县新州晚期数万坡地三面环水考古与文物 0 2 5 繁昌洞由中、晚期考古0 2 2 宣城孙埠早期考古0 2 2 安庆夫子城早、中、 1 5 0 0 0坡地 考古0 2 2 晚期 武进寺墩中、晚期 2 0 0 0 台墩河绕、墓地文物8 4 2 武进姬山中、晚期 1 0 0 0 0 0 台墩墓地东南文化9 8 4 武进箬冒顶早期 1 0 0 0 0台墩考古学年鉴9 l 武进潘家塘中期台墩 考古7 9 5 高淳薛城早、中、 6 0 0 0 0 台墩岛状临水 考古0 0 5 晚期 高淳朝墩头晚期 1 0 0 0 0 台墩 墓地考古学年鉴9 0 南京北阴阳营早、中、台墩 北阴阳营 晚期 南京营盘山早、中、台墩文物考古十年 晚期 常州乌墩 早期1 8 0 0台墩居址、墓地考古学年鉴 9 4 、东南文化 9 4 增刊( 二号) 丹阳王家山晚期 3 0 0 0 0台墩遗址考古8 5 5 丹阳西沟居晚期 2 0 0 0坡地遗址、墓地 考古9 4 5 丹阳三城巷晚期 l o ( ) 0 0 0 岗地考古学年鉴9 4 六合羊角山早、中、文物考古十年 6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晚期 海安青墩早、中期 2 0 0 0 0 海拔3 8 米考古学报8 3 2 海安吉家屯早、中、遗址、墓地东南文化9 0 5 晚期 高邮龙虬庄早、中、4 3 0 0 0坡地海拔2 4 米龙虬庄 晚期 东台开庄晚期 文物报9 8 2 2 8 这里所统计的崧泽遗址,主要是在受崧泽文化因素影响的范围内,所以一 些文化性质还存在争议的遗址以及已经确立为单独的文化类型的遗址,如:龙 虬庄、北阴阳营、薛家岗等,也在统计之列。长期以来,对崧泽文化的分区问 题,学界一直存在争论,此处不再过多进行探讨。本文所讨论的,主要以太湖 流域崧泽文化遗址为主,对于安徽等地区的遗址不做太多分析。 第二节崧泽文化研究基础与现状 长期以来,考古学界对崧泽文化的研究一直都很关注。黄宣佩先生在八十 年代初曾对崧泽文化的分期进行过探讨1 ,这是较早的对崧泽文化展开的研究。 王仁湘先生在崧泽文化初论2 中讨论了崧泽文化的分期、年代、特征、社会 性质及文化关系等问题,在当时情况下就对崧泽文化的分布范围、地层关系、 器物组合等作了较为细致的阐述,是对崧泽文化比较系统、完整的论述,其关 于崧泽社会发展阶段的分析中,已经指出了崧泽文化正处于原始共产制的最后 阶段,社会性质正由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并认为对这样一种社会发 展过程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以崧泽社会性质的转变过程、以及其作为 马家浜、良渚文化的过渡阶段等级社会的存在为主,来进行对崧泽文化的 研究。赵辉先生对崧泽墓地的随葬陶器进行了编年研究,试图通过崧泽墓地的 1 黄宣佩:略论崧泽文化的分期【a 】,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1 9 8 1 ) c l ,文物出版社,1 9 8 4 年。 2 王仁湘:崧泽文化初论,中国史前考古论集 c l ,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 7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构来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并重点梳理了文化特征演变的细节过程1 。宋建曾 对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过渡阶段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主要侧重器形的过 渡及类比2 。 近二十年来,聚落考古研究有了长足发展,长江下游地区进行的发掘及调 查也积累了很多崧泽文化聚落研究的片断资料。崧泽、南河浜、福泉山 等一些资料详实、内容深入的发掘报告的出版,以及龙南、徐家湾、寺前等一 批包含了居址、墓地在内的崧泽遗址的发掘,更为其社会形态的深入研究提供 了资料。长期以来对于长江下游社会复杂化、聚落形态的研究更多的侧重于良 渚文化,对崧泽文化的探讨仍显不足,作为马家浜至良渚社会形态过渡阶段, 对崧泽社会复杂化、社会形态转变的研究应引起重视。 很多学者在著述中已经论及了崧泽文化的社会性质与聚落形态。钱公麟在 九十年代初对吴江龙南遗址的房址进行过专门的论述。王书敏在对太湖流域史 前社会的研究中3 ,对社会复杂化进程、礼器与礼制及原始宗教都有专述,并通 过对经济发展、社会关系、宗教信仰的分析,论述了太湖流域史前社会的发展, 并论及了崧泽文化社会复杂化的表现,简要分析了其墓葬差异所显现的阶层分 化。张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史前聚落研究4 中通过对各时期聚落的一些片段 的总体考察,在比较的基础上探讨各阶段聚落变迁的一般过程和动因,对长江 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聚落有一个大范围长时段的宏观把握。其独特之处在 于对区域经济的分析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的分析,注重了采食为主 的生业经济和手工业与贸易经济的相互关联,是对大范围聚落演变进行综合研 究的重要著作。其对崧泽文化的居址、墓葬情况都有论述,但侧重的是长江中 下游地区大范围内聚落的变迁。高蒙河在长江下游考古地理5 中采用考古学 与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同时借用其他学科的相关手段和成果,探讨了长江下游 在新石器时期文化发展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该地区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和 1 赵辉:崧泽墓地随葬陶器的编年研究忉,东南文化 2 0 0 0 年3 期 2 宋建:关于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过渡阶段的几个问题明,考古 2 0 0 0 年期 3 王书敏:史前太湖流域社会复杂化进程初步研究【j 】,东南文化 2 0 0 6 年3 期王书敏:太湖流域 史前社会的礼器与礼制) 【j 】,东南文化 2 0 0 5 年5 期王书敏:史前太湖流域的原始宗教 川,中原 文物2 0 0 6 年3 期。 张驰:长江中下游地区史前聚落研究【d 】,文物出版社,2 0 0 3 年 5 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地理 【d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 8 上海大学硕t :学位论文 格局中具有的共同性与特殊性,其对崧泽文化的遗址及材料进行了归纳整理, 并就当时地理状况、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对当时的聚落情况进行了一定的 探讨。 在目前新材料不断积累的情况下,对崧泽社会复杂化、社会形态转变过程 的整体探讨仍值得进行。 第三节论文思路及研究目的 本文试在前人研究和大量发掘资料的基础上,包括本人参与的对崧泽文化 南楼遗址的发掘获得的实地经验及一手材料,对崧泽文化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 首先联系当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及气候特征,分析其居所选址和生存 环境,并讨论环境对崧泽先民的影响及先民对环境的利用与改造,然后整理长 期以来比较分散、残缺的居址、壕沟发掘情况,结合石器、陶器、玉器等生产 工具状况,联系手工业、农业、渔猎的发展,分析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阐 述其作为过渡阶段的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聚落形态。之后结合其墓葬发掘材料, 论述其埋葬中社会形态、社会状况的特征及转变,关注早晚墓葬、同期大小墓 葬、男女性别在其中的差异特征,探讨其作为过渡阶段的社会组织状况和构成 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的转变。1 崧泽文化的居址发掘情况较差,研究也较为薄弱,本文试对局部、较为分 散的崧泽居址资料进行疏通整理,试将其分类讨论。在一些居址旁,都有发现 沟的情况,如:张家港徐家湾、青浦寺前村、江阴南楼等,本文试结合居址及 沟的状况,对其所反映的居住、社会、聚落等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崧泽文化的 埋葬,本文主要侧重早、晚墓地的分区变化以及埋葬中的早期与晚期中同期墓 葬对比的差异所反映的社会状况的变化,其中也关注到男女性别构成在墓葬中 的差异及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特征,以此来探讨其由马家浜时期的平等社会向等 级社会的逐步转变过程。 崧泽文化处于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作为二者的过渡阶段其社会性 质由早至晚在逐渐演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社会制度、家庭形式呼之欲 1 论文的部分内容及思路参照了已发表的:张童心、高文虹,由平等时代到等级时代一以上海地区为 中心 【j 】,上海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5 期 9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出,氏族分裂已经开始,早期的氏族可能分裂为新的血缘团体,社会形态由母 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慢慢转变。完全平等的社会状况被打破,人与人之间开 始出现分配差异,导致贫富差距出现并不断扩大,也许特权阶级并未完全产生, 但等级分化已经很明显,社会形态由马家浜时期的平等时代步入了等级时代。 崧泽文化即“等级社会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级社会也逐渐为阶 级社会所代替。 l o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崧泽时期自然环境及聚落选址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表明,人类在不断地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同 时,人类的生存发展也将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考古学研究除应 注重考古遗迹、遗物外,对当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研究也不容 忽视。尤其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史前时期,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非 常紧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制约和影响也表现得十分明显。有形的物质遗存,其 原材料几乎都取诸于自然环境当中,这些物质遗存中的相当部分,如生产工具 等,又是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人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如此紧密,因此,弄清 某一考古学文化下人们共同的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如何使用和制造生产工具, 又是如何运用这些工具作用于自然环境,即如何适应并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 就能获得关于这一文化的较全面认识,部分揭示出这一考古学文化的生活方式 及内在发展。 第一节崧泽时期气候特征及自然环境状况 上海同济大学对崧泽文化遗址的孢粉资料分析中,将嘉兴南河浜崧泽文化 遗址从下到上分为三个孢粉组合带,各孢粉组合带能很好的反映出崧泽各时期 的地理环境。在南河浜遗址下部孢粉组合带分析中,草本植物花粉居首位,木 本植物花粉次之,蕨类孢子为再次。在孢粉组合中木本植物的花粉以喜暖的杉 科和常绿阔叶的青冈栎最多,常绿的棕榈科、山茶属、爵床科、乌桕属时有出 现;喜温凉的柏科及落叶阔叶的麻栎较为常见;柳属、椴属、鹅耳栎属、栗属 等零星分布;草本植物中以水生、湿生的香蒲、禾本科、黑三棱、眼子菜科、 百合科等和中生的禾本科花粉为主;蕨类孢子中主要为数量不多的水龙骨科、 蕨属和苔藓孢子以及环纹藻。说明这一时期这一带气候比较温暖一些湿润,水 域较多。而中期呈北亚热带温暖气候,比目前气候稍凉干,遗址附近山地常绿 阔叶树已经减少,为阔叶落叶、针叶混交林。遗址所在地区湖沼面积小,地势 较为高爽,相当于现在江北的植被,组合中桑科和禾本科数量增加,反映人类 的耕作和养畜活动有所发展。南河浜遗址中部孢粉组合带分析中,以蕨类孢子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及藻类占优势,其次为草本植物花粉,木本植物花粉较少。在孢粉组合中以蕨 类孢子占优势,但属种单调,多为水龙科和蕨属,环纹藻占绝对优势;木本植 物中常绿阔叶的青冈栎较少,而落叶阔叶的一些属种和针叶树中喜凉的柏科数 量有所增加,表明当时附近的植被转为以针叶、落叶阔叶为主的混交林景观, 并零散夹杂有常绿阔叶树木。表明此时气候较早期有所转凉,水域面积仍然较 多。接近晚期时,常绿阔叶树种青岗栎、栲属已不多见,针叶树中喜凉的柏科 花粉增加,而水生植物减少,反映当时附近山地的植被变为阔叶落叶、针叶混 交林,气候较前凉干,湖沼面积有所缩小。到了崧泽末期,孢粉中青岗栎数量 增加,水生植物花粉数量也增大,遗址附近山地又为茂密的常绿阔叶和阔叶落 叶的混交林所覆盖。气候又开始回升,比目前温度高约1 2 。反映遗址所 在地区湖沼面积又扩大,湖沼间土岗生长着桑、柳、榆等树木,湖沼中水生植 物较多,其中桑树频繁生长,估计人类有一定规模的养蚕活动。南河浜遗址上 部孢粉组合带分析中,草本植物花粉占第一位,木本花粉和蕨类孢子居于次位。 在孢粉组合中常绿阔叶的青冈栎和喜暖的杉科花粉又有所增加,同时针叶树也 有相当多的数量;水生植物香蒲属与禾本科以及湿生的百合科植物的数量都大 量增加,但喜干的蒿属、藜科、菊科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说明此时气温较前一 段又有所回升,为温热湿润的中亚热带气候,温度比以前降低植被类型为常绿 阔叶为主的常绿阔叶、落叶阔叶和针叶混交林。1 由此分析我们可知崧泽时期先民所生活的大体的自然环境,虽然在早、中、 晚期曾发生一些变化,但整体来看均属于亚热带热暖湿润气候,气候较为温暖 湿润,雨量充沛,各遗址附近的丘陵、山丘布满了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或针叶 树的混交林,植被状况良好,且各类植物丰富。遗址附近水源充沛,湿生、水 生植物繁殖,尤其在早、晚期。崧泽时期气候环境比较适宜人类生活居住。通 过对崧泽时期已发掘的遗址的统计可以发现,崧泽时期人类遗迹的地貌几乎大 部份是台墩和坡地,也符合这一气候状况。 1 姜立征、毛礼米:嘉兴南河浜遗址孢粉分析与古人类生活环境研究阴,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 1 9 9 8 年9 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河浜撼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 【m 】,文物出版社,2 0 0 5 年;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地理 p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 1 2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崧泽先民的生存环境及崧泽时期聚落选址 在崧泽文化时期,湖泊水域丰富,植被良好,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各种生态 习性的动物繁殖、栖息及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同时也为生活其 间的崧泽先民获取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创造了优越的环境。 先民对自然环境的利用,首先是采集和渔猎周围丰富的动植物作为食物。 尤其是在崧泽早期,采集和渔猎经济在生活中仍占有一定地位。江苏吴江龙南、 常熟钱底巷、上海青浦、浙江嘉兴地区等,都曾发掘出网坠等渔猎工具。在龙 南遗址中,出土的石制工具如长条形锛、三角形刀、斧、镞、鱼镖等制作精致、 刃部锋利,而其它一些骨、角质工具是利用梅花鹿、麇鹿、獐、牛、犬、猪等 动物及鱼的角或骨制作而成1 ,表明了当时渔猎工具和渔猎技术比较发达、渔猎 范围也比较广泛。钱底巷出土的网坠不但数量多而且还分为圆柱形和扁圆柱形 两种,遗址还出土有猪骨、猪牙、牛牙、鹿角等动物骨骸2 ,其他一些地区还伴 有敲砸痕迹的动物遗骸的出土。上海青浦寺前遗址出土的崧泽时期网坠有圆柱 体和长方体两种,数量也较多,遗址灰坑内还发现了完整的鱼骨架和大量的动 物骨骼以及烧烤的痕迹3 。在南河浜遗址a 区1 2 层下,也发现有较多的鱼骨和 其他动物骨骸。4 栎果、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残骸的发现,也证明当时采集范 围比较广泛、采集经济比较发达。 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为先民制作生产和生活用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优越 的条件。崧泽文化时期,玉器、石器、骨器等广泛地用于生产、生活以及宗教 等领域,而且某些玉、石器的制作即打磨、钻孔等技术十分高超。崧泽时期的 玉器,玉料已经有透闪石、阳起石、绿泥石玉燧、绿松石及玛瑙等,制造出的 玉器种类繁多,有环、瑷、镯、玲、璧形饰、坠饰等,而玉饰的打磨、钻孔等 技术也已经比较发达,大部分玉器表面磨光,部分玉器磨制的十分精细,钻孔 已分单面钻和对钻,表现了较高的制作技术。在青浦崧泽、南河浜、圩墩、徐 家湾等各处遗址,出土的大量玉器反映出了崧泽时期玉器的制作水平。常熟钱 1 苏州博物馆、吴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吴江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j 】, 文物1 9 9 0 年第7 期 2 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常熟博物馆:江苏常熟钱底巷遗址发掘报告 明,考古学报 1 9 9 6 年第4 期 3 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上海青浦区寺前史前遗址的发掘【j 1 ,考古2 0 0 2 年第1 0 期。 4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 【m 】,文物出版社,2 0 0 5 年 1 3 j :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底巷出土的玉兽首,薄片,昂首,张嘴,以圆形穿孔为眼,制作精良1 。石器的 制作技术也已经非常发达,渔猎工具、生活用具等,制作精细种类繁多,在崧 泽各处遗址中,出土大量崧泽石器,其石质既有沉积岩系,如石灰岩、泥灰岩、 砂岩,变质岩系,如千枚岩、板岩、片岩,也有火成岩,如闪长岩,反映了先 民对自然资源的广泛利用。出土的这些石器,磨制颇精,器形制作也很具特点 适合使用。而猎获的动物其残骸也用来制作成锥、镞、镖、针、刮刀等骨、角 质工具。 崧泽先民适应周围地形及自然环境,选择适宜的居址、因地制宜地修建各 类房屋建筑。在浙江嘉兴仙坛庙遗址发现的第十层下崧泽早期房址遗迹,由沟 槽和柱洞组成,适应当时气候湿润,湖沼林立的环境,房址位于生土面较高的 遗址西部,建筑体积小,属小型房屋类建筑。而第八层下发现的大片建筑遗迹, 其建筑面积宏大,房屋结构复杂,营建过程也较为复杂,先铺垫一层湖沼相沉 积的青胶泥,经修整后再在该层青胶泥上挖坑埋柱建造房屋,已发现3 组柱坑, 应属各自独立的房屋单元,在外围的一些柱坑内发现木柱朽痕,而在外围柱坑 所形成的范围内,9 个较小的柱坑成纵横2 列,将其分割为3 个相对独立的小 间。各房屋单体遗迹之间保持一定间距,并发现有复杂的沟槽相互连接。该建 筑遗迹已揭露部分面积约8 0 0 平方米,其东、北部还向发掘区外延伸2 。该遗址 可能反映了崧泽早期,湖沼面积扩大,人们将房屋建于高地,且适应当时的暖 湿气候及生产力条件,房屋面积较小。而后气候干燥湖沼缩小,人们重新在退 却处的湖沼地修整、建造了大规模建筑。江苏张家港徐家湾遗址发现的崧泽早 期房址与水沟、灰坑为一体,其墙体的建造好像是以竹或树的枝干为经、芦苇 为纬编结、表面涂拌和泥烧制而成,而水沟很可能是居址附近防涝泄水的排水 沟3 ,这说明崧泽先民对居址的设计越加合理。在江阴青阳南楼遗址发现的崧泽 时期房址遗迹也颇有特点。房屋遗迹发现4 座,以壕沟西面为主要居住区,现 已揭露大型房址3 座:f l 、f 2 、f 3 。其中f 1 、f 2 东西并排排列,f 3 在其南,3 座房址呈。品字形排列。f l 、f 2 、f 3 各为直径约6 米的圆形房址,每座房址 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常熟博物馆:江苏常熟钱底巷遗址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 1 9 9 6 年第4 期 2 嘉兴市文化局:崧泽良渚文化在嘉兴 【m 】,浙江摄影出版社。2 0 0 5 年版。 3 苏州博物馆、张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张家港徐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 【j 】,考古学报1 9 9 5 年第3 期 1 4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部发现有呈方形排置的柱洞,房址墙基外围皆有排水沟环绕,推测3 座房址 应该为地面式建筑。同时在f 3 基址内还发现有圆形灶坑堆积。由于地表破坏较 甚,门道、墙体及房屋活动面保存较差,但在房址内发现有夹芦苇杆的红烧土 块,应是墙体残块。f 4 为长方形房址,位于g l 东部,被部分墓葬所打破,保 存较差,仅可见西部、南部墙基浅沟及部分柱洞1 。南楼遗址中几乎没有发现网 坠等渔猎工具,可以推测此处遗址在当时距湖泊河岸可能有一定距离,也可能 渔猎似乎已不占据主要的地位,房屋修造为地面性建筑不必担心湖水的侵扰, 房屋旁壕沟的环绕也表明了人们在此地的定居生活,崧泽晚期农业、家畜饲养 业可能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第三节崧泽时期先民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及意义 崧泽晚期,先民生活状况、生存环境及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改善。崧泽时 期一些遗址禾本科植物花粉含量占较高比例,说明当时一些地区可能已经有比 较发达的水稻种植。在南河浜遗址地层和遗迹单位的植物硅酸体的分析中,发 现了丰富的水稻硅酸体,说明南河浜遗址崧泽文化时期以栽培水稻为主的农业 特点。从水稻硅酸体的形状特点看,与现代栽培稻的硅酸体比较近似,依据硅 酸体形状的亚种判别,表明南河浜遗址的水稻应该属于粳稻,这为长江流域粳 稻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2 。而在南河浜动物骨骸的鉴定中,家养的猪已经占多 数,说明崧泽时期先民已经开始了家畜的驯养。 积水坑与水并,在马家浜时期就已经出现并发展,崧泽时期继续发展。井 的出现用以获得清洁的水源并提高饮用水的质量,而水井用于蓄水灌溉等生产 方面的功能也日益得到认可。据推测,带有护壁设施特别是净水过滤设施的水 井用于生活,而土坑式的水井可能主要用于农业或制陶、琢玉等手工业的生产3 。 稻作农业和畜牧业以及稳定的水源,为改善先民的生活条件、稳定的定居生活 奠定了基础,也减少了自然环境、自然灾难对先民的控制和束缚。虽然崧泽时 期先民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已经非常充分,也在一定程度上试图摆脱环境的束缚, 1 江苏江阴南楼遗址联合考古队:江苏江阴南楼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明,文物2 0 0 7 年7 期 2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河浜档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 【m 】,文物出版社,2 0 0 5 年 3 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地理【d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 1 5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但先民极大的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在崧泽文化早、中期,物质资源丰富,渔猎的经济模式仍占有一定地位, 稻作农业一直在发展,但从生产工具使用情况可以看到相较良渚时期其发展比 较有限。在崧泽时期没有出现良渚时期大型的、先进的且成套使用的农业生产 工具,大部分石质、骨质等工具改进也较小,在邱城、汤庙村、徐家湾等处, 发现有生产工具石犁,表明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已经较快。 崧泽时期混交林遍布与湖沼纵横的环境,在经济发展、社会交流不足的情 况下,促成了聚落的分布分散结构,而各聚落在这种资源丰富、分散的环境中, 又不便于产生频繁的交往。因此,在崧泽时期各遗址未发现非常明显的中心区 域、发达的城邦或集中的部落联盟,福泉山、南河浜等大型崧泽遗址能够作为 崧泽大型聚落址,但作为中心聚落还有待新的证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肉牛价格波动形成机制与期货工具对冲风险可行性分析
- 2025-2030社区团购供应链重构及下沉市场用户争夺战资本策略研究
- 城镇污水管网改造工程的难题与解决方案研究
- 快递物流企业仓储安全管理
-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题目集锦
- 医保制度及服务协议试题及答案
- 青少年足球兴趣班发展总结
- 企业年终财务总结模板及范文
- 项目风险管理流程标准
- 小学数学乘法口诀表应用指南
- (2025秋新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 老挝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 2025年社工工作者考试真题及答案
- 建设工程项目协同作业方案
-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解读课件
- 2025安化事业单位笔试真题
- 万玮:《班主任兵法》
- 拔牙知情同意书
- 个人分期还款协议书的范本
- SOP的作用与重要性
- 数据结构课程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