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国古塔融合了外来文化与中华传统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我国古代高层建筑 的杰出代表。现存的古塔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各地风景名胜区域和 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但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且也反 映着当时中国建筑在技术和艺术的成就。 北宋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大转变时期,亦是中国砖塔和艺术发展的高峰期。 北宋的佛塔建筑是我国古塔发展的一个划时代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尤其 是河南的宋塔更具艺术特色。作为河南乃至全国的宋塔代表繁塔,不仅是河南 宋塔中时代最早、造型奇特的名塔之一,也是开封市内地面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胜迹,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及艺术价值,它对研究北宋的佛学建筑、美术、书法、 音乐等都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文以繁塔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建筑的角度出发,以文化为背景,对繁塔的 历史沿革、形体演变、内部结构及建筑细部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比较分析 建筑现状的基础上,对繁塔进行了原貌的推理研究,提出了复原与保护的意义在 于保护繁塔的历史价值,最后对繁塔体现出的总体建筑特征进行了总结,并指出 对繁塔的保护工作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长时间的坚持下去。 关键词:北宋:繁塔;建筑特色;历史价值 b s tr a c t c h i n aa n d e n tp a g o d am e r g e so u t s j d ec u l t u l 己w i t ht h ee s s e n t i a lp a no fc h i n a t r a d i t i o n a l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a n ,w 血i c h i sm er e m 盯l ( a b l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o fa n c i e n t s k y s c r a p e i so fo u rc o u n t r y t h ee x t a n ta n c i e n tp a g o d ai sm a n k j n d sv a i u a b l eh i s t o d c a l a n dc u l t u m l l e g a c ya i l di st h ep a r to fr e g i o n a ls c e n i cs p o ta n di i i l p o n a tc o m p o n e n to f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c u l t i l m lc i ty w h i c ha r et h ea n c i e n t w o r k i n gp e o p l e si n t e i l i g e n c e c r y s t a l l i z a t i o n ,r e n e c t i n g t h et e c h n 0 1 0 9 ya n da r t i s t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o ft h ec l l i n e s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a tt h a tt i m e t h en o r t h e ms o n gd y n a s t yw a so u rc o u n t r yt h ea n c i e n ta r c h i t e c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 b i gt r a n s f o 瑚a t i o nt i m e ,a l s ow a st h ec h i n e s eb r i c kp a g o d aa n dt h ea r t j s t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p e a k n h e ms o n gd y n a s t y l sp a g o d ac o n s t m c t i o ni s a no u rc o u n t r ya i l c i e n tp a g o d a d e v e l o p m e n te p o c h m a k i n gt i m e , w h i c hh a st h ec o n t j n u a t i o nt o o p e a f t e r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e s p e c i a l l y ,s o n gp a g o d ao fh e n a nh a sm a n yo w na r t i s t i cc h a m c t e r i s t i c s a st h er e p r e s e m a t i v eo fh e n a no re v e nn a t i o n a ls o n gp a 9 0 d a ,p op a g o d ai st h em o s t e a r l ya n dt h em o s tu n u s u a lm o d e l i n gi nt h em i d d l e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p a g o d ai n h e a i l ,a s l oi sm o s ta n c i e n ta r c h i t e c t u r ew h i c hi s e x t a n ti nl o c a lk a i f e n g ,w h i c hn o t o n l yh a st l l el l i g h e rc u l t u r a l r e l i cv a l u e ,b u ta l s oh a st h ev e r yh i 曲a r t i s t i cv a l u e ,a tt h e s a m et i m e ,w h i c hh a st h ee x t r e m e l yi m p o n a n th i s t o r i c a lv a l u et os t u d i e st h en o r t h e m s o n gd y n a s t yb u d d l l i s ts t u d i e sc o n s t m c t i o n ,t h ef i n ea n s ,t h ec a i l i 铲a p hy ,t h em u s i ca n d s o0 t 1 l ea n i c l et a k e sp op a g o d aa st h em a i n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a n dt a k e st 1 1 ec u n u r ea st h e b a c k 粤o u n d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h i s t o r i c a le v o l u t i o n ,t h ep h y s i q u ee v o l v e d ,t h ei n t e m a l s t r u c t u r ea n dt h ea r c l l i t e c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i bp a g o d a 丘o mt h e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a n 出e t h e r e s e a r c hl o 百c a l l yt h eo r i g j n a la p p e a r a n c e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z i n ga n dc o m p a r i n g a m p l ya r c h “e c t u r a l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 ,a n dp r o p o s e st h a ft h em e a n i n go f t h er e v e r s i o nl i e s i np t o t e c t i n gt h eh i s t o r i c a lv a l u eo fp op a g o d a f 王n a l ly t h ea n j c l es u m m a r i z e si h e t t o v e r a l la r c h j t e c t l l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j c so fp op a g o d aa n di i l d i c a t e st h a t h ep f o t e c i o no fp o p a g o d ar e q u i r e sv a r i o u sa s p e c t sc o o p e m t i n gf u l l ya n dp e r e 皿i a l k e yw o r d s :r t h e ms o n gd y n a s t y ; p op a g o d a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h i s t o r i c a lv a l u e i 关于学位论觉独立嘉成和内容割赫的声曝 y 9 1 10 89 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钠,可啦采取影即、缩印、扫描 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往论文( 甄质文本和电于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雀解密后适用本授板书) 学住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谣名:蓝懑 2 肋年月日 往意:谙在相应的“口”内划“”。 一绪论 ( 一) 课题的提出 古往今来,在表现和点缀风景的各类建筑中,古塔的优美造型和高大形象往 往给人留下突出的印象。塔起源于古印度,而中国古塔是东汉时期随着佛教文化 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佛教建筑。中国建塔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与 古塔的融合使古塔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同时由于塔是外来的建筑形式, 它又体现了中印、中尼以及汉藏等多民族文化交融,不同时期的古塔反映着社会 历史的遗痕,浓缩了建筑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的技术 水平。 北宋王朝从定都东京开封至灭亡,其统治历时一百六十余年,这时期是我 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大转变时期,亦是中国砖塔技术和艺术发展的高峰期。一方面 是因为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客观上为社会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是由于商业繁荣和发达的对外贸易,经 济得到了发展,城市生活水平也进一步提高。建筑造型艺术的日趋成熟,建筑材 料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明显提高,因而建筑风格趋于秀丽多姿而富于变化, 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楼台亭阁,在装修、装饰和色彩方面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效 果。此时中国建筑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对以后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为宋代的京畿腹地,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宋文化遗存较 为丰富,其中的砖石塔是我省宋代建筑遗存中最丰富的品类。据不完全统计,河 南现存的古塔居全国各省之冠,尤其是河南的宋塔更有许多自身的艺术特点。这 些历经沧桑、保存至今的古塔,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成为研究 古代砖石雕刻艺术的宝贵资料和点缀祖国锦绣河山的文物珍品。作为一座重要的 历史古迹繁塔是河南宋塔中时代最早、造型奇特的佛塔之一,也是古都开封 市内地面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胜迹。其六角形的建筑和丰姿多彩的佛像砖雕属国 1 内罕见,具有 塔的现状考察 价值等方面有 过程中的作用 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观赏价值。本文通过对繁塔等宋代砖 资料分析研究,拟对宋代早期佛塔的外观造型、内部结构、艺术 行探讨,进而揭示其蕴含的科技文化理念,及其在中国佛塔演进 (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我国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但目前存留下来的建筑或者遗址得到 很好地保护起来的并不是很多。梁思成先生等老一辈建筑学家开创了以实证为主 的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大量的古建筑进行了测绘、复原、研究,使一大批古建筑 得以保护。然而,对古建筑的实证研究还有很多空白点。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对象 繁塔,虽于1 9 8 8 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当地的文物部门进行 了一些实地测绘、维修,但仍缺乏系统的分析、研究。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从 建筑的角度入手,以文化作背景,系统地对繁塔的历史演变、建筑结构、建筑艺 术作一全面地考察与研究,并对其作一些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探讨。 繁塔自宋太祖开宝七年( 9 7 4 年) 建造以来,历经元、明、清几代,到今天, 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座建筑,而且是一段漫长历史文化的载体。繁塔是一座文 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千年宝塔,极具独特的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在它身上仍有许多 鲜为人知的宝藏,也有不少历史变迁遗留下来的疑团都没有完全被破解清楚,其 价值亦未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和合理地利用,所处的环境与其重要的价值更不相 称,为此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的研究、广泛的宣传和切实地保护。 为了使繁塔所具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得到很好地保护与利用, 首先必须对它进行深入细致地科学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科学的保护意见,作 为今后制定文物保护规划的重要参考,也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尽到一份 力量。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之所在。 ( 三) 课题研究的方法 “凡史迹皆人类过去活动之僵迹也,史家之能事,乃在将僵迹变为活化一因 2 很 、进 。 其结果以推得其情态。使过去时代之现在相,再现于今日也。1 梁启超 历史研究无论如何都是以一个现代人的角度去追述过往的历史现象,这一过 程必然要借助各种史料,包括图像、文字、实物等各方面资料,通过对史料的梳 理、归纳、分析、总结,使我们的研究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反映历史 事实。 本课题在实地调研、测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采用归纳分析和比 较的研究方法,尽量用第一手的实际资料,同时利用文献资料与相关的建筑进行 比较分析与论证,通过对繁塔的建筑型制特征分析,进而深入系统地分析出繁塔 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为以后对其更好保护与延续打下基础。 ( 四) 论文的组织结构 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绪论。从课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等方面出发,理清文章的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繁塔的历史沿革。讨论繁塔的肇建年代以及建筑形式的演变,以 探讨繁塔的历史面貌。 第三部分:繁塔的建筑特色。以实测图为基础,通过对繁塔进行研究分析, 以明确繁塔的建筑特色;以实物为蓝本,结合目前实物及文献资料对繁塔进行原 貌探讨,并且在此基础上把繁塔同其它砖塔建筑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繁塔所体 现的时代特征与地方特色。 第四部分:原貌推理研究与保护的意义。通过对繁塔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三个方面讨论,试提出对之进行原貌设想与保护的意义,指出本课题立 意之所在。 第五部分:结语。综合前几章的讨论结果,得出几点结论性意见。 1 粱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m 东方出版社,1 9 9 6 ( 据商务印书馆1 9 4 7 年版编校再版,第2 页) 二繁塔的历史沿革 一千多年前,在古都开封城外东南郊1 5 公里的地方,原有一座自然形成的 宽阔高地,四边各长1 0 0 多步,因古时高台附近多居住繁姓人家,故得名繁台。 北宋诗人石曼卿曾有诗云:“台高地迥出天半,嘹见皇都七里春”2 足以说明古时繁 台之高。当时繁台之上,台面宽阔,每年春天,繁台上桃李争春,百花吐艳,绿 树繁茂,殿宇峥嵘,人们春游赏花,烧香拜佛,饮酒赋诗;中秋之夜塔灯齐放,“万 盏明灯彻云霄”的景色更为诱人。“繁台春色”曾被列为汴京八景之一的“繁台 春色”就是对此美景的高度概括。后来经过明朝末年和清道光年间,黄河虽两次 在开封决口,泥沙大量淤积,繁台变得越来越矮小。但现在繁台一带的地势依旧 稍高于城内,整个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逐渐低平,这里是不可多得的一方宋 代地貌。 繁台,远在晋朝已有记载,五代时后梁高祖朱温曾在此台上阅武,所以曾有 一个时期高台被称作讲武台。后周显德元年( 9 5 4 年) 周世宗柴荣曾在此台上兴建 寺院,落成之日恰逢柴荣的生辰“天清节”,为了作柴荣的功德院,便给寺取名天 清寺。公元9 6 0 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大宋王朝之后,柴荣的儿子周恭帝 柴宗训被逼迁出皇宫,就移居在这天清寺内。 北宋时期,天清寺的名声很大,与当时的相国寺、开宝寺、太平兴国寺并称 为京都四大名寺。据北宋王璀撰写的北道刊误志中记载,宋开宝年问( 9 6 8 9 7 5 年) 重修天清寺时,同时在寺内兴建了一座砖塔,名为兴慈塔,也称天清寺塔, 因其座落在繁台上,故又称为繁塔。繁塔是当年登高四望、饱览大宋京都繁华美 景的良好去处。清朝道光二十一年( 1 8 4 1 年) 该寺( 当时名为“国相寺”) 毁于黄 水,仅剩一座繁塔还耸立在那里。当时的繁塔,下部被泥沙埋没了许多。3 这样, 繁塔的高度减低,塔基下部的建筑情况也难以看到了。 2 岁时广记卷一七 3 清 常茂徕繁塔寺记 4 ( 一) 繁塔建筑年代的探讨 关于繁塔的始建年代问题,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清代已有“台旁 塔不知年”之叹。4 现在所能见到的有关繁塔建筑年代的最早记载当属北宋熙宁四年( 1 0 7 1 年) 王瑾撰的北道刊误志。书中写道:“天清寺在繁台下,周显德二年置在清远坊, 六年徙于此,有兴慈塔,开宝中建。” 明成化河南总志中则称:“天清寺五代周世宗显德中创建内有兴 慈砖塔,俗名繁塔,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 9 7 7 年) 重修。”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 出繁塔的始建年代,但是既然说是在宋太平兴国二年重修的,那么创建的时间当 然应该在这之前了。从行文上看,繁塔的创建年代显然也是迟于后周的。后来的 一些记载多承袭这种说法,如明嘉靖时李濂编著的汴京遗迹志、万历时陈嘉俞 撰写的繁塔寺重修记,清雍正时周城编写的宋东京考中关于繁塔创建年代 的记载都和明成化河南总志的说法完全相同。 到清咸丰二年( 1 8 5 2 年) ,常茂徕对明成化以来的上述说法提出了异议。他在 繁塔非建自周考中说:“按诸说于塔之创始威无明文,至云太平兴国二年重修, 则又似塔之创建亦在周显德时矣,不知寺之建始于周,而塔之建实始于宋也。”他 根据繁塔内刻经及助修碑记上的有关纪年,进一步肯定地说:“观其纪年,无非太 平兴国及淳化两年号,初无一字及周之年号者,是塔之圆就虽不可考,而其肇造 之日为太平兴国二年无疑也,其非周显德时建可知也。”6 清人常茂徕首先提出的这种繁塔创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的说法,后来几乎成 为定论。不但解放前的有关记载多所因袭,而且解放后出版的一些著述也几乎都 是采用这说法。5 上述关于繁塔创建年代的各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我们知道王瑾的北道刊 4 清 潘未遂初堂集豫游草 5 清 常茂徕繁塔非建自周考,见光绪祥符县志卷二十,丽藻考 6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编写河南名胜古迹;李村人编著开封名胜古迹散记 5 误志成书于北宋熙宁四年( 1 0 7 1 年) ,距宋初有一百多年,距宋开宝( 9 6 8 9 7 5 年) 中则还不到一百年,时间上比较接近,因而其说法的根据也就会比较可靠。 并且,当时“宋僚通好,岁遣宾饯,神宗以图经脱误,特诏璀考证以备使臣之问 答。”7 由此可见,此书是神宗皇帝特诏王瑾编写的。鉴于北道刊误志编纂的这 一性质,它的记述当然要务求准确,这也就增加了该书的可靠性。而天清寺和兴 慈塔是当时京师中著名的寺塔,自然也常在迎送使臣时的“问答”之中,所以王 瑾对此也特立一条,以备当事人员的参考。当然,北道刊误志中的记述也并非 全无问题,但就繁塔的建筑年代而言,一则为时不远,二则繁塔就在京师之中, 所记应当是可信的。 至于繁塔始建于后周而在宋太平兴国二年重修的说法不能成立,清人常茂徕 在其繁塔非建白周考中已有详细论证,在这里只需举出一点就足以说明问题, 就是在繁塔第二级北向洞内西壁的一方嵌石上,有太平兴国三年( 9 7 8 年) 三月刻 的宋平海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师陈洪进的助修繁塔记。在记中开头这样写道:“伏 靓繁台天清寺建立宝塔,特发心奉为皇帝陛下拾银血百两入缘。”据此可知,繁塔 在太平兴国三年尚在“建立”的过程当中,又怎么可能在太平兴国二年“重修” 了呢? 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是肇建于后周了。 前已谈到,繁塔在太平兴国二年重修的说法源出于明成化的河南总志,而 河南总志何以会出现这一明显的记载错误呢?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的 修志人员看到在繁塔第一级南向洞内壁上,嵌有“重立十善业道经要略”的石刻, 在这一方石刻的后面题有“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岁次丁丑十月朔八日乙丑重建”的 字样,就误以为繁塔也是在太平兴国二年重修的了。其实,这里所谓的“重立”、 “重建”,只是“十善业道经要略”石刻本身,并不包括繁塔在内。这一点,石刻 碑文本身也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清人常茂徕在繁塔非建自周考一文中提到的繁塔“肇造之日为太平兴国 二年”的说法,也是不确切的。从此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常茂徕主要是依据在 7 北宋 王瑾北道刊误志跋 繁塔第一级南向洞内有宋太平兴国二年十月赵安仁书写的金刚经,这是繁塔洞内 石刻题记的时间中最早的,因而认为繁塔的肇建也应该是在这时。另外,在塔的 第二级北向洞内有太平兴国三年三月陈洪进立的助修繁塔记中有“六洞灵仙,曾 留胜迹,九层宝塔,近立崇基”等语。他分析说:“镌记在太平兴国三年三月,建 塔在二年十月,盖阅五月而始有其基,故日近立也。”因此,他认为“塔之圆就虽 不可考,而其肇造之日为太平兴国二年无疑也”。 的确,在太平兴囤二、三年间繁塔确实正在建造之中。如果据此就认定繁塔 是在太平兴国二年开始兴建的结论,未免难以令人信服。首先,建筑物上题记的 最早年代并不总是和它肇建的年代相一致。繁塔石刻题记的最早年代,有可能是 其肇造的年代,但同样也有可能不是它的始建年代。因此,在繁塔第一级洞内的 太平兴国二年的石刻,并不能作为繁塔一定是在太平兴国二年开始兴建的依据。 如果有年代的石刻可以作为建筑物开始兴建的依据,那么,在繁塔第二级洞内, 同时又有太平兴国三年、七年和淳化元年的石刻,又该做何解释? 难道可以说繁 塔的第二层是从太平兴国三年到淳化元年才建造起来的吗? 从第二层洞内石刻纪 年的情况来看,证明繁塔洞内的石刻是后来嵌入的,所以,仅凭洞内石刻的最早 年月就得出繁塔的创建也一定是在这一年的结论是不成立的。其次,陈洪迸在助 修繁塔记中曾写有“窃以繁台真境,大国名兰,六洞灵仙,曾留胜迹,九层宝塔, 近立崇基”,其中的“九层宝塔,近立崇基”也不能为繁塔是在太平兴国二年肇建 的论点提供多少有力的证据。显然,这里所谓的“九层宝塔,近立祟基”,乃是对 繁台过去的“六洞灵仙,曾留胜迹”而言的。所谓“近立”,只是说繁塔开始建造 的时间尚不久,并不一定指的就是近几个月内的事情,也可以是指近一年、两年、 三年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看到有“近立”的字样,就认定其指的就是近 几个月,从而得出繁塔肯定是在太平兴国二年开始建立的结论。 从常茂徕的繁塔非建自周考一文中,可以看出他否定了繁塔创建于后周 的错误说法,但他没有见过北宋王瑾写的关于繁塔是“开宝中建”这一极为重要 的历史记载,所以只能从繁塔本身石刻的最早年月来判定,从而得出了繁塔“肇 造之日为太平兴国二年”这样的结论。 通过上述有关对繁塔始建年代各种说法的分析,可以确定王堆在其北道刊 误志中提到的“开宝中建”这一说法是比较可信的。后来新的考古发现,证实 王罐的这一说法,从而也彻底揭开了繁塔肇建年月之谜。1 9 8 4 年9 月,在繁塔的 维修施工中发现了地宫,地富位于第一层塔心室地坪下1 7 米处,可惜早已被盗 掘,但在其一层塔心室地下1 7 一1 8 米的深处挖出了两方石刻,其中一方石刻上 记载:“大宋开宝口年,岁次甲戊,四月己卯朔,八日丙戌,收藏定光佛舍利;比 丘口口鸿彻有愿,亲下手造砖塔一座。”从而澄清了繁塔修建的确切年代经推 算即开宝七年( 9 7 4 年) 。若按始建时间来看,这座塔应该是开封最古老的塔。若 按建成时间来看,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七年( 9 8 2 年) ,建成于端拱二年( 9 8 9 年) 的铁塔( 开封的另一座古塔) 却早于繁塔。 这里还有个问题需要解决,就是王璀所说的“开宝中建”和太平兴国三年三 月陈洪进助修繁塔记中的“近立崇基”是否相互抵触? 既然繁塔在“开宝中”( 开 宝年问是公元9 6 8 9 7 5 年) 就开始兴建了,为什么到来太平兴国三年( 9 7 8 年) 还没有建成,而只是建起了一个高大的塔基部分。 在繁塔的第二层北向洞内东壁的嵌石上,有“醋店孙”为建造繁塔施醋的刻 记:“每月供人工醋一硕五斗,直至塔圆就即住。至太平兴国七年正月十五日以前, 供过醋五十硕。愿世世常逢胜事,福乐无灾。”从这则题记中可以看出,直至太平 兴国七年( 9 8 2 年) 正月十五日那天,繁塔尚未圆就。 而在繁塔东侧蹬道的一方额石上,又有这样一则刻记:“内品监宣化门蒋保荣 奉为亡过父母愿离苦升天,施此石。太平兴国七年正月五日记之。”在西侧蹬道 的额石刻记中,也有“王午岁二月五日记之”的字样。“壬午岁”亦即太平兴国七 年,比上述刻记的时间只晚了一个月。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则刻记虽然不在一条 蹬道上,但其位置恰巧都处于繁塔的第二层中,而蹬道额石上的刻字是在砌筑时 就已经刻上去的,不是后来补刻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在太平兴国 七年时繁塔不但尚未建成,而且仅建到第二级。 在繁塔第二层北向洞内西壁的嵌石上,还有一则题写年代更晚的刻记:“许州 客赵文志施佛菩萨一十尊,额石二条,为合家骨肉安乐。淳化元年赵文志记。”这 里所说的“佛菩萨”,应当指的是建造繁塔内外壁用的“佛像砖”。这种佛像砖是 由“修塔会”统一烧制的,施主只要出一定的银钱买下就算是自己捐旌。在繁塔 内外壁的佛像砖上,很多都写着施主的姓名和佛的名称,有些至今仍清晰可辨。 如“缁州客李贵,无量光佛”等等。至于“额石”,乃是为了建造繁塔内部的蹬道 所用。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蹬道的每一片额石上都刻有捐施人的姓名等题记。 而赵文志所施的额石,在依然完好无损的由一层通到三层的东、西两条蹬道上均 未发现。大概因为赵文志旌舍的时间靠后,其所施的额石应当是用于更靠上的几 层中。 从上述赵文志所施之物和题记的时间看,我们可以肯定一直到淳化元年( 9 9 0 年) 繁塔依然在建造之中。那么,为什么繁塔从宋太祖开宝七年( 9 7 4 年) 就已经 开始筹建,到太平兴国七年( 9 8 2 年) ,甚至到宋太宗淳化元年( 9 9 0 年) ,即经过 了十七年的时问,仍未竣工昵? 关于这个问题,除了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设计能力和施工能力的局限有关 外,还有一点也是值得特别提出的,那就是繁塔建造经费的来源问题。它的兴建 与铁塔不同,铁塔是北宋政府出钱修建的,所以建得很快。繁塔不是由北宋政府 出钱兴建的,而是在当时官僚们的倡导下,由民间募化资金、物料修建的。根据 繁塔洞壁上现存的修塔捐施助缘人刻石的内容和内外壁的佛像砖,我们可以看到 当时捐施的人很多,面也很广。自文武百官以迄教坊僧释、茶铺饭店及各色人等, 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所捐施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有捐金、捐银、捐钱的,也有 施砖、施石灰、旌车、施牛的,还有施粳米、施菠莜菜、施萝h 、施醋的,有施 公服衣物、施佛菩萨的。如“检校司徒前漳州刺史陈文颢拾银一百( 两) ”、“前顺 州刺史陈拾银五十两”、“连州刺史任太保口过县君曹氏八娘拾金一十八两,银五 十五两,愿生天界”、“阎训为修塔助缘施井钱三十贯文”、“齐州客杨守元施车一 乘”、“轩凤施牛三头”、“严守能施砖一千口”、“王守正施砖六百五十口”、“高福 施石灰一百称”、“菜园王祚施菠菝二千把、萝h 二十考老”、“王仁范为父母亲宗 亲施钱二贯文、粳米一硕”、“翰林医官承奉郎少府监丞王守贞、女弟子张氏同施 公服衣物”。此外,还有“茶末铺李守信”、“南造务修塔会人裴赞等”、“京东修塔 会人粱文锐等”、“( 繁塔) 第六级助缘会人王审恭、吴晖、王贵”等数百余人 也都捐施了财物。还有己经毁掉而见不到姓名的尚不知有多少人。试想,建造像 繁塔这样建筑工程本身就十分浩大的佛塔,从集资、备料到破土动工,本来就不 是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事情,再加上其修建所需要的费用却要这样一钱一物、一 点一滴地由各方募化捐施而来,其所需时日之长,就可想而知了。在现存的那些 修建繁塔捐施人题名石刻中有不少是太平兴国七年( 9 8 2 年) 、甚至有淳化元年( 9 9 0 年) 的。从开宝七年到淳化元年,中间经过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可是在繁塔的 石刻中却没看到有关全塔落成的记载,可见工程的进度确实是非常缓慢的。那么, 陈洪进在太平兴国三年三月繁塔建造的初期,说当时繁塔是“近立崇基”,也就不 难理解了。 综上所述,关于繁塔的建筑年代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塔内碑刻的内容推测, 繁塔大约筹建于宋太祖开宝中期( 9 7 4 年) ,由于兴建的经费来源于民间的募化捐 施,所以工程的进度十分缓慢。到宋太平兴国三年( 9 7 8 年) 三月间,仅建立起高 大的塔基,直到宋淳化元年( 9 9 0 年) 还不断有人向建塔工程捐献钱物,从筹建到 竣工前后经历了2 0 余年。至于繁塔究竟圆就于何时,尚待进一步查考。 ( 二) 繁塔建筑形式的演变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繁塔,塔体通高3 7 2 0 米,下部有粗大的塔身三级,平面 作六角形,第一级每面宽1 3 2 0 米,向上以百分之五的缩进率逐级收缩。第三级 顶上为平盘,正中心有高“6 3 米的八级尖峰。躯粗首小,形状特异,远远望去, 酷似一座编钟。故清人有“浮图三级真幽怪”8 的诗句。据说,繁塔当年并非今天 这个面貌,亦不是现在的高度。 8 清 刘大坤寄庵诗抄南归草 根据繁塔内现存北宋太平兴国三年( 9 7 8 年) 陈洪进助修繁塔记中所述“九层 宝塔,近立祟基”,可知繁塔原为九层楼阁式砖塔。北宋诗人苏舜钦在其登繁塔 诗中写道:“我来历初级,穰穰瞰市衢,车马尽蝼蚁,大河乃污渠。跻攀及其颠, 四顾万象无,迥然尘坌隔,顿觉襟抱舒。俄思一失足,立见糜体躯,投步求白安, 不暇为他谟。”9 在北宋末年陈与义的登天清寺塔诗中,也有“为眼不计脚,攀 梯受微辛,半天拍阑干,惊倒地上人”之句。这些诗句虽有夸张之处,但仍不失 为对当年繁塔高大形象的生动描述。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曾怀着极大的兴趣至繁 塔玩赏。他在诗中写道:“二三君少壮,走上浮图巅。何为苦思我,平步犹不前。 苟得从而登,两股应已挛。复想下时险,喘吁头目旋。不如且安坐,休用窥云烟”。 可见当年繁塔之高峻。那么,繁塔当年究竟有多高呢? 据前述在繁塔地宫发现的 石刻中明确记载“高二百四十尺”,按今日折算,塔高7 3 米。( 图2 2 ) 这比开封 宋代开宝寺塔( 今开封铁塔) 几乎要高出三分之。宋代诗人石曼卿曾写诗赞道: “台高地迥出半天,了见皇都十里春”。另外,繁塔又是建筑在“台高地迥出天 半”的繁台之上,当然更显得高耸云端了。难怪在开封很久以来就流传着“铁塔 高,铁塔高,铁塔只打繁塔腰”。( 图2 3 ) 我们知道,开宝寺塔高为5 5 0 8 米,加 上黄河淤没的底层部分,也超不过6 0 米,比起身高7 3 米的繁塔来,铁塔只抵繁 塔腰的说法还是可信的。但是这样一座“高二百四十尺”极为壮观的“九层宝塔” 何以变成今天的模样? 据史料记载,南宋乾道五年( 1 1 6 9 年) 十二月九日,当南宋使者楼钥“入东 京城,望见婆台寺塔”。“这里楼钥没有谈到塔身有什么损坏,说明繁塔当时尚完 好无缺。首先谈到繁塔有损坏情况的是元代的曹伯启,他在陪诸公登梁王吹台 的诗中说:“天宇廓然秋已暮,幽人欲作登高赋,联镳沽酒上繁台,千古兴亡一回 顾。百鸟喧啾塔半摧,荆榛掩映台前路,黄花采采未成欢,目断荒城起烟雾。”“曹 伯启作诗的时间是在元泰定( 1 3 2 4 1 3 2 7 年) 初,这说明至迟在元代中期,繁塔 9 清 刘大坤寄庵诗抄南归草 ” 北宋 陈与义简斋集 “ 南宋 楼钥北行日录 ” 清 光绪样符县志卷二十一,丽藻 1 l 已经荒败顶颓了,其上部已呈“半摧”之貌,至于当时“摧”掉了几级,诗中没 有交代。迨至明朝时期,有关繁塔损毁情况的记载就比较多了。明成化河南总 志和李濂汴京遗迹志中,都有“元末兵燹,寺塔俱废”的记载,证明繁塔 在元代已经摧毁,只是难以得知当时究竟毁坏到了什么程度。明嘉靖六年( 1 5 2 7 年) 李梦阳在其撰写的重修国相寺碑记中这样写道:“国相寺,繁台前寺也。 台三寺,后日白云,中日天清,塔断而中立,有鹳巢其上,嘎嘎鸣寺分势孤, 时迁世殊,于是崇者颓而下者芜又国初铲王气,塔七级去其四。”在明万历 四十五年( 1 6 1 7 年) 陈嘉俞所撰写的繁塔寺重修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元 末兵燹,寺塔俱废,国初重建而削塔之顶,仅留四级。4 明末的如梦录中也 写道“明初折毁,止遗三层”。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元代已经“半摧” 的繁塔,明朝初年因“铲王气”的原因又被拆去四级,只留下三级,所以繁塔在 明初“铲王气”前还实存七级,在元朝时“摧”掉的自然就是两级了。 针对李梦阳“明初铲王气,塔七级去其四”的说法,清人常茂徕却提出了不 同意见:“今塔只存三级,其上己为明初铲去。洪进记曰九层宝塔,则其铲去者殆 为六级,乃李空同国相寺碑云,塔七级国初铲王气去其四,盖未见此记,特臆度 之耳“李空同碑谓七级铲去其四,殆失考也。”对于李梦阳为什么没有看到陈 洪进的助修繁塔碑记,而臆度为繁塔原来是七级而明初铲去四级,常茂徕解释说: “塔系内外周折而上,外级甚危险,此记又在塔之北面中层洞内,为自来登临者 所不至,故空同不及见也。”在解放后出版的有关著作中,有的认为常茂徕的“这 种说法,实具有相当的理由。”有的则沿袭常茂徕的说法,或云“原为九级,明 初因信勘舆家所说的话王气太盛而拆去六级”;”或云“塔身原为九层,元朝 末年拆去六层。”其实,“失考”、“臆度”的不是李梦阳,而恰是常茂徕自己。 “ 明 李梦阳重修国相寺碑记 m 见光绪祥符县志卷一三,祠祀寺观 1 4 明 陈嘉俞繁塔寺重修记 m 见光绪祥符县志卷二十二,金石 ” 清 常茂徕繁塔非建自周考,见光绪祥符县志卷二十 “ 清 常茂徕繁塔寺记 蜘见光绪祥符县志卷一三,祠祀寺观 ”熊伯履、井鸿钧开封市胜迹志 ”李村人编著开封名胜古迹散迹 坤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编写河南名胜古迹 1 2 不管李梦阳是否曾见到过陈洪进的助修繁塔碑记,是否知道繁塔原是九级, 他的说法绝不是什么“臆度”之词,而是对明初铲王气时对繁塔破坏情况的如实 记载。首先,常茂徕说明初铲王气时将繁塔铲去六级的说法有所欠妥,如前所述, 繁塔在元朝时就已经“半摧”了,而常茂徕自己也说铲后剩下的是三级,这样, 明初铲去的就绝不会是六级,而只能是少于六级;其次,李梦阳在其重修国相 寺碑记中所说的“塔七级”,指的是明初铲王气时繁塔的实有级数,而不是说繁 塔原有的级数,这和陈洪进碑记中的“九层宝塔”并不矛盾。而且,虽然我们从 元人曹伯启的“塔半摧”的诗句中了解了至迟在元朝中期时,繁塔塔身就已经开 始损坏,但我们并不清楚当时坏掉了几级。李梦阳所提到的“塔七级去其四”,是 一条非常珍贵的有关繁塔级层毁坏过程的重要历史资料,它不但告诉我们繁塔在 明初时被铲掉了几层,也我们解决了元朝时摧毁了几级的疑难。知道了这些情况 后,还有点需要解决:就是在明初铲王气之后,繁塔留下来的究竟是几级。如 按李梦阳在其重修国相寺碑记中所说“塔七级去其四”,留下的应该是三级; 在如梦录中也说“止遗三层”。而陈嘉俞在其繁塔寺重修记中则说“仅留 四级”,彼此差错一级。对于这种不同的记载,有人说是由于李梦阳、陈嘉俞二人 在世时,繁塔的塔基( 一般佛塔下面多筑有基座) 尚未被黄水淹没,可能是陈嘉 俞把塔的基座计算在内,而李梦阳当时没有将塔的基座计算在内,因此相错一级。 按常理说,这种情况不大可能出现,因为陈嘉俞不可能在计算塔级的时候将塔的 基座也算作一级。最大的可能是“仅留四级”的“四”字是“三”字之误。陈嘉 俞在其撰写的碑文中也表示关于明初“削塔之顶”的那一部分记载,是来自李梦 阳的考证。只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陈嘉俞的碑文了,将来如有新的发现,这一疑 问也可迎刃而解。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繁塔塔 顶上的那个尖峰又是何时建造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至今尚未见到明确的历史记载。曾经流传着一种说法是在明 初“铲王气”之后修上的。其实不然。在明代的有关记述中,还没有见到繁塔上 有失顶的记载。在明碑中都是说繁塔被铲掉了几级,还剩下几级,根本没有提及 过上面还有尖顶的事情。如明末人写的如梦录中有“明初折毁,止遗三层, 内空虚如天井”o 的记载,这说明直至明末繁塔顶上都未修筑过尖峰。如果当时上 面已经修了平盘,筑了失顶,就不会给人以“内空虚如天井”的感觉了。因为只 有拆毁后上面敞开着口,人们进入塔中,从里面望去才会产生犹如“天井”之感。 在明代的诗人所写的一些有关繁塔的诗句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繁塔给人的印象是 一个在形体上不完整的、残缺不全的半截塔。如“断塔草垣增阒寂”,“断塔棱层 锁寂寥”等。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繁塔本身的实际情况来说明这个问题。如今繁 塔的内壁,特别是第三层壁砖的风化现象比外壁还要严重。这显然是由于繁塔顶 部长期敞开着口所造成的后果。 既然繁塔顶上的尖峰不是在明代修建的,那么它只能是在清朝时建造的了。 在清人常茂徕得繁塔寺记中出现了诸如“极顶正中作尖峰,高二丈”1 的记载。 在周献臣所作的瓶城山馆诗抄中也有“塔尖晓日挂铜钲”2 2 的诗句。与明代诗 人不同的是,清代诗人对繁塔的描述不大强调它“断”的方面,而往往是将它当 作一座完整的塔去描写,如“浮图三级真幽怪”。这说明当时的繁塔经过修复后, 尽管仍然是三级,但由于上面建有塔顶,在形体上它已经是一座完整的塔了,只 不过是下粗上尖的样子有些怪罢了。 为什么从明初拆毁后,终明之世,繁塔上面都没有再筑塔顶,而要到清朝时 才修呢? 如前所述,最早记载繁塔有毁坏现象的是元人曹伯启在其陪诸公登梁王吹 台的诗中提到“百鸟喧啾塔半摧”,至于为什么会“半摧”尚不清楚。有人根据 “婆台寺金季兵毁”的历史记载,推测繁塔可能是金末蒙古军攻打汴梁时打坏 的。据说当时蒙古军攻打汴京时,每城一角置炮百余枚,更迭上下,用大石块不 停顿地攻打了十六昼夜,城上楼橹随炮而碎。而繁塔在汴京陈州门里,正当城的 2 0 侠名如梦录- 关厢记 2 1 清 常茂徕繁塔寺记 n 清 周献臣瓶城山馆诗抄卷八 1 4 东南角附近,遭炮击毁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我们并没有找到当时繁塔被炮 石击毁的文字记载,而且繁塔距城墙尚有一段距离,蒙古军的炮石是否真能击中 还有待考证。所以,这种认为繁塔被蒙古军炮石击毁的说法成立的可能性不大。 对于明初“铲王气”繁塔被削剩三级的说法,有人认为“铲王气”可能只是 一种传说,未必真有其事。然而,在当时迷信风水的风气下,封建帝王为了保持 自己的宝座而使国运永昌,“铲壬气”的做法也不足为奇。那么,“铲王气”是谁 下令做的昵? 李梦阳只说是“国初”( 明初) ,并没有指明是何人。常茂徕则明确 地说是“明太祖以王气太盛”而做的。我们知道明朝是继元朝而出现的王朝,元 朝的都城在大都( 北京) 并不在开封,明太祖为何舍弃北京不铲而偏要去开封“铲 王气”呢? 在开封“铲”的又是谁的“王气”昵? 众所周知,在元末农民战争期间,开封曾是小明王大宋政权的国都,朱元璋 当时只是小明王的属下。后来小明王势力衰弱,朱元璋耍弄阴谋,将小明王沉到 长江里淹死了。小明王死后,朱元璋自然就坐到了皇帝的位置上。但是通过这种 手段得到皇位的朱元璋会不会坐得踏实呢? 大概朱元璋在内心深处经常会盘算, 并且十分不安的问题是:小明王虽然死了,他所代表的“王气”散了没有呢? 自 己能不能坐稳皇帝的宝座呢? 由此而导致到开封去“铲王气”也不是不可能的。 另外,我们知道,朱元璋的第五个皇子朱槁,初封为吴王,建藩府于浙江钱 塘。后来朱元璋考虑到自己在即位前曾称过吴王,事涉嫌忌,又改封朱槁为周王, 建国河南开封府。朱槁在政治上也确实是一个很不安分的人物,为此,明太祖、 建文帝、明成祖都曾对他进行过严厉的惩罚。如洪武二十二年冬,周王朱槁“自 弃其国,走凤阳。上命迁之云南,未行赦归。”“被拘禁于京师,由周藩世子朱有 炖理藩事。直到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朱槁才被放回开封。当时,朱元璋对周王 朱樯这种严重的越轨行为非常恼怒,为了防止朱槁在暗地里会有什么逆谋,朱元 璋下令“铲”除朱柿的“王气”,也是十分可能的。 上述关于“铲”元末小明王的“王气”或是“铲”开封周藩“王气”仅是一 ” 清 常茂徕繁塔寺记 2 4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四,周定王异志 种推测。不过,明初确实有铲“周藩王气”之事,只是尚难确定此举是否与朱元 璋有关。在如梦录中,对于这一事件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原文这样写道:周 藩“紫禁城,高五丈,上有花朵口,内有拦马墙西门日尊义门,殿日存信殿, 存信殿前旧有银安殿,因周藩王气太盛,敕下贬诸蒙化,既复取回,将银安殿拆 毁,并将唱更楼及尊义门楼拆去,东华门禁不许开,四角石上俱用钉定,并令于 门前堆土作台,此台乃取郑州之土,经火炼熟,寸草不生。形家者言:毁银安殿 所以去龙心,拆唱更楼所以去龙眼,定四角石所以制龙爪,堆土作台所以克水, 使龙不能飞腾,东华门不许开谓之文官闭口,拆尊义门楼谓之武将去头。”这就 是明初铲“周藩王气”时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和用意。然而,这段文字记载仍然 没有交代清楚究竟是由谁下命令那样做得。假如文中所说的“放下贬诸蒙化,既 复取回”,指的就是前引“上命迁之云南,未行赦归”这件事,那么,下命令者自 然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了,由此也可以证实前面我们关于朱元璋可能曾铲“周藩王 气”的推测。当然,“敕下贬诸蒙化,既复取回”也有可能指的是明初建文帝朱允 妓对周王朱楠的惩处。据说,朱元璋晚年时,太子朱标突然得急病死了,只得由 他的长孙朱允蚊继承皇位。由于建文帝年幼,当时燕、周、齐、湘、代、岷诸王 串通一气,图谋篡位,一时间在皇族内部发生了帝位的争夺。洪武三十一年( 1 3 9 8 ) 八月,周王朱辅的次子汝南王有告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福建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2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河南驻马店市正阳县县管国有企业招聘2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江西南昌民航空管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面向社会招收劳务派遣制员工汽车驾驶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陕西医药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2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直属库工作人员招聘3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浙江平阳县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房开公司公开招聘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山西地质集团校园招聘30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建筑地勘中心陕西总队招聘1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山东东营众邦人力资源有限责任公司招聘2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人工智能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 视频监控调取记录表
- 第2章 Windows 10操作系统
- 教研活动: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设课件
- GB/T 42430-2023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检验
- 酒店住宿水单模板-可修改
- SF-三福的历史与文化 v2.0
- 幼儿园故事《小红帽》PPT模板
- GB/T 6723-2017通用冷弯开口型钢
- GB/T 4456-2008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
- 葫芦丝(初学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