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论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论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论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论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论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论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黎锦熙先生从2 0 世纪初就开始步入中国语文教育界,投身于国 语运动、 白话文运动等。 在当时众多教师对如何教授国语束手无策时, 黎先生的 新著国语教学法 为其指明道路, 奠定了语文教学论的理 论基础。 他是最早建立语文教学法的理论体系的教育家之一, 也是我 国现代语文教育学的奠基人。 本文从黎先生进行国语教学改革的历程 出发,对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语文学科性质观、 “ 听说读写”全 面发展的语文教育目的观、 实用的语文教材观和先进的语文教学方法 做了深入探讨。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黎锦熙进行国文教学改革的历程; 二是 黎锦熙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三是黎锦熙国文教学改革的若干体现; 四是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黎锦熙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于当时的国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历史意 义, 且对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示及指导意义: 注重学生全 面发展; 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意识;改变当今 “ 重文轻语”的现象; 突 出语文教材的训练体系及强调广博与专精的教师观。 关键词: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国文改茧 abs tract s i n c e t h e f i r s t d e c a d e o f t h e 2 0 th c e n t u r y , m r . l i j i n x i h a d b e g u n t o s t e p i n t o t h e f i e l d o f c h i n e s e e d u c a t i o n , d e v o t e d h i ms e l f t o c a m p a i g n o f c h i n e s e a n d v e r n a c u l a r e t c . u n d e r t h e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t h e m o s t o f t e a c h e r d i d n t k n o w h o w t o t e a c h t h e c h i n e s e , mr . l i s m o n o g r a p h “a n e w mo n o g r a p h o f c h i n e s e t e a c h i n g a p p r o a c h l e d i t i n t o b r i g h t w a y a n d l a i d a t h e o r e t i c a l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t e a c h i n g t h e o r y . h e s o n e o f t h e e a r l i e s t e d u c a t o r s w h o s e t u p t h e t h e o r y s y s t e m f o r c h i n e s e t e a c h i n g m e t h o d s a n d o n e o f t h e i n i t i a t o r s o f m o d e r n c h i n e s e p e d a g o g y i n o u r c o u n t r y . t h i s p a p e r b e g i n s f r o m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mr . l i s r e f o r m f o r c h i n e s e t e a c h i n g a n d d e e p ly d i s c u s s e s s e v e r a l v i e w s a s b e l o w : t h e v i e w s o f c h i n e s e s u b j e c t c h a r a c t e r c o n n e c t e d b y t h e p r o p e r t y o f i n s t r u m e n t a l n a t u r e a n d h u m a n i s t i c n a t u r e ; t h e v i e w s o f c h i n e s e t e a c h i n g a i m s a b o u t l i s t e n i n g , s p e a k i n g , r e a d i n g a n d w r i t i n g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a n a l l - r o u n d w a y ; t h e v i e w s o f p r a c t i c a l c h i n e s e t e a c h i n g m a t e r i a l s a n d t h e a d v a n c e d c h i n e s e t e a c h i n g me t h o d s . t h i s a r t i c l e i s d i v i d e d i n t o f o u r c h a p t e r s : t h e f i r s t c h a p t e r i s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mr . l i s r e f o r m f o r c h i n e s e t e a c h i n g ; t h e s e c o n d i s a b o u t l i j i n x i s b a s i c c h i n e s e e d u c a t i o n a l t h o u g h t ; t h e t h i r d i s s e v e r a l a s p e c t s a b o u t t h e r e f o r m f o r c h i n e s e t e a c h i n g ; t h e f o u r t h i s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n d p r a c t i c a l m e a n i n g . l i j i n x i s e d u c a t i o n a l t h o u g h t o n c h i n e s e n o t o n l y h a d i m p o r t a n t h i s t o r i c m e a n i n g t o t h e c h i n e s e t e a c h i n g a t t h a t t i m e , b u t a l s o h a v e t h e i n s p i r a t i o n r o l e a n d g u i d i n g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o t h e c h i n e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f o r m, s u c h a s , t o p a y i n g a t t e n t i o n t o t h e s t u d e n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a n a l l - r o u n d w a y ; t o d e v e l o p t h e s t u d e n t s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o f l e a r n i n g o n t h e i r o w n i n i t i a t i v e ; t o c h a n g e t h e p r e s e n t p h e n o m e n o n o f v a l u e o n w r i t i n g a n d s l i g h t o n s p e a k i n g ; t o h i g h l i g h t t h e e x e r c i t a t i o n s y s t e m c h i n e s e t e a c h i n g m a t e r i a l s a n d t o e mp h a s i z e vi e w o f t e a c h e r s w i d t h a n d f a m i l i a r i t y . k e y w o r d s:l i j i n x i , t h e e d u c a t i o n a l t h o u g h t s o f c h i n e s e , t h e r e f o r m o f t h e n a t i o n a l 论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 引言 2 0 0 4 年是语文独立设科的1 0 0 年。在1 0 0 年的历程中,有许多语文教育家对 中国的语文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朱自 清、王森然、 夏丐尊、 梁启超、 蔡元培、 穆济波、刘半农、叶圣陶、陈望道等等。黎锦熙先生也是其中 杰出的一位。作为 一名语言学家的黎锦熙是我们所熟悉的,而作为语文教育家的黎先生却是鲜为人 知的。其实,黎先生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是我国现代语 文教学法的莫基人之一,是系统研究语文教育的先驱。他继承了传统语文教学的 精华,又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糟粕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同时还接受了 西力 一 的教学 思想,形成了新的语文教学体系。他的 研究成果为语文教育科学化、民主化、实 用化、平民 化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吕叔湘先生曾在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 集序言 中说: “ 按i l 这木集子里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 为什么现在没有过时呢? 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 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 那么研究黎锦熙的语文教育思想,同样对当前的语文 教育改革会有所启示及指导意义。因为我们发现,百年语文教育中的许多新问题 只是些老问题。故本文研究黎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不仅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 教育家,更希望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有所启 迪。 改革开放后,国内的教育界把关于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的文章进行了 收集, 其中张鸿答、李桐华合著的 黎锦熙论语文教育 ,黎泽渝、 刘庆俄合著的 黎锦 熙选集 , 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合著的 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等以专著形 式出 现,收集了关于黎锦熙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成人识字教学、高等院校语文教 学、语法教学等方面的文章,应该说,对于人们研究黎锦熙、接触黎锦熙的一手 资料提供了方便。但是,这些专著缺乏关于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的论述。而对于 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的探讨, 一些研究语文教育史的专家则做了工作, 如李杏保、 顾黄初先生著的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 ,林治金主编的 语文教育名家评价 , 顾黄初主编的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等相关论著可供参考。虽然诸先生 对此未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但给了本人诸多启迪。而一些相关的论文,如 黎锦 熙的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 ( 教育 研究1 9 9 6 年第3 期) 、 黎锦熙谈“ 话法教学” 和 “ 读法教学, ( 安徽教育1 9 9 4 年第 1 2 期)等,要么失之于 简略;要么局限 某一点上的研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难以比较全面系统地把握黎锦熙的语文教 育思想,且没有把其思想切实转化为实际指导意义。故本文试图通过全面、系统 研究黎锦熙的思想,使读者了解一个全面的老一辈语文学家的思想。 黎锦熙从事国文教学改革长达6 0 余年, 本文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及在各 个时期所做的贡献,主要把此历程划分为前后二个阶段,以便人们能有侧重地了 解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尤其是它对当今的语文教育改革有什 么参考价值?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从理论上看,本文站在历史的高度对黎锦熙的语文教育思想做了客观、深入 评述: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语文学科性质观、 “ 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语文教育 目 的 观、实用的语文教材观等。可以说,本文在述评结合的基础上, 较好概括了 黎锦熙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从实践上着,本文结合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一步阐述黎锦熙语文教 育思想在实践上启示作用, 指出其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注重学生全 面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改变当今 “ 重文轻语”的现象;突出语文教材 的训练体系及强调广博与专精的教师观。 第一章黎锦熙的国文教学改革历程 黎锦熙,字君肋,号绍希,后改韵西, 清光绪十六年即1 8 9 0 年2 月2日生于 湖南省湘潭县的书香门第人家。自 小,家中就为他请了私塾先生,攻读 诗经 、 十二经及 文选 ,他能作古今体诗及骄文、散文;至 1 9 0 6年,清政府废除 科举,黎锦熙开始接受 “ 新学”和 “ 维新” 思想,先后考入北京铁路专修科和湖 南 优级师范史地部。 1 9 1 2 年毕业后, 黎锦熙正式投身于教育, 直至1 9 7 8 年病逝于 北京。黎锦熙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时段,目 睹了 清朝的腐败统治、 外国强权的侵略、 军阀的混战等, 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对于他独特思想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殊的时代, 特殊的经历,形 成了他独特的学识,独特的见解。正如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所说:要准确评价前人 就要考察此人所生活的时代。 惟有站在历史的角度, 才能客观评价一个人的功过。 黎锦熙从事国文教学改革是一贯的,也是执着的。他语文思想的形成受到了 时代及当时语文教育现状的影响。他投身语文教学研究,从事语文教材编辑,具 某一点上的研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难以比较全面系统地把握黎锦熙的语文教 育思想,且没有把其思想切实转化为实际指导意义。故本文试图通过全面、系统 研究黎锦熙的思想,使读者了解一个全面的老一辈语文学家的思想。 黎锦熙从事国文教学改革长达6 0 余年, 本文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及在各 个时期所做的贡献,主要把此历程划分为前后二个阶段,以便人们能有侧重地了 解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尤其是它对当今的语文教育改革有什 么参考价值?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从理论上看,本文站在历史的高度对黎锦熙的语文教育思想做了客观、深入 评述: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语文学科性质观、 “ 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语文教育 目 的 观、实用的语文教材观等。可以说,本文在述评结合的基础上, 较好概括了 黎锦熙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从实践上着,本文结合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一步阐述黎锦熙语文教 育思想在实践上启示作用, 指出其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注重学生全 面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改变当今 “ 重文轻语”的现象;突出语文教材 的训练体系及强调广博与专精的教师观。 第一章黎锦熙的国文教学改革历程 黎锦熙,字君肋,号绍希,后改韵西, 清光绪十六年即1 8 9 0 年2 月2日生于 湖南省湘潭县的书香门第人家。自 小,家中就为他请了私塾先生,攻读 诗经 、 十二经及 文选 ,他能作古今体诗及骄文、散文;至 1 9 0 6年,清政府废除 科举,黎锦熙开始接受 “ 新学”和 “ 维新” 思想,先后考入北京铁路专修科和湖 南 优级师范史地部。 1 9 1 2 年毕业后, 黎锦熙正式投身于教育, 直至1 9 7 8 年病逝于 北京。黎锦熙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时段,目 睹了 清朝的腐败统治、 外国强权的侵略、 军阀的混战等, 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对于他独特思想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殊的时代, 特殊的经历,形 成了他独特的学识,独特的见解。正如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所说:要准确评价前人 就要考察此人所生活的时代。 惟有站在历史的角度, 才能客观评价一个人的功过。 黎锦熙从事国文教学改革是一贯的,也是执着的。他语文思想的形成受到了 时代及当时语文教育现状的影响。他投身语文教学研究,从事语文教材编辑,具 有丰富的语文教育实践和丰硕的语文教育理论著作 历,把他将近8 0 年的教育生涯, 划分为二个时期, 。本文根据黎锦熙的从教经 以便更有侧重地介绍、评价。 第一节五四前后 1 8 9 0 年正是清朝最腐败最黑暗的时期, 同时也是备受欺凌的时期。 可以说, 黎锦熙的成长过程经历了社会大变革、 思想大动荡、 教育大转型的多重洗礼。 1 8 9 5 年的甲午战争、1 9 0 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战败所签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几 乎把清政府推到了崩溃边缘。 政治上, 在外国强权面前, 没有地位和尊严: 在经 济上,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钱则大量流失, 经济上极其脆弱; 在思想文化 上, 八股文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思想不能得以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内 部的改良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教育方面,康有为在 1 8 9 5 年提交了 请废八 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光绪帝采纳了康有为的意见,实施了一系列 “ 废 八股、停科举”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文的独立设科。1 9 0 4年,清 政府颁布 奏定学堂章程 , 称 “ 癸卯学制” ,除 “ 讲经读经”以外,语文类课程 在初等小学堂称为“ 中国文字” ,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称为“ 中国文学” , 并向全 国 推行。 “ 中国文字” 和 “ 中国 文学” 简称 “ 国 文” 。 语文终于摆脱了 作为经学 与科举附庸的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 若说, 清末的教育是闭关自 守的, 对于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是持排斥态度的; 那么在迈入民国后,社会各界为语文教育思想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教育世 界 、 教育杂志 、 中华教育界芳等教育刊物的创办, 使得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 和教育理论得以传播, 为我国教育界了解国外教育打开了窗口。 尤其是玉四新文 化运动前后, 在 “ 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 教育思潮空前高涨,自 学辅导法、 分 团教学法、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广泛传播。 例如: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在1 9 0 8 年创造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俞子夷 在国内加以推广。 它在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基础上, 提出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教 学贴近实际生活, 训练了知行合一的态度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互助合 作精神。 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创立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 它尝试突破和 否定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 有丰富的语文教育实践和丰硕的语文教育理论著作 历,把他将近8 0 年的教育生涯, 划分为二个时期, 。本文根据黎锦熙的从教经 以便更有侧重地介绍、评价。 第一节五四前后 1 8 9 0 年正是清朝最腐败最黑暗的时期, 同时也是备受欺凌的时期。 可以说, 黎锦熙的成长过程经历了社会大变革、 思想大动荡、 教育大转型的多重洗礼。 1 8 9 5 年的甲午战争、1 9 0 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战败所签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几 乎把清政府推到了崩溃边缘。 政治上, 在外国强权面前, 没有地位和尊严: 在经 济上,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钱则大量流失, 经济上极其脆弱; 在思想文化 上, 八股文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思想不能得以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内 部的改良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教育方面,康有为在 1 8 9 5 年提交了 请废八 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光绪帝采纳了康有为的意见,实施了一系列 “ 废 八股、停科举”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文的独立设科。1 9 0 4年,清 政府颁布 奏定学堂章程 , 称 “ 癸卯学制” ,除 “ 讲经读经”以外,语文类课程 在初等小学堂称为“ 中国文字” ,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称为“ 中国文学” , 并向全 国 推行。 “ 中国文字” 和 “ 中国 文学” 简称 “ 国 文” 。 语文终于摆脱了 作为经学 与科举附庸的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 若说, 清末的教育是闭关自 守的, 对于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是持排斥态度的; 那么在迈入民国后,社会各界为语文教育思想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教育世 界 、 教育杂志 、 中华教育界芳等教育刊物的创办, 使得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 和教育理论得以传播, 为我国教育界了解国外教育打开了窗口。 尤其是玉四新文 化运动前后, 在 “ 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 教育思潮空前高涨,自 学辅导法、 分 团教学法、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广泛传播。 例如: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在1 9 0 8 年创造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俞子夷 在国内加以推广。 它在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基础上, 提出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教 学贴近实际生活, 训练了知行合一的态度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互助合 作精神。 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创立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 它尝试突破和 否定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 从引入的西方教学理论中,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理论更趋科学化、 民主化, 强 调实用性。当时的语文教育受其影响, 显示出不同于传统语文教育的“ 民主” 和 “ 实用” 0 在这样的状况下, 黎锦熙也不例外的受到影响。 他认为“ 现在一般小学生所 习的国文中了唐宋时代的经义诗赋, 明清时代的八股策论之毒, 仍脱不了一千年 来 科 举教 育 文章 教 育的 精神的 腔调。 既 不合 于 儿 童 心 理, 又 不 适于 儿 童 生 活” 。 为了改变现状、 救济儿童, 他一方面积极促使国民学校改用语体文, 促使“ 国语 统一” “ 文言一致” ,为白话文进入语文学科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以国外语文教 育思想的优势来弥补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式的不足, 发扬教学民主。 其中自 学辅导 法对黎锦熙影响更甚, 它是以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为基础的, 显示了黎锦熙对教学 民主的重视。 1 9 1 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黎锦熙的教育生涯是在这一年伴随着编审 教材开始的。1 9 1 4 年他开始与徐特立、方维夏等同人创办 “ 宏文图书编译社” , 致力于介绍欧美新书,并用白 话文编写国文读本,编辑了 初等小学国文读本 第一册、 初等小学国文读本二卷、 中等学校国文读本四 册、 初等小学国 文教授法二卷。黎锦熙曾说:“ 我国己由君主制改为共和制,学校课本焉能仍 被 四书 、 五经和 唐宋八大家 统治着?” 于是, 他大胆地把古典文学名 著 西游记选入课文,这在教材编写上可谓是个创新。1 9 1 5年他被聘为教育 部国 文教科书特约编纂员, 仅中学国文教材就参与审查了一百多套, 所编教材从 平民识字到大学课程,数量难以计数。 辛亥革命后, 虽然己经成立了民国, 但全国大多数学校仍在讲“ 四书五经” 学生还在学做八股文, 这与时代的潮流格格不入。 文言文不仅难写难学, 而且与 生活语言严重脱节; 不便交际应用, 还有碍教育平民化。为使文字变简易, 多数 人易学易用, 黎锦熙大力宣传国语统一、 言文一致, 提倡白话文, 力图改变“ 言, 、 “ 文” 脱节的不合理现象. 在这一时期, 黎锦熙投身于国语统一运动, 从事国语 研究会的工作。1 9 1 6 年, 他发起成立 “ 国语研究会” , 推蔡元培为会长, 黎先生 从中做了大量的组织和宣传工作。 “ 什么叫国语?一种叫言语,就是把一民族的 思想和情感用声音来表示的, 一种队 ! 文字, 就是把一民族的思想和感情用符号来 表示的。 我国前此只有所谓国文两字, 要知道国文是死的东西, 国语是活的东西。 国文是古董,国语是现金。 ” 他认为“ 国语的目的就是要整理改良中国特有的语 言, 使他统 一而易 于普及” 气“ 言 文一 致即 书 面语用白 话文 代替文一言 文, 使口 头 语和书面语一致起来。 ”1 9 1 8 年,黎锦熙又促成教育部成立 “ 国语统一筹备会” 。 尽管当时存在国语、国文之争, 但面对教育界声势浩大的国语运动, 教育部还是 在1 9 2 0 年1 月以 正式公文通令全国 各国民 学校先将一二年级国 文改为语体文, 小学教材取消 “ 读经” ,促使国 文科改成国语科。在废除科举的十几年后,中国 第一次以国家正式公文的方式表明了对口头语言的重视。 可以说, 黎锦熙做出了 很大努力。 而在整个国语运动中, 黎锦熙也是活动范围最大, 影响面较广, 成就 最卓越的。 五四前后, 我国的语文教学研究可谓达到了 一个高潮。 在此期间, 黎锦熙研 究语文教学的许多论文得以发表。 如1 9 2 1 年 教育杂志 第1 3 卷第2 期的 国 语教育上应当解决的问题综合论述中小学国语教学;1 9 2 1年 中华教育界 第1 0 卷第8 期 国语法编辑与教授的纲要和1 9 2 1 年 中华教育界第1 1 卷 第2 期 文学的国语教材之分类与支配 探词了 语文教材编写问题; 1 9 2 2 年 中 华教育界第1 4 卷第4 期 国语科 “ 话法”教学的新案则涉及了语文口 语教 学;另外1 9 2 1 年 中华教育界第1 1 卷第2 期 国语的“ 读法”教学法则是 关于阅读教学的。 其实, 国外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对于黎锦熙这样一个受到过旧 式私塾的教育的人来说, 无疑是个不小的冲击, 但他并没有全盘拒绝, 也没有盲 目 接受, 而是立足于本民族, 批判继承传统语文教育, 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 与经验。 在 1 9 2 4 年出版的 新著国 语教学法一书就广泛借鉴了外国教育家的 科学理论和外国学校的经验, 它初步建立起了语文教学法的理论体系, 是我国现 代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语文教学法的专著,在语文学科的发展史上可谓功不可没。 第二节 2 0年代以后直到新中国成立, 2 0 世纪2 0 年代以后 社会相对动荡。国f 1 革命战争,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不断, 国家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教育界也不如五四前后那样 “ 百家 齐放”。 尽管五四时期,白话文占了优势, 但 “ 文白之争宁 并未停止过论争, 其中的 读经问 题更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反复争论的问题。早在 1 9 1 2 年,蔡元培出 国文是古董,国语是现金。 ” 他认为“ 国语的目的就是要整理改良中国特有的语 言, 使他统 一而易 于普及” 气“ 言 文一 致即 书 面语用白 话文 代替文一言 文, 使口 头 语和书面语一致起来。 ”1 9 1 8 年,黎锦熙又促成教育部成立 “ 国语统一筹备会” 。 尽管当时存在国语、国文之争, 但面对教育界声势浩大的国语运动, 教育部还是 在1 9 2 0 年1 月以 正式公文通令全国 各国民 学校先将一二年级国 文改为语体文, 小学教材取消 “ 读经” ,促使国 文科改成国语科。在废除科举的十几年后,中国 第一次以国家正式公文的方式表明了对口头语言的重视。 可以说, 黎锦熙做出了 很大努力。 而在整个国语运动中, 黎锦熙也是活动范围最大, 影响面较广, 成就 最卓越的。 五四前后, 我国的语文教学研究可谓达到了 一个高潮。 在此期间, 黎锦熙研 究语文教学的许多论文得以发表。 如1 9 2 1 年 教育杂志 第1 3 卷第2 期的 国 语教育上应当解决的问题综合论述中小学国语教学;1 9 2 1年 中华教育界 第1 0 卷第8 期 国语法编辑与教授的纲要和1 9 2 1 年 中华教育界第1 1 卷 第2 期 文学的国语教材之分类与支配 探词了 语文教材编写问题; 1 9 2 2 年 中 华教育界第1 4 卷第4 期 国语科 “ 话法”教学的新案则涉及了语文口 语教 学;另外1 9 2 1 年 中华教育界第1 1 卷第2 期 国语的“ 读法”教学法则是 关于阅读教学的。 其实, 国外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对于黎锦熙这样一个受到过旧 式私塾的教育的人来说, 无疑是个不小的冲击, 但他并没有全盘拒绝, 也没有盲 目 接受, 而是立足于本民族, 批判继承传统语文教育, 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 与经验。 在 1 9 2 4 年出版的 新著国 语教学法一书就广泛借鉴了外国教育家的 科学理论和外国学校的经验, 它初步建立起了语文教学法的理论体系, 是我国现 代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语文教学法的专著,在语文学科的发展史上可谓功不可没。 第二节 2 0年代以后直到新中国成立, 2 0 世纪2 0 年代以后 社会相对动荡。国f 1 革命战争,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不断, 国家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教育界也不如五四前后那样 “ 百家 齐放”。 尽管五四时期,白话文占了优势, 但 “ 文白之争宁 并未停止过论争, 其中的 读经问 题更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反复争论的问题。早在 1 9 1 2 年,蔡元培出 任国民 政府教育总长, 颁布了民国教育宗旨, 明令全国 废止读经。 但袁世凯窃国 后,为恢复帝制,再度掀起读经思潮。1 9 1 5年责令教育部制定了 特定教育纲 要 ,明令中小学均加 “ 读经”科。袁世凯被推翻后,1 9 1 6 年教育部再次发布 废止 “ 读经”令, 删去了读经的相关要求。 从此, 虽然在官方的教育法令中, 读 经取消了,但读经思潮却远没有平息。1 9 2 5年,章士钊出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 后, 公开提出小学生要读 “ 经书”, 妄图扼杀新文化运动。 危急时刻, 黎锦熙发 表 为反对 “ 读经科”和中学废止国语给教育总长章士钊和次长陈任仲的呈文 ,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黎锦熙是坚决反对读经的, 对封建复古教育进行了坚决 抵制。“ 苟欲厘定学术, 整治教规, 他事且不必谈, 废绝经名, 实为首事。 经名 不废,学绝道丧,即在目 前;经名不存, 然后古训旧章,悉有归宿。盖必废经之 名, 然后可以存经之实; 必取消读经之科, 然后可得读经之益: 则谓之 废经以 存经 可也。 ” 他认为不应专设读经一科, 而应把读经的益处渗透在相关学科。 接着他更以 惊人的气魄发动浙、皖、苏三省的 “ 焚烧小学文言文教科书运动”, 捍卫新文化的成果。1 9 2 9年开始,国民政府又掀起了读经逆流。一批教育学家 撰文批驳,表明读经。1 9 3 4年,针对陈立夫等人鼓吹读经并提出的至少高等小 学教科书改用文言的主张,黎锦熙等发动了大众语运动,反对文言复古。可见, 在2 0 , 3 0 年 代 反 复出 现的 读 经问 题, 使 得 在国 语 教 学中 读 经 与 反 读 经 气 争 异 常 激烈, 但黎锦熙始终站在反对读经的立场,毫不动摇,为之战斗。 语文教育的革新首先应该针对教材。 3 0 年代后, 新式的语文教材越来越多 尽管层次不同, 但人们选择的范围大大增加。 有了适宜的教材, 关键就看如何教 了。1 9 4 7年黎锦熙在 国文月刊上发表了自己对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系列 见解:其一,教学改革必须有合理的程序。 他对自己 在 1 9 2 4 年发表的讲读教学 的三段六步法作了进一步改进, 形成了预习 整理一 一 联系发展的四段教 学程序。 从中可见, 黎锦熙的改革精神是一贯的。 其二, 针对语文教学不佳的现 状, 提出了白 话文与文言文不同的教法。 这在下文中将进一步展开。 其三, 为了 清晰地剖析语文课文,提出了讲读中 要采用图解法。 在这一时期, 黎锦熙的活动范围比较广, 论文涉及到语音、 写作、 语法教学 等各个方面。1 9 2 5 年,发表 读经问题解嘲 ;1 9 3 7 年 经世第一卷第9 期发 表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的演进 ; 国语周刊第1 7 期 国音四声练习谱 ;1 9 4 7 年 华北日 报 国语周刊新2 3 , 2 4 期 作文教学改革案作文批改及指导 办法九条 ;1 9 5 0 年 新建设第2 卷第1 0 期 文法批评与作文修改 。汉语教 学 语文教学第 1 期 中学应系统地讲授语法 。黎锦熙尤其重视国音和语法 教学。 “ 国语的范围,是包括 困音 词类 语法三大部,是缺一不u j 的。 ” 叭9 3 2 年,由 他编辑 国 音常 用字 汇出 版, 此书首次 把北平的 现代 音系 作为标准音。1 9 3 5 年,出版了 比 较文法 , 对白话 文和文言文做了比较。 新中 国成立后, 黎锦熙并没有放弃他一贯的改革精神。 新国文教学法就是对他过 去所持观点的一些改进和补充,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语文教学的著作。1 9 5 1 年, 他在 语文教学( 天津) 第1 期发表 ( 中学应系统地讲授语法 。另外, 他 还参与了研制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并大力推广普通话。后来,由于身体原因, 黎先生不能到学校讲课, 但他还是坚持带研究生, 指导提携后辈。 数十年来, 他 为祖国培养了许多语言文字工作者,影响所及,遍于海内外。 黎锦熙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 7 0年,研究和探讨的领域很广。尤其在文 字改革、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和辞典编纂方面, 更是做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 这种 “ 春蚕到死丝方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学习的。 第二章黎锦熙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的是语文学科的两个本质性问题,它对语文教育的内 容 、 方 法 和 教 材 的 编 写 起了 指 导 作 用。 传 统 语 文 教 育, 没 有 学 科 的 概 念 与 性 质 之 分。民国时期, 学者们对语文学科进行了理性探索。 但山于当时尚处于现代语文 教育的初期,他们的研究大多也还是尝试性的、论争性的。 对性质和目的的看法源于对文道关系的看法, 而黎锦熙是最早协调地处理语 文教育中的“ 文” “ 道” 关系的, 符合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所讲的“ 文道统一” , 也 就是语言和思想的统一。 黎锦熙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 “ 工具兼人文论”和 “ 学生全 面发展论” 。 他把教育目 的转向“ 实用” , 对“ 八股” 教育的弊害作了否定和批判, 以白话文教育取代文言文教育的主导性地位; “ 将文字交给大众” , 使得语文教育 向平民化迈进。 第一节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 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应该说是如何认识语文的最基本观点的反映。 自 语 文独立设科以来, 人们就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 大致分 为二类: “ 工具说” 、 “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说。 先来说说 “ 纯工具论”的观点。 1 9 2 3年,穆济波先生在 中学校国文教学问题提出: “ 语文是个人生命 存在的工具; 是人类情感流通的工具; 是民族文化革新的工具; 是国家生命寄托 的工具。” 1 9 3 1年, 程其宝在 教育杂志的 初级中学课程标准之讨论也指出: “ 语文为传达思想的工具” 。 当然,系统阐述 “ 工具说”还是叶圣陶先生。1 9 4 2年他在 认识国文教学 ( 国文杂志)发刊词中提到:“ 国文, 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中的一项, 在 生活中是必要工具中的一种”。 以上教育家或多或少受到了当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经验主义与工 具主义的影响。 杜威就认为母语是“ 彼此交换意见的工具, , “ 是社会生活的工具” 。 当然, 工具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对捍卫语文学科的独立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过去, 人们往往通过语文教育来进行思想教育, 作为道德的载体存在。 “ 工具说” 第二章黎锦熙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的是语文学科的两个本质性问题,它对语文教育的内 容 、 方 法 和 教 材 的 编 写 起了 指 导 作 用。 传 统 语 文 教 育, 没 有 学 科 的 概 念 与 性 质 之 分。民国时期, 学者们对语文学科进行了理性探索。 但山于当时尚处于现代语文 教育的初期,他们的研究大多也还是尝试性的、论争性的。 对性质和目的的看法源于对文道关系的看法, 而黎锦熙是最早协调地处理语 文教育中的“ 文” “ 道” 关系的, 符合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所讲的“ 文道统一” , 也 就是语言和思想的统一。 黎锦熙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 “ 工具兼人文论”和 “ 学生全 面发展论” 。 他把教育目 的转向“ 实用” , 对“ 八股” 教育的弊害作了否定和批判, 以白话文教育取代文言文教育的主导性地位; “ 将文字交给大众” , 使得语文教育 向平民化迈进。 第一节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 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应该说是如何认识语文的最基本观点的反映。 自 语 文独立设科以来, 人们就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 大致分 为二类: “ 工具说” 、 “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说。 先来说说 “ 纯工具论”的观点。 1 9 2 3年,穆济波先生在 中学校国文教学问题提出: “ 语文是个人生命 存在的工具; 是人类情感流通的工具; 是民族文化革新的工具; 是国家生命寄托 的工具。” 1 9 3 1年, 程其宝在 教育杂志的 初级中学课程标准之讨论也指出: “ 语文为传达思想的工具” 。 当然,系统阐述 “ 工具说”还是叶圣陶先生。1 9 4 2年他在 认识国文教学 ( 国文杂志)发刊词中提到:“ 国文, 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中的一项, 在 生活中是必要工具中的一种”。 以上教育家或多或少受到了当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经验主义与工 具主义的影响。 杜威就认为母语是“ 彼此交换意见的工具, , “ 是社会生活的工具” 。 当然, 工具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对捍卫语文学科的独立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过去, 人们往往通过语文教育来进行思想教育, 作为道德的载体存在。 “ 工具说” 有效地改变了这种情形, 突出了语文学科自 身的特性。 但工具性也存在一定的局 限性, 过分强调语文作为工具的一面, 而忽略了语文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作用。 因而,当时有一部分教育家就提出了“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观点。 其中黎锦 熙的语文学科性质观就恰好弥补了工具说的不足。 黎锦熙的 语文学科性质观是以“ 工具本质论” 为主, 兼有人文性, 即“ 文道 统一” ,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一体化。语文作为一个工具,首先是为了能使学 生能读、能听、能说、能写, 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质。 在这个 前提下, 语文也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气 思想的建设。 但人文性不是语文学科的个 性, 是与其他学科的共性。 这两者是有先后、 主次之分的。 工具性对于语文学科 来说, 是最重要的。 黎锦熙的这些见解, 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起到了积极推 动作用。 第二节对语文教育目的观的理解 语文学科诞生后, 如何确定语文教育的目 标, 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重要问 题。教育目标的确定将直接影a 向 到培养出何种学生。 在 1 9 0 4 年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各科目 教育要义里, 对 “ 中国文字”科 作了这样的规定, “ 其要义在使识日用常见之字,解日 用浅近之文理,因为听讲 能领悟、 读书能自 解之助, 并当使之以 俗语叙事, 及日用简短书信,以开他日自 己作文之先路,供谋生应世之需要。 ” 辛亥革命以后,教育部通过国文课程标准明确了 语文教育的目 的。1 9 1 2年 教育部公布 中学校令施行规则 规定:“ 国文要旨 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 能自 由 发表思想, 并使略解高深文字, 涵养文学之兴趣, 兼以启发智德。国文首宜授 以近世文, 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 使作实用 简 易 之 文, 兼 课习 字。 ” 朱自 清在 1 9 2 5 年发表的 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对国文教学的 目 的 这样界定:“ 我以为中 学国 文教学的目 的 只须这样说明: ( 1 ) 养成读书思 想 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 2 )发展思想,涵育情感。” 从以上观点中,我们不难发现 1 0 . 2 0 年代的人们对于语文教育目的的见解 还是基本趋于一致。 贯穿教学目的的精神是实用, 都是为了学生以后谋生作准备, 有效地改变了这种情形, 突出了语文学科自 身的特性。 但工具性也存在一定的局 限性, 过分强调语文作为工具的一面, 而忽略了语文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作用。 因而,当时有一部分教育家就提出了“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观点。 其中黎锦 熙的语文学科性质观就恰好弥补了工具说的不足。 黎锦熙的 语文学科性质观是以“ 工具本质论” 为主, 兼有人文性, 即“ 文道 统一” ,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一体化。语文作为一个工具,首先是为了能使学 生能读、能听、能说、能写, 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质。 在这个 前提下, 语文也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气 思想的建设。 但人文性不是语文学科的个 性, 是与其他学科的共性。 这两者是有先后、 主次之分的。 工具性对于语文学科 来说, 是最重要的。 黎锦熙的这些见解, 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起到了积极推 动作用。 第二节对语文教育目的观的理解 语文学科诞生后, 如何确定语文教育的目 标, 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重要问 题。教育目标的确定将直接影a 向 到培养出何种学生。 在 1 9 0 4 年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各科目 教育要义里, 对 “ 中国文字”科 作了这样的规定, “ 其要义在使识日用常见之字,解日 用浅近之文理,因为听讲 能领悟、 读书能自 解之助, 并当使之以 俗语叙事, 及日用简短书信,以开他日自 己作文之先路,供谋生应世之需要。 ” 辛亥革命以后,教育部通过国文课程标准明确了 语文教育的目 的。1 9 1 2年 教育部公布 中学校令施行规则 规定:“ 国文要旨 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 能自 由 发表思想, 并使略解高深文字, 涵养文学之兴趣, 兼以启发智德。国文首宜授 以近世文, 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 使作实用 简 易 之 文, 兼 课习 字。 ” 朱自 清在 1 9 2 5 年发表的 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对国文教学的 目 的 这样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