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史文献专业论文)《素问》“运气七篇”源流的研究.pdf_第1页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论文)《素问》“运气七篇”源流的研究.pdf_第2页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论文)《素问》“运气七篇”源流的研究.pdf_第3页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论文)《素问》“运气七篇”源流的研究.pdf_第4页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论文)《素问》“运气七篇”源流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论文)《素问》“运气七篇”源流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i i f i j j | | f j i i f j j i i i 川川f i i f i 舢 、t17 7 8 9 01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文中除 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已经发表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 贡献者,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完全由自己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五曼鸯玉菇导师签名: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知道中国中医科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 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中国中医科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型曼彗望艮日期:乏盟2 :丛 目录 中文摘要1 a b s t r a c t s 3 文献综述5 1 前言9 91 日u 舌 2 运气七篇的出现1 0 2 1 运气七篇与黄帝内经1 0 2 1 1 运气七篇非王冰所撰1 1 2 1 2 运气七篇非素问原文1 2 2 1 3 运气七篇的学术归属一1 4 2 2 运气七篇的年代1 6 2 2 1 从历法看运气七篇的形成1 6 2 2 2 从天文学发展看运气七篇的形成1 7 3 运气七篇的思想溯源18 3 1 上古的阴阳五行思想19 3 2 运气思想的起源齐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2 l 3 2 1 阴阳五行思想的合流与运气思想的萌芽2 l 3 2 2 阴阳五行思想的流变与运气思想的雏形2 6 3 2 3 小结。3 2 3 3 运气思想的形成两汉谶纬灾异说3 3 3 3 1 天人感应说与运气思想基础的建立3 3 3 3 2 谶纬与运气思想的形成3 7 3 3 3 小结4 l 3 4 运气七篇的实质探究4 2 4 唐以后运气学说的流传4 3 4 1 关于唐前运气学不显于世的原因4 3 4 2 唐代运气的开倡4 4 4 3 两宋金元时期运气的兴盛4 5 4 4 明清时期毁誉参半4 6 4 5 小结4 7 5 结论4 9 参考文献5l 致谢5 3 个人简历5 4 中文摘要 中医运气学说,在中医学术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它形成、发展的过程 中,有兴盛阶段亦有争议纷纭时期,直到今天学术界对其评价仍然存在着分歧。 在进行诸多研究之前,如何正确认识中医运气学说,成为摆在众多研究者面前的 首要问题。本文认为在唐前中医运气学文献不足的情况下,想要进一步推进运气 学的研究,唯有探明运气七篇的思想源头,辨明其学术的归属,寻求同类文献, 把运气七篇放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方可从整体上把握中医运 气学说的实质,从而推动中医运气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学和史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对运气七篇与素问关系及 其成书年代进行了考察,论证了运气七篇非素问原文,其成书年代大致在东 汉末年,并由此展开对运气七篇的思想源流研究,得出以下两个主要结论: 一,运气思想起源于战国时代齐学中阴阳与五行合流后的阴阳五行思想。这 种阴阳五行思想的合流最初体现在管子四篇和齐诗中,本文通过对管 子中幼官、四时、五行、轻重己四篇的考察,发现管子中的“玄 宫图”与运气七篇的天人图式非常相近,管子四篇中的时令体系、干支与五 行的配属方式等和运气学的内容亦有相似性,其中蕴涵着运气思想的萌芽。战国 末期在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的演绎下,阴阳五行思想开始流变。其主要特征是 阴阳五行说被充分的演绎到自然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发展为天人感应说、符应灾 异说,用以概括当时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其影响下天文学开始向占星学演变,此 时融合了天人感应与灾异的阴阳五行思想已经有了预测灾害的功能。通过考察在 其影响下的月令,笔者认为这种流变后的阴阳五行思想形成了运气学思想的 雏形。 二,运气学思想的形成是两汉之际产生的天人感应说和谶纬思想流衍的结 果。西汉儒者为了达到“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目的而兴起天人感应说, 并借由灾异、祥瑞等天意约束皇权。此时的天人感应说为了强调天人同类,在先 秦阴阳五行思想的基础上突出了对人体的关注,并将“气”作为人与天之间的沟 通的媒介。在其影响下淮南子时则训、逸周书时训解中删除了务时寄 政的内容,其关注焦点转向灾异。由此笔者认为在西汉天人感应说盛行之际,运 气学的思想基础已然建立。到了东汉时期,谶纬灾异思想为统治者所推广成为社 会思想的主流,方士儒者竟相造作谶纬,各种建立在阴阳五行论、天人感应说基 础上的占验、灾异体系纷纷出现,其理论成熟且十分完备。本文将易纬通卦 验中“卦气说 与运气七篇进行比对,发现谶纬之学无论从内容形式上还是思 想内涵上均与运气七篇有高度的相似性。联系运气七篇的理论体系及运气七篇的 产生年代,本文认为运气七篇的内容和思想实质上最终源于东汉时期的谶纬之 学。 在对运气学说源流进行文献考证后,本文将运气七篇思想内容的实质与其流 传过程结合考察,解答了唐前中医运气学说不显于世的原因及在唐后流传中毁誉 参半的内在因素。 关键词:五运六气运气学说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2 a b s t r a c t s t c m y u n - q id o c t r i n ep l a y s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c m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 s b u tu p t on o w , s c h o l a r si nt h i sf i e l dh a v ed i f f e r e n tv i e w p o i n t si ne v a l u m i n gi t ,j u s ta st c m y u n - q id o c t r i n eh a db e e ng o i n gt h r o u g hap r o s p e c t i v ea n dc o n t r o v e r s i a lp e r i o dd u r i n g i t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s oh o wt ou n d e r s t a n dt c my u n q id o c t r i n e c o r r e c t l yi st h ec h i e fi s s u eb e f o r et h er e s e a r c h e r sf u r t h e rs t u d yi t u n d e rt h ec o n d i t i o n o fi n s u f f i c i e n ty u n q il i t e r a t u r e sb e f o r et a n gd y n a s t y , t h ea u t h o rp u tu ps o m ep o i n t st o c a r r yf o r w a r dt h ef u r t h e rs t u d yo ft c my u n - q id o c t r i n e ,t h a tr e s e a r c h e r ss h o u l ds t u d y t h et c m y u n - q id o c t r i n eb yp l a c i n gs e v e na r t i c l e so fy u n q ii n t o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t h o u g h t sa n dc u l t u r e s ,v e r i f y i n gt h ea c a d e m i co r i g i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r a c ko ft c m y u n - q id o c t r i n e ,a n dg r a s p i n gi t se s s e n c e t h ea u t h o ra d o p t e dt h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o fp h i l o l o g ya n d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 s t u d i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e v e na r t i c l e so f y u n q ia n ds u w e n , v e r i f i e dt h e p u b l i c a t i o nt i m eo fs e v e na r t i c l e so f y u n q i t h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m a n i f e s t e dt h a ts e v e n a r t i c l e so f y u n q ii sn o tt h ec o n t e n t so fs u w e n , a n di t sp u b l i c a t i o nt i m ei sa b o u ti n d o n g h a nd y n a s t y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i s ,t h ea u t h o rs t u d i e dt h et h o u g h t so r i g i no fs e v e n a r t i c l e so f y u n q i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 t h ef o l l o w i n gt w oc o n c l u s i o n sw e r ed r a w n t h ef i r s ti st h a t ,t h ey u n q it h o u g h t so r i g i n a t e df r o mt h ec o m b i n e dy i n y a n ga n d f i v e e l e m e n td o c t r i n eo ft h ea n c i e n ts t a t eo f q id u r i n g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i n t h ei n i t i a ls t a g e ,t h ey i n y a n ga n df i v e - e l e m e n tt h o u g h t sw e r em a n i f e s t e di nf o u r a r t i c l e so fg u a n z i , a n dq i - p o e m t h r o u g hs t u d y i n gf o u rb o o k s ,n a m e l y , y o u g u a n , f o u r - s e a s o n , f i v e e l e m e n t , a n du n d e r e s t i m a t e o v e r e s t i m a t es i x ,t h ea u t h o rf o u n dt h a t t h ex u a n g o n gp i c t u r ei ng u a n z ii sv e r ys i m i l a rt ot h en a t u r e - m a np i c t u r e ,w h i l ea t 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s e a s o ns y s t e m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t e m b r a n c ha n d f i v e e l e m e n ta r ea l s ov e r ys i m i l a rt ot h ec o n t e n t so ft c m y u n q id o c t r i n e ,i nw h i c h t h ee m b r y o n i co fy u n q it h o u g h t sw e r ec o n t a i n e d i nt h ee n do f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p e r i o d ,a f t e rt h ei n t e r v e n t i o no ft h ey i n y a n gs c h o o l ( h e a d e db yz o uy a n ) ,y i n - y a n g a n df i v e - e l e m e n td o c t r i n ew a sd e d u c e di n t on e a r l ye v e r ya s p e c to fn a t u r ea n ds o c i e t y , a n dw a sd e v e l o p e di n t on a t u r e m a ni n t e r a c t i o nd o c t r i n ea n dc h a r m d i s a s t e rd o c t r i n e t os u m m a r i z e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u r s e so ft h a tt i m e 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3 t h a t ,a s t r o n o m yb e g a nt oe d u c et o w a r d sa s t r o l o g y , a n dn o w y i n - y a n ga n df i v e - e l e m e n t t h o u g h t sc o m b i n i n gn a t u r e m a ni n t e r a c t i o nd o c t r i n ea n dc h a r m d i s a s t e rd o c t r i n e h a v et h ef u n c t i o no fp r e d i c t i n gd i s a s t e r s t h r o u g hs t u d y i n gy u e l l n gi n f l u e n c e db yi t , t h ea u t h o rd r e w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e d u c e dy i n - y a n ga n df i v e - e l e m e n tt h o u g h t s s h a p e dt h ee m b r y o n i cf o r mo fy u n - q it h o u g h t s t h es e c o n di st h a t ,t h ee s s e n c eo fy u n q it h o u g h t si st h er e s u l to fc o m b i n i n g n a t u r e m a ni n t e r a c t i o nd o c t r i n ea n dc h e n - w e ib e l i e fg e n e r a t e dd u r i n gt h ew e s t e r n a n d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i e s t h ec o n f u c i a n so f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a d v o c a t e d n a t u r e m a ni n t e r a c t i o nd o c t r i n e ,a n dr e s t r i c t e di m p e r a t o r i a la u t h o r i t ya c c o r d i n gt o s o m e a u s p i c i o u s a n dd i s a s t e r o u ss i g n s t h u s ,n a t u r e m a ni n t e r a c t i o ns y s t e m c o n s t r u c t e do nt h eb a s i so fy i n - - y a n ga n df i v e - e l e m e n te m p h a s i z e dt h eh u m a na n dt h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a n dn a t u r e t h r o u g hs t u d y i n gn a t u r e - m a ni n t e r a c t i o n t h o u g h t sa n dt h er e l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s ,t h ea u t h o rd e d u c e dt h a tt h et h o u g h tb a s i so f y u n q i d o c t r i n eh a db e e nc o n s t r u c t e dw h e nn a t u r e - m a ni n t e r a c t i o nd o c t r i n ew a s p r e v a l e n td u r i n gt h e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i e s u pt ot h e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 c h e n w e i b e l i e fb e c a m et h ed o m i n a n ts o c i a lt h o u g h t sd u et og o v e r n o r s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 a tt h a t t i m e ,n e c r o m a n c e r sa n dc o n f u c i a n st r i e dt h e i rb e s tt or i c hc h e n - w e ib e l i e f , s o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s y s t e mw a sp e r f e c ta n dc o m p l e t e t h r o u g hc o m p a r i n gt h ed i v i n a t o r y s y m b o ld o c t r i n eo fy i w e l w i t hs e v e na r t i c l e so fy u n q i ,t h ea u t h o rd i s c o v e r e dt h a t c h e n w e ib e l i e fh a sac l o s es i m i l a r i t yt os e v e na r t i c l e so fy u n q i ,w h e t h e ri nt h e i r c o n t e n t s ,o ri nt h o u g h t se s s e n c e t h ea u t h o rd e d u c e dt h ec o n t e n t sa n dt h o u g h t so f s e v e na r t i c l e so fy u n q ie s s e n t i a l l yo r i g i n a t e df r o mc h e n - w e ib e l i e fo fe a s t e r nh a n d y n a s t y a f t e rv e r i f y i n gr e l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so fy u n q id o c t r i n e ,t h ea u t h o rs t u d i e dt h e s e v e na r t i c l e so fy u n q if r o mt h ea s p e c to fb o t ht h o u g h t se s s e n c ea n ds p r e a dp r o c e s s , a n dr e s o l v e dt h er e a s o nw h yt c m y u n q id o c t r i n eh a d n tb e e nu n d e r s t o o db e f o r e t a n gd y n a s t y , a n dt h ei n t e m a lr e a s o nt h a tt c my u n q id o c t r i n ee x p e r i e n c e da c o u r s e o fh a l fc r i t i c i s mw i t hh a l fp r a i s ea f t e rt a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f i v ee l e m e n t s m o t i o na n ds i xk i n do fn a t u r ef a c t o r s ,s e v e na r t i c l e so f y u n q i ,y i n - y a n ga n df i v e - e l e m e n t ,h a r m o n yo f n a t u r ea n dh u m a n 4 文献综述 中医运气学,以一个完整的学说出现于医学书籍中,初现于唐代王冰补入素 问的七篇大论。王冰不但将运气七篇补入素问,还对对七篇大论作了详注, 进而并对“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 运气七篇中的“运”,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运;“气”,是指风、寒、 暑、湿、燥、火六气,“运气”即是“五运六气的简称。七篇大论中,天元纪 大论篇、五运行大论篇主要论述运气的起源;六微旨大论篇主要记述运 气的推演和气化的产生;气交变大论篇、五常政大论篇、六元正纪大论篇 三篇论述不同运气格局中气象、物候和人体的变化:至真要大论篇在关注运 气格局中气象、物候的同时,但更关注人体的发病,并对不同运气格局下产生的 疫病及相应的治疗原则和药味配伍都进行了大量的论述。运气七篇出现后一直为 广大医家所关注,今天在对于中医运气学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运用现代科研方法 和研究手段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基础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源流研究、推演方式的探讨和天文历法研究三个方 面。在源流研究方面,吴氏认为运气学说理论源于内经“人与天地相参”的 思想,形成以“七篇大论”的成文为标志n 1 。张氏认为“道气论”、阴阳五行学 说和干支纪年体系是运气理论的发生背景心1 。在推演方式的研究中,任应秋教授 对前人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总结,详细介绍了运气的推演方式b 1 。赵辉认为观察运 气的应时而至是推算平气之年较科学、准确的方法1 。在天文历法研究方面,牛 实为分析了宇宙中许多行星绕u 运行的规律,认为6 0 甲子这个基数不是中国先 哲的主观设想瞄1 。张瑞祥认为运气学中“五气经天”是古人长期观察新星、超新 星、慧星、星云的隐现和分布而得出的结果1 。孟庆云认为五运六气的推演体系 堪为一种医学气象历法,是以天文测量结合物候为基础编制的h 1 。 在印证性研究中,冯玉明等认为运气学说对邢台、石家庄两地的旱涝灾害气 候的预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协3 。张年顺用河南三千年异常气候资料对运气学说进 行印证后,说明运气学说不能用来推断河南的气候变化门1 。李文海等将运气推测 s 结果与长沙地区3 0 年实际气象资料进行比较,并将干支纪年人为地向前和向后 移动1 年,再与上述气象资料比较,所得结果无显著差异n 引。在发病方面,刘玉 芝分析了3 0 年郑州地区六种疾病流行资料,说明运气学说中的发病规律有其科 学性3 。何金新发现麻疹流行与单纯某运的关系不大,而与岁运太过以及运气结 合有关n 别。 在临床运用方面,李汉鑫等根据五运太过发病的主要病症,提出了相应的治 疗原则及组方用药h 引。2 0 0 3 年非典型肺炎发生后,涌现出许多运用运气学说指 导非典临床诊治和疫病预测的报道。孙万森等研究认为,中国非典型肺炎的孕育、 暴发、流行时间、暴发流行区域、流行时的气候特点与运气理论的预警高度吻合, 提示运气理论对于温疫的流行具有重大的警示价值n 们。顾植山等“运用五运六气 理论预测疫病流行的研究”课题采用多因子综合,从动态变化角度进行分析,所 做的近两年疫情预测,认为其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n 射。 总结当代的中医运气学研究,我们发现在印证性研究及临床运用研究方面, 由于五运六气体系适用的历法、区域、对应的节气及推演方法等基础性问题还未 彻底解决,使得印证性研究很难开展。以运气学所使用的历法为例,运气学说究 竟使用的是哪种历法,目前学术界没有得出确切结论,郝葆华在西汉太初历制 定中的年干支变化与中医运气学说一文中指出:在西汉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干 支纪年法,如班固汉书律历志日太初元年为:“岁在丙子”;司马彪后汉 书律历志载“太初元年,岁在丁丑”;司马迁史记律历志说:“太初元 年,岁名焉逢摄提格( 甲寅) ”。这些文献表明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1 0 4 年 的干支在西汉时就有三种。由于五运六气的格局以干支来推导的,那么按照这三 种干支来推导,就会有三种迥异的结果n6 1 。故运气学的基础性的问题没有解决, 印证性研究、临床运用类研究很难真正展开。 在基础性研究方面,部分学者运用天文学、气象学的知识对运气的起源和周 期律进行了考察,但在五运六气体系适用的历法、推演方法等问题上学术界还存 在着不同的看法。基础性研究难以推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文献不足。在王冰将运 气七篇补入素问前,目前所见到的中医典籍里关于运气的记载十分匮乏,对 6 于运气七篇的产生发展无文献可考。研究时没有其他的文献参考,运气的基础性 问题难于解决。 对中医学有着如此重大影响的五运六气学说,究竟应该如何看待? 其科学 价值及实践意义到底如何? 是该保留还是摒弃? 如何正确认识中医运气学说成 为摆在众多研究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在唐前运气文献匮乏的情况下,要解决这 些问题,想要进一步推进运气学的研究,我们势必得找到一个更加宏观而清晰 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吴弥漫运气学说探源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 9 8 7 ,4 ( 1 ) :1 2 张登本论运气学说发生的背景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 0 0 5 ,2 1 ( 3 ) :1 3 任应秋五运六气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 9 5 9 4 赵辉平气之年推算方法及其意义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 0 0 0 ,1 9 ( 6 ) :4 5 牛实为内经生态观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 0 0 3 6 张瑞祥对内经中五气经天建运的探讨青海省第二届中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选 编,1 9 8 3 ,6 0 7 孟庆云五运六气:医学气象历法吉林中医药,1 9 8 4 ,( 4 ) :5 8 冯玉明,程根群中医气象与地理病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 9 9 7 9 张年顺河南三千年异常气候资料对运气学说价值的验证河南中医,1 9 8 5 ,( 6 ) : 2 7 1 0 李文海,杨百放运气学说与长沙气象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 9 8 8 ,11 ( 4 ) :9 1 1 刘玉芝郑州地区六种传染病流行资料对运气学说的验证河南中医,1 9 8 8 ,( 5 ) : 2 1 2 何金新试从运气学说探讨麻疹流行的关系中医杂志,1 9 6 2 ,( i ) :3 8 1 3 李汉鑫,吴建红五运太过的发病及其治法湖北中医杂志,1 9 9 5 ,1 7 ( 3 ) :4 7 1 4 孙万森,吴喜利,乔成林等中国s a r s 流行规律与五运六气相关性回顾分析中 7 国中医急症,2 0 0 4 ,1 3 ( 1 1 ) :7 1 3 1 5 顾植山,陈曦五运六气预测疫病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探讨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2 0 0 6 ,2 ( 2 ) :1 3 7 1 6 郝葆华西汉太初历制定中的年干支变化与中医运气陕鹾中医学院学报,1 9 9 5 , 5 ( 3 ) : 7 8 8 1 前言 王冰将运气七篇补入素问,使其得到了后世诸多医家的重视,经数度批 注阐释形成了中医运气学说。中医医学史的研究表明,运气学说不仅是宋元诸家 学说的发源地,且对伤寒及温病学派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张志聪在伤寒论 集注伤寒论本义中阐述六经时云:“此皆论六气之化本于司天在泉五运六气 之旨,未尝论及手足之经脉。川订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雪在论及瘟疫时说:“凡大 疫之年,多有难识之症,医者绝无把握,方药杂投,夭枉不少,要得其总诀,当 就三年中司天在泉,推气候之相乖者在何处,再合本年之司天在泉求之,以此用 药,虽不中,不远矣。”乜1 甚至有“不通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 之训。与 此同时,在中医运气学发展的过程中也从来不缺少反对派的声音。唐后五代时期, 运气学并不为广大医家所接受,明清时期更是有王安道、缪希雍、张倬等医家对 其提出了质疑。这些质疑的观点认为从文献整理的角度看,运气七篇非素问 原文,其医学的学术源流难以考证,对其一味遵从是不恰当的;且运气格局与自 然界真实的气候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能完全概括自然界的千变万化,故对 医疗没有绝对的指导意义。时至今日,各种肯定与质疑的声音在运气学的研究中 依然并存。 笔者对运气学研究一直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文献不足,只能反复在运气七 篇之中推敲,对于运气的研究一直未有突破。后师从柳长华教授,向先生请教运 气学问题,先生指出:王冰注素问让运气七篇横空出世,唐代以前的中医文 献中运气学的内容十分匮乏,全元起、杨上善注素问时亦未曾见到。王冰对 于运气七篇的由来解释为“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先师张公秘本”,更给运气七 篇的出现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这种神秘的出现方式引发出许多的疑问,诸如运 气学理论是如何产生的? 为何唐前中医文献不载,而文献不载其又是以何种方式 流传至唐? 虽然有许多疑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任何事物都不可能 突然凭空出现,运气七篇中以干支进行推算的方法很成熟,其对气象、物候和疾 病的描述系统周详,这样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必然经历一个产生、发展直至 1 清张志聪张志聪医学全书北京:中围中医药出版社,1 9 9 9 p 7 4 9 2 清薛生白唐笠山辑吴医汇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8 3 p 1 5 9 成熟的过程。先生指出从运气七篇的行文及内容上看,运气学说和东汉时期的谶 纬之学有很多相似之处。由此先生点拨我在唐前中医运气文献匮乏的条件下,将 中医运气学放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中进行考察,或可得窥中医运气学的真 实面貌。 在关于运气七篇的思想源流研究中,张氏在论运气学说发生的背景一文 中谈到:“道气论促进了运气的产生”、“阴阳五行观是运气理论发生的哲学背 景”、“天干地支的确立使运气学说的确立成为事实”口1 。孟氏在五运六气中国 古代灾害预测学一文中提出运气理论的渊源是自古就有的灾害预测思想。以上 二者的研究均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运气七篇的理论渊源,但运气七篇作为一个成 熟的理论体系,其特点即是在其思想理论体系中,各种思想融合统一具有整体性。 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推动运气学说源流的研究工作,唯有在重视其整体性的基础 上,探明其思想的源头、辨明其学术的归属、寻求同类文献,把运气七篇放到中 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去考察,方可从整体上把握中医运气学说的实质,从而解答对 于运气学的种种疑问。 2 运气七篇的出现 2 1 运气七篇与黄帝内经 素问的运气七篇,人们习惯上称为七篇大论,包括天元纪大论篇、 五运行大论篇、六微旨大论篇、气交变大论篇、五常政大论篇、六元 正纪大论篇和至真要大论篇。七篇大论使运气以“医经”的地位出现,引 起了后世医家的重视,经数度批注阐发形成中医运气学。这七篇大论当时是以一 部文献或单篇别行的方式传播,今已不得详考。 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 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中著录医经七家,包括黄帝内经 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 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 3 张登本论运气学说发生的背景,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 0 0 5 ,2 l ( 3 ) :1 1 0 已亡佚。针灸甲乙经序中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 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隋代全元起素 问训解少第七卷;隋书经籍志引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王冰在自 序中也指出:“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后王冰自称得先师 “秘本”,乃以运气七篇专论五运六气的文章补入素问,以实九卷之数。运气 七篇详细论述了五运六气的推演方法、气象物候、疾病诊治等重要内容,后人之 论及中医运气,亦以此七篇为据。因此对七篇大论本身来源的判断,即对中医运 气学说源流的认识,是研究中医运气学的前提。 2 1 1 运气七篇非王冰所撰 运气七篇虽然经王冰之手复出,但并非王冰所撰。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 经素问的序文中言运气七篇乃是“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 本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 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寻注 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 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 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 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旨趣,削去繁杂,以存其 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h 1 由这段王冰的序言可 以看出王冰将运气七篇补入内经后曾对其进行整理修饰。这种整理修饰可以 概括为:一迁移补缺,使医理周全;_ - a n 字补题,使题意昭显;三分篇冠题,使 篇目清楚;四考据礼仪,以成问答规矩;五祛繁存要,以存其道;六辞理秘密, 朱书别注隋3 。由此可见王冰的整理主要存在于编次篇目,字斟句酌及注释医理 文字上,并未擅自编撰经文。在处理亡佚的刺法论篇第七十二及本病论篇 第七十三时,王冰标“亡 ,可见其并未设想编造内经中的文章。 从王冰对注释经文的态度上看,素问原文以墨笔书之,“凡所加字,皆朱 4 唐王冰注,宋林亿补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北京:学苑出版社,2 0 0 4 p 7 8 5 王琦,王树芬,周铭心,阎艳丽运气学说的研究与考察北京:知识出版社,1 9 8 9 p 2 0 3 2 0 , 5 书其文,使古今必分,字不杂糅”,可见王冰对自己的文字与素问原文是严 加区别的。六节藏象论中有一段“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 十个字,王冰注 日:“以上十字,文义不伦,应古人错简,次后五治下,乃其义也。今朱书之。”; 素问针解篇末段“蠢简烂文”,尽管“义理残缺,莫可究寻”,“而上古书, 故且载之,以伫后之具本也”,并注明此段共“一百二十四字 。王冰对古人的错 简衍文尚且如此慎重,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信赖。 从王冰对素问注解上看,王冰言尚未受得“张公秘本 时,对素问 的有关问题认识不一,后“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本昭晰, 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如六节藏象论中有:“帝日:太过不及奈 何? 岐伯日:在经有也。”王冰注:“言玉机真藏论篇,己具言五气平和太过不及 之旨也。”此处王冰将人过、不及、平气用玉机真藏论篇中的脉气太过、不 及、平气做注,显然有误。故新校正指摘云:“详王氏云玉机真藏论已 具,按本篇言脉之太过、不及,即不论运气之太过、不及与平气,当云气交变 大论、五常政大论篇已具言也。”由此可见,当时注解上述篇章时,王冰还 没见到运气七篇,因为产生了上述错误。由此可以反证:王氏所补七篇大论,并 不是自己杜撰的作品】。 2 1 2 运气七篇非素问原文 从学术源流上看汉书艺文志中方技分医经、经方、房中和神仙四家, 其对医经的定义是:“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 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h 1 这就是说:医 经是根据人身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情状,用以阐发百病的根源、 死生的界线,而度用适当的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调制各种适宜的药剂。 之所以称“内经”,是与“外”相对为言,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 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张介宾类经说“内者,生命之道”,由此可见内 经是一种探讨人体内在生理、病理机制的著作。内经其他篇章的论述与此 6 王琦,王树芬,周铭心,阎艳丽运气学说的研究与考察北京:知识出版社,1 9 8 9 p 2 0 5 2 0 7 7 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 0 0 5 p 1 3 9 5 1 2 大致相合,而运气七篇中并未探讨人体的血脉、经络、阴阳、表里,而是着重论 述气候、天象、物候和灾异,虽然其中涉及疾病,但亦是围绕着气候变迁与疾病 的关系来论述的,其中并未探讨人体内在的生理基础及病理机制。从学术源流上 看,运气七篇的内容不能归属于医经,故其为素问原文的可能性亦不大。 从篇章特点上看,宋代林亿在校正时认为:素问卷七失传了六百年之久, “而王冰自谓得旧藏之卷,今窃疑之。”又因为其“篇卷浩大”,所论“与素问 余篇略不相通”,故“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 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工记补之之类”。碡1 林亿猜测运气七篇实为阴 阳大论,并非素问第七卷。对此张登本教授认为:“阴阳大论之名最早 见之于伤寒杂病论序,此后王叔和、皇甫谧、巢元方、孙思邈、王焘等人 在他们的论著中均有提及。阴阳大论所论内容是什么? 其庐山真面目谁也未 能全识。据现存有关文献考证,王冰之前所保留的能认定是阴阳大论之文约 千字。如若认为伤寒杂病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所引1 1 0 余字是仲景引 于阴阳大论,唯王叔和伤寒例明确指出所引阴阳大论文约7 2 0 字。 加之甲乙经卷六“阴阳大论”篇( 实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文) 仅篇末不 足百字,三者共引千余字的引文属阴阳大论的内容。王叔和著伤寒例据 东汉末期不足百年,他曾识阴阳大论的原貌并援引7 2 0 余字之文是可信的, 时至宋代林亿等人,他们对“两论”关系的评述仅从内容和篇幅大小进行粗浅比 较,以十分谨慎的语气认为“两论”实为一论。”砷1 故仅凭伤寒杂病论、伤 寒例、甲乙经六卷“阴阳大论”篇末,三者大约千余字的内容与“七篇大论” 数万言之宏论横向比较而认为“两论”别有所论,其结论都难以使人信服。但如 新校正所言从运气七篇的其行文方式与论述内容上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