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评价研究.pdf_第1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评价研究.pdf_第2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评价研究.pdf_第3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评价研究.pdf_第4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评价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发展观,协调发展不是平 衡发展,其目的是实现从不平衡到平衡再从新的不平衡到新的平衡,协调的本 质是为了发展。河南是中部地区重要省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如何解决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远景目标的实现和“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落实,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以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整体为研究对象,遵循系统论的观点和思想,以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研究主线,运用分析与综合、定量与定性、归纳与演绎等 分析方法,简要分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内涵、目标及构建区 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和相关指标选择,并结合河南区域经济发展以 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面临的挑战为宏观背景的特点,构建综合指标 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线性加权法、聚类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思想等方法建 立评价模型,借助s p s s l 3 0 统计分析软件,从时间和空问两个维度对河南2 0 0 6 年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特征和空间差异状况以及1 9 9 5 - 2 0 0 6 年河南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水平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无论从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上 还是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内部看,2 0 0 6 年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明 显存在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的圈层地区结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显著,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较差;分析1 9 9 5 - 2 0 0 6 年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动 态变化趋势时发现,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水平不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波动 性特征,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在加大。根据评 价结果,本文简要分析了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并试图为促进河 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t h e o r yo fc o o r d i n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yi st h ee s s e n c eo fa d y n a m i ca n dh a r m o n i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n c e p t c o o r d i n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i s n o t b a l a n c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a i mi st oa c h i e v ef r o mu n b a l a n c e dt ob a l a n c e d ,t h e nt h e n e wi m b a l a n c et oan e wb a l a n c e ,s ot h ee s s e n c ei s t oa c h i e v ec o o r d i n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h e n a ni s a ni m p o r t a n tc e n t r a lp r o v i n c e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o fr e g i o n a l e c o n o m yd e v e l o p m e n ta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 ,a n d h o wt or e s o l v et h et o ow i d eg a po f r e g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o m o t e t h e 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yc o o r d i n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n o to n l yr e l a t e dt o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l o n g t e r mg o a lo f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c o n s t m c t i o no faw e l l o f fs o c i e t yi nh e n n ap r o v i n c e ,a n dt h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 “1 1 m f i v e - y e a rp l a n ”p r o g r a m ,b u ta l s oc o n f o r m t ot h e r e q u i r e m e n to f s c i e n t i f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ot h e y h a v e i m p o r t a n t t h e o r e t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 p r a c t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i sp a p e rt a k e st h ew h o l e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e so fh e n a np r o v i n c ea st h eo b j e c to f s t u d y , ,t a k e st h e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g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a ss t u d yl i n e , a n a l y z e sc o r r e l a t i v et h e o r yo fc o o r d i n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yb r i e f l y i n c l u d i n gi t sp r o d u c eb a c k g r o u n d ,c o n n o t a t i o n ,t h eg o a la n dt h ei n d i c a t o rs y s t e m s b u i l d i n gp r i n c i p l eo fc o o r d i n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ya n d t h ei n d e xo f c o r r e l a t i o nc h o i c e ,a n dt h e nf o r m s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i n d e xs y s t e mw h i c hc a nr e f l e c tt h e c o o r d i n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y , a c c o r d i n gt o f e a t u r e so f r e g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e n a np r o v i n c ea n dc h a l l e n g e sw ef a c i n gi ne c o n o m y s o c i e t y , r e s o u r c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p o p u l a t i o n ,f o l l o w i n gh ev i e w o f fs y s t e ma n dt h i n k i n g a l s op a y i n g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m e t h o do fc o m b i n i n ga n a l y z ea n ds y n t h e s i z e ,q u a l i t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a n d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a l y z e ,c o n c l u d ea n dd e d u c t t h e nb u i l d sa ne s t i m a t i n gm o d e ls y n t h e s i z e dp r i n c i p a lc o m p o n e n ta n a l y s i s , l i n e a rw e i g h i n gm e t h o d ,c l u s t e r i n ga n a l y s i sa n df u z z yt h i n k i n gm e t h o d sa n du s e s s t a t i s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s o f t w a r es p s s1 3 0f r o mt w od i m e n s i o n so ft i m e a n ds p a c eo f h e n a np r o v i n c ef o r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e sa n ds p a t i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2 0 0 6a sw e l la sd i f f e r e n c e si n t h es i t u a t i o ni nh e n a np r o v i n c e 1 9 9 5 2 0 0 6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o r d i n a t i o n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e n do f i l l a b s t r a c r d y n a m i cc o n d i t i o n se m p i r i c a la n a l y s i s t h i sa r t i c l eh o l d st h o s et e r m so fo v e r a l ll e v e l o f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o rf r o mt h ee c o n o m i c ,s o c i a l ,a n d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w i t h i nt h et h r e em a j o rs u b s y s t e m s ,t h e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h e n a np r o v i n c ei n2 0 0 6s h o w st h a th i g h e rl e v e l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i nn o r t h e r n r e g i o n a l ,a n dl o w e rl e v e l i ns o u t h e r n ,f r o mn o r t h w e s tt ot h es o u t h e a s tg r a d u a l l y d i m i n i s h i n gl a y e rs t r u c t u r e ,t h er e g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d i s p a r i t ya m o n gr e g i o n a li s r e m a r k a b l e ,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o no f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i sp o o lw h e na n a l y z i n gd y n a m i c c h a n g e t e n d e n c i e so f r e g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i nh e n n ap r o v i n c e i n 1 9 9 5 2 0 0 6w ef i n dt h a tc o o r d i n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l e v e lo fr e 西o n a le c o n o m yi n h e n a ni sn o th i g h ,e s p e c i a l l yi nr e c e n ty e a r s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i n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n c o m p a t i b l ei n t e n s i f y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b a s e do nt h ee v a l u a t i o nr e s u l t s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z e d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yf a c t o r s ,a n d t r i e st om a k ean u m b e ro fp o l i c y 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t op r o m o t e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yo f h e n n ap r o v i n c e k e yw o r d s :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y ;c o o r d i n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d e x ;e s t i m a t i n gm o d e l i v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直舄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察甲羽签字日期:口j ,年罗月2 曰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直昌太生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 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直昌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 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 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肇甲习习导师签名:尹秀历 签字目期:2 疗o 年钥啪签字日期:j 卯g 年f 月乒罗日 第1 章绪论 1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 1 1 谴题背景 第1 章绪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在世 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我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 济发展的差异性问题一直十分突出。建国后,我国政府为缩小或消除区域间的 发展差异,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长期实行均衡发展战略,但由于体制 和具体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未能达到预期目的;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 题同益加剧,表现为:地区间经济差距迅速扩大,区域系统中经济、社会、生 态发展失衡严重,区域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区际经济摩擦不断,区域分 工不合理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有增无减等问题,而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 不协调现象仍呈现持续扩大态势。 胡鞍钢( 2 0 0 4 ) f 1 】在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一文中将中国现在区域发展 现状形象表述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 ,指出中国的发展不平衡性与不平等性 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社会发展差距、知识发展差距等方 面。天津大学蒙少东博士( 2 0 0 4 ) 1 2 】建立了区域经济协调评价模型并做了测算,认 为直到2 0 0 2 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张爱婷( 2 0 0 5 ) 1 3 1 认为区 域经济非协调发展首先表现为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认为经济增长速度 比原有基础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作用更大,并从国家经济政策、区域经济结 构、投资、人力资源等主要可控因素出发分析造成区域经济非协调发展的原因。 包健( 2 0 0 7 ) 1 4 1 从区域差距不断扩大、区域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区域 恶性竞争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区域不协调发展现状,其中具体从东中西部g d p 所占份额、人均g d p 、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差距三个角度对我国区域差距现状做 了描述。区域问经济发展的适度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但 持续扩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必将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与区域经济 第1 章绪论 的协调发展,为此我国政府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 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 全面发展”,明确了“五个统筹”的新发展方针。2 0 0 6 年3 月份,温家宝总理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谈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出区域经济协调是我国现代化 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 【5 】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十一五 时期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和一项重要 任务,建议首次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四大机制,即市场机制、合作机 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统筹和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构 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中部崛起”过程将是不平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统一,这种统一 也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一种共有的经济现象。河南是中部地区主要省份,也面 临着区域协调发展问题。2 0 0 3 年8 月,河南省政府通过了河南省全面健身小 康社会规划纲要,【6 j 将全省1 8 个省辖市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分别为中原城市群 地区,豫北地区、豫西和豫西南地区、黄淮地区。河南省“十一五 规划提出 的区域发展思路是: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支持其他 城市开发开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区域协 调发展的新格局。可见,实现各经济区之间、各经济区域内部和城乡之间的协 调发展是今后河南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 1 1 2 选题意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本质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发展观,协调发展不是平衡 发展,其目的是实现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和新的平衡,协调的本质 是为了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涉及到诸多因素和诸多方面的连续过程, 具有变量多且变量间关系复杂等特点,如何评价协调发展状况是区域协调发展 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科学地分析和评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整体水平,不仅需 要对其进行定性描述和分析,更需要进行定量测算和评价,要对其进行全面的 分析和评价就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可操作的评价模型。 实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本质是为了实现经济 2 第1 章绪论 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作为 我国中部地区发展中省份,经济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同中部较先进省份以及 东部发达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如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协调河南内部区 域发展的不平衡,科学指定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需要对河南区域经济协调 发展现状有一个整体的客观的评价。因此,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 型并对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河南作为中部 地区的一个内陆省份,包括1 8 个地级市、2 1 个县级市、8 8 个县共近1 亿人口, 实现本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崛起,也直接关系到中部地 区崛起的实现。对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有利于科学认识本地区 经济发展实际,从而更好促进中原崛起和实现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论文以城市地理学、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应用统计 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同时借鉴和吸收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以区 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研究主线,运用分析与综合、定量与定性、归纳与演绎等分 析方法,在大量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充分利用统计年鉴和网络资源的基础上, 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内涵、目标及构建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和相关指标选择,并结合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构建 相关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线性加权法、聚类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思想 等方法,利用2 0 0 6 年横截面数据对河南1 8 个地级市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特征 以及空间差异状况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科学评价; 利用1 9 9 5 - 2 0 0 6 年1 2 年时间序列数据对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动态变化趋势 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动态变化趋势;并从几方面简单分 析了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3 本文特色和创新之处 目前,理论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还不多,且研究对象主 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运用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对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 展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还处于盲点。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并在参考国内学者对区 3 第1 章绪论 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河南区域特点,构建本区域经 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思想等方 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2 0 0 6 年河南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特征及其空间差 异情况,和1 9 9 5 2 0 0 6 年1 2 年间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动态变化趋势作了评价 研究,这可能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由于本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型涉及的指标比较多,致使本论文使用的数 据多,数据搜集难度较大,因而可能缺乏对不同年份经协调发展水平空问差异 状况变动趋势做进一步的动态分析,以及周边发达城市群地区与本区域的比较 分析;另外,本人水平有限,可能会在实证分析的精确性以及理论的深度方面 存在不足。 4 第2 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本理论探讨 第2 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本理论探讨 2 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在世界各 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区域经济协调理论产生是区域经济发 展理论内在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是人们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种种亟待 解决的问题和矛盾的迫切需要。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协调理论问题的研究, 最早可追溯到1 9 世纪3 0 年代,但对此问题进行真正的系统研究大约是在2 0 世 纪中叶才开始的。比较著名的如2 0 世纪6 0 年英国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所谓储 备型、福利型和休养生息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从传统对资源过度开发的牧童 经济到具备储备型、福利型和休养生息型特征的宇宙飞船经济。f 2 】 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最早始于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 j h v t h u n e c ) 在 其著作孤立国中提到的农业区位论,而真正对现代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产生很大影响的理论成果则出现在2 0 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 对象一般包括区域活动区位、区域供应与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 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五个方面。1 7 1 其中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 究的主要内容。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比较著名的有早期的古典区位 论,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其中平衡增长理论 主要包括赖宾斯坦( h l e u v e b s t e u n ) 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 r r n e k s e n ) 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 o s e n s t e i n r o d a n ) 的大推进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包括弗朗索佩鲁( f r a n c o isp e r r o u x ) 的发展 极理论,缪尔达尔( gm y r d a l ,1 9 5 7 ) 的循环累计理论和赫希漫( a 0 h i r s c h m a n ) 的区域增长传播理论。以威廉姆森( j g i l l i a m s o n ) 倒u 型理论( r e v e r s e d u - s h a p e dt h e o r y ) 和阿郎索( w a l o n s o ) 钟型发展理论( b e l ls h a p e dt h e o r y ) 为代表的区域阶段发展理论,以及罗默( p a u lr o o m e r ) 和卢卡斯( r o b e r tel u c a s ) 提出的区域分化理论等等。 以上区域经济发展理论都贯穿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怎样更好的促进区域 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经济发展就是平衡增长与不 5 第2 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本理论探讨 平衡增长的对立统一运动的过程,从表面上看,这两种理论似乎是尖锐对立的 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体,但实际上它们的差异只是表面的。平衡增长强调产业 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会带来外部经济,着眼于投资结构的合理安排对经 济发展的重要性,对于长期区域经济保持协调有序和谐发展无疑是正确的,但 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缺少实施平衡发展必要的资本等要素条件,从 而脱离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实际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无沦 是经济学家还是实际政策执行者都强调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通过选择不同 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投资政策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在实际经济 发展战略制定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最终选择了平衡发展战略和不平衡发展战 略相结合并交替轮换实行的经济战略。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如威廉姆森 ( j g i l li a m s o n ) 的倒u 型理论( r e v e r s e du s h a p e dt h e o r y ) 和阿郎索 ( w a l o n s o ) 的钟型发展理论( b e l ls h a p e dt h e o r y ) 都认为区域差异随着经济 发展而变化。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区域收入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当发 展到某一点后,区域收入差异又明显开始缩小。在经济起飞初期存在着较大的 区域差距,此时完全靠市场的作用不能消除区域差距,必须进行政府干预,当 经济发展到成熟期,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为平衡增长创造了条件,市场机制最 终将消除区域差异,这实际上是一种有时间变量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实质是平 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的统一,其理论归宿还是追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只不 过对市场机制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上的能力更推崇而已。 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渗透着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的观点, 以及发展极理论、循环累计因果理论、中心一外围发展理论、区际增长传播理 论、区域分化理论以及不平衡发展对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问题,但最终其理 论和政策建议的落脚点还是回到了平衡发展的目的地,这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 动态平衡,其最终目标就是我们所说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可以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脱胎于经典的区域发展理论,它的产生反 映了区域发展战略理论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其产生是针对传统的区域不平衡 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导致的区域发展差距过大,区域经济增长利益不同步,区域 系统内部要素不协调等矛盾和问题而提出的崭新的发展理论,是一种新型的科 学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6 第2 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本理论探讨 2 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讨论 2 2 1 当前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认识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的提出始于2 0 世纪9 0 年代初期。作为解决区 域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现实问题而提出的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其实施的必要性和 可行性,国内外学者对此已形成了广泛共识,并主要围绕着区域差距产生的原 因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标准及实现的思路等展开了大量研究,然而到目前为 止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定义还没有统一明确的概念,对于区域经 济协调相关概念的表述也不一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概念经常被人运用, 也常见诸于报端与各类学术作品,但其真正涵义却很少有人探讨,似乎是“不 言自明 ,也或者是“心照不宣”。【8 j 系统论认为,无论区域怎样划分,也无论区 域范围的大小,区域经济都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子系统或组成要素,所以对系统 协调分析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区域经济,这改变了以往单纯从区域差异和可持 续发展等角度论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正因为协调发展的内容很多,不 同学者和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区域协调发展。蒙少东认为当前学术界 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定义的研究根据侧重点不同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以人为中 心的社会属性观点,突出人的生理需要;二是世代伦理观点,强调经济发展应 符合世代伦理:三是约束性观点,强调环境对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约束。并 认为尽管学术界对协调发展定义不一,但实质一致,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是 区域内部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资源、环境与人类对其开发利用的一种平衡, 也是区域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z 】以下是笔者认为国内具有代表 性的对协调发展的内涵的表述 一种是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看作一种发展过程和状态,侧重于区际联系之 间的经济协调,强调发展中的协调性和持续性,如张敦富,覃成林( 2 0 0 1 ) 9 1 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上日益加 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实现 共同发展。对于这一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和战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 正确、全面的把握:首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和核心是实现区域之间经 济发展和谐,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社会的共同进步;其 次,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方式是促使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形成相互 联系、关联互动、正向发展,可以把区域之间在经济利益上是否同向增长,经 7 第2 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本理论探讨 济差异是否趋于缩小作为检验标准。应该说这是目前较为普遍接收的观点。持 类似观点还有王文锦( 2 0 0 1 ) 【1 0 】、吴继英等 1 1 1 。 陈秀山( 2 0 0 6 ) 【1 2 】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一种强调坚持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 相结合的动态协调发展战略,其对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的表述实质上与张敦富等 一致。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含义还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界定,从广义 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相对于区域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来说的第三条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是赫希曼主张的“有控制的不平衡”发展战略;从狭义理 解则是如何从效率与均衡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并设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f 1 3 】 另一种是冯玉广,王华东( 1 9 9 7 ) 1 4 1 从区域系统发展角度认为协调发展是指 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系统( 即p r e d 系统) 中诸要素和谐、合理、 效益最优的发展。区域系统协调发展中的“协调”表明区域系统内部要素的结 构关系、效益关系,“发展”表明区域系统内部要素的量变关系、质变关系。【1 5 1 从系统角度定义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新方向,反映了对协调发展内涵认识的深 化。 还有把区域协调发展定义为区域内部的和谐与区域外部的共生,认为区域 协调发展是内在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发展聚合,并指出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 是一个全面的目标,包括区域内部各个要素系统在不同地域空间上的协调发展 和区域作为一个利益整体对外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发展。【1 6 】这种观点把区 域内部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区域外部即各区域之间的协调联系起来,持类似观点 还有全海娟( 2 0 0 7 ) 。【1 7 】 2 2 2 本文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界定 科学界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是进行区域协调发展状况评价的前提, 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界定,一个首要问题是弄清何为协调发展。按照辞 海的解释,发展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 质的变化过程”。由此可知:第一,“发展 的主体具有多样性:第二,发展强 调一种动态性,其中既有量的变化,更有质的变化;第三,“发展”的结果具有 不确定性,可能不符合人们的良好愿望。【1 5 1 协调本身就有“和谐一致,配合得当 的意思,它描述了系统间或者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良好搭配关系。由于系统处于 动态变化中,因而系统间或者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处于不断调整中。【坞】 从系统优化角度看,协调和优化的目标是一致的,其实质就是寻求满足各子系 8 第2 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本理论探讨 统的最优比例关系,达到系统的整体优化。由于协调发展是社会愿意承受其非 均衡代价并可实现的最大幅度的经济发展,所以它既是一个最优化状态,也是 一个主观心理感受的结果。从系统演化角度看,系统自组织亦是子系统之间或 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一个动态演化过程。从协同学角度看, 协调是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性,协调作用和程度决定 了系统在达到临界区域时走向何种时序和结构,或称为决定了系统有无序走向 有序的趋势。所以协调又表现为一种状态,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两维性。协调 发展不是平衡发展,其目的是实现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和新的平衡, 没有发展的协调,就没有发展本身。协调不等同于发展,但协调的本质是为了 发展。协调追求的是系统整体最优,协调发展是对经济发展概念的进一步深化,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追求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最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本质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发展观,其目的是实现经济 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理解包括系统和空间两个层面,所 以作为追求区域经济发展最优目标的协调发展,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含义:一是 区域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或变量间实现发展上的优化,具体就是经济子系统与人 口、社会、资源环境和科技教育等子系统之间实现发展上的和谐、结构上的合 理和总效益的最优;二是区域间在经济发展上形成相互联系、关联互动、正向 促进的机制,从而实现区域问合作与良性发展,促使区域间经济利益保持同向 增长,区域之间经济差异趋于缩小。之所以强调经济协调发展只是为了突出经 济发展在促进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结合相关研究者1 1 9 1 2 0 1 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学术研究,从系统论和 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笔者认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可具体分解为五个方面的内 容: 第一,区域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区域不能单独达到理性及最优目标,须 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互惠互利,否则将发生区域间制约作用,而不能走向良 性循环。 第二,实现区域经济子系统与人口、资源、环境子系统发展的动态发展, 形成协调、和谐的发展模式。尽管各子系统功能和特征不一,重要程度不一, 但对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无论忽视哪一方面都会对区域经济 整体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协调,每个子系统功能的衰弱或残缺都会影响区域整体 水平的发挥。 9 第2 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本理论探讨 第三,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分工和产业结构协调。在区域经济发展 过程中,必须注意区域内外三次产业发展速度和比例的相对协调,同时推进区 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形成合理区域分工,改变目前区域产业结构失衡与同构 现象严重的局面。 第四,消除区际壁垒,实现各地区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 畅通无阻,建立区域统一的大市场。 第五,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各地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 及享受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人均差距能够限定在合理范围内。坚持科学发展 观的要求,改变经济发展一条腿长,社会发展一条腿短的局面,实现和谐发展。 2 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逻辑演进的一个必然结 果,其理论基础主要有区域间经济发展理论和区域系统理论,此外还有地域分 工理论、区际关系理论,限于篇幅,本文只对前两种主要理论作简单介绍和评 述。 2 3 1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区域间经济关系发展理论基础是区域均衡发展( b a l a n c e dg r o w t h ) 理论与 区域非均衡发展( u n b a l a n c e dg r o w t h ) 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产生于5 0 年代 初,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是始终贯穿区域发展理论演变过程的一个主题,它 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平衡与不平衡增长密切相关,前者侧重于企业结构和组织结 构的转变,后者侧重于经济结构的转变。实际上两者是不可分离的,经济结构 的产生与转换总是落实在具体的区域,区域结构的改善和发展也离不开通过经 济结构变化这一途径, 2 3 1 1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赖宾斯坦( l e i b e n s t e i n h ) 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赖宾斯坦认为,不发达经 济中存进人均收入提高的趋势,如通过要素投入促进经济增长;也存在着相反 的趋势,如人口无限地增加。如果要想使区域经济获得增长,必须使投入能够 足够大,克服相反趋势带来的影响。赖宾斯坦认为应当有一个临界点,突破这 1 0 第2 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本理论探讨 个临界点,区域经济就能够增长。 纳尔森( r r n e k s e n ) 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 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能 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 到极大限制;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 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 陷阱。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 人口增长率。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则是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方面,论证 同一个问题。不发达地区的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率,低储蓄率则资本形成不足, 于是生产率低下,又造成低收入,这是从供给的角度看的。如果从需求的角度 看低收入则购买力低,低购买力无法吸引资本的进入,投资不足生产率难以提 高,又会引起低收入,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还有罗森斯坦一罗丹( p n r o s e n s t e i n r o d a n ) 的大推进理论。【2 1 】 2 3 1 2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 9 5 7 年,经济学家缪尔达尔( gm y r d a l ,1 9 5 7 ) 提出了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 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发展中 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区域 和欠发达区域并存的二元结构。产生这种二元经济的原因在于各地区经济发展 的差别性,主要是区际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都大致相同,而且生产要素 可以自由流动。这种不平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区际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工 资水平和利润等产生差距,这种差距的产生会进而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 ,产 生马太效应,使发展快的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区域发展更慢,从而逐步增大 区际经济差距,形成区域性的二元经济结构。缪尔达尔进一步指出,在循环累 积因果作用中,从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相互作用来看, 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效应:“扩散效应”( s p r e a d se f f e c t ) 和“回波效应”( b a c k w a s he f f e c t ) 。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核心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 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回波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 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扩大。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 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因此,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将不断扩大。 第2 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本理论探讨 艾略特赫希曼( a 0 h i r s c h m a n ) 指出增长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种影响: “极化效应”( p o l a r i z e de f f e c t ) 和“涓滴效应”( t r i c k l i n g d o w ne f f e c t ) 在经济发展初期,极化效应居主导地位,会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从长期来 看,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他认为“通过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显 示的市场力量,如果导致极化的暂时优势,周密的经济政策将会应运产生,以 改变状态”。 弗旱德曼( f r i e d m a n ) 的中心一外围理论,在考虑区域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 趋势基础上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 完整的二元空问结构。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 而外围发展条件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了。因此,经济发展必然 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二元结 构十分明显,最初表现为一种单核结构,随着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单核结构逐 渐为多核结构替代,当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随着政府政策干预,中心和外 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