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苏州市区减灾绿地建设及其应对城市灾害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市区减灾绿地建设及其应对城市灾害的研究摘要 摘要 本文在介绍国内外城市减灾绿地研究与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避难场 所的防灾减灾功能认识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特点,使用基础底图编绘、专 题信息提取、信息复合处理和专题制图等技术与手段,掌握苏州城市公园绿地空 间信息及其空间配置情况;在分析城市避难场所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具体论述 了城市避难场所的防灾减灾和救灾功能;系统探讨了苏州城市避难场所的空间配 置原则及城市避难场所的基本设计思路与配套设施规划内容的若干要点。本项研 究目的在于:系统研究苏州城市减灾绿地空间现状、规划、改造、建设实施以及 同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的诸方面问题,探讨城市减灾公园绿地系统建设的可行性、 基本思路、方法和技术体系等,填补苏州此类问题研究的空白,为政府提供合理、 可行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避难场所防灾减灾规划设计 作者:苏群 指导教师:姜竹松 苏州市区减灾绿地建设及其应对城市灾害的研究英文摘要 r e s e a r c ho nc o n s t m c t i o nf o rd i s a s t e rr e d u c t i o ng r e e n s p a c e a n dm e m o df o rr 印l yt oc 时c r i s i si ns u z h o u a b s t r a c t a c c o r d i n gt 0 吐l ec h a r a 酏e r i s t i co fu r b 锄d i s a s t t l l ep r i n c i p l eo fu r b 锄d i s a s t e i m a n a g e m e n t 觚dp r o b l e m so fc u _ 玎e n td i s a s t e rp r e v e n t i o na n dr e d u c t i o n ,t l l i sp a p e r 咖d i e st l l ec o n s 1 j c t i o nf o rd i s a s t e rr e d u c t i 铲e c i ls p a c e 觚dm e t l l o df o rr 印l yt 0c i t ) , c f i s i s f i r s t l y ,c o m b i l l i n g 廿l et e c m q u eo fb a s em 印d i _ a w i n g ,m b a l lg r e e ns p e c 仃u i i l m e 嬲u r e m e n t ,r e m o t ei m a g ee n h a n c e m e n ta i l dr e 咖r a t i o n ,s p e c i a lt o p i ci l l f 0 彻a t i o n e x m 童c t i o 坞i 1 1 f o 彻a t i o nc 叩岫dp c e 鹦锄dc a n o 脚弘u r b a np a r kg r e e n $ p a c e i 舶m a t i o n 柚ds p a t i 甜a l l o c a t i o ns i n 斌i o na r ed i s c u s s e d n 1 加c t i o nf o rd i s a s t e r p r e v e n t i o na n dr e d u c t i o no fl l r b 觚e m e 唱e n c ys h e l t e ri s 锄a l y z e db 硒i l l go n t l l ep r i n c i p l e o fu i i b 锄d i s a s t e rm 锄a g e m e n t f i i l a l l y ,s p a t i a la l l o c a t i o nm l e ,b a s i cd e s i g nm e t h o d 锄d 蕊l i a t e de 嘲b l i s i l i i l e n tp l 砌i 培c o n t e n to f 瑚b 趾e m e 唱e n c ys h e l t e ra r er e s e a r c h e d t h ea i mo ft h i sp a p e ri sr e a r c hf o rs 也出o ud i s 舔t e rp r e v e n t i o n 锄dr e d u m i o n 罂e e n s p a c ea c t u a l i 魄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t l l ea c t u a lc o 邶仉l c t i o n 觚dc 姆p l a i l i 血l g 觚dd i s c u s s i n g t l l ef e a s i b i l i 坝b a s i cm e t h o d 柚dt c 矗m o s y s t e i no fu r b a i ld i s a s t e rr e d u c t i o ng r e c ns p a c e 1 ks t u d yf i l l su p l cb l a i l l 【r e s e a r c hf i e l di i ls u z h o ua n dc a l lp r o v i d e9 0 v e m m e m 埘t l l r e a s o n a b l ed e c ;s i o nf b u n d a t i 锄 k e yw o r d s :e l c 唱e n c ys h e l t c r ;d i s a s _ t e rp f e v e n t i o na i l dr e d u c t i o n ;p l a l l i l i n gd e s i 朗 w r i n e nb y :s u q u i l s u p e r v i s e db y :j i a n g z h u s o n g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 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 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 文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 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 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 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等签名:埤日期:三匕 导师签名 :磊弛日 苏州市区减灾绿地建设及其应对城市灾害的研究l 引言 1引 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城市的整体防灾减灾功能远远滞后于城市发 展。具体表现为单体建筑物越来越高、单体建筑物的容积加大、建筑物间的活动 空间相对减少、道路交通越来越立体化和结构更加复杂。 因此,在强破坏性城市灾害发生后,建筑物倒塌所占面积、压埋厚度加大, 对市民逃生、灾后的快速抢险救援造成极大困难,用于灾民疏散逃生的通道和应 急避难的安全场地严重不足。另外,城市交通网系统建设的立体化和日趋复杂, 使得一旦发生严重破坏性灾害,城内及与外界的交通有可能中断,物资供给将非 常紧张。 显而易见,如果没有一批安全的城市减灾避难场所,加之广大市民缺乏防灾 避险的基本知识,一旦发生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导致公众社会秩序混乱和失控, 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损失。因此,科学、合理、高水平地规划建设不 同特点的城市避难场所,已成为现代化大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 城市减灾绿地,指当地震、火灾、洪水等灾害发生时,城市中能用于紧急疏 散和临时安置市民短期生活的绿地空间。它一般由城市的防护绿地和公共绿地的 某些地块组合构成,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达国家重视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防灾作用由来已久。日本关东大地震,使 得城市规划中强调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及其设施的减灾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并 在日本孕育了第一个考虑到防灾公园绿地系统的城市复兴规划。在二战期间遭受 大规模空袭,也使得日本公园绿地的防空功能被重视,可见日本的公园绿地建设 是和其防灾功能紧密联系的。在我国,北京市作为2 0 0 8 年奥运会举办地,把以“安 全奥运 为主题的城市安全及应急能力排在十分重要的地位。2 0 0 3 年,北京第一 个具备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建成。2 0 0 4 年,北京在城区 建设1 8 座应急避难场所,其中绝大部分是在公园和城市绿地广场的原有设施上改 建面成。北京市中轴绿地景观是目前已经完工的最大规模“避难公园”。完全使用 时,可供7 万人避难。应急设施包括应急棚宿区、应急厕所、应急医疗、应急供水、 应急停机坪等九大系统。平时上面都被盖板、覆土,种植草坪,成为整体绿地的 一部分。应急时除去覆土即可使用。按照系统规划方案,2 0 0 8 年前,北京的避难 苏州市区减灾绿地建设及其应对城市灾害的研究1 引言 场所将保证市民足够使用,目标是保证居民在lo 分钟内即可到达一个避难所【8 】o 有学者从日本等国大地震历史经验角度,系统探讨城市绿地空间的抗灾、防 灾减灾功能以及强化城市绿地空间防灾能力的基本思路i l 】;有的学者从建设城市专 门防灾公园的角度介绍了城市防灾公园的由来,综合防灾减灾功能,防灾公园规 划以及普通城市公园的防灾化改造【2 】p 】【4 】;另有学者从城市空间综合研究的角度, 结合防灾减灾对城市道路、广场、绿地、公园、水系以及地下空间等几种类型的 城市空间功能进行了探讨【5 1 ,旨在强调在城市建设中应该使城市空间与防灾系统相 结合,创造出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甚至还有学者从城市绿地与地下空间 的复合开发研究角度,探讨了城市绿地与地下空间结合的综合防灾减灾效益以及 建设开发设想【6 】1 7 1 。 可以看出,学术界对此研究表现出如下特点:( 1 ) 起步较晚,未达应有深度; ( 2 ) 层面单一,不够系统全面;( 3 ) 偏重设想,缺乏可操作性;( 4 ) 强调绿地, 忽视与城市规划体系的衔接和协调。 基于学术界对此研究的现状,本课题拟研究以下内容: l 、苏州市区现有公园绿地空间遥感制图分析 2 、苏州市区绿地空间减灾功能现状分析与评价 3 、苏州市区减灾公园绿地空间建设的规划构想。包括建设目标、布局结构、 规划标准、现有公园绿地的防灾化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等。 4 、苏州市区减灾公园绿地空间规划内容及其可操作性研究 ( 1 ) 城市减灾绿地规划的定位研究:探讨减灾绿地空间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的关系及两者衔接问题; ( 2 ) 城市减灾绿地空间平常时期与非常时期的功能协调研究; ( 3 ) 防灾绿地规划内容研究:对台风、滑坡崩塌、水灾、火灾等的防御绿地 规划; ( 4 ) 避灾绿地规划内容研究:避灾绿地规划主要是针对灾害发生时和灾后相 当时间内,如何以绿地、道路与绿化带作为避难场所和避难通道,构成城市避灾体系 的构想。比如避灾据点的选择、避灾通道的布置等内容研究。 采取的研究方法为:采用的是苏州市2 0 0 3 年的l a n d s a t 聊1 7 多波段影 像数据以及s p o t 图像,苏州市最新版的市区地图、城市规划图及统计资料等,应 用基础底图编绘、专题信息提取、信息复合处理和专题制图等技术与手段,掌握 2 苏州市区减灾绿地建设及其应对城市灾害的研究 1 引言 苏卅i 城市公园绿地空间信息及其空间配置情况;在分析城市减灾绿地的基本内涵 的基础上,具体论述城市减灾绿地的防灾减灾和救灾功能:系统探讨苏州市区绿 地作为减灾场所的空间配置原则及城市减灾场所的基本设计思路与配套设施规划 内容的若干要点,并在苏州市区模拟了减灾绿地和疏散道路的规划。 目前,苏州市无论政府规划部门还是研究人员对苏州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防 灾减灾作甩及其规划实施建设,都还没有给予充分认同和重视。此类研究,迄今 尚未见到文献报道( 甚至媒体报道) 。应当说,这是苏州城市研究、城市规划和城 市建设中的一个空白点。 本研究对于苏州城市本身的现实意义在于:系统研究苏州城市减灾绿地空间 现状、规划、改造、建设实施以及同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的诸方面问题,探讨城市 减灾公园绿地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基本思路、方法、技术体系等,填补苏州此类 问题研究的空白,为政府提供合理、可行的决策依据。 本研究选用了本人主持的苏州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 s r 0 5 3 5 ) 的部分成果。 苏州市区减灾绿地建设及其应对城市灾害的研究2 城市减灾绿地概述 2 城市减灾绿地概述 城市绿地等开敞空间的减灾作用主要表现为防止火灾蔓延、减轻建筑物倒塌 对人员伤亡、提供消防水源( 公园绿地的附属水面) 、多功能分洪、缓解城市“热 岛效应力( 即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冷湖效应一减轻城市热灾害) 、作为避灾 场所、用作救灾通道和灾后重建据点等方面【1 1 。如临时接纳灾民;集中各种救灾车 辆、设施和救援物资;设置紧急医疗救护站;提供救灾直升机必需的空阔场地等 方面。因此,大城市更应考虑留出足够的广场、公园、绿地等开放空间,并应考 虑其在城区中的均匀分布,以满足城市各个区域的避灾要求。 2 1 城市减灾绿地的基本内涵 2 1 1 概念 城市绿地( u r b 孤g r e c ns p a c e ) ,是指以自然和人工植被为地表主体存在形态 的城市用地。它包括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 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特定区域。城市 绿地以自然要素为主体,为城市化地区的人类生存提供新鲜的氧气,清洁的水, 必要的粮食、副食品供应和户外游憩场所,并对人类的科学发展和历史景观保护 等起到承载、支持和美化的重要作用。 城市应急避难所是指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等场地, 经过科学的规划建设与规范化管理,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避难、基本生活保障 及救援、指挥的场所。 城市减灾绿地,指当地震、火灾、洪水等灾害发生时,城市中能用于紧急疏 散和临时安置市民短期生活的绿地空间。它一般由城市的防护绿地和公共绿地的 某些地块组合构成,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城市危机的外部表现通常为自然灾害和城市公害,而城市环境条件与受 灾程度有很大关系。城市减灾规划是城市规划和实施城市危机应对的重要环节, 它主要着眼于防灾规划和救灾规划两个方面。城市环境条件中的城市规划、城市 结构以及城市开敞空间的多少与形态等因素,都与城市减灾规划密切相关。城市 减灾规划的目的在于把可能发生的城市灾害降低到最小限度。要做到这一点,作 为城市组成部分之一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在国内外的若 4 苏州市区减灾绿地建设及其应对城市灾害的研究2 城市减灾绿地概述 干城市大灾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2 1 2 城市灾害类型及产生原因 l 、灾害类型 水灾、地震、风灾、火灾、地质灾害、交通事故、环境公害、瘟疫【1 3 1 。 2 、灾害产生原因 城市区域在其建设发展进程中,城市自然灾害和城市公害成为城市危机的主 要表现形式。如我国从解放后至唐山大地震,共发生1 1 次灾害性地震,其中,9 次在农村,另两次在唐山和海城,地震总的经济损失中,唐山占7 5 ,海城占1 5 , 农村只占1 0 左右,总的人员伤亡中,唐山占9 0 以上;又如2 0 0 4 年1 2 月2 6 日, 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 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国 家2 0 多万人死亡,1 5 0 多万人流离失所。这表明,工商业和人口集中的现代化城 市抵御灾害的能力非常脆弱,它的原副l 】主要在于: 城市是危险要素( 如人员、建筑、社区和基础设施) 高度集中的地区。 城市的不断膨胀和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既破坏了城市环境,也导致了城市 地区生态的恶化和灾害的发生。 像人口密度、地区的危险度、城市功能的重要程度以及对基础设施的依赖程 度和城市的管理能力,影响了城市的易损性。 由于城市无法控制外来居民的增长,又没有能力提供基本的服务,而使城市 地区的防灾减灾变得更加复杂。 高速的城市化增加着城市灾害风险。 经济增长不能与生态环境保护、现代灾害防御、社会保障、经济安全等相关 工作协调推进,经济增长的成果迟早会因此而打折扣或被抵消,甚至可能导致社 会失稳等严重后果,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根据资料可知,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减灾作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 防震减灾作用中就可见一斑,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日本1 9 2 3 年发生关东大 地震,据震后调查,地震产生的次生火灾有6 3 是城市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的存 在而被熄灭的。在以后的地震灾害中,人们得出了同样的结果,也就是说,城市 绿地具有防震减灾的功能,通过研究,人们发现城市绿地还有其它减灾功能,下 面对城市绿地的功能进行总结。 2 1 3 城市绿地的功能 5 苏州市区减灾绿地建设及其应对城市灾害的研究2 城市减灾绿地概述 ( 1 ) 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温室效应等城市灾害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吸收有害气体 吸滞烟尘和粉尘 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 净化水体 净化土壤 ( 2 ) 改善城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调节气温 调节湿度 改善风环境 ( 3 )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 4 ) 降低城市噪声 ( 5 ) 安全防护功能 减震避难 防火 防风固沙 防御放射性污染、有利备战防空及减轻战灾 蓄水保土,减缓城市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灾害【1 4 1 。 城市绿地的生活使用功能 城市绿地是满足市民日常生活、游憩、娱乐、文化、教育、科学普及等活动 的重要的场所,也是城市旅游、休疗养的基础。 美化城市 ( 1 ) 丰富城市建筑群体轮廓线 ( 2 ) 美化市容 ( 3 ) 衬托建筑,增加艺术效果 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 由于城市环境的恶化,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主要绿色空间,在带动社会经济 发展中的作用己经越来越明显。它最显著的功能就是提升周边的地价和房价,吸 收投资,带动房地产的开发,从而推动该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今各类房 6 苏州市区减灾绿地建设及其应对城市灾害的研究2 城市减灾绿地概述 地产商的开发建设住宅小区,也特别强调小区的绿化建设,不断提高绿化率,走 生态小区建设的道路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路。另外,由于公园的带动,也可以使 周边地区的工商业,旅游业等生产、服务行业得到良好、迅速的发展。 由于城市灾害日益突出,环境灾害是城市灾害当中最为常见的灾害,也是与 城市绿地最为相关的灾害,城市绿地在此方面的防灾减灾贡献最大,而地震灾害 是目前对城市发展打击最大的灾害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绿地防灾减灾作用 逐渐得到重视的诱因之一。因此在本论文中,主要分析论述的是城市绿地对城市 环境灾害的防治功能和对震灾的减灾救灾作用。 城市绿地的防震减灾作用在日本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其他国家并不多见, 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地震带,所以城市绿地的防震减灾功能的设计理念应该运 用到中国的城市绿地规划中,那么城市绿地是如何发挥防震减灾的作用呢? 下面 就从具体事例中探讨城市绿地的防震减灾作用。 2 1 4 城市减灾绿地的功能综述 城市未来的发展必须把创造美好、舒适、便捷、公正、安全的生存环境作为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以创造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城市世界。加强防御、 控制城市灾害,增强城市综合减灾抗灾能力是当今国内外减灾工作的重点。 由于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美化城 市环境、净化空气、平衡城市生态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游乐场所等作用, 同时还对火灾、地震、地面沉降、城市热岛效应等灾害具有一定的防灾减灾功能。 因此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中,城市绿地系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苏州市无论政府规划部门还是研究人员对苏州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防灾减灾 作用及其规划实施建设,都还没有给予充分认同和重视。是苏州城市研究、城市 规划和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空白点。对苏州城市绿地空间现状的减灾功能进行分析 和评价,以减灾规划的标准提出苏州城市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造的 建议和措施,为政府规划部门进行系统化的全面城市防灾规划提供相关依据。 l 、防灾减灾功能 1 ) 防火隔离带 大面积的绿地可以阻隔火势的蔓延,和减少次生火灾发生。许多绿化植物枝 叶含有大量水分,本身就是防火的天然屏障。 1 9 2 3 年的日本关东大地震受害者超过百万人,死亡者多达9 万人,而9 0 以 7 苏州市区减灾绿地建设及其应对城市灾害的研究 2 城市减灾绿地概述 上死亡者是被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大火烧死的。据地震后的调查,在这场大 震灾中城市的广场绿地和公园的灭火效力比人工灭火高一倍以上,6 3 的火灾是由 于城市绿地等开敞空间的存在而熄灭的,其余3 7 的火灾才是通过人工熄灭的。 2 ) 临时避难所 在破坏性极强的城市灾害诸如大地震或恐怖袭击后,各类建筑倒塌,次生灾 害不断发生,不仅使各种建筑受到迸一步损坏,也增加了人员的伤亡。所以,迅 速将居民从遭受破坏的建筑物中疏散到空旷地,可有效减少人员的伤亡,在城市 绿地为主的城市避难场所中,建筑物少而低矮,绿化面积大,是人们避灾的理想 场所。 1 9 2 3 年9 月,日本关东大地震后半小时就引发了1 3 6 处大火,市中心3 个区 几乎被烧光,4 0 的建筑物被夷为平地,5 6 万人被大火烧死。然而,就在这次惨 烈的大灾难中,东京市的公园和绿地成了“安全岛。7 0 市民由于疏散到了后乐 园、上野、皇居公园等大面积的城市绿地中,因而都幸免于难,城市绿地公园发 挥了重大的作用【1 5 】。 3 ) 阻隔病菌源 绿色植物有很好的杀菌作用,植物的芽、叶、花粉能分泌出具有杀死细菌、 真菌和原生物的挥发物质,可减少空气中细菌的数量。因此,一旦发生流行性传 染病,城市绿地可成为居民的“避风港 。 4 ) 战时避难地 战争中,城市绿地还可以起到隐藏目标的作用,一旦发生空中袭击或巷战, 人们可以利用绿地中的树木、山石及其他设施藏身。 5 ) 减缓泥石流 绿地中茂密的草木覆盖着地面,当雨水落下时,不会直接冲击土壤表面,可 以减少表上流失。同时,树木和草本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蔓延,能保护土壤不让 水冲走。加上绿地中大量的落叶、枯枝、苔藓等覆盖物能吸收数倍于本身的水分, 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流速,增加渗入到地下的水量。 2 、救灾功能 1 ) 救灾人员驻扎 灾难发生后,应急工作及时、高效、有序的开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 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这个过程中,绿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救灾人 8 苏州市区减灾绿地建设及其应对城市灾害的研究 2 城市减灾绿地概述 员可以利用临时医院尽快地开展救治工作。 2 ) 救灾物资集散 城市各部门调运的粮食、仪器等救灾物资从运送到分发完毕,需要有个足 够大且交通便利的地点存放,因很多城市绿地、广场等适宜的避难场所一般都位 于路口等方便通行的地方,便于救灾物资的运送。 3 ) 救灾运输通道 由于树木含有的树液和水分,能发挥控制火势、切断火路的作用,以保证道路 的正常使用;一定树龄的行道树由于扎根于大地,能够支撑住倒塌的房屋;因为 有一定宽度的绿化带的存在,即使沿街建筑物倒塌,也不会直接威胁到路上的行 人和车辆,保证了道路的畅通。 1 9 9 5 年日本阪神地震后的调查表明,虽然树干中空老化,折断有所发生,但 基本没有树木整体倒伏的情况,震灾火灾发生后,绿化带成为道路畅通的有力保 证【2 】。 4 ) 灾民安置场所 树木根深叶茂,在发生地震时一般不会倒伏,利用树木可以搭建防震棚。同 时大块绿地可以阻隔火势的蔓延。绿地地势平整,适宜作为临时住所。日本阪神 大地震发生后,灾民们一开始临时住在搭在公园的帐篷或学校及体育馆内,后来 政府在城区的公园和郊外农田里建起了临时住宅,许多灾民出于生活和工作方便 等考虑,都愿意住在市区的公园绿地里,而不愿去郊外农田的临时住宅。 5 ) 救援飞机起降 当灾难发生时,为了保障抢险救援人员、救灾物资的运输及灾民、伤员的疏 散,在道路交通出现拥堵或不能满足需要时,可用避难场所中的绿地、广场等开 阔地带作为救援直升飞机的起降场地,启用空中运输通道。 6 ) 倒塌物堆放场 重建灾难后的城市,首先需要清理倒塌的建筑等垃圾,在灾后交通不便的情 况下,垃圾无法很快运送到郊外的垃圾场,利用城市绿地作为垃圾的临时堆放场 所,可以就地解决垃圾的堆放问题,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 7 ) 城市复兴据点 建设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大型公园、绿地可作为灾后重建家园和复兴城市的 据点。如可在公园中建设救援部队的驻扎营地,卫星通讯设施,直升飞机场,加 9 苏州市区减灾绿地建设及其应对城市灾害的研究2 城市减灾绿地概述 油站,发电设备、广播和通信设施,粮食等生活必需物资的储备仓库及抗震性蓄 水槽等设施设备,以确保灾后重建的需要。 8 ) 多重分洪功能 在洪水发生时,平时作为城市休闲空间和绿化带的规模适宜的大型公园、绿 地,则可成为洪水的分洪区,达到泄洪、减弱洪峰的作用。德国境内的奥德河段, 1 9 9 3 年建成了一个占地4 4 0 0 1 1 1 1 1 2 的自然公园。1 9 9 7 年发生洪水灾害时,自然公园在 几天内截流了3 亿多m 3 ,使下游的水位下降近0 5 m ,有效地保护了城市【1 6 1 。 2 2 国内外城市减灾空间规划、建设与研究现状 2 2 1 发达国家城市减灾空间规划建设现状 发达国家重视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防灾作用由来已久。日本关东大地震,使 得城市规划中强调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及其设施的减灾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并 在日本孕育了第一个考虑到防灾公园绿地系统的城市复兴规划。在二战期间遭受 大规模空袭,也使得日本公园绿地的防空功能被重视,可见日本的公园绿地建设 是和其防灾功能紧密联系的。 1 9 5 6 年日本颁布城市公园法。1 9 7 3 年城市绿地保全法将建设城市公 园绿地空间置于“防灾系统”的地位。1 9 8 6 年日本制定“紧急建设防灾绿地计划”, 提出将城市绿地建设成为具有“避难地功能的场所。从1 9 7 2 年开始至今,日本 已实施了6 个突出防灾主题的“建设城市公园计划 。1 9 9 3 年,日本修改城市公 园实施令,将公园提到“紧急救灾对策所需要的设施”的高度,第1 次将发生 灾害时作为避难场所和避难通道的城市公园称为“防灾公园”。1 9 9 5 年1 月,阪神 大地震发生后,神户市内1 2 5 0 处大小公园不仅再次在救灾方面显示了巨大的作用, 使日本进一步提高了对城市公园防灾功能的认识,而且提供了许多关于建设防灾 公园的有益启示。1 9 9 6 年7 月,日本建设省在“关于今后城市公园等的建设与管 理报告中提出,要在6 5 的市区街道将城市公园建成发生灾害时的避难场所, 占地l 公顷以上的城市公园都要建成“防灾公园 。1 9 9 8 年日本建设省制定防灾 公园计划和指导方针,就防灾公园的定义、功能、设置标准及有关设施等作了详 细规定【1 1 。日本城市防灾化建设包括城市的不燃化、建筑物和社会基础设施的抗震 性及防灾据点建设等,防灾公园建设成为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2 2 2 我国部分城市减灾空间规划建设现状 在我国,北京市作为2 0 0 8 年奥运会举办地,把以“安全奥运”为主题的城市 1 0 苏州市区减灾绿地建设及其应对城市灾害的研究 2 城市减灾绿地概述 安全及应急能力排在十分重要的地位。2 0 0 3 年,北京第一个具备应急避难功能的 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建成。2 0 0 4 年,北京在城区建设1 8 座应急避难场所, 其中绝大部分是在公园和城市绿地广场的原有设旋上改建而成。北京市中轴绿地 景观是目前已经完工的最大规模“避难公园。完全使用时,可供7 万人避难。应 急设施包括应急棚宿区、应急厕所、应急医疗、应急供水、应急停机坪等九大系 统。平时上面都被盖板、覆土,种植草坪,成为整体绿地的一部分。应急时除去 覆土即可使用。按照系统规划方案,2 0 0 8 年前,北京的避难场所将保证市民足够 使用,目标是保证居民在1 0 分钟内即可到达一个避难所峭j 。 唐山市在1 9 7 6 年特大地震发生以前,是对地震没有设防的城市。尽管各类绿 化建设没有考虑抗震防灾因素,但在大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中仍起到了一定 的作用。比如,安全疏散震后灾民、临时掩埋震亡人员、解决灾民居住生活以及 作为研究地震遗址等【9 1 。在震后城市重建中,唐山市1 9 7 8 年的城市规划方案就明确 贯彻了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防灾减灾思路,包括提高绿地空间规划指标、加大居 住区专用绿地规划面积以及均匀合理布局各类绿地空间等,体现了一种超前的规 划理念。 近年来,上海、天津、南京等城市也相继提出了强化城市绿地空间的防灾功 能、建设城市防灾公园的计划和设想。上海市城市规划局为增强城市防灾抗灾功 能,提出在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时,应引入“防灾公园”的设计理念,适当改造现 有公园或新建防灾公园,使之成为重要的城市灾害隔离带【1 9 】。同时,上海提出防 灾公园的生活功能将不断增强,园内临时净水装置、净化蓄水槽和水池的水,可 供避难居民使用;在公园的道路边和空地上,配备雨水收集和循环系统,紧急时 刻在上面简单搭建掩体就可使用。 2 2 3 学术界对城市减灾空间及其规划研究现状 我们发现,近年国内外已经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减灾功能 及其规划建设实施问题,同时包括如何将减灾公园绿地空间建设同城市综合防灾 减灾系统衔接以及和城市总体规划体系的协调等问题研究。 有的学者从日本等国大地震历史经验角度,系统探讨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抗 灾、防灾减灾功能以及强化城市绿地空间防灾能力的基本思路【1 】;有的学者从建设 城市专门防灾公园的角度介绍了城市防灾公园的由来,综合防灾减灾功能,防灾 公园规划以及普通城市公园的防灾化改造【2 】【3 】【4 】;另有学者从城市空间综合研究的 苏州市区减灾绿地建设及其应对城市灾害的研究2 城市减灾绿地概述 角度,结合防灾减灾对城市道路、广场、绿地、公园、水系以及地下空间等几种 类型的城市空间功能进行了探讨1 5 j ,旨在强调在城市建设中应该使城市空间与防灾 系统相结合,创造出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甚至还有学者从城市绿地与地 下空间的复合开发研究角度,探讨了城市绿地与地下空间结合的综合防灾减灾效 益以及建设开发设想1 6 儿7 1 。 但是可以看出,学术界对此研究表现出如下特点:( 1 ) 起步较晚,未达应有 深度;( 2 ) 研究层面单一,不够系统全面;( 3 ) 只是偏重设想,缺乏可操作性;( 4 ) 单独强调绿地,忽视与城市规划体系的完整衔接和协调。 目前在我国,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防灾减灾作用理念还远没有普及,绝大多 数的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方案和城市绿地空间建设对其体现远没有到位。从城市 整体规划建设角度系统研究探讨城市绿地空间的减灾功能,研究规划、设计、建 设城市减灾公园绿地空间的相关内容,显得尤为必要。 2 3 城市减灾绿地的基本设计要求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城市的整体防灾减灾功能远远滞后于城市发 展。具体表现为单体建筑物越来越高、单体建筑物的容积加大、建筑物间的活动 空间相对减少、道路交通越来越立体化和结构更加复杂。 因此,在强破坏性城市灾害发生后,建筑物倒塌所占面积、压埋厚度加大, 对市民逃生、灾后的快速抢险救援造成极大困难。而城市基础设施如水、气、电 等生命线工程复杂,由地震等城市主要灾害引起的次生灾害危险性在不断加大。 同时,我国城市建设受土地价格约束,建筑物间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社区本身 的防火、通风、采光和休闲功能降低,用于灾民疏散逃生的通道和应急避难的安 全场地严重不足。另外,城市交通网系统建设的立体化和日趋复杂,使得一旦发 生严重破坏性灾害,城内及与外界的交通有可能中断,物资供给将非常紧张。 显而易见,如果没有一批安全的城市避难场所,加之广大市民缺乏防灾避险 的基本知识,一旦发生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导致公众社会秩序混乱和失控,将 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损失。因此,科学、合理、高水平地规划建设不同 特点的城市避难场所,已成为现代化大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 国内外的经验教训表明,大城市,特别是人口密度大、建筑物密集的城市, 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等自然和人为灾害,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预留应急避难场所。 这不仅是防震减灾的需要,也是防避其它重大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需要,是建 1 2 苏州市区减灾绿地建设及其应对城市灾害的研究2 城市减灾绿地概述 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 2 3 1 城市减灾绿地的空间配置原则 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特点,综合分析城市避难场所的系统功能以及 避难场所配套设施的规划内容等诸多方面,我们认为城市避难场所规划中的空间 配置,应当充分考虑以下原则。l 、综合防灾、统筹规划;2 、与城市规划协调:3 、 因地制宜原则;4 、选址安全原则;5 、平灾结合原则;6 、应急避难与长期防灾协 调原则。 城市减灾绿地近期规划,应以安全的安置市民为主,应结合当地现存情况, 主要考虑已存在的建( 构) 筑物情况、空地情况、人口密度和安全性等进行规划 设计,即根据人的状况来设置避难场地。 城市减灾绿地远期规划,要将城市总体规划中加入安全城市的理念,预先考 虑提供给市民安全的设施、完备的生活和避难避险空间【3 1 。 2 3 2 城市减灾绿地的基本设计要求 参考日本避难场所设置参数【4 】,结合我国多数城市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城市减 灾绿地具体设计要求,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l 、防灾区域调查 从防灾减灾的角度看,调查内容主要是城市及其周边地域的灾害史与自然条 件、各类城市规划中与城市避难场所相关的内容、城市避难场所在城市防灾中所 处的地位、避难地域的状况( 避难地域及其人口、邻近的社区及其布局、避难设 旌与防灾相关设施的分布、市区的危险程度、救援道路与避难道路的状况) 、场 地条件( 地形、地质、植被、设施与管理条件) 以及城市有关机构对防灾减灾的 要求等。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提出综合分析报告。 2 、绿地规划指标 一个城市只有具备相当面积的绿地,才能为防灾救灾提供基本条件,市级公 园面积依城市规模可定在1 0 3 0 h m 2 以上,居住小区绿化用地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 新建小区占3 0 、旧城改造小区占2 5 的标准,满足人均绿地面积要求,并在小区 内利用阻燃树木设置安全绿色通道。 3 、建设场地选择 城市减灾绿地不宜建在城市的低洼地区,以防发生洪涝灾害和海啸时被淹没。 苏州市区减灾绿地建设及其应对城市灾害的研究2 城市减灾绿地概述 空间布局一定要均匀合理,否则即使防灾公园很大、很多,但远水不解近渴,也 不能有效发挥其避灾自救的功能。各种防灾设旄的配置场所应当便于灾时利用且 地基有良好的抗灾性能。对于容易发生液化和松软的地基采用有效措施进行改良, 优化设施配置与结构,确保灾后设施能够正常利用,即使局部场地受灾也不会严 重影响整个防灾公园的防灾功能。建设给排水系统应合理规划适量的水面,平时 作为公园的景观,灾时用作消防用水或安全用水。 4 、避难范围界定 城市减灾绿地的规模以及防灾减灾设施与能力的设置必须满足邻近社区防灾 减灾的要求。 在规划建设城市避难场所时,必须对邻近的社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以便提 高其适应性和针对性;避难疏散道路的设计应当有助于各个社区居民迅速有序的 安全避难。邻近各个社区的居民可以通过预先规划的避难道路安全到达预定的避 难规划地域。 城市减灾绿地覆盖范围因避难场所种类不同而异,由于我国城市最基层的防 灾减灾机构是居民委员会,城市避难场所的规划地域范围,可以以居民委员会为 单元划界,同时考虑河流、道路等影响因素。小型防灾公园的服务半径可以为0 5 k m 左右,大型防灾公园为2 3 h 。 以居民委员会为单元划界,可以从各个居民委员会的人口数计算避难地域的 总人口数。或者按照实际划入的地域计算人口数。依据不同的灾害强度和建筑物 的抗灾性能,计算建筑物毁坏率或不能入住率,推算发生灾害后的伤亡人数与无 家可归需要避难的人数。 5 、场所空间设计 城市减灾绿地空间设计是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合理利用公园的土地。设计以配 置防火林带、避难广场、公园的主要防灾设施以及确保避难路线为中心,实现各 个区划的防灾功能互补,有效地利用公园内的防灾空间和设施。为确保居民安全 避难,必须充分考虑居民从社区到防灾公园的避难道路及其与其它道路和设施的 关系。小型防灾公园避难道路的宽度为5 1 2 m 或更宽,大型防灾公园避难道路应宽 于1 5 m 。在防灾公园内应设救灾通道,小型防灾公园为8 1 2 m 或更宽,大型防灾公 园应宽于1 5 m 。避难道路两侧的建筑物倒塌后产生的废墟宽度设定为建筑物高度的 l 2 ,倒塌后应不覆盖避难道路。避难场所若面向街道易燃建筑物,应设防火隔离 1 4 苏州市区减灾绿地建设及其应对城市灾害的研究2 城市减灾绿地概述 带或树林带。 6 、植物群落结构配置 需按照市区的状况设定根据火灾规模,相应地规划植被带的构成。从火灾现 场到居民避难场所划分为火灾危险区、防火植被区和居民避难区。防火植被区的 树种以对火焰的遮蔽率高、抗火性能强的树种为主体,这样既可以美化环境,又 可以防火。常用的阻燃防火树种有:苏铁、银杏、青冈栋、珊瑚树、棕榈、女贞、 山茶等【1 0 1 。 面对城市灾害,乔灌草结合的复杂植物群落结构都优于简单的草坪景观,因 此我们在绿地规划设计时,在满足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安全防护基础 上,营造良好的绿地视觉景观。例如在园区草地再种植乔灌木,既可发挥防灾减 灾的作用,也是绿地更具观赏性。 2 3 3 城市减灾绿地应有的基本功能 根据我国各地区城市特点多样性的要求,我们认为城市减灾绿地防灾减灾功 能应当包括:( 1 ) 防火隔离带;( 2 ) 临时避难所;( 3 ) 战时避难地;( 4 ) 阻隔病 菌源;( 5 ) 减缓泥石流等。 城市减灾绿地救灾功能应包括:( 1 ) 救灾人员驻扎;( 2 ) 救灾物资集散;( 3 ) 救灾运输通道;( 4 ) 灾民安置场所;( 5 ) 救援飞机起降;( 6 ) 倒塌物堆放场;( 7 ) 城市复兴据点;( 8 ) 多重分洪功能等。 2 3 4 城市减灾绿地设施规划内容 到2 0 0 5 年,我国北京市区已经建成1 8 处应急避难场所,其基本设计要求是: ( 1 ) 按照居民的居住密度和疏散道路来确定避难场所的规模、分布,一般按每人 1 5 至2 平方米标准建设。( 2 )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有助于各社区居民快速有序地 安全避难,步行5 到1 0 分钟为宜,服务半径5 0 0 米。邻近各个社区的居民可以通 过预先规划的避难道路安全到达预定的避难区域。要考虑到避难路线、疏散路线 的划定,保证有两条以上的应急疏散通道,并要保持应急疏散通道畅通无阻。( 3 ) 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应急供水设施、应急棚宿区、应急照明用电和应急厕所等基 本功能。较大或永久性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立应急指挥部、应急停机坪、应急广播 等设施。( 4 )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共有主标志、应急指挥部、应急供电、应急棚宿 区、应急监控、应急停机坪、应急水井、应急避难场所、道路指示等1 4 种【1 1 】。 城市减灾绿地的相关配套设施规划,参考国外减灾公园的配置原则【3 1 ,根据避 苏州市区减灾绿地建设及其应对城市灾害的研究2 城市减灾绿地概述 难场所功能的实现,我们建议应充分考虑提出如下规划内容。 l 、避难生活设旌 城市减灾绿地的第功能是为居民提供避难场所,并确保避难人员的基本生 活条件。所以城市避难场所内必须能够搭建供避难人员栖身的窝棚、简易房、防 震棚、帐篷村,有紧急提供被褥、衣物、食品、饮用水、生理用品和其它生活必 需品的储备和供给能力:有备用的应急电源、供电网络、照明和供水设施;按规 定设置一定数量的临时厕所;提供居民交流信息与晾晒衣物的空间等等【1 2 】。 2 、信息传递设施 救灾指挥部门应能及时开启城市减灾绿地的指挥系统和通信系统,尽快地掌 握灾害的早期综合情报,做出避难疏散的决策和具体实施措施。通常,城市避难 场所内设有广播设施,能及时地把有关避难疏散的情报传递给每位避难者。城市 避难场所内还应当为避难人员安装电话,以便与外界沟通安危信息,减少非灾区 的亲属等盲目进人灾区。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收集与传递灾情情报,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城市通讯网络发达,确保能迅速启用城市避难 场所网络通讯设施,将减灾绿地连接成网。发挥系统化的作用。 3 、疏散保障设施 紧急避难疏散是在灾害发生时把居民从灾害程度高的住宅、工作场所或其它 场所紧急撤离,并安置到预定的更安全的避难场所。城市避难场所与周边环境之 间设防火隔离带,各避难栖身场所之间设防火通道和消防通道;充分利用公园内的 湖泊、水流、水池作消防水源,配置确保消防水源的消防栓。严格控制公园的火 源,并在有可能发生火灾的场所配置足够的消防器材。合理的利用水资源,既可 以阻止火灾蔓延,也可也解决城市遭遇灾害时期的用水问题。 4 、医疗救护设旅 严重的城市灾害危机,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人员伤亡。1 9 7 6 年唐山大地震死 亡2 4 万余人,重伤1 6 万余人。因此,灾害发生后,及时抢救伤员特别是重伤员是 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灾后应当在临时避难场所设医疗点,固定城市避难场所设 医疗站,中心城市避难场所设紧急医疗抢救中心。后者收治各医疗点、医疗站送 来的危重伤员。 5 、运输场地设旌 灾害发生后,考虑到伤员运送、救灾物资调运、抢险人员出入救援、官员视 1 6 苏州市区减灾绿地建设及其应对城市灾害的研究 2 城市减灾绿地概述 察、外国救援人员往来、新闻记者采访以及其它人员进出灾区等的需要,具有救 灾指挥中心功能的避难场所尤其是设施完善的防灾公园应当设大型机动车停车场 和直升机坪,固定紧急避难场所应设中小型机动车停车场,各类防灾公园之间及 其内部必须有满足机动车辆通行的道路和出入口。 6 、疏散道路系统 减灾绿地规划无疑要考虑保证避灾据点的可达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务咨询费合同范本
- 销售返利合作合同范本
- 婚庆合同范本简单版
- 保安公司终止合同范本
- 包子的分销合同范本
- 工程机电框架合同范本
- 能源设备采购合同范本
- 公司购买汽车合同范本
- 民间借款制式合同范本
- 小区楼房出售合同范本
- 2025届山东省德州一中高三毕业班第三次统测物理试题含解析
- 小学形容词副词单选题200道及答案(完整版)
- 抖音账号运营的工作计划
- 2025届辽宁省辽南协作校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T 15-38-2019
- 中国律师学 课件 陈卫东 第1-9章 律师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律师的管理
- 《燃煤火力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
- (2024年)物联网车联网
- 胖东来服务管理手册
- 20230301-ECC200边缘网络控制器
- ISO27001:2022信息安全管理手册+全套程序文件+表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