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历史决定论探析.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历史决定论探析.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历史决定论探析.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历史决定论探析.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历史决定论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本文已 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凼蓥直塞堂及 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日期: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 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 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日 期: 马克思历史决定论探析 摘要 马克思辩证的历史决定论从“现实的人”出发,既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 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又肯定了社会历史规律在人类历史实践活动中的支配作 用,承认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的主体性,肯定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具有在一 定历史可能性空间的选择自由。 他所揭示的社会历史规律不是以任何个别的人或群体的意志为转移的,不 是“人之外”的规律,没有把人的目的、意志排除在规律之外,而是论证了人 的目的、意志本身包含于规律之内,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是 社会历史规律的主体。 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人的活动而己 ,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 性和主体性是人类历史活动的本质特征,二者是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辩证 统一的。这样既克服了旧的历史决定论只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规 律性,把人仅仅当作实现某种神秘目的的工具的错误;又避免了非历史决定论 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夸大主 体的意志作用,把历史当作人的主观构造或没有生命的杂乱无序的历史事件的 误区。 关键词: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现实的人 t h ea n a l y s i s0 f 队r x sh i s t o r i c a ld e t e r m i n i s m a b s t r a c t f r o mt h e “r e a lm a n ,m a r x sd i a l e c t i ch i s t o r yd e t e r m i n i s mr e v e a l e dt h e n e c e s s i t yo fs o c i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o b j e c t i v el a w ,c e r t a i n e dt h e d o m i n a n tr o l eo fs o c i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l a wi nh u m a np r a c t i c e ,a l s or e c o g n i z e dt h e h u m a ns u b j e c t i v i t yi nt h ec o u r s eo fs o c i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h u m a nw h oi s t h es u b je c to fh i s t o r yh a sf r e e d o mt om a k ec h o o s ei ns o m es p a c eo fh i s t o r i c a l p o s s i b i l i t y m a r xr e v e a l e dt h el a wo fs o c i e t ya n dh i s t o r y ,n e i t h e rc h a n g e da l o n gw i t h i n d i v i d u a lo rg r o u p sw i l l ,n o ri st h el a ww h i c h “o u t s i d eo fp e o p l e ”,h u m a n sp u r p o s e a n dw i l lw e r en o te x c l u d e do u t s i d et h el a w ,i t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ep e r s o n sp u r p o s e ,w i l l b o t hw e r ei n c l u d e di nt h el a wi t s e l f , t h er e a lm a n w h oe n g a g e di nt h ep r a c t i c ef o r p r o d u c t i o no f m a t e r i a lw a st h es u b je c to fl a wo fs o c i e t ya n dh i s t o r y i tc o n s i d e r e dt h a t h i s t o r yi sm e r e l yh u m a na c t i v i t yw h i c hp u r s u i n gt h e i ro w n e n d s ,o b j e c t i v i t ya n ds u b j e c t i v i t yo fs o c i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l a w sa r et h ee s s e n t i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a c t i v i t i e so fh u m a n ,b o t hd i a l e c t i c a l l yu n i f o r m e do n t h eb a s eo fs o c i a lp r a c t i c e s oi te i t h e ra v o i d e dt h em i s t a k et h a tt h ep a s td e t e r m i n i s m o fh i s t o r yo f t e no n l ye m p h a s i z e dt h en e c e s s i t yo fs o c i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t h eo b j e c t i v el a wa n dt o o kt h ep e o p l ej u s ta sat o o lt oa c h i e v es o m ek i n do f i i m y s t e r i o u sp u r p o s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s o l v e d et h ep r o b l e mt h a tn o n d e t e r m i n i s mo f h i s t o r yo f t e nd e n i e dt h ei n e v i t a b i l i t yo fs o c i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 o b j e c t i v el a w ,o n e - s i d e de m p h a s i so nh u m a ni n i t i a t i v e ,e x a g g e r a t i n gt h er o l eo ft h e s u b j e c t sw i l l ,t a k i n gh i s t o r ya s as u b j e c t i v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rd i s o r d e r l yh i s t o r i c a l e v e n t sw i t h o u tl i f e k e y w o r d s :m a r x ,h i s t o r i c a ld e t e r m i n i s m ,r e a lm a n i i i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目录 一、导论1 ( 一) 研究的背景1 ( 二) 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 l 、国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2 2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3 二、历史决定论的演变历程5 ( 一) 唯心历史决定论5 ( - - ) 机械历史决定论6 ( 三) 马克思历史决定论一7 三、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科学内涵1 0 ( 一)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前提和起点1 0 l 、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1 0 2 、现实的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1 2 3 、“现实的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本质特征1 6 ( 二) 社会历史规律的辩证性质18 1 、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1 8 2 、社会历史规律的主体性2 2 3 、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的辨证统一2 5 四、结束语2 8 注释2 9 参考文献3 2 致谢3 4 i v 长期 史规律的 历史理 对历史规 史教程, 他们大多 规律,同 我们提供 在国 击上,主 力与生产 民族、国 过去 倾向,在 唯物史观 的理解和 性,忽视 实的人及 的出发点 动和社会 的能力和 事实 事的物质 规律的客 ( - - ) 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 、国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1 9 世纪3 0 年代以来,国外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研究分为两种:一种观点是反马克 思历史决定论的;另一种观点是捍卫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 反马克思历史决定论者,依据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坚持对马克思历史决论和 它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持续的批判和反驳,而且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带有 浓重的政论色彩和较强的意识形态背景,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波普尔、马克斯韦伯、萨 特、卢卡奇等人。波普尔写了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又称历史主义的贫困何林、赵平译: 历史主义的贫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8 7 年版) 一书,来抨击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规律 论。波普尔在该书中把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宗教神学的天命论、宿命论和 法西斯主义的种族决定论混为一谈,全都称作“历史决定论 ,一起加以批判。他还创造了一 个“五段论”来“证明 历史根本无规律可言,并断言“历史决定论 必然“崩溃 。波普尔 在剖析归纳逻辑的局限性的时候,几乎全盘否定了根据事实归纳出来的经验性的规律;在剖 析“非决定论的形而上学”对科学的危害时,他把一切形式的“决定论”和“因果决定论 都当作“形而上学 一起加以排斥了。他还说:“探求进化的不变秩序的规律不能属于科 学的范围,无论对生物学或社会学来说都是如此。我的理由非常简单。地球上的生命进化或 者人类社会的进化,只是一个单独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认为,这样的过程是遵照各种因果 规律( 如力学定律、化学定律、遗传与分异规律、自然选择规律等等) 进行的,然而对进化 过程的描述不是规律,而只是一个单称的历史命题”。舱1 又说“所有的科学规律都是经验规律; 他们都是以经验证据为根据而被接受或被拒绝的”。口1 在这里,他既承认“所有的科学规律都 是经验规律”,又把“因果规律”看作是就像力学定律、化学定律那样的,显然这是自相矛盾 的。 捍卫马克思历史决定论者,由于他们在生前没有读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论 述的所有资料,也就不可能把握和阐发唯物史观的全貌;而且在很长时期内,几乎所有的马 克思主义的政党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夺取政权和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都是在反对唯心史观关 于在社会历史中的物质性因素和精神性因素的关系问题上的攻击。因此,在马克思历史决定 论的理解和阐释上出现了简单化、机械化和教条主义的倾向,忽视了唯物史观是作为“关于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的这一内涵,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谢林、普列汉诺夫和 拉法格等人。在1 8 9 5 年和1 8 9 6 年普列汉诺夫先后发表了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和唯 2 物论史论丛两部论述唯物史观的专著,在1 8 9 7 年发表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论文。这 些论著在传播唯物史观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极其正确地指出:绝不能把唯物史观归结为 经济史观或经济唯物主义,否则是极其错误的,虽然经济或所有权关系在引起巨大历 史变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最终是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经济或所有权关系 。h 3 但是, 在追究“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什么力量推动和决定的,他认为“生产关系是结果,生产力是 原因。但是结果本身又变成原因;生产关系又变成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新来源。 “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相互影响,造成了一个社会运动,这个社会运动有它自己的逻辑和它自己独立于自 然环境的法则。川5 3 同时,他还说“社会的人用以满足其主要的那种方法,亦即这些需要本身, 在极大的程度上,是由人用以在某种程度上征服自然的工具的性质所决定的”,1 试图把生产 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视为制约生产力状况的决定性因素。当这些都走不通时,最后,他断言, “归根到底 ,社会制度“是由地理环境的属性决定的 。口3 可见,普列汉诺夫在生产力发展 的动力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上背离了唯物史观,他不是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本身 去寻找生产力及整个历史发展运动的原因,反而断言,“历史运动的原因在人之外”,隅1 还说 这是马克思的观点。 总体来看,国外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我们正确认识和 创新发展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科学体系和内容具有借鉴意义,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马克思历 史决定论开辟了新的理论领域,提供了更多新鲜的、更富有说服力的素材。但是,反马克思 历史决定论者,不仅否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同时在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的论述中,不知不觉地把人们的实践活动抽出去了,剩下的只是那些定型化了 的关系、结构、体制和制度;而唯物史观的捍卫者们,虽然承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客 观规律性,由于种种原因也都忽视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人所从事的物质生 产实践活动和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忽视了社会历史规律的主体从事物 质生产的“现实的人 。 2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在我国翻译出版了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 其敌人等著作。这两本著作在国内理论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批驳波普尔的历史非 决定论成为国内学人首当其冲的任务。2 0 世纪9 0 年代至今,由批驳波普尔引发的这股理论 热潮经历了观点反驳、体系批判和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体系进行创新发展等三个阶段。其间, 出版了一批专家的专著,也发表了很多从各个角度批驳波普尔的谬论和探讨完善、发展马克 思历史决定论的文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总体来看,讨论形成了三种观点:一种 是以庞元正、许俊达、李明华等人为代表的创新发展的观点,主要致力于从马克思历史决定 论的本真内涵出发,吸收和借鉴当代科技发展成果,肯定了“社会历史过程的必然性和规律 性 ,“人的自觉活动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创造性贡献”,呻1 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将历史过程看作是 必然与偶然、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是辩证的决定论,革除了传统 的僵化模式的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体系和内容;另一种是以张曙光 为代表,持怀疑反思的观点,认为“历史选择论是马克思的历史观之思想实质,“以历史选 择论这一概念取代沿袭已久的历史决定论( 辩证决定论) 这一传统术语来标示马克思主义的历 史观,既反映了我们对这一历史观思想实质更深刻正确地把握,同时也意味着这一历史观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的发展”;n 们还有一种就是以洪晓楠为代表的对历史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 超越的观点,主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既非决定论、历史选择论,也不是历史决定论和历史 选择论的“辩证统一 ,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非决定论,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对历史决定论与 非历史决定论的扬弃和超越。 总体来看,他们的这些观点,深入认识和阐明了唯心主义非历史决定论的错误及其根源, 有效地借鉴了非历史决定论者的批判,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体系和内容,突出 和强调了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作为辩证的历史决定论的根本特质,确证了历史唯物主义将 历史发展过程看作必然与偶然、主体与客体、客观规律性与人们历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的辩 证统一。正是凭借这种特质,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既克服了唯心主义的主体选择论,也克服 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对此,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无异议。但是,他们在辩证历史决 定论的逻辑起点或出发点是什么,社会历史规律有无主体,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主体性 是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具体地辩证统一等问题,并没有进一步澄清。本文在这一方面做了一 些努力,敬请大家指正。 4 历史决定论的演变历程 历史决定论从古到今,大致经历了唯心历史决定论、机械历史决定论、马克思历史决定 论等三种主要表现形态,其中唯心历史决定论大致又经历了神学历史决定论、人性历史决定 论和理性历史决定论三个发展阶段。 ( 一) 唯心历史决定论 唯心历史决定论大致经历了神学历史决定论、人性历史决定论和理性历史决定论三个发 展阶段,试图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归结为一种主观臆造的、虚幻的或抽象的客 观力量。 神学历史决定论是用一种超自然、超历史的神的意志和力量来解释社会历史自身发展的 必然性,它在中世纪处于统治地位。那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还处于浑沌初开状态,无法 解释自然界的无限威力,因此人们从历史之外把虚幻的上帝或神看成是决定人间吉凶祸福、 社会兴衰的最终力量。西欧中世纪的社会历史观就是一个完整的唯神史观,从奥古斯丁到托 马斯阿奎那,都主张人类社会的一切历史现象和事件都是上帝预先安排和决定了的,没有人 类意志自由和任何历史偶然性的存在,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归为社会历史之外的上 帝或神的决定。这实际上是一种提倡“无为”的历史宿命论。 人性历史决定论产生于人性取代神性的近代历史时期,它从所谓永恒不变的抽象的人性 出发,反对宗教迷信,否认上帝神道,认为人性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社会现实的不合 理性导致人性的扭曲和异化。生活在1 7 世纪历史哲学的创始人维科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 他反对用神的旨意来解释历史,认为神是人创造出来的,历史不过是“心头词典 的外在体 现,而现实世界是一个放大了的人的形象;1 8 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伏尔泰,更是直接 用抽象的“理性”、“人性”来解释历史,用自然神论来反对基督教神学,认为自由、平等是 人的天赋权利,永恒不变的“理性”或“人性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力量;1 9 世纪法国 的三大空想主义者,甚至包括费尔巴哈在内都是把“人性 、“类本质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 内在因素,以“人性 为标准来构建未来的理想社会,从而来寻求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变更 的规律。 理性历史决定论则试图从“人性 之外寻找真正的答案,给苍白无力的“人性 撑起一 片天空,认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隐藏在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的种无形的本质力 量理性,即人性,即世界的共性,认为“理性”是世界万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和原动力。 理性历史决定论把社会历史规律归结为理性规律在历史领域的作用和表现。康德就认为一切 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都是由“理性”颁布的道德律令所决定的,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实现自 己隐蔽目的的工具;黑格尔则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精神的外化”和“理性的狡黯”,在他看 来,“理性是宇宙的普遍法则,是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永恒性 和根本性。理性历史决定论把历史看作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得进步的意义,但 它仍然是从历史之外,而不是从历史本身来探求历史发展规律,其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是 非科学的。 由此可见,以上三种历史决定论都是试图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归结为一种 主观臆造的、虚幻的或抽象的客观力量,属于唯心主义决定论。因其无法在现实社会中得到 科学的论证,又称之为“伪决定论”。 ( 二) 机械历史决定论 机械历史决定论一反过去的唯心史观,坚持社会历史领域里的机械唯物主义。机械历史 决定论深受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1 6 至1 8 世纪,以机械动力学为中心的自然科学异军 突起,作为科学革命象征的牛顿经典力学的问世,使机械论自然观一统天下。尤其是法国的 数学家拉普拉斯把经典力学推向极至,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机械力学的方法加以 解释,大至宇宙天体,小至原子,无一不处在严格的因果关系中;认为只要知道某物在某一 时刻的最初状态,就能准确地推算出它的过去和将来,宇宙的运动和发展具有严格的必然性, 不存在任何偶然性现象。机械决定论或拉普拉斯决定论,仿佛使当时正在苦苦探索人类社会 历史发展秘密的哲学家们豁然开朗,他们把机械决定论的观点运用于历史领域,用自然规律 来阐述社会历史现象和人类自身的活动,认为人的活动具有严格的先验规定性和因果必然性, 对于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不幸和有幸人们只能理智地认命,不能有一丝的违背和反抗。 机械历史决定论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和有神论,在当时具有十分进步的意义,但是 由于机械历史决定论把复杂的社会运动简单的类比为自然机械运动,把历史规律等同于自然 规律,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规律的主体性,最终不能真正地克服外因论而走向宿命 论和唯心主义,与神学决定论殊途同归。这种以“简单的直接的必然性”来解释世界的决定 论,恩格斯讽刺为“思想空虚决定论”。 6 ( 三) 马克思历史决定论 马克思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揭开了人类历史秘密,把历史置于实践的 基础上,杜绝了对历史主观性、随意性的研究与分析。同时,历史决定论从不脱离人类活动的 历史环境来考察人,把人的创造作用、能动作用的发挥置于实践的基础之上,按着历史规律 进行活动,创立了辩证的历史决定论。但是,马克思历史决定论不是从天而降,一触而就的, 从莱茵报到资本论,它经历了一个从非科学到科学,从具体展开到深刻阐述的艰难发 展过程。 在莱茵报工作时,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唯心史观的影响,坚信“理性 是社会历史发 展的决定力量,充满激情的马克思用理性论证和呼吁人的自由、独立、尊严,来批判普鲁士 专制制度和宗教。到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慢慢的马克思发现这个所谓充满理性 的世界所代表和维护的只是少数富人和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并为当时席卷整个德国思想界的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所震撼,立即转向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研究,开始对黑格尔的国家观 进行批判,用人的本质的异化来解释国家、分析社会、批判现实。 随着马克思对经济学领域研究的深入,已经站在唯物史观入口处的马克思毅然决然地开 始清算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站到人本主义的对立面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中来;认为异 化不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而是社会现实的异化,异化产生于分工和私有制,分工和私有制的 根源是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从前一切唯物主 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 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 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 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h 哲学家们只 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n 羽这标志着马克思与唯心史观的彻底决裂, 创立了实践哲学的观点。 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把物质资料生产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并且科 学地阐述了它在人类社会中的决定作用,为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找到了最终的正确出发点。 这一时期,马克思不仅说明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受历史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 ,n 还解决了社会历史规律如何起作用和社会历史领域中主体和客体关系的问题。他认为,人类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必然的发展过程,而且这一历史过程也决不是外在于人的、无 主体的自在过程,相反,它同时也是历史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辩证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正 7 是历史主客体统一的现实基础,表明了历史规律的形成和起作用的机制无不与人的实践活动 相关联。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 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n 钔从此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生产实践 出发解释一切观念的东西,从根本上把唯心史观从历史领域驱逐出去,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 观的创立。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一方面从社会有机体的横向结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方面、层 次以及各种要素的作用如何实现的机制进行了剖析,证明了人类社会是由多种因素相互渗透、 相互作用构成的活的有机体,其中每一个要素都有相对自主的历史和自己发展的相对独立的 规律和特点,并对其它相关因素发生着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马克思又从社会有机体的纵向 发展上,具体阐述了历史过程中主客体的交互作用是如何推动社会有机体从低级形态向高级 形态必然的更替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 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n 5 1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要强调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对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的支配和推动作用,旨在说明社会有机体发生、发展、灭亡以及被更高 级的社会有机体来代替的事实,是受怎样一些特殊的规律所支配的。虽然,未能对社会有机体 内在因素的相互作用给予充分的说明,但是在理论研究上指明了方向,历史决定论的科学内 涵在恩格斯晚年的一些通信中得到全面的升华。 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把经济状况和上层建筑的诸因素分别看作决定历史进程的 内容和形式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合力论”命题:“历史是这样创造的, 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 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 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 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 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 。n 阳这一命题体现了对人的主体 能动性的颂扬,体现了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合力是由许多带有偶然性和随机性的分力构成的, 并且各个分力对合力具有一定的作用。恩格斯在晚年通信中始终把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个 人意志与历史合力、社会领域内诸因素的“交互作用 与经济因素的“最终作用”在现实实 践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彻底消除了历史决定论中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两种极端化的倾向, 解决了唯心主义历史决定论和机械历史决定论存在的问题,给人能动创造历史的活动留下了 广阔的空间,这是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科学内涵必要的补充、发展和完善。 由此可见,马克思历史决定论是承认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其客观的必然性、规律性和因 果制约性的哲学理论,是依据唯物史观和“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的观点,既揭示了社会历 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发生作用的机理,又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和主体选择,阐明了社 会历史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客观物质条件和一般规律,是辩证的历史决定论。 9 三、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科学内涵 ( - - )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前提和起点 关于马克思的辩证历史决定论的前提和出发点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 态中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 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 展。州1 刀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和前提不是从头脑中主观臆造出来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确定 的,“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提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 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 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川1 8 1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了社会 历史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 。他们把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把“现实的个 人 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经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 的物质生活条件作为前提和出发点,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基 本原则,很好的解决了人自然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 问题。 1 、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前提和出发点从主体的角度来讲,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现 实的人 。在唯物史观产生以前,对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问题,圣奥古斯丁等人把它归为上帝或 神,1 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把它归为“理性”,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把它归为“感觉”,黑 格尔则把它归为“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虽然提出了“现实的人”但是他没有把“现实的人” 看作是“感性的活动”,即没有从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来把握人的本质,没有把人看作是实践的 存在,只是把人看作是“感性的对象,是一种“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n 叫最终他就用 “人 、“类 或“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来代替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作为历史的前提 和出发点。以往这些历史观的共同的缺点就在于没有认识到物质生产实践,没有重视物质生 产实践,“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 的附带因素 。啪1 因而,在人的问题上,不能脱离实践把人看作是“感性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不仅仅在于他们把“现实的人 作为历 1 0 史的前提和理论的出发点,而且还在于他们对“现实的人”作出了科学的规定。“现实的入 即是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又受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马克思指出,“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 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的任意支配的 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乜妇这说明“现实的人”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克服了以往一 切社会历史理论的根本缺陷,揭示了在实践的基础上人、自然和社会三者的有机统,实现 了哲学史上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不是没有研究人,只是不是抽象的研究人,而是以现实的人从事的 物质生产实践为出发点,“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 化的人的本性”。嘞1 恩格斯也明确指出:“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 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步发展费尔巴 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 8 4 5 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圆1 这可以看出,马克思、 恩格斯认为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不仅仅是物质生产实践,还有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 人 ,二者是交融在一起、密不可分的,“现实的人 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 动的,而物质生产实践就是“现实的人”所从事的获取物质生产资料的活动。 为了进一步说明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是“现实的人 ,还要对“剧中人物 进一步 的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和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不同。在环境面前,动物是无能为力的,只是 消极被动地去适应环境而不能改变环境,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动物或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 环境,或由于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死亡;人则不一样,在环境面前是积极能动的,他不但能 够能动的改造环境使之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能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可 见,人与环境是处于双重的关系中,人创造环境的同时也在创造自身。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 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 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 方面,它们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胁1 这说明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环境对人有着重要的决定和影响作用: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对人 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在社会历史中,经济环境具有更为重要、更为根 本的意义,从根本上说,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等是由他们所 处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这是因为在社会历史环境中,既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人的活 动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从根本上规定着人的生活条件和活动方式等等。同时,人不但生活 在自然界中,更生活在社会历史中,人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思想文化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和 行为方式等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更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生理心 理基础,人的思想、本性、本质和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以及人的实践能力等等都是在社 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里社会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现实的人作为历史主体,其本质上是动态发展的。“现实的人” 也就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人,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才是具体的、活动着的人。这表明只 有从实践活动中才能揭示出人的本质。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历史的、具体的、变化发展的, 所以,现实的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变化发展的。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 ,乜朝这说明人们自己的实践活动造就和创造了现实的生活环境,而现实的生活 环境又造就和创造了“现实的人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 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 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 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哺1 这表明,“现实的人 在具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同时,也受到客观环境条件以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制约。 能动性和受动性作为历史主体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的两个特征,是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因此,只有认为人的实践物质生产活动是整个现实世界一切变 化的基础,才能说明现实的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只有把人理解为实践的存 在物,才能理解人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才能理解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体能 动性、创造性和选择性的关系。 2 、现实的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 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前提和出发点从客体的角度来讲,是现实的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实 践。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或物质生产是人和自然关系的中介和基础,只有 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也只有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 才能把历史主体选择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统一起来。在关于费 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更是把“实践 范畴作为自己历史观的基础和核心,作为自己的 新哲学和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所在。他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 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乜力又批评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 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陴1 认为费尔巴哈只把自然界和人看作是感性的对象,没有把自然界 和人看作是感性的活动,而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界的统一的是人的感性的客观活动,即物质生 产劳动。对于马克思来说,实践既体现着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体现着人的创造天赋,又 体现着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一种受自然和社会制约的主体能动性。这个主体连同他的活动, 1 2 一方面受外部自然和自身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要突 破这种限制,就必须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社会关系,这就意味着要发展物质生 产力和变革社会关系。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实践观点之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具体阐发新的历史哲学理论的时候,引入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范畴。通过分析物质 生产劳动的内部关系,研究了主客体的对立统一。生产劳动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 方面是人与人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方面内容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构成人们的社会 生活。正是从研究人们的社会生活过程,马克思得出结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 定意识”。啪1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从物质生产出发去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就是从生产 实践基础上主客体的对立统一和相互作用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 。啪1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中,马克思指出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和重大作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本质 上是实践的”。口妇因此可以说现实的人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是辨证历史决定论的根本出发点。 正是从“现实的人 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或者说,是从历史主体一从事物j 。 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恩格斯认识、理解和把握了历史与自然及其相互关 系,解决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说明现实的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是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前提和出发点,还要对入 是环境的“剧作者进一步分析。人的历史创造活动总是在一定环境之内而不是在它之外进 行的。人生存的环境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自然环境,即人周围的自然界,再一类是社会历史 环境即人生活的社会。对人来说,环境是先在的、既定的,人不能随意地选择环境;从另一 个角度,环境又是可变的,人“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 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口2 1 以至于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即没有经过人影响和改变的自然界,今天在人的 周围很难找到了。与以往相比,现代社会的自然环境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本质上没有改 变;社会环境则不然,后一个时代与前一个时代相比,无论是生产力、社会关系还是思想文 化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些还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于人是能动的实践存在物, 在与环境的作用中,处于主动的和主导的地位,是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及其变化,并能动地改 造环境使之适应人的生存,而不是消极地去适应环境。自然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只是自然界 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 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川3 3 1 马克思指出,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是人类生存活动的两个 不可分割的方面。其中对环境的改造更为重要,人的本质正在于不断地改变环境,使之变得 日益合乎人的生存和发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 事所继续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川蚓从而使人与环境的 相互关系在动态的平衡中发展。就环境在人的改造中不断发生变化而言,它是人创造的,是 人活动的产物和结果。 马克思还认为人是自己的社会关系的生产者。他指出:“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 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 力量,而是每一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 富。因此,上面提到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不是由反思产生的,它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 己主义才出现的,也就是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这些个人是怎样的,这种 社会联系本身就是怎样的。汹1 “正象社会本身生产着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啪1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 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啪3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 出,马克思无论在自己的新哲学创立时期,还是在自己的历史观成熟之后,都明确把“现实 的人”作为人生活其中的社会关系的主体、“生产”者和“创造”者。因为生产力、生产关系、 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传统习惯等等并不是自然形成和发生的,它们都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 物和结果。没有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就不会有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等社会环境。虽然既定环境 对后一代来说是一种必须接受的“事实 ,但它们是前人实践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因而同样是 人创造的。当然,人对环境的创造不是无章可循的,是在一定必然的、客观的前提和条件下 进行的,本质上是对既定环境批判性和革命性的改造。 在社会历史中,人既是历史的主体,又是历史的客体。作为历史活动的施动者和历史的 创造者,他是主体。他不但生产出物质财富,发展了生产力,而且“还按照自己的生产力而 生产出他们在其中生产呢子和麻布的社会关系 ,同时“也生产出各种观念、范畴”,3 并且 通过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社会关系不断推动历史的前进和变化;另一方面,人又是客体。他不 是别的东西的客体,而是人自己活动的客体,是他人活动的客体,是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