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秦户籍制度探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秦户籍制度探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秦户籍制度探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秦户籍制度探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秦户籍制度探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户籍制度在我国起源甚早,西周时已经萌芽,从春秋战国年问一直到秦统 一中国,则逐步完善,确立了其基本模式,历经两千多年的变化发展,一直沿袭 到今天。 在春秋战国时期书社制度、上计制度的基础上,秦国在献公时就明确实行 户籍制度。孝公时商鞅变法,户籍制度逐步完善,从现有资料看,秦户籍有详细 复杂的分类。根据职业的不同,秦户籍分一般的农户户籍和市籍、士籍、宦籍等: 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秦户籍又有宗室籍、弟子籍、游士籍、刑徒籍、客籍等 不同类别:秦统一全国前,根据国别,还有“故秦人”与“客籍 外来者之别。 从湘西里耶出土的秦户籍简看,秦户籍的格式固定,内容详细,已比较成熟。从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关于户籍的有关法律条文及文献记载看,秦的户籍管理相 当严格,有专职机构和职官,有一套完整的申报户籍、迁移户籍和除去户籍的法 律程序,有明确的立户原则和管理户籍的相关法律。秦户籍制度的功能主要体现 在授田与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人口管理三个方面。当然,相比而言,与 后世户籍制度相比,秦户籍制度仍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总体上看,秦户籍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当时文化进步、文明发展的反映,与 秦所创造的其他一系列制度如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等一起成为中 国制度文化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模式两千多年来相沿不变, 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当前对秦户籍制度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限于材料的缺乏,也有许 多不足之处,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出探讨,以期对秦户籍制度有一个全面了解和 认识。 关键词:秦户籍制度 a b s t r a c t 1 k 耐g i i lo ft l l eh o u s e h o l dr e g i 刺i o ns y s t e mo fc l l i i l ai sv e 巧e a l l y i th a v e b e e n 印l r o u t i i l g 丘o mt l l ew e s t e n lz h o ud ) r i l a s 够,锄d 丘d mt l l es p r i n ga n da u n h n n y e a r st 0q i i ld 珊田si l i l i 6 e dc 峨i tg r a d l l a l l yi m p v e da n de s t a b l i s h e d 恤b a s i c m o d e l w 油t h ed e v e l o p m e mo fm o r en l 孤2 ,0 0 0y e a r s ,i th 硒b e e nf o l l o 、dt o t l l e s ed a y s b a s i e do nm es p r i l l ga i l da l i h l m np 研o d ss h u s h es y s t e ma i l ds h a n 西is y s t e m , q i l l 瞄n g d o mi 瑚b e g 觚i t sh o u s e h o l dr e g i s t m t i o ns y 妣ms i n c em e a n g o n g w h e n s h a n g y a n gr e f o m e dw h e nx i 踟喀o n g 砌e dq - m ,t l l eh o u s e h 0 1 dr e g i s 仃缸i o ns y s 锄n i n l p r 0 v e d 笋a d u 越l y f r o m l ea v a i l a b l e 幽r i i 峨6 0 玛q i n sh o u s e h o l dr e g i s 乜a t i o n s y s t e mh 鹪c o m p l e x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b 勰e do nt h eo c c u p a t i o n ,q mr e s i d 朗t sw e re d i v i d e dm 锄b e 础po ff 锄e rr e s i d e n c e ,i i l e m b c 髑l l i po fb u s i i l e s s m a nr e s i d e n c e , m 朋i b e r s h i p0 fn o b l er e s i d e n c e 觚dm e n 妇淞l l i po fo 街c i a lr e s i d e n c e ;a c c o m m gt 0 r e s i d 锄t s s t a _ t 惦, q i n佗s i d e n t s w e r ed i v i d e do fc l a nm e m b e r 出p , d i s c i p l e m e m b c 髑h i p ,t o u r i s mm e m b e r s h i p ,c 面n i l l a lm e m b e 商l i p ,g u e s tm e m b e r s l l i p ,e t c t 1 1 e r ew e r ed i s t i i l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1 1 eo r i g i l l a lq i np e o p l e 龇l dt l l e 昏l e s t s 壬r o mt h eo t h e r l ( i n g d o mb e f o r eq i l l1 1 n i f i e dc h i i l a a c c o r d i n g 1 ei n f o m a t i o mo ft l l eu n e a m l e d b 锄b 0 0s l i p so f l i y c ) ( i 锄函,舭r e s i d e n c eo fq i nh a df e df o 册a t ,d “l e dc o n t e n t i tw 鹳w 巧。m a :t l l r e f r o mt h cc o n t e n ta _ b o u tt l l er e s i d e n c e sr e l e v a n tl e g a lp r o v i s i o m a n dd o c u i n 伽晒o fs h u i h u d is l i p s ,q m sh o l l s e h o l dr e g i s 似i o nm a n a g e m e n tw a sv e 巧 s t r i c t ,a l l di th a ds p e c i a la g e n c i e s 锄do m c i a l s ,ac o i n p l e t es e to fs y s t e ma b o u t r e s i d e n c e sd e c l a r a t i o n s ,i n o v e m e n ta i l dr e c o v a t i o n i th a sc l e a rp 血c i p l e sa b o u t r e s i d e n c e se s t a b l i s ha n dr e l a t e dl a 、椭d b o u tt 1 1 em 锄a g e m e n to ft l l eh o u s e h o l d r e g i s 仃a t i o n q i nh o u s e h o l dr e g i s 触t i o ns y s t e me m l ) o d i e di t s 舢1 c t i o nm a 甜yo n l a i l d - g 咖1 t e d l e v y i n g 乞1 ) ( e s ,也el e v yo f 面l i t a r ys e r v i c e 觚dc o r v e e ,a n dp o p u l a t i o n m a i :吼g e m e n t o fc o u r s e ,c o m p a r e dt ol a t e r s t h eh o u s e h o l dr e g i s 仃a t i o ns y s t 锄,q m h 0 e h 0 1 dr e 百s 缸a t i o ns y s t e ms t i l lh a di m n y a s p e c t st 0i m p r o v e d g e n e r a l l y ,q i nh o u s e h o l dr e g i s 仃a t i o ns y s t e m se s t a b l i s h e di nc l l i n a r e n e c tt h a t t i m e sp r o g r e s so f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u l t u r e i t 谢mm eo m e ra s 丽e so fs y s t e m ss u c ha l st l l ee m p e r o rs y s t e m ,t 1 1 es y s t e mo fp r e f t u r e sa 1 1 dc o u n t i e s a l o n gw 嬲a ni l n p o r t 锄tp a r to fc i l i n a ss y s t e mc u l t u r e ,a i l di t sb a s i cm o d e ly e a r sw 弱 u s e d2 0 0 0y e a r si i lc l l i 】唿i i lt h ek s t o 巧o fo u rc o u l l 血y ,i th a v eab r o a da i l d l 砌t e dt 0m el a c ko fm a 耐2 l l ,也0 u 曲也er c s e a r c ho fq i i l sh o u s e h o l d r e g i s 眦岖o ns y s t e mh a sa c l l i e v e d 孕a t i 匆i i l gr e s m t s ,t 1 1 e r ea r es t i l lm a n yq u e s t i o i l s 。t m s p 印e rt r i e st 0e x p l o r et h e s ei s s u e s ,a r i dt og i v eac o m l ) r e h e n s i v ek n o w l e d g e 锄d u n d e r s t a 】砸i n gt oq i i lh o u s e h o l dr c g i s 乜纵i o ns y s t e m k e yw o r d s :q i i lp 面o d ;m es y s t e mo ft l l eh o l l s e h o l dr e g i s t i a t i o n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遂翅红指导教师签名:翌盈丝红 7 勰年多月步日7 夕口g 年么月6 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粝陋 砂8 年莎月占日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秦户籍制度的意义 户籍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制度,在我国起源甚早,西周时已经萌芽, 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秦统一中国,则逐步完善,确立了其基本模式,历经两千 多年的变化发展,一直沿袭到今天。 研究秦史乃至先秦史,户籍制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它与当时的 土地制度、赋税徭役制度、人口统计、家庭结构、社会治安、道德教化、军事征 发密切结合,成为一套系统、复杂而有效的制度,对人力资源的调配、社会资源 的控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政权的巩固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历 史的发展,这一制度不断完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在中国人的 生活中发挥了任何其它制度都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秦建立起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以来,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了这一制度,而且 非常重视它对封建统治所起的作用。东汉人伸长统认为,为政之道,必须“明版 籍以相数阅,审什伍以相连持 ,“版籍 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户籍。三国时, 魏人徐干在中论民数一书中也认为官府掌握“民数”是“为国之本,这 里的“民数”,指的也是户籍文簿。即使历史发展到今天,户籍制度在我们国家 和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与我们中的每一位息息相关,无论衣食 住行、婚丧嫁娶、生儿育女还是医疗保险、升学就业、选举晋升,无不受到户籍 关系的制约。户籍制度不仅关系国计民生,影响着人们的切身利益,而且渗透到 政治、人口、军事、文教卫生、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户籍制度不能废除,只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以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使之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 务,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因此,研究户籍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完善过程不无现实意义,尤其在当前, 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这就更有研究 户籍制度起源的必要。所以,我决定对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统一后秦朝的户籍制 度进行一番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后汉书 卷4 9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第1 6 5 3 页,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第l 版 1 探讨秦的户籍制度,就学术意义来讲,可以加强对秦史的研究,限于可资利 用的史料太少,目前对户籍制度的研究多集中在唐朝以后直到明清、民国和现代 中国,而对唐以前特别是先秦时期户籍制度的状况较少论及,更不全面、系统、 深刻。现在,随着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特别是湘西里耶秦简的出土,为研究秦的 户籍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有必要充分利用起来,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理 论意义来说,我们即可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考察户籍制度的文化根源和创新 过程,了解其社会控制功能及影响,也可发扬王国维先生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二 重证据法,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对秦户籍制度作全面深入的探讨。另外, 研究秦户籍制度还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当前呼声强烈的户籍改革不无启发和指 导。 第二节秦户籍制度研究现状 当前,专门对秦户籍制度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者不多,多数是在不可绕过去的 情况下才有所涉及。如扬子慧主编的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 改革出版社, 1 9 9 6 年版) 、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 、扬子慧和张庆五的中国历代的人口与户籍( 天津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版) 、 宋昌斌的中国户籍制度史稿( 三秦出版社,1 9 9 1 年版) 、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发 展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版) 、王育民的中国人口史( 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 、樊树志的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 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版) 、王威海的 中国户籍制度:历史和政治的分析( 上海文化出版社,2 0 0 6 年版) 、邢铁的户 等制度史纲( 云南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 等著作对秦的户籍制度都有程度不同的 涉及,介绍了秦户籍制度的内容、形式、分类、管理、功能等问题,取得了一定 成就。但限于史料缺乏,上述著作对秦的户籍制度没有展开全面系统的论述,有 些观点仅属猜测,缺乏确证。 专门研究秦户籍制度的著述有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9 4 年版) 第四卷第五册丙编典志第八章户籍制度第一节秦的户口版籍 之制、张金光秦制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版) 一书的第十二章 户籍制度。在上面两文中,作者充分利用出土秦简对秦的户籍制度进行了全 2 面研究,考证详细,不乏真知灼见,令人颇受教益。但当时里耶秦简尚未出土, 史料不足,有些论述不尽恰当,对户籍制度与其他制度如土地制度、赋税制度、 徭役制度等的关系也没详述。 关于专门研究秦户籍制度的论文,也不多见,凡涉及秦户籍制度的论文,多 与其它时代的户籍制度一起论述,如高敏的秦汉的户籍制度( 求索1 9 8 7 年第1 期) 、孙筱的秦汉户籍制度考述( 中国史研究19 9 2 年第4 期) 、 王绍东的论商鞅变法与我国古代户籍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秦文化 论丛第1 1 辑,三秦出版社2 0 0 4 年) 、涂明风的秦汉户籍制度的管理机制与 功能(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1 期) 等等。这些论文不专门论述秦 的户籍制度,但皆有所涉及,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秦户籍制度的状况,对本文的研 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史记、商君书等文献中关于秦户籍制度的记载很少,1 9 7 5 年在湖北 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有不少与秦户籍制度有关的史料,但仅凭这些很难 对秦的户籍制度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不过,随着里耶秦简的公布,一些有史料 价值的户籍简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为研究秦的户籍制度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第一 手资料。我打算在充分利用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秦户籍制 度的研究力度和深度,以期对秦户籍制度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 第三节本文要解决的问题与研究方法 本文要探讨的重点是秦的户籍制度,首先阐述其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 认识其历史演变;其次介绍秦户籍的分类、格式、内容,解释户籍制度与社会结 构、城乡发展及职业、身份地位的关系;三是揭示秦户籍登记与管理的一系列问 题;四是分析一下秦户籍制度的功能和特点。为此应追述秦商鞅变法前的户籍制 度概况,以期对秦户籍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内容、变化过程作详细考察,了解 其在秦史乃至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汉代户籍制度基本沿袭秦制,也要 作相应联系和适当的分析对比。 在研究方法上,首先以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分析秦户籍制度。其次,注重文献资 3 料与考古资料的结合。记载秦户籍制度的文献资料非常贫乏,史记、商君 书中只有片言只语,也往往语焉不详。令人高兴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了许多秦简,包含着很多关于秦户籍制度的史料。二十一 世纪初,又在湖南西部里耶古城发现3 6 ,0 0 0 余枚秦简,其中包括较详细的秦户 籍资料。这两批竹简的出土,为研究秦户籍制度提供了十分可靠的原始资料,它 虽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对秦户籍制度研究所起的作用却是任何其它材料无法 取代的。本人欲重点依据这两批秦简及相关资料,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 出自己的判断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4 第二章我国户籍制度的产生 第一节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几个名词的含义 户籍一词由户、籍两字组成。户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户是“门”字 的一半,指单扇门。东汉许慎在 说文解字里说:“户,半门也。”这是户的 原意。后来户字演变为多种含义,一指门,并被引申为出入口的通称,如门户、 窗户。二指屋、室,如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三指家庭、住户,一家为 一户,并引申为计算“家”的单位,如“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四指 账册登记的户头,如储户,用户。五指家庭身份,如门当户对等。 籍,本意是书册,从竹,因为先秦时期常将书刻写于竹简上。籍通常有如下 含义,一指名册、书册、簿册,如“据九鼎,案图籍” 。二指登记,即把有关 内容写在簿册上以备查考、核对,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 。 三表示一个人对国家或组织的隶属关系,如党籍、国籍等。四是指一个人的祖居 或出生地,如籍贯。 户、籍两字开始是单独使用的,后来合为一词,如“户籍田结者,所以知贫 富之不訾也 、“为户籍相伍 等。这样,户籍一词就有了现在的含义,指 登记户口情况的簿册,以家庭出身和地域来确定个人身份,在现实社会中的表现 形式或操作方式就是个人户口,包括户口类别和籍贯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户籍 有多个名称,如版、版籍、户版、命、名、数、名数、名籍等,也称“丁籍( 册) 、 “黄籍( 册) ”、“籍账 。版,本来是写字用的木片或竹片,将人口状况统计 于其上就有了户籍的含义,如论语乡党:“式负版者。” 周礼秋官 司民:“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郑司农解释说:“版, 名籍也,以版为之。今时乡户籍谓之户版。”孙诒让解释说:“版,今之户籍也。 可见,版、版籍、名籍、户版都是关于人口登记的簿册,即今天所指的户口簿。 函史记卷6 秦始皇本纪第2 3 9 页,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 史记卷7 0 张仪列传第2 2 8 2 页。 史记卷7 项羽本纪第3 1 2 页。 回黎翔原撰,粱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1 0 2 5 页,中华书局2 0 0 4 年6 月第1 版。 囝史记卷6 秦始皇本纪第2 8 9 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 0 7 页,中华书局1 9 8 0 年1 2 月第2 版。 o 清人十三经注疏第2 册,孙诒让: 周礼正义卷6 8 第7 4 4 7 5 5 页,中华书局1 9 9 8 年1 1 月版 5 名,指人的名字、名称。户口登记首先要写入的名字,故称户籍为名籍,如 “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数,指人口数量,名数即户籍中的人口数量。命, 有命名之意,故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圆一句司马 贞索隐引晋灼日:“命者,名也。”脱离户籍而逃亡者称“亡命”或“亡名”, 无户籍称“无名数”。 还有一个与户籍制度密切相联的名词一户口,户的含义上面已经谈到,而口 则是人用来说话、吃饭的器官。一人只有一口,口便成为计算人的数量的一个单 位,并作为人的代称。户口是依法在户籍簿上登记的户中人口,隶属于户,是户 籍管理的具体对象。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它通过各级国家机关对 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的原则立户、分类、划等 和编制。该制度是国家制定法令、征发徭役、课取赋税和分配权力的依据,也是 国家借以加强控制、防止变乱和彼此监督以巩固统治的基础。就其重要作用和意 义来说,研究秦史确实有研究其户籍制度的必要。商周时代的户籍制度,后人臆 测甚至理想成分太多,史无详载,不能确知。汉代以后实行的户籍制度,大都承 袭商鞅变法后秦之旧制。因此,研究秦的户籍制度,可以了解历代户籍制度的渊 源。 第二节夏商时期的人口统计 户籍制度起源于人口统计和对基层民众的管理,我国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就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后来禹分天下为九州,并按九州土地 的等次收税,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一书记载夏禹时 的人口为1 3 ,5 5 3 ,9 2 3 人,西周成王时的人口为1 3 ,7 1 4 ,9 2 3 人,但学者们 多人为这些数字不可靠,从当时实际情况来看,不可能有如此具体准确的统计数 字。 在我国殷商时代,甲骨文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为人口登记的产生 o 后汉书志第二十六百官三第3 5 8 9 页 o 史记卷8 9 张耳陈余列传第2 5 7 l 页 西史记卷l 黄帝本纪第6 页 6 提供了技术条件。据出土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 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如殷墟甲骨卜辞“辛巳卜,贞,登妇 好三千,登旅一万乎伐羌”、“贞我登人,迄在黍不册,受有年”、“登人三千 乎战”等。可见当时已有了明确的人口统计,不过这些记载,都是以单个的人为 单位,没有户的统计。 第三节西周时期的户籍制度 西周时期严格的户籍制度是否形成,学术界意见不一。白寿彝主编中国通 史认为,无论夏商,还是西周,统治者只能是“以公社为单位进行赏赐和剥削, 并不以个体公社农民为对象,因而也就没有了解公社内部户口和土地数字的必 要”。当然,也有很多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已形成完善的户籍制度,如孙筱的秦 汉户籍制度考述一文认为“早在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户籍管 理与户口统计制度。”当然,“完整的户口调查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统一 的户籍制度无法在全国区域内确立。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合情合理的。大多数学 者认为,户籍制度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家庭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二 是一定的文化物质技术条件,如文字、书写材料等。显然,西周时期完全具备了 这些条件,也有进行人口统计的必要,户籍制度已初步形成。那么西周时户籍制 度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周礼中有许多关于西周户籍制度的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听 政役以比居。 ,郑司农说:“比居为伍籍也。比地为伍,因内政寄军令,以伍 籍发军起役者,平而无脱遗也。”孙诒让说:“先郑意盖谓比居即伍籍也,与下 注版户籍小异也。 圆从其解释来看,“比居就是按照什伍组织编制而成的能 服兵役、徭役的人员名册,这在秦时称为“傅籍”,如汉书高帝纪记载, 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败,萧何曾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 ,颜师古注日: “傅,著也,言著名籍,给公家徭役也。 再如周礼秋官司民:“司民 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辩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第3 5 3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 。清人十三经注疏第2 册,孙诒让:周礼正义卷5 第4 9 _ 5 0 页。 。汉书卷l 高帝纪第3 7 页 7 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 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如这种记载属实,说明当时已设立了掌 管户籍的官员“司民”,对生齿( 男孩满8 个月,女孩满7 个月为生齿) 以上的 人,按不同性别登记于册,即“书于版”,并分城( 都) 乡( 鄙) 进行人口统计。 另外,每年要对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进行登记,以掌握自然变动情况,每隔三年进 行一次人口调查核实( 即“大比 ) ,孟冬( 阴历十月) 时上报。如周礼地 官小司徒记载:“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法,以籍国中及四邻、都、鄙之 夫家,九比之数,以辨其贵贱、老幼、废疾,凡征役之施舍,与其祭祀、饮食丧 纪之禁令。乃颁其比法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辇,辨其物, 以岁时入其数,以施政教,行政令。及三年,则大比,大比则受邦国之比要。 小司徒的职责就是清查国内人民的数量、年龄、身份、健康及财产状况,目的是 安排“征役之施舍”和“施政教,行政令”。引文中“贵贱 一词,郑玄注日: “贵谓卿大夫,贱谓占会贩卖者。” “贱”主要指商贩。周礼夏官司士: “司士掌群臣之版,以治其政令,岁登下其损益之数,辩其年岁与其贵贱,周知 邦国都家县鄙之数,卿大夫士庶子之数,以诏王治。,贾公彦对此的解释是: “谓畿内朝廷及乡遂都鄙群臣名籍。” 从上述这些记载来看,西周似乎有了严 格的户籍之制,但经学者考证,周礼乃战国秦汉间的儒生所著,对周制描述 过于理想化,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很多学者如葛剑雄在其中国人口发展史 中已有论述。但这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对此不能彻底否定,我认为西周时期已形 成了户籍登记制度。 就史实看,左传定公四年有周初分鲁公“殷民六族”,分康叔“殷民 七族 ,分唐叔“怀姓九宗的记载,人口计数单位是“族”、“宗 ,无“户” 数统计。而西周金文中所记赐人民、臣仆、奴隶之数除以“人 、“夫”为单位 计算外,也有以家为单位计算的,如令鼎、耳尊所记皆为“臣十家”,不其簋所 记是“臣五家,田十田”,麦尊( 井侯尊) 记为“锡臣二百家 。这些是出土文 献中以家为单位进行人口统计的较早记录。 o 清人十三经注疏第2 册,孙诒让: 周礼正义卷6 8 第7 4 4 - _ 7 5 5 页。 o 清人十三经注疏第2 册,孙诒让: 周礼正义卷2 0 第2 0 3 页。 o 清人十三经注疏第2 册,孙诒让:周礼正义卷5 9 第6 4 7 页 8 根据国语周语中的记载,周宣王十年( 公元前7 8 8 年) , “宣王既 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父谏日: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 多少,司民协孤终,司商协民姓,司徒协旅,司寇协奸,牧协职,工协革,场协 入,廪协出,实则少多、死生、出入、往来者,皆可知也。于是乎又审之以事, 王治农于籍,苑于农隙,耨获亦于籍,猕于即熏,狩于毕时,是皆习民数也,又 何料焉? 。“料民就是清查人口,这则史料是西周时期有严格的人口登 记办法的确凿证据,为多数学者所公认。 另外,关于西周的户籍制度,刑铁先生提出:“所谓井田制度乃是井制和 田制的合称,其中的井制就是户籍制度” 。他认为先秦时期户籍与土地制的关 系以及后来的变化线索,说明宣王之前不用单独“料民,通过井田编制就能掌 握户籍。具体考察井田制下的户籍管理办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分配 土地来掌握人口。第二是通过定期重分土地掌握人口变动。 这种观点虽还有可 商榷之处,但也不无道理。 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户籍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度,由周王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贵族,贵族分 封给大夫,有“公田 、“私田 之别。不管“公田 、“私田”,开始都由村 社劳动者耕种,“公田 里的收获作为租税交给贵族,“私田”收入供劳动者维 持自己的生活。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土 地大量开垦出来,私田面积不断增加,加上战争等因素,投入公田的劳动减少, 结果因耕作不善,土地荒芜,公田面积减少,影响了贵族和国家的收入。于是贵 族统治者改变了旧的剥削方法,不管公田还是私田,全部按土地实有数征税,这 种新的剥削方法先后被各诸侯国采用。如管仲相齐“相地而衰征 回,即按土地 肥瘠收税。公元前6 4 5 年晋国作“爰田 。公元前5 9 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 公元前5 4 3 年郑国子产执政时期,实行“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 ( 修订本) 第7 5 8 页 9 井有伍”的政策,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对士民以五家为伍进行编制。公元前4 0 8 年秦国“初租禾”圆。这样,列国相继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赋税也开始分离, 晋国“作州兵” ,鲁国“作丘甲” ,公元前5 0 8 年楚国量入修赋” ,郑国 “作丘赋” ,秦“初为赋”。赋在兵役之外,包括车、马、武器等军事费用的 征收,是建立在按人口征发兵役的制度之上的。新的田赋制度的实行促使井田制 逐渐瓦解,宗法分封制的经济基础崩溃,土地私有开始盛行,一家一户的自耕农 阶层广泛出现。这些变化促进了新的户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孟子尽心下: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政事”主要是指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管 理,当时出于争霸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必须有广泛的人力、物力作基础,统治者 只能靠掌握和支配土地与人口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因而严格的户籍制度成为最 有效的手段。 这样,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 户籍制度日趋成熟。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书社制度”在许多诸侯国内 已经存在。其次,“上计制度”在“战国七雄 中的大多数国家也都付之严格执 行了。 西周农业中实行井田制,采取集体劳动的形式,这种井田制的基层组织在春 秋时被称为“社 或“书社”,书社制度在当时的齐、鲁、卫都曾经存在。左传昭 公二十五年载:“自莒疆以西,请致千社。 杜预注:“二十五家为一社。千社, 两万五千家。” 苟子仲尼:“与之书社三百。”杨惊注:“书社,谓以社之户 口,书于版图。 根据这些记载,可知书社制度在春秋时确实存在,是一种严密 的户籍管理制度。 在春秋时期的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实行了比较完善的户 籍制度。在经济方面,管仲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废除 了齐国仍保留的公田制,实行按土地肥瘠定赋税轻重的土地税收政策,即“相地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第1 1 8 l 页。 o 史记卷1 5 六国年表第7 0 8 页 o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第3 6 3 页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第7 8 2 页 西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第l 1 0 7 页。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第1 2 5 4 页。 o 史记卷5 秦本纪第2 0 3 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第1 4 6 5 页。 梁启雄:苟子简释第7 2 页,中华书局1 9 8 3 年1 月新l 版 9 黎翔原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2 页。 l o 而衰征”,使赋税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在政治方面,“叁其国 而伍其鄙”,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2 1 个乡。其中工商乡6 个, 乡民专营本业,不服兵役,农乡1 5 个,乡民平时种田,战时当兵。国都以外划 分为邑、卒、乡、县,均设官员管理。l o 县为l 属,全国共有5 属,设5 位大 夫管理。每年初,5 位大夫要向国君报告属内情况,这就形成了对全国的统治。 在军事方面,“作内政而寄军令焉”国,管仲强调寓兵于农,把百姓的乡里组织 和军队的编制结合起来。在农乡,5 家为l 轨,l o 轨为l 里,4 里为l 连,1 0 连为l 乡,5 乡为1 军。每家出1 人当兵,1 军为l 万人。全国有3 军,国君自 率1 军,二位上卿各率1 军。每年春秋通过狩猎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不仅如此,管仲还进行了户口登记和户籍编制,“分国以为五乡,乡为之师。分 乡以为五州,州为之长。分州以为十里,里为之尉。分里以为十游,游为之宗。 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皆有长焉。 “令日:常以秋岁末之时,阅其民, 案家人比地,定什伍之口数,别男女大小。 而且建立了“春日书比,立夏日 月程,秋日大稽,与民数得之” 即春天登记人口,夏天核实人口,秋天普查人 口,并登记人口出生、死亡之数的户籍核查统计制度。 战国时期,韩、赵、魏、秦都实行过“上计制度。据刘向新序杂事 记载,魏文侯时,“东阳上计,铢布十倍 ,由此可知,魏文侯时魏国已有上 计之制。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篇说西门豹为邺令,“居期年,上计”o , 这不仅说明魏国确有上计制度,而且每年要上计一次。吕氏春秋知度:“赵 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日。 这证明赵国也实行了上计 制度。 由上可见,上计制度已于战国时期产生,并在多个诸侯国实行。所谓“上计 制度”,就是郡、县长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作出预 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是当时考核郡守、县令( 长) 政绩的一种重要手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第2 2 4 页 o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第2 3 l 页。 o 黎翔原撰,粱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6 5 页。 回黎翔原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1 0 5 9 页。 西黎翔原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9 0 页。 刘向编著,石光瑛校释,陈新整理:新序校释第2 6 8 2 6 8 页,中华书局2 0 0 1 年1 月第l 版。 o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第7 3 9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1 0 月第l 版。 o 陈奇猷: 吕氏春秋新校释第l 1 0 4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l o 月第l 版 段。这一制度是适应当时地主阶级亟待加强中央专制集权的政治需要而产生的, 有利于强化国家对国有经济的管理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根据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证明战国时期的秦国和统一六国后的秦王 朝均设立了上计制度。如其中的仓律规定:“计禾,别黄、白、青。”、 “稻后禾孰( 熟) ,计稻后年。”圆这里的“计”,就有记帐及计算帐目之意。 效律规定:“计校相缪( 谬) 也,自二百廿钱以下,谇官啬夫 。意即计 算帐目时,发现帐目同实际不符达到二百二十钱以上者,官啬夫要受到斥责。主 持计算、记帐和保管帐簿的官吏,在秦简中也叫做“计”或“计者”,且不同部 门而不同的名称,总称为“官计”。如效律规定:“官啬夫赀二甲,令、丞 赀一甲:官啬夫赀一甲,令、丞赀一盾。其吏主者坐以赀、谇如官啬夫。其它冗 吏、令史掾计者,及都仓、库、田、亭啬夫坐其离官属于乡者,如令、丞。这 里的“令史掾计者 ,即令史掾属中从事主管计算帐目和保管帐薄的官吏,可见 “计者”是主管计帐官吏的专名。效律又规定:“司马令史掾苑计,计有劾, 司马令史坐之,如令史坐官计劾然。 这里的“司马令史 是官名;“司马令 史掾,即司马令史的掾属;“司马令史掾苑计 ,即司马令史的掾属之担任计 帐事务者;至于“计有劾,即主管会计事务的官吏有罪之意。可见凡主管同计 算帐目事务有关的官吏,确可称为“计,类似如今之会计。至于“官计 一名, 乃是各种不同部门的“计”的总称;分称则有“令史掾计者、“司马令史掾苑 计;甚至各县县尉之下也有计者,谓之“尉计,同样见于效律。主持记 帐及计算帐目等事务的机构、也有专门名称,谓之“计所 。司空律规定: “官作居赀赎责( 债) 而远其计所官者,尽八月各以其作日及衣数告其计所官, 毋过九月而觜( 毕) 到其官;官相馑( 近) 者。尽九月而告其记所官,计之其作 年。” 秦简中还反映出战国时期的秦国所设各级经济机构或部门,均有向中央政 府上报其经济帐目的制度,而且已有“上计”称谓的萌芽。秦律十八种中的 简末有效字的简文云:“禾、刍禀积唐,有赢、不备而匿弗谒,皆与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 圆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 固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 o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 回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 睡虎地秦墓竹简第4 l 页,文物出版社1 9 7 8 年1 1 月版 睡虎地秦墓竹简第4 l 页。 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 2 5 页。 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 2 3 一1 2 4 页 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 2 4 一1 2 5 页 睡虎地秦墓竹简第8 5 页 1 2 盗同法。至计而上唐籍内史。”哪这里的“唐籍”,是指仓库贮存的粮食帐 目簿籍:“内史”,据汉书,为“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又云:“治 粟内史,秦官,掌谷货。”固这里的“内史”,不论是指前者还是指后者,均代 表朝廷机构。结合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所载河东守王稽“三岁不上计”语, 表明战国时期的秦国确已有上计制度的明显开端,连“上计”这个专门称谓也有 了萌芽。 秦简中还有上计时上计者必须携带计簿及有关簿籍和财物上缴中央机构的 “与计偕 制度。仓律规定:“县上食者籍及它费大( 太) 仓,与计偕。都 官以计时雠食者籍。 就是说县上报太仓的“食者籍 ,应当与各县的其他计 帐或帐簿同时缴送。又金布律规定:“受( 授) 衣者,已禀衣,有余褐 十以上,输大内,与计偕 。这显然是说,各地方机构除了应向中央机关上报 其窠衣簿籍之外,还应将剩余的衣物也一并上缴中央机关的大内,这也谓之“与 计偕 。 上计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九月。金布律说,“八月、九月中其有输, 计其输所远近,不能逮其输所之计” 者,允许“移计其后年”,意即每年的九 月是输纳财物时记帐的截止期限。内史杂也规定:“都官岁上出器求补者数, 上会九月内史。 o 意即都官每年上报已经注销而需要补充器物的数量时,必须 在每年九月上报到内史。这又一次证明九月是结算帐目截止期限。其所以要以每 年九月为结算各种帐目的截上期限,是由于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和九月为岁末之 故,因此,各地向朝廷上计的时间,也只能在每年的九月进行。 由此可见,秦简所载的上计制度,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由于秦简中 的秦律,基本上是秦统一六国前的法律,因此,上计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应 在战国时期,它是以严格的户籍制度为基础的。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都实行了比较完善的户籍制度,这为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建立完备的户籍制度提供了有利条件。 回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l o o 页。 o 汉书卷1 9 上百官公卿表第7 3 6 页 西汉书卷1 9 上百官公卿表第7 3 i 页。 固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4 2 页。 o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 睡虎地秦墓竹简第6 6 页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5 8 页。 o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 0 5 页 1 3 第三章秦的户籍制度 第一节秦户籍制度产生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 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阶级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 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 强大,他们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于 是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秦国的商鞅 变法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这种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 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客观社会规律。 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井田制瓦解,促使土地 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也迟于关东各国很长时间。如鲁国实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