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王引之是清代著名学者,一代训诂学大师,其经传释词是一部阐释虚词的专著, 研究极为精湛,在我国虚词研究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地位。王引之在虚词研究上能够 取得巨大的成就,与其科学的训诂方法是分不开的。从训诂角度研究该书,对今天的古汉 语虚词研究,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经传释词共十卷,书中收录古汉语虚词一百六十个,王氏对西汉以前的虚词进行 考释,研究方法科学而有效,涉及到多种词义训诂方法的运用。笔者以经传释词作为 研究对象,对其逐条进行了穷尽式分析,并以卡片的形式记录归类,取得研究的第一手材 料。在此基础上,笔者参考前辈时贤著作篇章中的相关论述,结合现代语言学及其他相关 学科的研究成果,以第一手材料为依据,条分缕析,对其训诂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分析。 经传中所见的虚词与语音转变有很大的关系,且虚词重字音而轻字形,如果拘泥于字 形为之作解,必然会诘鞠为病的。而且很多虚词是假借而来,假借又是音同、音近而发生 的用字现象。因此,在经传释词中,王氏主要运用了“因声求义 的训诂方法。词语 的意义与用法,是受语境制约的,因此,根据上下文语境探求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也是很重 要的训诂方法,我们将此训诂方法称为“依境而训”。王氏运用“依境而训 时,往往还 运用“汇集用例”的方法,孤证是不足取的。汉语的很多虚词,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王 氏利用实义探求虚义的方法我们称为称为“引申推义 。此外,王氏还通过“审视辞例 、 “引用故训”、“类比互证”等重要训诂方法,多种训诂方法的准确运用是他在虚词研究上 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我们将对经传释词中的这些训诂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整 理、研究和归纳,从而更深刻地阐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期对于我们编纂字典、辞书提 供一些方法论上的指导和借鉴。 王引之以翔实的语言材料、科学的训诂方法校释群经虚词,在训诂学领域取得了令人 瞩目的辉煌成就。其成就主要表现在:首先,他打破传统训诂学多重形不重音的局限,另 辟蹊径,从声音入手来探求虚词之意义与用法;其次,王氏还运用了其他多种训诂方法; 最后,王氏发明文辞条例之学,探讨古人行文之规律,是王氏在虚词训诂上的又一伟大成 就。总之,王引之在虚词训诂研究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我国古代虚词研究作出 了巨大贡献。由于时代的局限,其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尚存在一些缺憾。但综观经 传释词全书,虽白璧微瑕,终瑕不掩瑜。 关键词:训诂;虚词;经传释词;训诂方法 a bs t r a c t w a n gy i n z h ii saf a m o u ss c h o l a r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ag e n e r a t i o nm a s t e ro fe x e g e s i s h i s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i sj i n gz h u a ns h ic iw h i c hi saf u n c t i o nw o r dr e s e a r c hm o n o g r a p h ,t h es t u d y o ft h eb o o ki se x c e l l e n t ,a n di tw i l lb e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a c a d e m i cs t a t u si nt h eh i s t o r yo fo u r c o u n t r y m r w a n g sr e s e a r c ho nt h ef u n c t i o nw o r d sm a d e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 ,a n dh i ss c i e n t i f i c e x e g e s i sw a si n s e p a r a b l e e x e g e t i c a ls t u d y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b o o ki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 r e f e r e n c ev a l u ef o ro l df u n c t i o n a lw o r d s t h e r ea r et e nv o l u m e si nj i n gz h u a ns h ic i 1 1 1 eb o o ki n c l u d e so n eh u n d r e da n ds i x t y w o r d sb e f o r et h e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i nt h eb o o k ,t h e r ea r em a n ys c i e n t i f i ca n de f f e c t i v e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i n v o l v i n gav a r i e t yo fe x e g e t i c a lm e t h o d s t h ea u t h o rt o o kt h ew h o l eb o o ka s t h er a wr e s e a r c hm a t e r i a l s ,t h e nc a r d e do na ne x h a u s t i n g - l i k ea n a n l y s i s ,r e c o r d e da l lt h ew o r d s i nc a r d sa n dc l a s s i f i e dt h e mc a r e f u l l y 。s ot h ea u t h o ro b t a i n e dt h ef i r s tm a t e r i a l s i nt h i s f o u n d a t i o n ,t h ea u t h o rt r i e dt os h o wac o m p l e t ep i c t u r eo fe x e g e s i sm e t h o d si nj i n gz h u a ns h ic i b yr e f e r i n gt os e n i o rs c h o l a r s st r e a t i s ea n dc o n n e c t i n gm o d e ml i n g u i s t i c so ro t h e rc o r r e l a t i v e s u b j e c t s t h ef u n c t i o nw o r da n dv o i c ec h a n g ea r ei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m u c hm e a n i n go ff u n c t i o n w o r di sd e p e n d e do n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a n di ti sn o tr e l a t e dt ot h ef o n t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i ff o n t i sw o r k e da sas o l u t i o n ,i tw i l lb ed i f f i c u l tt oe x p l a i nc o h e r e n t l y m o r e o v e r , m a n yf u n c t i o nw o r d s a r ef r o mt h eg u i s eo fa n o t h e rv o i c eh o m o p h o n i cc h a r a c t e r st h a tc l o s e st ot h ep h e n o m e n o n t h e r e f o r e ,i nj i n gz h u a ns h ic i ,m r w a n g se x e g e t i c a lm e t h o dw a sm a i n l y ”s u r v e y i n gt h es o u n d a n dr h y m eo fw o r d s l a n g u a g eg e n e r a l l yh a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w i t h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t e x t t h e r e f o r e ,a c c o r d i n gt oc o n t e x tt oe x p l o r et h em e a n i n ga n du s a g eo ff u n c t i o nw o r di sa l s oa n i m p o r t a n te x e g e t i c a lm e t h o dk n o w na s ”i na c c o r d a n c e 、析t l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t r a i n i n g a tt h e s a n l et i m e ,m r w a n ga l s oc o l l e c t e da n da n a l y s e ds o m ee x a m p l e st h a tu s e dt h es a z n ew o r d s , b e c a u s es o l i t a r ye v i d e n c ew a si r r a t i o n a l w i t h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l a n g u a g e ,m u c hm e a n i n g d e r i v e df r o mt h eo r i g i n a lm e a n i n g ,a n dw ec a l l e di t “e x p a n d i n go t h e rm e a n i n g sf r o mt h eo r i g i n a l m e a n i n go ft h ew o r d ”m o r e o v e r , m r w a n ga l s ou s e d ”e x a m i n i n gt h er h e t o r i c ,”q u o t i n gt h e a n c i e n t se x p l a n a t i o n s ,c o n t r a s t i n ga n dc e r t i l y i n ge a c ho t h e r ”a n do t h e ri m p o r t a n te x e g e t i c a l m e t h o d s a c c u r a t e l yu s i n gav a r i e t yo fe x e g e t i c a lm e t h o d sw a s t h ei m p o r t a n tr e a s o nf o rs u c c e s s w es u m m a r i z e dt h e s ee x e g e t i c a lm e t h o d sa n dc o n d u c t e d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o rs y s t e m a t i cr e s e a r c h t om o r ed e e p l ye x p l a i nm e a n i n go ru s eo ft h ef u n c t i o nw o r d ,w h i c hw i l lp r o v i d es o m e m e t h o d o l o g i c a lg u i d a n c ea n d r e f e r e n c ef o rc o m p i l a t i o no fd i c t i o n a r i e s m r w a n ge x p l a i n e df u n c t i o n w o r d sw i t hd e t a i l e dl a n g u a g em a t e r i a l sa n ds c i e n t i f i c m e t h o d s ,a n dh eg o tr e m a r k a b l yb r i l l i a n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e x e g e s i s h i ss u c c e s sm a i n l ye m b o d i e d : i i i nt h ef i r s tp i a c e ,h eb r o k e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e x e g e s i so f t h el i m i t a t i o n so fm u l t i p l ef o r m s ,an e w c o u r s es t a r t i n gf r o mt h es o u n dt oe x p l o r et h em e a n i n g a n du s a g eo ff u n c t i o nw o r d ;s e c o n d l y m r w a n ga l s ou s e dav a r i e t yo fo t h e re x e g e t i c a l m e t h o d s ;f i n a l l y ,m r w a n gi n v e n t e d d i c t l o n o r d i n a n c es c i e n c e , a n de x p l o r e dt h ea n c i e n tl a n g u a g eo f t h el a w ,t h a tw a sm r w a n g sa i l o t h e r 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i nt h ef u n c t i o nw o r de x e g e s i s a l li na l l ,m r w a n g m a d eg r e a tc o n t r i l c u t i o n t o t h e 觚t i o nw o r d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a n dh i sr e s e a r c hr e a c h e d a nu n p r e e e d e n t e dh e l g h t 0 1 v e nt h e l i m i t a t i o n so ft h et i m e ,t h e r ew e r es t i l ls o m es h o r t c o m i n g s a l t h o u g hw h i t e ja d e h a da1 1 t t l et l a w , t h ef l a wd i d n ,tc o v e r t h ef i n eja d ef r o mt h ew h o l eb o o k k e yw 。r d s :e x e g e s i s ;f u n c t i o nw o r d ;j i n gz h u a n s h ic i ;e x e g e s i sm e t h o d o l o g y i i i 目录 弓l 论l 一、经传释词训诂方法研究4 ( 一) 因声求义5 1 声转6 2 韵转7 ( 二) 依境而训1 2 ( 三) 汇集用例m o a 1 4 ( 四) 引申推义1 5 ( 五) 审视辞例1 8 1 对文1 8 2 互文1 9 3 复语2 0 ( 六) 引用故训2 2 1 引据训诂专书2 2 2 引据随文故训2 4 ( 七) 类比互证2 7 1 句式互证2 7 2 异文互证2 8 二、经传释词虚词研究评析d 00000 000 0odo 3 0 结 吾3 3 参考文献i i p q oo ld 3 4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3 6 致谢3 7 l v 经传释词训诂方法研究 引论 王引之是清代著名学者,一代训诂学大师。其经传释词是一部虚词研究专著,其 研究之精湛,为历代训诂学家所交口赞誉,是我们阅读先秦典籍必备的工具书,在我国虚 词研究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地位。该书体例精严,释义明审,训释虚词时,有义者释 其意义,无义者明其用法,所到之处,令人涣然冰释。王引之在虚词研究上能够取得如此 巨大的成就,与其科学的训诂方法是分不开的。研究该书的训诂理论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 研究古汉语虚词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虚词是汉语的重要词类;我国古代虽然没有独立的语法学,但对其研究在我国已有非 常悠久的历史。先秦时代的墨经- 经说上中就有对于“且”的说解,是我们现在能 够看到的最早关于虚词的论述。汉儒注释经书时对虚词的用法更为关注,他们虽认识到 “辞”有特殊的助句作用,只是还未能将虚词的这种语法作用加以界定和概括。南北朝以 后,发展到将虚词分成若干类,并作总括性说明,如刘勰的文心雕龙章句篇首次将 - 虚词分为“发端 、“割句 、“送末 三类,从而迈出了虚词研究的大步。至唐,经学大师 孔颖达在推动我国训诂学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虚词的研究,首次以“为义”和“不为义” 来划分词类。唐中期时柳宗元于复杜温夫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助字”这一语法术语, 并提出了“决词”“疑词”分类说,从语气上对虚词进行了分类探讨。到了宋朝,周焊的 清波杂志和张炎的词源都明确提出了“实字”“虚字”的术语,这表明古人对语 言的认识逐步深化,分类也更为精细。元朝以后,虚词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开始出现 了专门的虚词著作,如元人卢以纬的助语辞,开创了虚词综合研究的先河。至清代, 传统语言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古代虚词研究也处于鼎盛时期,一时盛况空前,蔚为大观。 著作有袁仁林的虚字说、刘淇的助字辨略、魏维新的助语辞补、张文炳的虚 字考、王鸣昌的辨字诀、吴昌莹的经词衍释、课虚斋主人的虚字注释、伍兆鳌 的虚字浅解等,至于各种散论,更是难以尽数了。经传释词就是在这种虚词研究 气象中问世的。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号称硕儒巨匠,他们对于虚词的研究从另一侧面 反映出清代虚词研究的空前盛况。 王引之( 1 7 6 6 1 8 3 4 ) ,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清代著名训诂学家王念孙之长 子,嘉庆四年已末( 公元1 7 9 9 年) 中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累官至 最早分析虚词的语法作用的是墨子经说上对“且”的分析:“自前日且,自后日已,方然亦且,若名者也”这 里指出“且”字有未然、已然、方然等语法作用,并且和“名”有同等的意义 1 工部尚书。王引之自幼聪颖,又笃志于学,秉其家学,成就突出。据伯申府君行状记 载:“因从事声音、文字、训诂之学,取尔雅、说文、方言、音学五书读之, 日夕研求。越四年,复入都,以所得质于先大父。大父喜日:是可以传吾学矣。由是授 受一庭,无间寒暑,焚膏继晷,中夜不辍。 2 t i 3 1 之继承其父王念孙的音韵、训诂之学, 世称他们为“高邮王氏父子 。他i l i ) l l 诂研究的主要代表作就是“高邮王氏四种”,即王念 孙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和王引之的经义述闻和经传释词。 王引之生当清代乾嘉时期,学术思想活跃,大家迭起,著述如林,是我国传统语言学 的鼎盛时期。训诂学家们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 而提倡汉代朴学实事求是的作风,精 思巧辩,勇于创新,不囿于汉学之藩篱。清儒主张从文字、声韵、训诂入手,先考字义, 后通经文,将训诂研究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中尤以王氏父子为最精,其训诂成 就代表了清代乾嘉学派的最高水平。其“高邮王氏四种”将朴学传统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历 史阶段,也“将传统语言学推进到近代语言学革命阶段。”【3 】近代学者裴学海有:“先儒对 汉语研究之成绩卓著者以清代朴学家为最,而清代朴学之杰出者以高邮王氏父子为首,这 是学术界公认的。” 4 1 从客观实际来看,诸评价非常中肯。 经传释词是王引之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一部解释儒家经典虚词的典范之作。其 书名不但能显示其内容,而且还揭示了作者的语言观念。“经传”二字,表明了取材范围, 据自序:“引之自庚戌岁入都,侍大人质问经义,始取尚书二十八触绎之自九 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遍为搜讨。 【5 】作者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纠正古籍中被误解的 虚词。书名之中的“词”,其出处在许慎的说文解字。许慎专用“词 指称虚词,后来 的训诂学家也就常常这样指称。在此则专指我们所说的虚词。经传释词始作于乾隆庚 戌年( 1 7 9 0 ) ,成于嘉庆三年( 1 7 9 8 ) ,历经八年才完成初稿。书成之后,又经二十年才刊 布问世。书中释词一百六十个,分字编次,按照中古声母部位的次序排列,体例精严,有 义者释其意义,无义者明其用法,所到之处,令人焕然冰释,不释常语,但代表性强,覆 盖面广,基本能反映出上古汉语的虚词状况。同时,此书还旁征博引,例证丰富,往往为 了说明某个意义,引证申说,见解精辟,是我们研究古汉语必备的工具书,无怪乎阮元为 其作序时称誉:“元读之,恨不能起毛,孔、郑诸儒共证此快也。”【6 j 就连极力攻击汉学家 的方东树也佩服说:“实足令郑朱俯首,自汉唐以后,未有其比。”【7 j 不仅后世著作( - - 5 氏 文通采用了其很多说法,而且很多虚词专著,如杨树达词诠、裴学海( - 6 - 书虚字集 释、吕叔湘文言虚子、杨伯峻文言虚词等,更是与之有直接的继承关系。经传 释词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并能为众多学者所推崇,其原因除了它在理论上对虚 词有着独到的见解之外,更在于王引之在虚词训诂方法上的全新开拓。 经传释词自刊出以来,就受到极高的重视。综观古汉语史上对其研究的概况,可 知自其出版以来就受到学人的关注。历来大家对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经传释词的专著。经传释词是一部影响巨大的研究虚词的著作, 自其问世起,就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些研究它的学术性专著。由于该书在阐释 2 虚词的时候,有因用法易晓略而不论的现象,因此后来有很多著作对其中虚词的一般意义 和用法作增广和补充,清末就有孙经世的( 经传释词) 补、再补,以及吴昌莹的经 词衍释。经传释词中也有一些错误的训释,对此,当代著名学者俞敏的( 经传释词) 札记通过运用多种语料参互比较,为其作了很多订正。 第二,研究经传释词的文章及学术论文。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章炳麟太炎文 禄续编卷一中的王伯申新订助词辩:现代学者裴学海依经传释词,写成古书虚 字集释,并于其后附有( 经传释词) 正误。王伯申新订助词辩和( 经传释词) 正 误两文主要对经传释词中一些误实为虚、释义有误的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纠正。 近年来,由于清代训诂研究普遍受到关注,经传释词也成为人们编纂辞书的重要参考 书,对其研究也日益广泛,学者们从各个方面对其作了深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学 术论文。如谈学智的读( 经传释词) ( 1 9 8 5 ) 、吴静贤、周礼权的( 经传释词) 在汉语 语法学上的地位( 1 9 9 1 ) 、吴礼权的王引之( 经传释词) 的学术价值( 1 9 9 5 ) 、单殿元 的( 经传释词) 简论( 2 0 0 2 ) 、于广元的( 经传释词) 作者考证( 2 0 0 5 ) 、陈鸿森的( 经 传释词) 作者疑义( 2 0 0 6 ) 等。对于经传释词所使用的训诂方法,关注相对薄弱, 相关的论文有:杨郁的( 经传释词) 引据法研究( 1 9 9 4 ) 、袁海林的论王引之( 经传 释词) 的虚词研究方法( 1 9 9 8 ) 、张金霞的王引之虚词研究方法探讨( 2 0 0 1 ) ,他们主 要从“引据法 、“因声求义”等角度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0 3 级硕士研究生宋彩霞的毕 业论文( 经传释词) 研究,将经传释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第三,相关学术著作对经传释词的研究。经传释词在虚词研究方面取得了巨 大了成就,因此,后世学术著作尤其是语法类、训诂类著作对其多有论及。此类学术著作 主要有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 1 9 2 0 ) 、王力的中国语言学史( 1 9 6 2 ) 、龚千炎的中 国语法学史( 1 9 9 7 ) 、何九盈的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2 0 0 0 ) 李建国的汉语训诂学史 ( 2 0 0 2 ) 、濮之珍的中国语言学史( 2 0 0 2 ) 等。 第四,相关学术论文对经传释词的提及性论述。后人研究“二王,多论其训诂 成就及思想,对于王引之的代表作之一经传释词也有所提及。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 马振亚的王氏父子及训诂实践( 1 9 8 4 ) 、汪耀楠的王念孙、王引之训诂研究之成就 ( 1 9 8 8 ) 、马氏文通之前的清代虚词研究( 2 0 0 1 ) 、郭锡良的古汉语虚词研究评议 ( 2 0 0 3 ) 、郭明道的王氏父子的训诂思想和方法( 2 0 0 5 ) 等。此类文章很多,不再一一 列举。 由此观之,学术界对经传释词的关注相对来说不多,尤其是对其训诂方法的研究 还很缺乏。即使注意到了,也只是一些短小的论文,且人们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传统训诂学 方面。就其研究现状而言,训诂方法方面尚有足够的研究空间。因此,我们将从多个方面、 多个角度对经传释词的训诂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和归纳,从而更深刻地 阐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期对于我们编纂字典、辞书提供一些方法论上的指导和借鉴。 经传释词共十卷,成书于清嘉庆三年( 公元1 7 9 8 年) ,前有王氏自序一篇。嘉庆 二十四年( 公元1 8 1 9 年) 重刻,其师阮元序止l f l j 本。道光九年( 公元1 8 2 9 年) 刊印广东 学海堂刊皇清经解本。道光二十四年( 公元1 8 4 4 年) 钱熙祚刊印守山阁丛书本。 这些是清代就有的四种版本。民国后有多种版本:1 9 2 8 年出版成都书局刊本,并附有清末 孙经世的( 经传释词) 补及再补各一卷。1 9 3 1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学生国学丛书 本。1 9 3 6 年世界书局出版古书字义用法丛刊本。1 9 3 6 年中华书局出版重印本,并附 有( 经传释词) 补及再补、王引之的语词误解以实义、章太炎的王伯申新定 助词辩和裴学海的( 经传释词 正误。1 9 5 6 年中华书局又出版重印本。1 9 8 4 年,岳 麓书社刊行了以中华书局本为底本的校注本,其天头上有黄侃、杨树达所作的批语3 7 0 多 条,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 9 8 5 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王氏家刻本影印的高邮王氏 四种本,该书前有自序、阮伯元序,后有钱熙祚跋,并附有王引之的语词误解以实义、 章太炎的王伯申新定助词辩、裴学海的( 经传释词) 正误、黄侃的( 经传释词) 笺 识以及王引之的石腥府君行状、王寿昌彦和寿同的伯申府君行状、刘盼遂的高 邮王氏父子年谱,此版本较全面,便于我们研究经传释词及了解王氏父子生平。本 文的研究以1 9 8 4 年岳麓书社出版的版本为底本,并参考其他版本。 一、经传释词训诂方法研究 “训诂”的中心意义在于“解释”。近人黄侃先生说:“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嘲这是对训诂的科学认识和对什么是训诂问题所作出的科学回答。那么,所谓的训诂方法 就是考求古文献中词语意义的方法。对此,郭在贻先生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训诂的中 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的训诂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是指一个陌生的词儿 摆在我们目前,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才能使它由未知变已知,这种由未知求得已知的 手段,便是我们所说的方法。 9 1 从理论上来说,有了训诂的行为就必然就有训诂的方法。 我国训诂起源于先秦,发达于两汉,因此,训诂方法的产生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只 是由于古代训诂著作体裁的限制,古人解释词义时,一般情况下不写明他们探求的过程, 而只给出所释词义的结果。因此,我们只是见到训诂的方式,却很难看出训诂的方法。隋 唐以降,这种情况略有改观。尤其到了清代乾嘉时期,训诂大师辈出,训诂学得到了空前 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阮元、俞樾等一大批著名训诂学 家,他们对于训诂方法的运用,可以说已娴熟于心。此时,后世所能见到的各种训诂方法 已经大体齐备,而且相当成熟了。现就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以观其端。 汉语的虚词研究是我国语言学中极富特色的部分,它产生于训诂学,又与语法学关系 密切。经传释词就是运用训诂学的方法研究虚词的一部代表作。王引之研究虚词,其 援据之博、考证之精,汲古功深,为历代学者所称誉。王引之对所收一百六十个虚词的意 义与用法,均作详细的归纳与阐述,条分缕析,溯源明变,因此对其训释虚词的方法进行 研究大有必要,也是我们探索其取得成就的突破口。笔者参照前辈时贤的研究成果,对经 4 传释词中的训诂方法进行穷尽式的研究。下面一一予以具体分析: ( 一) 因声求义 乾嘉以前,训诂学在训释词义方面一般都注重形义关系而忽略了音义之间的关系,这 对于汉语虚词的训释较为不利,因为虚词的用字重音不重形,而且虚词是由实词虚化或假 借而来的,其意义一般与词的本义相去甚远,而只有本义才直接与字形相切合。因此,“以 形索义”的训诂方法不适用于虚词训诂,而且由于虚词意义较空灵,从而导致了对虚词训 释之难。因此,对虚词进行诠释时,人们往往都是通过对其用法的阐释,来解说一个虚词。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古籍对虚词通常简单释作“辞也”、“语助也 ,而很少作详细阐发的原 因。因此,从形体上给虚词训诂自然扦格难通。因此,对于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阐释,必 须要精于古音,通达语音转变的规律,以古音为线索,打破字形的蔽障,才能不至穿凿傅 会,谬于成见。 清代的古音学,经顾炎武、段玉裁、江永、王念孙等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这不仅使学者们寻绎到古今音变的规律,而且也明白了语音与词义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 要想通经明道,探知圣贤立言之本,就必须考文字、正音读,以声音求训诂。顾炎武首倡 汉儒以音求义的训诂方法,把音学和经学结合起来,提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 音始,以至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1 0 】随后段玉裁也说:“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 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义,得义莫切于得音。,i j 训诂的根本目的在于明字义,明字义的关键在于明字音。自此,“因声求义 作为一项重 要的训诂方法在这个时期臻于完善,逐步走向理论化、系统化。 王氏父子精于音韵,谙熟于心。王念孙著古韵辨、诗经群经楚辞韵谱等,将其 音韵学知识运用于训诂实践的代表作就是广雅疏证,并明确提出:“窃以训诂之旨,本 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 举网必挈其纲。故日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此之不悟,则有字别为音, 音别为义,或望文虚造而违古义,或墨守成训而鲜会通,易简之理既失而大道多歧矣。今 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i l2 j 训诂的音义相通之理,不是王氏的发明, 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则首推王氏。他把古音学和语言转变理论应用到词义训诂上,以 声音贯穿训诂,遂“继往开来,成小学中之不祖。”0 3 tz ; 之幼承家学,秉承庭训,亦精 通音韵学,曾提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厥揆所由,实同条贯。”【1 4 j “夫古字通用,存 乎声音。今之学者,不求诸声而但求诸形,故宜其说之多谬也。”【l 习“故凡字之相通,皆 由于声之相近。不求诸声而求之字,则窒矣。”i l 6 】“夫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声之相 同相近者,义每不相远。 【l 7 j “古者声随义转,声相近者,义亦相借。 【1 8 】具体说来,所谓 “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就是“运用文献语言的材料,依循语音变化的规律,寻找同源字 之间音变的轨迹和确定借用字之间音异的状况,以进行推源、系源和溯本的工作,达到探 求文献词义的目的,这个方法叫因声求义。 【l9 j 王氏父子在经传释词中主要就是运用 “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王氏具体运用“音声求义”原则阐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例子 俯拾即是。下面约举数例予以简要分析: 经传释词卷七如:如,犹“乃”也。诗常式曰:“王奋厥武,如震如怒。” 言乃震乃怒也。笺曰:“而震雷其声,而勃怒其色。”而,亦乃也。正义曰:“如天 之震雷其声,如人之勃怒其色。”则误解“如”字矣。大戴记小间篇曰:“臣之言未尽, 请尽臣之言,君如财之。”论语宪问篇日:“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 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言管仲不用民力而天下安,乃其仁,乃其仁也孔传日:“谁 如管仲之仁? ”加“谁”字以解之,于文义未安 按:此条中,王氏虽没有明确提出“音近义通 等训诂术语,但从考察“如 “乃 二字的声音入手,可知“乃 古音属泥母,而“如”属日母,上古日归泥母,因此,“如” “乃”音同而义得相通。王氏通过“因声求义 的训诂方法,不迷信孔颖达、孔安国等大 家和权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经传释词中,绝大部分“因声求义”的用例,作 者都注有明显的标志。 “因声求义的基础是音转现象的存在。音转就是指古代汉语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 而产生的语音流转现象。音转是就整个音节而言,语音发生流转。在古汉语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大量音转现象,其存在给后人阅读古籍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自汉代经学大师到 清代训诂学家,都重视音转的研究。但同时,音转现象也能为我们探求词义提供帮助。在 经传释词中,王氏父子主要就是从音转入手,探求虚词之间的音义关系。下面就以王 力先生的同源字典和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圆为参考标准,从声、韵两方面 分别作以分析和归纳,以期对王氏父子“因声求义 的方法作具体而深入的探讨。分析时 所用的术语有声转和韵转。声转就是声母发生流转;所谓的韵转就是韵部发生流转。 1 声转 我们依据同源字典把经传释词中的声母分为双声、准双声、旁纽和邻纽四种。 双声就是同纽,即声母相同;准双声指齿音内部与舌音内部各部之间的关系;旁纽指发音 部位相同的声母之间的关系;邻纽指唇、舌、齿、牙、喉各类之间的关系。这里我们所说 的双声、准双声、旁纽、邻纽是就经传释词中的声同、声近之字查其声纽得出的结论, 在王氏原文中并没有直接体现出来。如: 经传释词卷六直:直,犹“特”也;但也直、特,古同声,故( ( 诗柏 舟:“实为我特。”( ( 韩诗“特”作“直”史记叔孙通传:“吾直戏耳”汉书“直” 作“特” 经传释词卷一用:用,词之“以”也一切经音义七引仓颉篇曰: “用,以也”“以”“用”一声之转 经传释词卷五宜仪义:宜,助语词也又通作“义” 经传释词卷六畴:尔雅日:“畴,谁也”畴、谁一声之转 王 力同源字典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2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6 经传释词卷七耳:耳矣,犹“已矣”也“已”与“矣”皆词之终。而连言 之则曰“已矣”“耳”与“已”声相近,或言“已矣”,或言“耳矣”,其义一也。 经传释词卷三或:或,犹“有”也。盖“或”字古读若“域”,“有” 字古读若“以”,二声相近,故曰:“或之言有也:”声近相通,则字亦相通 经传释词卷三有:家大人日:“有,犹为也。”“为”“有”一声之转, 故“为”可训为“有”,“有”亦可训为“为” 前三例都是双声的例子。“直特 同属章母,“用”“以 同属余母,“宜”“义”同 属疑母,均为双声。四、五两例中,“畴”“谁 属定禅准双声,“耳 已”属日余准双声。 第六例中的“或”“域“有同属匣与旁纽。第七例中的“有 “为 同属匣余邻纽。通 过对比观察,在全部的声转材料中,大部分都是双声,而其余都是存在声母之间的流转关 系。 2 韵转 我们依据同源字典,将经传释词中的韵母分为四类,即叠韵、旁转、对转、 旁对转。其中,叠韵指上古音韵部相同。旁转指元音相近、韵尾相同的阴声韵、阳声韵、 入声韵内部互转。对转指主要元音相同,且韵尾的发音部位也相同的阴声韵、阳声韵、入 声韵之间的互转。旁对转指先旁转再对转。王氏父子利用韵转以求义通的情况也很普遍。 如: 经传释词卷一于:于,犹“乎”也其在句中者,常语也 经传释词卷九啻翅适:说文:“啻,语时不啻也。”“适”“翅”声相 近,故古字或以“适”为“啻” 经传释词- 卷七如:如,犹“与”也;“及”也“如”“与”声相近, 故“如”训为“与”,“与”亦训为“如” 经传释词卷一于:( ( 尔雅日:“于,日也。”“日”,古读若“聿” “聿” “于”一声之转“聿”“日”古字通 经传释词卷七而:而,犹“若”也若与如古同声,故“而”训为“如”, y , i j i l 为“若” 经传释词卷四号:号,何也“胡”也,“奚”也,“遐”也,“侯”也, “号”也,“曷”也,“盍”也,一声之转也 前两例中,“于乎”同属鱼部,“适啻”同属锡部,均为叠韵。第三例中的“如 “与 属之鱼旁转,第四例中的“于”“聿“日 属月物旁转。第五例中的“如 “若 属鱼铎对转。第六例中的“号”“曷 属宵月旁对转,而“盍”“曷 属月蒸旁对转。为了 便于说明经传释词中虚词之间的通假关系,按古音声纽和韵部将其编排于表中查找出 这些虚词间的通假关系。经传释词中虚词上古声纽、韵部表如下: 7 虚词上古声纽表 一、喉音 1 影纽:於恶乌伊繁安案焉唉猗壹抑懿一因 2 晓纽:兄乡向况镏嘻禧熙许吁讫 3 匣纽( 中古的匣纽和喻三) :阖盍曷害行侯号洪瑕遐乎皇 日为谓粤越于有矣爰云员 二、牙音 见纽 溪纽 群纽 疑纽 记己期居固顾故皋苟盖厥几今 孔羌 其忌及祈巨距讵渠钜遽 邪言宜愁仪义可 三、舌音 8 端纽( 中古端、知两纽) :都当党多祗 9 透纽( 中古透、彻两纽) :傥 l o 定纽( 中古定、澄两纽) :殆畴迪独徒诞 1 1 泥纽( 中古泥、娘两纽) :乃宁能奈柰那 1 2 来纽:聊悸来 1 3 余纽( 喻四) :以已犹由攸猷繇用允庸台欤与俞夷聿吹亦惟唯维也 1 4 章纽( 照三) :直止之职者诸终众咫帜旃旨属 1 5 昌纽( 穿三) :0 1 6 船纽( 床三) :实 1 7 书纽( 审三) :式适矧啻翅遮 1 8 禅纽:是氏寰时逝噬谁孰上尚 1 9 日纽:而耳尔仍如若然 四、齿音 2 0 2 l 2 2 2 3 精纽 清纽 从纽 心纽 子兹噬则曾载哉且作将酱訾嗟即 嗜惨僭昏 自徂 思斯些肆虽 2 4 庄纽( 照三) :o 2 5 初纽( 穿二) :o 2 6 崇纽( 床三) :o 2 7 生纽( 审二) :率 五、唇音 2 8 帮纽( 中古帮、非两纽) :比不否非匪夫 8 2 9 滂纽( 中古滂、敷两纽) :丕 3 0 并纽( 中古并、奉两纽) :薄 3 1 明纽( 中古明、微两纽) :蔑每无毋亡勿妄忘罔末微 虚词上古韵部表 一、之部 每以已台殆乃能来不否丕之止时而耳子兹哉载思记己忌其期熙嘻唉诶有矣 二、职部 职直式则 三、蒸部 仍曾 四、幽部 由猷繇犹攸谬聊皋 五、觉部 迪孰 六、冬部 终众 七、宵部 号 八、药部 。 九、侯部 俞苟侯 十、屋部 独属 十一、东部 用庸孔洪 十二、鱼部 与欤也夫无母徒者诸如遮所且徂於乌恶乎固顾故巨讵钜距渠遽居邪许吁遐瑕 十三、铎部 薄都亦若作 十四、阳部 亡妄忘罔当党傥上尚爽将羌兄况乡镯行皇 十五、支部 只咫帜是氏尔酱訾斯紧啻翅 十六、锡部 9 蹇适 十七、耕部 宁 十八、歌部 多祗那嗟些宜仪义可为猗 十九、月部 蔑末奈柰逝噬盖日粤越曷害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火锅底料定制合同范本
- 4.4.3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 炸鸡队长加盟合同范本
- 礼品代理销售合同范本
- 租地共享民宿合同范本
- 灯光舞美改造合同范本
- 网络项目合作合同协议
- 物业服务托管合同范本
- 货物试用买卖合同范本
- 物业广告宣传合同范本
- 二手房买卖合同范本下载可打印
- 2021利达JB-QG-LD988EL JB-QT-LD988EL 火灾报警控制器 消防联动控制器调试手册
- 焊接变形的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 脾栓塞术后护理查房
- (完整版)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
- 因孩子上学房子过户协议书
- 学校校舍安全管理制度
- 燃料电池-课件
- GB/T 31521-2015公共信息标志材料、构造和电气装置的一般要求
- GB/T 1185-2006光学零件表面疵病
- 高考体育单招英语复习连词讲解4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