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西方逻辑学十范畴术语译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盈缝 日 期:地也:鱼垒。趁。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丕通导师签名:硷剑型日期:趔垒:壁垒望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l a b s t r a c t 3 前言4 一、研究的意义4 二、研究现状5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6 第一章天主实义中的西方逻辑学术语“十范畴”的译名8 第一节天主实义的历史背景及其中的“十范畴”的译名8 一、天- 丰实义及其历史背景8 二、天主实义对“十范畴”的汉译9 第二节天丰实义中“十范畴的译名与“四书五经”1 0 一、自立者l o 二、几何l l 三、相视1 l 四、何如1 2 五、作为1 2 六、抵受1 3 七、体势1 4 八、穿得1 4 第三节天主实义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与明代社会语言1 5 一、自立1 5 二、几何1 6 三、相视1 6 四、何如1 7 五、作为n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六、抵受1 7 ,七、体势1 8 八、穿得18 九、何时1 9 十、何所1 9 第二章西学凡中的西方逻辑学术语“十范畴 的译名2 0 第一节西学凡及其对“十范畴 的汉译2 0 一、艾儒略与西学凡2 0 二、西学凡中的“十范畴”2 l 第二节西学凡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与古代文献2 l 一、相接2 2 二、何状2 2 三、得用2 3 第三节西学凡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与明代社会语言2 4 一、相接2 4 二、何状2 4 三、得用2 5 第三章名理探中的西方逻辑学术语“十范畴 的译名2 7 第一节名理探及其对“十范畴 的汉译。2 7 一、名理探及其译著者2 7 二、名理探中的“十范畴”的译名2 8 第二节 名理探中的“十范畴”的译名变化2 9 一、自立体2 9 二、互视3 0 三、何似3 0 四、施作承受3 0 五、何居3l 六、暂久3 2 七、得有3 2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节名理探中“十范畴”的译名与明代社会语言。3 3 一、何似:3 4 二、施作3 4 三、承受3 5 四、何居3 5 五、得有3 6 第四章穆勒名学中的西方逻辑学术语“十范畴”的译名3 7 第一节穆勒名学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十范畴”的汉译3 7 一、穆勒名学的历史背景及其译著者3 7 二、穆勒名学及其对“十范畴”的汉译。3 8 第二节穆勒名学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与其前后译名的比较3 9 一、穆勒名学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与名理探及之前的译名。3 9 二、穆勒名学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与现代“十范畴”的译名4 0 结语4 4 一、社会文化因素与译词之间的相瓦作用4 4 二、译者身份的不同对译名选择的影响4 5 三、词汇内部因素与译词一4 6 参考文献4 8 论文4 8 专著4 8 致谢5 2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 o n t e n t s c h i n e s ea b s t r a c t 1 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j p r e f a c e 4 c h a p t e r o n e :t e nc a t e g o r i e s t r a n s l a t i o ni nt i a nz h us h iy i - 8 s e c t i o no n e :t i a nz h us h iy ia n dt e nc a t e g o r i e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8 s e c t i o nt w o :t e nc a t e g o r i e s t r a n s l a t i o na n d s is h uw u j i n g l o s e c t i o nt h r e e :t e nc a t e g o r i e s t r a n s l a t i o na n ds o c i a ll a n g u a g eo fm i n gd y n a s t y l 5 c h a p t e rt w o :t e nc a t e g o r i e s t r a n s l a t i o ni nx ix u e f a n 2 0 s e c t i o no n e :x ix u ef a na n dt e nc a t e g o r i e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2 0 s e c t i o nt w o :t e nc a t e g o r i e s t r a n s l a t i o na n d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2 l s e c t i o nt h r e e :t e nc a t e g o r i e s t r a n s l a t i o na n ds o c i a ll a n g u a g eo fm i n gd y n a s t y 2 4 c h a p t e rt h r e e :t e nc a t e g o r i e s t r a n s l a t i o ni nm i n gl it a n 2 7 s e c t i o no n e :m i n gl it a na n dt e nc a t e g o r i e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2 7 s e c t i o nt w o :t h ec h a n g e so ft e nc a t e g o r i e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2 9 s e c t i o nt h r e e :t e nc a t e g o r i e s t r a n s l a t i o na n ds o c i a ll a n g u a g eo fm i n gd y n a s t y 3 3 c h a p t e rf o u r :t e nc a t e g o r i e s t r a n s l a t i o na n dm u l em i n gx u e 3 7 s e c t i o no h e :m ul em i n gx u ea n dt e nc a t e g o r i e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3 7 s e e t i o nt w o :t e nc a t e g o r i e s t r a n s l a t i o na n dt h ec o m p a r a t i o n 3 9 c o n e l u s i o n 4 4 r e f e r e n c e s 4 8 a c k n o w i e d g e m e n t 5 2 4 不 地 对 维 西 问 在逻辑学范畴论的十范畴的传入方面,虽然名理探是第一本有关亚里士 多德逻辑学中范畴论的中文译著,但在1 6 3 1 年名理探出版之前,利玛窦的天 主实义( 1 6 0 3 ) 、艾儒略的西学凡( 1 6 2 3 ) 等已经介绍了范畴论中有关“十范 畴”的概念,这些语词为名理探的翻译提供了参考。清末出现的西方逻辑学 翻译热潮中,又以1 9 0 5 年严复译的穆勒名学最负盛名。因此,本文主要以明 清时期的天丰实义、西学凡、名理探、穆勒名学这四部西学译著里, 西方逻辑学范畴论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分析这十个范畴在不 同时期、不同身份的译者笔下的不同汉译,探求这些汉译术语发展演化的历史脉 络,考察汉译术语及其演变与同一时代社会语言的微妙关系,进而发掘这一历史 过程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探寻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与语言发展变化 二者之间相瓦影响的深层机制。 本文首先在前言部分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思路作了简单介绍。 第一章以明代传教士利玛窦所著的天丰实义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为研究对 象,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以及中国古代文献和明代的社会语言,对这 十个范畴的译名进行分析,探求译名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第二章以明代传教士艾儒略所著的西学凡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为研究对象。 因为西学凡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与天主实义中的十范畴的译名相比,变化 不大,只有少数几个译名发生了变化,所以,本文主要关注发生变化的几个译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以及中国古代文献和明代的社会语言,分析其发 生变化的原因,探求社会语言对译名的选择的影响。 第三章以明代士绅李之藻负责达辞的名理探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为研究对 象。结合李之藻与之前的利玛窦、艾儒略的身份的不同,分析译名变化与译者身 份,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等的关系。 第四章以清末严复译的穆勒名学中的十范畴的译名为研究对象,把他们 与之前的天主实义、西学凡、名理探中的译名,以及现代的十范畴的名 称进行比较,探讨翻译方式与译者身份、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等的关系。 最后,在结语部分,从社会文化因素与译词之间的相互作用、译者身份的不 同对译名选择的影响、词汇内部因素与译词三个角度,对本文的分析进行简单的 总结。 关键词:十范畴;译名;西学译著;语言与社会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s t r a c t l a n g u a g ei sam i r r o ro fs o c i e t y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l a n g u a g e so f as o c i e t yi n 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 ,m a yr e f l e c tt h ec h a n g e so ft h es o c i e t yd u r i n gt h e s ep e r i o d s i nt h r e e e l e m e n t so ft h el a n g u a g e ,w o r di st h em o s ta c t i v eo n e 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h a n g e s r e f l e c tt h ec h a n g e so fs o c i a lh i s t o r ym o s td i r e c t l ya n ds e n s i t i v e l y i nt h e w e s t e r n l e a r n i n go r i e n t a l i z a t i o n ”p e r i o do f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i nc h i n a ,al a r g en u m b e r o fw e s t e r nt r a n s l a t i o n sh a dap r o f o u n di m p a c tt o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 w e s t e r nl o g i cp a r t i c u l a r l ya f f e c t e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w a yo ft h i n k i n ga sw e l la s l a n g u a g e 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 o fw e s t e r nl o g i ci sn o to n l yaq u e s t i o na b o u tl o g i ca n d t r a n s l a t i o n ,b u ta l s oaq u e s t i o na b o u tl i n g u i s t i c s i n t h i sp a p e r , t e nc a t e g o r i e s t r a n s l a t i o ni nf o u rw e s t e r nt r a n s l a t i o n sd u r i n gt h e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t i a nz h u s h iy i 、x ix u ef a n 、m i n gl it a n 、m ul em i n gx u e , i st h em a i no b j e c to f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t h r o u g ha n a l y s i so ft h e1 0c a t e g o r i e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m a d eb yd i f f e r e n tt r a n s l a t o r sa t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 ,t h i sp a p e re x p l o r e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e v o l u t i o no ft e r m st r a n s l a t i o na n dt h ed e l i c a t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t h el a n g u a g eo ft h e s o c i e t ya tt h es a m et i m e 。a n dt h e ne x p l o r e s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b e h i n dt h i sh i s t o r i c a i p r o c e s s ,a n df u r t h e rm o r ee x p l o r e st h eu n d e r l y i n gm e c h a n i s mo f 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 h i s t o r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c o n t e x ta n dc h a n g e so fl a n g u a g e k e yw o r d s :t e nc a t e g o r i e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w e s t e r nt r a n s l a t i o n s ,l a n g u a g ea n ds o c i e t y , 3 一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言 一、研究的意义 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虽然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变幻,仍然保持着它独特的魅 力和色彩。这不仅因为她有丰富多彩的原创性智慧,还因为她有海纳百川、兼容 并蓄的文化特征。纵观整个文化历史,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产生的 文化交流与融合,给中华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尤其是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 更是引发了中国近代文化的革新,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学东渐时期, 对西学著作的翻译,作为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最主要的途径,是一个十分重要 的环节。这些西学译著中的汉译词,无论是赋予汉语古典词语新的意义,还是创 造新词扩大汉语词汇量,都反映出明清时期的汉语词汇状况,在汉语史、中国思 想史、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与逻辑思维的关系又最为密切、直接。逻辑思维的 过程必须借助语言材料来完成,思维的成果主要靠语言来表达。西学东渐时期, 西方逻辑学的传入,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而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和 直接现实,也受到影响,发生变化。明末,由葡萄牙耶稣会士傅沉际译义、中国 士人李之藻达辞,二人合作翻译的名理探,是第一本较为详细地介绍亚里士多 德逻辑学中的范畴论的中文译著。它的翻译对汉语史、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意义 重大。而在此之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天主实义和艾儒略的西学凡 也曾提到过亚氏范畴论的一些概念,其中有关十范畴的译名,为李之藻翻译名 理探提供了借鉴。从语言学角度对名理探及其它西学译著中的西方逻辑学 术语的汉译进行考察,对我们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语言状况、探索语言发展 的规律有重要意义。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一个社会不同时期的语言状况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 会特征。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最为活跃,它的发展变化最直接、最敏锐地反映着 社会变迁。西学东渐时期,外来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推动汉语词汇的发展 4 达西方逻辑学的概念,是对汉语言的运用。同样的概念可由不同的词语形式来表 达,在不同时期的译著中,表达同一概念的词语形式也不同,这些不同的词语形 式承载着不同的含义,丰富着汉语词汇的意义,它们的发展变化也是汉语词汇的 发展变化。这不仅是逻辑学和翻译学的问题,更是语言学的问题。这些承载着西 方概念的汉字翻译在汉语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包含着深厚的语言和文化意义。 虽然是逻辑学上的术语,但这些术语的使用和定型,可以反映出社会历史文化语 境对翻译选择的影响和语言发展变化的深层机制。从中可以梳理出这些汉译术语 演化的历史脉络以及这些汉译术语在西方逻辑学概念“本土化”过程中的关键作 用。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很久以来,对西方哲学的传入的研究,就已经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但这 些论著多是从史学和哲学的角度、从逻辑学学科建构的视角考察逻辑学这门学科 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近年来,关于哲学术语的翻译的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讨论 的热点。许多哲学术语的翻译历史都得到了较大的关注。如伍晓明的有( 与) 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形而上”者,高圣兵的l o g i c 汉译研 究:跨文化翻译中的“格义”、视域融合与接受,冯天瑜的“哲学”:汉字文化圈 创译学科名目的范例等等,这些论著从不同的角度对哲学上的某一术语进行了 研究。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哲学界更好地吸收、借鉴西方哲学思想,建立 和发展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对哲学中重要的逻辑学术语的汉 译的研究力度却仍然较小。 随着对“西学东渐”和西方哲学的传入的研究的深入,名理探等西学译著 也得到了一些关注,如英千里的明末的一部公教哲学杰作名理探,包遵信 的 的沉沦和 的翻译( 文化史比较研究浅谈) ,李天纲的从 看明末的西书汉译等。但这些论著多是对名理探一书的译者主体、社 会影响、学术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而对其语言和术语翻译的研究并不深入。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徐光台的明末西方 重要语词的传入与翻译:从利玛窦 到 ,从跨越中西文化的角度,探究了与此书有关的西方范畴论重要语词的 传入与翻译,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但这篇论文只是对从天主实义到名 理探的若干逻辑学术语进行了比较,没有涉及到这些汉译术语在名理探之 后的发展,也没有注意到这些汉译术语与当时社会语言的关系。 总的来说,目前学术界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名理探等西学译著中的汉译术 语的研究还不充分,对西方逻辑学术语的汉译的研究也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本文将以西学东渐以来与逻辑学相关的主要西学译著为考察对象,以这些译 著中历时性发展脉络明显的若干逻辑学术语的汉译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语言学的 角度对这些逻辑学术语的汉译进行观照;结合西学译著和现代权威性的逻辑学著 作、辞典,以及传统儒家经学著作,分析逻辑学术语汉译的源流;采用内容分析 法、引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对译著和与译著同一时代的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行 分析综合、归纳整理,梳理出这些汉译术语发展演化的历史脉络,考察汉译术语 及其演变与同一时代社会语言的微妙关系,进而发掘这一历史过程背后蕴含的深 厚文化内涵,揭示出汉译术语对西学本土化的关键作用,并进一步探寻社会历史 文化语境与语言发展变化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深层机制。 名理探作为第一本有关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中范畴论的中文著作,主要是 对范畴论中的“五公”、“十伦( 即“十范畴”) 等重要语词进行解释说明。虽然 它是第一本,但在1 6 3 1 年名理探出版之前,一些西学译著已经介绍了范畴论 中有关“十范畴”的概念,比如利玛窦的天主实义( 1 6 0 3 ) 、艾儒略的西学 凡( 1 6 2 3 ) 等,这些语词为名理探的翻译提供了参考。清末,中国一些有识 之士开始意识到西方列强之所以如此强大,不仅仅是因为西方的坚船利炮,还 因为西方有着更优越的社会制度,更先进的近代科学理论,以及与中国传统思维 方式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于是,清末出现了西方逻辑学翻译的热潮。其中,以 1 9 0 5 年严复译的穆勒名学最负盛名。而名理探中的汉译语词又对穆勒 名学的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本文先从天主实义开始,按照时间顺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序依次对天主实义、西学凡、名理探、穆勒名学进行考察。 明清西学东渐时期,西学的译介主要由传教士参与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传 教士译介西学的丰要目的不是传播西学,而是传播基督教。为了使基督教更容易 被国人接受,传教士最终选取了“合儒、补儒”的策略。不仅在服饰、举止、言 谈中效仿儒士,还在西学译著过程中自觉选取儒家经典中的语词,借助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儒学的地位和影响力,宣传基督教。因此,本文考察“十 范畴”的汉译的源流时,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参考。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含 义。这些汉译语词的含义的变化,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西学译著者对汉译词语的 选择,影响到读者对这些西学译著的接受程度。小说作为比较受大众欢迎的一种 题材,它的语言更能牛动鲜明地反映当时的社会语言状况。因此,本文考察“十 范畴”的汉译术语时,也对这些译词在同一时代的小说中的含义进行了考察。考 察过程中,笔者参考了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c c l 语料库检索系统( 网 络版) 。在c c l 语料库检索系统中,明清时期的语料主要来源于当时的小说。 下文提及的语料库均指c c l 语料库。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天主实义中的西方逻辑学术语 “十范畴”的译名 第一节天主实义的历史背景及其中的“十范畴”的译名 一、天主实义及其历史背景 明末,朱熹理学仍盛行于世,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来华传教,面临的 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宋明理学和基督教教义二者在万物起源上的分歧。 中国传统上认为天地万物皆起源于阴阳之气的消长聚散,朱熹也认为: “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 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 只在外,常周环运转。”。 此外,朱熹认为,阴阳又是源于太极或理,因而,太极或理也是天地万物之 源。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 物中各有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动而生阳,亦只是理;静而 生阴,亦只是理。”。 刊行于明万历三十一年( 1 6 0 3 ) 的天主实义,是由明末耶稣会士利玛窦所 著。这部以教理问答的形式写成的著作,目的是“首先它证明了只有一个上帝, 他创造了和治理着万物,然后证明人的灵魂不朽以及解释了奖善罚恶,特别是在 来世。利玛窦曾经潜心学习过四书、六经,李贽曾提到,利玛窦“凡我国 书籍无不读,请先辈与订音释,请明于四书性理者解其大义,又请明于六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第6 页。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第l 页。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第 4 8 6 页。 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经疏义者通其解说。今尽能言我此间之言,作此间之文字,行此间之仪礼,是 一极标致人也。”。而且,利玛窦还曾经将四书翻译为拉丁文,并简要做了注 释。从利玛窦对四书、五经的熟悉程度上来看,利玛窦在之后的天主实义的 创作中,完全有能力通过引用四书、五经中的语词,来论证基督教义。事实上, 在写作及翻译过程中,利玛窦也确实广泛引用了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尤其是儒家 经典著作。通过这种方式,利玛窦把儒学与基督教教义结合了起来,并论证了造 物主或天主才是万物之源。 二、天主实义对“十范畴 的汉译 为了证明万物的创造者是造物主或天主,反驳朱熹理学所认为的太极或理, 利玛窦在天主实义的首篇论天丰始制天地万物而主宰安养之中,首先论 证了天主实有和天主造万物,然后,在第二篇解释世人错认天主中,驳斥朱 熹理学以“理”为万物之源的观点时,将物分为“自立者”、“依赖者”两类,并 对二者进行了解释说明。 “夫物之宗品有二,有自立者,有依赖者。物之不恃别体以为物,而自能 成立,如天地、鬼神、人、鸟兽、草木、金石、四行等,是也。斯属自立之品 者。物之不能离,而 毛他体以为其物,如五常、五色、五音、五味、七情等, 是也。斯属依赖之品者。”。 之后,利玛窦在第四篇辩释鬼神及人魂异论,而解天下万物不可谓之一体 中,又通过一幅“物宗类图”来详细说明万物的分类。因为“其依赖之类最多, 难以图尽,故略之,而特书其类之九元宗云。举例说明了属于“依赖者”的九 类。 “几何,如二三寸大等;相视,如君臣、父子等;何如,如黑白、怠惰 等;作为,如化、伤,走、言等;抵受,如被化、著伤等;何时,如昼夜、 年世等;何所,如厢房、厅位等;体势,如立、坐、伏、倒等;穿得,如袍 明李贽,续焚节,北京:中华二传局,1 9 7 5 ,第3 5 页。 利玛窦撰,天主实义,收入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1 ,第1 8 页。 利玛窦撰,天主实义,收入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1 ,第3 8 页。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裙、田池等。”。 “自立者与“依赖者 中的“几何、相视、何如、作为、抵受、何时、何 所、体势、穿得 ,就是对亚里士多德范畴论中的“十范畴”的翻译。 第二节天主实义中“十范畴”的译名与“四书五经 蓝克实、胡国祯译注的天主实义,曾把利玛窦在原著中引用的书整理为中 国古典文献索引,其中包括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左传、四 书、老子、庄子等。很显然,天主实义从四书、五经中选取了不少材料 _ 来支持基督教教义。结合利玛窦对四书、五经的熟知程度,利玛窦的天主实义 中,有关范畴论的概念的汉译,也一定会与这些儒家经典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那么,利玛窦所选取的这些逻辑学术语的汉译词,在四书、五经等古代文献里, 各自具有什么样的含义呢? 一、自立者 “自立 在古典文献中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人的品格、德行的独立,如礼 记儒行中有“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 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二是人或者事物靠自己的力量树立、建立,如“此 时舜始摄位,未自立庙,故知告尧之文祖也”( 尚书舜典“格于艺祖,用特” 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 ;三是自立为君王、诸侯等,如“武王使随人请王室尊 吾号,王弗听。还报楚,楚王怒,乃自立为楚武王”( 左传桓公二年“蔡侯、 郑伯会于邓”杜预注孑l 颖达正义) 。 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自立”有4 个用例: 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立,能自立于斯道 也。o 利玛窦撰,天主实义,收入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1 ,第3 7 页。 宋朱熹撰,新编诸子集成( 第一辑)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第5 4 页。 宋朱熹撰,新编诸子集成( 第一辑)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第5 4 页。 1 0 由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礼以恭敬辞逊为本,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食物之所摇夺者, 必于此而得之。 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 为安。 可以看出,利玛窦所翻译的“自立”( s u b s t a n c e 本体) ,在四书中主要是指人 的品格德行的有关方面。 二、几何 现代汉语中,“几何”是指研究空间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的相互关系的学 科。这似乎也要归功于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但在这之前的古代汉 语中,“几何”多用来询问时间、数量等的多少。如: “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 ”( 诗小雅巧言) 。 “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 ”(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其相去之间,能几何哉? ”。 因为“几何”经常用来询问量的多少,所以,利玛窦用“几何”来翻译q u a n t i t y ( 数量) 。 三、相视 “视”在古代汉语中由“看”引申出“看待、对待”的意思。如: “子日: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论语先进)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离娄下)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孟子离娄下) 无论是师徒,是君臣,还是君民,“视”所表示的“看待、对待”都是用来指 人与人之间相互对待的关系。从利玛窦在“物宗类图”中对“相视的举例,也 可以看出,他是从人与人之间相互对待的关系的角度来翻译r e l a t i o n ( 关系) 的。 宋朱熹撰,新编诸子集成( 第。辑)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北京:中华二f 5 局,1 9 8 3 ,第1 0 5 页。 宋朱熹撰,新编诸子集成( 第一辑)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第1 3 5 页。 宋朱熹撰,新编诸子集成( 第一辑)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第2 9 1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何如 “何如”在论语、孟子中多次出现,主要用来表示疑问,相当于 “怎么样”。例如: 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 论语学而) 子贡问日:“赐也何如? ”子日:“女,器也。”( 论语公冶长) “求也何如? ”子日:“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 知其仁也。”( 论语公冶长)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一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 _ 王上)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 乐何如? ”( 孟子梁惠王下)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 何如? ”( 孟子滕文公下)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 孟子离娄下) 从这些例句中不难看出,利玛窦用来翻译q u a l i t y 的“何如”, 在论语、 孟子中,多用来询问人的品行如何,或者针对某人、某事,询问人的看法、 “ 意见如何。 五、作为 “作”和“为”在古代汉语中都有“做,进行某种工作或活动”之意。因而, 利玛窦用“作为”来翻译a c t i o n ( 活动) 。尤其是在四书中,“作、为”无论是单独 使用还是连用,多是表示人的行为和动作。如单独使用“作”、“为 的有: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 作礼乐焉。”。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 宋朱熹撰,新编诸子集成( 第一辑) 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第3 6 页。 1 2 赡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也。”回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而后喻。”( 孟子告子下) “作 、“为”连用,则有: 无为而治者,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 “不待其有所作为也中的“作为”泛指“行动、行为”。 “匠者作为棺椁,利人之死。”。 “匠者作为棺椁中的“作为”指具体的“制作、创制”的动作。 无论是泛指意义,还是具体的“制作、创制”意义,“作 、“为”、“作为”指 的都是人的行为、动作。 六、抵受 利玛窦用“抵受翻译与“作为”( a c t i o n 活动) 相对的r e a c t i o n ( 遭受) ,并 用“被化、著伤”进一步对“抵受”进行说明,使之与“作为”中的“化、伤” 相对比,形成被动与主动关系。在古代文献中,“抵受”多用在医家类的医药学文 献中,如: “以有形丹石丸药,重坠无形之气,其气将何抵受,随而降之乎? ” 在这类用法中,“抵受”有“承受、在外力作用下如何反应”的意思。 “抵”在古汉语中,除了常用在“大抵”中,还常用在“抵触,抵冒”中, 有“触犯之意。如: “肆,谓极意敢言,多抵触人也。”( 论语阳货“古之狂也肆”邢爵疏) “受”在古代汉语中,有“接受、遭受”意,如: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 论语乡党) 宋朱熹撰,新编诸子集成( 第一辑)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第4 7 页。 宋朱熹撰,新编诸子集成( 第一辑)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第1 6 2 页。 宋朱熹撰,新编诸子集成( 第一辑) l ! ! | 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第2 3 8 页。 元朱震亨撰,丹溪医集,北京:人民1 i 生出版社,1 9 9 3 ,第1 7 3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七、体势 “体在四书中多指人的身体,如: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论语微子) 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用“立、坐、伏、倒”来说明“体势”( s i t u a t i o n 姿势) , 说明他应当是侧重于从“体”指“人的身体 的角度来选择“体势 这一译名的。 除了指人的身体之外,在古代汉语中,“体还可以指器物的形体、形状,文章、 书法的样式、风格等。而“势”有形势的意思,如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锺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 而 笔者从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系统中搜索到的“体势”也多用在书法、水利、山脉、 占卜等有关文献中,表示这些事物的形态、走势等。 八、穿得 利玛窦用“裙袍作为“穿得”( s t a t e 状态) 类的例释。“穿得”也常用来表 示人的服饰的穿着情况,如: “本来唐时四角软巾,只人主后面二带用物事穿得横,臣下不敢用。”。 在“穿得”的举例说明中,利玛窦“裙袍”与“田池 并举。大概有以“裙 袍 说明“穿”,以“田池 说明“得”之意。“得”即所得之物。 此外,利玛窦用“何时”( t i m e 时间) 、“何所”( p l a c e 地点) 来表示时间和地 点。在古代汉语中,这两个词常在问句中用来表示“什么时间”和“什么地方”。 如: “民怨其虐,故因其自言而目之日,此日何时亡乎? ”。 “田於何所? 池阳、谷口。”( 汉书沟洫志) 利玛窦撰写天主实义,主要的目的在于传教。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 化价值观念下,利玛窦想要使传教活动更顺利的进行,取得更好的传教效果,不 得不采取“合儒、补儒”的策略来传教。于是,天主实义中,十范畴的译名可 宋-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第2 3 2 8 页。 宋朱熹撰,新编诸子集成( 第一辑)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第2 0 3 页。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在古代文献,主要是儒家经典文献中找到不少用例。经过分析,也可以发现, 利玛窦主要是从这些语词在儒家经典中的意义上,选择这些语词作为译名的。这 在与儒学最关注的“修身立命”和“伦常关系”这两大命题关系密切的“自立” 和“相视”这两个词中,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 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决定了他采用儒家经典文献中的语词作为西方逻辑学十范 畴的译名。而这些来自儒家经典文献的译名,也使得凭借它们而得以传入的西方 逻辑学,在中国读者的文化视域中,增添了熟悉的儒学的色彩。经过这些译名的 转换,西方逻辑学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呈现出一幅不同于其本来面貌的图景。 传统儒学重感官直觉、重伦常关系,使人们习惯于从人伦关系、人的主观感 觉的角度来审视客观世界。利玛窦从儒家经典文献中选择译名,间接上使这些译 名的含义的焦点也集中在人伦关系和人的主观感觉上,比如“自立”多指人的品 格德行,“相视”出于对人的伦常关系的角度的考虑,“何如”、“何时”、“何所” 这三个常用在疑问句中的语词,也暗含着人对人、人对事物的观点、态度。 第三节天主实义中的“十范畴 的译名与明代社会语言 经典文献之“经典”,使经典文献及其所承载的精神拥有了一定的权威性和说 服力,获得人们普遍的尊奉和崇拜。可是,“经典”,也使经典文献本身与普通的 社会生活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同一个语词,在经典文献中常用的含义,未必能够 在普通的社会生活中也占据主要位置。利玛窦从儒家经典文献中选取的十范畴的 译名,在明代社会语言中,各a 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呢? 一、自立 在c c l 语料库检索系统的明代语料库中,检索“自立”,出现结果1 3 3 条, 其中约有1 0 1 条是用来表示“自立为王、自立为帝”,而且多是弑君篡位而自立, 如: “郦大叫曰:李催不奉诏,欲弑君自立! 一( 三国演义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防诈骗培训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检验师考试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职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普外科常见创伤处理流程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烧伤整形科烧伤伤口处理技能考核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学前教育宣传《学前教育法》知识题库(附答案)
- 2025年食品安全管理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学位护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加氢工艺复审考试及考试题库及答案
- 智能自行车感知与智能穿戴-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山东省淄博第十一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2025广东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练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有答案)
- DB3301T 0461-2024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范
- 渔船合伙投资协议书
- 大坝帷幕灌浆及充填灌浆施工方案
- 23年成考本科英语试卷及答案
- 冲孔灌注桩施工方案
- 高压输电线路维护保养方案
- 2025年物联网安装调试员(高级)技能鉴定考试题库
- 学校“1530”安全教育记录表(2024年秋季全学期)
- 2025年篮球比赛免责协议书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