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水墨艺术应用数字技术的研究.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水墨艺术应用数字技术的研究.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水墨艺术应用数字技术的研究.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水墨艺术应用数字技术的研究.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水墨艺术应用数字技术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 a s t e r st h e s eo f2 0ll u n e r s 兀y sc o d e :1 0 2 6 9 s t u d e n tu m b e r :5l0 8 0 2 4 0 0 0 3 5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t h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ea p p l y i n gd i g i t a lt e c h n o l o g y i nc h i n e s ei n k p a i n t i n g d e p a r t m e n t :呈也星堑堡鱼虫堑垒坠曼旦! ,塑也墨! i 照! 皇 m a j o r : f i e l d : s u p e r 、,i s o r : f i n ea n s h i 卫星墨星! 坠k 垒i 坠! i 旦g p r o f e s s o rc h e nx i nm a o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 g h 星坠! _ u g i q 坠g 1 0 t hm a y2 0 11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水墨艺术应用数字技术的研究,是在华东师 范大学攻读砸左博士( 请勾选) 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 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砷刀年广月,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水墨艺术应用数字技术的研究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 导下完成的瓿生博士( 请勾选)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大学所有。 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 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 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 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学位论文木, 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f ( l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导师签本人签名堡垒垂:殖二 押t 年s 其| 口日 宰“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 论文(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为有效) ,未经上 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 上述授权) 。 匿玉速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阮荣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 主席 孙乃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汪涤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蔡广斌副教授上海理工大学 张家素特级教师闵行区教育学院 论文摘要 多元文化碰撞,多种媒材广泛应用的过程中,数字技术也以其独特的形式参与到水 墨艺术的创作中来。数字技术的介入,给水墨艺术的创作环境、表现语言、感官体验、 观赏方式等方面带来新的变化。 本文侧重从水墨范畴研究媒材拓展后带来的新形式、新内容、新体验、新思想等, 研究近二十年来中国水墨艺术发生的变化,以数字技术介入水墨艺术为主,分析其发展 过程中某些值得关注的新的形态和动向,以及较为突出的艺术家与作品。 本文采取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通过查阅书籍、期刊、以访谈、观看展览、 作品比较等方式,重点分析水墨艺术是否恰当应用了数字技术,采用了哪些方法使两者 融合,各个构成元素在作品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是什么,最后总结经 验,得出结论,希望能给当前关注这项创作的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水墨数字技术可行性 a b s t r a c t b e c a u s eo f 也ei n f l u e n c eo fd i f f e r e n tc u l t u r e s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o fd i f l 6 :r e n tm 砌a l st h e d i g i t a lt e c l l i l i q u ep l a y s 锄a c t i v ep a n i nc h i n e s eh 1 1 ( p a i n t i n g a n di t b r i n g sn e w c h a n g e si 1 1 c r e a t i o ne n v i r o 砌e n t ,w a y so fp e r f o m a i l c e ,s e n s o r ye x p e e n c e s ,柚dw a y st oe n j o ya n ds o t h i sa r t i c l ef o c u s e so n 吐l en e wf o n n ,c o n t e n t ,f e e l i n g ,i d e a st l l a ta p p e a 鹪a f t e r 也ea _ b o v e c h a n g e s e s p e c i a l l yi n t h er e c e n t2 0y e a r s w e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 也en e wf o 衄s ,n e w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u t s t a n d i n ga n i s t s 弛dw o f k sd e s e n ,i n ga 位e n t i o n t h ea n i c l eu s e sm e t h o d so fr e s e a r c h i i l gr e l a t e da n i c l e sa i l d r e a l c a u s e s ir e f e rt om a n y a r t i c l e s ,a u c a d e m i cm a g a z i n e s ia l s oi i l t e n ,i e wp e o p l e ,g ot om ee x h i b i t i o n s ,c o m p a r ew o t k s t o f m do u ti fw eu s ed i g i 协lt e c h i l i q u er i 曲t l yi i lc h i n e s em kp a i m i n g 1w a mt ok n o ww h a t k i n d s0 fm e 吐l o d sw ec a n u s et or e a c ht h a tg o a l 姐dw h a te 矗e c t sa r et 1 1 e s et e c h n i q u e sc 锄h a v e a sw e l l im a d em y0 w nc o n c l u s i o ni nt h i sa r t i c l e a n dih o p em yr e s e a r c bc a i lp r o v i d e r e f 色r e n c et o 也ep e o p l ei i l t e r e s t e di 1 1t h i st o p i c k e yw o r d :c h i n e s ei n kp a i n t i n g , d i 百t a lt e c h i l i q u e ,f e 2 l s i b i l i t ) , 目录 绪论1 ( 一) 研究缘起1 ( 二) 研究现状1 ( 三) 相关名词界定2 ( 四) 研究目的和意义3 ( 五) 研究方法4 第一章中国当代艺术背景5 第一节全球化语境。5 第二节数字技术普及6 一、互联网发展迅速6 二、大众文化的产生7 三、对水墨艺术的影响8 第三节水墨艺术运用数字技术的变化1 0 一、新的创作环境1 1 二、新的表现语言1 2 三、新的观赏方式1 3 四、新的感官体验1 4 第二章水墨艺术对数字技术的应用1 5 第一节架上表现方式1 5 一、应用水墨材料表现数字图像1 6 二、综合水墨艺术应用数字技术的水墨表现2 1 第二节多维空间表现方式2 5 一、水墨行为2 5 二、水墨装置3 3 三、水墨影像3 8 第三节案例小结4 2 第三章对当代水墨艺术应用数字技术的反思4 3 第一节艺术家创作风格的变化4 3 一、艺术自由化4 3 二、视野国际化4 4 三、社会环境多元化4 5 四、都市题材丰富化4 5 第二节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4 6 一、存在的问题4 6 二、相关建议4 8 结语5 3 附录一:引用图录5 4 附录二:访谈( 节选) 5 5 附录三:创作作品5 7 参考文献5 8 后记6 2 ( 一) 研究缘起 绪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互相碰撞、互相融 合,我国的传统艺术之水墨画在受到现代科技发展影响的同时,也受到 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 1 9 9 0 年2 月,p h o t o s h o p l 0 版本发行,数码艺术开始盛行。数字技术的时 效、便捷、便于记录、视觉丰富等优势为艺术家们所采纳。水墨艺术得到新的 发展机遇,从艺术观念、表现方式、视觉语言等方面经历着一场媒介革命。 在全球化语境下,在艺术“当随时代”的浪潮中,传统水墨艺术如何面对 数字化的普及带来的挑战,传统的作画方式与数字技术如何融合? 各艺术构成 元素在作品中发挥什么作用,其中存在哪些问题? 应用数字技术的水墨艺术前 景如何? 中国水墨画的新特征、新形式、新理论带来的种种疑问,需要艺 术家深思、分析和研究,并从中探寻创作的方向。 ( 二) 研究现状 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几千年的智慧积淀流传下来许多佳作,研究传 世名作的理论文章数不胜数。但对中国当代水墨艺术进行总结和梳理的纯理论 性文献资料较少,许多研究多是围绕中国传统笔墨精神、画面意境等展开。 数字艺术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发展迅速。从理论研究方面来讲,关于水 墨创作与数字技术结合的文献,多数是实践感想类的文章,专著类的研究文献 较少。一些学术理论家、批评家也开始关注在数字时代中国艺术的发展变化, 以及与中国水墨艺术的关系,例如:鲁虹的蜕变中的突破现代水墨画概 况等;朱平的冲出水墨边界的探索新媒体技术与水墨符号相结合的实 验艺术;陈玲的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刘翠翠的对传统 绘画体系与多元发展趋势的思考艺术创作中的多媒体介入,赵小玲的数 码绘画与传统绘画等。 鲁虹在蜕变的突破:中国大陆现代水墨概观中对现代水墨进行了定义, 分析现代水墨画的尴尬处境,并对水墨进入当代性的建构提出看法和建议。 朱平的冲出水墨边界的探索新媒体技术与水墨符号相结合的实验艺 术,分析应用新媒体艺术与水墨符号相结合的实验艺术,研究水墨进入当代艺 术格局的途径。 赵小林的数码绘画与传统绘画,指出数码绘画为画家的艺术创作提供 的便利,也对画家提出了要求,即需要掌握数码绘画的常用软件和硬件等。 李明晓的模糊边界关于水墨画发展的多元化选择,阐述了近世频 繁的变革创新和激荡的思潮冲突,表明水墨画走上了一条多元互补的发展道路, 水墨画的边界呈现逐渐由清晰转向模糊的趋势。 黄剑峰的从数码艺术看传统艺术与数码技术的融合,指出传统艺术借 鉴现代的数码艺术,在语言上另辟蹊径,也会获得时代的认同感,互动、融合、 渗透已成这个时代不同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变化的趋势。 对水墨艺术能否与数字技术完美结合的相关学术思想研究和创作作品都还 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的搜集和整理。 ( 三) 相关名词界定 “中国画”是近百年来相对于“西洋画”而产生的名词。2 0 世纪8 0 年代 末期,许多中国画家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不满足于“中国画”既定的表现 方法、使用材质,不满足于在原来基础上的自我完善,提出要“实验”,意图与 传统的“中国画”拉开距离,寻求一种全新的超越,所以需要有一个新的名称 来区别于通常的“中国画”。于是,“水墨画”、“现代水墨”、“实验水墨”等称 谓盛行起来。直到现在,艺术学术界也没有对“水墨”这个概念提出权威的 解释话语,人们惯用的还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和解释,也许,对当代环境中 的水墨艺术做一个严格的界定还不是时候。从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水墨”领 域陆续出现了表现性水墨、都市水墨、实验水墨、抽象水墨、水墨装置、设计 水墨等艺术形式。它们的共同点是,偏离传统笔墨规范,对传统的水墨语言进 。斯舜威中国当代美术3 0 年( 1 9 7 8 2 0 0 8 ) 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 0 0 9 ,第1 3 3 页 2 行大胆创新,努力强调水墨的当代性表现,属于当代水墨艺术范畴。 因而本文的“水墨艺术”侧重从媒材的广泛运用上研究不局限于纸本材料 的水墨艺术,包括架上水墨、数字水墨、水墨行为、水墨装置、水墨影像等。 其中“笔”的概念不仅指毛笔,还包括构成作品的各种媒材,如:石头、植物 纤维、宣纸、书本、铁链、木条、塑料、铁钉、石膏粉、有机玻璃、数字图片、 数字放映机、数字音响设备等各种材料。 数字技术( d i g i t a lt e c h n o l o g y ) 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 技术,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 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 ”和“1 ”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 传播、还原的技术。由于在运算、存储等环节中要借助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编码、 压缩、解码,因此也称为数码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数字技术发展迅速,数字新产品的更新出现和普及也越来越快,这里面包 括软件和硬件。本文研究的此类软件包括a d o b ep h o t o s h o p 、f 1 a s h 、a d o b e p r e m ie r e 等图像处理或影片编辑软件;硬件有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d v d 、 数字投影仪等多媒体机器。 ( 四)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主要侧重于从水墨范畴研究媒材范围拓展后带来的新形式、新内容、 新体验、新思想等,研究中国水墨艺术近二十年来发生的变化,包括理念上与 技术上的,甚或是媒介上的,以数字技术介入水墨艺术为主,以较为突出的艺 术家与作品为案例,分析水墨艺术应用数字技术中的可行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新的形态与动向,希望通过以上研究寻求当代水 墨创作与数字技术结合的最佳方式,对艺术创作能有所帮助。 数字技术为中国水墨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艺术语言、新的艺术视野和新 的审美体验,也给水墨艺术的学习者带来不少疑惑。本论文的意义在于,通过 解读艺术家将水墨与数字技术结合创作时运用的各种方法和原因,以及他们不 。斯舜威中国当代美术3 0 年( 1 9 7 8 2 0 0 8 ) 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 0 0 9 ,第1 3 3 1 3 4 页 。百度百科h t t p :b a i k e b a i d u c v i 鲫1 0 9 0 1 3 2 h t m 同的风格特点,探寻当代水墨艺术创作上的新方法和新思路;通过比较应用数 字技术的水墨作品,指出其在创作过程和结果上与传统水墨画的不同之处;并 指出在应用数字技术的过程中,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诠释自己的艺术思想,最 大程度地展现作品的意义,以此来指导当代水墨艺术的创作和发展。 ( 五) 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绘画作品、使用材料以及相互之间的关 系进行分析。具体方法包括:文献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 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书籍、学术期刊、网络资源等方法,搜集整理与本 研究相关的著作和论文等信息。旨在了解近年来水墨艺术发生的变化,以便在 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使本论文的研究更有针对性。 2 个案研究:通过访谈、观看展览,在实例研究的基础上,从水墨角度分 析应用数字技术的切合点,研究当代水墨艺术的可行性。 3 比较研究:从应用数字技术的角度切入,通过比较分析艺术家不同时期 创作的不同作品,或不同艺术家创作的作品,研究当代水墨的可行性。 4 第一章中国当代艺术背景 “笔墨当随时代”,中国的水墨艺术在传承的同时,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吸收时代的精华,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切入当代艺术的格局。“当代艺术”, 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 的艺术。现在的展览普遍使用“当代艺术”的提法,是因为用“现代艺术”这 个名词容易与已有过的“现代派艺术”相混淆,同时,“当代艺术”所体现的不 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置身的是 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 特征。 当代社会复杂多变,艺术形式也丰富多元,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艺术,其所 表现的都是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各种变化所产生的反映,都是艺术家们挖掘已 知、探索未知的表达方式。 第一节全球化语境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各民族之间互通有无,在不同 文化的互相交融中,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也发生了改变。世界地区差异变小, 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汇入世界性的思想潮流,经济观念、生活观念、文化观念、 思想意识等等也似乎都失去了原有的规范,审美倾向趋同,价值观接近,各种 文化的变化也使我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被改变了。 在向西方学习科技的同时,西方文化的渗透也刺激着我国本土文化的发展,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艺术思潮也被慢慢地搬进了中国艺术的大门。 中国的水墨艺术已突破本土语言、纸本材料等单种类架上绘画的呈现方式, 在媒材的应用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盛况。 叵范迪安当代艺术的“大美术视野” n 美术报,2 0 0 8 第二节数字技术普及 一、互联网发展迅速 随着电脑在中国家庭中的迅速普及,我国信息网络也相应增长,互联网的 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的作用。从以下数据来看: 2 0 0 9 年1 月1 3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 n n i c ) 在京发布了第2 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 0 0 8 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 以2 2 6 的比例首次超过2 1 9 的全球平均水平。 2 0 1 0 年6 月,中国网民已经达到4 2 亿,网络普及率达到3 1 8 ,高于世 界平均水平。其中农村的网民达到1 1 亿,占整体网民的2 7 7 ,我国i p v 4 的 地址达到2 5 亿,域名总数达到1 1 5 0 8 万个,网站数量达到了2 7 9 万,用做互 联网通信的国际出入口带宽已经达到了9 9 8 2 1 7 m b p s 。 2 0 1 1 年3 月2 9 日电据工信部网站消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 n n i c ) 近 日发布的第2 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 0 1 0 年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 5 7 亿人,较2 0 0 9 年底增加7 3 3 0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 至3 4 3 ,较2 0 0 9 年提高了5 4 个百分点。 从逐年快速增长的网络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世界, 数字技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 起。如:数字电视、全自动家用电器、计算机、dvd 、自动提款卡、激光打 印机、3 g 手机、m p 4 、数码相机、无线网信息传递等等,这一系列的数字产品 已经占据我们生活的一定空间。当煮饭用的电饭煲出现智能型机器时,可以使 用设定时间自动煮饭的功能,数字技术让我们体会生活上的便利;当手机话费 。李群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 2 6 首超全球水平 h t t d :n e t c h i n a b v t e c 伽4 4 7 8 6 8 9 9 4 7 s h t m l ,2 0 0 9 o 证券之星工信部:中国网民规模达4 2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 1 8 h t t d :f i n a n c e s t o c k s t a r c o m s s 2 0 1 0 0 8 1 7 3 0 2 9 1 9 0 5 s h t m l ,2 0 1 0 工信部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 5 7 亿人网购用户增4 8 6 h t t p :w w g o t o t s i n g h u a o r g c n n e w s t o d a y m b a 1 2 4 8 3 h t m l , 2 0 l l 6 欠费不用跑去电信公司缴费充值时,数字技术使我们为生活少了份担心;当取 钱不用再排长龙漫长等待,或奔波到指定银行时,数字技术让我们感受到更高 的效率;当分隔两地的亲朋好友通过数字电视或互联网的联系视频聊天时,数 字技术让我们感觉到零距离的接触。数字技术还将发挥他更大的魅力,为我们 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 二、大众文化的产生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 文化。它是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 特别是电子传媒) 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 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 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 后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 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这样大规模的文化运动,通过数字技术的广泛传播,也对中国的当代艺术 产生巨大影响,对传统的水墨艺术产生强烈冲击。2 l 世纪是全球经济文化一体 化的世纪,一个国家要保持生机、活力和先进性,需要保持开放的状态,广泛、 及时吸取优秀文化精华,与时代潮流相接轨。艺术文化要进步、要发展,更是 需要与国际文化相同步。中国的大众文化自2 0 世纪后半叶崛起后,在短短不到 2 0 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 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这种最贴近人们生活、最能影响民 众精神的大众文化,以它具有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等特征,影 响着大众艺术价值观念的变化,促使艺术发生变革,由此催生出装置艺术、行 为艺术、观念艺术及媒体艺术等新的艺术样式和艺术手法。这些现代艺术作品, 通过报纸、杂志、画册、微博、海报、广告等传播方式,对艺术市场发挥了促 进大众需求、引导大众潮流取向的积极作用。 国陈开梅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d 广州:广东女子学院社科部,2 0 l l 对水墨艺术的影响 多元文化碰撞,多种媒材广泛应用过程中,数字技术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参 与到水墨艺术中来。随着数字技术在生活、科技等多领域发挥它强大优势的同 时,也波及到中国当代的水墨艺术,一些新的绘画工作方式和艺术审美方式的 出现成为当今艺术活动中具有现当代特征的一种现象。 首先,在商业性的推动下,图像复制更加普遍,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 至城市郊区、农村。这些图像,不仅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充斥人们的视觉, 并构成一些新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还导致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发生了深刻 的变异。 其次,传统的文字表达形式正在向图像表达形式转变。各种数字产品如: 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和计算机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成为了图像 制造者,越来越多的人们惯用流行语、q q 表情、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交流。 最后,各式各样的图像、文字等在进入社会交流后,超越原本意义,生发 出许多有新意的含义和功能,并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流行文化。这些公共文化圈 t 霉 参 图卜1张卫齐白石v s 玛丽莲梦露 蔓 一争 于h 。鬟n s 图卜2 李晴国宴火锅料 的流行图像,不只纯粹是消费者的观赏对象,也是艺术家可以利用的资源。商 品的最终目的是成为消费者的使用物,获得经营者的资本。艺术品在一定意义 上也具有此性能,即让消费大众欣赏并产生购买欲望,从而实现艺术家的被关 注、被认可感,并获得再创作的前提条件。大众文化如此普及,势必会诱发很 多艺术家的复杂想法和欲念。 关注大众文化,并不就那么低俗没有品位,有时也可能是艺术家想要获得 更多人关注的一个有效途径。如果能达到画家的某种目的或要求,那么,贴近 生活,引用流行文化元素,切入平常生活中的问题点,又何尝不可。例如,张 卫受波普艺术的影响创作的齐白石v s 玛丽莲梦露( 如图卜1 ) ,将中国水墨 和广告图像上的明星放在一起,充满了戏谑。李晴在国宴火锅料( 如图卜2 ) 更是将八大和齐白石的虾、鱼等盛进菜盘,像菜单式的一一呈列。他们将前现 代、现代和后现代的经典图像进行对话式的并置,反映出艺术家对中西文化及 9 一枣 q 馥 一一一一 都市消费文化的追问与反思。这样的艺术方式体现出种现代人对艺术与时 代、艺术与生活的新视角。 第三节水墨艺术运用数字技术的变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数字类绘画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数字技术 以其自身特有的便利、视觉效果的丰富等特点,带给人们全新的艺术审美体验。 出于引领商品消费潮流的需要,商业资本家利用各种广告传播媒介,除了报纸 杂志等,还包括动漫、动画、影视产品。大街小巷,美丽亮眼的招贴海报、影 像广告铺天盖地,强烈刺激人们的视觉神经。数字技术的发展更是让原本高格 调的艺术日益大众化。这种变化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观念,改变了公众的审 美习惯,使现代都市变成了影像化的世界,也对传统的绘画思维和创作方式产 生了剧烈的冲击。水墨艺术和流行图像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大众文化产生 复杂的融合,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纵观美术史,科技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每一次科技的飞跃, 标志着一场艺术的革命。新技术的出现为美术提供全新的手段和表现形式,美 术的发现与创造又为艺术的媒介或载体提供新的发展。例如,凡艾克兄弟发明 了管状油画颜料,使印像派的产生成为可能。 中国的水墨画,技术业已臻于完美,在后人的不断总结过程中,持续得到 创新和发展。数字技术出现后,水墨艺术在创作方法、表现手段、审美角度、 观赏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改变。 利用计算机的快速便捷,画家可以通过数码相机取材图片,也可以直接在 互联网上搜索所需素材。然后通过p h o t o s h o p 等软件,根据自己的创作想法构 图,并通过滤镜等特殊方法的处理,获得一些因数字程序产生的图片效果。之 后根据处理的图片样式进行描绘,甚至可以根据画幅大小的要求设置文件的像 素、尺寸、分辨率等,直接将草图或半成品图打印在画纸、绢等作品载体上。 。朱平冲出水墨边界的探索一新媒体技术与水墨符号相结合的实验艺术 j 艺术理论,2 0 0 8 ,第2 期,第 6 8 6 9 页 1 0 这样的操作流程,对一些画家来说是可以缩短创作时间,提高效率的。 本文研究的水墨艺术应用数字技术带来的变化,主要从以下几点逐一进行 论述:一、新的创作环境;二、新的表现语言;三、新的观赏方式;四、新的 感官体验。 一、新的创作环境 传统架上创作方式,是指在平面的宣纸或绢上进行创作。切入当代艺术大 环境中,水墨艺术的创作方式丰富了许多,运用数字技术更是使得艺术创作的 天地更加宽广了。 如果在作品中直接应用数字技术产生的图像,这样艺术创作的环境就拓展 到了包括计算机、数字d v d 等在内的许多数字电器,以及由数字技术产生的虚 拟空间。例如,用数码相机对作品对象进行拍摄,将信息转移到电脑上,选取 需要的图像,经过p h o t o s h o p 等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加工,通过喷绘等技术,根 据需要设定尺寸,选择画纸或画布,将图片打印在画面上,再同其他构成元素 一起,进行手工加工处理,最后完成作品。 一个专业性的绘画软件,不仅只是在对于图像的编辑和处理,而在于它为 画家们提供了一个数字绘画媒介和创作的虚拟环境。在传统绘画创作的整个过 程中,画家在确定创作构思之后,便进入材料的选择处理、肌理的制作、颜色 的调配等阶段,这些过程既费时费力,耗资也不小,有时还对具体创作环境的 要求也很高,比如时间长短、空间大小、光线明暗、甚至空气的干湿等等。而 通过电脑绘画,创作的过程是在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环境中进行的,从而可以摆 脱因对绘画材料,环境及工具的限制和依赖而给创作带来的种种不便与制约。 创作中所需的“材料”与“工具”由数字计算机来提供,使作品变得更方便修 改、调整和处理。另外,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给那些在传统绘画中存在的需 要长时间练习才能解决的造型功力等问题、尤其眼高手低的现象找到了新的出 路,并使一些复杂的技法变得简单化了。 数字技术带来的新的虚拟现实,充分体现了艺术和技术的互补和交融。也 许这种与传统文化不相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能让艺术家们摆脱长久以来形成的 习惯心态、楔入虚拟的社会现实情境等方面发挥强大的优势,成为数字艺术和 各个画种交融的趋势。 二、新的表现语言 不论是从创作对象,还是从创作的表达方法而论,数字技术在水墨界的介 入增加了艺术创作的丰富性。传统的水墨作品,只是一幅图像,可能图像的构 图、构成元素等等会随着时间的变迁发生改变,可这样仍然只是一幅静态的无 声图像。数字技术能将传统的、相互分离的各种信息传播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 起,如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影像等,使作品除了图像外,还可带有声音 或者动作等艺术符号语言。且通过这些符号语言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进行信 息的处理、传输和显示,寻找更恰当的表达强烈主观意识和虚拟的个人情感的 手段,使视觉传达的表现范围得到大大的拓展,使受众内心的共鸣获得更加强 大的震撼,最终达到激发人们艺术审美的目的。 传统水墨艺术在时空性、交互性、趣味性、研究的便利性等方面的不足, 通过数字艺术是可以补充的。因此,水墨融入数字技术这种新的艺术媒介后, 产生的新的组合方式及表达方式,在展现了中国水墨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一 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多维空间的视听刺激,使我们的心灵在一个广阔、自由、 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世界里尽情体验,这在传统的艺术交流方式里是不可想象的。 今天各种类的图形图像软件已相当完善,可以帮助画家绘制各式风格的作 品。不说整幅作品完全由计算机来完成,至少可以使用这些绘画软件来帮助构 图和设色,编辑和存储,印刷和传输等,这也是传统绘画体系多元化趋势的一 种表现。 相对于位居高端文化层的经典传统艺术,人们似乎更容易接受科技的新发 现与新尝试。数字技术介入的水墨画,拉近了传统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大 众的各种信息也能及时给高层文化提供丰富的给养,丰富它的表达方式。这种 技术和艺术交融的手法,意味着水墨艺术的边界又被拓宽了,内容也更加丰满 了。艺术家表达艺术目的的方法可以跨越各个不同的文化和技术领域,朝着更 广阔、更多元的方向发展。 三、新的观赏方式 数字技术出现以前,人们多是通过一种静态的方式观赏传统水墨艺术作品, 观赏的时候也常常是静静品位画中之涵义。这种观赏作品的方式,多是单一的、 沉静的。数字技术出现以后,现代作品由过去静止的、被动的展现方式逐渐向 动态的和互动的展现方式转变。从单向沟通到双向沟通,从实体到虚拟的转变, 改变了人们由线性思维到网状思维的思考方式。互动的设计引起人们更大的兴 趣,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各类数字电子产品的参与创作,使观众不再仅仅是信 息的接受者,而拥有了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例如不但可以看到动态的 影像,还可以听着作品中的音乐,并可以通过碰触某些作品元素,创造新的节 奏等等,以诸如此类的互动方式参与到作品中,反过来又成为创作作品的一部 分。艺术家们努力发掘能够传达自己思想的各种表现手段,突破空间的限制, 带来一种新的观赏方式。 数字技术的出现,给不能亲临作品现场的艺术爱好者提供了方便。有的观 众不能亲临作品现场,除了主观方面因为时间地点的原因,有时还有客观作品 的因素。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电子产品的出现,为观众观赏作品增 添了一种新的方式。例如上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大地艺术”,就很受空间的限制, 能够亲自观赏到的观众很少,许多艺术家多是通过画册、杂志等方式将作品传 播给大众。数字技术出现后,艺术家可以通过拍摄的方式,一点一滴地记录全 过程,然后播放给大众观看。虽然不是真的身临其境,却也是解决作品空间展 示问题的一种方法。 数字技术的参与,不但拓展了艺术作品的展现天地,生发出许多新的语言, 还让观众能从多角度进行观赏,可以更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古代作品。这对传 统水墨艺术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新的时空传播手段。 四、新的感官体验 新的观赏方式带给观众新的感观体验。数字技术的介入,不仅使观众视觉 上有新的体验,还能触动人的听觉、触觉等其他各种体验。未来的视觉传达是 综合性的,涵盖了人类全部感官的全面设计,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模拟体 验。 人们可以通过设想未来空间、不一样的生活环境等,创作一个不一样的天 地,它的拟真性和娱乐性得到大众的喜爱。电脑的普及和虚拟软件的开发运用, 在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赏者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平台,为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 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互动,不仅仅只是作品和创作者之间带有行为性的互动,还有观赏者和作 品之间的互动,以及作品和作品对象之间的互动等等。艺术作品不再取决于它 的本身定义最终的实体形式,更多在于它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艺 术家所做的不再只是靠从现实社会中“取样”来反映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而是 构造一个框架,能让观赏者在互动中创造自己世界的框架。数字技术给水墨艺 术增添了互动性,使那些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具有诗情 画意、灵动韵律的场景中,切身感受中国水墨的人文情怀。这种可以使观赏者 有能力建构自己的世界、自我创造、虚拟现实的方式,正是水墨艺术应用数字 技术的重要性所在,也是数字时代改革水墨的意义所在。 高雅的艺术,若使大众都能欣赏到并且参与其中,使观众也成为作品的一 个部分,便有可能生发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借助数字技术正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模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这样的艺术展示方式建构了新的平台,使得众多艺术作 品强交互性的实现成为可能。 1 4 第二章水墨艺术对数字技术的应用 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水墨艺术中,是基于新的艺术观念和新的技术背景下的 一种思考、一种态度、一种价值取向。新世纪前后,一些水墨画家探索现代与 传统方式相结合的各种渠道和手法,有的在纸本材料上做文章,有的通过试验 不同性质的水的性能等方面找办法,有的从行为主义、观念艺术入手,有的甚 至借鉴影像设备、装置等方式突破二维走向三维、四维。 数字技术给艺术界带来了丰富的媒材,如录像、幻灯、电影、电脑制作、 影像与行为相结合等等,每个门类都有专门的技术和设备要求。这样的方式带 来的变化,除了创作方式、应用材料上的突破,最大的还是视觉上的冲击。 目前,应用了数字技术的水墨艺术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以平面 的架上为主。从图式上看,有纯粹使用水墨媒材对数字图像进行描绘的水墨表 现;有引用综合材料及数字技术的水墨表现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黄一翰 的“新一代”和“卡通一代”系列作品,如中国后人类等;毛冬华的多 云转晴c l o u d yt os u n n y ;单峥的爱丽丝的一天0 n ed a yo fa l i c e ;陈心 懋的湖石图、海上有仙山仿米友仁潇湘图、灵石图系列等;洪磊 的中国风景苏州园林等等。其二,行为、影像、装置的创作方式。具有代 表性的作品有:刘旭光的声音,影像墨滴;王川的装置零点;王南溟 的装置字球;王天德的装置水墨餐桌,数码系列孤山等;张羽的行 为影像指印;芭芭拉爱德斯坦的影像t r e e0 fl i f e 系列和l e a fb o o k 系列等等。 第一节架上表现方式 架上的表现方式主要有:应用水墨材料表现数字图像,综合水墨艺术应用 数字技术的水墨表现等。 一、应用水墨材料表现数字图像 此类的水墨作品多是指运用笔、墨、宣纸、国画颜料等工具,描绘出借助 数码相机、计算机等数字产品或数字软件加工处理后的图像。受各种因素的影 响,水墨艺术逐步将身边每日常见的工具计算机演变为创作工具,或直接 从现实生活取材,表现当下的生活状况,表达内心的复杂想法,触及观者的情 感共鸣,思索当下。水墨艺术和数字技术在时间上的继起和在空间上的融合, 带给人们更具有创新性的艺术表达方式。 ( 一) 非官方水墨 本文的非官方水墨指在非全国性官方展览上看到的水墨作品,即民间各文 化艺术展览,如美术馆、艺术馆、画廊等展览中观看到的水墨作品。 艺术家个案分析:黄一瀚 水墨画家黄一翰创作的“新新人类”系列颇具争议。他将自己对当代新潮 人群种种现象的感受,通过水墨材料描绘出来,创作了“新人类”与“卡通一 代”系列作品。他凭借自己的艺术敏感性,对经济社会享受浮华表象、沉浸在 追求卡通动漫虚拟游戏世界的现代人进行了角色采用。如中国后人类( 如图 2 1 ) 、玩转生活( 如图2 2 ) ,画中各角儿看似在虚拟的游戏世界十分欢快和 享受,种种流行词汇从嘴中道出,让人感觉时尚前卫,可是却也让观众不由得 紧皱眉头:“现在的年轻一代怎么了? ”黄一翰老师正是将这些流行性的文化符 号、通俗大众化的语汇,通过与传统水墨画大相径庭的色彩表达方式描绘出来, 刺激大众的视觉神经,提醒人们关注现实生活中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关注沉重 的城市生活。 1 6 图2 1 黄一翰中国后人类图2 2 黄一翰玩转生活 黄一翰的这些水墨作品,运用p h o t o s h o p 图像处理软件中的特效滤镜将作 品对象进行处理,尤其在色彩的安排、构图的处理、形象的拼贴等方面,然后 通过水墨技法描绘出来。且不论这样做的好坏,黄一翰老师充分利用大众文化 流行的数字图像作为描绘对象,有力地冲击了认为水墨画视觉偏弱的论说。“长 期以来,中国画总是强调一种人文气息,讲究内在含蓄,让人静静观看,然后 默默品味、思索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也正由于它总是不张扬自己的主张,结 果使得中国画的气度变得阳刚不足,阴柔有余。而新出现的现代水墨在整体上 则缺乏对观念的直接表述,与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相比,它缺乏观念上的冲击 力。所以我工作的目标就是要将观念的表述在中国画中突现出来,而且我还要 将商业流行文化、电子文化、卡通文化、后人类文化引进中国画,以使我的工 作与其他水墨画家拉开距离。”黄一翰老师的这种挪用、并置公共图像,借用 广告、电脑以及卡通处理的创作手法,不但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一种新的审美参 照,也为水墨画的创作增添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 但是,如果仅仅只是使用水墨材料工具,描绘一张看上去会被认为是打印 出来的广告宣传海报图样,以此来显现中国水墨画这一画种的独特性的话,在 。鲁虹消费时代的艺术感觉解读黄一翰 a 鲁虹蜕变耆虹艺术批评文集 c 石家庄:河北 美术出版社,2 0 0 8 ,第1 6 8 页 1 7 中国改革水墨艺术的道路上恐怕是不够的。换言之,即这样的一幅图像,如果 换做用油画或者丙烯、水彩等画材来描绘,最终也会得到一眼看上去相似的作 品图效的话,那这件作品就失去了使用水墨材料所特有的审美优势。笔者认为, 中国水墨画不一定就得是黄老师所说的“强调一种人文气息”,它还具有更多样 的文化表达,同样也能很好地传达艺术家的创作思想。 ( 二) 全国美展 全国美展,全称“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是中国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国 家级美术作品展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 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官方权威性展览。其中中国美协吸纳在美术创作、美术评 论、美术史研究、美术教育、美术出版、艺术设计、美术组织等方面成就卓著 者为会员,集中了全国各地有成就、有影响的美术专家、学者,是综合美术各 门类的、全国美术唯一的国家级美术组织。在全国美展上看到的作品,往往代 表时代的主流风格,是一段时期里巅峰之作的集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在民间各展览里能观看到使用水墨语言描绘数字图 像的作品,在官方的全国美展中也能搜寻到不少此类作品,且就第十一届全国 美展相较第十届全国美展而言,此类的水墨作品明显增多。上海展区毛冬华的 多云转晴c 1 0 u d yt os u n n y ( 如图2 3 ) 、单峥的爱丽丝的一天0 n ed a yo f a 1 i c e ( 如图2 4 ) 、浙江展区彭剑的窗w i n d o w 、解放军展区徐永新和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