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的设计.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二 、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经校保密办审核批准,本学位论文属保密论文,在年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矿 e l 期:呈呈2 竺:堕! 多 日期:丝! :呈篁:f 弓 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的设计 中文摘要 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的设计 中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设计的研究,从人工环境以自然环境 为依托、人工环境是社会环境的载体及人居环境的本土文化三方面入手,分析探讨人 居环境的各构成要素和本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相互关系,其中的要点、精华对现代居 住区设计有着重要启示意义。现代居住区设计面临着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三者关系不够和谐的问题,而人居环境得以形成的重要促成因素本土文化,可以 从中起到协调的作用。因此,充分尊重人居环境的本土文化,发掘古镇人居环境中的 人文要义,仔细追寻其中的点滴细节,对于进一步提高现代居住区人居环境水平应该 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 作者:江依娜 指导老师:廖军 英文摘要 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的设计 t h e d e s i g no f t h eh u m a ns e t t l e m e n to f h y d r o p h i l i cs p a c e i nt h et a i h ul a k eb a s i nh a b i t a tt o w n a b s t r a c t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d e s i g no ft h eh u m a ns e t t l e m e n to fh y d r o p h i l i cs p a c ei nt h et a i h u l a k eb a s i nh a b i t a tt o w ni sr e s e a r c h e di n 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r e e - p r o n g e da p p r o a c h e s :1 a r t i f i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w h i c hr e l yo nt h e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2a r t i f i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s t h ec a r r i e ro ft h e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3t h eh u m a ns e t t l e m e n to ft h el o c a lc u l t u r e t h er e s e a r c he m p h a s i z eo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t h ec o n s t i t u e n te l e m e n t so ft h eh u m a n s e t t l e m e n t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l o c a lc u l t u r e ,t r yt of i n dt h ee s s e n c ew h i c hc o u l dg i v e s i g n i f i c a n ti n s p i r a t i o nt ot h ed e s i g no fm o d e m r e s i d e n t i a la r e a s b e c a u s em o d e mr e s i d e n t i a ld e s i g na l s os h o u mc o n s i d e r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m o n g a r t i f i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n a t u r a la n d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t h el o c a lc u l t u r ec a np l a ya sa c o o r d i n a t i n gr o l ea m o n gt h e m t h e r e f o r e ,t of u l l yr e s p e c tf o rt h eh u m a ns e t t l e m e n to f t h e l o c a lc u l t u r e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i n t ot h et h eh u m a ne s s e n c eh a v eap r o f o u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 n e c e s s i t yn e c c e s s a r yi nf u r t h e ri m p r o v i n gt h et h eh u m a ns e t t l e m e n to fm o d e m r e s i d e n t i a l d i s t r i c t k e y w o r d s :t a i h ul a k eb a s i n ;h a b i t a tt o w n ;h y d r o p h i l i cs p a c e ; t h eh u m a ns e t t l e m e n t w r i t t e n b y :j i a n gy i n a s u p e r v i s e db y :l i a oj u n 目录 导论1 ( 一) 研究对象1 ( 二) 研究目的。1 ( 三) 国内的研究现状1 ( 四) 研究方法2 ( 五) 本文创新点2 ( t k ) 相关概念释义2 第一章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概况4 第一节太湖流域古镇分布状况5 第二节太湖流域古镇人居环境构成7 ( 一) 自然环境7 ( 二) 社会环境7 ( 三) 人工环境8 第二章古镇亲水空间人工环境以自然环境为依托。1 0 第一节因天材,就地利一1 0 ( 一) 因地制宜的水域分布形态1 1 ( 二) 因地制宜的水域空间格局1 3 ( 三) 因地制宜的住宅平面布置1 5 ( 四) 就近取材1 6 第二节亲水空间的整体美k 1 6 ( 一) 人工环境同种要素界面的美感:1 6 ( 二) 线性组合空间的美感1 7 ( 三) 人工节点与线状水巷所形成的节奏1 7 ( 四)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图底关系整体美1 9 第三节古镇空间环境的亲水性2 0 ( 一) 水体的可视性2 0 ( 二) 水体的可达性。2 l ( - - ) 水体的可触性2 3 第三章古镇亲水空间人工环境是社会环境的载体2 4 第一节促进交往的“灰 空间2 4 ( 一) 古镇灰空间种类2 5 ( - - ) 古镇灰空间特征2 8 第二节唤起归属感的象征性符号3 1 第四章古镇人居环境的本土文化一3 4 第一节古镇历史文脉孕育而生3 4 第二节古镇多元文化共存发展。3 5 第三节古镇本土文化延续创新3 6 第五章古镇亲水空间对现代居住区设计的启示3 9 第一节“因天材,就地利的启示3 9 第二节整体美与亲近自然的启示4 0 第三节“灰空间 与象征符号的启示4 1 第四节人居环境本土文化的启示4 2 结 语。4 3 参考文献4 4 图片出处说明4 6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论文4 9 致谢5 0 论 随着现代城市化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剧与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人居环境越来越受 到人们的关注。人居环境由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与社会环境三个要素构成,三个构成 要素间相互结合,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人居环境的整体水平。人居环境的核心是 “人”,人居环境应当满足人的功能与精神的双重需要。 本课题重点研究了太湖流域古镇人居环境设计,以最能代表古镇风貌的亲水空间 为重点,分析了古镇亲水空间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包括“人工环境以自然环境为依 托 和“人工环境亦是社会环境的载体”两个方面。并且提出太湖流域古镇的本土文 化与人居环境各构成要素唇齿相依,不断融合发展,为现代居住区设计提供了多种启 示。 ( 二) 研究目的 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城市人口激增,居住区大 量涌现。同时,人们对于居住区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太湖流域古镇由于拥有清新自然、舒适幽雅的环境,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 的邻里关系,备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古镇中的亲水空间最能体现其特色。本文旨在 通过对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的研究,从中得出对现代居住区设计的启示。 ( 三) 国内的研究现状 有关“人居环境 方面的研究:国内以吴良镛先生为代表,先后出版了中国建 设事业的今天和明天、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建筑城市人居环境中国院士书 系、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等著作,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 这一学科大体系,对 于中国人居环境发展具有引领性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有关古镇方面的研究:随着古镇保护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其理论著作也相继 导论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问人居环境的设计 出现。如阮仪三先生的江南六镇、江南古镇、护城踪录阮仪三作品集等 多本著作,过伟敏先生的建筑艺术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段进、季松、王海宁合著 的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等,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 结合实践经验,对古镇进行了理论研究,取得较大成果。 有关本文所研究的问题,诸多学者都有涉及,多有精辟之见解,但是把上述两个 结合起来进行探讨的比较少见。这为本文的课题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 ( 四) 研究方法 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为分析法和归纳法,主要研究方法则为田野调查。本文首先 从我国居住区设计建设的实际出发,以问题为着眼点,通过查阅文献、图片资料与实 地感受等方式,从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中找出对现代居住区设计有帮助的 元素,结合“人居环境理论、设计学、建筑符号学、美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并 选取典型事例分析古镇亲水空间的人居环境设计,从而得到对现代居住区人居环境设 计的启示。 ( 五) 本文创新点 在“人居环境 理论原有基础上找出居住区人居环境的三大构成要素,通过对太 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的研究,指出人居环境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并指出它与 人居环境的关联性及其自身的包容性、延续性特征。 ( 六) 相关概念释义 何为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 基地,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1 人居环境的构成要素 研究人居环境,关键在于人居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人居环境由三 部分构成,即人类不断利用和改造的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创造的适于人类居住生 活的人工环境,以及在这样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中生活的人类所逐渐形成的社 2 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窄间人居环境的设计导论 会环境。 ( 1 ) 自然环境 自然包含气候、水土地、植物、地理、地形、资源等要素。自然环境是所有自然 要素所构成的整体环境,是人类聚居产生的最初场所,也是人类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 生活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所无法脱离的自然背景。构成人居环境的自然环境 可以划分为: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如矿产、森林、水利等; 风景资源:如河流、湖泊、山脉等。 ( 2 ) 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是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承载人类居住活动的物质 形态,是人居环境建设活动的实物表现,主要包括住宅建筑、住区景观、公共设施等, 及其空间组合,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需要利用的居住物质环境。 ( 3 ) 社会环境 人居环境是“人与“人”共处的居住环境,既是个人存在的地方,又是人群活 动的场所。人们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互关系,从而构成了社 会。社会环境也就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物质形态中,进行生产、生活、交 往等活动时产生的无形环境,包括文化认同、人际关系、情感归属、生活情趣、审美 感受等,人们身处其中,时时处处感受其效果。 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构成 了人居环境。 2 人居环境的核心 人居环境是人在居住和活动中不断适应和改造自然所创造的环境,创造出的环境 反过来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是以人为中心的生存环境。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 , 人居环境研究是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最终目的的。 人具有一系列的基本需要,简单概括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两类。人往往在满足 了生理需要后逐渐追求心理需要,从生理上的需要到心理上的需要,其发展是呈螺旋 式上升的演进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更多的人 开始关注心理层面的需求。 3 第一章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概况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的设计 第一章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概况 “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漫芙蓉。天远洪涛翻日月,春雨泽国隐鱼龙。” “山色无远近,看山终日行。峰峦随处改,行客不知名。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这些前人赞美太湖的诗句,使太湖的自然风光和水乡风情令人神往。遍布太湖流 域的大小古镇,正是在太湖温柔的怀抱中孕育而生,凝聚了太湖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 观。 图i 古镇风情 近年来,太湖流域周庄、同里、南浔、乌镇、 西塘等一批古镇声名远扬,游客云集。人们欣喜 的发现,这里拥有着清澈的河水、雅致的民居、 幽谧的街巷、古朴的民风,徜徉在古镇的石板路 上,追寻的是古人的遗风,感受的是人居的恬静, 回味的是家乡的醇味( 如图1 ) 。没有现代城市的 繁杂浮躁,没有现代居住区的冷漠黯淡,在古镇 中能觉出一份亲切,能得到一片清纯,能享受一 种心灵的触动。 是什么让人们对太湖流域古镇如此着迷,情 不自禁的要到这里来看一看,走一走,坐一坐? 它似乎有着一种强大的吸引力,牵引着人们。这 不禁让我们想探个究竟。太湖流域古镇尤其是其 亲水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心理需求的满足,一种触及心理的感动,这种由衷的感动也 许是我们现在的居住环境中所无法获得的。 同样是人们的居住环境,为什么古镇更能牵动人们的心理,得到人们的喜爱呢? o 文徽明( 明) ,太湖。 宙欧阳修( 宋) ,舟过湖中 。 o 自居易( 唐) ,宿湖中) 4 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的设计第一章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概况 第一节太湖流域古镇分布状况 太湖流域北滨长江、南临钱塘江,东接东海,西以茅山、天目山脉为界,包括苏 南大部分地区,上海市全境以及浙北的一部分区域,总面积约3 6 5 0 0 平方公里,呈现 出典型的江南水乡泽国风貌。 太湖流域主要由长江、钱塘江、太湖和东海等带来大量泥沙,经江、河、湖、海 冲积而成,区域内洼地成湖,沟壑成河,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湖荡水网平原。在漫长的 历史变迁中,太湖流域孕育了数量众多,各具特色的古镇,集中体现了江南水乡的文 化特色、社会风情和生活习惯,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信息。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人们认识上的片面性,并没有意识到古镇的重 要价值,致使许多有特色风貌的古镇衰落。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初期的大规模经济建设 中,许多的乡镇只顾发展经济建设,不顾环境的保护,更不管城镇原有的风貌特色。 许多景色怡人、建筑精良的古镇在这个城镇更新的浪潮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 有的甚至完全改变了原有的风貌。 现今留存下的古镇在流域内分布并不均匀:苏州辖区内古镇数量较多,是密度最 大的区域,且有相当一部分保存较好,而流域西北部的古镇保存下来的较少。( 如图2 ) 图2 太湖流域古镇分布图 。引自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段进、季松、王海宁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2 年,第3 页。 5 第一章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概况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的设计 太湖流域古镇由于种种原因,保存和破坏的情况不尽相同,根据现存的古镇传统 风貌保留状况,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古镇形态、风貌保存较好,破坏较小的, 如周庄、同里、西塘、朱家角等镇;第二类是古镇保存不够完整,但总体风貌还留存 的,这一类的古镇数量较多,如南浔、乌镇、木渎、惠山、七宝等;第三类是古镇总 体形态、风貌破坏严重的,这一类是最多的( 如图3 ) 。其中也有一些古镇正在紧锣密 鼓的修复中。 太湖流域主要古镇:所属区域与现状风貌 主要古镇及其留存现状 省 市 保存完好保存尚可破坏严重 镇江 常州 江苏 无锡惠山、荡口梅里、玉祁 木渎、角直、沙溪、光福、锦溪、西山、 苏州同里、周庄 黎里、芦墟、东山、八坼、震泽、盛泽 上海上海朱家角七宝、枫泾马陆、南翔 嘉兴 西塘 乌镇濮院、崇福、硖石 杭州塘栖 浙江 南浔、双林、 湖州善琏、菱湖 新市、报福 图3 太湖流域主要古镇:所属区域与现状风貌 本文主要以前两种保护较好的古镇为研究对象,涵盖的面虽不全,但主要考虑到 以现存古镇为研究对象,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其人居环境状况。 太湖流域古镇尤以亲水空间,最能体现其风貌特色,对于我们现代居住区人居环 境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在本文中重点研究保护较好古镇中亲水空间的人 居环境设计。 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是指传统滨水城镇的主要水体与其周围的实体间,人们可 以在近距离感知并接触到水体的空间区域。作为传统滨水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 6 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的设计第一章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概况 当地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承载着太湖流域城镇发展的历史足迹。在传统滨水城镇中, 长期以来人们自发形成了与沿河环境相适应的亲水空间,以满足日常生活的各种需 要,在心理上产生了与水体空间紧密相联的心理感受。 第二节太湖流域古镇人居环境构成 人居环境设计的主要对象为人工环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组织关系,与社会环境 的协调关系。对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设计的研究,从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入手,从中概括提炼出要点、精华,为现代居住区设 计提供启示。人工环境的形态特征往往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 早期为了求得生存,不断地适应与改造大自然,从而逐步产生了适合于特定的自然环 境的建筑雏形,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环境对这种建筑形态的造型又起到了决定性 作用。简言之,就是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双重作用下,才产生了太湖流域古镇富有 特色的人工环境。 ( 一) 自然环境 从地理条件看,太湖流域内山少、水多,平原洼 地广阔,地势较为平缓,土壤肥沃,河湖水网密布; 从气候条件看,属亚热带气候区,光照充足,雨水丰 沛,大气湿润,四季宜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尤 与水的自然因素密切相关。水是太湖流域古镇自然环 境的血脉所在,不仅外部是以运河和太湖作为集聚空 图4 南浔古镇,驾于水面之上 间,其内部也是河网交错,是太湖流域古镇的重要组 成部分。( 如图4 ) ( 二) 社会环境 明、清时期,传统观念对古镇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强,尤其是儒释道的思想对人们 的思想形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古镇居民中地主、官僚阶层一方面追求功名利禄,另 一方面又崇尚儒学思想,追求清高、安逸的生活。平民阶层亦强调宗族以孝悌为本, 同时邻里间以兄弟相待,和睦相处。在大家族共同生活中严格强调主从分明、长幼有 7 第一章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概况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的设计 序、内外有别的家族制度,出现了多进的厅堂式住宅和封闭的花园。这时的社会环境 较为内向和封闭。 到了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贸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中国封建社会里长期“工商皆末 的这种社会形态,重商思想随之兴起。此时,太湖流域一带大多“务耕桑、服商贾”, 亦农亦贸。古镇中出现了以商养文,以商助教的状况,商人在城镇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太湖流域人才辈出,科举进士、举人不胜枚举,鸿儒巨 子层出不穷,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淀在古镇每一个细微的地方。其次,随着经济的富足, 文化的昌盛,古镇亦崇尚消费,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出现了像茶馆这样的 休闲场所。 这一切养成太湖流域居民崇商重文的风气 和温文尔雅的气质,社会环境表现出良好的文 化氛围、富裕安定的生活环境,充满着浓郁的 生活气息和亲切和睦的邻里关系,体现出太湖 流域古镇特有的“文明、富足、诗意、和谐 理想环境( 如图5 ) 。 ( 三) 人工环境 太湖流域古镇居民的生产生活依赖着水这 种自然环境的功能,塑造了富于江南韵味的水 乡风貌和特色。亲水空间的人工环境包括沿着 河道而建的街道、建筑,小型公共广场,及其 附属构筑物,如檐廊、廊棚、骑楼等;还包括 由水体衍生出的空间节点,如桥梁、河埠、码 图5 周庄风情 头等。这些人工要素界定了水体四周的各个空 图6 周庄古镇错落有致的建筑 间界面,布局随意精炼,造型轻巧简洁,色彩淡雅宜人,轮廓柔和优美,沿着水体的 宽窄变化组合出连续性极强的空间形态。( 如图6 ) 古镇建筑在单体上以木构的一二 层厅堂式的模式为多,为适应当地气候的特点,建筑布局多以天井、院落为单位,构 造为瓦项空斗墙、观音兜山墙或马头墙,形成了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体风貌。 8 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宅间人居环境的设计第章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概况 另外,太湖流域一直是全国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古镇人文荟萃,积累了浓 厚的文化沉淀。因此在物产丰富,工商繁盛的背景下,其总体格调上仍崇尚清淡素雅, 而非落入俗套。无论是学士散居之地或官宦退隐之所,亦或是富户屯馆之处均经过精 心设计而富有一定的文化内蕴。此外,由于受封建伦理、儒学思想、风水习俗的影响, 在许多布局、房舍安排上都有独到的手法,尤其是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创造了朴素 整体美的独特风格。 总之,古镇大量特定的与自然环境背景相适应的人工环境,满足了当地居民的多 种需求。亲水空间作为古镇多样化社会活动的载体,为居民提供了生产、生活活动场 所,如运输、交易、娱乐、交往、节庆等,并因合理的利用水体,使古镇居民获得亲 近自然的体验和视觉审美的感受。 第二章古镇亲水空间人工环境以自然环境为依托 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的设计 第二章古镇亲水空间人工环境以自然环境为依托 建筑大师赖特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 因素决定的;同样的,每个建筑的形式、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 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这就是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和谐,必须 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如同从大自然中生长出来一样,而不是简单模仿自然。 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人居环境。赖特极推崇我国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惊叹于我 国老祖宗在耶稣诞生的几百年前就已经总结出了如此深刻的思想观念。 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的人居环境正是人类与自然长期磨合中形成的渐趋合理 的适应模式,通过对自然环境内在因素的思考,选择最佳的空间与时间,构造人工 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获得最大效益,满足人的各种合理需求。这种理 想模式是我国古代“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自然观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诠释。对 于解决现代居住区设计中关于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结合所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 启示作用。 第一节因天材,就地利 管子乘马载:“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说明城镇规划建设主张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太湖流域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雨 量充沛,自古天然水道发达,水是古镇得以形成的基础。太湖流域古镇凭借河网及适 合的地理条件发展起来,在城镇生长的过程中并不破坏基地原有的形态,善于利用现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f r a n kl l o y dw r i g h t ,1 8 6 9 1 9 5 9 ) 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 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通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他的 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赖特的主要作品有:东京帝国饭 店、流水别墅、约翰逊蜡烛公司总部、西塔里埃森、古根海姆美术馆、普赖斯大厦、唯一教堂、佛罗里达南方 学院教堂等。 雪 管子的“立国”思想主要见于第八篇乘马、第十三篇八观、第二十四篇问和第五十七篇度地 等,尽管它们占管子一书的篇幅不大,但涉及到都城的选址、都城的布局、街道、里坊、防御等多方面的 思想。管子乘马主张“因天材,就地利”,就是说都城选址要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条件:“凡立国都,非于 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汗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管子乘马提出了 “城郭不必中规矩”的思想,其中应该也包括因地制宜的思想。 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的设计第二章古镇亲水空间人工环境以自然环境为依托 有条件,因势利导,脉分缕刻,久之形成了水巷密布的格局。这对该地区发展经济文 化,开展城镇建设,形成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亲水空间人居环境,具有深刻而久 远的影响。 ( 一) 因地制宜的水域分布形态 太湖流域古镇地处深厚的水背景之中,镇外水面环绕,镇内水网密布,构成了独 特的水域空间形态。 1 镇外水域分布形态 环绕太湖流域的长江与钱塘江相贯通,显现出强烈的动荡感,经过太湖和京杭大 运河的缓冲、疏导,最后流入处于内核环绕古镇的河湖中。太湖流域古镇大多外围有 湖、河相伴,由于外围水体的类型不同,进而造成了古镇规模级别也不尽相同。太湖 流域的水域类型大致可分为河川贯通型与湖泊环绕型两类。 ( 1 ) 河川贯通型:地处古运河及其支流两岸,规模较大,以南浔、乌镇为代表。 南浔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运河与东苕溪支流贯穿其中,历史上交通发达,经济繁荣, 较太湖流域的其他古镇,南浔规模大,河流宽阔,建筑物体量大,透着几分雄气。乌 镇自古就是二省三府六县,水陆冲要之地,规模之大只有南浔才能匹配,历史上曾多 次请求设县( 如图7 ) 。 图7 河川贯通型的乌镇西栅鸟瞰图 图8 五湖环抱的水上园林同里 ( 2 ) 湖泊环绕型:地处太湖平原东、南岸, 处在湖泊密集的水网地带,与河川贯通型古镇相 比,规模较小,以周庄、同里、西塘、用直为代 表。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 ,处于澄湖、 白蚬湖、淀山湖和南湖的怀抱中,犹如湖中荷叶。 同里由庞山、九里、同里、南星、叶泽五湖环抱, 是一个典型的水上园林古镇( 如图8 ) 。 第二章古镇亲水空间人工环境以自然环境为依托 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的设计 2 镇内水域分布形态 经过水势的转换,古镇的外水释为内水,缓缓的在古镇内部穿流,构成纵横交织 的河网。镇内的布局形态更是顺应水势,与水紧密结合,所谓“山夷水旷,溪桥映带 村落间,“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圆。因为河网形态的不同,古镇呈 现出不同的分布形态。太湖流域古镇布局形态有以下三类: ( 1 ) 由相仿规模的河道相互交叉, 构成类似于“十 字型或“井 字型的结 构水系,河道交接处成为城镇中心区,最 后形成由多个中心区相互串联而成的网 状水域空间。由水系分隔出的地块相对独 立,同时又因为有水系连接而相互联系。 如同里镇四面临水,镇内水面积占镇区面 积的五分之一,河道与街道相交错形成网 格,河网将古镇分割成十多个小岛,形成 天然的屏障,由小桥将各个小岛联系起来 ( 如图9 ) 。周庄也属此类。 ( 2 ) 以“一”字型主水系作为中轴 图1 0 乌镇镇内水域分布形态 。江南卧游册题词( 明) 李流芳。 回吴门道中二首( 宋) 孙觌 图9 同里镇内水域分布形态 线,旁侧延伸出许多次水系,最终形成鱼骨状的 水域空间。由主水系形成的中心区到两侧地块的 内部,再到地块的边界区,各层面空间与水的关 系逐层递减,其中主水系与次要主水系相交处往 往是最集中的区域。如乌镇,主要由南北向的市 河将整个镇区分割为两个部分。东西向的东市河 与西市河是次要主水系,相较南北向市河要窄许 多。古镇沿着三条市河发展,形成中心区域,各 大街向外延伸,在远离中心区的地方又各自形成 了相对独立的次中心,即街市;沿河建筑排列整 齐,呈线性发展( 如图1 0 ) 。属于这种类型的古 镇还有芦墟、黎里等。 1 2 图1 1 朱家角镇内水域形态简图与分布形态图 ( 3 ) 由于水系是自然形成的,镇内水域分布 形态有时会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形状。例如朱家角 镇,其主要的水系形成“大”字型( 如图1 1 ) 。 主水系漕港河贯穿东西,将古镇分割成两部分, 通过石拱大桥放生桥联系两岸( 如图1 2 ) 。贯穿 南北的市河呈“s ”形,和漕港河构成了一个“大 字,十分有趣。 图1 2 朱家角放生桥 ( 二) 因地制宜的水域空间格局 太湖流域古镇中,河道的走向控制着城镇发展和主要街道的走向。城镇临水居民 建筑的朝向以河道的走势来决定,以获得较好的景象和位置,因而居民住宅往往是沿 图1 3 “河一街一屋”与“河一屋一街” 两种基本空间组织模式平面示意 着河道两岸呈线性发展,河道成为城镇结构 的主要生长方向,而大小街巷则在建筑组群 内部构架出城镇的骨架。 亲水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为街道和房 屋,各要素沿着河道生长,显现出的是一种 平行并置的构成关系。从横断面的角度,街、 屋、河三要素可以形成“河一街一屋 和“河 一屋一街 两种基本空间组织模式( 如图1 3 ) 。 1 3 第二章古镇亲水空间人工环境以自然环境为依托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的设计 这种组织模式是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的原型要素,有时往往是上述两种模式的交替 组合,以河为轴,顺应延展出亲水空间多变的空间结构。 以下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的两种常见格局,由“河一街一屋和“河一屋一 街 两种模式为基础组织构成的并列线型空间。 1 “街一屋一河一屋一街”的空间格局,即为水巷型空间。河道两侧民居压驳 岸而建,舟楫穿梭,倒影浮荡;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形成一条幽深而典雅的水上小 巷。水巷上常有节奏地架设着形式各异的小桥,使得空间更有节奏韵律。商店、茶楼、 酒肆、河埠等往往与桥梁结合起来,成为人们活动的集中点,丰富着水巷的景色,共 同塑造了城镇安谧温馨的人居环境,显现出“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 水港小桥多”的水乡意境。 朱家角南端的大新街与胜利街隔河相对,两岸的建筑紧贴河道建造,河道不宽, 形成典型的水巷风貌。东岸的大新街店铺较多,商住两用,以二层建筑为主,且楼层 较高,呈现前店后宅、下店上宅的形式,往往住宅用房临靠着河道。而西岸的胜利街 以住宅为主,沿河的房屋以一层或二层为主,层高相对较矮。两岸相互映衬,倒影参 差,构筑了怡人的水巷风貌( 如图1 4 ) 。 图1 4 朱家角大新街一胜利街剖面示意图,展现“街一屋一河一屋一街”的空间格局。 2 “屋一街一河一屋一街 或“屋一街一河一街一屋 的空间格局,即为滨水 街巷型。街巷与河平行,民居布置在河街一侧。面水布置的民居,几步之遥就跨到水 边;出门踏街巷,水陆交通各得其利。街道临水的一侧常砌有整齐曲折的条石驳岸, 驳岸边缘常设有多种多样的码头踏步,河道交叉、街巷转折之处,常有二三座小桥巧 为组合,既方便了交通,又强化了滨水街巷的水乡风韵。 o 作者:杜苟鹤全唐诗第6 9 1 卷0 0 3 首匠送人游吴丑。 1 4 ( 三) 因地制宜的住宅平面布置 图1 6 震泽镇三官弄2 6 号宅独特的三角形平面布置 太湖流域古镇亲水 空间住宅建设以自然环 境为依托,不仅仅表现在 其沿河而建,呈线性发展 格局上。古镇的住宅建设 为了顺应自然地势条件 的特点,住宅的许多空间 都是不规则的,用地形状 是不方整的。为了适应河 道和街道的走向,住宅的 朝向必然受到影响。有些住宅为了实现两者兼顾,往往通过调整住宅空间要素的平面 形状和组织关系,如调节房屋的间数,调整平面布局,改变天井、院落的形状等,应 对各方面条件的约束,处理手法灵活多变,时常形成许多极富趣味的空间。太湖流域 古镇住宅建设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宅地,并尽量满足朝向、日照、通风和 居住生活的需要。例如在震泽镇中,由宝塔街、三官堂弄及斜桥河街所围合的街坊呈 三角形,为了与这一不规则的地块相协调,许多住宅都在平面上做了相应的调整。( 如 图1 6 ) 1 5 第二章古镇亲水空间人工环境以自然环境为依托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的设计 ( 四) 就近取材 太湖流域古镇建设的“因天材,就地利还表现在就近取材。由于传统建筑所处 的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加工手段相对简单,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活动区域内获 取生产和生活资料。但也正因为这样,太湖流域古镇人居环境散发出浓郁的地方文化 特色。由于就近取材,建设古镇的用材具有地方特色,质地相仿、色彩相近,使得古 镇风貌统一、和谐,带给人们一种文化认同感。并且,“就地取材能够节约人力、 物力、财力,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较为科学生态的方法。 第二节亲水空间的整体美 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两岸 的民居建筑轻巧简洁,虚实相生, 色彩淡雅,黑、白、灰、棕的建 筑色调掩映于碧水蓝天之间,给 人以整体而又丰富的审美感受 ( 如图1 7 ) 。太湖流域古镇在建设 人工环境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自 然环境的因素,努力使人工环境 图1 7 乌镇亲水空间呈现整体美 掩映于自然环境中,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稍加“人意”的改造自然,从而构建出 协调、素雅、宜人的居住空间。 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河道,山水背景,人工环境主要为沿河 建筑、街道、景观节点( 桥、水埠等) ,它们共同作用于古镇亲水空间,表现出整体 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人工环境同种要素界面的美感 太湖流域古镇中,人工环境的同类要素由于构成材料的大致相同、色彩的一致、 体量的相似、样式的相近等原因,具有相似性的特点。相似的人工要素相互组合构成 了整体美,这是人工环境得以融合于自然环境中的前提。尤其是建筑面街的垂直界面, 作为亲水空间围合和限定的重要手段,对于空间的整体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建筑大多 形式简单,粉墙黛瓦,木架结构,并有棕红色墙裙板,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建筑,从 1 6 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的设计第二章古镇亲水空间人工环境以自然环境为依托 水域空间格局划分,有沿河和沿街两类;从建筑功能划分,有住宅与店铺两类,呈现 出变化而又相仿的单元立面模式( 如图1 8 ) 。几个单元立面模式紧密的组合排列,构 成了整体、统一的空间围合垂直界面。 木柱 毒鼍 广冀葺一一 摆高_ 孵嘲啊嘲呵晚 i i lj _ j ;。籀,壶l i ;o 氇: 毒青囊t li l 弗埠膏 耋窭l 受主薹曩撼莠三枣肆簟 一票- 簟 r 一奎麓i 团霹盛: 一广一奢i 函避盔薹二 图1 8 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各相仿单元立面模式 ( 二) 线性组合空间的美感 亲水空间中线性组合整体美的实现,从 物质构成来看,线性水体是基础条件,而线 性水体两侧的建筑等人工要素的围合是必要 条件。 图1 9 周庄北市河某段平面示意 太湖流域古镇的亲水空间表现为以水系为骨架脉络的线性空间序列( 如图1 9 ) 。 沿河的粉墙黛瓦、集市码头、栏杆堤岸等多种变化的人工要素,由于构成材料、色彩、 体量、样式的相似,加之建筑的密度较高,相互紧密相连,促成了人工各要素组合的 连续与统一。人工要素组合的连续性从视觉和心理上产生多种隐性的线性空间,与水 系的线性空间相组合,表现为以水系意义上“平行 的线性空间组合序列,使亲水空 间产生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线性组合整体美( 如图2 0 ) 。 ( 三) 人工节点与线状水巷所形成的节奏 1 7 第二章古镇亲水空间人工环境以自然环境为依托 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的设计 在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中,水系作为控 制整个亲水空间格局的线性空间存在着,在其 周围还常常穿插着各式点状空间,有的表现为 横跨于水系之上,如河道上的桥梁;有的表现 为相嵌于驳岸垂直面上,如水埠头;有的表现 为悬空在水面之上,如岸边的悬挑平台等。这 些点状空间的设置使水系构成的线性空间避免 了单调、沉闷感,增加了河道空间的层次,但 是并未破坏亲水空间的整体美。究其原因,一 方面同种人工节点要素具备相同的材质、相同 图2 0 南浔古镇错落有致的住宅群与水系 呈现线性组合整体美 的施工方法和相同比例尺度;另一方面这些节点要素间相互呼应,其距离、位置、组 合关系以功能和人的尺度为度量的基准,并形成统一中富于变化的秩序。例如,因两 岸交通的需要和步行范围的限制,古镇河道上大约每3 0 0 米设置一座桥,加上各桥的 风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互沟通、互为对景,构成一种富有韵律的空间秩序,加之 桥身隔而不断的特性,使空间连贯而富有节奏感。又如水埠头之间的设置距离也是以 方便人的生活使用为基准的,虽然其形式、组合上富有多样性,但相同的材质、相似 的风格、宜人的尺度,使不同的个体得以统一,多个水埠所构成的韵律与节奏,活跃 了水道空间( 如图2 1 ) 。 f _ m 广。 l 雕蝴如幽敝堪睡f 掣 酪男50 ,1街市桫醐净。卵 两蜜罨誊二l 鞔。ll l j 。 獬l bi 埠失 埠:k 坤埠头埠太 il 头 j i又 j簟奂ii 头 ii 头 li 头 朔繁ll 头竭头 图2 l周庄市河片段平面示意:线性亲水空间透过桥与河埠的穿插,形成点与线富有节奏 韵律的整体美。 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在整体上是一种点与线空间相互组合的关系,即在水系 构成的线性空间上,组织桥、水埠、悬挑平台等点状空间,体现了一种点与线的和 谐组合关系,显现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整体美( 如图2 2 ) 。 论 南浔百问楼在现代建筑背景衬托下显得压抑,一方 面建筑本身界面的统一性被打破,另一方面人工与自然 环境图底关系失去平衡。 a 以人工环境为图,以自然环境为底,在南浔古镇 原有面貌下,图底关系平衡。 一 b 加入现代背景的人工环境明显过重,人工环境与 自然环境的图底关系失去平衡。 图2 3 南浔百间楼地段图底关系分析 1 9 系的研究具有美学和心理学上的价 值,对于人居环境设计而言,也具有 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图底关系的原理往往运用于二维 层次界面中,通过图与底表现出的不 同特质,清晰反映出界面的构图规律 和虚实关系。在此,将图底关系运用 于三维透视中。在太湖流域古镇亲水 空间中,通过动态的视角来观察多个 空间透视意象时,忽略人工环境上的 细枝末节,将其整个轮廓作为“图”, 而把自然环境的主要山水界面作为 “底 ,图与底趋向于一种稳定的平 第二章古镇亲水空间人工环境以自然环境为依托论太湖流域古镇亲水空间人居环境的设计 衡,两者之间没有强烈的对比,虚实相间,能够形成正反图形的转换,从而产生了人 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图底关系的整体美( 如图2 3 ) 。 第三节古镇空间环境的亲水性 在太湖流域古镇中,亲水空间的存在是与人们频繁的日常活动不可分割的,亲 水空间担负着陆地到水面之间交往空间的转换和使人们亲近水体的使命。亲水空间 这个自然与人工环境交接的区域,是城镇居民主要生活活动的场所,通过建筑实体 和河岸线来划定人们活动的领域范围,并在人的感官知觉上建立起与水体相联系的 空间范畴而形成的整体空间。其亲水性是区别于其它城镇空间的主要特征。 亲水空间借以空间界面的围合,并通过沿河道路、桥梁、石阶、码头等多种人 工环境的设计手段与河道水体相互结合,增大了人们亲近和利用水系行为的发生概 率,从而使人们在心理上与水体建立起最为密切的情感。空间环境的亲水性,是太 湖流域古镇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契合的一个重要佐证,主要体现在水体与陆地的 交界处,是人们得到亲近水体的情感体验最佳的空间环境。对水体与陆地的交界处 作一定的处理,给人以更为强烈的行为指示,有利于增加人们近水、亲水行为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海上风能资源开发政策与法规解读报告
- 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策略报告-2025年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 涡轮院协议书
- 2025年海上风能资源评估与深远海风电场技术创新路径报告
- 2025年海洋能发电与海岛能源供应技术创新应用案例分析报告
- 绿色供应链管理在环保金属材料编织带制造业的应用与绿色生产2025年行业报告
- 2025年新能源汽车车路协同通信技术在电动汽车售后服务中的应用前景报告
- 十种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模式报告:2025年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
- 2025辽宁沈阳市东北大学非教师岗位招聘25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新)
- Unit6Adayinthecountry(教案)-剑桥国际少儿英语Kids'box3
- 中医课题申报书的范文怎么写
- 2025年公基常识题及答案
- 诺如病毒胃肠炎诊疗方案(2025年版)解读学习课件
- 2025年地方AMC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比武试题库(试题及答案)
- 《精护》第六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 与孩子立契约协议书范本
- 姜萍事件全文课件
- 2024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ZZ060母婴照护赛项规程+赛题
- 特殊天气驾驶安全规范
-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划分探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