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获取”类动词带双宾语句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获取”类动词带双宾语句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获取”类动词带双宾语句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获取”类动词带双宾语句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获取”类动词带双宾语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获取”类动词带双宾语句研究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 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 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 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敝储躲茸商畸 日期:砖州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 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静丐磅 1 4 指导教师签名:婆乎移 日 期:如a 万 “获取”类动词带双宾语句研究 摘要 内容摘要:双宾语句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点的句式之一,对于这个 句式,现在语法学界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带双宾语的动词上,主要分歧 在表示”获取”意义的动词是否能带双宾语,本文拟从句式变换、语义 指向、语义关系及古代汉语语法等四个方面来讨论“获取 类动词 带两个名词性成分的结构不属于双宾语句的范畴。 关键词双宾语;动词;给予;获取 锋文季嫂季 “获取”类动词带双宾语句研究 a b s t r a c t c o n t e n t :”a c c e s s ”w i t ht h ev e r bt w ot e r m so ft h esi nt h em o d e m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i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s e n t e n c ei so n eo ft h i ss e n t e n c e ,g r a m m a t i c a ls c h o l a r sn o w m a i n l yc o n c e n t r a t e d i nt h ed i s p u t ew i t ht h ev e r b p a i ro fo b j e c t s ,s a i dm a j o r d i f f e r e n c e si nt h e ”a c c e s s ”i st h ev e r bm e a n i n go f t h eb a n d d o u b l eo b j e c t ,t h ep a p e r i n t e n d st os e n t e n c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s e m a n t i cp o i n t ,t h es e m a n t i cr e l a t i o n sa n dt h e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g r a m m a r ,a n do t h e rf o u ra r e a st od i s c u s s ”a c c e s s w i t ht h ev e r bt w o t e r m so ft h es t r u c t u r a le l e m e n t sd on o tb e l o n gt ot h es c o p eo fd u a l b i ns t a t e m e n t k e y w o r d s :d o u b l e - b i n v e r b g i v e a c c e s s 2 “获取”类动词带双宾语句研究 1 1 问题的提出 现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是指形式构成为“v + o l + 0 2 的句子。双宾语这个术 语最早是由黎锦熙( 1 9 2 4 ) 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提出的,“有一种外动词,表 示人与人之间( 或人格化的事物之间) 交换一种事物的,如送、寄、赠、 给、赏、教授、吩咐等,常常带两个名词作宾语,叫做双宾语”。现 在普遍双宾语的饿定义是这样的:双宾语句是一个动词后边连用两个宾语的句 子。这个动词既指人又指物,因而带上两个宾语。离动词近的宾语一般指人,称间 接宾语或对象宾语,也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宾语一般指物,称直接宾语或内容宾 语,也叫远宾语。这种双宾语句的谓语部分也可以记作:动词+ 名词1 + 名词2 。从 概念上面看,双宾语句的内容并不复杂,从形式上看,双宾语句的结构也比较简 单,但是实际上人们对双宾语句以及双宾语句内部小类的划分,意见还相当不一 致,这些在语法著作和语法教学中都有所反映。 朱德熙先生( 1 9 8 2 ) 按动词特点把双宾语分为“表示给予”“表示取得”“表 示等同三类。关于“取得”类,朱先生写到:“表示取得:买了他一所房子。 偷了我一张邮票。娶了他一个闺女。收了你两百块钱因为在这一类格式里的 近宾语和远宾语之间在意义上有领属关系,所以往往可以在近宾语后面加上的字 将其转换为定语修饰原来的远宾语。例如:买了他一所房子。偷了我的一张邮 票。因为领属性定语后头不一定都带的字。如果中心语前头有指示代词 这那,不用的的说法更占优势,因此如果把上引各例里的数词换成这 那:买了他那所房子。偷了我那张邮票。原来的双宾语就转化为单宾语 了。 张斌先生( 1 9 8 8 ) 认为,按动词的语义特点把双宾语句分为给予和承受两大 类:承受类:是指主语从间接宾语那得到一些什么。如:我收到爸爸一封 信。妹妹拿了哥哥一支笔。老汉买了东家一头牛这里常用的动词还有“接 “赢”“占”“抢”“欠 等。 邢福义先生( 1 9 9 3 ) 则认为,在双宾语结构中,“动词一般表示。给予的 意义,两个宾语都能单独跟动词构成动宾关系。如送这个动词有给予意 义,分开来说送我和送一支笔都站得住。如果把带给予意义的动词 换成获取意义的动词,句子的结构关系就会发生变化,双宾语句就不再成立。 比较:我赔了他一袋黄豆。前一句是双宾语句。赔了带给予意义,可以分开 说赔了他和赔了一袋黄豆。后一句不是双宾语句。收了带获取意 义,如果分开来说,收了他站不住。孤立地看,收了他不是不能说,但是 4 “获取”类动词带双宾语句研究 意义已经完全改变了。收了他一袋黄豆等于收了他的一袋黄豆他与一 袋黄豆是偏正短语做宾语,其中他是定语。 周一民杨润陆先生认为双宾句的范围更加广泛,除“给予 、“获取”外,还 有“舒说 、“称呼 等几类,他们认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也是双宾语句。 从上述几位先生的论述来看,朱德熙先生所说的“表示取得 张斌先生所说 的“承受 类和邢福义先生以及周一民、杨润陆两位先生说的“获取”类动词基 本相同,为便于统一,我们一律称“获取”类动词。读过这四家观点以后,抛开 扩大了双宾语范围的“等同”、“叙说”、“称呼”类,我们发现几位先生的主要分 歧在于“获取 类动词所带的两个名词性成分是否是双宾语上,我个人比较赞同 邢福义先生的看法,本文拟从句式变换、语义指向、语义关系及古代汉语语法等 四个方面来讨论“获取”类动词带两个名词性成分的结构是否属于双宾语句的范 畴。 2 双宾语句的本质 2 1 双宾语句本质特征 我们都知道对于某一事物的定义往往包含这个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这个 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列举在学术界几乎达成公识的 双宾语句的定义,从中抽取出双宾语句的本质特征,下面选取典型的定义列举如 下: 邢福义:“双宾语的特点是两个宾语分别与动词构成结构关系,且两个宾语 没有结构关系,不在同一个层次。例如:送春生两幅油画= 送春生+ 送 两幅油画;他教我许多生产知识= 教我+ 教许多生产知识。 侯学超,吴竞纯:“通常所谓的双宾语,从层次分析的角度来看,不是处于 同一层次的两个宾语,而是述宾结构带宾语,即两个宾语处于不同的层次。 张静:“双宾语结构的两个宾语虽然都是动词涉及的对象,但是他们的结构 层次不同。 黄伯荣、廖序东:“双宾语的双宾结构,由如下三块线性词语组成两个层次, 如下图: 动词近宾语远宾语 骆小所:“双宾语句是句中述语同时牵涉两个对象,即带两个宾语的句式。 双宾语的两个宾语之间不能直接发生结构关系,他们分别与述语发生述宾关系。 “获取”类动词带双宾语句研究 胡玉树:虽然没有直接说明动词和宾语的结构关系,但是在注释中这样解释 过:“我一本书。作层次分析时候可以分析为【( 送+ 我) + 一本书】 说明了也 是一个述宾结构带宾语的形式。 朱德熙:“双宾语构造是一个述语同时带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各自与术语 发生关系,它们互相之间没有结构上的关系。按照这种说法,双宾语只能三分( 述 语、近宾语、远宾语) ,不能二分。不过我们也可以采用另外一种观点,即把双 宾语结构看成述宾结构带宾语的形式。” 杨润陆、周一民:“双宾语句的近宾语和远宾语,从层次角度来看,不在同 一个层次上,是一个动宾词组带一个宾语。” 范晓:“如果把主语记作s ,交接动词记作v ,近宾语记作0 1 ,远宾语记作 0 2 ,则交接动词作位于中心词所构成的典型句式可记作:s 0 1 珈2 。从层次角 度分析,上述句式可分析成s 一【( v _ _ 0 1 ) 珈2 】。可见0 1 ,0 2 不在同一个层次, 其中0 1 与v 构成直接的层次关系,0 2 与v 构成间接的层次关系。着眼于层次关 系,似可把0 1 看成v 的直接宾语,0 2 看成v 的间接宾语,这和传统说法完全相 反。” 我们具体列举了以上各家的看法,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学者大部分认为 “动双宾 的层次关系是“( 动+ 宾) + 宾”,即动词先和近宾语有结构关系,再与 远宾语有结构关系。少数学者认为“动双宾”的结构是“动词+ 近宾语+ 远宾语”, 是一分为三的形式,动词分别与近宾语和远宾语都有直接的结构关系,仔细对比 两种观点,我们可以抽取出双宾语句的两个本质特征:一是双宾语之间没有结构 上的关系。二是动词分别与两个宾语构成结构关系。以下,我们就从双宾语句的 两个本质特征出发,讨论一下“获取 类动词带两个名词的结构是否属于双宾语 句的范畴。 2 2 双宾语句与“把字句之间的变换 众所周知,现代汉语有很多句式,这些旬式灵活多变,样式繁多,语言学家 们在研究这些句式时候发现,句式之间的变换可以使句子内部结构成分之间的关 系更加清晰明了,现在,为了深入探讨双宾语句中动词与两个宾语的结构关系, 运用句式变换的方法,先用拆分的方法,也就是说把两个本来靠的很近的宾语分 离开,傅雨贤先生就曾经在“把 字句与“主谓宾”句的转换以及条件一文 中谈到了“把”字句与双宾语句可以互相转换。在此,我们套用傅先生的转换方 法,分别把“给予”类动词带两个宾语的句子和“获取”类动词带两个名词的结 构变换为“把”字句,看动词分别与两个宾语的关系,原句式和变换式的结构为: v - _ 0 1 0 2 一把0 2 v - o l 如: ( 1 ) 分配给王老师一套房子。一把一套房子分配给王老师。 ( 2 ) 告诉妈妈一个好消息。一把一个好消息告诉妈妈。 ( 3 ) 我送你邮票。一我把邮票送你。 ( 4 ) 我刚才交给班长一份检查。一我刚才把一份检查交给班长。 6 “获取”类动词带双宾语句研究 ( 5 ) 领导派给我一件事。一领导把一件事派给我。 ( 6 ) 买了他一所房子。一把一所房子买了他。 ( 7 ) 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 * ) k 路军不把一针一线拿群众。 ( 8 ) 我租了小王一辆车,我开了一天。一我把一辆车租了小王,我开了一 天。 ( 9 ) 我收到他一份礼物。一把一份礼物收到他。 ( 1 0 ) 拿走了玲玲一支笔。一把一支笔拿走了玲玲。 r 从上面( 1 ) ( 1 0 ) 个例子的变换,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出,前5 个句子在 变换前后两句意思完全一样,并且也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是合理变换。如果用 层次分析可以切换成:“把0 2 v 0 1 用把提前的宾语只能是0 2 ,不能是0 1 ,也 不能是0 1 和0 2 。这表明“v - _ 0 1 川2 中的“v ”不同时与“0 1 “0 2 ”整体发 生结构关系,而是先同“0 1 ( 近宾语) 构成动宾结构,然后再同“0 2 远宾语 构成动宾结构,换句话说,近宾语与远宾语不在一个结构层次上,两者之间不存 在结构上的关系,是彼此独立的,这与学术界公认的双宾语句的本质特征相符合。 ( 注释) 第( 6 ) ( 1 0 ) 个句子首先给我们最直观的感觉就是,通过以上的变换, 变换后的句子都成了病句。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用“把 将两个宾语拆分开以 后,句子变得不成句子,意思也面目全非? 这说明动词后的两个名词性成分存在 某种关系,处于同一层次中,不能拆分开来。 仔细观察这1 0 个句子中的动词,我们不难发现,( 1 ) ( 5 ) 句中的动词“分 配、告诉、交给、送给”都表示的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授予行为,都属于“给予 类动词,而6 1 0 句中的动词“买、拿、租、收到”等都带有“取得 、“获得 的意思,属于“获取”类动词。从双宾语句的定义和本质特征出发,我们可以得 出这样的结论,“给予 类动词带两个宾语的句子属于双宾语句,因为它符合双 宾语句的两个特征:双宾语之间没有结构上的关系;动词分别与两个宾语构成结 构关系。这个也是学术界公认的没有争议的。而“获取”类动词后带两个名词性 成分的结构与双宾语句的本质特征矛盾,首先两个名词性构成的宾语成分处于同 一结构层次,同时与动词构成动宾关系,拆分开来不能分别与动词构成动宾结构, 并且存在某种结构关系,显然不属于双宾语句的范畴。 2 3 动宾结构的“把 字句变换与双宾语结构的同格比较 上面1 0 个句子我们是通过对原句与“把”字句的转换,把本来靠近在一起 的两个宾语拆分开来,来分析动词与两个宾语的关系。下面我们反其道而行之, 运用合并的方式,实际上就是把动词后的两个名词看成是一个成分,来讨论两个 宾语之间的关系。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我们先把一般的动宾结构变成“把”字句, 然后再把前1 0 个句子做同格变换与之作对比,如果变换以后句子成立,则说明 两个名词性成分之间有某种结构关系,属于一个短语,反之,如果变换后不成立, 则说明两个名词性成分不在同一个结构层次,没有结构关系,属于双宾语。 动宾一“把”字句变换形式为: v _ _ o 一把0 _ v 了 ( 1 1 ) 吃了药。一把药吃了。 “获取”类动词带双宾语句研究 ( 1 2 ) 送来一件大衣。一把一件大衣送来了。 ( 1 3 ) 读完书。把书读完了。 ( 1 4 ) 看了一场电影。一把一场电影看了。 ( 1 5 ) 穿好外套。一把外套穿好。 现在对前面1 0 个句子作同格变化: ( 1 6 ) 分配给老师一套房子。一把王老师一套房子分配给。 ( 1 7 ) 告诉妈妈一个好消息。一把妈妈一个好消息告诉。 ( 1 8 ) 我送你邮票。一我把你邮票送。 ( 1 9 ) 我刚才交给班长一份检查。一我刚才把班长一份检查交给。 ( 2 0 ) 领导派给我一件事。一领导把一件事派给我。 。 ( 2 1 ) 买了他一所房子。一把他一所房子买了。 ( 2 2 ) 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八路军不把群众一针一线拿。 ( 2 3 ) 我租了小王一辆车,我开了一天。一我把小王一辆车租了,我开了一 天。 ( 2 4 ) 我收到他一份礼物。一我把他一份礼物收到了。 ( 2 5 ) 拿走玲玲一支笔。一把玲玲一支笔拿走了。 从上面的变换,我们看到第( 1 6 ) ( 2 0 ) 不符合汉语语法习惯,不成句子, 是不合理的变换,我们不能把两个宾语看成一体,也说明两个宾语不在同一层次, 只能用双宾语来解释。例2 1 2 5 的变换形式成立,意义相同并且完全符合汉语语 法习惯,是合理变换,两个名词性成分构成一定的关系,处于同一层次,可以看 成一个整体,是一个短语,是单宾语句,不属于双宾语句的范畴。 综上,我们用句式变换,从“拆分 和“合并两个角度,通过与“把”字 句之间的转换,分析了“给予”类双宾语句与“获取 类动词带两个名词的结构, 从双宾语句的本质特征上,否定了“获取 类动词后带两个名词的结构属于双宾 语句的说法,并且认识到“获取 类动词带两个名词的形式实际上是一个单宾语 句。 3 从语义角度分析双宾语结构 3 1 带双宾语动词的语义特征 我们知道句子的核心是动词,句法研究的关键也往往在动词上,双宾语句中 谓语动词的语义特点是构成双宾语句的关键,这个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既涉及 人又涉及物。“获取 类动词和“给予”类动词是同属于“交接动词 的两个次 类( 范晓1 9 8 6 ) 。一般来说“给予 类动词一般具有“+ 付出”这样的语义特征, 也就是说这类动词表示的动作既涉及人,也能涉及物,如“送”、“递”、“嫁 、 “给”、“让”、“赔”、“赠、“还”等。以“给 为例子:给之所以能带两个宾语, 是由给的语义决定的。“给”反映了社会上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而又十分普遍 的授予行为,它必须涉及“人 与“物”两个方面。如:( 2 6 ) “我给小张一本书。 8 “获取”类动词带双宾语句研究 中“给”的行为涉及了人“小张,物“一本书,谓语动词回答了两个 不同的问题:给谁? 给小张。给什么? 给一本书。也就是说,这个句子中实际包 含了两套! 动作一受事 的意义关系,有两个动宾结构,当深层结构转化为表层 结构的时候,由于承前谓语动词“给 而简化为“给小张一本书 。“获取 类动 词具有“+ 收入”这样的语义特征,如:( 2 7 ) “拿、“接”、“娶”、“赢”、“占 、 “抢 、“欠 、“赚”、“收 等。以“拿 为例,如:“我拿走小张一本书。 从形 式上看这些句子与“给予意义的双宾语句相似,但是动词“拿 只具有“获取 的意义,“拿”的行为只能涉及物“一本书”,而并没有涉及人“小张 , 谓语动词只回答了拿什么? “一本书 。也就是说这个句子实际上只包含了一套 动宾结构,前面我们已经得出双宾语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包含两套动宾结构,这 类句子不具备双宾语句的本质特征,不属于双宾语句的范畴。 这两类动词不同的语义特征,决定了他们进入语法结构以后,具有不同的语 义指向,所谓“语义指向”指的是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在语义层面上所实际搭配 或联系的方向,比如说动词有个动作方向的问题,如在( 2 8 ) “我找不到东西吃。” 里,动词“吃 指向受事“东西 ( 吃东西) ;又如( 2 9 ) “我找不到老师学汉语。 里动词“学 指向施事“我 ( 我学) ;( 3 0 ) “我找不到老师教。”动词“教 指 向施事“老师 ( 老师教) 。一般来说,“给予”类的动词同时指向它后面的两个 名词性成分。如: ( 3 1 ) 我送小王一套邮票。 ( 3 2 ) 我给小猫一块鱼。 ( 3 3 ) 他还我五块钱。 ( 3 4 ) 王家嫁给李家一个女儿 ( 3 5 ) 请递给我一点食盐。 这五个例子中的“送”、“给 、“还 、“嫁”、“递”都属于“给予 类动词, 以“送”和“给”为例子,“送”在造句时候必须解决“送什么和“送给谁 这两个问题,这也是由“送”的语义特点决定的;同样,“给”在造句时也必须 解决“给什么 和“给谁 两个问题。否则,少了一样都会造成这种结构在语义 上的不自足。这就意味着,这类动词在语义上必须同时与他后面的两个名词性成 分搭配,也就是说它们一般都能同时指向后面的两个成分。具体到例3 1 的“送 , 同时指向“小王”和“一套邮票 ,例3 2 中的“给 同时指向“小猫”和“一块 鱼 ,例3 3 中的“还”同时指向“我”和“五块钱 ,例3 4 中的“嫁给”同时指 向“李家和“一个女儿,例3 5 中的“递”同时指向“我”和“一点食盐”。 也正是因为如此,邢福义先生才指出,这类句子可以分开说。 “获取”类动词则不然。这类动词在造句时候只要求解决“获得”或“取得” 什么东西就可以,而不必强制性地要求从什么地方“获得”或“取得”。因此我 们也可以说这类动词和其后面的动词搭配时候语义指向是单向的。如 ( 3 6 ) 他拿了我两个苹果。 ( 3 7 ) 售货员收了我五十块钱。 ( 3 8 ) 李家娶王家一个女儿。 ( 3 9 ) 我和爷爷下棋,我赢了他两盘棋。 ( 4 0 ) 我欠他一个人情。 这里的3 6 - - - 4 0 例中的动词都是“获取类动词,为了与“给予”类进行比 较,同样用“拿和“收”为例子来说明一下,例3 6 中的“拿 只指向“两个 苹果 ,而没有指向“我”。这就印证了上面我们分析的“获取”类动词与其后词 9 “获取”类动词带双宾语句研究 语搭配时语义指向的单向性,因此这类结构不能分开来说。“拿了两个苹果”和 “收了五十元”能说,但是“拿了我 和“收了我”却一般不能说,因此,我们 可以看出,这类结构中动词后面第一个名词一般不直接与动词搭配,即这类结构 中只包含一类动宾结构,显然不属于双宾语结构。 2 带双宾语动词的语义指向 我们还可以发现,“给予 类双宾语的指向是正向的,领有权正向转移,而 “获取 类动词的指向是逆向的,领有权逆向转移。这种动词指向的不同,动词 意义的变化直接作用于句子的深层结构,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如果语法分 析单纯从形式着手,忽视语义结构,就不能很好揭示句子内部结构关系的本来面 目,通过上面对“给予 类双宾语句和“获取”类动词带两个名词性成分结构的 对比分析,从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两个方面看清了两种看似一样却实际不同的深 层结构,进一步说明了“获取 类动词带两个名词的句式不属于双宾语句。 4 双宾语结构中两个宾语 4 1 双宾语句的两个宾语的关系 许多语法著作在谈到对语义关系的论述双宾语时,都明确指出:两个宾语之 间没有结构关系,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即名l 和名2 之间 不能有结构关系。这也是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双宾句的本质特质之一。 如: ( 3 8 ) 我们递给她一块手帕。 ( 3 9 ) 我让了他一个座位。 ( 4 0 ) 她给了他半截铅笔。 ( 4 1 ) 朋友送我一辆自行车。 ( 4 2 ) 我赔他一辆自行车。 例3 8 叫2 中的“她”和“一块手帕 、“他 和“一个座位”、“他和“半 截铅笔”、“我”和“一瓶酒”、“他 和“一辆自行车 之间却没有直接的语义关 系,观察这几个例子,我们会看出这几个动词都是“给予 类动词,这类动词后 面的两个名词性词语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处于平列的语法地位,属于双宾语,所 以“给予 类双宾语句是学术界公认的典范。 “获取 类动词所构成的“动+ 名l + 名2 的句式,两名词之间大都存在领 属关系,即名2 隶属于名1 。这种领属关系是隐含在句子的深层结构中的,如: ( 4 3 ) 我接过他一块表。 1 0 “获取”类动词带双宾语句研究 ( 4 4 ) 我占了他一个位子。 ( 4 5 ) 他偷了我钱包。 ( 4 6 ) 我娶了她妹妹。 ( 4 7 ) 老板赚了顾客五十块钱。 例4 3 中的“一块表”本来属于“他 ,但被“我 接过来了。例4 4 中的“一 个位子本来是“他的,却被“我 占了。例4 5 中的“钱包主人是“我”, 却被“他”偷去了。例4 6 中“我 娶的“妹妹当然属于“她”。例4 7 中“顾 客 的“五十块钱明显被“老板”赚去了。因此,从语义关系来看,“获取 类动词后面的两个名词性词语之间具有领属关系,通常前一个名词性词语表示 “领有者”,后面一个名词性词语表示“被领有者”,二者在一起可以形成“限定 和“被限定”关系,从而构成句法上的“定中 短语格式。这样,表面上看起来 是两个并列的名词性词语,但它们实际上组成了一个语法单位。因此,这样的形 式当然就不能看成双宾句了。 4 2 辨别两个宾语是否有结构关系的方法 前面我们发现“获取”类动词后带两名词的句式中,两名词之间有结构上的 领属关系,由于语义关系是隐藏在句法结构之后的,因而是隐形的,为了看得更 明了,我们用加“的”的方式来判断“给予”类和“获取”类动词后的成分是否 是双宾语。 a “给予义动词 ( 4 8 ) 我送你邮票。我送你的邮票。 ( 4 9 ) 他教我一个好办法。他教我的一个好办法。 ( 5 0 ) 我刚才交给他一份材料。我刚才交给他的一份材料。 b “叙说”义动词 ( 5 1 ) 我请教你一个问题。我请教你的一个问题。 ( 5 2 ) 人们骂他傻瓜。人们骂他的傻瓜。 c 1 “租借”义动词( 表示“借出) ( 5 3 ) 他租了小王一辆车,小王每月付给他五百元。他租了小王的一 辆车,小王每月付给他五百元。 ( 5 4 ) 他借了信用社一笔钱,拖呀,拖呀,信用社老不还他。他借了 信用社的一笔钱,拖呀,拖呀,信用社老不还他。 c 2 表“借入 义 ( 5 5 ) 他租了小王一辆车,他每月付给小王五百元。他租了小王的一 辆车,他每月付给小王五百元。 ( 5 6 ) 他借了信用社一笔钱,拖呀,拖呀,他老不还。他借了信用社 的一笔钱,拖呀,拖呀,他老不还。 d “获取 义动词 ( 5 7 ) 拿了家里一些钱。那了家里的一些钱。 ( 5 8 ) 收到他一封邮件。收到他的一封邮件。 在动词后的两个语言单位之间加“的”,可以看出,“给予义类和“叙说 义类所带的两个单位之间结构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动+ 名l + 名2 ”变 “获取”类动词带双宾语句研究 成了定中形式;语义上的变化就更大了,原句式是一个陈述主语在于什么的句子, 而变化式则表达的是什么样的事物,由一个陈述形态转化成了指称形态。在“租 借”义类动词的“借出”义项中,则有原来的“借出 变为“借入”义,如5 3 、 5 4 两例,加“的 后意思与原句发生了矛盾。在“获取义类动词和“租借” 义类动词的“借入 义项中,加上“的 以后,语义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变化, 这说明动词后的“名1 + 名2 和“名1 的名2 是完全等同的,所以“获取”义 类动词只能带一个宾语,不管他后面的宾语中是否有表示定中关系的“的”。 此外,如果我们要把“获取类动词构成的“动+ 名l + 名2 ”的句子翻译成 外族语言的话,那么句子当中名1 与名2 之间隐性的领属关系必将呈现为显性的 领属关系,而“给予类动词构成的“动+ 名l + 名2 则把“名l 译为间接客 体。 5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比较 众所周知,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变 化是不平蘅的,语音与词汇的变化较快,而语法变化较慢,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 语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有较少的变化。从汉语史的角度来讲,古今语言的发展 是前后相继,有着一定的共性,所以很多学者在审视现今语法现象时往往在古代 语法中寻找一些例据。下面我们就以古代汉语中的双宾语现象与现代汉语的双宾 语现象作比较,进一步分析能带双宾语动词的语义特征。 统计了尚书( 今、古文) 五十篇的语料,有1 8 个双宾语语句,共使用了 8 个动词,现各举一例如下: 、 ( 5 9 ) 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赐王智勇,表正万邦。( 商书) ( 6 0 ) 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隆之百殃。( 商书伊训) ( 6 1 ) 呜呼! 今 予告汝:不易。( 商书盘庚) ( 6 2 ) 梦帝予良弼,其代予言。( 商书说命) ( 6 3 ) 伊尹既复政厥辟,将告归,乃陈戒于德。( 商书咸有一德) ( 6 4 ) 式敖民德,永肩一心。( 商书盘庚) ( 6 5 ) 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 周书酒诰) ( 6 6 ) 天成功之所,予不敢不极卒宁王图事。( 周书大诰) 以上例句看出这些带双宾语的动词都包含有“给予 义和“称说”义,动词 后的宾语一般指人,远宾语一般指物或事,与现代汉语双宾语句式完全一样。其 他古籍中的双宾语句式其动词的语义也都为“给予 义,再举几例: ( 6 7 )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 ( 6 8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 晏子春秋) ( 6 9 ) 帝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 汉书张衡传) ( 7 0 ) 成王长,周公反政咸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史记周本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